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共10篇)
摘要:“科学发现者”丛书是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编写的美国主流的地理教材,供9-12年级的学生使用。“科学发现者”各分册按顺序每章都配有大量的实验,可以说在实验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方面,这套教材称得上是地理教材编制的范本。本文就这套教材中的实验教学设计特点展开分析,希望给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实验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科学发现者” 实验设计
特点
1、“科学发现者”中实验教学设计的组成结构
“科学发现者”由上、中、下三册组成,每一章都配有大量的实验,以适应不同级别和类型学生的口味。以本书的上册《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为例,这本书由三十一章构成,每章都配有各种类型的实验,具体分为以下几类:①迷你实验。这些简短的实验,使用的材料非常简单,可以在家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②地学实验。每一章都包含2页的地学实验,共有4种类型,包括地学实验、网络实验、地学制图实验和设计实验。③探索实验。每章都设有一个探索实验,实验的内容用来介绍这一章的内容。④技能实验。每章都有一个技能实验,实验的内容以数学为基础的练习,通常需要解释数据并作图。这四个栏目层次分明,构成了完整的实验设计系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学习。
2、“科学发现者”中实验教学设计的特点
⑴实验设计注重学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材中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在第一章中:迷你实验为“土壤和水怎样吸收和释放热量”,学生只需要用一只温度计,测量土壤和水的温度即可。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在老师讲解后自己独立操作即可完成。地学实验为“用国际单位制测量”,学生需要测量不同岩石的属性,并用测量结果解释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在这次试验中,要用到烧杯、天平、弹簧秤以及岩石样品,需要测量岩石的面积、质量、密度并尝试解释这些度量间的关系。这个实验较为复杂,需要几个同学协作才可以完成。探索实验为“科学交流”,需要学生用一句话准确的描述老师提供的物体,这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实验为“制作并使用图表”,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地表的年平均温度在过去500年中的变化。这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地理素养,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根据第一章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实验的设计基本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能力作了不同的要求,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②
①
⑵实验设计挖掘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科学发现者”实验设计非常生活化,表现在实验的题目、材料等各方面。实验的题目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比如露的形成、水的运动等。实验中所需的材料一般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用具,如泥土、粉笔、水盆、雨伞、直尺、量筒等。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六章的探索实验“沉积岩与变质岩”中,需要模拟沉积岩的分层。这个实验的用具及操作都很简单,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收集100ml的土壤,放在矿泉水瓶中,来回摇晃几次,使土壤和水充分的混合,然后迅速的将矿泉水瓶竖直将其放在平面上,然后观察产生的现象。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是我们平时都会见到的土壤和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通过这个简单的操作,我们可以将地表沉积岩分层成千上万年的演变形象的展示出来,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现出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由此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⑶实验设计可操作性强,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
“科学发现者”中实验设计在实验进行之前有指导语,简单介绍实验内容,明确学生任务,实验的指向性强;随后详细列出了实验的每个步骤,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在实验步骤之后还设有观察与推断、分析与结论等内容,为学生的分析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文字内容旁边一般还附有某一学生做实验的图片,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图片内容进行实验。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七章的迷你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中,首先提到的是“要求”:模拟岩石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并缓慢的被风化的过程。然后提到的是“操作步骤”:先用牙签在肥皂快上深深地刻上文字,再称出肥皂的重量,测量并记录肥皂上被刻文字的深度,然后打开水龙头,让水滴在肥皂上,直到可以观察到被刻文字深度的变动,测量并记录被刻文字的深度。最后是“分析与结论”:被刻入肥皂块里的文字深度是如何变化的?失踪的肥皂到哪里去了?以及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来确定肥皂损耗的情况么?在整个的实验设计中,实验的目的性很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这个实验大体了解大自然中岩石风化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⑷实验设计面向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科学发现者”中的实验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实验基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由于难度适中,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实验中的具体内容全部以第二人称“你”描述,在实验中学生是主体,是实施者。“科学发现者”中的实验语言比较生活化,与正文中讲述知识的严肃语言形成鲜明对比。需用到实验器材的内容都单
④③
独列出“安全警示”,提醒学生要佩戴护目镜、系好围裙,处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在《地质学、环境与宇宙》第四章设计实验“制作矿物图鉴”中,实验要求如何来鉴别矿物,并检测这些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要对矿物进行观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颜色,用小刀对矿物进行刻画检测矿物的硬度,用磁铁检测矿物是否具有磁性,还要在矿物上滴稀盐酸来观察其化学性质。这个实验的大部分环节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需在一旁观察指导即可,这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实验设计主体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实验中需要用到稀盐酸,实验特别在关键位置给出了安全警示,要求学生要佩戴好护眼罩和围裙等,这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安全,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
3、“科学发现者”对我国地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启示 ⑴在每章中设置实验设计类栏目
