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课堂教案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第二课堂教案

高一语文第二课堂教案 篇1

第二单元

长征中学 宗捷

高中语文高一年级单元教学基本要求 (表三)

单元序号二单元类别单元主题杰出人物

单元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学习用朴实的生活化的场景以及使用意象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了解散文的不同语言风格;走近杰出人物,感受其永恒的魅力。

基本内容:三篇课文用不同的手法展现了鲁迅、巴赫、邓小平的形象,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形象;理解“小溪”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了解或质朴或诗化的散文语言风格。

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

课外搜集材料适当了解人物,教学中结合课文勾画出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笔下人物的不同侧面。再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人物的印象。若学生基础扎实,可对前两篇散文进行比较阅读。

单元教学活动预设:

1.课时数:4

2.课时安排:

《回忆鲁迅先生》2课时:第一课时交流资料背景,谈谈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第二课时研读课文,抓住细节,仔细品味散文语言风格,理解文中的鲁迅形象。

《小溪巴赫》2课时:第一课时聆听音乐并结合意象“小溪”形成对巴赫的初步印象;第二课时深入体会诗化语言,理解“小溪”的内涵,感受巴赫的音乐世界。

《春天的故事》:建议学生在课外自读。

3.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回忆鲁迅先生》:调动学生关于鲁迅的记忆,给予充分的阅读课文与拓展材料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讨论完成文中鲁迅形象的分析,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小溪巴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溪”、“巴赫”、“伟大”三者的关系,课外感受巴赫恬静、安详、圣洁的音乐世界。

《春天的故事》:学生制作关于小平同志的幻灯片,结合口语教学,作专题介绍。

4.单元拓展学习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删节部分;《关于鲁迅》周作人

《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小步舞曲》巴赫(上课铃声);《爱的协奏曲》巴赫

歌曲《春天的故事》

5.学生学习的成果预设:

能理解课文中的杰出人物的形象,能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不同作用。

6.单元学习评价建议:

重点考察学生是否理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二单元类别单元主题杰出人物

课 题《回忆鲁迅先生》课时数2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应当了解写作背景,再调动学生关于鲁迅的记忆,随后与文中鲁迅形象比较,会有一个相对深刻的认识,课文理解以抓住细节品味语言为主,引导学生概括鲁迅的形象,发现材料选择的目的性。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学习用朴实的生活化的场景来表现人物;品味散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走近杰出人物,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爽朗与热情,也感受鲁迅对革命事业的投入和对民族的责任感,体会作者由衷地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鲁迅的爽朗与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散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导入

了解背景交流有关萧红的背景资料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PPT萧红萧军等人照片

导入

回忆鲁迅调动学生关于鲁迅的回忆,学生谈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PPT鲁迅照片

研读课文

寻找细节

品味语言以“以文中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话题,先仔细阅读课文,再展开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抓住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如鲁迅的“笑”),形象总结必须有理有据。集体交流时穿插片断朗读。最终得出生活中的鲁迅是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博爱、倔强、关爱青年的人,同时也是对民族充满责任感的人。

PPT细节文字

研读课文

总结概括

文风把握概括作者所写之事,无非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断。提问写这些事情对表现人物有何好处?学生体会作者选取生活化的场景更能表现真实的鲁迅形象。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1、阅读《思考与练习》第三题所引文字,进一步感受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2、阅读郁达夫《怀鲁迅》,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感情。

1、感受到工作的鲁迅、一个人的鲁迅、夜里的鲁迅是孤独的,是忧郁的。

2、能从背景以及作者身份入手,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感情。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二单元类别单元主题杰出人物

课 题《小溪巴赫》课时数2

教学设计思想:

巴赫的音乐很美,肖复兴的文字也很美,教学时应把两者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同时得到音乐和文字的双重享受。另外,本文可作为学生练笔的范文,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尝试个性化的创作。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学习使用意象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品味散文诗意的语言风格;走近杰出人物,感受巴赫恬静、安详、圣洁的音乐世界。

教学重点:理解“小溪”意象也即巴赫音乐世界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文字与音乐的相通。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导入

了解背景交流有关巴赫的背景资料。PPT巴赫照片

初步感知

课文朗读先纠正字音,再配乐朗读课文。MP3巴赫乐曲

研读课文

意象分析课文开头作者说到“一直想写一写巴赫”,可又“不知该怎么来写巴赫”,说明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难处,以此引出“小溪”这一意象。随后讨论交流什么是“小溪的品格”,指导学生圈划重要词句如“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讨论时应使学生明确小溪的品格亦即巴赫的品格。随后小结作者笔下巴赫的音乐世界。

