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精选8篇)

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1

1.事业单位风险类型事业单位的下是非营利性的,因此,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事业单位风险属非经营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财务工作由潜式风险变为显式风险。本文事业单位财务掼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筹资风险 筹资主要分为主权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主权筹资所筹集的资金为永久性资金,不用归还及支付使用成本,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等;债务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主要是从银行取得的贷款。目前,事业单位负债大多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投资数额大且期限长,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可能性上调利率,仅偿还贷款利息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1.2投资风险 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对外投资能力不足。在对内投资方面,事业单位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了较大投资,超过了正常资金承受能力,资金周转困难,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1.3支付风险 事业单位面对商务信息的发布内容和传播方式没有正确的辨识,以至于对商务信息的合法性、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缺乏正确的判断,导致货款已付,而货物未收到现象,就是支付风险。1.4核算风险 事业单位核算风险表现在,一是会计操作风险,主要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二是账务处理、账户核对、事后监督方面的风险;三是结算工作中的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凭证印章密押和压数机管理风险。1.5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即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进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对财务预算人员而言,道德风险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非法牟利。2事业单位风险传导事业单位通过资金运动将整个单位联系为一个经济系统,一旦网络中某个财务关系产生财务风险,将通过特定载体发生传导、延伸、波及等现象。广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的路径传导到其财务关系。狭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某一理财环节财务风险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理财环节。2.1风险传导路径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包括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通过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传导、通过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载体主要是资金、信

楚都宜城网 iyd

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2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是指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 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 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 以保证事业计划及任务的全面完成。它既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定员定额管理、财务监督和分析等, 其中预算管理是核心, 财务监督是保障。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1) 确保国家资源有效利用, 保障事业单位基本运行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资金, 主要是来源于财政,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目标, 就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 通过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 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基础操作规范, 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财务审计和检查, 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确保国家资源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

(2) 积极筹资和投资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是财务管理的发展目标。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自身立足和社会形势的需要, 努力追求在保证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基础上, 获得资金流入, 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从过去单一的依靠财政拨款转向社会和市场拓展资金来源, 逐步实现从政府办事业向社会办事业转化。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 开拓筹资新渠道, 争取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获取较多的资金。

(3) 实现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业务活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财务管理不应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 而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 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 将事业单位所得继续投入事业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事业单位和事业发展的双赢, 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最大化。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预算管理约束落后

虽然近几年新型财政体制不断深入, 很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观念依然较为薄弱,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没有认真实行零基预算, 仍旧习惯于采用基数递增的方法来进行预算的编制, 从而造成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结果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 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情况和体现预算执行年度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主要表现在:第一,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滞后性和盲目性, 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约束力和严肃性。事业单位预算年度为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但大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年度的4月份左右才能够完成预算并且实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没有对以前年度的支出结构和其他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和对未来有关事项进行科学预测的情况下仓促编制预算的。第二, 尽管财政部门要求各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采用零基预算法, 但在事业单位实际编制年度预算工作的过程中, 总是停留在自身既得利益上, 都争取在上年的基数上有所增长, 基数法仍被各事业单位普遍沿用。第三,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目前在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当中, 大部分单位没有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方面进而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而是将工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对预算的事中控制方面, 将单位支出项目的合规性作为工作的重心, 导致在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本末倒置。

2.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突出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各个事业单位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对相关的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目前, 在事业单位资产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 主管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资产调剂使用制度。由于各级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没有建立相关的资产管理制度来对现有的存量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 一方面导致有的事业单位对相关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或者长期闲置, 而另一方面则是另外一些事业单位的资产重复购置,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第二, 用项目经费购置资产与预算管理相脱节。由于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向事业单位提供的有关资产购置经费没有经过有关财政部门等相关资产管理部门的评审。第三, 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 在科目设置上, 没有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其次, 我国的事业单位根据相关会计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没有对固定资产按照其原值和相应的使用年限进行计提折旧, 而是按其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提取固定资产修购基金。第四, 资产管理的信息传递管理不完善。目前, 对于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相应的建立和完善, 关于资产相应的保管和领用没有建立台账进行有效的管理, 更谈不上资产的盘点制度。

