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推荐8篇)
第一章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章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六次信息革命及各阶段特征 (2)用丰富图片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的作用 (3)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个方面((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展与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 应用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难点: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以提问方式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概念:信息是什么?二、新课1.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作出评价,补充信息的正确定义: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举一个例子:书本内容、文字、图片2.六次信息革命六(表格见后)重点强调第五次及第六次信息革命:计算机的产生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使信息记载、存贮及传播数字化,它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又使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消除了距离上的限制,加快了信息的交流。计算机从只能处理数值到能各处理各种声音及影像信息,从孤立的到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指明计算机向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及应用。信息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一门新技术。3.现代信息技术IT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产生及发展: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美国,ENIAC,5000次每秒,理论原理的提出者:数学家冯诺依曼,重量30T,170平方米个人计算机(PC)的产生:1981年,美国IBM公司, PC和计算机不是同一个概念从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发发展速度快从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速度快: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体积、能耗降低一半: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体积、能耗降低一半。5.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在信息革命处已提及,此处重提,强调一下)网络及多媒体化: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印度及美国),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1、课堂练习书面练习:课后作业1-4,可以留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下一次课可抽查完成情况。2.鼓励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信息学科等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明晰方向, 确定优质课评价标准
教师在进行优质课设计之前, 首先应该了解优质课的评价标准, 才有可能上好优质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同的课程内容、知识点, 评价的标准肯定不完全一致, 但优质课的评价标准还是有共通的地方,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优质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
1.体现课程思想与理念
一堂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 必须能体现课程的思想和价值, 因此, 真正好的信息技术课也必须具有文化、艺术价值。课堂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强调尊重个性, 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育过程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2.符合一般优质课的要求
一节优质课离不开以下基本特点:教师基本功过硬, 语言表达规范、简明生动、富有情感;教态亲切自然, 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 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层次清楚, 过渡自然,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当然, 没有哪位教师可以把上述思想、理念、评价标准都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但笔者认为, 教师必须心里装着这些思想、理念和评价标准, 并尽量用这些标准设计自己的课堂。只有把课堂的设计与优质课的思想、理念和评价标准密切的结合起来, 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上好一节优质课。
●聚焦目标, 定好优质课教学核心
1.依据课程目标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专家、上级教育部门制定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是教师执行教学的指南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优质课制定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去设计, 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一致。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从三个维度去制定, 并让三个目标相互渗透, 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2.吃透教材, 搜集素材
教师备课时应具有全局意识, 先熟悉该单元的全部内容, 避免孤立地看待本节课的知识点, 要注意整个单元内容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找出重难点, 做到胸中有数, 有的放矢。教师要以教材为本, 但不能教教材, 一定要注意搜集网络、书籍和相关素材, 充实自己的课堂内容。
3.依据目标, 选好案例
教师要顺应时代, 搜集富有时代感、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案例,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时, 笔者引入了美国康宁公司 (corning) 发布的触控玻璃屏幕的设想视频, 视频展示了未来在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很多方面都会使用的触控技术, 整个视频充满了科幻色彩,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4.巧设任务, 达成目标
课堂任务设置也非常关键。任务设置太简单对知识的生成、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难有促进, 学生会觉得没意思;任务设置太复杂, 学生无从入手, 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任务设计应该既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选用模式, 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个章节都有重难点, 教师必须准确把握, 并引入到学生的任务中, 使重难点不但看得见, 还摸得着, 让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中逐个击破, 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灵活引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科学处理各教学环节, 让知识互相关联, 使课堂环环相扣, 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系统的有机整体。
