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决议书 董事会决议书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股东决议书 董事会决议书(推荐15篇)

股东决议书 董事会决议书 篇1

董事会决议

(一)、时间:年月日

(二)、地点:

(三)、与会董事:。董事会会议应到董事名,实到董事名,符合公司法及本公司章程有关规定。

(四)、议题:关于本公司申请贷款、申请保证担保及提供反担保之事宜。

(五)、决议

与会董事经审议,表决一致通过以下决议:

1、董事会同意向银行支行借款万元,借款期限为年。

2、董事会同意向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申请保证担保。

3、董事会同意向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提供以下反担保措施:

董事签章:

公司(公章)

股东决议书 董事会决议书 篇2

一、判决无效的情形

一般的思路有三种, 一是认为股东签名被伪造, 导致股东的股权被转让与法律规定相悖而无效; 二是适用合同法第48 条, 认为伪造股东签名的人属于无权代理而无效; 三是适用民法通则第55 条, 认定为意思表示不真实, 那就属于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所以该股权转让当然就属无效了。

这种处理结果与法律是不相符的, 原因在于: 此处并不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 因为被伪造签名的股东并没有意思表示, 没有签名, 就个人意志的体现。此处亦不是无权代理, 因为在无权代理中, 如果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不予追认, 则其效果是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但在行为人与第三人之间仍发生效力。而在未经他人同意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若是该被伪造签名的股东不同意, 即不追认, 就不可能在出卖自己股权的人与第三人之间发生股权转让的法律效果。

二、判决有效的情形

思路通常为: 将股权被处分人与他人之间达成的事后调解协议视为该股东对前述行为的追认, 从而适用合同法第48 条的规定认为该股权转让行为有效。

法官的处理与法律是不相符的, 原因在于: 在我国合同法中哪些情形处于属于效力待定, 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 如果不属于规定情形, 则不得得出相应的结论。事后达成的调节协议是新合同的产生, 其与前述伪造股东签名私自处分行为应该认为为两个独立的行为, 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那么对于伪造股东签名的股东会决议效力问题, 我们正确的处理思路应该是:

首先要区分决议的内容是涉及公司事务还是个人事务。若是决议的内容与股东个人事务无关, 亦不至于剥夺股东的表决权, 即该股东参不参与表决不影响决议通过, 部分股东伪造其他股东签名对部分事项进行变更形成一个书面决议, 实践中此类伪造股东签名的决议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工商登记, 使登记方认为确有开会的事实, 属于微小瑕疵可忽略, 不影响决议的结果, 法官应考虑缔结成本, 直接驳回诉讼请求更为恰当。

若是想通过伪造签名达到是决议通过的表决权比例, 而该决议的内容涉及的是公司事务, 如增减公司注册资本、修改公司章程的等事项, 此时该伪造签名的行为可被认为是违反程序性规定, 属于可撤销的情形。但法官可综合考虑撤销决议对结果是否有实质改变意义, 谨慎否定决议效力, 尊重公司的经营判断法则, 不应过多干预, 如此伪造签名的决议已经通过实施给公司带来巨大利益, 撤销不仅没有意义更有违于公司设立的本意, 毕竟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若是想通过伪造签名想达到的目的是剥夺股东对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与股东切身利益有关, 如解除其任职资格、剥夺其认购新股或分红权利、处分股东股权或者转让自身股份剥夺股东优先认购权, 笔者认为, 这些情形都属于重大程序瑕疵, 这些行为基于没有该股东的意思表示而不成立;或者另外一种路径是直接认定其无效, 因为任何处分私权的行为都必须经过本人同意, 股东会决议的事项应多为公司经营事项, 除非股东同意, 否则不得在股东会上处分股东私权, 这种决议不是股东会应当商议的事项。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22 条虽较之以前有所进步, 肯定了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 但是仍不够彻底和完善。笼统地将股东会程序违法律违章纳入决议可撤销范围, 也没有确立股东会决议不成立的独立瑕疵地位, 过于粗糙且不够严谨, 必将引发许多显失公平的案件。

因为瑕疵不仅有内容瑕疵与程序瑕疵之分, 即使同是程序瑕疵也有轻重之别, 对实体权益之影响更是程度不同, 如在德国法中, 程序瑕疵会细分为重大程序瑕疵和微小程序瑕疵, 前者认定为无效, 而后者则属于可撤销。对于重大的程序瑕疵我国法律还是属于可撤销的情形, 其显然与法理讨论的结果不一致。

另外股东会决议不成立应该成为独立的瑕疵类型, 单独救济才方显公平, 避免审判实践中的矛盾和混乱。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区别股东会决议之瑕疵类型和适用范围, 有理有据的甄别股东会决议的效力状态, 构建完善的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 协调与平衡各方权益, 促进公司这个利益集合体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姣娇.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股东(大)会瑕疵决议效力之完善 篇3

关键词 股东大会决议 决议瑕疵 效力 完善

一、决议瑕疵效力的立法发展

我国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的法律瑕疵虽然做出了原则规定,但存在着“遥看草色近却无”的缺憾。该法第111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小股东似乎可据此形式诉权以纠正资本多数决之滥用,实则不然。众所周知,股东会决议瑕疵包含程序瑕疵以及内容瑕疵,但该条未就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的瑕疵予以分类,亦未明确不同瑕疵的不同救济途径,且该条仅规定了股东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股东仅有“停止侵害请求权”而其遭受的损失如何获得救济等问题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对于这些决议瑕疵的效力法律也并未作出任何的评价。