在每章新内容前设置“实验探索”栏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化新知识,是进行教学的先行组织者。设置实验为主的探索栏目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可以促进我国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中,每章之前设置了“实验探索”栏目,这是良好的开端,但是“实验探索”栏目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我国的地理教材实验设计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实验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实验不易操作,教师讲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造成地理教学仍以书本教学为主,地理课本中的实验设计因为不能有效地展开而失去了其实际存在的意义。我国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图极少,如中图版必修第6页的天体系统概念图、人教版地理选修Ⅲ第15页的旅游资源概念图。这些概念图基本上只出现在正文部分,把它作为概念表述的一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是否掌握地理概念及其表述的方式没有作出具体要求。“科学发现者”教材在每册书中都设置一个“实验探索”专栏,开篇写到:“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析成一个个小概念的,教材仔细地介绍了概念图的定义、作用和组成,最后还附上一个实例说明。这对我国地理教学实验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借鉴。⑵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人的认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中的“探索实验”栏目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在设计“探索实验”栏目时,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帮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同化新地理知
⑤
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科学发现者”在介绍地壳的厚度时就运用了类比模型:与下面的圈层相比,地壳很薄,就像洋葱表面的纸状表皮。通过洋葱表面的形象描述来说明地壳的厚度。在介绍褶皱概念之前也先建立了类比模型:你是否曾用脚蹭地毯,而把地毯蹭得皱起来?与地毯类似,岩石被挤压后也可以慢慢弯曲并且不断裂。让学生通过脚蹭地毯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褶皱。“类比模型”在“科学发现者”中得以大量运用,教材通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具体模型或实例为中介,形象说明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以此来减少新概念带来的陌生感,促进理解的达成。反观我国的中学地理教材,对于运用“类比模型”这种概念表述的方式还缺乏尝试,这是今后研究值得关注的焦点。⑶实验安排具有先行组织者作用
“科学发现者”中的《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探索实验”栏目安排在每章内容之前,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分析,对难以看到的重力、水的下渗、沉积岩的分层等知识进行了同化,为后面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第9章“地表水”中,通过前文所述“模拟水的运动”探索实验,学生对水在不同物质中的下渗和流速有基本的认识,学习地表水的运动和下渗时难度就会降低。而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每章的内容开始仍以概念性的讲解为主,而没有足够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操作类栏目,这样教学的效果将会有所降低。这对我国的地理教材设计,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建,江辉.美国《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教材中习题的编写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8).[2]F.豪斯等著.美国《地质学、环境与宇宙》[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3]王春芬.美国高中地理教材“探索实验”栏目的特点及启示[J].地理教育,2010(12).[4]陆敏.美国地理教材“世界和居民”评介[J].地理教育,2005(5)[5]叶松林,仇奔波.美国中小学地理教材特色简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7)[6]吴圆媛,李家清.中美地理教材中概念表述的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制作
( 1) 地理实验的设计。选择合理的知识点设计实验, 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点。高中地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教学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地理实验又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 很多的地理原理无法用实验的手段得以揭示, 将地理实验过于理想化, 实际的实验现象可能并不明显, 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不能科学揭示地理原理。这个就是地理实验的难处。物理、化学实验的结果基本都是可以预见的, 对于什么样的试剂滴入酸或碱中出现颜色的变化, 每个人来做都是一样的。地理实验需要不断改进,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2) 实验器材的制作。一般学校对地理学科实验器材投入不足, 不能要求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那样, 有专门的仪器和设备, 很多的实验器材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我们的器材制作吸收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本着简单、廉价、容易获得等原则, 特别鼓励对废旧物品的利用, 既减少学校投入, 又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实验证明, 部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非常强, 制作出来的实验器材非常精美且具有创造性。
二、地理实验课程的主体参与与合理评价
在地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到一个很多地理老师都关注的问题:就是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较低。一部分同学在操作, 另外一部分同学事不关己地看着。这样的情况我校也存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通过找学生谈心、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不外乎几个原因。
( 1) 实验分工不到位。教师在实验课之前要对班级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 一般为3~5人, 人多了一部分同学就没有机会操作。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以由教师指定, 小组成员的组成要搭配好, 并通过协商分工, 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要尽量做到全员参与, 不留离散人员。
( 2) 少部分同学动手能力不强, 怕自己的操作会搞砸实验, 不敢贸然参与。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确实有, 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 鼓励他们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实验允许失败, 但不允许放弃, 让他们从别人的身后走到台前, 体会成功的感觉。
( 3) 极少数同学缺乏正确的态度。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要耐心对待他们, 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地理实验课堂之外, 可以通过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力, 慢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树立优秀模范加以鼓励。
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 也要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 通过培养对地理实验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地理学科。
三、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
要实现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 要做的工作很多。教师要将地理实验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在编制教学案的同时, 要将实验部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在学案上, 没有实验课, 这一部分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要让学生重视地理实验, 积极参与地理实验。
