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精选12篇)

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 篇1

——在“比学赶超 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发言

2012年是瓯北城市新区组建新格局的首开之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大都市核心区的关键时期。温州跨江发展的序幕已全面拉开,瓯北城市新区将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加速融入温州。

一、精心规划,描绘瓯北新区大蓝图

紧紧围绕温州“1650”大都市区空间布局,完善瓯北城市新区规划,优化城市设计,加快推进部分区块功能调整,修编三江新城、黄田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紧抓新区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着力加快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一条龙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拔钉破难”行动,大力打击违法建设,圆满完成拆违工作。

二、更新理念,加速瓯北经济大转型

以打造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契机,加速永嘉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强势推进上正阀门等16个促开工项目,大昌金属等27个促竣工项目,全面启动乌牛岭下、桥头林福两大工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国家阀门质检中心,加快推进奥康、红蜻蜓等一批企业上市步伐,积极引导企业“零土地技改”,加快推进6个研发中心建设;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引领,加快中心城区“优二兴三”,全力推进三江国际性休闲商务区、瓯北现代物流区建设,全力推进瓯北商务中心、乌牛华隆大酒店建设,改造提升瓯北阳光大道、双塔路等商业街,着力打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争取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户瓯北,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紧抓机遇,推进瓯北城市大发展

有效依托大都市核心区建设战略,全力推进三江新城开发,加大三江农房集聚改造、三江标准堤塘建设力度,完成三江片道路网初步设计审批,完成1300亩围堤造地项目;有效依托固定资产投资85亿的任务,大力推进交通道路网、防洪减灾骨干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104国道西过境永嘉段、马岙农房集聚、乌牛新闸、黄田水厂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阳光大道东向延伸、瓯北大桥等重点工程;有效依托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开工建设乌牛污水处理厂,着力改造瓯北污水管网,加快完成县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

四、用心管理,助推瓯北形象大提升

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 篇2

我国人均资源能源相对贫乏,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也是当前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随着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必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但是在发展中,必须考虑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将建筑节能工作作为城乡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建设节能作为资源节约和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研究重点

1.1 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为目标;以转变传统建筑能源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为中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1.2 原则

1)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相结合。

2)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市场调控与效益驱动相结合。

3)发展建筑节能产业,提高用能效率。

4)广开渠道,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建筑能耗。

1.3 研究重点

1)以城市节地为导向,构建适应和支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城市空间合理拓展、集约有效、开发时序合理的城市用地规划体系。

2)以交通节能为导向,构建与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功能完备、公平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善的节能型交通综合体系。

3)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发展低成本、高效益、可推广的建筑节能技术,并且与建筑节材、节电、节地相结合,构建适应太原市实际情况的建筑节能体系。

4)以深化供热体制改革为导向,以集中供热、原煤替代、余热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煤改气工程为重点,组织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

5)以城市节水为导向,积极开发新技术,利用雨、污水回用水,引入新产品,构建太原市生活、工业、农业节水的综合体系。

2 主要节能策略

2.1 强化规划调控,促进城市集约用地

1)太原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按照“立足长远、生态优先、集约有序”的原则,以城市规划为依据,按照“双城、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强化集约利用土地,按照不同的分区和功能,进行多中心的建设。完善每个分区内公共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使得区域内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集约有序。

2)在城市间隙空间进行填补绿地和开场空间,在保持结合加强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恢复的同时,对已废弃的用地,如已破产工厂等进行改造更新,加快河西、城北等外围矿区的搬迁改造,推动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更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人居环境,而不是一味扩张用地。

3)新城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该区域内部生产生活服务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可略有超前,为日后发展留余地。

4)构建东山、西山两座生态屏障,结合崛围山——柳林河风景区、晋阳湖、晋祠——天龙山风景区等以及城市公园不断完善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这样必将有效地削弱太原市的城市热岛效应。

2.2 推进供热体制改革,积极利用节能新技术,促进暖通空调节能

在保证全市供热需求的前提下,加快大型热源建设,大力推进资源整合,继续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大型热源厂及工业余热为辅的供热体系。广泛应用清洁能源燃烧技术,提高环保水平,鼓励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积极推广使用地热能、污水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对夏季制冷冬季供热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或其他用热品质较高的建筑,建议采用燃气热电冷三联供的分布式供热方式,从而推动供热方式的多元化和供热能源结构的调整。

