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培训(精选8篇)
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工作。培训前,我校有关领导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和分工,明确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检查了教室、线路、多媒体器材,安装了教室网线等。培训开始第一天,教育局马局长和有关领导亲临我们班指导检查,教研员老师做了培训前动员报告并且每天到班级和老师们一起交流讨论有关课题。
本次培训我们共有60余名高一年级英语教师参加。在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班采用了观看视频、及时交流、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说课等卓有成效的培训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指导意义。每天根据培训内容布置作业并于次日收缴作业。
高一英语培训班共观看通识培训10个专题的在线视频,教材培训5个专题的在线视频和人教社高一英语培训包7套光盘。其主要内容包括:高中英语新课标解读、新课程理念、人教版新教材介绍、课标与教材的关系、课程资源分析介绍、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课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词汇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文化教学以及新课程理念教学的各种课例等。
参加高一培训班的全体老师按照培训时间到校,做好培训笔记,认真观看视频。讨论时大家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和自己的看法,重点集中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的深广度方面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大家结合课例、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互动研讨,很多老师还在课下自费刻录了光盘、下载了视频重新观看,每位教师认真手写论文,按时交作业。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 我要求学生以《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自己对语文的认识, 并附带着向我提一些意见或建议。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 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尚未摆脱的“当年勇”心理
考入高中, 对每一个高一新生来说, 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他们无形之中流露出佼佼者的自豪感。因此“经验主义”、“当年勇”心理便表现得极为突出, 有很多学生将以前的学习经验随之拿来继续运用, 但是在新的学习阶段中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入学时的基础还可以, 但过了一段时间, 月考、期中考试的成绩令人吃惊,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某些学生的成绩呈下滑趋势, 屡战屡败。
如此, 很多学生就凭当年的成就来质疑如今的危机:“我小学和初中时的语文成绩是相当不错的, 为什么现在的成绩这么差?”
这种“经验主义”心理实质上是未完成初中到高中知识特点认识的过渡, 有学生认为中考成功的经验在高中照样可行。盲目运用自我经验, 不能正确判断和理性分析同一课程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也就是说本应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可依旧是原有曲调、旧的心态的简单重复。
二、“可学可不学的自我发挥”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是任其发展, 不思改进, 不作努力, 存在“语文从小学时候就学, 都上了近十年的语文课了, 有什么陌生的啊”的惯性心理。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考试时可以随便写上些话, 任意发挥。可是当与别人的差距拉到一定程度后, 就不容易赶上去了, 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 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
其实这种心理从根本上说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轻视, 使得语文课名义上是主课, 而在学生内心里已经由我们经常说的“语数外”变成了“数外语”, 排名已经靠后了。
三、“忽视语文的基础性, 盲目追求所谓的审美情趣”心理
在学生700字左右的作文中, 标点的滥用、误用现象令人瞠目结舌, 错别字更是家常便饭, 意思的表达前言不搭后语。除此之外, 书写潦草、书信格式不当的问题就更不胜枚举了。可是他们还在信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要求:语文课要新鲜一点、有趣一点, 老师能够再天马行空一点。试想一下, 面对学生这样的语文基础现状, 教师怎么可能像筑建空中楼阁一般去盲目地追求开拓视野、进行人文性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中的确有一条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人们却只强调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 而忽视了品位文本的语言魅力, 忽视了语文工具性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1], 更忽视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人文性和文学性教育强调过了头, 盲目地强调探究性学习, 人为地拔高, 脱离实际地高唱人文审美口号的影响, 势必让众人都产生了好高骛远的心理, 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心理上的误导, 导致了学生自身追求的盲目性。
