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食品分类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功能食品分类(共9篇)

功能食品分类 篇1

第一代功能性食品:如灵芝、绿茶和小麦苗等原本不为人所知的生理调节功能,经研究

发现并证实其功效后,此类原被当作普通食品者被重新定位为功能性食品。

第二代功能性食品:将食品中所含的功能性因子加以定量后,利用改良的制造加工过

程,提高功能性因素的含量,以期达到更有效的生理功能调节功效。卵磷脂、鱼油、甲壳素

和鲨鱼软骨等为典型的第二代功能性食品。

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它是第二代功能性食品的复合性功能产物,主要是以特定目标作

用设计理念而开发,因此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但在成分上结合了多种具有共同特性的生理

功能调节因子,因此可以达到更高效率的调节功能。第三代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是生物技术

与食品相结合的最好契机。

1、第一代产品(强化食品):举例如:各类强化食品及滋补食品,如高钙奶、益智奶、鳖精、蜂产品、乌骨鸡、螺旋藻等。

2、第二代产品(初级产品):举例如:三株口服液、脑黄金、脑白金、太太口服液、恒宁固之宝等。

3、第三代产品(高级产品):举例如:防感宝贝、鱼油、多糖、大豆异黄酮、辅酶Q10、纳豆、金御稳糖等。

第一代食品大多是厂家用某些活性成分的基料加工而成,根据基料推断该产品的功能缺乏功能性评价和科学性,同时原材料的加工粗糙,活

性成分为加以有效保护难以成为稳定态势,产品所列功能难以相符,这些没有经过任何实验予以验证的食品充其量只能算

是营养品。我国目前相当多的产品上属于这一代产品,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这类性产品列入一般食品。第二代功能性食品是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确知其具有调节人体生理节律功能,建立在量效基础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规定功

能性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提供确有保健功能,才能允许贴有功能性食品标签,目前第二代功能性食品在我国已

经崭露头角。在具有某些生物调节功能的第二代功能性食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分立、纯化起有效的生理活性成分,鉴

定活性成分的结构,研究其构效和量效关系,保持生理活性成分在食品中有较稳定态势,或者直接将生理活性成分处理成功能性食品成为第三代功能性食品。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大部分是第三代功能性食品,而我国第三代

功能性食品在市场上才开始初具一定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第三代功能性食品的迅速成长标志着我国功

能性食品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是给予功能性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良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功能性新型食品很多都与活性多糖产品的相配组合分不开,因此产品原料单一逐渐出现组合,功效为之提高,所以有人

称呼21世纪为多糖实际,多糖的研究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生物高科技发展水平的衡量尺度。活性多糖是指具有某种特殊活

性的多糖化合物。主要分为真菌多糖和植物多糖两大类。真菌多糖主要有香菇多糖、银耳多糖(又称白木耳)、金针菇多

糖、云芝多糖、茯苓多糖、冬虫夏草多糖、灵芝多糖、黑木耳多糖、灰树花多糖等10种,尚有核盘多糖、裂褶多糖、滑

菇多糖、平菇多糖、竹笋多糖和草菇多糖等。植物多糖包括海藻多糖:从螺旋藻中提取的螺旋藻多糖,从褐藻中提取的海

带多糖,还有羊栖菜多糖和鼠尾藻多糖等。药用植物多糖:包括从人参中提取的人参多糖,从刺五加中提取的刺五加多糖,从黄芪、红芪和黄精中提取的多糖等等。这些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的活性,可以起到保肝、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血栓作用,并且能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等。多糖对人类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控制细胞分裂和分化,调节细胞的生长于衰老,它具有调节免疫力的功能,是当今已知的最佳免疫增强剂、促进剂和调节剂。这项高科技出现需要较复杂的加工手段,在国内也已出现,现举两例如下: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研究席在美国嵇庆生学博士和美国拉里博士等大力支持下利用香菇

提纯工艺研制出国产好尔多糖初乳粉功能性保健食品已经面市。另山东鲁东大学蔡德华教授(山东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

食用菌份团团长)用菇蕈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与应用对灵芝黄伞等品种研究出十种菇蕈菌丝体多糖,其中有8个菇类液

功能食品分类 篇2

关键词:指标聚类模型,因子分析,负荷矩阵

一、问题分析

分析所给食品价格数据可知, 每组数据以10天为一周期且无缺失, 皆为有效数据。由于食品类别和数据多的样性, 分类方法可有多种。考虑到食品价格对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 以食品价格随时间的变动特点为研究指标, 对样本食品进行聚类分析, 以样本间相关系数及分类树状图作为分类依据。同时为了检验模型准确性, 根据因子分析法求解各种产品的公共因子负荷矩阵, 提出其主要成分因子, 以分析并说明分类结果的合理性。

二、模型的建立

1、模型的分析

根据问题的要求, 要将各类食品进行分类, 我们首先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公共因子 (即相似性) 。系统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样品 (或指标) 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 (或指标) 聚合为一类, 把另外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 (或指标) 又聚合为另一类, 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 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 直到把所有样品 (或指标) 都聚合完毕, 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 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最后再把整个分类系统画成一张谱系图, 用它把所有样品 (或指标) 间的亲疏关系表示出来。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 以各类食品的价格为指标, 对指标分类, 即采用R一型聚类分析。

