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乘势发展(共8篇)
xx全委会把xx划分为五个功能区,xx是14个城市发展新区之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区委十二届十次全委会确定了“3421”工作思路,把xx打造成中国知名旅游城市,是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根据城市发展新区的定位、任务和路径,xx的定位也进一步明确,一是打造成xx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二是打造成xx宜业宜居的卫星城;三是打造中国知名旅游城市。旅游这一战略目标是没有改变的,大力发展旅游已时不我待。
一、发展旅游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一)xx具备发展旅游的强大实力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有闻名世界的古战场遗址——钓鱼城,有全国最大的禅宗石刻摩崖造像——二佛寺石刻,有中国十大古镇——xx古镇还有xx古街,zz寺、zz枢纽等等。二是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水路、公路、铁路齐头并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三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此外,xx枇杷节、乡村旅游节、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使xx的人文旅游更具吸引力。2012年,xx共接待游客379.6万人,旅游总收入5.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7.2%和55.1%。
(二)发展旅游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
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品质生活的热情与激情越来越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2012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旅游业的总收入7686亿元,2010年增长到15700亿元,“十一五”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15.35%,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提高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将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从消费总量看,旅游消费对社会总消费的贡献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数据测算,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在8-9%,到2015年,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星,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据国家旅游局的测算,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每年全国城市居民在小长假期间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大,机遇多,对促进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xx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近年来,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1-8月,全区接待游客34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3亿元,其中乡村旅游人次达186万,实现直接旅游收入1.9亿元。乡村旅游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促进消费的新热点,由于乡村旅游得到了xx的大力支持,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不少深受市民欢迎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镇的枇杷采果节、xx的桃花庄、--的黑番区、xx天生寨、xx村山庄、农家乐等。
(二)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效益
xx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xx枇杷、xx黄桃、xx油桃等农产品,农民年收入增长近2万元,x园、xx山庄、xx山庄等农家乐,直接经济收入增加5-8万元。二是农村发展了。游客到农村来旅游,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土鸡、土鸭,鸡蛋,蔬菜、水果等得到就地销售,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市场价值得到提升。三是就近就地就业。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增加了就业机会,打工可以就近,不必去远地,直接照顾了家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四是环境改善了。
农家乐,度假村的开办,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也促使村民们认识到良好环境是收入的源泉,有了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内容雷同,同质化现象开始凸显,规划发展欠合理。xx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季节性的,春天赏花、秋天摘果。xx有桃花,xx有,友缘山庄也有,xx有草莓,xx有,xx也有,xx有葡萄,xx有,xx也有。市场出现同质化现象,竞争环境比较尴尬,有违“一镇一品”理念,也突显不出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是宣传范围不广,宣传方式单一,力度不够,乡村旅游缺乏精心的策划和包装,没有形成轰动效应。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只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在旅游产品形成向社会公开经营前后,忽视产品的宣传营销,既没有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推介宣传,也没有在城区或主要交通道路设臵醒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意识,产品营销意识淡薄,“守株待兔”有余,主动出击不足。
三是“吃、住、行、游、购、娱”六条要素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还达不到游客的需要,游客还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如停车场、餐厅、住宿等,娱乐设施少、活动项目少,游客停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不高。
四是乡村旅游管理不规范。压价竞争,争相拉客等无序
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使游客产生反感情绪。小商小贩在景区道路上随意占到设摊,交通安全隐患突出。旅游商品质量、数量有时得不到保障,仍然有乱收费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不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是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目前,许多乡村旅游整个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观光活动形式单
一、内容相似,集中观赏、采摘等活动,旅游项目缺乏特色,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并且造成了游客重游率低的局面。因此,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如何延长观光时间,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项目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六是环境卫生差,治理不到位。特别是在节会期间,游客众多,游客环保意识淡薄,不讲环境卫生,乱丢乱扔,乱刻乱画现象严重,影响景区环境卫生和文化建设。
四、对xx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问题,建议如下:
(一)坚持“一镇一品”,错位发展
一是要整体规划xx乡村旅游,做好布局。根据xx现状和各镇街的实际情况,细化《xx乡村旅游总体策划》,坚持做到“一镇一品”,挖掘特色资源,实行错位发展。二是在发展一项旅游项目的时候,关键要把握好审批关,规划哪个镇发展什么,就审批发展什么,其他镇街如果要发展,只能
发展规划发展中的项目,避免发展同一项目,导致市场同质化。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加强宣传设施建设,设臵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取阅栏,让游客更为直观地了解xx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积极整合全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推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户外广告、宣传画册、节庆活动等渠道,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录制乡村旅游专题宣传片,在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视频道展播,形成轰动效应。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要积极参与各种宣传促销活动,同时,主动与旅行社、主要客源地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主动出击推介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完善配套要素,提供服务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吃、住、行、游、购、娱”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如果不完善,就会导致留不住游客的尴尬局面。各项配套要素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住宿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优质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餐饮方面,菜肴既要突出“农”字,更要讲究食品安全卫生。