3. 财务风险管理尚未引起重视

由于受经济利益与政绩的诱惑, 许多事业单位忽视自身财务风险而一味地去追求单位的规模效益, 不可避免地将负债经营的企业经营理念引入到了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来, 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赤字预算。这种由于预算监督职能弱化、管理层的不当决策引发的事业单位经营风险, 己经成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事项。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 因此, 与企业等其他营利性组织的财务活动相比,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第一, 支付风险。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的方式来对其各个支出项目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使得整个事业单位的支出结构保持合理和有执行的依据。第二, 管理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而造成了自身财务活动中管理的盲区。首先,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落实的力度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其次, 由于单位内部监督措施不到位, 极大地削弱了财务管理过程当中监管的控制力度。与此同时, 由于事业单位管理手段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4. 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 一方面,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而单位领导也不重视内部控制, 造成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完善, 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在内部控制当中内部审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事业单位根本就没有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岗位, 而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对该岗位进行了设置, 却独立性较低, 使相应的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 自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以来,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财务监督, 但突击性、专项检查多而日常监督少, 缺乏事前、事中监督, 对全方位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责少, 难以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 实施绩效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是需要纳入到国家预算体系的, 因此, 对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管理显得十分的重要。

首先, 加强对预算编制过程的管理。要想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 就必须从源头上强化对预算资金的控制, 而对预算编制的管理就是其中的重点。事业单位要在各级财政机构的指引下, 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预测的年度内用款数量, 详细地编制年度预算。在编制方法上, 逐步推广零基预算方法, 细化预算的各项收支项目, 大力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 保证预算与实际水平相符合。

其次, 加强预算的执行绩效控制。建立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信息库, 严格执行部门预算,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执行的有效监控, 在事业单位编制的部门预算进入实际执行阶段后, 内部各个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预算执行, 财务人员要对各项支出严格把关, 并且按照相关预算的支出进度进行控制。

最后, 切实做好预算绩效的后期考核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投入产出为其机制导向对事业单位相关预算支出进行管理。以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绩效反馈以便于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个人将相应的考评结果与其自身的工作水平进行比较, 从而找出差距, 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2. 完善资产运行管理制度

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着用项目经费购置资产与部门预算管理脱节的现象。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下达经费前, 必须将相关的资产购置事项报本级财政部门进行批准。同时,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监管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 还应规定对于用其他资金为本单位购置限额以上资产的, 必须将相关资产购置事项报主管部门审核。此外,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有关事项报财政部门进行备案。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资产调剂使用制度, 使得各单位能够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有效整合来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各主管部门和相应的财政部门, 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来及时准确地掌握所属各事业单位所拥有和使用的各项资产的状况, 进而推动国有资产在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提高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对资产调剂使用中, 还应当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流动审批手续, 即在同一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调剂使用应当报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同意, 而在同一主管部门所属的各事业单位之间进行调剂时, 应报主管部门进行相应的审核批准。

3.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 将相关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确定控制目标时, 应当先保证其在各项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并且应当确保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形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事业单位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运用相关的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比较, 可以对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 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将财务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 就必须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地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既是规范本单位财务行为的要求, 同时也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4. 强化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为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需要加强对其的监督工作。首先对于内部监督, 建立财务收支活动全程监管体系。一是建立事前监督机制。主要是对资金分配的各项制度规定、程序的监督, 努力做到资金出入口规范化、管理模式化、操作程序化、项目资金运作透明化。二是建立事中监督机制。主要是对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事项进行日常监控。并充分运用对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即时监控, 拓展监督空间, 硬化财务监督约束。三是调整和完善事后监督机制。事后监督要突出抓难点、抓热点、抓绩效, 为改进、提高财政整体管理水平当好参谋。其次对于外部监督, 加强国家财政机关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审计及其日常监督和检查工作, 从而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对此, 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注重财务管理对策方面的研究, 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体制, 力争为我国国有资产的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涛.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几点体会.会计之友, 2009 (8) .

[2].李文杰.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财务的形响.财会通讯, 2010 (6) .

[3].潘成利, 陈之院.提高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研究.财政监督, 2009 (8) .