PPT重要语句

研读课文

感受音乐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作者对巴赫音乐的感受。再一次聆听巴赫音乐,仿照课文写下自己的感受,尝试用文字表现音乐,并作课堂交流。

MP3巴赫乐曲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仿照作者手法描写一段学生自己喜欢的音乐,以随笔的形式呈现。

不对音乐内容作规定,学生有更大的自由,也有更真实的感受可写,应能锻炼其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曹杨二中 张蕾

高中语文高一年级单元教学基本要求 (表三)

单元序号第三单元单元类别单元主题“为理想而奋斗”

单元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缅怀、颂扬马克思丰功伟绩的悼词。《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则是鲁迅愤怒揭露反动派、深切怀念革命烈士的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

2、引导学生把握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方式。

3、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特定情境下语言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4、了解革命前辈和志士仁人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他们在追求和实现理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是教学中的重点。

2、通过品味重点词语,领会词语之下蕴涵的感情和深刻含义。

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都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因此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联系背景信息等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时先结合课文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在解读课文过程中要注意对关键性词句的圈划。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关键性词句进行点评,然后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品味词句的方法。

单元教学活动预设:

7.课时数:共3~4课时

8.课时安排:《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2课时

《为了忘却的记念》2课时

9.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由于本单元文章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师生共同研讨的方式展开。

10.单元拓展学习内容:

拓展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或以古今中外“为理想而斗争的人”为专题,由学生自主进行拓展阅读。

11.学生学习的成果预设:

1、能够了解马克思以及左联作家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能够感受他们在追求和实现理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把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结构;基本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2.单元学习评价建议:

教师结合课内学生圈划、品读的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监测评价,也对教学重点的落实进行评价。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单元类别单元主题“为理想而奋斗”

课 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时数1~2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 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词句进行品读,对重点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

2、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导入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谈起,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简介马克思的生平可请同学交流课前所查找的有关马克思的资料。也可由老师补充相关资料。

学生自由朗读或听读课文

师生共同进入文本学习的情境

文本研读

在阅读文本之后,你认为恩格斯如何来评价马克思?师生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对马克思的贡献进行概括及阐述的语言(如文中第二段)

快速浏览课文

勾画出你认为含义深远、感情浓郁的句子,并谈谈文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师生对话进行归纳。着重品味第一段、第八段以及思考练习三中所涉及的语句的含义。领会作者对马克思热情的歌颂、无限的敬仰、沉痛的悼念。

拓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应该刻上怎样的墓志铭小结全文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1、完成一次剪报:课外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一文,对其中感情丰富或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圈点评注。

2、小练笔: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马克思的人格和精神给你的启示和影响。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本内容,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能够把握本文结构上的特点和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单元类别单元主题“为理想而奋斗”

课 题《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它是为纪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文中既有对烈士英勇精神的赞颂,也有对反动派残暴罪行的控诉和揭露。因此教学本文,要将情感融于其中。结合单元教学要点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文章要旨,也就是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在本文教学的难点部分通过学生置疑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结合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领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

1、理清全文思路,领会作者贯穿于文字中的思想和情感。

2、挖掘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导入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是哪一文学家?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简介文章写作背景

简介“左联五烈士”以及文章的时代背景可布置同学在课前进行预习,查找相关资料,课堂内进行交流。

听读录音

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圈划。教师进行归纳。

文本研读,把握人物形象

从文中鲁迅着重刻画的两位革命青年――白莽、柔石中选择其中一人来研读鲁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另一个人物可以在课后由学生自己进行研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重点词句的圈划和品读,注重文中的细节描写。

研读、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对五位烈士的爱及缅怀。如:1、研读文中几次写到给青年送书一事,体会鲁迅对五位烈士之厚爱、关爱。

2、研读“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这些语句

3、体味“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研讨、讨论交流。

研读、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对五位烈士之死的态度和情感。如:

可对文中第一自然段和第五部分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也可对题目进行解读

师生共同研讨、讨论交流。

归纳和总结归纳文章全文思路和作者贯穿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1、完成书后思考和练习题

2、拓展阅读:《记念刘和珍君》

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思考讨论基本能把握文章主旨,能把握对重点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和深刻含义。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东新中学 杜蕾

高中语文 年级单元教学基本要求 (表三)

