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全文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全文(精选7篇)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全文 篇1

打印

第1部分 判断题

题号:Qhx013181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4.开户单位支付给个人的款项,超过使用现金限额的部分,应当以支票或者银行本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正确答案:A

题号:Qhx013182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2.转账结算凭证在经济往来中,不具备与现金相同的支付能力。正确答案:B

题号:Qhx013183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3.开户单位在销售活动中,可以对现金结算给予比转账结算优惠待遇;可以拒收支票、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和其他转账结算凭证。正确答案:B

题号:Qhx013184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1.2000年后,专项控制商品审批制度仍在执行。正确答案:B

第2部分 单选题

题号:Qhx013185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8.条例规定,现金结算起点为()。A、1000 题号:Qhx013186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7.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一个单位在几家银行开户的,最多能在()家银行开设现金结算户,支取现金,并由银行负责核定现金库存限额和进行现金管理检查。D、1 题号:Qhx013187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5.在开户银行开户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异地采购所需货款,应当通过()方式支付。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交通不便必须携带现金的,由开户银行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支付现金。

D、银行汇兑

题号:Qhx013188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8.非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开户银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开户单位()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库存现金限额。C、3至5天

题号:Qhx013189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6.对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发放的贷款,应当以()支付。对确需在集市使用现金购买物资的,经开户银行审核后,可以在贷款金额内支付现金。A、转账

第3部分 多选题

题号:Qhx013190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10.根据现金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开户单位可以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的有(ABC)。A、职工工资、津贴 B、个人劳务报酬

C、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D、企业之间的日常采购

题号:Qhx013191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9.下列属于违反现金管理条例行为的有(ABCD)。

A、超出规定范围、限额使用现金的 B、超出核定的库存现金限额留存现金的 C、互相借用现金的

D、未经批准坐支或者未按开户银行核定的坐支范围和限额坐支现金的

题号:Qhx013192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10.关于法律责任,银行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属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有(ABCD)。A、徇私舞弊 B、贪污受贿 C、玩忽职守 D、纵容违法行为

题号:Qhx013193 所属课程: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讲解

11.下列属于实施细则第十二条,“七不准”规定的有(ABC)。A、不准用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 B、不准单位之间相互借用现金 C、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全文 篇2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由国务院发布, 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 迄今已近24年。24年来, 国家经济环境已发生很多深刻变化, 相关的经济政策、管理制度已在不断更新,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也到了顺应经济变革而作相应修订的时刻。

作为长期工作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人员, 笔者试着对《条例》在实际工作施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条例》的修订内容, 从基层会计人员角度作些思考。

一、《条例》修订的必要性

(一) 从《条例》制定目的看修订的必然性

《条例》总则第一条为“改善现金管理, 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 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 制定本条例”。可见条例制定的首要目的是“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条例》总则第三条“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 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 减少使用现金”, 即条例制定的第二目的是“减少使用现金”。

从条例制定目的来看, 《条例》发布20多年后, 社会经济活动与条例制定时的情况已发生很多深刻变化, 再用老条文已难以达到监督目的, 《条例》修订势在必行。随着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的应用, 减少现金使用的手段更加丰富, 可满足普遍应用的要求, 有必要通过修订《条例》将一些已经成熟的减少现金使用的支付手段运用于现金管理方面。

(二) 公对公支付留下现金支付缺口, 滋生假发票现象

《条例》第六条规定“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 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同时又规定, “开户单位只可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 (六) 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七) 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缺口一, 结算起点以上的现金支付。属于差旅费范围的住宿费等支付活动, 因经出差人员转手, 变成收款单位对个人, 付款单位对个人两次结算程序, 从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看, 实质是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结算。按照《条例》规定, 这类公对公往来结算即使在结算限额以上, 也可使用现金结算。

缺口二, 结算起点以下的现金支付。按《条例》规定, 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即使是两开户单位之间的结算, 也可以使用现金结算的。

现金支付缺口造成的后果是开户单位之间的一次结算, 变成了付款单位对个人、收款单位对个人两次结算程序。这种单位之间结算由一次变两次, 中间介入个人的做法, 是滋生假发票的关键条件之一。为了加强对假发票套取现金的打击力度, 《条例》有必要做修订。

