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清平乐·村居》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清平乐·村居》(精选14篇)

现代《清平乐·村居》 篇1

溪边,一碧千里的草地,绿油油的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绿油油的草地旁有一颗高大粗壮的槐树爷爷,头上长满了绿色的头发,词人又看到了一个十分简陋的茅草房,我想:如果有人告诉我,我住在这,我先大吃一惊,然后用掩耳不及盗铃之速逃走。

诗人又往里走,看见了老爷爷,老奶奶,你瞧!他们正用吴地的方言说笑话呢!

你看!他们一家人多么其乐融融呀!大儿子帮助父母锄豆,风儿给他擦擦汗。

二儿子在织鸡笼,老公鸡,老母鸡们排着队,耐心的等候,哦!当然,槐树的叶子做了大伞为他遮住太阳。

三儿子最调皮,居然光着小脚,趴在地上,吃刚刚剥下的莲蓬。

这时,词人想到了自己的家人,长叹一声,便低头离去……

现代《清平乐·村居》 篇2

一、一支浪漫的儿戏曲

我常自诩是个痴人, 痴痴地听音乐, 痴痴地看图画, 痴痴地游荡在文字中。

我一读《清平乐·村居》, 头脑便是这等简单。由“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我看到了一支浪漫的儿戏曲, 如同跟幼安先生玩了一回“音画时尚”的游戏。有人言, 全词借“清平乐”之牌, 书“村居”之事, 充满田园气息, 乡野乐趣洋溢其间, 为何我的眼里独“小儿”浪漫?人也说“情文相生”, 我读词亦不喜苦读, 便养成了读书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恶习。若非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之文字, 断入不得我眼。因此, 不怕得罪了稼轩先生, 目光匆匆掠过“茅檐、溪草”, 耳旁轻轻飘过“酒香、吴音”, 又见两小儿“锄豆、织鸟笼”之后, 我仍未觉“村居”有何妙处可言, 寻常耳。忽地却闻一阵嬉笑, 犹如天籁之音, 仔细一听, 好生淘气顽皮, 忙低头看, 原是一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席地而“卧”, 乐不可支, 手舞之, 足蹈之。我不禁叹曰:好一个稼轩先生, 好一支浪漫的儿戏曲啊。掩卷闭目, “亡赖”小儿跃入眼中, 嬉笑逗乐不绝于耳, 难怪乎“最喜小儿亡赖”啊, 想必稼轩是“情动”哉, “辞发”乎。

我因而爱屋及乌, 爱上了整首词, 决定“披文以入情”。谁知再翻开书来, 越读越觉浪漫。“最喜小儿亡赖”当然不错, 无忧无虑、顽皮天真之模样人见人爱, “卧”相更令人忍俊不禁。农家庭院生活场景却是由“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缀出。清溪环绕的农庄里, 溪东大儿在豆地里锄草, 似有“种豆南山下”的悠闲气;溪畔, 半大的孩子在院里树下编织鸡笼, 眼前一幅鸡啄鸭嬉鹅悠之趣图, 耳畔仿佛传来潺潺流水声, 伴着“曲项向天歌”。最小的孩子在溪头趴着, 悠闲地剥着莲蓬, 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何等的调皮, 何等的自在啊!“最喜”即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 然这“最喜”更来自这样安详的农家儿郎的生活状态给作者带来的愉悦之感。可以说, 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 却在不经意间, 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作者原非画中人, 却因画儿动了心。我几乎有点妒忌画中人。稼轩先生却毫不“自私”, 笔下, 翁媪比他更陶醉。绿草茵茵的溪畔田庄, 陋小的茅屋前, 低矮的屋檐下, 老汉把盏贪杯, 老妇也略带醉意。言语中, 笑意盈盈, 吴音哝哝, 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 他们也许是清贫的, 却又是那么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 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 心态是那么的平和, 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 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 这一切, 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显然, 醉人的不仅仅是杯中酒、盏中物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二、一幅着色的村居图

我还有一痴症, 不管是信笔涂鸦, 抑或拜读美文, 总爱浅吟低唱, 或高声诵读, 似乎不读不足以尽兴, 不读不足以悟文。于是, 学着小儿般的“亡赖”状, 一遍遍潜心地低声吟读文本, 一次次陶醉地大声诵读文本, 只读得“忘了形”, 便以为自己是辛幼安了, 以为来到了溪边茅檐下了。读着读着, 忽觉得, 呀, 原来这不仅仅是一支“儿戏曲”, 我的眼前分明是一幅写意的村居田园画, 色彩清丽, 清新怡人。词的上片,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勾勒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白描田园生活画:金色的暖阳, 低矮的茅屋, 茵茵的草地, 清清的溪流……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 那么柔和, 如诗如梦, 令人陶醉。“醉意朦胧中”, 似乎听到一阵呢哝吴语, 似乎听到有人嬉笑逗乐, 宛如为这梦境般的画面平添了一丝清音, 增加了几分情趣, 让人宛坠仙境, 使人倍感亲切动人。是何人如此幸福, 如此闲适?循声望去, 呀, 原是一对白发翁媪!白首偕老笑语盈盈, 真是羡煞人也。读到此时此处, 我才明白, “醉”的原来不是“白发翁媪”, 而是稼轩啊。醉人者也非杯中物, 乃这“仙境桃源”般的村居生活啊!究竟是谁家白发翁媪?究竟是何事如此开心?跟着词人走进农家生活, 我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瞧这一家子, 大儿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辛勤耕作, 宛然陶潜“种豆南山下”般悠闲;老二闲坐树下正忙着编织鸡笼, 只见院里鸡犬闲走, 溪中鸭鹅畅游;只有那小儿最顽皮逗人, 闲来无事, 俯卧溪边采莲剥蓬, 直乐得手舞足蹈, 何等陶醉, 何等活泼。