(四)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权益
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良好的经营者形象,文明接待游客,有序竞争,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在开展乡村旅游节会时,要
加大安全检查,避免旅游事故发生,安全旅游。设立多个集中销售点,不准在景区道路两旁随意摆摊,设臵公平秤,保障消费者权益。制定有奖举报制度,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五)科学合理开发,突显特色
乡村旅游开发要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品牌,要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编排一些民间娱乐艺术如高跷、舞龙、说唱、杂技等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也可以推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观光方式,如攀岩、速滑、缆车等,吸引游客兴趣,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六)强化环境意识,和谐旅游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加上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崇海大桥和沪通铁路加快筹建以及海门港、东灶港建设有效突破, 海门阔步迈进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桥港经济新时代”。我们将抢抓机遇, 把海门的沿海开发工作更好地纳入到全省沿海开发工作的大局中, 奋力掀起新一轮沿海开发热潮, 全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先行区。具体做到:
突出“一个龙头”, 就是紧紧抓住港口开发这个龙头。按照“打造上海中心港北翼重要组合港”的目标定位, 举全市之力推进东灶深水大港建设, 重点抓好小庙洪航道工程和万吨级码头群建设, 真正把东部沿海地区打造成海门参与区域竞争的“第一战场”。
紧扣“两大抓手”, 就是坚持基础配套和产业支撑两手齐抓。一方面, 完善大配套。在进一步提升一期承载功能, 加快一、二期工程配套衔接的基础上, 全面启动三期围垦。同时, 按照带动海门东北部发展的城市副中心目标定位和“一城四中心”的功能规划, 全力推进南通纺院新校区、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滨海风情街等配套项目, 整合教育、卫生等各类优势资源向新区集聚, 加快构筑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强磁场。另一方面, 集聚大产业。把临港产业作为港口开发的根本来抓, 重点锁定大能源、大石化、大物流等战略性、旗舰型企业, 积极招引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临港产业项目, 全力打造长三角一流的“装备制造产业园”。
2005年2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航道,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以此为契机,我们以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难题和突破“瓶颈”为重点,积极搭建优惠政策、投资和融资、人才服务等平台,采取超常规的工作抓法,促进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搭建政策平台。为从政策上保障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省相继出台了一批力度较大、突破性较强的政策:主要有《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2004]6号),与之相配套的以部门名义出台的《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意见》、《关于改善融资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特别是2005年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黑发[2005120号),不仅突破了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融资和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难点,又同时配套下发了由26个中省直部门出台的实施细则,强化了政策的可操作性。
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黑龙江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积极与省鑫正担保公司协调,推荐了重点担保项目。与人民银行哈尔滨支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大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信贷投入的指导意见》,为银地和银企间的互信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对接合作机制创造了前提条件,为非公有制企业争取到更多的贷款支持。在融资方面,积极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医博会”、“日本爱知世博会”和由国家农业部、全国工商联、省政府主办,辽宁省政府、吉林省政府协办的“全国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暨对俄经贸洽谈会”。本次洽谈会共签订合同256项,签约额97亿元。
三是搭建法律、会计和信息服务平台。省级组织61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作为成员单位,市、县级也建立类似的服务组织。服务组织建立服务承诺制度,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加快中国中小企业黑龙江网及市(地)分网建设,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四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组织百余户企业参加全国百日人才网上招聘活动。举办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洽谈会,有427户企业,提供近万个工作岗位,有6万多人参会,1.7万人达成初步协议。实施“银河培训工程”和“蓝色证书工程”,重点开展民营企业家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省局今年直接培训企业家1500余人。
五是集中力量扶强扶大。下发《关于省级扶持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建立了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数据库,省级重点扶持100户左右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税收就业多的骨干企业,在政府资金、信息网络建设、科技创新、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招商引资、法律培训等方面向骨干企业倾斜。
六是发挥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经济梯度转移步伐的加快,我省的资源优势、老工业基地优势、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各地在资源精深加工、对俄经贸和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重组等方面大显身手。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國有五常制药厂改制后组建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资产总额2.6亿元,比改制之初增长了8.28倍。利税水平连续三年列全省中药行业第一位,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中,列第22位,列黑龙江省第一位。绥化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六大主导产业。以玉米、大豆、水稻、亚麻、乳品和生猪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做大龙头企业,形成产业优势。目前,资源加【下转第51页】【上接第47页】工型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5520户,其中具有较强牵动能力的骨干企业达到53户。
七是自主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截止到2004年,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6310户,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40亿元,利税65亿元。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有100种产品荣获省内知名品牌称号,有26种产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哈尔滨市不断加大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工作力度,在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科技示范园区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建成软件、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60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19个。