讲授式教学模式适合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时使用, 它常有课件演示配合,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习效果较差;讲练结合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 适合教学各种应用软件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教师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一个或几个任务中, 让学生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并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 之后学生在自助探究、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情况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立足实践的学科特征, 是教师比较多用的教学模式;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 着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主题的探究者、学习问题的发现者、活动协作的参与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主题的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模式, 在高中阶段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选择, 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结合使用。
●做好准备, 及时关注教学环境
1.关注不同教学环境
地区不同, 学校不同, 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情况就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也就不足为奇, 备课时, 教师应重视学情分析, 如果是外出授课, 教师则更加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了解上课对象学习的内容, 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 以免精心准备的课堂“水土不服”。除了关注学情,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环境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机、学生机上是否已经安装有上课需要的软件?学生收发作业如何更高效?这些细节很重要, 考虑不周轻则影响上课进度, 重则使整节课瘫痪。
2.集思广益, 备听课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信息技术;具体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28-1
一、教学设想与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抽象思维刚刚起步。在教学上,我仅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体会,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主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颗樟树的赞美和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而要上好这篇课文学生必须对樟树和宋庆龄有所了解,这就需要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可是小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这便是教学中必须着重注意,着力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如教这一课时,有关宋庆龄和樟树的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我课前特意设计了专题网页。网页布局如下:课文→学习向导→学习宝典→我来露一手→请你欣赏→畅所欲言→课外拓展。有了这个网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3.深入感知课文。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4.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二、教后随想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氛围,帮助学生自然、准确地理解语言。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巩固练习就能“寓练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教师施教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特点,帮助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让他们各有所得,都有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进度“齐步走”,“已经会了的,还要继续听;没有学会的,也要拖着跑。”的弊端。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时,教者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引导学生以文本为拐杖,利用网络优势,因人而异,从各人的具体实际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搜索所需资料,自主练习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一、知觉的概念演变(了解)
在古典哲学文献中,知觉与感觉是混淆的,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感知的区别,认为感觉是单纯观念,而知觉是复杂观念。18世纪苏格兰心理学家李德(Reid)明确将感知划分开来。他指出,感觉是在意识中经验到的感觉器官的活动,属于心灵;而知觉依赖于感觉,又不同于感觉。知觉者不仅意识到自己的感觉经验,而且具有被知觉物体的概念,并对物体的客观存在具有“瞬间发生的”、“不可克服的信念”。例如,玫瑰花作为一种感觉,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作为一种知觉,它增加了玫瑰花的概念和“确信它”的存在。李德的这一划分,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对研究知觉的重视。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受原子论的影响(代表人物詹姆士.穆乐)把感觉看成心理现象的元素,这些简单元素通过联想作用而构成复杂观念。
19世纪德国构造心理学的先驱者,冯特把意识经验分析为各种元素(感觉、感情、意象),这些元素按一定规律构成包括知觉在内的各种复杂心理现象。在经验的要素问题上,冯特认为直接经验的元素包括感觉和情感,它们是直接经验中同时产生的不同方面。感觉由某种情感的质相伴随,情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感觉可以由形式、强度、持续时间来分类,情感可以根据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兴奋--压抑之间平衡的三维来识别。冯特根据他自己的内省观察发展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实验用一个节拍器,在一组有节律的嘀嗒声结束时,一些节奏型比另一些节奏型听起来好像较愉快或较悦耳。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一部分的便是愉快--不愉快的主观情感。第二类情感也是在听到嘀嗒声时发觉的。当等待每一相继的嘀嗒声时出现紧张的情感,当所期待的嘀嗒声发生后就产生松弛感。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二部分的是紧张--放松的主观情感。第三类情感是当嘀嗒的速率增加时会引起适度的情感,而当速率减少时则引起较沉静的情感。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三部分的是兴奋--压抑的主观情感。