本着“先做起来, 慢慢改进, 最终完善”的理念, 一年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实验设计与器材的初步积累工作。实验设计和课程开设成功后, 我们将实验的设计、器材的制作、操作步骤、实验注意点、实验结论等相关内容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作为下届学生实验课的参考; 能够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分类保管, 以便下次使用。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繁杂的。但是一个周期下来, 可以为今后的地理实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是值得的。
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学也是高中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地理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要点,科学整合现代教育装备资源,解决地理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普及,地理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地理实验室是集实物、模型、声、光、电、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它很好地整合了地理学科资源,通过形象、逼真的形式展示地理概念、原理,揭示地理规律,是很好的辅助地理教学资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例谈地理实验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 运用地理实验室直观展示地理概念,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知识较为繁杂,涉及的国家、地理疆域、知识领域很多,学生学起来感觉没有一定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信心,学习积极性下降。为了刺激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时利用地理实验室展示地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在地理实验室的学习,直观了解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技能,增强了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认识区域”的过程中,教师在地理实验室里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国家的具体位置,从经纬度上明确位置,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圈点这个国家的区域,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这个国家是在亚洲还是在欧洲,是平原地区还是高原地带。通过音频介绍,具体了解了这个国家的人口面积、区域特点、民族种类、经济发展状况、地矿资源等信息。通过丰富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想走进这些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常识、人文气候、经济文化等信息,对增强学习效果很有帮助。
2 运用地理实验室揭示地理规律,突出地理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利用规律性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规律总结,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展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等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过程中,把学生带进地理实验室,首先让学生观看墙壁上的地形概况模型,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颜色的灯光闪烁、音频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后边的地形分类、气候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我国的河流、高原、盆地等自然环境的特点的教学时,利用数字星球逐项展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比如展示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份、面积、支流情况、忧患与治理等信息,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优势,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地理知识的过程展示,轻松解决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过程性地理知识,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陈述,学生很难彻底理解。如高中地理有关气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等,这些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年代很久远,过程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地理实验室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科学展示相关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展示,降低理解难度,增强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的内容时,学生对我国的气候了解得很少,只知道当地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春、夏季东南风多,冬季西北风多,但对具体的气候特点基本没有了解。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笔者利用地理实验室进行教学。通过数字星球形象直观地展示我国的气候特点,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通过数字星球的运用,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海洋和陆地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我国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变迁。通过动态的地理知识展示,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立体地理概念,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识,提高教学实效性。
再如在进行“地震和火山”等知识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领着学生读书,勾画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让学生会背就可以。这种教学模式是死板的、应试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被信息技术模式所取代。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数字星球科学展示海陆形成的全过程、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全过程,时间的变迁,历史的车轮造就了海陆地形地貌,地下频繁复杂的活动造成地震或者是火山。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历史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为学生建立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提供保障,科学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4 整合地理实验室与网络资源,实现教师、学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多向互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网络资源极大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平台,地理教师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教师在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平台,建立班级主页,让有条件的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学生小组建立QQ群,指导学生利用群空间、飞信、微博等方式进行课后交流,实现教师、学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多向互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比如在进行“五大洲——西半球的国家”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材上的资源有限,学生通过教材了解的知识不够丰富。