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学法(精选8篇)
儿童的记忆、模仿能力特别强,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是语言发展的佳期。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可能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我们认为,“母语教学法”是良好的尝试。“母语教学法”如同婴儿学说话,先听后说,听多了自然就懂了,就会说了。先词后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会说。为了使“母语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儿童做事更具有兴趣性,喜欢的就会十分关注,积极投入。因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学好英语创造条件,我们到县第一实验小学听的一节课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首先唱歌热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巩固所学知识。如用游戏“看谁找得快”来检查单词,教师让学生听到和看到逐渐加速的英语信号后,做出快速反应,看谁先“抢”到念到的实物或图片,并奖给他们。这样以旧代新,不断练习、巩固,整个课堂教学一点都没有“学习知识”的“负担”,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玩得开心,学得主动。
二、创设英语环境首先创设语言环境。英语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两个学生见面相互打招呼,自我介绍,这样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24·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其次创设生活环境。让学生一见到英语教师就感到英语的存在,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尽量使用英语,让学生感到已经置身于英语世界中。比如,在维持纪律时,使用一系列英语语句:“Please sit well.(请坐好);Put down your hands(放下你的手);Look at me, please.(请看着我)”开始学生也许会显出惊奇,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反复说,反复用,并加以手势,体态语辅助,天长日久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或许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母语教学法”在很多的双语学校中得以应用。其实在普通学校里, 也可以让“母语教学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 这需要英语老师具备更高的英语水平, 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英语——课堂第一语言
1.老师全英语教学。
老师在英语教学中, 应该全部使用英语, 而把母语作为辅助用语。老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语言加以提炼, 并与学生进行磨合, 让学生听得懂, 想表达。像“Readafterme”、“Lookattheblackboard”之类的课堂语言, 应该不断地被重复, 即使一年级也应该如此 (初次使用时当然需要用汉语说明) 。老师还应该善于用英语激励学生, “Great”、“Goodforyou”、“Righton”、“Fantastic”、“Excellent”、“Keepontrying”、“Tryagain”、“Don’tgiveup”、“I’mveryproudofyou”这样的句子, 说多了孩子自然就会明白。这些课堂常规语言的运用, 不但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口语,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用英语对话。
把英语作为课堂第一用语, 这一要求不但是针对老师的, 也是针对学生的, 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我们要鼓励学生, 让学生有勇气把显得并不成熟的句子表达出来。为了使学生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合乎语法, 而反复地对学生进行纠正是不恰当的, 保护孩子的信心比教孩子一句话重要得多。
二、推行英语阅读, 延展课堂空间
英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并且扩大所学的词汇, 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但是, 在英语阅读的指导中, 也存在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1.主要的问题是:
课文过长, 生词过多, 或者英语素材枯燥, 让学生望而生畏。在没有开始之前, 就注定了阅读的失败, 更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作为英语老师, 要帮助学生选择好阅读素材, 还可以把现成的素材进行修改, 使其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 可以把一些著名的童话、寓言进行改编, 让它看起来更精炼, 生词更少。名人名言由于非常短小, 又具有教育意义, 不妨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表达就可以了, 不必让学生记住每个单词的拼写。我们会发现, 学生非常乐于把自己积攒的“家底”秀出来, 甚至会把家长吓一跳。儿歌的阅读也适合于小学生, 网上有很多英语儿歌都是与我们的教材相关的。把这些现成的儿歌进行改编, 让学生在闲暇的时候唱一唱, 既有趣味性, 又能让学生记住一些难记的单词。此外, 一些著名的电影台词也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对象。如果学生会说一句《玩具总动员》、《小马王》、《狮子王》的台词, 可以想象他有多得意。比如《狮子王》台词:Everythingyouseeexiststogetherinadelicatebalance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 。无需让学生能写出单词, 能读就很不错了。
2.课外阅读忌讳让学生为了完全领会整篇文字素材而进行反复地阅读。
其实, 更多的时候, 哪怕没有读懂一个单词或者一个句子, 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就课外阅读而言, 阅读量很重要。我们要指导学生, 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 可以查一下它的读音或意思, 不一定要一次性就记住它。我们会在不同的素材和不同的语境里再次认识它, 这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记住单词, 形成语感。
三、营造生活化环境, 增强感官刺激
1.英语游戏。
女孩儿们喜欢跳皮筋, 不妨让她们边跳皮筋边说英语儿歌:Thisoldman, heplayedone.Heplayedknick-knackonmythumb……男孩子就让他们玩“ClapGame”:你拍一, 我拍一, 我爱我的family;你拍二, 我拍二, storybook有好故事……游戏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求知活动中去, 让学生“脱口而出”。
2.学唱英文歌。
