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实施方案(精选8篇)
蓬莱有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开放文化、和平文化积淀深 厚,其众多的古迹,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对外开放的港口优势、岸线优势及腹地优势,以及德龙铁路的贯通与我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旅游业的不断升 温,再结合我市提出的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的契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数量众 多、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迹,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瀛洲、方丈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 始皇东寻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之地。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神话传说即源于蓬莱。“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于唐代杜佑的《通 典》中。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蓬莱被设立为镇。唐神龙三年(公元7),登州衙门移至蓬莱,蓬莱于是升镇为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 年),登州升级为府。由唐至清的11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胶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登州古港唐代即与泉州、扬州、明州(宁波)并成为中国四大古 港。蓬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代监察御史浦镜、刑部尚书陈其学、民族英雄戚继光、清代礼部尚书沙澄、军事将领宋庆等国师有名。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 年)创办于蓬莱的登州文会馆(后改为齐鲁大学)是省内最高的高等学校。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创办于蓬莱的启暗学馆是全国第一所聋校。
古 迹遗存。蓬莱众景之胜,首推蓬莱阁。蓬莱阁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至今已 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蓬莱阁是神仙频繁光顾的好地方,风景之胜,建筑之美,传说之奇,更使蓬莱阁声名在外。登阁四望,正北海深处的长山列岛,云遮雾盖,时 隐时现,与海市蜃楼交相辉映;西部就是“八百壮士不仕秦”的田横岛,铁马金哥的悲壮一幕早已成为过去,但千秋传诵的壮志豪情似乎还在上空蒸腾。水城,又名 备倭城,最早建于宋朝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始称“刀鱼寨”。明朝洪武年(公元1676年),以“刀鱼寨”为基础,又建起了码头和上城墙,形成了现 今水城的雏形,到了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6),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水城中的小海,是停泊船只的港湾,当年戚继光就是在这里操练水师,抗击 倭寇。水城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海军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海上运输和对外交通的重要口岸。早在唐朝,这里就同广州、扬州、胶州并称四大通商口岸,是东渡日本 的主要海上通道。蓬莱阁、蓬莱水城、民族英雄戚继光故里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家沟遗址、村里集古城址、村里集墓群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蓬 莱还有登州古城遗址等众多的名胜古迹。
2、独特的自然资源。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北端,濒临渤、黄二海,其
地势南高北低, 属山前冲洪积、丘陵剥蚀平地为主的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15-25m之间,市内的主要地层结构为强风化玄武岩层。总面积1128.5平方公里,总人口 44.73万。蓬莱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最高气温28.8℃,年平均日最低气温 -2.3℃,年平均降水量664㎜,年平均日照量2826小时,相对湿度65%,年均风速5.2米/秒。蓬莱气候怡人,湿润凉爽,有被国际公认的“3S” 条件,即:海洋、沙滩、阳光,无洪水,不受台风影响。蓬莱城北海上常出现海市蜃楼奇特景观,景象纷繁,精彩动人。
3、陆、空、海三方交通 十分便利。蓬莱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烟台青岛两个航空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海港使蓬莱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同时,烟台机场新选址与蓬莱非常 靠近,随着烟台机场航班密度增加,通过空港赴蓬莱的可达性将进一步提高。规划中的铁路也将为蓬莱创造另一种承载能力强的进入新方式。蓬莱位于胶东半岛的最 北端,离大连、韩国等地海域距离最近,蓬莱新港已开通到大连的航线。依托陆、海、空三方交通的配置,完全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海内外游客的交通需求。
4、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定位与省发展文化大省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发
展文化产业有政策和措施保障。
5、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正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
二、发展文化产业主要规划
蓬莱市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份量,在地理位置、交通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良好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立市”战略、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提出重点发展以下文化产业:
1、文化旅游业
蓬 莱旅游业的发展已被定位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蓬莱旅游业的发展应按照“依托旅游资源,拓展文化内涵,打响城市 品牌”的思路,以蓬莱特有的文物古迹、人文风俗、区域文化和八仙文化为核心,带动饮食、住宿、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 旅,以旅兴文。
(1) 巧借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机遇,做好对文化旅游景区的区域布局规划。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对现有资 源的利用,不断推出具有蓬莱特色的旅游产品;开辟各种形式的旅游线路,如:以蓬莱阁、慕湘藏书馆、戚继光故里,以艾山、古城、温泉,以蓬莱阁、海底世界、八仙渡、蓬莱村、田横山、水城等为主的民俗风情旅游和特色旅游,以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2) 配合旅游黄金周、节假日、双休日,以“胶东屋脊”--艾山、
村里集古城、温泉、南王山谷、黄金海岸、风玲谷等景区为主,积极创建以娱乐、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和短期旅游市场。
(3) 加强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加
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宾馆酒店的建设,力争在近两年内建成一批新的星级酒店。
2、文化饮食业
蓬 莱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食品,蓬莱小面独具地方特色,“八仙宴”中外驰名,蓬莱海鲜全国有名,将它们逐一包装上市,搞全国连锁,并做大做强;同时,将招商引 资的重点放在餐饮业的引进上,争取蓬莱成为各地名吃的集聚地,从餐饮业上作突破,挖掘新的客源,打造一条卫生、纯正的名吃一条街,可以弥补由于季节原因导 致的旅游业淡季经营惨淡,收入锐减的问题。
3、文化娱乐业
休闲娱乐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消费需求。随着我市以及全 国范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休闲康体、养心益智、游戏娱乐为特征的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休闲娱乐业也随之迅速兴起。茶吧、酒吧、健身房、会馆以及 各种俱乐部等新的消费场所不断涌现,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重视人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业,不断丰 富和活跃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其思路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带动一片。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加强对娱乐业的管理和引导,为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提供舞台。
(1)盘活电影戏剧公司现有资产,广泛吸纳社会和外来资金,组建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娱乐公司,建设大型综合性娱乐场 所,使之成为蓬莱文化娱乐业的龙头,带动全行业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的海滨娱乐广场,通过春、夏、秋、冬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广场文化,引导老百姓过健康、文 明的生活。
