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篇1

2014年02月19日 09:54: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 尽可能减少社会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关键。《决定》提出,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要重点抓住4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推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刚性门槛,使重大决策的过程成为党委、政府倾听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忧的过程,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发生。把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与矛盾解决在决策之前。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前,都要采取公示、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强化责任、健全制度、落实到人,推动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妥善加以解决。对损害群众利益的失职渎职和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第二,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一是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畅通网络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二是建立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个人心理调节疏导工作。三是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针对所在地区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经常性的分析排查,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特殊群体、敏感时期的监控和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依法按政策进行解决。四是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篇2

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 一) 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 ( big data) 或称海量数据, 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时代产生的巨量数据。麦肯锡定义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1]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就特征而言, 大多数文献总结为多样性、海量性、快速性、灵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2]也有研究指出, 大数据是指大量、高速、复杂、变化不定的数据, 需要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配、管理和分析。[3]可见, 定义大数据不能仅限于数据资源本身, 其内涵应更为丰富和多元, 既包括数据资源本身, 又包括大数据的思维、分析运用的方式方法等, 是各种要素的综合。

( 二) 信息化带来海量的数据

海量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副产品”而出现的, 数据量越大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迅猛发展, 人们每时每刻的举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并被记录下来。据IDC监测统计, 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1. 8ZB, 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的数据量, 增长近20倍。[4]这些数据绝大多数是“非结构化数据”, 因而如何挖掘和使用是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旦这些数据能得到有效分析和运用, 必将对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 三) 海量数据的重要价值

当今世界的数据如此巨大, 就像一处资源充沛的矿藏, 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机会, 犹如“未来的新石油”。如今, 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 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 可以发现新的知识, 创造新的价值。[5]预测人类的行为, 这在以往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大数据时代, 这种研究和预测变为可能。海量数据的背后是人类行为的数据信息, 通过先进的技术工具使之可以系统地、规模化地掌控, 从而掌握一个人的行为轨迹, 并从中探寻其活动规律。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海量数据的挖掘是以足够出色的技术和足够强大的分析能力为基础的。

二、大数据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大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包括两个侧重点: 描述性分析, 主要是针对过去, 揭示规律; 预测性分析, 面对未来, 预测趋势。[6]这些对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都是至关重要的。

( 一) 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 实现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

了解并满足公众的需求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 社会治理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并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从矛盾的根源来看, 政府不了解社会公众真正的利益诉求, 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 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无疑, 发现、维护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是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做到: 公众需求分析, 满足公众合理需求, 避免公众需求伤害。[7]而大数据对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数据分析, 可以了解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 从而为政府采取措施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此化解社会矛盾。

( 二) 掌握社会舆情与民意, 促进社会矛盾的动态治理

在大数据时代, “由多元个体组成的社群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于人们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具有重要作用”。[8]当前, 各种社会化媒介的信息传播具有高匿名性、低成本、速度快、影响广等特点, 自然就成了社会舆情和民意的重要载体, 普通民众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介记录他们的思想、行为及情感, 由此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海量的数据反映的是社会舆情和民意。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 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9]无疑, 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 可以掌握社会舆情的动向和民意情况, 从中可以探寻社会矛盾发展演变的轨迹, 有助于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矛盾的治理。

( 三) 预测人们的各种行为, 防止各种集群事件的出现

从了解需求到掌握舆情, 再到预测行为,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然而预测人们的各种行为是重要目标, 是分析大数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数据是人类各种行为的显微镜, 各种行为和社会状态被广泛记录, 对它的管理和分析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治理价值。一方面,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提取和整合, 进行相关性的分析, 可以从中了解和满足需求, 并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 从而降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 可以从中探寻出事件相关者的行为规律, 进而精确地预测其后续的行为, 从而为有效预防和化解集合行为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第一时间。

三、合理运用大数据促进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

大数据能否得到合理运用直接关系着社会治理的效果。对于处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 要学会合理运用大数据, 以促进社会矛盾的有效预防和化解。

( 一) 树立化解社会矛盾的大数据思维

海量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人类社会的数据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些海量数据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 当前我国存在诸多制约使用大数据的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大数据意识。当务之急, 就是培养公共管理人员的大数据意识, 学会运用大数据为社会治理服务。首先, 要重视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为实施大数据战略做准备。其次, 要重视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探寻数据间的相关性, 从中找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性信息。再次, 要将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转化为政策决策, 更多层面地依赖数据进行决策。

( 二) 培养优质数据分析人才

数据分析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已越来越被政府和管理部门所认知。然而驾驭数据的能力并不那么容易获得, 数据分析人才的严重短缺, 已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这在社会领域尤为突出, 目前社会管理类的数据分析师相当匮乏, 难以适应社会治理的需求。为此, 要加快培养优质数据分析人才: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为数据分析人才的成长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培养和激励数据分析人才的成长; 加强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 培养起一大批社会管理类的专业数据分析师。

( 三) 构建大数据管理机制

要有效利用大数据, 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还要建立起一整套挖掘数据、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大数据管理机制。具体而言, 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 建立信息收集机制。从对各种矛盾冲突分析看, 事件在发生时或之前, 会出现各种相关的信息。如若建立了信息收集机制, 就能及时捕捉这些苗头性信息, 可以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进而有效化解即将发生的矛盾冲突。其二, 信息分析处理机制。现代信息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的巨量化和碎片化。要使大数据真正发挥出价值, 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体系, 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次,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收集、处理分析大数据的前提条件是各种数据真实、准确地公开。因而需要逐步放开数据, 在更大范围上实现数据共享, 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1][美]Bill Franks.驾驭大数据[M].黄海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2]马琳.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领导科学, 2013, (23) .

[3]李盛明.大数据战争:即将到来的全球数据革命[EB/OL].光明网科技, 2013-01-21.

[4]韩远飞.大数据:未来发展前景及策略分析[EB/OL].中商情报网, 2013-02-04.

[5][6]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 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王雅君.围绕公众需求强化社会管理[J].红旗文稿, 2012, (19) .

