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通用8篇)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篇1

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因此,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活动的枯燥乏味往往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难集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贯穿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我对如何有效的在低年级数学活动中以游戏来激趣一些体会:

一、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我在《森林运动会》一课中,就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让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具体的游戏过程是这样的: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剪的,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小朋友高兴地回答说喜欢,于是我让他们一起看黑板上的小动物,说:“这些小动物每人给大家出了一则谜语,你们谁猜中了就把小动物送给谁。”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要来猜,我让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小朋友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所以我就把小动物奖给了他们,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拿着漂亮的小动物互相炫耀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并且把他们刚学过的数字和谜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游戏。

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碰球”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如我先出示数字8,对学生说:“嗨、嗨,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可以说:“嗨、嗨,你的3球碰5球,”学生说出的数必须与老师说的数合起来是8。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说出碰球的数,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做学生的游戏伙伴。

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新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学生最喜欢和我一起参加“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四、与学生一起总结游戏。

在游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求得知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玩,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游戏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调控,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游戏中学习在反思中提升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简介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储冬生 【摘要】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问题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认识基础上学生都有一定的积累,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自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整个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切入,引领学生进入兴趣盎然的探索知识内涵的情境当中,让学生经历“玩数学、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融为一体的学习历程,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材分析:“三思而后行”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了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实际上是“可能性大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即可能性不等——游戏规则不公平,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体会,同时也是学生日后学习求可能性大小的基础。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2.在活动中,能正确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3.在游戏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等可能性,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设计理念:“给儿童„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认识基础上学生都有一定的积累,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索,在活动中感受和体悟游戏规则公平的内在原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密切相关的知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已经学过。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生成和建构起自己的数学新知体系。●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自主探究。充分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规则的公平性,并引导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整个活动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并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一切皆有可能”

一、游戏激疑。

师:大数学家陈省身说过“数学好玩”,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想带着大家,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学。我们首先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在这个小包里放了一些球(六个黄球,学生看不见),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后放回,搅匀后再摸,摸到黄球算储老师赢,摸到白球算你们赢。如果是我赢了,大家得为我鼓鼓掌,当然如果是你们赢了,我包括咱们听课的老师也会为你们鼓掌的。

(摸球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赢,学生感到很奇怪……)师:大家觉得这个游戏怎么样,还想再玩吗?(学生质疑:老师作弊了;袋子里肯定是黄球多;袋子里可能全是黄球……)师: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将包中球倒出,全是黄球,学生大呼上当,不公平。)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游戏规则公平的问题。(板书课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分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就为全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一上课就让孩子紧紧地“盯”上了这个游戏,对游戏的关注不是老师的强制要求,而是学生对游戏活动本身的兴趣。

二、释疑猜想。

师:要想老师和大家都有赢的机会,这包里得两种球都有,老师调整一下,现在这个包中白球和黄球都有(六个黄球,两个白球,学生看不见),这次我不参加,白球代表班上的男生,黄球代表班上的女生,游戏结束时,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就代表哪方获胜。在游戏开始之前,先了解一下游戏的要求:(摸球游戏开始。)

分析:组织学生的游戏活动,游戏要求(或者说是规则)的拟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清晰的、可操作的游戏要求,那么游戏的组织很可能会显得很涣散,游戏的效果一定不会好,甚至会因此导致游戏的失败,至少是教学功能的丧失。

师:我们看看这几位同学的记录情况,他采用的是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摸到黄球的次数是16次,摸到白球的次数是4次。大家记录的结果和他们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各自记录的方法。

(多名学生上台来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记录。)

师:比较他们刚才的这些记录方法,大家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画“正”字,既简洁又明了,又便于统计。)

分析:这是一种游戏过程中的方法指导,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游戏结果,是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清晰认识后,自主地作出的选择。

师:从结果来看,这次游戏女生获胜,女生可真厉害!祝贺你们获得胜利!(男生表现出不服的神态。)

师:男生好像又有什么意见或想法?(男生根据摸出的大多是白球,推测很可能包中的黄球数量就比白球少,游戏可能还是不公平。)

师:又怀疑球放得有问题,那我倒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将球倒出,学生一片哗然……)

师:因为黄球比白球多很多,所以黄球出现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看来包中有两种球还不一定就公平!

