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产业优势分析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陕西产业优势分析(通用8篇)

陕西产业优势分析 篇1

陕西发展历史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分析

陕西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与别省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差,影响了历史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本文依据投资环境的有关理论,在分析陕西历史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发展陕西文化投资环境的建议性措施.

作 者:岳红记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刊 名:商场现代化 PKU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G1关键词:历史文化产业 投资环境 投资

陕西产业优势分析 篇2

1 发展钒产业的战略意义以及必要性

1.1 发展钒产业的战略意义

1.1.1 陕南丰富的钒资源引发的战略商机

陕西省钒矿资源储量丰富,特别是沉积钒矿[3]。目前陕西省钒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三,且钒的品位也较高,主要位于东南部,钒矿带位于此区域的商南县,丹凤县和山阳县内。

陕西省商南县钒矿资源储量丰富。商南县钒矿资源分布于丹江南部及其支流耀岭河以南,西起白鲁础乡,东至白浪镇,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5~10km。现已探明钒矿资源储量16157.74万吨,远景储量42亿吨,矿区面积535平方千米。山阳县钒金属储量达297万吨,品位达2%,被誉为“黑腰带”上的明珠。中村镇的钒矿D级储量297万吨,平均品位1%。

丹凤县含钒碳质岩中五氧化二钒品位0.5%~1.4%。漆树沟一带的钒矿平均品位为1%,该矿层向西延伸与山阳中村钒矿相连,属特大钒矿。石槽沟钒矿矿区共圈定钒矿体2个,计算D+E级V2O5金属储量5.001万吨。Ⅰ号矿体长1 450m,厚3~7m,局部最厚达30余米,V2O5品位0.50%~1.03%,平均0.91%;Ⅱ号矿体长1 900m,厚4~9m, V2O5品位0.50%~1.21%,平均0.99%。矿体均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以上数据显示陕西钒资源丰富,但因种种缘故使过去钒的开采对环境和资源利用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损害,所以下一步必须借丰富资源的优势进行开发,采取“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方法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1.1.2 陕南钒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要求

依据《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战略布控要求。必须采用国内外先进的采、选、冶、深加工工艺技术,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强化行政监管,在发展新型材料工业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取得双赢。陕南的矿产资源要实行统筹配置,优质矿产资源要优先配置给大型骨干企业,确保陕南丰富的矿产资源集约、节约、环保和可持续的开发。根据 《陕南材料工业基地发展规划(2008-2015)》的要求,2008年至2015年,陕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力度加大,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实行严格的新建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和环境保护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减少因采矿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确保矿山“三废”排放达标,新建矿山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全面治理,新建和在建矿山开采造成破坏的土地全面得到复垦利用。按照“土地综合利用、设施综合配套、污染综合治理、资源综合开发”的原则,规划建立钒产业集群区,成立钒业小区管委会,为钒矿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推进钒产业聚集发展。大力推进钒矿资源清洁开发,高度重视钒矿企业污染治理,落实环保治理主体责任,实现达标排放、清洁生产,否则一律依法关闭。

目前,陕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粗放浪费,综合利用率较低,矿山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小、散、乱和矿山环境破坏等问题明显[4]。通过加强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可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需结合钒矿资源的开发实际,按照“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深度开发、高效利用、集合要素、集约发展”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采取联合、重组、收购、兼并、控股等形式,实施资源整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在钒矿企业发展上设置“五个必须”的市场准入条件:一是日处理矿石量必须达到1000吨、年产五氧化二钒达到2000吨以上;二是必须具备翔实的地质资料;三是 矿山服务年限必须达到20年以上;四是必须实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三同时”;五是项目建设的首期到位资金必须达到总投资的60%以上。为了进一步推进钒矿深加工,需积极开发生产硫酸、生石灰等相关产品和氮化钒、钒铁、钒电池等下游产品。

1.1.3 新能源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要求

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均把新能源发展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解决油气资源枯竭和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科学家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力发电等替代能源。 “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在新能源。谁掌握了新能源技术,谁就在未来低碳经济的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为了提高自身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须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推动新能源和自主创新是救市核心,新能源革命将是继信息革命之后又一次科技革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一关键环节。能源是有限的,科技创新是无限的,所以要求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向科技创新要新能源,为我国、为人类新能源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燃煤发电为主的能源结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发展新能源迫在眉捷,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行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所以对于新型能源技术须统筹发展,建立战略联盟利用和集聚联盟内企业技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优势资源,加快突破新能源核心及关键技术。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改造传统产品与推广新能源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研发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自主新型能源研发产品品牌,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技术产品。

1.1.4 西部大开发引来的战略合作及资源竞争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有十余载,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近年来陕西省十分关注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吸引东部和国外一些企业到陕西省来投资,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西部进一步发挥了地大、人少、资源丰富的优势。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也给西部经济的区域发展带来相应的新机遇,但同时也引来了潜在性的、隐形性的、致命性的、迫害性的和深入性的问题——资源优先占领和瓜分问题。日后,经济的发展主控权必然会落入资源拥有者旗下,所以从长远的经济发展布局和布控来考虑,从陕西省自身的经济自控力度和角度上来说以及从自身资源下游产品原材料成本操控上而言,有必要、有使命对陕西省的资源矿藏进行全方位的优先从源头上进行拥有,为陕西省经济的可续发展以及陕西省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就业提供有力的和可靠的保证。对真正推进西部大开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好长远发展基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保持西部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保驾护航具有优越的战略意义。

1.1.5 产业战局部署的机遇及挑战。

伴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转移的快速进行,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投资等各类项目在陕西省集聚和重组。东部沿海地区项目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面临着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局面,悄然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产业转移对陕西省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抢占先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创造比较优势,选择性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和资金投入,是我们当下必须重视的问题。所以借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引进资金以共同投资的方式,通过资金宏观合理分配控股,以一定的资金对多数的矿藏资源进行合理合法的统筹布控,具有深远的互惠互利“共赢”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借产业转移趋势引进新技术,通过技术合作对矿藏资源进行深化加工以提升其附加值,为陕西省矿藏资源的自控和下游产品经济的发展进行源头控制。

1.2 发展钒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2.1 钒的应用领域为钒市场的开辟提供了硬件保证

金属钒在工业上用途很广。85%~90%用于钢铁工业上。随着国民经济和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钒产品的需求空间将呈现不断拓展的趋势。钒作为重要的微合金化元素,将在建筑用钢、管线钢、含钒重轨钢、汽车用结构钢以及非调质钢等产品的优化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钒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5]。