[8]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J].新闻传播与研究, 2011, (1) .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篇3

关键词:审查起诉阶段;社会矛盾;化解

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在侦查终结之后通过审查起诉,决定起诉或者不起诉,是控审分离、不告不理原则的重要体现。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制度作了一系列完善的规定。公诉部门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在審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的各个阶段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探索有效机制,全力消除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公诉职能,坚持把化解矛盾纠纷贯穿于公诉工作的始终。本文试站在司法实务的角度,谈谈如何发挥公诉职能,实现社会关系顺利修复,社会矛盾及时化解。

一、公诉部门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法律监督的地位和职责决定了检察机关在落实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法律监督者,自身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以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检察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的新使命。公诉工作作为检察业务的中心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诉讼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公诉工作在依法指控犯罪,强化诉讼监督的基础上,需要更多的融入解决社会矛盾的内涵,因此,履行公诉职责应该注重不断拓宽思路,创新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和谐提供保障。

二、公诉环节常见的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刑事犯罪主要涉及以下几类犯罪:

1.因征地、拆迁补偿引发的故意毁坏财物、破坏生产经营犯罪多发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为保证基本建设用地需要,征地拆迁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重要的工作之一。伴随着征地拆迁工作的开展,失地农民和拆迁户往往因经济补偿问题同政府或者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有时表现还相当激烈。由此而引发的矛盾表现在公诉环节,主要是故意毁坏财物犯罪和破坏生产经营犯罪。有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对补偿不满意或者其他原因,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故意毁坏开发商的机器设备或其他财物。有的却采取各种方法故意阻挡施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或者用各种方法阻止施工正常进行。因给开发商或者建筑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触犯法律。

2.易发多发的交通肇事犯罪、故意伤害犯罪仍是矛盾激化的焦点

笔者从事刑事检察工作近二十年,深感交通肇事犯罪和故意伤害犯罪是最容易发生、最为常见的犯罪案件。而且犯罪的发生大都会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也会给犯罪嫌疑人和其家庭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和经济负担。许多家庭会由此而一夜之间返贫。因此,案件一旦发生,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极易激化,民事赔偿就会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如果矛盾不及时化解很容易引发其他犯罪,影响社会稳定。

3.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为代表的逐利型犯罪凸显

墨汁粉条、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塑化剂等许多不被普通大众熟知的新名词不断出现在当代人的生活当中。冲击着人们的味觉、视觉、听觉,叩击着愿意健康活下去人们的神经。这些为获取非法利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已经呈现出高发、多发态势。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的伤害赔偿等各种矛盾也逐步表现了出来。公诉环节在注重打击犯罪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修复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就成为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去研究。

4.退耕还林、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家电下乡、整村扶贫、城乡低保等涉农、惠农领域已成为犯罪重灾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出台了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涉农、惠农政策。伴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国家涉农、惠农资金便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肥肉。

三、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具体途径

1.正确运用刑事和解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真诚悔罪的基础上,通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提供特定服务等方式,取得被害人谅解后,并在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基础上,由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轻缓化处理的制度。因而,正确运用刑事和解可以避免进一步激化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的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矛盾的化解。

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刑事和解严格限制于犯罪嫌疑人为主观恶性小、平时表现尚好的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年人、初犯、偶犯,以及具有从轻、减轻等法定情节等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的案件,确保公共利益的维护。其次,注重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态度,避免产生花钱买刑的错误理念。再次,双方当事人在了解刑事和解可能导致的结果的情况下,平等、自愿和解。最后,注意工作方法,防止公权过度干预,切忌使得嫌疑人误认为以不处理为诱饵引导其做有罪供述,产生抵触情绪,而被害人则以为承办人员收受对方好处,强迫自己接受“花钱抵罪”,社会效果、法律效果都不好。

2.充分利用不诉案件的答疑说理

法律的本质就是说理;没有说理,就没有法律;不强化法律的说理性,法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正当性。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应用法律解决纠纷的过程,对其进行答疑说理是其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存在的内在必然要求。对于不起诉的案件,在不起诉书中增加说理内容,向侦查机关(部门)和当事人进行答疑说理,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树立检察机关的执法权威,促进当事人、检察机关与其他办案机关之间关系和谐,实现诉讼效率,强化法律监督意义重大。

3.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查机制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篇4

(2010 年 8 月 2 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农村政策深入贯彻,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出现了新的特点,呈现的群体性纠纷的倾向。以塘红乡为例,2006年,调解纠纷38件,其中群体纠纷3件。2007年调解矛盾纠纷42件,其中群体纠纷7件,2008年调解48件,其中群体纠纷8件,2009年调解59件,其中群体纠纷9件。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感到剌手。现就新时期社会以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思考如下:

一、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现状

以前,农村矛盾纠纷主要是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涉法矛盾纠纷占主流,其范围包罗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农村土地延包过程中,土地发生转包、互换、继承或征用等流转行为,如处理不当,极可能引发矛盾纠纷或其它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几年来,纠纷类型扩大化和复杂化甚至群体化,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纠纷交叉在一起,或由一种纠纷引发出其它纠纷,很容易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以下是两种常见的群体纠纷:

一是拉帮结派型。为达到自己的利益需要,纠纷双方寻亲友帮助,以增加势力,达求到以强压弱的目的。如塘红乡2006年覃某和朱某的经济纠纷。这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宗族势力和社会恶势力的参与。纠纷主体的帮派大多躲在幕后,通过各种方式来或明或暗威胁对方当事人,给调解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在调解工作中,必须尽量说服当事人排除帮派的参与易形成群体性事件。当事人是采矿合伙生意人,双方合伙财务混乱,争执不休,2006年1月23日,朱某用四辆微型车运来约30个人,他们守候通往矿山半路上,把覃某的老公腿砸拆了,车打烂了,覃某得知后,立即通知她的娘家人和当地的亲戚朋友,他们火速赶往现场,砸坏了四辆微型车,与朱某一伙人一阵火拼后,由于朱某一方寡不敌众,如鸟兽散逃入附近的树林里。在火拼过程中,当地人向我们报了案,我们赶到现场,覃某一方正追赶着朱某一方。公安机关对当事人进行了拘留。这次群体械头,伤了三人,车辆损坏五辆,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事故发生后,司法所干部主动与公安派出所沟通合作,通过当事人委托家属来协商解决纠纷。于2006年2月20日签订了调解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双方继续合伙开采矿山。

二是共同利益型。纠纷双方群众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如板甫庄和板平庄用水纠纷。纠纷主体就是群众,他们都走出前台。当事人一方是万福村板平庄,人口430人,一方是万福村板甫庄,人口520人。两个村庄相邻。2006年初,板甫庄建了提水工程,引

用两庄共用的水源,提水工程建成使用后,板平庄发现水井蓄水严重减少,与板甫庄发生了纠纷。双方互不相让,群体械斗一触即发。2006年4月22日上午,我们召集双方骨干和群众代表在现场调解,在召开调解会议过程中,双方青年却在不远处对骂,械斗即发,我们立即赶到事发地点,到事发现场时,他们已拿起农具对打。我们冲入群众中劝解,排开,划了警戒线,同时电话通知公安派出所和乡干部增援。双方对峙了一个下午,经过耐心说服劝导,掌灯时分,双方各散回家。我们认为现场调解不可取,稍不如意,容易产生双方紧张氛围。经过再次深入双方群众调查后,4月25日中午,召集双方骨干和群众代表到万福村委会进行调解,经过摆放事实,宣传法律,分析了几种解决纠纷的方案,达成了基本意向。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论证,5月24日中午,再次召集双方骨干和群众代表在万福村委会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

