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精读引领课策略(共8篇)
执教: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李冰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对孔子和老子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是?
2、汇报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资料,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孔子简介。
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圣人,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你会有所启发。
3、板书课题,启发质疑。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快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
(1)生自读学习。(2)全班交流。
预设一:这篇文章写了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3)教师总结:看来这篇文章一共有两个人物。但是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出现了五个名字: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这是什么原因呢?
(4)讲解古代人名、字的区别。
大屏幕出示:古人在名、字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原则和习俗。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自字相称。
难怪文中,孔子自称自己的名孔丘,而老子称呼孔子的字仲尼。这都是谦虚有礼的表现。
预设二:这篇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然后写怎么去拜师,最后写见到老子拜师成功。
(5)教师总结学法: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把一件事情讲明白。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2、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呢?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
(1)生自读学习。(2)全班交流。
预设一: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预设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一: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预设二:因为孔子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预设三:因为孔子认为老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渊博,跟着他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
(4)教师设疑:孔子的知识真得还不够渊博吗?到文中找答案。预设一:不是。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明明已经很有学问了,却仍要在三十岁的时候远离家乡去拜师求 学。从这里你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二:好学。谦虚。
明明已经很有学问了,却仍然觉得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仍远离家乡拜师求学。你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三:好学。谦虚。(5)教师板书:好学 谦虚 带着我们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再读。
3、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够让你感受到孔子的谦虚好学?快速找一找,画下来。
(1)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重点词语讲解:这里出现了两个四字成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给“宿”扩词:
预设:住宿、宿舍、留宿、宿营„„
“宿”的意思是“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就是?孔子一路上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联系上下文,想想“日夜兼程”的意思? 预设:孔子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你还知道哪些包含“兼”的词语? 预设: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 教师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而理解了重点词语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学着用这种方法。
(4)出示地图,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没有马也没有车,只能凭借自己这双脚。
(5)创设情境想象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是多么辛苦的旅途啊!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一遍一遍地擦干额头上的汗珠。
孔子也许从大雁南飞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北风呼呼地吹着,他——一遍一遍地裹紧身上已经单薄的衣裳。
渴了,他就用手捧溪水来喝;饿了,他就啃已经发霉了的干粮;累了,他就坐在路边休息一会;跌倒了,他就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赶路。白天黑夜都是如此。
谁能试着读出孔子拜师求学路上的艰辛? 生单读。一起读。
同学们,拜师求学之路这样艰辛,孔子为什么还要去呢? 预设:好学。对知识的追求、渴望。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辛? 预设:终于。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终于”的意思是?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经历这么多困难,终于走到了洛阳,终于成功抵达目的地。
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敬仰再读这句话。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读到这里,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已让我们敬仰万分。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以及第三段,边读边感受,从这里你又读出他们两人怎样的品行,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试着运用我们刚刚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
(1)生小组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孔子非常懂礼貌、彬彬有礼 老师板书:有礼。从哪里看出孔子彬彬有礼?
预设一:动作上:上前行礼;面对夸奖再次行礼
预设二:对老子的称呼:请、老师、您、老聃先生,敬称,礼貌用语。
预设三:对自己的介绍:学生、孔丘。那老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诲人不倦、慈祥、爱护年轻人、谦虚、乐教、有礼 出示:老子背景知识介绍。板书:乐教
教师总结学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品行。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重点词语讲解:
出示: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吗? 生谈理解。
迎候:在哪里等,对来的人很敬重,是等的人对客人说的。等候:不强调地点。这两个词语可以换位置吗? 生交流。
显然不能。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懂礼貌的人,十分注意说话时的敬语。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好学的孔子,女生读乐教的老子,读出他们的谦虚有礼。
师生合作读。
因此,作者在最后这样说,齐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论语》名言讲读:孔子的许多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 一书中。这本书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出示《论语》中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老师领读。
谁来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不是只有像老子那样学识渊博、年龄比我们大的人才能做我们的老师呢?
