危化品装卸操作规程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危化品装卸操作规程(精选5篇)

危化品装卸操作规程 篇1

1.目的

为规范对槽车运输类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特制订本规程。2.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本公司内槽车类危化品(二甲苯、甲醇、醋酸甲酯、120#溶剂油等易燃液体)灌装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要求。3.职责

3.1危化品仓管员负责对到槽车类危化品灌装过程中安全措施的落实与监督执行; 4.操作规程

4.1装卸前的准备工作

(1)油罐车进行厂区前,仓管员准备好灭火器材,待油罐车进入厂区后,仓管员立即检查油罐车安全设施是否齐全有效,并引导槽车至卸油场地。

(2)连接静电接地报警仪,将罐车静置15分钟后准备接卸。4.2装卸操作规程

(1)仓管人员应戴好塑胶防腐手套,穿静电工作服和工作鞋,必要时应戴好防毒口罩。

(2)灌装现场仓管员必须亲临现场,做好灌装过程中安全措施的落实与监督管理工作。

(3)槽车灌装前必须用防滑枕木拦住槽车轮胎。(4)核对槽车所装品种是否与卸油口相符。

(5)通过人工检查确认卸油罐的空气量、可存量,防治跑、冒、漏事故的发生。

(6)检查确认卸油口阀门是否密闭良好,出现阀门松动现象,禁止作业,同时按照工艺流程的要求连接卸油管,做到接头结合精密,卸油管自然弯曲。

(7)司机缓慢开启罐车加油阀,灌装过程中应从小到大,仓管员应集中精力监视、观察卸油管线、机关阀门等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8)时刻注意油罐罐内油量情况,如有出现即将满罐现象,暂停卸油,应及时报告厂长,另行处理。

(9)卸油完毕,管好闸阀,拆卸卸油管,盖严罐口处的卸油帽,并对现场进行处理,做到现场无泄漏的残液,最后安全引导油罐车离厂。4.3装卸注意事项

(1)雷雨天气,暂停作业,炎热天气,需对卸油平台进行洒水作业,待地表淋湿后,方可进行卸油作业。

(2)灌装作业过程中,严禁使用产生火花的用具,同时灌装现场严禁各类烟火。

4.4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 ◆装卸过程中发生泄漏的处理(1)小量泄漏的处理

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戴好防毒口罩和防护手套,切断泄漏源。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应急处理现场产生的危险固废应存放于公司制定的危险废物存放间,等到现场全部清理完毕后,方可作业。(2)大量泄漏的处理 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戴好防毒口罩和防护手套,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仓管员应立即向119报警,同时向公司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公司领导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自救。◆灌装过程中突然发生火灾的处理

危化品装卸操作规程 篇2

1 危化品简介

危化品是危险化学品的简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会对人(包括生物)、设备、环境造成伤害和侵害的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在不同的场合,叫法或者说称呼是不一样的。在运输过程中,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都称为危险货物。在储存环节,一般又称为危险物品或危险品。 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称呼也不一样,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称“危险物品”,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称“危险化学品”。 因此本文讨论的危化品特指以液体状态存在,进行散装储运的危险化学品。

2 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简介

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是指危化品在靠近危化品生产厂家的水运航线上建立的危化品码头,通过泵加压(或自流),经过工艺管线、流量计、控制阀等设备设施,输送至危化品船舶船舱或从危化品船舶输送至储罐区的过程,是危化品生产、销售、运输的重要环节。

3装卸过程中职业危害气体产生的途径及影响因素

在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中,职业危害气体产生的途径主要有驳船和码头收集槽的呼吸蒸发、装卸蒸发、沸腾蒸发、船舱清洗置换、跑冒滴漏等几种。

3.1 呼吸蒸发

危化品运输船舶由多个互相隔离的船舱组成,每个船舱相当于一个小容积固定顶储罐(100~500 m3左右),连接有机械呼吸阀系统,保证船舶装/卸载危化品时的安全,由于温度差(昼夜气温不同) 及船舱内压力的变化引起船舱内危化品膨胀或在液位不变时因蒸发增加,使装载的危化品混合气体增多,引起危化品混合气体从船舱呼吸阀系统排出,形成职业危害气体。呼吸蒸发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昼夜温差变化。昼夜温差变化愈大,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多。

(2) 船舱装满程度。船舱装的越满,气体空间容积小,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小,装载量最多不能超过安全允许限值。

(3) 与装载介质性质有关。介质的密度越小,挥发性越强,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多。