群体性社会矛盾纠纷的起因往往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容易引起共鸣,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有时牵涉群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上千人,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如山林权属、土地权属,水利权属、征地补偿、社会保障、医疗纠纷、安全生产事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纠纷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造成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很大影响。如相互毗邻的向阳、上塘、三香、路马、六山庄,人口总数近2000人,2008年,争夺在相邻处的山地权属,多次群体对峙,多次群体械斗一触即发。为了平缓这起复杂群体纠纷,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财力面对群众开展劝解调解工作。

二、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形成原因和特点

(一)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形成原因

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主要由下列因素引发:一是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贫富差距明显拉大,表面上,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变了“均贫”的状态。但是,由于并没有达到“均富”,由心理失衡而导致行为失控。由于利益出现分化,个体与群体、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既得利益者与利益受损者等不同的利益需要难以统筹平衡,受利益驱动,各种矛盾纠纷不断产生。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服务等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弱势群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同时面对新的社会结构,政府部门的管理理念、方式、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错位、缺位或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依法行政做得不够。领导干部不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想问题、定政策,过多考虑自己的政绩和位置,不能倾听群众呼声;干部作风不实、作风粗暴、不按政策办事,不关心群众疾苦,对一些已经影响稳定的矛盾纠纷,嘴上喊处理,行动上不迅速,方法上不得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上访。

(二)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新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趋向对抗性。如以上举的第二件案例,板甫庄在水源处施工时,板平庄一些群众已提出疑问:“水源是共同的,你们庄位于低处,从里直接引水,会影响到我们庄用水的,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分水方法。”板甫庄的施工人员答道:“我们引水已经你们骨干同意。”板平提问的群众也就不说话了。过后不久,就发生了群体事件。过去要求解决矛盾纠纷的当事人情绪较为温和,现在的矛盾纠纷多由利益冲突引发,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同时,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群体对峙,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问题的解决,矛盾的对抗性加剧。少数人员为达到诉求目的,至采取围堵单位大门、聚众堵塞交通等方式制造影响,有的利用敏感期进县进市上访,抓住基层为息事宁人往往会给予一定实惠的心理,故意反复上访,以要挟当地党委政府满足其诉求。

由于农村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体性活动少、流动人员多,集体制约和监督力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难以奏效。再加上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牵扯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调处结果往往很难让群众满意,这在客观上又把矛盾交给党委政府,而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过问,其结果易造成干群隔阂。仅交由司法行政一身挑,人力有限,财力有限,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很大。

三、当前对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主要力量薄弱

(一)人民调解员素质偏低。《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调解员的规定:“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可以当选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现实上,人民调解员年龄普通偏大,文化偏低。面对日益复杂、新颖的民间纠纷,由于没有一定的政策、法律知识,难免会“和稀泥”。就算纠纷当时解决了,也难免日后复发和恶化。

(二)调解资金短缺。《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均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调解人员的工作经费和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事业单位解决。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争取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解决人民调解的指导和表彰经费,而当地政府根本没有钱来支持人民调解工作。

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一)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

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的利益矛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使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二是建立决策评估、执行评估和责任追查机制,规范行政行为。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施重大改革和重大建设项目之前,必须发扬民主,科学论

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三是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区域性、行业性依法治理活动,提高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反映诉求,在全社会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一是主动开展排查工作。排查是处置矛盾纠纷的基础工作和首要环节。大量不稳定因素起源于基层,排查、调处工作的关键也在基层。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通过整合排查力量,采取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常规排查与突出问题专题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做到不疏不漏。通过排查,及时发现了一些潜伏的苗头和隐患,尤其是获得了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内幕性、深层次的情况信息,及早研究对策、积极疏导,使处置工作开展得更加主动有效。

二是认真分析特征规律。要准确研判和妥善处置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纠纷,就必须充分掌握其阶段性特征和规律。从分析排查出来的不稳定因素可以发现,当前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只有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研究得越深入、越细致、越接近本质,解决这类矛盾纠纷的思路才会越开阔,办法才会越多。

三是及早完善处置预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敏锐的观察能力,充分做好主动防范的思想准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制订完善的工作预案。对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早作对策,对症下药,逐件提出缜密的化解措施,使一些小矛盾、局部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得到有效处置,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整合资源,切实开展社会矛盾的调处化解工作

(一)强化对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将其作为创建“平安乡镇”根本内容和重要保证。营造安定、安全、安宁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必须从治本的高度,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一个法治的社会,必然是矛盾纠纷发生较少的社会,必然是调解机制健全、各方依法办事、良性运转的社会。没有矛盾纠纷的化解就没有平安、就没有法治,就不会和谐。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对调解工作的领导:一方面要提高调解工作的考核比重。指标细化要具体、科学,不但要考核矛盾纠纷发生数,而且要考核调解效果,将调解责任同时落实到调解职能部门和纠纷产生部门。另一方面,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考察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逐级落实责任。对因工作失职、决策失误、处置失当等原因造成矛盾激化、影响恶劣的,实

行“一票否决”。

(二)充分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

人民调解工作是基层防止矛盾激化的“第一道防线”,它是党和政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力助手。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对调解工作的投入,配齐配强调委会班子,做到“组织、工作、制度、报酬”四落实。只有坚持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才能保证调解工作质量。人民调解历来是强调其灵活性,缺乏程序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没有对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做出明确规定。随着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合同性质,人民调解制度的程序更加规范,根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人民调解工作应坚持工作程序。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及仲裁法中都有调解制度的规定,而法院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法院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为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书以法律强制效力,如果把人民调解协议书与法院调解书衔接起来,即人民法院可以应当事人的申请,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根据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内容制作调解书,该调解书即具有法律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以此申请强制执行。实行这种衔接制度具有现实上的重大意义。

(三)建立联动调解机制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篇5

摘要:本文对当前基层公安消防机构面临的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及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如何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消防 创新 社会矛盾 化解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稳定领域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对于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基层公安消防工作实践,在此作以粗浅探讨。

一、当前面临的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及发展态势 当前,为了进一步适应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的需要,我们开展了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清剿”战役,打造消防铁军、执法规范化、大走访等工作,并到达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层公安消防机构面临在消防执法、灭火、部队管理等方面社会矛盾纠纷问题。

