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推荐13篇)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1

河西小学是一所乡镇所在地小学。学校始建于2013年,学校领导、教师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使得一座农村学校傲然崛起,成为全镇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聚焦着世人的目光。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640余名学生,50余名教职工。

学校十分重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积极响应省、市提出的“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要求,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全面动员,人人参与,以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把防震常识、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求生技能、应急设施等普及到广大师生中,宣传工作的扎实开展为应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和思想基础,师生应急意识得到极大提高。

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创建工作认识

1、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为了确保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更好的起到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我校防震减灾工作在上级领导下组织实施,成立了“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班子人员组成,政教处、教导处主任为防震减灾办公室主要成员,主要负责防震减灾具体事务,校长室为指挥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 领导具体抓的格局。

2、师资队伍:各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四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为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学科渗透:学校教导处每学期的教学常规中明确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学资料,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渗透,找准切入点,拓宽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保证学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由于分工责任明确,工作力度大,加强了对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组织领导,提高了学校师生对防震减灾教育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师生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力提高了师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深刻认识到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我校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中,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开展了以防震减灾为主题,以灾害防御科普知识教育为主线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

1、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学校安排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具体落实开展班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学期初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确定防震减灾知识作为专题教育的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兼职科普教师定时、定点、定内容,有条不紊的开展地震知识教学实践活动。

2、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为了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 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促进“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学校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活动。

3、设立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场所。为了促进创建活动正常、持续、有效地进行,我校还设立相对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平时还经常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向学生进行大型的地震知识宣讲。设有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栏,还结合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定期及时更换宣传内容。学校备有防震减灾活动指导用书及科普资料,配备了防震减灾科普展板、科普图书以及光盘等,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师生们了解地震科普知识的需求。

4、搞好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我校每学期都要举办防震减灾专题讲座,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向学生讲解了地震形成、海啸的形成、防震抗灾的方法等知识,学生在深入浅出 的讲解中,生动地了解了地震相关知识,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

5、开展紧急避震、疏散演练。根据校情的动态变化编制了详细的、切合实际的“河西中心小学地震应急避震预案”。在学校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后,我校重视活动体验原则,多次有组织地开展紧急避震、疏散演练,两学期来大型的应急演练有4次,对培养学生紧急避险的意识与技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组织学生观看系列防震减灾录像。学生通过录像资料一方面了解了地震小知识,防震自救互救的小常识等,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看到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学生在历史事实面前认识到防御自然灾害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小就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三、凸现内引外联,推进工作长效发展

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公用媒体向社会宣传,增强广大师生、社区群众自觉识别地震谣传,掌握防震避震技能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我们发动学生自愿担任义务宣传员,组织了社区防震减灾宣传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手抄本,以带动周边社区居民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了一 定效应。

目前,科普教育活动正在我校蓬勃开展,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探索小学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了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了学生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校风的形成。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2

一、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有些领导认为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地震, 思想麻痹大意,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指导思想模糊, 缺乏通盘谋划, 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重要议事日程, 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 造成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薄弱或空白。

2.部分校舍建筑破旧、老化。

校舍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校舍建设应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还需要校舍安全的支持和保障, 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法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

当前有些学校不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当前中小学的心理特点, 丰富科普宣传教育内容, 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以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硬件建设上, 没有添置必要的科普宣传器材等硬件设施, 还停留在“墙上挂”的、“板上画”的、“电视放”的, 即把防震减灾的各种挂图挂在墙上, 再把一些防震减灾小常识画在板上, 然后再组织学生看防震减灾录像的简单化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还比较落后, 采取灌输、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 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声、光、电、数码技术、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体验、互动平台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中获得直观体验。在实际效果上,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4.没 有 真 正 进 入 课堂 , 没 有 配 套 的 防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的校本教材。

目前大多数学校除了地理教师外, 其他科目老师对防震减灾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 因为教学任务繁重, 所以很多人无法兼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更不用说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课堂。另外, 部分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教材大多自行搜集整理或编印成册, 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5.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疏于开展或效果不佳。

多数学校缺乏组织大型应急疏散演练的经验, 担心组织应急疏散会出现人员踩踏等意外伤亡事故, 存在畏难情绪。

也有部分学校组织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但学生在疏散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 嘻嘻哈哈、勾肩搭背, 慢吞吞地走下去, 疏散演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没有形成防震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 学校没有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宣传教育计划, 没有达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四落实”。一些学校存在应付思想, 一旦遇到上级检查, 就突击准备, 做一些表面工作, 只要能顶过去就行, 检查一过又是老样子, 这些学校感觉没有压力, 工作随机性大, 活动不能经常开展, 缺乏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几点建议

