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精选8篇)

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篇1

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设计,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好的导入语,能展示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体现教师语文教学的个人魅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揭示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导语设计上精心准备。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常用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列举如下: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回顾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强化,从而熟练地掌握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享受成功的幸福,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导语: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因为我们七年级已经学过他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还五言律诗《望岳》和《春望》。(教师领着学生齐背《望岳》和《春望》)我们知道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出示目标导入法。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语文教科书的灵魂,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每一篇课文的灵魂;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对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教学活动总是围绕每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结构繁杂的课文,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出示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从阅读感受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与技能:

3、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4、熟悉鲁迅及其作品。

5、识记理解文中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6、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7、品析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思想的方法。

8、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提炼主题导入法。主题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一篇课文,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运用充满哲理的议论语言,揭示所要教的课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品味文章的表现手法,深入把握课文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如教学《巨人和孩子》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荆棘,自得小伤。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读完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诗人王尔德《巨人和孩子》这童话,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四、设置疑问导入法。

在课堂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纷乱中平静下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读课文前,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沁园春。雪》,就可以用悬念法设计导语: 同学们,一说起雪,我们就会想到寒冷的冬天,想到和小朋友一起堆雪人,想到那“千树万树梨花开”柔美,想到愁云惨淡、山川失色的压抑和惆怅,想到寒风凛冽如刀割,想到被困居室不得舒展而游满井,想到冬天过去,春天如此令人神往……毛主席笔下的雪景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毛主席又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毛主席的磅礴气势与高远眼界吧!

学生们听了老师的问题后,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原本喧嚣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

五、感情共鸣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抒情美文。这些文章因其挚爱深情而历久弥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仅凭空洞的说教和冷静的评析,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作品的情感内化为学生本人的切身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领略到作品的精髓。

我在教学《永久的悔》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 录音机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

伴随着婉转的旋律,我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诵道:有人说,家就是房子,其实,有房子的人不一定有家。真正的家是爸爸慈祥的目光,是妈妈温暖的怀抱,是爷爷手中缓缓挥动的蒲扇,是奶奶讲述的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真正的家是村头那棵苍虬的老槐,是家门口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是房顶的一缕炊烟,是火炉旁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家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牵挂……。

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怅然动容,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蕴涵的情感之中了。

六、积累名句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体现人生志趣与选择的诗文很多,在教读《鱼我所欲也》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设计导语: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选择了坚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选择了隐逸;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选择了洒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选择了忠诚;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选择了奉献。抚今追昔,你我不也站在抉择的路口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又是作何选择的。

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篇2

1. 巧设悬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 好像有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 唤醒着大脑, 迫使它加强工作。”如能在设计课堂导语时, 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活力勃发的理想状态。如在教《读书美容》一文前, 我跟学生这样说:“同学们, 你们知道哪一种化妆品它可以使人一辈子都容光焕发, 青春永在吗?”在学生一片热火朝天的猜测中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是“读书”。我接着说:“读书为什么能美容, 它是如何把我们变美的呢?”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之前, 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一些问题来“吊起学生的胃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这样, 学生便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 而是韵味无穷了。

2. 故事吸引。

中学生特别容易被那些或轻松有趣、或紧张刺激、或催人泪下的故事感染、打动。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 针对所安排的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阅读求知兴趣。同时, 授新课前, 花极短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 能很快把学生注意力牵引到文本中来, 而且教师如能坚持这样精彩的故事导入, 会让学生不断充满新鲜感, 对每一篇新课文都会充满期待。如教学《一张毛毯》这篇发生在外国家庭的故事时, 可以用我们中国民间流传的一个泥碗的故事导入。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3. 借题发挥。

课题, 大多都是文章的文眼, 有的课题对文章内容起着高度概括的作用, 有的起着线索作用。一些课文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 能够抓住重点, 促使学生思维迅速运转。同时, 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在教授《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前, 我说:“一个湖泊既然被称为仙湖, 说明这个湖泊非常美丽, 但是, 这么美丽的湖泊居然没有了, 它为什么会消失呢?”这样直接把学生带入文本思考。在学生疑惑之际, 再让他们翻书找答案。