单元序号第四单元单元类别小说单元主题小说及其评析

单元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初步养成阅读不同类型小说的基本能力。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小说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使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是了解小说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故事情节及主题线索之间的关系,对小说刻画人物的方式由基本了解。

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

《哦,香雪》要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鉴赏人物,通过景物描写来补充反映人物。

《〈药〉点评》带领学生结合点评、预习,了解文章主题,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评说作者的精彩与不足之处。通过换位点评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单元教学活动预设:

13.课时数:3课时

14.课时安排:《哦,香雪》1课时

《〈药〉点评》2课时

15.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讨论式及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换位点评。

16.单元拓展学习内容:

小说特有的叙述方式与写作实践的结合运用。

17.学生学习的成果预设:

可以在写作中有意识的运用细致的小说描写方式。

18.单元学习评价建议:

学生可以对理解作品主旨和所传达时代精神进行阐述

能够简单介绍小说对人物描述所采用的方法,指出小说特有的叙述方式和细致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第四单元单元类别小说单元主题小说及其评析

课 题《药》点评课时数2

教学设计思想:

1、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点评的角度、语言、敏感度,并通过换位点评加深对小说主题的了解。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了解“评点”这一传统阅读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2、准确理解小说原文,初步掌握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方法。

3、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小说《药》的主题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一、导入

检查预习,对于《药》全文的整体感知。

复习有关鲁迅的基本知识,请学生复述原文的基本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了解小说的整体框架课前的准备要充分一些,学生在真正阅读原文后记录自己的阅读疑问。

二、相关知识介绍

教师简介“评点”这一阅读和评论方法。

三、对照旁批阅读

研读旁批内容学生谈谈点评中究竟从什么样的视角、语言、敏感度,评说这些评述性语言的作用。

四、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初步把握主题。

借助小说的旁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并进行质疑。 自己的阅读感受中哪些是旁批中没有涉及到的,哪些段落可以再有什么样的评点方式。通过学生的质疑、提问与交流讨论,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五、重读点评,归纳点评角度

在归纳中了解小说阅读的方法。根据所归纳的方法为自己的换位点评归纳一下角度”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课后阅读吴中杰的《〈祝福〉点评》

学生可能在这节课后对小说的描写技巧、人物塑造等等方面感兴趣,可以适当将小说主题、线索、人物、环境、情节的关系加以介绍。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四单元类别小说单元主题小说及其评析

课 题哦,香雪课时数2

教学设计思想:

铁凝的《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题目的感叹语调也提示和透露了这一点。《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作者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反映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鉴赏人物,通过景物描写来补充反映人物。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

2.“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读课文,有明确的目的性,圈划课文也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于课文较长,整体预习之后,往往抓不住主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的思考。

快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通过复述情节,理清文章结构铺排,思考这样的情节安排对文本有何作用。

再读课文

鉴赏人物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重中之重,而散文化的语言,抒情式的表达,使得分析文本时必需注重关键词句的表面和引申,看出词句背后的深意。注重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细读章节

注重景物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强调人物描写重方法;环境描写重作用的考察重心。

小结课文《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 教师的小结必不可少,通过小节使得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深的探讨。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按照要求,想象完成作业。

作业的开放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晋元中学 丁薇

高中语文高一(下)年级单元教学基本要求 (表三)

单元序号五单元类别文言文单元主题亭台楼阁

单元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

学习体会古人以“亭台楼阁”为载体抒情显志和登高临远的意趣;了解“记”、“赋”、“志”等不同文体的特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词性活用现象,以及常用句法。

品味古人骈散结合的优美语言

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

结合作者的主要经历和思想,以诵读为主要教学形式,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单元教学活动预设:

19.课时数:8课时

20.课时安排:

《阿房宫赋》2课时――教师领读,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赋”的文体特点,把握叙议结合的手法,并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州快哉亭记》2课时――先介绍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由教师引导讲解,然后反复诵读,体会把握作者所要抒发的旷达之志。

《项脊轩志》2课时――作者生平简介,以体验情感为切入口,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归有光散文的基本特色和风格,体会其蕴涵在平淡质朴的文字下的至真亲情。

《四词四首》1课时――以诵读为主,结合作者生平,把握诗词的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登高临远所要抒发的感情。

总复习 1课时――课堂提问,或者练习,检查背诵默写情况。

21.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教师讲读为主,根据需要适当提问

22.单元拓展学习内容:

杜牧怀古诗《江南春》《泊秦淮》《金陵图》等

归有光《项脊轩志(删节段)》《寒花葬志》

23.学生学习的成果预设:

能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亭台楼阁”的意象在古代诗文中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法。

24.单元学习评价建议:

通过闭卷课堂练习,检验学生课内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选取课外阅读材料,检验学生迁移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五单元类别文言文单元主题亭台楼阁

课 题阿房宫赋课时数2

教学设计思想:

从“知其人”入手,结合社会背景,了解杜牧诗文的思想主题,再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赋“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把握本文中心主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叙议结合、夸张铺陈等写作特点,体会“赋”的文体特征;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告诫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朝骄奢淫逸而走向灭亡的覆辙。

重点难点:

1、把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以及某些文言实词和器物名;

2、学习了解“赋”铺陈夸张的行文特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引入

1、作者介绍和代表诗作《过华清宫》等,总结杜牧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

2、介绍“赋”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教师介绍、提示,学生回忆记录ppt也可以由学生查找资料,分组介绍

梳理全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第一段:

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

渲染阿房宫中的美人和珍宝之多;

第三段:

由铺陈描写转为议论,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四段: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对当朝统治者提出警告。教师领读,梳理文意,点出重要实词和活用现象;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赋的语言。

写作特点归纳1、用丰富瑰丽的想象、比喻和夸张塑造了传说中的阿房宫;

2、描写铺叙和议论相结合,描写为议论作铺垫;

3、骈散结合,富有气势,增加表现力。教师举例,领读,学生反复诵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1、名→状

2、名→动

3、动→名

4、形→名

5、形→动

6、使动

7、意动

8、宾语前置

9、介词结构后置

10、省略句

11、判断句分类整理

课堂练习

总结1、关于思想主旨和写作手法;

2、文言语法抽查提问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1、文言词法、句法整理归纳。

2、背诵全文,默写三、四自然段。

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直观感受到赋的行文特点;掌握常见文言语法现象。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五单元类别文言文单元主题亭台楼阁

课 题黄州快哉亭记课时数2

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作为一篇山水游记,具有代表性,通过讲解和诵读,使学生体会其特点和作者蕴涵其中的旷达胸襟。

教学目标:

4、积累文言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文言常用句式。

5、了解山水游记的行文和抒情特点。

6、感受体会作者在人生逆境中所表现出的旷达和超越古人的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

3、掌握文言词法句法;

4、本文借景遣怀,将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相关资料介绍

1、关于“唐宋八大家”

2、苏轼、苏辙的相关经历教师介绍

学生做笔记ppt也可以由学生查找资料,分组介绍

梳理全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第一段:

介绍亭的位置、建亭原由和亭的命名。

第二段:

描述亭中所见之胜景和由此引发的历史联想,并初步诠释“快哉”含义,为后文铺垫。

第三段:

借“楚王披襟当风”典故,进一步阐释“快哉”内涵,真正电出自己超然洒脱的思想境界;也以此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教师领读,梳理文意,讲解字词,适当提问,学生反复诵读,思考回答,记忆。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掌握文言句式1、名→状

2、名→动

3、宾语前置

4、介词结构后置

12、省略句

13、通假字

14、实词虚词分类整理

课堂练习

总结

作者思想感情、行文思路,词法句法抽查提问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2、文言词法、句法整理归纳。

3、熟读文章,背诵默写结尾议论段落: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西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基本了解“快哉”内涵;把握文中涉及到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五单元类别文言文单元主题亭台楼阁

课 题项脊轩志课时数2

教学设计思想:

以体验情感为切入口,通过反复朗读,一方面锻炼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一方面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和理解,了解归有光散文的基本特色和风格。

教学目标:

7、积累文言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文言常用句式。

8、体会作者选取日常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行文特点。

9、理解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重点难点:

5、文言词法句法;

6、如何透过质朴平淡的文字去体会作者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相关资料介绍

15、作者生平

16、关于项脊轩

17、关于散文

18、关于唐宋派教师介绍

学生做笔记ppt也可以由学生查找资料,分组介绍

梳理全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第一段:

描述项脊轩的特点:小、旧、破、暗;与修葺之后的清雅宜人对比,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突出对项脊轩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写人记事作铺垫。教师领读,梳理文意,讲解字词;学生反复诵读,记忆。

第二段:

开始记述可喜可悲之事。

一“悲”:大家庭分崩离析,家道中落;(“……凡再变矣。”)

二“悲”:慈母早逝;(“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三“悲”:祖母厚望未孚;(“……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感逐步推进,由淡转浓,由含蓄到迸发。