钒虽然大量用于钢铁工业中,为钒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出路。但对钒的附加经济利益而言不具备优势,所以为了进一步拓展钒的利用价值和渠道,现在的主要工作是集中在钒的新应用、以及钒的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因钒具有许多特殊性能而应用于重要的高科技领域,钒成了高科技领域应用的重要稀有金属,钒也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作为硬质合金、磁性材料、超导材料及核反应堆材料)。同时,钒产品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如:用于飞机发动机、宇航船舱骨架、导弹、军舰的水翼和引进器、蒸汽涡轮机叶片、火箭发动机壳)[6,7]。

精细化工中钒应用于催化剂、着色剂、显影剂、干燥剂、医药和颜料等领域。但以钒催化剂的应用和发展更为重要和迅速。以钒化合物为活性组分的钒系催化剂是最重要的氧化催化剂系列之一, 被广泛用于硫酸工业和有机化工原料合成领域。目前的工业钒系催化剂用于硫酸生产占1/3, 在Ziegler- Natta 催化剂中, VCl3-AtEt2和VOCl3-AtEt2 催化剂引发聚合最引人注目,其应用于乙丙橡胶合成占1/3 以上, 其余主要用于苯酐生产、顺酐生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氮氧化物、氧化脱氢等。工业上常用的钒系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有钒的氧化物、氯化物和配合物等多种形式, 但最常见的活性组分是含一种或几种添加物的V2O5。以V2O5 为主要成分的催化剂几乎对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有效。

钒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相变特性,应用于电学和光学开关装置、太阳能控制材料、光盘介质材料、涂层、热敏电阻等领域,具有双折射率大、透过率高、透光性好等特性,是性能极佳的双折射晶体。

另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增强,新型清洁能源——钒电池,目前作为最有前途的新能量贮蓄系统。全钒液流电池(VRB)因寿命长、规模设置灵活及对地形无特殊要求等优点,在终端电网、军事基地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储能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8]。

1.2.2 钒的利用技术为钒市场的拓展提供了软件支持

在钒的勘察和开采方面,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充分利用地、物、化资料,加强综合研究,筛选重点找矿远景区。从1998年起系统地安排了商洛—安康地区的矾矿找矿勘查工作,相继在陕西境内探明获得了商南县千家坪、山阳县夏家店、宁陕县冷水沟3个中型以上规模的优质钒矿床。其中,千家坪和夏家店矾矿矿体规模可观,产状稳定、厚度大、品位高,使陕西省钒矿累计探明储量大幅提升,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沉积型钒生产基地。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进行新型环保型钒矿选冶工艺的技术攻关,解决了黑色岩系钒矿开发工艺普遍存在的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的难题;实现了钒矿选冶工艺的重大突破,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12]。

陕西省长安大学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采样,对陕南境内钒矿床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采集样品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商南县湘河地区钒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控制地质条件。研究表明:钒矿主要产出于下寒武统水沟口组的黑色岩系中,而且主要赋存在该岩系硅质岩与炭质泥岩互层组合的炭质泥岩中;含矿岩系为硅质岩加细碎屑岩夹少量碎屑碳酸盐的黑色岩系建造,反映了含矿岩系形成于缺少陆源粗碎屑、非补偿性、富含微生物强还原、滞流特征的沉积环境;矿床中的黑色岩系含矿建造主要岩石类型为炭质泥岩和硅质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粘土(伊利石或绢云母)以及黄铁矿、重晶石等;钒矿形成于异常的高温还原性沉积环境中[13,14]。

在钒的提取工艺方面,湖南中南大学以及四川攀枝花学院对石煤焙烧料酸浸提钒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到V2O5的总收率为69.6%。钢铁研究总院, 研究了硅质单一钒矿氧化钙化焙烧提钒新工艺, 以解决国内各钒厂目前采用的钠化法工艺“三废”污染严重、钒回收率低的问题。钒的总回收率可达到65%~70%[15]。

在钒电池的开发应用方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立了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稳定有效的充放电模式。对电解液的电解合成和五价钒电解液稳定性作了相应研究[16]。

在钒的催化剂的开发应用方面,四川大学围绕整体式钒催化剂的制作工艺和性质研究两方面进行,从技术改进和实际操作中研究相关的科学问题,确定了整体式钒催化剂制作的可行性及工艺流程;改善了整体式钒催化剂的机械强度;进行了相关计算和建立相关模型。重庆大学研究了钒系Ziegler-Natta催化剂,改进了其活性相对较低的不足,将芴二醚BMMF、芳香二酯DIBP类化合物加入到传统钒催化剂中,制备出廉价、高效的新型共聚催化剂,从而解决茂金属催化剂用于抗冲聚丙烯生产过程中成本高及传统钛系载体型催化剂共聚性能差的难题[17]。

以上是钒矿选矿、开采、提取、深化加工利用的一些先进技术范例,其为在陕南的钒矿开采以及相应的提取和后续高附加值的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依据。当然,就现在陕南地区现有的矿藏开采公司的实践经验也为钒产业的发展和展开提供了软件支持。

2 发展钒产业的优势和条件

2.1 发展钒产业的优势

2.1.1 经济策略的辐射和激励

在中央公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中,陕西省最为富庶的关中地区构成“陕西方面军”,与甘肃的天水市一道,组成关中—天水这个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三个重点发展区域之一。陕西省筹备已久的西咸一体化建设也终于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咸一体化将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出现,以西咸一体化带动的大西安建设,将是未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中之重。《规划》图景中,西安将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国务院亦正式在《规划》中批准了商洛市的商州、丹凤、洛南、柞水一区三县被列入经济区规划范围。商洛重点发展新能源、非金属和建材、现代材料产业。

商洛市将发展的支撑点和重点领域确定为现代材料产业,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未来10年将投资1 372亿元建设121个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现代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钒材料及能源电池循环发展产业链,构筑钼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镁材料、钛材料、氟材料、盐化工、钾长石提取硫酸钾等循环产业链,基本建成“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之一的经济板块。

商洛市将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现代材料工业的基本取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不断培育壮大循环型企业群体。

