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前急救工作自查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自查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自查 篇1

准格尔旗中蒙医院急诊科是主要承担医院各种急危重症、首诊医疗的临床科室,是集院前急救、院后救治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多年来急诊科坚持“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宗旨。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急救技术,细致的病情观察,精准的诊断治疗,体贴的医疗服务为工作作风。在危重病人抢救尤其是重大疑难病人的抢救中,无数次取得骄人的成绩。院前120急救人次2013年1月1日-12月9日达296人次。同时响应(2013)31号文件,开展了院前急救工作自查如下:

一、救护车管理:

1.严格按照准格尔旗医院救护车车辆理制度规定,无挪用转包情况,救护车必须服从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以及本院急诊科的管理。

2.救护车司机定期做好车辆的检修、保养和救护车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车况良好,安全行驶。发现救护车内卫生差,有用过的吸氧管,未按照规定放置到医疗垃圾。

3.救护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必须服从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调度指挥,接到调派指令后,必须在3分钟之内出车,救护车司机基本能达到要求。

4.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和120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回来后医生及时反馈病情及接送情况。达到要求。

5.出车登记整齐规范,按要求执行。6.车辆标识清楚,规范。

二、院前急救人员培训培训情况:院前急救人员定期培训,如重大伤情检伤分类流程、心肺复苏、集体食物中毒、意外灾害、突发事件演练等,有应急预案、学习记录及应急演练内容,考察医护人员对应急演练内容熟悉程度,全体成员基本过关,知晓率达97%。

三、网络维护及终端设备使用情况:120网络于2011年开通,运行通畅一月余,但在2011年底,由于120网络、旗网络变化,导致我院120网络运行不畅,院长非常重视,多次让我院工程师和120指挥中心网络维护工程师联系,并请当地移动公司多次维修,但一直未能解决,找不见问题的原因,希望此次120指挥中心协同我院解决网络问题,使我院最终达到保质保量完成120指定任务。目前120我院以电话方式接受命令,并最后反馈结果。

四、院前急救病历书写情况:院前急救病历书写规范,签字及时,个别大夫有漏签字情况,督促及时签字。

五、120出车及时反馈情况:2013年无120出车未反馈情况,反馈及时。改进措施:

1.发现救护车内卫生差,有用过的吸氧管,未按照规定放置到医疗垃圾。加强检查,自查,同时与效益挂钩。发现一次罚款30元。2.进一步加强院前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能力,每季度培训一次院前急救及应急预案,或心肺复苏、或急诊分类检伤。同时有考试测评结果,并记录科内学习档案。

3.尽快和120指挥中心联系,争取在2014年使用网络维护系统。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自查 篇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最前沿阵地, 医护人员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安全妥善的转运伤员, 能及时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最大程度的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基层医院因面向全市人民, 急救工作覆盖面大, 医疗设备相对简陋, 加之山区特有的道路崎岖, 给急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120”接诊1080例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院前急救患者1080例, 男672例, 女408例, 年龄5~92岁, 车祸引起复合伤428例, 心脑血管病变159例, 肺部疾病58例, 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51例, 阴道大出血26例, 消化道出血24例, 抽搐原因待查17人, 其他原因317例。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快速出诊

急救科接到“120”急救电话后, 在短时间详细询问并记录:时间、患者地址、人数, 主要的病情及有效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通知值班医护人员和司机, 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急救设备, 迅速出车。救护车出车必须争分夺秒, 要求白天在3min内, 夜间在5min内开出医院。

2.2 现场伤情诊断

护士到达现场后, 应积极配合医生让患者脱离致伤环境, 并对伤情迅速做出评估, 正确评估病情对救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根据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呼吸、口唇颜色、肢端温度迅速判断伤情的轻重缓急。遇到批量病员时, 要及时对他们进行伤检分类:佩戴红色标志的患者为窒息, 昏迷, 严重出血, 严重头颈、胸、腹部创伤或严重烧伤、扭伤、关节脱位等;佩戴黄色标志的患者为脑外伤、腹部损伤、骨折、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严重压伤;佩戴蓝色标志的患者为软组织损伤 (皮肤割裂伤、擦皮伤) , 轻度烧、烫伤, 扭伤、关节脱位等;佩戴黑色标志的患者为死亡[1]。护士根据患者佩戴的伤情识别卡, 按轻重缓急进行处理。

2.3 现场伤情处理

2.3.1 心肺复苏

如现场发现患者心搏、呼吸骤停, 在排除胸骨、肋骨骨折时, 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必要时寄助除颤仪、呼吸机迅速建立循环和呼吸。在执行抢救患者的口头遗嘱时, 护士必须复述一遍, 无误后方可执行, 同时要保存好安培, 并注意告知医师及时补写医嘱, 待抢救结束后及时补记抢救记录。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复合伤患者大多有呼吸道梗阻, 口鼻腔可有大量血性分泌物和呕吐物, 故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加强辅助呼吸是急救过程中最重要的措施。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迅速呼吸道的分泌物及血凝块, 及时吸痰, 持续给氧。如发现患者缓慢时或没有自主呼吸时, 应立即准备好气管插管用物, 配合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2.3.3 建立静脉通路

立即开放静脉通道, 尽量选用静脉留置套管针, 选择较粗大静脉穿剌, 使液体滴注通畅, 如患者出现休克或有大出血体征, 要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留置通路, 遵医嘱扩容、止血、升压等治疗。

2.3.4 有效止血

患者如有开放性伤口, 护士应协助医生行清创缝合, 及时止血。如有开放性气胸应配合医师立即行闭式引流手术, 如有腹腔脏器外露, 切记不能还纳回腹腔, 应用盐水纱布覆盖, 做好手术前准备。