2.3 建立公平高效的交通体系,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建立一个功能完备、公平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必须通过各个相互穿插联系的子系统的支撑。归结而言,是要建成一个功能等级合理、高度扩容的道路网络系统;建成一个以快速公交系统为骨架,多种方式并存,具有便捷换乘设施,运输效率高,能充分满足城市人口出行需求的客运交通系统;建成一个与太原货运枢纽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内部流畅、外向辐射的通达货运交通系统;建成一个与道路网络系统相协调的、合理布点的静态交通系统;建成一个以空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市域道路系统与客、货运系统为后盾,具有良好多方式联运枢纽设施,辐射面广且能力强,足以支撑巨大客货运集散量的内外交通衔接系统;建成一个管理机制完善的、能够全面提升客货运输效率、提高内外衔接能力、有效协调交通供需平衡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4 以生活节水和利用回用水为重点,大力推进节水

1)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广泛应用各种节水型器具,加强节水技术和器具的开发与推广。积极开展节水型用水器具的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强节水技术研究,促进新建住宅小区要实施“一户一表、水表出户”的供水计量方式,已建小区要逐步改造。

2)推广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城市中水管线要统一规划,对再生水的利用出台强制性的政策,用具体的条例对再生水的使用做明确规定。对水资源排序,真正实现优质的水用在高要求的地方,低质的水用在低需求上,实现一个水资源总的合理分配。

3)注重城市雨水资源化及利用的研发工作,与排水、雨洪防治及地下贮水相结合,在实现雨水资源化的过程中,应根据太原现有降雨、地下水文、洪涝灾害等资料,分析它们之间内在的关系及其规律,从实现雨水资源化,减少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延滞汇流时间、控制雨洪过程及其雨水回灌工程对地下水储量恢复等方面,研究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对策与措施。

4)在工业节水方面,进一步减少工业用水量;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改进生产工艺;建立企业内部污水回用系统,加大污水资源化的投入。另外,积极研发建立矿井水资源化及利用体系,太原市的矿井水利用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大矿井水利用的科研力度,开展对矿井水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

3支撑体系与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节能组织领导。

2)加大节能资金投放和支持力度。

3)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加强建筑节能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太原市水利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太原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R].2006.

[2]刘明昕,陈巍.关于建筑节能问题的几点思考[J].百家争鸣,2005(4):8-12.

[3]张虎.节能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工程中的应用[J].住宅科技,2005(6):9-21.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阳泉

一、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比重偏高,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普遍表现为工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第二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资源型城市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般占到2/3以上,承载50%以上的城市就业人口。

(2)政企合一加大企业负担,国有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业升级缓慢。政企合一加重了企业负担,致使企业没有多余资本进行新的投资和更新技术设备,生产水平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升级缓慢。

(3)随着资源不断被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生态治理修复日益紧迫。资源型城市存在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矿物废渣压占土地资源、矿区的地面崩塌,以及矿区城市空气污浊、可吸入颗粒物严重超标等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病。

二、阳泉市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1)基本概况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市域总面积为4558.93万平方公里,人口136.85万人,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之一。

阳泉市经济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了规模化的煤炭开采、炼铁为主导的工业,兼有矿山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仪表等行业。

(2)经济发展特征

1、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较为薄弱,第二产业中大重工业小轻工业。阳泉市的农业发展水平一直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极度不均衡,严重超重化。

2、产业结构单一,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但资源型产业的主体地位仍未改变。阳泉工业中煤炭、电力、铝、耐火等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但仍以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煤炭产业为主导产业。在三大产业的结构中,工业比重依旧偏高,约有40%的就业人口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当中。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煤炭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在煤炭选洗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煤泥、洗煤废水和一些有害气体,挤占大量土地,严重污染了水体、土壤和空气。采矿原因引发的地面沉降现象突出,形成采空区,造成地表严重沉陷峻。

三、阳泉市转型发展战略分析

(1)精耕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由单一主导型向多元主导型转变。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要挖掘资源潜力,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加快发展接替产业。

(2)科技推动助转型。2012年百度公司云计算中心在阳泉奠基,建成后其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和环保节能等方面,将达到亚洲一流水平。云计算中心落户阳泉,标志着这座城市近年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非煤产业取得重要进展。

(3)发展循环经济,改善资源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即以集约、高效、综合利用为主,以煤炭洁净利用为主,以煤炭加工转化增值为主,走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电力产业循环、新型煤化工产业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国家园林城市”带动城市转型发展。阳泉市从保护城市自然景观,着眼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定位,进行旧城区见缝插绿,新城区人工增绿,桃河蓄水,南山挂绿等项目,打造城市“绿色名片”。2012年2月阳泉市经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四、阳泉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阳泉市是资源型城市的典型,它目前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中有一定代表性,展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一些经验和对策值得总结。