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财务预算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也离不了对物质的管理,而预算管理正是通过制定预算、监督管理对物质和资金的使用运行进行补充、更换和维护,通过对支出额度的严格控制不仅能防止个人贪污腐败和非法挪用单位财产的行为,更是降低单位资金浪费率,优化单位资产补充、配置和更换的有效手段。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结构复杂,而预算管理和执行工作也是涉及部门多、范围广,且单位内部各部门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职能,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增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配合,减少各部门在行使职能权利时的冲突和矛盾,并为指定目标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有效推动单位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在一些单位内部,因思想腐败随意挪用资金或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造成单位资金的流失,降低了预算职能的作用发挥,更使政府的廉政作风大打折扣。而通过预算管理和对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针对性的对各部门进行惩奖可以有效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让单位全部职工自觉参与到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来,促进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欠缺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或补贴,不需要像其它企业一样自负盈亏,也正因为感觉钱来的很容易,从思想上就轻视财务预算管理及其作用。经费来自上级单位按预算拨付,如果没有合理的预算计划将导致预算与规划相脱节,不利于单位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有些单位不重视预算工作,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制定专业的预算制度、预算组织与预算执行目标等,更没有将项目预算和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单位预算资金管理不到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意识的欠缺。

2.没有质量较高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工作是进行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项合理的预算编制对预算的执行、控制都有重要作用,预算编制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编制不当直接影响财务预算结果。目前,一些单位还存在编制时间不合理,编制方法不正确,编制内容不够全面,较为简单,缺乏详细、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经费问题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职能较差,预算部门工作也不是很规范,经费预算支出和金额没有严格依据,还经常发生经费互相挤占、随意挪用经费等现象,导致预算经费没有得到合理使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同时,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经费考核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

4.预算资金管理不到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人员整体预算管理水平不高,如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接受预算管理的系统学习、对先进的预算管理策略也缺乏了解、财务分析能力一般等,这些原因直接导致预算资金管理不到位,如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财物预算管理往来款项的管理不健全、单位账务清理不及时等。

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思想决定行为,加强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首先应要求单位领导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意识,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对预算的管理指导,有利于统筹安排单位的经费预算,也能很好的避开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浪费。其次单位要重视预算管理意识的灌输,让单位员工摒弃过去轻视、无视、错误的思想意识,全面正确的认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去除单位内部的腐败、懒散思想,加强廉政作风。最后要让单位所有员工认识到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明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到各部门与每位员工,并非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需要人人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很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2.科学编制单位财务预算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环节,预算编制不科学,直接导致预算执行和评价工作失去实际意义。一个单位的预算如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会造成一些方面资金预算不足,不能满足行政需要,而另一些方面则资金预算过大,形成大量结余,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各单位应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预算编制前,应当对本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进行分析,特别是现金流量、期间费用等的控制目标,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根据单位当前的财务结构、管理性质、政府职能、发展内容等对财务预算与分配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参详,科学编制单位财务预算。此外,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横向将预算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寻找影响预算目标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控制;纵向将各项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最终的岗位和个人,明确责任部门和最终责任人。

3.行政事业单位控制预算经费的几点思考

一是预算经费的编制应该建立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水平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节约、有效的原则编制,充分了解预算编制的标准和关键,根据单位核定的人员编制、车辆编制、国家和地方有明文规定的考查学习事项编制经费预算,正确区分预算内核定支出和超预算支出,保护国有资产完整。二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经费管理控制制度,经费有了合理的编制,单位应以经费预算为依据,将费用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按时间和工作进度对费用的支出进行控制,确保经费支出在预算之中。三是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杜绝超标准、超范围的不合理支出,并对经费超支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应对策和调整预算指标提供现实的证据。政府可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考评制度,制度要侧重对日常支出费用的控制与节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对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严肃处理。

4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的管理

首先要强化资金管理、岗位职责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要增强资金支出的合理性与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良好的分配和规划,在预算编制时不仅要关注资金支出的总额控制,还要关注所有资金使用的结构控制,尽量细化资金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更加合理的地方,重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实效性。最后各单位要清楚把握形势、把握全局,全力保障民生支出需要,全力确保行政正常运转,全力统筹预算内外财力,全力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全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全力增强预算刚性约束,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到促发展、惠民生、推动城市建设上。

5.提高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和考核

除了上述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还存在财务预算执行力度严重缺乏和财务预算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不利于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各单位应建立全面完善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考核是为了更加准确的把握财务预算管理的方向和内容,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利用是财务预算管理方向与内容制定的重要参考资料,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利用。此外,预算执行与控制直接影响财务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单位要确保各部门、各员工严格按预算编制执行,避免超标支出、资金流向不明、资金记述与实际不符等现象。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费用支付的依据,是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部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促进单位资产的合理配置,进一步规范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夯实基础。为此,各单位必须以合理、完善的预算编制为基础,以多项配套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多种监督管理手段,严格执行预算,以期做好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俊华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经营者2015(5).