(2)以村里集温泉、风玲谷、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农村景区为中心和
重点,建成一批休闲、娱乐、度假的综合性大型游乐中心,提高文化娱乐和休闲度假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带动其它文化场所的发展。
(3)积极探索发展娱乐业的新技术、开拓新的娱乐方式和项目,提高娱
乐业的文化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在挖掘蓬莱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娱乐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健康向上的新型娱乐项目。
4、文艺演出业
要 突出抓好文艺团体发展、演艺设施建设、演出市场开拓和演艺业与旅游业、餐饮业相结合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文艺演出业的繁荣与发展。在继续抓好现有事业性文 艺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同时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专业文艺演出经营公司来蓬组建文艺表演团,充分调动 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我市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共同开创我市文艺演出业的新局面。在演艺设施建设方面,尽快引进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档 次的文娱演艺设施,力争培育若干家在域内外知名的演艺厅和演艺品牌。演出市场的开拓,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丰富文艺表 演内容,特别是要与旅游业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旅游的文化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集中力量推名人、创名作、塑名剧,打造一批文 艺演出精品项目,不断走向国内国际文艺演出市场。
5、广播影视产业
过去的10年间,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先后形成云南省的出版、新闻、广电三大集团产业。从文化资源的发掘到利用新闻出版、影视艺术、音乐歌舞、广播电视等文化载体形成经济效益, 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与云南旅游、烟草、房地产等支柱产业以及新产生的众多的产业结合中, 实现了从意识形态到产品价值的转换。
2008年云南文化产业取得骄人成绩, 涌现出一批声震全国的文化企业集群, 如云南吉鑫集团、民营演艺集团、柏联集团及其打造的腾冲和顺文化旅游名镇、雄达茶城等。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 演艺、会展、茶文化、动漫、影视等产业逐步壮大。2009年, 云南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势头不减, 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60亿元, 在全省GDP中的比重达到5.9%。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 力争到2015年, 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2020年达到10%以上, 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云南的一大新兴支柱产业。
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以下我将提出几点我的看法, 从个案出发, 策划出一个具体的运营方案。
民族村落旅游项目——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彝族哈尼族自治县勐先乡宣德村的蚌扎寨为例
宁洱蕴含着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底蕴。自清雍正七年 (1729年) 设府起, 已有279年历史, 是举世公认的世界茶源、普洱茶都, 茶马古道的源头。勤劳智慧的宁洱先民在长期对茶树的驯化、利用的实践中, 探索出了独特的普洱茶加工工艺, 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 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而宁洱的文化价值并不只在于茶文化, 很多人已经忽略了这是个原生态未被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宝地。宁洱县勐先乡少数民族众多, 哈尼族占全乡人口的60%, 宣德村的蚌扎寨有75户, 366人全部是哈尼族,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积累中, 蚌扎哈尼人形成了哈尼茶文化和哈尼餐饮文化融为一体的民族民间文化——“蚌扎文化”, 是宁洱哈尼族的一个缩影, 也是普洱茶文化的典型代表。
蚌扎至今还保留上原始古朴的民族传统节日“苦努节”。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 哈尼人便穿上节日的盛装, 前往“竜树林”祭拜竜村及白鹇鸟, 哈尼“阿布漠比”念着咒语, 请求竜村年年都长出茂密的新叶来, 迎接更多的白鹇鸟, 给哈尼人带来吉祥、幸福和丰收。
哈尼人精通织染土布, 防线不用防车, 亦不用专门时间, 哈尼族妇女在赶集和出工的路上, 一边走路一边用纺锭把棉花捻成粗细均匀的线。所织的土布结构紧密, 构图丰富, 色彩缤纷, 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尼人有独特的奇婚异俗, 他们在歌声中找到自己的心上人, 用甜美的歌声坦露心扉, 互相表达爱慕之情, 互赠爱情信物, 确定终身。哈尼人有种茶、制茶、喝茶的传统, 茶是哈尼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生活中离不开茶, 红白喜事中也不可缺少茶。
丰富的非物质遗产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旅游项目, 自然风光的差异性只是旅游目的的表面现象, 而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交融才会让游客产生一种生命体验感, 恢复疲惫的身心, 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
宁洱县蚌扎寨到目前为止已显现出创建旅游村落的意识和雏形, 在此基础上, 我有几下几点设想:
1、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扩建。因为地处山区, 路面状况复杂, 安全和畅通的路面改善成为首当其冲的条件。应该与有关部门沟通, 一起来进行协商解决, 在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修建一条直达村落的公路, 方便游客。利用当地民居开发家庭客栈, 方便游客的吃住。
2、景点项目的建设。对于拥有普洱茶悠久历史的宁洱来说, 每一个村落都会有与茶有关的美丽传说和迷人的传奇, 这是一个绝佳的卖点。
(1) 用木雕或者彩绘的形式设立一个民族文化展现群, 便于游客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和有关茶文化的历史故事, 也是拍照留念的好地点。
(2)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也是一个典型的旅游项目代表。由当地政府牵头, 以当地村民为主, 开办一个“哈尼农家乐”, 为游客提供全天候的饮食服务。这样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农产品的外销, 也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3) 旅游项目的流程是游客最为关注的。我不提倡让游客前往“庵树林”参观游玩, 游客和“庵树林”需要确定一定的距离, 尊重哈尼人的民族风俗。所以当进入绑扎寨游览的时候,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安排:
3、游客自主参观村落的构成和民风民俗的生态呈现。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旅游村落的优秀经验, 让游客亲自体验的机会。比如说牛耕播种、蔬菜果实的摘采过程;茶农采茶和加工的程序等。
4、游客可以在参观的同时, 购买到一些当地用竹篾编制的器物和手工艺织品。当地妇女心灵手巧, 用原始的方法编制出精美的织品。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推出一些不仅具有民族特色且实用的产品:桌布、餐垫、布鞋等。也可以结合时尚的元素设计出一批服装产品。
5、民族歌舞婚俗表演。这是一个为游客所常见的旅游项目, 也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文化传承和宣传的良好方式。
6、篝火晚会。当地的篝火晚会可以办成一个集烧烤和群体娱乐的项目。当地哈尼人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会自发的组织群众吹起芦笙, 唱起山歌, 用一种古朴的方式来疏解白日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烦恼。我们可以在此同时, 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烧烤, 让游客在尽情欢歌起舞的时候也能一饱口福。
人力资源的分配和资金的投入。
招商引资迫在眉睫, 雄厚的资金投入是开发旅游村落项目的首要保证, 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是关键条件, 整个项目的开发运营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就业问题。也同样带动了其他潜在可开发的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文勋主编:《民族审美文化》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如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文化和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在我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辞海》(1989年版)中的解释为:“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还有比较常用的文化的定义:一是把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这是一个泛文化的概念。二是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对立的统一体中去理解文化,认为经济相当于物质文明,文化就相当于精神文明,这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三是特指广电、音像、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单向文化的概念。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军工文化的内涵,属于大文化的范畴。
