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制度规定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勤俭节约制度规定(推荐10篇)

勤俭节约制度规定 篇1

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为了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绿色机关,切实加 强机全局办公楼的节水、节电管理,搞好节能、节水、节电节约原材料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节电管理制度

1、节约照明用电。机关办公楼内外使用节能灯,自然采光条件较好的办公区域,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夜间楼内公共区域(含卫生间)尽量减少照明灯数量。办公区道路用灯每晚定时开关,人走灯灭,杜绝白昼灯、长明灯。

2、节约办公设备用电。办公设备不使用时要设置好节电模式,长时间不使用的要及时关闭,减少待机能耗。新购买的用电办公设备必须达到规定的能效标识。节假日和非工作时间,要及时关闭用电设备。

3、严禁私自接线装灯、安插座,严禁使用电炉、热得快、电热杯、电热器等大功率电器,如需使用,应报办公室批准。

(二)节水管理制度

1、注重洗手间用水节约。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避免出现“长流水”现象;在显著位置设置节水提示标志,公布维修电话;在办公楼适当区域放置盛水器具收集保洁用水、多次用水、提倡循环用水,绿地用水尽量使用雨水或再生水;禁止用自来水浇灌。

3、加强设施维修改造。经常对供水设施进行检修,认真进行管网检查,尤其要关注管道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检修,杜绝跑水滴水漏水现象。

(三)其他节能管理制度

1、节约办公用品。利用网络实行网上办公,逐步推行网络无纸化办公,节约纸张,控制打印、复印数量以及书面材料的发放范围。

2、规范办公用品采购程序,严格审批和控制办公用品发放数量,鼓励重复利用,做好办公废纸的回收,设立回收点。

3、节约通信费用。根据工作需要,正确选择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通讯方式。言简意赅,缩短通话时间,可发文字短信的尽量不用通话等。

4、合理安排工作。尽量减少使用机动车,以节约油费、过路费等。

检查制度

勤俭节约制度规定 篇2

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据中国土地学会网站资料显示,最近10年中有7年的全国土地日主题都集中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足见国家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视。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一方面,有限的国土要保障13亿人口粮耕种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建设项目对用地的需求很旺盛,而土地供应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在这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只能节约集约用地,舍此别无他途。

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同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今年6月,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国土资源部专门颁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要求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

二、粗放和低效用地现象仍然普遍

一方面,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已经很完备,规定已很详尽了;另一方面,粗放、低效用地甚至浪费土地的现象又很惊人。

前段时间,西南财经大学研究人员在北京举办了以“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为专题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报告称,我国家庭自有住房率达90.8%,2013年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为22.4%,空置住房约4898万套。当然,这个4898万套空置房数量有待权威部门的核实,但是没有人否认全国各地存在大量住房空置的事实。显然,空置房数量多了,空置房占用的土地自然就多了,就是在低效用地和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很多新城规划面积达到了现有城市面积的一半多,规划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

试问,规划圈占这么多新城新区,哪里会冒出这么多城市人口来居住?农村人口以其收入水平根本无力在城市购房生活。这些新城新区很可能沦为“鬼城”、“空城”,6年前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可居住100万人口的康巴什新城,而现今却人气冷清、房屋空置、商业凋敝,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

不管是住房大量空置,还是盲目建设新城新区,都是在低效利用甚至浪费我国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这既不符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也冲撞了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底线。

三、节约集约用地关键在落实制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呢?