(三) 《条例》的监督管理, 重支付环节轻收取环节

现金使用涉及收与付两方面, 《条例》对开户单位支付现金规定得较详细, 对单位收取现金规定较少而且笼统。关于收取现金, 《条例》第九条规定“……开户单位在购销活动中, 不得对现金结算给予比转账结算优惠的待遇;不得只收现金拒收支票……结算凭证”。第十条“开户单位购置国家规定的社会集团专项控制商品, 必须采取转账方式, 不得使用现金, 商业单位也不得收取现金”。第十一条“…… (一) 开户单位现金收入应当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除了专控商品不得收取现金, 其他业务并无强制性不得收取现金的条款。

在实际工作中, 因收款方没有收取现金方式的限定, 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 经办人员个人以现金方式垫付有关款项后, 到财务机构报账时, 付款方会计才提出按《条例》规定不能支付现金, 若再次转账又造成重复付款的矛盾。为了进一步完善现金管理, 《条例》有必要增加关于收取现金的强制性规定。

二、对人民银行建议修订内容的分析

2010年3月10日, 全国律师协会金融证券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敬云川, 在中国法院网的法律博客中发了一篇文章, 文中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底向国务院上报了提请审议《现金管理条例 (建议修改稿) 》的请示, 计划对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修改, 并将人民银行建议修改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五点。在此, 对人民银行的建议内容 (以下简称《建议》) 与原《条例》作比较分析如下:

(一) 《建议》修改内容与《条例》的制定目的一致性分析

《建议》关于改善监督的内容有:扩大管理范围, “自然人纳入管理”;取消“开户银行”管理单位现金用款的制度;建立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建议》关于“减少现金使用”的内容有:提高转账结算起点到五千元;增加大额现金存取收费的相关规定。

由此可看出《建议》与《条例》的目的一致, 仍然为加强监督和减少现金使用两目的。

(二) 《建议》的五条修订内容分析

1. 自然人纳入管理, 自然人购买大额商品或服务强制转账。

《条例》中规定的现金开支范围, 绝大部分都是与自然人相关的对“个人”支付。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自然人的结算方式已经不局限于现金方式, 纳入现金管理范围是具备条件的。自然人购买大额商品或服务强制转账, 可以从一定的角度防止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事件发生。因此, 笔者认同《建议》将自然人纳入现金管理范围。

2. 提高结算限额。

《条例》关于现金有两个概念:一是现金使用范围, 即可以用现金结算事项。二是现金使用限额, 即小于限额1000元的事项全属可用现金事项。符合现金使用范围的事项, 超过限额时, 需用现金支票等支付。这里有两个漏洞, 比如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超过1000元, 用支票支付, 即是将支付行为由银行代办, 属于纳入银行监督范围, 但因现金支票会领取现金并不能达到“减少使用现金”目的。对公单位付款小于1000元的, 直接用现金支付, 既脱离银行监管, 也增加现金使用量。

《建议》将结算金额提高到5000元, 更是扩大了这两个漏洞。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1988年1000元支付能力与今天1000元支付能力这一单一角度来考虑现金结算限额问题。

3. 取消开户银行监管。

1988年《条例》制定时, 银行与开户单位之间有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随着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发布, 这种关系已经改变, 开户银行实际已经无法行使管理开户单位的监督权限。

笔者非常认同《建议》的此项内容, 2011年国务院令第588号, 删去《条例》的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皆为《条例》第三章法律责任关于开户单位违反《条例》的条款, 法律责任只剩第二十三条银行工作人员违反条例的规定, 也可以说, 自2011年1月8日后, 《条例》实际上已经对开户单位失去法律约束, 银行已不能依据《条例》对开户单位实施监督。

4. 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

新增的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 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进行的大额现金交易都应当按规定向人民银行报告和保存交易记录, 可以降低利用现金交易犯罪的风险。

虽说此报告制度符合新时期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要求, 但操作性不强, 内控制度健全的单位还好, 一般自然人则难于接受。笔者认为应探索多渠道的监控方式对大额现金交易进行有效监督。

5. 大额现金存取收费。

《建议》增加大额现金存取收费的相关规定。即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当日累计在同一金融机构现金存款或提取现金在20万元以上的部分, 金融机构应当收取大额现金存取费。《建议》的目的是将大额用现从以前申请审批监管使用的方式, 转变为用经济手段措施减少用款单位现金用量。

笔者认为, 经济手段的另一面是开户银行有可能更鼓励大额提现行为, 最终大额提现行为失去监督, 必须同时增加对银行收支现金的相关管理条款。

6.《建议》未提及允许并鼓励新的结算方式。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更新, 新型结算方式不断涌现:网上银行、银行结算卡、信用卡、财付通、支付宝等网上电子支付手段。自然人拥有各种电子货币支付手段的比例日益增大, 为现金管理提供了新手段。电子支付逐渐代替现金支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现金使用量。