总之,我省遵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实施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为动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加快规模扩张,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突破。预计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400亿元,同比增长20%;实缴税金80亿元,同比增长14.3%。
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我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新”伟大战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区教育工作情况,确立今后五到十年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任务和措施。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门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改革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了人事招聘、选拔、调动、任用机制,加大了对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设立了贫困学生助学基金,逐步提高了教师待
—1—
遇,切实解决了多数教师住房困难。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着力研究破解制约我区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全区上下认真落实“科教兴区”战略,加大投入,统筹协调,强化管理,改革创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教育资源分配趋向合理化,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管理体制日臻完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稳步提高,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榆林一中、二中的迁建工程,是近年来我区投资建设最大的教育民生工程。它们的建成投入使用,必将对提高我区人口素质,促进教育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虽然我区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氛围还不浓厚,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各类教育有待进一步协调,学校布局和结构需要大力调整,学
—2—
校规模亟需扩大,数量急需增多,学前教育尤为薄弱,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质量、教学管理、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今后,我们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下面,我就贯彻落实中、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去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阐述了中央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他特别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是民生之首。政府必须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做好、做实、做优。随着我区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希望通过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来提高素质、改变命运的愿望日益突出,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更加强
—3—
烈。优先发展教育是改善民生造福桑梓的根本之举。
第一、教育优先是人民群众改变命运、祈盼幸福的迫切愿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牵动着千千万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让子女“上好学”、“能成才”已成为所有家长最大的祈盼。当前,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教育凝结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寄托着千千万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需求。因此,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除家长之忧和学生外出求学之苦,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让孩子们公平享受优质教育,是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要把群众的愿望作为工作的动力、压力,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
—4— 的标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促进教育既快又好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优质服务的教育,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努力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教育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教育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带来的巨大福祉。
第二、教育优先是我区社会各项事业深入发展的根本保障
强国必先强教,兴区必先兴教,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要实现我区十二五确立的“一跨越、两率先、进前三”的目标必须紧紧依托教育,因为教育能够培养造就大批实用人才,这些人才能将科研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持续快速向前发展;要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进步,必须紧紧依托教育,因为教育能够提高人口素养,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培养良好的情趣品位,能够促进社会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希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眼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
—5—
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区的教育,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加快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交流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基本素养,使他们成为我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第三,教育优先是构建和谐榆阳的现实需要 “坚持教育优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从当前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城镇化水平较低,多数人口在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知识经济比重小,从事体力劳动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业经济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要想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深入推进“一区、六园、一中心”建设,把我区加快建成“能源化工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生态绿色基地”,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而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最根本的出
—6—
路就是要重视教育、依靠教育和发展教育。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夯实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基础,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文明风尚,树立社会新风,为构建充满活力、文明和谐的榆阳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四,教育优先是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争创全市教育强区的正确之举
区委、政府府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我区由教育大区发展为教育强区,并率先在全市实现教育现代化。但过去受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区教育发展起步迟,速度缓,尽管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教育自身还存
—7—
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基础性、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加大投入,促进发展,决胜未来已成为各县区发展教育的共识,市属中小学及周边定、靖、神、府各县教育异军突起,对我区教育发展形成了挑战,我区又是市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云集了市内外大量人口,教育办不好影响甚大。但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政府投入有力,保障措施到位,办学规模较大,基础质量较好,师资水平较高,生源广,资源多。因此,面对现实,我们既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又要立足区情、正视差距,把握形势、找准方向,增强信心,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二、把握重点,明确方向,努力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教育 工作会议的精神,始终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紧紧围绕办全省教育强区的目标,深入实施《榆阳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共榆阳区委 榆阳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加快教育强区建设的意