教唱的英文歌曲要朗朗上口, 好听又便于记忆, 比如《YankeeDoodles》《doe, ray, me》, 都是世界著名的英文歌曲。唱英文歌不仅能提高学生认知英语的水平, 更有利于学生接触欧美文化。还有一些英文歌曲能帮助强化记忆一些重要的日常单词, 如《Daysoftheweek》。
3.过欧美节日。
通过导向强化母语
北京在此次改革中,高考语文分值和英语分值“不分高下”的状况被打破了。2016年,高考语文分值将高达180分,整整高出英语80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但却没有哪个国家会把外语教学置于母语教学之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表示。加强外语能力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桑锦龙曾担忧地发现,语文学习并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为学习外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远远超过语文,甚至挤占了语文学习的时间。他认为,通过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强化母语教学,可能会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契机,这将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北京高考对英语减分、对语文加分引发热议。这股热议之风也传到了中国台湾。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厦门参加文博会活动时表示,她赞同提高语文在高考中的分量,认为这是好事,提高语文分数,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张晓风在两岸有着众多读者,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张晓风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起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有多篇作品入选台湾中学的教科书,她的散文《行道树》还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初一语文课本。余光中先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她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张晓风说:“国文跟英文比例调整,这是很好的事”。她认为,语文是表达自己、记录自己的很好的工具,掌握好自己的母语才是一件幸运的事。
地位相对下降
教育界很多人认为,母语教育的地位偏低是影响我国母语教育发展的瓶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郑国民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国家都深刻认识到母语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母语教育倍加重视。我国母语教育虽然具有优秀的传统,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确实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对于母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亟待加强。从目前中小学补习班最火暴的是英语、奥数这一现象中,母语教育的地位相对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母语教育:为了让8岁的孩子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白宫亲自倡导“美国独立阅读挑战计划”,并动员联邦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其中。法国初小一年级,法语每周为9至10课时,占每周学时总数的35%至38%,比数学多出4至4个半课时。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占总课时的比例比上述国家都少。其次,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量极其有限。很多孩子一个学期只读一本语文教科书,没有机会阅读课外书籍。而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可能保证运用母语能力的发展。一些美国社区图书馆为了鼓励中小学学生多阅读,设计了很多活动吸引学生多借书和多读书。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图书后,会获得图书馆人员赠送的小礼物。同时,学校会让学生每周到学校图书馆上阅读课,有专业人员进行阅读指导。
我国语文学科地位在不断下降,课时数不断减少,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时间已不足以为课外自学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陈先云指出,我国语文学科的课时数,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的。尤其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后,9年的语文课时数,差不多只有五六十年代小学6年语文课时数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那时的小学生,在学校学习语文的时间要比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加起来的时间还要多!“多读多写”是我国古老的学好母语的成功经验。即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也需要有起码的课时保证。现在如此少的母语学习时间,课外的各种补习班又尽是奥数和英语,母语学习的质量怎么保证?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打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母语水平的主渠道也应该在课堂。课堂时间从哪里来?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因此,在义务教育的9年中,特别是小学阶段,要在课程设置上把母语学科放在首位。
语文不应成了“小三”
此次大幅度提升语文学科在中考和高考试卷中的分数比重,北京市教委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加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它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希望通过高考指挥棒来矫正英语学习过热的社会现象,应该是北京市教委意图之一。”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特级教师马骉说。 相关部门统计,上海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12年间,语文和英语课时数比例为4∶3,其中,在中学阶段两者所占课时、学分完全相同,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已不分上下,而在学龄前和大学,大家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更远远高于母语学习。
“语文学科在中小学的‘沦落,是到了该警醒的时候了。”上海市第十中学副校长任其斌说,“语文虽然在三门主课中排在第一,但实际上早已落到了‘小三地位,语文总能混个及格,而英语如果一放松,成绩就会滑坡,很多学生就会想,花这么多时间在语文上做什么呢?”