四、“盲目屈从或随心所欲”的极端心理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两种极端现象。
1. 内容泛化, 屈从大众。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大合唱”现象。若是谈及“失败与成功”, 必少不了爱迪生;若论及“磨练意志”, 必提到张海迪、海伦·凯勒;如果说“奉献”, 总少不了焦裕禄……
一次作文训练中, 我们听到的几乎是同一个调子, 看到的是同一色的人群, 好像除了这些曾经的经典人物, 社会人生没有新气象。
不然就是“唱高调”, “借势”伪装, 凭借名人来打造空洞无物的文章。部分学生动辄建国大业、治国方针、战略技术, 好似都曾经指挥过“重大战役”一般;学生的笔下尽是秦皇汉武、屈原、司马迁、苏格拉底、歌德、尼采, 一个个有来头的名人铺天盖地, 轮番亮相。文章只是在转述别人的话语, 而缺乏自己深刻的认识, 自己的思想全被名人事迹覆盖。
学生盲目地屈从大众心理的表现, 反映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忽视了文章应当是自我真性情和生活体验的表达。更为直接一点地说, 学生作为写作主体, 不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感情材料和心理体验, 对表象生活缺少心灵的审视和主动的感受思考。
2. 随心所欲的“畸变”个性。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心理极端, 是将“个性”理解为一种完全的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在《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 学生很理直气壮地表达出这样一些意思:“作文中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创新。”看似有道理的话, 在学生的笔下反映出来的内容却是诸多缺乏逻辑常理的言论和一批信口开河、极不负责任的话语。更甚者, 有的仅为了追求独特性, 只注重表达, 而没有重视传达, 故作深沉的口气, 好似历经了沧桑似的莫名其妙的话语, 让他人读来不知所云。学生这样的作文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把表达与聆听结合起来, 更是没有从内心深处关注体验思考生活, 使写作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个体内在体验的感受性。
学生以上这些语文学习的心理, 都对当今的语文学习极为不利, 对于一门基础学科和高考必考科目, 如此盲目的学习心态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 更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心理状态, 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有着阶段性的不同, 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或课后的学习交流告诉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引导学生转变心态对待语文学习, 并且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引, 以此扭转学生学习的滞后心理。
心理上的重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高中语文学习是慢工, 不像在初中, 凭借小聪明, 考前突击, 随便发挥就能拿高分。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 对待语文课, 呆板地盲目接受或随意地任其发展都是极其错误的。高中生应当尽早养成“散兵游勇, 由少到多”的学习习惯, 丢弃应付考试的侥幸心理, 学会塑造自己的“大语文”意识, 简单说, 就是用重视的心态留意观察语文知识、语文现象, 做一个有心人。
开设语文课的目的, 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提升语文能力, 开拓视野, 塑造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对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就会出现削弱语文基础, 忽视语文知识的负面现象, 脱离文本的放言高远, 只会让语文的“教”与“学”步入歧途。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 遵循学习基本规律, 脚踏实地, 在训练把握好了技能的基础上, 再渗透人文性的培养。
作文是写作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 是个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关照对象, 经由心灵世界的自我感受, 从而得以独创出“精神”产品的过程[2], 既然是产品, 就有了除了作者外的其他读者, 因而不能只顾自己表达而忘记关照读者。文章不是对记忆痕迹的简单记录, 而是作者以整个心灵去拥抱生活时的精神产物。因此, 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 塑造学生内省的人格精神, 使学生对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 引动学生对生活有所触发, 在心灵上有“为之一颤”的震撼。
总之, 教育教学都是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的, 语文教学同样如此, 我们不能盲目屈从于“空口号”和“高调子”, 只有根据所带学生实际情况, 了解他们面对学科的真实心理, 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有许多盲目甚至错误的心理表现, 很值得教师关注。我们应当了解学生对待语文的心理, 并寻求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一学生,语文教学,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莫立刚.亲近语言走进文本[J].语文教学通讯, 2009.3, (547) :12.