1.领 导 重 视 学 校 防 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 形 成 一 套 行之 有 效的长效机制。

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各级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意义,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工作中, 必须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求做好以下几点:1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如学校防震减灾避险工作领导小组, 并明确分工, 确保责任和措施到位。2编制地震应急预案, 甚至每个班级也要编制地震应急预案。3加强师资力量的教育培训。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培训列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有条件选送教师参加地震部门组织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培训。4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以上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2.建议教 育主 管 部 门加 强 对 防震 减 灾 教 育 的 考 核 、检 查和督导。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学习考核内容, 将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督促学校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质量。

3.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各级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门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设预算中要增加学校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成本。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教学楼尽量设计建设为架空层, 便于学生紧急避险疏散。学校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大操场建设, 使整个校园成为集教学、举办各种活动与避险功能于一体的多用途场所。

4.创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形式。

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匮乏, 尽管有不少科普读本, 内容丰富, 但形式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主要以传统理论性图书为主, 缺少亮点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 必须改变传统创作形式, 可倾向于动漫电影、漫画书的创作, 增加趣味性, 以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示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和简便易学的自救互救知识, 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 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渠道的传播优势, 开展一些集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消化吸收。

5.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载体。

学校要积极丰富教育资源, 增强教育效果, 努力构建防震减灾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地震局等实践基地, 参观融科学、教育、文化、模拟地震平台为一体的新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 在参观和体验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震夏令营活动, 邀请一些经历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师生参加, 使夏令营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6.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课堂。

建议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联合制订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 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建议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地理、自然、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 渗透防震减灾内容。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邀请专家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校本教材, 突出地震成因、监测预报等科学内容, 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课件制作, 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 学会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加强防震减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7.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

学校要把灾害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形式对待, 改变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 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防震减灾教育不仅是一种科普教育, 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学校要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 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 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8.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增强社区、家庭的防震减灾意识。

学校可以加强防震减灾公益宣传, 号召学生将学会防灾视为一种生活态度, 树立灾害意识, 强化减灾观念。可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场所, 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并将这种公益宣传活动作为一种常态继承下来, 改变以往特定地点、特殊时段的宣传形式。并通过学生把减灾避险的意识带给家长, 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 全家一起学习地震应急避险的知识, 真正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喇叭镇中心小学防震减灾演练方案 篇3

一、演练目的

为了落实上级安全教育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开展校园师生安全逃生演练,以防患于未然,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紧急逃生疏散演练

2、对象:全体师生

3、时间:2011年5月17日15:10

三、演练准备

1、使全体教职工明确此次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2、演练前班主任动员,熟悉疏散线路。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应急疏散。

3、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操场)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4、组成相关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职责。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做操进出场分楼梯下)疏散,不得串线。

4、各班主任要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总指挥:廖斌

副指挥:张永明

石永国 成员:胡敏

田波

刘显亮

2、教室室内指导组 成员:各班班主任

责:

(1)演练信息发出后,班主任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并及时清点人数。

(2)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六、演练程序

1、启动程序

总指挥在学校广播系统中宣布:老师们、同学们,喇叭镇中心小学应急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2、紧急疏散演练

每班靠前门的一位学生立即把门打开,教师迅速将全班学生分成两路纵队,并指挥其有秩序出门。

3、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有秩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到达集中地点后,师生全部蹲下。

4、演练结束后总指挥进行活动小结。

七、演练各岗位具体负责人名单

1、班级领队:各班主任

2、学生疏散时楼道负责人

附则:疏散过程人员安排:

(一)、教学楼

总负责:德育处 一层负责人:田英、黄凤春、陈大碧 二层负责人:杨旭梅、罗梅、胡良锋 三层负责人:余章凤、龚元东、陈涛 四层负责人:陆海英、苏玉菊、杨恩友 各班负责人为本班级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楼梯负责人安排本组人员落实相应责任。

楼梯负责人应经常检查楼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定期检查楼梯照明设施、应急灯等是否完好无损。确保学生安全疏散。

负责楼梯安全的老师要确保(提醒)学生有序撤离,学生万一出现跌倒现象时应及时扶起避免踩踏。操场:杨炜、陈寿则、苟先琴、任世会。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4

避险自救能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蒲城中心校鹿城小学的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恳请各位领导对我校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鹿城小学前身是创立于1965年的荆坡小学,历经三次迁校,现位于荆嘉路中段。现有20个教学班,附设幼儿园,在校生共计1306名。

