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专题教案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锐角三角函数专题教案(精选9篇)

锐角三角函数专题教案 篇1

史海容 蒋劲松 杨丽欢 孙香蕊 第一课时:正弦和余弦(1)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3,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正弦的概念。难点:正弦的概念。

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

二、新授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

(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

(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的对边BC。)

但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在RT△ABC中,∠C=900,∠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的对边/斜边=BC/AB=BC/=1/=/2 这就是说,当∠A=45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

1.如果∠A=6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A=600,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3.如果∠A=3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4.如果∠A=45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四、小结

五、作业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篇2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本章中关于锐角的三种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正切意义是关键。

通过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转变,课堂上有问题能及时提出来。

第一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法,从教材探究性问题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用特殊值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时,学生们表现比较积极。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作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在本章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缺陷,促使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加入新的理念,发挥传统教学的基础性和严谨性,不断地改善教法、学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计划 篇3

(一)引课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并说明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2 、问题:如果观测的角是任意的锐角,能否求出旗杆的高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学完三角函数这节内容,你们就可得到答案。

(二)新课

1、① Rt △ ABC 中,∠ C=90° ,各边名称是什么?一般用什么字母表示,学生回答,老师在图形中标明。

2 、在以上测量旗杆高度的各种方法中,那些量是改变的,哪些量是不变的,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并归纳出以下结论(如果学生有缺漏,教师可点拨,同时鼓励表扬):

(1)、在 Rt △ ABC 中,当∠ A 不变时,三角形的形状可以改变,即各边可改变大小,但任两边的比值不变。

(2)、当∠ A 取其他固定值时,任两边的比值也有唯一确定值与之对应。

3、三角函数定义:由∠ A 取每一确定值,∠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有唯一确定值与之对应,我们把这两个变量之间这种函数关系用符号 “Sin” 表示即: SinA= ∠ A 的.对边 / 斜边

同理得出: COSA= ∠ A 的邻边 / 斜边tanA= ∠ A 的对边 / ∠ A 的邻边cotA= ∠ A 的邻边 / ∠ A 的对边

学生练习:

(1)、写出∠ B 的四个三角函数

(2)、说出 SinA , cosA , tanA , coSA 值的范围,求 tanA.cotA= ?

4、例题讲解:

例 1 、( P108 )由学生回答解题思路,再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巩固练习:P108 第 2 题 P109 第 3 题

(四)随堂练习

在 Rt △ ABC 中,已知 sinA=4/5 ,求∠ A 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学生板书。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教师讲解、归纳、补充)

1 、了解三角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 、理解并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

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评课稿 篇4

郭兴军

陈老师的这节课是九年级下册地二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很重要的内容,如果学生掌握不牢固,对后面的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则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陈老师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首先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先是引导学生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利用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复习我们学过的三角函数,明确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应变量各是什么? 进行新课的探究。

在探究 sin30? =?Cos30? =? Tan30? =?时完全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教师只是总结,整个课堂收放适当,进而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 45? 60? 和角的三角函数值,通过探究完成表格,然后巧记。再利用知识开始习题的应用练习,加以对知识的巩固。

我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成功之外有三点:

1、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整个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学生也很配合,整个课堂气氛挺活跃,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问题的思考,教学效果比较高。

2、活处理教材,教法学法得当。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纵观这节课,陈老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陈老师教学时采用讨论,抢答等活动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不愧是有经验的教师,不论从教学设计还是整个课堂的控制,都井然有序,板书工整,自己美观,可以看出陈老师在每上一节课都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也给我启示,好的课堂前提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陈老师的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为此我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教学中可通过精炼、精彩的语言鼓励学生、及时点拨学生、评价学生。

2.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错点误点也是很好的教材,可加以利用突破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难点。

教学因学生成而精彩,因缺憾而美丽。陈老师的这节课虽然也有一点点缺憾,但整体上还是较好的一堂课。

锐角三角函数专题教案 篇5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等于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余切等于邻边比对边

