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措施及对策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防治措施及对策(精选8篇)

防治措施及对策 篇1

[摘要]化肥的出现给农业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现而今化肥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化肥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化肥污染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化肥污染;现状;危害;防治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产量,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土壤,大气和水体等方面的污染,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1.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

有调查表明,我国的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214万吨,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水平为368 kg/hm2,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料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化肥利用率极低,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0%一40%、磷肥只有10%一20%、钾肥只有35%一50%,可见我国每年有2500一2800万t的肥料养分流失[1]。这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同时流失的肥料会进入到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着对人体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2.化肥污染的危害

2.1.化肥污染对土壤的危害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有隐蔽性的特点,土壤质量的下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故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不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

制造化肥的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会随着施肥的过程进入到土壤中,并且重金属元素不能够通过微生物降解,会随着植物的吸收进入生物链,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重金属元素进入生物体后,难以消除,危害健康。

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于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2]。氮肥在土壤中会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这个过程会产生交换性氢离子,土壤吸附性复合体接受了一定数量的这种交换性氢离子,使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我国北方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出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以吸收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化肥还会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少蚯蚓等有益生物,土壤微生物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并且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我国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氮肥的施用量高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减少土壤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减少。

过量施用化肥,可使土壤中的一些离子数量发生改变至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进一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造成有机质含量下降,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土地有机质含量为7%,现在下降至3%~4%,流失速度是美国的5倍。2.2.化肥污染对水体的危害

未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随水下渗或流失,造成水体污染。从全国来看,化肥氮平均损失率约为45%,有资料显示,南方有90%以上的地面水、耕地和100%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氮肥一旦进入地表水,会使地表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及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氧,致使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有时候严重的话还会造成鱼类死亡,破坏水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化肥施用在农田后,会发生解离,从而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一般的阴离子是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这些阴离子随淋失而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磷酸盐含量增高。硝氮、亚硝氮的含量是反映地下水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含量过高则会对人畜直接造成危害,使人类发生病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3.化肥污染对大气的危害

化肥容易发生分解挥发,再加上不合理的施用化肥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氮肥在施用于农田的时候,会发生氨的气态损失;施用后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氨气和氮氧化物进入到大气中,大气中氨质量浓度的本底值为2μg/m3,这是动植物能正常代谢吸收和释放的浓度。大气中氨的浓度过量,会危害人和动植物健康[3]。氮氧化物在近地面通过阳光的作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臭氧,产生光化学烟雾,并刺激人畜的呼吸器官。氧化亚氮进入到臭氧层后,会与臭氧发生反应,消耗掉臭氧,使臭氧层遭到迫坏,就不能够阻挡紫外线穿透大气,强烈的紫外线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比如增加皮肤癌的患者。2.4.化肥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氮肥施用过多的蔬菜,其硝酸盐含量比正常情况高出很多,人畜食用这种蔬菜后,硝酸盐在人体内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方面与体内胺类结合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导致肠癌、胃癌、直肠癌等;另一方面,与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导致高铁血红素蛋白症,使人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3.防治措施和对策

3.1.加大化肥污染的宣传力度,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

目前,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化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故而,要加大化肥污染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村环保农技科普机制,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以农作物的秸秆,动物的粪便以及各种植物为原料,利用沼气池产生沼液制作高质量的农家有机肥,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以及自净能力,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豆科绿肥,比如实行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粮草经济作物带状间作和根茬肥田等形式种植[4]。因为豆科植物在生长时会有固氮菌进行固氮,豆科植物的秸秆含有吩咐的氮。这种利用生态固氮的方式应该加以推广。3.2.改进施肥方式,正确施肥

正确施肥首先要使化肥的施用量合理,化肥的挥发、随径流的损失、渗漏淋失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施肥量正相关,所以减少化肥流失的关键是源头控制,即减少化肥用量。要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目标产量、土壤养分状况、其他养分输入情 况、环境敏感程度,确定施肥量,以保证作物高产,收获后土壤基本无残留。

深层施氮,肥效长而稳,后劲足,既可减少直接挥发损失、随水淋失及反硝

化脱氮,还可减少杂草、稻田藻类对氮肥的消耗,而且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氮肥在稻田深施,利用率一般在50%以上。3.3.施用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由于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变缓,使氮素较常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3.4.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

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防止化肥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制定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设置的氮肥施用量安全上限为每年N 225 kg/hm2,作物收获后1 m土层的氮素残留量不超过50 kg/hm2。欧洲国家近年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普遍降低到120 kg/hm2左右。3.5.选择适宜的耕作措施和灌溉方式

在坡度大的地区,容易发生侵蚀和径流,应采取保护耕地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化肥随径流的流失;在平原地区,渗漏是化肥的主要流失方式,要控制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采用喷灌、滴灌、雾灌技术是节水保肥的重要途径。在旱作上提倡采用滴灌、喷灌,尽量减少大水漫灌,减少径流和渗漏。

防治措施及对策 篇2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今年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发, 多在10~40日龄发病, 呈慢性经过, 病程长, 混合感染严重。法氏囊是鸡的主要免疫器官, 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 防治该病注意以下几点:

1.1进雏前了解种鸡的免疫情况及饲养日龄, 合理安排首免时间。

1.2首免后7~10d后要加强免疫, 在该病高发区可配合灭火苗一起免疫。

1.3做免疫前预防球虫病, 球虫病往往导致法氏囊病的免疫失败, 在免疫法氏囊前预防投药2~3d。免疫后1~2d可以适当投服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尽快恢复疫苗对法氏囊的损伤。