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用好“两只手”,划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首先,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护产权、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必要的市场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其目的是为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而不是替代市场的作用。

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划定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边界,构筑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搭建用地市场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平台。比如,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用地规模,通过土地规划和计划指标来控制城市各行各业的年度用地计划,明确不同城市各种产业用地的控制标准,清晰界定城市发展的边界;如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等市场运行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定期发布城市土地在产业的分布情况和闲置土地的情况,及时提供市场主体交易土地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信息等公共服务,等等。

其次,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是通过土地价格引导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土地市场交易主体通过供求关系变动、自由竞争和土地交易价格的自动均衡,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大量空置房和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的同时存在,说明这些空置房跟市场需求脱节,空置房的定价超过了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造成了住房空置和土地的闲置浪费。盲目建设的新城新区,一般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决策一厢情愿造成的。解决这类土地闲置浪费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出让收入收缴,禁止零地价、低地价招商引资等;通过征收不动产税和空置费等,促进空置房和闲置土地的盘活使用;通过稳定货币发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挤压囤地囤房、炒地炒房的盈利空间,减少捂盘惜售,最终达到减少空置房数量和减少土地闲置浪费的目的。

最后,节约集约用地,减少空置房数量,杜绝“鬼城”、“空城”的出现,关键在于落实制度,将已经颁布生效的制度执行到位。“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足球世界杯赛场上,谁只要违规恶意冲撞对方,裁判会立即出示红牌将其驱逐出场,不然球员都去犯规占便宜进球,比赛还有什么看头。节约集约用地,我们不缺纲领、不缺制度、不缺政策文件,缺的是执法如山的执行力。试想,农民在自己土地上修建几十平方米的房舍都要审批,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可居住上百万人口的康巴什新城,难道不需要土地规划许可?难道不使用土地指标?这样大规模的新城建成“鬼城”、“空城”,造成了多么惊人的土地闲置浪费。

集约节约用地的制度命题 篇3

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所以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农村,土地的重要性及其资源的稀缺性都决定了它是最重要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重要生产资料,更应成为农民的一大财富。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可以说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定下了守住18亿亩耕地面积的底线。而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生态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便使得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近期各地出现的以强拆等为表现形式的圈地热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与土地紧缺并存的,是同样严重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我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过多地占用了土地资源,而且土地利用十分粗放。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性障碍。

反思土地浪费的制度根源,1998年出台的《土地管理法》,为了解决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按照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这部法律,采取以计划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为辅的办法。然而这部法律首先禁止了集体土地自主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规定只能由国家垄断提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指标和供给,同时更在使用权流转方式上限制只有划拨和征用两种。

实质上“划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豪华办公楼、官府大厦的出现正是因为政府用地划拨,就相当于免费使用。征用对应的“有偿”也意味着并非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

工业用地问题更多,我们引进了香港的土地批租政策,但演变的结果却是扭曲了的行政定价、协议出让。政府官员为了引资和地域经济发展,将地价压得很低,甚至是零地价,造成很多开发区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另一个乱象是很多经营性房地产商挤向开发区,私自改变土地用途。

正是因为现有土地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各地才出现想方设法冲破制度的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有土地制度成为了土地浪费的根源。集约节约用地并非只是用地方式的创新,更需要的是制度的完善。

日前,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重点从土地利用规划、工业园区用地、集约节约用地约束机制等5个方面对节约集约用地提出明确要求。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篇4

【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发布日期】2014-05-22 【生效日期】2014-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已经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姜大明 2014年5月22日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 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

(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第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模引导

第七条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

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及时调整或者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第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

第三章 布局优化

第十条 城乡土地利用应当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第十二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协商,促进现有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的比例,促进城镇用地效率的提高。

第十三条 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其取得方式和使用年期参照在地表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出让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出让的建设用地最低价标准。

第十四条 促进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的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一宗土地实行整体出让供应,综合确定出让底价。

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包含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的,整宗土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第四章 标准控制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更加节约集约的地方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地者和勘察设计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督促和指导。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当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对违反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使用土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建设项目,或者因安全生产、特殊工艺、地形地貌等原因,确实需要超标准建设的项目,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评价,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依据。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宏观产业政策,制定《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限制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不得为禁止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

第五章 市场配置

第二十条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当充分贯彻市场配置的原则,通过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一条 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

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第二十三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

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 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第二十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有偿供应各类建设用地时,应当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中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定。