一是消防执法问题。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陈旧的执法观念之间存在矛盾在过去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更多地是依靠政策来实施管理,在执法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在宽与严的把握上偏重严,在疏与堵的关系上偏重堵,在惩罚与教育的问题上偏重于惩罚,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偏重管理,在实体与程序方面偏重于实体。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国家的民主法制化进程日益加快,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群众在遇到执法部门管理时,不再唯命是从,而是用法律法规来衡量执法者的行为是非对错。在这种情况下,陈旧的执法观念导致一些执法工作不但没有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反而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对消防部队的不信任感。如在《消防法》及其配套的公安部106号的出台,进一步简化了行政审批,对一些建设工程实行备案抽查制度。但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高,建设单位千方百计压低工程造价,设计及施工单位只能迎合建设单位,违规设计和施工,给工程埋下源头隐患。在后续的监督管理中,公安消防机构发现存在问题,需进行督促整改并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本来是为了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但现实在,切没能起到真正的效果,也引发人群众的不满。在火灾调查中对于修复被火灾破坏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其根源即在于现行火灾事故调查目的、任务和程序的错位,仍然只停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需要上,不正视解决火灾纠纷,且仍然一味地限制火灾当事人的行政救济权,客观上导致因火灾引起的纠纷无法及时平息。据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部消防局统计,全国尚有275起消防信访案件未办结中涉及火灾调查案件的占82%,其中,山西、吉林等地仍有重复上访或缠访的,且极有可能越级上访甚至进京上访问题9件均为火灾事故调查案件,这也是火灾调查中长期不重视解决火灾事故引发的纠纷导致产生的问题。另外,每年的消防知识培训也给公众造成了误解,以为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相关知识,而是依照“潜规则”参加培训。虽然现在的消防培训已由地方有培训资质的单位进行培训,脱离了消防大队。但是,在组织形式上仍然给公众造成是消防大队的培训,从而给警与民的关系没有得到新的认识和改变。

二是灭火及应急救援的问题。新《消防法》拓展了消防部队的职能,消防部队在各类灭火及应急救援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的公众对政府各部门的救助范围、求救程序不是很熟悉,以至第一报警对象错误,延误了报警时间。目前,三合一警务平台的使用,消防部门平时接到的社会救援项目,很大成份是由其他部门,如

110、交警等部门转过来的,使得转送的信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影响了接警的准确性,使消防部门不能最直接、最快速地掌握灾害现场第一手情况,给有针对性地携带救助器材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民众的自救意识不强,特别是贫困地区民众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出现的突发性灾难性事故还存在着较强的封建迷信思想,烧香、拜佛,发生灾害时,往往不知所措,紧张得不知报警、报什么警、如何报警,或者在灾害初期,没能采取相应的自防自救措施,贻误了第一救援时间。比如高层建筑火灾时,很多人以为最高层离火源最远,也最安全,所以都到顶层躲避,没有迅速下到离火源和顶层都较远的中间楼层,躲进房门结实、屋内有水源的房间等待救援。这些弊端,主要是救援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相关部门要多组织有民众参与的救助演习,提高民众的自救意识和水平。

三是部队管理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四个多样化”的出现,无形之中给官兵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传统的管理教育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加之消防部队不仅具有“现役性”,还具有“公安性”,比其他部队更多与社会接触,而当前存在官兵外出不能严格遵守条令条例的现象、士兵和合同制消防员参与火灾隐患检查时用语不规范等,使得公众对消防部队的形象大减,无形的给警民和谐关系带来了阴影。

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围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排查、妥善化解了大批矛盾纠纷,但面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点、新态势,排查化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信息不灵,介入迟缓错失良机。一些单位情报信息的触角不广泛、渠道不顺畅,对辖区内的各类不安定因素不能及时、准确、深入、全面的收集掌握,特别是不能及时了解一些苗头性矛盾纠纷信息,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没有及时发现、未能及早化解在萌芽状态,介入不及时,错失了调处的最佳时机。

(二)效率不高,群众不满矛盾升级。一些单位对群众反映的一般性问题,认为是“小事情”、“小问题”、“小矛盾”、“小纠纷”,拖而不调、调而不解、解而不结;对群众反映的疑难复杂问题,又不能及时研究制定有效解决的办法,不能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有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敷衍塞责,有的甚至推诿扯皮。如此,必然引起当事双方不满意、不信任、不支持,造成矛盾升级、纠纷激化。

(三)联动不够,公安消防一家力量有限。当前,村级两委、司法所、人民法庭、妇联、民政、派出所等单位和部门,都有调解的职能与义务,虽然党委政府、公安机关强调建立“大调解”体系,但大多地方尚在起步阶段,矛盾纠纷的调解仍然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扯皮、推脱现象依然严重。基层公安消防机构接触的矛盾纠纷多,但实际调解工作中,协调难度大,联动难度大,“独角戏”、“一家急”,力量有限,效果不佳。

(四)迁就忍让,一定程度推波助澜。当前,国家信访局、公安部消防局以信访量多少给各地排名,各地公安机关则通过落实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处理责任制、量化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来减少信访量。一些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在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求简单、图省事,抱着“花钱买平安”的心态,对一些难缠户、上访户不合理诉求迁就忍让,甚至通过其它利害关系人,采取利益补偿、事外救济等措施,满足其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从而达到停访息诉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群众“信访不信法”、“找法律不如找领导”的恶性循环。

(五)观念陈旧,应对应变能力不强。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矛盾纠纷,对公安消防机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的新型矛盾纠纷、网络群体事件,一些基层公安消防机构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办法去解决,不善于综合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等手段来解决新矛盾,不善于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载体来解决新问题,观念陈旧,措施落后,应对应变能力不强,工作时常陷入被动境地。

三、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途径和方法

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公安消防机构义不容辞。在社会发展形势严竣、社会问题增多、群众利益需求增高、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要更好地掌握维稳工作主动权,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必须从社会矛盾化解这个基础性工作抓起,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始终站在“围绕中心促发展、化解矛盾保稳定”的高度,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全力预防和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主动应对。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行为。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通才主动应对、有效处置各类矛盾纠纷。一是要充分认识社会矛盾纠纷存在的客观性。社会矛盾纠纷突出是当前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正常冲突。近年来,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经历了或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益的调整、改革的阵痛、观念的冲击,使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凸显。二是要立足本职主动应对。基层公安消防机构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又是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之一,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无回避余地,必须消除怨天尤人心结、畏难畏惧情绪,立足本职,勇敢面对,主动应对。三是要将“民本理念”贯穿矛盾化解工作全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务必要树立“民本理念”,做到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在遵守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利,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开展。