2大肠杆菌病

近几年持续发生, 雏鸡多在10~50日龄发病, 3~7日龄偶尔感染, 主要表现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引起脐炎、败血症、肿头综合征等症状。在防治中注意以下几点:

2.1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舍内空气清新, 温湿度适宜。

2.2开口药选用高效、副作用小的药物。

2.3避免滥用抗生素, 利用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治疗, 减少耐药性。

2.4必要时注射大肠杆菌疫苗预防。

3鸡毒支原体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病之一, 常引起慢性呼吸道病、气囊炎和鼻窦炎。鸡感染后往往终身带菌, 一旦鸡群处于应激状态, 如接种疫苗、温差变化、惊吓等就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能明显提高生产性能, 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3.1 10日龄前用药物 (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等) 进行预防;20日龄前用冻干苗进行预防, 免疫后5d内不要使用对支原体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3.2做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前预防性给药2~3d, 减少疫苗的应急;平时定期预防。

4鸡腺胃炎

近些年鸡腺胃炎呈常年高发病, 引起免疫抑制, 成为重点防范的疾病之一。但该病的病因复杂, 防治要以预防为主, 在提高管理和饲养水平的前提下, 做好免疫接种, 采取综合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治即:

4.1进雏后用药物预防3~5d。7~10日龄接种洛阳普莱柯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油乳剂灭火苗 (含鸡腺胃炎毒株) , 免疫预防。

4.2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优质饲料, 避免饲喂霉菌超标的霉变料, 不要随意添加氨基酸及杂粕。

僵猪成因及防治对策 篇3

关键词 僵猪;成因;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2

僵猪是一种病态猪,不仅会对猪类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影响,若是食用僵猪还将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重视僵猪问题,认真分析和研究僵猪产生原因,了解僵猪临床上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保证猪的正常生长,杜绝僵猪的产生。

1 产生原因

通过长期对僵猪问题的临床研究,得知导致僵猪产生的原因较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母猪怀孕期方面。母猪怀孕期方面的问题主要为饲养不当,导致母猪摄取营养量过少,从而使得在营养供给方面无法满足胎儿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最终使得仔猪先天营养不良而产生疾病。第二,母猪哺乳期方面。该方面问题与上述方面表现一致,均为饲养不当问题,在哺乳期间母猪饲养不当缺乏足够的营养,那么就必定导致母乳供给不足情况,母乳所提供的营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仔猪是否能够正常、顺利的生长发育,若是乳供给不足,就会导致仔猪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第三,仔猪方面。仔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患有各种疾病,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仔猪先天营养不良,仔猪饲养不当,伺料缺乏营养,例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最终使得仔猪患病,使仔猪生长停滞。第四,基因方面。基因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近亲繁殖,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仔猪通常存活率较低,容易患病,并存在明显的生理缺陷,即便成活也容易形成僵猪[1]。

2 临床特点

僵猪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只吃食、不长肉。猪患病的特征表现为瘦弱不堪,被毛蓬乱、稀疏,毛色由白变黄、由黑变黄赤,怕冷,精神不振,长时间伏卧,走路不稳等。由于导致猪患病的原因较多,所以猪患病的症状也有所不同。例如由于消化系统方面引起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化不良、长期拉稀、下痢;由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气喘病,其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呼吸不顺等等。而造成僵猪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不同,例如缺乏维生素A、D而形成的僵猪,其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缺乏弹力、皮肤角质化、多皱褶,尤其在眼圈、鼻盘、肛门等被毛较少的部门极为明显,且常常还出现角膜炎、夜盲症、贫血等病症。缺乏维生素C而形成的僵猪,其病症主要表现为齿眼、舌头出现血点或溃烂,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大块血斑,一旦破皮,就会产生大量流血且止血不易的可怕后果。缺乏钙质而形成的僵猪,其病症表现为软骨症、多发性关节炎、拘楼病。缺乏硒而形成的僵猪,其病症表现为下痢、白肌病、四肢软弱无力、走路不稳、脊背僵硬。由先天营养不足而形成的僵猪,其特征表现为营养不良、体格瘦弱、精神不佳、喜卧墙角。由近亲繁殖而形成的僵猪,还会存在明显的生理缺陷,表现为全身无毛或被毛稀少,缺尾、瞎眼等[2]。

3 防治对策

(1)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母猪的怀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并确认有母猪怀孕,就应提供更加营养丰富的饲料,以便母猪在怀孕期间期间能够满足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中对营养的需求。另外,在母猪哺乳期间同样应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给哺乳仔猪固定奶头,确保母猪有足够的奶水哺乳仔猪健康成长。

(2)严把仔猪断奶关。在进行仔猪断奶工作前,应对仔猪的生长状况进行仔细的了解,以此确保仔猪符合断奶要求,并针对仔猪断奶后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到两维持,即维持原圈饲养、维持原饲料、原方式饲养;做到三过渡,即饲料、饲养管理、环境过渡。

(3)确保饲料营养足够,实现饲料多样化。单一的饲料通常所提供的营养也极为有限,为了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应实现饲料多样化,将各种饲料合理搭配,注意营养物质的平衡。

(4)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应定期对猪圈环境卫生进行清理,确保猪圈空气新鲜、环境干净,这样不仅能够仔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能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机率。