关键词:教学实践;高一语文;知识辅垫
一、高一教学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摒弃
现在不同于以前,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对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模式并不熟悉,如果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按照高中的教学模式来教学,那么学生将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初高中教学的过渡,让学生自然过渡到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来。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高中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高中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能力要求也很高,尤其是语文教学。高中的语文教学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需要适应。高一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半自主半辅导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等到学生自己可以安排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往的高中课堂比较沉闷,课堂氛围比较压抑,学生都为了高考而奋斗。但是现在教师不能让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在沉闷的氛围中学习,而应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是教师需要转变的。初中时期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到了高中后,即使学习的任务更重了,教师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要引导他们阅读,开拓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融入高中的语文学习生活中。
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变化
高中语文教学一般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不太适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是主导,掌握着课堂的动向,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更多的是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但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占主导的地位,先要让学生了解高中的教学模式,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模式转换。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和高一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向,帮助他们解决语文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尽快适应高中的教育模式,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是要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高一语文教师要在这方面加强关注,积极引导学生从初中的教学模式转到高中的教学模式,转变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更快地融入高中语文课堂中去。
3.注重教材的使用
高一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的一开始还是会依赖课本,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所以,高一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点,注重教材在课堂上的使用。高一语文教材上有很多基础知识和好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学习和巩固知识。高一的语文课本还是以文言文、诗歌为主,这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通过语文教材的使用,高一新生可以了解到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日常学习中也会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学习。新课标下的高一语文教材不再只是枯燥的知识,更有提升学生能力的内容。所以说,语文教材的使用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活动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特别是必修一,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实践的几点措施
1.注重知识的日常积累
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方面。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知识需要靠平时一个一个词、一篇一篇文章、一首一首古诗的积累,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到大量的语文知识,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知识的积累就像盖房子一样,需要一砖一砖地往上添,并且坚持不懈,这样有朝一日才有可能建成一座大房子。语文也来自生活,学习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看课外书时,读到一篇好的文章,看到一个好的词语,都可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积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写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有素材才能更好地写作。有些高一语文教师认为任务紧,教学内容多,就会布置大量的硬性作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在于记住了多少,而是理解了多少。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自己去积累语文知识,而不是重复地写字。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每周都读一两篇好文章,并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记下重要的词语,在语文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同时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学习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按照规律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应该先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规律,然后再安排教学活动。语文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掌握知识。要学好语文知识,首先就是要有学习的兴趣,探索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某一个词语时,首先学生要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然后引申到其他的词语,把与之意义或者读音相近的词语也积累并且记忆下来,这样就从学习一个词语到多个词语,最后就是运用,了解这个词语该如何运用到写作中去。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并且运用词语,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師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语文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展示几个典型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去了解掌握这个词的意思,与之相近的词有哪些,该如何运用到写作中。等到下节课时,教师会进行随堂提问。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3.养成学习的习惯
语文学习重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重在坚持,所以,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养成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首先是预习的过程。在上课之前,学生就应该把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通读课文,对不认识的字和词进行标注,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参与教学活动。然后就是课堂上的听课。学生要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步伐,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多和教师交流看法,还要认真记笔记。接下来就是课后作业的完成。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都要认真独立地完成,不要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写作业,作业也是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
高一语文的知识学习重在积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谭文旗.存在意义建构:存在论视角下的语文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1(06).
[2]徐春云.如何做好高一语文教学[J].教学一得,2011(04).
[3]翠翠,朱成科.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主义倾向批判[J].教育科学研究,2010(11).
[4]陈爱华.提升高一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2011(07).