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小企业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小企业处于“高出生与高死亡”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因而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

一、财务管理现状及风险目前,我国小企业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有限,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类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1.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2.财务管理地位不高。小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其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企业财务管理未受到重视、财务管理在业主以外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3.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监控不力。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像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其中的几项制度,但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4.财务管理薄弱,资产管理不严。目前为数不少的小规模私营企业经营者简单地认为财务就是记账或算账,许多原始资料不提供给财务,把会计只当作纳税申报的工具,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作用。5.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大部分小企业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财务人员当作“记账”员。由于取得的资料不完整,往往造成存货、资金、往来、费用等不真实,账务处理简单化。6.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小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着种种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归纳为七种风险:开业后头3年可能出现的开业风险和现金风险,如经营者对市场上冒出的暂时需求匆忙做出反应,或者看到别人赚了大钱,也盲目跟着

楚都宜城网 iyd

浅论电费回收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篇5

电费回收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电力供求形势变化以及优质服务的进一步推进,电费回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收费难度增加、坏账风险加大,严重影响供电企业经济效益。而供电企业能有效制约用户欠费事前控制的管理技术手段单一,一旦用户欠费形成,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追收。因此,有效应对不容乐观的电费回收形势,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了供电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电费欠费种类

近年来,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的不适应和经营管理的不严密使电费回收风险逐步加大。同时,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和国家电力改革相关政策也给企业电费回收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客户欠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客户经营状况不良,无力按时足额缴费。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使大批竞争力较差、经营管理不善,以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败,经营状况恶化,无力按期缴纳电费,想转嫁债务到电力头上。如不及时催收并采取相应措施,极易形成呆坏账。

二是客户恶意欠费。一部分企业抓住市场经济体系尚未 健全的漏洞,违背诚信原则,故意拖欠电费。有意将应缴的电费资金作为流动资金使用,甚至蓄意逃避电费债务。

三是历史原因。供电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呆账、坏账,欠费企业经过多次产权变更,无法回收的。

四是供电企业自身管理和服务原因。由于供电企业抄表员工抄表错误,漏抄误抄,或者没有按时催收电费、电费核算错误、大客户停产后未及时报停产生大量欠费等。

回收风险成因

电企双方缺少沟通。作为销售方,供电公司拥有关于电力的一切信息资源,而电力客户却对自己的用电情况、经济状况完全了解。二者之间的沟通却并不是很全面、及时,有时甚至缺乏沟通。比如某用户因市场萎缩,经济周转困难,电费筹集出现问题,但供电公司却不了解。只有时刻关注用户经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并及时帮用户渡过难关,才能将电费回收中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部分客户缺乏诚信。在当前电力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部分用户却仍然因各种原因摆脱不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观念,完全不尊重供电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法人实体的权利存在,刻意拖欠电费。

有效制约手段单一。由于电力企业经营的是有形网络,任何停送电必须是在用户端进行,不能像移动、电信等企业能通过一种远方控制终端对用户用电情况实时监控和制约。经营模式固化不变。在用电过程中,先供电后付费,整个交易才能完成,整个过程的风险全部由电力企业独自承担,特别是在电企双方不能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就已经注定了电力企业将蒙受电费回收风险,造成电费呆坏帐。所以电力企业转轨过程中,应学习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原来脱胎于垄断企业的现代企业做法,实行先收费、后服务模式,有效避免电费回收风险。

缺乏考核奖惩机制。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市场营销采用“坐等上门客”营销模式,缺乏一种有效的激励制度。市场要求电力营销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交费积极程度不同、信誉等级不同的用户,实行不同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尽早交费、预存电费。对于拖欠电费者给予违约金、信用期减扣等;同时对努力程度不同的营销员工实行待遇方面的考核,如电费回收提成,电费回收率奖励等,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同时着手,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电费回收。

法律政策存在漏洞。法律规定和当前电费回收政策相冲突,让部分不诚信用户有空可钻,让基层营销人员无所适从。《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八章第三十九条规定“自逾期之日起计算超过30日,经催交电费仍未交付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停电。”而电费回收考核是当月电费回收情况。按法律规定,在拖欠的一个月里,供电所不能停电催收,可电费当月必须结清,这其中的欠费怎么办呢? 基层营销人员碰到这种情况只能是无可奈何。