关于“产业”,在英文中,产业和工业是同一个词,即Industry,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名词使用,表明是某类产业,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对象的工业化或产业化的过程。
关于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通俗地讲,是将一种理念、想法、需求、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产品,然后进入市场,拥有买方市场,进入营销体系,实现利润的过程。
军工文化和军工文化产业
关于军工文化。它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以某些特有的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渗透到全行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规体系和行为规范等的集中反应;也是军工领域在某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应;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生动体现,需要全体军工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继承、创新和发展。军工文化是军工领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走向以及精神风貌的概括,并对军工领域经济发展、精神风貌的形成起到引导和影响作用。
关于军工文化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类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个时代有两大基本潮流,即产业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一改过去接受者和被施舍者的面貌,迅速成长、欣然转身,成为一支新兴的支柱产业。随着文化的产业化,产业文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了我们的传统工业。长期以来,军工系统一直高度重视军工产业文化的建设,从国防科技工业领导机关到各大军工集团,从各军工企业到各军工院所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打造发展军工产业文化,形成了今天辉煌的军工文化。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军工产业的转型,国家“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军品生产战略的落实,社会以及军工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攀升,军工领域单纯依靠拨款、“输血”来建设军工文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军工产业的需要。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使部分军工文化的载体成为产品,部分从事军工文化的业务形成产业;部分军工文化的品牌产业化,部分军工文化人成为军工文化产业人,形成军工文化与军工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崭新局面。
推进军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把握和整体部署,开启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序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其本身也存在着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为此,我以为,推进军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在军工主业产品中融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做军工文化产业,不是要转变我们的军工主业,把军工主业中的人、财、物转向单纯的文化产业,而是根据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溶介态的理论,在军工主业产品之中注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文化元素,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军工人的精神风貌和核心价值观念。如我们的太空空间站叫“天宫”,我们的飞船叫“神舟”,我们的月球探测器叫“嫦娥”,我们的战机叫“飞豹”、“枭龙”,我们的海洋卫星测控船叫“远望”,中船人再造精神上的“诺亚方舟”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全国人民都理解、都认同的文化元素,嵌入军工产品,不仅赢得广大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从而形成了国家的意志,而且,这些产品将会带着更深刻的文化元素,形成更大的更具有二元价值溶介态的产业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
二是将军工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取向融入社会文化产业链。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国家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军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是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要做好军工文化元素的输出,不断将军工人的价值观,军工产品生产服务的精华过程,输入到社会文化产业链之中。如过去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较多见的是战争军人的题材,较少见的是军工人的题材,过去有《吴运铎》,现在开始有《吴大观》、《歼十出击》,但是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文化产业属于高附加值、高回报产业,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费者认可,就能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一次投入、多次转化、持续回报。所以,应该下大力气把军工人的价值观推向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影视等各个领域,使军工人的作品更多地进入《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能够争取获得茅盾文学奖,奥斯卡金奖;能上新闻联播,上春晚,形成一批以军工文化内容为主流的文化产品,丰富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
三是将军工文化与工业旅游相融合。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中国近年来发展的工业旅游主要是依托运营中的工厂、企业、工程等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像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等,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在我国,也有像四川长虹、广州本田这样的现代化企业,已经兴办起工业旅游,并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中国著名的工业企业如青岛海尔、上海宝钢、广东美的等也相继向游人开放,许多项目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军工文化与工业旅游相融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后,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其展示产品的过程,既对游客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又激励游客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具体行动;人们在熟悉了解卫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会对军工文化有所认知,也会对从事航天工业的科技人员肃然起敬。
四是将军工先进科技元素与社会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王”的产业,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文化原创力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将军工先进科技元素与社会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军工技术的科研成果、手段、方法、思路,将其融入到社会文化产业之中,突出高技术、高智能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与有关部门协同攻关,发挥军工人才技术优势,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科技创新后盾。
