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分析步骤(精选11篇)
1:确定岗位工作分析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做岗位工作分析时,一定要明确分析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员工工作方法还是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管理等等。
2:根据岗位工作分析的目的制定分析计划
制定分析计划一定要统筹全局,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决定需要搜集何种类型的信息以及用什么技术去搜集。
3:收集工作相关的背景信息
搜集与工作有关的背景信息,如组织图:当前工作与组织中其他工作的关系及在组织中的地位、工作流程图、职业分类标准等相关信息。
4: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进行分析
企业工作多而且相似,所以选择带有典型性的工作进行分析十分必要,也比较合适。
5:搜集工作分析信息
工作分析信息与工作背景信息不同。工作分析信息主要是指与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工作对人员自身条件相关的信息。
6:审查所搜集到的工作信息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信息搜集结束后要与承担工作的负责人共同审查所搜集到的工作信息。确保信息是否正确,完整,有助于被分析工作相关的人所理解,提供审查与修改工作描述的机会。
7:资料分析
对搜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
8:编写岗位说明书
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职院校,岗位设置,背景,功能,优化
一、高职院校岗位设置管理背景分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健全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是推行全员聘用制的前提, 也是推行收入分配改革制度的基础。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中发[2003]16号) 文件中, 明确要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要切实做到“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 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高能低”, 并要求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于2006年7月由原国家人事部正式出台, 文件对岗位的级别、等级、结构比例及等级确定、设置程序及权限、岗位聘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并提出“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 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在同年8月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中详细规定并阐述了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内容, 包括实施范围、岗位类别设置、等级设置、任职的基本条件、岗位设置审核、聘用及组织实施等, 使岗位管理制度改革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007年原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在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单位实际的基础上, 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促进了我国高校的科学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行业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 纷纷制定并下发了岗位设置相关的政策文件和行业指导意见, 使岗位设置改革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类型之一, 在近10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 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1246所, 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每年招收全日制新生超过300万人。随着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部分高职院校已陆续完成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二、高职院校岗位设置管理的功能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目的在于“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基本人事管理制度, 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 促进高职教育事业发展,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需要利用岗位设置工作的机会, 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 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和学校工作实际,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转换用人机制, 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逐步做到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高能低, 人员能进能出, 从而为教职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并最终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推进岗位设置及完成人员聘用工作, 迫切要求落实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高职院校要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必须建立有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是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每一个岗位的类别、等级、任职条件, 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和聘任工作, 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基础和依据。
选择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其岗位设置管理现状, 分析其原理、结构和操作上的利弊, 并通过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岗位设置的对比,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结合高职教育和学院自身特点, 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岗位设置管理优化方案, 推进学院的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这对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也有借鉴意义。
三、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管理优化步骤
在筹备岗位设置管理优化工作之初,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根据市人事部门要求和本单位的工作实际, 理清了工作目标及思路, 制定了完整的工作计划, 并组织全院各部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关工作, 以确保学院的岗位设置工作能顺利完成, 具体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 成立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学院岗位设置工作, 学院成立了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 宣传动员。学院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 召开岗位设置动员大会, 及时传达贯彻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会议精神, 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精神, 使全院教职工了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方面的政策、规定和方法要求, 充分认识学院进行岗位设置工作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步, 调查摸底。学院通过全面核查教职工个人档案、资料数据、人员花名册、工资统计报表等, 确保岗位设置工作正确无误。对学院现有编制使用情况、各类人员聘用情况和现有在编在册人员的结构状况等, 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 通过系统分析, 为岗位设置提供依据。
第四步, 集中研究。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的岗位职数, 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集中研究、集中决策, 研究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同时, 为充分体现民主, 让全体教职工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有充分的话语权, 领导小组在初步完成方案之后面向全院教职工征求意见, 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五步, 岗位分析。在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下, 各二级单位均成立了岗位设置工作小组, 成员组成包括:各部门一把手、教代会代表、中高级职称教师代表。通过对教职工的访谈及对摸底材料的分析, 共同研究设计了岗位说明书, 并为学院岗位设置工作建言献策。
第六步, 开展岗位聘用工作。学院制定了《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首次人员聘用操作细则》和《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部分空缺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平稳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确定具体工作岗位, 明确岗位等级, 并严格按照岗位聘用的基本程序, 确定人员聘用岗位, 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后签约上岗。
历时八个月, 学院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圆满完成, 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在全市教育系统中率先完成了该项工作, 工作过程做到了零投诉, 实现了学院教师的身份转变;二是使60%以上的在编教师工资提高了一个档次, 30%的在编教师工资提高了两个档次;三是进一步提高了教职工的岗位意识, 明确了相关责任。
总体上讲,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优化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 实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 岗位设置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也都得到及时控制和解决, 并未因为改革而导致秩序上的混乱。岗位设置工作稳步推进、进展顺利, 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参考文献
一、一般顺序
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再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
二、一般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即确定受力分析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的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系统组合.