2.1.2 可再生能源问题的推动力和契机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其发电的不稳定性缺点正在成为阻碍其深度发展的重要障碍。如果没有大容量、安全的储能设备为其提供支持,清洁能源等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储能设备在清洁能源整个产业链中处于相当重要的环节,而钒电池因其自身的优势在储能设备未来的发展中必将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大物博, 电站、太阳能、风能对大型化学电源储能系统的需求都蕴涵着巨大的商机。目前, 我国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及应急电源都主要采用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的回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 大量的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因此, 发展新型的无污染可回收的钒电池, 将是很好的选择。同时, 我国电站目前还没有使用化学储能系统, 大量的电力资源白白地浪费。如果利用钒电池建成电站贮能系统, 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国家建设电站的巨额投资, 同时为保护环境, 提高电站效益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丰富的钒资源更为钒电池的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参考VRB Power 的发展模式, 钒生产商、电池制造商、电力公司的联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达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 使多方利益得以提高。因此, 钒电池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在储能市场上大有可为。同时钒电池的推广也可充分利用我国的钒矿资源, 带动钒产业和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18]。

钒电池是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的优秀绿色环保蓄电池之一,具有能量效率高、能深度放电、可靠性高、没有正负极电解液离子间相互污染问题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电池寿命长、环保、建设成本低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储能、电网调峰、备用电源、应急电源等领域。

2.1.3 科教技术软件实力雄厚

陕西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能力优势明显。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2所,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多个,科研人员70多万,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人才密集区。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其4 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89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10.8亿元,增 加值169.3亿元,已成为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中,西安高新区增加值达到104.6亿 元,综合水平居全国十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列,成为我国首批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园区。同时,依靠像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北有色研究院、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软件实力是完全可以进行金属矿产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 测量、岩矿测试分析和选冶工艺研究及资源综合研究和深化研究的。

2.1.4 交通通讯条件优越

继西汉高速和西康高速后,贯通陕南的高速公路十堰—天水线(陕南地区里程最长、联系城镇最多的重要经济干线已)于去年完成通车。西汉高速、西康高速和十堰—天水线完善了国家和陕西省高速公路网布局,密切陕南地区与中南、西北各省区的经济联系,推进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优化了区域交通环境,为投资环境提供了优势条件,同时也加强了汉江流域与长江流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可促进沿线各大中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形成沿江产业带。

另外,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一体化建设中,关中地区的庞大交通网络体系也对陕南经济发展起了拉动、牵引作用。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包—西康铁路、西宝—宝成铁路成为我国西部南北大动脉,西铜、西侯、西户铁路也与陇海线在西安交汇。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正在全面高等级化,关中五市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贯通,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600多公里,占到全省的90%以上。西安咸阳机场正在建成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同时,关中光传输骨干网络是我国东南、华北地区与西北、西南通讯光缆的交汇地,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化水平基本与全国发达地区保持同步,可为陕南的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资源。

2.2 发展钒产业存在的问题

钒产业的发展着实有着无限的商机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对未来陕西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现在针对整个钒产业链而言,也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技术与生产“脱节”问题,致使产生一些环境污染,利用深度不够的现象。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管理强度和技术引进的宽度较为松懈和怠慢,导致钒产业发展混乱。所以下一步理应促使政策、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细化和深入,以使钒产业无论是从源头上的开采、中间过程的提取以及后续的深化加工利用等,整个产业链都能环保、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钒主要来自伴生矿,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矿业结构不合理。产品以五氧化二钒、钒铁等五氧化二钒原料类为主。钒化工产品种类少,产业链不长,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出口也以原料类为主,资源流失严重。此外,对独立成矿的碳质页岩与石煤型钒矿开发利用方法的研究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现有方法还不太成熟,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需要进一步完善。

陕南钒矿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而我国有关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过于零散,原则性有余而可操作性不足,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社会的要求。由此,应当建立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在吸收国外先进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陕南钒矿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是复杂的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复合叠加形成的。其成因主要为:“法”多“治”难,缺少完整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太“软”,缺少可操作性,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只有先搭建平台,再配合广泛的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才有望监督政府行为,制定合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

由于目前石煤提钒工艺对原矿的选择性强、移植性差,许多大型的钒矿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成为目前石煤提钒研究工作的热点。同时,由于钒的存在很分散,一般含钒品位也不高,难以用传统选矿的方法选别富集,而往往需用化学方法进行提取。传统从钒原矿中提取钒可分为两大类:钠盐焙烧碱浸或水浸、氧化焙烧酸浸(或直接酸浸)。后者因浸出液除杂困难、工艺复杂且对原矿要求严格、钒回收率不高、废水处理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厂家仍在采用。钠盐焙烧法工艺因对钒选择性强监控、回收率高,一直是我国从原矿中提钒的主要方法。随着国家对环保治理加强监控,那些采用钠盐焙烧工艺的厂家,因焙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氯气、氯化氢,对环境造成污染而被陆续关停整顿。所以在钒价居高不下的今天,研究开发一种新型无污染提钒工艺很有必要。

钒催化剂表征技术、催化机理的研究和模拟有待于深入研究,如制备技术的改进可以增加催化剂强度和活性,催化剂的纳米化可以显示出高的活性和良好的选择性。废钒催化剂的回收国内外也做过不少的研究,但由于这些方法成本高、流程长、产品纯度低、回收率低、操作复杂等原因,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

此外,需解决贮存过程中析出钒沉淀问题。选择和制备电化学活性高、稳定性好、导电性高、渗透率低、机械性能良好及成本低廉的电极材料,开发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多价态和长期稳定存在的电解质溶液,研究具备高离子选择性、高离子传导率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离子交换隔膜。

3 结语

陕西省煤炭产业关联度分析 篇3

摘 要:从煤炭产业与陕西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结构着眼,利用陕西省2007年42x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借助Excel、MATLAB数据分析软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以陕西煤炭产业为例,定量地分析了煤炭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进而提出了促进陕西省煤炭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关联度

一、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在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陕西省煤炭产业伴随我国经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陕西尤其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但随着煤炭消费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煤大幅增加、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大幅下跌,行业经济效益减少,使得以煤炭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陕北地区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在此背景下,研究煤炭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业关联度相关理论

1.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世界通用的分析特定经济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原理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产业的生产都需要将其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本产业的投入要素,而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也同样将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投入要素,投入产出分析则是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反映和分析国民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这种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经济技术联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2.产业关联度相关理论

(1)产业关联形式。前向联系:指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为止。

后向联系: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此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