元素主义内在矛盾是无法说明知觉的意义性,为了摆脱这一矛盾,冯特提出乐统觉学说,并用元素来解释知觉过程。(统觉是指主观自生的内部创造力,各种心理元素通过统觉的创造性综合,而组成新的复合体,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统觉实现的。)冯特统觉学说认为,当我们看现实世界时,我们见到的是一个知觉的单元。例 如,我们把树看作一个单元。我们看不到对它进行观察的人在实验室所报告的亮度、色调、形状等各种各样的感觉。我们的视觉神经把树“领会”为一个单元,而不是“领会”为构成树的无数基本感觉和情感的每一种要素。意识经验的总和是怎样由基本的组成部分复合或构成的呢?冯特假设了一个统觉学说来说明我们统一的意识经验。他把各种要素联合成为一个单元的实际过程称作“创造性综合”原则或“心理合成律”。依靠这种创造性综合的过程把很多基本的经验组成一个整体。这样,要素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特征。冯特说过:“每一个心理复合物的特征决不是这些全部要素特征的简单相加”。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冯特的这一观点类似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进化论的影响下,机能主义心理学把知觉看成一种活动过程,并强调它在机体适应性行为中的作用。它把感知觉分成两个阶段,即注意与解释,前者保证了对感觉材料的选择和清晰的感觉,后者使知觉获得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研究方面有过重大贡献,它强调知觉整体性,认为知觉经验是一个整体,一种完形式格式塔,而不是个别感觉元素的总和。但格式塔把整体性看成是知觉组织的先天特性。而不是过去经验影响知觉的结果。
行为主义是最不重视知觉的一个学派,在其著作中,找不到知觉的概念。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觉的一般看法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D.H.Schuster,1964,不可能图形)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第三: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知觉的理论(一般掌握)
二战后,知觉研究的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是吉布生(J.J.Gibson)提出的直接理论,一是以布鲁纳(J.S.Bruner)和Neisser等人为代表的认知理论。
Gibson的直接理论(刺激物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Gibson认为,周围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我们的感官的构成也使它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这些信息。当环境信息作用于感觉时,即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 验,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而是直接产生知觉经验。知觉是刺激模式的函数,只要现实提供了一定的刺激模式,相应的知觉就会产生。
Gibson著名的结构密度级差实验充分说明了他的直接理论。在传统的知觉理论中,人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被理解为视觉和触觉的联合,当这种联合建立后,人们就可以单独根据视觉线索判断物体深度和距离,这是一个无意识的推理过程。与这种解释相反,Gibson认为,当人们观察周围物体时,物体表面的纹理密度发生变化,如果一个均匀的、有纹理的表面与视线垂直,纹理密度为零。如果物体表明与视线倾斜级差将上升。这种远密近疏的结构密度级差会引起视网像的密度变化,使人产生深度和距离知觉。这种知觉不依赖于感觉的联合,也不依赖于无意识的推理。
Gibson的知觉理论强调知觉的性质依赖于刺激的性质,并把知觉者的主动探索看成知觉的重要条件,对知觉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他反对内部过程在知觉中的作用,反对把知觉分解成较小的单元,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家,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家的反对。另外,他的理论解释不了错觉现象。
知觉的认知理论是当代知觉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这种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积极建构过程。知觉不是由输入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当前的刺激和知觉内部过程(如需要、兴趣、期待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觉的认知理论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所谓知觉的假设考验说。(如Bruner,1957和Gregorg,1970)这种学说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照这种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而形成各种假设。知觉包含假设与检验假设过程,知觉概括感觉资料提出假设,然后又由感觉资料加以检验。当感觉信息激活长时记忆的知识时,这种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经验的范围,期待和推测可能发生的事情。
认知理论的另一种倾向是强调感觉资料在知觉中的意义。认为知觉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认知外部世界中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什么地方,人的知觉系统怎样从这些特性中推 导出外部世界的结构。在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人的知识经验不起作用。
三、知觉的加工过程(重点掌握)
认知心理学强调外部刺激与内部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因此,它认为知觉的过程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和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Lindsay和Norman(1972)将这两种加工分别称作数据驱动加工(Data Driven Processing)和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加工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达到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如根据图形的直线、曲线、边角等信息知觉图形。
(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运用已有的一般性知识概念对当前的信息加工,在这种加工中,知觉依赖的是自身的信息,由此可以形成知觉期待,对知觉现象作出解释。
(三)两种加工的交互作用
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际的知觉过程中是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如果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则会由于需要识别的特征总量很大,使得加工的负担过重。
2、两种加工可以相互补偿的。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于感觉输入的直接作用,自上而下地加工作用就会减弱;相反,知觉条件困难,人们则更多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对感觉信息的直接依赖程度降低。
3、在两种加工的实际进行中,前面地加工可以为后面的加工所应主义的对象提供信息。反之,后面的加工过程可以使人确认前面的加工对象。
另外,还可以从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来研究知觉的加工过程。二者同时进行,但是并不排除两者启动时间上的先后。
四、知觉的组织(一般掌握)
知觉的组织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信息的分组构造方式。如知觉单元是整体的还是部分的,组织的原则又怎样?这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些问题。
