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篇1

上农家土炕、吃土鸡、摘水果,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记者近日在青海省贵德县农家风情旅游区看到,很多旅游接待点没有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品尝完农家饭菜之后,便围坐在桌前玩麻将、打扑克,旅游内容十分单调、乏味。

在黄河岸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的农民马宏介绍说,近年来,游客到乡村旅游已不纯粹是吃吃喝喝了,他们更希望感受和体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多种内容。由于配套设施不全,档次上不去,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经常驾车旅游的西宁市民李作明介绍说,青海的很多“农家乐”不提供住宿,即便能住,房间里也没有洗漱用品及电视等设备。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篇2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旅游项目,在近些年来逐渐成为旅游行业中的热门选择。并呈现出日益火热的状态,展现了巨大的生命力。但是在这种旅游项目蒸蒸日上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在品牌营销方面,乡村旅游由于自身不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对策与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

乡村旅游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从业服务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形成品牌管理的意识。同时由于农民较多地追求短期盈利,缺乏长远眼光,所以对品牌的塑造和维护并不重视。在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又缺乏长远眼光,很多人会以价格作为竞争的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体,导致市场秩序紊乱。虽然这种办法在短时期内有利可图,但是却很容易损害了企业形象,为品牌的塑造造成不可逆的恶劣影响。

(二)乡村旅游整体形象不佳。

旅游品牌形象是旅游产品最重要的一方面,好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大旅游市场,使收益最大化,不好的形象可能会给景点带来负面影响。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非物质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旅游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乡村旅游的组织者并不认真分析自身固有的优点加以利用,而是盲目地学习其他地方的经典模式,导致景点雷同率高,使本应赏心悦目的大好风景被硬生生地建造成毫无特色的景点。在旅游路线,旅游纪念品,旅游内容等不足以吸引游客再度光临。同时在文化内涵上略逊一筹。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起者大多数为乡镇村民,因此资金投入方式为小团体模式,资金有限,不足以投入巨大的财力对本地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和广泛宣传。在旅游整体规划上缺乏有效性和组织性,计划不充分。有些地方甚至单单依靠等客上门,或者在马路上派发小传单,希望通过“口碑”进行宣传。这些方式都不足以使景点得到足够的宣传。

(三)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品牌缺乏个性。

就目前情况来说,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有些地方单纯的就是其他成功景点的复制,对游客吸引力度不强。表现之一就是旅游产品质量较次,二是旅游活动中游客参与性不高,大多数都是观光为主,没有游客体验环节,比如一些古镇游览。表现之三是定位雷同,千篇一律。比如农家乐旅游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没有创新性,很容易使游客产生厌倦心理。

(四)营销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营销和信息服务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努力。

我国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大多是靠游客的口头宣传,或者是在景点附近散发名片的方式。没有大型的乡村旅游网络,缺少统一的乡村旅游规划,这不仅使游客很难发现旅游信息,而且使景点没有大量的客源,对旅游双方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另一方面,旅游经营者并没有主动宣传的意思,这与他们的文化素质直接挂钩,如果只依靠人力的宣传,那么力度肯定不够,还需要网络服务的支持,才能逐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但是就我国而言,还没有出现特别系统的大规模乡村旅游网站,更没有将网络与实际旅游项目团结营销成功的案例,只有少数景点通过简单的网页进行宣传,并没又如上文所说打造打新的乡村旅游服务型网站。

二、对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思考

(一)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营销观念。

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应该让旅游组织者深刻意识到品牌宣传对旅游形象的重要性。对本地旅游项目进行正确的考察,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旅游方向,制定旅游发展路线,策划多彩的旅游互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乡村旅游形象做到较大的提升,并将品牌意识贯穿到旅游营销过程中去,通过营销手段支持品牌的营造,通过较好的品牌形象来做更好的营销,双方互补使收益达到最大化。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要将眼光放长远,考虑到品牌的长远发展,放弃短期盈利且损害旅游形象的行为,从整体着眼权衡利弊得失,使品牌营销既能促进旅游发展,又能适应外部市场环境。

(二)强化品牌管理,提高品牌忠诚度。

品牌是一个旅游形象的代名词,在品牌影响中品牌管理师重中之重。品牌作为一种无形产品,它的价值体现在为旅游项目带来宣传效力和有效定位上,但是其本身并没有价值可言。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吸引游客,所以,品牌管理就是为了保持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不断地刺激其再次消费的欲望,在客户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品牌的塑造要依靠企业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强大才足以支撑品牌的营造。在品牌管理过程中,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制度,使其在发挥作用的同时维持良好的咨询。只有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乡村旅游的路才会越走越远。