(1)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成立经济转型的领导机构是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这种经济转型领导机构既要有一定的权力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组成人员能够代表全局利益,又能同各方进行交流。机构成员要包含各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借鉴其他地区的转型经验,又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

(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特别是发挥政府制定城市替代产业以及人员安置的规定和导向性政策等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加强对转型企业的政策指导工作,这些政策包括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服务环境,鼓励下岗职工再创业,给予新建企业接纳下岗职工的扶持政策等。

(3)大力发展资源替代产业

对于资源枯竭型的煤炭企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替代产业,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应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型、市场导向型等要求的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替代产业,对其优化投资,加快发展。阳泉市应该有紧迫感,未雨绸缪,及早做出科学的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相关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君,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刘力钢,罗元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6-34

城市建设表态发言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是我市城乡建设高投入、大手笔、快发展的一年。作为城乡建设职能部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良好的工作作风来推动全年各项工

作任务的完成。

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载体功能

以路桥工程建设为重心,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15路4桥建设,以月度施工计划为节点,进一步健全工程例会和会办制度,坚持进度与质量并举,考核与监督并重,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确保于年底前全面完成15路4桥建设任务。同时,从城区主次干道和后街北巷维修入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市政设施维修工作。后街北巷维修工程上,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将管理重心下移,靠前指挥,实行挂图作战,进一步确定维修时限,排定维修进度,组织专业维修队伍,确保夺取后街背巷维修攻坚战胜利,将这项实事工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

二、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围绕五城同创的创建目标,继续开展城市绿化建设,通过规模造绿、依景配绿、依法补绿,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格局。点上,重点实施“一湖二带三园”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抢抓春季绿化的最佳季节,做好设计、工程招标和苗木采购等工作,力争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城市绿色新景观。线上,突出城市主干道的绿化配套,加快推进道路绿化带、景观路和桥头绿化建设,将道路绿化带、桥头绿化和濒水景观带连成一线,整体提升城市绿化效果。面上,突出推进庭院绿化和小区绿化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积极开展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大力营造全民造绿的良好氛围。开展城市美化建设,充分挖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强力推进乌巾荡风景区一期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人文景观建设,切实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延伸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污水处理厂厂区按期竣工,早日正式投入使用。开展城市亮化工程建设,在城市主干道两边,根据“建一房、亮一点,修一路、亮一线,建一区、亮一片”的原则,逐步配套完善路灯亮化设施建设,增强市区夜景灯光效果,提高城市亮化程度。

三、全力推进城市拆迁,加速城市旧城改造进程

充分发挥拆迁主力军的作用,围绕英武中路三。期拆迁,选调精兵强将,深入拆迁一线,全体参战的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突出阶段性中心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推进拆迁进程,形成抓拆迁的合力、促落实的动力。面向群众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结合拆迁工作实际,增强依法规范、化解拆迁矛盾意识,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现常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城市拆迁工作。

四、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表态发言 篇5

西宁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

2011年*月*日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西宁地区文明青海建设动员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大会”,明确了争创文明城市的意义、方法及目标任务,展现了美好、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发展蓝图。市交通局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管理职能部门,在创建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我们将认真按照会议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交通运输行业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把西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的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业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与城市文明创建息息相关。交通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发展、公交出租经营服务水平、道路运输保障能力规模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城市文明建设发展程度,责任大、任务重、影响面广,特别是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指标和大会要求,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需要开展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会议之后,我们要在全局上下进行广泛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明

1确任务,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完善创建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把任务分解到各处室、各单位,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充分发挥上一轮创城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完成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快建设发展速度,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功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我们将以畅通交通工程为抓手,加快速度,通过建设一批过街天桥、停车场(库)、公交站亭港湾、城市道路桥梁、交通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配合畅通交通其它项目,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面貌,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便捷,提高道路畅通能力,强化创建文明城市基础。

持续加强农村公路和项目建设,站在打造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高度,构建覆盖全市主要县(镇)的等级干线公路网,实现市域相邻县与县之间高等级公路便捷连通,乡镇公路网络通畅,提升通村、通园区、通寺院及各旅游景点道路等级,实现全市建制村班车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村道硬化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使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更加安全便捷,有效带动沿线村镇经济发展,推进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是以城市公交、出租行业为重点,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新高潮。公交和出租汽车是城市文明形象流动的窗口,也是交通行业创建文明城市的重点领域。公交方面将继续开展以