在供应住宅用地时,应当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六章 盘活利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土地整治。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对历史遗留的工矿等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对城乡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治应当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应当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坚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开展。

第三十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当严格控制田间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合理缩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

对基础设施占地率超过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的整治,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地再利用的激励机制,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居民点搬迁、产业调整形成的废弃地实行复垦再利用,促进土地优化利用。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

第七章 监督考评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的开发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土地供应、合同履行、欠缴土地价款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监督,在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等环节加强用地准入条件、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等方面的检查,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基础。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组织开展区域、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结果作为主管部门绩效管理和开发区升级、扩区、区位调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为不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供地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为禁止或者不符合限制用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供应工业用地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验收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解读 篇5

面对日益严重的粗放浪费土地的现象,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以下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9章38条,于2014年9月1日起实施,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一、限定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规定》明确要求:“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这是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相关要求,即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限定。但考虑到国内城市数量庞大、地形地貌各异,再加之对城市功能定位千差万别,国土部决定今年先划出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的发展边界,因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占有、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国土部需要与住建部、农业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达成一致意见,才能最终完成规范城市边界的政策制定。

二、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用地划拨

《规定》明确要求,“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根据2001年《划拨用地目录》,19类建设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而《规定》将19类划拨用地目录中的大部分供地排除在划拨用地的范围之外,这可能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项目用地成本增加,公众购买相关公共服务的价格会提高,或者是以BOT等方式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会延长。

三、先出租后出让

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提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以出让方式拿地,土地成本较高,并且企业拿地后若效益不好,则很难退出。采用“先租后让”的方式,企业可以先租赁土地,等进入稳定期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土地,若企业放弃购买,政府可以收回土地,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土地资源。但不利于的是,企业可能无法利用租赁的土地进行融资贷款。

关于工业用地方式,2013年7月出台的《北京经开区发布加强工业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种转变工业用地方式:

1)缩短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在法定最高出让年限内,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用地单位经营情况确定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出让年限一般不高于2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仍然正常生产并保持增长态势,可以申请延期使用土地。

2)代建厂房用地供应:由建设方通过出让或直接租赁方式取得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标准厂房或者按照产业要求定制厂房,将厂房出租给入区企业。

3)工业用地使用权直接租赁:经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开发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开发区内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出租给入区的用地单位使用,与用地单位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由用地单位支付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金。租赁年限一般为1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可申请续租。

四、禁止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规定》明确要求,“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行使的是公权力,如果不受制约很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比如为了招商引资低价出让土地,或者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贪大求全,浪费土地。绝对禁止抵扣或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企业和政府都会理性思考土地未来收益的最大化,开发商会考虑尽量少拿土地,政府上项目也不会那么容易,实际上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

办公室打印复印节约用纸规定 篇6

办公室打印复印节约用纸规定

一、能够用电脑网络传递的文件就尽量在网络上传递,比如电子邮件、单位内部网络等,节约纸张;

二、非正式文件、材料一律使用反正面双面打印;提倡使用过期作废的文件反面打印;

三、非要求上交的有固定格式的文件、材料,尽量缩小页边距和行间距、缩小字号;对于字号,以能看清为宜,能用五号的不用小四号,能用小四号的不用四号;对于行间距,适量调整,尽量减少页数,避免出现“尾巴页”。

四是打印时,能不加粗、不用黑体的就尽量不用,节省油墨或碳粉。

五、如对打印机不熟悉,请您不要自己打印,以免浪费纸张。

倡议:

勤俭节约制度规定 篇7

1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规定的差异性分析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 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都是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 是会计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两个同等内容、同等效力的规范在一段时间内并存, 是我国在转轨时期的一种过渡现象。严格来讲, 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习惯上形成的表达形式与表达结构上存在差异。会计制度主要按会计报表的结构来制定, 以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内容为核心内容, 不仅具体而且易操作;会计准则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 可以将该要素或该业务涉及的定义、特征及计量、披露等阐述得更全面、更清楚, 逻辑更严密, 较具灵活性。目前来讲, 对于会计规范的形式, 会计准则已成为国际公认惯例。