(4) 与装载速度快慢有关。进、出料速度越快,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多。

(5) 与船舱呼吸阀系统控制压力有关。呼吸阀的控制压力越高,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少,反之越多。

3.2 装卸蒸发

危化品运输船舶在装卸之前,船舱里的危化品气体浓度是均匀的。装卸危化品时由于船舱内液体液面的变化,造成船舱内气体空间的变化,在装载时由于气相空间大,刚进入舱内的危化品由于真实蒸汽压低于饱和蒸汽压,大量挥发,与舱内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随着装载液面的升高,舱压力逐渐升高,当高于呼吸阀系统的控制压力时,舱内混合气体排出,在生产现场形成职业危害气体。卸载危化品时,由于卸载过程中蒸发落后于气体空间的扩大,使舱内危化品蒸气分压下降,空气分压也因气体空间扩大而降低,当罐内的真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阀系统制动打开,空气进入船舱。当卸载完毕停泵后,舱内危化品继续蒸发使混合气体分压不断提高,当罐内气体总压超过船舱泄放压力时,混合气体排出舱外,从而产生职业危害气体。

装卸蒸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危险品的性质、温度、装卸压力大小、流速、装卸方式及气候条件。一般来说,密度小、挥发性强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多;介质温度高、压力大、流速快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多,高位喷溅灌装比低位液下灌装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多。

3.3 沸腾蒸发

沸腾蒸发,顾名思义,是由于船舱内液体沸腾而造成混合气体排出罐外的损耗。沸腾蒸发可发生于各种装卸介质蒸气压较高,船舱呼吸阀的泄放压力较低时,易发生沸腾蒸发。沸腾蒸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传入热量的多少和介质的饱和蒸汽压大小。

3.4 船舱清洗置换

由于检修船舶或者换装介质时,船舱需要清洗处理。在危险品码头做清洗处理时,通常先对船舱内危化品混合气体用空气进行置换或打开舱盖进行自然通风置换,对质量要求较高的,需要人员下舱进行清洗的危化品换装作业,若换装前介质对温度要求不高的,可采取蒸汽置换,然后机械通风,舱内危险品蒸汽混合气体经过置换后在现场形成职业危害气体。产生职业危害气体的多少取决于船舶仓容大小及残余介质多少。

3.5 跑冒滴漏

危化品装卸系统中的动、静密封点的泄漏、现场管道腐蚀穿孔引起的泄漏、连接金属软管破裂引起的泄漏、其它突发事故造成的泄漏等,泄漏的危化品在现场蒸发形成职业危害气体,工艺处理过程中的排空,也会产生大量的职业危害气体。

4 危化品的职业危害

据统计,危化品装卸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性气体的质量通常在装载量的0.5‰~1‰左右。以2 000 t级危化品船舶装载甲醇为例,每装载1 000 t平均损耗量为0.75 t左右,损耗的甲醇以甲醇蒸气的形式与空气混合,其职业危害性成分浓度为0.168~0.303 kg/m3,按甲醇装船速度150~200 t/h计算,则装船时排放速率为75~200 kg/h。资料表明,装船环节和卸船环节所造成的挥发排放量数据基本一致。危化品装船工艺在装卸过程职业危害性气体排放浓度远高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现有污染源和新污染源大气排放限值对照表见表1。

表1数据来自国家环境保护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规定,非甲烷总烃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50 mg/m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规定,非甲烷总烃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20 mg/m3。依据这一标准,目前危化品装船工艺在装卸过程中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很难达到此标准。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积极性措施,减弱其职业性危害。

4.1 危化品的基础数据

危化品的挥发是指液体危化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成分由液体状态挥发变为蒸气状态的过程。 危化品在装卸船作业过程中, 挥发出来以蒸气状态与空气混合, 随空气的流动而遍布整个码头作业区, 码头人员作业时, 有毒有害气体将通过呼吸道被人体吸收, 皮肤也少量吸收, 从而造成人员职业危害。 虽然对员工进行了一些劳动保护, 制订一些防范措施和完善了一些保护性设施, 但它仍是重要的职业危害因素。 下面列出几种常见危化品的基础数据(见表2) 供参考。 多数危化品属环境一级禁排物质(见表3、表4), 它对员工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影响。

表3、表4数据来自国家环境保护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4.2 危化品的职业危害与其它危险特性