(板书:数量不相等 可能性不相等 游戏规则不公平)

分析:组织数学游戏活动,游戏之后所进行的分析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的反思,才能让学生从游戏中获得“数学的收获”“思维的发展”“智慧的生成”,离开了思维的参与这种游戏活动必将沦为“机械的操作”。

师:大家认为刚才这个游戏还是不公平,那怎样的游戏才是公平、合理的呢?现在该怎样改变包中的球,才能使游戏变得公平呢?(学生自主设计和调整包中的球的个数。)

师: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这样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就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了。(板书:数量相等 可能性相等 游戏规则公平)

师:那大家猜猜看,现在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了摸球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可能会猜测: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相等,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差不多……)分析:这个环节的预测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这是学生把握这个游戏的一个难点,不少孩子认为:球的个数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游戏的结果摸到两种球的个数也应该是相等的。揭示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正是为了矫正他们的错误,把力气用到紧要处。

三、操作验证。

师:实践出真理,大家再分小组自己动手试一试,在规则公平的情况下摸球的结果到底会怎样呢?动手之前请大家先了解一下活动要求:

师:请各小组的组长合理地安排好摸球、记录及监督人员,开始活动。(学生进行摸球游戏,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分析:数学游戏教学中小组合作是经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晰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的制定,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游戏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好机会。师:现在我们观察各小组的活动记录就会发现:既有红球多的、也有绿球多的,也有相等的。看来游戏规则公平,只表示双方赢的机会是均等的,在游戏规则公平的情况下同样会有输赢,游戏结果仍然是“一切皆有可能”!(板书:一切皆有可能)师:假如我们把各组的结果都汇总起来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探索。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分析:这里既有各组数据内部的比较,又提示孩子可以从各组数据汇总的角度去分析,这是一种分析方法上的引领和审视视角上的指导,对游戏结果的分析能力的关注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容易忽视的。

四、学以致用。

师:在摸球游戏中要讲究公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考虑公平性问题呢?

(学生举例,老师适当点评,然后播放足球比赛开始前抛硬币决定谁先发球、乒乓球比赛前通过猜球确定谁先发球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理解,充分调用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1.基础练习

方方和圆圆也在做摸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摸到红球方方得1分,摸到黄球圆圆得1分,摸到蓝球两人都不得分。你认为在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小结:只要看口袋里红球和黄球的个数是否相同,即摸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否相等,与其他颜色的球没有关系。)2.综合练习

师:方方和圆圆都非常喜爱看《草房子》这本书,他们好不容易才借到了一本。谁先看这本书呢?你们能帮他们想出一些规则公平的方法来确定吗?(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提出的设想,教师适时点拨。)

师:方方和圆圆也想到了四种玩法,大伙儿来做个裁判,看看哪些方法可以供他们使用。①转盘

② 划拳

③硬币

④骰子

(老师结合板书沟通转转盘、划拳、抛硬币、掷骰子四个游戏的相通之处,并揭示其数学本质所在。)3.拓展练习

分析:练习设计洋溢着一种生活气息,既注重了素材的多样性,又注重了学生对规则公平的理解、诠释和运用。整个练习的设计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层次性和情趣性。

五、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就快结束了,谁能谈谈你这节课学习的体会?(学生自主交流)课后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6个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的橡皮的各个面上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字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

分析:最后的这道课后延伸的问题,选择的是一个长方体的橡皮,由于六个面的面积并不一样大所以六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也不相等,显然这样的规则是不公平的,让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一种涤荡。