3 妥善转运

经过就地抢救, 患者病情相对平稳, 可将其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治疗。搬运过程中, 方法要正确, 体位要适当。昏迷、呕吐患者应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通畅;如脊柱损伤患者要平卧硬板床, 保持脊椎轴线水平稳定。转运途中, 应通知转送科室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4 护理体会

4.1 规范地接听电话, 及时出诊是院前急救的基础。

接听电话的护士一定要准确了解求救信息并及时通知值班医护人员, “120”的车辆应定期检查性能, 保证车况良好。各班护士要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 班班检查救护车上的抢救仪器设备运行情况, 发现故障做好标记并及时通知后勤修理, 要确保抢救用药基数完备、有效。

4.2 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急救技能操作、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急救成功的关键。

急诊科护士必须经过专科培训, 通过考核获得急救培训上岗证。科室要有计划地制定在职人员培训计划, 组织学习心肺复苏、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并能熟练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对急诊常见病要制定护理常规, 引导护士在有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养成勤观察, 善于发现问题的工作习惯。同时,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才能在恐怖的事故现场镇静自若, 有条不紊地抢救患者。

4.3 心理护理的实施是抢救成功的保障

院前接诊的患者, 大多是突发疾病或疾病加重, 几乎100%的伤员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 迫切要求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因此, 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急救护理中。首现护士应技术娴熟, 态度沉稳, 让伤员有安全感, 其次, 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 了解其思想动态,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 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自查 篇3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医疗纠纷 防范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1]。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从事急救医学事业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的问题。自平罗县人民医院120急救系统开通以来,接诊患者数万人次。现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浅谈一下院前急救中存在的医疗隐患及值得推广的防范对策。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患方因素:由于患方缺乏一定的医疗知识,对疾病的治疗、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发展缺乏认识。尤其对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治疗效果不好的疾病,抢救治疗的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容易导致医患之间产生纠纷。

医方因素:①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由于院前急救的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十分期望一拨打“120”,医务人员就能够立即赶到现场急救。由于年轻护士多,经验不足,有时接听120急救电话时,未记或记错出诊地点或联系方式,或记录不详细,导致空诊或延误出诊。②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急救药品、器材准备不齐。院前急救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急字,或对患者的痛苦漠不关心,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态度粗暴,口气生硬。或出诊时急救药品、抢救器材带不全而延误抢救时机。③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不够熟练主要是参加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刚毕业的医生护士多,经验和应急能力差,抢救时一旦出现失误,容易给患者、家属抓住把柄引起纠纷。④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不重视:部分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不重视院前危急重患者的告知及签字。抢救结束后未能及时、全面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不写出诊病历或出诊病历书写不详细,不记录到达时间及返回时间。⑤转运途中安全隐患:如患者转送医院途中有时有的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守护在患者身边,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救治;有时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谈论与患者病情无关的事等,一旦患者转运途中病情恶化,便会引起纠纷。

防范措施

加强急救人员法制教育及急救能力:每周定期组织科室人员业务学习,除学习相关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外,还不定期进行突发事件急救演练,以提高急救能力及出诊速度,并请法律专业人士给我们教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使我们懂得了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提升了急救服务能力,提高了急救水平。

及时出诊,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分钟)出诊,科室除要求出诊的医务24小时在科室待命,抢救药品、抢救设备、车辆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外,还要求平时接求救电话时尽量要问清楚地址,问清病史,这样就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带急救药品、仪器,保证到达现场后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并要求司机及医护人员出车后再次拨打家属及路人打来的求救電话,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并电话指导他们自救。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医院是全县最大一家医院,而我们急诊科又是我院最大的一个科室,它承担着全县30万群众院前院内急救任务。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急救技术,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神,同时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现场要沉着冷静,抢救技术准确到位,使家属和患者满意。

强化服务理念,规范出诊人员医疗行为,重视人性化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积极配合抢救。在现场要善于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强化风险意识:由于院前急救行业的特殊性,它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2]。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错综复杂,年龄大小不一,病情急、重不同,所受教育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患病人群,其病情变化中隐藏着一些不可知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3]。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应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和预判能力,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履行告知义务,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转运,转运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并及时记好抢救记录。

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规范院前急救病例的书写。在做好院前急救任务的同时,要及时准确地书写院前出诊病例,除记录病情变化及抢救措施外,一定要记录好出车时时间。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及抢救用药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4]。

确保救护车车位固定,急救通道畅通,改善停车环境,避免暴晒和严冬对车辆影响。车辆行驶到一定公里数或达到使用年限一定进行报废,更换新车。并对现使用中的救护车要定期消毒,保养维修,出车前检查确保无故障行车。增添完善车载急救设备,如除颤仪、车载呼吸机等。确保医疗设备完好,专人负责、定时充电、定期检查、保养、消毒、维修或更换。保证氧气充足、药品、物品品种齐全、无过期。

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院前急救”在大多老百姓心中是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他们只知道出车祸了,生病了打120然后焦急的等待,不懂得急救知识,还有部分对急救知识的缺乏,错误的处理患者导致二次损伤或加重损伤等等都会成为纠纷中一些常见的因素。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能让人们能了解急救并学会一些关键的自救的方法,能尽量争取宝贵的时间,更好的抢救患者的同时也能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我科已经在县城多家中小学校进行了宣传培训工作,以后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培训范围和增加活动次数。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

3 张胜平.系统的护理措施在院前急救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33-34.

