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共8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篇1

一、研究背景:近些就业与择业

年来,由于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而各大高校年年扩招,因此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逐剧膨胀。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得不令人堪忧。现今各中小学教师资源已不再贫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这就使得在校师范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由此,对于广大师生来说,师范类毕业生是选择去各类中小学就业、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其他就业取向。这已成为一个令人发思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就业形势,树立在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观,为其端正良好的择业心态。意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取向以及就业发展等问题,我们将以研究调查的形式对就业进行正确的分析,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师范类就业发展发向。对就业行业及形势作出客观地比较、分析,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就业状况,依据其自身情况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三、文献的综述:

(一)观点

1、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思考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生数量逐年增多,经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现状教育改革之后,高校不断扩招,当初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转变为大众化模式。就业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人才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形势。在这种大环境下,师范类毕业生由于行业特殊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然,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正确对待。

2、当代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与考研的两难现状

就业与择业

大学生毕业就业的艰难,难就难在预期的就业目标与残酷的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上。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发达,大学生曾经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有理由获得最好的就业机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尤其是扩大招生,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的入场券,并不能保证获得好的工作岗位。再则,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依据文凭,更加看重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要想获得好的工作,除了学习优秀外,还得看实践的能力,这是就业难的内在原因。就外在原因看,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外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高失业率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二,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理想职位的竞争度增大。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考研形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动辄就要硕士以上文凭。二是研究生扩招比率逐年提高,大大超过本科的增长率。一方面因为理想的工作需要理想的文凭,不得不考研。另一方面,大量的扩招使考研的成功率大大提升。这样一来,考研便成了获得理想工作的一块敲门砖。

3、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 ①从择业方式来看 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②从择业首选标准看: 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由更看重经济收入开始转变为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调查显示,关于“你选择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有44.5%的大学生选择“发展空间”作为他们择业时首要

就业与择业

考虑的问题,有

18.5%的大学生选择首要考虑薪金与福利。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大学生择业时更看重“未来发展空间”也就不难理解了。③从职业的选择来看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调查显示,2005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希望自己的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企业、其他的比例依次为14.0%、25.9%、46.l%、8.1%;希望单位性质为国营、集体、三资、私营、其他的比例依次为26.2%、6.8%、49.2%、11.7%、5.2%。可见,“三资”和“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加人wto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我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日趋凸显。此时,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单位为:国家机关(13%)、国有企业(20%)、私人企业(14%)、合资企业(19%)、外资企业(23%)、其他(12%)。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这说明随着竟争的加剧和职业风险的增加,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开始转向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④从对薪金的期望来看 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00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深圳市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60%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特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552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⑤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

就业与择业

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一项对武汉市大学生择业期望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61%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26.5%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4、择业与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

①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应从低做起 最近有人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半数大学生将毕业后的工作目标锁定在通用、松下、联想等知名企业。台湾企业家、灿坤电器集团老总吴灿坤曾经说过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我羡慕‘天边的彩霞’,但我更注重‘脚下的玫瑰’”。“天边的彩霞”可望而不可及,“脚下的玫瑰”却近在眼前。清华大学有两句著名的口号,一句是“心怀天下”,另一句是“从小事做起”。很多人往往忘记了“从小事做起”才是做人的根本。②正确定位自我,积极响应时代号召 首先,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为择业前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尤其是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任何一种追求如果仅是单一个体的自我追求,而不能凝聚成为社会、民族共同追求的精神动力,那么,其个体追求的成功必定是无望的。在择业的主观愿望和国家、人民的需要发生冲突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惟有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融为一体,才有存在、发展的可能和必要。其次,把握心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在职业选择中首先要弄清:自己究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职业,自身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当然,社会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是复合型的、能力是全面型的、素质是综合型的。因此,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职业选择的基础。然后,选择有利于发挥特长、发挥专业优势的岗位。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就业与择业

主要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当然,我们不要求完全专业对口,但真正需要改行时,慎重考虑则是必须的。谋职时除要考虑专业对口外,还需考虑爱好、性格、能力等各种因素。目光向下,寻找成才创业的沃土。

5、如何引导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正确对待择业与就业形势的判断 ①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 创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一个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创业或打算创业,且在现实中,也不乏成功创业的先例。但这绝不等于我们的创业教育可以高枕无忧。相反,高涨的创业热情需要更加理性的教育和引导。高校创业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大学生尽可能理性的看待创业,教育和帮助他们做好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并进一步的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

