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学概论简答题(推荐6篇)
1统计三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1)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
2)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与成果有关 3)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2统计认识的过程
1)从质于量的关系来认识 2)从个体与总体的关系来认识 3统计研究的基本任务
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4)归纳推断法 4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1)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为国家制定政策和检查政策贯彻情况提供依据。
2)为科学编制计划提供依据,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3)为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经济管理提供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和分析资料。4)为积累统计资料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5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第一阶段,前提 2)统计调查 整理分析的基础 3)统计整理 中间环节
4)统计分析 理性认识阶段 决定性阶段 6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按其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忽然平均指标。7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是用文字来描述的,不能用数值表示。3)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得到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
4)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
联系:1)大多数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而来的,既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也可指总体单位的总和。
2)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8统计数据的分类
1)按照现象计量的层次来看,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2)按照统计数据收集方法,分为观测数据和试验数据
3)按照欧被描述对象与实践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9流量和存量的区别和联系
流量和存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是并存的,是互相影响的。经济中的许多流量都有着与其直接对应的存量,一般来说,存量是流量的前提和基础,流量市在期初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流量改变了存量,使之从期初的存量变化为期末存量。
第二章
10统计调查的意义
1)统计调查是认识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 2)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基础
3)统计调查理论和实践方法在统计原理中占重要地位。11调查的种类
1)按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分类。分为经常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类,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
5)按组织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和民间统计调查。12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制定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地点。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13在具体拟定调查项目时须注意的四项问题
1)调查项目要少而精,只列入为实现调查目的的所必需的项目,否则会造成调查工作的浪费。
2)本着需要和可能的原则,只列入能够得到确定答案的项目。有些项目被调查者说不清楚或无法回答,则不要列入。凡列入的调查项目,含义要具体明确,使人一看就懂,理解一致,有些项目根据需要可加注释,规定统一标准等。
3)调查项目之间尽可能保持联系,以便互相核对起到校对作用。在一次调查中,各个项目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在两次或历次调查中项目之间尽可能地保持联系,使其具有可比性。4)有的项目可拟定为“选择式”。调查方案设计的核心是调查表的设计 分为一览表与单一表 14普查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是一次性调查,其主要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2)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来全面、系统地掌握重要的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资料。
作用:在于它能搜集到那些不宜用经常调查能搜集到的全面、准确的统计资料。15普查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
方式1)是从上至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和队伍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
2)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或者结合清仓盘点,颁发一系列调查表,由调查单位自行填报
原则:1)必须统一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使所有普查资料都反映这一时点上的状况,避免重复和遗漏
2)正确选择普查时期
3)在普查范围内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调查,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 2 完成,一边在方法上、步调上协调一致。
4)调查项目一经确定,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综合,降低资料质量。
此外,进行普查前应先试点,取得经验,交流推广;普查结束后,要用其他调查方式对普查资料进行检查和修正,以保证普查资料的质量。16重点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在于调查单位的选取是客观的,不受主观影响,调查单位少,可以调查较多的项目和指标,了解较详细的情况,取得资料也及时,即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
缺点:重点调查单位与一般单位的差别较大,通常不能由重点调查的结果来推算整个调查总体的指标。17典型调查的特点
1)调查单位少,能深入调查单位,搜集详细的第一首数字资料
2)由于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出的,对其进行调查,就能取得代表性较高的资料 3)典型调查机动灵活,可节省人力和物力,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典型调查财务划类选典的方法 18典型调查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法,开调查会 19抽样调查的基本特征
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单位,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一小部分单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数据,并据此从数量上推断总体 20统计报表的种类
1)按主管系统的不同,分为基本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2)按调查范围不同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
3)按报送周期长短的不同,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除年报外,其他
4)报表称为定期报表)
5)按填报部门不同,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6)按报送方式不同,分为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21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内容
1)报表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 2)报表表式的设计 3)报表的实施范围 4)报送程序和报送日期 5)填表说明 6)统计目录 22调查的形式
主要有:发表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新闻调查、媒介调查、留置调查、日记调查、文案调查。23问卷调查的特点
