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关系(精选10篇)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表现一: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
表现二:发展变化及其变革
二者的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3,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
到基本相适合4,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中的“基础”,只是指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由政治和观念两部分组成。
观念: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其三,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这是因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并不是直接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服务方向:保护自己,排除异己
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
效果:上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任何一种社会状态,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 以及当今比较健全的社会类型——资本主义社会, 每种社会如果需要维持阶级的稳定性就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 这也是最形而下的事物, 人要生存, 就需要房屋避寒, 需要食物充饥, 而这一切要求的基础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尤其是社会类型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所定义的理想中共产主义社会的类型就是产品极大地丰富, 每个人都能按需分配, 人们自由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美好的社会状态, 当然物质是首当其冲的要素。也就是说只有物质资料生产维持了人类最低生活需要之外还有一些的剩余时候, 人们才能有愿望去从事政治, 宗教, 艺术, 科学等等上层建筑方面的活动。也就是说物质资料生产是决定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而这种生产, 则需要借助生产力的力量, 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便是生产力, 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 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 从自然中索取一定的资源, 从而能够更好的全方位的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便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生产需要人类的劳动, 劳动力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因素, 没有人类的劳动便不会有社会生产, 人类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然而, 在注重人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物的作用, 人的力量总要作用在一定有形事物上才能发挥作用。
人只有借助生产工具才能作用于自然物, 人类劳动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同时, 劳动是人们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它取得生产成果的大小, 又主要取决于使用什么择的工具。只有不断的改进生产工具, 才能使效率提高, 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劳动产品, 从而加快社会的进步。人类劳动的创造力正是由于不断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而发展起来的。因此, 劳动力不可以离开生产工具而活动。人的劳动不仅是和生产工具一起产生的, 而且人的生产技能和生产方法也是随同生产工具的发展而逐渐获得的。人的生产技能、生产愿望同一定的生产水平相联系, 并为一定的生产水平所制的。人类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工具是检验社会发展水平最有利的因素。
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才能衍生出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 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生产, 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的关系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才会有生产”。这说明, 人在社会劳动, 在生存的过程中不仅仅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劳动者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关系便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其次是各个阶级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 最后则是生产资料在一定阶级条件下的分配形式。任何社会都不能离开一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同时也不能离开一定生产关系的制约, 这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 密不可分的。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如果生产资料归某个集团或者阶级所有, 这便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如果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那么便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整个社会成员便是生产资料的主人, 也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在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则会很好地实现这种公平, 在共产主义社会则将没有阶级和货币的出现, 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 平等的占有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进行生产, 这样社会财富的积累也会越来越丰富。
由此可见,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表明生产关系的性质, 既决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极其相互关系, 又决定产品分配和其他方面。所以, 阶级斗争的发展, 社会革命的目标,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要求有与他相适应的交换形式和分配形式。如果交换形式, 分配形式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相适应, 它不仅仅影响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巩固和确立, 还会导致生产的危害性。