在词人笔下, 这是一幅白描的村居图, 虽然洗练, 却有声有色, 虽然朴素, 却有情有趣。词人虽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 可从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 我分明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三、一阕伤怀的感时词

辛词豪放可比东坡, 吟诵《清平乐·村居》却如入世外桃源, 真真切切让人读出了农家之“清平”。“村居”二字, 也常为文人所用, 读稼轩之词, “村”之清新, “居”之闲适, 跃然纸上。

品读至此, 我不禁忖度:胸怀大志的稼轩为何填词?所托何意?我于是浏览了稼轩生平。

词人为山东历城 (济南) 人, 出生于靖康之乱后,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在金统治区目睹同胞之惨状, 深知亡国之苦痛, 21岁由中原南归, 至67岁病故。四十余载一心记挂国家统一, 励精图治欲抗金复国。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 “直把杭州作汴州”, 稼轩光复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 所提抗金建议均未被朝廷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 (投降派) 的打击, 沦为下僚, 不得尽其才。在报国无门、恢复国土无望的情况下, 稼轩只能寄情于填词, 将抗金、恢复国土的宏图大志, 对朝廷的不满, 对沦陷区人民的牵挂, 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梦想、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通过委婉的诗词表达出来。

稼轩传世有《稼轩长短句》, 传词600多首, 题材十分广泛, 有抗金词、爱国词、闲适词、农村词、情爱词等。其中闲适词数量最多, 但构成其主调的却是表现稼轩的理想抱负、歌唱抗金、恢复中原的词。辛弃疾虽然归隐近40年, 但由于心系抗金, 胸怀家国, 所以他其实是“闲”而不“适”的。因此, 其大量的闲适词、农村词, 虽是反映归隐情趣的, 也染上了时代的色彩, 多为感时伤怀之作。可想而知, 这位与陆放翁同时代的词人, 也是常常“出篱门迎凉”。

品读《清平乐?村居》 篇3

一、欣赏清新村居图

初读时,我的眼前出现一幅写意的村居田园画,色彩清丽,清新怡人。词的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勾勒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白描田园生活画:金色的暖阳,低矮的茅屋,绿茵茵的草地,清清的溪流……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令人陶醉。“醉意朦胧中”,似乎听到一阵呢哝吴语,似乎听到有人嬉笑逗乐,宛如为这梦境般的画面平添了一丝清音,增加了几分情趣,让人如坠仙境,使人倍感亲切动人。是何人如此幸福,如此闲适?循声望去,呀,原是一对白发翁媪!白首偕老笑语盈盈,真是羡煞人也。读到此时此处,我才明白,“醉”的原来不是“白发翁媪”,而是稼轩啊。醉人者也非杯中物,乃这“仙境桃源”般的村居生活啊!究竟是谁家白发翁媪?究竟是何事如此开心?跟着词人走进农家生活,我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瞧这一家子,大儿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辛勤耕作,宛然陶潜“种豆南山下”般悠闲;老二闲坐树下正忙着编织鸡笼,只见院里鸡犬闲走,溪中鸭鹅畅游;只有那小儿最顽皮逗人,闲来无事,俯卧溪边采莲剥蓬,直乐得手舞足蹈,何等陶醉,何等活泼。

在词人笔下,这一幅白描的村居图,虽然洗练,却有声有色;虽然朴素,却有情有趣。词人虽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二、品出乡野情趣

再读时,我从词中读出了一种别样的情趣。全词借“清平乐”之牌,书“村居”之事,充满田园气息,乡野乐趣洋溢其间。清溪环绕的农庄里,溪东大儿在豆地里锄草,似有“种豆南山下”的悠闲气;溪畔,半大的孩子在院里树下编织鸡笼,眼前一幅鸡啄鸭嬉鹅悠之趣图,耳畔仿佛传来潺潺流水声,伴着“曲项向天歌”。最小的孩子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无忧无虑,天真活泼,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最喜”即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然这“最喜”更来自这样安详的农家儿郎的生活状态给作者带来的愉悦之感。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却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作者原非画中人,却因画儿动了心。我几乎有点妒忌画中人。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那么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多么具有乡野情趣啊!