(三)加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建设,以促进乡村旅游品牌营销。

电子商务网络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一种手段,乡村旅游也应引进此种手段作为其营销的一种模式。建设乡村旅游网站,将网站打造成集旅游信息查询,旅游路线制定,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供应的大型服务型网络。通过电子商务网站的连接,将旅游项目所有者,游客,服务提供者紧密连接起来,实现旅游者、企业、管理部门、相关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旅游企业与旅游者间的旅游交易网络化与信息化。电子商务具有透明开放的特点,将电子商务与旅游目的地的各服务部门如酒店,商户,企业,中介机构,营销机构相结合,使各部门链接更加紧密、方便、迅速,有效防止办事拖沓的弊端,同时各部门交流更加透明化,效率化。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方式维持下去,共同将乡村旅游的品牌塑造成功。电子商务的宣传面比传统宣传力度要广阔的多,更有利于提升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以电子商务推动旅游服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发展,提高了乡村旅游理论与实证研究水平。

三、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我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基础。

做好旅游品牌的市场定位才能正确认识到游客的消费潜力在哪里,才能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制定符合需求的市场策略,选择旅游项目,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准确地找到发展机会。乡村旅游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旅游方式,还不能像城市旅游一样完善,差距还是很大的。在市场定位上可以注重以下几点。

(二)拓展乡村旅游产品范围,扩大区域内旅游市场。

美化建设乡村风景带,将田园风光最大化地展现出来,促进城市游客向乡村流动。适应多层次的旅游消费者,满足多元化的文化追求,依据美丽的田园风光,结合自身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开发高中低档的旅游活动项目,让游人不仅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吃到美味的农家小吃,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深刻体会到乡村生活的轻松快乐。在长假或周末的时候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活动,有针对性的展现自己的旅游产品,吸引各个爱好的旅游者的参与。如春天开展桃花节,主题就是赏花,踏青,秋天开展采摘节,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收割活动中来,体会到丰富的乐趣。同时,深刻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将田园景色,旅游资源与本地的乡村文化有效结合,将旅游活动打造成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学习、参观、品尝、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市场。其次,扩展思维,将教育旅游这一新生产物纳入怀中,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特别是将妇女和儿童作为出游的重点对象。

(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生态旅游意识,推进国际旅游。

通过培育精品节庆旅游,开发海外旅游市场和突出民族文化,提升旅游品牌,从而寻求市场机会,增强旅游竞争力。

(四)通过整合营销塑造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产品开发 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06-01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产品也较为初级,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农业观光园、采摘果园为主导产品。乡村消费也表现为低水平的旅游供给、低层次综合品质和节俭为主的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较低消费水准,旅游者获得的也是质量较低的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

一、大海村概况

大海村地处马湖东南部、距中心城区1公里,整个村庄处在青山环绕、绿水相映的自然美景中,山灵水秀,人文和谐。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15288亩,年平均气温18℃。拥有林地12396亩,经济林果地1100亩,主要种植桃、梨、樱桃等,全村总人口1543人,生活着彝、汉两个民族,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5.2 %。大海村的民俗文化特色充满了彝族的风情。

二、大海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近年来,大海村围绕马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川省地质公园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山、水、竹、木”生态资源,把以彝家新寨为主题的产业发展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打造“彝家乐”旅游景点,充分发挥其旅游经济效益。该村通过彝家新寨建设,使村庄亮化和美化了,为“彝家乐”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实施和良好的旅游环境。除了以彝家新寨建设政策为依托之外,该村同时还将马湖核心景区作为突破口,以每年旅游发展资金500万元为基础,整合彝家新寨建设、交通、发改、水保等项目资金,全面实施新农村旅游开发建设,集中打造龙洞湾特色民居。从2005年到2011年,大海村扶持6户“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具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农家乐12家左右,有三星级的3户,二星级的2户。并且完成了“大海村乡村生态旅游试验区项目策划”,导游游览图策划和旅游标示牌设置等工作。大海村乡村生态旅游试验区开发建设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完成总投资1100万元。大海村乡村旅游依托樱桃园,以林果体验及庭院式农家乐相结合的旅游业。目前为吸引来更多稳定的游客,大海村正借鉴外面乡村旅游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的做法,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尽量将所有农家乐集中在一处经营。根据调查显示,大海村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就是:农家吃饭、果园摘果、爬山、农事体验、钓鱼、扑克、麻将、象棋、一般很少提供住宿。大多数的农家院,都没有住宿。旅游商品主要是水果,例如樱桃、李子、梨,季节性非常的明显,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因此,必须在对现有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普查分类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坚持走“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路子,对大海村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的需求。