1)通俗易懂,实施方便 2)使用范围广3)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24调查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结构 1)问卷的名称 2)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3)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
内容 1)人们的行为2)人们的行为后果 3)人们的态度、意见、感觉、偏好 25调查问卷的形式
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
26调查问卷注意的问题
1)问卷要编码,目的是满足调查数据处理的需要,对此,切不可忽视 2)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内容要简洁,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
3)提问要自然、用词要准确、通俗易懂,适合被调查者身份,易被调查者接受于合作 4)要充分考虑分析和研究的需要
27市场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原则和结果
目的:是为了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对象:是人群或民众
内容可以使涉及到民众的意见、观念、习惯、行为和态度的任何问题,可以使抽象的观念,也可以是具体的习惯和行为
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 结果:是经过科学方法处理分析后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可以用各种形式的调研报告向社会或委托人公布。
28问卷在设计中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问卷设计应该以此为基础 2)明确针对人群,问卷设计的语言措辞选择适当
3)在问卷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数据统计和分析是否易于操作 4)卷首最好要有说明,如有涉及个人资料,应该有隐私保护说明 5)问题数量合理化、逻辑化、规范化
第三章
29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成为能说明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实现了由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向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的转化,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个体量的观察到社会经济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30统计整理过程的内容 1)统计整理方案 2)统计资料审查
3)统计资料的分组和汇总 4)编制统计图表
5)统计资料的积累和管理 31统计分组的作用 1)划分现象类型
2)揭示现象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只见到饿数量依存关系 32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
1)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结合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来选择 33统计分组的种类及其方法
10)按照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 2按照分组标志多少的不同,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34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
1)对零散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 2)测定全距 3)设定组数 4)计算组距 5)界定组限 6)求出组中值
7)计算次数和累计次数,并据以绘制次数分布图案 35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1)钟形分布 两头下,中间大 对称分布和不对称分布 2)U型分布 两头大,中间小
3)J型分布 一边大一边小 正J型分布,集中在右边,反J型,集中在左边 36统计表的作用
1)统计表能使大量的统计资料系统化、条理化
2)利用统计表便于比较个项目(指标)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便于计算 3)采用统计表格表述统计资料比用叙述的方法显得更简洁明了 4)利用统计表易于检查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37统计表的结构
从形式看,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数数值组成
1)总标题
2)横行标题。主词,表的左方 3)纵栏标题,宾词,表的右上方 4)指标数值
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和宾词组成 38统计表的种类
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39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统计表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安排,统计表的世界诶应该主词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
2)为了使统计表美观大方,统计表既不能太狭长也不能太宽短,长宽比例应适中,尤其不能画成正方形;统计表的上下两条边线一般用粗线绘制,其余用细线绘制;表的左右两端开口,不画边线
3)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边考 4)表中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
5)表中数字上下位置要对齐,同一纵栏的数字小数位应保持一致,数字的空格,用符号“—”表示;当缺乏某项资料时,用„„表示,有时也用N,A表示
6)对表中有的数据必须加以说明时,应以附注的形式写在表的下端,如果有必要,表中数字的资料来源也应写在表的下端。
第四章
40总量指标的作用
1)用以反映谋和对象的基本情况,也是制定计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
2)就总量指标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基础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以及其他各种分析指标的基础,其他指标都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41总量指标的种类
1)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4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1)时期指标的值是通过连续记录并累计而得到的;时点指标的值不是连续记录的。2)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时点指标则不具有累加性,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3)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直接相关,而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时期指标可以相加也可以相减,时点指标不能相加但能够相减。总量指标相减得出一个新的总量指标,这个新的总量指标一定是时期指标。42相对指标的作用
1)表现出各种食物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切地反映事物发展绩效。2)对于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采用相对指标能找到比较的基础 3)相对指标便于记忆、易于保密 43平均指标的作用和种类
1)对于由于条件引起的不可直接对比的同类事物,通过平均指标可进行对比 2)平均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的一种数量标准或者参考
3)平均指标可以用来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上的估算和预测
第五章
44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和作用
构成要素:资料所属的时间,各个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
作用1)通过时间序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据以进行统计预测
3)可以对相互联系的数列进行对比分析或相关分析 45时间序列的种类
按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46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
1)从指标的数值和时间的关系看,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属时间间隔长短由直接关系
2)从指标的特点看,时期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是可以相加的。
