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让幼儿学会与交流(精选10篇)
我们班很多幼儿非常喜欢把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唯有小乐舍不得带,而且还总抢别人的书。
一天,他跑来告状:“老师,小帅不让我看书,还打我。”我找到小帅问原因,小帅委屈地说:“小乐不带书,总是抢我的书看,还把书弄破了。”听了这话,小乐赶快解释:“我不是故意撕的!”我问:“小乐,你很喜欢小帅的书,是吗?”他点了点头。“你该怎么向他借书呢?”我问。“我和他商量了,可是他还是不给我看。” 小乐不高兴地说。“两个人都想看一本书,怎么办呢?”我又问。旁边的小佳搭话说:“两人一起看。”我又继续问小乐:“你这么喜欢看书,为什么不从家带书来?”“我怕别人弄破书。”我说:“是啊,大家都很爱护自己的,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友好地看,都像护自己的书一样爱护别人的书,就不会破了。”他说:“那明天我也带一本书来。”第二天他果然带来了一本新书,并且特意让我看:“老师,这是我昨天新买的《脑筋急转弯》。”我高兴地说:“这本书我真喜欢。”并特意向大家介绍这本书,还随及向大家出了一个急转弯题目。为了激发小乐的读书兴趣,利用游戏时间让他给大家出脑筋急转弯题,并和大家一起猜,他非常高兴。下午离园时,他说:“老师,我把这本书带回家,明天再换一本。”
从此, 小乐经常到图书区来,他不仅在这里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怎样与同伴共享与交流,也改正了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
开学以来,我渐渐地发现了一个最有利于和幼儿亲近的时机,那就是午睡后,替幼儿进行整理的时候。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差,他们还没有学会料理自己的事,这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帮助他们整理。午觉起床后的孩子们显得特别乖巧。
琳琳小朋友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一双大大的眼睛,圆圆的有蛋像苹果似的`。老师给她穿戴时,问她这衣服、鞋是谁的?她用那幼稚的声音说:“琳琳的。”有时问她爸爸哪去了,她说爸爸挣钱给琳琳买新衣服,那样子显得特别可爱。
豪豪小朋友是这学期新来的幼儿,他性格内向,但睡觉很乖,最大的缺点就是小便,大便不叫老师。他是坐车幼儿,和家长交流,孩子生活也没有规律,所以这事是我感到最头疼的一件事。但我对这孩子特别耐心,每天总是笑着问他,慢慢地他好像很信任我了。现在也能走到我面前用很小的声音说:“尿尿。”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付出了,总会得到回报。
教育随笔: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以往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活动,往往是让幼儿说说去哪个区角玩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了问题,学到了什么本领等等。但是,孩子们站起来总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我玩了某某区的某某游戏,我玩得很开心。有的只会说:我扮的是“营业员”。有的干脆不举手。“是表达能力不够吗?”我问自己。
于是,我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一句一句地教他们该说些什么。甚至帮着总结好他们碰到的所谓“问题”,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过了一段时间后,游戏评价时多数幼儿有话可说了。不久,我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大部分孩子只想当“顾客”。原因是:怕在游戏评价时说得不完整。而且,扮演“营业员”等角色的幼儿不能中途离岗,这条规则,也让他们觉得很累。游戏中,多数幼儿在机械地重复我教过的话。“如果游戏不能让幼儿自由地思考、想象,又何谈让幼儿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呢?”我问自己。
我开始了又一次的尝试:我只是充当一个“旁观者”,观察小朋友对什么感兴趣,有哪些小朋友不在“忙碌”,有时还简单地记录一下;起初,很多幼儿一碰到问题,还是会在第一时间找到我。我就常常和他们一样地皱着眉头思考。最后,往往是他们用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解决了问题;有的幼儿不能长时间地坚守某一岗位,就让他和同伴商量,互换角色;游戏评价时,提问也不再“公式化”,常常这样问:你觉得什么游戏最好玩?下一次,你想玩什么呀?并由此产生下一个游戏主题。这样,幼儿的“话匣子”就更容易打开了。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教师、幼儿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艺术。
但我在幼儿园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的提问竟然达到了十几次,被提问的幼儿也常常局限在几个所谓表现好的孩子,其他孩子大都处在消极等待、茫然观看的陪衬状态,这应该引起我们所有教师的反思与关注。
1.关注提问的横向性和纵向性
提问时,如果幼儿积极举手发言,说明幼儿反应快,对问题感兴趣,表现欲、自信心强;反之,如果幼儿从不举手回答,则可能是性格内向、胆小,或对问题不感兴趣,注意力、接受能力慢等。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班内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活动中,可把一些简单或重复性的问题,让能力弱、个性内向的.孩子回答,同时给予循循善诱的启发或及时的鼓励,只要孩子能站起来,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口语表达、累积自信心的宝贵机会;而有一定难度或综合性的问题,可让能力强、举手积极的幼儿回答,更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力。