笔者让学生在地理实验室通过网络自己搜索西半球有哪些国家?它们的地理位置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特产?气候特点是怎样的?以及西半球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等。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想尽早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变得主动,变得有动力了,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搜索与整理,绝大多数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很多学生在小组的QQ群里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知识结构图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还有部分学生找到了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展了知识视野,提高了搜集、整理、分析、探究等能力。
观看完讲座后,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实施地理教学实验太有必要了!我的理由是:首先,地理教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亲身体会到地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地理对自己的生活确实有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东西,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生活即教育等等,教学实验确实,可以弥补课堂上“满堂灌”的缺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地理教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如实地观察,测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让学生长期坚持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观察,培样学生的科学观察意识,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的做事好习惯,这些素质都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再次,地理教学实验,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果。因为,实验的方法,比较直观,可以弥补学生想象力的不足,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实验更能是知识更加好懂,那么教学效果就高了。
引起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它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酵母,有了它,学生再不会昏昏欲睡,再不会被迫去学,不信你也来试试看!
一、趣味导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致归纳成如下几类。
1.以“之最”来导入新课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
2.以著名景观来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先观察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等,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引入俄罗斯的学习。
3.以读图提问来导入新课此方法多用于讲述地理位置、范围及地理规律等内容。
4.可以用地理谜语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埃及地理时,可用“灰尘吹来”猜谜底“埃及”来导入新课。
二、趣味授课
1.生动的教学语言(1)用诗词歌赋来描述地理事物。诗词歌赋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2)使用地理别称配合地名教学。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等。(3)使用抒情的文学语句、地理趣闻、地理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简单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四十一个字;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选编一些地理口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使学生牢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采用“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甘陕,云贵西四上北天,重内台海福吉安”。
2.灵活的讲练结合在讲授新课时,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及动脑能力。
3.形象的直观教具(1)课堂的边讲边画。如讲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就以北京为起点,依次画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及京九线;接着以河南焦作为起点,画焦柳线;以陕西宝鸡为起点,画“宝成-成昆线”之后,可以再画三条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形成全国铁路网络,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直观印象。(2)充分运用电化教具。除了制作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和录像片之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动手制作一些电动教具。如“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中国矿产分布”“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等主题鲜明、制作精湛的现代化电动教具。
三、趣味小结打破常规的“一言堂”式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自拟提纲、自行总结。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四、趣味练习
1.自测练习。是指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拟题,相互提问,相互评定,以求共同提高的练习方法。
一、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
1.实验目的2.实验方法
(1)时间
(2)地点(实验地点的自然地理情况要给予介绍)
(3)仪器(名称、型号)
3.实验结果
主要介绍实验中所获得数据都表现出哪些规律,要配合一些统计图、表来说明。
4.讨论
主要讨论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会有上述统计规律。
二、实验报告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报告的结构要完整,尤其是不能只有实验结果,对为什么是这种结果与规律要进行分析。
2.避免只回答实验指导方案中的思考题。
3.对于实验指导中的拓展实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但不做硬性要求。
三、应交的实验报告
1.温度与湿度日变化规律
该报告利用自动温度、湿度记录仪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记录时间写2013年11月30日。
在结果中应揭示,温度、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分别是什么。
在讨论中应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日变化规律
2.气压、风、湿度观测报告
该报告利用气压记、手持风向风速仪、干湿球温度记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1)实验地点的气压值
(2)空旷地、树林、楼间之间的风向、风速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一、实验思路
1. 通过实验,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 培养学习能力及实验操作和技能,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 初步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 通过实验, 从感性知识入手, 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以小见大, 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二、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 观察太阳辐射直射与斜射受热的不同, 使学生知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2. 观察地温、气温升温的先后顺序, 掌握对流层大气受热的原理。