三、悟出感时伤怀之意

最后再读时,我决定采取“知人论世”和“披文入情”的方式,聆听稼轩先生的心曲。辛弃疾本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词的豪放可比东坡,但他这首《清平乐·村居》却清新、闲适,一派田园诗人模样。我不禁忖度:胸怀大志的稼轩为何填这首词?所托何意呢?于是,我浏览了稼轩做这首词的背景材料。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辛弃疾虽然归隐田园,但他一直心系抗金,胸怀家国,所以他其实是“闲”而不“适”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没有一刻不想着国家统一,没有一刻不惦记着故土的百姓啊。所以,当词人看到吴地江南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他陶醉之时,谁又能说不是心碎之时呢?触景伤情,又想起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谁又能说《清平乐·村居》的幸福闲适不是词人为中原故土的同胞、人民而做的一个梦呢?

(作者单位:谷城县石花镇大峪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清平乐·村居》说课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愉快,美文美读是人教版教材的亮点之一,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村居》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易懂,内容结构层次清楚,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典范。

教这篇课文,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想到学生有限的40分钟学习时间,我围绕读正确了,读熟了,读好了,读记住了,这一目标主线,将初读感知,精读品悟,赏读体验三个环节合理安排,丝丝相扣,有机整合,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环节简单清爽,只有在教学上简简单单。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轻轻松松。记得我曾经看到过一本杂志上说过:简单是种选择,快乐就是力量,这句话真的说到我心坎里了。其次,我想到的又是学生,想到的学生有效的四十分钟学习。一节课如果只关注学习的结果,20分钟只嫌多,如果关注学习的过程,40分钟还嫌少。为了学生每一分钟都有收获,在学生朗读、理解、感悟、想象、表达、背诵的每一个学习过程中,我都力求实实在在。比如多音字“剥”的讲解,“青青草”的理解,指导学生想象等,每个过程都要落到实处,只有一节课时间,我不可能把所有的全教会学生,但我追求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经历一个过程,在他们心中留下阅读的痕迹。最后,我想到的还是学生,这节课如果说我一点预设都没有,那肯定是大话,也是假话,可如果说我全都预设到了,那也是假话。因为在课堂上,孩子们个性的表达是不可预设的,只有将我的心灵贴近孩子的心灵,才会听到他们动情的朗读,看到他们真诚的微笑,语文课才会留流淌诗意。

《清平乐·村居》扩写 篇5

小溪,是那样明亮,就像一面照得出人影的镜子;小溪是那样清澈,连小鱼小虾,溪底的於泥都看得一清二楚;小溪又是那样富有生机,你看那些荷叶,莲蓬绿绿的,好像给长长的溪流缀上了绿色的小花儿。

临近溪边的土地上,有一座房子,房子又低又小,又简陋又结实。茅层顶上架着长长的南瓜藤,藤上长出了几个黄澄澄的大南瓜。茅屋墙上还有个大窗户,透过窗户,看见里面正坐着一对老夫妻。男的举起酒杯喝了几口,又跟妻子用方言有说有笑。两人望着窗外的秀丽风景,又望了望自己的三个儿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夫妻的大儿子此时正在除豆地里的杂草。只见大儿子抡起大锄头朝杂草中砸去,然后一拔,杂草就被挖出来了。不一会儿,大儿流下了豆大的汗珠。一阵风吹来,大儿觉得凉快了许多。树叶也沙沙的响了。树荫低下,二儿子正在专心地编织鸡笼。再看最顽皮的小儿子,正躲在墙根,剥着莲蓬呢!两只小脚丫翘起来,上下摇晃,还真可爱呢!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6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诗是宋代辛弃疾写的一首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图。乡村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的。

看,在一座小茅屋边长满了青草的好溪,弯弯的好溪、清清的溪水。屋里传来一阵阵带着醉意的乡都的吴音,这是谁呢?原来是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他们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儿子正在好溪的东头认认真真的锄草呢。二儿子正在树阴下认认真真的帮他们家的老母鸡织鸡笼呢。最小的儿子在干嘛呢?正趴在溪水旁剥莲蓬吃呢。当夕阳西下,大儿子锄草回来时,两个弟弟挣着给哥哥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呢!二弟对大哥说:“哥哥,哥哥,快看!快看!这是我刚刚为母鸡织的鸡笼呢!”大哥说:“好,好,这鸡笼织的可真好啊!”小弟弟啼笑着跑过去,轻轻摇着哥哥的手,似乎正在撒娇:“哥哥,你瞧,这是我刚从溪边剥出来的莲子呢。你快尝尝吧,好不好吃”哥哥笑着接过莲子,吃了一个说:“这莲子可真甜啊,你真棒”小弟弟笑的脸都红了。