(5)针对猪类容易患上的各种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工作,对已经患病的猪及时进行隔离处理,避免传染,并进行定期驱虫,以便能够及时消灭猪身上的各种虫病,这是预防和降低病害产生的重要举措。

(6)尽量避免近亲繁殖,不断更新猪群,同时引进高品质的种猪,淘汰低品质的种猪和哺乳性能差母猪,以此提高猪群品质。另外,还应重视过早初配问题,并严防该问题。

(7)针对僵猪病症的防治对策。针对消耗机能弱的僵猪,应提高饲料质量,喂养易消化、高营养的饲料,通常每天饲料喂养的次数最低不得少于5次。针对患有消耗系统疾病的僵猪,应采取先清肠胃再配合健胃、增食欲的药物的对策。针对营养不良的僵猪,应在饲料中添加其他营养物质,实现饲料多样化,例如添加虾、鱼等动物性饲料,该类饲料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能够有效解决僵猪效果。针对缺乏蛋白质的僵猪,应在饲料中多添加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物质,例如羊奶。针对缺乏维生素的僵猪,应在饲料中混入胡萝卜、鲜菠菜、鲜松针叶等。针对缺乏钙质的僵猪,应在饲料中添加骨粉,以补充其钙质,为了提高适口性,还应加入适当的食盐。总之,针对僵猪问题,必须不断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实现饲料多样化,提高饲料营养,这样能够取得较好的解僵效果[3]。

4 结语

总之,对僵猪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解决僵猪问题,保证猪的正常、顺利生长,还能够促进猪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惟,付明山,郭焕城,等.某猪场“僵猪”致病原因分析[J].畜牧与兽医,2008,08:79-81.

[2]汪志铮.僵猪的预防与巧治[J].兽医导刊,2013,07:23-26.

[3]刘跃仁,李居荣.僵猪的成因及防治[J].当代畜牧,2013,17:36-37.

室内空气污染及防治对策 篇4

室内空气污染及防治对策

分析了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讨论了这些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影响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从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作 者:杨丽丽 YANG Li-li 作者单位: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太原,030027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35(34)分类号:X511关键词:室内环境 空气污染 防治对策

我国电气火灾事故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大幅度增加,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我国电力的使用得到了高度的普及,电力的大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电气火灾作为一种灾害,在经济日益繁荣的形势下,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失也与日俱增。因此,预防电气火灾成为重大课题。研究电气火灾特点和发生规律,建立必要的法规制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抑制电气火灾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电气火灾 防治对策 我国电气火灾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我国电气火灾特点

1.1.1 电气火灾呈现季节性 电气火灾多发在夏、冬季。夏季风雨较多,气候变化大,雷雨活动剧烈,架空线路以及室外的接户、进户线易发生断线、短路、倒杆等事故,引起火灾。由于气温较高,对电气设备的发热有很大影响,如果使用、管理不善,如使用功率较大的电器,或同时使用量过多,也会导线接头等发热着火或短路打火发生火灾。冬季天气寒冷,风多,干燥、昼短夜长,电器火灾也比较多。架空线受风力影响或大雪、大风造成倒杆、断线等事故,也会致使导线相碰放电起火。另外人们对电炉、电热器等取暖设施的使用不当,或空气干燥,大量的静电也会引起火灾。

1.1.2 电气火灾燃烧具有规律性 燃烧迅速,范围大:电气设备起火时,一般可燃物较多,而且电气系统的安装范围较大,火势蔓延相对容易,蔓延速度较快,燃烧的范围也大;发烟量大,扑救困难: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体多数为有机材料,当有机材料燃烧时会发出大量浓烟,火场能见度低,火场上的设备有可能带电,这样就给人员的疏散、火灾的扑救带来了困难。

1.1.3 电气火灾具有行业性 商贸、集市、娱乐、宾馆等第三产业的重、特大电气火灾突出,常伴有人员伤亡;而工业系统电气火灾造成损失一般较严重,工矿企业生产、照明用电多,用电时间长,用电设备多,安装不合理,管理维修不善,违反规章制度;工业系统是财富比较集中的部门,而电气火源本身能量大,是强点火源,且电气线路、电缆本身在一定事故条件下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所以一旦起火,火势蔓延快,损失大。

1.1.4 电气火灾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经济发展快的省份电气火灾发生起数及损失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滞后的省份,且农村电气火灾比较突出。在一个地区,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农村火灾更为突出,而由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次数一般占总次数60%以上,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这种形势还会继续增长,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用电量也在上升。

1.2 目前防治电气火灾中存在的问题

1.2.1 制度上存在先天缺陷 我国电气安全法延续了前苏联的一些做法,只强调设备的自身保护,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建筑设计和施工部门,即使按建筑规范、电气安装规范设计,在电气安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另外,电气火灾事故的防治是否纳入消防业务的范畴仍在争议过程中。把电气火灾隐患检测、电气火灾原因调查放在中介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资质评定、公正性审查无可遵循的技术法规,加上目前的电气隐患监督检查往往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现电气火灾隐患所在。

1.2.2 设计施工及使用不合理 根据电气火灾特点,电气线路火灾为电气火灾的发生的主要构成部分,比例占40-60%,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以下方面:在电气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选择线路截面小,导致电气线路超负荷运行,减少了电气线路的使用寿命;老式建筑变配电设施敷设的电线电缆绝缘性能下降,老化、龟裂、磨损等特征出现而不及时更换;电气线路通路上的电气附件不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改造的电气工程,旧布线未完全清除,已启用的电线电缆仍处于带电状态;不同电压级别电气线路混乱安装在同一沟槽内或未按规范分清层次;电气线路安装未考虑环境的影响,如风力、温度变化、化学腐蚀、粉尘等;中性线或接地线路因负载因素引起的谐波效应。上述因素都可引起电气线路故障而引发火灾。