以甲醇为例说明危化品职业毒性危害和其它危险特性。

4.2.1 危化品的职业危害

甲醇的职业危害表现为接触者的职业性中毒。甲醇职业接触中毒物质危害程度分为三级:轻度中毒时,病人可呈醉酒状态,有头痛、头晕、乏力、兴奋、失眠、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中度中毒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并发肝炎和胰腺炎,出现幻觉、幻视、视物模糊、四肢厥冷等症状;重度中毒者,可有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和脉搏加快、出冷汗、意识模糊、谵妄、昏迷、休克,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吸入不同浓度甲醇蒸气人体产生的反应见表5。

4.2.2 危化品的其它危险特性

甲醇的其它危险特性表现为:

(1)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2)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3) 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

(4)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5) 燃烧时无火焰,发生火灾时不易察觉。

5 职业危害的控制措施

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很多,为预防、控制和消除危化品装卸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对人的影响,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并有效实施对预防职业危害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5.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对危化品码头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卫法监发 [2002 ]63号)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SH3047-93) 等,建立健全工艺管线、设备检维修制度和巡回检查制度,编制应急预案并开展必要的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操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修订完善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装卸过程少发生或不发生职业危害。

5.2 全方位推行HSE和SMS管理体系

全方位推行HSE和SMS管理体系,通过程序文件和管理手册进行控制,从源头抓起,实现清洁生产,进行量化管理考核,严格控制空气中职业性危害气体的含量及排放浓度;进入船舱内进行清洗作业时,在氮气吹扫后应强制通风,排除残留的有害气体或氮气,按照进入密闭容器作业规范要求,现场检测船舱内的氧含量,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符合要求再进行作业,防止发生职业病危害。

5.3 建立废气回收系统,实现职业危害气体的回收

针对危化品码头的生产现状,建立职业危害性气体回收系统,目前回收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氧化焚烧法等。在早期阶段上述几种方法都有应用,随着人们对回收技术认识的加深,吸收法由于其尾气排放浓度高,氧化焚烧法由于其不能回收有价值组份而被淘汰。80年代,吸附法和冷凝法是油气回收的主流技术。此外还有膜吸收法,其回收率高达99%以上,可获得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职业危害性气体回收可减少装卸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通过废气回收工艺管线进入废气回收装置进行集中回收,极大地弱化岗位的职业危害风险,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同时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加和对环境的保护。

5.4 加强个体防护,降低操作危害

根据危化品码头装卸的危化品种类,在现场设置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淋浴设施、指定应急撤离通道。配备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比如过滤式呼吸面罩、防护手套、工作服、头盔、呼吸器等,减少或避免职工直接吸入有毒有害蒸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危化品介质,从而降低操作危害。

5.5 强化设备管理,减少职业危害气体产生

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减少现场跑冒滴漏现象,加强设备现场巡回检查,一旦发现有跑冒滴漏现象立即处理,加强呼吸排放系统的调试检查,确保运行可靠度,装卸作业期间,环境温度高时,及时开启降温水对驳船甲板进行喷淋,降低呼吸蒸发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

5.6 优化工艺操作,减少职业危害气体产生

(1) 用浸没式低位装载方式替代高位喷注式装载。据资料显示,码头油品装卸过程中NMHC(非甲烷烃) 排放系数在(0.3~0.4) ‰之间,若采用浸没式低位装油方式将比高位进油方式减少NMHC排放量在2/3以上,由此可见,危化品采用浸没式低位装载方式减少职业危害气体是可行的。

(2) 装/卸载前、后对用氮气充填船舱的气相空间,从而形成氮封,阻止舱内危险品混合气体泄漏,减少危险品的蒸发损耗。氮封用的氮气通过管道输入船舱的气相空间,压力应根据船舱耐压程度和呼吸阀系统的控制压力进行控制,在确保船舱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充氮。

(3) 控制装卸速度,降低职业危害。开始装载时慢装,以减少液面搅动和减少混合气层厚度,在装至2/3左右时采取满装,可以减少液面搅动和混合气层的排出,从而减少职业危害气体。

6 结 语

重庆川维物流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中危化品的职业危害,并采取相应地控制措施避免产生事故。虽然危险品码头装卸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引进新技术、改进老工艺,就有可能把职业危害程度降至最低,减少对作业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做到低碳、环保、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

[1]李汉勇,等.油气回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1.

[2]王广生,等.石油化工原料与产品安全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6.

[3]赵广明,赵广耀.储运系统油气回收问题探讨[M].炼油设计,2001.