3)从指标数值取得的方式看,时期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一般都是通过连续不断登记再经过汇总取得的,而时点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则是每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取得的。47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 1)时间长短应该相等 2)总体范围要一致 3)经济内容要一致 4)计算方法要一致
48平均发展水平和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1)平均发展水平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上发展水平的平均,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时间序列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是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平均,从静态上说明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变量适量来计算的
2)平均发展是对同一现象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差异的抽象化,而一般平均数是对同一时间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值差异的抽象化
第六章
49统计指数的种类
1)按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体指数
2)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数值和质量指标数值 3)按其比较的指标是否属于同一时间,分为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 50统计指数的作用
1)分析肚子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现象总量指标的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分析现象平均指标的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4)利用指数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各种推算。51平均指数的应用
1)综合指数主要用于全面资料的编制,而平均指数除了可以使用全面资料的编制外,还用于非全面资料的编制
2)综合指数一般采用实际资料作为权数来编制,而平均指数的编制,除了可以用实际资料作为权数外,也可以用某一固定比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52因素分析法的种类
1)按分析现象的特点不同,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
2)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3)按印象因素个数不同分,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第七章
53抽样推断的特点
1)以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时必须遵守随机原则
3)抽样推断是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估计和推断 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54抽样推断的作用
1)抽样推断能完成其他统计调查形式无法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2)抽样推断可以对全面调查的结果加以补充或订正
3)抽样推断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控制 4)对于资料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强的现象往往采用抽样推断
5)抽样推断法可以对于某种总体假设进行检验,并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
第八章
55相关关系的种类
1)按涉及的变量(或因素)的多少,分为单相关、复相关和偏相关 2)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3)按相关变化的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4)按相关程度的不同,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56相关关系的主要内容
1)确定相关关系的存在以及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2)确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简答题, 顾名思义, 答案要简明扼要, 问什么答什么, 不必作过多的扩展。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发表我的一管之见, 以抛砖引玉。
一、为何类简答题
做这种题型要注意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 二是意义。回答原因可从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危害性等角度思考;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由经济到政治、由文化到哲学等角度来综合作答。
如: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社会地位,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按劳分配的基础知识, 通过此题让学生知道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及其确立的原因。
答案: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一, 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必然性)
第二,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可能性)
第三,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现实性)
第四,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必要性)
第五,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意义)
二、辨析类简答题
辨析类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错对混杂, 尽管是简答题, 却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 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 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 并且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 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
第二, 回归教材, 确定答案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设问, 从中找出其理论依据, 即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 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 对每一层意思一一进行分析, 对的讲理由, 错的讲原因, 分析要事理交融, 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三、归纳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 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是同方面的, 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 此题型由材料到观点, 即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一般是我们学过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 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 在此基础上, 通过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确定答题方向。
第三, 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的一致性。在表述观点时注意与材料相结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如:国有资产规模扩大, 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 去年全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行业的资产达到11.4万亿, 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3.3%, 该比重比2006年的33.6%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邮电、通信等五大行业的资产为7.1万亿元, 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3.3%, 比2006年27.3%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现象?