2002年版《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最为传统, 主要依据使用年限和单位价值大小区别于低值易耗品, 也是我行《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在2007年修订前所一直遵循的。分析认为这种直接限定金额和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定义, 在会计实务中较易操作, 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判断的自主性, 不适用于各类企业经营环境。

2001年版《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较为宽泛, 以“单位价值较高”取代了原2000元的具体金额限制, 更加强调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 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原定义对于此项内容的规定较为模糊、分散) , 不再明确划分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等具体类别, 对使用年限也简化为“超过1年”的最低限规定。2002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与上述规定一致, 同时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 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 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与2002年版《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相比, 后者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更为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同时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2.1 新准则实施背景

旧准则实施以来, 对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披露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问题。为使固定资产准则能更好地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披露, 财政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对固定资产准则进行了修订, 于2007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并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同时明确现有的暂行规定、补充规定、行业会计核算办法以及问题解答等一律废止。新准则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又向着国际化方向迈进。

2.2 主要差异

2.2.1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取消了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低的限制, 更加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实务当中, 企业可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 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 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

2.2.2调整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新准则在总则部分即首先确定了固定资产的范围, 将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等排除在固定资产的范围之外。因而, 今后企业的这两类资产将不再通过“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

2.2.3新准则还明确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

(1) 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2.4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应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取代了旧准则中对于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较为模糊的规定。

3 新旧税法条例规定差异分析

目前, 税法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与会计规定差异不大, 这里主要分析新旧税法规定的差异。

勤俭节约制度规定 篇8

检查情况报告

市委自律办:

根据市廉洁自律办《关于对落实厉行节约规定要求情况进行检查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照规定的检查内容,我们检查小组一行3人从11月5日开始,利用两周的时间,对等五个县市和市直单位落实厉行节约规定情况行了检查,通过听取检查单位汇报、查看资料、检查财务账目、召集有关人员座谈等形式,对所查单位落实厉行节约情况基本情况,特别是经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各部门单位励行节约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总体感到,各单位在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厉行节约各项要求工作中,思想认识到位、行动迅速、工作思路清晰、任务分工明确、采取措施得力、注重制度创新,节约措施从小事做起,厉行节约效果明显。我小组所检查的五个部门单位都由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并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周密部署。各部门单位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都根据工作实际健全完善了 1

相关规章制度及配套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厉行节约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方案严密。各单位高度重视厉行节约工作,均按照市委、市政府通知要求,及时召开了党组会,研究落实措施,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厉行节约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并将机关厉行节约各项要求纳入全年工作安排,使厉行节约的实效性在组织机制上得到有力保证,其中为确保厉行节约工作顺利开展,把厉行节约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效能建设、纠风治理等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二是制度健全、执行有力。各单位均结合厉行节约各项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机关各项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公务接待费管理制度,公车和驾驶员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XXX局共制定了32项规章制度,其中和厉行节约工作有关的制度有4项,使厉行节约的实效性在长效机制的建设中得到有力保证。同时,严格制度的执行,突出执行结果考核;三是狠抓落实、效果明显。各部门单位均按照市纪委要求,围绕检查内容和整顿重点,认真开展了单位自查和内部自我诊断,并对自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列出了自查清单。根据检查情况,在公务用车使用和管理过程中,XX市对个乡镇、X个市直部门2009至今购置公务用车情况组织开展了自查自

