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物论》看《庄子》(推荐4篇)
与儒家孔孟荀历史清楚明了不同,道家从老到庄,不论身世还是著述,都同其思想观念一样,蒙胧而且神秘。以《庄子》为例,这一状况虽然可能给一般读者造成扑朔迷离的困惑,但也为历代解庄家提供考验或表现自己学识、才智的竞技场。不说解家各自依托的哲学信念的区别,单纯由于对内、外及杂篇作者判断的不同,在文献利用上就出现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把《庄子》全书当作思想统一的作品来解读,如郭象注庄;或者有所改进,即在意识到它是庄子及其后学文章合集的情况下,只归纳那些前后一致的说法来作为整个学派的思想。第二,以内篇为基本素材,兼取外、杂篇个别章节,作为研究庄子本人思想的依据。这种追随王夫之的作法,在现代学者中较普遍。第三,同第二种方法相反,不是从内篇,而是从外杂篇寻求庄周本人的思想真谛。这种主张虽然接受者不多,但也别有一格。上述诸角度对理解庄子或《庄子》思想均有助益。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即接受内篇为庄子作品,而外杂篇主要为庄子后学的解释或模仿之作的前提下,以《齐物论》为中心,分析其主题在外、杂篇中的发展或演变。处理得当的话,或许可以找到进入这座精神秘殿的另一个门道。
一、庄学典范
以《齐物论》为中心,得假定它不但是庄子(或者说内篇)的代表作,同时得证明它是庄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表达的思想的主要资源。
先看《天下》提供的`参考论断。《天下》虽不能断定为庄子作品,但它所涉的思想史知识,就可勘查而言,如墨、老甚至象宋]、尹文之流的观点,并无问题。故无理由怀疑作者会不知或曲解庄子的思想。请看其关于庄周的评述: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环玮,而连砦奚艘玻黄浯撬洳尾睿而淑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也。
上述评介包括思想内容与表达风格两个方面。风格的描述最传神,不仅《齐物论》,而且《逍遥游》、《大宗师》以至外篇中的《秋水》、杂篇的《庚桑楚》也符合这种说法。内容上,依冯友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要体现于《逍遥游》,而“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则同“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等“两行”观点更为一致。1依张恒寿,则“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源于《大宗师》,而“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来自《齐物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
除《天下》外,《庄子》一书中能证明《齐物论》重要性的,还有《寓言》篇。王夫之曾说:“此内外杂篇之序例也。庄子既以忘言为宗,而又繁有称说,则抑疑于矜知,而有成心之师。且道惟无体,故寓庸而不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以与道不相肖。故障于此发明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泥其迹,而一以天均遇之,以此读内篇,而得鱼兔以忘筌蹄,勿惊其为河汉也。此篇与《天下篇》乃全书之序例。”3《寓言》是否为庄子所作暂且不管,但它对阅读《庄子》确有重要的提示。除了“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之类与《天下》类似的说法外,还有对《齐物论》思想直接叙述的段落: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为了使答案更有说服力,我们再利用一下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提供的资料,分别就内七篇同外杂篇中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明显相同或相通的材料进行统计。结果依次为:《齐物论》33条,《大宗师》28条,《人间世》17条,《德充符》15条,《逍遥游》11条,《应帝王》10条,《养生主》则为7条。4这表明《齐物论》在对外杂篇的影响中,居内七
关键词:庄子,齐物我,齐物论,齐万物
一、引言
关于“生死”, 庄子在《齐物论》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 庄子以“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胸怀, 超越是非, 看破有无, 参悟生死。庄子不去理会世俗的纷纷扰扰, 既没有因物的得失而显露的悲喜之情, 亦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对待生死, 是何等超然洒脱, 就好比那只扶摇直上九万里云霄的大鹏鸟, 乘云气, 揽日月, 无拘无束, 遨游四海之外, 纵横天地之间。他永远乐观豁达, 超脱世俗, 客观辩证的看待生死。
庄子对生死的透彻理解, 不仅体现在他可以在妻子过世时异于众人常态的“鼓盆而歌”, 也体现在在他自己的弥留之际毫不犹豫地为自己选择了“天葬”。在《齐物论》中, 庄子的“生死观”体现在三个方面:庄子豁达的看待生死, 体现于“泯是非”理论;辩证的看待生死, 体现于“方生方死, 方生方死”的相互转化理论;庄子自然地看待生死, 体现于顺其自然的“无为”理论, 在庄子看来, 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场梦而已。
二、庄子豁达的生死观
《齐物论》中庄子谈及是非, 既不是针对某些具体事端去裁决谁是谁非, 也不是给出一个具体标准, 他既不想当裁判, 也不想去制定是非规则, 而是质疑争辩是非的意义。庄子认为是非之争是没有客观有效评判标准的, 争辩双方的身份、经历、知识等都不尽相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价值尺度也不完全一样, 内心信念也是见仁见智, 再者, 每个人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也不是完全确定的, 事物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人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而在庄子看来, 是非之争是没有意义的。庄子提出不要把事物看成不同的东西, 而看作“物”就行了。