(作者单位 厦门外国语学校)
高一研究性学习综述培训于12月18日(周二)下午第8节(3:25—4:05)进行。工作要求如下:
1.请大家于当日3点10分前到校签到。自由校区在收发室签到、青华校区到3楼综合办签到。
2.总结开题报告评审阶段,研究小组的优缺点(共性问题);
3.综述培训内容参照《研究性学习指导纲要》,在培训过程中多举实例说明;
4.制作幻灯片进行演示培训内容和综述报告填写操作说明;
5.发放综述报告网上填写操作说明(每个研究小组组长2份,如组长登陆号和密码有问题,可到自由校区B座4楼综合办处理,青华校区的学生可到3楼综合办拨打8981处理);
6.提醒学生综述报告网上填写于2013年1月15日开始到2月20日截止,即寒假期间完成。学校不再提醒,如果在此期间不及时填写,视为该组成员本轮放弃。
7.在班级再次留下联络方式,以便师生随时沟通;
8.本次培训请各位指导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务必参加。
东北师大附中教务处
近几年来,我校普通高中美术特长教学在领导的重视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考成绩不断攀升;美术特长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我校美术特长教育与教学进入了特色鲜明的持续发展时期。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美术特长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我们还须积极主动的寻求教学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继续保持我校美术特长高考的整体优势。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前些年,我校针对美术特长生办学模式是高一结束或高二开始时从文化课中分流。但往往专业开课很少。一般都是高
一、高二以文化科为主,高三时突击专业学习,实行填鸭式教学,致使部分学生专业“消化不良”,往往基础打不牢就仓促考试。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个班级上文化基础极差的那一部分。导致大多学生只能考一些一般院校,很难考上名牌甚至与大学无缘。教学依然沿用多年的老路子、老模式,高三时学生学习压力大、负担重,个性特点难以发挥。在这种环境下,到高考时学生专业水平很难达到一定高度,因此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优秀生群体。
根据近几年高校艺术招生情况,未来全省乃至全国艺术高考逐渐由数量向优秀生群体过渡。而尖子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做好艺术专业尖子生的培养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校美术特长教学工作在保持整体优势的基础上,从内涵上做文章,落实教学规范,在学生群体培养方面争取再有大的突破和提高,以此成为我校美术特长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人在现阶段高一学生的一学年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好每两周一堂的美术鉴赏课,利用本人的课外资源(如各地艺术活动、书画展览等)引领学生带着兴趣走入艺术世界。
2、做好美术高考的宣传和动员工作以及美术特长学生的引导和挖掘工作。
3、坚持“文”、“美”并重原则,组织部分兴趣学生进行专业辅导、教学,有意识训练学生的绘画感觉和学习意志。
4、校领导的重视和全体教师的努力,我校被批准为丽水艺术特色学校。给艺术科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契机。
到现在为止,高一年级的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和美术特长学生的发动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二、美术特长教学措施与想法
1、坚持学习效率首位的原则。美术高考培训一般都是在短时间内让美术基础差和文化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经过专业训练达到考试的高要求。所以我的思路是坚持学习效率摆在首位,将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浓缩在精心设计的几个研究性课题上,结合学生特点,在前期就加以实施。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必备的基本功,又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个体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学画时间长短不一,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存在感觉差异、学习潜力差异、接受能力差异、兴趣差异、自觉想差异。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制定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3、注重评价,主张以鼓励为主。在美术特长学生的培养及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生专业记录》,及时表扬和总结。积极鼓励学生克服美术学习中的“曲线”困境。建立学生优秀作品图库。
4长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经常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今天在这个老师处学到的,明天又被另一个老师否定。所以在教学上要重视任教和教学管理不善所以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基础训练阶段一定注意避免发生。
5、借鉴发达地区美术特色学校经验,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美术特色教育。注重“请进来,走出去”。
6学习规律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要求教师要多研究考试要求,同时在次基础上重视学生个体感觉差异。力争在专业上有新的突破。
姓名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cos1
213,(3
2,2),则cos(
4)()5272272
A.13B.13C.26D.26
2.若均,为锐角,sin25,sin()
35,则cos()
22525或252A.5B.25C.525D.
53.已知sincos
13,则sin2()
8118
A.9B.2C. 2D.9
4.已知cos23,则cos4sin4的值为()
4A
.3B
.3C.9D.15、数列1,8
5,1
57,2
49,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1)nn3n
A.2n1B.a(1)nn(n3)
nn2n
1a1)n(n1)21
C.n(2n1D.an(1)nn(n2)
2n16、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n23n4(nN*),则a4等于().A1B 2C 3D 07、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那么
tanAC 的值是()A
B
.C.D.不确定
8.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第一象限角必是锐角B.终边相同的角相等
C.相等的角终边必相同D.不相等的角其终边必不相同
09.sin390()
11A.2B.2C.2D.