装卸管理人员安全操作规程 篇3

1.严格遵守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物品装卸运输的有关规定。装卸分散材料及有毒气散发的物品 , 应佩戴适用的防护用品。

2.工作前应认真检查所用工具是否完好可靠 , 不准超负荷使用。

3.装卸时应做到轻装轻放 , 重不压轻 , 大不压小 , 堆放平稳 ,捆扎牢固。

4.人工搬运、装卸物件应视物件轻重配备人员。抬杠、撬棍、跳板、绳索等工具必须完好可靠。多人搬运同一物件时 , 要有专人指挥 , 并保持一定间隔 , 一律顺肩 , 步调一致。

5.堆放物件不可歪斜 , 高度要适当 , 对易滑动件要用木块垫塞 , 不准将物件堆放在安全道内。

6.用机动车辆装运货物时 , 不得超载、超高、超长、超宽。如遇必须超高、超宽、超长装运时 ,应按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 要有可靠措施和明显标志。

7.装车时 , 随车人员要注意站立位置 , 车辆行驶时 , 不准站在物件和前拦板之间。车未停妥不准上下。

8.装卸货物应挂规定吊点 , 起吊装箱件时应先检查箱体底脚是否牢固完好 , 按吊线标志吊挂 , 并经试吊确认稳 1

妥后方可起吊。

9.使用卷扬机、钢管滚动滑移货物时 , 要有专人指挥 , 路面要坚实平整 , 绳索套结要找准重心 , 保持直线行进 , 有棱角快口部位应设垫衬 , 卸车或下坡应加保险绳 , 货物前后牵引钢丝绳边不准站人。

10.装卸时 , 应根据吊位变化 , 注意站立位置 , 严禁站在吊物下面。

11.铁路车辆装运物件 , 不得超过车厢允许高度和宽度。铁路两侧 1.5m 以内 , 不得堆放装卸物件 , 不准在车厢底下或顶上休息。

12.在高拦板车厢装卸货物起重驾驶员无法看清车厢内的指挥信号时 , 应设中间指挥 , 正确传递信号 , 或采用步话机。

13.装运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严禁与其他货物混装 , 要轻搬轻放 , 搬运场地不准吸烟 , 车厢内不准坐人。

14.危险化学品、剧毒品装卸必须注意防毒及交接数量。

危化品装卸操作规程 篇4

1、装卸管理员在装卸危险货物(氧气、乙炔)前应了解货物的特性及装卸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2、在装卸前应监督和指导装卸员穿戴好防护用具,如:保护手套、防禁电工作服等。

3、车辆进入危险货物装卸作业区停好车后,装卸管理员应检查车辆是否有防火罩,是否关闭总电源。

4、在装卸时,装卸管理员应在现场监督,要求装卸员轻搬轻放,严禁抛滚等野蛮装卸行为。

5、装好车后装卸管理员应检查货物堆放是否整齐、牢固。

危化品应急预案 篇5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丙烷是易燃品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卤素接触会猛烈反应。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人短暂接触 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如有不适就医;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果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氧气,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1.1事故类型分析 1.1.1事故类型

(1)丙烷泄漏燃烧爆炸。(2)油、油漆、等遇火燃烧。1.1.2事故类型原因分析

根据公司发生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源,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就有可能导致发生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事故:

(1)人员违反管理规定,在油库使用明火,或人为带入或其他不明原因的火种进入油库。

(2)油库照明管理不善。主要有仓库照明灯具选用不当、物资摆放超高未保持灯距、照明施工质量差导致灯脱落、临时照明设置不当等;使用高温照明、灯位设置不当、用后未切断电源,辐射热积聚而引发火灾;临时照明设置不妥,受风或电线拉动而倾倒,无人看管而引起火灾。

(3)危险化学品通风散热条件不良,防潮防火、防暑降温措施不力,堆放不规范,缺乏专业知识致使库存物品发生生物、物理或化学反应引起自燃、燃烧或爆炸。

(4)防雷设计有盲区或防雷设施保养不当。设计有盲区、避雷设施保养不善和防护不够。

(5)危险物品(各种油、清洗剂等)没有分类分项存放、无警示标识、装卸作业无有效防静电措施、擅自改变仓库储存物质性质。

(6)擅自改变防火分区、防火间距,消防设施不能完整好用等。(7)其他未进行控制的危险源。1.2危害程度分析

当发生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事故时,可造成以下危害:

(1)可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可造成财产损失、数据损失和重要文件、资料损失;(3)影响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应急处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确定泄漏源或发生爆炸事故的位置;