正割等于斜边比邻边

余割等于斜边比对边

正切与余切互为倒数

它的本质是任意角的集合与一个比值的集合的变量之间的映射。通常的三角函数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的,其定义域为整个实数域。另一种定义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但并不完全。现代数学把它们描述成无穷数列的极限和微分方程的解,将其定义扩展到复数系。

由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它并不具有单值函数意义上的反函数。

它有六种基本函数(初等基本表示):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斜边为r,对边为y,邻边为x。)

以及两个不常用,已趋于被淘汰的函数:

正矢函数 versinθ =1-cosθ

余矢函数 coversθ =1-sinθ

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

1、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2、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3、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

倒数关系:cotα=(或tanα·cotα=1)

商的关系:tanα= , cotα=.

(这三个关系的证明均可由定义得出)

4、三角函数值

(1)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2)0°~90°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查三角函数表。

(3)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i)锐角三角函数值都是正值

(ii)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

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iii)当角度在0°≤α≤90°间变化时,

0≤sinα≤1, 1≥cosα≥0,

当角度在0°<α<90°间变化时,

tanα>0, cotα>0.

数学的学习思维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锐角三角函数专题教案 篇6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函数的图象;2.使学生能通过函数的对应值表,了解函数的列表表示法;3.通过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的图象表示法;4.通过函数的多种表示法,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意义的了解.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的介绍,培养学生分情况、分类别讨论问题的方法;2.通过函数图象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和有规律地变化着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在了解列表或画图方法表示函数的基础上,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因为本章主要学习函数的图象,而以后画函数的图象都是用描点法. 2.教学难点:正确而合理地选择列表数值,因为描点法作图的关键是找准点的位置,而点的位置就是由自变量的值和它对应的函数值确定的.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提问: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什么?

2.它是不是唯一的表示函数的方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函数的其它表示方法以及怎样表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看实例:一种豆子每千克售价2元,即单价是2元/千克,豆子总的售价y(元)与所售豆子的数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应怎样表示?你能否指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函数?(出示幻灯)

这两问可分别由两名同学来完成,适当找层次较低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一次成功的表现机会,又可以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1.你能否指出这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列表时从哪个数值开始.

2.你能算出当x=0,0.5,1.5,2,2.5,3时的函数值吗?由学口答完成. 这两个问题既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又直接为下面的列表服务.用幻灯出示下表:

上面,通过列表给出x与y的对应值,或可以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这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提问:你认为用列表法表示函数有什么样的特征? 由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要与解析法相对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分清各种表示法在不同情况下的优与劣,培养学生看事物要深刻,而且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1)直观,可直接从表中找到x与y的对应值;(2)局限性,只能表示函数的一部分.(特殊情况除外)

提问:1.看上表,给出的实际是一列实数对,如果规定把自变量x的值写在前面,函数y的值写在后面,我们就得到一列什么样的实数对?

2.想一想,有序实数对与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使学生很自然地把上面的列表与坐标平面联系起来,就可以顺利引出函数与坐标平面内的图形的联系.

3.能否把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此图可由一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互相批改.

注意:(1)若自变量的值与函数值的差别较大,可以在x轴与y轴上用不同的长度表示不同的单位;

(2)在表中给出的数越多,相应地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的点也就越多.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函数y=x. 提问:1.能否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能否列出x与y的对应值表?你认为选什么样的自变量的值较好?讨论,回答.

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在列表时,为了以后描点的方便选什么样的值较好.

答:(1)选绝对值较小的数;(2)选整数.

3.你能否根据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一名同学板演,最好有事先准备好的专用的画有坐标平面的小黑板,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描完点之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然后提问:

你认为我们可以根据解析式得到多少有序实数对?对应地可描出坐标平面内的多少点?你试试看,这无数多点组成了怎样的图形?为什么?

后两问可由学生讨论之后再回答,总结:因为图形上的每一点到x轴与y 轴的距离相等(x=y),由几何知识可知,这样的点组成的图形是以这两条轴为边组成的角的角平分线,因此这个图形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函数y=x的图象. 教师边讲边板书: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x与函数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我们也可以用图象来表示一个函数,把这种方法叫做图象法.

