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责发生制习题及答案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权责发生制习题及答案(通用8篇)

权责发生制习题及答案 篇1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1.中国目前预算会计的目标在于()。A.反映政府资产信息 B.反映政府负债信息 C.反映政府成本信息

D.跟踪记录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 A B C D

答案解析:中国现行预算会计在跟踪记录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反映一些政府的资产、负债、成本等信息方面存在缺陷。2.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在于(); A.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B.决策有用论 C.反映预算收支信息 D.反映国有资产信息 A B C D

答案解析: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在于反映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怎么样。3.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主要形式是()。A.政府预算报告 B.政府决算报告 C.政府财务报表 D.政府财政报告 A B C D

答案解析: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形式。4.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关系是()。A.政府会计基本准则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B.二者没有什么关系

C.具体准则指导基本准则的制定 D.互相制约的关系 A B C D

答案解析:

参见2014国发第63号文的规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5.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主体是()。A.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B.各一级预算单位 C.审计部门 D.税务部门 A B C D

答案解析:财政部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6.政府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在于()。A.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 B.反映政府的成本费用信息 C.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信息 D.反映政府运行效率信息 A B C D

答案解析:

政府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在于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

7.我国决策层在()年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公共财政的框架体系。A.1994年 B.1998年 C.2000年 D.2003年 A B C D

答案解析: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做报告,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8.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反映()。A.反映本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B.反映本级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C.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D.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A B C D

答案解析:政府部门编制部门财务报告,反映本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二、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1.政府财务报告包括()。A.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B.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C.政府资产负债表 D.政府收入支出表 A B C D

E

答案解析:见国发2014第63号文的规定。

2.中国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基本原则包括()。A.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 B.坚持继承发展,注重改革创新 C.坚持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 D.做好总体规划,稳妥有序推进 A B C D E

答案解析:见课件内容大纲和2014国发63号文的表述。3.下列属于政府财务信息的信息需求者的是()。A.纳税人 B.立法机关

C.投资方和政府债券持有人 D.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A B C D

E

答案解析:见课件讲解内容。

4.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是()。A.各级政府 B.行政单位 C.事业单位 D.中国人民银行 A B C D

E

答案解析: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是各级政府。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1.预算会计的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对 错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核算,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2.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对 错

答案解析:政府财务会计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等财务信息,政府预算会计反映政府的收支决算信息。3.推动政府会计改革需要立足国情,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对 错

答案解析:见2014年《预算法》及国发2014第63号文的规定。4.政府会计的目标在于服务于行政部门决策管理的需要。()对 错

答案解析:政府会计的目标在于反映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

5.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对 错

答案解析: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6.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操作指南之间没有区别。()对 错 答案解析:

见2014年《预算法》及国发2014第63号文的规定,三者规范的内容层次不一样。7.各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要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对 错

答案解析:见2014年《预算法》及国发2014第63号文的规定。8.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需要按规定接受审计。()对 错

答案解析:见课件内容大纲和2014国发63号文的表述。

权责发生制习题及答案 篇2

由于会计主体在经济活动中, 发生经济业务时间和收支货币的时间不是完全一致的, 即存在着经济活动与现金流动的分离, 因此产生了两个确认会计要素入账的原则, 一个原则是以取得收款权利付款义务作为收入或费用确认的依据, 称为权责发生制;另一个原则是以货币的收支来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和记录的依据, 称为收付实现制。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 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 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 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费用, 不论是否属于本期, 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反之, 即使收入取得或费用发生, 没有实际款项的收付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预算会计中,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 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105号) 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2009年8月12日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二、生均培养成本概念及生均培养成本负担的理论来源

其一, 生均培养成本的概念。《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中将生均培养成本定义为: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 并进一步明细了高校教育培养成本项目及相关核算方法。

其二, 生均培养成本负担的理论来源。生均培养成本负担其理论来源即: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 (D.Bruce Johnstone) 于1986年正式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主张“谁受益, 谁付费”原则, 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都应该承担高等教育费用。国内学者王序坤提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利益获得原则, 谁获益谁分摊成本;二是能力支付原则, 有多少支付能力就支付多少成本, 如果没有能力支付, 就需要国家补偿。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指出, 目前教育收费问题突出, 很大程度上就是过于强调利益获得原则, 而忽视能力支付原则。在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时, 决策者一定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承受能力, 如果受教育者承担的成本超过了其实际承受能力, 就违背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原则。

三、权责发生制对生均培养成本核算产生的影响

虽然目前高校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 然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6月8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就提出了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具体核算原则,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权责发生制原则, 2009年8月12日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无疑从核算基础上对教育成本的计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一, 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依据。《监审办法》中提出: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 必须以经过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和审核无误、手续齐备的原始凭证及帐册为基础, 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合理。

其二, 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构成。《监审办法》中提出: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其中人员支出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其它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