课后说课:“玩数学、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使学生自主建构出游戏活动的公平性规则,能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能设计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努力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获得“玩数学、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融为一体的积极的情感体验。1.玩数学,需要呈现游戏过程的趣味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三次摸球的游戏活动,以“数量相等、可能性相等、规则公平”为主线,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游戏、参与游戏、反思游戏”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建构游戏规则公平的内涵。2.做数学,需要突出游戏结果的随机性 对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可能性知识,辨析游戏中的规则的是否公平。在游戏中我们还必须让学生体悟在游戏规则公平的前提下,游戏的的结果仍然是“一切皆有可能”的,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3.学数学,需要展现数学活动的全面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展示问题解决的全貌。如第三次摸球游戏的活动过程分设计公平的规则、猜测游戏的结果、组织游戏活动、汇总游戏结果、分析梳理反思等环节逐层推进,让活动和思维融为一体,是学生看、听、说、想多种感官全面参与的高品质数学活动。4.用数学,需要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练习中两个小朋友通过游戏的方式决定谁先看书的故事就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次综合应用,这既是对新学知识的一种巩固,更是一种提升和拓展。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篇2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种数学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生活, 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使幼儿感到数学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 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游戏情境中的数学学习, 是幼儿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

一、游戏方式符合幼儿需求

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 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知识。比如, 教学教研活动“小熊请客”就是小朋友扮演小熊给客人准备餐具、水果等, 在这样的游戏中探索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和一样多。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体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

通过一一对应, 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 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发现一一对应的方法, 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 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 相反, 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

因此, 在活动中教师不向幼儿传授一一对应的方法, 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 这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 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二、游戏安排体现幼儿差异

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操作学习的层次性, 因此,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 合理安排各个游戏环节, 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提高。比如, 中班数学活动“数橘瓣”, 在这个活动中, 重点应放在借助游戏中的反复操作, 引导幼儿学习多种方法数数, 从而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幼儿在小班时, 虽然已经感知了5以内的数, 教师如果以大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时, 也许认为向中班孩子提出认识6以内的数简单, 其实, 孩子们只是基于对数字的机械记忆, 而并非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是本次活动知识点的延伸, 借此拓展幼儿的潜在能力, 让幼儿一起尝试点数比6大的数, 找出比6大的数, 给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跳一跳够得着”的机会, 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有梯度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提高。

三、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生活化是情境教学的本质特征。传统的“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的单纯讲授式教学, 其最大的不足就是知识从实际应用的情境中剥离出来, 成为了抽象空洞的概念规则。可以说, 真实性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因此, 教师应该基于孩子的生活资源, 留心收集和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 将数学学习活动融入到生活情境中, 让孩子看到这些自己熟悉的情境, 自然而然地激起其探究、体验的欲望, 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数学情境教学的素材应尽可能地取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 让幼儿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四、游戏操作体现简约原则

由于教学情境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所设计, 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可操作性及设计、运作教学情境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设计、创设教学情境, 制作有关教具、课件时, 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应该选择哪些既优化教学又便于操作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把握幼儿的情感需要, 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 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索等游戏活动去亲近数学、感悟数学, 让幼儿在动作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实践证明, 情境教学要为幼儿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使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很好地发挥, 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 让幼儿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 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五、游戏评价体现多元互动

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种生活情景,让幼儿置身在情景中从而来感知所学的教育内容,以此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比较困难,幼儿也学的比较枯燥。在以往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我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集体数学教学方案,精心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让幼儿“操作过了”,幼儿就学会了数学。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在每次的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以后,我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都讲解了好几遍了,孩子们还是不会做”、“我按照活动方案进行,有讲解、有分组操作,可有的孩子就是兴致不高”……其实这种数学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生活,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幼儿感到数学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要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依据这一理念,我对数学教育有了新的看法:应注重在游戏情境中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中三班进行了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探索,中班幼儿在学习数学时仍带有强烈的情景性特点,而游戏可以反复多次进行,能起到“强化”作用。我尝试在角色游戏、一日生活、运动、集体活动中创设游戏化情境,使严谨、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趣味十足,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与游戏情境的互动中操作数学活动材料,感受数内容,达成数目标。下面我谈一些我的感受:

一、在角色游戏中创设游戏化数学情境

角色游戏是将幼儿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事转换成游戏的形式,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游戏的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示出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由于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他无关特征。而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却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因此,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正是这样,我创设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又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游戏情境:娃娃家、小超市、小医院、点心店等等,让幼儿不同程度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同时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一些数学知识。