同时,电气装置设计图纸不科学、不合理、没有因地制宜,设置设计蓝图上仍使用落后淘汰的产品。不严格按有关电气施工规范施工,擅改设计图纸,不按设计标准选用电气设备及材料,随意变更线路参数或乱接负荷,电工不掌握施工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

1.2.3 鉴定电气火灾原因的技术手段不足 电气火灾事故原因主要包括短路、过负荷、接点接触不良、电火花、设备过热、静电和雷电等,对于火灾认定和成因分析往往仅限于此。没有准确分析火灾的先期故障原因,电气火灾的预防也只停留在低层次分析的水平上,对于国家制定规章制度、火灾预防规范、管理决策等,提不出良好的建议和可行的办法,从而产生很多空白点,使得电气火灾防治难度很大。

1.2.4 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技术有待提高 传统的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是依靠电工仪表和人的五官功能(目测、听诊、触摸、闻味),并借助人的经验,直接查找电气装置火灾隐患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用电磁法通过常用电工仪表可测出电气系统的电压、负荷电流、接地电阻等数据。用感官法通过直接检查可以发现很多隐患的外在表征和环境特征。但是,传统方法不能发现电气装置中局部过热或火花放电这些隐蔽性很强的隐患,致使电气装置长期处于隐患故障状态。

电气火灾综合防治对策

2.1 安全管理和法规建设 依照目前我国电气火灾的实际情况和引发原因,为制定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电气安全、生命安全法规,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①制定电气安全规范应考虑既代表国家利益也照顾企业等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国家各部委协调组织,广泛吸收各层次的专家参与电气安全规范制定工作;②国家须加大力度,加强电气安全法规的统一管理、实践验证及实效跟踪,并以理论和实践检验为依据,确定规范修订周期,保持规范相对稳定和连续,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③应增强我国电气安全法规的法律效力,依法对设计部门、安装部门、检查验收部门、产品生产和流通部门进行定期的资质评估,对因工程和产品质量原因导致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相关单位应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④应对使用单位的电气负责人资格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电气故障预知能力、改善检测手段,使得电气安全检查落到实处;⑤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条件不相同,各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各省市根据国家电气安全法规和地域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电气安全法规,国家制定电气安全法规应能满足电气安全的最低要求。

2.2 消防监督及管理制度 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必将促进和带动电力工业、建筑业、生产制造业、商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消防建设也要保持同步发展,针对电气火灾隐患的潜伏期长、隐蔽性强、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速度快、波及性广等特点,以及电气火灾事故原因分析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消防监督机关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消防设施建设,管理政策和制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协调动供、用点单位,学校、居(村)委会、新闻媒体等部门,由政府进行具体分工,各负其责,形成链条式的工作机制,拓宽思路,立足预防,制定对策,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大检查、督促整改力度,以提高全民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一是,增强全社会抵御电气火灾能力为重点,以抓民众安全用电知识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电力法律、法规和安全用电常识,把降低电气火灾的工作推向社会化、公众化。

2.3 电气故障的预防 针对电气火灾主要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各技术方面进行工作:①开展电气线路故障特性实验技术、电气绝缘寿命现场检测技术研究,制定电气线路防火设计规范;②制定电气线路火灾隐患和危险评估方法,工程实践中获取可靠技术依据,提出电气火灾危险性分类级别,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和可信性;③格局使用场所的需要,确定合理的电线电缆设计裕度,避免先天隐患。对危重场所选择阻燃、防火或耐火电缆,提高电线电缆的耐燃性并合理应用电缆开展技术及经济性深入研究;④对电气工程、改造工程安装产品和工程质量研究制定监督及科学的检验方法及技术规程。探索隐蔽线路发热区域检测的可能性,研制现场检测设备;⑤研究电气保护特性,合理选择电气保护级别,定期对电气保护特性进行核定,减少电气故障的发生;⑥研究短路快速分段方法和技术,尽早地设计和开发民用建筑或一般工业建筑早期短路分断电器,以降低故障发热能量;⑦研究电气配电装置接点过热探测和报警设备,降低接点接触不良或小规模过流引起接点发热的可能性;⑧研制短路电流抑制技术,采用新材料,提高短路时线路阻抗,缩小短路电弧能量,降低短路故障引起火灾的可能性。

2.4 电气火险隐患的检测 由于电气系统及所处环境的复杂性,要判断其当前处于何种火灾隐患状态,需要一整套综合性的防火安全检查方法和程序。对一定部位从不同角度交叉检查诊断,才能对隐患种类存在部位、性质、原因、危险程度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而红外、超声传感器和计算机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在线检测、诊断电器装置过热和火花放电外在表征信号,提高了机遇和可能。结束语