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我国情的相关教育,增强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过于功利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工资待遇、自身发展、工作环境等,总而言之,就是对自身利益考虑得过多,而许多大学生不能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择业中缺乏社会责任感,过于功利化,归根到底,就是由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缺失,或者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缺位。这一问题的形成除了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外,还由于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在于高校通过多种方式,理直气壮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

③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择业理性。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还对他们顺利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目前,我们对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里健康状况的关注是不够的。目前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的认

就业与择业 识并不客观,或自视过高,盲目乐观,或忧心忡忡,盲目悲观;此外,还有急躁、焦虑、盲目攀比等不良的就业心态,这对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在求职受挫后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因压力过大而寻短见者亦时有所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对于大学生以健康心态面对挫折,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二)评述和分析 在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形势分析后。要认真了解自己,认清当前形势后,大学毕业生需要认真对待,做出正确的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环境早已成为历史,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竞争加剧。教育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迅速改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促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但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很难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从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加强学生就业的引导,要引导学校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学生的就业做客观比较、分析,真确引导学生对待现今就业形势困难。对于家长来说,不要都抱着让孩子成为硕士,博士的过高期望,要研究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对自己来说,更要“认识你自己”,应该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意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慎重选择。大学生就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温家宝曾说:“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还关系到他们的尊严”。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在客观上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则力图改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只有主客观因素都能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能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无论学生怎样选择,都应尽早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拥有一个既定的奋斗方向,确定目标,就要尽早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为之锲而不舍,不懈努力,那么你终将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四、研究与设计

就业与择业

(一)核心概念鉴定

随着社会就业观念的逐渐转变,大学生们对于考研的选择也日趋理智。所谓理性思考,就是要综合各方面因素,针对自身情况,为毕业后的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

(二)研究对象: 我校各个院系在大学生(主要针对大四学生)

(三)研究目标

1、了解社会现状,分析种种原因,做好心理准备

2、根据自身状况,做出正确选择

3、确定目标,不断努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2、自身亲自实践调查

3、问卷调查法

4、图表分析

(五)研究内容

1、自身亲自实践调查 这次关于师范类学生就业趋势的调查,我们是从学校不同专业的师范类老师开始调查的。首先从美术专业开始,采访美术专业老师。因为美术专业在我们学校师范类专业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采访发现美术类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是选择到培训机构去代课,或是到私人公司,因为从事这条路的相对与其他工作来说容易一些,其次,就是到公办的高中,初中,去工作。

而选择这份工作的难度要比去培训机构难一点,因为到公立学校是需要考编制,而现在国家对教育很重视考编制的难度系数也越来越高,考过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在其次,就是一少部分人想要让自己更进一步不满足

就业与择业

于大学四年所学到的内容选择继续深造的,努力学习去考研,当然这部分人的确很少,不用说大家都明白考研有多难,其次再往高出就是吃国家公粮,去考公务员,但是公务员的淘汰率是99%,所以考上公务员的也很少很少。这三类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总的去向,当然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是不喜欢去教书育人,从事了一些与师范专业关系不大的工作比如到公司里做一些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甚至可以去一些电影剧组做美术顾问,设计一些电影场景等等。但这些毕竟都是少数。虽然说师范类学生就业种类多,但是目前来说师范类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还是要从事教育工作这一块,但是现在靠编制越来越难,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而从事教育工作的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说有事最应该去找的工作,所以考编制的难度增大是很多的学生无法从事教育这一块工作。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最容易找的工作现在也变得有难度了,就业率当然也要下降了。

2、做一个关于大学毕业生是就业或是考研的问卷调查表,在研究对象中进行调查。

一、个人基本情况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所在学院: 所学专业: 3.类别:(1)A.研究生 B.本科 C.专接本 D.专科(2)A.师范类 B.非师范类 4.入学前户籍地为: A.直辖市 B.省会 C.地级市 D.县级市 E.县城 F.镇 G.村 5.你在班级里的学习成绩排名为:

A.前10% B.11%~30% C.31%~70% D.后30% 6.你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A.校、院级学生干部 B.班级学生干部 C.没做过

二、基本意愿情况(研究生跳答7-9题)7.(1)你是否准备参加今年的升学深造考试? A.参加 B.不参加(2)是否准备跨专业深造 A.是 B.否(3)你参加今年的考研,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A.因就业难而没有更好的选择 B.提高就业层次 C.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 8.如果让你在读研和一份理想的工作中间作出选择,你会选择: A.继续读研 B.接受这份工作 C.现在还不好说 9.假如今年考研未能如愿,你会选择: A.求职就业 B.暂不就业拟升学