第三段:

繁荣简单记述自己的闭门读书的生活和项脊轩四度遭火灾而幸存,表达作者对它的深厚感情。

第四段:

“喜”:回忆与妻子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夫妻间深厚的感情;

“悲”:妻子早逝,无限悲伤,重修项脊轩;

第五段: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以乐景衬哀情,表达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含蓄而深沉)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掌握文言句式1、名→状

2、名→动

3、宾语前置

4、介词结构后置

19、省略句

20、通假字

21、实词虚词分类整理

课堂练习

总结

作者思想感情、行文思路,词法句法抽查提问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4、文言词法、句法整理归纳。

名→状

名→动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

通假字

实词虚词

5、模仿本文的选材和抒情方式,写一段300左右的记人叙事短文。

3、背诵默写第一段。

了解文意,把握本文记人叙事基本特点:平淡朴素的文字之下饱含的深情。

掌握文言词法。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祁敏

高中语文 高一 年级单元教学基本要求 (表三)

单元序号六单元类别文言文单元主题古典诗歌

单元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简单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分类和总体特征,了解本单元诗歌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方法,如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终南山》等为例,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吟诵诗歌的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背诵名句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篇背诵

《律诗三首》全部背诵

《绝句三首》全部背诵

基本内容: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批判封建礼教压迫的乐府诗、叙事诗,有着典型的现实主义精神,善于运用赋、比、兴手法,人物形象极其鲜明。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及相关内容的拓展比较,不仅可以初步把握叙事诗鉴赏的基本规律与方法,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继承、发展与影响)。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仙”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可以帮助我们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及他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的特点,感受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慕,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精神。

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

课外阅读袁行霈的《诗赋论》,简单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规律及总体特色。在诗歌教学中适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件、配乐朗诵磁带等,调动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重视诵读教学,在教学中可采取分角色朗诵,吟诵等。加强课外阅读。

单元教学活动预设:

25.课时数:6课时

26.课时安排: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3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1-2课时

《律诗三首》1课时

课外学习、背诵《绝句三首》

27.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教师讲解与学生诵读相结合;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28.单元拓展学习内容:

《陌上桑》、《行路难》、《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登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使至塞上》等

29.学生学习的成果预设:

能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按要求背诵名篇、名句;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简单常识

30.单元学习评价建议:

根据学生课内、课外各项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各类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建议适当选取拓展材料进行课堂练习,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的迁移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六单元类别文言文单元主题古典诗歌

课 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课时数2-3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诗内容较为浅显,故事性强,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诵等活动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帮助感受与理解。而文中相关的文言、文化知识可以用完成专项练习的形式加以整理和巩固。

第一课时侧重于内容理解,第二课时侧重于鉴赏方法的点拨与知识的梳理、积累

教学目标:

1、感受主人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追求爱情的不易和对爱情的忠贞

2、了解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掌握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3、简单了解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继承、发展与影响)

4、归类整理“自”、“相”、“见”的用法;初步掌握偏义复词、古代纪时法等文言、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感受主人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追求爱情的不易和对爱情的忠贞

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简单了解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继承、发展与影响)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一、

导入

《上山采蘼芜》

或梁祝的故事学生谈理解

教师点拨、总结ppt可结合影视作品中的片断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

初步了解

检查预习:

梳理情节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二、

整体感知

人物形象理解交流:故事中我最喜爱的人物与我最讨厌的人物

要求:说明理由在讨论中逐步挖掘各人物的形象特征;教师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板书将学生对人物的初步认识一一记录下来,相机追问点拨、引发讨论

三、

细节品味

人物形象理解分角色朗诵

要求: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特定的情境,尽可能模拟人物的声气

通过学生的互评和教师的归纳,明确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特征

通过分角色的朗诵,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与曲折的情节发展中人物的几次对话对展现细腻心理的作用

四、

方法点拨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主旨的联系

概括主题

五、

比较拓展

《关雎》

《遵大路》

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汉乐府民歌对《诗经》艺术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拓展:关于“新题乐府”、新乐府运动

ppt

初步了解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继承、发展与影响)

要点:1、现实主义的传统2、铺陈、比、兴的运用3、诗体上的发展与叙事能力的成熟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1、拓展选读:《陌上桑》《上邪》《长歌行》《有所思》《孤儿行》《战城南》等,体会并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感受乐府诗的特点

2、完成专项练习:

算一算:古代纪时

找一找:偏义复词

辨一辨:一词多义(“自”、“相”、“见”等)

