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论文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健康心理学论文(精选12篇)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1

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把健康(health)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要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保持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一种平衡状态,以至于各个方面更为效率,而不只是没有生病。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自我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三个维度,评估我在学习《健康心理学》前后的变化,形成自我健康评估报告,内容如下:

生理自我:1早餐。现今的大学校园里早晨常常可见端着饮料、拎着食品袋的正疾步行走的同学,以前的我也是这群人中的一员,甚至有时候起床晚了都不吃早餐,到中午时再“饱餐一顿”。学完《健康心理学》之后,我开始重视早餐的重要,现在的我早晨会在食堂买一杯豆浆、一个鸡蛋、一个菜饼,吃过再去上课。2 熬夜。大学生的精力都比较旺盛,外出包夜唱K、上网通宵的现象很普遍。就算不是节假日,出于对手机的喜爱与依赖,大家睡前都会玩玩游戏、看看电子书、用手机上QQ、百度一下,常常十二点之后才会入睡。学习《健康心理学》之后,我睡前几乎不再摆弄手机,这样做之后,发觉入睡时间变短,睡眠质量也得到改善。睡到早上七点自然醒,头脑感到非常清醒。3 运动。以前的我很懒,及其不爱运动,但最近都会在自习课结束后到学校足球场慢走四五圈,放松自己的思绪顺带运动。以前我认为运动是需要“抽时间”来专门做的事,因而总觉得很麻烦且不是很必要,现在觉得至少慢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样的运动在学校里还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一有机会我都会做。

心理自我:1 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自信。洪老师课上讲到催眠的内容,说到催眠可以改善自己的健康,使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甚至还有可能运用催眠祛除青春痘。学过这方面的内容后,我也学着运用自我暗示来塑造更好的自我,提高自信心。2 通过倾诉排解压力。以前我比较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烦心事,觉得向别人抱怨自己的遭遇只会使事情看起来更糟糕而且无益于事情的有效解决。虽然现在的我同样不愿意向别人抱怨,但我现在愿意和别人谈谈这事,将带给我压力或者不痛快的事说出来而不是埋在自己心里。尽管不一定能从别人那取得有效解决方案,但的确缓解了我的压力。并且,我发现换一个角度看,事情也许并未像我想象中那样糟糕。

社会自我:1 作为女儿。因为我不是安徽本省的,所以一年中只有寒暑假可以回家,平时与父母联系只靠一周一次的电话。以前误认为自己在这里发奋学习、锻炼,为未来打拼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学习《健康心理学》后,我才明白对于父母来说,平时如果缺少儿女的关心对健康造成的损害甚至可能比吸烟对健康损害的程度更甚,所以我不会再只顾自己,会多多与父母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2 作为学生。从前我认为时间宝贵,尤其是学习末复习的时候,常常一整天都选择呆在教室看书。长时间的学习再加上室内通风不畅,有时会感到头昏脑胀。听了《健康心理学》这门课后,现在的我会选择做运动结合看书的方式来复习,发现效果比较好,至少没有以前容易疲乏了。3 和室友的关系。通过向室友倾诉烦恼,不仅排解了我的压力,而且我与室友的友谊更深厚了。虽然大家平时各自忙各自专业的事情,各自准备做兼职、考研、考证事项,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友谊还是很深厚的。我也很乐意维护我们之间的友谊,交到可以一生相伴的朋友。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2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该大学三年级自愿参加研究的118名大学生, 根据随机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中共59名大学生, 男性23名, 女性36名, 平均年龄为: (21±1.91) 岁。对照组中共59名大学生, 男性22名, 女性37名, 平均年龄为: (21±1.87) 岁。

2.2 方法

在实验前、实验后分别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评价。评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评价由本大学教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在无干扰的、安静的地点, 对参加实验的大学生采用统一时间、统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 以观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及干预效果。

研究组由该大学教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对研究对象进行2个月的积极心理学式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2~3次/周, 2~4 h/次。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人际交往、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管理、心身疾病、常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等。对照组不做任何类型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