就业与择业

10.如求职工作,你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首选 ;次选 ;再选 ; A.生源地所属市市区 B.生源地所属县县城

C.非生源地省内地级市市区 D.北京郊县、天津郊县 E.北京、天津市区或本省省会

F.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G.西部大中城市 H.中部大中城市 I.小城镇等基层单位 J.其他(自填)11.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 A.西部计划 B.选调生 C.三支一扶 D.农村教育硕士 E.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F.选聘到村任职 12.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是: A.基层就业岗位少 B.待遇低 C.社会保险不到位 D.其他(自填)13.你认为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 A.社会需求少 B.教学脱离实际需要 C.毕业生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 D.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到位 14.你根据自身条件预计就职的单位是:首选 ;次选 ;再选 ; A.市级重点中学 B.市级以上中学 C.县级以上中学 D.一般中学或民办中学 E.大学

F.政府机关

G.事业单位

I.外企或合资企业 H.大型国企 J.私营企业 K.自己创业 L.其他 15.你求职的月收入期望值底线是: A.600元左右 B.800元左右 C.1000元左右 D.1500元左右 E.2000元以上 16.你择业时预期付出的求职成本是多少:

A.1000元以下

B.1000~1500元 C.1500元~2000元

D.不限制金额 17.对你而言,选择职业时哪项因素对你影响较大:首选

;次选 ;再选 ; A.单位类型及规模 B.就业地区选择 C.工资水平及福利 D.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 E.对工作本身的兴趣 F.工作稳定性 G.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 H.父母意见 I.老师影响 J.专业对口 18.你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应为: A.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 B.校外就业网站 C.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 D.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E.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 F.直按登门或电话求讯 19.你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方式是: A.参加小型招聘会面对面交流 B.通过大型招聘会投递简历 C.利用网络投递简历 D.通过社会关系介绍推荐

20.你是否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太明确

D.不明确 E.从未考虑过 21.你认为学校从几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最合适? A.大

一、研一 B.大

二、研二 C.大

三、研三上学期

D.大

四、研三下学期 22.你认为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最应当给予同学的帮助是什么? 首选 ;次选 ;再选 ; A.搜集和发布职业需求信息 B.组织校内招聘会和其他招聘活动

C.就业政策、制度、法规咨询

D.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求职技就业与择业 能 E.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F.就业协议书签署指导 G.帮助解决求职、就业中的其他困难

H.到各地联系用人单位,拓展就业市场 23.你能够接受的就业形式有?首选 ;次选 ;再选 ; A.正式签约 B.合同就业 C.灵活就业

D.自主创业

E.自由职业 24.你对灵活就业的看法是: A.先求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B.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求职打基础 C.只要有收入就行,与其他就业形式无区别 25.如果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你更满意的单位要你,你会如何做? A.先与第一家单位协商解除协议,再同第二家单位签约 B.先同第二家单位签约,然后通知第一家单位,不惜违约 C.放弃第二家单位,不改初衷 26.你认为最理想的签约时间是 A.大四第一学期末 B.5月之前 C.6月之前 D.其他(自填)27.假如到毕业离校前还没有找到令你满意的单位签约,你会选择: A.降低条件,尽快找一家单位先就业

B.将户档留存学校保留学籍档案,边打工边寻找机会

C.先将户口、档案签到人才市场,转为人事档案,再去寻找就业机会 D.暂不打算就业,待业在家等机会 E 放弃就业,准备考学深造 28.你认为金融危机对自身就业的影响是 A.影响大 B.影响一般 C.没有影响 D.现在还不好说 问卷到此结束,谢谢你的合作!

3、图表分析: 国家单位 42%

就业与择业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分析表事业单位

28%

7% 中外企业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柱状图

11% 50%国家单位私营企业 42%40%事业单位 国家单位 12% 28%无所谓 事业单位30%无所谓中外企业私营企业20%12%私营企业11%中外企业10%无所谓7%0%分析:根据数据和图表上来看,大部分毕业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职业取向都偏向于国家单位,由于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强大,在国家工作有一定的保障,且工资待遇优厚,各发面的福利也比较好,因此广大大学生都极力追求,但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当然,除了优越的国家单位外,不少大学生还是希望有一定的工作环境,待遇适中,虽称不上国家干部,但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还是可以知足的。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毕业生仍没有考虑好是否要真正的步入社会,面对如此多的企业,不知怎样选择„„