2、主题丛书阅读一:快速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第106页《孔子拜小孩为师》这篇文章,看一看孔子这次又是拜谁为师呢?记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能够体现孔子品行的句子画下来。
(1)学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孔子这次是拜一个名叫向橐的七岁小孩为师。向橐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孔子为什么要拜向橐为师呢? 预设:因为向橐很聪明,说出了孔子没有想到的道理,让孔子很佩服,所以孔子拜向橐为师。
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孔子什么样的品行呢?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预设:谦虚:孔子想了想说:“好,我就叫你老师。”说着,走到 小孩面前,鞠躬施礼叫了一声“老师”。
孔子一听,恍然大悟,他既惭愧又敬佩,说:“我不如孺子矣。” “恍然大悟”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孔子原来没想明白,听了向橐的话,就突然明白了。“孺子”的意思?小孩。
(3)师总结:看来不止是德高望重的老子,孔子还虚心向年幼的孩子请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大圣人孔子都这么勤学好问,我们普通人又该怎样做呢?
生谈感受。
是呀,学无止境,我们也要谦虚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板书:学无止境。
主题丛书阅读二: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主题丛书第三册第2页《杨万里拜儿童为师》这篇文章,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了解人物品行的方法,看一看杨万里和文中的儿童又有怎样的品行呢?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1)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杨万里虚心好学。
杨万里听了心悦诚服。
杨万里看了许久后,走上前去,说:“小哥,我拜你为师,你教给我诀窍,好吗?”
以后,杨万里常对朋友讲起这件事,说知识是无穷尽的,无论是谁都不能骄傲。
“心悦诚服”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杨万里觉得牧童的话很有道理,心里诚心诚意地认可赞同。小孩也是谦虚好学。
出示:虚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有虚心
教师总结:正如儿童所说,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赐予我们智慧,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呀!真是学无止境!
四、以点带面,开展综合性学习。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有伟大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我们准备开展“传统文化知多少”这一综合性学习,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课下请同学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17.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好学
乐教
谦虚有礼
学无止境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 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1]。因此在英语专业的精读课中, 教师不应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是文化知识的导入者, 把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笔者认为研究精读课中文化知识导入策略, 能够帮助我们丰富专业教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精读课中文化知识导入的策略
将文化知识导入英语专业精读课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 以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一册[2]为例, 总结得出以下几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导入策略:
第一, 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导入文化知识。在讲解第二课Hiroshima--the"Livest"City in Japan时, 我们可以在背景介绍中向学生介绍二战的过程, 二战中各个国家间的关系和广岛被炸前后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更能够让他们了解历史, 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第二, 发掘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词汇量大是精读课的特点之一, 而很多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便是我们导入文化知识的切入点。在第六课Blackmail一文中涉及到Duke, Duchess两个词, 我们便可以由此引申到英国其他爵位的英语表达, 如marquis, marchioness, Earl, countess等, 进而来介绍英国的封爵制度和政治体制, 让学生从简单的词汇中轻松获得有意义的文化知识。
第三, 从风俗习惯中探寻文化知识。在第二课Hiroshima--the"Livest"City in Japan一文中, 当作者到达宴会地点时, 迎宾员让他remove his shoes, 我们由此便可以向学生介绍日本人这种进门脱鞋的习惯, 进而引申日本所特有的其他风俗习惯, 同时也可以联系我们国家的一些特殊习俗进行对比, 让学生思考这些习俗对两个国家人们思维, 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第四, 体会英语幽默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幽默是语言的精华, 是一种高级的语言, 也是智慧的表现形式。对英语幽默的理解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对英语文化的理解。第二课Hiroshima--the“Livest”City in Japan中有一句:After three days in Japan, the spinal column becomes extraordinarily flexible。通过这句话当中的幽默, 呼应着文章之前的bob up and down repeatedly in little bows,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日本人打招呼等日常礼节, 比较与我们国家人们日常礼节的不同之处, 这个任务也可以让二外学习日语的学生来完成, 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这样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精读课中有很多的课文来自于优秀的文学作品, 或者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学读物, 比如第六课节选自小说Hotle, 另外第九课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中涉及到马克吐温的作品, 如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去阅读这些作品, 然后讨论阅读心得, 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 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精读课中文化知识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导入文化知识有着上述各种不同的途径, 但是由于课程教学任务, 课时限制, 学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导入的文化知识应与课文内容相关。我们所研究的文化导入不是漫无目的的输入, 而是联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教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启发者, 鼓励学生课前及课后有意识地进行相关阅读, 以积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 尽可能利用文化知识导入来增强精读课趣味性。在精读课上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要尽量坚持趣味原则, 让文化导入成为原本以语言基本知识传授为主的精读课的亮点。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导入的文化知识, 用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指导他们未来的语言交际行为。