问答的方式可以个别回答与集体回答相结合,可以玩“开火车”的游戏让每个幼儿都回答,可进行“看谁想得多”“看谁想得快”的竞赛,也可根据活动内容随机提问。总之,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一味地让几个举手积极、思维活跃的孩子回答,事必影响其他幼儿回答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关注提问的启发性和扩展性
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与模式。因此,教师的提问要用语简练、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科学的提问,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拓宽幼儿的思维空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的提问太简单,幼儿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无助于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注意转换角色,适时进行引导,启发幼儿动脑筋、勤思考、多发言,充分激发幼儿的思维空间。
3.关注提问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提问的经历,大脑在接收到问题信息后,需要经过思考组织成语言再表达出来。所以,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幼儿只需2~3秒的思考时间即可回答。如果问题可能引发争议,需要幼儿仔细想一想,教师等待的时间则要相应地延长:一方面等待幼儿给出答案,另一方面也要等待幼儿在思考中自我完善,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或急于代替幼儿回答,只有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学习。
4.关注提问的针对性和鼓励性
教师提问时,应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答案不是唯一性的提问,可用抢答式,从而培养幼儿的竞争能力;对于“皮球掉到坑里怎么办”“如果你迷路了,你会怎样做”等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鼓励幼儿以多种答案、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内容需要,穿插运用独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对答式等提问形式。否则,千篇 一律的提问,很容易使幼儿失去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分散注意力。
对于幼儿的回答,不管对错与否,都要给予肯定或鼓励。教师或赞许地点头,或一声“不错”“很好”“噢,你是这样想的,很棒”,或示意同伴给予热烈的掌声,都会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下一次他还会勇敢地举起自己的小手。
第二天晨谈时,我就给大家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当故事讲完,我第一个找他谈话:“昨天,你吃小点心的时候,做得对不对?”他知道自己错了,还主动向那个小女孩道了歉。
有的时候,小朋友的一些行为,恰恰表现了他自己的身体状态!比如说,我们班上的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小卿,年纪不大,才六岁,个子不高偏瘦,好动,课堂表现正常,在数学及绘画上表现突出。刚入园在户外活动中发现,该名幼儿在踏步时表现为同手同脚,在上平衡木时,十分紧张经常会掉下来。律动时手脚不配合,与人交流时不愿意看对方的眼睛。发现这样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配合。该幼儿此情况属于感觉统合失调,所谓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来自感观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然后使个体能够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由于大脑对信息的解释不准确,导致孩子的行为不恰当。一般来讲,感统失调到6岁才可以通过测试判定,6岁前为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预防期。
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针对该名幼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微笑让他很快融入集体。其次:我们训练孩子跑跳的能力,增加他肌肉的能力。接下来是对孩子节奏感空间感的训练,例如听铃鼓按节奏走,蒙眼听声音走等。在小班我们和孩子一起玩了自制飞盘,在这个活动中训练了孩子抛、接、奔跑的能力。中班我们开展了拍球的活动,这个对于手脚的配合有一定的要求,经过不懈的努力孩子在最后排球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大班我们开展了跳绳的活动,跳绳是训练动作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求孩子能够学会手脚配合学会跳绳。其次要求他速度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手和腿的动作要协调一致。最后学习包括各种跳法。
经过一年的练习从不会到会,孩子付出了很多的汗水但是终究达到了我们最初的预想。如今孩子即将步入小学希望他能坚持锻炼健康成长。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教育