2、聚类统计量 (相似系数)

常用的相似系数有两种:

(1) 夹角余弦

如果我们把N个具有P项指标的观察数据:

看成p维空间中的n个向量, 此时任意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余弦表示了这两个向量之间亲疏程度。由解析几何可知:

其中当重合时, 他们的夹角当互相垂直时,

(2) 相关系数

实际上就是将数据标准化后的夹角余弦。由于所给的数据中, 各个指标的单位和量级是不一样的, 因此, 如果使用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就会突出了某些变量而降低了另外一些变量。所以, 一般在计算前常常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

其中

相似系数有如下特点:

3、系统聚类法分类

根据上述, 我们采用的是对指标进行分类, 故选取的是相似系数作为聚类统计量, 所以, 当我们处理好数据, 选定了聚类统计量以后, 就可用聚类方法进行分类。

一次分成法聚类:

这个方法根据下面四条原则反复进行, 将样本 (或指标) , 聚合成类:

(1) 若选出一对样本 (或指标) 它们在已经分好的类中都未出现过, 则把它们形成一个独立的新类;

(2) 若选出两个样本 (或指标) 中, 有一个是在已分好的类中出现过则把另一个样本 (或指标) 也加入到该类中去;

(3) 若选出一对样本 (或指标) , 都分别出现在已经分好的两类中, 则把这两个类联结在一起;

(4) 若选出的一对样本 (或指标) 都出现在同一类中, 则这对样本 (或指标) 就不用再另成新类了。

4、模型求解

(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结果

根据上述的标准化处理的原理:

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帮助求解, 得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矩阵, 从处理后的数据可以看出各类食品价格的升降趋势。

(2) 聚类统计量 (相似系数) 的确定

在得到标准化的数据矩阵之后, 就可以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相似系数的确定:

利用matlab软件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最后得到分类树状图, 根据树状图的结果树状聚类图得到聚类结果, 我们选择的聚类数是7, 把42个样本聚为7类, 即:

第一类:大白菜独分一类。此类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 在2011年呈些许下降的趋势, 这是由于大白菜的质量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

第二类:萝卜独分为一类此类食品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的变化, 萝卜的收获季节是秋末冬初, 所以在冬季的时候供会大于求, 相对价格较低, 在夏季, 产量较少, 供不应求, 相对价格较高。而且萝卜受气候的影响相对大白菜而言还是比较小的。

第三类:油菜独分为一类:此类食品价格出现突变, 表明比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价格在每个月都会出现波动, 基本上没有一个时间段是固定的。

第四类:酱油独分为一类:类食品的价格在2010年基本保持在5.2到5.25之间, 接近2011年突然出现很大的幅度下降, 过后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又恢复稳定。此类食品便于调控, 比较容易恢复稳定。

第五类:红糖、胡萝卜分为一类:此类食品的价格总是在一定的值随着时间会有上下波动, 但是起伏不大, 最终总是回到某一价格。

第六类:鸡肉、带鱼、西红柿、土豆、黄瓜、西瓜、茄子、青椒, 尖椒、豆角:此类食品的价格总体上变化不大, 在五月份到九月份之间会出现价格回落, 受到些许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最终还是保持之前的价格状态。

第七类:剩余26类食品分为一类:此类食品的价格在整个年份中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 有的甚至一起没有起伏。

三、模型检验

为了验证分类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我们可以用因子分析法对42个指标提取公共因子, 从而根据各公共因子对指标的解释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并与上述分类进行对比。利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法得到各类产品的公共因子负荷矩阵将各类食品的主成分因子可以提取七个:

(1) 集中萝卜上的成分因子; (2) 集中在大白菜上的成分因子; (3) 集中油菜上的成分因子; (4) 集中在酱油上的成分因子; (5) 集中在红糖、胡萝卜上的成分因子; (6) 集中在鸡肉、带鱼、西红柿、土豆、黄瓜、西瓜、茄子、青椒, 尖椒、豆角等食品上的成分因子; (7) 集中在剩余的26类食品上的成分因子。

在这与聚类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将各类食品分为以上7个层次是合理的。模型检验是正确合理的。

四、结束语

从一系列指标中提炼公共因子, 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聚合为一类, 把另外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或指标又聚合为另一类, 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 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 直到把所有样品 (或指标) 都聚合完毕, 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 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最终以树状结构图的形式体现, 表现较为明显, 易于分类, 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要求选择不同聚类数。但是根据树状图分类带有主观意识, 分类会出现失误, 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陈冬彦, 李冬梅, 王树忠.数学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功能食品分类 篇3

关键词:食品加工 实践教学 分类

中图分类号:TS2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82-01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强调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食品加工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核心是加强实践教学,按新的教学模式及标准组织和评价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在食品加工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食品加工业通常是指对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取得食品的生产部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加工业通常包括发酵工业、粮油加工、罐头食品加工、饮料工业、调味品工业、屠宰加工、食品冷藏工业等,包括的门类非常广泛,对人才的需求量大。随着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从事食品加工的生产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加工、贮运、管理、营销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对以为食品行业培养一线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食品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在高职食品加工专业人培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可以说,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食品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食品加工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