—8—
见》,积极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学段配套、、门类齐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充满活力、能力出众,堪当重任”的新一代人才,精心打造全省一流品牌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一、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把握教育事业发展根本主线
这些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责成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今后,我们要依然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核心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不断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发展。一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因此,我们要加速优质学校建设,在引进和培育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区域教
—9—
育集约化发展。二是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一点尤为重要。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正确学习,更要学会怎样健康生活。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能经得起考验,有服务别人、服务社会思想行为的合格者和建设者。三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严把教师入关口,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引进人才的层次,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端正校风和教风,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质量就是生命,品牌就是灵魂的理念,倡导“教育家”办学,深入推动“双名工程”,培养造就更多的名校名师,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专业化人才队伍保障。
第二、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解决教育事业发展突出问题
今后五年,我区将实施百亿教育工程,大规模修建扩
—10—
建各级各类学校,大举措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大力度普及15年教育。到“十二五”末逐步实现三年学前免费教育,中职免费教育,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含教材、教辅资料、学具等),普及高中教育,逐步推行行全区高中免费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大力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要把均衡化发展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坚持以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为重要抓手,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工作重点,以完善各类助学体系为基本保障,从制度上解决择校问题、从管理上杜绝无序竞争、从机会上提供选择路径、从政策上保障城乡统筹,大力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断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教育差距,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不论户籍、不论城乡、不论贫富,都能实现人生的起点公平和发展的机会均等。
第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紧扣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主题
教育现代化关乎着国家现代化,国家现代化需要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全系于教
—11—
育,教育之首,育人为本,育人之本,素质为重。因此,学校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措施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才,为我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一是要着力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一代新人。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要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执政为民、开拓进取的信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理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使学生的理想抱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榆阳齐奋斗。二是要着力培养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一代新人。立身立业,必先立德。要坚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积极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努力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德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好地
—12—
引导、关怀、涵养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和行为规范,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意志力、有奉献精神的人。三是要着力培养眼见开阔、知识丰富的一代新人。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学会生存发展、学会做人做事,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学识、提高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广阔的情怀胸襟、练就出色的实践能力,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四是要着力培养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一代新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大力营造创新氛围,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让学生从小就练就敏于观察、善于创造、力于实践的创新实践能力,真正成为推动榆阳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后备军。五是要着力培养体魄强健、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健康是人生之基石、兴业之根本。要切实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积极创新体育教育形式、提高心理教育水平、丰富艺术教育内涵。六是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行动”、“心理健康工程”、“书香文化校
—13—
园”等活动,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切实加强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过硬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让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情趣高雅、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全面发展、堪当重任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团队创新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区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化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教师学历达标率——,培养了——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小学、初中、高中、职中专任培养了市区名师——
—14—
人,名校长——人。可以说,我们的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很高,但是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今后,务必要沉下心来抓管理,全力以赴抓质量,继续鼓励、支持广大教师通过培训、进修、自学等形式掌握新知识,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教师在竞争中尽快成长、尽快提高;要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稳定教师队伍,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努力造就一支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理念的校长队伍,全面实施好“三名”工程,促使更多的名师、名校、名校长脱颖而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积极建立教师绩效工资递涨制度,切实保护教师合法利益,大力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全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真正让教育岗位成为我区最受尊重、最受爱戴、最受羡慕的崇高职业,让广大教师成为我区最具素质、最讲奉献、最富价值的优秀群体。