另外,一些外来干预也对电费回收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为保大局、促稳定,有关部门通常对电力企业施加压力,让本可以收回的电费落空,人为造成电费呆坏账。因此,电费的回收是急需要社会各部门给予正面的支持,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风险管理和控制

电费回收是一件存在很大风险的工作。只有及时跟踪研究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对潜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才能使风险得到及时预警和有效控制。

事前控制。为完成全资产口径电费回收目标,坚持电费回收预警机制,对存在电费回收风险或出现欠费苗头的客户,超前制定风险防范预案,采取客户缴费信用评估等多种手段有效防范欠费风险,并加大电费回收工作力度。在与客户签订供用电合同或电费结算协议时,应尽可能争取有利结算方式。供电企业目前采用的结算方式主要有预付购电费、营业厅和收费点现金缴费、营业厅自助缴费机缴费、预存电费、邮政储蓄网点代收缴费等几种缴费方式。其中预付购电费按照“先购后用”的原则来结算,供电企业有最大的主动权,其他结算方式供电方都比较被动。另外,按缴费期限可划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先交费、后用电;二是边交费边用电;三是先用电后交费。第一种通过提前收费,可以避免出现欠 费和坏账,是最有利的电费回收手段。预付电费就属于这种方式。第二种主要指分次划拨电费,打破供电企业按月收费的惯例,缩短回收期限,减轻客户交费压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电费风险。其他的交费方式都属于第三种,其回收期限较长,风险较大,由于电力销售自身的特点,还不能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此,在工作中,改变以往先用电、后缴费的方式,对居民客户用电缴费采取磁卡式电表预先充值,即在城区和农村推广普及智能电表,将事后收取电费改为先购电后用电的方式,防止欠费发生。对新增客户一律以《供用电合同》或《用电缴费协议》明确“先购电后用电”结算方式;对老客户根据客户用电性质及信誉等级,在客户接受的前提下,选择加装充值受电装置,达到先购电后用电的结算方式;对不能安装充值受电装置的客户,可以采用分次划拨电费的方式,每月多次抄表,多次划拨,或者采取预存一个月电费方式,按月结算。

过程管理。对合同或缴费协议执行过程监督和控制,按合同约定的义务保证供电,正确计算电费并及时通知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缴费方式。一是随时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如发现客户用电量不正常,就指派专人跟踪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同时抓紧电费催收;如发生停产,则要求客户报停变压器,防止产生大量基本电费欠费;对客户正常生产情况下,该购电时没来购 电的,要及时了解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对改制重组、破产清算的企业要指定专人负责,必要时请律师介入,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大宗客户可采取先购电后用电、预存电费或每月多次抄表、定期预收电费等措施,防止欠费发生;对极个别故意拖欠的大用户,派人进驻企业,监督了解其经营实情,以便及时把握时机回收电费,必要时可运用法律武器敢于打官司,通过法律手段有理有据地依法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对新用户启动前要签署《电费结算协议》,明确电费结算的周期和时间,缩短电费发行的周期可降低欠费的额度,缩短电费缴纳的时间可控制风险范围;对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的用户进行“捆绑担保”,无担保的用户实行预缴电费。二是建立用电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严格执行“电费预警制度”和“用户信誉等级制度”。分等级制定电费警戒线,定期开展用户资信分析,提高执行的严肃性,防止电费管理中的随意性,针对不同信用等级,采用不同办法,如建立不良客户跟踪服务提示机制,预交电费,装IC卡预付费装置来尽量减少电费回收的信用风险。

后期防范。建立欠费风险防范与化解体系,及时发现可能欠费或正在实施欠费的用电企业,提前建立欠费预警机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欠费事后清缴的难度和呆帐、坏帐的产生,最大限度的保护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在电费回收工作中,制定责任,细化措施,严抓严管严考核,将责 任措施落实到班组,落实到具体的人员,加强督导力度,坚持电费回收“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救急”的防控措施,防止欠费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电费回收风险。对部分欠费时间长的用户依法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停电、限电等。对于采取停电措施仍无效的客户,应及时诉诸法律,采取财产保全、申请支付令、提起诉讼等,争取最大限度地回收欠费。