五、附录:

(一)亲身实践调查研究: 1.走访各个院系,向在校大学生提出相应问题 2.询问不同专业的老师,了解就业趋向 3.结合详细调查资料,自我总结整理

(二)、调查问卷设计: 关于大学毕业生看待就业取向与其专业形势是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本次问卷就是对这个问题展开调查。如果您对此问题有一定的见解和看法,那就请留下您宝贵的答案。(见上页)

六、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信息网

2、《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程)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篇2

每年临近年底,新一轮的“应聘季”就开始了。源源不断的、 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蜂拥而入全国各个城市的人才市场或人才招聘场所,京津沪广等一线大城市更是拥挤不堪,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但是,深入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虽然每个招聘场所都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不是大学生们花费了几千元做简历、经过日夜奔波劳苦投了上百份招聘单位,也没有找到一家令自己满意的单位,就是一些招聘单位对前来报名应聘的学生们条件苛刻,首先第一条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让前来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们望而止步。

2013年高校毕业生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年”,而201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约27万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平息并且在一些层面进一步扩大,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减小, 只能更大。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多层次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更多的是大学生自己的原因。 这是一件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每一位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全社会都应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大学生们走出跨入社会的第一步,从而使其今后的人生之路充满正能量。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1.高校的快速发展、专业老化、教学内容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步,社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总供给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同时适合大学生“口味”的工作岗位较少。 由于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基数巨大,每年有2000万的新增劳动力,全国城镇每年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大多数工作却是大学生们所不屑一顾的。因此,自然会出现一方面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许多工作岗位还得到偏远的山区招工,以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从2002年到2014年, 我国每年所毕业的大学生由原来的145万猛增到727万,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就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变化,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始料未及的。如果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脱节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2.大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原因所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一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职业取向导致他们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低不成,高不就”,“宁愿京沪广一张床,不要二线城市一套房”的传说已被大学生们变为现实。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顺序依次为: 党政机关、科研单位、群众团体、大专院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选择排在后几位单位的人仅有7%;同时,选择回老家,尤其是回到小城镇、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只有3%。这说明,作为家长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构成的 “精英情结”也非常严重,好不容易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上了4年,再回到老家农村工作,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因此,宁愿让孩子漂在“京沪广”,说起来是在一线城市工作,脸上很有光彩。其实孩子究竟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得如何,的确是“剪不断,理还乱”。轰动一时的北京的“井下人”事例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二是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社会各行各业对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有的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不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应聘的考试场合,面红耳赤,言不达意,失去了对方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机会。三是一些大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忽东忽西,目的性不强,定位不明确,脚踩两只或多只船,最后连上一只船的机会也没有了。

3. 用人单位设置的苛刻条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招工单位往往首先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或者是“低职高聘”,办公室的文员也都要有硕士学历。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工作经验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这种重经验轻学历或重学历轻实践严重脱离现实的招工方法给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4.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如专业设置、教材老化、教师队伍不强等原因造成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追求大而全,办学理念与办学方法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开设的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结构性的供需矛盾突出。还有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不够,有的学校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都没有设立,大学生无法在校内得到应有的就业指导。

5. 社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种种困难。大学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档案就得返回户口所在地,由于近年来有许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这就成了必须越过的一道坎。但是,在具体办起户籍、档案等手续来,实在不易。中央电视台曝光的一位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自己在中关村找到工作,先后耗时一年多时间,连续跑了8次河北省某县老家,都难以办到自己企业所需要的相关手续一事,让无数大学生扼腕感叹。正是这一道道有形的、无形的“网”,使许多大学生与自己所向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遗憾。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着多种因素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和培训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要想逐步解决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种种难题,就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国家、社会、企业、家庭与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责任。在招聘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很少具备必要的求职知识与技巧,一些很小的、本来不应该发生的问题反而会成为功亏一篑的导火线问题。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与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交谈时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要成为每一所高校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抓出成效,选拔一批有意愿为大学生就业奉献自己光和热的教师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要深入研究本校毕业生的流向,研究他们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辅导,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还要“走出去,请进来”,及时、主动地与各类用人单位加强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到自己校园里来选拔可用之才。另外,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孩子将来可能选择的工作岗位、地域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帮助大学生们从多个方面分析自己、分析需求,尽可能地“贴近地气“,从而有效地解决”供需矛盾“。