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篇6

一、中国当前腐败问题现状及成因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私人目的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非公共、非规范的运用。建国初,共产党屡屡将腐败导致亡党亡国的教训引为借鉴,腐败问题一度曾得到了有效控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开始蔓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极端严重。近年来,腐败蔓延的势头有所遏制,但腐败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房叔”“表哥”等现象被网络曝光传播后更是引起激烈探讨,反腐是政府当前工作的一项重点。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1)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特别是经济类犯罪;(2)部门或行业性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3)利用公款进行的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4)党员干部腐化堕落道德败坏行为等。中国现在最主要的腐败是买官卖官,政府官员滥用权利,特别是已经本来释放到民间的权利进行腐败。过去十年的腐败是与体制倒退相关联的腐败,腐败变得越来越严重,但是体制离市场化程度反而越来越远。

八、九十年代的腐败是由商贿赂官的腐败,而过去十年的腐败,很多已经变成了由官来贿赂官的腐败,中国官员受贿金额14年间增加了100倍。[1] 中国当前腐败的现象在严打的情况下仍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 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一些掌握了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权力的腐败者正是利用体制缝隙和漏洞,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占有、攫取国家和集体乃至他人的财富。

另一方面,中国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反腐败机构之间分工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反腐败战略存在薄弱环节,廉洁教育的对象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前瞻性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没有一部统一的《反腐败法》,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党和政府部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第二部反腐倡廉蓝皮书称,不少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领导干部与不法企业主之间的巨额利益输送问题感到忧虑。许多人表示,“一把手”权力“过载”,既决策又执行,自由裁量权过大,其中一些人不受约束、不按规矩和程序办事,恣意妄为,难以避免腐败风险。

2、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惩罚是对付违法犯罪与腐败行为最重要的手段。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腐败问题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惩治手段。长期以来,中国的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往往集中在受贿者,即主要是党政官员的一方,并且,对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惩治力度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惩处的力度不够,增强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侥幸意识,削弱了他们的自律意识。看到一些人非常腐败,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重用,不少人心理不平衡,开始起而效尤。这种逆向激励和示范效应,使得一些人热衷于所谓的官场技巧和社会关系,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从而开始滑向腐败的深渊,也使得各种腐败行为因“低风险、高收益”变得非常活跃和猖獗。腐败者所付出的代价太低,激励和促长了腐败行为,由此导致的腐败行为泛滥成为因对腐败惩罚不力付出的另一种代价。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心清则自正,无欲则自廉。”廉洁是从政之德的基本内容,它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通过学习、教育和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各种不良风气有了滋生的土壤,并开始侵蚀部分领导

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政治、社会、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利益冲突最激烈的时期,还是各种利益对处于“脱贫致富”过程中人们诱惑最大的时期,这对领导干部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专家称,腐败大要案频发的地带,往往是权力大、资源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岗位,“一把手”权力过载,既决策又执行,导致了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而这些“一把手”廉洁自律意识的削弱,正是造成腐败多发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腐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1、腐败损害经济发展

不少研究成果表明,腐败从多方面会损害经济发展,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由于权力腐败,政治权力不正当地介入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受到扭曲。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作用,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市场经营环境,扰乱了经济秩序,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腐败危害社会秩序

腐败破坏了正常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对社会资源,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资源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分配,会导致全社会的不满,从而激化社会矛盾。例如,如果人才流动、资源调配和人事晋升的权力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必然会出现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的情况,造成行政效率低下,资源调配不合理。腐败分子还会通过人事权力和干部任用与调配的权力组织私人关系网络,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家庭化和小团体化。并且,腐败也会使党的方针政策无法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在政策执行中,由于腐败的存在,一些人就会曲解政策和截留政策,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都会损害政策对象的利益,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3、腐败危及政治稳定

改革开放开始后,利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机,一些领导干部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肆谋取不义之财,从而一夜暴富。非法致富,权钱交易,腐败泛滥,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使许多人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增强对社会的不满和不平。腐败危及政治稳定、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威信,并使人们对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以及其他政府行为失去信任,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和政府倒台。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部分部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可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腐败分子和官僚主义者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把自己同群众对立起来,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使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使群众同个别领导干部的对立转化为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对抗,从而激化和扩大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腐败甚至可能导致亡党亡国。

三、网络成为反腐的新阵地

当前,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已经在我国各级政府推广和应用。它在提供了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和技术功能的同时,其反腐的效果也日益显现。不少网民在互联网发布“表叔”、“房叔”等官员贪腐信息或证据,使一些腐败分子被曝光查办。但碎片化、表象化甚至情绪化的网络信息也容易引发社会舆情的非理性振荡,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规范“网络反腐”,建立健康的网络举报、网络维权、网络监督秩序。

2012年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指出,网络成为反腐新平台。权力缺乏必要的限制、权力的运作不透明往往是产生腐败的两大原因。而电子政务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它可以用“阳光”杀灭滋生腐败的“病菌”。利用网络可将公共权力的范围公之于众,也使政府行为更具公信力。如广东省推广“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将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省人大联网,实现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全程监督。微博这个新兴媒体也成为反腐新平台。不少网民通过微博发布“表叔”、“房叔”等官员贪腐信息或者证据,使一些腐败分子被曝光查办。

有专家表示,互联网由于拥有海量的网民,海量的信息,重要爆料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人围观,加快了舆论意见交换和舆情发酵过程,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一旦爆料经调查确认属实,各种贪腐现象就遭遇“见光死”。但同时,4

碎片化、表象化甚至情绪化的网络信息也容易引发社会舆情的非理性震荡,应规范“网络反腐”,建立健康的网络举报、网络维权、网络监督秩序。

四、国外反腐经验

腐败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难题,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哪个国家,都会遇到腐败的问题。纵观当今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反腐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借鉴。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都不尽相同,所以切不可照搬照抄,要融会贯通,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下面简单介绍世界各国反腐败斗争的主要做法。