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检查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3.画出受力示意图: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受力分析.一般先分析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其它场力.在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要边分析边画受力图(养成画受力图的好习惯),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4.检查受力分析是否有误:受力分析完后,检查面出的每一个力能否找出它的施力物体,检查分析结果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目所给运动状态,否则就会发生了漏力、多力或错力现象.
三、一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进行受力分析前,要先弄清受力的对象.我们常说的“隔离法”、“整体法”,指的是受力的对象是单个物体,还是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对于连接体,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要变换几次研究对象之后才能解决问题.
有时候,选取所求力的受力物体为研究对象,却很难求出这个力,这时可以转移对象,选取这个力的施力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它的反作用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求出所求力.
2.有序地分析受力
同学们要养成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受力分析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漏力或添力.一般分三步走:先分析重力,然后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分析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等,最后分析电场力、磁场力等.
3.确定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有以下常用的方法:
(1)假设法;
(2)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例1 如图1所示,光滑小球与水平面和台阶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分析考察小球的运动状态:静止,满足合外力为零.用假设方法:如果小球除重力、水平面的竖直支持力之外,假设还受到台阶的弹力作用,这三个力合力就不为零,不能满足平衡条件,所以一定不存在台阶弹力作用,小球与台阶接触但不挤压.或假设将台阶去掉,看小球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例2 如图2所示,物体A放在水平传送带上,且A与水平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若传送带向右匀速运动,试分析A的受力.
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传送带对A物体没有静摩擦力,这一点可以借助受力分析的假设法来进行检查.假如认为传送带对A物体有静摩擦力,那么,A物体共受三个外力作用,其中重力、弹力在竖直方向,而静摩擦力在水平方向,三者不可能相互平衡.初步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动状态发生了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是静摩擦力其实并不存在.A物体仅受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传送带对A产生的弹力.
变式若传送带向右匀速运动,如图2,物块A轻轻放上传送带,分析A所受的力.
分析刚开始时,A的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所以受到阻碍它相对运动的水平向有的滑动摩擦力.A物体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传送带对A产生的弹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4.认真地检查
完成受力分析后还要认真地检查,看看所画出的每个力能否都找出施力物体,能否都找出反作用力,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中所给的运动状态.
四、注意事项
1.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根据性质命名的实际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比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斜面对它的支持力,而它对斜面的压力不可以加到对物体的受力分析中.
2.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比如浸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是因为物体各个面都会受到水的压力,浮力正是水的压力的合力,不可以同时把浮力和压力画在受力分析图中.
3.每一个力都应找到施力物体,防止“漏力”和“添力”.如以一定初速度冲上斜坡的小球,有同学认为会受到推力,但是这个推力并不能找到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推力.
4.对可看成质点的物体,力的作用点可画在重心上.如在空中下落的小球.对有转动效果的物体,则力应画在实际位置上.如推一个圆筒上台阶,推力是作用在手与筒的接触位置的.
5.为了使问题简化,题设条件中常会说明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体速度不大时的空气阻力.但如果没有明确说明,不要白作主张地舍去.
6.分析物体受力时,除了考虑它与周围物体的作用外,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况(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当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时,其情况也不同,如下落的小球受到的空气摩擦力是向上的,而上抛的小球受到的空气摩擦力是向下的.
总之,受力分析是把某个特定的物体在某个特定的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力一个不漏、一个不多地找出来,并画冉定性的受力示意图.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特点是正确分析受力的基础和依据.要想熟练掌握,还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不断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反复体会方法,总结技巧才能达到.