庄子“泯是非”,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认为争辩是非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的情感纠葛, 最终结果都是可悲的, 所以庄子提出用“虚静之心”来看待事物, 豁达的看待生死。庄子根本不去关心生死利害问题, 从不争辩是非, 用“丧我之心”、“执其环中”之法来看待生死。在庄子眼中, 生死之间没有太大的界限, 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一切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人们应该放弃一切对立、争论, 做到无知无觉, 无见无识, 无生无死。在庄子看来, 事物之间的统一是无条件的、永远的、绝对的, 对立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庄子认为, 生与死表面上看来各不相同, 但本体上是一致的, 故而在生死认识上取消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 任其自然, 随之变化。
庄子在《齐物论》的开篇就提出了“吾丧我”的概念, 提倡人们应该忘掉自己, 排除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等私心杂念, 做到心静如水, 坦然自在。忘却生死, 顺应自然的变化, 融生死于大道之中, 生死统一于“道”。
庄子以“泯是非”、“吾丧我”、“齐生死”的豁达态度来看待生死, 对于今天的人们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的。现代社会中,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手段目的化, 精神世界被人们所淡漠, 人们逐渐走向异化, 渐渐沦为科技、机器的“工具”, 人们盲目追逐物质感官享受, 而忽略了内心精神的充实。诚然, 当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可社会却变得物欲横流, 到处是麻木的心灵、冷漠的表情、见怪不怪的人们和围观看热闹的“看客”。《齐物论》给当代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那就是逍遥豁达的庄子, 庄子之所以如此, 在于其内心世界的充实, 他不去争名夺利, 生活平静, 没有心浮气躁, 没有是非之争, 没有勾心斗角, 也没有生死之忧。也正因为庄子豁达的生死观, 才可以完全不受外物的影响, 变得神妙莫测:泽中灌木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炎热, 江河冻结不能使他感到寒冷, 劈山的雷电不能使他受到伤害, 掀海的狂风也不能使他感到恐惧。庄子乘云风, 骑日月, 遨游于天地间, 纵情于四海之外, 生死的变化都影响不到他, 他已经忘记了自己那身臭皮囊, 忘记了外在万物和生死, 达到了真正的“忘我”之境。庄子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叩问, 去找寻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快乐天地, 逍遥人生。庄子从不在乎尘世的功名利禄, 率性而为, 豁达的看待生死, 只为那心灵的一方净土, 与世无争。
三、庄子辩证的生死观
庄子辩证的看待生死, 认为生死是相互转化的。“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死是新生的开始, 死可以转化而生。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 面对死亡, 庄子显得十分与众不同:妻子过世时他可以“鼓盆而歌”, 在自己弥留之际也能毫无顾忌的选择“天葬”。之所以能做到如此, 根源于其心中的辩证哲学, 看破一切。
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泰山为小, 莫寿于殇子, 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意为:宇宙未产生万物时, 秋毫就是最大的东西, 当宇宙产生了万物, 泰山自然就显得很小;当宇宙未曾有生命时, 殇子就算长寿者, 而当宇宙出现更长寿者时, 彭祖就成为短命的人。以道观察, 天地万物与我是浑然一体的。是非差别只是因为看待角度不同, 生死也是一样, 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死亡是另一种新生。也许有些人看来, 只要活着就算是人生, 可在庄子看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大多数的普通人, 存在于人世间, 并没有活出真正的人生价值, 如同行尸走肉空洞的活着, 机械的过着一天又一天,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整天碌碌无为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庄子在《齐物论》中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为什么活着, 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生苦短, 诚然, 求生是人之本性, 长生是人之愿望, 但庄子认为人的一切追求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这并不是否定一切追求和智慧, 而是想让人明白:一旦死了, 一切就都与你无关了。人们千方百计的想要获得财富、荣誉、权力, 甚至不惜走上贪污受贿、违法犯罪的道路, 到头来身败名裂, 终无所获。每个人都是挥动着攥紧的拳头来到世间, 想在这一生大捞一笔;可当人死去时, 双手摊开了, 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带不走。当然, 这也不是让人觉得活着就是消极、无聊、失望的, 而是教人懂得取舍, 把握好“度”, 明白如何活着才是幸福, 怎样过一个有价值的充实的人生, 要明白“我是谁”, 认识自己应该追求什么。这不是概念式的回答一个问题, 而是要唤醒自我对生平经验的反思。庄子不想因追逐外物而徒增烦恼, 一直在内心精神世界的幸福和外在物质世界的满足中寻求一种平衡。人生中产生是非苦难的根源, 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心”。人之所以恐惧、劳累, 就是因为这“心”太不安定, 在“物”面前太想有所作为。其实不应有物我之分, 消除对外物的贪欲, 度过安详的人生, 从“求有逐物”逐渐过渡到“悟无达道”。