语文学科一直由于拉分少、进步慢等学习特点,往往容易被学生有意无意地忽视。在平时的考试中,数学和英语更容易拉开分差,这导致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不愿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语文上。如今,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要远远多于语文,而语文教学的恰恰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轻视语文学习的一大后果,是现在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度不够,写不好字、提笔忘字的现象日趋严重。而实际上,学好语文,关系到母语的前途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语文本来就是最基础的学科,理应得到重视。部分省市现在计划加大语文高考权重,有意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这对巩固母语地位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endprint
汉字听写唤起新认知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该电视节目形态设计研发者的关正文说:“为孩子们举办汉字听写竞赛活动的想法,产生于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我们的汉字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虽然已经终结,但是余音依旧绕梁。在8月2日开播到10月18日收官的13期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向观众呈现了一席汉字的饕餮盛宴。其倡导的“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精神,正唤起人们振兴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决心。这次大赛的大赢家当属杭州外国语学校,5位同学入决赛,并包揽了冠亚军。这所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学,同时也是“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介绍:本次大会共有32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代表队由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在内地接受教育的港澳台学生组队参加。能够参与此次比赛的选手都是各省重点学校或“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中,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各省前五名。马骉认为,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的意图应该和北京市教委一致,就是要唤起大家对母语的重新认识。节目中考到学生很多并不常用的生僻字、繁难字,很多语文老师也未必能够正确书写,但这也让大家认识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可以给语文教师很多启示。
让改革有效果
改革最大的难点在于整体改造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教学策略。这包括目标的设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的回归,还涉及到老师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学生学习方式等。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希望未来的孩子具有深厚的母语素养和传统文化积淀,并通过国际交流把中华民族最美好、最鲜亮的东西传递出去,在世界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李奕认为,语文老师在改革当中也要进行反思和改变。语文老师不仅要知道母语教学是识字或者写作文,而且还要把母语应该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跟其它学科必要的关联整合进来。
北京市石景山区语文教研员、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代表南海涛建议,把北京高考语文新增的30分用来考查课外阅读。有了30分,学生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去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如果有可能,希望把这30分主要加到对学生中文著作、经典名篇等阅读书目的考查上。南海涛指出,学生非常缺少系统化的、深入的阅读。从小到大都是一些碎片化的、单篇的阅读,很少通过深入整本书来培养自己完整的、独立的思想体系和精神世界。并且,真正在考试当中,尤其是高考当中,对课外必读书目的一些考查并没有体现。如果将来在考试当中能够有这样专门的规定,老师给出一些必读书目,书目是经过慎重商量的,然后据此设置题目,让学生对自己所读到的这些专著进行一个探究性阅读的表达,这对高中或者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是很大的。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于语文来说,阅读一定是最根本的东西。”南海涛说。阅读的时间增多了,老师和学生都有空间、有时间、有精力去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阅读,这个改革才能真正有效果。
母语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语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使用问题历来受外语教师所关注,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应不应该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又该如何充分而合理控制母语的使用是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时刻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母语在教学课堂中使用问题的`相关研究和自身实习期间时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母语彼用的相关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有必要使用母语,并就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母语提出建议,希望对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 者:朱芙蓉 张咏梅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3.4 关键词:中学 英语课堂 教学 母语使用
[摘要]本文将我国语文新课标中有关写作目标部分的内容置于国际语文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在写作理念、写作过程、写作形式等方面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中的相应部分进行比较,揭示新的课程标准的创新之处,以期在今后写作教学过程中对此有较为清晰地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写作目标合作学习
论文写作背景: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语文教育如何改革成了众学者、教师竞相争论的热门话题。有人说,当今语文教育缺乏人文精神;有人说当今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偏轨;更有甚者称,当今语文教育是戕害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刽子手„„由此,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不小的“中国语文教学忧患潮”。而其中人们对作文教学问题的质疑尤为激烈,因为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由此,语文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7月和2003年4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次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分析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鉴了外国有关母语教育的文件和教材,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做了相当大的调整。
一、新课标中关于写作理念的表述
(一)自由地表情达意
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在写作教学方面,往往重于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将有否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作为一篇作文优秀与否的重要尺度,从而忽略了写作本应具有的表达个性、情感的功能,使其沦为时代的“传声筒”;同时,以往的作文标准还特别强调文章的表达方式、详略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技术性要求,笔者认为,作文者在行文时能准确地掌握这些技术要领固然是件好事,但在学生初学写作时便过多地强调这些写作规范,可能会阻碍学生有创意地表情达意,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