三、生产关系要适应, 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改变引起社会结构的变更, 就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某种生产力发展水平, 也不能自由的选择某种社会制度。人们只能在前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再展开新的发展, 而不能脱离以前的社会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和社会关系的衔接性形成了人类的历史。
生产力是物质资料生产中最活跃, 最不稳定的因素。在社会生产发挥在那过程中, 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生产力, 然后人们的生产关系才会发生变化。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 人们便开始改变自己的生产, 生活方式, 从而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纵观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 生产关系只是暂时性的关系, 只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生产力的发展迟早要改变生产关系的表象, 从而引起社会变革。但是, 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会成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事物, 从而反作用于生产力。形成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产关系只有不断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生产力, 不然的话, 一种生产关系在维持一定时期而不进行更新的话早晚会不适应生产力, 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生产关系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总的来看, 必须在生产关系形成了一个稳定系统的条件下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稳定系统要求生产资料的支配形式能够使直接劳动者同生产工具处于紧密的结合状态, 以保证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对生产工具的有效使用和改进成为可能。再者说, 生产过程的管理形式能够使劳动者和管理者对生产与分配过程实行共同干预。从某种程度的“自主性”到管理民主化, 以保证生产劳动过程和分配的合理化成为可能, 还有是在产品的分配形式要能保证劳动者与管理者随着生产的发展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 从而造成一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系统的、社会性的动力。
摘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 发展, 及其相互的作用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也对社会主义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注重一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力,生产关系
参考文献
[1]、《论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认识的深化》[M]李胜兰州学刊07年第8期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有机的统一》[M]杨天广理论导刊1988年第8期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马克思人民出版社
在王福臣这里,记者不仅看到科技及政府行动对农业的推动,也看到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升级在“三农”中发酵出的不可小觑的效果。
做回农民
3年前,王福臣在北京郊区租下30亩地,陆续盖起了100多个大棚,作起了草莓种植专业户,他将自己这一举动称为回归,因为他原本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
王福臣回忆,小时候一直跟随父母在东北老家务农,自己也觉得将来会顺理成章做一辈子像他们那样的农民。但是“当时人均耕地不多,种粮食赚的太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仅供一家大小吃喝。如果赶上哪年收成不好,我们的日子真是不好过。”于是书还没念完,王福臣就选择了外出打工“虽然那会儿在城里打工挣得不多,那好歹比种地强。”
1998年,王福臣来到北京,幸运的把握住了北京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机,10年间从一名建筑工地小工做到了工程部部长,也因此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直到2009年,他做出一个让家人出乎意料的决定,去种地!于是就像前文所言,他在北京郊区租下30亩地种起大棚草莓。
王福臣坦言,之所以选择种植草莓,就是看好了北京对农民耕种的扶持政策和力度。说着随手递过了2011年最新的《北京市农委关于规范农业设施建设意见》的通知。按通知要求,像王福臣这样符合条件的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可获得3万元补助。此外,王福臣介绍说,“为了方便我们种植和经营,政府给我们通水、通电、修公路,现在这间办公室和外面的展厅也是政府出钱盖的。我们还享受种苗补贴、肥料补贴等种类繁多的财政补贴,而且现在很方便,许多补助直接打在卡里,中间环节越少,农民真正获得的实惠越多。总体算下来,财政补贴可占投入资金40%左右。”“如此庞大的草莓大棚种植,每年向国家缴纳多少税赋?”记者问到。“我们不交税。”王福臣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有发票,但是全部免税。政府耕种扶持力度大,节省了大笔开销,大伙儿愿意也有动力去耕种。”
不过如今王福臣能享受到这些实惠,也得益于他合作社成员的身份。
咱们的合作社
经王福臣讲述,当初刚租地时,还没有想过会成立合作社。后来因为政府针对当地农户给予了各种政策优惠和补贴,他外来人口的身份不符合标准,致使他与这些实惠无缘。当时,这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民合作组织,包括以农户为单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以村庄为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根据近些年一直在北京地区推行的政策要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要符合其中80%是当地农户以及其他与成立人数和资金规模等相关的规定,外来人口可以和当地农户享受到同等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于是几个和他处境相同的外来种地农户一起合计着动员了周边的当地农户入股参与,注册成立了现在的合作社,至此他们这些人也成为可享政策扶持的群体。
此前曾有调查显示,我国农户组织化、标准化发展滞后。仅有8.2%的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达80%以上。参与这样的组织能够给农户带来哪些实惠?