在小超市中,幼儿通过买卖一些物品,能够理解钱的简单概念;能够听顾客要第几层的什么东西,能够运用序数的概念;通过给水果按一定的特征分类,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大小、颜色、名称)变换分类方法,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在娃娃家中,“妈妈”为宝宝们购买玩具,一个玩具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按一定的情节活动,在活动中轻松获得了数的经验。

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游戏化数学情境

在日常生活环节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数学教育,创设游戏化数学情境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效果更好。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由得数学情境,而且这些情境是经常地、反复地发生,因而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作用和影响。如:早晨桌面游戏玩具的类别、颜色、大小、形状、空间位置;在点名时数一数今天来了几个男孩,几个女孩,一共有多少人,帮老师拿掉几把小椅子;在进餐和点心时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散步时校园内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在到盥洗室轮流洗手时,可获得先后以及第几组、第几个等序数概念。

三、在运动中挖掘游戏化数学情境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体验世界的,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注重将数学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在运动中,我充分利用户外宽敞的活动环境和大型的运动器械,充分挖掘器械中蕴涵的数量、形状、空间等数学元素来优化材料的锻炼价值,创设各种有利于幼儿感知和学习数学的情景,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

在晨间体育游戏“冒险雷区”时,让幼儿根据不同颜色、形状的图形排序标记,尝试开展“雷区行走”的活动,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在“喂小鱼”游戏时,用标有数字的投掷线暗示幼儿所处的投掷远近距离,提供形状、颜色不同的沙包(小鱼)与相对应的投掷目标,让幼儿既能按投掷沙包颜色,又能按沙包上的图形来定位投掷目标。

四、在集体活动中营造游戏化数学情景

在教学方法上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很多数学活动的内容都来自幼儿身边的真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像集体活动《破译密码》中,我为幼儿创设好寻找密码的游戏情境,幼儿非常感兴趣。幼儿在寻找密码的过程中,自然地练习10以内的点数,并知道相邻两数的多1、少1关系,能从不同方向排列顺序。在《运货卡车忙又忙》的活动中,我让幼儿将货物进行分类,了解到按食物、生活用品进行分类的方法。幼儿们在情境化的数学活动中悄无声息的积累了更全面的数学经验。

正是这样,幼儿在生动自然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获得了数学能力的发展,让数学成为幼儿的兴趣所在,最终达成了数学教育的目标,从而使孩子在将来的学习和发展中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 李 娟.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研究.

展望未来培训模式在游戏中学习 篇4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未来培训模式过程中,能否赢得学员积极、肯定的反应,决定着未来培训模式项目成功与否。为了让学员“爱上未来培训模式,‘沉迷’于课堂”,分析学员需求、绩效导向固然重要,灵活运用游戏化教学形式亦不可或缺。

研究显示,“游戏化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IBM每年投资在游戏未来培训模式项目,包括3D技术上的资金高达2500万美元。为此,我曾花三个月时间亲身体验了多款游戏,试图寻找这些游戏让人们沉迷的原因,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应用于教学设计,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课程效果。

让学员快速投入

游戏过程中,玩家总是需要思考还差多少资源或经验值就可以升级,他们有着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清晰、量化的成长路径图以及高驱动力——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职业发展规划。

设定目标

我在做培养销售精英的“训练营”项目时,开营前就为所有学员设定了一个目标:挑战并赢得冠军——训练营将会带着超越历史冠军成绩的学员,在公司内部巡回演讲,与全国的销售精英交流、切磋。每每讲到这里,学员的眼中就闪烁着斗志,已然全身心投入未来培训模式。在他们心里,都渐渐树立起一个信念:“通过商战pk,获取客户芳心,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商机大单,获得最终胜利。” 选择成长路径

在游戏中,要想达到既定目标,每位玩家都需要自主选择成长之路,或通过充值来获得经验和道具,或利用时间来获得升级。而未来培训模式要促进学员的行为改变,就需要向游戏学习,为每位员工制定相应的成长路径:

积分卡——可以设置通关卡和增值卡,只要达到卡片规定的行为要求,就能领取相应的积分。通过积分卡,学员能看到清晰的获取积分的路径。而且我发现,当学员认同该路径的时候,其学习欲望特别强烈,这点对鼓励学员行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角色认知——未来培训模式开始前,每位学员要对自己进行明确的职责描述:“我承担的角色是??选我担任这个角色的理由是??我的优势是??”这有效解决了“学员游离于团队之外,迟迟不能进入角色”的困扰。

未来培训模式:在游戏中学习避免厌倦感

如果只是无休止的升级,再好的游戏也会带来厌倦感。通常,游戏公司会通过“两大法宝”来避免玩家的厌倦感——“幸运指数”与“开新区”。前者利用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刺激玩家的兴趣,后者为所有玩家开辟专区,提供了“重头再来”的机会。理解了这一点,设计相匹配的游戏化教学资源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样就能够根据学员在不同阶段的反应,从中选择不同的游戏,以便保持学员在未来培训模式中的新鲜感。学员即使暂时落后,也能保留反败为胜的欲望。目标明确型游戏——“竞标抢单游戏”。通过竞标、抢单的虚拟场景,不仅能考验团队的商业敏感度和财务精明度,也可以帮助团队明确分工、理解团队价值及自身优势,让学员学会团队合作。目标明确型游戏最适合于未来培训模式导入期,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破冰”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所有学员在第一天就能进入未来培训模式实战状态。

路径清晰型游戏——“微电影游戏教学”。未来培训模式师带领学员观看好莱坞大片《华尔街》中拜访陌生大客户的片段(见图表2),总结出关键的拜访技巧:背景介绍——遭遇守门员——带球突破禁区——临门一脚。然后,组织学员通过模拟情境体验拜访大客户的技巧。这类游戏能帮助学员迅速掌握课堂知识。

避免厌倦型游戏——“自我剖析游戏”。遇到学员气馁的情况,教练可以选用这个游戏,并通过“自我分析、竞争小组点评、客户打分”的方式,帮助落后小组分析找到原因,从而减小差距。应用这个游戏能保持课堂上的教学平衡,让落后的小组不放弃,领先的小组不骄傲。如果遇到不服输的学员,则可以选择“自选节目游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取积分。

道具库构建——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帮助未来培训模式有效开展的道具,如扭扭棒、万能粘土等;另一类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道具,它的设计符合“目标性”原则,如“客户名片”道具的设计,就是为了训练学员初次拜访大客户的技巧——主动交换名片的意识,敏锐地发觉“名片陷阱”,巧妙地要到客户的手机号码。未来培训模式:在游戏中学习随身携带“明信片”

对于驱动学员训后的行为改变,柯式四级评估提出了四种关键行为,分别是强化措施、鼓励、奖励、监督机制。强化或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特地设计了一款工作辅助工具——“Mini明信片”,来帮助学员在训后固化行为改变。

Mini款适合放在皮夹中,便于学员随身携带随时温故。明信片的正面是训练营的知识要点,强化学员的记忆,反面可以印制合影留念或年历。我们还开发了Big款,适合放在书桌上。这两款明信片都是最受学员欢迎的纪念品。

游戏促使人们投入时间和金钱,甚至感情,对之产生不舍和牵挂,令人欲罢不能,很多人因而认为玩游戏是一种颓废的表现。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我们能冷静思考游戏背后的沉迷因素,并为我所用,就能在未来培训模式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5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第四次是:验证第二次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底乘高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初步体验。此时学生有的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没有沿高剪,仍然拼出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这时教师请学生汇报为什么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成长方形的?重点让学生理解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将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第五次动手操作:让每位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拼,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切实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体验报告

(二)》中:

至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之后,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小组的合作操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操作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精准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二、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得出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就是创新的表现。这节课中,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底乘高时,让学生通过两次剪、拼的体验活动,以及在第二次的剪、拼体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感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体验报告二》。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成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整个体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教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去创新的体验机会。我们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新求异,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后,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对比等体验活动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让学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对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中提到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感染着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大胆质疑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当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出来的实际的数据推翻了原来的猜想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严谨的求学态度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6