2010年县委、县政府合理调配教育资源选址新建,并更名为“鹿城小学”。鹿城小学工程项目是县委、县政府实施“教育振兴”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的一项惠民工程。学校占地51333平方米(合77亩),建筑面积21838平方米,总投资3800万元,由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按8轨制、48个教学班设计,建筑均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9级,校区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四部分,设计规模为在校生2400人,寄宿在校生1200人。学校有三幢教学楼,综合办公楼、辅助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综合田径场、篮球场,楼内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科学仪器室、数学仪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琴室、档案室、校医室以及乒乓球室、舞蹈室、手工室、绘画室、会议室、241座的多功能

报告厅等专用活动室配备齐全,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和现代化。2012年11月,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新建鹿城小学竣工启用并投入使用。

学校自办学以来,以和谐创团队,素质促提升,创特色、树品牌,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坚持“平等、尊重、信任、关注、赏识”的核心教育理念,得到较好的推进。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工作,学校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自办学以来,我校一直把校园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山西省地震应急预案》,坚持“预防为主、防御结合、加强教育、群测群防”的原则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工作,并将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作为主要内容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校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防震避震方法、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宗旨,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我防护与求生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师生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1、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为了确保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更好的起到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王反秀为组长,张建军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各教师紧密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校园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供稳定的教育活动经费,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和工作责任,确保应急联动,发挥最大的应急合力。

2、师资队伍

聘请蒲县地震局办公室主任和指挥部专业人员为校外辅导员,适时举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各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五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组织一次防震减灾知识讲座,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图片或影片,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13年10月19日,我校邀请蒲县地震局专业人员常红安对全体师生进行震前、震时、震后各时间段的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培训,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掌握应急自救互救要领,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师资队伍。

3、学科教学渗透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学校教务处每学期的教学常规中明确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材、光盘、录像带、科普书籍、挂图等教学资料,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渗透,找准切入点,拓宽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视野,保证学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

在平常教学常规检查中加以考核,对于一些成功的的案例进行推广。

二、加强基础,丰富资源,突出特色,力求实效

1、校舍抗震性能好,应急避险场所宽阔

我校的教学综合楼由山西省科技研究院设计,严格执行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的相关规定,按设防烈度9度、动峰值加速度0.30g的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学校占地面积77亩,拥有2000平方米的操场即200米跑道的足球场,宽敞的校园都作为应急避险的场所,能够满足全校师生的应急避险要求。

2、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

(1)在学校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地震科普角”,藏有多种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如《抗震减灾大众手册》、《地震知识手册》、《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常识》、《山西省防震减灾知识问答》等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开放。今后,学校还将不断增加防震减灾科普读物。

(2)学校坚持每学期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专题活动,活动形式多样,知识面广,生动活泼,互动性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3)利用学校网络,为师生创设一个防震知识教育的平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活动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在进

行防震减灾教育活动中,我校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地震演练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在遇险应急中将损失和灾难降到最低程度。

1、立足校本,务求实效

通过班会、校会、队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了解防震常识,并组织师生观看地震科普专题片。通过防震常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产生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地震来临时,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护生命、尽量减少损失等知识,让学生广泛了解地震知识,增强防震自救意识。

开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利用多媒体、校园广播、图书、宣传栏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活动,进行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

2、科学制定应急避险模拟演练方案和实践,架构防震减灾专用信息传播和指挥平台。

学校成立了演练机构,包括应急疏散组、抢险救灾组、安全保卫组,每个组都有明确的职责。针对学生在教室、楼道、楼梯等场所可能出现地震情况,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应急疏散,分工合作,责任到人。通过多次演练,使学生知道在各种情况、各种地点,应怎样疏散,应该沿着哪条线路疏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对于全体教职工我们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练兵和各项应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在现有的人员

和条件下,一旦震情出现,能够快速正确地完成地震应急工作的各项任务。

2、延伸校外,带动辐射

学校每学期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模拟演练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并通过全体同学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目的。

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向家人和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从而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共同建设安全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洋心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资料 篇5

程正华

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此时要保持冷静,如果内学校教室为砖平房,地震时坐在离门较近的学生,可迅速从门窗逃出室外。远离的学生可就地躲在桌椅下面或靠墙根趴下避难。

如果发生了地震怎样保护自己呢?