步入21世纪,回眸静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矛盾: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人类的道德水准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不少人对物质和金钱的关心胜过对精神境界的关心,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湮灭了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心。损人利己,推卸社会责任,破坏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时代通病。这种时代病再不加以遏制,不仅会阻抑21世纪社会的发展,而且会危及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最具主导和决定意义的,但受社会用人制度影响以及家长“成龙”心态的催生,相当部分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于是学生的分数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即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是重灌输,重说教,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践行的引导,导致学生知情行失调。不少“高材生”自私、冷漠,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缺乏关心的热情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甚至与学校的品德教育唱反调。孩子从小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别人,从来不知道关心别人,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可见,对学生进行关心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以“再生产人”为目的的教育,对此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指导心理换位,在设身处地中明白关心他人的道理
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和情境中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深刻地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理解。如果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由于“心理换位法”不是单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的,而是学生换位思考、主动参与获得的,所以他们对教育要求理解得尤为深刻,指导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较强,教育的效果也特别好。
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我了解到开学初,这个班在发综合实践材料袋时少了2袋。于是,我问:“谁愿意帮助这四位小朋友?”一开始听到下面在轻轻议论,继而台下鸦雀无声。是啊,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哪懂得分享与帮助!何况是三年级的小朋友!看来,此时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只有“将心比心”了。于是,我扫视一下全班同学:“想一想,如果是你没发到材料袋,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吗?”回答是异口同声的。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因而教师的及时点拨,能促使学生产生、形成和强化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精神需要,并自觉付诸行动。“那么,现在有两位小朋友没有材料袋,他们也多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啊!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举起小手!”一只、两只„„慢慢地,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于是,我又一个个请他们起来说说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两位小朋友。有的说:“我姐姐有一袋没用过,我明天拿来送给他们。”有的说:“我家里有一袋,明天,我也带来„„”还有的说:“如果上课时要用学具,我和他们合用。”甚至有个小朋友当场拿让出自己的材料袋„„孩子们纯真的话语和行动,令我感动万分。我对这些出谋划策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小朋友大加赞扬,充分肯定他们的做法。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自豪的笑,从而使他们体会到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乐趣。
二、增强情感体验,在感受关心中理解关心他人的意义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不知道关心别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认真真地体验过别人的关心,感悟别人的关怀,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关心。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关心他人的教育,必须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验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从而明白关心他人有什么意义。关心别人首先要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然后延伸到关心其他的人。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学生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少注意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我们先让学生收集体现父母关怀自己的照片,并向父母了解照片后的感人故事,课上讲给大家听,为调动大家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家长到课上讲照片后的故事。学生在“找照片——知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家长在课上动情的讲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接着我们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如何关心父母,学生们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的体会。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父母也需要关心,知道了如何去关心。这种关心可以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从每天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开始关心,再延伸到关心社会上的人。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单