其三, 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对生均培养成本核算产生的影响。无论从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依据还是其构成内容来看, 即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原始凭证、账册及具体支出用途, 权责发生制原则将贯穿于整个核算过程中, 为此, 在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过程中, 需划分以下界限: (1) 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资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 即发生该项支出不仅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 而且也是为了取得以后各期收益;收益性支出指受益期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 即发生该项支出是仅仅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效益性支出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首先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加以区分, 然后将收益性支出计入费用账户, 作为当期损益列入损益表;将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账户, 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前者称为支出费用化;后者叫做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支出随着每期对资产的耗费, 按照受益原则和耗费比例通过转移、折旧和摊销等方法, 逐渐转化为费用。 (2) 当期成本和后期成本的界限, 这是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 (3) 应计入生均培养成本与不应计入生均培养成本的界限, 这是核算范围的需要。

在生均培养成本核算中, 影响较大的就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入账及后期折旧、摊销的处理, 这一系列处理涵盖了上述的三个界限的界定。权责发生制之下, 购进固定资产资本化为高校资产, 并在持续的使用过程中逐年计提折旧, 折旧费用计入生均培养成本, 若是经营用固定资产, 则其折旧费用则不应纳入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

《监审办法》虽较早地提出了使用了权责发生制来核算生均培养成本, 但其规范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规范的成本核算构成中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 没有包含图书;其规范的成本核算构成中未提及无形资产。

高校是教育的载体, 图书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图书资源及其折旧亦应规范于生均成本核算中。综上, 结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和《监审办法》, 使用权责发生制的同时, 需要进一步规范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范围。

四、如何实现有效的生均培养成本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在现阶段, 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据统计, 在1989年刚开始收取学杂费时, 国家规定的学费标准在100元/年~300元/年左右。在收费并轨改革后, 高校学费迅速上升, 到1998年, 普通高校学费为3500元左右, 2000年后, 各地又对大学学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提涨, 现已达到5000元左右。同时, 在收费过程中, 有些地方和院校对扩招部分的学生高收费或另外收取建校费、建设费等做法, 使高校收费出现了“双轨制”。个别高校还把招生和收取“赞助费”等挂钩, 收费金额高达数万元。学费高涨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990年, 高等教育学费分别占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的13%和29%, 到2004年, 这个数据高达53%和170%。

由于收费高低和生均培养成本直接挂钩, 很多学校就将大量“灰色”支出如招待费等纳入学生培养成本统计, 同时利用会计核算上收付实现制的“优势”, 将大量资产列入成本, 以达到提高教育培养成本的效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标准的缺失, 上级主管部门很难有效地认定学校成本的合理性, 更多时候只能“默认”既定事实, 被“倒逼”进而不断提高学费标准, 导致高等教育学费不断上升。

在《监审办法》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都提及权责发生制下, 如何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生均培养成本呢,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 科学地确认、计量资产的价值以及正确地核算期间成本、费用是提供有效生均培养成本的基础。这要求高校财务工作者转变思维方式, 改变观念, 做好财务培训工作。其二, 科学地管理、使用资产是提供有效生均培养成本的关键。目前, 高校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这无形中扩大了培养成本的基数, 降低生均培养成本要求高校加强部门预算、部门绩效考核、提供资源有效整合的平台。

目前, 高校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还在探讨中, 从核算基础的转变中, 我们可以探寻出其所带来的核算结果的变化, 进而所导致的决策层及相关方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相信权责发生制的使用, 会给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提供一个更科学、更有效的平台, 进而可以更好地指导学费水平制定及财政、社会等相关方负担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序坤:《教育成本的分担原则及其选择》, 《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

权责发生制习题及答案 篇3

【关键词】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影响及优化措施

一、引言

权责发生制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的一个主要依据,将其应用到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能够起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但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一处理方法同样具有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会计收益以及会计账款等方方面面,为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有效性,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二、权责发生制对会计信息影响的表现形式

1.积极影响的表现形式

(1)权责发生制具有客观性

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往来以及经济效益或支出等都能够被有效的管理,并最终使三者实现协调发展,这对于企业各项业务开展以及各项费用指出合理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具有客观性,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思想为转移对其进行更改或处理,由此也就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了客观性的特点。

(2)权责发生制具有完整性

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在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各项信息的完整性,要提供信息的详细来源。这一特点使得会计工作的完整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对于核算准确性的保证具有重要价值。

(3)权责发生制具有及时性

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会计信息一旦产生便需要记录,要使记录工作能够跟紧会计信息变化的步伐,这是权责发生制对于会计工作的主要要求。在这一特点的基础上,会计整体水平必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权责发生制具有正确性

在会计信息记录以及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十分重要。权责发生制要求对企业所产生的每一项信心均进行详细且准确的记录,这对于会计信息准确度的提高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左右。

2.消极影响表现形式

(1)会计收益方面的问题

在权责发生制下,对于各项会计信息的记录均需要及时完成,在这一要求下,即使企业的收益并没有真正投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来,也会将其以收入的形式进行记录。受这一特点影响,对会计收益的核算必定会出现误区。

