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共5篇)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 篇1

长沙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长沙市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办法》,对如何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治疗和管理进行一一规范,下面是办法的详细内容。

长沙市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治疗和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 生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综治办等部门关于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 意见的通知》(国办发〔〕6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长沙市行政区域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排查、管理、收治、救助适用本 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是指患有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偏执 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发育迟缓等精神疾病,病 情不稳定,经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评估为有暴力倾向等表现、达到3-5级高风险行为的患者; 或在不能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精神障碍患者:

(一)实施杀人、放火、爆炸、抢劫、性侵犯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的;

(二)实施殴打他人、寻衅滋事、侮辱妇女以及抢夺、损毁公私财物等严重违反治安管 理行为的;

(三)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第二章 组织保障

第四条 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建立由分管综 治工作的领导任召集人,同级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 生、残联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联席会议联络员队伍,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每季度通报一次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排查、管理、救助工作信息,互联互通、交流共享。

各级政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工作条件。

第三章 部门职责

第五条 各级政府及派出机构、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负责本辖区、本单位内肇事 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与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及家属的联 系,预防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同级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单位)应各司其职,并建立协作配合机制。

各级政府(含派出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须切实履行下列职责:

(一)综治部门牵头组织开展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指 导、督促辖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收治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对辖区 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工作情况及有关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督查督办。

(二)公安部门会同民政、卫生计生、残联等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村(居)委会 开展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排查。提请卫生计生部门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诊断和 风险评估;负责对风险性评估3级以上的精神病患者逐一落实管理措施。

对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对本人及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在保 证其安全的情况下,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

公安机关对有肇事肇祸行为或危险的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须依法立即处置,并将其 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对符合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协助精神卫 生医疗机构依法采取措施实施住院治疗。被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应在公 安机关强制医疗所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执行强制医疗。

(三)民政部门定期收集、梳理民政系统所属福利机构和救助站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相 关信息,并及时通报公安、卫生计生部门。督促指导所属精神卫生机构协助卫生部门开展走 访、诊断和风险评估等工作。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予以相应的社会救助,对 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确有困难的,通过临时救助 等措施,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做好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的救助工作。负责 将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送至当地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进行诊断和 救治;对查找不到居住地的慢性期患者或急性期治疗缓解后查找不到居住地的患者,负责转 入精神康复机构或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分类安置。

(四)卫生计生部门对全市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加快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网 络建设,切实掌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和发病报 告,与公安部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定期交换与共享机制。组织精神病医疗机构或有执业 资质的医生对公安机关移送或本部门排查出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诊断和风险评估。重点做好 高风险及贫困患者的信息甄别、登记报告和危害性评估。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积极开展 医疗救治、病员信息采集和监测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须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要求,对辖区内目标人群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 动态基础信息。对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要求提供服务,纳入社区随访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统筹安排。

(五)残联负责排查掌握本系统中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底数,将基本信息及时通报 公安、卫生计生部门。依照程序为符合条件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办理《残疾人证》,并 发放至其法定监护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

(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社保政策,社会 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做好该类病人的医疗参保工作。

(七)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联系、协调、监督司法鉴定机构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进行 司法鉴定。对符合条件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法律援助。

(八)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本级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控、救助工作的专项经费保障, 审核拨付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九)乡、镇(街道)及社区居(村)委会协助公安机关对本辖区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 患者进行排查,发现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及时向公安、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报告。协助 相关部门开展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危险性评估、随访管理、应急处置工作。协助落实本 辖区内贫困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和治疗出院后的该类病人的救助。

第四章 监护人职责

第六条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的确认: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依法由有监护能力的法定 监护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担任监护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 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障碍患者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可以 担任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障碍患者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 居(村)委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二)没有法定监护人的精神障碍患者,由其所在单位担任监护人;精神障碍患者无工 作单位的,由其住所地的居(村)委会担任监护人;外市籍以及查找不到原籍的精神障碍患 者,由发现地县级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第七条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的职责:

(一)保护被监护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二)对被监护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和治疗康复护理,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 化,发现有肇事肇祸倾向或有肇事肇祸异常行为的,应及时向所在乡镇(街道)及公安、卫 生计生、民政部门报告,并协助护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对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人负责结算医疗 救治费用并及时领回监护。

(三)不得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不得放任或遗弃精神障碍患者流落社会。肇

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出逃和流浪时负责领回监护。对监护得力,没有发生精神障碍患者肇事 肇祸行为的,实施监护奖励;因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责任,致使,造成严重后果的,监护人应 当承担责任。