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到空旷的田野较为安全。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2.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3.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等。

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家庭避震,蹲在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6

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于2010年建成, 基地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让观众生动体验和形象了解地震及地震灾害, 熟练掌握地震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基地2010年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防震减灾科教基地”, 201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3年被授予铜陵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国家、各省市地震系统领导和专家多次来铜考察调研, 认为是地震科普行业上的“铜陵亮点、安徽形象、全国品牌”。基地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年受众人数7万余次。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 共有展项26个, 展品40件, 基地共分五个部分, 序言区、地球知识展区、地震知识区、铜陵地震工作和抗震减灾展区、防震避震自救训练展区。

2多措并举, 提高基地宣教力度

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展教新模式, 充分发挥基地展教功能。一是建立完善的宣教机制, 与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制定完善的合作机制, 每年有计划的安排全市各类学校和社区到展馆体验学习, 努力做到宣传工作覆盖全市区。有序合理的安排各类学校和社区前来参观, 错开高峰期。针对不同群体, 制定科学的展示计划, 让来访学生和居民学有所得。二是积极主动抓住“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周年纪念日等时间点开展主题活动, 全面普及大灾大难惨痛教训, 从反面宣教入手, 提升宣教效果。每年举办一场唐山和汶川地震大型图片展, 让大家回顾惨痛教训, 引发来访群众关注, 丰富日常展示内容。三是与市委党校、学校趣味团体等搭建互动平台, 以基地作为现场教学场所, 把课堂搬到基地, 最大程度发挥基地社会功能。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 基地每年接待大量党校学员, 针对不同学员的需要和党校的要求, 基地制定科学的参观路线。从开展到现在, 基地每年接待党校各类学员5批次近400人, 既达到了科普宣传的目的, 也起到了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目的, 一举两得。四是将展馆内可移动展品搬到农村, 摆到大街小巷, 主动宣传, 消灭盲区, 真正做到全覆盖。一方面农村居民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意识淡薄, 另一方面宣传力量难以达到农村地区, 导致农村宣传一直存在盲区。结合农村自建房抗震需求, 基地制作大量展板和可移动展品, 搬到农村地区, 印制宣传单页,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五是将防震减灾日常培训和知识讲座搬到展馆中区, 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市地震局每年针对“三网一员”开办5-6场业务培训班, 把基地作为教学地点,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六是结合创建“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学校”等活动为契机, 将参观科普馆作为必要创建条件, 积极推动公众参观热情。七是立足场馆为基础, 与宣传、新闻、文化等部门协调, 组织好各种常规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推进防震减灾文化的发展。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网站的沟通, 不断拓宽合作深度和广度, 丰富合作形式, 拓展宣传渠道和阵地。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八是对现有展品进行更新、升级, 丰富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宣教的趣味性, 如新建4D影院;将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等最新防震减灾科研技术和信息融入展品, 增强宣教内容的时效性。九是制作宣传单页, 广泛向市民发放。十是以科普馆为蓝本计划建设网上虚拟科普馆, 将线下搬到线上, 推动虚拟科普馆大发展。十一是以科普馆建设为抓手, 积极培育地方研发公司, 力所能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013年中国地震局下文认定铜陵市安徽新视野科教文化公司为全国首家“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研发生产示范基地”。自2008年以来, 在铜陵市地震局的支持引导下, 该公司在产品品质、研发开发、创意设计上, 均具有先进性和示范引领性, 创造14项国家专利, 通过建设“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教基地 (国家级) ”, 受到全国地震部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目前, 该公司研发能力、生产规模、销售业绩成倍增长, 在推进防震减灾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有效提升了铜陵形象。

3基地接待群众统计与分析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7

宁海长街中学地震科普馆位于宁海县长街镇香花山脚下。这是继“北仑中学地震科普馆”后我市第二个县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08年,宁海县长街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被确认为首批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现有测震台和强震台两个台。在2009、2010质量资料评比中名列前茅。

在宁波市地震局的领导和关心下,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按计划如期完成并取得显著的成绩现将2010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总结如下:

一、定期召开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年两次)。校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总结几年来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经验及教训;讨论部署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阶段计划;研讨我校防震减灾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等。

二、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重在宣传和普及。除初三年级将防震减灾科普教学纳入课表外,其他年级均利用活动课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即利用活动课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防震减灾录像和VCD、演讲防震减灾小论文等。

三、2009年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周宣传,在科技周里我们科学组几个教师为全校师生作防震减灾科普报告,使全体师生又获得了不少丰富生动的防震减灾知识。