现代《清平乐·村居》 篇7

一、小草与溪同乐

作为一首小令, 《清平乐村居》虽然只有短短50余字, 却能让人在趣味横生中感受到山水之乐以及物景的和谐之美。小草和小溪作为画面的第一层次, 物象凸显画面感。画面让人能感受到浓浓的田园风情。教学伊始, 首先要抓住小草和小溪的灵动, 让学生去欣赏诗歌。如, 该小令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有特色。首先是一种画面感觉的营造, 清新自然中暗含一种匀称和谐。一条满是荷叶莲花的清溪纵贯整个画面, 就如素描中的焦点透视。小草又从这“溪上”依次铺开。翠绿的青草、朴素的茅屋、茁壮生长的豆田和谐地排列在小溪两旁, 老人与小孩在它的两岸休养生息, 悠然度日。老人平和的晚年、青年的辛苦劳作、少年的淘气顽皮都显示出乡间生活的平静祥和。宁静的心境、清新的景致就像这缓缓流淌的溪流, 词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 融入到和谐自然的乡间美景中, 作者自然而然陶醉于层次分明的画面中了。

带着这样的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这灵动清新的田园画面。抓住画面的层次性, 既能让学生体味到浓浓的诗意, 也能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二、茅屋与翁媪同醉

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同时, 热情也会随之高涨。随之而来的就是风景。“醉里吴音相媚好”, 紧紧抓住一个“醉”字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两口不是因为酒而醉, 而是因为天伦之乐而醉。第二层次即人的活动层次跃然纸上。首先, 小令的开头描写了环境之后开始写人, 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乡间一家人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朴素勤劳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表现出来, 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农户生活景象。其中, 有写景的散文式画卷, 也有叙事的农村风俗画。这首小令反映了温暖、朴素而又风趣的农家生活。在写景方面, 屋檐、小溪、青草, 这本来在农村是极为平常的事物, 但是词人把它们融合在同一个画面里, 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在写人方面,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作者以简单明了的手法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地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无误地为读者展示, 才可以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和清新自然的感觉。这篇文章的构思新颖、巧妙、鲜明, 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首词时注意抓住其层次性, 引导学生从一首词的文字的影响学起, 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讲解时要抓住“词中有画”的特点, 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师要通过图画, 形象而具体地再现词中的画意, 通过语言丰富的内涵, 以唤起学生的图像再现。引导学生感受画卷, 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学习到不同的审美经验, 并且培养心态。没有感情就没有词。没有词人真挚浓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词。在学完全词后, 教师再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 一边展开联想。此刻, 一幅悠闲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画卷, 就会慢慢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由读引情”。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诵读、吟唱才能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 了解词人表达的情感。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 学生会在诵读中更加融入词中的画卷, 对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透彻。

改写《清平乐村居》 篇8

诗人缓缓上了坡,看见了一座低小的茅草屋。屋檐上,一窝燕子,正亲密地吃虫子,茅草屋旁有一条小溪,清澈明亮,水中的鱼虾悠然自得地摆动着身体,草丛中的兔子和莲叶上的青蛙懒洋洋地晒太阳。对岸的树林特别茂密,郁郁葱葱,河边野花野草点缀着小河的风光,茅屋旁边,大儿子正在一畦畦豆田里锄草,心里高兴地想:等到春去秋来,我精心栽培的豆苗就要成熟了,大家就能吃上豆芽和豆子了,那时我尝着自己的豆子,该是多高兴呀!想着想着,又开辟了一块豆田,想多种点豆苗,大家就可以把剩余的卖个好价钱!于是又撒下一粒粒豆苗种子。二儿子在树荫下编织鸡笼,他神态安详,不紧不慢地用竹条编鸡笼,穿着白布衬衣,还不时从旁边捉一只蛐蛐,或抚摸一下鸡的羽毛,好像对鸡说:“你们的家我很快就会给你们编好的,你们先委屈一下啰!”说完,又开始编织了。心想:昨天一晚上的风把鸡窝给吹跑了,今天我一定要搭好鸡窝,让鸡更加舒服。想完,就又开始了忙碌。

小儿子则在溪边剥着刚采回来的莲蓬,他穿着红背心,卧在草丛中剥莲蓬。两只脚在草丛中不时地拍打着草儿,嘴里还哼着小调,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唱完一段,又自言自语起来:“剥完了莲蓬,让大家尝尝。”屋内传来一对老夫妇对话的声音:“呀!你真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了。”“是不是又做了什么坏事了,想来巴结我呀。”

农村的生活真是悠然美好啊!

《清平乐·村居》改写 篇9

午后,阳光灿烂,我漫步在乡村的小路上,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座造型别致的茅屋,虽然低小了点,但是很是风情依依。门前的小溪欢快的流着,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快乐的追逐,一阵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水面上荷花朵朵,有的含苞未放,饱涨的好像马上要破裂似的。她犹如一位头戴纱巾的少女,是那么羞涩娇艳,楚楚动人。门前坐着一对老夫妻,他们相互依偎在一起,兴许刚刚喝了点酒,脸上泛着微微的红光。

在溪水的东面,大儿子正在锄着豆苗里的小草,只见他身穿短袖,头戴斗笠,两手紧紧的握住锄头,倾斜着身子,用力的锄着,全然不顾额头的汗珠悄然的滚落。二儿子头扎红巾,盘腿而坐,正在熟练的编织着鸡笼呢,他两手不停的编织着,耳边只是一阵阵竹篾的舞动声,仿佛正在演奏着动人的乐曲呢!最可爱的是小儿子,他头扎俩小辫,身穿红色小衫,正趴在溪边采摘莲蓬,竖起的两条腿还不时的晃动着,多么的悠闲自在,他把刚剥下的一颗莲籽放进口中细细的嚼着,清甜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看着这一家悠然自得,其乐融融的样子,真是令人羡慕不已啊!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篇10