在王福臣看来,合作社给他们带来的内核价值在于,改变了过去散户单打独斗,缺乏科学性、规划性管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因为合作社是根据合作原则建立的以优化社员经济利益为目的的非盈利企业形式。成员都是股东,为了照顾到每个人最终希望能够拿到满意分红的情绪,如何有效经营成为大家努力的共识,于是全体成员参与经营与发展讨论,保证了决策的民主与公开,同时因为规模适度,在运作上可以随时结合市场动向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王福臣所在的合作社将服务群体定位为高端消费者决定生产有机产品,目前已经获得相关部门的检验证明。虽然与区域内出产的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上略贵,但是经过调研,他们认为这是更有发展前景的规划。相对的,在种植技术和条件方面比其他农户的要求更加严格,为此合作社决定,每年将盈余的一部分留作公共积累,支付集体培训的费用。
农企的新与旧
草莓好看又好吃,对于王福臣来说,这可不是在玩儿现实版开心农场。他介绍,种植草莓3年了,第一年抛开基础设施搭建成本不提,仅地上种植就赔了50多万元。“当时缺乏技术和经验是主要原因。”第二年,经过团队商议,他们调整了耕种方式,在当地请来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对选种、用肥、浇灌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这一年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升,但是由于没有销路,依然还是没有赚到钱。“我们的草莓不如那些施了化肥农药种出来的草莓好看,价钱还比他们高,所以即使眼见着丰收了,就开始担心销路的问题。今年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组织的世界草莓大会给周边草莓种植户带来了商机,但我们需要的是这种解决销路问题的长效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指出统观我国当前涉农企业的发展态势,新型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壮大,老一代的企业正在因为经营运作中的缺陷面对重新洗牌的风险。他直言不讳地说,一些老式涉农企业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从农户那里收购产品,自行加工后转卖给消费者,获得的暴利没有用于研发如何提高品质,转而将钱砸到电视台,最终欠下过多孽债。正在兴起的新型涉农企业,他们懂得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从生产到最终的产品采用更规范的产业化管理,比如企业租种农民的土地,雇用农民严格按照企业的高标准生产,整个过程全部在企业内部得到监管和控制,产品有品质保障,这样的运作方式也得到愈来愈多消费者的认同。作为涉农企业里的新生力量,王福臣坦言,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有不少想法,并且对这批新生力量的前景充滿信心。“但是要真正落在实处,还需要政府和方方面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01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劳动对象。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一方面,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又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3、劳动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02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0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管哪种情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也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因此,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04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05
方法论意义
长期以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直被认定是社会发展规律,对此本人以前也没产生过质疑。只是在对社会的不断研究中,发现了自己所认定的社会发展规律。这使我不得不把两者放在一起对照进行分析,而结果发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具备规律应具有的条件,它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以下谈一谈这样说的原因:
规律是法则,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社会发展的法则。既然如此,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应一直在受它的制约。如要能够这样,它首先是应该与社会同时产生,而不应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规律要半路产生,那以前的阶段又是什么在制约着社会发展进程呢?所以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应当只有一个,并具有制约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能力。又由于社会是由它制约而来,对于每一个研究者所认定的社会发展规律都必须经过历史的验证。验证的方法,就是以它为根据顺历史往回推理,看它能被推回到历史的哪一个阶段。如果要能推回到社会刚刚形成的阶段,说明它是与社会同时产生的,就证明它是规律。如要推不回社会刚形成的阶段,则肯定不是规律。根据这点再去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不是规律。首先,这个规律或说这个公式存在的前提应当是“生产”,只有存在“生产”,才会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果要不存在“生产”,也无从谈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证明这个规律只能被推回到社会存在“生产”的阶段。到此再去确定什么叫做“生产”。按现在书中对“生产”的定义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说明只有人们使用工具创造各种资料的过程才叫做“生产”。但从人类的`发展过程分析,在社会形成的初期,不管时间长短,肯定会存在完全被动的去依赖自然,徒手采摘野果,徒手捕捉动物以维持生存的阶段。如按现在的定义分析,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并不会使用工具,也不会创造什么资料,当然也就不存在“生产”,相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公式也就没法推进去。这说明以它为根据并推回不到社会刚形成的阶段,也不是与社会同时产生,这完全能证明它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正是这个原因,不管怎样去认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真正的规律,人们也只能在书本上去牵强的应用,一到实际中,它绝没有指导实践的能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胜业资本家的社会。”可见,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马克思明确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正是根据上述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自觉认识到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篇背书技巧