3. 观察记录水杯、沙杯温度的变化幅度大小, 了解沙子比水温度变化幅度更大, 从而知道陆地与海洋热力性质的不同。
4. 观察薄膜内外气温的变化, 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
三、实验内容
1. 太阳辐射的直射与斜射。
2. 测量地温、气温受热的快慢。
3. 比较水和沙受热、散热的快慢。
4. 比较薄膜内外气温的变化。
四、实验器材
1. 温度计8支。
2.1.5米长的木棍一条。
3. 透明薄膜一张。
4.500毫升的烧杯2只。
五、实验场地
学校运动场。
六、时间选择
晴朗的天气, 中午2时左右。
七、方法步骤
实验1:
将一支温度计平放在沙子上, 让太阳光斜射;另一支温度计放在装有沙子的盒子里, 把盒子一端垫高, 使光照与温度计垂直。观测两支温度计的温度, 再过15分钟分别观测两支温度计的温度, 记录每次的读数。
实验2:
在地面平放1支温度计, 用一根长约1.5米的木棍竖立在地上, 在其顶端挂上另一支温度计, 比较两支温度计升温的快慢。
实验3:
在一个烧杯中放入约200毫升的水, 并测量其温度。在第二个烧杯中放入等量体积的沙子, 测量其温度。把两个烧杯放在强烈的太阳光照下, 过10分钟之后再观察两个烧杯的温度并记录, 然后把两个烧杯放在阴凉处, 过10分钟后观察, 分别记录两个烧杯的温度。
实验4:
在沙子上平放两支温度计, 其中一支盖上薄膜, 周围用沙子封严, 观察两支温度计的温度, 过10分钟后再记录、比较它们的温度高低。
八、实验结果、结论
关键词: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方法、技能,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中。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地理学科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为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充分依据,地理新课标也从多个角度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地理实验教学是指师生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制作模型,通过操作和观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成因和原理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各类中学都具备地理教学的一些简单的实验设备,比如:特定的教室、地图、地球仪、手电筒、模型等。但是实验教学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应用不多,而且大部分学校的地理教室都被空置了。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点:①前辈地理老师在研究地理教学法时,很少将目光投到实验教学中,所以地理实验教学及其产生的效果都已被大家所忽视。②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为了赶教学进度,为了减轻工作量,为了避免麻烦等各种因素),往往尽可能少的采用实验教学法。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
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日益重要。我认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采取地理实验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地理实验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我们对某中学的高一全年级、高二文科、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645份问卷,有效问卷634份),数据表明:68.4%学生更乐于接受有较多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的教学方式。
2.巧妙地引入一些小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的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地理实验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直接观察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将纯理论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3.通过地理实验获得的知识不容易被遗忘。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
4.养成必备的实验素养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讲意义十分重大。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地理实验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现象和学会设计实验等实践活动,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实验教学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可分为多种类型。若按照实验发生的地点,可大致划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大类。
(一)课内实验
课内实验类型往往采用的是模拟实验,模拟大自然中各事物的发生、变化过程。
例如实验1:演示新月型沙丘的形成。
实验目的:为了更好的解释风力堆积作用和沙丘的迎、背风的区别。
实验过程:
1.准备一个盘子(约20cm宽,30cm长),在盘子上推放约5cm厚的黄沙。
2.用吹风机模拟西北风,放于黄沙一侧吹,大约持续吹5分钟左右。
3.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风的沉积作用形成了沙丘,迎风坡坡度较陡,背风坡较缓。
例如实验2:水土流失。
实验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
实验过程:A组: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层粘土(约2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B组:同A组外,在粘土上覆盖一层棉质毛巾或沙布表示植被覆盖率良好。请两位同学同时用雾化喷头向上述A、B组洒水模拟大气降水,指导学生观察哪一组的水更快流出,哪一组的粘土更快被冲刷干净。从而得出实验结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外实验
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野外实地考察、参观,增强学生对地理要素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实践活动能力。观察的内容主要有:
地质地形:到野外进行地质构造的观察,地形的考察,矿物与岩石的辨认等;
气象气候:气温、降水及风速的观测、记录,云的识别,测定锋面过境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气候现象的观察等;
植物植被: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被状况的观察,物候现象的观察等;
河流水系:观察河流的流量、水位、流速、水系流域状况等基本特征。
天文现象:月相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影的变化,寻找北极星及对四季星座、行星的观察,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恒星、银河系、流星雨以及天文时事现象的观察等。
例如实验3:观察月相。
实验目标:为了更好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实验步骤:
1.选择晴天较多的一个月,每天到室外观察月亮,并画出月球在天空中的形状并记录观察日期。
2.若遇阴天,跳过那一天,晴天时继续观察。
3.将一个月内每天画出的月亮的样子,对照月相索引卡片写上月相的名称,并寻找月相的规律。
4.用这个规律来预测下个月我们会看到什么。并在下个月的日历上,画上下个月每一天你预测的月亮的样子。
5.一个月后,比较一下你的预测和观察,描写一下它们有多大的一致性,并得出月相的变化规律。
四、结论
实践证明地理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其理论上也是有据可依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恰当开展实验教学既是对新理念的实施,也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励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
[2]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周 慧