三、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主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突出

在所调查的游客中,有18.83%的人认为长沙市乡村旅游缺乏特色,18.83%的人认为项目不吸引人,19.85%的人认为产品种类太少,雷同现象严重。在大海村乡村旅游景点调查发现,一般的活动项目是“吃饭”、“棋牌”、“垂钓”三部曲,没有其他的一些赋予自身特色的项目,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突出。

(二)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产业链作用有限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作一日游的游客占总游客数量的43.02%,其次是二日游,占36.83%。这种现状与国际乡村旅游的状况不同,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是度假产品,当日往返的游客很少。

(三)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

“食、住、行”费用比例过大,“娱,“购”比例过小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游客消费花费中,按旅游六要素进行划分的话,其中“食”的费用占总旅游花费的50.82%,“行”的费用占总旅游花费的22.66%,而“娱”、“购”的费用加起来不到20%,由于“食”与“行”的花费比例过大,而“娱”与“购”的花费比例过小,这种旅游消费是粗放型旅游消费,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相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剥夺严重,破坏性较大。

(四)游客来源地域结构单一

本地区游客比重过大,外地游客比重过小,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游客来源于西昌市范围之内,占 62.4%,外省游客比重偏低。由于游客来源地域结构的单一,本地游客比重过大,外地游客比重过小,一方面说明大海村乡村旅游影响力不够大,另一方面制约着大海村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市场。

四、大海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基本思路

1. 增加一些新的、富有情感内涵的、具有高附加价值内容的新型旅游产品。开发以食、游、购、娱为主,行和住为辅助的旅游产品。努力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开发全新的休闲旅游产品。以特色乡村食品资源与彝族美食文化结合,开展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绿色食品旅游。

2. 以大海村现有的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性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小处,在大环境内的合适地点具体设计相适应的项目,如自摘果园、鱼塘垂钓,这样,小景点依托大环境,大环境由各个小景点组合而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以文化为核心,文化是现代旅游的“灵魂”、“核心”,大海乡村旅游在景观营造上要要将隐性的文化展现出来,通过如乡土建筑、彝族服饰、彝族饮食、彝族图腾崇拜、彝族歌舞等应体现大海村特有的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

3. 目前大海村庭院式的农家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政府也充分利用大海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及生态环境,采取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的方法实施统筹规划,建立乡村生态旅游实验区,积极开发乡村休闲、农事体验,娱乐垂钓、康体旅游产品,突出“休闲”与“体验”两大特色,整和资源,进行食、游、购、娱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

[2]万先进,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篇4

乡村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环境是旅游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旅游环境在乡村地域的体现,包括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部分.乡村旅游环境的外延包括:经济环境、产业背景和旅游大环境;乡村旅游的内涵指乡村旅游活动赖以开展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人文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环境经受着乡村系统、旅游系统各要素的影响,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从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污染、生物保护、建筑污染、服饰传承、语言继承等方面加强工作,并采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监控,这样才能确保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 者:蒙睿 MENG Rui 作者单位: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云南,昆明,650224刊 名:昆明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年,卷(期):16(Z1)分类号:F59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环境 保护内容 保护手段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篇5

问题和对策

乡村两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在农村基层最直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其作风优劣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党的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前几年 , 我乡发生了几起基层领导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 , 曝露出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作风上的一些严重问题 , 为了掌握基层干部作风现状,为解决存在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近期我们对马市坪乡村两级干部作风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作风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乡村干部作风建设,采取多种手段狠抓基层干部作风:一是充分依托乡党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共培训乡机关和村组干部 200 多人次,通过教育培训夯实干部作风建设思想基础。二是对19个村的12名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通过“两推一选”使 35 名党员走上村干部岗位,充实了基层组织班子,提高领导班子整体水平。三是出台了 “末位淘汰制度”、《马市坪乡村级干部管理办法》等干部管理制度,对干部严格进行考核,不断完善推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同时完善了机关规范化管理,依靠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四是先后开展了机关纪律