安宁小学 张晋萍

一、说教材:

《清平乐 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词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那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活泼的形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课标阐述:阅读诗歌(词),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相媚好”、“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能力目标:

1、通过一字板书、音乐、图画,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

2、过渡语的设计不仅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转移能力。

3、多形式、多层次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

4、情景对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复述补充连句成篇,培养学生的听能力、记忆力和高水平口语表达能力。

6、用自已的语言描写词中的情境,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地诵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的情怀。

四、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翁媪谈话的内容和小儿子剥莲蓬的形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根据学情和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品读体验,对话文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边看、边听、边想、边理解” 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学主要立足于在词义的基础上,通过五个画面的学习,让田园生活显“形”,显“行”,显“情”。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说教学过程:

学校不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思结合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营造意境美

诗词教学,意境为先。在第一课时中,我巧妙利用词与乐的关系,借助对比强烈的旋律表现不同词牌的意境。首先播放一段激昂雄壮的音乐,乐声铿锵激越,让人恍若身处古战场,让学生听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感受到豪迈雄壮、金戈铁马„„这是我出示词牌“破阵子”,并配着乐声朗诵到:“醉里挑灯看剑„„”,并向学生介绍向这样雄壮豪迈的词牌名还有“念奴娇”、“浪淘沙”等。之后再让学生凝神谛听古筝曲《梦江南》谈感受:有的感觉优美和缓,有的感觉温婉抒情„„这时我适时点拨:这样的词牌有“水调歌头”,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此时学生的脑海里自然想象出小桥流水人家等田园风光,内心产生了美好的情感,这样就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意会了不同的词牌对应不同的旋律和意境这个深奥的问题。

第二课时我就紧承第一课时的内容,在优美的音乐中开课,仍用《梦江南》的音乐的引入,并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在回顾反馈上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同时营造基调美,加强了学生对清平乐这一词牌名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领会清平乐的意境奠定基础。

(二)借图译文,体会画面美。

本环节我本着“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情境”的目的。抓住“溪”字,让学生想象看到的情境,描绘诗词所展现的画面,把画面还原为诗,把诗歌还原为画面,诗画结合,理解诗意。

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能力、注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还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按照词文的顺序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一人一句,后一位同学要重复前一位同学的话,最后连句成篇。当最后一位学生说完时,整首词的意思也就脱颖而出了,学

生用自己饶有兴趣的表达代替了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

(三)情境对话,体验情感美。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当了一回诗人,想象当时自己会在哪儿呢?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或者想想诗人可能是诗中的某个人吗?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拉近了自己和文本的距离,仿佛这首词就是自己写的一样,读起来就更加入情入境,学起来也更加得心印手了。

当学生们都像吟诵自己的诗词一样把这首词吟出后,我让学生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给自己的感受,学生最终找到了“醉”字。紧接着,我将这首词所处的环境、翁媪对话和两个儿子劳作、小儿剥莲蓬这五个画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顺势引领学生通过“醉”“媚”“卧”等关键字,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朗读感悟这农家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这幅生活画卷,让自己成为这家人中的一员去亲身体验,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思所想。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下面我将以翁媪闲聊和小儿剥莲蓬两幅画面为例具体介绍我的教学。当孩子们提炼出“醉”字之后,我紧接着说:“‘沉醉不知归路’,今天咱们就不走了,在茅屋前坐下来和翁媪聊聊。”于是出示了翁媪闲聊图,针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句话设计了想象对话练习: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老婆子,你„„”。然后反过来,我仿佛听到媪听到翁说:“老头子,你„„”。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说出了一段段充满生活气息的翁媪对白。仿佛他们就是那词中的老夫妇了,翁媪相亲相爱之情溢于言表,学生把自己融进了诗,成了画,成了景,实现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景的交融,真正体会到了文章所蕴涵的深意“村居”——“安居乐业”。这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配乐朗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读得动情动容,所有的感受都尽在这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了。

之后由翁媪的对话出发,引出他们谈论的对象除了大儿中儿还有小儿子。然后改写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却在溪头莲蓬处。”引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让学生读后想象画面,用小手代替小儿的小脚,让画面动起来,进而感受小儿在剥莲蓬时有趣的形态。在这里,我重点抓

住“卧”字,让学生感受一字推敲的妙处。

通过几幅画面的品析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得走进一个和睦、安详、勤俭的“居然之家”。一个贫而不苦、勤而不累、热爱生活的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这时,设计突然峰回路转,我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对作者的简介。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简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文学视野,增加文化积淀。回顾辛弃疾生平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作这首词表达的是对这种种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当年身处战争中的辛弃疾居危思安,憧憬的是整个国家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企盼的是“战争平息”“国泰民安”。这时,相信学生对辛弃疾的高尚人格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用心吟诵,展现作品美。