2.2 确定泄漏的化学品种类(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2.3 向上级部门申请调集所需的泄漏或爆炸应急救援处置队伍; 2.4 确定泄漏源或爆炸地点的周围环境(环境功能区、人员多少等); 2.5 确定是否已有泄漏物质进入大气、附近水源、下水道等场所; 2.6 明确周围区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2.7 确定泄漏时间、或火灾预计持续时间; 2.8 实际或估算的泄漏量; 2.9 气象信息;

2.10 泄漏扩散趋势预测;

2.11 明确泄漏可能导致的后果(泄漏是否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后果);

2.12 明确泄漏或爆炸危及周围环境的可能性;

2.13 确定泄漏或爆炸可能导致后果的主要控制措施(堵漏、工程抢险、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2.14 可能需要调动的应急救援力量(消防队、救援队伍等)。3.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3.1.1公司成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 应急救援指挥部组成: 总指挥:沈守财

副指挥:马恒生 张健

成 员:王乐国

孙衍森

李清华

路付光

马福亮

高继峰

张永

王春生

张亮

张云芳

指挥部生产部室。

主 任:马恒生(兼)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和接警工作,办公室设在生产部(接警电话: 2139322),办公室主任由调度室主任担任。

3.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职责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负责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各有关生产车间及职能部门要在总指挥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预案》要求,履行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快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3.2.1总指挥职责:

1、根据灾害状况,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指挥全厂的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制定营救遇险(难)人员和处理事故的方案和措施。

3、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相应报警级别。

4、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

5、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的行动。3.2.2副总指挥职责:

1、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负责组织应急救援所需的人员、材料、设备等。

2、组织诊断设备和系统的安全状态,评价损伤程度,分析事故原因,提出纠正措施和补救行动的方案。

3、保证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执行。3.2.3应急通讯组职责:

1、负责突发安全事故现场的通讯和联络工作,保证事故现场通讯畅通。

2、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应急救援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并按应急救援指挥部指令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3、负责传达指挥部总指挥指令,及时通知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迅速进行集合。3.2.4治安组职责:

1、负责事故区域的警戒和交通管制,做好事故抢险期间的现场秩序维护,为抢险救援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负责协调、组织保卫人员参与抢险救援工作。

3、协助经营部确定事故伤亡人数和伤亡人员的姓名、身份。

4、负责有关事故直接责任人的监护。

5、参加事故调查工作并对外进行抢险救援信息的发布。3.2.5抢险组职责:

1、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及时控制危险源,负责现场抢险作业和遇险(难)人员的营救。

2、评价现场安全状态和发展趋势。

3、向应急救援总指挥提出重大应急行动的建议。

4、随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事故现场信息。3.2.6医疗救护组职责:

1、负责营救、寻找、保护、转移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及时与乌达区医院联系对受伤人员进行施救。3.2.7运输组职责:

1、负责抢险救援后勤保障工作,组织车辆运送抢险救援成员快速抵达事故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2、协助调度有关人员做好通信联络。3.2.8物资供应组职责:

1、负责组织抢险物资的供应工作。

2、按照救援抢险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日常抢险物资的储备工作。

3.2.9次生灾害监测组职责:

1、协助应急救援总指挥负责抢险、抢修的现场指挥。

2、组织诊断设备和系统的安全状态,评价灾害程度。

3、负责准备必需的图纸和资料,并根据应急救援指挥部命令完成其它工作。

4、分析事故原因,提出应急救援措施。

5、组织制定应急结束后的恢复计划。3.2.10善后处理组职责:

1、做好遇险(难)家属以及伤员的慰抚工作。

2、按规定提出对遇险(难)家属和伤员的补偿报告。4.预防与预警 4.1 危险源的监控 4.1.1 危险源的监控方式

对公司危险源采用经常性检查的监控方式。4.1.2 危险源的监控方法

对公司危险源采用下面监控方法:

(1)每年由电工负责检查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存放场所的供电线路、照明是否有绝缘老化和过载情况。

(2)每月安全检查组检查各车间(部室)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场所防雷设施、通风设施完好情况。对不符合防火要求的器具,令其 5 立即整改。

(3)保卫部人员通过监控器对生产车间现场监视。

(4)加强存放场所的安全及人员出入管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4.1.3 事故的预防

为有效防止厂部发生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爆炸或泄漏事故,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以下预防措施:

(1)易燃易爆品仓库要远离火源,严禁在仓库或附近使用明火;(2)仓库内通风良好;