与此不同的是,在许多西方国家制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中,学生写作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地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而是能独立表达自己思想的个性行为。以此为基点,许多国家在写作教学目标中都提出了让学生“自由写作”的内容。如《英国国家课程·英语》的写作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应学习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有的国家甚至提出了在自己的写作学习中形成并建立自己的写作风格的要求:“鼓励学生对各种目的的写作充满信心,建立自己鲜明的且具有独创性的写作风格”、“以
用心爱心专心
自己特有的风格创作与所读诗歌相关的诗文,同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诗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等等。
笔者认为,国外的这些作文教学标准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其中某些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却的确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新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已不做“思想性”方面的硬性规定,而只从语言的角度,对学生提出“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要求。
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基于此,义务教育阶段关于“写作”(或“写话”、“习作”)阶段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四学段)”。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更明确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相对于过去大纲仅提“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导向更为鲜明突出。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或“写话”、“习作”)目标,高中阶段的“表达与交流”目标保留了“感情真实健康”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应该看到,这不是对学生自由写作的限制,而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做出的发展性要求。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把强调的重点放在大胆表达、自由表达,克服写作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在高中阶段,对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参与社会日益深入,且已基本具备社会人自觉意识的高中生,光强调兴趣是不够的,而还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适当引导。这一目标内容体现了语文学习中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育思想,是应该坚持的。
(二)正确的写作态度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可这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寥寥无几。许多学生都是被老师赶鸭子上架,咬了半天笔头、挤了半天“牙膏”才造就了一篇篇空无一物的所谓的“美文”。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还得从端正他们的写作态度着手。
首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价值观。长期以来,繁、难、偏、旧的语文课程内容,使多数学生都患上了“作文恐惧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甚至有学生表示,宁可熬夜多背几篇课文,也不愿自己动手写一篇作文。针对这一现状,《新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母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信、愉快地写作的优秀经验,十分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或“写话”、“习作”)“阶段目标”的陈述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第四学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陈述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其次,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写作信心的培养。如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写作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写作”,并让学生“乐意地选择题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也指出:“应鼓励学生对各种目的的写作充满信心,建立自己鲜明的且具有独创性的写作风格,意识到对所写内容认真投入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我国的新课标陈述得似乎还不是非常得明确,有待商榷。但总体而言,作为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新的课程标准在理念上从忽视学生写作态度变为重视学生的写作态度,体现了我国作文教学理念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对于变我国目前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为“学生自己要求写作文”,真正实现“快乐作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明确的读者意识
在具体时空背景下,具体读者对象制约下的写作总是不自由的,必须注意到读者的存在,并根据这个显示,进行文章主题、材料、内容甚至语气、措辞的选择。这是一种高级的写作能力。《英国国家课程·英语》就将“为不同目的而广泛地转化文体”作为贯穿四个学段的一般要求,同时还在每一个学段中分别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阶段:“学生应该知道自己所写文章的目的,并学习给不同的读者写作。”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面向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例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
第三、四阶段,则要求“提供机会针对特别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群及自己进行写作训练。”并且在修改的时候要求学生“辨别作者与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与熟悉程度,并随之调整写作的口吻”。
相对于国际上母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的重视,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长期以来却是相反的,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读者对象意识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的读者意识模糊,教学立足点不明确,过分追求“高立意、精选材、巧某篇”,其结果是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学生更是对读者意识一无所知,作文多为无的放失,脱离社会生活,甚至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
经过一番调整后,此次新《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初中)的“写作课程标准”第一
条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高中阶段的 “表达与交流”目标中也提出了“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由此,中国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第一次引进了当代写作学中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象意识纳入写作教学的训练视野。这一进步显然有助于摆脱目前作文教学的两种尴尬的境地。
1.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符合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写作,无疑会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写给自己看,要求说真话、心里话;写给朋友和同学看,要求真诚、平等;写给报纸、杂志,要求新颖、准确、有创造性。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的。