这一环节借助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的同时帮助背诵,通过背诵反馈学习效果。

(五)用笔描绘,延续作品美。

这一环节我把课堂上品析过的五个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学生手上也发到了其中的一幅画,为了五幅图之间衔接自然,我帮孩子们写好了过渡句。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想到的以及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给自己手中的这幅画配上文字。写好后五个同学相约加上封面订成一本,在封面上写上每一个小作者的名字,就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一本《清平乐 村居》(白话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课堂小练笔内化所学,在巩固所学当堂所学的同时训练书面表达能力。以连环画的形式配文降低了难度,避免了学生提笔写作的畏难情绪。五个同学共作一本书的形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又给了孩子们满满的成就感,当孩子们郑重地在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时,脸上是无比的自豪!

(六)总结强化,留住作品美。

本环节我让学生边看板书边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升华思想认识,之后让学生用《水调歌头》的曲调吟唱诗词,让学生亲自体验词是可以和乐吟唱的,为课堂

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六、说教师的语言

诗词教学尤其考验教师的语文功底,教师的语言应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性的诗彩,让人如闻动听的乐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信手拈来古诗句,左右逢源话成语”!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是一本鲜活的语文书,平时只有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深厚自己的教学功力,方能在课上款款道来,举重若轻,交流默契,才能随意地联系,得体的引申,自然地深化,从而体现厚积薄发的教学功力!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茅檐、溪、草、莲构成了清新美好的农村生活环境,翁媪相媚好饱含浓浓的爱、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是那样的勤劳,由小儿卧剥莲蓬的样子是那么的有趣。这样的生活让这家人“醉了”,让诗人“醉了”,让我们也“醉了”,我们 “醉”在“村居”,“最喜”这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精神家园。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酒醉 醉 心醉

现代《清平乐·村居》 篇11

●“眼前有画, 心中有景”的“情味”

宋词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 语言凝练, 想要让学生读进去,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必不可少。在教授《清平乐·村居》一课时, 我利用导语音乐、师生对诵、文白式的对描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走进词画意境。

古乐响起,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表现宋词意境的画面, 师生对诵《渔歌子》。教师在极具意境的画面中出示词作, 张志和其笔下渔翁垂钓的情景出现在画面中 (如图1) 。

教师负责画面、音乐的切换, 师生对诵《长相思》。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词作, 纳兰性德笔下将士出征的情景被勾勒出来 (如图2) 。

师:读词, 眼前要有画面, 心中要有情景。今天, 我们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看看那又是怎样的图景。

教师介绍有关辛弃疾的人物背景, 告诉学生要了解辛弃疾, 可以关注资源网上的“词·人”板块, 在课外可以关注他的作品 (如图3) ,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阅读。

●“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当学生入情入境后, 他们开始初读新词, 这时我便要求他们利用注释、字典、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学习、推敲, 读解结合, 进一步体味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指名朗读。重点检查多音字“剥”的读音, 出示“剥”的两种读音及字义, 学生根据字义的指引, 选择在词作中的读音自主正音, 理解据义定音的方法, 并借助注释, 同桌交流探讨这首词的意思。

教师指名讲词意。要求学生共同探讨读不懂的地方, 如“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站中的课文插图加以理解。

小结方法: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是读懂词意的好方法。

教师指名再讲全词大意并总结:了解了词意, 再读词作, 会更好地把握词句间的停顿, 读出节奏。

●“品词品句、圈点批注”的“品味”

扫清了字词障碍后, 我重点让学生发挥想象, 分解网站中的画面, 描述情景, 品味词中景语和情语, 做批注写片段, 化凝练为详尽, 化抽象为具体。说写结合,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浅入深, 从意思走进了意境。

师: (配乐范读) 此刻, 你眼前浮现了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 房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师:那是怎样的景象啊?溪上青青草, 茅屋低矮, 屋前有一条小溪, 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你还能听到什么?还能闻到什么?

2. 白发翁媪在聊什么呢?

教师利用导语创设语言环境:老翁喝了一口酒, 说……老妇笑眯眯地说……;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江南乡村景致的宜人;家有孩儿的满足和快乐;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 丰富语言表达。

3. 引导理解“醉”的深层意蕴。

读到这儿, 词中的“醉”字只是喝酒的意思吗?引出“陶醉”的深层含义。指导感情朗读上阕, 读出“醉”感。

4. 小结:

描绘诗词中的画面情景, 可以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由于学生此前看到多媒体中的画面展示, 因此这一环节进行得游刃有余。

师:翁媪家的三个孩儿, 你最喜欢谁啊?请选择其中一个, 用上刚才学到的描绘活动情景的方法, 在词作相应的语句旁边做批注, 把他的活动情景写下来 (如图4) 。

学生汇报批注。教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之间对话, 感受大儿、中儿、小儿各自的特点。感受翁媪家有好儿的快乐, 再次感受“醉”的含义。

5. 重点指导理解“卧”。

(1) 指导看图:“卧”可以换成什么词? (如趴、躺、睡) 分别代进词中读读感受。

(2) 提问:小儿怎么卧?