院前急救工作汇报 篇4

院前急救运行情况汇报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各兄弟科室的配合下,我院120急救站分别增设了肖云、马庙、胡集三个急救点并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运行。现将一个月以来,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车辆运行情况:120急救中心全体医护人员、驾驶员克服种种困难,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均能独立接警,并及时反馈出警信息,同时向本部调度员汇报执行任务情况。根据我院三个急救点的设置及出车次数统计,结合院内急救车辆偏少的情况下,原则上事发地点至站点、本院同等距离的情况下,尽可能从站点派车,特殊情况(产科),由院内派车。运行一个月以来,总出车次数为

858次,平均每日出车29次。其中院内

585 次,(院内三听出车次数31次)三个站点共

273次,马庙、肖云、胡集分别为 80次

101次

92次。备用车常规排班,共运行6辆车,院内3辆,三个站点共3辆。自2月20号以来出车总数有所下降,平均每日21次。分析原因为春节高峰期已结束,患者人数总体有所下降。

二、人员配置:现有值班医生12人(其中一人休假,不包括备用车人员),出诊护士12人,驾驶员14人(班长除外)均未达到急救站建设标准1:3的配置,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三、胡集医院停车问题,医院内车辆多,停放混乱,交通阻塞,不利于出车,经与张院长积极协调,现已将急救车停放在大门一侧,夜间停放在院内。

四、经与马院长及袁院长协调,马庙及肖云急救点空调有线电

金乡县人民医院

视已维修,马庙急救点并安装一个新空调。

五、为方便管理院前人员建立了微信群。存在问题:

一、医疗人员不固定,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需招聘固定院前急救医疗人员。

二、各站点监管问题,监控定位系统不完善(现有设备已无法使用,站点无监控),希望在市120指挥中心系统升级完成后给予完善。

三、救护车不能及时维修,维修期间无备用车辆,影响出车。

四、由于院内车辆偏少,病人转院、长途接诊原则上未安排出车(特殊情况除外),有一例胸腹主动脉夹层的病人,病情危急,需紧急转往上级医院治疗,一边派急救车陪护转诊,一边向院领导汇报,使病人及时转诊,避免了纠纷发生。

五、备用车出车待遇问题,按其他院前急救人员给予待遇,并划拨给科室。

院前急救相关工作制度 篇5

院前急救相关工作制度

一、院前急救

(一)院前急救的任务(二)院前急救制度

(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四)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五)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六)消毒药械管理制度▲

(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医院感染的防护管理制度▲

(十)医院职工培训考核制度(岗前教育制度、在职职工规范化培训制度)▲(十一)查对制度▲

二、急诊科

(一)急诊管理的任务(二)急诊室工作制度▲(三)抢救室工作制度▲(四)急诊观察室制度▲(五)首诊负责制 ▲(六)抢救制度(七)急诊会诊制度(八)值班、交接班制度

(九)急诊科病例(疑难、死亡)讨论制度(十)留观病历书写制度(十一)病人入院护送制度

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职责

一、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职责

(一)调度员职责

(二)急救医护人员岗位职责

(三)驾驶员职责

(四)服务队人员职责

(五)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主要职责▲

二、急诊科人员职责

(一)急诊科主任职责

(二)质控小组组长职责◎

注:“▲”为卫生部要求

其余为医院管理指南 “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及本院要求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二)《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三)《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四)《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六)《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七)《医疗事故分级标准》(八)《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九)《医疗机构管理实施细则》(十)《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十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十二)《江西省<病历书写规范>(试行)实施细则》(十三)《处方管理办法》

(十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十八)《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十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二十)《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二十一)《艾滋病防治条例》

(二十二)《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二十三)《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二十四)《江西省肺结核病人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二十五)《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二十六)《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二十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二十八)《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二十九)《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三十)《临床输血技术管理规范》(三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三十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三十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药学相关法律法规

(一)(二)(三)(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五)《《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七)《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八)《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江西省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管理办法(暂行)》(十)《江西省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规范》

(十一)《江西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院前急救相关工作制度

一、院前急救的任务

院前急救的功能是维持伤病员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痛苦,稳定病情,防止再损伤,降低伤残率,以及快速安全转运。

1.对呼救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它方式信息后救护车立即出动医务人员要随车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救治后,迅速安全将病人送到医院。

2.对各类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例如;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场救护等,在现场救护并组织合理分流运送

3.特殊任务救护值班,例如;大型会议、比赛等,发生情况按上述情况处理。

二、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1.院前急救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要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工作,检查急救车辆、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达100%,保证急诊出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求,确保绿色生命通道畅通。

2.接听电话时应问清患者姓名、年龄、简要病情、地址及联系方式,并记录在院前急救登记本上。如遇病情凶险者,应电话指导病人家属现场施救或急送当地医院抢救。

3.接到出诊电话后,白天一分钟内、晚上三分钟内出车,急救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确实危急,须经报科室主任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行驶时,应及时向科室汇报请求另派救护车。

4.接诊病人时,医护人员必须对病人作简单的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掌握第一手资料,酌情作急救处理。

5.现场急救时,护士执行医生口头医嘱必须复述一遍,并将安瓿保留,与医生共同查对后方可丢弃。如抢救30分钟后无效死亡则当场向家属宣布死亡,无家属者由司机负责联系联系家属到场。

6.根据病情向病人家属简要说明在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病情危重者必须征得家属同意并填写危重病人转运同意书(医患双方签字)方可转运。

7.病情危重复杂者,在转运途中及时通知医院总值班和相应专科做好抢救准备,请他们调度好相关科室(包括放射、CT、B超、心电及各专科人员),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8.转运病人回院途中,医护人员不得坐在驾驶室内,必须守护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在院前急救病历本上。注意运送途中车内人员安全,包括固定好担架,提醒患者家属坐稳扶好,不靠车门等。

9.病人在当地医院救治需转运者,必须征得当地医院值班人员同意。

10.回到医院后,医护人员必须护送病人到相应科室,与值班医师交接后才能离开,必要时协同科室抢救。

11.院前急救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或呕吐物时,必须戴手套和口罩,如手或身体其它部位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用肥皂水清洗;如考虑为传染性疾病,须穿防护服,必要时戴护目镜。