(二)源头治理,预防减少矛盾纠纷。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齐抓共管,作为基层公安消防机构,笔者认为迫切需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公正廉洁执法,公平正义预防减少涉警矛盾纠纷。要转变工作作风,坚决防止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坚决杜绝“冷、硬、横、推、拖、顶”。要坚持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坚持法、理、情有机统一,坚决防止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随意执法,坚决杜绝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发生。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真正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力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效预防减少涉警矛盾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是要搭建互联网阳光警务新平台,服务群众预防减少矛盾纠纷。要在巩固传统的信箱投诉、电话咨询、领导接访等沟通渠道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借助网络信息化载体,通过在互联网设立公安网站、在公安消防公众服务网站上设立支队长(防火处处处长、大队长)信箱、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开通QQ警务室、开通公安消防微博等,搭建互联网阳光警务新平台,与广大网民实现互通互动,服务群众生活,扩大信息触角,广听社情民意,畅通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两种表达渠道,理顺群众情绪,消除隔阂误解,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三是要加强消防法制宣传,通过提高群众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来预防减少矛盾纠纷。“无知者无畏”。矛盾纠纷的发生、发展、激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理解。因此,基层公安消防机构要持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涉及民生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大局意识,提高群众遵纪守法的自律性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从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三)探索建立公安“三级联调”网络,创新基层公安消防机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机制。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基层公安消防机构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如爬大山。如何变被动为主动,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交通事故案件的调解职能与村组调委会的调解职能进行有效整合,在各村组推行“组调、村调、警调”的“三级联调”新机制,借力基层村组调解资源,给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最大限度地使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各地公安消防机构可充分借鉴,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将涉及公安消防有关问题纳入公安机关的“三级联调”网络,实行大调解。二是坚持“四要”工作法。归纳总结出“四要”工作法,要求广大民警和调解员“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即: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在调解之前,要对矛盾纠纷的全过程严格进行调查取证,保证在调解中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结论公正、双方满意。要耐心倾听,理清诉求。调解中,要耐心倾听当事双方的陈述和意见,摸清诉求底线,把握调解尺度。要因情施策,消除障碍。结合实际,因情施策,尽可能的消防障碍,坚决避免双方矛盾再次激化,为成功调解奠定基础。要公开公正,防止对立。根据事实,对当事人提出的正当理由和意见积极采纳,对无理要求严肃批评,对少数借机闹事的违法犯罪挑头人员坚决依法打击,坚持秉公办事,消除当事人疑虑,取得当事人信任,促进调解成功。三是灵活运用调解方法,回访巩固调解成果。“三级联调”不设严格界限,根据矛盾纠纷的特点,对症下药,对于重大紧急情况,及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及上级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各方力量,依法妥善处置。

(四)建立健全舆情分析评估处置机制,提高舆情危机事件应对效能。针对目前媒体高度开放,网络言论高度自由的特点,要密切关注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上的舆情反映,建立健全舆情分析评估处置机制,提高舆情危机事件应对效能。一是有效借助互联网阳光警务平台,让公安消防干警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了解舆情,关注社情民意。二是基层公安消防机构要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高度关注,并进行分析研判,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三是要建立一支为我所用的网络评论员队员,建立舆情干预引导机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掌握舆论主导权,一旦发现舆情危机事件的苗头或倾向,及时澄清事实,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做出积极、快速、有效的应对,公布真相,接受监督,对确实存在过错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陈伟明.加强消防科技工作 促进消防事业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1

2、龙飞,蒋军成.城市消防安全前沿技术及研究进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6

Analysis of basic level public security fire control institutions how to innovate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work HUANG Zhi-qiang FU Sheng_lan HUANG Wei-min

(Fuzhou Fire detachment, Fujian Fuzhou 350001,China)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篇6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央根据新时期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政法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和必须唱好的重头戏,更是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方向盘和指南针。社会矛盾化解,居于三项重点工作之首,无疑是一项最基础性工作。三项重点工作,虽然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密不可分,但社会矛盾化解是非常关键性的环节,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围绕化解社会矛盾这一工作重心,检察机关应当从公正执法的高度,努力协调、平衡、兼顾社会矛盾化解与维护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法律监督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的优势。

一、坚持突出强化法律监督主题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整个政法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坚持突出强化法律监督主题,与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并不相互冲突,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只有通过积极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能,才能创造化解社会矛盾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检察机关要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党中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围绕地方发展建设的实际,选好切入点,把握结合点,针对矛盾点,解决风险点,积极投入到发展转型的法治保障中去。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准确把握检察工作方向,一切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实际出发,把社会矛盾化解作为检察工作着力点。检察机关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潜能,摆正自身位置,发挥监督作用,运用法律协调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关系,通过各项检察职能的全面履行,对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等产生深刻影响,以法律服务为立道之渊,以法治保障为立身之本,以化解矛盾为立足之源,以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树立良好的法治形象。强化法律监督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赋予时代的烙印,注入新的内容,体现新的活力,取得新的成效,而且要与社会发展转型相合拍,齐步走。

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只能强化,不能弱化,更不能淡化。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是检察工作的核心,更是检察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检察权实质就是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行使国家权力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执法、司法活动进行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以达到维护法律尊严的目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不仅行使审查决定批捕权、起诉权和职务犯罪侦查权等,而且还担负着对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侦查活动和人民法院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活动是否合法以及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实行法律监督的任务,还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在检察职能中,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实行立案侦查,对犯罪嫌疑人审查批捕,对刑事被告人决定提起公诉,是对违法犯罪行为实行法律监督。因此,检察机关执法的全部内容,就是保障我国刑法、民法、行政法以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

突出法治保障主题,是强化法律监督的灵魂,是我们各项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研究发展转型的语境下检察机关如何强化法律监督的新问题,将法治保障融入社会矛盾化解中

去。加强法律监督,就是要突出重点,在法律监督的效果上下功夫,实施法律监督,要讲究监督艺术和策略,要通过启动和实施法律监督程序,解决在刑事执法、民事行政执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执法不公和执法不严等问题。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切实运用好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执行监督权和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权,坚决杜绝滥用监督权。强化法律监督,就是要围绕法治保障主题,突出法律服务的功能,从更高层面、更高起点、更高要求,坚持抓好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二、注重社会矛盾化解多措并举

检察机关无论是从自身执法办案上讲,还是从监督、配合其他司法机关执法办案而言,都对社会矛盾化解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刑事司法活动,不仅处于法律监督的地位,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衔接功能。社会矛盾在检察环节最主要、最集中、最突出表现为各种案件。因此,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办案得以实现的。社会矛盾的焦点,往往在于执法办案的公平性,而执法不公平、不公正、不严格,则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发生。由各种案件引起的社会矛盾,其影响范围广大,不仅当事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诉求对立,留下隐患,而且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甚至遭到人民群众的怨声载道。违法办案,导致错案出现,其负面影响和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司法的根本价值,就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又是司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最后环节公信力和权威性不可动摇的基石。