4. 开门见山。

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比如一些课文篇幅过长, 一节课很难讲解完, 或者是有些课文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思想性很强, 一节课无法分析完毕, 或者有些古文, 一节课很难讲透。这个时候教师在教学第二课时, 甚至第三第四课时的时候, 就可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前一节课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直接导入课文, 可以是对上一课时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回顾, 可以是对上一课时遗留的某个思考题的解答, 可以是解答前一课时学生作业中集中的突出问题。这样,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自然衔接, 重新组合, 在这些“旧”知识的重新组合中使新问题自然体现出来。从已知中产生未知, 利于学生从学习中摸索学习规律, 知道学习的梯度性、层进性、循序渐进性, 因此能产生“我也能摸透学习规律”的心理要求。

5. 复述情节。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 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导入新课, 在能激发学生兴趣点的关键处停下来, 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 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疑点, 往往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求知欲。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大增加。或者教师把文章当做故事一样讲出来, 在讲到高潮处故意停下来, 让学生们自己补叙情节, 补叙结局, 像这样能激起学生挑战心理的导入也可以预先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如教学《小职员之死》、《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类故事情节紧凑, 扣人心弦的课文时, 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21-01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极富感染力。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以“导”激“情”,有助知识的启迪和运用,以“导”启“思”。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六种导语设计的方法,供参考。

一、摹实境、调激情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讲《狼》一文,描摹了这样的场面:“暮色沉沉,一个人穿行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他加快了脚步。突然,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嗷叫,这是狼的叫声。那只狼已经出现在面前。”听到这里,有人发出了尖叫声。顺势引入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了情感体验,震撼心灵达到情感共鸣。

二、借教具、助领悟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例如:讲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展示祥林嫂不同时期的面貌,让学生留心观察其异同(特别是眼神的变化),教师穿插引导,让学生深切体验旧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朗读,声、色、情融于一体,教学效果很好。

三、述背景、补信息

介绍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文本当时社会的一些信息,导语中的历史知识、时代特征,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内心。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头导入时就须介绍当时的背景。

四、设疑问、引思考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讲《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时,是这样设疑铺路的:一上课就写了几个填空题,如( )其( )、如( )其( )、如( )其( )。学生填了前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第三个则无法填补。就在学生左思右想苦于求解时,给出答案“如临其境”,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使大家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

五、析标题、明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点,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讲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析题导入:“同学们,请仔细看这个课题,把它当成一句话缺什么?——从语法角度来考虑”学生会知道缺主语,之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这样通过释题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探索教材的中心内容。

六、作比较、难化易

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比较导入法主要是从两篇课文的不同点从旧课过渡到新课。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可用小学曾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通过比较就容易把握柳永《雨霖铃》的风格了。导语设计是对知识的探究和疏通,是旧知的直接利用,有利于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导语设计十五法 篇4

1.开门见山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延安把他培养成人,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可突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3.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你们到过老师或者父母亲工作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些什么?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绿色的办公室”。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4.激情法

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长城的教学挂图,讲解长城的雄伟建筑,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起了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概括叙述法

概括叙述法,即对课文内容或时代背景等作扼要说明,使学生了解轮廓。用语必须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例如教学《长城》的导语:长城始建于公元前65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整修连贯起来,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傍阴山的城防,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此后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长城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它吸引着许多中外的旅游者,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长城》,就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长城。6.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当然这里也运用了另一种导语方式:提问式。

7.提问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一个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如自读课文《榆钱饭》,可先让学生预习,利用工具书消灭生字词,然后用一节课分析总结课文。导语可先简略介绍作者刘绍棠,然后问:“什么是榆钱饭,作者想吃榆钱饭吗?”这些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很快答出。然后问:“是榆钱饭好吃,还是大米饭好吃?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答案是大米饭好吃,榆钱饭不好吃。理由有:

一、在没有大米饭吃的时候才吃榆钱饭;

二、作者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哄饱了肚子”、“忆苦思甜”、“打打油腻”。因此,后来作者吃不到榆钱饭是好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有实效。这样既疏通了课文,又明确了主题。

8.概述情节法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这种导语形式。如《藤野先生》这课的导语可以这样:鲁迅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红心到日本东京留学。因看不惯清朝留学生的附庸风雅和不学无术,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因此结识了藤野先生。后来鲁迅在“幻灯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是悲伤,送了一张照片给他,并题字“惜别”。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激励着鲁迅先生同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9.解课题法

如《岳阳楼记》,可简介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后举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讲解“记”在古代是一种不定体,写法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核舟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10.看图说话法

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出桥的结构特点。这种导语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1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例如教《读书笔记一则》,有个老师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再寄小读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说到一个孩子日记写得好,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他写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自由说)对,他日记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欢读书,还做读书笔记。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样写,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读书笔记一则》,这一导课语自然流畅,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讲故事导课法

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老师以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13.观察实验法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教《灰尘的旅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在教室空间里你看到些什么:然后做实验:用深色布或黑纸把教室门窗遮挡起来,用一束电筒光射进去,这时让学生再观察,问看到什么?(灰尘)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灰尘,而且灰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灰尘旅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14.电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例如教《长城》,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15.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如教学《草原》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紧接着问学生,这诗句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诵一问,不仅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无际、秀丽苍莽的草原上,同时,也为学习课文中与“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比较作了准备。

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例谈 篇5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美学、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下面试以笔者设计、制作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荷花》为例,略作探讨。

一、课件的设计如何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设计出实用性、适应性和艺术性强、

交互方便的多媒体课件,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与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项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日益扩大其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求做到“运用电脑、构建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结合,尤其是特出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本课件本着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引导作用的理念,力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

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2、设计思路

为了克服现行商业课件普遍存在的界面花俏、技术性高但针对性缺乏、实用性不强的弊病,笔者认为课件设计应该紧扣学习内容,针对学生实际,特出学科特点,实现意义建构。《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本课教学重点是:审美教育、语感训练、想象训练。

通过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创设情境,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可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件力图依*多媒体手段营造出课文的意境,让孩子倘佯其中,读悟结合,边读边悟,可以培养语感,增强积累。抓住重点词句训练语言,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发感悟和思考。挖掘教材的“艺术空白”进行想象训练,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获得审美体验,提

高审美情趣。总之,《荷花》课件设计的目的是使阅读教学个性凸现,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

学生、教材、课件之间的积极“对话”。

3、课件结构

多媒体课件的结构也就是多媒体教学信息的组织与表现方式,它定义了课件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联系的方式,反映了整个课件的框架层次和基本风格。本例中,将课件设计成复合式模块化结构,总的分为四个功能模块(影音配读、词句品析、课堂训练、图片欣赏),每个功能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基础子模块,使教师(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地航行,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性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在教学控制策略上采用计算机――教师(学生)交互控制,由计算机控制知识点序列,而在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的表示中采用

超媒体技术,满足实时教学的要求。

4、界面及交互

界面设计即对屏幕上将要显示的信息的布局进行设计,包括主菜单、不同级别的操作按纽、教学信息的显示背景、翻页和清屏方式等。软件界面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界面的好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布局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独特、美观大方的界面会对学生的

学习产生激励作用。因此,本课件在界面的设计和美化上花了一定的功夫。

首先,课件的教学内容是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所以在课件界面设计上,宜于采用大方、美观、清新、雅致的风格。其次,语文课学习是特别注重形象渲染的,所以要利用尽可能多的各种视频、图像、照片和声音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加快意义上的建构过程。再次,由于本课件既可用于多媒体教室的实时教学,又可以用于网络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课件应该教学信息突出,提示信息明确,美观清晰,丰富多彩。因此采用了较为简单易用的全程鼠标操作方式,为了提示可操作的链接,利用了热字的变色功能和热区的功