“四让”和“创文明,保安全”为主题的创建实践活动,通过不断提高文明服务标准,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完善车辆保洁制度,深化车厢文化建设,强化运营服务监管,优化公交线路布局,规范站亭服务设施,打造公交精品线路,推广示范站点建设,借助车载电视、LED屏幕和站亭广告位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文明城市氛围,取得更大成绩。

继续强化出租汽车行业文明优质服务的宣传监管力度,全员实施服务技能培训,推行车辆电子保洁卡,普及推广“文明十字用语”,开展“文明服务标兵车”评选活动,强化“党员车队”、“爱心车队”、“青年文明的士”品牌形象,发挥出租汽车作为城市文明窗口的名片效应。同时,做好客运站场、班线旅游客运以及维修驾培行业文明创建活动,打造文明诚信,规范有序的交通运输环境。

四是坚持依法行政、文明高效,塑造交通管理服务新形象。认真履行职能,强化源头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机关服务品牌,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树立交通行政管理的良好形象,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发挥规划组织、监督检查、示范引领、创新提高的积极作用。

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 篇6

——在全县创建文明城市暨国家园林城市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

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大方向和全县上下深入实施黄蓝战略、加快跨越崛起的新形势下,县委县政府站在全局高度,在此召开创建文明城市暨国家园林城市动员会议,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审慎决策,是一项顺民心、得民意的惠民工程。

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涉及到城市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城市公共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等方面都明确了更高的测评标准,对于检验城市管理工作成果、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意义深远。去年,我局把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当作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的机遇来对待,最终在省级园林城市验收考核中顺利过关,与兄弟单位一道为我县摘得了当年含金量最大的一块牌子。作为城市管理者,建设“双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局将树立“我们是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的最大受益者”的创建理念,充分利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创建“双城”

再立新功。

一、重点抓好和谐城乡创建暨城乡环境改善工程

(一)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是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双城”创建最直观、最基础的评判标准。一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大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切实抓好道路红线、市政基础设施黄线、水体蓝线、绿地绿线的管控。开展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创新巡查、监督、整改机制,防止各类违章现象反弹。编制完善户外广告专项规划,加强户外广告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采取源头管理的办法,开展建筑扬尘、运输扬尘、作业扬尘等专项治理,切实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二是加大道路保洁力度,购置洗扫设备,城市道路机械化洗扫水平达到70%,减少人工清扫带来的城市扬尘污染。逐步改进垃圾收集清运方式,实行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和裸露垃圾,果皮箱、地下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周围保持清洁,卫生清运率达到100%。加快无害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设进度,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深入实施提供硬件保障。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道路出入口、城中村、居住小区、背街小巷环境卫生,彻底根治垃圾围城、白色树挂和各类卫生死角。

(二)实施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创建“双城”,基础设施建设是硬指标,是确保我县通过考核验收的关键一

环。我局将对城区部分主干道两侧和商业集中区建筑物进行立面改造,结合门头牌匾整治、城市夜景建设等工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城市亮点,确保改造效果。在具备条件的道路路口实行渠化改造,提高人行道铺装档次,建设绿化节点景观,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全面提升主要道路路口周边区域市容环境。全面维修城区道路,提高道路完好率。疏通完善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引清水进城,提高河道景观效果。

(三)提高园林绿化建管水平。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需要绿色生态环境的强力支撑,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是改善我县生态、宜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局将在巩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总体建设思路,搞好城区湿地、公共绿地、小区和庭院绿地建设,绿化美化各类水体和堤岸,不断提高绿化档次。开展春季苗木补植,增加城市绿量,大力实施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增加道路绿化面积,搞好垂直绿化,加大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力度,加快街头绿地建设,不断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二、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

(一)加强领导,加大宣传,扎实开展双城创建活动。创建工作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民生,我局将把创建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

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融入城市管理工作常态。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加大创城宣传力度,并且做到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激起更多人的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营造人人关注创城、人人理解创城、人人参与创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结合载体,活动互促,不断提升城管文明水平。“双城”创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局将在深入开展全县“解放思想争一流,为民服务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结合城管实际,在全局开展“提素质,转作风,争一流,树形象”活动和“五创”活动,全面加强城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继续发扬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期间全局干部职工不讲价钱、不计得失、“白加黑、五加二”的创城精神和讲政治、顾大局、乐奉献、能吃苦,敢于拼搏、锲而不舍、能打硬仗的城管品质,在活动中不断解放思想,积极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有效推进文明机关建设,提升城管文明水平。