2.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3.只有具有“读者意识”,才能充分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确立和提高又会有力地推动写作水平的提高。
4.倡导“读者意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新课标中关于写作过程的强调:写作中的修改及修改中的写作
好文章不是一蹙而就的,贾岛可以为一个“推”字执着良久;白居易可以为一篇诗文修改多次,鲁迅可以为一个成语求教多人„„可见作家是在不断的修改、反复的训练中诞生的。诚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需要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但要写出一篇较为优秀的文章,修改必不可少。很多教学实例告诉我,我们的多数学生缺乏修改意识,或者说缺乏多次修改的勇气。然而责任仅在学生自身吗?笔者认为,过去语文教学大纲对于“修改”这一要求的不明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修改的重视不够,也是导致学生缺乏“修改”意识的重要原因。其直接后果是,一学期下来,学生的习作是写了不少,可真正被反复修改,称得上是上成之作的,却寥寥无几。
相反,通过比较、诊断和操作过程发现写作计划与写作结果这两个表象之间的不协调,是各**语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写作是一个复杂而且反复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revising)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作者基于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目前,西方研究写作的学者们的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写作甚至就等于重写(Writing is rewriting)或修改”。
相较于过去语文教学大纲的“多(修)改”,我国新课程标准吸收了国际上科学的写作理论,提出“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这无疑是对旧的教学
大纲的拓展,体现了提高学生功能写作水平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习作”项目中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四学段“写作”项目中提出了“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要求。这一要求延续到了高中语文阶段,在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中”目标中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三、新课标中关于写作形式的创新:强调学生合作式写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如果没有意外,通常是由教师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评估。而在协作性教学中则不一样,教师通常会设定一个教学内容的大框架,为学生的活动和学习任务提供一些选项,并邀请学生自己来设定目标,以帮助不同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评估。
外国很多母语教学大纲都将这种合作学习理念引入到了作文教学中,并在教学标准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市立学区·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修改文章”、“参加包括个人和小组活动再内的各种写作活动”、“和同伴一起修改作文”;七年级的“写作”中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评论和发表文章”、“参加各种班级内及跨年级的写作活动”、“和同学一起修改文章”;八年级的学生要“一个人和合作方式进行写作、评论和发表文章”、“参加个人、小组、全班以及跨年级的写作活动”、“运用交际程序,与其他人合作发表一篇作文”。
我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要求:“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强调合作学习。具体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每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
笔者认为,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具有合作学习能力的学生是符合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的。它不仅能增强学生搜集材料的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按语
我**语教学理论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写作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母语教学的先进理念,修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虽然有
些地方还值得商榷,但是通过对新目标的解读,我们相信,写作教学实践必然能在不断尝试、检验和发展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2[3] 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
3[5]韩向东.作文教学理念的五大突破——新课标的解读[J].语文建设,2004,(1)
[6]冯玫.美国中学作文的特色及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4,(1)
[7]李贵田.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8]韩晓蕾.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3,(1)
[9]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6)
[10]张承明.独创性表达:中外作文教改的趋势[J].中学语文与教学,2001,(8)
[11]温泽远.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彪、郑桂华[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7)
[12]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
(三)[J].语文建设,2002,(3)
[13] 王凯.美国课程标准之评价标准的比较、评价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4,(1): P39
[1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主题一: 和春天有个约会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张秋生的儿歌《我来了》,《初春》和黄一辉的散文《开满花的星球》以及瑞典雅各布生的漫画《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组成,形象地展示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让孩子感受到春天给我们带来的美与快乐。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阅读,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加上又是春天的季节,阅读内容学生易懂。鉴于本单元为儿歌的特点,教学时,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可以熟读,达到背诵最好。
三、学习目标:
1、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借助拼音读熟儿歌,达到背诵。
2、认识生疏的字词,达到积累的目的。
3、引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能主动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来到,外面的世界是不是也在悄悄地变化?快来看看,春天究竟啥模样?
(二)借助拼音自读儿歌《我来了》。
1、借助拼音读儿歌,思考:“我”指的是谁?
2、讨论不明白的地方。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3、引导背诵
(三)学习《初春》。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已经悄悄来到?
3、讨论不明白的地方,扫除阅读障碍。
4、自由读,指导背诵。
(四)作业设计:
背诵两首儿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我来了》《初春》
(二)学习《开满花的星球》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尝试讨论解决。
2、用“——”画出蝴蝶向草介绍花的句子。
用“~~~~”画出蝴蝶翅膀变成花不能飞了,但还很快乐的句子。
3、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这只蝴蝶吗?