三、对《条例》修订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条例》制定的目的之一“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 笔者认为清晰的资金流动轨迹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实现目的之二“减少现金流量”则应采用更多的新型支付手段。要使《条例》真正落到实处, 监管部门必须能有效实施监督职能。

(一) 严格限制现金收支范围的同时提高现金的结算限额

当今社会环境下, 在金融较发达的地区无现金支付已经成为可能 (在广东, 个别单位的批量收支业务由银行代理, 零星收付由现金出纳用刷卡收付代替现金收支, 基本实现无现金收付) , 严格控制现金支付范围, 有效避免现金收付的种种弊端, 势在必行。

对于现阶段确实无法避免使用现金的事项, 考虑物价因素, 提高结算金额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二) 增加新型非现金支付手段

1. 增加划三条线的支票支付方式。

在现有现金支票 (无划线) 、转账支票 (划双线) 的基础上, 增加第三类支票类型, 划三条线, 特别用于公款转入个人账户。

符合现金支付范围的、收款人为自然人的超限额资金, 鼓励用公转私支票转入个人电子账户。既可通过监控资金流动轨迹保证资金安全, 又减少现金流量。

2. 强制使用电子结算方式。

有条件的单位强制要求安装使用电子结算方式, 做到资金流动有轨迹, 逐步实现无现金收付。《关于实施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 (财库[2011]160号) 相关规定的实施, 即为强制使用电子结算方式的有力措施。

3. 多人次、大金额的支付, 强制使用银行代发方式。

对于发放人数多 (超**人) 金额大 (超**万元) 的款项, 强制由开户银行代理发放, 对于确需单位自行发放的必须经人民银行批准。防止个别单位假借这些名目, 支取现金挪作他用。

4. 允许灵活运用新型非现金收付方式。

随着科技发展, 除传统支付方式和今天已知的电子支付手段外, 还会有更新的支付手段, 建议《条例》能用发展的眼光规范支付手段, 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允许灵活运用更多的能反映资金流动轨迹, 不直接使用现金的新型收支方式参与单位与单位之间, 单位与个人之间, 个人与个人之间结算。

比如:住宿费, 先由个人卡刷卡结算到收款单位, 再由付款单位支付到个人卡账户, 依据银行信息系统可反映资金流动轨迹, 而且整个过程不涉及实物现金, 笔者认为此法可以纳入现阶段可选支付方式的范围。

(三) 严格定义银行大额存取业务的范围

对于自然人持现金支票取款并存入个人账户, 银行现行政策是将现金支票支取额算入单位累计支付数, 存入个人户另计算存款数额, 分两次业务对待, 重复收取手续费。

笔者建议, 凡不涉及实物现金的收支, 不计入大额存取数额, 因为可以避免收取手续费, 存款单位和个人更愿意选择非现金结算方式, 达到减少现金流量的目的, 同时资金转出转入轨迹清晰, 更利于经济监督。

(四) 单位收取现金的限制性规定

只有增加对单位收取现金的限制性规定, 由收付款双方都承担《条例》规定的义务责任, 才能更有效地执行相关规定。

(五) 现金业务的管理由人民银行与单位上级审计机关共同承担

开户银行不再行使对开户单位的管理权限, 现金业务的管理又不能留下空白。建议由人民银行和单位的上级审计机关行使管理检查与处罚权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下列职责: (一) 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二) ……管理人民币流通……。由人民银行行使现金管理权限是法律赋予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第三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 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审计机关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收支情况是法律赋予的权限。

摘要:《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已施行20多年, 经济环境的变化及经济政策管理制度的变更都要求其作相应修订, 文章提出了一些修订建议。

关键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政策修订

参考文献

[1]马蔚华.关于修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提案 (J/OL) .http://www.xici.net/d79145756.htm.

[2]财政部.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S) .1988.

[3]主席令第4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S) .1995.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全文 篇3

第一条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 九条规定,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条例》第二条规定,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第三条《条例》第三条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纳税人在办理申报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时,应同时办理申报城市维护建设税。

第四条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根据《条例》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在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时,应同时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第五条《条例》第四条中规定的“镇”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制镇”。 “市区”、“县城”、“镇”的范围均包括郊区,郊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对郊区的乡镇企业,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减按百分之五或百分之一的税率征收。

第六条纳税人所在地为工矿区(指第五条划定范围以外的),其适用税率是按百分之一,还是按百分之五或百分之七,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七条县政府设在城市市区,其在市区办的企业,按市区的规定税率计算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第八条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后,原来实行的按上年工商利润提取百分之五(包括集体企业税后利润征收的百分之五)、工商税附加百分之一和安排国拨城市维护费的规定相应废止。但对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和工商所得税附加仍应继续征收。