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案例)

位:

白银市靖远县靖远师范附属小学 教

师:

陈 慧 艳

联系电话:

***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知识的迁移,把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图形的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设计理念:

1.在观察、想象、推理、转化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2.亲身经历转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个大小不等、装满饮料的圆柱形杯子;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每组一个土豆或萝卜削好的圆柱、一把小刀、一个圆柱体转化长方体的演示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活先前经验 1.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学生口答)

2. 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题抓住了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原有的知识和方法,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质疑导入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等、装满饮料的圆柱形杯子。

师:同学们想喝那一杯饮料?为什么?(想喝大杯里的,因为大杯装的多。)师:你怎么知道这个杯子大?(看出来的。)

师:很好,老师再拿两个杯子你能不能看出来?[一个粗短,一个细长。] 师: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想办法计算它的体积或容积。)

师:如何来计算它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到底和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揭示并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联系旧知 猜想新知

师: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猜想一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猜想与底面积和高有关系。)

师: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同学们先想一想圆面积的转化过程。能不能把圆柱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目的在于激活先前经验,引发转化思想。]

2.操作演示 验证猜想

师:请同学们拿出土豆或萝卜削好的圆柱,结合圆的转化过程在小组内切一切、拼一拼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抓住了学生爱说爱玩的特点,都能积极参加,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说一说转化过程。这里不要求学生切拼的很规范,只在脑海里有一个初步的转化方法就可以了。](学生可能会沿着圆柱的高切成8块,拼成近似的一个长方体。也可能沿着圆柱的高切成12块,拼成近似的一个长方体。还可能沿着圆柱的高切成16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怎样切拼成的图形最接近长方体?(切的块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圆柱体转化长方体的学具进行转化。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加深记忆。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并讨论: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具的演示。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经历切一切、拼一拼的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议一议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每个学生都有先前的学习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教师如果能激活学生的这些经验,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迁移,学生的自主发现就会自然而然的完成。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点拨 归纳公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转化过程并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即v=sh。

4、新知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体积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例题进行尝试练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达标训练。

1.基本练习(完成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思维拓展:

已知圆柱的体积是6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求圆柱的高。(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3.动手实践:

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并计算体积。

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多指几名学生谈一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在“玩”中学习 在游戏中成长 篇7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 对培养儿童的情趣, 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理解规则, 学习科学知识等都是很有用的。教学中的游戏更是能把教学内容, 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那该如何有效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成长呢?我在几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记得在教学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时, 在与学生交流完数位的顺序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关系之后, 我和学生玩了个“小小解说家”的游戏———让学生介绍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在几分钟的思考准备之后, 同桌之间就互相当起了解说家。听着同学们自信满满的解说, 我收获了一份又一份的惊喜。之后我还挑选了几位“著名解说家”上台为全班做讲演。“万以内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数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进率是十。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 在这样的全员性游戏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 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平均分”这个概念对于第一次接触的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拿出学具卡片 (6个小面包) , 让他们自己动手在桌上任意分成两份 (没要求平均分) , 同学们各自汇报着自己的分法, 乐在其中, 接着我话题一转, 问:“那怎样分才能做到公平呢?”同学们快速成地分好了, 一个个自信的把小手举起来。顺势我就布置了个“分一分”的游戏, 让同学们之间借助学具小卡片 (桔子、矿泉水、糖果、巧克力等等) 动手平均分一分, 动口互相说一说, 动脑仔细想一想。通过这项游戏活动为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学习拓展了空间, 并抓准了教学目标, 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给学生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游戏活动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能知道稍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 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是隐含着数学知识,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合作交流方式:找出老师黑板上的图形排列规律, 并用卡片接着摆一摆;找出同桌的图形排列规律, 互相交流;让学生用学具卡摆出有规律的图案并小组内交流, 用语言表达出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等等。同学们在“小小设计师”的游戏活动中合作交流着, 成长进步着。