四、此外,在今年我校的科技周内,我校举办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知

识展览会,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利用中午或自修课时间,分批参观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会,许多师生在展览会留言簿上写下观后感,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掌握好防震避灾的技能技巧,并在家庭和社区内进行宣传教育。无论是科学教师的报告,还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会都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五、我校成立初中防震减灾知识兴趣小组,利用学校每周1节的活动课开展活动。我们将防震减灾知识分专题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通过专题知识学习,组织学生撰写各种防震减灾知识小论文,并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在防震减灾教育中普遍缺乏宣传资料,我校多次将各种防震减灾的录像、VCD及投影幻灯片进行翻录并外借给周边小学校,还利用学校网站()做到宣传与资源共享,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七、本我们针对市地震局布置的有关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防震减灾知识的精心培训,并继续和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在我校各年级组织学生参加了小手工制作比赛,共收到作品、半成品作品多份。在今年我校科学组配合校政教处的宣传活动,各布置了一期橱窗展览,内容以地理知识为主,覆盖面较广,其目的不仅在于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还向全体师生介绍更多的有关地理方面的各种科技知识。地震科普馆建设是我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校将依托科普馆,紧密围绕课堂和课外学习,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或第二课堂,开展科技竞赛、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科技活动。可以预见,科普馆必将

对培养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技的兴趣和提高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认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永恒主题。尽管我校今年来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上做了不少工作,但离市地震局对防震减灾科普特色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决心在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中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宁海县长街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促进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目标任务

1、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运行机制。

2、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强化科技实践活动。

4、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

5、进一步加强震减灾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

6、加强与地震科技系统的联系与配合。

7、加强对地震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指导。

8、确保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经费。

科普教室装备25000元科普教育橱窗2000元科普场地3000元摄影打印器材3000元图书、光盘1000元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领导小组。

(二)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职责。

1、积极开展对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抗御灾害的能力。

2、负责与各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上报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的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应急机构抗震救灾行动情况、协调本校与上级有关部门应急机构行动方案,了解、汇报应急工作进展情况,传达上级文件的精神。

3、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部门工作的协调、调度,对内对外联络。

(三)地震应急领导小组下设7个分组:

1、指挥组

组长:胡继平

组员:各处室负责人

职责:

负责指挥协调,及时掌握情况,并向领导小组汇报,贯彻传达领导小组的命令,组织有关各组人员按预案对现场进行果断处理,并调配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抢险救灾。

2、报警组:(3人)

组长:曾令冰(总务副校长)

组员:丁成兵、郑万军

3、疏散组

组长:吴仁贤(教导处副校长);

组员:陈奎姣、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上课教师。

职责:

在现场指挥下坚守岗位,依据预案措施及疏散路线、顺序有秩序地进行疏散全体师生到安全地带,疏散过程中,避免拥挤踩踏,以保证全体师生快速、安全地撤离现场。

4、医疗救助组

组长:伍琼义(常务副校长)

组员:黄义兰、潘和平

职责:

明确职责分工,准备医疗器械和药品,负责将伤员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并进行简单救治后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5、安全保障组

组长:付祖庆(总务处主任)

组员:李大勇 郝正标

职责:

调集有关人员、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协助其他工作组输送救援人员和受灾伤病员。迅速排查,学校电力、饮水、通讯和其它公共设施受灾情况,根据灾情,组织抢修,保证学校供电、供水、通讯畅通。负责维护学校内出入口秩序,做好消防治安力量的准备,了解校内各区域的情况,加强巡视。维持避难场所秩序,做好家长的接待和协调工作。负责搭建帐篷和应急厕所。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6、宣传统计组

组长:桂永祥(政教副校长)

组员:沈方靖、张三军

职责:

开展地震知识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的能力,根据市区地震局的震情预报,做好宣传工作,并认真做好地震的调查、上报工作,为地震灾害的快速评估做好准备。

7、善后处理组:

组长:安品宏(工会主席)

组员:食堂管理员

负责安抚伤员及其家属的情绪,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火灾事故的调查、赔偿工作。

(四)建立、健全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制度,1.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听取防震减灾科技教育活动工作汇报,并有一定数量的地震科技活动经费支持。

2.学校有专职或兼职地震科技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负责全校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并做到学期有计划、日常有活动、期末有总结,防震减灾科技教育、科技活动成绩突出。

3.学校创造条件,建立地震科普试验、示范基地,实验室,图书室,为学生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科普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科技活动。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地震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作品展评活动。

四、创建活动计划:

1、建立、健全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制度。

2、根据地方特色,结合校本课程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组建校级防震减灾科技兴趣小组,班级防震减灾科技兴趣小组。

3、开展师资培训。

4、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开展参观调研活动,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5、成果与经验、问题与反思。