(3)定期检查供电线路,存在问题的及时维护、更新;(4)定期对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及附近防雷设施进行检查;(5)危险化学品要分类存放,警示标识齐全;(6)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灭火器定期检验维护,确保完好;(7)消防设施配备数量充足;(8)严禁在厂房内存放易燃易爆物品;(9)氧气、丙烷要分类存放,并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氧气、乙炔存在点要有警示标识,注明最大库容量;(10)氧气、丙烷存放要有防倒装置,安全帽齐全,空满瓶标识清楚;(11)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要有防泄漏积油沟槽,并定期清理;(12)做好防盗,库房门必须上锁;领用要登记;(13)仓库管理人员要熟悉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品化学特性及仓储知识;(14)仓库管理人员熟悉灭火器使用方法。4.2 预警行动 4.2.1 预警的条件

当发现易燃易爆存储场所的设备、设施有化学品泄漏或燃烧并伴有浓烟现象或异味、响声即具备预警条件。

4.2.2、预警的方式

采用电话、对讲机或直接喊话等方式预警。4.2.3、预警的方法

发现者可通过对讲机、手机或大声呼救等方式,即刻通知公司生产部和附近区域内工作人员,由生产部向领导汇报。5.信息报告程序 5.1报警系统及程序

5.1.1、报警系统

以日常巡回检查为主要手段。5.1.2、报警程序

当发生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源泄漏时,按照事故汇报程序报警(见附件一)5.2报警方式

按报警程序,使用一切可用的通讯工具进行报警。应急救援通讯录(见附件二)。5.3报警内容

报警人员要讲清发生火灾的单位名称、起火地点、起火部位、燃烧物品、燃烧范围、火势大小及报警人姓名和联络电话。由生产部对此信息进行登记记录。5.4信息上报

内部信息由生产部统一上报。上报必须遵守以下规定:如火势较大无法控制,生产部要在10分钟之内上报,并向就近专业消防部门报警。

5.5信息处理程序

5.5.1、生产部经理接到火警后,立即通知公司领导,值班领导根据情况立即组织人员处理。

5.5.2、生产部经理和公司领导根据火灾情况,及时通报。

5.5.3、生产部经理要随时汇报灭火和救援的进展情况。5.5.4、生产部经理要认真核对所收集的信息,现场的新情况要及时续报,并按照《报警信息单》做好记录,以备查询。5.6通讯及联络方式

主要使用对讲机、固定电话和手机联络。应急救援使用的对讲机由信息保障组统一调到专用频道。5.7请求外援的方式

5.7.1、由行政管理部直接联系外援。5.7.2、由抢救组人员联系外援。6.应急处置 6.1应急响应分级

按照火势的大小,应急响应分为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Ⅰ级、Ⅱ级、Ⅲ级。根据事故的发展和应急处置效果,响应级别可随时升级、降级或解除。6.2应急响应程序

6.2.1、应急指挥程序

a).发生发生泄漏,且发生了燃烧或爆炸,发现者立即向生产部值班人员和车间值班领导汇报,生产部立即通知应急救援小组全体人员赶赴现场,同时发出预警。

b).应急救援小组立刻制定灭火和救援方案,并发出指令。c).组长不在的情况下,副组长负责现场指挥。6.2.2、应急行动程序

进入预警状态后,各组人员要按下面程序执行:

a).公司应急救援小组组长根据灾情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b).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

c).现场人员切断着火区域的供电电源,利用现有设施、器具灭火或控制火势。

d).应急救援小组根据现场情况制定灭火、救援方案。e).调集物资和设备,确保灭火和救援工作顺利进行。f).按照应急方案组织灭火,抢救物资。

g).根据现场救援情况,由组长决定是否动用上级救援力量。h).如果有人在火灾中受伤,则同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6.2.3、资源调配程序

生产作业场所发生火灾,按照下面程序进行资源调配: a).全体应急救援人员和车辆等由应急救援小组组长统一调配,其他人不得擅自调用。

b).应急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物资的保障工作。

c).当内部储备物资不能满足需要时,要立即同上级部门联系,快速调用,及时送达现场。

d).发放的应急物资要详细登记,应急结束后清点回收。e).如有危重伤员,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通知乌达区紧急医疗组织赶到现场。本厂就近的紧急医疗服务组织为乌达区医院。联系电话:0473-3112120。