2.3 主要观察指标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SCL-90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两组间的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2.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两组前后、组间对比,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前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分界值以SCL-90各症状因子是否达到和超过2 (≥2) 判定为中等痛苦水平, 即因子分≥2者为阳性体征, 有心理问题。实验实施前两组共检出心理异常者37人, 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31.56%。其中研究组中SCL-90平均总分为 (144.07±41.82) 。心理异常者19人, 总检出率 (31.69%) 。其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因子包括人际关系敏感 (8.06%) 、焦虑 (6.22%) 、强迫 (7.14%) 和抑郁 (7.14%) 。对照组中SCL-90平均总分为 (140.07±39.12) 。心理异常者18人, 总检出率为30.71%。其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有人际关系敏感 (7.96%) 、焦虑 (7.27%) 、强迫 (7.78%) 和抑郁 (6.94%) 。结果显示,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之后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干预实施之后, 以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为统计指标, 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提高, 其中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0~2.764, P<0.05) 。结果显示, 干预实施之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阳性因子有显著性的组间差异。

3.3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前后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以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为统计指标, 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检查发现: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提高, 其中总分、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分干预前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0~3.924, P<0.05) ;而对照组总分、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23~1.178, P>0.05) 。以阳性检出率为统计指标, 研究组干预后心理异常总检出率有所下降 (11.33%) , 干预前后, 其心理异常总检出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3~7.987, P<0.05) , 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阳性检出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8~8.497, P<0.05) 。而对照组心理异常总检出率, 为16.41%, 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1~1.577, P>0.05) 。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该研究显示, (1) SCL-90评价结果提示大学生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31.56%。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因子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2) 研究组与对照组总分、各阳性因子在实验实施之前无显著性的组间差异。干预实施之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无显著性的差异。 (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的影响有意义, 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于20世纪末起源于西方心理学界的新型心理学模式,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注重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 主张发挥其内心潜在的、固有的、最具动力学的潜意识为出发点, 倡导采用积极心态来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做出新的、积极意义的解读, 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及优秀品质, 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

一直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对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负面心理方面的研究, 忽视了人类本来具有的正向、积极的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创立扭转了这一被动局面[3]。应用积极心理学来考虑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便会发现过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被动的堵、防, 如同治理洪水一样, 堵、防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使其可以自己产生免疫力, 如同“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一个道理, 发挥其内在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 这正是人本主义理论的精髓, 因此, 积极心理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基于以上的理论及思考、参考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合我国的高校现状, 笔者研究、设计了本实验, 希望探索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的影响有意义, 证明该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然本实验还有实验样本量不大、测量量表少等不足, 以后研究会进一步改进, 做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

[2]Seligman M E P, Csiksizent 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514.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3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理想的人格基础呢?本人认为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树立主体教育思想

要使班主任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轨道,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就要落到实处。首先必须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是一切教育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班主任工作要彻底摆脱“一切从我出发”的传统教育学观点,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和现代教育理论,特别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精神,从而站在主体教育的高度领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质,深刻认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扬人的主体性”。自觉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认真反思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逐渐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内涵。只有教师具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把主体教育理念化为班主任的具体行为准则,升华为职业道德,才能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班主任要“以学论教”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班级管理目标是班主任工作进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必由之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教学过程和班级管理过程的切入点。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創造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学生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是学生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科学教育都是基于学生需要而展开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友谊的需要、价值感的需要、成功的需要以及自主创新的需要)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也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使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力军的基本保障。人格要用人格来塑造,只有人格健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为了防止和消除教师不良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必须重视提高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总的思路是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的义务等,树立“教书育人必先育心”的教育思想观念;以相应的心理理论为指导,把培养班主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贯穿于整个管理工作之中;以“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走进学生心中,做学生心灵的导师”为口号,采用科学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方法来启发、引导和满足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有一位老师这么形容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很快,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作为一名班主任,已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更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守护者。

健康心理学名言 篇4

2) 在感受到伤害时,人心如果纷乱不安,并且有报复之意,这就叫做愤怒。

3) 没有一种本质或状态是或被认为是适合一切人的,同样,所有人也不都追求相同的快乐。

4) 被嫉妒的火焰所围困着的人终于如同蝎子一样转动了毒尾刺杀了自己。

5) 心理学应当和其它自然科学处于同样地位,应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就是行为。

6) 胜利所带来的最好之事,莫过于解除了胜利对失败的恐惧感。

7) 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虚伪却鼓励我们把我们的丑恶用美德的外表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备。