(2)产业关联指标。前向关联——直接分配系数:第i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第j部门的中间产品的直接使用价值占该产品的总产出的比例,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也越大,其公式hij=xijXii,j=1,2,…,n。

后向关联——直接消耗系数: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也越大,其公式为aij=xijXji,j=1,2,…,n。

三、陕西省煤炭产业关联度分析

陕西省煤炭产业现状:陕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地区较广,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60多个县有一定规模的煤炭生产能力。据我国第二次煤炭资源预测资料显示,陕西省探明和预测的煤炭资源总量在约为2922亿万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我国的外向经济受到了嚴重冲击,使得当前煤炭价格低位徘徊,经济低位运行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陕西省煤炭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阻碍;其次,国际国内关于减少高碳能源使用、控制碳排放等煤炭政策对陕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煤炭产业关联产业的选择方法是:将关联指标降序排列,指标系数高于平均指标系数值的产业作为煤炭产业的关联产业。

1.陕西省煤炭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

利用陕西省2007年42x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借助Excel、MATLAB等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得到直接消耗系数,见表(2.1),其中直接消耗系数均值为0.008339048,直接消耗系数大于均值产业如下:

表3.1反应的是与煤炭产业密切后向关联的11个产业,依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融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中,煤炭产业每生产1000元,需要直接消耗以上各产业37.9元,34.1元,33.1元,27.7元,27,6元,25,66元,24.49元,22.19元,14.67元,11.99元。

2.陕西省煤炭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利用陕西省2007年42x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借助Excel、MATLAB等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得到直接分配系数(见表2.2),其中直接分配系数均值为0.021273375,直接分配系数大于均值产业如下:

表3.2反应的是与煤炭产业密切前向关联的六个产业,依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煤炭产业每生产1000元,被以上产业作为中间投入使用355元、242元、160元、39元、28元。

分析表明煤炭产业的发展几乎对各个产业都有一定的供给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力有大有小,并且产业之间的间接作用也在影响着产业关联度的大小。比较可得出,我们可以发现煤炭产业对其前向关联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巨大推动动作用,包括间接作用。

四、政策性建议

1.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前的煤炭企业管理制度仍然较为落后,应该往科学管理、科技创新的目标发展。

2.鼓励煤炭企业加强与关联产业如化工、交通运输等企业合作,利用产业之间的关联,促进煤炭产业与前后关联产业协调发展。

3.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应该致力于在相关领域逐渐进入、生发、扩展,延长煤炭产业链,借助于煤电、煤电化等产业链的延伸,获得垂直一体化的成本优势。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目前国内的煤炭勘探、开采、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仍然不够成熟,也缺少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这是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致力于提高煤炭科技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投入产出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3] 吴三农.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1)

陕西产业优势分析 篇4

中国优势牛奶产业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黑龙江省A县和山西省B县为例

该文主要以黑龙江省和山西省部分县为例,对我国优势牛奶产业带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优势牛奶产业带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而提出了优势牛奶产业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作 者:刘力 乔娟 赵云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94 刊 名:新疆农垦经济 英文刊名: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 年,卷(期): “”(3) 分类号:F3 关键词:中国牧畜业   牛奶产业带   原因分析  

陕西产业优势分析 篇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内陆沿边地区要“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党中央优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内陆沿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从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功能分析,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可分为生产制造、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三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以分工协作形式构成国际化产业链,进入全球分工体系。

外向型产业集群是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关键动能

外向型产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和“外向型”双重属性,不仅能以规模化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发展方式成为新的带头产业和支柱产业,而且能以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物流、贸易产业体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带动区域经济开放崛起,是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关键动能。

首先,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实体经济支撑。“十二五”以来,陕西外向型经济一路攀升,衡量经济外向度重要指标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7.9%提升到10.4%。但横向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4个百分点,也低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构筑开放新高地,必然要求外向型实体经济迈上新台阶。外向型产业集群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体,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成长壮大,将会夯实我省开放新高地的基础,使之构筑在坚实的实体经济之上。

其次,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配置全球资源的强劲动能。“十二五”以来,陕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77.65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对外投资达到31亿美元,年均增长18.1%。但放在全国大盘上审视,陕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国总量的2.3%,对外投资仅占0.5%,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还比较弱,只有突破能力制约才能筑起开放新高地。在经济全球化愈益深入的形势下,外向型产业集群能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全球企业、技术、人才进入产业链条,形成“滚雪球”效应,同时牵动更大规模的产品、服务和投资在世界市场流动。推动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加速成长壮大,将会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强大支撑,将会大幅提升集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再次。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植入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开放程度高的热点区域都是在竞争中形成的,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来自外向型产业集群。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谷之所以驰誉世界,就在于这里集聚了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半导体及电脑产业集群,“硅谷”成为新的地理代名词。我国开放热点区域如深圳、义乌在世界上脱颖而出,也缘于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小商品产业集群崛起。陕西大力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将会把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转换植入开放新高地,使开放新高地在竞争中挺立在世界经济舞台。

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是我省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追赶超越的一个战略抓手。目前,随着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我省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环境越来越好。抓住机遇,前瞻布局,合力推动,努力使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以跨越方式迈上新的大平台。

(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目前,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由省工信厅、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别管理,产业发展设想体现在各部门专业规划中,缺少涵盖各部门各行业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制造、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产业之间缺乏统筹与协作,难以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因此,建议省政府从省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组织各方以系统思维研究制定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明确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方针、重点与配套措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

(二)做大做强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制造产业集群,为外向型产业集群整体崛起夯实根基。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外向型生产制造产业进入扩张期,会对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产业产生旺盛需求,带动三者均衡发展。因此,陕西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需要首先做大做强生产制造产业集群。从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和趋势分析,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在“十三五”期间会进入高速成长期,建议把全省出口依存度达到8%左右作为预期目标,争取2020年实现出口总量达到2500亿元左右,走在西部省区的前列。为此,应集中力量在三个环节上取得突破:

一是举全省之力在全球招商上取得突破,大量汇聚世界先进要素。国际性大企业拥有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与其合作能较快形成外向型产业投资增量和产品出口动能。“十二五”以来,与陕西经济体量接近的天津、江西、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高出我省一倍以上,相应地产品出口总量也分别高出我省一倍乃至数倍。因此,陕西应把招商引资作为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头号工程”,以全球?野谋划重大招商项目,运用引进“三星”的经验,组织专业班子跟踪研判世界500强和国际著名大企业的战略布局、投资意向、合作重点等,推出对接方案和举措,引进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规模上百亿美元的大项目,培育外向型生产制造产业跨越发展的新动能,带动产品出口进入持续扩张期,使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棋局”全盘走活。