6.3应急疏散(避险)程序

6.3.1、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要对遇险人员和将会受到危险的人员进行紧急疏散:

a).火势较大,受困人员无法自主逃生。b).火灾现场附近有其它作业人员。

c).人员撤离时现场混乱,或避灾方向判断有误。6.3.2、紧急疏散(避险)程序 紧急疏散(避险)要按下面程序进行:

a).在紧急疏散组的指挥下,疏散组成员按避灾路线引导人员疏散。尽可能选择迎风的方向撤离。

b).及时开启安全通道,必要时启用各种照明设备,保证疏散过 9 程迅速简便。

c).虚弱、老年同志应首先撤离或报警呼救。

d).在狭窄通道撤离时,要遵照“靠右通行”的原则,为其他救援人员让出通道。

e).各班组负责人要及时清点人数。如有被困人员,及时向应急救援组报告。

f).如果疏散通道被烟雾、大火所阻时,应用口罩或其它物品浸湿后捂住口鼻避险。

g).被困人员在等待救援期间,要尽可能对门窗进行封堵,防止烟雾侵袭。除非不得已,不要随意开门窗或跳楼。

h).对于烟雾中迷失方向的人员,疏散人员引导他们撤到安全地点,必要时指派专人护送。

i).在火灾中受伤的人员,抢救时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其送出现场。j).疏散时应尽最大可能分散人流,避免大量人员涌向一个出口,造成踩踏事故。

k).内部疏散组人员要不断用手势或喊话的方式引导、稳定人员情绪,维护秩序,利用未被烟火侵袭的楼梯将人员疏散引导到楼外。

l).外部疏散组人员应将已疏散到楼外的人员引导至安全且不影响救援工作的地带,并在集合地点设置临时或永久标志。

m).如响应级别为Ⅰ级或Ⅱ级时,要在应急救援现场及进厂主要道路设置警戒,进行交通管制,为现场救援、应急物资运输和外援的进入创造条件。警戒和治安人员由紧急疏散组成员担任,由组长临时指派。

6.3.3、扩大疏散程序

如火势蔓延无法控制,影响到周边区域,要扩大疏散范围,并按下面程序执行:

a).扩大疏散范围由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决定。

b).扩大疏散指令由乌海能源厂调度室发布,其它部门和个人无权发布。

c).扩大疏散指令发布前,要认真核实,并做好相关记录。d).预警结束后,要及时通知周边区域,扩大疏散终止。6.4应急处置措施

6.4.1、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a).当厂区或生产作业场所发生火灾时,发现人员要按汇报程序立即将火灾情况汇报给厂调度室,同时进行现场灭火,控制火势,防止灾情扩大。

b).调度室接到火警后,必须立即向厂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副组长汇报,必要时向上级部门报警,并通知有关人员到现场待命。

c).在应急救援小组统一指挥下,分工负责,迅速进行灭火和救援工作。

d).救援工作首先以抢救被困或受伤人员为主,随后抢救物资,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e).认真保护火灾现场。凡与火灾有关的物体、痕迹不得有意破坏,如抢救伤员需移动时必须做好现场标记。

6.4.2、扑救初起火灾的措施 发现初起火灾,按以下措施执行:

a).先控制,后消灭。发生火灾时,不要惊慌失措,要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扑救。及时切断电源,利用就近的灭火器材或工具进行灭火。在消防器材没有准备好之前,不要过早地打开门窗,防止火势迅速蔓延;待具备灭火的条件时,全面扑灭火灾。

b).先救人,后疏散物资。如果有人受到火势的围困时,应急人员或义务消防人员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受困的人员从火场中救出来。当确定火场受困人员全部救出后,即可组织人员抢救重要物资。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可视情况救人与救火同时进行。

c).先重点,后一般。火灾初起时,现场应急救援人员要全面了解、认真分析火势情况,区别重点与一般,对受困人员和事关全局的重要物资要优先抢救,之后再抢救一般物资。

6.4.3、防护救护措施

a).灭火人员要站在火源的进风侧,防止被熏伤和烧伤。当火灾不能直接扑灭时,应组织人员按照避灾路线迅速撤离。

b).在救火过程中,身上衣服着火时,如果衣服能撕裂脱下,应尽快地脱下浸入水中或踩灭。如果来不及脱,可就地翻滚把火熄灭;如是在三人以上救火时,衣服未着火的人可用麻袋、衣物等朝着火人身上覆盖、扑打、浇水或帮他脱下衣服,但应注意不宜用灭火器直接往人身上喷射。

c).救援人员应对疏散出来的受伤人员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并及时将重伤员送往医院治疗。

d).火灾抢险救护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和自救器,穿戴消防服装并配备专业用具,进行有效防护。火灾抢险救护人员要根据火灾种类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灭火的器具种类和方法,实施有效救护。