第五章 日常管理

第八条 医疗机构接到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 出诊断,应当将其留院,并立即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诊断,及时出具诊断结论。由民政 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办理住院手续。

第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

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经其监护人申请,医疗机 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 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护管理。

(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本人没有能力办 理住院手续,其监护人不办理住院手续的,由患者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办 理住院手续,并由医疗机构在患者病历中予以记录。

(三)对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 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患者,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由公安机关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 人民检察院,由人民检察院提请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医疗。

第十条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医疗及生活费用由监护人或者近亲属承担。凡具有本市 常住户口,经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精神病医疗机构诊断的精神障碍患者,均可以申请 药物救助。其中,经县级以上精神病医院评估,风险等级在3级以上或风险等级虽在3级以下 但曾有肇事肇祸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等暴力行为的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均可向民政部门申请住 院治疗救助。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医 疗费用由相关基金按照规定支付。自付部分由监护人或者近亲属承担。

监护人无力承担自付部分医疗费用或具有本市户籍的无监护人的精神障碍患者、无法查 清原籍以及外市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发生的救治费用和生活费用,按肇事肇祸行为或疑似 行为发生地归属由各区、县(市)承担。

第十一条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好转、治愈,或出现病情加重、恶化等 风险性评估等级变化情况的,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和风险评估,由卫生计生部门组织精神病医院和有资质对病 人进行危险性评估的医疗机构确认。

医疗机构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及参考国际疾病诊断分类的相关 标准,结合其既往病史、精神状况检查、体检和辅助检查等进行诊断,并依照《重性精神疾 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诊断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实施诊断和风险评估的人员应 当为精神科主治医师或有5年以上临床诊疗经验的精神科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病情鉴定由具备资质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确 认,鉴定费用由申请鉴定部门或个人承担。受害人、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监护人对鉴 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核或委托重新鉴定。公安机关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 复核或委托重新鉴定。

第十三条 病人强制入院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或基本治愈或因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丧失 肇事肇祸能力,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 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经人民法院批准同意后,由监护人结清费用办理出院,领回监护人所 在地监护或安置。

第十四条 无正当理由拒不领回出院患者的本市户籍监护人,由医疗机构申请患者户籍 所在县级综治机构协调司法机关等,依法追究监护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已稳定或痊愈出院后,其监护人应加强 监护和继续巩固治疗,防止病情复发、肇事肇祸。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给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他公民造成人 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将非精神障碍患者故意作为“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治疗的;

(二)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遗弃患者,或者有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三)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侵害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的;

(四)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人身自由的;

(五)其他侵害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情形。

第十七条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自杀、自残等行为,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经公安、卫生计生部门查实,是本市的,由公安部门及时与其家属、户籍所在地乡镇(街 道)、村(居)委会联系,并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处理善后事宜,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处理的, 按照长沙市殡葬管理有关规定办理;无法确定身份的,由公安机关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在三月 内作出鉴定并办理有关手续后,按无名尸体处理,由殡仪馆火化,所需经费由民政部门按现 行有关规定解决。特殊情况处理时限,由公安机关结合工作实际,会同综治、卫生计生、民 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

第十八条 市、县(区)政府把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患者救治救助安置康复场所的建设 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第六章 附 则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 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36例, 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 并排除有严重并发症, 由公安派出所送来的男性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 年龄21~55 (28.17±10.32) 岁, 平均病程 (39.98±31.57) 个月。按抽签的随机方法,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68名。两组的基本资料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 (P均>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服用常规抗精神类的药物。对照组, 进行精神病护理常规[3]护理。观察组则出了按照原常规护理和治疗外, 还要同时对患者进行行为方面的矫正治疗。具体方法是:先成立行为矫正治疗小组 (由一名副主任护师、三名主管护师及四名护师组成) , 并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同时组织患者学习行为疗法的重要性及奖惩步骤。治疗小组成员对观察组的患者的各种行为问题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然后根据各个患者的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治疗计划和训练措施, 并对患者进行训练, 方法如下:

1.2.1 通过处罚来修改或消除患者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

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有较多的不良行为, 如肢体攻击 (如伤人、自杀自伤、纵火、抢劫、毁物、行为怪异等) ;言语攻击 (如喊叫、骂人、说污言秽语等) 等暴力行为, 对这些行为, 应分步逐渐消退。在行为矫正治疗时, 要告诉患者什么是不良行为, 一旦出现根据具体情况立即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其方式可以各种各样, 如电针治疗、手腕套橡皮筋、烟熏、取消家属探视、假出院或是取消患者希望得到的东西 (如香烟、糖果等) 。