二是在装备制造等资本品出口上取得突破,把装备制造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产品出口优势。我国正处在从消费品出口向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并重转变的重要时期,推进装备制造等资本品出口成为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战略引擎。陕西装备制造业拥有较强实力,在《中国制造2025》聚焦的10个重点产业中,我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先进轨道交通、新材料等7个产业中拥有明显优势,产品性价比高,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3万亿美元。陕西应乘势而上,面向国际市场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水平,以海外承包工程为先导,大力推动装备制造等资本品规模化、成套化进入国际市场,使之成为新的出口支柱产业。

三是在提升传统生产制造产业竞争力上取得突破,以自主品牌拓展出口新空间。针对传统生产制造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等突出问题,制定质量品牌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努力使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塑造自主品牌取得实效,彻底改变出口产品被锁定低端的困局。在水果生产领域,扩大有机、绿色种植园区,严控农药化肥残留,拓展欧美高端水果市场,使陕西水果成为出口增长的“拳头产品”。

(三)围绕构建国际大型物流枢纽目标。全面提升跨境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从“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的区位和综合基础看,我省有条件形成国际大型物流枢纽。一旦建成国际大型物流枢纽,将占据中西部全方位开放的制高点,引领国际物流、客流、资金流的走向。我省应依托优越的区位、快速建设的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和不断发展壮大的生产制造产业集群,直面来自各方的挑战,支持跨境物流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竞争力,不仅要将“陕西制造”“陕西创造”的出口产品全部投送出去,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中西部国际货运的集聚中心和分拨中心。

在跨境航空物流方面,对标国际一流,按照形成网络和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目标提升竞争力。一是加快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深化与海航集团建设“中国孟菲斯”合作,发展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加速国际货运航线布局,尽快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全球航空货运网络优势,以充足的运力与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全面对接,并服务中西部出口企业。二是借鉴周边省市的经验,增加对航空物流的专项补贴,使我省航空货运成本与周边省市大体处在一个水平上,将分流出去的航空货源基本留下来,培育航空物流市场,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市场化发展阶段。三是推动航空货运口岸与世界通行规则接轨,打造高效率的“通关一体化”信息平台,实行海关、国检“7×24小时通关”,全面提高通关服务质量,以服务最优吸引航空货运客户集聚。

在跨境铁路物流方面,引导物流产业与快速成长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紧密对接,将新增出口产品转化为跨境铁路物流增量,提高省内货源比重;依托西安港务区综合倮税区,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加工制造中心,为跨境铁路物流直接提供出口货源。目前长安号班列的货物95%是发往中亚的,而欧洲是拥有5亿多高收入人群的巨大市场,应逐步提高开行欧洲的班列比重,与欧洲市场建立起密集往来的“黄金通道”。

(四)激发跨境贸易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力。有效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支持外贸出口主体加快成长。积极推动具有竞争实力的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外贸易,瞄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构建海外营销渠道;支持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把跨境经营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布局海外市场网络,提高本土企业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支持中小型外贸企业走与省内优势产业、大型企业协作配套的路子,形成开拓国际市场的合力,从根本上改变我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缓慢的状态。

加快发展外贸出口新业态。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有效降低各种商业成本、方便快捷的优势,规划建?O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进龙头企业,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向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借鉴东部省市发展采购贸易的经验,结合我省特点积极选择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精心培育。

优化全球市场布局。在巩固提升已有主要市场基础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重点发展与中亚西亚、新亚欧大陆桥、中巴三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上国家的贸易合作,抓住这三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上国家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加快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成新的稳定市场。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加快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标世界一流,推进大通关建设,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推动口岸管理部门形成“联合查验、一次放行”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的体制机制,解决跨境电子商务在境内外的标准、支付、物流、通关、检验检疫、税收等问题。

二是支持西安海关开展创新保税监管制度探索。根据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特点,西安海关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保税政策从保税加工向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拓展、运用“电子围网管理”扩大海关特殊监管区适用保税政策范围等制度创新设想,对务实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省政府与国家海关总署联系沟通,争取率先在陕西开展创新保税监管制度试点。

陕西产业优势分析 篇6

(2009—2015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已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发展形成了20个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以大企业为核心主导、主要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主导产品优势不断提升、产业主体向园区集聚的突出特征。截至2008年底,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机床工具、重型装备、航天、工程机械、电子、陕北能化装备、软件、有色、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个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达6500多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2700亿元,占到全省工业的90%以上。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效应还没有充分凸显;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大,带动作用不够显著;产业链条不健全,支撑配套能力较弱;创新机制还不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亟待有效推进。

二、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主导模式和重要抓手,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突出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坚持“三抓一上”(抓龙头、抓配套、抓园区、上水平),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省内配套能力;着力推进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提高产品的集成和成套能力;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水平,使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再上一个新水平,实现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原则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结合。抓住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立足优势,着眼长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促进关联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链形成。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以现有工业园区为基础,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

四、发展目标

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和推进力度,使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力和园区化水平提高,集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高,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石化、汽车、航空、输变电设备和煤及煤化工等5个产业集群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块状工业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5%和18%左右。

2010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增加值约3900亿元;

2012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15000亿元,增加值约5600亿元;

2015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20000亿元,增加值约8000亿元。每个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都超过100亿元,其中:500—1000亿元销售收入的产业集群达到14个,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电力、航空、食品、有色、电子信息等7个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100亿元、2900亿元、2000亿元、1860亿元、1850亿元、1800亿元和1500亿元,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五、发展重点

根据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抓住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在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实力、扩大龙头品牌产品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完善延长产业链和提高省内配套率,以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发展模式转变上取得突破和提升,全面推进我省产业集群发展上新台阶。