2.高校的责任。不解决好高校专业的配置、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想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与更新专业,设置最能代表时代特征、深深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学科,及时购置与更新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将那些已被社会淘汰的专业与课程及时“关闭”,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及时补充正能量,接好地气,才能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3.政府部门的责任。一是要完善与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消除歧视,改革与简化户籍、人事、档案办理手续,真正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温馨的服务。二是要切实采取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到基层、 到山区、到农村去,一定要将奖励措施落到实处。以上海某区为例,虽然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在社区创业的相关法规。但是实施起来却极为不易,其中有一条就使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望而止步, 这条规定是:“凡是在社区创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在本社区辖区内租赁房屋。”能够符合此条规定者寥寥无几,奖励也就成了泡影。 三是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制与失业保障体制,及时帮助一部分尚未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角色转换的大学生调整思路,修正坐标,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同时,一定要珍惜经过多年培养的大学生人才,不能让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白白流失,要将一定时间内还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纳入社会救济体系,对他们实施必要的社会救济。

4.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要来关心这些天之骄子,大家都来伸出友谊之手,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决不能让前文所讲的那位大学生一年多内为了办好自己的相关手续,前后跑了8趟老家的事例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不让大学生们刚走出校门就遭受社会的冷遇,各方面都要尽可能公平地对待他们。 以招聘企业为例,要根据岗位选拔员工,设立既实用又环保的招聘方案。只要本科生能做的,完全没有必要招来一位研究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同理,只要是高职生、大专生就可以胜任的活,也没有必要招来一位本科生来完成此项工作。要知道,人才的浪费,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同时还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工使用成本。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很强、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好角色的转换。在他们步入企业大门后,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从厂纪、厂规、安全、技术、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强化学习,很快就可以使其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中。

对每一位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一次次地参加笔试、面试,都是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心胜则兴,心败则衰。”只有将自己的准备做得更好、更充分,才能从容面对新的、更大的挑战。要根据自己每一次的失败及时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尽可能地让对方看到自己的“长板”,从而使他们认可自己的这只“木桶”可以发挥最大的能量。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尽可能少走弯路。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原因 对策

自从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愈来愈多的高校学子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与深造的机遇,对大学生群体的培养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是,鉴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引发了其后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的状况,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每一年,由我国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高校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困境之中。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而且还是关系到各个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一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过快,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大学生的就业,然而,就业市场却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今,中国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通道不够畅通等大量问题。二是目前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产业、技术与政策等的持续变化与调整,导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方式、专业配置、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对于就业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现代就业市场之需求。三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厚,因而极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毕业生在就业时只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而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鉴于就业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因为受到以往长期封闭式办学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计划色彩太过浓郁,造成专业划分与设置过窄,一部分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现实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如今,大量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的状况。大学生们不仅会受到目前的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流动存在大量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时,广大基层尽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为配套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也不够畅通。

(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大学毕业生生于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岗位理解等和用人单位各项具体要求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单位的预期;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从知识层面来提升自我,以求拥有更大的競争实力,而企业则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整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于就业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上缺乏足够的沟通。

三、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之中,让其充分认识、把握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趋向等进行的分析,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准确地估量自我、认识自我,从而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大学生一入校起,高校就应明确要求其在发展综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或创业的成才观与就业,进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

如今,一部分大学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来看待自身的就业,因而出现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状况,在进行择业时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待遇,却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过于注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却忽视了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过于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却忽视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有鉴于此,大学生们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学均应积极为大学生们提供到用人单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并为供需双方提供彼此选择的好机会。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就业机构应当提供经常性的招聘服务,通过举办高校校园现场招聘面试等各类活动,方便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面谈,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引导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不应一味将眼光紧盯经济发达城市和高薪单位,而是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在基层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树立起找好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志霞,陶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赵北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3]颜秉,尹延彦. 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

作者简介: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篇4

本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仅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这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写出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越趋困难,甚至出现很多没上岗就下岗的现象,大多企业老板愿意高薪聘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也不愿意要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究其原因除人才供求错位等社会现象以外还是和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原因。

关键词:人才;知识;供求;使用;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在一些相关资料上了解到,“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

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业率在统计过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四、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

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

六、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5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据教育部统计,在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3年多了近20万。而在十年前的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还不到250万人,这些数据足以表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2、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并且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据统计,目前因为信息不畅,导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3、毕业生个人因素严重影响着自身就业

“低不成,高不就”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刚开始择业时的心理,而如今的社会则需要许多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类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临着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专业不对口,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原因。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5、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