4、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学习漫画《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1、指导看图,看看每幅图说的是什么。
2、自由读图下面的句子。
3、讨论:这是不是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体会漫画的可笑之处。
(四)作业设计: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日积月累1
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主要有四项内容。一是象形字“少”和“小”两个字的来历。二是学习六组反义词。三是学习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四是学习古诗《咏鹅》。
二、学生分析:
象形字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反义词也很容易接受。对俗语“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应稍做解释。
三、学习目标:
1、理解象形字“少”“小”
2、掌握几组反义词。
3、背诵俗语,背诵儿歌。
四、教学流程
第三课时
(一)学习象形字。
1、板画两个象形字。
2、指导学习其他相关的象形字。
(二)学习反义词。
1、指名读:出,入,上 „„等六个字。
2、说出它们的反义词。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3、扩展其他的反义词。
(三)学习背诵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四)背诵古诗:咏鹅。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主题三:奶奶的歌谣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实话歌》《一对蝈蝈吹牛皮》《粽子香》《杨柳青》《开城门》《山老鸹》六首儿歌歌谣组成。主要让学生再来回忆这些歌谣,回忆儿时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歌谣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有些歌谣学生可能不易读懂,教师应该拓展一下。比如:《粽子香》。学生对于端午节不知道,便不容易理解歌谣,教师应该讲解相关知识。这些儿歌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背诵,主要应该让学生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体验歌谣带给我们的乐趣。
三、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懂歌谣,能熟读背诵歌谣。
2、通过读儿歌,激发对歌谣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懂得孝敬长辈。
3、有收集朗读歌谣甚至自己创作歌谣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长大了。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便会用一些简单的好听的歌谣来教我们说话,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说自己记得的歌谣。)
(二)学习《实话歌》《一对蝈蝈吹牛皮》。
1、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两首歌谣。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1)请两名学生读两首歌谣。
(2)讨论交流说读懂的内容。
A、实话歌:净是些大实话
B、一对蝈蝈吹牛皮:比着吹牛皮
(3)男女生对读两首歌谣。比赛读。
(4)学着创作歌谣。
(三)学习《粽子香》
1、自己读歌谣,说说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理解教师补充相关端午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风俗。
3、学生再读歌谣,争取背诵。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第五课时
(一)读三首儿歌导入。
(二)学习歌谣《杨柳青》
1、学生读。
2、学生交流对儿歌的理解。
3、学生谈喜欢玩的游戏。
(三)学习儿歌《开城门》
1、自读。
2、同位合作读。
3、全班表演读。
(四)学习儿歌《山老鸹》
1、学生自读。
2、学生谈理解和感受。
3、教师补充材料:“乌鸦反哺”介绍人们对乌鸦的偏见,引发人们对乌鸦的喜欢。-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主题四:《吹牛大王历险记》
(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的三个小故事组成:《房顶上的马》《头长樱桃树的美丽金鹿》《眼睛里冒出的火星》。故事生动有趣,看了让人捧腹大笑。
二、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看故事,本单元的故事会深深地吸引他们,有了阅读的兴趣,故事的内容自然也就不肥吹灰之力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吹牛大王历险记》。
2、了解吹牛大王——明希蒙森经历了哪些故事.四、教学重难点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
3、了解吹牛大王——明希蒙森经历了哪些故事.教学流程: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前呀,有个大鼻子小老头,他喜欢坐在壁炉旁,讲述他的冒险故事.下面就来听一听:
二、读文感悟:
1、读〈〈房顶上的马〉〉(1)借助汉语拼音,自渎.(2)思考:为什么马儿会在房顶上(3)指名说说.2、读〈〈头长樱桃的美丽金鹿〉〉(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2)思考:金鹿头上为什么会长樱桃树 这可能吗(3)四人小组讨论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4)指名说说.第七课时
(一)读〈〈眼睛里冒出的火星〉〉
1、借助汉语拼音,自渎.2、思考:明希豪森用什么点着了火药 这又是真的吗
3、讨论交流
4、小结: 小朋友们,这是明希豪森在吹牛呢.你们可不能学着他打自己的眼睛啊!
(二),总结: 听了这些故事,你觉得有趣吧!他们可都是明希豪森编出来得,那么你们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编--编呢
(三)作业
1 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1 词汇负迁移
词汇是具备形、音、义, 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关系上的差异, 翻译学习者往往立足母语的词汇特性处理英语词汇, 造成词汇翻译的失误。第一, 英语与汉语词义关系比较复杂, 大致有词义相符、词义相异、词义空缺三种情况。对于词义相异来说, 尽管两种语言共享统一指称意义, 但由于蕴含意义的差异, 翻译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比如, “狗仗人势”、“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等成语反映出“狗”在汉语中的带有贬义的蕴含意义。相反, 英语中, “ a lucky dog”, “love me, love my dog”则反映出西方国家对狗的喜爱。试想, 若将a lucky dog直译为幸运狗, 有多少中国人能够接受此类的赞扬。词义空缺, 是文化现象空缺的结果, 指独特文化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必然没有与之对应的指称。中国学生习惯将此类文化特有词汇粗暴化处理, 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差异接受程度, 容易引起理解偏误。第二, 英汉词语搭配习惯的差异, 容易引起翻译学习者出现硬译。如, 汉语习惯将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与一般事物的名词搭配使用, “做家务”就是个例子。对于具体工作的动词, 汉语则习惯使用表具体事物的名词与之搭配, 像“洗碗”、“扫地”、“修剪草坪”等。相反, 英语中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通常也能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使用, 如do the floor, do the dishes, do the lawn。这样一来, 中国学生将上述英语短语分别译为“做地板”、“做碗”、“做草坪”也就不足为奇了。
1.2 句法负迁移
句法研究的是各个词如何构成短语和句子以及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从概念上来说完全不同。汉语句子强调语义, 表示语义终止的标点符号根据句子语义和语气来确定, 具有突出的意合特征;相反, 英语句子强调形式与语法结构, 具有突出的形合特征。受到汉语句子意合特征的影响, 中国翻译学习者有意或无意间容易对英语中“句号”的使用造成失误。如,
ST1: 贵州具有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 品质优良;生物资源, 种类繁多;旅游资源, 绚丽多姿。
TT1:Gui Zhou has plenty of mines and is rich in biologic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ts mineral deposit is of high quality, its biological species are various and its scenic spots are colorful.