解析:解答本题要遵循以下顺序, 首先, 审设问, 明确要求。本题是要求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次, 审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国有资产规模扩大, 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体现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次, 回扣课本, 联系基础知识组织答案, 需要运用课本中关于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最后, 要做到规范化答题, 即“答案要点化, 要点层次化, 层次段落化, 段落序号化, 规范日常化, 语言科学化, 书写认真化”。
答案:第一, 材料反映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第二,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材料中基础行业的国有资产在全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充分说明了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启示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首先要考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点, 再根据材料回扣原理, 看材料体现了哪个原理结论或知识点, 答题时可从坚持什么 (正确的) 、反对什么 (错误的) 、避免什么 (失误的) 、注意什么 (经验教训) 、做些什么 (国家、集体、个人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学校、社会家庭) 等角度考虑, 这种题型比前面几种要深刻一些, 透彻一些,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否则就不是启发。
例如:小王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几位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下棋。他想, 要是老人们有一个安定的交流、娱乐场所就好了。于是, 他给居委会主任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居委会对此非常重视, 经过多方努力, 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 谈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分析:紧扣原理“民主管理”, 结合材料。
答案:第一, 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小王的做法, 正是积极尝试民主管理的做法。
第二, 通过参与民主管理, 我们可以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第三, 青年学生即将步入成年,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 我们能获得很多机会,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大胆尝试民主管理的活动。
当然, 简答题还有很多题型, 但不管哪种题型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把握命题材料, 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 分析说明考能力”, 其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第二, 明确答题范围, 折射教材内容。
第三, 理清思路, 列出提纲。
一,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有:
1,决策与规划会计:a,决策分析可以区分为短期决策分析与长期决策分析
b,规划会计是通过编制计划和预算将决策确定的目标和行动具体化 2,执行与控制会计,执行和控制是保证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实施过程。二,简述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约束的表现?
答: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所提供信息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控制的需要,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其方法和程序具有很大自由度和弹性。
如:会计计量可以不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视不同情况而采用重置成本或现行价格;
在成本的计算上,可以不采用传统的完全成本计算,而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方法; 报表的种类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而是根据管理的需要而设计,其编报的时间和格式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在计算和分析方法上,更是灵活多样,所以,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没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其宗旨在于满足管理的需要,符合成本的效益原则,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简述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如:信息技术应用,代理人理论,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价值链分析,目标成本计算和价值分析,质量成本和全面质量管理,适时生产(存货)系统和综合计分卡等。
1,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2,代理人理论
3,价值链分析,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
4,目标成本计算和价值分析
5,质量成本与全面质量管理(TQM)
6,适时生产(存货)系统
7,综合计分卡
论述题:试述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答:1,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信息。为了保证企业各项决策的正确性,管理会计通过收集和分析同该项决策相关的信息,为企业各方面的决策提供客观可靠依据
2,制定计划编制预算。决策方案的实施和决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严密的计划和控制,管理会计通过计划和预算的方式,确定实施方案的步骤和目标。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3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2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要点);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点)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式,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3、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I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和意念,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它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的中介和动力,并体现出浓烈的创造色彩和艺术家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要点)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崇高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向于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这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呈现为实践主体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5、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能力(要点)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广博的知识;(3)深邃的思想;(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2)丰富的想象能力
(3)精湛的艺术技能。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生产的意义与特征(要点);
艺术生产,既不像一般物质生产那样,完全基于实用的目的,生产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产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演绎和概念论证,而是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的活动。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
艺术生产,就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艺术生产,是艺术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艺术创制的精神实践和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艺术生产涵盖艺术思维的过程,但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由于艺术生产同时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由于艺术生产具有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艺术生产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的规律,而要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是艺术整体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活动多种规律中的一种。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制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艺术生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第二,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并重; 第三,创造性与工艺性的结合。第四,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交叉。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要点)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6分)
第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6分)
第三,意与境谐。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6分)
答:(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首先,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动物是没有语言的;其次,语言是适应人类需要而产生的,若人类不需要语言,就不会产生语言;再次,语言是信息载体,传递信息的代码;最后,交际职能是语言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其他功能只是它的派生物,它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相互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2)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首先,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最有效的工具;其次,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思维,就无所谓交际。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又相互适应,思维水平高,语言发展的水平就高。
2、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社会现象是和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就是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经济基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总和。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比如属于上层建筑的法律、政治制度等,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色彩,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语言社会性的具体表现:
a、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1)语言依附社会:它随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社会消亡而消亡。离开了人类社会无所谓语言,语言并不是人的本能的反映,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掌握语言。2)社会离不开语言:人类出现以语言为存在条件。历史、文化传播,共同活动、生产等环节都离不开语言。
b、作为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为社会服务。c、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每个社会都存在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不同民族的区别标志。d、个人语言受社会制约,例如“狼孩”学不会人类语言;中国人学好外语去外国 e、语言交际是集体性的社会活动
f、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动物不具备语言。
3、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a、从运用角度来说,言语是自由的;语言是不自由的,有规则的 b、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说话代码(语言)→确定的部分、说、写、想的话(言语作品)
c、从表现形式看,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d、从哲学角度看,言语是具体的、个别的;语言是抽象的(2)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a、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均质的系统.抽象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都以个体语言的形式存在着。从历史上看,言语事实在先,规则在后,通过言语反映存在。b、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c、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 d、言语包括语言成分和语余成分。
4、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
答:符号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
语言符号是用语音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a、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质形式是文字——保存和延续信息
b、一般符号的构成简单;而语言符号的构成非常复杂,它是有组织、有条理的层级体系。c、一般符号的构造简单,只能表达有限的、简单的内容;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
d、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不能生成新的意义;而语言符号能重复使用,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
e、一般符号具有符号客观性、物质性、约定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生成性。
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6、怎样理解语言没有阶级性?