2 分类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分类实践教学,是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以及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将实践教学合理分类,因地置宜,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实践教学大致有三种分类方法。

2.1 根据实践课程内容分类,将实践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训、综合性实训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理论课程中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认知与理解的实验课程。验证性实验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操作性实训,是指通过反复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和技巧的课程。操作性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综合性实训课程,是指通过综合性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技巧的课程,主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这种分类方法明显带有学科性质的痕迹,与高职教育的职业大环境融入度不够。

2.2 将实践分为硬实践和软实践

硬实践指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的训练与提升的实践教学活动。软实践指理论知识运用、心智技能形成及实践经验积累等实践教学活动。相对硬实践而言,软实践更侧重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侧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见,这种分类方式对实践教学功能的理解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层面,逐渐走向综合职业能力。显然,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理解偏重于硬实践,考核方式也多以硬实践为主。硬实践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而软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工作和就业岗位上不断的强化和提高,才能日臻成熟。

2.3 将实践教学按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展开

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这种分类方法从教学环节上来说呈递进关系:技能训练内容由易到难、时间由短到长、实践技能由单一到综合,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也是由点到面。有些研究者认为,这种分类实践教学法缺乏多视角考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容易将实践教学停留于单纯的技能训练上。但从教学环节上来说有它的合理性,与教学管理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相适应,具有较大的灵活度,较其他的分类方法来说,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适合我国的食品加工行业的国情和职业教育现状,能更好的发挥高职教育为行业培养人才中的核心作用。

3 分类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

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对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是何種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大致有如下特点:

(1)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2)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强调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态度的培养,经验的积累。(3)注重实践教学的服务,将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按企业或职业要求来考核评价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及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与否。(4)以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以学生最终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率来评价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结合食品加工专业的教学特点,整合多种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建立有效、可行的食品加工专业分类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施分类化实践考核模式,是保障食品加工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6(11):20.

[2]马素平.对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12):67-69.

[3]刘洋洋.高职实践教学分类化考核方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58-59.

[4]王萍.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学专业分类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医学与法学,2013(3)31-33.

社会福利功能的分类 篇4

补救性功能:缩小贫富差距/弘扬先进文化、帮助弱势群体/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促进幸福/公平正义/促进整个社会功能的健全/保护生存权/满足基本公民权/救死扶伤/提升生存质量,增进福祉/弥补了市场失灵/调节收入差距/享受教育机会/增加文明礼貌意识/提升国民的权利意识/恢复弱势群体的社会功能/弥补家庭功能不足/财富再分配

维持性功能:社会控制/缓解社会矛盾/给予基本经济保障/促进公民认同,增加凝聚力/政治关系调节/公民分享发展成果/宏观调控的手段/减少犯罪/维护统治/促进社会凝聚与整合/稳定人心/体现国家责任/促进社会平等/增加利他主义观念,帮助他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类共享文明的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发展性功能: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活力、根据能力和兴趣行事/提高劳动者素质,增进就业机会/投资,提升人力资本/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良好国家形象,政权稳定,国际竞争力/利于政治意识觉醒,提高政治活力/拉动内需/激发劳动热情/资源有效分配/激发潜能/吸引人才/促进社工人才壮大/增加就业岗位/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减缓经济危机的冲击,提升公民责任感/促进个人社会参与/促进医疗、教学的发展

分类之间的关系:

社会福利的所有功能可以概括为补救性功能、维持性功能以及发展性功能,这三种功能的落脚点各有不同,补救性功能的落脚点在于缓解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生活的更有质量;维持性功能的落脚点在于维持当前的这种现有的局面,以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内乱,从而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功能的体现;发展性功能的落脚点在于为整个社会和人类福祉的发展提供一些资源和做出一些探索,使社会福利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功能食品分类 篇5

食品的功能性与功能食品(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能/保健食品:在已有的营养作用外,凡对人体还具有康复、保健和降低某种疾病发生的作用,并通过科技手段证实了其功效的食品。即既具有营养和感官功能,又具有调节生理机能、防病保健功能的食品。

2、亚健康:当健康状况透支,身体处于有不适的感觉,却又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状况时。

二、论述

(一)试论述功能食品的生物活性及功能作用。

1、生物活性物质:功能食品中发挥功能作用的物质,也称为功能食品基料。

生物活性成分:有的可以天然食物中直接分离提取而获得,有的则需将天然成分进行加工方可获得。化学合成品不属于此范畴。

2、目前已被确认的生物活性物质由下列11类:

①活性多样类:膳食纤维、番茹多糖;

②功能性甜味料/剂类:功能性单糖、功能性低聚糖及多元醇;

③功能性油脂类:n-3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及其它复合脂质;

④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牛磺酸、谷胱甘肽、金属硫蛋白及免疫球蛋白;

⑤维生素类:各种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

⑥矿物元素:各种常量和微量元素; ⑦微生态调节剂:乳酸菌类,尤其是双歧杆菌;

⑧自由基清除剂: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非酶类(VA、VC、VE); ⑨醇、酮、醛与酸类:黄酮类化合物、廿八醇、谷维素、茶多酚、L-肉碱;