相比而言,修改后的公司法在决议瑕疵类别以及不同类型瑕疵的不同法律效力方面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新《公司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该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对于不同的决议瑕疵,公司法从三个层次作出了规范:(一)对于内容违法的决议,公司法对其评价结果为自始、当然无效;(二)就决议内容违反章程的规定而言,法律的评价结果为可撤销;(三)而对于召集程序、表决方式等程序性瑕疵时,公司法将其认定为可撤销之事由,“股东可以自该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笔者认为,现存公司法相对于旧公司法在决议瑕疵救济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决议瑕疵的具体类型以及瑕疵的效力评价上,新公司法体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不同的效力评价对公司和股东的行为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规范,也有利于公司的管理与发展。诚然,修改后的公司法有其进步之处,这样的规定不仅为股东的起诉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也为法院判决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依据。然而,审视一番后,我们又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1、当公司的发展若以损害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为代价,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法律自不必对其保护,但若该决议只是违反法律的任意性及一般性规定呢?从超越经营范围的绝对无效到并不必然无效,已然体现了立法者对于维持已经发生的商事活动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商事活动者的风险的谨慎思考,那么为何不在充分尊重公司自治的前提下能否对决议效力的评价再宽容些呢?2、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规定以及出现程序性瑕疵时,法律为何将其评价为可撤销而不是无效呢? 赋予当事人就该决议效力的选择权立法者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3、若股东(大)会的决议甚至还未成立时,法律应当如何评价呢?直接进行法律评价而忽视事实性的成立与否的问题,是否有欠考虑呢?

二、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理论对瑕疵决议评价的借鉴

对于民商分立与民商分立的争论在近代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民法与商法无论在理论还是从实务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这样的发展历程使得二者在许多适用原则上具有相通之处,往往形成借鉴的效果。笔者认为,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可以分为成立与不成立。对于成立之后的民事法律行为又可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可变更。对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笔者认为其非民事行为法律效力的基本分类。由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在成立时(除附条件外)就已经取得与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样的效力,但是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其生效的持续存在瑕疵,因此对于符合生效持续要件的法律行为,法律将其评价为有效,持续要件无法满足或存在瑕疵的,则由法律评价为无效或是可撤销。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且已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撤销权人如行使撤销权,则经撤销其效力溯及民事行为成立时无效;如果撤销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为行使撤销权,该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民事行为效力继续。撤销权的规定,究其法理,实则赋予当事人一个选择权。在本文的情境下,即赋予股东对于瑕疵决议效力的选择权。因而,当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时或是决议的召集方式、表决方式存在瑕疵时,股东有权选择该决议是否继续有效。但是,既然撤销权的行使条件是该行为已经成立且已生效,那么既然决议内容违反了公司章程或是决议程序存在瑕疵,我们又如何认定该决议已经成立并且生效呢?这些问题都有待法律以及司法解释进一步说明。

笔者认为,现行《公司法》第22条对于决议效力的评价仍是不完整的。当决议甚至还未成立时,如何进行可撤销与无效的评价呢?决议不成立与决议可撤销应当进行严格的区分,前者,股东(大)会根本不具备决议能力、资格或未达到表决书而欠缺成立要件;后者,股东(大)会决议满足成立要件,只是因决议程序或内容上存在较轻微的瑕疵而影响决议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只有引入决议不成立的法律评价才是对决议力的完整评价,通过这一形式的评价,对于决议程序瑕疵时,应当认定该决议不成立。

三、决议瑕疵评价之完善——囊括瑕疵决议不成立的效力评价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股东大会决议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成立和生效也应与法律行为的理论相吻合。那么何谓决议的不成立呢?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的原因是该决议欠缺成立要件,那么股东(大)会决议的成立要件是什么呢?现行《公司法》并未明确该成立要件。但是从其具体条文的规定中,笔者认为决议不成立的原因要件应当属于程序性要件。如会议的召集和主持的主体不适格,会议及其决议事项通知的方式不合法,会议出席人数不符合法定人数要求等,这些要件都将导致决议的不成立。由于受到股东(大)会决议时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如果股东大会对决议事项的表决同意数未达最低表决权数,则股东大会决议不成立。而其不成立的理由正是由于这些程序性要件的不满足,使得股东(大)会在决议时,无法形成意思决定机关,因而在欠缺这些条件时,我们认为该意思决定机关不存在,因而其违法作出的决议也是不存在的。

而当股东(大)会决议成立的事实已经存在时,法律才能在该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无效或是可撤销的效力评价,这才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评价方法也才符合法律的逻辑。那么对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时,法律对其效力的评价为无效,笔者认为是适合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法律对于公司管理及运行做出了不同层次的规定,有些内容必须由法律规定,这些法定条件若不被满足,其最终结果将是自始、当然的无效。这些规定也是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安全以及公司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符合实际需求,也有利于对公司治理形成外部的监督。有些内容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法律还允许各个公司在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约定,这样的规定既发挥了法律的监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公司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还有些内容是法律规定可以由公司在各自的章程中完全自由的约定。对这些内容,公司法采取不干预的态度。这样分层次的规定是十分合理以及科学的。因而,在这样完整的规范体系下,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决议内容无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公司法赋予股东撤销权。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充分尊重了公司自治的原则。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内部的“宪法”,约束着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股东。因此,当股东(大)会决议违反公司章程时,股东享有保持其效力或使其归于无效的选择权。