答:首先,从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其次,从语言自身的结构看,其本身也没有阶级性可言。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都谈不上阶级性;最后,从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看,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7、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答: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外语”可以使用“知识”替换,“学习”与“研究”、“外语”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而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是新的组合关系,那么语法规则将不计其数,难以掌握。
8、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共时)。行业用语、术语、阶级方言都是常见的社会方言。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是因地域的隔离引起的,差异比较大,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有表现。汉语方言主要可分北方方言、粤方言、吴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七种。
联系: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是一种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区别:首先从范围上看,地域方言以地区上的分布确定范围,具有全民性,而社会方言是按性别、年龄、职业、阶级、阶层确定范围,没有全民性。其次从差别上看,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词汇、语音、语法多个方面,主要是语音差别,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是词汇方面,即有一些特殊的词语。最后从发展趋势上看,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情况下可能消失,而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不能发展为独立语言。
9、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答: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的声音差别主要是音高不同。
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而频率的大小与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少有密切关系,在相同的时间,物体振动次数的多少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形状,长而厚的物体振动次数少,振动频率小,声音就低,短而薄的物体振动次数多,振动频率大,声音就高,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说话声音高,男子和大人的声带长而后,说话声音低,所以我们能分别男女和大人小孩的声音。
10、音位与音素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A、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没有辨义作用;音位是从特定音系中分析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具有辨义作用。B、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C、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上划分与归并。D、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系列)发音。
联系:作为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比音素更高一级,它是在音素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而音素是音位所使用的语音资料实体。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是音位,也可能是音素。
11、词形变化的四种形式?
答:词形变化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形式。A、附加法:词中增减、变换附加成分表示语法意义。
例如英语:-s、-ing、-ed、-’s;
cat → cats
B、内部屈折:词内部通过词根语音变换构成语法形式。(改变词中某个元音或辅音)
例如英语:名词单复数:man→men;foot→feet;goose→geese
动词过去时:swear→sware;get→got;begin→began C、零形态:词的某种语法意义靠相关的语法形式衬托出来,其本身并不具备特定语法形式
却表达语法意义。
例如英语名词的单数形式;俄语名词的单数主格形式→缺位形式
D、异根法:用不同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
例如英语:人称代词的格:I→me;we→us;she→her
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bad→worse;good→better
动词的时:go[现在时]→went[过去时]
12、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规范着口语的发展。
2、口语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的变化总要先于书面语的变化,不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进书面语向前发展。答: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及其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2.社保制度特征:公平性、社会化、强制性、福利性、多样性、刚性。3.社保制度功能:保障、稳定、调节。
原则:公平性、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原则。4.现代社保制度萌芽于19世纪的英国,正式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全世界形成了以福利国家型、投保资助型、个人储蓄型、国家保险型四大类社会保障模式。思想基础: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构成:A国家财政支持项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B国家法律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险。C商业保险有益补充:单位投保、个人投保、互助保险。三支柱:国家、企业、个人。
6.财政体制的变迁。健全→功能财政(资源、收入、经济,职能是配置、分配、稳定)
财政支出的变迁:①购买性支出②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式支出。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经济发展支出下降,国防支出下降,科教文卫支出上升,社会性支出上升,以及其他支出。首要原则是公平。7.税收包括A微观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B宏观效应:调节、税收乘数即税收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8.财政政策的变化:扩张型、中性型、紧缩型。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时期:亚洲经济危机、2008年至今。