五是军工文化人要承担发展军工文化产业的重任。要逐步实现从军工文化发展向军工文化人创建军工文化产业方面转变。以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国资委、国防工业工会领导机关为引领的军工各大集团文化建设工作,都有自己的一批军工文化人,从事着军工领域的报纸、期刊、出版、广告、会展、影视、艺术团等各个方面的军工文化工作,这些工作应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文化产业的定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部分实现产业化。如《军工文化》,就应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业化,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军工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性课题。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来说一下有关土楼的文化内涵。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 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第二、第三、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1、文化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其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通过文化建设,塑造城市标志性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弘扬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添城市发展的文化含量,提高城市内在文化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其二,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些城市不靠山、不靠水,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不占优势,却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原因就是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催生了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推动了城市发展。反观有些城市人口众多,却没有大企业,经济落后,文化的匮乏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要建立在社会共同理想之上,把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使文化成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同时,城市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为城市的发展增强辐射力和整合力,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2、文化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途径,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城市,也是整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根本保障。城市文化水平综合地反映了市民的素质,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随着文化的发展,市民在不断地创造、丰富和发展城市文化内涵,充分享受城市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将激发市民热爱城市、发展城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必将促进整个城市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3、文化产业既凝聚人心,又关切民生,还可以直接贡献经济增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与经济、政治等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正日益聚集于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表面看是软实力,实际却是硬实力。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比重越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据研究,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越大。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四川、山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文化产业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在图书出版业方面,2009年10月,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这是中国首次成为这个具有出版业“奥运会”之称的书展主宾国,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出版业,中国出版产业将借助国际书展平台,扩大图书版权贸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成就。
尽管在电影、会展和动漫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有一定差距,但却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如2007年国产电影加大走向世界的步伐: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南非等33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68次中国电影展,展出国产影片605部次;29部电影在19个国际电影节上夺得49个奖项。中国电影的海外佳绩,折射出中华文化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比较晚,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动漫产业沉默了很长时间,最近开始复苏,其标志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漫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几年来长盛不衰。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惊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这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300亿人民币,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这次博览会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而且更能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刚起步,而在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它们的支柱产业,发展得比较完善。但同时也要看到,加入WTO也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机遇。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更多的与国际接轨,学习它们先进的经验,增强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促使我国文化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由于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一文化的消费人口,我国的创意权比一般的国家要大得多。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建设滞后西方。学者贾斯廷·奥康纳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产业观念是受其中的政策框架驱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应的文化政策具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事实表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以文化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文化政策法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政策法规的制定也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中国在文化政策法规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尽管目前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国家陆续制定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执行法律法规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部门主要是在宏观上进行调控,真正做到让文化成为一种产业。
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国宝和中国的功夫,但把它们结合起来搬上荧幕,推出动画片《熊猫功夫》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不得不让中国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的文化资源。但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规范、竞争、有序、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没有建立。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市场,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垄断,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该包括产品市场、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但我国的文化市场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设施市场、文化人才劳务市场等发展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正常深入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改革不彻底、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中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干涉过多,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但传统遗留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一些企业就利用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企业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垄断资源,操纵市场,谋取暴利,这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所以,真正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就只有尽量让文化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真正做到文化产业化。