背书过程中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类:
1.记不住
2.记完就忘记
3.进度比别人慢,很焦虑
4.背的东西太多,背不完,无从下手
5.背诵笔记不会整理(整理/买的笔记不好用)
有一点需求强调下:这个阶段里,背书遇到问题,不要焦虑和纠结,有问题我们尽快找到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就好。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你的问题大家都经历过。
下面系统梳理了记忆的特征和记忆方法,都是非常实用和有启发意义的,大家在背书的时候可以借鉴。
一、关于记忆的科学
1.记忆是可以改善的
研究表明,我们大部分人的记忆力都只开发了10%左右,不要怀疑自己记忆力天生比别人差,考研也是我们二次开发记忆力的契机呢。
2.记忆有三个过程:编码、储存和提取
不仅要多识记,也有多提取,避免考试时提取失败;编码的过程,则受很多主观因素影响。
3.要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信息进入大脑,首先是作为短期记忆被存储,短期记忆的特点是记忆时间短、容易被干扰、总容量小。所以只有不断巩固,多重复和提取,才能让大脑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考研备考历时一年,需要识记的东西又多,只有长期记忆才能保证考场上的最后一次提取。
4.遗忘是正常的,遗忘本身可以促进记忆
我们每天都会摄取大量信息,不限于考研的知识,只有不断遗忘掉一些信息,才能保持大脑的内存和硬盘的空间宽裕,从而吸收新的知识。所以忘记有用的信息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做的还是重复,重复的时候要调动大脑的积极性,确保有用信息的留存。
二、记忆受这些因素影响
1.阅读、理解、记忆、表达是互相作用的
提高阅读能力,理解了再背,背完后试着复述,都有利于记忆。在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要让自己陷入死记硬背的被动状态,要尽量让自己处在主动的状态,对所看内容要有自己的态度、看法、情绪在其中,有了思考和想法就会记得更牢固,文科的东西和理科的一样需要动脑。
2.注意力是记忆的前提
如果你总是记不住东西,很可能不是你的记忆力出问题了,而是你的注意力出问题了。提高注意力有几点方法比较好用:
方法一:给大脑减负。把与学习无关的需要消耗注意力的事情,转移到大脑之外。考研这一年,尤其要保持耳根清净,少关心明星八卦,更不要受身边小事的影响,一心学习,学习的时候把学习无关的事情从大脑驱逐出去。
方法二:阶段性发呆+策略性走神。也就是专注一段时间后,专门留一段时间用来走神。研究标明:有计划地休息,反而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背书背不进去的时候,适当走出室外,将视野放大,在瞬间换脑有利于大脑休息,从而增强下一阶段的记忆。适当冥思和走神发呆道理是一样的。
方法三:一次只做一件事。切换任务会额外消耗大量能量,所以为了将有限的注意力物尽其用,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背书的时候就不要脑子里想别的学习的事情,也不要吃东西,更不要和别人聊天唠嗑。
3.储存整齐,有利于记忆
储存是否整齐和和记忆材料注意力有关,一份结构整齐、详略分明的背诵笔记,有利于记忆过程中的有序编码,反之,如果一个知识点散布在有一大堆记忆材料中,东记一点、西看一点,记忆过程会无形拉长,也不利于知识的有序记忆。梳理知识框架、整理专题、总结笔记的作用都是为了储存整齐,更好地调动提取。
4.记忆场景对记忆的作用
当我们记东西时,大脑并不是只记这个信息,而是会把周边各种信息打包存储,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场景的作用,一般来说安静的环境比嘈杂的环境更利于记忆,模拟考试的场景,不仅使得记忆的提取强度提高,也有利于还原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有研究证明切换记忆场景也有利于增加记忆线索。
三、记忆方法
1.利用好记忆高峰期
一定要利用好睡前记忆和醒来回忆。睡前大脑不需要接触新的信息了,记忆环境也相对安静,这个时候背的东西,在你睡觉之后,由于神经元新突触的生长,大脑会帮你巩固所记忆的东西。早上醒来之后头脑清醒,回忆晚上记忆的东西,则可以加深印象。
对于文科生而言,中午睡一觉醒来背诵专业课,也精力充沛,能更好地记忆。
2.系统记忆和分时段记忆
一个冗长的知识点,逐字逐句背诵效果并不会好。如果这个知识点计划用一个小时记住,可以用30%的时间阅读和理解,用30%的时间勾勒框架、结构,背诵核心句,用30%的时间给框架填充血肉,最后用10%的时间系统梳理、完整串联一遍。
3.分散记忆比集中记忆效果好
一个人每天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大脑需要切换和调整。例如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英语阅读了,但发现单词基础不过关,这个时候想突击式地提高单词量就是不科学的。我们若计划在三个月时间里同时攻克单词和阅读,如果用一个月时间集中背单词,两个月时间做阅读,这样的方式就不合理。正确的方式可以把背单词这件事分解到三个月里,第一个月每天背多一点,后两个月做阅读的时候,每天依然要坚持背单词。
4.重视听和写的作用
前面我们说过理解和表达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听东西也是对看东西的重要补充,是一个重要的输入过程,有计划地听网课和音频,对自己的记忆效率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写是一个联系提取的过程。将看、读、听、写、说有意识地糅合到一起,给大脑留下的记忆会更清晰更深刻。
5.重复记忆不是生搬艾宾浩斯曲线
我们都知道重复记忆的重要性,但重复记忆并不是生搬硬套艾宾浩斯曲线,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遗忘曲线和复习规划,有计划地重复记忆。大家都说好用的墨墨背单词就根据我们的遗忘规律,设置了很好的学习计划。
6.思维导图、核心句、记忆口诀、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通过做框架把知识系统化存储在脑子里。
核心句记忆: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参考书上的内容都背过,为了答题需要,我们要重点背诵一些加粗字体、知识条框和重点句子,这样在做解答题和论述题的时候,将背过的核心句信手拈来,根据需要分点、分层次答题,不仅条理分明,而且有文采、表达精确到位的核心句也会给你的答案无形中加分。
记忆口诀和关键词记忆法:对于枯燥、繁复、没有条理和逻辑的知识,自己根据内容总结一些口诀和关键词,有利于记忆。
四、其他注意事项
1.笔记整理
这个阶段专业课笔记整理基本是要形成最终背诵的东西,尤其要重视知识框架的运用和注意串联知识点。注意做笔记和背书都是为了做题服务,要全面结合真题,用整理、背过的东西解答题目。
2.背书规划和周期
背熟一定要有自己的周期,尤其专业课。如果从暑假开始背专业课,要给自己规划好考前背完几轮,每一轮具体背多少天。当然,中间会有完成不了的,但是要保证每天都有背诵,没完成的不要拖延超过3天。每背完一轮,也要留出时间查缺补漏和梳理笔记框架。
3.各科背书时间节点