让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篇8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更是强调了: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也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因此,这一年来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寄予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从而让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概念,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

一、操作性数学游戏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可见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就“如何培养幼儿操作能力”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借助于被操作的物体才能获得数学感性经验,整理数学表象,主动领会和构建起抽象的初步数概念。

在操作性游戏中,我首先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创造合适的、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这是我在大班数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在大班的数学活动“5的分成中”,我为每位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如冰棒棍、瓶盖、纽扣、积木、回形针、废纸盒,硬币、各种塑料果子等。然后让幼儿在足够的场地里充分思考、探索、操作。在摆摆弄弄中,在分分合合中,在点数的同时学习记录,从而感知5以内的数量,同时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如,“要把5个果子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呢?”,幼儿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如果一份分1个,另一份就有4个;如果一份是2个,另一份就是……”:又如,“小狗和小猫同时过生日,可是只有5个水果,有几种送法呢?”,幼儿很兴趣就操作开了“如果送小狗1个桃子,小猫就可以送4个,如果送小狗2个桃子,小猫就可以送……”,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自由走动,并把自己分的记录结果和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要做的只是参与、讨论、帮助、小结、提升就行了。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实物操作发展了幼儿初步的数概念,学习了初步的数。

二、情节性数学游戏

游戏以一个主题贯穿,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大班的数学“认识时钟”活动中,我设计了“制作时钟送老人”的游戏环节,教师以养老院的老奶奶、老爷爷没有时钟为题、请幼儿帮助制作时钟。从而让幼儿以助人为乐的心情完成时钟的制作,体验了制作成功的快乐,也对钟面有了了解。接着提出问题“老人不会看钟怎么办?”,有的孩子马上说:“我们可以教他们呀!”,我继续提出“你们不会看时钟怎么办?”,孩子们一口同身声说“现在就学呀?”,于是我教孩子们学习认识了整点。孩子们在这种轻松而快乐的情节中,想学、乐学、没有压力,这样既让幼儿掌握了数学初步知识,同时又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也培养了幼儿敬老、尊老的良好思想品质。

三、尝试性数学游戏

我们还将有关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溶入到体育游戏之中。如:大班幼儿学习6的加减时,通过“战胜大灰狼”的体育游戏中投掷沙包的活动来记录总数中不同的投掷结果(6个沙包投中3个,没有投中的有3个)这样根据对投掷的结果来归纳学习6的加减。如6-3=3,6-2=4,6-4=2。从而在游戏运动的尝试中掌握数学知识,也为幼儿口编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陶冶性数学游戏

在音乐熏陶中,也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在“三只猴子”教学中,让幼儿感爱音乐的同时,让幼儿明的音乐中有几只猴子,第一次怎么了,第二次怎么了,第三次怎么了;而猴妈妈第一次的表情怎样,第二次的表情怎样,第三次的表情怎样。

在美术陶冶中,也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美丽的彩虹”绘画活动中,有几道彩虹、可添画几朵白云、几只小鸟、几棵小树、朵棵小草等。方方面面都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五、创造性活动中的数学游戏

角色游戏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吃店”游戏中,一个店里总人数需要多少人,其中服务员要几个、厨师要几名,几张桌子,几张凳子等。通过布置小吃店,能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复习并运用总数和部份数之间的数学知识。从而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再次协调、分配。使游戏顺利开展。

表演活动中也可穿插许许多多的数学游戏。如,故事表演时需要了解故事内容:故事里共有几只小动物,谁在故事里出现了几次,每次说了几句话。要准备些什么,要多少等。这是个数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

而在建构活动的游戏中,孩子们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获得多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和数量相联系。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会激活并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在运动性数学游戏中既能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六、随机性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量、形知识的内容,我们及时抓住不同时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上下楼梯时让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楼梯有几个台阶;吃午饭时,让幼儿比较一下碗、筷子并让它们进行对应匹配整理玩具或积木时,请幼儿想想如何分类;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杯子、碗等装沙和水。幼儿在反复翻倒过程中逐步感知量的守恒。

上一篇:服务区域情况简介下一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