而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以及决议程序违法的事项,公司法将其评价为可撤销,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决议程序违法的事项,当将其部分认定为可撤销,部分认定为不成立。具体如何区分呢?笔者认为,关于能够促成股东(大)会会议召开的程序性事项,都应当属于成立事项。只有在形成了决议机关之后,才可能形成决议。而可撤销中的程序性事项应当是在决议过程中与行使表决权相关的程序性事项。在这里笔者同意钱玉林教授的观点“事实上,决议不成立与撤销的界限在理论上应当能被划清,即决议不成立时,是因欠缺股东(大)会或决议成立的要件;而决议存在撤销原因时,股东(大)会及其决议都满足了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只是因股东(大)决议程序或内容上存在较轻微的瑕疵,影响了决议的公正性或正当性,使该决议处于可撤销的状态。”但遗憾的是,钱教授对于可撤销的程序违法与不成立的程序违法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更明确的区分。

结论

综上,笔者认为,若要建立完善的决议瑕疵评价体系,应当参照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体系,严格区分股东(大)会决议的成立与生效。对于股东(大)会不具备决议能力或资格以及欠缺成立要件的决议时,因其未形成决议机关,因而其作出的决议也是不成立的。然在满足了决议资格以及决议成立要件的前提下,法律应当进一步进行效力的评价。对于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无效,对于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时,应当充分尊重股东的自主选择权,符合公司自治原则的要求,赋予股东对瑕疵决议的撤销权。对于决议成立后,若存在影响其持续有效的程序性违法事由时,法律也应当赋予当事人以撤销权。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2.

[2]张景霞.论股东会决议瑕疵撤销之诉[J],法制与社会,2008(7).

[3]钱玉林.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64.

[4]梁慧星.民法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10.

[5]高富平.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83.

[6]安辉、张金星.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诉讼若干疑难问题探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64.

董事会股东会决议(同意授信类) 篇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行:

年 月 日,本公司在 召开董事会/股东会,董事/股东应到 人,实到 人,实到董事/股东持股比例为 %,表决权符合公司章程里的相关规定。经我公司董事会/股东会研究,决议如下:

同意本公司向你行申请金额不超过等值人民币(大写,单位万元)的小企业授信业务,并授权(职务:,身份证号:),在本次授信过程中(从业务申请至业务终止),代表本公司办理与上述授信相关的各项事宜。

本决议符合本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不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如果本决议有虚假、隐瞒或其他导致决议无效或存在瑕疵情形的,本公司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董事/股东(签字):

股东决议书 董事会决议书 篇5

公司

股东会决议

会议时间: 年 月 日 会议地点:

会议性质:首届股东会会议 会议决议:

一、经全体股东讨论,一致同意设立公司,并通过本公司章程。

二、会议一致选举 为公司的执行董事兼经理,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三、会议一致选举 为公司监事。

四、公司股东已对以上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股东决议书 董事会决议书 篇6

股东会决议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及本公司的有关章规定,日在召开。本次会议由召开15日以前以应到会股东实际到会股东人,代表持,形成决议如下:

一、同意股东将其所持本公司xx%的股权(原出资额 xxx 万元)转让给xxx。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

二、股权转让后,公司股东持股情况如下:

三、公司于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30日内,想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股东决议书 董事会决议书 篇7

关键词:股东会决议,决议无效,瑕疵,《公司法》

股东会效力确认之诉需要讨论的问题包含多个方面, 例如在原告资格问题上, 2016年稿在“股东、董事、监事”之外, 将2009年稿中的“公司职员”分别阐述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职工”, 另外增加了债权人的诉讼主体资格。主体资格的确认可作为一个独立问题进行讨论。这里在假设当事人身为有权提起诉讼的公司股东的前提下, 分析其诉请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的问题。

一、股东会决议无效情形概论

根据现有规定, 导致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只能是实体因素。综合现有做法, 股东会决议无效可归纳为两种情形, 一是《公司法》二十二条明确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二是决议内容侵犯股东实体性权利而无效。

股东会决议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这里的强制性规定, 应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例如在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0) 浙嘉商终字第429号判决中, 因涉案公司从事的是典当行业, 股东会决议增资使得股东出资比例不符合典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因此法院在认定时, 将其作为确认该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因素之一。在这一方面, 由于公司法和相应法律有明确规定, 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小。

关于决议内容侵犯股东实体权利而导致无效的情形, 因《公司法》未明确规定, 在实务中争议较多, 有的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合同无效…… (二)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规定, 有的适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关于无权代理的规定, 不一而足。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股东会召集程序违法是否有可能造成股东实体权利被侵犯的结果?2.股东实体权利被侵犯应当如何认定?这也是两版征求意见稿均需要解答的问题。