英语背书时间节点:单词背诵要贯穿整个备考过程,每一天都要背诵,具体是开始准备阅读前要背1到2遍,开始准备阅读到考前,每天再不断复习巩固;作文模板如果计划整理,可以早点开始准备,11月份要开始背诵模板。
政治背书时间节点:背诵笔记和一些选择题知识点9、10月份就可以提前识记了;大题可以等肖四、小黄书等押题资料出来第一时间背。
专业课背书时间节点:文科生的专业课背诵时间要结合专业课特点、个人情况,有些专业暑假就得开始背了,有些专业9、10月份开始背诵,一旦开始背诵,就坚持每天背,每天的任务每天完成,不要拖拉,第一轮背书比较痛苦,战线也会拉得长一些,大家一定坚持住,到第二三遍就会好一些。
一、劳动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素中的关键因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 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地说生产力就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结合起来, 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被应用于生产过程, 渗透在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当中, 进而引起各个要素的变化, 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使潜在的生产力 (智力要素) 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并且被称为是第一生产力。但,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智慧结晶, 而它的应用与能量的发挥是离不开劳动者的。因此, 在这种意义上来讲, 劳动者在生产力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对于生产关系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反映的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一定的交换关系、一定的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 。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拥有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虽然生产关系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在先进生产力的作用下, 必然要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以, 在这里劳动者素质高低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所具有的能动的反作用, 也主要取决于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地位问题, 也就是对生产资料的拥有程度。简言之, 一个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中, 劳动者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首要因素
当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提出的时候, 我们不能把作为生产力起主导作用的劳动者 (人) 这样一个最重要、最活跃的构成要素忽略在一边, 单纯地去强调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 忘记了劳动者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史, 不难看出, 劳动者的整个生产过程构成了人类史, 所以,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构成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任何科技的进步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自觉能动性, 任何科学技术也都是靠人们去掌握和应用的。因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排斥“劳动者的因素第一”。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其实质就是强调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 这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统一的。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尊重科学技术, 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走向繁荣富强。让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 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 才能真正意义上调动劳动者的自觉能动性, 认识到了这一点, 一个社会它的科学技术就会取得迅速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才能提高。
因此, 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首要因素。先进的生产力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而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更需要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在我们的国度中, 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者体现在国家制度与宪法中, 作为劳动者的我们有责任提高自身素质, 为社会的长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高素质劳动者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从劳动者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劳动主体的现代化素质能力方面去揭示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树立包括劳动者的现代化素质能力与物质生产力、人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技术等多种现代化生产力要素相结合的先进生产力理念,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产力概念的创新, 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内在矛盾和规律的原理的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变化过程, 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在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生产力发展史, 而生产力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劳动者智慧的延伸史。