共9页 第1页

作风整顿、警示教育、乡机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等活动,通过集中整顿促使乡村干部作风转变。通过这些努力,乡村两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广大基层干部积极投身 “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基层、立足实际,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极大地加快了我乡农村发展的步伐。

在肯定乡村干部作风的同时,我们发现,少数乡村领导干部在作风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无法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面对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困难,精神状态不佳。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运转出现了不少困难,无钱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由此导致部分村干部精神状态不佳,村干部只在应付工作,对群众急需解决的热难点问题显得束手无策。对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信心不足,在发展上不是主动去寻求对策,而是眼睛向上,等上级给优惠政策,靠上级出思路,向上要钱、要物、要政策,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出现了人心涣散的局面。

二是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思想观念不新。

一些领导干部不爱学习、不爱钻研,市场意识淡薄,接受新事物较慢,思想观念保守,工作循规蹈矩,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有的安于现状,盲目乐观,满足于“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大年年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入世对

共9页 第2页

农业的冲击,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看到市场经济体制在日趋完善,思想深处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新形势下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深入思考,跟不上党的号召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要求,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群众致富。

三是面对执政为民促进农民增收的使命,服务意识不浓。

一些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不强,对“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抱怨乡村干部的工作太杂,责任过多,压力过大。个别干部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漠然视之,推诿扯皮,久拖不决,使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造成群众越级上访或过激行为。一些乡干部和村干部一碰到开展活动就讲报酬,对于又苦又累的工作不主动承担,而是极力回避。

四是面对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的要求,工作作风不实。

主要表现在个别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整天泡在“文山会海”之中,不愿意沉下身子抓落实;有些乡村干部对复杂问题和热点问题工作方式得意粗暴,不愿意耐心做工作;一部分干部不愿意深入到困难的地方和矛盾多、问题大的地方,不能真正下势解决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总结推广群众创造出的好做法、好经验;个别乡干部还存在着当“走读官”的共9页 第3页

现象,或是身在农村,心在城镇;有的干部整天浑浑噩噩,对本地区的实情心中无数,汇报时搞文字和数字游戏,欺上瞒下。

五是面对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的要求,纪律观念不强。

一些村领导只看到干部多工资压力大的劣势,没有发挥干部多的优势,不能广泛团结和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乡机关单位内部管理松懈,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工作效率不高;个别村和部门无视组织纪律,对上级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不力,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干部不遵守纪律,迟到早退和缺勤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干部在机关无所事事,不工作,不学习,打麻将,玩扑克,混日子。

这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是与少数乡村领导干部放松党性修养,缺乏党性锻炼,没有真正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有关。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形象,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影响农村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产生乡村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乡村领导干部队伍在作风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影响了整个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各项工作。分析起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学习不够,对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深

共9页 第4页

刻理解和贯彻执行。少数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尤其是不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政治鉴别力,对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执行不够严。对新问题、新情况认识不清,思想观念模糊,不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跟不上国家宏观政策的步伐,从而慢慢放松了对自己的党性要求。一些干部将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自己谋求利益的资本,干工作、办事情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奉献讲报酬。甚至有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现在无法解决实际困难,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二是部分领导干部忽视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由于平时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不够,没有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出现偏差 ,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信仰及封建残余思想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等价交换等思想意识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面对农村工作辛苦、待遇低的实际,特别是税费改革后给乡村带来的财政困难的情况,感到前途渺茫,思想不平衡,干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的想法在头脑中占了上风,少数领导干部不愿意在农村扎根创业,而是想着过渡几年回城。

三是对基层干部的培养锻炼不够,干部组织和带动群众的能力不高。就乡干部来讲,全乡机关干部整体素质不是很高。给干部的学习和锻炼没有创造好的条件和机会,使不少干部理

共9页 第5页

论上没有提高,业务上没有发展,政治上没有进步,相当一部分乡村干部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实用技术知识不如农村中的科技能人和私营业主,处理农村复杂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如农村德高望重的群众和老干部、老党员,对引导群众致富没有感召力。从村级干部来看,由于农村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外出打工等渠道离开了农村,致使选拔村干部面很窄,特别是农村青年党员少,一些村党组织存在着后继乏人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状况下,致使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距较远,成为影响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瓶颈。