6、撰写“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研究”的科研报告。全面评价成果,不断总结提高。

钱场镇小学

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篇9

本文从传播效果的角度, 分析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层次, 通过对比国内外中小学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的差距, 并结合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分析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提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建议以动画片、科教短片、挂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以学校为核心, 将防灾减灾教育常规化、机制化,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动员社会力量, 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教育。

1 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经统计, 2004到2013年, 中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约23 351人死亡 (含失踪) , 平均每年有3.99亿人次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3 048.7亿元 (数据来源:民政部和中国气象局) [1]。

从2016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来看 (图1) , 最主要的还是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雹等灾害 (图2) [2]。民政部透露, 2016年前7个月, 全国各类灾害共造成全国1.37亿人次受灾, 与近年同期相比, 灾情明显偏重。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 第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才能达到脱险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 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对减少灾害损失和提升救援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影响力不够

2.1 分析气象科普发展历程

从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 长期以来, 中国气象部门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平, 开展了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委员会于1980年正式成立。紧接着, 气象影视协作组于1981年成立, 先后拍摄了上百部气象科普影视片。1981年, 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气象科普刊物——《气象知识》新鲜“出炉”, 图文并茂的期刊生动诠释气象科学知识, 受到各界的好评[3]。

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方面, 中国气象局通过抓示范点建设, 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建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联合体、协会等, 研发编写生动有趣的校本课程, 普及气象知识。目前, 全国建有校园气象站的中小学校已超过1 000所, 依托校园气象站, 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 增强了青少年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 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气象台站对外开放也在积极推进中, 到目前为止, 各地已经建成218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进入21世纪, 气象科普工作重点转移到了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气象学会先后组织了“气象科学大使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大型活动, 向公众面对面地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3]。

2009至2016年, 中国气象学会已连续8年联合中国科协等单位举办“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 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活动辐射达百万人次[3]。

同时, 随着科技的进步, 气象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的结果, 2012至2014年, 连续3年, 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别达86.2分、86.3分和85.8分 (图3) 。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满意度在明显提升[4]。

2.2 气象科普传播效果研究

一方面, 气象科普工作在有序开展, 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 但另一方面, 当气象灾害发生时,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然存在, 特别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造成防灾知识和能力缺乏的留守儿童、老人成为了受灾害打击的脆弱人群。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避险行为的发生, 造成防灾减灾效果不佳呢?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这与传播效果、受众接收到信息后采取的行动有关。传播效果有3个层面 (图5) , 第一是认知层面效果, 即增加人们的知识量和引起人们知识结构的改变, 比如了解和掌握气象知识等;第二是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即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 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等;第三是行为层面上的效果, 即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 比如遇到灾害性天气时, 能否根据气象信息, 有效采取避险行为, 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当然, 影响气象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比较多, 从2016年我国气象灾害人员伤亡的案例来看, 相当一部分遇难者是不顾及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 不加防范地在“脆弱地区”进行户外活动, 或是得到预警信息也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究其原因都和防灾避灾知识缺乏有关。因此, 要做到提高公众意识, 影响公众行为的改变, 才能确保科普传播工作取得实效。那么, 如何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呢?这里强调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3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月亮为什么变圆了?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孩子从幼年时代起, 就会对身边的天气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不断地向大人提出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 大人们不会因势利导地回答他们, 就会扼杀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天性, 影响孩子知识的形成。反之, 因势利导的“给予”一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防灾避灾知识, 不仅仅对于儿童时期防灾避险有帮助, 还能通过他们影响其家庭成员及周围的人, 并影响本人今后的成长直到老年的全过程。

再来看, 中国老少边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 经济落后, 当地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 留守在家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 他们对于预警信息的获取能力, 以及防灾避险知识都相对于青壮年偏弱, 形成了面对灾害的防范脆弱人群。但是相比较而言, 孩子对气象科普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还是要胜过老人, 因此加强对孩子的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和避灾训练, 能起到“小手拉大手”, 规避灾害的效果, 甚至在孩子长成后, 形成防灾避险科学素养“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

从国外经验来看,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 一直以来都聚焦于青少年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美国的大气科学高校联盟专门建立了儿童气象网;在英国, 科学是所有5~16岁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 “你的生活 (Your Life) ”“生活大爆炸赛事”“国家科学和工程竞赛”以及“STEMNET”已经成为英国四大品牌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同样重视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以气象为例, 韩国气象厅、日本气象厅均推出了针对不同年级段青少年的气象科普资源, 它们以有趣的动漫、互动参与性强的游戏还有科学实验等作为主要内容, 风格活泼而有吸引力, 互动性、参与感十足, 容易激发受众主动吸收气象知识的热情。