1、健全反腐败法律法规

为震慑和惩治腐败,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条例。新加坡制定了《防止贪污法》,对贪污调查局的职能做了全面规定,并赋予其广泛的权力,强化其侦查权限和侦查措施,增大其执法的权威性。对付贪污者,新加坡法律规定,除了要没收其所贪污的钱财,还要给予数倍、数十倍的罚款,并责令贪污者的上司与其一起接受处罚。韩国2002年制定了《反腐败法》,并实行“内部举报”制度,严格保证腐败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和自身利益安全。中国香港法律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员必须出席立法会议接受质询,廉正公署内部成立4大委员会负责监察,并设立专门的投诉机构接纳市民投诉

2、健全反腐败组织机构

世界各国为了惩治腐败,遏制腐败的蔓延,均设立了专门反腐败组织及机构。例如美国除了有检察机关、联邦调查局等综合性反贪机构外,还在一些专业部门中设立了负责特定领域的廉政机构,如设立直接向国会负责的审计署,以加强对公共资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的监督审查,约束和减少行政官员滥用职权、贪污挥霍的行为。中国香港廉署设置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系处,分别执行查、防、教任务。近年来的民意调查显示,香港廉署的工作得到了市民的广泛信任,超过99%的市民支持廉署的工作。

由此可见,国外的监督监察机构和反腐败组织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的体系。立法、行政、司法大机关都有独立的监督权和办案权,实行互相监督、协作办案。专门的反腐败机构是对常规监督监察制度的补充,是当代反腐败斗争的产物,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角,其特点是任务专一,力量集中,手段强硬,成效显著。

3、加强政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和纪检监察制度

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执政党掌控着巨大的行政资源和权力,因而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党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纪律监察制度,监督、检查、惩处违纪党员。保加利亚社会党章程明确指出,全党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是:检查党员、党的机构和组织遵守党章及规则的情况,追究违纪者的责任;研究和解决有关申诉、党内争议及党风问题;对党的预算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和财产管理进行内部财务监督。

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大之后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反腐风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2]腐败问题是历史长期发展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就灭亡,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唯有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系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政党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我国农业污染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7

我国农业污染的特点与危害

目前我国农业污染呈现四个特点:

第一, 化肥施用量大, 利用效率低, 成为水体和土壤污染中氮、磷污染的重要来源。氮肥和磷肥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于农作物增产的主要肥料, 目前我国化肥总用量居全世界之首,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4倍, 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 不及发达国家一半。化肥流失逐渐成为我国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降雨、灌溉时产生径流将化肥中的氮和磷养分带入水体, 一方面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 我国已经有一半以上湖泊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威胁, 其中部分湖泊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另一方面引起地下水和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升高, 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严重危害性。另外, 农田长期使用大量化肥, 土壤结构受到破坏, 使微生物和蚯蚓等土壤生物减少, 致使土壤严重板结, 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

第二, 毒害农药施用量大, 通过蔬菜、粮食等农作物间接危害人们健康。我国农药使用以杀虫剂为主, 占农药总用量的80%以上, 其中又以甲胺磷、敌敌畏等毒性较高、残留时间长的品种使用最多。喷洒的农药大约只有1%左右接触到农作物的目标害虫, 绝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大气、水体及土壤中带来污染, 同时还通过呼吸、饮水、农作物食品等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特别是温热季节 (6月—9月) 的蔬菜和大棚蔬菜, 菜农过量使用农药的现象更为普遍, 农产品农药残毒超标及食物中毒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 地膜迅速普及应用, 带来新的土壤污染问题。农业大棚经济的兴起, 推动了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应用, 农用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大, 目前我国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均已居世界首位。农用地膜是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 很难降解, 大量废膜滞留田间, 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 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 逐年积累, 最终破坏土壤结构和造成土壤污染。

第四, 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 带来新的空气污染问题。农作物秸秆已经不再是我国农村生活的主要燃料, 随着农作物连年丰收, 秸秆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很多地区秸秆都采用堆积田头、就地焚烧的处理方式, 使秸秆中大量的有机养分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 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造成空气污染。

我国农业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

农业污染源头控制难以迎合农作物增产需求。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供养世界上22%的人口, 立足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 提高农作物产量一直是我国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内容, 相较而言, 农业生产污染防治却尚未得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 大量投入化肥和农药不可避免地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重要途径, 且目前尚无可替代性。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除了对普通粮食作物的需求外, 还产生了对蔬菜、水果、花卉以及反季和非本土农作物的大量需求, 这些农作物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化肥与农药, 还需要使用大量的地膜。因此, 在找到可以有效兼顾农作物增产和环境保护的两全方法之前, 农业化肥、农药及地膜等污染难以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 在农业污染控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政府决策的一大难点。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及推广体系不完善。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转型期, 农业粗放型生产方式是导致农村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首先, 从农业生产源头投入来看, 可供农民选择的有机肥、低毒害生态农药类型不多, 而且农民也很难承受其相对较高的价格。农民大多是靠经验盲目施肥, 认为“施肥多, 产量高”, 这也是造成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大、施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其次, 从农业生产全过程来看, 育种、施肥、灌溉、植保、农机和设施、废弃物资源化等缺乏先进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源头选肥 (药、膜) 、过程施肥 (药、膜) 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支撑不足, 造成我国农业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和技术, 直接原因在于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及推广体系不完善。一是农业清洁生产科技研发不足, 对有机肥、生态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生产投入要素, 测土配方施肥、施肥方式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 以及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高科技农业生产的研发不够系统和深入;二是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较低, 农民得不到科学施肥、用药等方面必要的、实用的培训, 他们对农业清洁生产无从下手。