三、强化保障,凝聚力量,形成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15—
教育是造福社会、惠泽子孙的千秋基业。全区各级党政部门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责任抓好教育工作,共同开创榆阳教育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一、落实各级主要领导责任。要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要严格实行教育管理一把手工程,主管教育的区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园长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全局,具体负责,细化落实。要把教育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有效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政协审议视察、教育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教育工作新格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真正把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
—16—
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清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一要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切实改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更多地应用法规、政策、标准等方式,引导教育发展。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制度,建立行政决策、科学评价、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力和责任,积极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二在办学体制上,要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形成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政府引导,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要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开放式办学;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学校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要按照“相对集中、优化资源、规模适度”的办学原则,对教育资源
—17—
进一步优化组合,增大学校服务半径,提高办学效益。三在管理体制上,可以探索实行以“一主、二聘、三上下”机制。教育的投入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以区为主导,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聘请能力出众,理念新颖,经验丰富的校长和教师,实行校长办学制,建立教师能上能下、优任劣汰体制,成立学校评议会和家长委员会,加大对学校管理、教师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一切管理行为在科学公平、制度规范的程序内进行。不断激活学校、教师工作活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四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教育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依法治校,重视并加强教育督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增强学校的主体意识,落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安全工作水平。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与网络管理,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
—18—
险与安全防范处置能力。综治、公安、工商、卫生、交通、文化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食品卫生、学生接送车等安全综合整治工
第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投入上要按照“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实现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保证教师收入稳定增长,保证计划内教育建设项目、教育目标、教育任务必须如期如实完成,否则追究相关部门、相关主要领导的行政责任,要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从2011年起,财政要严格按照省上核定教育支出占财政
—19—
支出的比例安排教育经费预算,并保持稳步提高。区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12年要达到22%。
第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要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突出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大幅提升学校和教师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要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力争在近年内创建几所全市名气大、声誉好的品牌学校,培养和造就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五、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振兴教育,全民有责。我们榆阳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个传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20—
引导支持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投资兴办教育事业。各有关部门和团体组织要主动配合全区教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文明环境、舆论环境、成长环境,形成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同志们,教育是百年大计、民生之本、发展之要,我们必须把这项利泽千秋、惠济后世的伟大工程做强、做实、做好。今年是我区“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东风正劲的一年,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把握趋势,乘势而上,着力把我区打造为榆林教育强区,率先在全省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推动榆阳跨越式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中共新岐村支书段生力赴华东考察心得
为贯彻落实好 “争先创优”教育活动,以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为主题,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政策水平以及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镇党委政府组织了我们乡、村三级干部赴华东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在赴华东五市进行学习考察的7天时间里,我们考察团的同志们都不辞辛苦,风雨兼程,虚心学习。先后参观考察了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南京,目地是学习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考察地规范、热情、周到、细致的接待和服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
一、学习考察的简况 华东五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是江南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之处,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华东五市(苏州,无锡,南京,杭州,上海)这条旅游线将都市风光线与名山名水融为一体,是集风景名胜游,文物古迹游、佛教文化游为一线。华东五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作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助推器,在旅游产业定位、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管理、市场促销等方面摸索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1