3、背诵课文中的名句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六单元类别文言文单元主题古典诗歌

课 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数1-2

教学设计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教学时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不仅注重课内诗歌的诵读与学习,而且通过预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促进学生课外对李白作品的阅读与整理,帮助学生对其人其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 1-2课时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简单了解 “歌行体”这一诗歌体裁

2、感受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体会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这一基本特点

3、领会“梦游”的意境中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精神

4、理解“知人论世”、“读懂标题”、“寻找诗眼”等方法对探究诗歌的作用

重点:

感受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体会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这一基本特点

难点:

领会“梦游”的意境中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精神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课前准备

调动已有积累,做好课前预习工作1、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本诗的写作背景,结合注释读通全文

2、回忆、整理以前熟悉的有关李白的诗歌及名句

一、

导入

李白名句的回顾

――“诗仙”ppt所出示的李白名句由师生在课前共同寻找、挑选

二、

探究抓住“梦游”这一线索,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诗仙”李白的诗歌特点。简单介绍“歌行体”这一诗歌体裁

听配乐朗读磁带,创设情境,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1、写作内容的选择:梦游仙境,记梦诗、游仙诗(三段分说其缘由、过程、感怀)

2、个性思想的展现:骑白鹿、访名山,不摧眉不折腰,脱离尘俗、洒脱自由

3、写作手法的选择:典型的浪漫主义,奔放而又飘逸;

大胆的夸张的修辞,丰富神奇、绚烂多彩的想象,给读者以梦幻的美的享受

反复诵读

配乐朗读磁带

三、

迁移《行路难》阅读比较:

不同点:

《行路难》写于744年,虽失意而渴望从政。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745年,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表明自己不愿折腰事权贵的心声。

相同点: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了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便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ppt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1、拓展阅读:《将进酒》、《蜀道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进一步感受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教案 (表四)

单元序号六单元类别文言文单元主题古典诗歌

课 题《律诗三首》课时数1

教学设计思想:

这一课的教学不求面面俱到,抓住律诗的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加以突破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三首诗歌中的文学形象和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感受律诗形式之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三首诗歌中的文学形象和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感受律诗形式之美。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步骤主要内容师生课堂行为媒体使用建议相关说明

一、

导入

关于杜甫、王维和陆游的文学常识学生交流预习

教师总结,

学生记笔记

二、

整体感知

初步了解律诗形式上的基本特点,感受其形式之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古体诗作比较,分析句式、押韵等特点

三、

重点突破理解意境选择一首诗,如《终南山》,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文学形象,理解其与主旨的联系

四、

迁移实践

分析意境选择另两首诗中的典型诗句,请学生就其意境讨论分析

四、

概括总结

意境鉴赏法教师归纳总结

作业内容:反馈预设:

1、拓展阅读:《登高》、《望岳》、《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使至塞上》等,欣赏其格律之美与意境之美

2、背诵律诗三首

高一语文第二课堂教案 篇2

1.知识目标与技能

理解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熟练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相关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应对价格变化的

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价格变动认识的科学态度,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四、新课引导

枸杞是我们宁夏的特产,在宁夏,很多人靠生产枸杞生活,李大山就是一个代表,李大山有个爱好就是创作打油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大山的打油诗学习价格变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影响。

五、新课讲授

1.对生产的影响

师:每年夏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作为枸杞生产者,枸杞的价格时刻牵动着大山的心,影响着他的心情,2012年的夏天,大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李大山的喜和忧(一)

种植枸杞已多年,靠它吃来靠它穿,

卖高卖低不由咱,到底由谁说了算?

今年价格又走低,我心犹如血在滴!

枸杞枸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师:原来是枸杞的价格让大山苦恼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今年枸杞价格下滑呢?一起看看今年的枸杞行情。(看视频)

师:看来今年的枸杞行情确实不够乐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枸杞价格下滑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需求不足、质量不好。如果你是大山,面对这样的行情,面对外来枸杞的冲击,该怎么办呢?(生:讨论2分钟并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看看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

板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会把大家的想法带回去给大山,相信大山的腰包会越来越鼓,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近些年,由于大山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他的日子已经很红火了。

李大山的喜和忧(二)

感谢国家政策棒,我由温饱奔小康,

前年盖上大瓦房,去年买了电冰箱,

添了电脑连了网,城里农村一个样。

日子年年大变样,犹如心里吃了糖。

师:真为他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此时,我们也发现大山的角色也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那么,作为消费者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是的,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对消费者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呢?