(一)知觉组织单元(一般掌握)
知觉物体时,是把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知觉,还是先知觉其各个部分,然后再将其综合为一个整体?这涉及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论。按照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改变而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变时,整体的意义不变。现代认知心理学用实验的方法对整体性原则进行了研究。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了解)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研究中有突出贡献。最早提出了图形组织原则。主要有:接近律、相似律、良好连续律、封闭律、共同命运律等。
这些组织原则描述了什么条件下环境中的刺激成分有可能被知觉为有组织的整体。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这些原则带有描述的性质,缺乏解释的力量。第二,这些原则只适用于两维空间的知觉组织,而不完全适用于三维空间。第三,这些原则并没有揭示出脑的组织过程。
知觉的理论:直接理论;Gibson的直接理论(刺激物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Gibson认为,周围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我们的感官的构成也使它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这些信息。当环境信息作用于感觉时,即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验,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而是直接产生知觉经验。
认知理论(假设考验说;认知理论)知觉的认知理论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所谓知觉的假设考验说。(如Bruner,1957和Gregorg,1970)
认知理论的另一种倾向是强调感觉资料在知觉中的意义。认为知觉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认知外部世界中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什么地方,人的知觉系统怎样从这些特性中推导出外部世界的结构。在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人的知识经验不起作用。
说明:本章测试分为两卷。第一卷为客观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判断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第二卷为分析题,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全卷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75分)
1.2002年10月6日,一艘载有128名中国游客的越南籍游船偏离航道触礁。沉船随时可能发生,船上既没有救生措施也无法与外界联系。就在这一紧急关头,一名乘客发现自己的手机有微弱的信号,他立刻通过手机向外界发送呼救信息,与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方救助,128名乘客终于获救。在这整个救援过程中,这部手机成了游船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手段。这则故事主要说明了()。
A.信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对人类的生存生活的重要性
B.世事无常,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着
C.信息具有价值性
D.手机是种便捷的通信工具,所有的人都该有手机
答案:A
2.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交通信号灯被许多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B.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具有价值性
C.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D.老皇历看不得体现了信息的真伪性
答案:D
3.获取信息的来源决定了信息的可靠程度,下列信息中()获得的信息最可靠。
A.朋友、同学
B.亲自进行科学实验
C.报刊杂志
D.因特网
答案:B
4.搜索关键词“鲜花—玫瑰”的意思是()。
A.同时出现鲜花和玫瑰的网页
B.只出现鲜花不出现玫瑰的网页。
C.出现鲜花或者玫瑰的网页。
D.只出现玫瑰不出现鲜花的网页。
答案:A
5.下列文件中,属于视频文件的是()。
A.心声.mp3 B.心声.mpg C.心声.xls D.心声.gif
答案:B
6.学校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的“敬老院”,要求同学们自己带相关设备,将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想形成一个报告,进行一次比赛,请选择你认为应该带的设备是()
A.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
B.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录音设备
C.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
D.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
答案:D
7.班主任小林想开一个有关“弘扬奥运精神”的主题班会,现在他手里有一张有关奥运会的视频光盘,但是他只想要其中的一个片段视频,如果你是小林,你会利用()软件把该片段截取出来呢。
A.Winamp B.ACDSee C.超级解霸
D.CoolEditPro
答案:C
8.何辉在制作电子报刊的过程中,想用一个文本框作为某段落的竖排标题,他的操作步骤可分为:①输入文字,并设置文字的属性;②移动文本框位置;③执行“插入-文本框-竖排”;④设置文本框格式(版式、颜色与线条)。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答案:C
9.图像处理软件是用来对图像进行各种编辑,对其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Photoshop可以通过调整图像的不透明度来产生图像的淡化效果
B.用Photoshop可以通过椭圆选择工具从原图像中裁剪出椭圆形图像来
C.用画图或Photoshop都可以对图像进行旋转编辑
D.用画图程序中的任意形状裁剪工具可从原图像中裁剪出椭圆形图像来
答案:D
10.文本信息加工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信息加工类型,下列不属于文本信息加工的是()。A.制作电子贺卡
B.对照片进行处理
C.制作一份电子报刊
D.写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答案:B
11.下面关于动画和视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动画和视频都是连续画面组成的动态场景,因此二者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B.Flash只能制作SWF动画,不能制作GIF动画。
C.3DMAX只能制作平面动画。
D.超级解霸既可播放某些视频文件,又可截取某些视频片段。
答案:D
12.小明要着手制作一份反应市容市貌的电子报刊,在进行版面设计时,同学给了他如下建议,你认为小明不应采纳的是()。
A.先绘出版面布局草图,再进行制作
B.电子报刊的页边距设置与日常文本加工没有区别
C.把较为重要、能烘托主题的内容排放在第一版即主版
D.版式编排要新颖、活泼、有朝气
答案:B
13.要改变字体第一步应该是()。
A.选定将要改变成何种字体
B.选定原来的字体
C.选定要改变字体的文字
D.选定文字的大小
答案:C
14.以下关于多媒体处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对于同一幅图像,如果分辨率相同而颜色不同,那么数字化存储时颜色数越多数据量越大
B.利用软件可以将CD光盘上的音轨转换成MP3音频文件,MP3格式是无损压缩。
C.JPG图像压缩格式通常是有损压缩,图像放大会失真。
D.要对旧照片进行翻新,可以用扫描仪将图片扫描进电脑,然后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加工。
答案:B