华东五市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是:自然风光优美是前提、思想观念更新是基础、景区特点鲜明是关键、旅游市场规范是重点、管理体制科学是难点、文化底缊深厚是核心、科学技术支撑是动力(如上海)。但感受特深的还是共同致富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华西村不长的时间里,我们登上了百米金塔览胜大华西;入室考察小华西普通农家;走华西路参观展览;在华西村礼堂听吴仁宝老书记的报告;观看文艺演出;还在特色餐厅享用了天下第一村的待客饭菜……耳闻目睹让我怦然心动,华西农庄赛天堂。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考察中,我深刻体会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村的精神文明程度已成为一种可以转化的生产力要素,成为促进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具体安排。本此考察经镇党委政府精心安排,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同时,时间科学合理安排,让学员们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关系。特别是党委书记带队领导,在本次考察学习过程中,对队员的关心和帮助,使广大队员精神振奋,倍受鼓舞,纷纷表示努力学习,把学到的知识、经验、带到工作中,发挥作用,决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二)提高了理论水平,理清了工作思路。通过考察使我对我村再次理清了思路,牢固树立了项目意识,把抓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调优产业结构,以产业项目增强后劲。
(三)拓宽知识视野,更新思想观念。通过对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况及经营、经济特色村工作经验及发展思路及加快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的情况及经验等经济发展规律知识的考察,使我们提高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盲目追求、盲目崇拜、更不要搞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的政绩工程,要科学地、严格地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各项经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四)学习借鉴,长足发展。本此考察学习,让我的感触最大、体会最深的就是华西村。在华西村,耳闻目睹的情景,使我充分领略到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之新、气魄之大、速度之快、活力之足。细想华西村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华西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二是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扎实、高尚情操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华西村,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无处不在,这是我们这些党员所要积极学习的。华西之旅,所到之处,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华西不愧为“天下第一村”。在对华西参观
3中,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精神的充电,强化了我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为我新岐村发展努力的信心。
三、寻找差距,自我加压,长足发展
(一)寻找差距。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我村与华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我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存在差距;二是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主,围绕着经济建设服务工作上还有差距;三是在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方面存在差距;四是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行灵活变通政策上有差距;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差距;六是强化经济建设与国际接轨方面存在差距;七是在对领导干部的培养要求和力度方面存在差距。
(二)今后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考察活动,使我在感性上有了新的认识,在理性上有了新的提高,启发很大,感触很深。“他乡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寻找差距,愈发加重了我们建设新沧源、发展新沧源的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结合我们的实际,今后的工作发展方向如下:
一要有开放的理念。开放理念在今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筹,产生巨大的带动力作用,我们知道,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但是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如何,一是要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二是靠人的思想意识,指导带动作用。如何充分运用市场经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逐步
4与国际接轨,与经济全球化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以时俱进的思想,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去指导我们工作,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对我们的发展战略进行理性探索,才能确保我们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顺利实现。
二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江阴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兼顾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远利益,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保持协调、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经济建设走在全市前列,融入世界群体。
三是要立足客观实际,选择发展模式。我们新岐村要正视自己存在的困难,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模式,学习华西村的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精神,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遵循“发展靠经济、经济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环境靠作风”的“六靠”原则,按照县委、政府提出“七大”发展战略和“十大”产业发展思路的要求,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以林业为基础的生态和谐新农村。
四是招商引资,提高自我发展。华西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环境不能简单地看成青山绿水,重要的是政务环境,有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还有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才能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所以,我们要彻底转变政府职
5能,树立“共同开发、共同发展”观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以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使我们以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和发展。
五是要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以增强发展后劲。大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地制宜,以合理、高效的发展模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从而加大发展后劲,为今后我们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
水绕芦花月满船,烟波四起盖五津。
在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江‛交汇之地、群山重水之畔,镶嵌着一颗耀眼的明珠——宜都市五眼泉镇。该镇位于湖北省宜都市中部,气候温和,风景秀丽,因盛产石雕而闻名荆楚大地,镇内石材、水源、旅游等资源丰富,高坝洲水电站、香客岩水电站、守敬书院、天龙湾风景区均在境内,陆渔一级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全镇版图面积105.57平方公里,现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6个村民小组,6406户,2.2万人。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新模样‛,近年来,五眼泉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带领下,以不屈不饶的信念、战天斗地的气魄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定发展信念不动摇,加快发展步伐不懈怠,在发展镇域经济、推进城乡统筹、维护社会稳定、致力改善民生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9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5亿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314%,年递增达到104%;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184万元,是2006年的4.4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662元,比2006年增加2652元,年递增59%。截止2010年8月底,全镇财政收入已达到1141.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6亿元。该镇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电力设施保护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被表彰为‚宜昌市级文明乡镇‛,连续3年被表彰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评为‚全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宜昌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乡镇‛、‚宜都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宜都市政务公开工作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鸡头山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十佳平安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袁家榜村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的首批‚国家级生态村‛。