2.对生活的影响

板书:1.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成反相关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上黑板画曲线图。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可是物价的不断提高给大山增添了不少烦恼:

李大山的喜和忧(三)

老婆想要金手镯,粮油价涨不停歇,

老婆老婆听我说,生活计划还得做,

镯子咱再拖一拖,看看金价跌不跌。

师:金镯子之类的商品和食品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一样吗?(生:……)

板書:2.不同商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不同

学生活动:在同一区间画上对比函数图(对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指导)

师: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哪类商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生:……)

教师总结: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物价上涨的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就非常不利于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非常重视物价的稳定,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教师: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今年大山又圆了自己一个梦,拥有了一辆汽车,可是,经历了短暂的喜悦,苦恼也随之而来:

李大山的喜与忧(四)

有了汽车真方便,买车容易养车难,

汽油改成天然气,谁知气价又翻倍,

开车成本实在贵,喜忧参半啥滋味?

电动汽车快普及,还是用电最实惠。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有“买车容易、养车难”的体会?养车需要的东西和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互补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学生:……)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油改气,甚至有换电动汽车的想法?油、气、电是什么关系?

学生:替代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反相关,替代品——正相关。(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画曲线图)

3.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总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条经济规律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若价格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那么,人们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一定会像宁夏的枸杞一样越来越红!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人戴望舒。2、品味揣摩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反复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与鉴赏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丁香花》,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引入丁香花。

(出示图片,了解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Z《浣溪沙》)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所以说,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运用并发展了丁香花意象。《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二、研读课文

(一)、走进雨巷――泛读,了解作者、理清思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作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作品思路。(学生讨论)明确: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第7节: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出“我”的希望。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去-消失在尽头

(二)、驻足雨巷――研读,感受意象、探究情感

1.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讨论)明确: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下着雨

丁香:美、高洁、愁怨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茫、寂寞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联系全诗,找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学生讨论)

明确:独自、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这些词语写出了“我”是一个忧伤、迷茫的独行者,但同时也有所追求,因为“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思考其象征意义。(学生讨论)

明确: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三)、流连雨巷――朗读,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播放名家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语言,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本诗的意象。

1.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悠长、寂寥、颓圮、哀曲、

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举例分析)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2.结构特点:共七个诗节,每节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押韵位置错综变化;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这样写的效果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

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而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的暗示了诗人低回、迷茫的心境。

3.思考探讨雨巷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明确:

①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表面上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②音节和谐,节奏优美。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很鲜明。

③诗中运用叠句、复沓、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因此叶圣陶盛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延伸拓展

走出雨巷――选读,比较阅读,提升能力

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比较:赏析《雨巷》与《浣溪沙》的异同。

浣溪纱【南唐】李Z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提示:从意象、意境、主旨、表现手法这几个角度去比较。

相同点:都将丁香花作为主要意象;意境朦胧;都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惆怅;都运用象征、比喻。

不同点:除了丁香花外,《雨巷》还选了“油纸伞”“雨巷”“姑娘”,《浣溪沙》还选了“落花”“青鸟”“绿波”;意境:《雨巷》以清幽为主,《浣溪沙》结尾气象雄伟壮阔;主旨:《雨巷》主要抒发个人的忧愁与惆怅,《浣溪沙》主要表达作者对南唐国运的忧愁与感慨;表现手法:《雨巷》除象征、比喻,还运用了排比,《浣溪沙》除象征、比喻,还运用了拟人。

四、课堂小结

回首雨巷――熟读,复习巩固,达到背诵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等着你。

布置作业:请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雨巷幽深寂静

丁香美、高洁、愁怨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高一语文教案 篇4

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二、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而自己没能解决的各种疑问。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是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领悟,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习

这个环节不作固定不变的预设,拟根据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临场梳理出一个合理的步骤。预计要重点探讨如下内容(按文本先后顺序,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顺序):

1、题目

标题可以引发三个具体问题:谁像山一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思考什么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指导同学寻找点题句--第九节的“他(按:指猎杀狼以保护牛群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和全文末句“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解决,明确题意是作者希望人类用山那样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隐藏的内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和对文本开头三节的研读结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放在开始解决,不必求深,某些含义可以在后面涉及相关内容时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节重点写了狼的一声嗥叫。这几节在全文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写到的那一声“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题目中“思考”的对象,同时,山的“思考”方式也隐含其中。吃透这几节,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钥匙。而作者采用了诗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内涵,其中微妙之处学生往往难以领悟,因此值得在课堂上重点加以突破。文本的语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学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虑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来各个突破:

A.这一声嗥叫有什么特征?“骄傲”“不驯服”“对抗性”“蔑视”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山的反应与其他的反应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这是关键问题,题目“山那样”中“那样”的内涵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让他们放眼全文,从人原来如何思考这个反面角度了认识山如何思考)

C.“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秘密”具体指什么?