第九条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纳入地方预算内,用于城市的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按专项资金管理,不参与体制分成。根据《条例》第七条规定,对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专用于乡镇的维护和建设,不得挪作他用。城市维护建设税的使用范围和管理办法仍按原来城市三项费用的规定办理,具体安排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条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管理、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奖罚以及违章处理等事项,比照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根据《条例》第十条规定,本实施细则从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工商行政管理条例全文 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所(以下简称工商所)的组织建设,使工商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工商所是区、县(含县级市,下同)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区、县工商局)的派出机构。工商所的人员编制、经费开支、干部管理和业务工作等由区、县工商局直接领导和管理。

第三条 工商所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辖区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第四条 工商所按经济区域设立。

工商所的设立,由区、县工商局根据辖区大小、经济发展情况和管理任务需要,提出具体方案,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 工商所设所长一人;任务较多的,设副所长一至二人;工作人员若干人。

工商所实行所长负责制。

第六条 工商所的职责包括:

(一)办理辖区内由区、县工商局登记管理的企业的登记初审和年检、换照的审查手续,并对区、县工商局核准登记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二)管理辖区内的集贸市场,监督集市贸易经济活动;

(三)监督检查辖区内经济合同的订立及履行,调解经济合同纠纷;

(四)受理、初审、呈报辖区内个体工商户的开业、变更、歇业的申请事项,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五)指导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正确申请商标注册,并对其使用商标进行监督管理;

(六)对辖区内设置、张贴的广告进行监督管理;

(七)按规定收取、上缴各项工商收费及罚没款物;

(八)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商行政管理职责。

第七条 工商所的具体工作范围,由区、县工商局依照工商行政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根据辖区内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前条所列职责范围内予以确定,并报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八条 工商所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区、县工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工商所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一)对个体工商户违法行为的处罚;

(二)对集市贸易中违法行为的处罚;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工商所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前款第(一)、(二)项处罚不包括吊销营业执照。

第九条 工商所应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工作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正严明,管理有章,处罚有据,廉洁奉公。

第十条 工商所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作为任职、奖励、晋升的主要依据。

第十一条 工商所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各项工商收费和罚没物资、现金、票证,应当分别登记造册,按规定处理。

工商所的费用开支,按有关财务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工商所应当建立健全内勤工作制度。各类文件和资料应当及时登记归档;认真处理来信来访;严格执行用印制度。

第十三条 工商所工作人员必须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得以权谋私,索贿受贿。

第十四条 工商所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各项纪律、守则,积极工作,忠于职守。

第十五条 工商所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按规定着装,仪表庄重,待人礼貌。

第十六条 工商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工商所可提请区、县工商局给予奖励。对违纪违法的,由区、县工商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其他专业所、队、站参照本条例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条例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解读

一、题注

由国家工商总局于1910月17日颁布、12月1日修正、实施了近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国家工商局58号令,以下简称《暂行规定》)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工商总局于209月4日颁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国家工商总局28号令,以下简称《规定》)。虽然,《暂行规定》和《规定》只是短短两个字的差别,但其立法背景、指导思想、具体规则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树立工商部门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是“建设和谐工商展示良好形象”的重要内容。

二、《暂行规定》修订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注重与现有法律、行政法规的衔接。《暂行规定》与《行政处罚法》几乎是同时颁布的。11年来,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依法行政观念成为行政执法部门必须树立的用权指南。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有了很大完善,对行政行为的立法监督和司法监督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律规定。《规定》全面体现了行政行为司法化的特点,对行政处罚从立案、办案期限、证据的形式要件、当事人救济权的行使,等等,都吸收借鉴了行政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

(二)着眼于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是弱者权益的保护神。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当事人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行政处罚程序方面的立法本身就是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手段之一。程序的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实体价值得到顺利实现,程序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英国法谚云:“程序先于权利”。《规定》完善了立案时限、办案期限、表明身份、强制措施说明救济权等等制度,进一步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以程序制约权力。这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相得益彰的。通过程序规定明确权力行使的边界,减少权力行使的随意性,使权力的行使达到实施行政处罚的目的,即惩罚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三、《规定》的主要变化

(一)立案期限和办案期限

1、立案期限

关键词:七个工作日;十五个工作日。

法条:收到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下,可以处长至十五个工作日决定是否立案。(第17条)