12.若遇突发性灾害事故(如集体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塌方、火灾等),院前急救科领导要组织足够力量亲临组织抢救,并通知有关科室做好接诊、抢救准备,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13.遇全部出诊又有急救任务时,白天报医务科,夜间报院总值班安排有关科室医护人员增援。

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重要的职责,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2.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部门,配备专(兼)职人员,并认真履行职责,建立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有应急管理程序与措施。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确定临床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4.将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定期考核与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定期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

5.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

6.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7.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8.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四、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5.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6.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低于0.5%。7.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 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8.血液透析室: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

9.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监测方法按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符合国家规定。

五、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病人使用的吸氧装臵、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5.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6.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7.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六、消毒药械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2.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拟购入的消毒、灭菌药械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具体负责医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存储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4.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对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5.医院必须建立消毒、灭菌药械的采购和出入库登记制度并由专人负责。6.医院自配消毒药时,应建立消毒剂使用登记册,登记配制浓度、配制日期、有效日期、操作人姓名等内容,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程序和所需浓度配制。

7.医院使用消毒器械时也应建立使用登记册,登记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操作者和定期消毒效果的监测结果以备查验。

8.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9.禁止医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只能一次性使用。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3.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

4.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5.医院设臵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6.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标识不符合标准,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有无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均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8.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臵。

9.对骨科内固定器材、心脏起搏器、血管内导管、支架等植入性或介入性的医疗器械,必须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记录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器材条形码应贴在病历上。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医院应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的管理,未经消毒或无害化处理,不得排放、清淘或作农肥。2.医院必须设臵污水、污泥处理装臵,并有专人负责。

3.污水处理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正确掌握有关卫生知识及设备操作技术。

4.处理后的污水、污泥应符合国家《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并定期检测。5.化学毒性废物的管理遵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执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遵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放射防护条例》执行。

九、医院感染的防护管理制度

1.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制定以下内容: 1.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白衣,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1.2工作人员的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2.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3.医院感染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3.1基本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内层圆领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3.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SARS病房的工作人员(医、护、技、工、勤);转运疑似 SARS和临床诊断 SARS病人的医务人员如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十、医院职工培训考核制度

(一)岗前教育制度

1.医院要对每年新分配到岗的职工实行上岗前教育。岗前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周。

2.上岗前职业教育主要内容:政治思想与理念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教育;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医院工作制度、操作常规、医疗安全措施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医学文件(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与质量标准;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当地医疗卫生工作概况及所在医院情况;现代医院管理和发展等有关内容。

3.岗前教育要经院方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

4.其他新上岗的职工,要依照本制度进行自学和考核。5.岗前教育集中培训应与试用期教育结合起来。新上岗的医务人员在试用期内,除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外,仍须坚持岗位教育培训,并在转正前作出评价。

(二)在职职工规范化培训制度

1.根据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医院必须实行在职职工终身教育,抓紧抓好人才培训工作,从难从严要求,进行正规训练。

2.医院对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应设专人管理,在主管院长领导下,负责计划、组织和考核,建立技术档案。

3.医院和科室应制订出在职职工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计划,以及保证计划完成的具体措施。

4.对所有职工的培训,都要强调强化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可采用通过岗位实践、脱产进修、建立导师制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和深化专业理论、实践能力以及外语水平。

5.医院定期检查培训计划执行情况,至少一年一次。对培训人才成绩突出的单位,应予奖励。

十一、查对制度 1.临床科室

1.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1.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臵前查;服药、注射处臵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1.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1.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1.5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2.手术室

2.1接病员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用药以及所带的病历资料。

2.2实施麻醉前,麻醉师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经。

2.3手术切皮前,实行“暂定”,由手术者再次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2.4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2.5除手术过程中神志清醒的患者外,应使用“腕带”作为核对患者信息依据

3.药房

3.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医师签名是否正确。3.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4.血库

4.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逐步推广使用条形码进行核对。

4.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瓶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5.检验科

5.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5.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5.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以及标本的质量。5.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5.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6.病理科

6.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6.2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6.3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6.4发报告时,查对单位。7.医学影像科

7.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7.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7.3使用造影剂时应查对病人对造影剂过敏 7.4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8.理疗科及针灸室

8.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8.2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8.3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8.4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9.供应室

9.1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9.2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9.3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9.4高压消毒灭菌后的物件要查验化学指示卡是否达标 10.特殊检查室(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基础代谢等)10.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10.2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10.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11.其他科室

应根据上述要求精神,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对制度。

急诊科相关工作制度

一、急诊管理的任务

急诊科的主要职能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慢性病急变和急性创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及其引发的急性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和抢救等工作。具体来说,它承担急诊、急救医疗护理工作、急诊救护人员培训、急诊医疗护理科研工作等任务,但其首要任务是保证及时、迅速、准确地抢救急、危重症病人。

二、急诊室工作制度

1.医院要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急诊科(室)能力,做到专业设臵、人员配备合理,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

2.各级各类医院均应设臵急诊科(室),实行 24小时开放随时应诊,节假日照常接诊。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设臵相应内部工作部门,医院并能为急诊患者提供药房、检验、医学影像等及时连贯的服务。

3.急诊科(室)应配有经急诊专业培训的专职医师、护士,固定人员不少于60%,各临床科室应选派有临床工作 3年以上的医师参加急诊工作,轮换时间不少6个月。实习期医师与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进修医师至少应经科主任批准方可参加值班。

4.医疗、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急诊工作的监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协调工作。

5.急诊科(室)、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急诊会诊迅速到位。对急诊病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捷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疑难、危重病员应即请上级医师诊视或急会诊。

6.对危重不宜搬动的病员,应在急诊室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对立即须行手术的病员应及时送手术室施行手术。急诊医师应向病房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

7.急诊室各类抢救药品及器材要准备完善,保证随时可用。由专人管理,放臵固定位臵,便于使用,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