提问:图象法表示函数有怎样的特征?可让学生讨论回答.

答:(1)形象,直观;

(2)可以表示事物变化的全过程;(3)有局限性,只能画出函数图象的一部分.(特殊情况除外)

提问:在讨论列表法和图象法时,说到它们的局限性时,我们都说到了特殊情况除外,能不能不说“特殊情况除外”呢?

提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由学生讨论,举适当的例子回答上述问题.只要想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限即可.

练习第1题 只要求填表、描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在本节课一开始,就用实际问题给出了用列表法表示函数.有了列表法之后就引导学生明确x、y的一对对应值就是一组有序实数对,而每一组有序实数对在坐标平面内就对应着一个点.把有限个点用平滑曲线连结起来,就是函数的图象表示法.这个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这样学生思路清晰,也为学生今后自己画函数图象有了可操作的方法.

在函数的列表表示法和图象表示法都有个自变量的取值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初次接触,有时取值过大或过小,给画图造成困难,所以开始就提出“怎样选平面坐标系中的单位长度与怎样选自变量x的值?”的问题,让学生边讨论边实践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尝试来解决这个难题.

(四)总结、扩展

让学生看教材,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锐角三角函数专题教案 篇7

一、单选题

1.tan45°的值为()

A.2

B.﹣2

C.1

D.﹣1

2.在中,则的值是()

A.

B.2

C.

D.

3.如图,在Rt△ABC中,∠A=90°,AB=6,AC=8,点D为边BC的中点,点M为边AB上的一动点,点N为边AC上的一动点,且∠MDN=90°,则sin∠DMN为()

A.

B.

C.

D.

4.如图,在△ABC中,∠A=90°,若AB=8,AC=6,则sinC的值为()

A.

B.

C.

D.

5.如图,△ABC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cos∠C=()

A.

B.

C.

D.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OABC的边OA在x轴上,点,.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C,则k的值等于()

A.10

B.24

C.48

D.50

7.在△ABC中,∠A,∠B都是锐角,且cosA=,sinB=0.5,则△ABC是()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8.如图,在△ABC中,AD是BC上的高,tan∠B=cos∠DAC,若sinC=,BC=12,求AD的长()

A.13

B.12

C.8

D.无法判断

9.如图,AB是斜靠在墙上的长梯,AB与地面夹角为α,当梯顶A下滑1m到A′时,梯脚B滑到B′,A'B'与地面的夹角为β,若tanα=,BB'=1m,则cosβ=()

A.

B.

C.

D.

10.在中,若,则的长度为()

A.

B.

C.

D.

11.如图,则点的坐标是()

A.

B.

C.

D.

12.如图,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点D落在AB边的三等分点G上,且BG

A.

B.

C.

D.

二、填空题

13.在Rt△ABC中,∠C=90°,AB=6,cosB=,则BC的长为_____.

14.如图,路灯距离地面8米,身高1.6米的小明站在距离灯的底部(点O)20米的A处,则小明的影子AM长为___米.

15.如图,在中,,将绕点逆时针旋转得到,使得点落在上,则的值为_______.

16.如图,∠MON=30°,点B1在边OM上,且OB1=2,过点B1作B1A1⊥OM交ON于点A1,以A1B1为边在A1B1右侧作等边三角形A1B1C1;过点C1作OM的垂线分别交OM、ON于点B2、A2,以A2B2为边在A2B2的右侧作等边三角形A2B2C2;过点C2作OM的垂线分别交OM、ON于点B3、A3,以A3B3为边在A3B3的右侧作等边三角形A3B3C3,…;按此规律进行下去,则△AnBn+1Cn的面积为__.(用含正整数n的代数式表示)

17.如图,在菱形纸片ABCD中,AB=3,∠A=60°,将菱形纸片翻折,使点A落在CD的中点E处,折痕为FG,点F,G分别在边AB,AD上,则tan∠EFG的值为_____.