9.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①社保制度完善,则社会稳定,会促进经济增长。②经济增长,能够使社会保障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10.社保制度对储蓄的影响:①挤出效应(良好的社保制度下)②挤入效应,导致提前退休。两种效应是并存的,主要看其力量大小。
11.社保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①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有助于保证劳动力的质量,刺激劳动力生产的积极性,容易增加劳动力的惰性,降低劳动供给。②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增加了劳动力需求,质量得到提高,需求下降,则成本增加。③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诱导流动,但容易导致循环累积。12.社保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①社保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丰富和健全了资本市场的内容,同时也刺激了资本的运行,增大了资本存量,健全和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基础,丰富了大家的投资选择。②资本市场对社保基金的英系那个: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载体。
二、养老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2.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政策,强制实施的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保险制度,其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一层。
3.特征:普遍需求、地位特殊、长期积累、管理复杂。
4.筹资模式:①现收现付制。特点: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校而费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优点:短平快,成本低,缺点:没有积累经济储蓄费率波动大,劳动者代际之间矛盾激化。②完全积累制。特点: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优点:预防老龄化冲击,使资金收取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权利义务关系紧密。缺点:固定的费率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个体养老责任凸显。③部分积累制。(我国的创举)特点:费率具有弹性,可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优点:满足一定时期养老保险金支出,又有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实践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5.企业年金制度
特征:一是由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制,二是为受益人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账户积累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及投资运营的收益构成,三是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一定比例内,将可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四是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对资本市场产生积极效应,金融创新突破。6.我国养老保险资源框架:核心是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是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个人储蓄、财政补贴、养老救助体系。
7.工龄:从事有毒有害工作工龄为常人的1.3-1.6倍。缴费年限为15年,未满15年需要①补缴②将缴纳的钱一次性偿还给员工续保,达到15年以后,每多缴一年,政府多补贴1%
养老金=个人+企业+政府(地方、中央)+养老基金分红 基数:缴费截止期上一职工日/年平均工资 养老金=基数*2%
专题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思路
1.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或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特征:地域化和地区化。
老龄化测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总人口>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总人口>7%
2.月计薪日21.75天,月工作日20.83天
3.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快,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均衡,高龄化特征显著。
4.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保体系的挑战:①对养老方式的挑战②对医疗保险的挑战,总体养老金水平偏低(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在职工资)③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挑战
5.应对思路: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退休制度,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专题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析
1.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单方负责,封闭运行,先收现付,制度分立。
2.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成就:单位化向社会化发展,单一的责任制向责任共担发展,单一层次保障到多层次保障发展,覆盖面持续扩大。
问题:分散决策与分割管理,转制成本的控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配套措施不足。
总结:包含问题很多且复杂,养老保险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通过自己的专业视角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三、医疗保险制度
1.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资金,保证人们公平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2.特点①普遍性②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③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④涉及关系非常复杂⑤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稳定性和被动型。3.相关概念
A疾病风险 具有典型的群体性和社会性 B基本医疗保险 △!