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6、企业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用人市场上信奉“唯学历是举”,招人只看学历,不管需要与否,甚至看大门、看厕所的也要研究生。如今,众多的企业在面对校园招聘时,对应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歧视,鉴于成本考虑,很多公司的关键性岗位,他们宁

愿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因此,间接性的造成了大学生失业率增加。

三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2、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

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设计,建议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心理、个性、适应性测量工具,好的职业测验工具将是你正确步入职业生涯的指南针

3、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学会从基层做起,到基层较苦,生活条件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权较强,锻炼的机会较多,成长快。

正确看待地区间差异。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4、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5、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5.1 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5.2 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6、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7、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政府应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篇6

文保军

国际经贸学院 07国际商务班 20070464045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式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结语: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永生, 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研究, 陕西教育 2010 年3月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篇7

一、制定相关政策, 择优选拔服兵役期满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公务员队伍

国家实行鼓励大学生服兵役政策以来, 众多大学生进入部队服役, 他们为部队注入了新鲜活力, 提升了部队的整体素质。这些人员的优秀表现和工作机会也促使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就业针对性。当服役期满, 这部分人群面临着再次择业、就业问题。与一般的部队转业干部相比, 他们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思维;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 他们具有更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更坚定的政治信念。他们会更加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青睐。鉴于此, 建议政府在公务员考录过程中, 专门针对服役期满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定向公务员考录, 在试题的选择、招录的程序上, 兼顾部队人才和公务员的双重要求, 择优选录一批优秀的服兵役期满大学生充实公务员队伍。此项措施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还能有效激励大学毕业生踊跃服兵役, 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和兵源结构。

二、制定相关政策, 择优选拔服务期满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

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9年4月份, 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到13万人以上, 大约2万多名首届大学生村官将任职期满, 他们会面临重新就业的问题。这些人的安置情况如何, 将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落实起到直接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就业、晋升、保障机制已成当务之急。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将那些在农村工作出色的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为基层公务员。这样做一是可以调动大学毕业生争作村官、作好村官的积极性;二是能够改善基层公务员队伍素质;三是可以为未来的高层公务员队伍培养既有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 又有丰富的基层实践能力的后备力量。

三、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当前一些人力资源市场运行不规范, 非法职业中介活动猖獗, 致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亟需政府加强管理,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一) 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特别是建好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并使其与其它就业网络联接, 把就业信息全面、迅速地提供到求职者面前, 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二) 评选推荐一批服务规范, 群众满意的“放心职介服务机构”, 引导求职者到合格职业中介机构求职;鼓励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开展优质服务。

(三) 加强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协作, 实现劳动力供求的对接, 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入和劳务派遣;做好对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维权一条龙服务。

(四)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活动。

四、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相对落后, 活力不足, 吸纳就业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一直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是雪上加霜, 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自然成为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 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建议:

(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各级政府加紧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二)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例如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三) 鼓励金融企业进行产品创新, 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建设, 推进民间融资科学化、规范化。

五、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当大学毕业生苦读多年, 满怀希望进入就业市场, 准备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时才发现原来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 理想和现实落差很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 自己所学专业或自身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目前高等教育中, 存在着专业陈旧, 与市场发展需求脱节;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 学不能用;学生思想不成熟, 心理素质差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因此,

(一) 高等院校增强对社会的观察能力, 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方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多样的人, 这样可以缓解人才供需不对口。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趋势;应对措施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失业大军中的一半是青年,仅以中东和北美地区为例,要稳定该地区的就业局势,就必须在2020年以前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至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多。今年是559万,明年是610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否受到影响,学生们的心态和对策与往年相比又有哪些改变,鉴于此,本文对大连理工大学部分院系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总结,并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1.大连理工大学部分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1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2008届毕业生有保研、考研、出国、就业等多种途径。由于社会就业压力过大,很多同学选择了考研、双学位、出国继续深造,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总体来说,管理学院2008届毕业生去向情况乐观,就业情况如表1统计(不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学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落位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28个百分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落位率比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物流管理专业的落位率比去年同期增长3.17个百分点,2008届毕业生总落位率比去年同期增长0.82个百分点。从三届毕业生总体来看,管理学院毕业生落位率呈上升趋势,2008届毕业生的落位率要略高出2007届,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去年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就业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加大,尤其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下面分别从单位性质、薪资水平两方面对200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1)单位性质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倾向十分明显,从事信息产业、金融业务和软件工程行业的人数较多,毕业生到单位大都从事系统分析、设计与维护工作,个别毕业生负责具体业务的处理工作,少部分同学还进入公司的营销部门做销售策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人力资源方向的工作,其行业更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余小部分毕业生选择到金融单位工作。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性行业的范围比较广,其中进入汽车行业的占多数,还有一部分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