8)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搓愈勇,再接再厉。

9) 人们都是受到环境的支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给他任何一个婴儿,要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无论是律师、医生、运动健将、政治家,还是无赖、乞丐都可以。

1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11)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12)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4)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1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过矣。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7)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

18) 一切有意义的战争,都在我们内心进行。

19) 恨由于互相的恨增加,但可以为爱所消灭。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5

资格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中级)

名: __田至成_____ 身份证号:***417 学

号:___1206026_____ 培训中心: _霍邱电大__ 考试日期:_2012年8月10日

完成时间:_2012年8月20日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姓名:田至成

考试时间:2012年8月10日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却也带给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解决她们心中的困惑,以帮助她们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从而健康成长。而青春期叛逆是广泛分布于中学生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本文主要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原因,一期找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学生 叛逆心里 案例分析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罗时群,17岁,我校九年级二班学生,家中4口人,期在家中为长女,一个弟弟随在外打工的父母生活。她性格乖张,爱打扮,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但该生极为聪明,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所有的授课教师常为她感到惋惜,但又无可奈何。班主任请求我帮助辅导这位女生,我决定试试。

我接手辅导工作后,对罗时群同学有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该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是女孩子,在农村家长心目中自然很难得到重视,并不把她的学下放在心上。这样长期下来,在家中处于无人监管境地,加上与其要好的几个同学不爱学习、喜欢打扮,慢慢就养成了这种习惯。

二、案例分析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是不少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她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从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其内心仍然有学习上进的要求;人比较聪明。这些都是可以抓住并改变她的积极因素。

三、辅导方法

针对罗时群的情况,我和她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1、热情谈心。

我抽出了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热情的与她进行了多次谈话,从而知道她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她告诉了我她对亲情,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父母的抱怨,她觉得家里对她不负责任,不能因为她是女孩就不管不问,家里很多琐事都要自己动手解决。有时遇到不开心的事只能自己默默承担。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不要追求衣着时髦;要勤奋学习。鼓励她与同学、老师真诚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

2、尊重、理解,帮其树立自信心

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见像这样的女生,要教育她,首先要肯定她,我表扬了她的乐于助人,主动帮助同学干农活;肯定了她在校运会上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勇于拼搏精神。还例举了她的许多优点,真诚地和她进行交流,对她所面临的焦虑和痛苦感同身受,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她出谋划策。以此,来消除她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她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进而是耐心地告诉她: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同时告诉她: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3、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

“心病还需心药医”,罗时群的问题,根源出在她的家庭。我多次通过电话与其父母交流,并在知道其父母返家时到家中进行家访。让他们明白,女孩子一样需要得到关怀、尊重;一样可以成才,为家庭、社会做贡献。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通过努力让罗时群的父母改变了态度和教育方式,甚至让她的父亲保证每周给她打电话,每半年回来看她一次。做好罗时群父母工作后,我又让罗时群明白,在农村,由于传统观念,加上父母文化低,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地方比较普遍,家长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当之处,但作为子女同样要体谅父母,父母在外打工,比经常在身边,自己更应该懂事,自己要更加自尊自重。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罗时群逐渐改变了自己,衣着朴素些了,在班级也认真听讲,不和老师对着干,行为不在乖张了。她说她现在又感到生活的美好,有了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想她已经走出过去的阴影了,今后的她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五、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持续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从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她们喜欢什么,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6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关乎“健康中国”践行的基石,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各个城市也将重点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与防治工作。

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们国家虽低一点,但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青少年中的焦虑、抑郁情绪,厌学、不愿上学,自伤及自杀,网络成瘾等现象比较普遍。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起步到发展, 大约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随着中高考压力的不断增加,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心理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 为适应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 积极心理应运而生。 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倡导者与推行者孟万金教授指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从积极角度出发看待和培养学生。 善于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积极意义, 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 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防治各种心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达到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实现学生的积极人生。 这一观念的提出, 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积极心理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 忽略心理知识的实践应用。

对于非心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 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意义并非是了解并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 而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使学生系统、有效地了解心理学的常识, 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切实应用并操作起来, 解决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 只重理论讲授的心理健康课就会失去开设的意义。

(二) 高职心理健康咨询以问题学生为主, 忽略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导向作用。