(三)挖掘亮点,培树典型,发挥文明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典型就没有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特色。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文明典型才是争创成功的有效保证。我局将通过开展“路灯精神照亮全局”、“创先争优夺旗争星”等活动,不断挖掘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亮点,并积极培树先进典型,发挥

其辐射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局干部职工“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可持续宜居城市的转型发展研究 篇7

可持续城市,又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名称分别表示的是城市的发展条件和状态。可持续城市,是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1)资源角度。可持续城市,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在城市中,应当合理地利用其资源, 原有浪费资源的工厂,应当不断改进其发展战略和技术工艺,做到真正地节能减排。在使用资源时,应注意合理循环使用,做到真正的可持续。

(2)环境角度。可持续城市发展应该解决城市污染问题。在发展城市经济时,不应当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能随意地把环境污染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可持续城市的意义,就在于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3)经济问题。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核心,在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做到城市功能结构和系统相互协调。城市可持续,应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稳步发展,绝对不能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时,要注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有助于城市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加快城市转型的步伐。

(4)社会角度。可持续城市另一个追求目标是,建立一个人类相互交流、 信息传播及文化获得极大发展的城市。 以富有生机、稳定发展、公平公正为前提进行发展。不仅把一个城市作为整体考虑,而且也要使城市中各个阶段的人群,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生活需要。所以可持续城市,是在满足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2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是否适宜居住的综合评价,其评价指标有环境是否优美、社会生活的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城市文明是否在进步、经济是否健康增长、 生活品质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由此可见宜居城市的评判标准较高。所以研究宜居城市,有助于城市的转型和健康发展。

(1)历史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先后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分别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开始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空间紧张、 生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但是, 由于人民群众的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所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二者之间就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必须发展宜居城市。

(2)城市内涵。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大都从事非农业的工业活动。一般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工业技术,而城市中一般人口较多, 所以还必须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宜居城市应该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也应该是文化丰富的城市,城市居民一般受教育水平较高。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城市的文化要求也比较严格,因为他们的文化活动频繁,这就需要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建设齐备,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并且,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的城市,一个城市只有治安稳定,各阶层相处融洽,才能进行各类社会活动和工业活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经济, 使得城市中的居民安居乐业。除此以外, 宜居城市还应该注意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生活便捷舒适、环境优美宜人、有较强的抵御公共灾害的能力。

(3)宜居城市评选。1997年开始, 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宜居城市的评选,其评选标准分为以下几点:景观园林的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改善的实践、 公众的参与程度、城市的长远规划等数个角度。通过评选,2007年斯德哥尔摩排位全球十大宜居城市之首。

3资源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的大概定义为:因煤炭、 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快速发展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工业和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据较高的份额,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冶金等都属于资源型城市。 针对这一城市的转型进行如下分析:

(1)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及意义。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等。此外,由于自然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当自然资源无法继续开采的时候,该城市将进入资源枯竭期,从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这就需要及时进行转型,否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样,才能既满足我们现今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且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及健康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超过一百个, 约占我国城市总数旳六分之一,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其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过度依赖资源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转型。

(2)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特征。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特点和转型目标决定其转型的基本特征。 总结一些发达国家的转型历程,尽管各国国情大不相同,但资源型城市转型也会有一些共同之处,下面针对其相同点进行分析:1转型的紧迫性。在我国, 有近百座资源型城市,其中资源型产业进入枯竭期的城市有二十五座,占总体的四分之一以上。在未来的十年之内, 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数量还将不断增加, 因为资源过度地开发和浪费,资源枯竭将成为必然趋势,而这其中的很多城市, 资源工业是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资源一旦枯竭,将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进程,所以城市转型已经迫在眉睫。2转型基础的薄弱性。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要素都不太理想,资源型城市资本的内生能力较弱,而且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人才外流问题严重。城市中的很多新兴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水资源、 土地资源等在许多资源型城市中十分紧张,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能源优势无法凸显;同时,城市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市场体制也不完善,创新创业精神较弱,各类体制性的障碍较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宜居型城市、可持续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地了解这些城市类型的区别。同时,有助于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新型城市的健康持续地发展,对其他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已有超过半数的人居住在城市地区。随着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减少,需要城市进行可持续宜居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从资源消耗型城市转向可持续宜居型城市势在必行,文章针对这一转变进行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姚睿,胡兆量.北美澳洲工矿城镇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997,(1):43-46.

[2]陈旭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

[3]袁占亭.白银模式——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的工业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2010.