三、重视实践指导,在参与关心中掌握关心他人的方法
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并最终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关心他人的情感的培养,不同于知识,既不可背诵,也不能通过做练习获得,更不能通过灌输强加于学生,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也就没有情感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关心他人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外现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来。
(一)走进家庭——学会关心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父母付出的最多最多。引导学会关心他人,必须从关心父母开始。为此,围绕“学会关心父母”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大行动”,在中年级开展了“大交流”、“大展示”——夸夸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画像,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父母眼中的我们,我们眼中的父母》,开展一次大讨论——《假如我是家长》。高年级的队员则要做到每周至少与父母谈三次心,并举行“与父母同乐”的活动,将家长邀请到学校,举办联欢会。“亲子大行动”激发了队员们最丰富的情感,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纽带维系得更紧了,队员们在体验中悟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正内涵,更加了解了父母,懂得了关心与体贴父母。
(二)角色演练——增强角色体验。为增强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转化,我们还让学生担任某种特定角色,使其在履行角色职责和义务的行动过程中“学会关心”。如让学生担任班主任、家长、花园管理员的角色,使其在“我做班主任”、“本周我当家”、“我是一个小园丁”的实践演练中,提高对关心对象的认识,激发对关心对象的情感,学会关心的行为。学生在承担某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该角色的种种情感体验,情感经验不断丰富,移情能力、情感的感受能力调控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不断增强,学生能逐步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幼儿园放学的时间是4点半,时间一到,就听见教室外面嘈杂的脚步声,那是家长“抢着”来接孩子。这时,文文也拉着姥姥的手准备离开教室。我心想,文文今天怎么没和我说再见呢?想到这我就去问她:“文文,今天怎么没和老师说再见呢?”文文气嘟嘟的说:“,我讨厌你了,我要去彩虹幼儿园。”我当时脸一红,很诧异的问她“你为什么不喜欢老师了呢?”文文恶狠狠的说“因为中午你骂我,还拉我,所以我讨厌你!”当时我彻底怔住了,“我讨厌你了”这五个字直击我内心深处,我做了什么事会让一个4岁的孩子讨厌我呢?我开始回忆中午的时候,吃过午饭我带孩子出去散步,因为孩子刚入园不久,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排队散步,他们都三三两两地走在操场上,我当时想孩子毕竟还小,对他们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跟着我往前走就行了,我这一“撒手”,孩子们就更“放肆”了,文文竟然跑到角落玩起木棍子去了,我大声叫到:“文文,你在干嘛?快过来!”我一边说一边快步走到她面前把她拉回了队伍,并时刻提醒其他孩子排好队伍散步,孩子们似乎意识到我不太高兴,他们也乖巧了许多,我暗自高兴着:看来偶尔吼一声效果还是不错的。
谁知道就是这么一叫,却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当时我的音量较大,态度也比较严厉,文文一定吓坏了。文文没来上幼儿园时,再家被宠着惯着,自己想干嘛就能干嘛,而来到幼儿园什么都是受到约束的,上课要坐好不能下座位,午睡要躺好,不能交头接耳……就连散步也要排在队伍里,不能乱跑,这些规则教育使得文文喘不过气来,孩子一下无法适应,再加上我的大声指责,使文文对我产生了反感的情绪。看来我真的错了,于是我第二天,我把问问叫到面前对她说:“文文你觉得散步时可以去完木棍子么?”文文一脸不高兴的摇摇头,我赶紧抱起她跟她道歉:“昨天连老师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大声批评了你,老师做的也不对,你愿意原谅老师么吗?”听了我的话,文文用力的点点头说:“连老师,我下次不乱跑了。”我高兴的给他贴上了大红点,看到文文甜甜的笑容,我的心也终于在那一刻踏实多了。
《 纲要》指出:“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可见,在幼儿期培养倾听习惯尤为重要。现如今的孩子会说的多了,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多了,而真正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的却很少。“听”是一种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儿童学习的开始,是思的起源,对话的前提。倾听更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让“倾听”成为幼儿的一种习惯呢?