三、解答题

18.计算:

(1)cos30°+sin45°;

(2)6tan230°﹣sin

60°﹣2sin

45°.

19.如图,在△ABC中,AB=8,BC=6,S△ABC=12.试求tanB的值.

20.如图,某大楼的顶部树有一块广告牌CD,小李在山坡的坡脚A处测得广告牌底部D的仰角为60°.沿坡面AB向上走到B处测得广告牌顶部C的仰角为45°,已知山坡AB的坡度i=1:,AB=10米,AE=15米.(i=1: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BH与水平宽度AH的比)

(1)求点B距水平面AE的高度BH;

(2)求广告牌CD的高度.

(测角器的高度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414,1.732)

21.如图,AD是△ABC的中线,tan

B=,cos

C=,AC=.求:

(1)BC的长;

(2)sin

∠ADC的值.

22.如图,在△ABC中,∠ACB=90°,sin

A=,BC=8,D是AB中点,过点B作直线CD的垂线,垂足为点E.(1)求线段CD的长;

(2)求cos

∠ABE的值.

23.如图,在中,是对角线、的交点,,垂足分别为点、.

(1)求证:.

(2)若,求的值.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D

6.C

7.B

8.C

9.A

10.C

11.B

12.D

13.4

14.5

15.16.()2n﹣2×

17.18.

解:(1)原式=×+×=;

(2)原式=6×﹣×﹣2×=.

19.解:如图,过点A作AD⊥BC的延长线于D,S△ABC=BC·AD=×6×AD=12,解得AD=4,在Rt△ABD中,BD===4,tanB===.20.

解:(1)过B作BG⊥DE于G,在Rt△ABF中,i=tan∠BAH=,∴∠BAH=30°

∴BH=AB=5(米).答:点B距水平面AE的高度BH为5米.(2)由(1)得:BH=5,AH=5,∴BG=AH+AE=5+15.在Rt△BGC中,∠CBG=45°,∴CG=BG=5+15.在Rt△ADE中,∠DAE=60°,AE=15,∴DE=AE=15.∴CD=CG+GE﹣DE=5+15+5﹣15=20﹣10≈2.7(米).答:宣传牌CD高约2.7米.21.

(1)如图,作AE⊥BC,∴CE=AC•cosC=1,∴AE=CE=1,∴BE=3AE=3,∴BC=4;

(2)∵AD是△ABC的中线,∴DE=1,∴∠ADC=45°,∴.

22.解:(1)在△ABC中,∵∠ACB=90°,sinA=,而BC=8,∴AB=10.∵D是AB的中点,∴CD=AB=5.(2)在Rt△ABC中,∵AB=10,BC=8,∴AC==6.∵D是AB中点,∴BD=5,S△BDC=S△ADC,∴S△BDC=S△ABC,即CD·BE=·AC·BC,∴BE=.在Rt△BDE中,cos∠DBE==

=,即cos∠ABE的值为.23.

解:(1)证明:在中,∵,∴

又∵

(2)∵,∴

钝角与锐角教案设计 篇8

执教:宜州市第二小学 毛黄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8---40页。

教学目标:

1﹒ 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掌握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的方法。

2﹒在活动中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和初步范围,体验几种常见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到过游乐场玩吗?(到过)出示主题图:那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看看,小朋友都在玩些什么?(老师指游乐项目,生齐说)仔细观察,你发现图中什么地方有角?

2.(学生踊跃回答,上台指角,每答一个,课件展示对应的角)二、自主探究锐角和钝角 1.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角,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好不好?(每人一张含有6个角的练习纸)先自己分一分,再和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小组分类,师巡视。2.展示方法,形成概念。

师:很多小组都分好了,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汇报分法

生1:我把角1和角4分成一类。角2分成一类。角3和角5分一类。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分法吗?