(2)薪资水平分析。

毕业生就业月薪随就业地区、单位所在行业以及就业岗位的不同而不同,从事金融行业月薪比较高,最高能达到4000元左右;软件开发工程和软件维护工作的毕业生月薪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达到2000-3500元/月;相对而言在企业中负责具体业务处理工作的毕业生月薪较低,最低者在1500元/月左右。毕业生签约的平均月薪水平在2500元/月左右。

1.2 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2008届正常毕业生共592人,按专业就业分布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截止2008年7月,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5%,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2个百分点,与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相比有所下降。

其中就业的388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工作,大连242人,上海48人,深圳17人,浙江省15人,天津10人,江苏省9人,北京7人等。从就业单位方面来说,软件学院2008届毕业生,进入全国知名软件企业的人数约为316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研究所为21人;占总就业人数的86.86%,其余51人分布于全国各种性质的大、中、小企业。另外还有1人自主创业。

1.3 经济系

经济系2008届毕业生共有136人,其中2004级金融学专业纳入就业计划人数为56人,200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强化)纳入就业计划人数为59人,200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纳入就业计划人数为21人。

经济系毕业生的总体情况与往年类似,仍然以签约就业和继续深造为主要方向,其中200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强化)专业保送研究生4名,考取研究生3人;2004级金融学专业保送研究生6人,考取研究生5人;经济系2008届毕业生中共有2人攻读双学位。

2008届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达到了93%,而整个2007届、2006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7%,94.7%,相比来看,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2008届毕业生工资水平在2500元-6000元之间,与去年工资水平相同。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流向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地区流向呈现集中化趋势,并且生源地为南方的学生仍然比较倾向于回到生源地或者周边城市就业。

而从毕业生的行业流向来看,都是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强的行业,例如金融业、外贸行业以及各大企业的营销、采购等部门。目前签约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有28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3人。

1.4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2008届毕业生共399人,除升学105人(保研62人、考研32人,双学位11人)外,实际参加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294人,单位性质如表4。

由上表可以看出,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6.2%,与2006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达94%相比有所上升,总体来说,机械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理想。

1.5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2008届毕业生78人中继续读研深造的人数为14人(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人数为11人,考研人数3人),出国人数8人,就读双学位3人(英语双学位1人,日语双学位2人)。

外国语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人数48人以及出国、升学25人,就业率为93.6%,而整个2007届、2006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分别达到93.4%,91.9%,相比来看,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地区流向比较集中在大连、沈阳等地;而从行业流向来看,从事经济相关工作的人数最多,业务咨询、管理、IP相关工作的人数其次。

1.6 运载学部

运载学部2008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升学情况见表5。

(1)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存在相对社会需求少,就业形势不景气的现状。因此,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学业相对优秀和各方面能力相对强的毕业生多数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每年占毕业生人数50%左右,而参与就业的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相对落后,各方面竞争能力都相对较弱,就业率不是很理想。

(2)船舶工程学院2008届毕业生共96人,从签约的情况来看,落位率达到100%,就业形势非常可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格局。从择业地区分析,毕业生大都集中于大连、上海、江苏和广州等沿海大型城市,行业单位的性质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工资水平在2000元/月左右,而且单位都比较理想。

1.7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升学情况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1.24%,与2007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94.69%相比有所下降,但与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78.4%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学校、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学生的积极就业心态是分不开的。

1.8 土木学院

土木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保送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33人,推荐交流研究生22人,考取研究生19人,双学位7人。总体来说,土木学院一次就业率达95.86%。

1.9 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2008届毕业生中就读研究生人数为138人(保送研究生98人,考取研究生40人),就读双学位17人,出国27人,就业379人,截止到2008年8月,化工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6%。总体来说,化工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理想。

从以上几个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总体上还算比较理想,可能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尚处于初发阶段,所以虽然带来一定影响,但程度尚且不大。

2.2009届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

对于2009届毕业生来说,有专家坦言,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再加上2009届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他们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而眼下正是2009届大学毕业生招聘求职双选会最集中的“季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着实让人捏一把汗。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而今年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显得冷冷清清,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非但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梁茵说,金融危机对学校就业工作肯定有影响,但从目前来校的地域性或行业性的组团招聘会看,中高端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专场招聘会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减少,只是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愿望更加迫切,要求更加严格。这使我们在当下就业形势“危机”中变得更加自信:练好内功,做足工作。[1]