⑩低能量或无能量物质:油脂替代品与强力甜味剂;

⑩其它生理活性物质:退黑素、皂苷、叶绿素。

3、功能作用

①延缓衰老:银耳多糖-SOD酶,磷脂-胆碱,金属硫蛋白,VA,VE;

②提高机体免疫力:香茹多糖、裂褶多糖、SOD;

③抗疲劳:乙酰肉碱、硫辛酸;

④抗辐射:银耳多糖、SOD;

⑤抗肿瘤:香茹多糖;

⑥耐缺氧:1,6-二磷酸果糖;

⑦降低胆固醇:壳聚糖、n-3脂肪酸、大豆蛋白;

⑧调节血压:CL-; ⑨调节血脂:磷脂;

⑩调节血糖:果糖;

⑩改善贫血症状:银耳多糖、磷脂。

(二)试论述天然食品中的某些功能性成分(植物化学物)。

1、硫化物: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大蒜素(氧化型二烯丙基-二硫化物),主要存在于大蒜中的功能性成分,基本物质是蒜苷,在蒜氨酸酶的作用下形成蒜素。具有抑制结肠癌、肺癌和皮肤癌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可制成调味品。进入人体迅速被肝脏摄取,部分代谢为烯丙基硫醇,其它随呼气排出。

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绿茶含有的多酚化合物

没食子儿茶素EGC:热水提取可获得抗消化道和乳腺癌、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冠心病及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3、染料木苷元和染料木苷

①大豆和大豆制品中含有两种异黄酮类物质,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称为植物雌激素的杂环酚—染料木苷元(金雀异黄素);另一种是大豆苷元。

②作用:抗癌、降低血浆胆固醇、降低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提高HDL。③大豆在发酵过程中染料木苷可转化为染料木苷元。

4、檞皮素:最常见的类黄酮,属多酚。以苹果和洋葱含量最为丰富,具有抑制黑色素瘤及其它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5、异硫氰酸盐:芥子油苷,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细胞壁损伤后可产生黑芥子硫苷酶,引起葡糖异硫氰酸盐化合物水解,生成有实际活性的异硫氰酸盐。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制成抗菌素用于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6、柠檬烯:属单萜类。存在于以柑橘类水果为主的多种水果、蔬菜及香料中,是全柠檬精油的主要成分。可溶解胆固醇结石,预防乳腺癌、肝癌、胃癌、肺癌。公认的安全性调味剂,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和口香糖中。

7、低聚果糖:主要食物来源是小麦、洋葱、香蕉。改变肠道菌群、促进双歧杆菌增殖,预防便秘,降低甘油三酯、降低血总胆固醇等作用。在胃肠道几乎不被吸收,大部分由肠道细菌水解成短链羧酸(醋酸、丙酸、L-乳酸和丁酸),通过肠壁吸收。公认的安全性食物组分,广泛用于乳制品、焙烤食品、涂抹(酱类)食品、冰淇淋和控制饮食用。

8、植物固醇:主要由β-谷固醇、菜子/油固醇、豆固醇。降低胆固醇,降低血清VLDL和LDL,升高HDL,可作为人造黄油的原料。

9、番茄红素:番茄中的功能成扥,西瓜和番石榴中丰富,属类胡萝卜素,在植物质体中合成,在成熟水果中以长型和针状的晶体形式存在。抗癌、预防冠心病、消除老年视网膜黄斑变性等。用作红/黄色素。

10、角黄素/斑蝥黄素:存在于海鱼、贝类和藻类以及食用菌类,属类胡萝卜素,是β-胡萝卜素代谢的中间产物。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预防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治疗光照性皮肤病,使皮肤变古铜色(不接触阳光使皮肤着色),直接或间接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红色色素)。

功能陶瓷材料的分类及发展前景 篇6

功能陶瓷是指在应用时主要利用其非力学性能的材料,这类材料通常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如电、磁、光、热、化学、生物等功能,以及耦合功能,如压电、压磁、热电、电光、声光、磁光等功能。功能陶瓷已在能源开发、空间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红外技术、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电子陶瓷

电子陶瓷包括绝缘陶瓷、介电陶瓷、铁电陶瓷、压电陶瓷、热释电陶瓷、敏感陶瓷、磁性材料及导电、超导陶瓷。根据电容器陶瓷的介电特性将其分为6类:高频温度补偿型介电陶瓷、高频温度稳定型介电陶瓷、低频高介电系数型介电陶瓷、半导体型介电陶瓷、叠层电容器陶瓷、微波介电陶瓷。其中微波介电陶瓷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谐振频率系数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雷达等领域。

2.热、光学功能陶瓷

耐热陶瓷、隔热陶瓷、导热陶瓷是陶瓷在热学方面的主要应用。其中,耐热陶瓷主要有Al2O3、MgO、SiC等,由于它们具有高温稳定性好,可作为耐火材料应用到冶金行业及其他行业。隔热陶瓷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陶瓷材料在光学方面包括吸收陶瓷、陶瓷光信号发生器和光导纤维,利用陶瓷光系数特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涂料、陶瓷釉。核工业中,利用含铅、钡等重离子陶瓷吸收和固定核辐射波在核废料处理方面广泛应用。陶瓷还是固体激光发生器的重要材料,有红宝石激光器和钇榴石激光器。光导纤维是现代通信信号的主要传输媒介,具有信号损耗低、高保真性、容量大等特性优于金属信号运输线。