为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 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但是, 经调查发现, 很多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起到的效果是极其微弱的, 因为咨询面对的都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在学生总体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因此, 心理咨询室的存在意义越来越薄弱, 如果将咨询室的职能作用扩大, 不仅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还能通过展开活动、开设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心理咨询将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三)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 忽略教师联动为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不只是专职心理教师的责任, 还涉及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配合, 割裂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只会使学生对专职心理教师望而生畏, 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发挥作用。 只有各科教师联动起了, 才能全方位、全过程地观察与了解学生, 对学生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

(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途径, 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 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结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目标, 对课程进行有效设计。

1.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为教学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还应注重学生积极人格塑造,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与心理机能。 因此,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把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作为出发点, 教会学生发现自我中的积极面, 体验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主观感受, 学会用积极目光看待自身发展和周围事物, 具备感受幸福感的能力。

2.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教学内容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意义, 因此, 将认识自我、情绪管理、应对压力、人际交往、恋爱及性心理、完善人格、学习心理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状态。

3.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方法的自我

心理学优于其他学科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讲授某一知识点, 如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会换位思考; 拓展训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点……总之, 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人格成长。

4.以深刻的反思体验为品质升华

学会反思, 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因此, 教学后反思引领, 包括小组讨论、课外作业、时间运用等, 不仅教学生如何反省与思考, 更重要的是在分享过程中的情感升华和体验整合, 将认识高度得以提升。

(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设计。

1.设计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开展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 通过团体内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合作, 使成员更好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 团体辅导可以选择情绪情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入学适应等方面的主题开展, 既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知己”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力量。

2.设计开展心理剧表演活动

心理剧是一种将复杂的心理问题或生活中难以言说、解决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方式表达出来。 心理剧表演不仅可以展现出学生非凡的创造力、想象力、表演力, 还可以在表演中通过角色唤醒解决遇到的问题。 心理剧表演中, 演员的情感投入、情绪宣泄不仅可以消除内心压力, 还可以在安全氛围中释放自己的内心, 达到内心的成长。

3.设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心理“游戏”, 是课堂理论知识的课外延展。学生在专题素质拓展训练中既可以提高某一专项方面的能力, 又可以在体验中增强人际合作能力。 尤其是一些高难度的心理拓展训练, 学生在相互配合中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挖掘了内在的能力, 提高了调解能力与思维力, 使活动中展现出的积极希望感染每一名学生, 并愉悦心灵。

4.设计开展心理微电影拍摄活动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深受人们喜爱。 高职生是勇于尝试的新一代, 微电影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通过写剧本、背台词、做道具、录制剪辑等环节, 不仅学会了电影拍摄方面的技能技巧, 关键是在团队合作中解决了平时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 并体验了实现的快乐。 另外, 微电影作为成型的影视作品, 可以作为典型的教学资料, 为以后心理健康课程提供教学素材。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 分析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如何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构建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教育,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薛香, 俞暄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1 (27) :129-131.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8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情绪安定愉快”作为健康领域幼儿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做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保教队伍缺乏专业系统培训

目前心理健康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导致教师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3.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呵护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长总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家庭生活的不良环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经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创设良好的园所文化氛围

幼儿从小就得到祖父母、父母等多个成人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各自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本身就带着几分胆怯和不安。如果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感受是轻松的、乐观的,那么他们的胆怯和不安心理将会得到缓释。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愉快相处,会使幼儿受到良好的情绪熏陶,从内心深处萌发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動,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常常受到别的幼儿的强化,而被攻击的幼儿常被迫退缩或放弃,攻击他人的幼儿的行为由此得到强化,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始终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以身示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就要完善相关教育培训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3.在一日活动中融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在生活管理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然后幼儿园要坚持每周开展1~2次心理健康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随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

(1)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

(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亲子郊游、亲子协作等,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给家长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

5.开展“社会模拟活动”

让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6.实现时空开放

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王福兰,邢少颖.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2(Z1).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9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性格、习惯的养成与其身边的环境以及生活圈里的人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学校的教育对其心理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学校当中,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就是他们的老师,所以,我们说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面对他的学生,要让爱充满整个教育。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学生犯错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惩罚,责骂,而是努力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改进,用心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

当然,在巨大的职业压力之下,很多教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时就要求我们去积极地面对,尽快地进行自我调适。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多采取欣赏、赞美等正面情绪,跟学生以诚相待,用爱沟通。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10