能,以及鼠标指针变形和“气泡”文字提示功能,使操作容易,便于使用。

5、脚本编写

文字脚本是课件设计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为课件制作提供指导性的方法和步骤。文字脚本就像建筑的设计图一样,是多媒体课件最初阶段的总体设计。《荷花》多媒体课件文字脚本部

分内容(主控页面)举例如下:

文字脚本还不能作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还需要将文字脚本改写成制作脚本。制作

脚本是课件制作的技术施工图。

二、课件的制作

1、工具的选择

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很多,就目前我国应用情况而言,主要有国外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Director、Action、Flash,Microsoft公司的幻灯演示文稿PowerPoint、VisualBasic;国内北大方正集团的方正奥思、武汉汉声公司的洪图多媒体编著系统、武汉凡高软件公司的课件大师等使用较为普遍。本课件制作使用的是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工具6.0豪华版,它的特点是界面简单、面向对象、所见即所得,具有直观、简便、友好的全中文用户界面和很强的文字、图形编辑功能,支持丰富的媒体播放方式和动态效果,能实现灵活的交互操作和多媒体同步。方正奥思的基本制作单位是页,用户在页中可以加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及影像等多媒体对象,对象之间可以实现交互控制。方正奥思通过层次结构管理器来设计和管理页,制作出不同的页之后,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页与页之间的超文本链接。此外,用方正奥思制作的课件可以很容易地生成EXE文件或HTML网页格式,脱离奥思环境安装、运行。

2、主要技术及实现方法

(1)文字的编辑

本课件的文字完全由方正奥思6.0自身具有的文字功能完成,为了把标题文字做得比较美观(如封页),使用了方正奥思中矢量文字的变形动画功能。充分利用方正奥思本身提供的各种文字效果进行编辑制作,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其它辅助性软件的使用,加快课件制作的速度。

(2)图像的采集

本课件中少量的图片,来自于对教材彩色插图的扫描,如背景图。大量图片文件来自于各种多媒体素材光盘及Internet,处理时使用到屏幕截图软件HyperSnap-DX。最后在方正奥思

6.0中进行各种效果(如背景半透明及丰富的过渡)的设置应用。

(3)动画的编创

Internet上采集的动画往往并不十分切合我们的要求,因此本课件中的动画都是自行制作或经过加工的。一是通过方正奥思6.0系统本身的图形组合(并接或串接)成动画的功能,实现按路径循环播放(如蜻蜓);二是利用AdobeImageReady7.0、UleadGIFAnimator5.0、

FlashMX2004等软件自行制作(如蜜蜂、小鱼)。

(4)声音的录制

本课件中声音应用量大,课文朗诵部分取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配套磁带,用磁带录音机播放,通过声卡的Line口传送到电脑,再用创新声卡附送的.录音程序CreativeRecorder转录成WAV格式文件,并根据课件设计中需要分段朗读的具体情况,把朗读声音文件分割

成相应的5段。课件中的其它音效或音乐来自Internet或素材光盘。

(5)视频的处理

本课件的视频主要是用来配合朗读的,也有一部分用来再现情境激发想象。根据预定的教学意图,选择合适的视频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笔者千方百计地利用Internet下载到有关“荷花”内容的视频文件,但播放后发现视频过长,其中不少片段与本课教学无关,于是利用超级解霸3000中的视频处理工具进行文件切割,去除不适合的内容,再用UleadVideoStudio7.0重新组合编辑,加入前面制作的朗读声音,设置好必要的字幕及过渡效果,最终形成新

的视频文件。

(6)课件的生成

为方便用户使用,课件必须能够脱离开发平台而运行。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课件开发平台对网络应用的支持已变得非常重要,课件能否在网络上应用,已成为评价和选用课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方正奥思6.0提供了打包成光盘发布形式的功能,可直接打包生成“exe”可执行文件,使产品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上直接使用。方正奥思6.0也提供了网络发布功能,可生成网页文件格式,直接在网络上应用。这样就使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上更加简单、方便和可*了。