(3) 指导看图:看!脚丫怎样?听!嘴里哼着歌儿。

(4) 提问:看到这情景, 白发翁媪会笑什么呢?

师:在三个儿子身上, 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 (指导朗读下阕, 读出“乐”感。)

总结:好一个“醉”, 陶醉啊, 沉醉啊!读到这儿, 村居生活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和平宁静) 是啊!好一幅宁静和平的村居图景。

●“咬文嚼字、即兴创作”的“写味”

宋词除了朗朗上口, 意蕴深厚外, 富于节律也是一大特色。我走出拓展词作学习的旧有模式, 再作突破。暂且放下平仄的严谨规限, 让学生尝试发现“清平乐”的字数分配规律, 仿写创作宋词, 感受中国经典文学之妙。

师:有想过自己写词吗?我们学过《渔歌子》、《长相思》, 发现了词牌名不同、词作的字数分布也不同, 那《清平乐》的规律呢?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画面, 如图5, 讲解写作知识。)

生:字数的分布是4 5 7 6 6 66 6。从内容上说, 先景后人, 再写3个不同的活动场景。

初步探索出规律后, 我出示自己的词作 (如下页图6) , 引导学生从中领悟规律。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 进行拓展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 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 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

教师给出文白对照, 填空式创作词作 (如图7)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 创意仿写, 可以先根据同学的“秋游速写”改编, 再自己创作一首。随后, 分享、交流、评价“我”的《清平乐》。

教案清平乐村居 篇12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难点:体会词的意境。教法与学法 教法:读议法 学法:自悟法与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音乐)

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课件播放音乐《清平乐 村居》导入。师:听了这首优美的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这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关,读课题。

二、新授内容

1、齐读题目。

我听着有人读yue有人读le你认为读什么?

2、讲词牌,中间停顿一下读,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句子字数不一样,分上片和下片。

3、齐读词。

(1)校正“翁媪”的读音,意思:就是我们指的老爷爷,奶奶就是“媪”。再读这个词,带在句子里再读。

(2)校正 “相媚好”、“莲蓬”的读音。

师:正常中读第二个读轻声,但是在古诗中为了押韵,第二个还是读第二声。

(3)出示剥,讨论应该读哪个音?

师:老师分析、教读两遍,放到句子里读。再指名读一遍。师:注意这次又没有什么读的不正确的地方,还要注意停顿 生再读一遍,放慢速度。

(4)注意无赖一词,老师教读两遍。自由读,齐读。

4、理解词意思。(1)读这首词,看看你能想象出什么画面? 生:我的脑中浮现出了两个老人在茅房底下聊天……

生:我看到了有一所小小的茅草房,这个茅草房紧靠着小溪,溪边长满了青草。

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村居图。

(2)第一段,茅檐低小,……这段小茅草屋在长满青草的溪边,非常优美。生读。

(3)第二段,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话中,感受他们非常幸福,天下非常太平。解释吴音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吴音相媚好,就是用方言亲热地交流

师:他们究竟在亲热地交流什么呢,会怎样取笑对方呢? 老头子……老婆子……啊的 读出这句话 齐读

师:再想一想,他们还会想什么呢?

师:说到了小儿子,来读读这句话,看有没有什么要说的? 生:他躺着剥 出示图片,仔细看

师:这就是俯卧,他还能怎么剥 生:还可以仰卧

师:正如你说的,想怎么卧就怎么卧。

生:我要是他的话,我会翻过来翻过去,想干活不干活,干活还是不干活?

(多么可爱的孩子!)(4)无赖是什么意思?

无赖原指不讲理的人,在这里指顽皮,“最喜”看出,这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可爱顽皮的小儿子?

师:孩子们,其实像无赖,表达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这是爱称啊,在生活中,爸妈也会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这个小调皮、小捣蛋…… 齐读。

师:这样的画面让人沉醉在温馨快乐之中、幸福之中,所以辛弃疾也看到了这一幕,不禁感叹道:醉里吴音相媚好……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村居图啊。

5、这副村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一家人生活得很美好和温馨的感觉、和睦、恩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把这首词读出来。齐读。

6、假如你来到这村居前,看到这种场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师:孩子们你们所说的汇集成一个字,醉。板书醉

三、情感升华。

词人辛弃疾生活在战火连天的金国,一直没得到朝廷的中用,他看到这么温馨的场面,他会说什么呢?

唉,外面也像这里一样温馨美好,该有多好啊!

四、总结。

心中有情,眼中才有景,所以词人眼中辛弃疾才有这样诗情画意的场景,辛弃疾笔下的温馨、美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希望这种温馨的画面、生活一直延续下去!。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 • 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13

1、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吴音” 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

5、给音乐。听。T: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

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有的说有豪情壮志,有的说豪迈,

有的说雄壮)。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是《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说优

美的。有的说忧伤的。有的说想到了《水调歌头》……)

T:你想到了水调歌头,还有么?

S:清平乐。(教师的意思可能转到了词牌上了。学生只说了这一种,于是老师说?)