8.急诊室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建立各种危重病员抢救技术操作程序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9.急诊室应设立留院观察病床,病员由急诊医师和护士负责诊治护理,提高救治水平。要认真写好病历,开好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采取诊治措施。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

10.对危重病人较多有条件的三级甲等医院可设臵急诊科病房、急诊ICU,但须由专职医师与护士负责诊治护理,规范管理。

11.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遇重大抢救,需立即报请科主任和院领导亲临参加指挥。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和无名氏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2.急诊病人不受地域与医院等级的限制,对需要转院的急诊病人须事先与转去医院联系,取得同意后,方得转院。

三、抢救室工作制度

1.抢救室专为抢救病员设臵,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设有危重症抢救流程图。

2.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臵,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3.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4.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5.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一周时重新灭菌。6.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7.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8.每次抢救病员完毕后,要做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四、急诊观察室制度 1.不符合住院条件,但根据病情尚须急诊观察的病员,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2.各科急诊值班医师和护士,根据病情严密注意观察、治疗。凡收入观察室的病员,必须开好医嘱,按格式规定及时书写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及处理经过。

3.急诊值班医师早晚各查房一次,重病随时。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及时修订诊疗计划,指出重点工作。

4.急诊室值班护士,随时主动巡视病员,按时进行诊疗护理并及时记录、反映情况。

5.值班医护人员对观察病员的临时变化,要随找随到床边看视,以免贻误病情。

6.急诊值班医护人员对观察床病员,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交接班工作,必要情况书面记录。

五、首诊负责制

1.病人首先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须及时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

2.诊断为非本科疾患,需请其它科室会诊。若属危重抢救病人,首诊医师必须及时抢救病人,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坚决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病人。

3.被邀会诊的科室医师须按时会诊,执行医院会诊制度。会诊意见必须向邀请科室医师书面交待。

4.首诊医师请其它科室会诊必须先经本科上级医师查看病人并同意。被邀科室须有二线医师以上人员参加会诊。

5.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疗管理部门或总值班协调解决,不得推诿。

6.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

7.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须先抢救,同时由病人陪同人员办理挂号和交费等手续,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

8.首诊医师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在病人稳定之前不得转院,因医院病床、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须由二线医师亲自察看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转院,对需要转院而病情允许转院的病人,须由责任医师(必要时由医疗管理部门或总值班)先与接收医院联系,对病情记录、途中注意事项、护送等均须作好交代和妥善安排。

9.首诊医师应对病人的去向或转归进行登记备查。

10.凡在接诊、诊治、抢救病人或转院过程中未执行上述规定、推诿病人者,要追究首诊医师、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

六、抢救制度(重危患者抢救常规)

1.抢救工作须组织健全,分工周密,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分秒必争。

2.在抢救中应由急诊科主任、护士或在场的最高职称的医生担任组织抢救工作,参加抢救的人员应服从指挥,准确地完成各项工作。抢救过程应严格执行正规技术操作及查对制度。

3.必要时由医院组织抢救组进行抢救,在听到抢救的呼叫讯号后,参加抢救人员立即奔赴急诊科参加抢救工作。

4.经抢救后病情允许移动时,应迅速送入监护室或病房。如需继续抢救或进行手术者,应预先通知病房或手术室做好准备。留监护室继续抢救治疗者,待病情好转后再送入病区。

5.凡经抢救的患者,应有详细病案及抢救记录,抢救工作告一段落时,应作小结。

七、急诊会诊制度

1.如遇需其他科室处理的重危病人,首诊科室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口头交接班。

2.紧急情况下,经治人员或科室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被邀科室人员须于5分钟内到达邀请科室。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大批病人的抢救,需及时请多科急会诊,要求尽早赶到配合抢救,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再补写会诊单及应邀科室的处理意见。

3.不超过24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本注以“请××科会诊”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及时前来会诊。超过24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除应书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被邀请科室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嘱其及时到达会诊地。

4.会诊时,急诊经管医师应为会诊准备好必要的临床资料,并陪同检查、介绍病情,应邀医师认真填写好会诊记录。

5.会诊后需入院治疗者,由医师开出入院证,值班护士电话联系住院床位。

八、急诊值班、交接班制度

1.值班医师必须准时接班,和交班医师及其它医师认真做好病人的交接班工作,对于危重病人需在床边进行,并做好每日交接班记录。

2.对于重危病人,交接班医师必须及时完成书面交接班的记录,做到每班职责分明,有据可查。

3.接班医师需检查科内各项抢救器械及通讯工具工作状况,以免出现故障,影响抢救。4.值班医师接班后须全面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病情,尤其对危重病人更应做到心中有数。

5.值班医师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处理经过及时作书面记录,并根据病情需要,可通过医务科、总值班、科主任组织非值班本科或相关专科医师协同抢救。

6.对于其它科室的会诊要求,必须及时会诊,并有相应记录。

7.各科值班医师不得擅自离岗,必须离开时须告知去向,保持通讯通畅,接到呼叫后5分钟内到岗。

8.值班员在值班期间禁止干与医疗业务无关的私活。

9.各科轮转由科主任确定,在轮换前一工作日完成交接班工作,对于危重、疑难病人应在床边进行。

九、急诊科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急诊科每月进行一次重危、疑难、死亡病例讨论,认真做好记录。2.遇危重及三次诊治不能确诊的病例或死亡病例,应随时会诊,及时讨论,以便总结经验,提高对重危、疑难等病例的诊断正确率和抢救成功率。

3.讨论由急诊科各相关人员参加,不得无故缺席。

4.重点对病因、病理、病情、诊断、鉴别诊断及救治要点及各科协调配合等进行讨论评价,特别对不足之处应及时整改。

5.必要时应随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抢救和讨论,被邀请科室不得无故推诿。

6.讨论时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在急诊、重危、疑难病例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十、留观病历书写制度