1.2.2 通过表扬及奖励使患者建立优良的行为

对于患者的良好行为, 如帮助或协助护理人员维护病房次序、一周内不再出现打架斗殴或者辱骂其他患者或工作人员的行为、认真遵守休养员相关制度 (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排队吃药、拿饭) 等, 应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方式为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货币、郊游等, 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和表扬。

1.2.3 情绪宣泻及注意力转移

对于兴奋性较高的患者, 可以让其进行情绪宣泻, 让患者用非暴力方式发泄不满, 如撕废纸, 打枕头、沙袋等, 同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对于行为活动多的患者可以让他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 看电视或看健康向上的小说等, 总之,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 不同性格, 采用不同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防止其不良行为的发生。每个月对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 以此激励此类的患者, 以达到帮助患者改正或解除不符合社会的规范行为的目的, 进而让患者逐渐建立正常的或者接近正常的适应能力, 使之出院后能顺利地回归社会。

1.3 评价方法

经过进行专业培训的两名主管护师在治疗前以及治疗 (3个月) 后采取护士用住院患者的观察量表[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1.4 统计

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评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行为治疗的学者认为, 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或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 都可经过学习而获得, 也能经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5]。根据条件反射原理, 运用强化方法, 当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 出现异常行为则不于奖励, 或予以忽略, 从而使适应性行为增强[6]。精神类疾病上网护理基本任务以及目的是训练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与社会功能并加以改善, 使患者在疾病好转之后能够及时的回归社会[7]。行为疗法则能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 树立正确的与现实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重建患者的自我保护以及应付困难环境的能力[8]。本文通过观察组的患者在3个月的行为矫正疗法之后, 其NOSIE等因子分 (除退缩因子外) 及总分对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幅度的提高 (均P<0.05或P<0.01) , 这个结果证明, 精神病类患者在精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行为矫正方面的治疗可以修改或消除患者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 特别是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激惹行为的改善和消除效果尤其显著。通过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进行行为矫正治疗, 近一年多以来, 我们病区 (180多名肇事肇祸患者) 的患者能做到文明相处, 患者之间未发生相互斗殴事件, 短暂的争执也能很快得到平息, 未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最终结果表明, 行为矫正疗法能够帮助患者改正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进而建立比较正常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注:治疗前两组对应项比较均P>0.05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矫正疗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8例, 两组患者予抗精神病药物及常规护理, 观察组同时加用行为矫正治疗。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均P<0.05或P<0.01) 。结论 行为矫正疗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行为的影响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行为矫正,护理,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行为

参考文献

[1]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162-16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74-79.

[2]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6-80.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3:216.

[4]屈英, 李育英.戏剧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杂志, 2000, 33 (4) :238.

[5]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0:208.

[6]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 篇3

【关 键 词】肇祸 精神病患者 强制医疗 措施

肇祸精神病患者是指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精神病人。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矛盾冲突频发,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病人与危害行为间的关系日益重视,特别是严重的肇祸精神病人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是对患有精神疾病由此而成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所适用的旨在隔离排害和强制医疗的措施,它对于精神病人健康恢复、保障其合法权益以及消除其人身危险性、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肇祸精神病患者的现况分析

肇祸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疾病患者中最具暴力攻击性的典型患者,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外在特征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主要分为重性精神病与精神障碍两种。

1、重性精神病是以大脑精神活动失调和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主要有脑器质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以及精神发育迟缓等。

2、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有:酒瘾、毒瘾、网瘾、人格障碍、焦虑障碍、情绪问题、应激障碍、睡眠障碍、性心理障碍、各种适应性障碍等。一般来说,存在精神障碍问题者接近人群的10%,美国的统计资料约在20%左右。我国据某几个省市的抽样调查显示约12%,估计我国现存在精神障碍问题者有数千万人,其中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000多万人。

根据中华医学会顾华芳同志的调查,肇事肇祸病人中精神分裂症占81.6%,情感性精神障碍占10.5%。年龄以30~49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肇事肇祸一般以扰乱社会治安为多见占73.7%。发生肇事肇祸时处于发病和病情不稳定占多数为60.5%。因此,肇祸精神病患者以患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两种精神疾病为主。

3、肇祸精神病患者涉嫌违法犯罪中,在涉案类型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伤害、杀人、殴打他人、损毁公私财物和扰乱社会管理秩序、放火案件。在大多数情况下,精神病人在违法犯罪过程中,多种行为同时并存。