纠,并要求各单位“一把手”对自查情况做出了承诺保证。XX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通知》明确购车程序、标准;严格控制借用、换用车辆;同时还明确规定了购车“三不准”。为了压缩车辆使用开支,各单位都采取了鼓励集体乘车、搭便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多种方式解决因公外出问题,其中XX市和XXX局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万元和万元,通过对各单位的检查没有发现违反规定使用和配备车辆的问题。在公务接待方面各单位都严格了接待标准和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其市充分利用历史名人XX故居,打造特色景点,宣传廉政文化,推出廉政餐,一举两得,大大的节约了公务接待费用的支出。XXX局通过实行接待费用上限控制和减少陪同人员的方法来减少接待费用开支。XXX局在日常经费的使用上始终坚持“一减少、四压缩”的指导思想,严格控制经费支出。通过调查了解,我组所负责的五个部门和单位,没有发现违规新建、扩建楼堂馆所问题以及违反有关规定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问题发生。

三、经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情况。与近两年平均支出相比,在车辆的购置和使用方面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单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XX市在车辆使用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约11%,XXX局通过制定出台了《局机关机动车辆管理规定》、《XXX市民政局机关公务接待制度》使车辆用油支出

明显少于去年,公务接待费用支出比去年减少了%。在公款出国(境)支出方面,今年公款出国(境)方面各单位都控制为零支出。其中XX市公款出国、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水电油费用、庆典论坛、会议、通迅等7项主要费用共计开支元,平均降低了%。XX市2010年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用支出是万元,比去年减少万元,同时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本水、电、油费用支出是万元,比去年减少万元。

四、执行领导干部外出规定情况。

通过检查了解到各单位对市委《关于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外出的意见》的文件下发后,普遍高度重视,都表示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请销假制度。没有发现违反规定私自外出的情况发生。

综合检查情况,我们建议:

1、加大厉行节约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对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

2、加大对厉行节约各项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全市此项工作协调发展。

勤俭节约制度 篇9

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工作的安排部署,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切实节约环境资源、增强执政为民理念、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办法。

一、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上级规定,坚持从现在做起,立说立行,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安排中。领导要带头落实,为群众作出表率,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单位蔚然成风。

二、严格简约俭朴办会办活动。切实减少各类会议活动,严格控制会议、活动的参加范围、参与人数和时间。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效率,压缩规模,缩短会期,降低成本。严格控制会议印发的材料种类和数量,从简布置会场,一律不摆放鲜花、水果、香烟,不悬挂横幅彩带,一律不安排就餐,不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经批准的各种会议或活动要

七、严格落实督促检查制度。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当好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表率,以模范行动推进党风政风建设。部班子成员对分管的科室要亲自督促落实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反对铺张浪费的各种行为。办公室要以贯彻中央相关规定和中央领导重要批示为切入点,深入科室督查,查找发现浪费问题,总结推广节约经验,推动厉行节约、整治浪费见实效。

xxxxxxxxxxxxxx

勤俭节约制度规定 篇10

一、八议制度的历史沿革

1. 八议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法律在早期叫做刑, 其内容主要以刑法为主, 刑是从早期氏族道德当中发展起来的。法律的基本特征就是强制性和阶级性。中国在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国家就拥有了法律, 这些法律并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 而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来体现, 统治阶级希望怎么做, 怎样就是法律, 不服从的就要通过军队镇压。然而, 当奴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这种镇压换来的不是服从, 而是反抗, 后来商推翻了夏, 周又推翻了商。进入到周朝以后, 统治者总结了之前的教训, 不再向过去时代那样仅仅依靠暴力来进行统治, 他们宣扬了一种新的社会观念, 不再像之前时代那样宣扬天子就是上天的意志, 任何人不得违反, 而是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 认为只有道德水准达到上天要求才能配得上统治。对统治阶级有了“德”的限制以后, 国家的统治秩序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从不同的“德”, 这个“德”放到社会层面就是“礼”, “礼”在周朝成为了最基本的统治秩序, 但是这作为阶级社会统治工具的“德”与氏族社会时期的道德是不同的, 这时的“德”是具有阶级性的“礼仪规范”, 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德”, 被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的“德”, 这种“德”的标准的差异就是等级, 等级观念不再像以前社会那样采用强硬的暴力来推行, 而是以“德”这种无形的、柔和的方式来推行。