人类社会的进步只能靠劳动者去实现, 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既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劳动者的己任。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人民群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 这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既然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劳动者的权利地位也是取决于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 哪怕是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劳动者所有, 也不可能使劳动者真正意义上获得幸福与自由。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把先进的生产关系套用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制度, 最终成为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桎梏。在超前生产关系下, 也曾经体现了劳动者自觉能动性与创造性所带来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 体现出劳动者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作用,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了, 最终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所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人民群众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幸福生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也是要靠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来实现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必然会成为这个社会进步的助推力。
四、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价值观分为两类, 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 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根本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 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社会的意义。所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以凝聚人心, 提高生产战斗力, 可以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自觉能动性, 激发劳动者的生产潜能而成为强大的生产力要素能力, 成为征服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源泉。改革三十多年的历史, 充分说明了,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下的劳动者, 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速度是其他社会制度之下难以想象的。而且, 也是人们生活水平、综合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最快的历史见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 也就是共同理想。在我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 为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同时, 也是劳动者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过程。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只有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过程才能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是为人民服务, 国家服务于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人民的利益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基本人权、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平等为核心, 逐步实现城乡平等、官民平等、教育平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更有利于培养和教育劳动者, 进而真正提高劳动者素质。当然,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 劳动者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也不是一蹴而就, 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一些苦难之后的部分劳动者, 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和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望也是空前的强烈, 一时间, 为了满足物质欲望, 道德的缺失, 理想的迷失, 使得人们往往忘记了一些基本的要素。但是, 劳动者最终是要回归到历史前进的队伍中, 去寻找真正使大家能获得长久幸福生活的轨迹, 那就是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在这个意义上, 别的社会制度下的价值观都是无法真正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俗话说的好, “锅里有了, 碗里才会有”。国兴, 家才兴, 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的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因此, 社会主义价值观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摘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客观要求,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劳动者素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一位姑娘看到帅哥后,她的necomini(猫耳朵)会竖起来;而一位帅小伙看到美女后,小尾巴随着脑电波的运动的来来摆动。这种技术聚焦的不是批量制造之大,而是因人而异之小。Sodhi把蝴蝶投影到手上,就可以感觉到确实有蝴蝶在手上的感觉,如果蝴蝶的两个翅膀振动很快,手上也可以感觉这个快的振的速度。这样的小生产,小在贴近每个人的体验。Jose carmena的脑机界面(BMI)技术,可以凭大脑理念把水拿过来喝一口,或者是吃一块巧克力。它的小,小在深入到意识的深层。王俊带你辩别孩子与父母不同的60到100个基因之间的差异,最终破解一个人的基因中的30亿个字母里面纪录着这个基因在哪儿一个时间段,通过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它的小,体现在上下文情境中确解个性。Ben Waber做出的咖啡机机器人,可以来回移动,与人互动。它的小,体现在定制……WE大会上所有这些让人大开眼界的技术,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不同之处。而工业化大生产,总是最终指向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相同处。