透明氧化铝陶瓷是光学陶瓷的典型代表,在透明氧化铝的制造过程中,关键是氧化铝的体积扩散为烧结机制的晶粒长大过程,在原料中加入适当的添加剂如氧化镁,可抑制晶粒的长大。其可用作熔制玻璃的坩埚,红外检测窗材料,照明灯具,还可用于制造电子工业中的集成电路基片等。3.生物、抗菌陶瓷

生物陶瓷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陶瓷和生物活性陶瓷,生物陶瓷除了用于测量、诊断、治疗外,主要是用作生物硬质组织的代用品,可应用于骨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心血管外科、眼科及普通外科等方面。抗菌材料主要应用于家庭用品、家用电器、玩具及其他领域,家用电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使用量最大的行业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的抗菌材料行业发展很快,在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光催化型抗菌剂的产业化及应用开发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4.多孔陶瓷

多孔陶瓷具有透光率高、比表面积大、密度低、传导率低、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被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工业污水处理、熔融金属过滤、催化剂载体、隔热、隔音材料等。近几年,多孔陶瓷的应用扩展到了航空领域、电子领域、医用材料领域及生物领域等,已引起全球材料界的高度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了得到不同的多孔陶瓷,各种制备方法相继提出,如添加造孔剂法、溶胶凝胶法、热压法、离子交换法等。

功能食品分类 篇7

1 S.aureus传统检验法

食品中S.aureus的检验方法[3]:无菌取样25g (ml) , 加入225ml7.5%NaCl肉汤或胰蛋白胨肉汤中均质, 制成10-1稀释液, 将10-1稀释液 (36±1) ℃培养18~24h;将上述稀释液或培养液分别划线Baird-Parker平板和血平板, (36±1) ℃分别培养18~48h、18~24h, 挑取Baird-Parker平板上圆形颜色呈灰至黑色、周围有一浑浊带、外层有一透明圈和血平板上金黄色或白色、周围有溶血圈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及血浆凝固酶试验。

2 S.aureus快速检测法

2.1 纸片法

快速测试片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用纸片、胶片、膜等作为培养基载体, 添加特定的培养基和显色物质,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显色来测定食品中的微生物[4,5]。纸片测试的方法操作简单方便, 便于运输携带方便, 其缺点是耗时长、无法准确定性和计数。

2.2 S.aureus显色培养基

是一类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物反应而显色的新型培养基。通过将目标微生物特征性酶的显色底物加入到选择性培养基中, 当目标微生物生长时, 其特征性酶表达进而与底物反应并形成有颜色的代谢物, 而干扰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或不产生相应的酶, 与底物不反应而不显色, 因而根据菌落颜色进行辨别。该方法具有灵敏性、特异性和选择性。根据菌落颜色就可鉴定菌种, 不需要补充试验[6~8]。目前常用于S.aureus显色培养基主要有培养基A、培养基B和PEN-TCF, 其中A和PEN-TCF的回收率较高, 而B抗干扰能力稍强[9]。

3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检测S.aureus的方法主要有: (1) 乳胶凝集试验, 通过使用含单克隆抗体的乳胶凝集试验可以简单、快捷鉴定S.aureus。新开发的Slidex staph.plus乳胶试剂, 对于S.aureus的检测灵敏度较高, 尤其对耐甲氧西林和甲氧西林敏感的S.aureus, 检测仅需数分钟, 是一种简便快速度的检测方法。 (2) 血浆凝固酶试验, S.aureus可以产生血浆凝固酶, 将血浆中纤维蛋白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 生成凝块。血浆凝固酶试验可以判定菌株是否具有致病力, 常用于鉴定S.aureus和其他葡萄球菌。

4 分子生物学方法

4.1 PCR法

作为主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985年由Mullis等创立, 不同于传统的培养检测方法, PCR法对活菌和受损菌以及死菌均可检测, 是一种以变性、退火、延伸为基本步骤的体外外快速扩增特异目标基因的技术, 也被称为基因的体外扩增法[10]。此方法具有迅速准确的优点, 但仪器设备较昂贵, 技术要求较高, 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 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同时, 普通PCR产物还会引起污染, 增加假阳性结果, 反应中添加的溴化乙锭具有较强的致癌性, 会引起健康问题。

4.2 荧光定量PCR法

1996年, 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的新定量试验技术, 使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探针, 对PCR产物进行标记跟踪, 实时在线监控反应过程, 结合软件可对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谢晓红等对于荧光定量法对食源性疾病的研究[11], 发现其灵敏度达4~8CFU/ml, 是普通PCR灵敏度的10倍、常规培养的1000倍, 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高特异和高灵敏的特点。

4.3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

其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检测[12~18]。根据靶目标序列上的特异区域设计引物, 在恒温条件下, 利用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 通过形成环状结构及链置换, 对目标DNA进行大量扩增并形成多种片段DNA产物的一种新型核酸扩增方法。该方法具有高效、特异、快速等特点。