第三, 坚持文化对比并求同存异。我们在精读课中导入文化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把外国文化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让学生找出异同之处。这种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知, 了解不同形式的价值取向, 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然而任何一种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优缺点, 因此, 在对比中我们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的崇拜或妄自菲薄。而应重视文化间的差异, 客观的比较, 求同存异[3]。
第四,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文字、图片、广播、电视新闻、影视等手段给予学生感官全方位的刺激。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便能够接触到英语实际应用环境中社会状况、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民族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4]。
四、小结
总之,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精读课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有将文化导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激活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洞察力,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摘要:英语专业精读课会涉及到很多文化知识, 本文以笔者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 探讨将文化知识导入到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各种策略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以期能够丰富英语专业教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精读课,文化知识,导入策略,原则
参考文献
[1]宋新:《二年级精读课的文化教学》,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
[2]张汉熙:《高级英语》 (修订本, 第一册)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年6月。
[3]乌优:《高专蒙授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文化导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11月。
教学内容:《桥》及主题丛书“爱心永恒”模块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学重难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突出对比,营造氛围。【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将围绕主题“他们让我感动”来学习《桥》和《父与子》这两篇课文,来阅读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以《桥》为例,品读感悟
(一)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黎明当洪水袭来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
抓住这几个要素,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抓住文章的各个要素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叫要素串联法。像这类叙事性的文章都可以使用。谁再来尝试着说一说?概括能力的提高,一是要掌握方法,再就是不断地练习。
2.交流有什么疑问? 归纳预设:课文明明是写老汉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桥?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想法?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品“桥:
(1)文中出现的桥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 预设: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情况。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做批注。
(3)分享交流 2.悟形象(1)人们能顺利逃生,仅仅是因为这座桥吗?是谁在其中起到了最关键性的作用?(板书:老汉)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汉,他又是怎样指挥村民跨过这座木桥顺利逃生的呢?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出示:我们看到一个()的老汉。(3)全班交流。
预设:第一小组 沉着冷静 镇定如山
第二小组 爱民如子 大公无私
(三)聚焦表达,学法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全文才 513个字,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缓缓紧扣,动人心弦。不仅是老支书的崇高精神感动着我们,还原自于小说的作者富有特色的表达方法。你认为好在哪儿? 1.环境渲染出了肆虐的洪水,惊恐的人群。并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句子,一段,语言极其精炼,表现出紧张的气氛。
3.开头悬疑,结尾释疑。巧设悬念,情节跌宕起伏。
三、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一)依据提示,学生自学
《桥》这篇文章虽是悲剧结局,却给人以悲壮的感觉,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课前我们预习的语文主题丛书《父与子》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
1、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作批注,理解感悟文本
3、丰富语言积累,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二)讨论交流 1.课文内容的交流 2.理解感悟的交流
(三)领悟表达,拓展运用 1.对比《桥》和《父与子》,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课堂总结
《再见了,亲人》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金色的鱼钩》中的炊事班长,《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还有语文主题从中《回眸感动》这本书中那一个个足以让我们感动的事迹和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们„„感动不只是一节课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四、阅读拓展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朋友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精读引领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了解祖国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课有关的材料和课件。
学生: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解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展示课本116页图。师:这就是现在的圆明园,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它以前是什么样儿?它是怎样被毁灭的?)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多读几遍。
3.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毁灭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4.你从文中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二、精讲点拨 随文得法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的辉煌的。)
1.出示课件(或师作简笔画),展示圆明园布局。
师: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理解“众星拱月”)2.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2)展开联想,加深体会:在圆明园这么多的风景中,你对哪个地方比较熟悉和亲切呢?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方想象一下,说给同学们听好吗?(我仿佛来到了„„,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3)指导朗读。(欣赏、赞美、自豪。)
3.文物珍贵。
(1)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四段。
(2)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你们知道从先秦到清代,中国经历了多少年吗?