缺乏适合农业污染防治的管理体系。

从我国环境保护历程来看, 城市一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阵地, 农村面源污染已经接近全国污染总排放量的50%, “十二五”将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并重。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染与工业生产点源污染, 农业生产污染是典型的面源污染, 具有污染分散、面积广;污染分量小、总量大;污染随机性强、潜伏周期长等特点。如果套用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手段,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政策、技术、经济等多重障碍。一是我国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环保机构, 农村环保机构缺失使得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无法保证得到很好的监督和实施;二是我国环境管理体系是以城市污染集中处理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为主体的, 环境保护政策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上, 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三是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认识不足, 农村污染监测、调查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缺乏系统、可靠的基础资料, 使得农村环境问题难以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 污染控制和治理难以有效进行。

国外农业污染防治的做法和经验

专门为农业污染防治制定法律和政策。

一些发达国家专门为农业污染防治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例如, 美国从政府层面建立了系统的农业污染防治法律框架:美国环保局实施了非点源污染管理计划, 农业部实施了乡村清洁水计划、国家灌溉水质计划、农业水土保持计划等。此外, 还有其他国家职能部门制定的如清洁水法案、最大日负荷计划、杀虫剂实施计划以及海岸非点源污染控制实施计划等。欧盟加强化肥和农药的管理, 建立严格的化肥、农药等登记制度, 并加强农业污染防治的机构管理, 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了农业与环境保护部, 将减少污染、维护生态环境作为其职能之一, 农业环境法规的监督和执行由各级政府部门委托地方农科院、地方农协等相应机构进行。从研究和政府推动两个层面双管齐下, 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重视农业环境保护的教育、科研及推广。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农业环境的教育与科研工作, 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设备、实验室, 而且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帮助农民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美国利用农学院等院校教育阵地培育大批专业人才, 通过为农民举办农业科技讲座、短期培训班等方式, 形成了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相结合的完备体系。日本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随着时代要求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课题, 其中既有应用技术研究, 也有基础理论课题;既考虑近期工作, 又有长远安排, 这些研究对于做好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色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做得扎实而有特色, 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的核心部分是在农场、田间、果园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与农民一起完成, 而不是在办公室或培训中心。

支持生态农业的高科技研发与实践。

低投入、低污染、高成效、专业化、高产量的生态农业是很多国家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途径。在以色列, 仅有2%—3%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1个农民能生产92个人的食物, 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是保障其粮食质量与数量供应的法宝。例如, 所有农业灌溉都采用计算机控制, 且一次性完成灌溉与施肥;所有花农都配有计算机, 50%的花卉生产都是在先进的、由计算机控制的温室中完成, 以色列温室栽培的西红柿每公顷产量最高达500吨。

其他国家也大力支持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与实践, 美国农业部设专款支持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推广使用农田最佳养分管理等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欧盟历时40多年不断研究改进的农田养分收支平衡记录单模型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日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适于水地、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的作物品种。

农业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 及时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发与政策制定, 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已经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治”和“全过程控制”的战略转变, 同样在农业生产污染防治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农业污染源的控制和农业污染排放的末端处理, 更要从战略高度规划与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 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 合理引导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选择种植适合本地地理、气候、资源禀赋等特征的农作物。例如, 滇池流域种植业高度集中, 复种指数高, 商品率高, 大量耕地用于种植花卉、蔬菜、烤烟等农药、化肥施用量大的作物, 造成滇池流域面源污染严重。近些年滇池流域调整农业结构, 坚持以农改林, 沿湖坝区调整为园林园艺、苗木种植和农业休闲观光区域, 明显改善了流域面源污染情况。第二, 加大农业生产科技研发力度, 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全面升级。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 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控制, 再到农业生产废弃物再生利用, 将传统农业化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相结合, 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生产走向生态化、数字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 从而从根本上破解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治标难治本的困境。

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是从根本上减少农业生产污染的有效途径, 从源头、田间管理及末端拦截3个环节控制农业污染, 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第一, 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低成本的有机肥和生态农药等新产品,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摄入量;第二, 研究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耕地、不同气候、不同作物的具体情况研究精准施肥技术, 确定化肥品种、用量及施用方法;第三, 研究开发农业生产废弃物再利用技术, 重点是农作物秸秆发酵和沼气采集利用、大型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加工有机肥等关键技术。

构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才能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真正落到实处。一是通过政府或农民专业技术组织, 对农民定期进行农业生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 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科学生产知识;二是培养一批农业科学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人员, 深入农场、田间和果园, 手把手帮助农民应用科学生产技术。

完善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管理体系。针对农业生产污染特点, 从以下四方面逐步完善我国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第一, 建立和健全县、乡镇级环保机构, 配备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这是解决农业生产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首要基础;第二, 设置农业生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建立农业生产污染专项研究科研平台, 加大对农业生产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投入, 并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与优势力量凝聚, 尽快开展典型农业生产污染物 (氮、磷) 负荷排放特征、削减与治理相关问题的研究;第三, 建设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 全面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 监测并发布主要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状况、开展农村与农业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农村与农业环境管理数据库;第四, 制定适合农业生产污染特点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 建立从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到食品加工和饮食业等各个环节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 包括防治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的专项法规, 进一步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的农业污染控制法规和条例。