自2001年9月开,我们承担了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五 规划课题——“在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习方式的研究“的工作。
一、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构思 1.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概念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地理教学的特点,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指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教与学的情境,从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元思维活动和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2.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结构及行为表现特征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教学论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人作为 学习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问题性、实践性、合作性和综合性。问题性,强调对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观察。实践性,强调在过程中的动手和主动参与。合作性,强调在过程中和同伴、老师对问题、观点、结果的沟通、交流、分享。综合性,强调在过程中情感、认知、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实验的设计
(一)实验的理论假设
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假设是:依据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假设学生的需要是学生生长和发展的前提,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效能,以需要引导发展,使“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地理原理和综合思维能力及应用地理知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需要,以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实验目标,从面探究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获得主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的方法。
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在实验中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介定。
2.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定位。
3.学生在实验中知识、情感、能力三者的和谐发展。
4.地理问题情景设计与科学假设的相关性及思维程序控制确定。
5.开展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6.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目标和评价。
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即是我们实验研究的目标,又是我们实验方案制定的依据和评价实验结果的重要尺度。希望通过几年的实验、验证、修改和完善这一理论假设,最终形成较科学的“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和评价指标。
(二)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
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针对地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设计了在地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图(图1):
(三)实验变量的控制
1.自变量的控制
用“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获得自然和区域地理的知识,开展课题类研究和项目类研究,展示学生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及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
控制方法:
1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使目标具体明确,有利于学生四大能力的发展。
2在教学内容上,关注学生的情感、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教学和研究目标。
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科学探究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分析与综合法等)的培养和图形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因变量描述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它通过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四大指标来衡量,通过学业的考试、评价指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因变量的测量。
三、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本实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对目前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改革起到参考和促进作用。本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基本以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本实验的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征询有关地理教研员和初中地理教师的意见,我们将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分为“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4个方面、12个特质作为评价指标。
根据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层次结构,参阅国内相关的评价量表和本次课改中《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中的有关内容,并结合本实验过程中我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相关地理教师的意见,在12个特质中筛选出33个项目,并将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分为强(A)、中(B)、弱(C)三个等级。A级为内化性水平,这是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持续性的坚持性行为,表现为强的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B级为认同性水平,这是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接受性行为,表现为中的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C级为感受性水平,这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尝试性行为,表现为弱的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具体见表1:
表1 中学生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行为表现的等级示意
由于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有限,我们清楚地知道该实验构建与其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因在于:
1、实验中的学生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着实验。
2、外显程度较高的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特征容易被观察到,但外显程度较低的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特质则不易掌握。
3、实验中的教师由于条件限制和各自的能力水平,对学生的了解和施评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希望在实验过程中,总结经验,编制一套能体现该评价指标、可量化、可操作的试题,让学生对其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进行自评,然后将教师的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得出更为合理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篇 蒯超英著 “学习策略”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加德纳著 沈致致隆译 “多元智能” 1999 新华出版社