八议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雏形, 现有资料当中显示, 最早的有关八议的记载出现于《周礼·秋官·小司寇》当中, 称为“以八辟丽邦法”, 内容上包括“议亲之辟”、“议故之辟”、“议贤之辟”、“议能之辟”、“议功之辟”、“议贵之辟”、“议勤之辟”、“议宾之辟”[1]。辟, 就是法的意思。周礼当中的“八议”之礼就是对有上述条件的人的一种宽宥制度, 因此体现的就是不平等的道德观念。西周的规定, 凡属上述八种人犯罪, 不得直接判罚而需经过特殊的议才能定罪科刑, 八辟的范围与八议的范围一致[2]。但此时, 还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出现, 充其量算得上是“礼”, 这种礼和封建时代的成文法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 商鞅改法为律, 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制定法律制度, 但是商鞅变法当中强调“赏—刑—教”的法律理念, 任何人犯了法都要与普通百姓相同, 因此八议制度不能够再执行下去。进入汉代以后, 国家经济政治逐渐强大, 统治基础逐渐稳定, 像商鞅时期那样的动乱时代已经过去, 封建统治阶级希望的不再是笼络民心, 而是希望能够更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因此商鞅所追求的法律理念也被抛弃, 开始逐渐恢复那些能够更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制度, 八议制度也在其中, 因此两汉的制度当中也可以寻找到八议制度的影子。

2. 八议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化的进程。

八议制度法律化的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两汉时期, 只是原则性的规定, 比如那时候的“上请制度”规定了皇族或者皇帝亲近的人犯了大罪都要请示皇帝后再裁决, 皇帝的意见直接决定案件的判决, 在本质上与八议制度是相近的, 但是法律条文上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八议制度。

魏晋时期的《曹魏律》当中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这是这项制度在法律文本当中首次出现, 成为一种国家法律制度。这项制度能够在法律当中正式规定, 有当时的社会原因, 同时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就社会原因来说, 在曹魏时期, 社会动荡, 社会格局经过汉代三四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的封建制度。在这种封建制度之下, 地方官吏拥有着地方的土地, 皇亲贵族也有着家族势力范围, 他们在经济实力上非常庞大, 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 地方势力渐渐摆脱控制, 皇帝权威逐渐式微, 如何既控制这些权贵, 又能维护统治秩序就是当时统治者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曹魏时期, 魏明帝希望通过制度一方面笼络地方势力, 另一方面能够树立皇帝的权威, 于是规定了八议制度, 该制度之下, 一些权贵如果犯了罪就可以通过皇帝予以减免, 这样这些权贵就会遵从于皇帝的权威之下。文化层次的原因也是八议制度的出现影响因素。先秦时期的“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的礼的等级观念在汉代又重新复苏。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革以后, 国家实行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文化大革命”, 国家大力推广儒家思想, 其中“礼”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的观念也被推广, 伴随着儒家思想的推崇, “亲亲尊尊”、“父权家长制”以及“忠孝”等等封建等级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 这些不平等的等级思想逐渐被社会认同和遵从, 这些都为八议制度的正式规定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曹魏律》规定以后, 八议制度在中国封建法律当中就一直存在, 一直到清末法律改革。八议制度的入律是儒家“亲亲”、“尊尊”、“贵贵”思想在法律当中的具体体现, 是引礼入律的立法体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八议制度应用分析