但在中国, 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面对自然灾害, 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必要的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2016年, 《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明确指出, 在日常生活中, 中国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做好了基本的防灾准备[5]。

心理学上分析, 人在年幼时代接触到的灾害防御知识, 以及培养的避灾行为习惯, 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防灾减灾教育刻不容缓, 从孩子抓起效果最佳。人的行为习惯 (图6) 是比较固定、自动化地去完成一系列动作[6]。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是因为一些重复训练、身边环境的接触影响而形成[7], 所以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培养其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行为习惯, 将对孩子以后的工作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小学阶段是孩子好奇心、追随性的启蒙阶段[7], 这一阶段学生可塑性极强,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阶段性特征, 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 培养孩子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 孩子一旦形成习惯, 就会自动地体现在日常行为和学习中, 伴随并保护孩子成长, 甚至帮助身边的人规避灾害风险。

如果不重视这一关键期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很有可能造成其日后灾害防御意识的淡薄。研究表明, 人从出生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某个特定阶段会对知识或能力的获得特别敏感, 如果给予相应刺激的影响, 就会毫不费力地获得一些能力。[7]幼儿期和童年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此时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播, 培养其正确的避灾行为, 能起到事半功倍、受益终生的效果。

为此, 社会要关注防灾避灾儿童动画片、挂图、科教短片在幼儿园、学校中的应用普及。

通过老师教给孩子们 (大手牵小手) 防灾避灾知识, 进而在灾害发生时, 孩子帮助老年人 (小手拉大手) , 规避灾害, 起到“大手牵小手, 知识弄对头;小手拉大手, 绕开灾害走”的效果。要将防灾减灾科学传播常规化、机制化。学校开设防灾减灾课程, 将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纳入到学生正常学时中[8]。加强气象科普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校本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堂[9]。为增加教师培训中有关防灾减灾的知识, 各地科协应当组织地震、气象、水利等部门专家对幼儿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或开设讲座, 并邀请专家编写相关的教材。同时, 动员类似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及其人道救援网络成员机构深入灾害易发地进行科普培训, 因地制宜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非常必要。总之, 防灾减灾教育启动越早, 受益越早。

4 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中国防灾减灾形势异常严峻, 而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对减少灾害损失和提升救援效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对于全体公民来说都非常必要, 从孩子抓起效果最佳。短期来看, 这是解决老少边远地区弱势群体防灾避灾的“突破口”, 能保一方平安。长期来讲, 这也是不断提升全民防灾避灾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一代代筑牢防灾减灾阵地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秦大河, 等.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12:7.

[2]民政部网站.民政部国家减灾办等发布2016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BE/OL].[2016-07-11].http://www.gov.cn/xinwen/2016-07/11/content.5090295.htm.

[3]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110-126.

[4]中国气象局.2014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5 (8) :4-6.

[5]寇江泽.别让灾害变成灾难[N].人民日报, 2016-08-27 (9) .

[6]王晓娟.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10) .

[7]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1:7-10.

[8]陈恋.教育是最重要的防灾减灾方式[J].中国减灾, 2013 (18) :31.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10

申 请 报 告

李 发 宝 撰稿

为了落实滁州市滁教办„2010‟19号文件的精神,我校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探索中学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学生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请予以验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组织领导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重点对象,而中学又是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王立波校长为组长、王义尚、吴传为和倪友华副校长为副组长,李发宝、章斌和王鹏为成员,以及各班主任等为志愿者的专门负责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的领导机构,小组内分工明确,以便促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可以更快、更好的开展,使效果落到实处、落到明处。由王立波校长负总责,创建分工责任明确,健全工作机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顺利进行,我校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对照创建标准和本校的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创建工作计划。由于我校加强了对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组织领导,提高了学校师生对防震减灾教育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师生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力提高了师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深刻认识到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普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理念

我校以滁州市教育局、地震局、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2011年滁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精神为指导,充分整合学校科普教育的资源优势,以加强中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为抓手,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科普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我校防震减灾教育重视活动体验原则,开展了以防震减灾为主题,以灾害防御科普知识教育为主线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其次我校防震减灾教育重视学科渗透,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防震减灾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完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设施建设