3.周卫勇主编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民主编 “国外地理教育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 广州市第八十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应用
【分类号】G633.55
引言
现阶段,我国中学地理实验逐渐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心,实验教学能够解决很多传统地理教学中信息单项传递、教师与学生交流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是地理教学更加人性化,迎合了素质教育要求,也丰富了地理教学课堂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遵循原则
1.科学性的操作
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所有的地理知识和现象都拥有自己的自然规律,实验不过是将这些现象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实验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从实际出发,大部分的高中地理实验都应该简单化,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要彻底摆脱为了实验而实验的做法。
2.开放性的选择
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仅仅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师,到户外去观察,做到室内实验与室外实验相结合,同时还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理实验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做到关联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
3.启发性的创新
启发性创新对于地理实验很重要,通过这样的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思维的引导,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和思想。
二、地理实验的作用
要明确地理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进行地理实验的作用,要讲地理实验作为一项课题深度研究,所有的地理实验目标设计以及内容,都要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吻合,同时做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在进行地理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观察实验、整理实验、得出结论的流程进行实验,学生要经历从实验现象到变化这样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得更加透彻,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进而主动投入到未来的学习中。地理实验就是将抽象地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整个课堂也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2.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能力
地理实验通过对各种数据、现象、信息的分析对比,最终才可以确定结果,这样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实验会通过想象、假设实验结果等环节,获得实验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动手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最后,学生通过各种地理实验,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3.促进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
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彼此交流,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可能是保守的,也可能是大胆的,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判断,从而顺利将实验开展下去。实验过程中,一般会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或者是地理分析法等等,对地理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研究,从而确定实验的最后结果。这些都是新时期实践型人才的所需要的技能。
三、地理实验的模式
目前,地理实验大致分几种,即野外地理考察、室内地理实验和虚拟地理实验等。
1.野外地理实验
地理知识本身就是来自于大自然,而地理实验当然也不能与生活与自然想脱离,教师是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某一个地区,以这个地区的环境作为实验的对象,组织学生对地区相关要素进行相关的调查,将搜集的数据和素材,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由教师和学生一同总结实验结果。
比如:“喀斯特地型”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来到这种地理环境的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为单位,对所有的数据基尼想你个归纳和总结,并对课本的相关理论进行实验模拟。首先确定实验目标——让学生了解实际自然中的向斜、背斜以及褶皱等地质构造。然后,小组之间一同分析地貌地形的成因。运用罗盘对野外山体的倾向、走向以及倾角进行测量,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关理论融入到野外实验中,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对地质剖面,组成掩饰的地貌类型以及目前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解,最后,教师和学生一同交流对保护上帝环境的话题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封闭式课堂模式,将生活时间与课堂实验相结合,学生的思维得到揭发,学习兴趣也会更高。
2.室内地理实验
进行室内地理实验的时候,会需要很多专业的实验仪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将这些设备准备齐全。包括挂图、模型以及标本、教学软件等等,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资料和典型案例对实验过程中的主要物质、能量流之間的转化,获得相关的地理知识,比如:季风的形成实验。实验器材:卫生香两根、一只1000瓦的电炉、一面盆冰块实验过程: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下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瓦的电炉、一面盆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实验结论: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3.虚拟地理实验
把现实环境输人计算机里来实现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得出结论的实验方法虚拟地理实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简单虚拟地理实验、混合虚拟地理实验和完全虚拟地理实验等几种类型或发展阶段这种实验模式不同于室内和野外地理实验,这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的流动来实现,属于虚拟的实验方法如:用计算机模拟水循环;用计算机模拟洋流。
结束语
地理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优势,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功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0)
[2]孔国庆.借助地理实验促进有效学习[J].地理教育.2011(04)
【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12-17
如何在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实验05-30
地理教学10-30
地理情境教学12-06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06-25
地理教学特色10-27
自制地理教具教学11-02
浅析地理案例教学11-09
地理教学素材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