5 肠毒素检测

S.aureus病原性是由携带的肠毒素引起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耐热性较差, 在常规加热的情况下即可杀灭病菌, 而肠毒素的耐热性较强。因此, 国际上食品检验的法规中将肠毒素的检测纳入。根据检测原理分为三种:动物实验法、免疫血清学方法, 核酶扩增法。

5.1 动物实验法

以幼猫为研究对象, 在食物中毒患者的剩余食物、呕吐物或者粪便做细菌分离鉴定的同时, 将其接种在肉汤培养基中, 在6~8周龄的幼猫腹腔中注射孵育后取出的滤液, 在注射4h后, 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升高或者死亡的情况, 提示存在肠毒素的可能。其优点是观察结果准确、判定直观, 缺点是动物的来源困难及灵敏度较差。

5.2 免疫血清学方法

在食品卫生检验中S.aureus肠毒素免疫血清学方法是一种以肠毒素为抗原, 生产相应特异性抗体, 通过结合性反应发生, 形成可见沉淀为原理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琼脂扩散法、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法、反向被动乳胶凝集试验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检测法等。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利用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在固相载体上进行抗原或抗体的测定, 具有高灵敏度、操作简便、反应迅速、无特殊设备的优点, 目前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 其缺点是易引起交叉反应造成假阳性。

5.3 核酶扩增法

针对细菌的核酸而发展起来的基因分型检测方法, 包括常规PCR法、荧光定量PCR法和LAMP技术。PCR法可诊断基因水平并大量样品进行检测, 可直接应用于检测S.aureus的产毒基因。张严峻等[19]运用PCR方法检测从患者中分离的80株S.aureus, 得到9株基因型, 肠毒素携带率为85.0%, 具有2种以上毒素基因的菌株占76.3%;食品中分离得到51株S.aureus, 检测到7种基因型, 肠毒素携带率为68.7%, 具有2种以上毒素基因的菌株占21.6%。与传统培养或免疫学方法相比, PCR技术具有高敏感性、强特异性、高重复性、高自动化程度等特点, 可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但也受到食品基质、培养基成分的干扰, 残留食物成分也会影响PCR反应, 死亡的S.aureus残留DNA易造成假阳性结果。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PCR的不足和缺点, 它实行封闭式操作、荧光标记探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高通量与自动化使其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且能处理大样本量筛查;其缺点主要是昂贵的仪器和试剂, 对实验人员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

6 总结与展望

功能食品分类 篇8

西城特色与呼之而出的标准体系

记者:刘主任您好。我们知道,西城区的城市环境一直是北京的标杆和旗帜,在全国城市管理领域更是毫无疑义的榜样,所以请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西城区的城市管理特点。

刘主任:好的。首先,任何一个城市和城区都必然的包含了诸多要素,我们称之为城市要素。西城区也不例外,辖区内既有全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机构以及金融企业密集的金融街、又有富含北京市历史文化内涵的什刹海等文保区;既有国家机关集聚的月坛区域、又有成片的居民区;既有西单、马连道这样商场云集的区域、又有生活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小街小巷;既有高楼大厦林立的区域也有老旧平房区……由此从西城区的区位特点、建筑形态、居民生活及工作场所,以及它的人口分布这些要素得出:这个区域的城市主体生活习惯和生活品质不一样,想法、需求千差外别,对服务的要求高低错落。

用不同的角度如从北京看西城和从西城看西城是不一样的。从北京看西城区都是“高大上”的,它是首都的核心功能承载体、首都形象的聚集点。这些特殊的区位性质使它承载着展现首都形象和承接重大活动的任务,无论城市形象还是环境卫生、绿化都是“整齐划一”的最优最好。而从西城看西城,就会细化和具体地看到,西城区既有长处也有短板、既有亮点也有亟需改进和提高的问题区域,不一样的城市要素使得人们有对生活品质不一样的需求和要求。我们把西城分为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重点区域代表着首都形象、北京形象,非重点区域则是我们需要提供差别化的管理和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西城区重点区域如西长安街及其沿线、金融街、西单等区域一直执行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最高标准,形成西城区的亮点。为了巩固和保障这样的成果,西城各部门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了一些特色有效的保障体系,不但服务保障了重大政治任务,辖区在全市市容环境综合评比中也连年名列前茅。而在非重点区域,尽管辖区一直全力以赴补短板,但由于承接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原来那种“大而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使得基层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着统筹协调能力不够强、条专块统不到位、责权利不统一、行政执行力弱、监察执法手段单一、痼疾顽症时有反弹等矛盾与问题,以及城区重点区域与非重点区域由于城市要素不同、基础条件不同而无法达到统一的高标准。特别是长期以来,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标准“一刀齐”、考核“一刀切”问题使重点地区管理倾斜越来越重,力度越来越大,环境建设越来越好,而非重点地区环境建设问题严重,管理力量薄弱,广大城管工作者失去积极性,从而严重阻滞了区域各项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记者:听您介绍,发现西城一面是“闪闪发光”,一面又困扰重重。而在这个进程中,西城区立项、修订完成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并通过国标委验收,很想知道为什么要订这样一套标准体系出来?