三、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本课件提供了一个友好、生动的操作环境,特出语文学科特点,让学生进行品读、理解、思考、想象、表达等综合性阅读训练,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课件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内容中的基本知识,作为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的建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达到对本课知识系统的意义建构,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本课件曾应用于本市小学阅读教学观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摘要:“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在初中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好动,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层次差距较大,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也不够,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实际情况都需要语文教师很好地掌控课堂。而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导语设计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语;作用

一、导语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刚开始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这种兴奋或许是因为和其他同学玩耍的缘故,或许是因为看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或许是因为和其他同学一起解出了一道难题等;有的学生的大脑则处于一种迷糊状态,这种迷糊或许是课间10分钟趴在桌子上睡觉的缘故,或许是上节课产生的疲惫感等;还有的学生的大脑处在游荡状态。如何集中这些分散的注意力,是每堂课成功的关键。有经验的教师就会设计精彩的导语,如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啼笑皆非的故事、妙趣横生的事例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彩的导语就犹如一首乐曲的前奏、一部戏剧的序幕,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散乱的思绪。

二、诱发思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思考,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养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就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不少同学就固执地认为文章就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其实不然,作品中对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表现的恰恰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充满乐趣的童年的赞美,而后半部分才影射出封建教育的弊端。学生之所以会如此望文生义地理解主题,正是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时,上课一开始就抛出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在中学阶段会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对《风筝》一文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些导语看似平常,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抛开一些“陈规旧矩”,大胆创新地思考问题,使大脑“想”得更灵活。

三、突破课文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来导入新课,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深奥的知识变得简单而又生动有趣,从而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利的一篇文章,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上课之前,我让同学来做个小游戏。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另一位同学指挥。蒙住眼睛的同学要在指挥的同学的指令下从讲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上下讲台两次。两位同学都很认真地完成了。我再请两位同学谈感受和悟出的道理,其他同学谈一个旁观者的感受和悟出的道理。我再归纳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也是这样,被困悬崖的孩子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下了悬崖,由此他有了人生的感悟:关键是化整为零,一步一步战胜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就有兴趣了。

四、导语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情感因素,通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好感情的基调。例如在讲《黄河颂》时,笔者先放了一首《黄河大合唱》,学生从昂扬的乐曲中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豪情壮志以及那颗赤子之心;又如在讲《背影》时,笔者先讲了史铁生的故事,读了他那部感人至深的《合欢树》,学生都被文中所描写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然后,笔者再引入《背影》这篇课文,于是整个教室都沉浸在了情感的海洋之中。

五、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浅谈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导语,兴趣

伴着新课改的这几年教学, 感觉老师们总为上一节课的开头发愁, 特别是时逢大小的听课场面, 苦于这节课的导语怎么导。事实亦确如此, 因为成功的导语, 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 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 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 引导着学生竟相登堂入室。在此作为一名普通语文老师的我想表述一下自己的相知浅见, 谈谈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一、“闲聊”导入

课堂教学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闲聊”, 可直接进入正题, 但若能适时地把“闲聊”巧妙地引进课堂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 我在讲“说明文”时, 由介绍人的相貌入题, 进而转到说明的关键。我在课一开始“闲聊”道:“同学们, 你们上学回到家里, 如果家长问起, 给你们上课的那位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个傻学生这样回答, ‘这个老师嘛, 每只眼睛上面都有眉毛, 脸的中间是鼻子, 鼻子下面是嘴巴, 头部两侧各有一只耳朵, 他五官不缺, 四肢齐全……’”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人物的特征来说。”我很快肯定了学生的发言:“说得很好, 我们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闲聊”导入让人感觉到轻松且愉悦, 同时也聊得有知识、有水平、有深度、有品位。

二、架桥铺路

在讲授《孔乙己》时,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先生回忆, 鲁迅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具有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的?深入理解课文就能得到解答。再则,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写的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写的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孔乙己》描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