210.下列区间中,使函数ysinx为增函数的是()
3[,][,]A.[0,]B.22C.22D.[,2]
11.下列函数中,最小正周期为2的是()
A.ysinxB.ysinxcosxC.
cosytanx2D.ycos4x
1112.求cos2345coscoscos11111111()
154A.2B.2C.1D.0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cos,cos,则的值为13.已知,为锐角,.
14、已知等比数列{an}中,a1=2,a4=54,则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15、等比数列的公比为2, 且前4项之和等于30, 那么前8项之和等于
16.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半径为3,则扇形的面积是0
三.解答题(共6个小题,共70分)
35cosA,cosB,求sinC的值51317.(10分)△ABC中,已知.
18.(10分)已知
23123,cos(),sin(),求sin2413
51a1,a2a54,an33319、(本小题满分12分)等差数列an中,已知,试
求n的值
a20、(本小题满分12分)在等比数列n中,a5162,公比q3,前n项和
Sn242,求首项a1和项数n.
2f(x)cosxxcosx1,xR.21.(1
2分)已知函数
(1)求证f(x)的小正周期和最值;
(2)求这个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22.(14分)已知A、B、C是
ABC三内角,向量m(1 n(cosA,sinA),且m.n=1
俗话说“对症下药”, 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 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 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 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 学生更是无所适从。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 课程明显增多, 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 其教材内容也增多, 篇幅加长。同时, 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 向课外延伸多, 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多的内容, 学生思想准备不足, 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 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大纲》学习要求的提高。
四是不良心理如竞争的激烈, 学习压力的加大的影响。
由此看来, 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 并进行认真分析,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确保教学实效, 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 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 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 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 句子成分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是难点, 必须反复练习, 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 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 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 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 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 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 明确要求, 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 好奇心强, 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了解字词句含义, 要培养自学能力, 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 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 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 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 说明事物, 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 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 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 激发兴趣, 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 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 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 提问激疑, 讨论释疑, 小组间竞赛, 课文比较欣赏, 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 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像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 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 自觉地提高认识, 增强能力, 发展智力。
第三, 讲究方法, 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 容量大, 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1.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2.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3.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 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不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 就能举一反三, 寻找到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 先写一般记叙文, 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 以及根据内容需要,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 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 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 或当堂快速作文, 在全班讲评交流, 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 如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中回答问题, 讨论问题, 复述情节, 课后介绍课外书籍, 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 课外延伸, 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车薪。《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 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 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 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 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断、文学常识等, 让他们写写读读, 反复品味, 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 搜肠刮肚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 教师要深入学生, 热情关怀, 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 耐心疏导, 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 灰心丧气, 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 肯定鼓励, 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 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 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 考试成绩差不多”, 或者有“不必抓基础, 考试凭运气”的想法, 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 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 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 对作文畏之如虎, 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 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 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 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 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 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赊账(shē)桑梓(zǐ)
愧怍(zuò)豁然开朗(huò)
B. 给予(jǐ)绛紫(jiàng)
赡养(shàn)弃甲曳兵(yè)
C. 无垠(yín)瞭望(liáo)
干瘪(biě)义愤填膺(yīng)
D. 吮血(shǔn)恻隐(cè)
虫豸(zhì)不屑一顾(xiè)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B.这是一起耸人听闻的惨剧,市交警支队要很好分析,进一步采取措施,严禁违法超速行车。