1.石油天然气及化工产业集群。依托延长集团、长庆石油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产业资源的整合,促进产业资源围绕龙头集聚。加强勘探开发、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加快化工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通过相关转化项目的有效配置,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15%;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20%;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100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30%,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能源接续地和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2.煤及煤化工产业集群。以省煤业化工集团为主体加大省内煤炭产业的联合重组,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和产业控制力。加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化发展;大力推进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拓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效率。重点发展形成煤制甲醇及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对氮肥原料路线进行改造,扩张煤制化肥产业链规模,提高化肥产业市场竞争力;做好煤干馏制油示范项目,积累和总结经验,为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逐步形成煤制油产业链,大力提升煤炭资源的转化效率。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3.电力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和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企业,推进煤向电转化;加快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优化火电机组结构,提高大机组和高性能机组的比重,形成优势突出的火力发电群组,进一步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创造条件发展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促进电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电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电力输出外送能力,建设成“西电东输”的重要电源基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销售收入740亿元;2012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3600万千瓦,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5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销售收入1800亿元。

4.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园区建设为依托,通过谋划和配置产业化项目,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逐步形成盐资源有效转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设计资源转化路线和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盐产业快速发展的区域板块。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5.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依托西电集团、宝光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促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并购重组,实现对产业的有效整合和规模扩张;重点打造“一基地五园区”即西安大庆路输变电设备制造和试验检测基地、西安高新区输变电产业园、西安经开区输变电产业园、宝鸡电真空设备产业园、咸阳沣河新区输变电产业园、汉中经济开发区输变电产业园,基本实现“企业入园、产业集聚”;加强配套企业和配套项目建设,提高省内配套率;加快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以及产品成套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开发铁道电器等专业领域电器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形成产品覆盖高、中、低压,多规格、宽领域,特色鲜明,在国际、国内具备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6.汽车产业集群。着力做大做强陕汽、法士特、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通过车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大力加强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高汽车产业的省内配套能力和水平,打造重型卡车、中型卡车、微型车、乘用车、变速器、车桥等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产业链;依托“两园一区”(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宝鸡高新区汽车工业园、西安高新区),促进产业的整合和聚集,形成我省汽车产业块状发展格局;加快专用车、特种车以及客车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开拓汽车后市场,提高汽车产业的运营质量。2010年,完成销售收入8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超过35%;2012年,完成销售收入10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超过45%;2015年,完成销售收入13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达到

60%。

7.机床工具产业集群。依托秦川机床、宝鸡机床等重点龙头企业,在组建大型机床工具集团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提高对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宝鸡、汉中机床工具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转移,实现聚集发展;以“精密、大型、高速、复合、智能、环保”为方向,以“磨、车、镗、铣”为特色,以精密专用机床集成化、通用机床规模化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规模的壮大。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8.重型装备产业集群。以陕鼓集团、中冶陕压、中钢西重、西煤机、中国西重研究所等骨干企业为基础,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实现产业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产业发展整体合力,促进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通过关键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促进产品集成化、总成化和成套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煤炭采掘成套设备产业链,并向煤化工成套设备延伸;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和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和集群发展整体水平。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10亿元。

9.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西安、宝鸡和渭南等地工业园区为依托,推进产业向园区转移和聚集,加快产业整合重组步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加强中高档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大型环保节能路面施工系列设备和独具特色系列工程机械,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

10.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宝石钢管、宝石机械两大龙头企业,建设适应全球竞争要求的生产、营销和服务体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通过国际并购、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和国际招标等形式,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石油钻采、石油钢管等产品和设备,不断拓宽产品领域,提高市场份额。以两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机制,促进集群加快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11.陕北能化装备产业集群。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基础,以园区建设为先导,加快宝石机械、宝石钢管,以及其他能化装备企业的相关项目向陕北地区转移和建设,结合石油开采和炼化、煤矿开采及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石油钻采设备、煤炭采掘机械和设备、化工设备等,开展设备检测、维修和保养等业务,为陕北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

12.航空产业集群。以国家实施大飞机项目和航空工业整合为契机,积极参与大型飞机的研制,大力发展大飞机的配套产业,形成以大飞机制造为龙头的航空产业链;着力建设好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构成“一基地五园区”(即国家航空产业基地、阎良核心区、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飞行培训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和汉中航空工业园)为平台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ARJ21支线飞机、新舟60、新舟700、运八F600和无人机的研制和生产,加快通用飞机、公务机的开发研制,满足市场需求;提升航空发动机、飞机起落架、各类机载设备等航空关键零部件和系统的研发、制造、集成能力,满足主机发展需要;积极发展配套产品,吸引非公经济进入民用航空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强与国际航空企业合作,扩大转包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发展航空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提高产业运营质量。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60亿元。

13.航天产业集群。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察”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省政府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战略合作为契机,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加强先进推进技术的研究,加快液氧/煤油发动机系列化研制;加快发展卫星有效载荷、空间计算机等星载设备和卫星地面应用设备,促进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加强军民结合,发挥特种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民用产品。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1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西安高新区电子工业园、航天产业基地等相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应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子产业集群,抢占行业领先地位。做大做强多晶硅材料和太阳

能电池片,并引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区域专业化产业配套能力;提高LED生产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水平,抢占大功率照明产业市场;发展GPS/GLONASS/GALILEO/BDⅡ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应用技术,实现嵌入式软件和IC设计优势相结合,拓展移动终端、数字电子产品和军用电子设备等领域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7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

15.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软件新城”,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能源、交通、通信、教育、农业等行业应用软件;着力发展面向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加快发展互联网应用服务、数据录入处理、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务;培养、集聚和扶持本地大企业加速发展,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陕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

16.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以有色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快有色产业的资源整合,加大地质勘探和资源勘察力度,增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资源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境外资源开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科技进步推进技术装备升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发展钼、钛、钒等产业,建设具有相对优势的钼、钛、铝、铅锌、钒等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钼、钛、铅锌、铝、钒和钢铁等子产业集群,实现有色产业聚集和集约化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17.冶金产业集群。以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以龙钢集团为龙头,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节能、环保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集群化发展新模式。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12年,销售收入6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18.食品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快园区建设,加速现代食品工业规模化、传统食品工业现代化步伐,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果业、乳业、肉制品、烟酒、方便食品和烘焙等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培育与食品制造业规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食品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名牌产品;加快培育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3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

19.医药产业集群。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依托杨森、利君、步长等重点企业,打造集群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依托资源和研发生产能力优势,重点发展西药和中成药等子集群;着力培育企业的市场能力,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行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整体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好中药产品创新和新药研发,大力发展生物药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发展化学药、中药材、中成药、生物药等优势产品,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做大集群规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