四是在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上缺乏有效机制,干部队伍没有充分彰显出活力。一些村领导干部存在“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换”的思想,工作上急功近利,为了出政绩,不惜虚报浮夸,损害群众利益。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有时观念保守,求稳怕乱,使干部队伍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乡干部在同一岗位时间偏长,退下来于心不忍 ,走出去勇气不足,提拔机会相对偏少,轮岗交流力度不大,造成精神状态不佳,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对村级干部的管理长期以来重使用,轻管理,村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加之监督检查不够到位,对村干部约束不力,致使村级工作运行不顺畅,村级重大事务和财务开支决策不民主、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群众意见较大。

共9页 第6页

三、改进乡村领导干部作风的几点对策

改进乡村领导干部队伍作风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针对我乡农村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从强化干部培训和改进干部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夯实思想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要经常性地开展乡村两级干部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上建立基层干部理论学习新机制,健全乡村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培训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干部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干部培训调研制度,完善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及时掌握各类干部的知识需求,加强对干部理论学习的检查督促和考核,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使理论学习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自觉行动,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党的各项建设、各项工作中去。要采取在乡党校集中培训、党员电化教育、组织干部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对乡村干部进行培训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形式和扩大干部培训覆盖面。在培训内容上,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引导乡村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政策、先进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广大干部掌握更多的新知

共9页 第7页

识、新技能、新本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乡村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要改进基层干部的考核和日常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干部能力和业绩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制度和定期考核、日常考核制度,增加考核过程的透明度,使干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更趋完善。按照“五个好” 乡党委和“五个好”村党组织的目标要求,严格考核基层班子,进一步开展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解决乡村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在制度建设中应继续推行领导包抓联系点制度、“三三制”等制度,严格实施“首问负责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办结报告制”、“责任追究制”和“末位淘汰制”等“五制”,促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

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村务公开制度,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从制度上约束干部行为。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两委会”各自的具体职责和议事规则,强化村级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创新村级财务管理,推行“村财乡监督”制度,通过严格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减少或避免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而使集体资产流失、引发干群矛盾等问题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

共9页 第8页

计制度,明确审计对象、范围、内容和审计流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层难题,减轻基层领导干部的负担。当前基层领导干部存在某些作风不实问题,与乡村目前存在的困难不无关系。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名目繁多的评比检查,各种会议和应酬,给基层领导干部形成了很大压力,以致产生浮夸虚报、弄虚作假现象。因此,对基层领导干部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又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和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积极寻求解决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的实际困难,推行县局帮扶乡镇、下派干部包村等扶持乡村的工作制度。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村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继续兑现离任村干部待遇,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基层干部树立榜样。

我县乡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 篇6

*县乡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

改革开放使得农民在致富路上明白许多道理,要致富、先修路。可见乡村公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强化农村公路管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流通铺平道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县乡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县坚持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竭力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截至2012年底,我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515公里,全县28个乡镇通畅率、319个行政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到100%、100%和65%。目前,我县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乡镇1小时到县城、行政村30分钟到乡镇”目标,农村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得到明显缓解。

二、*县乡村公路存在的问题

1.起初部分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不当,质量较差。一是2010年前部分乡镇村道受地形环境限制,规划技术性差,又受贫穷的经济条件制约,基本上都在原有老路上改建。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没有考虑整个公路网络协调,农民想修路,但未能达到公路通行设计要求。

1三是施工队伍不顾质量,为此村道公路的建设,偷工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为满足农村分散居住条件下的交通需求,造成部分地段乡村公路路况较差,乡镇自为“阵”,各村为线,未能起到为农民提供交通服务的作用。导致形成了水泥路建成后并不能做到真正通畅。

2.乡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短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采取“县政府财政补助一部分,社会捐一部分,一事一议筹一部分”等行之有效的筹资办法进行建设。由于乡村公路的建设主体是当地乡镇,一般情况下,县政府投入资金较少,投资分散;受“一事一议”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村民自筹资金难度加大;乡镇政府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公提留和义务工全部取消,已经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乡村道路建设。另外随着建筑市场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上涨,按照现行忠县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公路建设成本与以前相比是大大提高。因此,在本就资金不足情况下出现资金缺口更大。