C.风雨之后,无所谓拥有,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你挡住寒冬,温暖留给我。
D.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
3. 根据下面的材料,请分别给“被就业”和“被增长”下定义。(4分)
网络新词是层出不穷,最近又有精彩的。听过“被就业”吧,这个词起源一些大学为了完成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指标任务,搞出的就业率统计数字造假。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已经声明,如果高校在就业率上有造假行为,教育部在审核评估高校工作的时候,将实行一票否决。
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又出现了“被增长”这个新词,矛盾所向直指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27号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而农村居民增长是8.1%。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在上半年都超过了GDP的增幅。《新京报》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质疑,文章写到,每一次公布收入全民都是增长,今年的收入数据更神奇,增幅竟然超过了GDP。文章说,与“被就业”相比,“被增长”操作更为简单,从基层开始大家就在造数字,数字对数字谁能搞得清?然而对于公众来说,判断倒也很简单。如果有一大群人都在喊自己的收入没有增长,那就只能说明我们可能是“被增长”了。
答:
4. 《红楼梦》中有一群非常具有文学气质的女子,其中被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学诗的是谁?请简要描述。(5分)
答: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又如赴敌之兵兵:军队
B.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天空
C.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
D.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灵:有灵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悚然而听之草拂之而色变
B. 悚然而听之 盖夫秋之为状也
C. 初淅沥以萧飒常以肃杀而为心
D. 其色惨淡忧其智之所不能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B.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8.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
答:
(2)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答:
(3)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3分)
答:
三、 诗歌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 恋 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 “槛菊愁烟兰泣露”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其中的“愁”与“泣”有何作用?(4分)
答:
(2) 写“燕子双飞”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3) “昨夜西风凋碧树”内涵颇丰,试作分析。(4分)
答:
四、 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2)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 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
(7) 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五、 文学作品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可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一滴泪换一滴水》)
11. 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5分)
答:
12.文中说伽西莫多看到爱斯梅拉达走来,“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为什么说他“相信”她是来“报复”的?(6分)
答:
13.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 爱斯梅拉达的举动使伽西莫多“滚出了一大颗眼泪”(“生平第一次流出眼泪”),同时也感动了在场的观众,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六、 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5.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
B. 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C.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的情感。
D. 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16.作者认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从文章哪些方面可以看出?(6分)
答:
17. 结合全文,请分条概括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主要不同之处。(6分)
答:
七、 写作(70分)
18. 请以“清醒”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1. C (瞭liào望)
2. B (A.安之若素:对于困境或异常情况一如平常,泰然处之。B.耸人听闻:夸大事实,博取注意,有吹牛的意思,带有贬义。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恐惧、害怕,一般用于描述恐怖的事件造成的影响。C.萍水相逢:像浮萍随水漂泊,偶尔碰在一起。比喻不相识者偶然相遇。D.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
3. “被就业”是指某些高校为完成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指标任务,采用造假的手段,称一些未就业的毕业生已就业的做法。“被增长”是指国家统计局公布信息称居民收入增长,而居民实际收入并未增长的现象。
4. 香菱。其一是黛玉让其细细品味王维诗,其二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于是香菱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5. B (天:自然)
6. D (A.分别为表修饰关系与因果关系;B.分别为代词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分别为承接连词与介词;D.均为代词)
7. C (作者由叹自然而感慨人生,流露了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之情)
8. (1)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2)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3)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9.(1)拟人。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将主观情感移于客观景物,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哀愁。(2)写燕子双飞是为了更好地反衬词人的孤单寂寞。(3)这不仅是诗人的登楼即目所见,也包含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的回忆。其中的“凋”字既是写景,也是主人公空虚怅惘的情感的注脚。
10. (1)相逢何必曾相识 (2)哀民生之多艰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5)无边落木萧萧下 (6)到黄昏点点滴滴 (7)杨柳岸晓风残月
11. ①表现了众人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②同时也表现众人的冷酷、无聊、刻薄。③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有爱心。④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作铺垫。
12. ①伽西莫多很少得到别人的同情,在爱斯梅拉达到来之前,在场的很多人骂他、打他。②伽西莫多曾为副主教克洛德抢过爱斯梅拉达,有理由觉得爱斯梅拉达是来报复的。
13. ①与众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具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她的善行感化了伽西莫多和众人,塑造了爱斯梅拉达这一善与美化身的形象。
14. ①爱斯梅拉达的微笑唤醒了伽西莫多,也唤醒了观众,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这既是歌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②雨果别出心裁地挖掘出笑与泪的细微之处,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优劣,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的阴暗。
15. B (应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
16. ①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②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③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④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
17. ①中国人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而现代欧洲人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②中国人缺乏精确的习惯,对自然科学以及纯粹抽象科学不感兴趣,而西方人对自然科学以及纯粹抽象科学比较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