备注:均为工作日。

2、办案期限

关键词:九十日;延长三十日;集体讨论。

法条: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案情特别复杂,经延期仍不能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是否继续延期。

案件处理过程中听证、公告和鉴定等时间不计入前款所指的案件办理期限。(第57条)

(二)告知制度和送达制度

1、申请回避权利、如实作证义务告知制度

关键词:首次,当事人,回避;有关单位,个人,如实作证。

法条:首次向案件当事人收集、调取证据的,应当告知其有申请办案人员回避的权利。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时,应当告知其有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第20条)

备注:只有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而告知如实作证义务的相对人是所有提供证据的单位和个人。当事人还可以在办案过程中申请办案人员回避。办案人员也可以主动申请回避。

2、不予立案告知制度

关键词:机关负责人批准;告知具名的;记录留存。

法条:不予立案的投诉、举报、申诉,经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由办案机构将结果告知具名的投诉人、申诉人、举报人。应当将不予立案的相关情况作书面记录留存。(第19条)

备注:只有具名,才有此义务,也才有告知的对象。

3、办案结果告知制度

关键词:处理结果;被调查人;具名投诉人、申诉人、举报人。

法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投诉、举报、申诉所涉及的违法嫌疑人作出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销案、移送其他机关等处理决定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被调查人和具名投诉人、申诉人、举报人。(第58条)

4、行政处罚(听证)告知制度

关键词: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十五日。

法条:……。自当事人签收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或者办案机关挂号寄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或者自公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当事人未行使陈述、申辩权,也未作任何其他表示的,视为放弃此权利。(第52条)

备注:注意细微的差别。当事人直接签收的陈述、申辩权行使期限是三个工作日;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的行使期限是十五日,不是工作日,并且是寄出之日或者公告之日起算,而不是当事人签收回执的日期。

5、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以外的文书送达

关键词:无法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公告栏张贴,网站上公告。

法条:……(二)无法直接送达的……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三)采取上述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告栏张贴公告,并可以同时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网站上公告。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第67条)

备注:本条细化了实施公告送达的条件和方式。需要注意的是:①这几项送达方式是递进关系而非平行关系,只有当上一种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时候,才能采取下一种,也就是手段穷尽原则。②邮寄送达如果没有收到回执,不能草草了事,还要采取公告送达补强。③网站上公告不是强制性的,但推荐这样做,并要留存采取了张贴或上传的相关证据,在案卷中予以记录。

(三)调查取证的程序性手段

1、表明身份的义务

关键词:着制服;执法证。

法条:调查取证时,一般应当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证》。(第21条)

备注:着制服是新增要求。

2、当事人拒绝到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注明原因;见证人。

法条:办案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要求当事人在笔录或者其他材料上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当事人拒绝到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或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办案人员应当在笔录或其他材料上注明原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第43条)

备注:上述情况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条规定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实用。但要想办法固定“注明原因”的相关证据,如把当事人拒签时的场景拍摄下来、请公证机关公证,等等。

3、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关键词:当场交付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七日;逾期;自动解除。

法条:第32、33、34条。

备注:采取或者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应当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七日内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未作出处理决定的,自动解除。

4、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1)告知当事人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

关键词:复议;诉讼。

法条:……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第35条)

备注:对于以何种形式告知,《规定》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在查封、扣押财物通知书中予以记录,或者在现场制作的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等文书中记录。查封、扣押只有《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规定了15日的期限,其它法律没有规定。按照合理行政的原则,期限应以满足办案需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的,参考上述期限,不宜为其它目的拖拉、故意延长。

(2)查封、扣押财物的先行处理

关键词:容易腐烂、变质;法律、法规规定;当事人同意。

法条:对容易腐烂、变质的物品,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直接先行处理的,或者当事人同意先行处理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主要负责人批准,在采取相关措施留存证据后可以先行处理。(第39条)

备注:先行处理,作为行政程序上的一项制度,在实体法上只有《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有具体规定。为保险起见,还是走当事人同意这条途径。要注意的是:先行处理务必留存好相关证据,否则就是得不偿失。

(3)解除查封、扣押措施

关键词:财物清单;签名或者盖章。

法条:……应当解除查封、扣押措施,送达解除查封、扣押通知书,将查封、扣押的财物如数退还当事人,并由办案人员和当事人在财物清单上签名或者盖章。(第40条)

(四)几种主要证据的制作要求

1、询问笔录

关键词:涂改部分,签名、盖章或其它方式确认;逐页签名。

法条:笔录如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其(被询问人)更正或者补充。涂改部分应当由被询问人签名、盖章或者其他方式确认。经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笔录上逐页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办案人员亦应当在笔录上签名。(第24条)