3.*县乡村公路安保设施严重缺失。近期在我县乡村道上出现的两次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交通事故就折射出了我县乡村公路安保设施严重缺失。由于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加之我县地形以山岭为主,农村公路多分布在山区,路线等级以四级及等外公路为主,路窄、坡陡、弯急、横坡陡峭路段较多。占大部分乡村公路只是“裸路”,没有任何的安保设施,已建的安保设施,主要是交通安全标志和护墩,且有的安保设施不规范或已破损毁坏。就以东溪镇为例,目前8个村,只有钟溪村的村道完善了安保设施,而其余的村只是在进口处设臵了一块简易的注意安全的提示牌。

4.养护管理难度大。乡村道路养护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自行养护,没有专业的养护队伍。县以上才设有专门养护机构,养护资金、技术、物质、人员缺少,乡镇和村未成立公路养护单位。有些乡村道路建成后根本就没有养护过,凡归乡镇或村养护的公路难以按常规养护。“重建轻养”情况相当普遍,乡村道路完好率很难保障。按公路“分级管理”原则,乡村公路两边的违章建(构)筑物较多,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乡村公路受益区域情况复杂。管护责权不清,致使乡村公路缺管失修、有名无实,任务不明,经常出现“晴通雨不通,通车路难行”的现象,导致乡镇、村和群众在实际管护中互相依赖。

三、加快乡村公路建设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乡村公路建设中,充分发挥好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作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履行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职责。一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坚持做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结合,及时研究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体,村居要参与,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资源开发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多元投入、共同建设的乡村道路建设机制。三是区别对待,要对以前建设后达不到通畅的村道要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改造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四是对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重要性的认识和筹

资建设养护上加大宣传力度,要传递“正能量”,营造乡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2.增加投入,完善安保设施。按照量力而行,建一条真正通畅一条的原则,严格按市级补助标准不打折兑现给乡镇,同时在新建农村公路中严格实行安全设施与道路修建“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特别要重视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的安保设施建设,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严防农村公路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

3.认真落实《*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一是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项目管理机构,制定工程质量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资金拨付审核制度,督促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认真履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切实履行项目法人管理职责,同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监督。二是加强工程质量评定,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和渝路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所要认真履行职责,在加强日常质量监督的同时,对乡镇申请质评的项目应尽快进行质量评定,以一个项目为单位,出具真实的公路工程质量签定和检测报告,完善质量监督手续。三是强化工程监理和技术指导,各乡镇新开工建设的农村公路项目,应向县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导组(设在县公路局)申请质量监理。县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导组要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导和监督的力度,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特别是要强化路面混凝土浇筑前的路基验收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四是强化失职行为责任追究。对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职、施工单位不按图施工、县交通质监站违反规定出具质量合格文件、忠县渝

路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所出具不真实的试验检测数据的,将按相关办法追究责任。同时县监察局、县督查室等部门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监管力度,强化对以上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造成渎职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青海省,小庄村,乡村旅游,问题,建议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1. 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产生于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的大背景下, 具有象征性的事件是1885年法国巴黎的贵族组织到郊区的乡村度假旅游。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而乡村旅游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之大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在许多国家,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除了工业化发展迅速原因之外, 作为农业大国, 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中国乡村旅游年”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目前,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发展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

2.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1) 乡村旅游的概念

英国的Lane (1994) 提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 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的旅游活动, 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民俗旅游活动等, 认为乡村旅游有着其独特的复杂性、多面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 (OECD, 1994) 将乡村旅游地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活动;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 何景明和李立华 (2002) 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 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 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二者缺一不可。

(2) 乡村旅游影响研究

乡村旅游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地影响上, 乡村旅游可以给当地带来发展机会, 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地方的环境和文化保护, 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当然学者们也发现了乡村旅游发展会给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学者Park M, Stokowski P A (2009) 通过对比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旅游地及其犯罪率数据, 发现旅游地平均犯罪率因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区别, 其中, 快速发展的旅游地的平均犯罪率增幅最大。

二、青海省小庄村乡村旅游概述

小庄村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威远镇彩虹路以西, 距西宁市近30公里, 上世纪80年代末, 小庄村成立了“安召队” (安召为互助土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进行演出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之后县政府便将一些政府接待活动安排到小庄村, 村安召队为客人演出, 并在接待条件较好的人家就餐, 村民从中获得演出以及相关服务收入;一些有经商意识的村民从中得到启发, 联合本村村民在自家院落招揽游客进行旅游接待, 户收入可达2万元, 在他们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投入到乡村旅游接待中来。为实现旅游的规范化发展, 政府开始介入管理并提供各项服务, 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 乡村旅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经过20余年, 小庄村俨然已经成为青海省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 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