20.纺织产业集群。加强对纺织产业聚集区的培育力度,依托重点企业和园区,重点发展功能服装、棉纺织、丝绸和防寒服等子集群加速产业聚集;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培育和形成行业龙头,支撑和引领集群发展;通过新建、引进和技改等方式,着力发展功能面料、功能服装、中高档面料、丝绸等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根据产业需要和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印染和服装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做大集群规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

六、重点措施

(一)做好产业集群专项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编制20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和工业园区承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和推进产业集群科学有序发展。规划要明确每个集群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步骤,要把坚持创新和实现创新放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位置,要体现每个集群的产业特点、产业特色、加快结构调整和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要

求。各市、县政府要根据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细化政策,制定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形成特色显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加强龙头企业培育。

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大行业资产整合力度。对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不断做大做强。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每年在20个产业集群中选出对龙头企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100个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迅速把新项目建成新的增长点。

(三)着力完善产业链。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抓好配套企业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提高省内配套率;围绕提升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明确产业链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对产业链上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产品、关键环节、关键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自建、技改、招商等方式,构建起围绕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的配套协作体系;要围绕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通过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企业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配套项目,加快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

(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提高2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部分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明确发展重点,加强部门协作,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和项目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全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环境优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每个产业集群都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和建设行业性技术中心,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国家推进装备制造、化工、汽车、有色、钢铁、电子信息、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振兴为契机,安排工业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选择一批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六)加大资金投入。

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分析 篇7

一、理论综述

( 一)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界定

“文化产业”概念源于上世纪初对“大众文化”争议和批判, 最早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 ( Theodor Adono) 和霍克海默 ( Max Horkheimer) 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我国学者针对文化产业的概念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2004 年, 在我国制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 将文化产业界定为: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活动的集合。2012 年7 月, 国家统计局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 2012) , 对文化产业概念进行修订, 界定为: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包括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个工艺美术品的生产; 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包括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旅游产业”的界定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旅游业不是一项产业, 国家颁布的产业分类中也没有旅游产业, 因而它更像是在功能和空间上有联系的部门; 另一种观点认为旅游产业的称呼是符合产业质的规定性, 只是在性质上是一种消费趋向性产业, 外延要比一般工业宽泛得多, 因此旅游业是一项产业。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旅游业认定为产业, 旅游产业是指旅游行业和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并为其提供文化、信息、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物质或非物质服务与支持的行业和部门。

( 二)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分析研究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 近年来有学者利用不同方法展开分析。鲍洪杰, 王生鹏 ( 2010) 基于产业集群的理论, 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进行分析, 建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系统指标体系, 并总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关系。张琰飞, 朱海英 ( 2012) 以我国31 个省级单位1999-2010 年面板数据为基础, 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区域差异, 认为二者长期耦合关系显著, 但短期耦合关系有明显差异, 同时指出, 不同地区应结合实际采取适当措施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张二妮, 王长寿 ( 2014)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指出二者融合发展中存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挖掘不够充分的问题, 并认为要从创造品牌、引进人才、完善基础设施、政府宏观指导四个方面完善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 可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 耦合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研究成果较少; 第二, 针对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量化评价研究较少。因此, 本文力求借助耦合分析模型, 对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系展开实证分析。

二、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分析模型构建

( 一) 模型选择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着天然内在联系, 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升级。为研究陕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本文选取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分析, 对陕西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耦合分析来研究二者的互动作用。

( 二) 指标建立及权重系数的计算

建立指标体系是耦合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特点, 同时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分别选取陕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设X1, X2, X3, X4为衡量陕西文化产业的指标变量, Y1, Y2, Y3, Y4为衡量陕西旅游产业的指标变量, 指标体系建立如表1 所示。

关于指标权重确立, 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来计算, 计算方法如下:

(1) 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

其中si为第i项指标标准差, xi为第i项指标均值

其中sj为第j项指标标准差, yj为第j项指标均值

( 2)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 三) 耦合度模型

1.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不同指标的衡量单位不同, 因此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的标准化处理。基于所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因此采用的标准化处理方法为xi= Xi/ max ( Xi) ( i = 1, 2, 3, 4) , yj= Yj/ max ( Yj) ( j = 1, 2, 3, 4) , 其中xi, yj为指标的标准化值, Xi, Yj为指标原始值。

2.建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

设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函数为:

其中i为表征陕西文化产业系统特征的指标个数, ai为指标权重, x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根据函数计算出的文化产业评价指数越高, 则表明文化产业状况越好, 反之则越差。

设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函数为:

其中j为表征陕西文化产业系统特征的指标个数, bj为指标权重, y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根据函数计算出的旅游产业评价指数越高, 则表明旅游产业状况越好, 反之则越差。

3.耦合度模型建立

假设以ui和uj表示多个系统发展的评价指数, 根据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 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表示为:

由此可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函数为:

( 四) 评判标准

在耦合度模型中, C值介于0 到1 之间, 当C = 1 时, 耦合度最高, 说明要素之间达到了良性耦合; 当C = 0 时, 说明要素之间处于无关状态。为更准确反映陕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 结合耦合度评价标准体系和产业特征, 本文按照以下评判标准进行分析:

三、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实证分析

( 一) 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文化产业自2003 年西安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以来, 经过十多年探索与发展, 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65.33 亿元, 增加到2014 年的646 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为3.7%。通过培育一大批文化市场主体、打造影响广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陕西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就。陕西旅游产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 抓住机遇, 推进旅游强省建设。据统计, 2014 年陕西旅游产业实现旅游总收入2521.4 亿元, 接待境内外游客3.32 亿人次; 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 个, 中国旅游强县1 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 个, A级旅游景点288 个, 旅游星级饭店375 个, 旅行社735 个。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 二) 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分析

根据2013-2015 年《陕西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 参照上述耦合分析指标体系和权重计算, 得出如表3所示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分析指标值。

对上述数据标准化后, 将其分别带入陕西文化产业评价函数和陕西旅游产业评价函数, 并计算得出陕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 结果如下:

首先,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逐年提升。陕西文化产业评价指数从2012 年的0.559 上升至2014 年的0.617, 增速较小, 增长平稳。这与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有关, 同时也说明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初见成效。鉴于此, 政府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提高文化产业产值, 争取实现文化强省的产业建设目标。

第二, 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呈现出下降趋势。陕西旅游产业评价指数从0.434 回落至0.376, 逐年下降, 说明陕西旅游产业在旅游资源开发和配置方面的效果不佳, 旅游资源维持在原有水平, 缺乏创新, 吸引力欠佳; 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对居民收入产生影响, 使居民旅游支出降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作用于陕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行为, 强化服务意识, 优化旅游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提升。