社会依赖法律调整,法律规范人们行为,依法办案是公正执法的灵魂。检察机关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就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法律效果、优质高效、统筹兼顾、勇于创新的执法理念。注重理念、方式、效果三点成一线,确保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注重把公平正义全面落实在办案的优质高效上,确保实体和程序并重;注重调动和整合一切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的司法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执法不公、不廉引起的社会矛盾处于零状态;注重探索社会矛盾化解的手段、方法、策略、机制,确保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社会矛盾是复杂、综合、活跃的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化解的精神实质,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检察机关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善于改革和创新,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保持化解社会矛盾的激情和活力。一是健全机制、加强协调,构建社会矛盾化解的立体防控体系。深化防范机制,注重源头预防,进一步深化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社情民意调查机制、涉检信访处置机制,着力防范社会风险。加强对不捕不诉、撤案等案件的风险评估预警,做到风险早预警、预警早预案、问题早解决。依托街道、乡镇检察室平台,充分发挥延伸检察工作触角、延长检察工作链条的作用,强化与司法部门的信息互联互享,定期深入收集社情民意,准确排查、掌握影响稳定的因素、动态、和苗头。切实抓好信访积案化解和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工作,实行人民监督员参与“两户一访”接待制度,提升为民执法的公信力。二是积极履行检察职能,注重过程防控。在全面履行打击刑事犯罪、查办预防职务犯罪和诉讼监督三项检察职能过程中防控和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打击刑事犯罪中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等的高压态势,加强对社会治安的控制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坚持以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办案,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坚决杜绝因执法办案不当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矛盾的现象发生。针对轻微刑事犯罪,探索刑事和解、附条件不起诉、涉罪外来人员管护教育基地等工作,积极救助特困刑事被害人。三是坚持惩治与预防并举,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中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按照“依法、积

极、稳妥”的思路,加大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四是坚持强化诉讼监督,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深化督促起诉,延伸督促起诉触角。五是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将检察环节的矛盾纠纷化解与“大调解”工作体系相对接,借助调解平台和专职调解力量实现矛盾联调。与政府、法院、公安机关及司法、信访等部门建立司法诉求情况通报机制度,对矛盾纠纷展开联合调查、联合听证、共同答复,增强合力。

三、运用法治保障服务转型发展

随着转型发展的步伐加快,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崇尚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谐发展、政治文明,更加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社会转型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的同步发展,社会矛盾化解,更离不开法治保障的力量支撑。

转型发展是潮流,法治保障是关键。检察机关要积极推动法治保障工作,不断拓展法治保障领域,创新法治保障方式,提升法治保障水平,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后盾。要切实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的落实,深入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治保障要赶时代的潮流,切合时代的脉搏,赋予鲜明的个性,通过不断夯实法治保障基础,努力扩大社会矛盾化解的效果。

转型发展是趋势,法治保障是根本。检察机关要通过新举措、新途径、新渠道,赋予法治保障的新内容、新任务、新使命,运用好检察功能,发挥好监督作用,延伸好服务触角。坚持突出法治保障地位,在社会矛盾化解上不留死角,不流于形式,富有针对性,根据矛盾化解对象不同,因人而易,对症下药。检察人员要有高度的大局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为民意识,在具体办案中,要做到法律与理性相结合,将“强化监督、服务大局、维护稳定、化解矛盾”贯彻于执法的全过程,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要用平等、谦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当事人,要用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办理每一起案件,切实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转型发展是导向,法治保障是目标。检察机关一方面运用打击、保护、预防等手段,多渠道、全方位、高角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另一方面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化纠纷、解难题。将工作重心下沉社区、乡村。检察工作进社区、科学发展入企业、法律服务到家庭。检察干警要充当好问计民生调查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发展转型指导员、化解矛盾调解员、转变作风服务员的角色。构筑现代检察法治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检察机关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任务。要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广大群众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维护法制尊严的良好氛围。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活动,推进法制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掀起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潮,不断提高广大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篇7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有所加剧。如何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认真调处社会矛盾,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摆在社区干部面前的重要问题。每年泉口街道都要组织社区认真开展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大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有效预防和妥善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现结合实际工作,针对如何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谈些个人看法。

一、抓源头、抓预警是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

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就要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入手,紧紧围绕影响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的因素,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做到对涉及各类矛盾纠纷的信息反应灵敏,对涉及稳定的重大隐患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预警,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有效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街道成立综治信访维稳联动 中心,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在各社区建立了排查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责任网络,由社区主任对社区的社会稳定工作负总责,居委委员对所包片的社会稳定工作负责,层层分解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状责任制。及时向社区居民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并做好有关热点、难点问题的咨询解释工作。(司法所日常调解工作的案例,省略)

二、早发现、早处理是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关键

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就要对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梳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及时掌握群众信访动态,抓住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建立快速有效的工作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群众稳定在当地,为解决矛盾纠纷赢得时间和空间。原先各社区分别从居民小组中选出信息员,坚持信息员每天向社区居委会报告、社区居委会每周向街道报告制度,实行有情况报情况,无情况报平安,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我想现在有了网格员上岗,应该对信息掌握得更加准确和详细。准特花社区武某反映耕地被大车碾压遭到严重破坏,经社区信息员及时报告,2009年夏季,我们街道辖区内一大型企业工人因为工资待遇问题与厂方多次交涉没有结果,工人很恼火认为厂方领导没有诚意,于是一千多名工人暗中联合起来准备堵截国道,闹出大动静来引起市委市政府的关注。这时信息员发挥了作用,街道马上把这一重大信息向上级有关单位汇报。因为获得信息及时和准确,加上处置得当,才避免了一起特大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仅2011年,因为有了信息员的及时报告,有效地避免了15起重大纠纷的发生,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0%,上访案件比上年减少40%。

三、稳民心、解民忧是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重点

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就要始终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以排查化解小纠纷为切入点,认真排查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各类不安定因素,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支持和帮助,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为使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落到实处,泉口街道要求每个社区每月召开一次居民代表和辖区单位内保例会,通过例会使社区干部倾听居民群众的心声,了解居民群众的疑难,做好解释工作,并及时进行处理。苏台社区因为要配合东宝工业园区的建设需征用土地,居民有意见,要求提高补偿标准,拆迁征地阻力大,街道干部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向居民宣传政策,了解居民想法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得征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某公司运煤通道洒水除尘不及时,严重污染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引起了50余名居民阻拦公路,禁止运煤大车通行事件。街道社区干部及时赶到,协调双方进行协商,稳定了人心,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金龙泉社区30余住户因自来水设备老化、污垢沉积多、管道狭窄造成室内水压低经常停水,居民对此反映强烈。社区及时向上级单位反映并多方筹资用1年时间分批对管网进行改造,逐步解决居民供水难问题。针对村民反映环境差问题,社区组织辖区单位,开展卫生清理义务劳动每星期1次,更换垃圾箱60个,美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干部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有效地理顺了党群、干群关系,减少了矛盾纠纷,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困难。