15.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作品时,需要将某图片作为一段文字的背景。其过程为:插入图片文件后,设置图片格式,将版式设置为()。A.嵌入型
B.四周型
C.衬于文字下方
D.紧密型
答案:C
16.在Excel单元格中输入信息时出现“####”的原因是()。
A.输入信息非法
B.信息量太大
C.单元格宽度不够
D.单元格设置不正确
答案:C
17.在Excel中,要利用一张反映杀毒软件销售情况的表格,生成一图表,希望体现出不同品牌杀毒软件销售量的比较,那么应选择()图表更合适。
A.柱形图
B.饼图
C.折线图
D.XY散点图
答案:A
18.在学术报告厅将由你做为主讲人向前来参观访问的外国友人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你会选择()软件来制演示文稿。
A.Word B.Excel C.PowerPoint D.FrontPage
答案:C
19.张老师请小红同学统计全班期末7门考试总分前10名的学生名单。小红做了以下工作①按学号顺序,建立了包含学号、姓名、各科成绩的Excel工作表。并输入了所有同学的各科成绩②在工作表中用相关函救计算出每位同学的总分,并存放在工作表的相应位置③选前10条记录④按总分递减的顺序排序。这些工作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答案:C 20.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一般分为五个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及检测结果。
A.调试运行
B.编制程序框图
C.编译程序
D.选择程序设计语言
答案:A
21.关于语音技术,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A.语音合成是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
B.语音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
C.语音技术中的关键是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D.语音识别是使计算机能识别人说的话
答案:B
22.可用于实时发布与交流信息的是()。
A.电子邮件
B.QQ C.网络调查
D.网络技术论坛
答案:B
23.某同学要给留学国外的朋友发邮件,若对方电脑中没有汉字处理系统,以下哪种方式更快捷、有效()。
A.用汉语拼音发送邮件
B.用PhotoShop等软件把汉字文稿文件制作成为jpeg图片并发送
C.将汉字文稿打印,并扫描为jpeg格式发送
D.将其译成英文,发送邮件
答案:B
24.下面活动中,涉及了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是()。
A.小龙使用扫描仪把报纸上的文字资料以图像文件保存到计算机里。
B.星期日上午,张耀武同学与父母在商场购买数码相机。
C.李小丹访问了http:/// 网页上 “ 最近新闻 ” 栏中的 “ 第一条新闻 ” 内容,完成一篇 word 文档,具体要求如下。
(1)新建一 word 文件,保存在 “ C:ks ” 下的 “ word.doc ” ;
(2)将页面设置成 A4 纸,方向为横向,上、下、左、右边距设置成 2 厘米;(3)用艺术字插入标题 :信息技术新闻;
(4)把此新闻中的文字复制到文档中(作为正文,只复制文字),并设置为楷体,三号,蓝色字;各段去除首行空格后缩进 2 个字符,正文设置 1 . 5 倍行距;(5)文档中插入首页 LOGO 图片(只复制图片),并设置成无环绕效果(word2000 中为浮于文字上方或衬于文字下方);(6)保存文档。
1.下列关于信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是用来消除确定性的东西
B.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C.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D.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答案:A
2.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学校起床的铃声
B.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C.红灯信号
D.装有DV的数码摄像机
答案:D
3.划分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体积
B.软件系统
C.耗电量
D.电子元器件
答案:D
4.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所以信息具有()。
A.依附性
B.多样性
C.依附性及多样性
D.依附性及公开性
答案:A
5.随着卫星电视、国际互连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A.多媒体化
B.虚拟化
C.智能化
D.网络化
答案:D
6.名著《三国演义》在图书馆被不同的人借了又借,网上登载的文章《我们如何应对入世》被数以千计的人们不断地翻阅。这都说明信息具有()的特点。
A.传递性
B.变换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答案:C
7.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某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8.信息技术就是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A.统计、分析
B.输入、加工
C.传递、存储
D.输入、输出
答案:C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36分)
9.人们利用传感技术制造出各种热敏、嗅敏、味敏、湿敏等敏感元件,从而扩展了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对错
答案:对
10.三维动画游戏、网上购物、个性化手机等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例子。()对错
答案:对
11.过期的优惠券不能享受优惠,说明了信息具有时效性。()对错
答案:对
12.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对错
答案:对
13.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对错
答案:对
14.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对错
答案:对
15.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进行传播,文字、图像、图形、符号、声音、视频可以做为信息的载体。()对错
答案:对
16.利用机器人进行灭火,主要采用了信息技术的通信技术。()对错
答案:错
17.信息技术对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的是电磁辐射。()对错
答案:错
18.信息技术是技术性的内容,对于身心健康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对错
答案:错
19.交通信号灯被许多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对错
答案:对
20.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再使用信息技术。()对错
答案:错
第二卷
三、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面两则资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料1:海关数据传输不及时,引发深圳大塞车
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9月26日,深圳皇岗口岸货柜车出境受阻,导致深圳部分地区严重堵车,车龙从深圳口岸一直延伸到了梅观高速和北环大道、泥岗路,长度足有15公里。据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日从东莞方向来的货柜车在始发地海关报关后,相关数据没有及时传输给深圳海关,皇岗口岸的自动核放系统无法核放,只能采取人工办法核放通关,导致通关不畅,引起塞车。
资料2: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引人青睐,网络教育迅速崛起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正式开始招生,第一批招收了近万名完全通过因特网授课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报名学生遍布20多个省、市,报名学生年龄从18岁到45岁。这些数字创下了当时多项中国网络教育之最,开创了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先河。当前,网络教育领域中迅速崛起的一支新军,受到人们的青睐。
(1)两则资料说明了信息的哪些特征?