6.4.4、伤员的分类救护和转送

a).安全救护组负责按中毒、烧伤、窒息和其他类型把伤员分开救护、处置,并根据伤势情况决定是送往医疗机构医治。

b).轻伤员经应急处置后,如需送往医疗机构医治,由应急救援指挥车辆或值班车辆负责转送。同时,救护组安排专人护送。

c).危重伤员经应急处置后,由医疗机构派来的救护车转送。如伤势较重,救护车不能及时赶到,要立即调用中心适合的车辆,把伤员送往职工总医院进行抢救和医治。6.5注意事项

6.5.1、各组成员必须熟悉现场,熟知厂内各场所的就近路线。6.5.2、急救员在现场救护过程中,要确保自身处于安全位置。

6.5.3、灭火行动组成员和紧急疏散组成员在救援过程中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防毒面具)。

6.5.4、加强对急救箱的管理,确保随时投入使用。

6.5.5、经过专业培训的义务消防队员负责现场灭火的指挥工作,其他人员协助,且必须服从指挥。

6.5.6、现场受困人员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要积极救助他人。

6.5.7、应急结束后,不要立即清理现场,要保护好现场,并完成下列工作内容:

a).首先排除现场的安全隐患;

b).详细察看现场是否还存有火种,防止复燃; c).统计财产损失情况、人员伤亡情况; d).进行事故调查; e).现场恢复。

6.5.8、对于不能及时恢复的区域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场所,设置警示并采取封闭措施,防止他人误入。6.6现场恢复程序

6.6.1、应急行动结束后,由厂应急救援组组长或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组织人员制定现场恢复措施。

6.6.2、恢复过程中,要严格按措施执行。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逐步恢复,确保在恢复过程中不发生危险。6.6.3、组织人员查找漏洞,消除各种隐患。

6.6.4、清理事故现场,更换或维修损坏的设备、设施。6.6.5、完成报警、灭火系统等其他需要恢复的内容。6.6.6、恢复结束。6.7应急终止程序

应急终止必须符合下列程序:

6.7.1、火灾现场确已恢复至相对稳定、安全的状态。6.7.2、应急救援组织第一负责人决定终止应急状态。

a).Ⅰ级响应由乌海能源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根据上级救援组织负责人意见,决定终止应急状态。

b).Ⅱ级响应由乌海能源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决定终止应急状态。

c).Ⅲ级响应由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决定终止应急状态。6.7.3、宣布应急取消。

a).Ⅰ级响应、Ⅱ级响应由乌海能源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终止应急状态的决定,向参加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及厂调度室宣布应急取消指令。

b).Ⅲ级响应由厂调度室根据厂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终止应急状态的决定,宣布应急取消指令。6.8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

6.8.1、火灾现场及其他生产作业场所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6.8.2、对所有生产作业场所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安全隐患。6.8.3、所有生产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各种保护齐全有效。6.8.4、各场所的灭火器更换和补充完毕。6.8.5、所有员工从事故中受到教育。6.8.6、补充缺员,组织生产作业。6.8.7、应急工作全部结束,进入正常状态。6.9善后处理

6.9.1、应急救援小组或应急救援指挥部召开会议,对事故进行回顾和总结。

6.9.2、应急救援小组向指挥部提交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报告。6.9.3、厂领导对受伤害员工及家属进行慰问,并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切实帮助。

6.9.4、如有人身伤害保险,则由单位配合受害人联系保险厂进行索赔。

6.9.5、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6.9.6、向上级部门提交应急救援报告。7.保障措施 7.1应急队伍保障

7.1.1、日常确保每一个生产班至少有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员和义务消防队员。

7.1.2、经常对各组成员进行灭火和救援知识培训,并定期组织演练。

7.1.3、保证各组成员相对稳定。

7.1.4、组织机构成员有变动时,要及时变更或补充。7.2应急物资保障

7.2.1、应急救援物资统一放在厂供应部库房内,由供应部保管员负责管理,并建立管理台帐。

7.2.2、应急物资库房的钥匙在供应部药剂库值班室常备一把,紧急情况时,由当班调度员协调负责发放,并做好发放记录。

7.2.3、应急救援物资必须经应物资供应组组长同意才能领用,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

7.2.4、物质供应组和善后处理组定期向厂应急救援指挥部上报应急救援物资计划,厂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向乌海能源申请专项资金解决。

上一篇: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下一篇:大宗交易业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