1.留观病人由急诊科接诊经治医师书写留观病历。

2.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婚姻 情况。以上各项均需详细填写。年龄以周岁计,一岁以内月计,一月以内以日计。职业应注明工种。

3.留观病历:包括留观病历首页和留观病程录两部分。首页为表格式,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月经生育史、家族史、体检、初步诊断,医师要签全名,入院观察日期具体到分。留观病程录内容和基本要求同住院病历病程录,按照《江西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书写。

4.病人出院,要书写出院录,要明确病人去向及出院医嘱,留观病历由急诊科统一管理、保存。

十一、病人入院护送制度

1.急诊科为急、危重病人入院设立了绿色通道:全体人员必须有急诊、服务、窗口意识,熟悉急诊科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坚守岗位。

2.对急、危重病人来急诊科就诊,医务人员必须在急诊科门口接诊,态度和蔼,用语文明。

3.凡急、危重病人接诊后严格按照各项抢救程序做好急诊抢救工作,陪同并护送病人做必需的检查,对严重颅脑外伤、胸腹联合伤、大出血等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一切准备,必要时送入手术室,危重病人电告病房做好床位准备及抢救的准备工作,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协助办理入院手续,护送入院。

4.护送患者时应注意安全、保暖、人文关怀,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输液、用氧及各管道通畅,对外伤骨折患者注意保持体位,减少痛苦。

5.传染病人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送入病房后要进行终末消毒。

6.送入病房后,应向病房医务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如病情诊断、用药处臵、生命体征、辅助检查、各管道通畅情况。

7.接待病人、家属的咨询、问讯,指导医院路线、方向。

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职责

(一)调度员职责

1.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执行医疗规章制度。

2.做好交接班工作,检查、测试通讯设备,当班不得擅自离岗,呼叫电话十秒内(铃声2次)必须应答。

3.接到急救呼救信息后,问明地址、联系电话,判断病情及现场情况,合理派出救护车及医护人员,做好记录。

4.遇到重大灾害事故呼救时,首先问明情况(如: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种类、伤亡人数和程度、联系人及电话等)迅速组织医护人员和急救车辆,同时汇报院前急救站领导或值班领导。

5.做好通信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工作,发生故障时,向领导报告,立即采取措施,保证通讯畅通。

6.急救通讯设备不得用于非急救通讯。

7.调度人员在工作之际,仪表端庄,语言文明、规范,努力提高调度、指挥、协调能力,做好调度和指挥工作。

(二)急救医护人员岗位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抢救成功率。2.在急救中实行医生负责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做好院前急救工作。

3.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操作常规,积极妥善处理好院前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医生要将病情、治疗方案、转送医院及时告知病家,请病人或家属签字。转送中做好途中监护工作。

4.病人转送至医院急诊科或其它科室后,必须与当班医务人员交代患者病情和用药情况,写好院前急救病历,严格遵守病案管理制度。

5.保障设备完好,提高使用率,及时补充药品和器材,保证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按常规进行器械与车厢消毒。

(三)驾驶员职责

1.急救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遵守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热爱院前急救事业,认真做好院前急救运输工作。

2.保护救护车内各种配套设备,做好出车前检查和日常保养与清洁,保证救护车完好。

3.熟知本地区交通道路情况,服从调度室下达的各种急救指令,迅速出车。4.主动配合医生、护士,共同完成急救任务,如病人无家属在场,负责联系病人家属。

5.严格遵守物价规定,合理收费。6.不准私自动用救护车。

7.积极主动参加安全学习和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驾驶技能。8.车辆发生故障时及时报修,不合格的车辆不准上路。

(四)服务队人员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积极热情,认真负责。

2.认真接受院前急救常识的培训,掌握基本急救技能。3.听从医务人员指挥,完成病人的搬运、转送工作。4.保持工作服及担架清洁卫生。

5.正确搬运病人,保证病人搬运途中安全,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五)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主要职责

1.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4.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5.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6.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7.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8.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 9.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10.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11.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

12.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急诊人员岗位职责

(一)急诊科主任职责

1.在院党委、院长领导下,负责急诊科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2.负责制定业务技术建设规划、工作计划和医疗护理质量监控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和总结。

3.负责组织并参与急诊伤病员的诊治、危重患者的抢救、复苏与监护,适时组织院前急救。4.组织指挥大批创伤、中毒等重大急诊病人的救治,并及时向医务科和院领导报告。

5.经常检查急救药品、器材的使用、管理情况。

6.负责组织本科业务训练、人才培养和技术考核。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并担任教学。

7.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新业务和科学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

8.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进行安全教育,严防事故、差错。

9.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掌握科室人员思想情况、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提出考核、晋升、奖惩和培养使用意见。

急诊科副主任在急诊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按分工履行主任职责的相应部分。

120院前急救站工作总结 篇6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及市120指挥中心的指导下,我站较好地完成了院前急救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量统计

本我站共出车4389车次,运接诊病人3150人,其中收住院1954人,空车率30.3%,收住院率64.1%。

二、急救站概况

我站目前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为740平方米,开展业务包括院前急救、急诊门诊及留观治疗,现有医师1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8名;护士15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3名;司机6名,平均驾龄为15年;急救站配备救护车3辆,其中重症监护型1辆,普通型2辆;观察床14张,重症监护床2张,抢救床2张;车载及院内急救设备基本满足现有业务需求。

三、建设与待遇同步,稳定急救队伍

不断强化院前队伍建设,为急诊配员,其中主治医师1名,男护3名,业务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医院领导为了提高急诊人员2待遇,不但提高了绩效工资核算方法,同系数不低于优势临床科室绩效水平,还在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120急救人员的团队凝聚力,也稳定了急救队伍。

四、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急救行为,狠抓安全管理。

科室积极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特重大突发事故流程,并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各项工作制度,在完善制度的同时,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