人生有许多束缚,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这种幸福是人人都可以实现和得到的。庄子所认为的“悟无达道”, 并不是要求人们一味的顺应自然、规律, 也适当的要求我们正确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人之所以痛苦, 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所以,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正确的东西。一个整天争名夺利、利欲熏心、内心浮躁的人, 是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而言的。死亡其实没什么可怕的, 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到来, 等它到来的时候, 也就不用怕了。人生重要的是在生命结束之前, 回顾自己这一生, 能回想起自己曾经做过一些有意义、值得会心一笑的事情, 觉得自己没有虚度人生, 没有太多的遗憾, 就足够了。虽然自己什么都带不走, 但自己一直在快乐的活着, 没有那么多烦恼, 没有那么多的自己不想做的事, 为生活打拼奋斗之余可以去欣赏到大自然的美, 可以去发掘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 可以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必整日忙于争名夺利, 也不必让自己生活在毫无目标的重复之中, 可以像庄子那样辩证的看待人生, 换位思考, 看问题时想到利弊两方面, 不必太执着于“有”, 学会放弃一些东西, 那样才可以在这个社会中寻得思想上的平静和内心的幸福。
四、庄子顺其自然的生死观
庄子把生死看作是自然规律, 认为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宇宙中的某个物质, 而后又回归到自然中, 经过“道”的物化, 又变成宇宙中的某一物,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死命也”, 生死都非人力所能安排, 犹如昼夜那样永恒变化, 完全出于自然, 无法干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人生观, 虽有失偏颇, 但已表明庄子的天地境界, 那种胸怀宇宙的达观人生和无为心境。庄子顺应天命, 率性而为, 没有那么多的牵绊, 也没有患得患失的忧虑, 在庄子看来, 患得患失本身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而为争夺得失派生出来的各种是非纷扰, 更是没有意义, 所以庄子不贪生、不畏死, 顺其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
在庄子笔下, 人生是个环环相套的梦, 无法分清何时醒, 何时梦。庄子似乎也愿意活在这种似梦非梦的环境中, 就像“庄周梦蝶”, 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蝴蝶, 何等愉快和惬意!忘却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 惊惶不定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却仍在疑惑, 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 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其实庄周与蝴蝶何必一定要有区别呢, 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 则无往而不快乐。庄子对人生的认识是多么深刻啊, 他摆脱了入世的种种诱惑, 坚定的做一位不与世俗同流的“醒世者”, “于天地之间,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虽然生活贫穷困顿, 庄子却能摈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 力图在乱世之中保持独立的人格, 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五、《齐物论》的现实意义
《齐物论》对当代的人们有着很大的启迪意义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 却也正逐步走向异化, 越来越多的人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变得越来越矛盾, 物质生活不断丰富, 却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在现代社会, 贪欲这一人之本性被极大地扩充释放, 人们变得贪得无厌起来, 似乎永不满足。快速前行的人们变得太急功近利、世俗现实, 也太浮躁, “见卵而求时夜, 见弹而求鸮炙”。正是这永无止境的贪图名、利、钱、官、权、色, 使一些人劳心费神, 苦不堪言, 甚至铤而走险, 不惜违法犯罪, 以致身败名裂。诚然, “物我两忘”真的很难, 人无完人, 当面对更大的诱惑的时候, 立场再坚定的人都有可能动摇信念, 更不必说在生死关头。
《齐物论》为我们刻画了最理想的生死境界, 视死如归, 视生死如昼夜, 如梦如觉, 视万物为一体, “生不知利害, 死不知终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这个境界可望而不可即, 但庄子也为我们指出了另一条通向人生幸福的光明大道, 即追求一种内心的幸福。人之幸福, 在于心之幸福, 摒除功名利禄等私心杂念, 心静如水, 坦然自在, 这是人人都可以实现和得到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去追求自己心目中渴望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坚定信念、强大内心, 相信自己心中那份美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的。
《齐物论》让我们认识了庄子的豁达、辩证、自然的生死观,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港湾, 让我们反思人生, 参悟生死, 摆脱心中的那份浮躁, 不再一味受逐物欲望的驱使, 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幸福。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忘却是非, 忘却生死, 追求属于你自己的逍遥人生!