我国已经有一半以上湖泊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威胁, 其中部分湖泊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

在农业污染控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政府决策的一大难点。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篇8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解决方案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同时伴随着多样化的地质灾害。就地质灾害整体而言,矿山地质灾害只是组成地质灾害的小部分。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是人们在矿山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所造成的,通常将这种灾害成为人为地质灾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开采矿产资源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施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在矿产生产的同时考虑到矿山地质的自然环境,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在矿产资源不断开采的过程中不断恶化。

现如今,矿产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相关资料表明,矿产资源支撑着我国90%的能源储备、80%的工业产品生产运料以及70%的农业生产资料等。由于传统矿山资源开采受到技术以及设备的限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恶化;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提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人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地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已经是当前矿山资源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 排放污染问题

通常来说,矿山资源的勘探以及开采需要大量的炸药进行爆破,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矿山固体废弃物和粉尘。同时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时,需要利用以柴油为动力能源的开采设备进行作业,所以会造成大量污染气体的产生。如果遇到恶劣的地质环境,则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此外,矿区外的固体废弃物会在大风的时候产生扬尘或者沙尘暴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山周边的绿色植被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加大了矿山表面土壤的板结程度。

矿山资源在生产阶段会产生大量的选矿废水、矿坑水以及尾矿池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导致酸碱度偏高,如果没有经过处理而进行任意排放,则会造成大面积植被和动物的死亡,严重破坏了周边的自然环境。

2.2 地质灾害问题

根据我国地质地貌的特征,国家相关部门将地质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另一种则是人为干预而造成的地质灾害。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得出,我国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人为地质灾害引起的。例如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问题以及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问题。

2.3 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传统矿山资源的开采受到了技术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勘探部门在进行矿区选址时,通常会选择容易开采的区域。如果矿区开采至一半后发现开采难度上升,则会舍弃当前矿区,寻找新的矿区而造成原有矿区的浪费。另外,存在一些小型矿山企业,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对矿山进行任意开采以及过度开采。由于这些小型矿山企业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矿产资源进行处理,而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3.矿山地质环境的防治对策

3.1 提高废物的治理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矿产资源生产企业应及时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以及专业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生产效率。同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矿产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在矿山资源生产过程中降低废物的产生。

对于一般的固体废弃物,施工企业可以对尾砂进行回收处理。对尾砂中的云母、金属物质以及石英等有价值的物质进行回收利用,从而降低矿区尾砂的产出量。对煤矿固体废弃物,则可以将其利用在发电或者道路铺设等方面。在矿山的开采以及冶炼阶段,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矿山企业可以将使用后的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从而使水资源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一些特别的矿区,例如黄金矿山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将浸金含氰的废水进行处理,多次循环使用,最终可以达到无废水排放的程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降低废水对周边环境的侵蚀程度。而对于粉尘问题,矿山企业可以在矿区爆破之前,对于爆破的区域进行加湿,或者提前在爆破区域以及周边种植绿色植物,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3.2 加强废弃土地的恢复

当前阶段,大部分矿山企业在矿山资源开采完成后,没有对矿区进行妥善的处理,造成矿区在开采完成后成为废弃土地。再者,由于矿产区域废弃土地在矿产资源的生产过程中,受到了污染气体以及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不断侵蚀,已经无法达到耕地的标准。因此,为提高废弃土地的使用率,需要相关部门改善废弃土地的土壤环境。

例如,可在废弃土地表面铺设正常的土壤,并且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同时对废弃土地进行针对性的施加肥料,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对废弃土地的再次改造,降低矿产废弃区域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3.3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就当前形势而言,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生产过程中开采行为,从而降低矿区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例如,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制定矿山地质排污收费标准。通过对矿区周边自然环境的考察以及评价,确定矿山企业在生产阶段对矿区周边环境的损害,并且结合生产过程中矿山企业向周边排放的污染物,对矿山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收费或者罚款。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专业的部门对矿山周边区域进行巡查,加强对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力度。面对环境问题时,管理部门应以问题预防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不能在污染问题发生后才产生反应。

随着矿山资源生产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各个动力资源在矿产资源生产阶段的利用效率在不断地提高,产生废料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最后,矿山企业在生产阶段,应当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绿色的生产模式,在提高资源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对矿产区域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响应政府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号召,应当加强矿山地质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保护以及治理措施。因此,在实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阶段,管理部门可以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矿山资源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降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从而保证矿山地质环境能够长期的持续性发展;由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因此当地有关部分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预防方面,而不是问题发生后造成不良影响才想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矿产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同时为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培训,争取做到政府与人们共同进行矿山地質环境的治理以及防护。

参考文献:

[1]李长洪,任涛,蔡美峰,李军财.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J]. 中国矿业,2005,01:33-37.

[2]张志祥,张永波,赵雪花,杨军耀. 隆博煤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防治对策[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02:218-222.

[3]申健,李巧刚,刘晓晓,杨少华,郭英. 北京市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01:76-80.

[4]王剑民. 内蒙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 西北地质,2003,03:97-101.

[5]黄敬军. 江苏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 江苏地质,2002,04:216-220.

[6]祝启坤,黄玉清,宋征. 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01:21-25.

上一篇:采购文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企业招聘宣传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