(2)谈谈你从两则资料中所获得的启示。
提示:
答:(1)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和共享性;(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对我们而言,越来越重要,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输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把好的有价值的信息与大家分享,促进大家的共同的发展。所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22.读下面几个小故事,通过分析和概括,它们分别表明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案例1: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什么呢?——“中国将出兵朝鲜”。
案例2: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一段情节
许云峰到沙平书店后,见书店多了一张床铺,问陈松林,知道书店新收了店员郑克昌,又发现郑表现异常,经常很晚才归,当晚来电话说11点才能回店,许云峰马上意识到郑是特务,书店已经暴露,并决定立即撤离书店。陈松林虽不太相信,但接受决定,而莆志高将信将疑,不听忠告,结果被捕,最后叛变。
案例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孙
秀
芹
蓟县出头岭镇初级中学
201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总结
科教兴国,兴国必先兴教育;科研兴教,兴教必先兴科研。教育科研开展得如何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便成为十八站林业一小的探索目标。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情况,在最后总结阶段及时查找问题,完善实验方案,以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实验,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
一、课题进展情况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期末学校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专门组织了小组成员的课件制作比赛,包括flash制作和ppt制作两种方式,以此培训教师课件制作的能力。每位教师制作的课件都由课题研究小组保存了起来,作为研究成果的展示。我校的微机老师担当课件小组的组长,负责资源库的管理,小组成员与学科教师共同提供、更新。
坚持各组每周一次课题研究,实验教师每月进行一次课题材料整理,我们教导处结合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讨,总结经验并查找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师在一起进行互动研究,解决了很多实验的困惑,学校也为教师实验提供了很多必要的支持,购买了大量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等。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关键。基于这一点,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队伍。除了理论引路、课题带动、规范落实等措施外,本校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1、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成功的教改经验。近几年来,我校先后组织教师去哈尔滨、加区、漠河等地听课、学习,学习其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中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从而扩大了课题研究的视野。并且多次派信息技术教师去地区学习并参加比赛。
2、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实验是一项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为此,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十分注重组织教师围绕课题进行学习、思考、实践、总结,从而促进教师素质产生质的飞跃。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情况
(一)有力的措施,促进了研究的力度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狠抓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率,坚持以教学评估为依托,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以及师生互动的体现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增强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做到教学思想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课堂容量、效率。经常利用语音室、微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室,使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各子课题的实验教师在每学期的研究计划中都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组织本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专题研究、讨论,定期总结,学校课题组认真指导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抓重点学科的研究,总结经验。如今教师们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自制或引用优秀的软件,大胆改革课堂结构,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努力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以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协作学习的研究。
2、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我们努力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努力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近几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构建了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的开展,使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在三年半的实验研究中,实验教师多次的课题研讨会上进行整合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建构整合教学模式上起到示范作用,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5.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语文阅读‚自主合作‛教学模式:
激趣导入(课件)——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汇报交流(或交流已查阅的资料)——拓展指导(利用)——激励创新——指导运用。
课件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根据课型的不同可上网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到课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处教师点拨指导,通过拓展开阔学生视野,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境(课件)——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上网学习)——互相交流——总结评价——记录收获(形成文稿)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语文独立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但教师在放手网上学习时要及进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要求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同时注意学生上网的安全,此模式适用于初中年级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孙
秀
芹
蓟县出头岭镇初级中学
2013.7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了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起到了改革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的作用。如何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已成为教师们共同思考、共同探索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则显得相对滞后。
下面我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的发现谈几点问题和思考。
一、课程整合中发现的问题
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这无疑是教育的一大进步,教师思想的一大飞跃。些现象随之产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录音代替教师范读,以屏显代替板书,不管材料是否合适,一窝蜂的搞多媒体教学,同行评课、上级视导也常常将有无多媒体应用作为评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等等,这种为时髦而用多媒体,为用多媒体而教学的现象,这是否遵循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这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
这问题的背后正反映了中学语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理论研究滞后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
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是多媒体的使用主要还是由教师操作、演示为主,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是以单向交流为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尚未能真正的形成。同时,教学课件所展示的教学流程过于程式化,灵活易用方面往往不尽人意,对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突发问题教师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而突发问题的产生正说明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动性,它们常常孕育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如果因为学生的思维越出了自己设计的轨道——课件的程序,而把学生活跃的思维强拉至教师的思路上,势必会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这些盲目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泯灭,和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教学观相悖。