第三, 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处于磨合阶段。二者间耦合度介于0.3 和0.5 之间, 即二者存在一定相互作用, 但相互影响不大。且近三年来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呈现下降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上升, 但旅游产业反而在下降, 说明文化产业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有待进一步推动。建议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理念, 从政策角度打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合作机制, 拓宽二者合作领域, 丰富文化与旅游融合形式。

综上所述, 要促进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文化资源, 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利用品牌效应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规范旅游产业运营,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创新和升级。

四、结论

本文运用耦合分析来探讨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关联性, 从模型运用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思考总结, 得出以下结论:

( 一) 指标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确定对产业评价项目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本文所选取的陕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虽具有一定代表性, 但指标数量偏少; 权重确定除本文变异系数法之外, 还可应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 不同方法对权重精准性还有待深入分析。

( 二) 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不高, 二者互动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存在天然耦合性, 因此应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为旅游产业搭建高质量平台;进而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进步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最终实现陕西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为探讨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关系, 本文运用耦合分析法研究二者之间关联性, 并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耦合度

参考文献

[1]常凌翀.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J].新闻爱好者, 2013 (12) .

[2]马勇, 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张二妮, 王长寿.陕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联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4 (1) .

[4]任宗哲, 石英, 王长寿.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2016.

产业群内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篇8

关键词:产业群;企业竞争;生产成本;生产率;区域创新;区位品牌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90-02

产业群作为某一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体,相对于分散在各地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来说,具有本身不可忽视的竞争优势。产业群能产生强大的外部性,群内企业资源共享、相互学习以及互补匹配等是产业群外部性的具体体现,而且产业群的外部性特征往往有利于促进群内企业的合作和创新。产业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一起所带来的成本的降低,还表现在群内企业竞争协同效益等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归纳起来,产业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成本降低优势

成本领先战略是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三种战略之一,波特认为: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均表现在其盈利能力上,而成本的降低,首先就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产业群使企业成本降低,主要体现在:第一,可以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不同企业聚集一处,可以减少企业对道路、用电设施、供、排水等方面的额外投入,这些设施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独处一地的企业花费的成本相应要大得多;第二,减少交通和通信费用,这些费用都是附加在产品中的,如果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同类企业及相关企业在产品的前后联系中减少了彼此的运输和通信费用,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第三,节约搜寻费用,包括寻找符合自己意图的高级人才、搜寻专业信息的时间和费用;产业群内同类企业的集聚意味着更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带来专业人才的集聚,企业为寻找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所付出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大为降低;同时,产业群内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产品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区域内大量积累和迅速传递,这也减少了到其他分散地去搜寻相关信息所花的时间与费用,带来成本的降低;第四,节约交易的费用,产业群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新型竞争与协作,由于彼此的信任,交易过程中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如监督费用、律师费用。总之,由于产业群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并且通过网络手段进行交易,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企业之间交流越频繁总的交易成本越低,就越具有竞争优势。

二、更高的生产率优势

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生存之本,生产效率越高,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大,企业也越具有活力,对经济的贡献也越大。产业群内企业较之于分散各地的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首先表现在企业的聚集所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是这个产业的一个规模很大的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马歇尔早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强调了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和发展的重要性。在产业群内部,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相应地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他们实现规模生产,两者形成日益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产业群内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其次产业群内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归因于产业群内特有的竞争协作机制。同一产业的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竞争的结果使每个企业认识到在竞争中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使每个企业感到压力的同时,又从产业群中获得益处,结果是更加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此外,产业群内人才的专业化集中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这在现代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年代里,直接推动了群内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业产出的增加,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三、规模经济优势

产业群内企业与孤立地区企业相比,具有更容易生长的环境。企业进入产业群相对来说进入壁垒较低,群内有完善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体系、技术熟练的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新建企业所需的基本条件。而且,企业进入后的退出也较容易,因为在产业群内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较为活跃,产业退出风险相对较低。进入群内的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不断集聚不仅可以带来聚集效应,而且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在创新与技术中的相互协作,在共同获得政府以及公共机构的支持与政策方面甚至在吸引消费者方面都具有优势,这些优势对同类企业及相关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作用,使得产业群的规模逐渐增大。而产业群规模的扩大,又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良好形式。产业经济学认为,某些产业的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具有规模效益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这种规模又必须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超过这一范围,就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即由单个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过大,对市场反应刚性、官僚主义等规模不经济。产业群的规模,是由各个同类企业共同结合而成的,同行业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如大量购买原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原材料价格,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产业群的这种规模经济,不仅可以克服大企业中的规模不经济,而且可以降低由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小等纯市场制的缺陷引起的市场交易费用。可见,并非只有大企业才能实现规模经济,由众多小企业集中形成的产业群也是一种实现规模经济的良好形式,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四、区域创新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能力正逐渐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一些传统产业群也具有创新的环境和获得不断创新的动力,产业群内企业的创新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群具有提高群内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归因于产业群内具有持续创新的环境和动力。创新,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生产)技术的过程,因此,创新的环境尤为重要。最新国际研究也表明:智力密集、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因素并不与创新过程发生必然联系,而与创新的环境联系更大。产业群内就具有极好的创新环境,群内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和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老道的客户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首先,产业群内同企业的集聚,促发了企业家集体学习,企业之间出现了干中学、用中学,它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也是一种知识的创新过程,往往是对原有技术进行改组后的传播,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消费方式。而且产业群内同行业间的非正式交流,带来了知识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为创新创造了可能。其次,产业群内同企业的竞争,如发生在企业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比较构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尤其是其他企业的创新活动,迫使企业不断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产生“追赶效应”,带来创新的动力。而在灵活的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创造力的熟练工人在使用多种用途的生产设备中,能不断发明新的产品和发现新的生产方法,从而也促进产业群内企业不断创新。再次,一个较成熟的产业群内,现代化通信和网络技术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网络组织,又为群内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条件。群内高等院校和各种科研、培训机构通常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往往集产学研一体,这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力地促进了一个地区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地区创新环境对企业的创新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创新环境与创新动力共同促进了群内企业较之与分散各地的企业有更多的创新行为。

五、区位品牌优势

上一篇:发票丢失证明下一篇:谁把春天带来了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