2、非原件书证

关键词:经核对与原件无误,出证日期,证据出处。

法条:调取原始证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本,由证据提供人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签名或者盖章。(第26条)

备注:注明“证据出处”是新增要求,务必引起重视。

3、电子证据

关键词: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声音资料;文字记录。

法条:对于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收集原始载体有困难的,可以收集复制件,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等情况。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第28条)

备注:网络的兴起,使得固定电子证据成为必然。要特别注意防止向当事人下发询问通知书等取证文书之后,当事人销毁电子证据情况的发生。

4、现场检查笔录

关键词: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签名或者盖章;拍照、录像。

法条:对有违法嫌疑的物品或者场所进行检查时,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并制作现场笔录,载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由办案人员、当事人、第三人签名或者盖章。必要时,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第29条)

备注:现场检查时必须制作。

5、抽样取证记录

关键词:样品加贴封条;物品清单。

法条: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办案人员应当制作抽样记录,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由办案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第30条)

备注:抽样取证时必须制作。

6、鉴定结论

关键词:委托鉴定书;鉴定人员签名或者盖章;鉴定机构盖章。

法条:需要对案件中专门事项进行鉴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出具载明委托鉴定事项及相关材料的委托鉴定书……鉴定结论应有鉴定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加盖鉴定机构公章。(第31条)

(五)调查终结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证明事项,自由裁量理由。

法条:(1)认为违法事实成立……。调查终结报告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相关证据及证明事项、案件性质、自由裁量理由、处罚依据、处罚建议等;

(2)认为违法事实不成立……,写出调查终结报告,说明拟作处理的理由……。(第45条)

备注:调查终结报告列明相关证据及其证明事项,并说明自由裁量理由,是对传统直陈式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建议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最大挑战。增加上述内容,突出行政执法文书的说理性,有助于当事人服罚息诉,做到案结事了,务必高度重视。

(六)罚没物资的管理、处理

1、建立相应的制度

关键词:罚没物资;管理、处理;

法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罚没物资的管理、处理制度。具体办法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2、管理、处理程序

关键词: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委托具有合法资格的拍卖机构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销毁物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没有规定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由两名以上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监督销毁,并制作销毁记录。物品处理,应当制作清单。

(七)当事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保障

1、解除强制措施时退还当事人财物

关键词:三个月;六个月;无人认领,拍卖或变卖;一年内无人认领的。

法条:对依法解除强制措施,需退还当事人财物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通知当事人在三个月内领取;当事人不明确的,应当采取公告方式通知当事人在六个月认领财物。通知或者公告的认领期限届满后,无人认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拍卖或者变卖等方式处理物品,变价款保存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专门帐户上。自处理物品之日起一年内仍无人认领的,变价款扣除为保管、处理物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后上缴财政。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76条)

2、不加重处罚原则

关键词:陈述、申辩;不得加重。

法条:不得因当事人陈述、申辩、申请听证而加重行政处罚(第53条)

备注:规定该原则,有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陈述、申辩权利,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促进行政处罚的规范化。

3、处罚决定书新增内容:

关键词:陈述、申辩情况及理由。

法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内容包括:……(四)采纳当事人陈述、申辩的情况和理由。(第56条)

备注:该条没有明文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要说明自由裁量理由。但是,《规定》要求在调查终结报告中说明自由裁量理由,年8月全省工商系统改革行政执法工作、促进和谐工商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省局把“四项制度、三项改革”确定为今后行政执法工作改革的基本内容。合理裁量制是就是“四项制度”的其中一项,要争取于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因此,提倡在行政处罚文书中说明理由,以尽快适应越来越规范的执法环境。

(八)行政处罚层级监督

关键词:负责人;上级;重新进行审查。

法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有权决定对本机关依本规定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重新进行审查。

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决定对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本规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重新进行审查。(第80条)

备注:第81条还规定,上级直接审查下级的行政处理决定时,可以直接纠正,也可以责成下级自行纠正其错误的行政处理决定。

(九)其它

当场交付相关执法文书的情形

(1)先行保存证据通知书。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开具清单。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全文 篇5

(二)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三)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监管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

第六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三)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退役士兵安置管理条例全文 篇6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回入伍时户口所在地落户,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没有承包农村土地的,可以申请承包农村土地,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应当优先解决。

第二十七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退役士兵,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