心理素质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至于做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去引导。人格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其次,健全人格教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面向百百的学生,应该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心理素质教育是教学方法上的渗透。第一,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辱骂,更不能体罚。一个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心,就会影响他一辈子。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二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第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格分析。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健全人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格教育并不是短期奏效的,不可能朝夕就获成功的。它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我们教师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碰撞每个学生的心灵,直至生产出灿烂的火花。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这次能够参加曹教授心理健康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经历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内容的学习。经过一天的学习,使自己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准则,是个体进行的社会活动思想基础”。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认知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自主的,可以对自己未来进行选择。正是因为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尝试消除种种条件的限制,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生命的质量。

再进一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展开之前,我们不妨接受中国古人的一个经典的论断:“人之初,性本善”。这也许能解释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对于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这种源自人类自身最深层次的追求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基本动力。把古人的这种普适的哲学的观点放在今天的心理学上面来讲就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即自我实现)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坏和毁灭的。

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康的灵魂 篇11

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持久而深远的。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12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了对比检测,结果发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在班级的“心理场”中, 教师占据着主动、支配的地位;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接触时间”每天达7至8小时,比家长还多。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模仿老师态度、情趣,以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熏陶最强烈,从学生的身上就可以看出班主任的影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身人格修养的重点性,努力实现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二、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

教师应该有以下五种心理

(一)有爱心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无私的爱,是一种献身的爱,伟大的爱,创造的爱,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爱的奉献是心的呼唤,能使沙漠变绿洲,能在师生间架起桥梁,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有耐心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具有反复性的工作,今天你教育了学生,他明白了道理,也许明天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作为老师还要对他进行教育,这就需要耐心;“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其实学校也无大事经常是学生犯了一些小错误,是一些琐碎的事,作为班主任不能掉以轻心,要当作大事来抓,所以班主任的事特多,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如果失去耐心,就会烦躁,态度恶劣,容易失控,伤害学生的心,无法进行教育。

(三)有恒心

滴水穿石靠的是恒心。作为教育工作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温顺的,有调皮的,还有特别难缠的,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各式各样的麻烦,面对个别生,班主任一定要有恒心,面对难缠的学生只有坚持才会胜利。班主任无论在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方面都要表现出恒心来,树立在学生面前的威信。

(四)有责任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教师的手里掌握幼年的命运,便掌握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教师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责任心是一种工作态度,他决定是否能做好本职工作,如果这一点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做任何工作都有责任心,那对于我们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多么大的贡献。

(五)有进取心

只有不断的进取,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对于个人,对于社会,进取心都是很重要的,是他推动社会的车轮不断的前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进取心是很重要的。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有进取心,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在求知道路上不断的进取。

(六)有平常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淡泊名利,要静以修身,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金钱,名誉,地位。在现今的社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冲击着我们的校园,学生也不是死读书,他们经常张望这个精彩的世界,为其中的色彩所迷惑,作为老师应该为他们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得与失,“不已物喜,不已己悲”这样才不致使学生坠入利欲的深渊,使学生成为正直的人。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家属152例进行问卷调查,设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104例;年龄40~71岁,平均(63.2±2.6)岁;大学学历16例,中学学历72例,小学学历64例;选取我院精神科2013年10月~2014年9月符合调查对象条件的精神病患者家属160例进行问卷调查,设为研究组,其中男60例,女100例;年龄44~72岁,平均(64.5±3.1)岁 ;大学学历24例 ,中学学历64例 ,小学学历72例。 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由两名具有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精神疾病,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本次研究每位患者均只测试一位家属。 纳入标准:排除滥用精神药物者;无任何精神疾病;无重大脑器质性疾病。 两组患者家属在年龄、文化层次、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服务方案。 主要涉及相关精神性疾病的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预后转归、治疗注意事宜及照护措施,另外,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家属进行情绪放松。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为期15周的干预,每周至少2次,每次30 min。

1.2.1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向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有关精神病的病因、注意事项、常见类型等基础知识,帮助其构建有关精神病的知识体系;引导患者关注自身精神状况,了解精神药物的不良作用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讲解成功案例使其了解社会支持对病情的作用,培养其的社交能力。