四、建机制、重长效是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保障

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就要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扎实有效进行。街道坚持“存在问题台帐制、处理问题调度制、排查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责任制”的工作原则,实行包案责任制,保证来人来访有领导接待。对辖区居民反映的问题,不管大小事情都要高度重视,并且利用司法所、信访办等部门力量,建立了联合型服务平台,做好登记记录,通过召开解决问题专项会议,讨论解决措施,安排负责领导定期协调解决。建立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台帐,针对矛盾排查情况,根据矛盾重轻缓急区别,分三类登记造册,落实牵头部门和责任人,限期解决问题。即:三类问题(如邻里纠纷、环境卫生等)由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进行协调解决;二类问题(如私搭乱建、等)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行协调解决;一类问题(土地问题等)由街道办事处与市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综合解决。此外,街道还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机制,重大矛盾纠纷必报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受理分流、首问责任、挂牌督办、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建立健全了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使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能够便捷畅通地反映,群体性事件和群访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处置。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篇8

——宜昌市推进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文 /中共宜昌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维稳办主任 张德才

近年来,宜昌市针对矛盾化解工作中存在的“基层躲、上下推、部门拖、化解难”问题,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组织机构创新、技术平台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再造矛盾排查组织体系和矛盾化解工作流程,依托“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了矛盾全面收集、及时化解。仅2011年1至10月,城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通过矛盾联动化解系统,共受理各类矛盾14662起,办理办结13702起,办结率为93.4%,其中,社区办结12592起,占办理办结的91.9%,获群众满意评价13593起,占办结总数99.2%。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做法:构建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

(一)整合力量,建立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平台,为矛盾联动化解提供强有力保障

针对以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矛盾分头处臵、流程复杂、处臵“单打独斗”、化解效能低下等问题,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建立了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平台和工作新格局。

构建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组织体系。将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相对集中的34个市直及部分中省单位,与之对应的112个区直部门、中心城区的16个街办和105个社区纳入到矛盾化解系统之中,整合多方力量,开展联动化解。加强领导力量,设立宜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中心,参与矛盾化解的全市267个成员单位成立领导小组,开展流程再造,分类明确矛盾化解工作中各自工作责任和化解时限。成立副县级事业单位“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各单位开展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情况进行24小时监管、协调、督办和考核。

建设高标准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平台。各成员单位建立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平台,以群众来信来访窗口为基础,依靠本部门办公室或信访科建立起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中心,明确责任领导和专职人员,落实工作场所,配备专用电脑、打印机等工作设备。全市所有乡镇、街办通过整合综治维稳、司法、信访、公安、法庭等部门力量,建立了乡镇、街办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并在村和社区设立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落实4万多名协管员。例如,西陵街道办事处共投入15万余元,高标准建设200多平方米的街道综治维稳信访中心、5个社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街道中心设“三区一所一室”,“三区”为“联合办公区、指挥处臵区、联合调解区”,“一所”为司法所(矫正室),“一室”为专家室、律师室和心理咨询室,化解矛盾纠纷。

创新研发“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矛盾化解的有效手段,破解了矛盾化解工作中信息化应用的难题。2010年,我们率先在全国自主研发了“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将全市参与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的单位全部纳入系统,建立了各单位间矛盾信息直达的通道,矛盾信息可在第一时间直达相关职能部门,实现所有单位并联,建立了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联动化解平台网络。目前,该系统进行了两次升级和数十次的优化,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由最初的短信通讯、超时预警两大功能扩展到了办件追踪、网络督办、沟通协作、综合统计、动态流程等七大功能。通过该系统,社区受理社会矛盾比以往增加了6倍,94%的社会矛盾在当月就得以化解。今年2月,宜昌市滨江国际小区因物业管理公司交接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导致水电费欠费,致使小区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胜利四路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将该事件通过系统上报到市房管局,市房管局立即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组织相关部门召开滨江国际物业管理纠纷专题协调会,该事件得以顺利解决。

(二)关口前移,健全社会矛盾信息收集网络,有效地做到矛盾信息全收集快化解

我们立足于矛盾全面收集、有效化解,着力推动矛盾化解的工作流程、组织构架和工作方法创新,多渠道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走进矛盾,全面掌握。将矛盾排查化解关口前移到社区、网格、楼栋,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全面收集各类矛盾纠纷: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站)的作用,依托网格管理员、“新八大员”、社区专职工作者“三支队伍”走街串巷、进家入户,全面排查社会矛盾;通过群众来访、居民恳谈、干部下访、居民聊天室、排查联席会、电话诉求热线、网络巡查、新闻媒体监督等多种形式,主动深入群众,全面收集掌握辖区内群众的诉求和矛盾纠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矛盾收集范围,目前,全市1110名网格管理员均配备社区e通,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与社区e通可以对接,网格管理员在日常巡查中就能及时采集社会矛盾信息,真正实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系统运行近一年来,各基层社区每月收集各类社会矛盾的数量以60%左右的速度不断递增。

上下联动,扁平操作。基层社区对于全面收集掌握的社会矛盾,主要是通过人民调解的方式予以化解,对于自身无法化解的社会矛盾,则通过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将矛盾纠纷直接按不同类别在系统分流到相关的市直、区直责任部门或所在街道,通过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实现社区与街办、市直及区直单位的矛盾直达,改过去的多层次逐级化解为现在的“扁平化”操作,联动化解矛盾,增强了化解工作的时效性,使社区敢于面对矛盾,善于收集矛盾,勇于化解矛盾。

流程再造,省时增效。为强化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推动矛盾化解提速增效,我们减少化解环节,规范化解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对参与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的34个市直部门,再造351项内部化解流程,行政审批类工作时间由原先的平均12.1天压缩至7天,法律法规类由原先的平均51.1天压缩至17.4天,常规办理类由原先的平均18.8天压缩至9天。部门工作流程的优化,大幅压缩了矛盾化解时间,压缩比为59%,从制度层面避免了“相互推诿、久拖不决”的现象。

首办负责,限时办结。紧紧抓住“公开透明、限时办结”这个关键,对参与联动化解工作成员单位实行首办负责、限时办理工作责任制。市直、区直部门或街道接到社区上报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任务后,按照“一门受理、分线处理、一笔审批、统一回告”的运行机制开展工作。街办、市直和区直单位接到社区上报的矛盾纠纷信息后,要迅速予以签收,并按照审定的矛盾化解工作流程迅速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社会矛盾化解完毕。对市区两级相互转办或是需要其他单位协调化解的矛盾纠纷,由首办单位负责协调办理。各单位通过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中心统一受理社区上报的社会矛盾,工作中心根据矛盾类型和化解难易程度将矛盾分流到相关科室或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予以办理,矛盾化解过程中的审批程序改过去多个分管领导审批为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责任领导一笔审批,事件办理完毕后,办理人将结果汇总到工作中心,统一将矛盾化解情况回告社区,向群众反馈。