第二十八条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报考成人高等学校或者普通高等学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入伍前已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或者正在普通高等学校就学的退役士兵,退出现役后2年内允许入学或者复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奖学金、助学金和减免学费等优待,家庭经济困难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助;入学后或者复学期间可以免修公共体育、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等课程,直接获得学分;入学或者复学后参加国防生选拔、参加国家组织的农村基层服务项目人选选拔,以及毕业后参加军官人选选拔的,优先录取。

第二节安排工作

第二十九条退役士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

(一)士官服现役满的;

(二)服现役期间平时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

(三)因战致残被评定为5级至8级残疾等级的;

(四)是烈士子女的。

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退役士兵在艰苦地区和特殊岗位服现役的,优先安排工作;因精神障碍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予以妥善安置。

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退役时自愿选择自主就业的,依照本条例第三章第一节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国务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应当制定下达全国需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的年度安置计划。

第三十一条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管理的在京企业事业单位接收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由国务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下达。中央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中央国家机关管理的京外企业事业单位接收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下达。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人数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下达安排退役士兵工作的任务,并依法向社会公开。

对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较重的县(市),可以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安排。

第三十三条安置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进行安置,保障其第一次就业。

第三十四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以及国有控股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招收录用或者聘用人员的,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录用或者聘用退役士兵。

第三十五条安置地人民政府应当在接收退役士兵的6个月内,完成本年度安排退役士兵工作的任务。

退役士兵待安排工作期间,安置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标准,按月发给生活补助费。

第三十六条承担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的单位应当按时完成所在地人民政府下达的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开出介绍信1个月内安排退役士兵上岗,并与退役士兵依法签订期限不少于3年的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

合同存续期内单位依法关闭、破产、改制的,退役士兵与所在单位其他人员一同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接收退役士兵的单位裁减人员的,应当优先留用退役士兵。

第三十七条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服现役年限和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待安排工作时间计算为工龄,享受所在单位同等条件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第三十八条非因退役士兵本人原因,接收单位未按照规定安排退役士兵上岗的,应当从所在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开出介绍信的当月起,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平均工资80%的标准逐月发给退役士兵生活费至其上岗为止。

第三十九条对安排工作的残疾退役士兵,所在单位不得因其残疾与其解除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

安排工作的因战、因公致残退役士兵,享受与所在单位工伤人员同等的生活福利和医疗待遇。

第四十条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安置地人民政府安排工作的,视为放弃安排工作待遇;在待安排工作期间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取消其安排工作待遇。

第三节退休与供养

第四十一条中级以上士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作退休安置:

(一)年满55周岁的;

(二)服现役满30年的;

(三)因战、因公致残被评定为1级至6级残疾等级的;

(四)经军队医院证明和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审核确认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

退休的退役士官,其生活、住房、医疗等保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中级以上士官因战致残被评定为5级至6级残疾等级,本人自愿放弃退休安置选择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第三章第二节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二条被评定为1级至4级残疾等级的义务兵和初级士官退出现役的,由国家供养终身。

国家供养的残疾退役士兵,其生活、住房、医疗等保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供养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分散供养的残疾退役士兵购(建)房所需经费的标准,按照安置地县(市)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和6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确定;没有经济适用住房的地区按照普通商品住房价格确定。购(建)房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购(建)房屋产权归分散供养的残疾退役士兵所有。分散供养的残疾退役士兵自行解决住房的,按照上述标准将购(建)房费用发给本人。

第四十三条因战、因公致残被评定为1级至4级残疾等级的中级以上士官,本人自愿放弃退休安置的,可以选择由国家供养。

第四章保险关系的接续

第四十四条退役士兵服现役年限计算为工龄,与所在单位工作年限累计计算,享受国家和所在单位规定的与工龄有关的相应待遇。

第四十五条军队的军人保险管理部门与地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退役士兵办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对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凭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出具的介绍信,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保险关系接续手续。对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由接收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保险关系接续手续。

第四十六条退役士兵到城镇企业就业或者在城镇从事个体经营、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服现役年限视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并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退役士兵回农村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退役士兵在服现役期间建立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与其退役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接续,由军队的军人保险管理部门和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退役士兵服现役年限视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退役士兵到各类用人单位工作的,应当随所在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灵活方式就业或者暂未实现就业的,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退役士兵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其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转入退役士兵安置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工龄视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规定的地区,退役士兵的服现役年限视同参保缴费年限。

第四十八条退役士兵就业应当随所在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其服现役年限视同失业保险缴费年限,并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参加失业保险的退役士兵失业,并符合《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相应的促进再就业服务。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参与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相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批退役士兵安置待遇的;