看来,我们要重新评价小生产,不宜再笼统否定小生产。我们过去,一直把小生产当作落后的象征,农业社会因为小生产的落后,而被工业社会更先进的大生产取代。但当我们换一个读音,把“小生产”读成“个性化定制”时,感觉是不是就不一样了?上述的各种小技术,指向的是21世纪酷酷的小生产。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小时代。与小农的最大不同,在于21世纪的小生产把工业化的大,已经纳入自身之内,是“大生产+小生产”,又称大规模定制。大规模是指大生产,定制是指小生产。小生产一旦配上大生产,就从落后于大生产的落后生产力,一跃而变为领先于大生产的先进生产力。
人们过去说“小生产是 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社会(小生产)向工业社会(大生产)转变条件下,这可能是真实的。但今天,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大生产)向信息社会(大生产+小生产)时代转变,可以说,在高生产力(社会化充分)条件下,小生产(个性化、定制)每日每时自发地产生的,是信息社会的萌芽因素。在信息化条件下,基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个性化定制,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
这一发现对企业意义重大。分析工业化的基本矛盾可以发现,大生产与小生产这对基本矛盾,一直决定着企业的竞争战略。波特《竞争战略》,把大生产的战略归结为成本领先,特点是标准化、同质化,用于降价竞争;把小生产的战略归结为标歧立异,特点是非标准化、差异化,用于提价竞争。大规模定制的倡导者派恩认为,大规模(即社会化大生产)代表工人的生产方式;定制(即小生产)代表农民的生产方式,二者的优缺点正好相反。大生产优点是成本低,小生产优点是增值强,大规模定制的本意是把定制的增值优势,与大规模的成本优势嫁接在一起,否定大生产的增值劣势和小生产的成本劣势,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在生产力发展的更高阶段,螺旋式上升地达到个性化定制。
这一发现对社会意义重大。先进生产力的基因最终会决定先进社会的基因。听了《超级合作者》作者诺瓦克在美国和中国两次讲演,总是让我把互联网同人类合作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联接小与小之间的大合作的时代,它既具有普遍性之大,又具有个别性之小。其中承接着我们的各种梦想。
讲师:田先
课程目标:
培训时间:2天
培训对象:销售人员、客户经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课程大纲:
一、观念篇——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
1、人际关系的价值
2、人际关系的特点
3、人际关系的本质
4、影响人际关系的三个障碍
5、人际关系的六大陷阱
二、开启篇——如何建立人际关系
1、主动出击
2、促进了解
3、赢得认同
4、获得信任
5、博得喜欢
三、发展篇——如何协调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和谐六律
2、“抬”头——如何与你的上司相处?
3、“伸”手——如何与你的同事相处?
4、“开”心——如何与你的下属相处?
5、职场人际关系发展禁忌
6、如何协调外部人际关系
四、经营篇——如何维护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生命周期
2、建立EBA(情感账户)
3、人际关系的运作
五、化解篇——如何化解人际冲突
1、避免矛盾发生
2、防止矛盾升级
3、化干戈为玉帛
4、吵架未尝不是好事
5、冲突中的自我心理调适
六、优化篇——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1、改善人际关系的六个步骤
2、通过性格力量改善人际关系
七、实践篇——如何行动
1、案例分析与研讨
联系实际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明确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正是根据上述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述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觉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应该认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
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
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
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
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
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
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
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
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
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
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
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
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
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
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现在的房地产泡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所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
【生产关系】推荐阅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09-17
【论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05-25
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07-09
客户关系管理关系营销10-11
劳动关系劳务关系案例10-22
人际关系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09-13
政党关系09-14
档案关系09-16
商户关系证明10-01
房产关系证明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