定义: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根据经济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国家或地区基本健康保障范围内,为全体参保人员提供基础性,必不可少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C社会医疗保险特征:直接成本补偿 D统账结合4.世界各国现行医保模式简析
(一)国家或政府型英、俄
优点:保障水平高,可从宏观角度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缺点:财政压力大,相关医疗机构缺乏活力
(二)社会保险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优:强制缴费,责任明确,互助效果显著。缺:减少公民现实支出,受外界经济波动影响,强制缴费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形式。
(三)市场或私营型美国 橱窗保障
优:灵活,效率水平高,保障模式透明。缺:公平不足,效率有余,医疗成本支付压力大。
(四)储蓄型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账户联通体系。
优:家庭为单位强制储蓄,避免社会相关风气的代际转移。缺:对相关社会成员的排斥作用明显。
5.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累积制、混合制。
支付方式:按人头支付,按单元支付,总额预付制,按病种支付,按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偿付,按服务项目付费。6.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分析:
①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②医疗保障救助标准提升③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建立④药品采购,降低药品流通价格⑤基层医疗设施得到改善⑥公共卫生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齐公立试点改革初见成效。7.中国特色医保道路解析“七个一”
一个本质,公益化;一个方向,为人民服务;一个方针,三方面工作,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一个体制,医药要分开,盈利和非盈利分开;一个保障,强化财政扶持,加大投入;一个重点,基本医疗保险;一个目标,方便,有效,共享。
框架:一个本质,公益化;四大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体系,保障体系,药品流通体系;八个环节,管理,投资,运营,监管,人才,信息,法律,价格形式。
8.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从后付制向预付制,管理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兴起:健康维护组织,优先医疗提供组织,定点服务计划。
四、失业保险制度基本理论
1.失业:在市场经济下,在劳动年龄内,由劳动能力并有求职要求的劳动之未能找到或丧失就业岗位的社会现象。
特征: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退休,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有积极的就业意愿,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找到任何工作(一周工作累计不超过7个小时),非本人意愿。
类型:摩擦性: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周期性: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下行期;技术性:科技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季节性:自然环境影响;结构性:复合型失业,经济社会结构紊乱。
2.失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的使劳动者因失业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是,在法定的期限内获取失业保险金给付的维持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补助制度,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
原则:强制性,统一性,公平与效率兼顾,适时调整,适当积累,适度。目标:
(一)与失业者个人有直接关系的目标:对非自愿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提供现金补偿,维持劳动者基本的生活水平,为失业者提供寻找工作的时间。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目标:争取实现反经济循环的效果,改变失业的社会成本的分布,改变劳动力的使用,保留熟练工人,鼓励雇主稳定雇用。功能:维持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劳动者既有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效率,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下岗与失业的区别:劳动合同是否保留;管理单位不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下岗职工坐在单位的托管机构;待遇水平不同,失业保险,下岗职工有托管单位办理社会保险
体面就业:稳定的收入和保障;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同;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 社会福利制度 内容:职业福利、津贴
历史演变:剩余型福利、制度性福利、发展型福利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特征分析:典型的混合制度、典型的就业关联制度、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典型的收入补差制度
改革趋势(一个转型三个结合):补差型到适度普查型、居民社区结合福利机构、政府主导结合社会参与、法制化加专业化加标准化 对象:是否具有生活来源、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贫困地区 弱势群体
特征(三低一高)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下、政治影响力低下、心里敏感性高
代表性人群:贫困者、失业者、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儿童
社会扶助:强化政府职能、强化非政府组织的辅助功能、强化社区只能 低保制度
基础认识:保证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选择性救助制度、动态化管理体系、低水平收入补差制度、权力与义务相结合延伸认识:积极效应(覆盖面广。救助水平逐年攀升。与其他制度协调不断上升)存在问题(标签效应、稳定语气和制度依赖、获取稀缺资源的投机行为、强制执行与变通操作、成本扩张)
社区功能:社会整合(调整协调不同因素的矛盾纠纷以形成凝聚力)、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乘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社会化(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社区管理模式:自治性管理模式、行政导向性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结合:社区扶助/、非营利性组织形成主体、社区教育、财政基础、社区文化
贫困特点:贫困人口在持续增加、贫困状况在持续恶化、贫困差距持续扩大、贫困全球化趋势
【自考政治学概论简答题】推荐阅读:
自考政治学概论模拟题09-17
全国自考计算机网络简答题复习总结06-20
西方政治制度自考真题10-14
初中政治简答题及答案10-23
自考财务报表分析简答06-28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07-0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09-09
设计学概论自考复习10-21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资料11-01
自考商品流通概论答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