(2)应收账款方面的问题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在记录应收账款的过程中,会忽略无法收回等这一方面的因素,全部将企业的应收账款记录在案。在这一特点下,存在一部分坏账也会记录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由此所导致的企业会计信息不准确的问题十分常见,会使企业出现虚拟的繁荣,对于其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3)净利计算方面的问题

对于净利润的计算需要通过实际利润与费用相减来实现。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信息中的费用以及实际收入必定会原封不动的记录再案,此时,若出现了收入记录过多或者费用过多的问题,净利润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必定会受到影响。

(4)现金收支时间方面的问题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包含对收入以及支出两部分核算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既无法保证收入何时被收回,同时也无法保证费用何时被利用,简单的说,在这一制度的影响下,企业的收支时间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

1.自身的缺陷

(1)在实际应用权责发生制时,由于存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个账户,这就使一些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以上两个账户数据的增减来控制利润,这就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应用权责发生制一般会运用应计、递延、摊销、分配等程序和方法,这就会产生认定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主观随意性,从而减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自身存在缺陷的原因

(1)会计假设

一方面现代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也要快捷和准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手段和技术也更加先进和多样化,使会计分期的假设越来越淡化了。另外,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的生存周期也随之缩短,可能一个交易的完成,也就结束了它的生存周期。

(2)在计量属性方面,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冲击。权责发生制有一个假设是币值稳定,而在现实经济中,币值是会经常发生变动的。币值变动就会引起历史成本计算的差异,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由于历史成本会计忽略实际价值的变化,导致资产价值失去真实性。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在计量属性方面是不完善的。

四、权责发生制的完善措施

1.会计方面的完善措施

运用收付实现制进行补充。责权发生制虽优点很多,是会计要素划分的基础,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实务处理繁琐并且易受操控,不符合人们理解的惯常经验”。而收付实现制基础核算手续比较简单,强调财务状况的切实性。因此,“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逐步形成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体,以收付实现制为补充,共同构筑会计信息结构的框架。

2.其他方面的完善措施

除从会计的角度入手对权责发生制进行完善之外,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使其得到完善。对此,加强对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五、结论

试论权责发生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篇4

自现代企业会计建立以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核算基础。国家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指出,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然而,伴随着权责发生制在企业会计中的不断应用,其应用上存在的局限性越发凸显,而且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对企业会计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权责发生制含义及其局限性众所周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赊销、预付等经营现象的存在,使得企业的销售业务往往会与所获得的收入处于不同的时间期内,同样地,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费用与成本和实际支出也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异,这就必然会导致企业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归属于哪个期间问题的出现。企业收入与费用归属期间的问题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经营成果的合理反馈。为此,会计实务界对企业会计期间核算提出了两条解决路径,即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指企业对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收入与费用按照即时收到与付出的原则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其强调的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切实性。相反,权责发生制则是在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根据实际获得现金的权利或实际支付现金的责任作为发生标志,以此作为确认企业当期收入、费用以及债权债务的核算机制;其与收付实现制是相对应的。总结而言,凡是属于当期收入或费用的,即使款项还未收到或支付的,那么也应该作为当期收入与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收入或费用的,即使款项已经收入或支付的,也不应该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可见,权责发生制是基于企业经营成果的合理反映角度出发,本着企业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两大前提假设而进行确认与计量的。尽管从企业经营成果的实际反映来看,权责发生制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反映与衡量企业经营业绩方面效果突出,但是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权责发生制只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对企业未来发生的经济事项均不予确认与计量,这导致企业在向外界提供未来会计信息时无法做到。同时,权责发生制所联系的是历史成本原则,当企业发生用历史成本原则无法确认与计量的经济业务时,那么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机制就无法合理反映,这无疑限制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伴随着企业管理者与外界利益者对企业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权责发生制难以满足管理者与外界利益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而且对金融工具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也无法拿出较好的对策与办法。

二、权责发生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自

解读权责发生制原则 篇5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概念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和影响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 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由此可见, 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以时间 (本期) 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也就是说, 只要是当期的收入, 不管当期收到钱或者没有收到钱, 这笔金额都要记在当期收入的账上;只要是当期的费用, 不管当期钱付出去或者钱没有付出去, 这笔金额都要记在当期费用的账上;只要不是当期的收入, 即使当期收到钱, 这笔金额也不要记在当期收入的账上;只要不是当期的费用, 即使当期钱已经付出去, 这笔金额也不要记在当期费用的账上。也就是说, 权责发生制原则能够正确的反映当期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 从而正确的核算出当期的经营成果。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概念的解析

下面我就把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概念细分为四条, 通过逐一通俗易通举例的方式进行解析:

1.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 不论款项是否收到, 都应当作当期的收入进行处理

例1:2010年1月, 华津公司向甲公司销售产品一批, 价款10000元, 增值税1700元, 款项已收到存入银行。

解析: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明:华津公司1月份发生和实现销售了行为已经实现收入10000元, 而且款项华津公司1月份已经收到, 在权责发生制下, 这10000元应当作为华津公司1月份的收入进行处理。账务处理为:

例2:2010年1月, 华津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产品一批, 价款10000元, 增值税1700元, 款项尚未收到。

解析: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明:华津公司1月份发生和实现了售行为已经实现收入10000元, 即使款项华津公司1月份没有收到, 在权责发生制下, 这10000元也应当作为华津公司1月份的收入进行处理。账务处理为:

2. 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付, 都应当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

例3:2010年1月, 华津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本月行政管理部门电费2000元。

解析: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明:华津公司1月份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电费为2000元, 而且款项华津公司1月份已经通过银行存款支付, 在权责发生制下, 这2000元应当作为华津公司1月份的费用进行处理。账务处理为:

例4:2010年1月, 华津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电费2000元, 款项尚未支付。

解析: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明:华津公司1月份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电费为2000元, 即使款项华津公司1月份没有支付, 在权责发生制下, 这2000元也应当作为华津公司1月份的费用进行处理。账务处理为:

3.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 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处

例5:2010年1月, 华津公司收到丙公司所欠2009年12月货款23400, 存入银行。

解析: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明:华津公司1月份所收到丙公司归还的货款23400元不是1月份当期的而是2009年12月份的, 即使款项华津公司已经在1月份收到, 在权责发生制下, 这23400元也不应当作为华津公司1月份的收入进行处理。账务处理为:

例6:2010年1月, 华津公司预收丁公司6月份货款100000元, 存入银行。

解析: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明:华津公司1月份所收到丁公司的货款100000元不是1月份当期的而是6月份的, 即使款项华津公司已经在1月份收到, 在权责发生制下, 这100000元也不应当作为华津公司1月份的收入进行处理。账务处理为:

4.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支付, 也不应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

例7:2010年1月, 华津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行政管理部门一年的房屋租金24000元。

解析: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明:华津公司1月份所支付的房租款24000元不是1月份当期的而是整个一年的, 即使款项已经在1月份支付, 在权责发生制下, 这24000元也不应当作全作为华津公司1月份的费用进行处理, 而是应该在12个月均摊处理, 1月份虽然支付了24000元, 但属于1月份负担的费用只有2000元。账务处理为:

通过上述几笔经济业务我们可以得到华津公司2010年1月份基础利润具体的计算, 如下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以收入和费用确认时间的角度, 来确定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的权利和责任关系的。权责发生制能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应承担的费用, 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 从而正确真实的核算出企业的经营成果, 当然, 权责发生制也能够正确的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从而使企业能正确真实的核算出其财务状况。最终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准确地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论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篇6

从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商业社会的繁荣产生了收付实现制,产业革命又促使权责发生制代替了收付实现制,伴随着商业信用的逐步扩大,对权责发生制的青睐使其长期以来盛行于各国的会计实务之中。

一、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但是权责发生制的产生及应用只是一个相对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权责发生制也会产生不适应性,其内部一些固有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1.配比标准十分模糊

权责发生制要求费用和收入要按期配比,然而依据配比原则,并不能完全做到二者的合理配比。

本来配比原则要求会计人员依据费用与收入的因果关系来确定每期的费用,然而在复杂的经济业务中,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科学地界定,很多费用的发生与受益期间不易明确划定。这样就给会计员确认每期费用营造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一方面,每一个会计主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名义上执行权责发生制原则,但主观上,却可采用不同的口径甚至不同的标准来分别确定各期的费用。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费用摊配、计提折旧等方面难免要采用一系列的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方法。这些主观上的人为偏差,必然使权责发生制会计所确定的净利缺乏客观性。

比如:安然(Enron)公司利用特殊目的实体融资却不将其巨额债务入账,但又将其收益包括在利润之中,将未来期间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在合同中利用某种安排在账上多记应收项目和股东收益等,虚增税前利润6亿美元。

2.权责发生制最终确定的是净利而不是净现金流量

权责发生制下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是相脱节的。

在现代商品经济环境下,赊购、赊销业务非常普遍,它们通常反映销货方向购货方提供的一笔信用,这种信用期限亦因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而时间不等,少则几天,多则数月。发货时确认的销售收入可能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收到货款。同理,如果企业于某一期间支付的一笔较大金额的费用可以允许在若干个月内进行摊销,标志着本期付出的现金在若干个月后才能全部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因此,按照权责发生制处理收入和费用,必然出现本期确认的收入在本期并未收到货款,而本期付出的现金并未全部确认为本期的费用的情况,从而导致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现金流动相脱节。