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继续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
(二)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企业和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文化企业上市工作。整合我国影视、出版、报刊、歌舞等同质优势资源,扶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企业上市。
(三)打造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把现象、亮点制成品牌、形成产业。对地区特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为地域性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知名品牌。
(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一是重视并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二是支持依法设立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产业;三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四是加快特效电影发展;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六是发展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为重点的文化设计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七是大力发展会展业,办好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艺术节等展会;八是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演艺业,挖掘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扶持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演艺业;九是加强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制作,鼓励民间工艺品生产,形成富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品等。
(五)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
(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二是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上市等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支持,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并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
方
案
沧州文化产业协会
中国沧州首届文化产业高峰论坛
一、论坛背景
人文祖地,表里山河。沧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不仅是沧州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所在。尤其是沧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以其博大精深赢得世人景仰。
沧州举办首届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会议,既是源于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更是致力文化自为,推动文化自强。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亦是文明复兴之梦。举办本次论坛会议,就是沧州在中华民族、中国文明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的敢于担当、大有作为的一步。仅此,可以展示、交流、传播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进一步发掘沧州文化魅力,增强沧州文化实力,提升沧州文化地位。藉此,可以丰盈中国梦的底蕴和内涵,丰富转型跨越的的思路和实践,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速度和进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沧州人民通过媒体和旅游等方式了解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沧州本土的历史文化,因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沧州的城市品位是众望所归。
二、论坛目的
1、举办首届沧州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会议正是当今沧州文化发展
沧州文化产业协会 的需求。为打造沧州文化,提高沧州的城市文化品位起到推进作用。
2、举办沧州文化产业论坛会议是把握沧州文化脉搏、挖掘沧州文化底蕴,彰显沧州文化特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传承好历时文脉,塑造好沧州品牌文化形象,能够为展现沧州文化创造一个全新的舞台。
3、借助论坛之力,丰富文化产业的博览、交易、洽谈、合作活动项目内容,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供新引擎、为发展方式根本变革增添新动力。
三、论坛内容
1、论坛主题
文化沧州
美丽狮城
2、论坛议题
沧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沧州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市场化?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商业模式? 文化企业如何与资本对接? 如何打造城市名片?
四、论坛影响
此次论坛会议可以说是沧州文化产业研究领域最高规格的一次论坛会议,将有效促进沧州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并在论坛会议之后还会有一连串的后续活动和宣传。整个宣传将密集进行1个多月,覆盖全市。后续跟发的论文集、杂志将覆盖所有参会人员地区。
沧州文化产业协会
五、论坛组织
1、主办单位:沧州市委宣传部
2、承办单位:沧州市文化产业协会
3、论坛地点:沧州迎宾馆
4、论坛对象:沧州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全市文化企业、全市文化产业等相关行业领导。
5、媒体支持:沧州日报 沧州晚报 一条龙活动网 沧州广播电视台 沧州广播电视报 燕赵都市报
六、论坛流程及细则
1、时间
8月25日(周日)
2、论坛内容
上午
8:30-9:00入场
9:00-9:05 主持人开场、介绍嘉宾 9:05-9:10 沧州市领导致辞
9:10-10:20 主题演讲《沧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主讲嘉宾:欧阳国忠(文化产业运作实战专家、中国文化产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特邀顾问,环球活动网、典盛传播机构董事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总裁班特邀教师。)
10:20-10:40 专家点评、互动提问 点评嘉宾:两选一
沧州文化产业协会
著名文化学者
司马南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今日资本董事
徐浩然 10:40-11:40
主题演讲《如何创新文化企业商业模式》 主讲嘉宾:两选一
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执行院长
杨令书 清华大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季
11:40-12:00
专家点评、互动提问 点评嘉宾:
著名文化学者
司马南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今日资本董事
徐浩然
下午
13:30-14:00 入场
14:00-15:00 主题演讲《如何打造城市名片》 主讲嘉宾:贾云峰
中国休闲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上海市、贵州省等省旅游局品牌营销高级顾问,是“好客山东”等中国众多著名城市旅游品牌的直接参与者或核心策划人。
15:00-15:15
专家点评、互动提问 点评嘉宾:
文化产业运作实战专家 欧阳国忠
15:15-16:15 主题演讲《沧州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市场化》
沧州文化产业协会
主讲嘉宾:
齐勇峰博士(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课题)
16:15-16:30
专家点评、互动提问 点评嘉宾:
文化产业运作实战专家 欧阳国忠
16:30-17:30 主题演讲《文化企业如何与资本对接》 主讲嘉宾:三选一(根据嘉宾时间来定)
亚太第一卫视传媒集团执行总裁、深圳文交所原副总经理、央视《赢在中国》运营总经理
高强
光线传媒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总裁
王长田 华谊兄弟(上市公司)董事长
王中军 17:30-17:45 专家点评、互动提问 17:45-17:50 论坛闭幕致辞
论坛结束
3、特邀主嘉宾、论坛总策划欧阳国忠简介