二、程序问题:关于瑕疵情形归类的观点分野

根据我国公司法, 程序问题只能导致股东会决议可撤销的后果, 而并不构成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原因。但在股东会决议做出过程中, 股东会召集程序、表决程序是形成完整、合法的公司意志的保证, 公司法对此采取了严格的表示主义的立法倾向, 强调了股东在表决过程中的表示外观, 也强调了股东会决议的生成程序, 在实践中, 股东以股东会决议未经合法程序做出为由诉请确认无效时有发生, 对此法院往往采取迂回的方式, 以论证程序不合法导致股东实体权利遭到侵犯为由, 确认决议无效。

例如, 在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 琼民三终字第1号判决中, 法院认为, 仅被告公司股东张某一人同意减少注册资本及变更股东出资比例, 不符合公司章程规定, 张某一人持股比例及表决权不符合公司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因此确认决议相关部分无效。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 苏审三商申字第0207号判决中, 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特别约定, 被告在原告表示反对的情况下, 利用多数决主导通过股东会决议, 亦被确认为无效。

在此基础上, 2009年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第四条将召集和表决情况、会议记录、决议签名等部分程序性问题直接作为判定股东会决议无效的依据, 但2016年稿将此条删去, 而将相关程序问题分别归入决议不存在、未形成有效决议和可撤销类别中。

分析新旧两稿改动的原因, 在于平衡公司法规定与实践做法的关系, 也体现了股东会决议瑕疵“二分法”到“三分法”的过渡历程。关于股东会决议瑕疵, “二分法”分为“无效”和“可撤销”两种情形, 例如我国;“三分法”则在此之外, 将“决议不成立”作为一种单独的瑕疵类型。晚近以来, 采用“二分法”的德国, 学说和判例普遍主张有决议不成立的存在及必要性, 《日本商法典》在1981年修正之前, 也采取“二分法”, 1981年修改时则承认股东会决议不存在为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独立类型, 这一做法也影响到了1984年《韩国商法典》的修正。在我国, 决议不存在情形在理论上得到承认, 在现有公司法规定下, 实践中将其按照无效处理。2009年稿第四条正文表述为“相关决议文件无效或者伪造的相关内容无效”, 注释内容则为“表见决议、决议不存在的处理”, 一方面意在承认现有“二分法”的稳定性, 一方面试图在此框架下, 肯定将决议不存在当作无效处理的实务做法。2016年稿则更进一步, 在原有的无效和可撤销之外, 将“决议不存在”和“未形成有效决议”两种情形独立出来, 并在第九条“决议效力的直接认定”中, 强调人民法院应当将这四种情形严格区分。在2016年稿中, 部分程序问题仍作为可撤销事由, 而另一部分程序问题则分离出来作为决议不存在或者未形成有效决议的事由。

从学术意义而言, 2016年稿更顺应国际普遍做法和国内实务, 且弥补了2009年稿同公司法原文的一处冲突, 即在公司法已经明确程序问题不可作为无效事由时, 2009年稿却做出了与之相悖的解释。2016年稿保持了公司法将无效事由限制在实体问题内、将可撤销事由限制在程序问题内的观点, 从这一方面, 这是对2009年稿的矫正;然而在另一方面, 2016年稿又在公司法规定之外, 自行新增两种独立情形, 从解释权行使的角度上讲, 通过司法解释来确定法律条文本不包含的概念, 难免有法外立法之嫌。

三、实体认定: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权衡

股东会决议是多数股东的意思合致, 股东通过其意思的正常表达, 旨在行使或捍卫其股东权利, 在此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 实践中往往从股东意思是否得到完整表示作为判定股东会决议是否侵害了股东的实体权利的重要依据。股东意思表示不完整的情况有:股东意思表示有瑕疵, 股东意思表示机会遭到排斥, 股东意思表示遭到背离。其中, 第一种情况构成股东会决议撤销的理由, 后两种情形则可能造成股东会决议的无效。

但是, 股东意思表示的真实有效并不足以形成股东会决议的最终内容, 股东会决议是股东的意思表示通过一定的投票规则集中后产生的公司意思表示, 从产生上具有复杂性。股东会决议无效的认定并不完全等同于合同法意义上的无效, 一方面, 股东意思表示受到股东会决议意思形成过程的制约;另一方面, 意思表示不完整并不完全等同于实体权利遭到了侵犯。股东会效力确认之诉旨在保护股东权益, 但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保障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亦是公司法的重要原则, 因此往往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对于一些具体问题, 在实务和学理上往往存在分歧。

1.股东意思表示遭到排斥

当股东个人的意思表示被完全排斥 (如签名被伪造, 未经通知等) , 但股东会决议事项与该股东个人权益无关, 股东会决议形成过程也合乎表决程序, 此时是否应当认定股东会决议无效?