解放思想明思路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五眼泉镇党委、政府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总结成绩、反思问题,用创新思维扫除思想障碍,打破观念束缚,积极开展‚五眼泉镇怎样才能科学发展‛、‚五眼泉镇科学发展什么‛、‚我为五眼泉镇科学发展献一计‛等系列思想解放讨论活动,动员广大党员群众为五眼泉镇发展献策出力。多次征
求意见,反复组织讨论,最终明确提出了‚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即‚以‘一路’(陆渔一级公路)为轴心,以‘两河’(清江河、渔洋河)为两翼,以‘三区开发’(东部商住和城郊经济区、中部行政服务和农产品加工区、西部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和山林经济区)为载体,以‘四镇建设’(建材强镇、石雕名镇、旅游大镇、生态新镇)为目标的整体发展思路,绘就了全镇发展的新蓝图。
加快转型增实力
该镇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强镇‛发展主旋律,抓住城区骨架拓展、产业加速转移、优惠政策频出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原有产业基础,深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狠抓招商引资,树立‚全民招商‛理念,以‚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为目标,实行班子成员联系项目制、工作专班服务承诺制,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难题。近年来,首佳陶瓷、日月新电缆、云森建材、杨守敬书院、华章新材等一大批投资过千万的项目落户该镇。截止2010年8月底,全镇工商企业数达到52家,与2006年相比增加39家。规模企业数由2006的2家增至12家,全镇规模工业总产值累计达到3.36亿,是2006年的5.4倍。
优化结构壮产业
在继续巩固‚柑、茶、桑‛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该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实施‚6个2‛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即:建强柑桔、茶叶2大支柱产业;规范建设柑桔、茶叶2大联合合作社;建设柑桔、茶叶2个千亩示范园;建好鸡头山、袁家榜2个生态休闲观光村;打造望佛桥、拖溪2个茶叶专业村;抓好陆渔一级路、拖溪流域2条产业带建设。同时,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三年来累计发放惠农资金787万元;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4440万元,截止2009年底,全镇茶叶面积达到10052亩,柑桔面积31013亩,桑园面积2600亩,生猪出栏50592头、山羊出栏18003头,基本形成了‚山上茶园、丘陵果园、河边桑园,家家户户养猪羊‛的产业格局。在此基础上,该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作为攻艰重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前,全镇共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总注册资本872万元,网络农户2400户。
共建共享美家园
该镇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积极争取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300多万元实施安全饮水供水工程,解决了72%的农户饮水安全问题;争取专项资金900万元,对五眼泉、箭楼子、红山3座水库进行了全面整治;实施‚通达通畅‛工程,三年来累计硬化村级公路65.4公里,维修睛雨路259公里,养护乡村公路345公里,农民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家园,三年来累计完成了2745户‚庭院净化‛、‚一池三改‛的建设任务;整合袁家榜生态村建设与山河社区建设资源,投资120万余元兴建生态示范小区,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镇容村貌焕然一新。
改善民生促和谐
该镇坚持以‚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便民服务为抓手,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转型的新机制。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办公、公开透明、规范操作、廉洁高效‛的思路,先后组建了便民服务、信访综治维稳、财务服务、农业服务等‚四大中心‛,贴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更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探明了一条新路子,这一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08年7月和2009年2月,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两次到该镇和鸡头山村视察,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新华网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2009年12月9日,全省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宜都市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镇便民服务中心和鸡头山、袁家榜村便民服务站。
该镇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理念,着眼于从源头上化解不稳定因素,不断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联防联控等一系列维稳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建立‚三个平台‛(即‚镇建综治维稳中心、村建综治维稳工作站、组设治安中心户‛),构筑镇、村、组三级联防网络。各村坚持每周一次排查,镇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排查例会,一个季度组织协管员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排查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镇党委书记、镇长牵头,镇党委班子成员组成专班,深入各村认真开展‚书记大接访‛活动,倾听民声解民困,化解矛盾在基层。
创先争优强素质
该镇牢记党建工作职责,通过抓实队伍、强化学习、培育典型、服务群众等措施,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增强党建工作活力,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强化理论学习,在提升队伍素质上创先争优。组织全镇905名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五个基本、七大体系‛等专题20多个,通过举办宣传专栏、印发工作简报,增强党员干部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内涵,在推进勤政廉政上创先争优。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体系建设,紧贴‚廉洁高效‛主题,建立健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测评评议‛、‚离任经济审计‛、‚任前廉政谈话‛等廉政制度,促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强化典型示范,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上创先争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2008年10月评选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户123个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示范户20户、第二批示范户112户,镇党委集中命名授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民情大走访、民生大服务‛活动为重点,在服务群众上创先争优。认真落实‚三项制度‛(即《干部民情日志》、《民情档案》及《党员、村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全镇党员干部重心下移,真情服务,切实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以规范村务监督为载体,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创先争优。出台《村务监督委员会责任制及百分考核办法》,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及委员候选人通过村民海推直选产生,监督职责范围拓展到政策执行、村务决策、村务公开、财务收支、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勤政廉政等7个方面,实现了从‚单一理财‛到‚全面过问‛的转变,通过变‚同体监督‛为‚异体监督‛,解决了监督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和执行上的不到位。其做法被湖北日报、三峡日报头版头条推介,并荣获全市党建创新项目二等奖。