刘主任:您说的非常对,西城的“闪闪发光”是靠西城全体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者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以保障和保持的,而“困扰和困惑”是源于管理模式不够精细化,没有标准。所以我最真实的感受是这套标准体系是被一件件具体工作中的问题“逼”出来的。

城市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促进了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西城的城市管理一要面对首都体制和行业专业的影响与制约、面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复杂多样形势与局面、面对广义城市管理与狭义城市管理的历史渊源与既成形态、面对西城区的不同区域的个性化问题,还要面对西城区作为首都形象、北京形象的代表,必须承担承接举办重大庆典、重大活动的任务,且这样的任务几乎天天有,辖区的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不仅要在重要庆典和重大活动中塑造好城市形象,保持好环境卫生、市容绿化的最优状态,更要持续性、常态化的保持最优效果,这就“逼”着我们要找到保障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办法和机制;二要面对城市主体多样性、多元化的需求和要求,以及区域内部条件和要素的不均衡特性,要面对管理标准不再适用以前那种“大而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这种差异“逼”着决策层必须思考如何通过差别化管理保护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三是由于长期奋战在高标准、高要求的区域管理一线,塑造了西城管理者“逢标必夺、决不认输”的特性,这种特性同样“逼”着我们要在辖区的城市环境管理中不断学习创新,保持常态化的高标准;四是要面对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要求,“精细化”的核心要求是“精、准、细、严”,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执行文化,同样“逼”着我们必须在管理中挖掘亮点,不断创新。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西城必须要成为这样的巨匠。

在这种情况下,西城既要保持最优,又要解决困扰和问题,《标准》必然呼之而出、应运而生了。

分类分级管理与统一实施

“菜单式”作业

记者:我们知道要架构一套体系,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相关信息的分解和再聚合,繁琐而辛苦。修订这套标准,大家一定也是历经辛苦,翻阅百千册,参读无数规章制度。接下来请您谈谈关于《标准》的情况。

nlc202309082148

刘主任:首先是辛苦。我觉得《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的立项和最终修订成功并顺利通过验收,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这件事对外界来说或许只是一个消息,对业内来说又或许只是一套标准,但幕后确实有很多同志为此付出了努力,做出了牺牲。参与修编的人员历经两年多的攻坚克难,参考参阅的相关国家标准、领域内规章制度无以数计,他们对涉及内容进行了横向纵向多角度分析与结合。仅被本套标准体系收录的标准就有251项,其中包括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35项、北京市地方标准86项、西城区自制标准73项。

其次是意义重大。当时即2014年4月,国标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审议通过《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不仅是国标委首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在全国以及城市管理领域更是首次获批。现在《标准》修编成功及发布同样也是全国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首例,因此意义重大。

更要说明的是,这套《标准》并不“高大上”,很接地气。若从2014年4月《标准》试点项目立项算起,这项工作扎扎实实进行了两年多,而从实际的一线工作经验算起,西城区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就开始了在城市环境领域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当时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就实施了区别化管理标准,只是当时的标准是零散不成体系的被应用于各专业区域,所以说《标准》一直就体现在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实践工作中几经验证和巩固,吸纳了原有环境管理模式的很多优点,紧密结合西城区的区域功能及属性特征,把曾经应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变成了统一执行的《标准》,与城市管理领域内的一些国家标准、市级标准相衔接的、符合西城区情特色的“区级标准”服务于西城区域。

再从内容上说,整个标准体系包括建设指导层和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涵盖西城城市环境的管理工作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监督考评全过程。标准体系编制中,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西城区特色的标准与研究成果。如《西城区城市环境管理要素指导目录》、《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指南》、《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规范》、《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和西城区各个功能区域划分与管理规范等标准,在全国是个创新。

记者:刚刚听您介绍《标准》立项、修编情况以及《标准》的意义,请详细说明《标准》体系中关于“分类分级”的具体内容。

刘主任:说“分类分级”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说到了《标准》的具体执行和具体做法。首先涉及到从环境要素、区域特征、运行机制等三大方面解决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怎么分的问题;其次涉及到从分类分级的目标与所涉及的环境专业等两大方面,解决城市环境在西城城市管理中分成什么样,以及怎么实现分类分级管理的问题。这里,我们总结了三句话:即城市区域功能分类、环境管理分级、专业工作支撑,前两句就是说的分类分级问题。

所谓城市区域功能分类,是指根据城市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功能定位将所在城市或者辖区划分为若干类型的功能相对突出、环境特征鲜明的区域,即西城区针对辖区各个区域的环境功能特征和管理要素划分出政务活动、金融商务、繁华商业、传统风貌、交通枢纽、公共休闲和生活居住区等7个类型。经过认真研判,对全区不同区域要素强弱的不同分析,将全区细分为7个政务活动区、2个金融商务区、3个繁华商业区、3个传统风貌区、1个交通枢纽区、10个公共休闲区和其他若干生活居住区。同时针对“看得见、管得了”的范畴,将区域的专业部门作业相匹配地分为包括市政道路、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等7方面管理领域。就管理角度而言,分类就是为管理执行者提供的研判区情的依据和具体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区域管理者可以一目了然根据辖区内要素高低强弱的不同,准确辨析不同区域的工作侧重点。而我们编制的服务标准是与区域类别管理等级进行匹配的,并根据提供服务的级别再确定相匹配的资金、人力、资源等。在当前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职能下沉的大前提下,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承担着城市管理职能的最低层级,担负着属地内所有的城市管理的责任,所以它是具体执行标准的层级,更是城市管理的最具体执行者。所以分类就是给街道办事处提供一个数据分析的工具和辨析区域属性的工作方法。