企业必须适应电力市场变化,不断健全完善电费回收及营销相关管理制度,依法签订和履行供用电合同,严格执行欠费中止供电及电费违约金制度,积极行使不安抗辩权,合理运用抵押、质押、法律诉讼等多种方式回收电费,构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电费回收管控良性机制。有效发挥法律监督、财务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外部监督等力量的合力,加强电费回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考核问责。供电企业必须践行法治理念,提高全员法律素养,树立法律风险意识,瞄准电费回收管理目标,在业扩报装及抄核收等各个环节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电费回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注重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调整、环保政策执行及销售电价调整对相关行业、企业的影响,多渠道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对与电费回收相关的业务要开展常态营销稽查。定期开展全方位的电费回收风险评估,正确识别评估供用电合同签订及履行、合同主体、条款 等环节产生的电费回收法律风险,制定相应法律风险管理策略,有力开展风险控制和处置。同时,应向社会和用电客户广泛宣传弘扬法治理念,在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可靠电力服务的同时,引导客户依法用电、依法履行用电人法律义务和责任。进一步增强电费回收工作的主动性,发扬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三千”精神,实行“上门服务”,“心贴心”亲情服务,主动为客户解决实际困难,倾听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法,用真诚感动客户,有效地促进电费回收。

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6

一、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的内涵

对于风险的含义,在工程界有一个经典的公式。即:R={Si,pi,xi} 。其中R 为风险,Si表示有危害的场景,pi是出现该场景的概率而xi则代表场景出现的后果。因此,我们可以从危害、场景和可能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的内涵。 (一)电网运行阶段的危害 1

.中断供电造成能量损失。供电是电力系统存在的重要目的,在电力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供电的中断必会给社会各界的单位或个人带来不同程度的能量损失。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问题的出现在给用电客户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造成安全隐患的负荷中断、设备损坏和机会成本更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3.电网运行超过稳定约束。表现在设备过载、母线电压越线和暂态失稳等方面。

(二)电网运行安全稳定问题的场景

1.第一场景:电网元件运行正常,但运行工况过渡到稳态后出现安全稳定问题。

2.第二场景:电网元件运行正常,但发电或负荷大幅度波动诱发安全稳定问题。

3.第三场景:电网元件故障,故障情况下发生的安全稳定问题。

(三)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的可能性

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要根据问题出现的场景进行分析。第一场景是关于导致运行方式的概率。第二场景针对风电等新能源机组出力和符合突变出现的特征。第三类场景则是基于电网运行方式、外部自然环境、设备状态和故障历史统计信息等内容对故障形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探究。

二、我国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的必要性

国家电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电网系统是用户供电的根本保证,因此保证电网运行安全是电力系统管理的首要任务。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实时监控,实时调度、迅速应对随机事件的发生,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电力调度员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随时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调度决策问题,同时也要承担每一步决策和操作可能造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

三、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的特点

电网运行安全在线评估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的一种风险管理,针对在线化和风险评估两方面的特征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评估所需的时间尺度短。这是电网运行安全在线评估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只需要几分钟到几小时就可以完成评估,对系统问题作出迅速反馈。

(二)候选场景动态变化。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的在线评估需要根据电网的运行方式、自然环境和设备状态,有针对性的选取场景,同时不断调整候选场景。

(三)故障可能性模式具有时变性。外部环境和设备状态是故障可能性建模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本故障是由于外因不断变化和考虑的时间范围小造成的。

四、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所要解决的问题

电网运行安全在线评估对于保证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实现在线评估的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风险指标

风险指标与评估和控制决策方法以及效果密切相关。电网运行中关注的方面很多,不必将这些要求都在指标体系中予以体现,可将某些方面作为约束条件。

(二)高校风险场景的动态生成与初选

风险评估的场景数量对效率有很大影响,而需要详细进行风险评估的场景不一定多。在初始场景之后的每个阶段有多种可能的场景,因而在后续阶段仍需选择场景。因此,快速、准确的风险场景生成和初选技术对实现在线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三)故障可能性时变模型

故障概率的准确性是影响风险评估结果可信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备受关注。故障概率建模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必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希正.强化电网安全保障可靠供电[1].电网技术,,27(10):7.

[2]吴政球,荆勇.基于时域仿真的暂态稳定裕度灵敏度分析[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1(6):19-24.

[3]李生虎,丁明,汪兴强.电力系统静态电压安全问题的概率评价[J].电力系统动化,003,27(20):26-30.