魏晋时期的八议制度的规定, 在理念上是入礼于刑、立法融合的体现, 它促进了封建法律的成型。在内容上魏晋时期的“八议制度”基本直接体现周礼当中的内容。在周礼当中, “八议之辟”的内容在《周礼·秋官·小司寇》有载“八议之辟”:“一曰议亲之辟, 二曰议故之辟, 三曰议贤之辟, 四曰议能之辟, 五曰议功之辟, 六曰议贵之辟, 七曰议勤之辟, 八曰议宾之辟。”[3]1249而《曹魏律》当中的八议制度的内容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宾、议贵、议功、议勤, 在内容上和周礼当中的规定保持一致, 可见, 八议制度事实上就是封建时期“八议之辟”的法律化。这八项内容, 涵盖了封建社会当中的权贵阶层, 其中议亲当中的“亲”是指皇室一定范围的亲属;议故中的“故”是指皇帝的故友;议贤中的“贤”是指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议能的“能”是指“有大才业”, 能够带兵打仗, 整理政务, 辅佐君王, 教诲他人的才能的人;议功的“功”是指那些曾经为封建王朝建立和发达立过卓著功勋的人;议贵中的“贵”是指官职达到一定层级的官吏, 在《曹魏律》当中具体是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议勤当中的“勤”是指为封建国家日夜操劳、恪守职责的将军与官吏;议宾当中的“宾”是指被尊为国宾的前朝国君的后裔。单单从内容上来看, 八议制度规定的具有特权的人群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与皇帝具有一定的亲密关系的人, 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和没有血缘关系的故友;另外一种是对封建统治政权做过贡献和十分重要的人物, 包括功臣、勤勉官吏和高级别官吏。在判断标准上也比较随意, 除了完全是靠着皇帝的个人主观判断八议制度的应用上, 在魏晋时期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在《曹魏律》当中, 规定了八议制度的内容同时规定了应用的程序。根据《曹魏律》的条文, 如果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发现了可能符合上述八种类型情形的, 他们不能够直接对案件进行定罪量刑, 要将这些人员的犯罪情况和身份情况向朝廷报告, 再由朝廷内专门负责的官员集体进行审议后提出处理意见, 然后将处理意见报请皇帝裁决, 皇帝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经过这个程序以后, 和皇帝关系亲密的人和对朝廷重要的人犯罪都能够给予宽宥处理。一般情况下死刑均能免除。犯流以下的罪, 要减一等论罪。在实际实践操作中, 八议制度的应用基本上是按照“新规犯罪, 大者必议, 小者必赦”的原则来进行的, 使得贵族、官吏犯罪后能大罪化小、小罪化无, 最终使这些具有封建特权的人凌驾于法律之上。

北齐时期, 刑事法律又有了新的突破, 法律与礼的结合又进一步加深, 《北齐律》当中不仅形成了封建五刑的雏形, 还确立了“重罪十条”。“重罪十条”规定了十种重罪, 它是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条最严重的罪名, 集中置于律首, 以强调这十种犯罪是打击的主要对象。北齐律所规定的重罪十条:“一曰反逆, 二曰大逆, 三曰叛, 四曰降, 五曰恶逆, 六曰不道, 七曰不敬, 八曰不孝, 九曰不义, 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 不在八议论赎之限。”《北齐律》的这一规定完善了八议制度的应用, 它规定了那些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和违反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封建礼教的犯罪行为不在“八议”之列, 不能够受到宽宥。这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维护自己的统治的制度规定。这个内容也一直被封建法律制度予以保留, 成为八议制度的一部分。

八议制度是入礼于刑的制度典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这一制度正式规定在法律当中的时期。在《曹魏律》首次规定了八议制度以后, 八议制度就作为一种特权制度, 维护着贵族大臣的利益。《北齐律》制定以后, “重罪十条”的确立, 使八议制度在应用上不再是仅仅考虑犯罪人的资格和身份, 还要考虑这些人犯的是哪些罪, 只要是动摇封建统治的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罪行, 就不能够受到宽宥, 这和八议制度一起构成了封建特权制度, 并对封建特权制度进行了限制, 保证了在维护贵族大臣利益的同时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天禄.从“八议”制度谈中国封建特权[J].河北法学, 1990 (2) .

[2]马桂菊.浅谈“八议”制度[J].黑龙江史志, 2009 (5) .

上一篇:经济学专业专业认知下一篇:大学生如何树立与培养法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