从语义层面上来看, 上述英译确实较为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意思。但是该英译本同时存在多套主语和谓语, 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究其原因, 该翻译学习者过分追求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等, 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概念差异, 错误地将汉语句子的意合特征植入英语翻译中。
再如, 对否定意义的处理方式, 汉英两种语言也完全不同。汉语是以表意为主的音节文字, 意义的生成性比较简单, 利用具有明显否定意义的标志词即可生成否定意义, 如“不”、“没有”、“未”等。而且汉语中的否定词能直接置放于谓语动词之前, 使整个句子带有否定意义。如“我喜欢春天”可改为“我不喜欢春天”的否定形式。但是英语的否定处理则要复杂得多, 有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否定谓语动词, 这给中国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如, “我认为他没有10 岁”。受到汉语否定结构处理的方式的影响, 有的同学将其以为“I think he is not 10 years old.”显然, 从英语语法规范上来看, 这一译文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需要进行否定前移, 译为I don’t think he is 10 years old.
1.3 语篇负迁移
汉语篇章的形式多种多样, 履行着交际的不同功能。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词组、一首小诗, 也可以是一份产品说明、一部小说。在组织语篇时, 汉语倾向于意合, 即强调上下文的意义关联, 而不在乎句子间的形式衔接。所以, 尽管缺乏形式标记, 汉语使用者仍然能通过语境来明确说话人的意义。如, “做完了吗?做完了就交上来。”显然, 这句话中, 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明确话语所指代的对象, 了解其中的逻辑连贯关系。但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翻译学习者无意识地将它硬译为:Finished? Finished to hand in. 这样的译文既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由于缺乏衔接词汇, 造成语义偏误。
此外, 语篇迁移和文化以及语言所在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汉语学习者由于对母语文化十分熟悉, 在处理汉语文化特有语境时, 想当然认为译文读者也对此了如指掌。因此,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如, 文化空缺词, 成语、“假朋友”, 过于随意而不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往往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
1.4 语用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 在翻译实践中, 翻译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 误用母语的语用规则, 这就是语用负迁移。如, 中国人在见面时, 常问对方“你吃饭了吗”、“你干嘛去”来开启话题, 表现出对对方的关心。当然, 对于此类问题, 中国人并不一定真正地想知道确切答案。如果翻译学习者直接将此类寒暄语翻译成Did you have your dinn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容易引起西方受众的误会, 以为说话人打算邀请自己吃饭, 或是干涉他人的隐私。另外, 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整体, 以谦虚、含蓄为美德;西方人强调个体, 鼓励个体应当主动展现个性。因此, 在对待他人的赞扬时, 中国人通常回复诸如“哪里哪里”、“不敢当”等来表现出自己的谦逊, 而西方人则直接回复“thank you”以感谢对方对自己的肯定。
2 基于母语负迁移的翻译教学策略
首先, 教师有必要引导翻译学习者正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母语对翻译学习的干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认识过程, 事实上也是一个不断内化自身知识结构, 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迁移现象可以看作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母语知识对所学外语的语言规则提出假设, 出现的错误和错误的纠正也可以看作学习者对假设不断验证, 对规则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或新的假设的成立这一过程, 可以视为是学习者建构过渡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其次, 加强对学生语言功底的训练。通过英汉语言对比,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法意识、惯用法意识和连贯意识, 实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忠实、准确的转换。第三, 强化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出现, 正是两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果。因此, 懂得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即因文化传统、审美习惯、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造成语言在遣词行文上的差异, 自觉克服母语表达习惯对目的语行文的负面影响, 应成为评判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3 结束语
母语负迁移, 是中国学生进行外语学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二语的习得, 也干扰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词汇、句法、篇章、语用等层面分析母语负迁移对语言转换能力的影响, 笔者希望引起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鼓励教师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语言错误, 总结两种语言的异同, 认清双方的内在本质, 找出英汉间的转换对策, 在保证避免学生对于所犯错误过度注意以致产生负效应的情况下, 正确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排除负迁移的干扰,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英汉翻译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7.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4) .