浅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 篇7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

单位占有、使用的, 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 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 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 是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和事业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分布在行政管理、公检司法、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部队等各个系统, 而这些系统是各级政府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不可缺少的职能部门, 担负着社会管理、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等繁重的社会任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征

1.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从社会范围来看, 非经营性资产主要分布在非生产领域的各种组织中, 如党政机关、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各种人民团体等等。

2.使用目的的服务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配置于社会的非生产领域, 其作用在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 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 不应以营利为目的, 只能以服务为根本目的。

3.资金的补偿、扩充的非直接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消耗资金的补偿来源和为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而扩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的资金来源, 不可能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的结果中获得, 只能来源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收益转移和各种财政收入的行政、事业费预算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及其扩张速度, 只能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适度和不断发展为前提。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节约、有效地使用国有资产, 并尽可能地强化国有资产使用者的节约意识和经营核算意识。

4.占用、使用的无偿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配置在非生产领域, 在使用的目的上具有广泛的服务性, 因此, 这部分国有资产在占用、使用过程中的重点是保证其实物形态的完好无损, 以满足顺利、有效地开展行政事业工作的需要。这一点不同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要求, 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仅要保值, 而且必须不断增值。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失的表现

(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主要是财政拨款, 由行政事业单位占用, 不像企业单位的管理, 有一整套的会计、实物管理制度, 也不像企业一样资产经营与经济效益直接相连。到目前为止, 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立法, 所以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缺失。

(二)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失具体的表现

1.违反财务制度规定, 随意增加开支。由于财政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不审查, 所以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随意增加开支, 不按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做账。如, 2003年, 进行国有资产年审时, 发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多提职工福利基金。

2.管理混乱, 处置随意。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资产不经审批, 自行处置、擅自转让、高评低卖国有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严重败坏了党风建设。

3.重购买、轻管理。对实物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验收审批、使用和保管制度, 责任不落实, 造成财产损坏、丢失无人追究的结果。

4.将节余的资产投入企业。对外投资随意性很大。由于重投入、轻管理, 其所投资开办的企业的效益普遍不好,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 有一家区级行政事业单位, 不光亏损了投入企业的48万元资本金, 还承担了539万元的连带责任。

5.列收列支挪用资金。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 存在列收列支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 这些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所属单位转拨资金, 形成对外投资, 挪用专项资金。

6.将现有的职能转向企业。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将现有的职能转向企业, 使原本的财政收入转为经营性收入。

四、对国有资产管理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人员缺乏。目前, 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是由财务处 (科) 兼管国有资产, 财务人员兼职负责这项工作, 但兼职财务人员的变动较为频繁。还有个别单位把国有资产片面理解为就是固定资产, 以人员紧缺为由让不懂业务的办公室后勤人员分管这项工作。这种状况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 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许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资产缺乏监管力度。

2.管理手段落后, 效能不高。行政手段仍然占主导地位与市场的调节机制之间尚未有机结合, 资产使用的职责机制、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缺乏, 许多该处置的资产得不到及时处置。受部门利益的驱动, 各单位不断向财政要钱投资兴建或购置资产, 造成资产的低效使用, 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效能及运转效率。

3.制度建设滞后, 管理不规范。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主要是针对存量资产的管理, 而对资产形成这样一个重要环节缺少有效的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建设滞后于资产质量、数量、结构的变化。有的资产配备办法和标准已沿用多年, 有的资产尚无有效的管理办法, 没有根据改革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适时建立和完善法规、规章, 造成资产管理的不规范。

4.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调剂困难。社会化利用程度低, 闲置浪费损失现象严重, 一些使用单位对本单位的资产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使购置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有的甚至长期被闲置。如有的单位购置计算机后, 因其在技术上已经落伍, 使用不久就闲置不用;与此同时, 还有不少单位因缺乏资金, 买不起设备, 政府主管部门又无力进行调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用上存在的“苦乐不均”和无力把闲置资产“盘活”的状况是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重复购置、国家拨付的行政事业费一增再增, 但仍不敷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有的作用,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需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

1.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除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实施办法》外, 还应像制定《预算法》那样, 国家应制定一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 制定执法细则, 进行科学、严密的规范, 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权责统一,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完善基础管理。主要应建立以下制度: (1) 建立健全包括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产权转让、资产报告和监督考核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章办事, 规范资产管理行为。 (2) 建立对资产质量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的台账和报表制度, 对国有资产的负债率、风险程度、不良资产、获利能力等质量指标进行动态监测。 (3) 建立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有偿使用以及收益分配制度, 按规定收取占用费, 提足折旧, 以对资产进行补偿。对经营性资产的收益应纳入单位综合预算、统一管理。