否定性做法例如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2014) 二中民 (商) 再终字第1201672号判决中, 原告诉称被告股东会会议记录签字并非其本人所签, 请求确认该次股东会决议无效。法院认为, 该决议内容为变更注册资本、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选举和更换董事、变更营业期限和修改公司章程等内容, 内容合法, 未侵犯原告优先购买权, 因此并不符合确认为无效的法定条件。肯定性做法如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0) 浙嘉终字第429号判决中, 原告以被告公司未通知其参加股东会为由提起诉讼, 请求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法院认为, 被告公司明知原告为股权实际享有人, 未通知原告而作出决议, 违反了公司法第四条“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财产收益, 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因此侵犯了股东的实体性权利。

这种分歧也体现在司法解释四的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伪造签名问题, 2016年征求意见稿第五条第三项列出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只要签名是伪造的, 被伪造签名的股东或董事不予认可, 即可认为“未形成有效决议”;第二种观点认为, 只有伪造签名达到了影响股东会表决比例的程度, 才能认定为“未形成有效决议”, 换言之, 如除去被伪造签名的股东, 仍有正常的表决比例足以通过该决议, 就不能否认该决议的真实效力。

关于公司的通知义务问题, 2009年征求意见稿将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造成的后果按情况分别列入“无效”和“可撤销”中, 一般情形下,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 股东会决议应认定无效, 但原告股东参加了会议并投票表决的, 则属于可撤销情形。2016年稿删去了上述规定, 将通知义务归类为“召集程序”和“表决程序”的组成部分, 因此,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的后果仅为决议可撤销, 而不会导致无效。

产生这样分歧的原因, 在于保护股东意思表示与保护公司意思表示发生冲突时, 不同的倾向将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将公司决议形成过程视为单纯的意思表示的表达, 则可以适用民法相关规定;也有学者认为, 决议是将客观地存在多数的意思拟制为公司的意思, 只要客观存在正常多数的意思, 公司的意思即有效存在, 扣除有瑕疵的个别股东的意思表示, 导致欠缺必要多数时, 决议才存在瑕疵。因此, 从维护公司发展稳定角度讲, 如果扣除个别股东意思表达之后, 没有达到影响集体意思形成的严重程度, 也就没有认定其为无效的必要性。

2.股东意思表示遭到背离

股东会决议违背股东真实意思表示有如下两种表现:股东出席股东会, 对股东会决议明确表示反对, 且拒绝履行决议内容;股东未被通知参加股东会, 未实际出席, 嗣后对决议内容表示反对。

在司法实践中, 当股东既不同意决议内容, 又不行使股东权利, 或者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决议内容时, 应当认为股东会决议并未侵犯股东的实体权利。例如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5) 黔高民商终字第10号判决中, 原告主张公司增资决议侵犯其优先认购权, 法院认为, 股东既不同意增加注册资本, 在新增资本时也未主张按照其出资比例认缴出资, 公司增资决议并未侵犯股东的优先认购权。对于股东事后同意决议方面, 2009年征求意见稿和2016年征求意见稿观点一致, 只是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

另有一种情形, 股东虽不同意股东会决议内容, 但自身存在过错, 则股东会决议有效。例如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3) 渝高法民申字第00738号判决中, 法院认为, 由于原告未履行出资义务, 经催告亦未缴纳出资, 股东会决议解除其股东资格, 是合法有效的。

四、后记

股东会决议无效的确认旨在保护股东的实体权利, 但亦必须注意保护股东实体权利、公司发展和保护善意相对方利益的平衡。从公司的内部关系上, 一方面, 相对于股东而言的公司的意思表达同样应得到保护。另一方面, 股东应当承担对于公司的义务;从公司的对外关系上, 一方面, 公司活动遵循外观主义原则, 当股东以行为做出了承认决议的外观并足以让第三人相信, 股东就不能以自己反对股东会决议内容为由要求确认无效。此外, 公司经营稳定和市场交易安全也是应当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案例,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而决议转让股权, 一审法院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 而股东本人实际无力行使优先认购权, 在公司股权结构已经稳定的情况下, 二审法院采用了调解结案的方式。当然, 调解并不是最值得称道的解决路径, 但它至少体现了在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之诉中, 法院对各方利益综合考虑力求平衡的思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版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的差异性分析, 结合实际, 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但股东会效力确认所涉及的问题远不至此, 无论是在司法解释, 还是在完善立法方面, 都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季桥龙, 刘洁.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 项解释方法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81-84.

[2]蔡立东, 杨宗仁.论股东会决议撤销权的主体及其行使[J].当代法学, 2008, 22 (5) :80-87.

[3]赵心泽.股东会决议效力的判断标准与判断原则[J].政法论坛, 2016, 34 (1) :150-159.

[4]刘兰芳.公司法前沿理论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 2009.

论我国董事会和股东会的权力边界 篇8

摘 要 国美案的爆发,凸显了我国实践中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划分和我国立法不相符合,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董事会中心主义”不适合我国公司发展,董事会应享有的是经营和投资决策权以及业务执行权,而股东会仍应出当好一个权力机关的角色。

关键词 公司法 股东会 董事会

2005年5月11日,黄光裕家族作为国美大股东,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连投反对票,致使12项提案5项未通过,这其中包括来自贝恩的三位非执行股东的任命,从而引发了国美其他董事的强烈不满,连夜召开了紧急董事会会议,最终以“投票结果没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东的意愿”为由,否决了 的相关决议,贝恩的三名前任董事也成功进入国美董事会,最后演变成为“陈黄”二人的争权大战。在这激烈的内战当中,很难下定论谁对设错,但是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国美董事会否决了其股东会的决议。根据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38条和第47条列举的关于股东会和董事会的职权的规定,董事会是股东会的执行机构,而非决策机关,因而董事会是无权否决股东会的决议的。而国美董事会得以否决股东会决议的依据是在国美电器公司章程中明确表述:股东大会授权公司董事会有权在不经股东大会同意的情况下任命公司非执行董事,直至下一届股东大会投票表决。那么对于国美董事会的这一行径应该如何看待?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总董事会与股东会的权力边界是什么?本文下面就主要讨论的这一问题。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