(3)指导朗读。(赞美、自豪。)
(二)资料交流。
1.同学之间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加深对圆明园的热爱、赞美之情。
2.师小结: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有640个篮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所以说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三)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第五段。
2.引导学生从“侵、闯、掠、毁、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提供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3.面对他们的强盗行径,你的心中感受如何?(痛惜、愤怒)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四)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半分钟)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园内同时燃烧,该会烧掉多少个奇珍异宝,多少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指名读第一段)
理解“不可估量”。师引读此段,体会损失巨大。
5.师小结:之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正是因为圆明园在历史上的不可估量的价值。6.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7.师: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五)资料展示。
1.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2.今日祖国的强大。
三、拓展阅读 学法迁移 《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看到了被八国联军毁坏的圆明园,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度强盛的中国在近代落伍了而备受欺凌呢?下面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丧权辱国的时代》,找找原因吧!1.学生带问题读文章。2.谁来说一说,致使中国没落的一个主要人物是谁?她做的哪些事使中国逐渐落后?
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统治中国48年,她60岁寿辰时不顾中日战争而挪用军费。后来她向日军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讨论:要想国家不受欺负,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巩固延伸
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 把你此时的感受,把你对历史的思考,把你的满腔热血,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吧!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建筑宏伟
价值不可估量
文物珍贵
毁灭 损失不可估量
备课人:寿光市古城街道古城小学 王伟
【课型】
精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示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示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桥》。
二、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画出来。(大屏幕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洪水?(凶猛 可怕„„)
2.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老汉,可是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渲染洪水呢?
3.过渡:那乡亲们还有路可走吗? 哪里?什么样的路?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面对唯一可以逃生而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桥,如果乡亲们还是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跑,会有什么后果? 那乡亲们安然过桥了吗? 是谁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是的,是老支书。
三、梳理情节,初识“老汉”
1.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老汉,看看他是一位怎样的人。请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待会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大屏幕展示学生找到的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四、再读句子,感悟人物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是对老汉什么的描写?(外貌 神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试想:如果是你或者我镇定得像一座山就能让村民们停下来吗?那为什么老汉就行?(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
要求学生理解拥戴的意思:拥护爱戴
(镇定的老支书是人们拥戴的人,而人们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心中的靠山,让我们一起读读,也让大家来感受感受山一样的老支书吧。)
2.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认为应该让谁排在前面?(老百姓)老支书本身就是个党员,那他也要排到后面去。
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舍己为人 先人后己 心系群众)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老汉很凶,从“冲”“揪” “吼”体现出来。)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年轻人不守纪律。)
(好的,那请你们带着老汉那种凶、那种果断的语气来读一读吧。)
过渡:老汉是那样凶,村民们一个个安全的过了桥,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了,这时候老汉又吼了。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老汉先是凶巴巴地揪出小伙子,此时又推他上桥,这都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什么关系?读了文章结尾,你就会明白了。
(他们是父子关系,在剩下自己和儿子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
(2)明白这一切我们再看看,老汉从队伍里揪出儿子,此时又推儿子,这不矛盾吗? 他是怎样的人?
(不矛盾,老汉认为共产党员就应当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他是大公无私,坚持原则的人。)
过渡:最后,老汉和小伙子都被洪水吞没了,全村的人呼喊着,哀嚎着,他们拥戴的老支书走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深受人们喜欢,舍己为人„„)用心地读一读这些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位怎样的老汉?
学生讨论总结:大公无私、为人正直、遇事镇定、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5.小结
刚才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来感受老汉这一形象?
(找描写老汉的句子、词语,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谈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感受„„)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我们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到老汉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同学们可以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别的人物,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在自己的作文中塑造人物,学以致用。
四、感悟真谛,启发想象
1.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在这场洪水中,老支书选择让村民走;在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群众走;在自己和儿子之间选择儿子走。谁,他都想到了,他唯独没想到的就是——自己,这样的老支书能不为全村人拥戴,让人为之敬佩吗?在人们的心中,老汉犹如一座巍然挺立的桥。现在,你们也应该知道为什么课文以“桥”作为题目了吧!那你们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桥啊?