中国文化产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特邀顾问,环球活动网、典盛传播机构董事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总裁班特邀教师。
先后策划和操作500多场评选、颁奖晚会、文艺演出、论坛、文化考察等大型活动,任总策划、总导演。先后获得“中国优秀品牌专家”、“学习型企业家”、“中国十大创新传媒新锐人物”、“十大华人
沧州文化产业协会
创新人物”、“中国节庆产业十大理论人物”、“2009北京创意金奖”、“中国会展产业金手指奖·产业贡献奖"等。
出版专著《活动策划实战全攻略》、《大活动 大营销》、《媒体活动实战报告》、《焦点》、《中国媒体大转折》、《中国电视前沿调查》、《克隆成功》、《流动的视点》、《刘邦文化万里行》等。
政府合作项目部分案例:
中华商标协会、长沙市人民政府(2007中国商标节)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2007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
团中央权益部、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和谐茶社)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2008中国电视与体育营销高峰论坛)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和谐创业”全国高峰论坛)北京广告协会等(2007北京国际广告创意趋势论坛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中国汽车模特大赛)
湖南永州(舜帝文化万里行、2005祭舜大典总策划)江苏徐州(刘邦文化万里行总策划、第八届刘邦文化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市(中华模特民族服装大赛总顾问)甘肃省、团中央等(重走丝绸之路总导演)青岛市(2010青岛民俗文化节首席顾问)
沧州文化产业协会
湖南张家界(2008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系列活动总顾问)湖南怀化市(湘商寻祖总策划)、湖南岳阳市(君山爱情节首席策划。爱她就带她到爱情君山岛)山西侯马市(第六届晋国古都文化节)山西高平市(第二届炎帝农耕文化文化节)
中国·咸宁第二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湖北咸宁市)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河南漯河市)2010泰山论坛(山东泰安市)
阿凡提乐园整体区域产业规划(新疆喀什)骊靬文化节及县域整体产业规划(甘肃金昌市)第二届庐山杏林论坛(江西九江市)
4、嘉宾费用预算(友情支持价)欧阳国忠
演讲、策划、邀请专家
4万 其他4位,每位 2万
总计
12万元
一、关于城市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城市文化产业既是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 同时又具有主导产业的性质, 因此评价城市创意产业的基准可以在借鉴主导产业的评价基准上再加以补充来确定。笔者采取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方法, 认为城市文化产业的评价基准应包括以下方面。
㈠产业规模包括总产值、产业增长率、GDP比重、对GDP增长贡献率、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例等。
㈡教育科研包括教育科研专业人数、相关专业在校人数、教育研发经费投入、创意类机构数 (包括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职业教育机构数等) 。
㈢区域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等。
㈣产业就业功能包括投入创造的就业率、产出的就业吸纳率和产业就业增长率等。
㈤政府投入创意事业财政补助、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创意事业基建投资额等。
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可以较好地去衡量和掌握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找到优势与不足, 思考如何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城市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评价基准, 对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做进一步探讨。
二、重庆文化产业主要特征
㈠发展速度较快, 但文化产业总量小, 规模有限按照2006年的数据, 重庆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8.57亿元, 占GDP比重也从2005年的2.2%上升为2006年2.5%, 提高了0.3个百分点。而从绝对值来看, 不仅与2006年上海581.38亿元、广州241.36亿元和深圳381.96亿元的规模无法相比, 与杭州的131.4亿元、南京90.66亿元也有较大差距。但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 最高年份达到31.7%, 最低也在25.9%, 高于同期GDP增速;横向比较, 2007年重庆文化产业增速仅低于广州、沈阳, 高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其他省会城市,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2个百分点[1]。整体表现出速度增长快、规模总量小的特点[2]。
㈡产业结构调整加剧, 但各行业发展不平衡, 劳动生产率偏低2005年重庆市文化产业组成部分, 即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速分别为17%、62.3%、14.5%, 增加值之比为60:26:14;2006年改变为19.4%、43.9%、48.5%, 增加值之比为54.3:29.8:15.9。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核心层受传统产业发展步伐放缓影响, 增速较慢, 所占比重下降明显;而以网络文化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为主的外围层、以文化用品和设备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了高速增长, 尤其是相关层增长十分强劲。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为3.07万元, 比上年增长28%, 与产业增长幅度大致相当, 但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要低32%, 文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2]。
㈢文化市场活跃, 文化消费增长, 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持续向好2007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2%, 比2006年12.9%和2.3%的增速有很大提高, 与此相对应, 市民文化消费能力也明显增强。2006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支出为1449元, 同比增长4.2%, 占总消费的15.4%;农村居民支出190元, 占8.6%。可见, 农村居民对文化的消费在绝对值和占比上都远低于城镇居民。作为具有典型大农村、大城市特征的地区, 在文化消费较大增幅的同时, 重庆市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同时也极具市场开发潜力[2]。
㈣创新不足, 产业积聚性差由于缺乏高水平的原创人才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重庆文化品牌含金量不高, 产品竞争力不强。即便是产量占据国内文化产品10%以上的文化业, 这一现象也十分突出。视美公司的“麻辣小冤家”、享弘公司的“乐乐熊”品牌虽然在业界有一定影响, 但远未达到日美等国卡通形象的市场接受程度, 也不及国内的“蓝猫系列”, 这使其通过开发文化衍生产品盈利的计划迟迟难以实现。产业积聚性差抑制了市场主体生长, 而市场主体的匮乏又使产业要素聚集更为缓慢。重庆最有实力的当代艺术, 本身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这一产业长期缺乏整合, 产业链处于割裂状态, 基本上没有形成市场化, 严重阻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2]。
三、发展重庆市文化产业的思考
㈠正视文化区域竞争格局, 结合自身文化产业特点, 加强新技术与特色文化的融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个性化、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则必然会通过市场得到满足。原本地域划分泾渭分明的文化市场, 随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门槛已经变得逐渐模糊起来, 全国统一的文化大市场正在形成, 全国文化区域竞争的格局也将形成, 这是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必须树立起的意识。