有些老师迷信于计算机的影视功能,企图把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通过计算机用影视的方式加以表现,连作文都以为不必用文字了在计算机上制作故事片就行了。这些几乎不顾及语言文字自身特性的做法,不仅不能给作文教学带来福音,反而会带来灾难。
从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来看,教师通过自制、网上下载和其他方式获取软件的比例较高,但教师自制软件固然有针对性强的一面,但由于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能力、水平、接受的程度等条件的制约,有时又无法保证软件的质量,教师自己又没有精力或没有能力去修改课件来配合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更不能如愿地实现自己所期望的表现效果,只能在机械化地顺从课件原作者的制作流程让手中鼠标一直点下去,而现成软件的实用性、与教学实践结合的灵活性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上课的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因此,解决软件问题,使绝大部分教师都可以驾轻就熟地操作教学软件,使课件制作不成为一件困难的事,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前提条件。也是使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得到科学合理整合的关键所在。
二、对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实践的思考
笔者上午听了一节美术课, 下午听了一节信息技术课。两个不同的学科一样被划入了所谓的“副科”, 其地位在大多数学校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 同样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 效果却不尽相同。
美术课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美术课不外乎是写写画画、涂涂抹抹, 但是这节课却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教师的导入十分巧妙:布袋里到底装了什么, 谁也不知道。看不见, 那只好用手摸了。学生倒是十分聪明, 很快猜出了袋子里分别是苦瓜和树叶。教师特别善于诱导:“为什么不猜是黄瓜或香蕉呢?”“因为我想只有苦瓜的表皮有这么深的纹路。”“对, 这些纹路就是苦瓜的‘肌理’。”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课题——“肌理”。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肌理, 像树叶、树皮、茎、指纹、手纹, 麦田……一幅幅多媒体画面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紧接着, 教师又带领着学生学会了用各种方法创造肌理:拓印、临摩、喷溅、涂画……创造肌理的方法真是无穷无尽。而肌理也正是构成一幅幅画面的重要元素, 学生们充分发挥其天真无邪的想象力, 前后座位分组讨论并开始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作品。很快, 黑板上贴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美丽画面。哪组最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师适时用大屏幕展示了“名人”的肌理画。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肌理, 充满了美, 问题是我们要学会去发现。
学生从认识肌理、动手制作肌理到用肌理绘制丰富美丽的画面, 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整节课从教材本身向外拓展, 从认识到动手、从动手到审美、从课堂到生活、从生活到大自然, 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无不反映了教师的独具匠心, 真正实现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
从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 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任务不再是简单的纯技术传授, 而是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需求入手, 以“获取信息-加工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信息”为主线, 突出把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与实践中去, 自始至终贯穿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在八年级第二课中, 教材中的案例是让学生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工具, 计算出学校各班级的卫生评比结果, 其内容牵涉到“排序”和“分类汇总”两个概念。
显然, 学生不一定对这个案例感兴趣, 因为这种评比毕竟是少数人的事, 愿意参与的人是不多的。其实, 案例是丰富多彩的, 但要选出一个真正让学生都感兴趣的案例是要颇费一番脑筋的。这里, 教师展示了一组“大胖子”图片, 引起了学生们的哈哈大笑。教师因势利导:“有谁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胖得这么厉害?”“只吃不干活”、“懒”、“不锻炼身体”……“对, 除了以上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营养过剩, 营养搭配不合理。”教师适时地展示了一个正常人维持健康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及数量。而造成肥胖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摄入的营养严重超标。接着, 教师又分别提供了中餐、西餐及肯德基、麦当劳等各种食物种类所含各种营养成分的具体值, 让学生们去计算哪种食物或套餐热量最高……
按理说这个案例比教材中的案例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而事实上却未能像美术课那样取得好的效果,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绝对是一节失败的课。因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 教学活动是共同的活动, 学生获得什么、表现如何, 与教师是息息相关的。据听课教师粗略统计, 至少有1/3的学生在玩, 只有坐在前排的极少数学生愿意跟教师配合。很多学生呈现出“你讲你的、我玩我的”的姿态。尤其是那些打游戏的学生, 更是肆无忌惮, 对于坐在他们身后咫尺之遥的听课教师, 一点儿也不放在眼里, 甚至离开座位开始讨论起游戏来。我真不知道是因为教师讲得不好, 还是教师讲的内容他们早已掌握的原因让他们在课堂上玩得如此从容, 以致于对教师不屑一顾。通过询问才知道, 他们的电脑知识并不是很好, 除了打游戏之外也不再会别的什么了, 这就更加令人奇怪了, 为什么不想学点东西呢?
课后反思
是什么扼杀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难道真要把信息技术列为中考必考科目学生才愿意学吗?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想从两个方面解决可能会更加有效:一是加强日常管理, 二是改进课堂教学。
1.日常管理
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只是一个摆设, 尤其是“诚信数据库”的建立, 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学校不仅仅要给班主任一个人权力, 而是要让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权力在上面写下浓浓的一笔。
没有不爱玩的学生, 打游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况且游戏的诱惑力确实很大。但是, 如果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控制学生玩游戏上了, 教师的精力、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会受到影响, 有时还可能弄得师生关系紧张;而让他们玩, 上课肯定会受到影响, 怎么办?有人建议在上课的时候尽量用其他的事去转移学生玩游戏的兴趣, 因为信息技术方面的趣事实在太多了, 教师可以去吸引他们;还有人建议采取技术措施, 如用软件控制或封网络端口和IP等。但是这些都不是好办法, 因为很多应用软件本身就自带游戏, 比如W indows里的几个小游戏……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玩, 到中学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 采用消极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强行控制手段也不是办法。适当地给学生玩一些游戏还是有必要的, 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 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 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根据我的经验, 有时候“谈心”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 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停下来, 组织全班同学来个大讨论, 然后“规矩”大家定, 自己定的规矩总要执行的。再不行的话成立一个监督小组, 对自控能力差的学生都记上一笔, 相信谁也不愿意在自己的成长档案中留下一个污点。
2.课堂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本身, 既要提高教学效益, 在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 动脑筋、想办法, 认真分析学生不想学的原因, 积极改善教学方法, 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上课如同演戏, 在短短的40分钟内, 教师既是导演也是裁判, 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对于任何违纪现象都有权处理, 而不能视若无睹。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是语、数、外等学科的课堂教学, 年轻教师不断地传承老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 不断地借鉴他人成熟的经验, 所以, 课堂教学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而信息技术学科则不同, 从诞生到今天, 时间很短, 更何况很多学校就一两个教师, 有的还是大学刚刚毕业, 向谁学习呢?记得在海南时, 不少人曾经问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更多的学生喜欢在多媒体机房里上语、数、外, 而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呢?对照一下上述两节课,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走出去, 去听听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 去学习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同时, 教师还要在评价上多下工夫, 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也要注重终结性评价, 能不能也像其他学科一样, 每节课必须递交作业呢?