总结:是一座用生命架起来的桥; 是一座生死桥;是一座用爱心架起来的桥; 是的,那是一座精神桥,在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抉择诠释了大爱如山,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的读读课题吧-----桥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我们永远纪念您!洪水退后……
五、学以致用
1.比较一下《桥》和《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它们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异同?(同:作者都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异:《金色的鱼钩》中没有设置悬念、没有环境描写„„)
2.请同学们读《金色的鱼钩》一课,找出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感受老班长的精神品质。
(读课文。交流)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环境描写有衬托人物品质的作用。为了渲染长征路上的艰难,为了烘托“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请你想一想:当时的天气会怎样?草地、野菜及一些能吃的东西又是什么样的?给《金色的鱼钩》加入精彩的环境描写吧。
【板书设计 】
《桥》 《 金色的鱼钩》 老汉 老班长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教学反思 】
忠于革命
我们都知道,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训练,是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课文精读训练要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并凭借语言材料把学生领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这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通过一、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来实现。这样不仅区别于课文的表层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近两年的阅读教学中,本人对“抓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要通过以下的两个做法来实施:其一是,让学生提问题。主要是这样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精读训练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或是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老师根据教学重点要求对问题进行筛选,最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个训练就自然实现了整体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如四年级上学期《九色鹿》的课文精读训练指导,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结果收到了相当理想的教学效果。本人还清楚地记得,这篇课文的精读训练我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导入后,我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读课文:“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注意了,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后提一个自己不懂的`或是感兴趣的问题?”接下来,学生读书和提问题都相当热烈,这是因为这种课文的原因。在让学生提问题时,好几个学生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九色鹿和国王都斥责调达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这个问题提得好,不仅突出教学的重点,还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于是,我抓住这个问题引导认真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学生很高兴,学习积极性很高涨,我想大概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吧。我走近学生,惊喜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在不停地在书上画句子,写批注。说实在的,小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答案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老师不应满足,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才算是走近教学目标。实现了深层次理解课文的要求。
其二是,老师提问题。老师先根据课文教学要求设计一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如六年级下学期《烟台的海》一文的精读训练指导。我就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课堂上,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烟台的海在冬、春、夏、秋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由于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学生读课文时,都很认真,并且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在进行学习交流时,我又注意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指导学生把意见进行归纳概括。经过师生的努力,学生如走进烟台目睹烟台海四季的情景。这样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我认为实现了整体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目标。
“精读课”是指对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过程。精读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精读课如何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课文类型、体裁、题材的不同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不同,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一般不对教学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讲究实效的教学过程。但是,考虑到许多教师设计教学时把握不好,因此,还是提出了一些精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的程序供参考。
一、精读课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安排上,突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诱导;在教学程序上,体现简化实效。
二、低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的程序
低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也就大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古诗内容较深,学生只要能读会背,对内容的理解不作硬性要求。这样看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读,特别是朗读。在反复、逐步深入的朗读中强化识字,积累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一篇低年级课文的教学顺序可以安排为:“初读──读正确;熟读──读流利;理解地读──读出感情”。
“初读”: 要求是读正确,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顿读、不唱读。这一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可以用生动的导语或创设情境等手段。第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上几遍,达到读正确。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第三,检查、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一般不要分析字形、讲解字义。第四,检查、指精读课文,让几名学生(最好选中下等的学生)读一读课文,看全班大部分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读正确的要求。