此外,权责发生制反映出的资金运动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资金运动过程不尽相同。以固定资产的核算为例,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支付了现金,但是这些支出并没有计入成本,因而这时计算出来的净利要大于真正可用于分配或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当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折旧费进入成本,并从销售中回收,但是这一部分资金并未从企业的经营中退出,而是直接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时计算出来的净利比实际可用于分配或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要少。预提费用、待摊费用、无形资产也都存在类似的间题。

3.新近出现的经济活动与事项使权责发生制所确认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到了冲击

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即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影响的交易或事项,对未来趋势的信息,如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不予反映,但企业却承受着高风险与高报酬的变化。

而目前,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严重偏离,如美国的微软公司,1998年的市场价值就已超过其账面价值的200倍;相反,也有一些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賬面价值,如福特汽车,其市场价值仅占其账面价值的15%。这些都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降低。

4.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持续经营假设受到了威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改组、兼并已经不再稀奇。企业出于战略考虑,关、停、并、转一些机构、部门、分厂等已属于经常现象。而对于利用网络所形成的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一虚拟企业来说,持续经营根本不存在。对于这些企业来讲.“应计”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本来,以“权”、“责”为标准确定净利是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的进步,然而,它在进步的同时也丧失了反映现金流量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 权责发生制在实践中会造成弊端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作法,会计所反映的利润只是 “观念上”的利润,而不是实在在的利润。有的企业损益表中的“净利润”数字相当可观,但拥有的货币资金却极为有限,几乎是靠银行贷款过日子。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困扰着许多企业的 “三角债”问题也是由此而产生的。究其原因,这个帐面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的净现金流入量。这种净利信息会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那么,权责发生制存在如此多的弊端,是不是说明它已失去实用价值,应该推出历史舞台了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因为权责发生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及完善,已成为现代则务会计概念的核心内容,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会计程序和方法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否定权责发生制,就等于否定了整个现代会计理论。我们不能也无法因为权责发生制存在的缺陷而将其彻底摒弃。

笔者认为,权责发生制的核心不能变,而是应在其基础上,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修正、完善和发展,使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可以得到有机结合,全面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峰: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论文,1994

[2]马曙光吴联生:会计确认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财会通讯,2002(6)

[3]周文娟:论会计确认.财会通讯,2003(4)

[4]刘银国:论权责发生制.经济问题探索,2003(6)

权责发生制习题及答案 篇7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现金收付制预算会计

一、我国预算会计的运行环境

进入21 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形势的改变也使预算会计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不仅要真实反映政府及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强调与国家预算保持一致;还要提供具有一定信息质量的财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 以实现预算会计目标。同时,当今中国政府强调的改变政府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催化剂。因此,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与现行的预算会计运行环境不太适宜,会计确认基础的改革成为了当前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预算会计现行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这是由预算会计的特点所决定的。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程序比较简便,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国情,以此为基础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

1.反映的财务信息过于简单,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形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政府部门的经济业务也相对的复杂起来。但是我国预算会计实行的现金收付制不能提供完整全面的信息。不能很好的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

2.按照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受托责任比较狭窄, 而且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 因为管理者可以根据其需要将收款或付款的时间从本期推迟到下期, 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一贯性。例如,一笔业务,付款单位将应付的款项金额及时付给了该单位,但由于一些原因,管理者人为的将该笔款项收到的时间推迟到下一个会计期间。这样,造成了财务信息不是很准确的情况,进而使财务信息使用者不能很好的运用相关的财务信息。

3.出现隐性负债,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 不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 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这样可能造成忽略尚未用现金支付的这笔债务。例如,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等不是以现金的形式支付,但是它却是实际存在的债务。因为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收付制为核算基础的,所以像这样的情况就会使管理者疏忽这笔债务,造成隐形负债从而没有风险意识,可能导致政府或单位承担一定的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4.各级财政部门无法正确处理年终结帐,使资产出现“虚增”现象。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 各级财政部门经常发现预算已安排, 但由于各种原因, 当年无法支出而不得不作为年终结余处理,这样就造成一种假象,资产虚增。不利于部门对资产的正确评估。

5.政府预算会计不能有效计算政府部门的成本, 不利于考核政府部门的业绩。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从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情况, 往往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实际价值相背离, 同时造成盲目采购、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 不利于准确评估行政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状况。这是政府部门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预算会计提供的信息, 不全面、及时,这样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资产相关信息,不但造成决策的失误,也不能准确反映政府或者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的经营绩效和效率,不利于政府部门的业绩考核。最后,现金制不能充分反映某些政府承诺、长期决策的全部成本。在政府等类似部门对养老金、社保金等的负债成本只能是在支付时体现, 而不是在形成时确认,造成政府的财政成本被低估。

四、 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

法律是推行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保障。借鉴进行了预算体制改革的西方国家的经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必不可少。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均在实施改革之前就已经根据公共部门改革的要求,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改革进程。我国也应修订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保障预算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从国外的实践看,任何改革都会引起许多问题,预算会计的改革也不例外。如改革成本高、核算复杂、部分项目难以计量等。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不影响社会稳定我国的预算会计应采用渐进式,逐步推进,先从影响比较小的部门进行改革,待条件进一步的成熟后再扩大范围,达到全面改革的效果。