讨论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权力边界问题,首先应了解我国公司立法现状。从法律规定的条文中衡量二者权力的划分,就目前而言,我国公司立法在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权力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

第一、法律对于股东会和董事会职权规定不明确。对于股东会和董事会,公司法已作明确规定,但在第38条和第47条中又同时均有一个兜底条款,这使得对于二者职权的限定就显得不十分严格,虽然这样一方面也能使操作性加强,但同时也模糊,某种情况下,甚至于架空有关职权的法律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困难。比如说国美董事会的否决案,法律是没有明文规定董事会可以否决股东会的决议,但其公司章程赋予了该项权力,以至于依据我国法律对其合法与否都难以判断。

第二、法律规定的董事会独立性差,而股东会的职权大。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而未明确规定董事会的具体地位是什么,但是稍仔细阅读我国公司法,不难发现董事会在窝火法律规定当中,形式上是一个执行机关,但实则是股东会行使权力的工具,附属于股东会。从我国公司法法规来看,股东会对董事会的限制也是显而易见的,公司法采用列举的方法赋予董事会有关报告、制定方案等权力,而把这些制定方案的最后决定权赋予了股东会,这其中甚至包括制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第三、立法现状与法律实践不相吻合。从公司法对于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权力划分来看,“股东会中心主义”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实践中,却难保股东会的核心地位,在一些可见的股东大会的公告可知,在很多情况下,股东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才可参与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在实际中丧失了法律赋予的涵义,同时,股东会一年召开几次会议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董事会的权力机关的核心作用。相反,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经营者业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董事会的权力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那么建立怎样的立法模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从而适应我国公司治理的发展,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明确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权力边界。

二、董事会的主要职权

董事会可以说是一个公司的活力源泉,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使其拥有充分而独立的职权。在大陆法系中,讲究的是“股东会中心主义”,即董事会只拥有股东会明确授予的职权,而在英美法系奉行的是“董事会中心主义”,即除了股东会保留的,董事会具有一切权力。国美电器注册地在百慕大群岛,上市地点是香港,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国美董事会否决股东会的决议又是合法的。“董事会中心主义”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为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期,公司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及英美国家,实行“董事会中心主义”对于我国公司治理是一个超前的行径,特别是对于中小股东来说,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因而笔者反对在我国目前建立“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观点。

虽然在我国实际公司治理过程中,董事会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于有架空股东会权力的趋势,这既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也不符合我国公司长久而合理的发展,笔者认为董事会的主要职权应该是以公司的经营和投资决策权以及业务执行权为主导的执行性权力。所谓经营和投资决策权是指董事会有权独立决定公司的经营投资管理事项;业务执行权是指董事会将股东会作出的重大决议以及自行作出的决议付诸执行的权力。在我国公司法第37条中也同时将制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赋予了股东会,这使得董事会在执行具体的经营、投资方案时大大地降低了效率,不利于公司的有效运营。

另外,董事会还享有法律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力,以及公司章程所授予的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下的权力。董事会权力的行使除了要符合法律所規定的执行机关的内涵外,还应该与地方、公司的规模。运营状况想适应,不可能由法律作统一的规定。赋予法规规章等一定的授予权,就是处于因地制宜的考虑,有利于正确而充分地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三、股东会的主要职权

公司法已明确规定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关,我国奉行的是“股东会中心主义”,但是普遍的观点认为,从当代世界各国的公司立法看,大都有限制股东大会权力加强董事会权力的趋势,并认为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转变为董事会中心主义是现代公司的发展趋势①。因而有部分学者主张将股东会形式化,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我国公司普遍存在的情况就是一股独大的情况明显,在我国公司治理过程中,通常只有大股东才能进入董事会,如此小股东只有通过股东会来参与公司的治理,另一方面股东会人数众多,召集一次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和金钱,且股东会召集次数少,对于公司内部小事件和管理事项执行存在一定的不便,因而笔者认为在我国,股东会在享有当前公司法所规定的审议批准和重大事项的决议权的情况下,将具体是执行权和小事件的决策权赋予给董事会。但股东会在行使这些权力的同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规定股东会最低出席人数。

我国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但是在实践中,很多的股东大会在召开公告中都限制持股比例,往往最终能走进股东大会的人数寥寥无几,和董事会的人数差不了多少,。虽然法律目前对股东会有持股数的限制,却没有人数的限制,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地发挥股东会的作用,应学习其他国家限制股东会开会最低人数为有表决权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如《美国标准公司法》第32条规定:除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有表决权的股份之多数拥有着亲自或代理人出席会议,应构成股东大会的法定人数,但在任何情况下,法定人数也不应由少于会议上有表决权股份的三分之一构成,英国规定为3人;法国法律规定为四分之一等等,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注释:

公司全体股东决议书 篇9

致贵公司财团:

我司全体股东决议同意向贵银团贷款融资

亿人民币,以

资产作抵押,

以本公司股权作质押。并提交公司股东申请融资决议书

^一卡【营业执照(正、副本)组织机构代码(正、副本)开户许可证、税务登

记证(正、副本)、土地证、机构信用代码证、贷款卡】 验资证明、三年财务审计报表、今年第一季财务报表、当地银行企业征信、个人征信、法人结婚^、

主要结算银行对帐单(不少于15个月)、税务凭证等材料供批复 特此 此致!