我校是一所有着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有着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农村完中。对于2010年10月加固完成的校舍,我校部署设置了地震疏散通道。将不同的教学楼梯按班级、按年级进行科学划分;还将操场划分成片指定给相应班级,以防在灾害发生时,学生出现慌乱、拥挤、踩踏等意外情况。除此之外,我校还在每学期举行一次或多次由政教处牵头、王义尚副校长领导指挥的全校师生共同参加的“防震减灾演习”。力求使学生在地震等灾害面前做到处乱不惊、行动有序。学校建立了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室,购买了防震减灾教育所需要的仪器。电脑多媒体查询系统学生可查询地震基础知识,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地震资料,学习防震减灾法律常识,参与地震游戏等活动。我校图书馆也购置一批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图书、光盘、挂画等资料以供学生阅览。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

(一)广泛宣传

课堂教育:我校以课堂为教学阵地,以现行地理教材内容为主体,坚持在地理课中贯彻落实地震知识。

专题宣传:我校利用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站等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方便师生自主学习。

(二)举办纪念周。2010年5月12日,我校举行了为期一周的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自然灾害防御科普知识纪念宣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利用展览板,生动而全面地向师生介绍了地震知识、防震方法,提高全校师生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知晓率。组织学生参加我校汶川5.12大地震纪念活动,观看《唐山大地震》、《惊天动地》、《地震揭秘》、《直面地震》等防震减灾录像,学生通过此项活动了解了地震小知识、防震自救互救的小常识等,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看到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学生历史事实面前认识到防御自然灾害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现在起,从我做起就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三)专题讲座。举办防震减灾专题讲座,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向学生讲解了地震形成、海啸的形成、防震抗灾的方法等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中,生动了解地震相关知识,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

(四)开展活动。为了落实防震减灾知识学习和了解,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地震知识竞赛活动,演讲赛、讲故事比赛、版报赛以及墙报赛,以点带面,达到宣传普及的目的。

(五)培养兴趣。我校通过个人自愿、集体报名方式成立了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常年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活动主题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主要有地震知识、防震知识、地震时紧急避险方法的学习和演练等。

(六)积极实践。为了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我校09年6月部分年级走进社区进行“防震知多少”问卷调查,内容有地震小知识、防震小常识、地震时如何紧急避险等自然灾害防御方面知识的调查。通过各方面的组织教育活动来增加和拓宽这方面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保护生命安全意识。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11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们都知道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可以说是震撼人心、震动世界。血的代价、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学校是人口密集场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社会经验少,应对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的能力较弱,往往是受害最为严重的群体。因此,学校被国家列入防震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中小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作,目的在于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和自救互救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效果。近几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拓展科普内容、延伸教育范围、创新活动方式,在对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做了大量诸如科普讲座、知识竞赛、防震演练、科普展览等活动,使广大师生掌握了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

河图中心学校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篇12

为切实提高全镇广大师生的防灾抗灾和自救互救能力,在第六个“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中心学校组织各学校开展以“城镇化与减灾”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订方案

5月10日,中心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防灾减灾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进一步健全了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5月12日,中心学校召开QQ群会议,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开展“防灾减灾日”及宣传周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措施、方法等。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5月12日—5月15日,各学校、幼儿园充分利用显示屏、黑板报、橱窗和悬挂横幅标语等进行积极宣传,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让全体师生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上好一堂“防灾减灾教育”主题班会

为了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自救意识和能力,各校开展了以“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提高自救能力”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2.观看一部防灾减灾教育片

各校在网上自行搜索防灾减灾相关视频,并于12日到16日之间安排恰当时间组织学生观看。

3.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12日下午4:50—5:20分左右,河图初中举行了两次紧急疏散演练。第一次是在学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响起警报,立即疏散;第二次是在总结第一次经验的基础上的疏散。13日—15日,辅小、完小、各教学点、幼儿园都相继举行了紧急疏散演练。

4.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

13日、15日,中心学校相关人员在汪晓华校长的带领下分别对原河图片和凉亭片的学校安全隐患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每查出一例隐患,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及时整改。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日”及宣传周教育活动,广大师生掌握了部分防灾减灾常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提高。今后我们仍将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阳光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河图中心学校

小学生防震避险知识 篇13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当地中小学校受损和伤亡程度惨重。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地方,这次地震灾害警示我们必须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意识和学校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避险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师生造成的伤害。今天特进行一次地震应急知识教育和避震应急疏散演练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

一、地震预报知识

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等。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三、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1、室内应急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地声脆,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危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逃跑好不好呢?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原因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震所致。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除了具有一定的刚性外,还有相当的韧性。这就是主震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摧毁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所以,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上一篇:审计工作报告下一篇:民风民俗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