(二)在审批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中出具虚假鉴定、证明的;

(三)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中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第五十条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企业按照涉及退役士兵人数乘以当地上年度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0倍的金额处以罚款,并对接收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

(一)拒绝或者无故拖延执行人民政府下达的安排退役士兵工作任务的;

(二)未依法与退役士兵签订劳动合同、聘用合同的;

(三)与残疾退役士兵解除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的。

第五十一条退役士兵弄虚作假骗取安置待遇的,由安置地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取消相关安置待遇。

第六章附 则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五十三条本条例自11月1日起施行。

1987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12月1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本条例施行以前入伍、施行以后退出现役的士兵,执行本条例,本人自愿的,也可以按照入伍时国家有关退役士兵安置的规定执行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全文 篇7

(一)信托公司;

(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三)证券公司;

(四)基金管理公司;

(五)其它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

资产管理机构不得管理本公司及本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也不得管理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与其受同一控制下的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

第十六条 上市公司为员工持股计划聘请资产管理机构的,应当与资产管理机构签订资产管理协议。

资产管理协议应当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切实维护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员工持股计划的财产安全。

在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间,资产管理机构根据协议约定管理员工持股计划。

第十七条 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员工持股计划,应当为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的最大利益行事,不得与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存在利益冲突。

第十八条 资产管理机构应当以员工持股计划的名义开立证券交易帐户,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资金为委托财产,独立于资产管理机构的固有财产,并独立于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其他财产。资产管理机构不得将委托财产归入其固有财产。

资产管理机构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进行清算的,委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

第四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程序及信息披露要求

第十九条 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出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并提交股东大会表决。

独立董事应当就员工持股计划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及股东利益发表意见。

第二十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董事会审议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后的2个交易日内,公告董事会决议、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摘要、独立董事意见及与资产管理机构签订的`资产管理协议。

第二十一条 上市公司应当聘请律师事务所对员工持股计划出具法律意见书,并在召开关于审议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东大会前公告法律意见书。

法律意见书应当就下列事项发表意见:

(一)员工持股计划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制订和提出是否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

(三)员工持股计划的范围和条件;

(四)员工持股计划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五)上市公司是否已经履行了充分的信息披露义务;

(六)员工持股计划的资产管理机构是否合格;

(七)资产管理协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八)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第二十二条 股东大会应当对员工持股计划中的下列内容进行表决:

(一)员工持股计划拟购入股票的数量;

(二)参加员工的范围和确定标准;

(三)员工持股计划的存续期限;

(四)员工获授股份权益的条件;

(五)员工持股计划的变更、终止需要履行的程序;

(六)授权董事会办理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事宜;

(七) 资产管理机构的选任及撤换程序;

(八)其他需要股东大会表决的事项。

公司股东大会就持股计划有关事项进行投票表决时,应当在提供现场投票方式的同时,提供网络投票方式;公司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应当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

第二十三条 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后2个交易日内,上市公司应当到证券交易所办理信息披露事宜。

第二十四条 资产管理机构应当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后3个月内,根据员工持股计划的安排,完成公司股票的购买;员工持股计划约定以持续购买方式实施的,资产管理机构应在董事会公告购买公司股票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股票的购买。在前述规定的期限内,购买股票的具体时间、数量、价格、方式等由资产管理机构按照约定实施。

上市公司应当在前款规定的股票购买期间每月公告一次资产管理机构购买股票的时间、数量、价格、方式等具体情况。

第二十五条 员工因参加员工持股计划,其股份权益发生变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应履行相关法定义务的,应当按照规定履行报告及披露义务;员工持股计划持有公司股票达到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五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履行报告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六条 上市公司变更员工持股计划中本办法第二十二条所列事项的,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并披露。

第二十七条 上市公司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报告期内下列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情况:

(一) 报告期内持股员工的范围、人数;

(二) 报告期内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额及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比例;

(三) 因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处分权利引起的股份权益变动情况;

(四) 资产管理机构的变更情况;

(五) 其他应予披露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 证券交易所应当在其业务规则中明确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信息披露要求。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规则中明确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登记结算业务的办理要求。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九条 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中国证监会责令其改正,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上市公司未按照本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披露员工持股计划相关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中国证监会责令其改正,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为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出具专业意见的证券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未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所发表的意见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中国证监会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利用员工持股计划进行虚假陈述、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中国证监会依法予以处罚,并可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市场禁入等监管措施;涉嫌犯罪的,中国证监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参加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有关规定实施。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上一篇:桃花源记作文小学作文下一篇: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实施方案 党建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