在学校、各学院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连理工大学的2009届毕业生虽然遇到金融危机寒流影响,但就业前景仍然看好。软件学院2009届应届本科毕业生740人,意向落位已483人,实际签约357人,其中宋正佳成为此次国内唯一签约赴日ARKSYSTEM公司工作的佼佼者;丁文超成功签约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成为8人中的唯一本科生;林召波,将同46名同学一起进入大连华信工作。截止到12月4日,化工学院2009届毕业生已签约130人,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王杰于10月25日顺利与自己中意的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签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王群林也在11月24日与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签约。

总之,在当前金融危机下,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只要学校、各学院以及学生本身同心协力,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2]),并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全员动员促就业,将就业工作做实做透,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3.解决2009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一方面想方设法举全校之力抓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应从长远角度考虑大学生就业问题。

3.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就业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

张小建说,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准备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二,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现在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

第三,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

第四,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五,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这些问题。

第六,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登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争取让最困难的,又急需就业的人员得到一对一的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

3.2 从学校角度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学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加强就业指导,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所在。

学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随时掌握市场需求,深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将其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

(1)加大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毕业时持有多种技能证书,比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种上岗等级证书等,这样使学生就业有更大的砝码。

(2)就业工作提早着手,学校、学院多提供一些到公司、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的实习机会,促使同学们及早定位。鼓励同学在大一、大二假期参加实习或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3)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工作,邀请专家进行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了解就业时的相关政策。

(4)进一步利用好学校、学院的就业网站,使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学校毕业生的信息,让单位了解学校专业建制和专业特点,为以后学生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5)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支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现在的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第二,创业环境缺乏主要是创业基金和风险基金比较少,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进行有效地指导。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营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走好创业之路。

3.3 从学院角度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各学院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希望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多着眼于就业市场。例如许多公司要求学生会使用CAD等,所以我们应开设一些与就业相关的课程。

(2)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通过学院毕业生QQ群、学生宿舍展板、学生干部等方式将这些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及时传递到毕业生。此外,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推销毕业生的积极性。

(3)提供与老师、学长、企业管理者交流的机会,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本行业的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4)加强与以前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反馈毕业生出现的问题,并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革,使今后的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力。

(5)以学院的名义主动联系一些公司,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学生实习基地以及稳定的就业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6)鼓励学生“走出去”,对于去外地面试和实习的开支,学院给予象征性的补助,减轻同学们的就业经济负担。

3.4 从学生角度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适者生存,谁能认清形势,正视自己,把握时机,谁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与时俱进,从容应对,在历史的大势中确立自己发展的转迹。要做到这些,大学生应该从一年级就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大学生在毕业时才能正确认识形势,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从而最终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

(1)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但只要大家抓住每一次机会,放平心态,在学校、老师、校友的帮助下,还是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的。

(2)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一个心态问题:首先,正确看待自己,自身的优势、劣势都要看到,不卑不亢,平常心态看待应聘公司的录用与淘汰。其次,积累经验,厚积薄发。要勇于承担责任,承担基层工作,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步一步寻找自己的岗位。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环境,就业对于这个人来说基本不是问题。

(3)一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在选人伊始就带有类似的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而使双方的误会屡见不鲜。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加强锻炼动手能力,踏实做好每一项任务。

(4)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太多的应试面试经历,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出现的又一原因。因此大学生应该多与老师、学长沟通交流,积累经验。

(5)大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养成阶段总结的习惯,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此外,现状摆在眼前,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不管就业形势如何,同学们都要避免产生恐慌、不知所措和焦虑不安心理,而应该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争取各种机会。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在举行校园宣讲会时,一名学生表示他担心今年该公司会减少招聘人数。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告诉他:“与其担心招聘人数少,不如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如果你足够出色,那么就算我们招一个人,你也能留到最后;如果你没有能力,即使我们招100人,你也未必能录取。”由此可见,只要有出众的能力和足够的自信,就能抛却烦恼,在激烈的求职角逐中脱颖而出。真金不怕火炼,如果同学们能克服这些阻碍最终求职成功,那么这份经验无疑是他们巨大的财富,他们受到的历练也更大。

参考文献

[1]吴琳.练好内功做好就业指导[N].光明日报,2009-01-04(2).

上一篇: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留学加拿大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