一、把农村发散工作纳入县 (市) 政府工作目标
各县 (市) 政府要把农村发散工作 (新的网点建设和预拌混凝土的使用) 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进一步制定完善农村发散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 并把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同时, 将抓住散装水泥立法的机遇, 把农村发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加大对农村发散设施的投入
各级散办要按照全国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现场会的要求, 加大农村发散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建设速度。实行散装水泥销售量奖励制度, 对散装水泥用量大的农户, 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 增加农民用散的积极性, 切切实实地带动农村散装率的提高。
三、进一步创新农村发散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
首先, 全面推广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发散机制, 把县级散办、乡镇建管站 (所) 和村委会联合在一起, 使农村发散有人负责, 农民用散有人服务。其次, 将在全省开展推广散装水泥模范乡村创建活动,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 有100个以上的乡镇实现“禁现”目标, 1000个村做到使用散装水泥, 全面提高农村用散率。
四、进一步加快农村散装水泥技术装备的研发工作
整体而言,双流房管工作的发展之势既有未来双流城市建设的刚性需要,又有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已经进入了一个最佳时期,但也应看到由于成都全市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土地供应减少,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普遍下滑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全县的房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不久前,双流县房管局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中央、省、市委及双流县委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工作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干部涨能力、组织增活力、发展添动力。并迅速行动起来,紧扣“天府新区”建设要求和“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发展实际,进一步提升双流房管局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从而在全局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干事环境,确保全局党员干部以更加严密的纪律,保障各项工作落实;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助推发展跨越。
按照周密部署,全局上下不仅要在管理精细化上下功夫,在服务优质化上添措施,在宣传前沿化上做文章,在执行高效化上涉深水,还必须加大力度、挖掘深度、拓展广度,夯实着力重点,从而实现房管工作的高位求进和再提升。
管理精细化,既要充分发挥作风建设和主题实践活动的队伍锻造作用,更要打造最严谨的房管队伍管理体系。
主题实践活动最主要的任务是强管理、转作风。因此,以规范化为前提、以程序化为手段、以制度化为保证、以人性化为特征,实现房管工作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增强队伍的向心力、战斗力、凝聚力,确保在天府新区建设中高人一筹、快人一步、优人一等,成为此次主题实践活动的首要课题。
不仅要进一步增强制度约束力,加强制度的制定、宣传及监督,领导带头执行制度,还必须进一步增强团队感召力,凝聚力,党员干部要卯足“四股劲”:舍我其谁、只争朝夕的干劲;敢为人先、只争第一的冲劲;锐意进取、干事创业的闯劲;能上能下、有为有位的拼劲。
服务优质化,充分发挥作风建设和主题实践活动的能力塑造作用,打造最贴心的房管队伍服务窗口。
双流县房管部门作为双流县最重要的形象展示单位,最前沿的群众服务窗口,必须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建设更加便民、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服务窗口,实现服务平台优质化、标准化。
外建平台,提升窗口服务水平。不仅要着眼全局,服务新区发展,参与重点项目,对服务天府新区建设和全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要酌情开设规范的“绿色通道”;还要文明服务,牢记为民宗旨,提升服务水平。窗口工作人员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树立为民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做到微笑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实现“四声、四清、四办”: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办有回声;咨询事项一次讲清、办事要件一次讲清、收费项目和标准一次讲清、所需表格一次给清;大事难事优先办、份内事情主动办、份外事情协助办、棘手事情想法办。
加强学习,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在切实增强知识危机、本领恐慌的意识,增强学习的紧迫感的同时,双流房管局还要求领导干部真正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态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并牢固树立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双流作为建设天府新区的“主战场”,要当好“排头兵”不加强学习就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大家心中必须铭刻“终身学习”的观念,牢记“开卷有益”的古训。
宣传前沿化,充分借助作风建设和主题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能力,打造最具号召力的双流品牌形象。
巩固双流宜居形象。充分运用好双流位于城南环抱成都,位于新区渐成双核的未来发展优势,以及国内第四大航空港、纵横阡陌的交通网络、风景宜人的湖光山色、书声琅琅的教育基地、车水马龙的总部园区、品牌云集的居住之都、舒适优质的生活环境、深厚浓郁的文化神韵等固有资源,建立双流“历史文化与城市宜居相辉映、最具经济活力和最佳人居环境的完美结合之地”的城市形象,向市场推出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双流形象。
突出双流文化特色。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市场增长总体放缓的条件下,可以将文化营销,作为突出品牌差异性、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新手段。抢抓成都市打造“特色化城市文态”的有利时机,充分挖掘双流县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遗风民俗等文化元素与双流品牌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文化营销活动。
执行高效化,坚持“三字诀”,充分发挥作风建设和主题实践活动的效能建设作用,打造最务实的房管党员干部队伍。
天府新区建设已经启动,工作重心已经确定,关键是要进一步当好抓落实的“示范者”,埋头苦干,紧张快干,真抓实干,实实在在想事、干事、成事,坚持“三字诀”,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任务落实。
工作推进坚持一个“督”字,着力构建任务明确、督办有力的管理机制;工作落实坚持一个“简”字,着力构建流程清晰、简单明了的推进机制;工作开展坚持一个“实”字,着力构建立说立行、实干奉献的落实机制。实就是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把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的标杆。要实现房管局的跨越发展、争先进位,关键在实干,出路在实干,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实干。
加大力度、挖掘深度、拓展广度,夯实近期着力重点。
“六加强”强化工作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在加强市场管理,全力规范房产交易市场秩序方面,不仅要组建信息管理监控系统,实时监控销售现场情况,还要搭建平台实现网上销售。此外,必须加强窗口管理,提升交易中心服务质量,做到“四规范、三简化、两统一”。下一步,重点是按照“权属审核前置、流程优化整合”工作思路,简明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推出分别针对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立等可取”业务。同时还必须加强拆迁管理,掌握城市建设基础资源;加强住保管理,有效发挥社会保障职能;加强资产管理,充分体现直管公房价值。加强物业管理,优化提升小区管理水平。
强化改革创新,抓好产改成果运用。此项工作中,在继续深化确权颁证股份量化,积极推进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建立完善市场价格评估体系基础上,还要建立房屋流转纠纷调处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在第一线解决矛盾。
【抢抓机遇乘势发展】推荐阅读: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抢抓机遇求发展06-19
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09-23
抓机遇 找对策 促发展06-16
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09-07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发展机遇分析06-05
神木县医院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06-28
机遇演讲稿10-01
梦之机遇诗歌11-02
新形势机遇与挑战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