1.2.2心理教育患者的病态行为、对患者前途的担忧、社会的漠视、巨大的经济压力等原因均使研究组处于长期的应激状态,极易因此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如恐慌、心悸、抑郁等。 护理人员应充分体谅患者家属的心境,进行“换位思考”,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鼓励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若发现患者心理状况不乐观,应联系我院心理医生对其进行治疗。

1.2.3团队支持组织患者家属开展一些团队活动,如羽毛球友谊赛、书法练习、广场舞学习等。 由于患者家属们经历同样的痛楚,存在共同语言与谈话基础,护理人员在组织活动时,可鼓励患者家属间多进行交流,帮助其建立信任的关系,做到彼此接纳并认同,可以相互吐露心声、宣泄不良情绪。

1.2.4冥想训练护理人员应选择安静的地方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冥想训练。 告知家属盘腿而坐,挺直脊背,用鼻子深呼吸,直至感觉肺部充满空气,腹部及胸腔均扩张,再用嘴缓缓吐气,在将要呼尽空气时收紧腹肌,排空腹部内的所有空气。 指导家属默记呼气与吸气的次数,使其能专注于呼吸,从而在吸气与吐气之间进入冥想状态,心境得以处于平静状态。

1.3 观察项目

两组家属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5天末均接受症状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世界上广为认可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该量表共90个条目,9个项目,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SCL-90的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自觉该项症状有问题,但无影响或影响极小;3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4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试有很大影响;5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者影响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干预前各项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注:t1、P1:两 组干预前比较 ;t2、P2:两 组干预后比较 ;SCL-90:90 项 症状自评量表

3 讨论

心理健康指心理活动及心理状态均正常,据调查显示,精神病患者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是由于患者家属长期身负监护精神病患者的重任,需要随时应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行为,投入大量的财力与物力[4,5]。 而患者家属自身对该病的认识存在偏颇之处,加之极易受到社会不良评价的影响,使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缺乏不良情绪的表达通道与周围人的关爱,所以难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6,7]。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为患者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支持性环境,鼓励患者吐露心声,借此改善患者心理状况[8]。 精神病患者需要注意精神上的护理常识,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经过医院的正规治疗后,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护理加上一些社会因素,反而出现复发甚至加重的现象[9,10]。 精神病的护理,需要从心理与行为等方面做起[11,12],和患者交流一定要注意方式,避免患者受到过大的刺激[13]。 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恢复期,这个时期患者和正常人的行为表现相似,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觉以护理好患者。

精神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他们既要承受自身疾病痛苦,还要饱受社会压力和精神创伤,因此需要家属及亲朋好友给予恰当的心理支持和关怀,态度诚恳,耐心倾听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正确解答[14,15]。 帮助患者分析其长处和优点,使其勇敢面对困难,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斗志。 精神病患者心理状态较为复杂,难以琢磨,家属应心平气和地对患者进行循循善诱的护理[16,17,18]。 1对发病期间行为异常难以释怀,心理上有羞耻感者,应态度温和、语言诚恳地帮助患者分析病情,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态行为并给予安慰,以解除思想顾虑及羞耻心理。2因个人生活受挫而忧心忡忡、消极悲观者,则应诱导其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学会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能力。 3心理状态较稳定、无心理顾虑者,可引导他们总结发病规律,宣教精神疾病方面保健知识,自己制订预防小措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干预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干预前各项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改善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家属应对疾病的能力,使患者家属在家庭支持中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干预、心理教育、团队支持、冥想训练四部分内容。 其中认知干预在本次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认知干预能帮助患者家属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患者家属应对精神疾病的能力,提高患者家属照看患者的能力,同时能引导患者家属对自身精神疾病的关注,让患者家属察觉自身是否存在精神病的先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18]。 心理教育是本次研究的核心环节,由于家属疾病对于患者家属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应激源,患者家属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恐惧中,内心苦闷急需得到倾诉。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家属创造一个易于倾吐心声的环境,护理人员在倾听过程中,要注意“换位思考”,切不可鄙夷、轻视患者家属。 团队支持是本次研究中的辅助环节,患者家属间比较容易相互接纳,护理人员应借组织患者家属参加活动的契机,帮助他们建立信任的关系,鼓励他们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互鼓励,满怀信心一起面对未来。 在冥想训练中,引导患者家属通过简单的呼吸训练,缓解负面情绪,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从而使患者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上一篇:预备党员培训自我总结下一篇:诚实待人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