尽管乡村旅游在当地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经营中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1. 经营活动单一

旅游发展之初, 当地的旅游主要有歌舞表演、“轮子秋”表演、餐饮服务等, 文化特色明显。随着游客的增多, 加上传统大众旅游成本控制、流动速度快的特点, 出于节约成本、节省时间等因素的考虑, 旅游经营活动逐渐减少为单一的餐饮服务。目前小庄村地位比较尴尬, 成为了王牌旅游景点游览结束后为游客提供团餐服务的场所。

2. 经营外包, 产品缺乏特色

小庄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 懂经营、会经营的商人的注意, 从2010年起, 来自西宁市、大通县以及互助本县的部分商人进驻小庄村, 与原户主达成协议开始租用、承包并经营农户接待点, 而原户主及家人为这些外来老板打工。这些商人的到来一方面吸引了很多客源, 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的繁荣, 但是另一方面, 因为很多商人并非土族人或者并非当地土族, 为迎合游客需求, 他们难免将在外地经营的模式套用到小庄村旅游中, 加上对本地文化的不了解, 开发的产品缺乏当地文化的支撑, 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 忽略甚至背离了本土文化。比如土族人是不吃狗肉的, 但是有些外包经营的农家接待点有向游客提供狗肉菜肴, 这与当地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3. 品牌意识不强

小庄村名声在外, 很多游客慕名前来, 因此村庄本身就缺乏宣传的意识;另外, 小庄村拥有数十家农家接待点, 这些接待点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 提供的服务大致相似, 本身即存在竞争关系, 但是当地村民仍然“靠天吃饭”, 处在懵懂的经营状态当中, 依赖自己的回头客以及偶尔前来猎奇的新顾客生存, 对外来竞争束手无策, 随着市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流向新晋的旅游景点、乡村旅游接待地中, 小庄村本村中农家接待的生存状况愈加艰难。

4. 产品创新意识不强

市场在不断发展, 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小庄村目前的旅游接待仍以传统的餐饮服务接待为主, 尽管村民每年都在翻新房屋, 政府也在不断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但是崭新的外貌仍旧改变不了小庄村提供服务内容内核的陈旧, 许多游客对此表示失望。

三、小庄村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1. 保护民族文化, 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增加旅游的文化附加值

当前的旅游是重视游客体验的旅游, 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充分的展示土族文化, 将土族的文化注入到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中, 达到丰富游览内容, 留住游客, 提高目的地旅游收入的同时提高游客旅游质量的满足供需双方要求的双重目的, 逐渐摆脱为其他景点提供后续餐饮服务的尴尬位置。

2. 对经营是否外包进行客观评估

一方面, 承包商有资金、经验和客源, 能够保证乡村旅游较为稳定的发展, 村民对于这种只是出租房屋便可不必承担风险获得较为理想的收入的经营方式也乐于接受, 但是另一方面, 承包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内乡村旅游经营的竞争, 而且很多村民对于承包商不尊重本地文化的行为表示强烈反对。政府要正确评估外来承包商进入经营的利弊, 若是利大于弊, 就欢迎承包商的存在, 但是要对承包商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使其符合本地民族文化的要求;若弊大于利, 则要努力在当地取缔这种外包行为, 并对村民的经营行为进行一定的引导, 学习承包商的经营经验, 为村民自主的接待工作提供各种支持和便利。

3. 加快小庄村品牌化建设的步伐

小庄村品牌化建设除了村庄整体的品牌建设之外还有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单体品牌化建设。小庄村已名声在外, 但是整体品牌化建设便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知从零出发,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并加强软件建设, 首先, 对村民进行旅游系统培训, 提高其服务质量, 开发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项目, 力使小庄成为省内旅游服务界有品质保证的一张“王牌”;其次与旅游经营企业联合, 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销活动, 增加小庄村的社会知名度。而单体品牌化建设则主要是经过培训树立村民的品牌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 鼓励村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创新经营和市场开发, 提高自己的辨识度。

4. 贴近市场, 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旅游市场流动性大, 更新换代速度快, 对于产品创新的要求很高, 而且这种创新不是表面上的添砖加瓦, 经营者若想在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要根据市场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大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思想较为传统封闭, 服务项目和内容较为陈旧, 易使游客感觉枯燥, 体验感下降。这需要相关部门努力帮助村民转换思维, 提高其经商经营意识, 关注游客需求, 改进自己的经营方式和内容, 从根本上迎合市场, 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四、结语

本文在了解小庄村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结合实地调研分析小庄村实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由于理论水平的限制, 论文尚存在许多问题, 如单从经营角度分析问题, 范围较为狭窄, 希望本论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更多学者对青海乡村旅游的重视, 促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郑建雄, 吕明伟.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阚耀平, 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研究, 2010, (1) :24-30.