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 篇8

会上,无锡市委统战部部长周敏炜致欢迎辞。他指出,此次以“侨与世博”为主题非常切合当前的形势,上海世博会对于环太湖各市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希望各地侨联对接世博、服务世博,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城市转型发展,把侨务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张癸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筹备概况及侨联的做法。他深入细致地讲解了上海世博会各国国家馆的一些特色内容,激发了与会代表们的兴趣。

紧接着,各市侨联代表就侨联如何做到与世博对接、侨联如何促进城市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地研讨。无锡市旅游局领导也介绍了无锡对接世博的相关做法,会场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

随后,环太湖城市侨联在锡签署了“环太湖城市侨联服务科学发展合作协议”。

最后,江苏省侨联主席郁美兰作了总结发言。她说,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和常州五市共同举办“环太湖城市侨联服务科学发展研讨会”是一次侨联促进城市发展非常成功的尝试,是认真贯彻中国侨联“八代会”精神,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此次研讨会,环太湖各大城市加深了对上海世博的了解,有利于各地侨联抓住世博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时,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会促进五市之间侨务资源的贯通、互补、联动、融合,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在谈到侨务工作的具体做法时,郁美兰说,侨务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探索,求真务实;整合资源,加强合作”。侨务工作要做到“没事找事做”,找的事必须是实事,是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的事,不做无关紧要的事。唯有如此,才可以贯彻落实侨务工作的“大有作为”。郁美兰希望环太湖城市各地侨联能够把研讨会做成侨联工作的品牌,为环太湖经济圈的稳定、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城市管理考核环境卫生表态发言 篇9

城市管理考核,开卷考试,当前一项非常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下面,我代表中青社区大明支部作表态发言:

一、统一思想,绝对认识到位。前期我们撸起袖子动员社区内部门单位、居民全员发狠搞环境卫生整治,在党工委领导的指导下,很有成效。还有4天时间,虽然火烧眉毛,但我们两委与上级思想高度统一,绝对认识到位,升级到区级的集体荣感来迎接考试。

二、再摸问题,狠对症下药

对死角进行重点再清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脏乱差的事和影响的人做斗争,做到宁可得罪几个,也不影响几千。

三、再深入发动,宣传到位

我们前期放了广播,发了各知,贴了告示,我们要再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更多地了解环境整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广大居民群众支持、参与考核工作的积极性,使整治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成为常态化。

进一步创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坚持经常抓、反复抓,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常态化、机制化。

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是一件事关***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要依靠广大的社区居民群众,从社区实际出发,抓重点,攻难点,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硬仗,在此慎重表态绝对不给街道托后腿。

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 篇10

赤峰市元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1年3月3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元宝山区是赤峰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地区之一。创建以来,元宝山区始终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进行全面动员,周密部署,全力推进。相继开展了全民爱国卫生行动,街路治乱、社区治脏、设施治差“三治”行动和城市建设管理年等一系列活动,使巩固创卫成果工作保持了较好水平。但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市政府的要求,我区的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城区洗修车日常管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的卫生管理,中小餐馆、公共场所和“五小”行业的治理,建筑工地、学校、超市等重点行业卫生管理都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这次机遇,统一思想,精心谋划,稳步实施,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把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主要做好四项工作。

一、以舆论为先导,强化宣传教育

坚持全面宣传和重点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 1

纸、宣传画廊、电子屏幕等新闻媒体,大力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宣传与市民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深入进行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开展“养成教育”,对违法行为进行严管重罚,提高市民遵章守法意识。发挥区直各部门、单位、学校、社区和广大居民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合力,营造人人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氛围,使人民群众自觉配合国家卫生城市复检暗访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认真落实爱国卫生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责任”的爱国卫生管理体制,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尽责、块块保障”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细化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管理到位,责任到人;实行爱国卫生专报制度、督查通报制度,推动迎检工作顺利进行;健全投入机制,加大环境卫生工作的基础设施投入,做到资金到位、服务到位;完善爱国卫生奖惩制度,表扬先进,推广好的做法,鞭策落后,推动迅速整改,做到奖罚分明。

三、分类指导,合力共建

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对各有关部门加强专业指导,提高迎检工作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驻区企业优势,与地方携手共同治城、治脏、治乱,完成迎检任务。