(三)处理好与预算编制的关系

实行权责发生制,一是预算会计上实行权责发生制,二是在预算编制上实行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预算编制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编制预算的核算基础,由于应计财政收入与应计财政支出在年初预算中较难确定,因此一部分在预算会计上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家在预算编制上仍采用收付实现制。我国的会计改革,应该借鉴该经验处理好预算会计改革与预算编制改革的关系,先对预算会计逐步采用权责发生制,之后再结合国情,考虑预算编制基础的改革问题。

(四)选择固定资产核算作为改革突破口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收支波动较大而且固定资产信息不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实物进行资本化核算并在使用时计提折旧才能准确反映政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布的质与量。因此可以选择固定资产的核算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五)重视预算会计的人才培养

要进行改革,就必须要有进行改革的人才方面的支持。但目前,在我国大学课程中对预算会计的重视不够,这可能成为我国改革的一个障碍。所以政府应提高对预算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向,大力开发更加完善的预算会计系统。同时也要鼓励以及要求现有的预算会计工作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改革步伐,勇于探索创新,将新技术手段引入到预算会计实际工作中来。

(六)立足于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但是不能照搬照抄。我们一定要认清中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立足于本国国情,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七)改革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任何的改革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改革肯定会触及到相关人员的利益,改革人员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的做好改革准备,将改革进行到底。

五、结束语

经过以上对国现行预算会计的现状研究,笔者认为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改革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国家也一定会采取相关措施,循序渐进的开始进行改革,在政策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方面给予改革支持而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也是一种必然选择,小范围的改革到全国性的改革方式也是我国改革较好的推进方式。

参考文献:

[1] 阿瑟,林奇·卡顿.一九零零年以来的美国史. 1963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006[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 江百灵.论我国预算会计的确认基础.池州师专学报. 2005.8.第19卷第4期.

[4] 王瑶.权责发生制“看上去很美”. 2006 中国农业会计.

权责发生制习题及答案 篇8

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融合的客观基础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实现融合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的每一笔业务都是通过收付实现制来实现的。如计提项目先计了支出, 但最后要以收付实现制来实现支付。而递延项目则是先实现了支付, 再按一定的期限来摊销费用。因此, 权责发生制的每一笔业务其实都包含了收付实现制的基础, 最终在收付实现制中都有体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高校引入权责发生制, 并不影响继续实行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的完整性。

既然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本质上并不冲突, 关键问题就在于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这种共存。如果同一体系中同时存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科目, 而又能够对其加以区分的话, 就可以根据不同会计业务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科目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采取对每个科目添加科目属性标识的方法, 明确该科目是属于权责发生制下还是收付实现制下。

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 要实现融合, 就要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添加权责发生制的业务。分析权责发生制的主要业务可以发现, 计提项目是从权责发生制再转入收付实现制, 而递延项目则是从收付实现制转入权责发生制, 业务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科目存在属性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 只要分别对转换之前和转换之后的科目添加标识, 就可以明确权责发生制业务科目的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归属, 从而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科目进行成本核算或报告资金用途。

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融合的具体方式

下文对添加权责发生制业务后高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科目做出具体分析, 明确各科目的属性归属, 并做出会计处理分析。现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处理仍按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进行, 因此, 主要对添加的权责发生制业务进行分析。

(1) 应收收入类业务的引入。以应收学费为例。首先确定“应计项目”为权责发生制的科目标识。在收入类科目下增设“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收入——应收学费”。在资产类科目中已有“应收款”科目, 但该科目实际为收付实现制科目, 只核算已发生支出的应收回的款项, 如应收回的借出款等, 并非权责发生制科目。因此在资产类科目下增设“应计项目——应收款”, 与收入类科目下增设的“应计项目”对应。年末计算当年应入账的应收学费, 会计处理为:借记“应计项目——应收款”, 贷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收入——应收学费”。在进行成本核算时, 将当年的“应计项目——应收学费”贷方发生额与现有收入类科目当期贷方发生额一起列入当期收入, 与当期成本进行配比。年末核销收入类账户时, 直接将“应计项目”余额按年度转入下期账户。当收到应收学费时, 由于该应收学费在上期成本核算时已计入收入, 在本期进行成本核算时, 不能再列入收入, 因此, 不能直接转化到现有收入类科目中, 也应加上标识以示区别, 防止在成本核算时再次列入收入。加以科目标识:“应计项目转入”。在收入类科目下增设“应计项目转入——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收到应收学费时, 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应计项目——应收款”, 同时, 借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收入——应收学费”, 贷记“应计项目转入——教育事业收入——学费收入”。由“应计项目转入”这一标识可知该科目是由权责发生制转化到收付实现制, 属收付实现制科目。“应计项目转入——学费收入”贷方发生额与现有收入类贷方发生额一起构成收付实现制下的本期收入, 反映本期现金的流入。期末核销收入类账户时, 将“应计项目转入”贷方余额及现有收入类贷方余额与当期支出类账户收支相抵后, 转入“事业结余”科目, 期末无余额。由于现有收入类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为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 既要列入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 也要列入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与当期成本配比, 既属收付实现制科目, 又属权责发生制下的科目。因此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合并共存下的收入类科目可分为三类, 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中虚框所示为融合后的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类科目, 实框所示为融合后的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类科目) 。