二、肇祸精神病人肇祸行为的法律责任

世界对产生危害后果精神病人的处理共有三种模式:一是原谅模式,因受精神疾病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鉴于不宜受审而原谅他们。假如他们是有危险的,基于其他公民的安全利益,将以拘留的方式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二是混合模式,让因受精神疾病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按刑法判刑,但不送他们去监狱服刑,取而代之的是宣判他们接受精神病学治疗。三是完全刑事责任模式,受精神疾病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依照刑事诉讼程序定罪量刑,送至监狱服刑。然而,倘若他们真的需要,可向其提供自愿的精神病学治疗。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精神病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并不代表他的行为不属犯罪,而是其危害行为缺乏犯罪的主观要件。精神病人由于不具有辨别是非、判断善恶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他对自己的行为也就谈不上故意或者过失,没有主观上的罪过。同时,对犯罪人判处刑罚,也是为了对其进行教育改造,而这对于精神病人来说没有实际意义。完全的精神病人犯罪后不负刑事责任,但相应的民事赔偿是不能免除的,应当在经济上给予受害方适当的赔偿。

精神病人由于缺乏正常的主观意识,在犯罪后法律规定其不负刑事责任,这一方面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另一方面也是刑法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但肇祸精神病人是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并造成了严重后果,给社会及他人造成了严重危害,如果放任势必会带理加可怕的灾难。肇祸精神病患者犯罪后不负刑事责任而被放归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受害的将是周围的邻居或是更广范围内的人们。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肇祸精神病患者犯罪所造成的严重性已不容忽视,这种严重性不仅表现在数量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还包括对该问题的处置,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三、强制医疗的性质与作用

1、强制医疗的性质

对强制医疗的性质的界定是讨论其他问题的前提, 因为对强制医疗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该制度在適用层面的具体设计,包括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和适用程序等。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强制医疗的性质进行探讨: (一)强制医疗是一种社会和精神病人利益兼得的社会防卫措施,而不是对精神病人适用的刑罚。如果从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来讲,把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关的越久越好,但这样做又有侵犯人权之嫌疑;从维护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人权来讲,让他们越早回归社会越好,但又难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很好地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二)强制医疗措施的具体实施是将精神病人限制在专门的医疗机构中对其施以监护隔离和治疗。

2、强制医疗的作用

我国法律对没有实施不法行为的精神病人适用强制治疗的条件并没有作出规定,这直接导致实践中的做法相当混乱。大多数医院在亲友或单位领导的要求下就直接将“精神病人”收治,甚至不经过初诊,理由是担心延误治疗时机。这不仅会导致没有人身危险性的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甚至会给权势者利用现有法律的漏洞迫害异己创造机会。正如牧野英一所说,在缺少客观的危害行为的情况下,任由决定者根据人身危险性决定适用保安处分,不利于保障国民人身自由,不利于保障维护法制原则。

四、强制医疗的制度设计

强制医疗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防卫措施,涉及到公民人身自由权和社会安全及治安秩序,我国目前的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着政策性、行政性太强而法定化、司法化不足等缺陷,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肇事精神病患者是进行强制医疗的主体

肇事精神病患者,是指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精神病人:

(1)杀人、强奸、伤害等严重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

(2)放火、爆炸、投毒、破坏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3)以暴力等手段侵犯公私财产的;

(4)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

(5)其他违反刑法行为。

2、由人民法院做出强制医疗的决定

当前在法律实践中,强制医疗的适用由公安机关决定,在决定做出后,肇祸精神病患者不享有任何的救济权,这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按照现代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凡是涉及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重大权益的决定,必须由司法机关做出,这样的结论才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特别是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属于法院不可让渡于行政机关的权力,作为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无权做出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决定,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来实现。

3、政府承担强制医疗费费

对于有严重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对于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家属实际无力做到有效看管,在缺乏治疗和专门监控的情况下,病人一旦突然发作可能会防不胜防。如果家中有个精神病人,整个家庭都会苦不堪言,但又无能为力,有时甚至会受到精神病人的攻击和伤害。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送去精神病院治疗,但治疗费用却让人望而却步。据医疗部门统计,全国的日治疗费平均为50至70元(按最低标准计算),也就是一个月的治疗费在一千五百元以上。按精神病短期的治疗时间3个月计算,每位病人的医药费用开支即为5000至6000元,而具有严重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一般都需要长期治疗。近年来,治疗费用还在不断上涨,如此高昂的治疗费用是一般家庭所难以承受的。而按照现行做法,政府强制医疗的费用同样是由精神病人的家属承担,这样一来,导致很多家庭无力负担,即使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也往往因为对其治疗丧失信心,而不愿意承担强制医疗期间的生活和医疗费用,只能任其流入到社会。