“熟读”:要求是读流利,即读得通顺、流畅,比较熟练。这一环节,一般应做的几项工作是:第一,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经久不衰。第二,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第三,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比如,指名读、句段填空、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地读”:就是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语调、重音、速度和停顿。这个环节,应把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词句、体会感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般应做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反复阅读之后仍不懂的问题。对不需要结合深读课文就能理解的问题,大多数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少数问题可由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个别问题可由教师作简明扼要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需要结合深读课文才能理解的问题,要放在指导深入读课文时解决。第二,指导学生个人试读感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第三,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采取分段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方式。对课文景美、情真的重点段重点处理。先通过读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感情,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辅之以教师或学生的范读,可以通过评读探讨如何读好重点句段。以上三步,不要截然分开,而要穿插进行。第四,当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可以进行生字的字形分析和写字指导。读一读字音,分析一下字形,不好写或容易写错的字,要认真示范书写,让学生用课后提供的范字描红,先描后写,把字写好。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
低年级“三读式”教学程序,体现了“以读为主,寓讲于读”的精神,符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经验。同时又加强了识字和朗读训练,利于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一教学程序如果用两课时的话,第一课时就是“熟读、识字”,第二课时就是“理解地读、写字”。
三、中高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的程序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应更加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在自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一篇课文的教学顺序大致可以安排为:“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汇报交流──深化、提升;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自读自悟”环节的要求是: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上读懂课文,并能提出通过自己阅读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应约占一篇课文教学时间的一半。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第一,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有激发阅读本课兴趣的导语,提出阅读要求,提示阅读步骤和方法。第二,指导学生读课文(中年级可以出声读,高年级可以先出声后默读),读的遍数可以从实际出发,但必须做到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认识、读准生字,扫除读文障碍。第三,让学生逐段细读,着重理解课文的词句、内容,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第四,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自读自悟”关键在于“读文”和“感悟”。一悟词句,通过充分的读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悟内容,知道文章写什么;三悟思路,了解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悟写法,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悟”,悟出的可能不全面不正确,这不要紧,关键是引导学生经历这个在读中自悟的过程。在开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时,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可以“小步前进”,即把自读自悟的环节分成几步,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读读悟悟,画画批批,以便使学生逐渐掌握自读自悟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干什么?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其实这个环节,正是因材施教、帮助个别学生的良好时机。
“汇报交流”环节的要求是:交流读书心得,突破重点、难点,进行语感训练。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正是顺学而导、实现教学预设和生成的重要时机。主要做以下几件事:第一,引导学生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交流可先小组再全班)。第二,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引导、点拨。引导,要兼顾内容理解、情感体会和表达形式,要抓住重点和难点。点拨,要对好的见解恰如其分地肯定和鼓励,对感悟不深或错误之处,要策略地指出并指导矫正。第三,指导品读重点段,深化理解和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加强语感训练。学生汇报不出反映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段,教师应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展开重点、难点教学。第四,教师要善于在讨论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时,巧妙地把教学引导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经验证明,“汇报交流”这一环节进行的好坏,关键在学生是否能充分地“自读自悟”。不充分地读书,或只读不思考,就让学生讨论交流,很可能离开课文乱说一通,谈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读背说写”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习,积累运用。主要工作有:第一,拓展阅读,从课文的相关内容拓展开去,一篇带多篇。第二,指导语言积累,背诵全文或典型段落。第三,说写训练,结合课文内容情节或表达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或生活实际,进行说话或小练笔。第四,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五,让学生听写、抄写或默写自己喜欢的,或指定的段落、语句。第六,指导分析字形和写字等。这些工作除了识字、写字、抄写词句,每篇精读课文必须安排外,其他各项可根据课文内容、形式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一两项即可,不必每篇精读课文面面俱到。
2、但愿人长久》(精读课)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通过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进行美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观赏品尝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屈指但愿十全十美悲欢离合
2、听写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感悟意境。
1、了解词作者。读题,“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你了解苏轼吗?结合预习,介绍苏轼。
师简介: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课文第一自然段称苏轼为----《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介绍了他如何创作这首词的。首先请同学们看自读要求:(1)同桌两人一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思考: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三个词语。指名读。交流。(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学习1、2、3自然段
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请同学们细读1、2、3段。学生交流。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已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出示图片,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
六、拓展阅读
1、出示整首《水调歌头》,同学们轻声读读,课后你们自己去了解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2、阅读《丛书》中***
七、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中年级精读引领课策略】推荐阅读:
中年级组谜语10-25
小学中年级教研计划06-27
中年级语文教材分析10-11
中年级写景作文指导07-18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之我见05-26
赞美中年女人的话07-06
小学中年段阅读篇目07-08
中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07-23
人到中年的感悟10-17
人到中年美文摘抄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