[3]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90-94.

[4]邸平伟.土族文化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4, 30 (2) :74-78.

[5]曹娅丽.青海土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 2004, (2) :111-113.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开发对策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问题。2004年、2005年国务院1号文件先后两次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旅游局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发展趋势正浓的乡村旅游业,因具有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正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助推剂和旅游扶贫的“试金石”。

一、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通常认为,乡村旅游可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前者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当时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而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区别与传统乡村旅游的新型的旅游模式,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旅游者在旅游时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目前,我国发展的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即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俗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从目前情况分析,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正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近年来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接待进入的门槛低、机会成本小、短期效应显著,在市场的催生下,农村居民积极响应,使得乡村旅游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规模急剧扩大,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各地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并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如现在起步较快、发展比较好的一是以成都“农家乐”模式,主要依托乡村旅游的代表,类似的还有北京的民俗村;二是贵州的“村寨游”模式,依托特色村寨及其群落开发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这种旅游产品文化的特性非常突出,此外还有山西晋中的“社火节”等。在一些边疆地区,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一些感受极微弱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一些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辐射下的郊区,如东南沿海地带,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除此,还出现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和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从现阶段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呈现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的特点,但由于我国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对外宣傳力度偏弱,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尚难纳入计划,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旅游开发主体法治意识淡薄,本位利益恶性竞争,整体开发呈现重复建设等现象。此外,还存在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不当,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知名度不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围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和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三、乡村旅游在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及助推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全新突破口,发展中可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精密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足不出户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还可使乡村旅游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样板,成为落实“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形成特殊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1.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须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乡村旅游可以看作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敲门石,乡村旅游是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依托的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田园风光,这些资源的发展主要由当地农民参与开发和管理。农民作为经营者和劳动者二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是创造财富后的直接受益者,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就是最好的事例;另外,发展乡村旅游,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从当地旅游业中受益,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必需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地区经济机构的调整,第一,可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第二,可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第三,可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第四,可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单从经济效益方面讲,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促进社会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成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取向,成为山老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推进建农村竞争力新突破的必需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在我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毫无疑问,在当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是最为广泛的文化产业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 目前,农村旅游市场在行业法规和市场运作上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思想观念转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因此,政府在法律法规和市场规范上的引导,宏观上的调控,将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对策及程序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着诸多如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外来投资掠夺经营利润,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一是要坚持“产业链本地化”,二是要坚持“经营者共生化”,利用本地资源包括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开发对策

(1)政府部门的主导力度还需加大。发展乡村旅游任务艰巨,需要改造、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当前,有条件的地方应把发展幸存旅游纳入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把乡村旅游作为全新的增长点和扶持对象。

(2)在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的基础性配制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开发中应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避免开发上的重复,应注重提升区域竞争力。

(3)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多元化投资,注重吸收企业单位、农民个体合伙经营,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集团介入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

2.开发程序

(1)提高对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认识,加强对资源的综合评价,根据社区利益拟议旅游开发项目,抢占制高点,确定乡村旅游的类型。

(2)由开发机构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确认影响项目因子的因素,进行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进行可行性研究、修订。

(3)强化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旅游的兴趣,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和农村居民在旅游產品方面的创造力。

(4)项目实施,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农家乡村风景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为支撑,突出“行、游、购”三要素,形成一批适应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5)做好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服务,不仅要热情回答他们关于旅游方面问题,介绍相关旅游知识,而且还要设身处地,从游客角度出发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

五、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尚处在初级开发阶段,各个方面并不成熟、完善,但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开发潜力。虽然我国乡村旅游业在日趋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必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对此有理性的认识,乡村旅游一定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也必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万佰:旅游业拉动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N].中国旅游报,2005-11-16

[3]周晓红: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上一篇:品味书香优秀作文下一篇:国庆节短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