只要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 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 就一定是一个受人尊重的好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热情超过美术课, 因为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和外延也是非常丰富的。
关键词:生态课堂;信息;信息特征;信息载体;探究学习;课后反思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课是《信息及其特征》,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无所不在的信息,在理解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信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在学习之初引领学生较好地把握信息的特征,树立良好的学科意识,这作为高中第一节课来讲的确非常重要,为此,笔者以生态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磨合,写成以下教案供大家讨论交流。
1.设计思想
1.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作为铺垫性内容,后者是重点。作为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课,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更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由于本节内容概括性强,实践性较弱,我把自己的探索定位到让学生爱上这个课堂,爱上这门课程。本着这个原则,我通过游戏和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对信息有了明确认识,并得出“信息无处不在”“没有信息我们将不能生存”等结论。
1.2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因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他们提高适应能力,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知道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通过参与活动,树立合作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
2.2过程和方法
通过热身游戏,消除师生、生生之间的陌生感,并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热烈的讨论中完成预设的各项活动,总结古今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结合实例分析信息的特征。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3.教学重难点
3.1信息的定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3.2信息的基本特征
4.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列同学分为一小组,共四个小组,将每次任务成绩计入小组得分表,最后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奖励。
4.1热身游戏
规则:每列首位同学将得到一张纸,听到教师的“开始”命令后,迅速向后面同学传递(必须每位同学都传到),最后拿到纸张的同学将纸条粘贴在黑板相应名次处,看哪组同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游戏完成后,黑板上的纸张将是“团结协作”四个字,讲解本节课的课堂模式是小组合作,力争第一。
设计意图:由于高一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的集体,相互之间不太了解,通过该热身游戏,消除师生、生生之间的陌生感,同时展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问题讨论:从游戏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生:我们是最快的。
生:我们要团结协作。
……
师:我们所得到的都可以称为信息,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信息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信息及其特征。
4.2学习探究,掌握新知
4.2.1信息的含义
活动一:古人眼中的信息,说说有关“信息”的唐诗宋词。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古人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并且可以模仿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结绳记事、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等,同时列举出几个有关“信息”的唐诗宋词,分析里面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信息的历史存在性。
参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活动二:记忆中的信息,观看“安魂曲.pps”(汶川大地震幻灯片),让学生从多方面分析挖掘其中包含的信息。
设计意图: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让学生观看“安魂曲.pps”,重现当时的一些画面,有些信息会过时但不一定消退,还会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活动三:说说我们身边的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出发,找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信息,得出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结论,总结出信息的重要性,没有信息我们将无法生存。
点评:信息的丰富多彩
问题讨论:黑板是不是信息?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并举例说明。
总结:信息的含义
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信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都可以称之为信息。
4.2.2信息的基本特征
观看视频片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段),总结信息具有什么特征?
参考:
我们能(同时)通过电脑观看(接收)到动画内容,可以得出信息具有传递性,依附性、共享性。
喜羊羊能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做出决定,可以得出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可处理性。
4.3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以“我一天的信息生活”为题,描述我们生活中的信息。
5.教学反思
5.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关键,理论课的枯燥在游戏、观看动画等互动中消除,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5.2通过学生竞赛回答与多种教学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5.3本节教学设计用了较多时间来体现信息的丰富多彩,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达到对信息的认识和理解,后半节的特征可能显得略微薄弱。
5.4注重以学生为主,创设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和体验中完成活动,在愉悦和生态的氛围中度过整堂课。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第一册( 上 )教案06-06
龙教版信息技术第一册07-23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06-0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09-20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05-25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小结06-06
信息技术与多元智能教学07-07
hnd商务信息与技术07-12
三年级信息与技术教案07-14
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活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