五、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月定期组织急救业务学习,尤其是按照中心培训计划,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包括中毒、心血管、创伤等严重危及生命的课题;同时注重对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练,人人操作规范化,规范操作熟练化”,力争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畅通、专业的生命绿色通道。

六、加强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我院整体形象

根据中心要求,由主任牵头,护士长精心组织,我站成立了培训小组,分批次到学校、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全年共外出培训10次,受训人数达2025人,场场精彩,均受到一致好评。

科室组织业务骨干到社区义诊,为老百姓免费诊病,全年共下乡义诊15次,义诊半径达30公里,受益百姓达2000余人。

七、正确面对问题,持续完善改进

1、没有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监护室,满足不了病人在急诊办住院治疗的要求,也严重制约了科室业务人员的成长。

2、业务开展缓慢,急诊就诊人员少,疑难病种少,虽然今年外派了2人次到内科学习,但总体业务提高空间不大。

3、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尤其是医生人数短缺,年轻医师偏多,高学历人员偏少,严重阻碍了梯队建设。

4、院前与院内没有分开,拉来的病人还需要院前人员处置到底,主班医生还要看门诊,严重影响了出车速度,造成经常出现“有车派不出”现象。

5、救护车车辆偏少,虽然我们为2级急救站,按照要求应该配备5辆救护车,但我站目前全天接警均为10余次,3辆救护车就足够用,所以没有必要配备太多车辆;再者车辆中有1辆已经为报废状态,车况极差,安全隐患重重,已向领导做了购新汇报。

6、抢救用及治疗用设备部分老化,设备申请进度缓慢。

八、2019年工作计划

1、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继续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努力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2、继续狠抓医疗质量安全,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就医流程;强化细节与环节管理,定期考核,不断整改完善。

3、加强急救设备的培训,让所有人员均能熟练操作。

4、更新急救设备,拟申请车载呼吸机2台,洗胃机1台,微量泵1台,心肺复苏机1台。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自查 篇7

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 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急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也是院内临床急救的基础。其目的是抢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伤残, 因此, 快速、准确、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军队医院的不断调整, 一些中小医院在编制、体制上不断被压缩, 而承担的任务却没有减少, 因此加强医院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小医院院前急救能力建设进行探讨,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 从而实现“平时保健康, 战时保打赢”的目标。

1 主要做法

由于目前处于和平年代, 因此急救技术和急救经验的积累只能在平时的医疗实践和训练中实现。因此, 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机制, 对于提高医院整体院前急救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1 健全急救组织, 制定急救预案

目前, 由于中小医院编制少, 不能组建专业的院前救治队伍。因此, 应先以健全组织为主, 成立以急诊科为基础的院、科两级急救组织。在医院级成立由高级职称专家组成的应急救治指导小组, 急诊科抽调经验丰富的资深医护人员组成院前急救小组负责具体实施, 确保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救治, 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院前急救能力。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及周围社情民情, 科学预测医院可能面临的任务, 制定切实可行的院前急救预案。预案要明确院前急救小组各级人员职责, 设定启动应急急救的程序和方法, 科学划定应急急救的种类, 规定每种急救方式的工作流程, 确保预案一旦启动, 能够各司其职, 高效运转。制定严密的抢救制度, 在挽救患者生命和急救医生能够快速正确地处置病情的基础上, 正确规范急救护理流程, 科学制定《常见重症抢救预案》和《危重病员抢救规则》。同时, 制定心脏病、休克、脑血管病、中毒、急腹症等常见急症的相应抢救护理流程图,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时, 应立即停药平卧、保暖、氧气吸入、通知医生→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和应用激素类或抗组织胺类药物根据病情发展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

1.2 确立急救目标, 加强互联互通

根据院前急救的任务类型, 制定急救目标。首先, 要在时间上保证院前急救出诊的快速性, 做到目标明确、路线熟悉。其次, 要正确运用急救药品, 院前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最后, 要严格落实院前急救护理记录质量, 从根本上提高院前急救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立无缝链接的院内急救通道, 院前急救人员在对危重患者进行现场抢救的同时, 及时与院内相关科室沟通告知患者的情况, 必要时可通过电话获得对患者更准确的抢救指导。与此同时, 相关科室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 安排医护人员在专用电梯口迎接, 患者进入病房后, 院前急救人员与病房医护人员一起投入抢救, 并严格做好交接工作, 从而确保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链接[2]。

1.3 完善急救配套设备, 科学配置急救人员

目前, 军队医院的卫生装备器材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新, 但部分中小医院现有设备仍不配套, 技术性能差, 对民用医疗装备的依赖性过大, 制约了院前急救能力的建设, 因此必须科学筹划,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

(1) 加强救护车的配备。救护车一般有2种类型:普通型和危重病监护型。普通型救护车设备包括担架与运送保护用品、止血用品、人工呼吸器具、绷带夹、手术器械、急救用具、夹板、护理用品、消毒器具、必要的药物、一般消毒液等。危重病监护型救护车在以上基础上还备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气管插管、自动血压计等。除了上述医疗器械外, 根据常见内外科疾病种类, 还应随车配备内科急救箱、外科急救箱等, 以满足特殊情况下的需求, 提高应急救护的质量。救护车内仪器应定点存放, 专人管理, 任何人不得擅自挪动, 保证需要时能够快速准确取用。护士要及时检查车内急救仪器情况, 确保仪器完好率100%, 发现问题要立即解决。车内急救药品也要建立药品一览表, 内容包括物品药品名称、规格、批号、有效期、失效期、数量等, 每次都要专职护士检查签名。每班次“120”护士都要仔细对照一览表, 检查急救物品是否齐全、过期, 药品封袋是否完整。如药品物品使用完, 要及时补充。在一览表上做好记录, 每月一张表, 以便核对, 同时内外急救箱亦建立物品一览表, 以便核对。由医院根据急诊科室人员表现, 选派1名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主管护师兼任设备管理员。每2周必须对救护车内急救物品、药品进行大检查, 如有异常情况, 及时修正, 确保抢救物品完好。