广东省 公司全体股东 法人身份证号 签名: 公司盖章

日期: 二零一五年七月 日

项目融资信息表

说明: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将作为项目融资预审环节的`重要资料,关到我公司是否愿意为此项目提供融资,请将表格详细填写完整, 井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填写完华后以word文档回传,请勿使用pdf格式) 一、公司概况

二、项目^照

三、公司财务数据(单位:万元)

四、项目概况

五、资金投入情况(单位:万元) 六、融资需求

七、还款来源及计划 (单位: 万元、平方米)

八、融资可抵押物情况

附: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说[以最近一期报表为基础]

以下信息,若能填写可有效缩短约一周作业时间,若暂不便提供信息资料,需于尽职调查前提供 1. 预付账息--预付账款前五大债务人明细表

2.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前五大债务人明细表

3.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前五大债务人明细表

4. 存货

5. 无形资产

6. 预收账款--预收账款前五大权人明细表

7. 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付款前五大债权人明细表

8. 应付账款--应付账款前五大债权人明细表

股东会同意借款决议书 篇10

2013年06月02日,我单位召开股东会,股东会人数共2名;两名成员均有参加本次会议,符合本公司章程规定的召开有效股东会议人数,经讨论通过以下决议:

1.同意股东林子丹向本公司借款¥2000000.00元(大写人民币贰佰万元整)。

2.上述决议经出席的两名股东同意,符合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决议合法有效。

3.本公司对以下股东成员签名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

股东成员签名: 1、2、单位盖章

股东决议书 董事会决议书 篇11

在这场逼宫大戏中,我们发现,大成基金要求罢免黄明贵存在诸多作秀的成分,不排除只是为了“讨说法”的可能性;而面对业绩预减50%的事实,黄明贵却避而不谈,反而自辩“问心无愧”,亦留下诸多疑点。

大成基金或为“讨说法”

重庆啤酒自2011年12月8日即连续跌停,抱团重仓持有重庆啤酒的大成系基金损失惨重。根据重庆啤酒12月2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大成基金在12月12日即提议召开股东大会罢免黄明贵,但直到2011年2月7日,重庆啤酒才正式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记者注意到,在等待召开股东大会的期间,大成基金并未坐以待毙,一方面强烈要求重庆啤酒停牌重新发布关于乙肝疫苗的公告,另一方面则大手笔减持重庆啤酒。据统计,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大成系共计有9只基金合计持有重庆啤酒4495.15万股,占重庆啤酒流通股的9%左右。而据最新发布的2011年基金四季报显示,盘踞在重庆啤酒股东席列的基金几乎消失殆尽,大成系基金持股数降至1582.65万股,仅占重庆啤酒流通股的3.27%。

据悉,在重庆啤酒连续跌停期间,大成基金遭到基金持有人巨额赎回,所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分析人士称,在这种背景之下,大成基金必然迁怒于重庆啤酒,要求重庆啤酒给出一个说法,罢免董事长无疑是最好的说法。不过经过连续减持后,大成基金的股份急剧下降,远不能与嘉士伯及重啤集团相抗衡,如果后者对大成基金的提案不予支持,则罢免黄明贵或将落空。而事实上,嘉士伯及重啤集团确实并未支持大成基金,甚至诸多中小股东亦公开反对大成基金,最终导致大成基金投资总监刘明“拂袖而去”。

资料显示,大成基金2009年入股重庆啤酒,在后者连续跌停之前,大成基金账面浮盈数亿元,但未能及时减仓,最终酿成惨剧。不排除大成基金是为了转移基金持有人及社会公众的视线而故意高调表示罢免黄明贵的可能性,毕竟嘉士伯及重啤集团从未公开表示要罢免黄明贵。

净利腰斩 黄明贵难辞其咎

如果没有乙肝疫苗,重庆啤酒与珠江啤酒无异,主营业务均是从事啤酒生产及销售,然而,乙肝疫苗概念屡遭爆炒,以致重庆啤酒的主营业务遭掩盖。甚至是2月7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与会人员也未曾重点提及啤酒业务。

事实上,在会议之前的1月20日,重庆啤酒发布了业绩预减公告,指出公司2011年净利润或同比下降50%。对此,重庆啤酒的解释是,2010年业绩含有处置土地所获得的收益,而2011年不含此项收益,因此基数效应导致2011年业绩同比减半。直到现在,重庆啤酒并不承认公司的啤酒业务已经出现滞涨,黄明贵甚至公开辩称“问心无愧”。

若剔除前述土地收益,重庆啤酒2010年的净利润约为1.89亿元,几乎与2009年持平。而根据预减数据推算,重庆啤酒2011年的净利润约为1.81亿元。换言之,重庆啤酒2009-2011年基本呈现零增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可比的燕京啤酒则持续增长。

黄明贵自2007年5月起担任重庆啤酒董事长,在任期内,重庆啤酒一直停滞不前,主营业务始终保持在1.8亿元左右的盈利水平,与啤酒龙头青岛啤酒的差距日趋扩大。不可否认,啤酒行业近年来景气度有所下降,但黄明贵固步自封才是重庆啤酒遭遇瓶颈的最主要原因。