(2) 预提成本业务的引入。以应付工资、应付利息为例。同理, 加以权责发生制的科目标识:“应计项目”。在支出成本类科目下增设“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支出——工资”、“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支出——利息支出”。在负债类科目中已有“应付款”科目, 但该科目实际上也只是收付实现制科目, 核算已入库材料的应付款等。对尚未发生的业务并不进行处理。因此, 负债类科目下增设“应计项目——应付工资”、“应计项目——应付利息”科目, 与支出类科目下增设的科目对应。年末计提当年应付工资或利息时, 会计处理为:借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支出——工资”, 贷记“应计项目———应付工资”;借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支出——利息支出”, 贷记“应计项目——应付利息”。年末进行成本核算时, 将“应计项目”当年借方发生额列入成本计算单。年末核销支出成本账户时直接将“应计项目”余额按年度转入下期账户。实际支付工资时, 同样该成本不能重复计入成本, 只能列入当期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 而现有支出类科目在成本核算时大部分是要列入成本的, 因此不能直接转入到现有支出类科目中。为加以区别, 添加科目标识:“应计项目转入”。在支出成本类科目下增设“应计项目转入——教育事业支出——工资”、“应计项目转入——教育事业支出——利息支出”。实际支付工资或利息时, 会计处理为:借记“应计项目——应付工资”, 贷记“银行存款”, 同时, 借记“应计项目转入——教育事业支出——工资”, 贷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支出——工资”;借记“应计项目——应付利息”, 贷记“银行存款”, 同时, 借记“应计项目转入——教育事业支出——利息支出”, 贷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支出——利息支出”。期末核销支出成本账户时, “应计项目转入”借方余额列入当期支出, 转入收入类科目的借方, 期末无余额。

(3) 计提递延成本及折旧业务的引入。由高校会计制度知, 在净资产科目中, 只对固定基金及专用基金予以了单独核算, 其余资产如银行存款、材料、无形资产等都包含在“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中。在支出中也没有单独列示, 因此“事业结余”科目年终结转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的结余数事实上包括了银行存款、材料、无形资产等的结余。这里仿照高校会计制度中材料、无形资产等科目的会计处理方式来进行递延资产的处理。在资产类科目下增设“递延资产”科目。购买递延资产时, 会计处理为:借记“递延资产”, 贷记“银行存款”。由于在购进递延资产时已经进行了收付实现制下的业务处理, 因此递延成本科目只用于权责发生制下计算成本, 不需再转化到收付实现制下。因此在计提时添加科目标识“应计成本”。该标识与“应计项目”标识的区别在于“应计项目”需转出到“应计项目转入”, 而“应计成本”为纯成本类科目, 只用于核算成本, 不存在再次转化的问题。在支出成本类科目下增设“应计成本——递延成本”科目。计提递延成本时, 会计处理为:借记“应计成本——递延成本”, 贷记“递延资产”。核算成本时“应计成本——递延成本”借方余额列入成本计算单。期末核销支出成本类账户时, 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记“应计成本——递延成本”。累计折旧成本性质上与递延成本基本相同, 为纯成本类科目, 为保证标识的统一性, 同样放在“应计成本”标识下。在支出成本类科目中增设“应计成本——累计折旧”科目。由于累计折旧为单独核算账户, 不直接冲抵资产, 故资产类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基建工程——累计折旧”, 在净资产类科目下增设“固定基金———累计折旧”、“基建基金——累计折旧”科目。计提累计折旧时, 借记“应计成本——累计折旧”, 贷记“固定资产 (或基建工程) ——累计折旧”。核算成本时, “应计成本——累计折旧”借方余额列入成本计算单。期末核销支出成本账户时, 借记“固定基金 (基建基金) ——累计折旧”, 贷记“应计成本——累计折旧”。