所谓环境管理分级,首先是针对已经划分的7个类型的区域制订出三级差别的基础条件标准,使得功能区域有了级别的区分。其次是根据划分出的区域级别制订出符合各个区域环境特征与要求的不同的管理目标和工作标准,并针对区域作业部门的7大类别制订出分等级的作业标准。即将管理目标、考评考核标准针对具体区域功能分层级区别化管理,并纳入城市监督中心平台与系统。所以环境管理分级是为专业部门提出的管理作业要求。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要素的不均衡导致城市管理的投入力度和难度不一样,从前那种“一刀切、一码齐”的管理方法在惯例上,一般都是由相关部门进行制订,大致以全国范畴内大多数城市作为参照物,不能吻合任何一个区域的情况。因为有的标准,要素基础不好的区域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区域在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永远不可能划齐,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个人可以做到统一高度统一标准。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管理人员情绪低落,甚至对工作失去了信心。所以我们才提出并编制出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当然,我们制订的《标准》是一个创新,参照了很对相关标准和法规条例等,对这些参照标准进行了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选择的都是符合西城区情,适合在西城区域内真正落地和执行的内容。既有类型的区分,又有级别的区分,是正确分析投入力量的一个指标,从而达到城市管理的动态平衡。说通俗点,执行《标准》就是实现“菜单式”作业、考核、监督,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完全可以照单处置问题。

“标准化”与“精细化”的结合

记者:近年来,城市精细化管理被提到非常的高度。请教一下,这套《标准》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又有着什么样作用,相互是否有交叉?

保健食品与功能性食品申报区别 篇9

一、定义区别:

功能食品不等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经过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的,而国外进口的很多所谓的功能食品其实就是食品,连特殊膳食用食品都不是!虽然在国外可能是功能食品,因为象美国,功能食品是不需要特别注册的,管理是相对宽松的。

功能食品如果没有经过SFDA注册,只能是食品,功能食品只是他的一种叫法。

二、制度管理区别:

在中国,只有保健食品才是功能食品,其他的只是特殊膳食用食品,或者压根就只是食品。要宣传功能,就必须符合规定的27种功能的要求,申请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否则只能按照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要求,只能宣传原料的功能。一旦宣传保健功能的就必须是保健食品。

另外还要看原料,如果使用了保健食品可用而普通食品不可用的原料的,也必须申请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才行。

从最严格的管理角度来说,普通食品是不能宣称自己的功能的.特殊膳食用食品可以宣传所含的营养素的功能.保健食品可以宣传整个产品的功能。

三、要求区别:

功能性食品或特殊膳食用的食品:是以食品为主,保健功能为辅。其包装上就不可以注明保健功能或特定人群等保健食品专用词汇。在广东省,特殊膳食用食品是需要经过省卫生管理部门批准的.而普通食品只需要在当地卫监部门备案而已。

保健(功能性)食品审批程序

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工作,负责对保健食品的审批;负责进口保健食品的受理、形式审查;组织对保健食品检验机构进行认定。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托,负责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受理和形式审查;对保健食品试验和样品试制现场进行核查,组织对样品进行检验。检验机构负责注册前的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功能学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其他必要的检测,负责注册中的样品检验和复核检验。

二、保健食品的注册申请与审批程序

(一)国产保健食品的注册申请与审批程序 1.申请者按照《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核酸类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野生动植物类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氨基酸螯合物等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工艺生产的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补充规定(试行)》的要求进行产品研发和资料准备。

2.在确认的检验机构进行相关试验(1)安全性毒理学试验。

(2)功能学试验(包括人体和/或动物试验)。(3)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4)卫生学试验。(5)稳定性试验。

(6)兴奋剂、违禁药物等检测报告(申报缓解体力疲劳、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功能时为必测项目)。

(7)原料鉴定、菌种毒力试验等。

3.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申请资料,由其进行形式审查和试验现场核查并进行样品复核检验后,提出审查意见,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处。

4.保健食品审评中心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评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符合要求的产品颁发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二)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与审批程序

1.申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应当是已经在国外销售1年的产品。2.在确认的检验机构进行相关试验(1)安全性毒理学试验。

(2)功能学试验(包括人体和/或动物试验)。(3)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4)卫生学试验。(5)稳定性试验。

(6)兴奋剂、违禁药物等检测报告(缓解体力疲劳、减肥、改善生长发育)(7)原料鉴定、菌种毒力试验等。

3.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申请资料,由其进行形式审查,必要时进行试验现场核查并进行样品复核检验后,提出审查意见,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上一篇:让梦想飞扬主题班会方案下一篇:5以内的加法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