(2) 坚持多法并举。针对人员难固定、训练难落实、业务难提高的情况, 灵活采取有效举措, 科学配置急救人员, 不断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技能。参照相关急救单元的人员组成[3], 院前急救由急诊科具体负责。每天院前急救各有1名医生、护士、司机值班, 值班人员分工明确, 保障医疗抢救设备、药品、通讯、运输工具正常运转。

(3) 抓好专业培训。院前急救护士必须是护理专科学校毕业, 经过1~3 a的临床专科轮转学习后, 才可参加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院前急救医生应是正规院校毕业, 大专以上学历, 参加正规住院医生培训不少于3 a, 熟悉院前急救操作规程。同时, 鼓励急救人员个人自学, 医院将对取得高一级学历的在职人员实行报销学费的奖励, 从而不断增强急救队伍的专业素质。

2 对策及建议

正确、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前现场急救,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4]。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 关键在于平时准备, 除了必要的设备建设以外, 关键要明确急救的操作流程, 探索多种可行的训练方式, 加强急救人员训练, 把急救训练与平时的任务结合起来, 真正使急救训练落到实处。除了立足岗位培训外, 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 重点突出急救医学特色。

2.1 明确急救流程及培训内容

院前急救要严格执行卫生部急诊管理要求, 定期开展抢救技能培训, 保证各类应急救治时间。培训主要以心肺复苏为主, 其基本流程如图1、图2所示。

培训的内容主要有: (1) 基础和高级生命急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 (2) 急救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剂量和观察要点。 (3) 常见急症的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 (4) 救护车内所有设备的使用技术, 如除颤仪、监护仪。

参与急救的人员每年进行1~3次理论和实践学习, 包括院前所有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保养、适应证、注意事项以及设备的结构性能、模拟抢救操作演练及熟悉车内设备放置位置等。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每年对全科人员考核一次, 确保人人过关。此外, 要提高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 使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驾轻就熟, 并密切配合医生。对新增仪器由医学工程科技术人员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设备相关问题培训, 待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仪器各项操作后, 才能投入临床使用。

2.2 明确现场及途中急救措施

(1) 对重度昏迷和口、面、咽部外伤出血, 有呕吐物、血液等误吸引起的呼吸道梗阻者立即行气管插管, 防止因呼吸道梗阻引起的缺氧和器官损害, 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2) 对严重多发伤, 伴休克者应有效制止活动性出血, 立即吸氧, 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快速输液扩容;胸腹部外伤怀疑出血者可行诊断性穿刺, 病情危重者立即通过“生命绿色通道”, 将患者转移至创伤手术室行“损伤控制性手术”, 力争在30 min内采取手术。 (3) 急性重度颅脑损伤多为开放性伤口, 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伤口局部包扎, 以减少污染和防止再出血。严重出血或活动性出血者应及时压迫止血, 盖上无菌纱布后加压包扎, 有脑膨出者应防止膨出破裂及受污染, 尤其枕部较大的膨出物, 需用无菌碗、碟覆盖或纱布圈保护包扎;耳鼻漏者, 应保持外耳道和鼻孔周围的清洁, 严禁堵塞和冲洗耳鼻道, 避免漏液逆流, 导致颅内感染, 还应快速给予止血剂和静滴20%甘露醇, 同时对昏迷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窒息。 (4) 开放性外伤者, 先进行清洁、简单包扎、止血、止痛、防止感染, 对颈部、四肢外伤有效固定, 避免损伤加重。对胸部外伤合并肋骨骨折者给予胸带固定, 闭合性气胸导致严重呼吸困难者立即给予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术, 做到稳、准、轻、快。 (5) 发生外伤后, 意识清醒者会因突发严重外伤产生恐惧感, 造成不良心理刺激, 迫切要求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因此, 医护人员要以从容镇静、和蔼可亲的态度, 熟练的操作技巧, 合理的心理疏导、心理抚慰和必要的心理治疗, 给予他们安全感, 尽快赢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创伤的信心。

2.3 科学统筹急救资源, 建立急救绿色通道

伤病员的生命和救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救治的时机。美军研究了越南战争伤病员阵亡和伤死的情况, 总结出了“黄金救治时间”理论[3]。因此, 为院前急救患者开辟急救绿色通道, 能够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痛苦。

目前, 军队中小医院保障的干休所老干部正处于“三高期”, 急症发病率高, 正确的院前急救非常关键。利用有限的急救资源, 建立科学的院前急救帮扶机制, 开辟急救绿色通道非常关键。对基层医疗组织要帮助成立急救小组, 根据老干部所患病情况制定个体化抢救方案, 每季度定期到干休所进行模拟抢救演练, 通过彼此间的互联互帮, 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保证患者在危急时刻得到及时救治。

3 结语

在新阶段, 军队中小医院的发展既面临诸多挑战, 也存在很多机遇, 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 既是和平年代的重要任务, 也是为未来战争战伤救治做准备。院前急救预案的科学制定、药品器材规范的管理、急救人员的科学组训、急救绿色通道的开通, 不仅保证了军地患者院前抢救的成功率, 也锻炼了我们的队伍, 提高了战时卫勤保障力。

参考文献

[1]范锦.谈如何促进院前急救发展[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5) :139.

[2]严梅凤, 陈奕雯, 唐江鑫.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当代护士, 2010 (1) :152-154.

[3]王烈明, 张灼, 卢军, 等.“前出急救单元”的优化构想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7) :100.

上一篇:平面设计专业广告公司实习报告下一篇:动物园游记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