这样的导语, 学生听后, 急于想找到正确答案, 探求知识的欲望被燃起, 积极性高涨, 自然会取得异乎寻常的学习效果。

三、欲扬先抑, 情境渲染

例如, 在讲授《七根火柴》时, 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 小小的火柴, 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 再平常不过了, 几角钱一盒, 七根火柴, 更是不足挂齿。然而, 你们可曾想到,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 在红:军经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 就是这七根火柴, 散发了多少热, 放出了多少光, 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看作者谱写了一曲怎样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再例如, 苏国榜老师在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时, 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 有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 而有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是啊, 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向往, 然而那片绿色的田园, 那安静和谐的村落, 那轻柔袅娜的炊烟, 那绿树掩映的农舍, 那淳厚古朴的乡情, 不也令人陶醉吗?古往今来, 多少诗人曾描绘过它。讴歌田园生活之美好, 抒发田园生活之情趣, 并以此为主要创作题材大量纳入诗篇的是谁呢?好, 我告诉大家, 他就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这一首诗。”

这两则导语, 一是欲扬先抑, 一是情境渲染, 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和内容中去, 唤起学生的切身体验, 激起浓厚的欣赏情趣, 从而做到“轻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四、即兴演讲

例如, 一位老师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 恰值雪后大晴, 这位教师走上讲台即兴发挥道:“同学们, 断断续续, 飘洒了近一周的雪花停止了。今天, 阳光灿烂, 天气晴朗, 在我们看来这是很美的。但是, 一千多年以前, 有一个穿着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 他总是希望大雪纷飞, 朔风凛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请大家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 那老人就是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几句真实而发自内心的独白, 给同学们造成悬念, 激发兴趣, 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导语设计技巧 篇8

一、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导入方法的解读

高效课堂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导演的作用,语文老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学生学习主人翁的精神。要做到这样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说起来,做起来,只要学生动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就好了。学生动起来要做到心动、手动、嘴动,小组之间也要动起来,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提升自己。因此,在高效课堂流程的要求下,语文课堂导入一样要遵循一个原则:尽可能高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但这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了引导者,学生从倾听者变为了主导者。这样才能变“学会”为“会学”,才会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而课堂导入恰恰是这一习惯的第一环节。

如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发现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而不偏离教学预设重点,这正是高效课堂流程中课堂导入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不再只是教师的任务,而需要师生双方互相碰撞而来的火花。就学生方面来说,一定要养成课前充分准备,课上积极发言,且善思善辩,能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论辩习惯,且熟悉高效课堂流程,可以与老师同学默契配合。就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放课堂给学生,但又可以牢牢掌握课堂的节奏与方向,不打击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形式

(一)直入式导入

直入式导入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教师就围绕课文板书或课件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导入方式是最常用、最简洁的方式,简洁明了,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但这种方式比较平淡,缺少激发因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适用于授新课时,新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有较高难度时,以直入主题。需注意的是,在高效课堂流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提出疑问,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二)悬念导入

这种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自主自愿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语文课堂在设置悬念和解决悬念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设置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学生会带着这种好奇走进课堂,探究语文知识。学生在悬念的带领下,启动自己的探究思维,激发学习语文的渴望度和兴奋度,让他们在悬念的导航下,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得恰到好处。如果悬念设置得不恰当,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悬念设置得过于夸大其词,学生不知所从,这样反而会降低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审判案子的时候,审判的对象经常是人,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审判的对象是动物——驴。这时就听到同学们窃窃私语,可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已经激发了。这样的悬念导入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课外拓展导入

课外拓展导入包括古典名著、诗词、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涵盖面最广,知识量最大,需要学生或老师在课前充分准备(积累深厚当可不必)。同时对教师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最高,甚至可以直接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或自制课件来为同学老师介绍。比如《荷花淀》先让学生观看《历史的天空》片头视频,然后概括战争情形:烽烟四起、血流成河、枪林弹雨……

总之,好的导入需要语文教师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阅读、积累,提升自己文学底蕴,加强教师基本功的锤炼。可以说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导入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并且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上一篇: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下一篇:去加拿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