要在这一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 必须将高新技术与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作为突破口。重点是要强化和推动数字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应用,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壮大广播电视、影视剧制作、传媒出版等优势文化产业, 积极培育数字文化、演艺娱乐、中介咨询、时尚设计、节庆会展、休闲经济等新兴文化产业, 使文化产业战略布局和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㈡完善支撑体系, 加强平台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支撑体系和公共平台建设。处于西南地区中心位置的重庆, 支撑平台建设尤为重要。完善重庆市产业支撑体系, 加强平台建设应具体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加强理论研究。积极鼓励文化企业和有关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开展相关产业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整合相关资源, 完善研究体系, 积极争取基金支持, 拓宽理论研究的支撑领域。二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促进文化产业人才职业化。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基础教育等不同层次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以高等院校为依托, 调动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的积极性, 开展相关人才培训。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标准化进程, 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标准, 促进文化人才职业化。三是建设文化产业公共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包括政策信息发布、产业统计、专业人员工作交流等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创作生产民族民间文化素材库, 提供政务服务;公共管理平台包括文化企业认定网上申报及公示系统, 是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项目管理的工作平台。四是促进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鼓励政府间和民间与国 (境) 外开展多边和双边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全市文化企业以合资、合作、服务加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竞争, 鼓励和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 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促进重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提升竞争力。
㈢发挥文化产业积聚特征,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支撑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国内外研究表明, 文化产业的空间积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相对于工业、零售业等其他传统产业, 这种动向显得更有必要, 因为它不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完善产业链条, 而且能够有效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
要将产业聚集区变为真正的产业园区, 必须依靠重大产业项目的强有力支撑。根据重庆将要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和现实条件, 需强化已有的视美文化、天健文化、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时尚之都”、传媒创意中心、报业集团印刷基地、新华印刷厂扩建、畅快物流项目、文化MALL和智能大厦项目及黄桷坪艺术园区等十大产业项目的启动与策划。并根据这十大项目的空间位置, 相对集中地形成如重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南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重庆现代印刷物流基地、解放碑时尚文化城和重庆黄桷坪艺术园区等产业基地。通过项目和基地的启动引导市内外文化企业和产业要素主动集中, 加快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快速扩张和走向成熟。
㈣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要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 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结合自身特点, 重庆市应该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 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 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项目, 支持农村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
㈤加强引导, 防止产业发展过热与泛化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各地纷纷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建设文化产业基地、举办文化活动,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知名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如果缺乏科学论证和总体规划盲目运作, 将影响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应当遵循市场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于重庆市来讲, 在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 同样要加强引导, 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 特别是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优势有机结合, 避免盲目发展, 重复建设, 无序竞争。对符合标准的产业基地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充分发挥现有基地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服务、公共技术平台支撑、龙头企业集约发展、中小型企业孵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功能, 实现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化产业蕴涵着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作者从区域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角度, 分析了重庆市文化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并提出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评价指标,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江华.依托项目2012年重庆文化产业创收将突破300亿[N].重庆商报, 2009-5-2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产业开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开发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开发两者之间是互助互利的关系,通过创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和宣传,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知晓,从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受众面,进而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者和传承者队伍的壮大,最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进行挖掘,能够为广告创意提供更好的素材,从而有利于文化商品品牌的建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以文化为中心展开商业活动,最终有利于经济建设。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开发满足对非遗的传承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无论从文化建设角度还是从经济建设角度来分析都十分有必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开发的途径
(一)从创意角度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颖”之处
1.有古文化的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发源较早,拥有悠久的历史。所以非遗文化对现代人来说是隔时空与古人的精神交流,甚至有穿越的文化色彩。非遗文化的古典魅力和古香古色的韵味本身就受到广大热爱传统文化人民的热爱。古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深受当代中国人的热爱,具有良好的市场。例如,周杰伦中国风的《兰亭序》是现代音乐与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穿越时空的合作;郑源和储兰兰的《寒江雪》是现代阴雨与国粹京剧的艺术变形融合;黄悦的《折子戏》片头用了京剧的原生唱腔,是现代曲乐与国曲京剧的完美嫁接;谭维维与张喜民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将现代摇滚与陕西民乐以及西洋乐器熔化在春晚的舞台上,震撼了全世界,诠释了什么是中西合璧,什么是古今融合。这些曲艺作品都因为有了中国风而透出了卓尔不群的高贵。
2.有神州大地的传奇色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发源地为中华大地,尤其是黄河流域的灿烂文明,每个非遗文化都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非遗文化上带有的神州大地的符号,这本身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例如,《满腹经纶》这部语言类曲艺作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将中国各地的著名文化都串联起来,《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就在谈笑间带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中,将不曾被翻阅和少被关注的上古文化融化在了观众的笑靥中。
3.是多元文化池塘中的白莲