一、魅力征服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枯燥无味的说教听着累,也不会太在意,而生动活泼的语言令人如沐春风。教学工作其实就是一门说的艺术,教师提高说的艺术,就能增强幼儿倾听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等都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然,除了以教师自身的魅力征服幼儿,还可以以学科的魅力感染幼儿。数学是一门充满挑战性的学科,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闯关的游戏,利用幼儿的好胜心,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
二、榜样示范
幼儿的从师心理是比较严重的,经常听到家长诉苦:老师的一句话胜过家长的千言万语。所以要让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当好榜样。例如,当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
走到孩子的身旁,侧耳倾听。特别是当幼儿说的不那么完美时也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回答,错误有时也是一种资源。当幼儿与同伴讨论时,教师可以弯下腰甚至蹲下来,做一个和幼儿平等的倾听者,不需要发表任何言语,只是倾听。当幼儿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回答出现偏差时,老师可以追问:听清老师的问题了吗?能不能重复一遍?长此以往,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会渐渐养成倾听的习惯。
三、设法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出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教学中教师要以兴趣为突破口,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幼儿倾听的欲望。这里所说的倾听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用耳朵去听,而是一种先天性能力,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倾听能力。因此,很多幼儿教师都错误地认为上课时幼儿一定会去认真听讲的。实际上,幼儿在倾听时,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兴趣、展开思维、启发情感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否则,幼儿的倾听就是被动的、不情愿的,只会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所以,幼儿教师在上课时,千万不能只关注幼儿是否在“认真听”的表面现象,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进行大胆创新,激发幼儿的兴趣,尽最大努力引导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倾听状态。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教师就要投其所好,不能生硬地一味强调幼儿认真听讲,而是要在活动中、游戏中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使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中掌握倾听的方法。还要让他们知道,别人发
言时,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边听边想,学会分析,吸取他人之长。
四、细化方法
幼儿年龄小,很多事情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正确的方法引领,幼儿也只能有心而无力。作为教师,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倾听方法亦很重要。第一,课前可以让幼儿预习相关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倾听。第二,听老师的讲解时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认真聆听,掌握新知,并随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三,听其他幼儿发言时,耳到更要心到,用心思考,吸取别人答案中的可取之处,思辨别人回答不到位的地方,进一步思考怎样发表自己的见解。第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回答,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记下来,等别人回答好了再加以补充。
五、多元评价
幼儿年龄小,比较在乎老师的评价。教师一句简单的话语可以融化孩子的心,一个不经意间的安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多元的评价可以增强幼儿倾听的热情和欲望,同时也能提醒那些倾听习惯不好的幼儿。其实,很多时候幼儿倾听习惯差,是源于教师过多地关注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没能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殊不知,教师讲解得再好,幼儿没有倾听,等于没讲。课堂上,当发现有的幼儿听得特别认真时,要及时表扬,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通过小榜样引领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当然,当发现部分幼儿不认真倾
听时,也要委婉地提醒,通过眼神来提醒他,也可以随意的走到他的身边敲敲桌子,对于屡犯的孩子也可适当点名提醒。
让幼儿自主学习幼师随笔
还记得,当初刚刚进入幼儿教师的行列时,我直接就进入了小托班,大家都知道,托班的幼儿都是2~3岁左右的孩子。那会儿,我每天都是在手忙脚乱中度过的:这边刚安慰好哭哭啼啼的孩子,那边那个已经尿裤子了;前面的喂饭的勺子刚拿到手中,后面的已竟在你背后吐了起来;这头刚拉开一对打架的幼儿,那头的孩子脸上又多了两排牙齿印。那些日子我真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几个人来用,两只手根本不够使唤,总觉得自己是那么笨手笨脚。后来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给我鼓励与支持,在她们的帮助下我慢慢地领悟到很多窍门。
一直到了后来,等时间久了,我才慢慢认识到,自己其实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是有很大的.误区的,我认识到只有转变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地为孩子提供、创设出发现、探究、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新课程中指出: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需要之一则是学习的兴趣。因此,遵循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针对托班的幼儿,对于孩子的主动性我是这样培养的。
【教育随笔:让幼儿学会与交流】推荐阅读:
让小班幼儿学会正确的教育随笔05-24
学会倾听教育随笔10-09
让家园互动起来教育随笔09-18
六月幼儿教育随笔05-28
幼儿卫生教育个案随笔10-09
小班幼儿游戏教育随笔11-22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抢书06-24
教育随笔:观察幼儿的自主表现06-06
幼儿园小班教养教育随笔07-14
幼儿园礼仪教育小随笔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