股东会议决议 篇12

时间:X年X月X日

地点:公司办公室

会议性质(定期、临时):股东会第一次定期会议

会议通知时间及方式:X年X月X日由XXX口头通知全体股东 到会股东:XX

会议召集及主持人:会议由XXX召集并主持。

会议决议内容:经全体股东协商,就公司设立有关事项达成如下意见:

1、免去XXX执行董事兼经理;

2、免去XXX监事;

3、任命XXX为新执行董事兼经理,任命XXX为公司监事。会议决议的表决结果;

1、持同意意见的股东占全部股东的比例:全体股东通过。

2、持反对或弃权意见的股东情况:无

股东协议书 篇13

姓名:

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姓名:

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姓名:

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姓名:

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姓名:

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姓名:

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六方经友好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就合伙经营事宜达成如下合伙协议:

2.合伙存续期间,如遇装修、大型拓展活动或增加经营项目、新增设施时,经全体合伙人决定,如果资金充裕,则从公司账户进行支付,若资金不足,根据本协议约定的出资比例增加出资,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弥补亏损。

3.经营合伙人全日制负责人工资每月

元,超假按照休班天数进行扣除。每月账户预留20万元资金用于日常周转使用,超额部分按3月、6月、9月、12月季度、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

4.每月最后一日由各合伙人对本月的经营情况进行财务结算及库存盘点。

5.债务承担:如在合伙经营过程中有债务产生,先以合伙共同财产偿还,合伙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各合伙人按出资比例承担。

(一)合伙因下列情形解散:

1.全体合伙人同意终止合伙关系;

2.被依法撤销。

(二)合伙的清算:

1.合伙解散后应当进行清算,并通知债权人。

2.清算人由全体合伙人担任或经全体合伙人委托的合伙人担任,也可以委托律师、会计师等第三人担任清算人。清算自合伙解散后15日内进行,15日内未确定清算人的,有意清算的合伙人可自行清算。

3.合伙财产在支付清算费用后,按下列顺序清偿:欠招用的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合伙所欠税款;合伙债务;最后再返还合伙人的出资。

4.清算后如有剩余,双方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5.清算时合伙有亏损,合伙财产不足清偿的部分,按出资比例分担。各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合伙人由于承担连带责任,所清偿数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数额时,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第十条

违约责任

(一)如果其他合伙人不愿接纳受让人为新的合伙人,其他合伙人协商即可。

(二)合伙人私自以合伙财产对外提供担保的,其行为无效,因此给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由该对外担保的合伙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三)合伙人严重违反本协议或因重大过失造成损失,应当对其他合伙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

协议争议解决方式

凡因本协议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合伙人之间应共同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向合伙经营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二条

其他

(一)经协商一致,合伙人可以修改本协议或对未尽事宜进行补充;补充、修改内容与本协议相冲突的,以补充、修改后的内容为准。

(二)新入伙合同可作为本协议的组成部分。

(三)本协议一式柒份,公司预留壹份,合伙人各执壹份。

(四)本协议自全体合伙人签字之日起生效。

全体合伙人签名(按手印):

签约时间:

2018

股东协议书 篇14

身份证号:身份证号:身份证号:

住址:住址:住址:

一、合作期限

合伙期限为年,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在合作期内三方必须承担所持店股权比例的各种法律、民事诉讼,乙、丙应积极配合甲方对店的经营管理,协调内部关系。合作期满,若一方主动退出,则本店的一切权益归剩余股东所有;若继续合作,则继续履行本协议规定,并续签协议。

二、出资额、方式和期限

1、出资额:

合伙人以方式出资,计人民币元,占股权的,为控股方。

合伙人以方式出资,计人民币元,占股权的,为参股方。

合伙人以方式出资,计人民币元,占股权的,为参股方。

2、各合伙人的出资,应于签订协议后的五天内(即年月日以前)交齐,逾期不交或未交齐的,则按实际出资计算确定入伙份额。

3、本合伙人出资共计人民币元,合作期间各人的出资为共有财产,用于门面押金及租金、设备、首期货物的购入及流动资金。不得随意请求分割和抽离,协议终止后,个合伙人的出资仍为个人所有,至时予以返还。

三、盈利分配及形式

1、三方在合作经营期间,所产生的盈利为共同财产,不得随意分割。

2、在三方认同所开支的经费扣除后,按纯利润甲方为,乙方,丙方_____分配。

3、在不影响美容院正常业务开展的同时,实行按季度分红。

四、甲、乙、丙三方的责任和权利

1、甲方为合作的第一负责人,其权限是:

(1)负责对美容院进行日常经营管理;

(2)负责美容院合作项目的考察、开发和决策权;

(3)负责对外开展业务,签订合同;

(4)负债美容院的采购和销售工作;

(5)负责统筹财务审判权。

2、乙方为合作人,其权限是:

(1)参与美容院正常事务管理及监督;

(2)负责美容院合作项目的决策权;

(3)负责美容院外部关系的维护;

公正当事人:身份证号码:

变更股东的决议 篇15

一、同意XX执行董事兼经理职务解职,同时聘任XX为本公司执行董事兼经理,并确定执行董事为本公司法定代表人。

二、同意XX监事职务连任。

三、同意委托XX为本公司办理变更登记申请手续。

参加会议股东(签字、盖章):

上一篇: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下一篇:河津市民政局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