我国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变迁,不同时代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在建国前后的歌曲特点是旋律优美和辞藻含蓄;改革开放初期的歌曲由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激情,歌曲变得通俗易懂,表达直抒胸臆,是流行歌曲盛行的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中外文化高度交融,歌曲和影视剧的特点由原来的“高大全”向着“甜美腻”的方向转变。在这个文化主流形式演变的过程中,外国的文化表现形式被国人所接纳。现阶段是改革开放“走出去”的阶段,2015年APEC会议上,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瑰宝,是我中原文化回归的时候了。《华阴老腔一声喊》中谭维维装束青素,基本没有化妆,陕北民乐艺术家们身着家常服饰,但是正是那种如同白莲的本真打动了亿万国内外观众。
4.是炎黄子孙身上抹不去的烙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髓,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与世界接轨,是世界文化中国化后的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多数是民国甚至是晚清之前的文化艺术,那段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有着浓重的中华魂,如同烙印一样印在炎黄子孙的身上。非遗文化是纯粹的中国文化,不与任何其他“混血”,独具魅力。
(二)非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规划
1.非遗传承保护机构的本色宣传
非遗创意文化产业是为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而存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色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资金的匮乏和受众面过小都是造成宣传动力不足的原因,也是非遗失传危机日益明显的原因。在非遗创意产业链中,非遗传承保护机构是源头,也是产业链的重点,以本色非遗文化进行宣传,在经过一个个环节让大众接受并热爱非遗文化之后,要将非遗文化的“真身”显现出来让大家朝拜。
2.非遗文化与时下文艺形式结合
由于历史和主流文化等原因导致了非遗文化的成为小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非遗文化,需要将非遗文化与时下流行的艺术形式结合。该创意产业开发的原理如同十二生肖争排名时聪明的小鼠站在跑得很快的老牛身上一样。将非遗文化植入时下文艺形式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非遗与流行歌曲结合;再如,非遗与服装彩绘相结合;再如,非遗与手工艺制品相结合;再如,非遗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等等。非遗文化与时下文艺形式结合是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是非遗文化打入主流文化市场的包装阶段。
3.非遗艺术义演与商演有机结合
当下的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也是对非遗艺术宣传效果最好的是曲艺类艺术。音乐是人类的灵魂,将包装出来的非遗艺术进行表演,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非遗与广大观众碰撞的频率也自然会增大。非遗艺术形式进行演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开发链中的主要环节,这个主要环节的工作质量高,持续的时间长,该创意产业的生命力也就更旺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量也会越大。因此,在非遗艺术形式推广的过程中,要将义演与商演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非遗艺术与大众的接触次数上有所保证。所以,在非遗创意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和资金上的相互补给做好计划。
4.非遗艺术走进艺术学校课堂
语文之所以大家都会是因为代代相传,每个地方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哼上几句自己的地方戏是因为从小的文化氛围。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很好地进行传承。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接受和效仿,大众的审美和文化素养也会有所提升,所谓“会者则难者亦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也就更好完成。非遗艺术关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其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艺术的升华。将非遗艺术种在声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土壤中,会成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无人能撼。
(三)非遗创意产业开发的注意事项
1.坚持始终保持非遗本色化和非遗艺术化两个版本
在非遗创意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始终坚持两个版本,一是对非遗本色文化的保护,虽然对非遗文化进行适当的变形应用到了艺术表演中,但是对于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高度的保护,非遗的每一分真色都是发掘不尽的创意源泉。此外,如果将非遗文化的本色溶解掉了,也失去了应用创意产业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二是对非遗艺术化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升级,对非遗艺术形式进行二度创作能够延长非遗在流行文化中的存在时间。非遗艺术化这个版本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分别是为本色非遗进行代言,让非遗以变式的形式杂糅在流行文化中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2.坚持非遗文化借“政治政策”助“经济建设”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的文化殿堂中的美酒是干红解百纳,用多种葡萄酿出了独有的香醇。如今改革开放政策重于“走出去”,也正是茅台入宴的时候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传播需要凭借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乘着开通的亚欧铁路,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沿途播撒。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国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良好的保障,温饱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向着文化阵地转移。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颖之处进行包装,从而推动新一轮以文化为卖点的产业长足发展,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健康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从而借力打力让沉默已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响彻空谷。
3.非遗创意产业发展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发展创意产业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并提升其价值,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代表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要经过创意的包装以扩大受众,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后,在将其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行普及,从而让人们对非遗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进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创意产业对非遗文化的魅力进行挖掘,能够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这个产业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长足稳定的发展,从而让非遗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永存,并且踏着当下改革开放“走出去”的有利政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高小康.如何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划出红线[J].人文杂志,2013(09):12.
[2]陈又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生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15-16.
【关于文化产业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浅谈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10-17
关于加快泾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2-01
文化产业网建设方案06-12
文化产业园策划方案11-25
关于企业文化诠释09-27
关于中国古典文化11-14
关于企业文化理念口号07-19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12-11
关于班级的作文:班级文化09-08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论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