小结:在作者笔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都是平等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巧妙地维持着一种平衡。但是,人类以万物的主人自居,从短暂的眼前利益出发把万物区分为好的和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一声嗥叫,是对自己的生存权利的宣示,也是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抗议。

3、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

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节。这部分内容,写了作者怎样从一个资源保护运动(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确信资源分为“有用”“无用”,“有利”“无利”)的追随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的心路历程。施教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能表明作者对狼的态度认识前后变化的关键语句,重点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没有人”“一秒钟之内”说明了什么?)

②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说明了什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是这样?后一问题带起对第七节的理解)

③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指什么?)

4.结尾

结尾几段文字饱含激情,只是这种激情是以一种有节制的文辞表达的,表面看起来相当地平静。这里作者含蓄地表明了他的“土地伦理学”的重要观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细心的咀嚼品读方能会意。领会隐性内涵是学生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导上下功夫。

重点研读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了。

②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样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语必要吗?)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指导学生从什么是与“荒野”相对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征,进而理解“启示”内涵,最后理解与文题的联系)

四、简要总结

1.作者写本文,意在弘扬一种新的伦理观念,一种对土地、对万物的应有态度。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你对这种观念、态度的理解说出来。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观的句子,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保护生态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有关的专著、文章汗牛充栋,你觉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

要点:大多数同类文章用的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却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读来诗意盎然。这就使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与优美的形式溶为一体,使他的著作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五、课外拓展

介绍作者利奥波德,并推荐阅读他的《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他的《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作是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1887年,梭罗去世二十年后,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由于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的利奥波德就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兴趣。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十三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几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土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正如梭罗把他在瓦尔登湖畔的躬耕与沉思写进了《瓦尔登湖》一样,利奥波德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为《沙乡年鉴》一书。1948年4月,利奥波往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扑救邻居农场大火的途中,他没有能够看见《沙乡年鉴》的问世。

设计这一步是因为,利奥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态保护先行者,诞生于60年前的《沙乡年鉴》早已成为生态保护运动的“圣经”。身处当今世界,生态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阅读这本文质兼美的著作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益处。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人的思考狭隘主观主宰

山的思考全面客观共同体

[教学反思]

借班上课是很容易上成一节遗憾的`课的。因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你所面对的“材”的学习情况。在备课的时候,我只笼统地、想当然地知道梁丰中学的学生相当优秀,但优秀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刚进高一的同学语文学科优秀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家常的课,尽量摒弃公开课中比较容易见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从结果来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预期。

梁丰的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这样一篇看起来并不艰深的文章理应、事实上也的确能大体读懂。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手头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内涵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伦理学”这样的思想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学生一样,他们中至少相当一部分人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没有疑问”未必是真正的没有疑问。由此我设定本节课以同学们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以及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果然,课前和几个同学个别交流时,他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容易看懂。经过鼓励之后,“新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诸如此类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含量的问题便纷纷提出来了。

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的同学还未必都能调动各种手段予以解决。我并不奢望一节课教会学生所有的方法,考虑到文本有许多富有意蕴的关键词句的特性,我选择了从关键词句入手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的路子。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具体的方法,比如,通过点题句和与结尾处的联系来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思考与“荒野”对应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样含蓄的语句。从施教结果看,有一定效果。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检查自学情况,讨论课文的线索和结构,布置讨论题。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研究性学习情况(部分),以学生抢答,教师补充和订正的方式进行。

1.关于作者:基本情况: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二、朗读课文,检查早自习自学情况:

1.播放朗读磁带。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指定三名学生接力朗读,教师正音。

2.抢答:词语解释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三、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第一步,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四、小结写作线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结构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这里,再小结一下。教法上由教师主述或由学生讨论均可。很可能学生在认识上有争议,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就行。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号一句可作为板书)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六、小结、布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提问。

1.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二、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

这个问题可放在分析第4段时顺势讲解,不必讲通感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引导学生在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五、收束部分。

思考题:《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上一篇:春天的山优秀作文下一篇:小学生二年级主题班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