T:……还有其他的词牌,如“破阵子”……

二、学习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一)

1、板书:清平乐 正音 清平乐(“阅”的音)

2、揭题:清平乐村居

3、提示学生看老师写板书“村 居”

4、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说。

5、老师还想到了清高鼎的《村居》

6、背诵。

(二)

T: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S1:读

T:“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S:读

T:不过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卧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

。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

T带读,边读边打拍子。(上阕)

T: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

S:读。

T:提个小要求,稍微停顿一下,再读。下阕的节奏太快了一点,不要紧,大家放松,来,

再来体验一下。

S:再读。

T:这是一种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仄声音拉短一

些。(师读)

T带S吟(手势指挥)

T: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点头,最的用你的声音……

S:读(T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不仅仅体现读,还把“词的知识”渗透进去,如“上阕”、“下阕”,词讲究合仄压韵,

平声音拉长,仄声音短)

(三)

T: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

的画面?

S大儿子图景,(T: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S二儿子图景,(T:他为什么要这样啊!)S说

S小儿子图景,(T:看到这个画面,我们一定回想到过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S背)

T:还有吗?

茅檐低小 读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草绿”。

T:把上阕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啊~

(四)

T: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要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

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

S:小溪!

T: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

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哗哗

S4:淙淙

T: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

(五)想象

T:诗人会在哪里?他在远处看到了什么?近处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对面。

T:诗人还会在哪里?

S:会在屋子里,因为主人请他进屋喝茶了。

S:我觉得诗人就是“翁媪”。

T:无论在哪里,诗人哦,也成了画中的景。

(六)醉

T:古人做诗讲究不重复,可诗中用了这么多的“溪”,你觉得重复了么?

S说理由。

T: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T领题,手势指挥,S读)

T: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S1:美!

S2:快乐!

S3:还是乡村好!

S4:和谐!

T: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

”。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和他们用吴侬软语和他们谈谈。(用方言读诗句)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出示: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

S1--S7(精彩!丰富学生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绝妙!老师的串讲巧妙插入“白头偕老

”一词。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词: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坐着摇椅慢慢聊)。得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T:那就快把这个感受带到诗里读吧!

说话训练,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夸赞…说:“……”。

T: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相媚好”。我听到……我听到……我听到……

醉啊!!

(八)卧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读句

2、看图

3、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

脚丫。送他一个词!

S: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快乐 ……

S:无赖 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

词么?

S: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心无旁骛……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

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你在家,父母有时候说亲昵地说,瞧

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得出:醉中还有最!

(九)情境

1、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

2、现在我是大儿子,你们是诗人辛弃疾,哪位辛弃疾想问我……

引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众

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三、思想提升。

这样的村居才是追求的理想。“安居乐业”

配乐唱。

四、引发思考。

1、《破阵子》:看似“居安”,实则“思危”!

2、借助辛弃疾的生平,你想说什么?

3、……

现代《清平乐·村居》 篇14

一、快乐课堂, 爱的引子

词, 来源于生活, 与音乐结伴而行, 它不是高深莫测的。所以, 我用快乐的课堂做引子, 让学生一步步爱上词。

1.课前齐唱《甜甜的秘密》。

2. 我们班的小诗人们给这首歌重新填了词, 请代表展示, 大家来学着唱一唱。

3.早在唐代, 人们就常常这样根据乐曲曲调填写不同的吟唱内容, 这种形式很快流行开来, 许多诗人也加入进来, 使得所填的词更加具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 人们称它“曲子词”, 就是词。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 到了宋代, 词进入了全盛时期, 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课前, 我了解到学生非常喜欢歌曲《甜甜的秘密》。于是, 新课伊始, 我就带领学生唱原作, 唱自己改编后的歌曲,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拉近了学生和词的距离,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词, 从源头上了解词。

二、自主课堂, 爱的涌泉

在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 去发现, 去把握词的特征。

1.出示古诗《村居》和词《清平乐村居》。说说诗和词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 师小结。

(1) 诗每句字数相同,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2) 形式上:诗不分段, 只有一个韵。本词分为上阕和下阕, 有两个韵。

(3) 题目:“清平乐”是词牌, “村居”是题目。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再一次朗读《清平乐村居》。要读出词的味道, 就要注意读出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3.理解生词。

4.把词语放回文中, 再读课文。

5.一句词一个画面, 词画对应, 再次诵读词。

6.给词配乐, 《大浪淘沙》还是《江南丝竹》?谈理由。

在本环节中, 我让学生自主比较诗《村居》和词《清平乐村居》, 发现词的特征。我让学生充分自主诵读, 从读准字音, 到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配乐,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与意境。

三、多元课堂, 爱的园地

为了展示词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喜爱之情, 我在课堂上融入了多种元素, 让课堂活起来, 让词动起来,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1. 这首词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有人把它画成了画, 有人把它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有人把它设计成邮票, 还有人将它唱出来。请大家尽情欣赏。

2.现在,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 将自己对这首词的喜爱之情倾注笔端。

上一篇:科学家自传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