参考文献
[1]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一、从齐“物论”到“齐物”论,齐物思想的最初展开
在《齐物论》的开端,庄子通过一些具体的论辩阐述自己对于“论辩”的看法,继而引入了自己对事物之间差异性、复杂性的观点。正如“论”字所解释的一样,整个《齐物论》包含着很强烈的论辩色彩,而“齐物”的思想就隐藏在辩论的后面。
庄子在篇首就提到了一种心如死灰的“无心”状态,这其实就是庄子对“物论”的基本的观点。心如死灰不同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意味着所有活动的丧失,外物不对心灵产生任何的影响,心灵如同不存在,但却仍然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就是后面出现的“吾丧我”的前提。而这里的“我”其实就像是自我意识,一种“成心”去规定外界的是非善恶,去接受某些事物而又拒绝某些事物,将世界区分为自己和外在世界,于是在“我”的世界当中便有了主体与外在世界,以及主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些不同的“我”对这个世界进行着不同的设定,于是就有了是非界限之分,也就是产生了“物论”之分。当人所认识的世界被“我”所构建的规则包围之后,真实的世界就被这个建构的世界隐藏起来,存在于我们的感官与思维之中的是被遮蔽世界的现象。
是与非的对立源自于“我”的成心,是一个分裂的,复杂的世界,并不能被视作是真实的世界。这里庄子思想常常被解读为逃避现实世界。这种解读是将自我认识到的世界直接规定为现实的世界,并站在所谓“现实的世界”中去审视一切。然而实际上这些被不同的“我”建构起来的世界永远都存在于不同的主体之中,这些彼此不同的世界之中是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世界的。就好比即使某人在论辩当中占有优势,或者有逻辑的正确性,也不能作为他比对方更优越的标志。论辩的胜利并不代表某个观点的正确,仅仅代表论辩者获胜而已。逻辑上的正确性只能满足当下逻辑的正确,却难以保证永恒的正确。
庄子通过这些论辩,阐明了自己对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与对立性的看法。我们不可能不去思索这个世界,但我们的思索不应该把我们引向歧途。那种一定要以自己的想法去取代别人想法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人类同自然间的万物相比,并没有一种价值和选择的优先性。任何人也都不可能超于万人而获得真理。是非对错其实并不是生命应该追求的终极,因为那些概念本是彼此相对地出现在世间。
庄子的这些争论可以做不同的解读,可以被视作是对于儒家政治观点的抗议,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摒弃,但无论怎么说,庄子的论辩将我们引入了新的生活领域:破除绝对普遍的规定,摒弃纠缠于“我”自身的规定。
二、“齐物我”,现实中人的超越
在《齐物论》中,物才是要解决的真正问题。物论也许是可以逃避的,但是庄子也承认“物”是不可逃避的,不管到哪里去,感官都一直会向你提示物的存在,这是无法忽视的。要解决外物与人的关系,就必须经由一种思辨的方式,去理解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心与物之间达成某种关系,从而使心灵摆脱物质的束缚。
现实世界从一开始就是无须置疑的,庄子质疑的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由“我”建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万物存在着分化和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我们基于对世界认识而得到的对于事物形态差异的理解。然而事物之间有形态的差异,却并不意味着事物之间存在着价值上的差异。我们如果只关注事物的差异,就又会陷入对事物之间差异的不断辨别之中,使我们的心灵不停的结算物质之间的差别,忽视了所有物之间并不存在价值上的差别。“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只关注与彼此的区别,就看不到彼此的相同,这样一来心灵就只存在于物的差异之间,而不能超然于物。这样的心灵就变成了在物质之间流连忘返的心灵,在任何时候都计算着一个事物的得失与是非,这样的成心实际上意味着真心的蒙蔽。纯粹的心灵是不会执着于物的分别,而会认识到物的同一性。庄子认为物与物之间的差别只是表象,万物开始于有还是无?如果开始于无,我们又可以将“无”定义为“有”。因为“无”在我们的讨论中确实存在着。因此我们必须要摆脱这种陷于无穷的追问,而采取“道”的视角来看待。
有无之间不会互相抵触,只有确定的“有”之间才会发生矛盾。因此从“道”的角度来看,“无”和“有”之间的通达昭示着差异的相对性。这也就是齐物思想。当我们追求本原,一切差别都只能归于无。
――万事万物终有“道”,顺其自然可寻“道”.