3.树立正确的理财思想, 克服重收入、轻支出、轻管理的观念。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 都应树立收、支、管并重, 以支促收、以管减支的观念。要像重视收入一样, 重视财政开支和国有资产管理,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减少财政的各项支出。

4.建立闲置国有资产调剂市场。通过建立闲置国有资产调剂市场, 充分发挥管理国有资产的调配职能。建立闲置国有资产调剂市场, 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和服务, 调剂余缺、盘活存量, 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 使存量资产得以发挥最大效率。

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培养

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参照其他行业, 实行资格考试, 持证上岗, 加强继续教育和证件年鉴工作。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养使其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对人员的培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 使他们能够适应在向市场经济转换条件下管理国有资产的需要, 还要注意吸收新鲜血液, 培养管理队伍的新生力量, 这也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根本。要强化业务知识学习, 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会计基础、财务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

七、大力加强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力度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制度, 实行公开招标, 公平竞争, 对于汽车等固定资产的维修及保险等实行定点维修、保险等制度。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否进行政府采购;设备的购置支出与国家拨款及固定资产增减是否匹配;创收收入是否及时入账, 其开支用途是否合理合法;是否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票据, 制止多头开户, 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综合预算, 堵塞账外资金,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对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实地抽查, 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对发现的各种违法、违纪, 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问题, 属于单位内部管理不严的, 责令其限期整改;属于单位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 要根据性质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不按规定履行有关报批手续的, 依法收缴其有关资产及所得收益。同时, 对检查出来的重大典型问题报呈有关领导批准, 进行公开曝光, 通报批评, 真正作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八、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已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财政投资及国有资产的管理越来越引起国家、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关注,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在发挥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最大功效的同时, 避免资产流失、杜绝浪费, 同时防止腐败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方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透视及对策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2].刘方.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迫切性[J].辽宁经济, 2006, (6)

[3].初小瑞.盘活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资产岛议[J].理论学习, 2006, (10)

[4].方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透视及对策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2)

[5].伍海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制度重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6].方虹, 刘春平.中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绩效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2)

[7].杨玲, 鲁玉, 毛卫华, 董兴中, 吴彬彬.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决策探索, 2005, (07)

[8].邹文, 田萍.4万亿国有资产被“忽悠”了[J].决策探索, 2005, (09)

[9].张玉兵.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亟待加强[J].会计之友 (B版) , 2005, (09)

浅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事业单位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相互约束、相互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经济活动顺利进行;有利于防止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性机构正式制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有效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所以很多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较高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建立、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没能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可有可无。有的事业单位为了应付检查,虽在形式上设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执行。有的事业单位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浅显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错误地认为做到建章立制就等于建立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认识不到内部控制是事为业单位业务活动过程中一种动态的监督机制,它涉及到单位所有的业务活动和各个环节。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为内部控制是会计一个人的事情,认识不到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也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2、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都是依据国家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该规范虽然在基本方法、原则等方面对事业单位也适用,但是其设计思路主要针对企业,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适应性比较差。很多事业单位没有正式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处理经济事务时,仅凭有关的国家财经法规制度,事务处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办法,但由于制度本身制定得不是很合理、缺少保证制度执行的有效机制等原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造成内部控制失控。有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不合理,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没能发挥内部控制岗位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作用,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没能有效运用。有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所涉及的范围没有覆盖到所有人员和每个环节,尤其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薄落问题较为突出,资产管理和处置的随意性较大,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1)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督部门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检查时,检查范围仅涉及财政资金是否合法使用,一般不检查事业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2)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有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机构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形同虚设。有的事业单位甚至没有内部审计机构,内部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3)对事业单位进行工作考核时,大多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依据,只重视结果,形成重考核、轻内部控制的现象,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

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上级部门应组织对事业单位领导进行以《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学习,提高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意识到自身应承担的责任,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切实履行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职责,正确认识到单位内部控制活动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发挥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先锋作用,推广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适时对单位全体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培训,增强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全体成员共同的责任。

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制度不健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难以开展的根源。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实施办法,并随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增强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应性。

(2)根据相互制衡、责权利统一原则,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合理设置事业单位内部机构和岗位,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根据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将岗位责任细化,明确各岗位的权限范围和相应的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

(3)根据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覆盖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各个环节,对单位业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同时对薄落环节、重要岗位进行重点控制。

3、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考核机制

上一篇:学会独立我才能长大作文下一篇:含有“月”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