(三)创新机制,健全社会矛盾信息管理网络,使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提速增效 只有建立健全统一的矛盾化解工作监督考核体系,创新矛盾化解的方式方法,构建社会矛盾化解的“大平台、大网络”,才能推动社会矛盾全面收集、有效化解,真正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建立“电子监察”工作机制,强化矛盾化解工作监督考核。下发了《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考核办法》,对参与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的单位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每月通报一次,并与单位综治目标管理、文明机关创建、公务员年度考核相结合。在“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建立以化解时效为监督重点,以责任单位、具体工位为监督节点的“电子监察系统”,实行“红灯预警机制”,对矛盾化解的各个环节全程跟踪、实时监督,对延时办理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直接监督。凡社区对街办、市直和区直部门化解社会矛盾的结果评价为“不满意”、“未落实”的,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没有及时解决的事件或重大事件,均由监管中心对其进行督办考核。对社区矛盾纠纷排查不及时、走访不到位,或街办、市直和区直部门矛盾化解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严重后果的,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电子监察系统”运行以来,先后对122起超期预警事项进行了重点督办,对45起办理超期、评价不满意事项进行了调查处理,做到了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人办。

建立矛盾分层化解机制,确保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社区对于收集的社会矛盾,在矛盾纠纷现场当场予以调解、聘请专家在社区组织开展调解、通过调解庭方式开展调解。街道对于社区提交的社会矛盾,主要是通过街道司法所组织人民调解或相关科室组织调解。区直、市直部门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矛盾和化解难易程度,分别确定化解工作流程予以化解。对于各部门不能化解的社会矛盾,可以上报同级综治维稳信访部门协调化解,区综治维稳信访部门不能化解的矛盾,上报市综治维稳信访部门协调化解,市综治维稳信访部门不能化解的矛盾,提请市委领导召开综治维稳信访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原三江轮渡公司退休工人杨某给省政府写信,并多次到省、市、区上访,要求解决医疗保险和企业改制的补偿问题,西陵区相关部门多次找其做工作,但其对答复意见和解决结果均不满意。后来,宜昌市人社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律师对杨某进行了联合接访,通过搭建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平台对其诉求从政策、法律等多角度进行分析、阐明道理,从而使其最终接受了联合接访的结论。

创新“第三方调解”工作机制,使社会矛盾化解提速增效。在市直和区直部门、街道、社区的矛盾化解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建立了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了民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司联调的对接机制,在重点行业和重点系统建立了“第三方调解”机制,联动化解矛盾。市道路交通事故调解中心在全国率先创新推行“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四位一体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联动调解机制”,共受理调解案件700余起,涉案金额1000万余元,调解成功率达96%。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今年以来共受理医疗纠纷52件,结案33件,结案率59%。

主要成效:“基层躲、上下推、部门拖、化解难”问题得以解决

通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全市社会矛盾有效防控,无重大群体性事件、无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重特大案(事)件、无一票否决的事件。在2011年上半年全省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测评中,宜昌市位居全省第二名,所辖13个县市区均位居全省前30名,其中有7个县市区位居全省前10名。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取得新突破和成效,得到了中央综治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会在宜昌顺利召开。

解决了“基层躲,化解难”的问题,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社区e通及各种现代信息通讯方式,为社区群众反映问题开辟了多种途径,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将矛盾反映到社区。另一方面,过去基层街道社区职能较弱,统筹协调能力有限,遇到较复杂的矛盾信息收集以后无法化解,在收集矛盾信息中有畏难情绪。通过开展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基层收集社会矛盾后,化解矛盾有了保障,群众反映问题后有人管、有回音、有结果,基层敢于收集矛盾,群众乐于反映问题,基层收集社会矛盾更全面、更彻底。乌龟碑社区开展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仅3个月,就受理各类社会矛盾147起,比以往增加了5倍,有近40%的社会矛盾是辖区居民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方式直接向社区反映问题,社区利用各种力量排查收集的社会矛盾占52%,仅有8%的矛盾是居民群众上门反映。

解决了过去“层层转,效率低”的问题,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矛盾化解提速增效。群众将矛盾反映到社区后,由社区通过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将矛盾信息直接提交到责任部门,根据首办负责制,由责任单位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化解矛盾。通过上下联动,改以往社会矛盾逐级上报为扁平化操作,不出社区就能将问题解决,矛盾化解更加简单。2010年底,伍家岗区龙盘湖开始整体拆迁时,有7户居民因居住江边不属于拆迁范围,整体拆迁完成后,原供水单位被拆除,致使江边7户居民无生活用水,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居民的水电保障问题,龙盘湖社区及时将该事件上报到区信访局,后在区、街道、社区的共同协调下,解决江边7户居民的水电供给问题,确保了项目建设。

解决了“上下推,部门拖”的问题,增强了政府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实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一方面,通过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红灯预警机制,对各单位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时间限制,超过时限办理的,由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对其进行督办,并将该事件计入考核,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各部门矛盾化解工作流程,大幅压缩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情况发生。今年5月,猇亭区云池街办下马槽居委会向市监管中心反映,位于下马槽3组居民区的华能公司在生产工业原料氯化钡的过程中,从去年开始就随意排放污水、废气,污水从露天排水沟直接排放,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监管中心接到上报后,立即督促市环保局安排人员处理此事,当日下午,调查人员查明造成污染的原因,并于第二天向华能公司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责令其立即修复污染治理设施,加强环保管理,问题仅用一天时间就得到了解决。

解决了过去居民“到处跑,门难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针对诸如拆迁补偿、企业改制中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依托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平台,依靠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机制,由首办单位牵头,联合多个职能部门,群策群力,重点解决了涉及民生的重大社会矛盾。开展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以来,全市解决了民政救助类的社会矛盾2184起,城市管理类社会矛盾1261起,拆迁补偿类矛盾166起。

主要启示:领导重视、创新方法、完善机制

开展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以来,大量的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得以化解、在基层得以解决,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通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我们有以下三点启示:

领导重视是关键。市委、市政府领导一直把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书记郭有明、市长李乐成亲自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多次到市直各部门和市监管中心检查指导,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思想统一到全市的决策部署上来,大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市委副书记李亚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恢林具体抓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的各项工作,亲自审核矛盾化解工作流程,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形成了上下协调联动、通力配合的工作格局,为社会矛盾联动化解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创新方法是前提。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我们先后开展了组织机构创新、技术平台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再造了矛盾排查的组织体系和矛盾化解的工作流程,建立了各级联动化解工作平台,自主开发了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精简了矛盾化解的工作流程和办理时间。群众反映的矛盾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处理和回复,提高了矛盾化解工作效率,方便了辖区人民群众。

上一篇:千手观音论文下一篇:奋斗是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