(4) 计提准备业务的引入。由于备抵类账户不能列于成本, 只能作为期间费用直接抵减当期利润。因此, 该类账户不能标识于“应计成本”下, 因此添加标识“应计期间”, 以示区别。在支出成本类科目下增设“应计期间——坏账损失”、“应计期间——固定资产减值”。由于该类损失在计提时并未实际发生, 不能直接抵减有关资产, 因此须在资产类科目下增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 在收入类科目下增设“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收入——坏账备抵”科目, 在净资产科目下设置“固定基金——固定基金减值准备”科目, 待损失实际发生时再通过这些科目核减有关账户。计提时, 借记“应计期间——坏账损失”, 贷记“坏账准备”;借记“应计期间——固定资产减值”,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成本核算时, “应计期间”账户的借方余额列入成本计算单的期间费用。期末核销支出成本账户时, 借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收入——坏账准备”, 贷记“应计期间——坏账损失”;借记“固定基金减值准备”, 贷记“应计期间——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实际发生时, 借记“坏账准备”, 贷记“应计项目——应收款”, 同时, 借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收入——应收学费”, 贷记“应计项目——教育事业收入——坏账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记“固定资产”, 同时,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固定基金减值准备”。通过上述分析, 权责发生制业务的转化过程中科目的归属均已得到明确并标识。这样, 除现有支出类科目外, 其余科目都已得到标识, 明确了收付实现制或权责发生制的归属。

(5) 现有支出类科目标识分析。现有支出类科目为收付实现制科目, 由于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非所有的支出都能列入成本, 因此仍需对现有支出类科目进行明确划分。分析现有支出类科目可以发现, 主要由三类支出组成:资本性支出、提取专用基金的支出、其他支出。由于资本性支出只能列入当期支出, 却不能列入当期成本, 因此应标识为收付实现制科目。计提的专用基金支出, 只有计提后使用了的专用基金才能列入成本, 未使用的专用基金不能列入成本。因此已计提的专用基金标识为收付实现制科目, 含已使用、未使用两部分。而已使用专用基金部分, 标识为权责发生制科目, 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以净资产科目下的专用基金借方发生额列入成本计算单。其他支出如材料支出、无形资产支出、递延资产支出因在购买时未在支出项目中列支, 而只是在领用或摊销时计入了支出科目, 因此未列支部分的材料、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包含在“事业结余”科目中, 年终结转后包含在“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中。因此, 当期支出科目对应的发生额应全部计入成本。如此, 所有支出成本类科目标识完毕。分析到此似乎完毕了, 然而又发现另外一个问题, 需要对现有部分会计处理做出调整。

(6) 现有部分会计处理的调整。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 出售固定资产, 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同时,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固定资产”, 盘亏固定资产, 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固定资产”。盘盈则反向操作。很明显,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盈亏没有进入支出账户, 而是直接冲减有关净资产账户。这与要求核算成本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 有必要对此类业务的处理进行调整, 进入有关支出账户, 便于期末成本的核算。在应计期间科目下增设“应计期间——固定资产清理”、“应计期间——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科目。同时因为固定资产清理有一个过程, 在资产类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待清理完毕时再结转入“应计期间——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会计处理为:清理固定资产时,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记“固定资产”。残值收入,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发生清理费用,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 贷记“银行存款”。清理完毕时, 借 (或贷) 记“固定资产清理”, 贷 (或借) 记“应计期间——固定资产清理”。成本核算时, “应计期间——固定资产清理”余额列入期间费用。期末核销支出成本账户时,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 (或借) 应计期间——固定资产清理”、“固定基金累计折旧”、“固定基金减值备抵”、“ (或借) 其他收入”。盘亏固定资产时, 借记“应计期间——固定资产盘盈盘亏”, 贷记“固定资产”, 盘盈反向操作。成本核算时, “应计期间——固定资产盘盈盘亏”余额列入期间费用。期末核销支出成本账户时,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应计期间——固定资产盘盈盘亏”, 盘盈则反向操作。至此, 分析才告完毕,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合并共存情况下, 支出成本类科目列表如图2所示。

图2中虚框所示为现有支出类科目, 实框所示为融合后的收付实现制下支出科目。波浪框为融合后的权责发生制下成本科目。“应计项目转入”标识为由权责发生制科目转换而来的收付实现制科目, “应计项目”标识为权责发生制科目, 但后续应转到“应计项目转入”进行收付实现制下的业务处理, “应计成本”、“应计期间”标识为权责发生制科目, 后续不需转化。由于本文设计的会计科目是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 因此收入类账户及支出成本类账户的核销均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进行, 最终确定的是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本年结余。因此, 无法再增设利润科目进行收入类账户及支出成本类的结转。这是年终核销收入、支出、成本账户时, “应计项目”科目余额无法结转, 只能直接转入下期账户的原因, 而其它科目均按现行会计制度直接核销, 期末无余额。由上述分析可知, 通过添加科目标识后, 可以选取不同标识的科目进行不同会计业务的处理, 即实框中的收付实现制科目在报告资金用途上发挥作用, 而波浪框中的权责发生制科目在成本核算中发挥作用。如此, 在同一体系中实现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实质性融合, 从而为高校会计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阎达五、赵西卜:《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问题的思考》, 《当代财经》2003年第3期。

[2]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1998) 。

[3]李爱平:《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的思考》,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上一篇:锻炼孩子右脑的书籍有哪些下一篇:某建材市场国庆节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