四、专项整治,全面推进

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10个方面161小项具体指标要求,进行专项治理,稳步推进。一是规范城区及城区出入口洗修车管理,做到卫生达标、不污染环境。二是以治脏为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铁路公路沿线等地段的环境卫生整治,采取划分社会卫生责任区形式,实行长效管理,保持环境整洁。三是以实现规范化为重点,加强城区街路两侧的市容综合整治,清除乱贴乱画、治理店外经营、整顿乱堆乱放、乱挂乱吊,做到“门前三包”达标,车辆停放整齐。四是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从治本入手,加大城中村改造和治理力度,对实施城中村拆迁的地段按要求进行围挡和垃圾排放,对未列入改造规划的城中村进行路面和环境治理。五是以整治“五小”行业为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整治,加大对“五小”行业的监督、检查频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取缔。通过专项治理,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城市转型发展表态发言 篇11

关键词:城市转型;绿色食品;发展前景;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09-1

2014 年是抚顺市实施城市转型的第一年。抚顺市将全面启动消费主导型城市建设,以全面扩大和提升城市消费需求为主线,努力构建具有抚顺特色的消费框架体系。实施旅游名城战略,确立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理念,打造知名品牌。抚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将倾力建设美丽抚顺,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更加积极地改善环境。深入推进青山、绿水、蓝天工程。借着城市转型的东风,发展现有绿色食品产业。

1 城市转型前,绿色食品产业状况及存在问题

2013年底,全市累计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3家,产品20个,面积7.3万亩,产量6.4万吨。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绿色食品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2013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7696家,产品总数达到19076个,而抚顺市相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壮大抚顺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增加抚顺市绿色食品数量,扩大抚顺市绿色食品规模迫在眉睫。

1.2 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尚未完善

各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人员少、经费不足。县级检测中心只能开展速测工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蔬菜、水果、食用菌定量检测还没有通过计量认证,定量检测只能委托部级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时效性差。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很不规范

大部分合作社尚处于分散生产状态,不能保证生产基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特别是生产纪录情况很不规范或没有生产纪录。同时,没有按照《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

1.4 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

抚顺市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认证后,放松了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强管理方面的监督,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提高。二是抚顺市对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过程全程检查监督和产品质量的长期检查监督力度不够。三是不能严格的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程序及质量标准体系组织生产加工。

2城市转型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好

2.1 城市转型,青山、绿色、蓝天工程,自然环境适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倾力建设美丽抚顺,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更加积极地改善环境。深入推进青山、绿水、蓝天工程,让抚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

2.2 城市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消费者多了,社会环境适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受到广泛的欢迎。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调查表明,79%~84%的消费者宁肯花高价,也愿意购买绿色食品。城市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2.3 城市转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贸易环境适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抚顺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在这种形势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把绿色产业做向国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 城市转型中,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

3.1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不断创造产业发展条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将绿色食品与新时期“三农”工作紧密结合,融入创建抚顺市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中去。同时,要联系本地实际,争取将绿色食品纳入标准化生产补贴范围。

3.2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开发绿色食品种苗,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培育和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农作物、畜牧、水产业的新品种。从而减少农药、兽药、鱼药的使用,同时开发绿色食品生产的肥料、农药、饲料等,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开展基地建设,做大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绿色食品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创建自主品牌,做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创建自主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标准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品牌化,体现标准化生产的价值,实现优质优价。绿色食品有了自己的品牌外衣,才能更好的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3.5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做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加强市(县)监管机构,加强条件保障和人员培训,加快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强化市(县)质检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立足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建立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证后监管。

信息化时代南通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篇12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改革的重要战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也为南通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科学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南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国家、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化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努力在形态格局、发展根基、内涵提升、建设标准、保障措施上探索更为科学、更为适宜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区域城市化,走出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门户城市,南通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与矛盾,具体表现为,交通拥堵、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建设和管理不科学等。同时,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南京,还面临着城市建设与发展动力缺乏、城市供求不协调等问题,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急需转型。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推进和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的大背景下,南通处在了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现信息化时代南通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南通城市发展现状评价

南通城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2015年,南通经济总量突破6 000亿元,居全国地级市第十位,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总体来看,南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级市之一,但是在建设过程仍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矛盾:

第一,都市区框架逐渐拉开,但城市空间扩张问题依旧明显。2000年以来是南通城镇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优化发展主城,综合提升副城,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引导城市发展布局战略性调整,在全市范围内努力建立产业、空间、人口的平衡机制。在主城开发进一步推进的同时,在“一城三镇”战略的积极引导下,主城已经基本完成开发,进入了完善功能和提升品质的阶段。同时,新市区的发展框架已经拉开,新城区中心、北翼新城中心、观音新城中心、能达商务区中心、苏通科技产业园中心、通州城区中心在发展速度、规模、功能建设等方面进展加快,以主城和新市区为核心的都市区雏形已经显现。在都市区拉开框架、新区加快建设的同时,城市用地扩张问题依旧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了规模型城市增长的发展模式。随着通州撤市变区的落实,原有的城乡关系被打破,新区功能组团的建设,城市空间拓展局部出现蔓延态势,城市功能的扩张,对城市生态环境、开敞空间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城镇化进入高水平稳步增长阶段,需向内涵型增长转变。随着南通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从注重发展速度转变为注重发展质量,进入城市化自我完善的新阶段。因此,在新的时期城市建设必须转变发展思路,逐步实现由规模扩张为主的规模式增长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社会民生、拓展城市功能定位为基本原则,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涉及人民生活的方面的工作。

第三,人居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南通的快速发展使其容纳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一方面,庞大的人口产生了一系列交通、住房及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工业污水、废气及汽车尾气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城市品质难以提高。

第四,城市民生建设仍需加强。南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确保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但是,随着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公共需求更趋强烈、利益诉求更趋多元,居民对就业、医疗教育以及城市社区建设等各领域的现实需求更加迫切,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透明、高效、便捷、均等化等要求日益提高,城市民生建设仍需进一步有针对的加强。

二、信息化时代南通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做好城市发展顶层设计,促进城市发展理念与建设实践的深度融合

城市发展顶层设计表现为城镇化过程中根本性、长远性、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及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南通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城市化、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关乎顶层设计的问题,比如信息时代的城市发展路径与模式、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户籍、土地、财税)等,以问题导向提出解决路径和对策,从而促进南通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南通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建议已经确定了以整体性的解决方案统筹智慧城市建设各个环节。建议各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前,加强与专业化机构的合作,规划设计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实现从顶层架构设计、数据共享与云计算平台,到咨询规划、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统一建设、布局和维护,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效率。

(二)以信息技术促进资源整合,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化

智慧城管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融合、网络通讯、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信息获取自动化、监督管理精细化,业务职能协同化,服务手段多样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执法手段人性化,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智慧化。

完善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应该包括数据平台、应用层、服务层及用户层四个层面。其中数据平台是智慧城市管理的基础,涉及管理数据的获取、传输与分析。因此,智慧城市管理数据平台应该包括大数据资源平台、云计算基础平台及互联物联网络平台。在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围绕智能管控与综合智慧、行业监督、市民公服务应用、智能化数字城管及智能分析决策等领域开发相关应用系统,从而为政府、市民、企业提供智能、便捷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南通抓住“中欧绿色城市”“国家智慧城市”两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机遇,以“基础设施、智慧产业、民生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

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南通继续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智慧化。第一,对南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网络系统等进行科学评估,并将上述智慧城市相关要素的实际使用效率作为评估的重点;第二,应按照南通区域城市化的要求,遵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超前性与实用性均衡的原则,逐步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全域化,并以解决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系统的工作模式向民生模式转变;第三,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应从概念层面向内涵层面深化,围绕智慧城市“绿色、低碳、智能、集约”的内涵,将智能技术框架与城市化制度创新结合,将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运营模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城市管理运行组织模式可由政府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系统建设企业、第三方运营服务机构四个主体构成。政府可以借鉴自建模式、BT模式、BOT模式、BOO模式、BOOT模式等国内外先进的项目建设运营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尤其是大型企业)进行城市建设,并结合实际情况将以上模式运用于具体项目。具体来讲,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建设阶段等采取不同的建设运营模式。对涉及公益性、机密性的项目,如政务数据资源中心,可由政府独资建设运营或由投资商建设后交由政府运营;民生类及可以市场化的项目,如电子商务城,则充分调动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

南通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形成政府、运营商、企业、研究机构协同推进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采用服务外包、PPP(公私合作)等模式,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系统,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术可行、公众认可”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总结

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城市发展建设理念转变和城市化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下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为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做好城市发展顶层设计,促进城市发展理念与建设实践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推进资源整合,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创新运营模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具体路径实现信息化时代南通城市转型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南通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与矛盾,南通处在了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现信息化时代南通城市的转型发展。在分析信息化时代南通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南通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对于信息化时代南通城市转型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城市转型,智慧城市,南通

参考文献

[1]顾继光.南通智慧城市建设路径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3):57-62.

[2]南通市政府.《南通市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计划[Z].2015.

[3]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5.

[4]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28-32.

[5]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

上一篇:商标注册服务合同下一篇:齐心协力在巩固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