师:为什么把角1和角4分成一类呢?谁来说说。生1:因为他们比直角小。

师:你怎么知道它比直角小? 生1:用三角板量的。师:请你上来量量。

生1:上台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顶点对齐,两直角边都在角1的外面。师:这个方法不错,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2:上台边展示边说,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 师:那另一条边在? 生2:三角板的里面。

师:看来角1确实比直角小,那谁来验证角4呢? 请生3上台验证

师:同学们用三角板证明了这两个角确实比直角小,我们把他们移到一块儿。师在角1和角4下面板书:比直角小。

师: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在数学上叫锐角。

在黑板上板书:锐角。生跟师读锐角 师:为什么把角2分成一类呢? 生3:因为它是直角。

师:为什么把剩下的角分成一类呢?谁来说说? 生4:因为它们比直角大。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证明的呢?

生4:用三角板量的。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和一条边对齐 师:那另一条边在? 生4:三角板的外面。

师:所以这个角比直角大,我们把它们移到一块吧。师在下面板书:比直角大

师: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在数学上我们叫它钝角。师板书钝角,生跟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锐角和钝角.(课件)

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在角式家族里呀,我们认识了直角,钝角和锐角三兄弟,你们知道三兄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吗?

生回答:钝角是老大,直角是老二,锐角是老三。(课件)师:的确,钝角大于直角大于锐角。你们可真棒!

三、分层次练习,巩固发展。1.师:同学们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好,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找一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 学生举手回答 2.画角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够准确的说出角的名字,那你们记住钝角和锐角的样子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咱们给他们俩画张相吧!画好了还要标上他们的名字。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画一画 3.变角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变魔术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变个魔术,想看吗?(想)师: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神奇宝贝能够变出各种各样的角。师:想让老师变个什么角?

指名学生说变出什么角 教师演示变

师:同学们也想变魔术吗?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一名同学当魔术师,一名同学当观众,试试看吧!

师:好了同学们,老师看到,刚才有的同学还利用了铅笔等身边的物品变出了角,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师:那现在,老师下口令,大家一起变角好吗? 生:好。师:直角,钝角··

师: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变的钝角和老师的不大一样,你们说行吗? 生1:行,因为只要是比直角大的角都是钝角。师:说的真不错!生2:钝角有无数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总结到了钝角有无数个,那么锐角呢? 生:也有无数个!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一起变个锐角吧.师:同学们,我们变的锐角也不一样大,但是它们也都叫做锐角。那么锐角也有无数个!

你们太棒了,给自己鼓鼓掌吧!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用身边的物品变出了角。其实啊,我们生活中的角有更多,这些顽皮的角可喜欢捉迷藏了。看,它们就藏在图片中,你能找到它们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课件出示图片)

师:老师还找了一些图片,这些图片中也有很多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说

锐角三角函数专题教案 篇9

陕州外国语学校 何晓琴

教学目标: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难点:弄清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法:引导法,愉快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三角尺,纸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角有什么特点?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伸出食指和中指,看看这是什么?角。

你能把这个角变小吗?(两个指头张开的小一点)变大呢?(两个指头张开的小一点)

3.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手指表示一个直角,教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看是不是直角。

二、合作交流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上海杨浦大桥图片,找出图中的角。(学生找,教师把学生找的不同形状的大小的角画在黑板上)2.给角分类: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不能把他们分分类?

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三.质疑探究

1.验证直角: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学生上台验证,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2.验证其它两类角:他说得对吗?谁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三角尺的顶点和角的顶点对齐,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外面,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大;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面,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小。

3.给角取名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快找到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5、那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6.跟踪练习。

三、实践运用 深化发展

1、折角 : 请小朋友们快速地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是什么角,好吗?开始吧!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当中你在哪也见过这些角?

3、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例5中的数学书封面图,少年先锋队队旗土,红领巾图,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4、师: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5、画角:看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真多呀!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还利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小手制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角,那如果老师说出一个角,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老师说学生画,然后学生同桌之间互考。四.达标检测

1.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怎样判断?用三角尺上的直角。

能用眼睛判断出来的九不需要用三角尺验证。2.智力大比拼。

3.认真观察你手上的三角尺,我们知道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小组合作,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上一篇:甲级规划设计研究院下一篇:2024年江苏省口腔助理医师:牙周病怎样治疗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