4、强制医疗制度中要明确的问题

1、关于强制医疗机构的指定。鉴于精神病医院条件参差不齐,且强制医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为保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由政府指定有条件的地市级精神病医院进行强制医疗,保障治疗,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指定鉴定机构。对肇祸精神病患者司法鉴定应当明确鉴定机构和鉴定费用问题。

3、明确强制医疗机构的责任。在制度中应当明确在决定强制医疗机关投送肇祸精神病患者时,强制医疗机构不能因患者的主观原因和治疗费用而拒收的法律责任。

4、明确监护人的责任。肇禍精神病患者出院或中止治疗,强制医疗机构应当报决定机关批准后方可执行。对出院或中止治疗的肇祸精神病患者监护人拒收的,应当规定监护人承担的法律责任。

5、确立患者救护权。的对强制医疗的肇祸精神病患者救护权的保护,以及对被强制医疗的肇祸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损害责任承担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建平、郑鸾.精神疾病患者强制医疗问题研究[J].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04年卷).

[2]时延安.中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之比较[J].法学评论,2009(4).

[3]王伟.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研究[J].律与医学杂志,2003(3).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 篇4

针对春夏之交精神病患者疾病多发的情况,××县公安局认真组织民警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精神病患者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

一、调查摸排、分级管理。

今年三月初县公安局组织各派出所对所属辖区内的精神病患者展开全面性的调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层层落实管控,实行责任人、监护人双项责任制。镇政府、村委会、责任区民警是主要责任人,精神病患者的近亲属是主要监护人,在管控工作中责任区民警要与监护人签定监护责任书,落实监护任的看管责任;对没有监护人或近亲属的,所在单位、社区、村委会要相应履行监护职责;对生活无着落,流浪街头的精神病患者要积极护送到民政部门并妥善救助。平时密切关注一般性精神病人的动态,落实药物治疗、心里疏导、生活安定措施,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二、及时监控,迅速处理。

制定工作预案,在遇突发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时及时出警并控制局面。4月1日,精神病患者耿某精神病复发,背着装有菜刀的包来到县医院门口,嚷着要砍人。旌阳派出所迅速出动并控制局面。案发后及时与其家人沟通稳定患者情绪。4月16日,乔亭村南山间歇性精神病人张某突然发病,在乔亭村东村山上放火烧山,群众制止时,张某一手拿一把菜刀,一手拿一把尖刀,威胁群众不许靠近,甚至拿刀具追赶群众,蔡家桥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迅速出警将其控制住,同时缴获了二把刀具。5月16日,精神病人周某挑扁担于旌阳一小门口贩卖竹笋,期间精神病复发。旌阳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防止事态恶化,这三起案件因处置及时、方法得当,均为造成人员伤亡。

三、及时汇报,社会联动。

各派出所对摸排调查出的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重点管控人员,做到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一方面联系患者所在社区工作人员,稳定患者情绪,另一方面协调民政部门实施医疗救助,如周某一人生活,性格孤僻且经常在旌阳一小卖菜,对旌阳一小师生人身安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旌阳派出所协同镇政府和浩庄村委会落实管控措施,商讨解决办法,以确保周围买菜群众的人身安全和旌阳一小师生安全出入校园。现周某已被送至医院医治。

四、积极动员,根除隐患。为从根源上消除隐患,县公安局各派出所民警会同镇政府和患者所在社村干部,主动联系患者监护人认真协商,动员监护人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治疗,监护任家庭确有困难的由镇政府筹集医疗费用,由警方护送患者前往精神病院医治。4月22日、5月21日在镇政府和旌阳派出所民警的安排下耿某、周某两名病患被送往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医治。其他几名重点监控人员(庙首镇精神病患者彭某,云乐乡精神病患者某、乔亭乡精神病患者张某)目前情绪稳定。

2018肇事肇祸排查工作汇报 篇5

为进一步强化对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人排查管控工作,消除严重精神障碍人对社会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根据市、区综治办的要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对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人排查摸底管控工作,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防严重精神障碍人肇事肇祸。我谨代表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所向各位领导汇报我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管控工作的一些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加强网络建设,落实责任,分级管理。