[3]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9) .
[4]许菊.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1) .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语文;本质;母语
要谈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就不得不讨论什么是语文的问题。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我们一直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但只是一味地埋头教学, 在探讨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时,往往忽视了小学语文最本质的教学。离开了这一点,所有的教学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犹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一般,只获得了教学的冰山一角。我们看2001年七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表述,我们不难判断,语文学科的本质,其一是工具性,其二是人文性。但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语言学科都兼有这两个基本特征,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到底如何定位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一、小学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母语教学
什么是“母语”呢?《现代汉语词典》说:“母语: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这其实是把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了。
(1)对个人而言,母语应该就是母亲教给的语言。如果母亲教给孩子的语言不只一种,那么母亲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最常用的那一种语言形式就是子女的母语。例如子女和母亲都会英语、法语和汉语,但两人一见面,通常情况下冲口而出的是汉语,或者子女与母亲交谈时多数情况下使用汉语,那么汉语就应该是子女的母语。或者子女和母亲都会广州话、上海话、北京话,但他们俩之间通常用广州话交谈,那么广州话就是子女的母语。
(2)对一个地区而言,母语通常是本地区的流行语言形式,一般是该地区主要民族语言的某一个方言。语言是大众沟通的工具,同一个地区的人一般使用相同的语言形式,所以同一个地区的母亲所教的母语大多数应该是相同的。例如,北京的汉族母亲教给小孩的一般就是汉语北京话;上海的汉族母亲教给小孩的一般就是汉语上海话;广州的汉族母亲教给小孩的通常就是汉语广州话,如此等等,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中的同一个民族的母亲教给小孩的应该是该地区该民族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形式,所以,一个地区的小孩的母语大多数应该是相同的,即一个地区的民族语言形式是该地区该民族的母语,比如北京地区汉族人的母语是汉语北京话。
(3)就一个民族而言,同一个民族的母亲传给子女的主要的也就是这个民族的语言,所以民族语言就是该民族成员的母语。母语是与外语相对而言的,母语是民族语言,外语是外族语言。
(4)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是一种语言里的两种表现形式。共同语是全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方言是该民族的部分人使用的,也就是说语言中存在方言的民族实际上是使用两种语言形式,一种是标准形式,一种是变异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可以视为母语,何况,方言与共同语都使用相同的文字,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工具性表明语文既是一个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拐杖”,又是建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平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个体而言,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想感情。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就交际而言,人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相互了解,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就人类生存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的。所以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离开了语文这个基础性的工具,一切的个人学习和学科建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注重其工具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解决一些知识点上的疑难问题,读懂文章。“工具说”在实际操作中提倡改变语文双基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无序性和训练方法的强制性、盲目性,从而走上一条序列化、科学化之路。应该说把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对于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是一件好事。
就像生活中我们要用一个工具去做什么事情时,首先要把这个工具本身研究透彻一样,在让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之前,我们也应该先好好学习它,达到掌握并使用语文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何况语文不仅是一个工具学科,它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完美的具有人文性,负载着人文价值的语言学科,仅从这一点出发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它。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在长期积累中慢慢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从最初的只能听,到慢慢的学会读和说,再到最后的写,一步步地掌握语言,并能自如地用它来表达情感。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用它来进行交际,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新课标“总目标”中则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学到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 要想充分表达情感,并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就需要大量的语言元素,这些元素的得来靠的就是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任何人想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这样在其它方面用到语文这个工具时,才能游刃有余,不会捉襟见肘。
三、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和文化一样,是一个内涵极其广泛的概念,几乎可以涵盖一切。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思考语文课程包涵或者涉及哪些人文内涵;语文学习应该指向怎样的人文内涵;语文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拿《七颗钻石》为例,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其中所要表达的是小姑娘的爱心感天动地才会使罐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让地球重新焕发生机。要让学生感受到水的来之不易就得渲染出故事所发生的环境是多么的艰苦,所以渲染环境是必要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范读,优生的朗读,学生从老师的读中区感受,自己再读出自己的感受,反复读后才能达到效果。学生才能体会水的来之不易,才能在接下来神奇的罐子发生的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把宝贵的生命之水递给陌生的过路人的举动中发现爱心的伟大。
四、小学语文教学又要体现出语文的审美性
【母语教学法】推荐阅读:
《亲近母语》教案06-06
母语诗歌07-16
语言教学法之功能教学法11-12
五步教学法教学初探05-27
奥尔夫教学法教学理念12-18
问题教学法06-11
讲授教学法06-11
微格教学法06-21
汉语教学法09-26
程序教学法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