什么叫做“道”?文学上对它这样拆解解释:道(中国汉字),dao,从u(辶chuò)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辶是u,指“乍彳乍止、走走停”。“u”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道,头行走也,也就是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而在《齐物论》中,庄子这样说到:“已而不在其然,谓之道。”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顺着自然的路径行走而不知道它的所以然,这就叫做“道”。第一次在这篇文中听到关于“道”的阐释,自身却是一头雾水,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没有必要去追求每一个事物的所以然,因为它们都是互通的,正如这句话所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也就是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必有所毁。所以一切事物从通体来看就没有完成和毁坏的区别,都复归于一个整体。
我们在当前这个世界,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生活在其中,就避免不了弱肉强食的激战。所以就常常有人这么想:一间小屋,一张床,一个意中人,一块地,我就可以逍遥自在。但是,生活是不允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青年人甚至中年人都还在为生活而奋斗拼搏。当你是一个小孩子,你在忧伤:为什么我要去上学?当你是一个青年人:你在忧伤:生活为什么这么艰难?当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仍在忧伤:为什么家庭生活这么难以经营?而当你是一个老年人,你开始释怀: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雨腥风,但它就是生活,让你一直探索,直到你停止生活。我们活在疑问之中,期望每一次的疑问都可以得到合适的解答。但是,你真的想要答案吗?你想知道你的幼年、青年、中年时的所有忧伤问题的答案吗?我认为是你不需要知道的。因为我们没有必要耗费心神去求得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征。所以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个社会所谓的“是”与“非”,我们只需要“两行”(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正如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通情达理一样,开始明白生活和享受生活。
在中学阶段,我们接受了很多的老庄文学知识传达,但更多的是孔子的`学说传达。我们曾经折服于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希冀未来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无忧无虑。后来,我们遇到老庄,开始思考“庄周梦蝶”中,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呢?我们被“无为”的思想吸引了。直到孔子的学说开始渗透你的思想,你开始疑惑:老庄的思想,这个时代接受得了吗?这个时代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吗?对此,我只想引用庄子的一句话: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殳乱,吾恶能知其辩(依我看来,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呢?)!无论信不信奉老庄,或者只是感一点兴趣,都不要去和他人争辩。因为,这个社会是动态地发展的,而且它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总有自己看不见的一面,没有必要去说服和你观点不一致的人,更不要试图拉帮结伙地去和他人争辩,只要你顺应社会的发展就好了,万事万物终有“道”。
听了上述的作者感悟,你可能会想:这个作者,不会是老庄的说客吧?为什么一直传达着不要作为的思想,难不成我们就什么都不要管吗,任凭生活将我们踩在脚下吗?我想说,不是的。我没有让大家“无为”,只是认为我们要用明镜似的心去追寻事物,不要急功近利。
这个时代没有错,这个生活节奏也没有错,不要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怪罪给社会。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希望自己在这个社会有自己的大作为。只是在追寻的时候,不要在意别人的是非标准,不要被一些所谓的体制局限住,希望大家保持一种明静的心境,对自己可以做一个深入的审查,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喊,秉持着赤子之心去求得真知。到那时,你的顺其自然也就让你找到了你自己的“道”,认识了真正的“道”。
【从《齐物论》看《庄子》】推荐阅读:
唯物论知识框架01-30
唯物论练习题解析10-25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复习03-26
试论唯物论在识别伪科学中的作用10-02
庄子语录翻译12-25
庄子名句12-25
《庄子》原文赏析12-29
庄子语录02-27
庄子名言80句06-03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