1、建立组织。成立严重精神障碍监护小组,由开发区办事处副主任任组长,政法和社会建设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开发区公安分局指导员、民政人员、残联人员、卫生所所长、卫生所工作人员及各社区主任组成。

2、落实责任。对排查出的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照“一名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或以上资质)、一名民警、一名村(居)干部、一名监护人”的“四个一要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人,明确责任要求,确保管控到位,落实具体救助措施,对有病情发作的对象及时联系监护人督促其服药或入院治疗,帮助其申请免费救治等政策性补助事宜,确保不发生意外伤害事件。

3、分类干预,分级管理。卫生所对全区严重精神障碍病人进行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对随访对象按《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进行随访评估。每次随访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病情稳定的病人每季度随访一次,卫生所根据随访记录表抽查随访真实性及时进行电脑数据录入;病情基本稳定病人卫生所在社区服务站精防医生的配合下进行随访,根据病情进行指导或请示上级医院的床位医生进行药物调整观察2周的治疗效果,病情好转或稳定者再进行每月一次的随访,对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查找原因转上级医院;病情不稳定病人,卫生所及时联系上级医院的分片医生做好转诊工作;对不合作有暴力倾向及肇事、肇祸病人,在派出所、村主任、村治保主任及社区服务站精防医生的配合下强行送至上级医院治疗;对不愿精防医生上门随访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卫生所采取预约随访的形式进行随访,或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同意,直接到上级医院由分片管理的精防医生随访。

(二)强化责任,落实以奖代补政策

1、明确奖补对象。以奖代补的对象是本街道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在册管理,且列入省公安厅严重精神障碍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区内实际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是与被监护人共同居住,有看护管理能力,且实际履行看管照料、看护管理责任的法定监护人。

2、明确监护人责任。监护人在监护期间切实履行监护责任,监护对象在内无肇事肇祸行为的,监护人可领取监护奖补。

3、落实责任。社区服务站精防医生负责对上级下发的符合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对象进行随访、评估,摸清底数,切实做好综治委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专项工作组牵头工作。

(三)调查摸排,及时监控,迅速处理。

4月上旬,根据市、区综治办的要求,卫生所、派出所、残联等部门对所属辖区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展开全面性的摸底排查,对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逐一落实监控责任、稳控责任,对病人实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其病情加重,立即上报,迅速处臵,确保其发病前得到有效监护和及时治疗,避免了患者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2017年8月3日,如皋市城北街道邵庄村一名刑满释放的精神病人王某病情发作,出现辱骂他人、打人的暴力倾向,城北街道卫生所在了解情况后,积极主动与王某亲属沟通并上报政府,最终在开发区派出所、综治办、民政部门的联合协助下将该病人及时送至如皋市精神病防治院紧急住院治疗,并为其建档规范管理。今年以来,城北街道积极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管控救治工作,已转诊了11例病情发作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效地预防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及时消除了社会安全隐患。

本次排查卫生部门共排查出以肇事肇祸患者26人,已全部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人,明确责任要求,确保管控到位。发现疑似精神障碍患者2人,已通知病人及家属去精神病防治院定诊管理。公安部门发现易肇事肇祸患者4人,其中一人已经建档管理并列入2018年以奖代补对象,其他3人社区精防医生及社区治保主任均已上门动员他们及时建档列入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因曹世荣无监护人、葛存周在上班,不承认有病,范崇云正在上班,不承认有精神病,故未及时建档,社区精防医生及治保主任加大随访力度,严防肇事肇祸的行为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四)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工作的存在问题及建议

1、精神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习、生活、工作压力日渐增加,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的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越来越年轻化,我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2、看病难看病贵。大部分精神病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精神病人病情的控制需要长期服药,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现在每年有免费住院和免费服药的名额,但是由于精防医院床位紧张,补助名额有限,仍然有很多精神病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基层专业精防人员配臵不足。绝大部分基层精防工作人员均是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水平不高,镇、村作为三级精神防治网络的前沿,没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难以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

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社会上歧视和轻蔑精神病患者的现象却无处不在,精神病人的家庭都有一种羞耻感,不愿公开病情,不主动去寻求治疗。相当一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属未成年人或者未婚未育者,多数家属顾虑患者婚育情况,对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管理和健康体检排斥较大,家属的配合性较差,且基层医生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自身安全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导致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推荐阅读:

法院审理交通肇事05-26

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预防和对策06-08

上一篇:仁爱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下一篇:学校综治办宣传文化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