法等方面的内容,是所有科目中最难掌握、最易失分的科目。针对这些特点,考生要掌握分
析民法案例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不管考题形式如何变换,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获得成功。
考生在拿到民法案例分析题后,一般应当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解答:
1.认真阅读案例,熟悉案情。在阅读案例时,既要仔细注意案情细节,又要抓住主要情
节和中心问题。切忌一目十行后便匆匆下笔。通过阅读案情,判断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案例、纠纷是什么、当事人有哪些、相互之间存在什么法律关系、试卷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等。在运用你所掌握的理论进行分析之前,要对案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完整的印象。这样在分析
和解答时,才能做到前后一致、相互协调,既能保证答题的全面和准确性,又可以避免反复
阅读造成的时间浪费。
2.确定法律关系的类型。民事法律关系是贯穿在民法理论中的一条红线,是进行民法案
例分析的基础。考生在对案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在分析时应首先从民事法律关
系入手,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和实质。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所调整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社会生活的结果,是一定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在法律
上的表现。民事法律关系的类型覆盖了民法案例的所有内容。如:所有权关系、使用权关
系、租赁关系、买卖关系、侵权关系、继承关系等。明确案情中民事法律关系的类型,为
准确解答案情中的问题所适用的理论和法律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例如:甲乙共同出资1.5万
元买了一辆汽车,雇用丙为其开车,在途中将丁撞伤。丁被送往医院后,由于医生戍的不负
责任,误将镇痛药当成葡萄糖输入丁的体内,造成丁的死亡。在此案例中,同时存在几种法
律关系:甲乙之间的共有关系、甲乙和丙之间的雇佣合同关系、甲乙和丁之间的侵权损害赔
偿关系、丁戍之间的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等。不同的法律关系适用的理论和法律条文各不相
同:共有关系适用与所有权有关的理论和法律,雇佣关系适用与合同有关的理论和法律,侵权适用与侵权损害赔偿有关的理论和规定。
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类型的前提是对民法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和理解,并且学会对这些理
论的运用,这一点只能依靠考生自己去精心学习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典型
试题来掌握。
3.明确争议的焦点和案情事实之间的关系。争议的焦点往往是案例要提出的问题,也是
案情最关键的内容。在进行分析时考生首先要明确争议的焦点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答题。
争议的焦点在一般的试题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告的请求理由;二是被告的抗
辩理由。二者往往围绕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情节来争论,整个案情也围绕这一个中心展开和进
行。
在确定争议的焦点后,考生要把案件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楚。一个较大的案例中往
往包括许多事实和情节,这些事实中,哪些属于原因事实、哪些属于结果事实,各个事实
之间有无关联、关联性质和程度如何等。在此基础上,排除一些对问题没有关联和作用的事实和情节,提炼出回答问题需要的事实和情节,使案件简单化、条理化、清晰化。
4.确定适用的法律。针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运用已知的条件和自己掌握的有关理论和
法律规定,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答案,这是案例分析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准确确
定案情所适用的法律,要求考生首先要求对有关的法律规定烂熟于心。近几年来,民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解释等有关规定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杂,门类也越来越多,有关规定也越
1、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员工资料,建立员工培训档案。档案应当包括培训档案、员工人事变动情况、绩效考核情况、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资料。
(2)同各部门员工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员工现状。培训部门员工要及时与其他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更新和补充员工培训档案。
(3)建立培训需求信息收集的通道。培训部门需要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培训需求收集渠道,用以及时掌握员工的培训需求。
2、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制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
(2)设立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分析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
(3)选择适当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培训需求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面谈发法、测验法、工作分析法、资料分析法、绩效分析法、全面分析法等。选出适合企业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非常重要。
3、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征集培训需求。培训部门向其他有关部门发出征集培训需求的通知。要求绩效有差距、或是其他需要培训的部门提出培训需求。
(2)审核培训需求。培训部门将收集来的培训需求整理汇总,并向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3)分析培训需求。对申报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确认。
(4)确认培训需求。根据分析后的培训需求按照重要程度及迫切程度排序。
4、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分析、总结。
这里要注意四点:认真审查培训需求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筛选信息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保守员工信息和数据秘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
(3)对培训需求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安排。根据紧急程度、个别需求或当前未来需求进行分析。
一、质量成本分析内容要求
1)每月要做一次质量成本分析。
a)预防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预防成本数组成)b)鉴定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鉴定成本数组成)
c)内部损失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内部损失成本数组成)d)外部损失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外部损失成本数组成)e)产值-内部损失率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产值-内部损失率组成)f)销售收入-外部损失率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销售收入-外部损失率组成)
g)产值-质量成本率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产值-质量成本率组成)h)对上述七项趋势图作出文字说明和解释;并遵守下列几条
连续3点上升或下降时,要找出上升的经验或下降的原因,并积累这些经验或教训的原因;待积累多了时,确认其真实性和可重复性时,把经验纳入正式工艺或操作作业指导书中,把教训的原因作为整改的对象,制定措施,以消除这些导致失败的原因,确保产品合格和工艺的正常进行。
对拐点要进行分析,其方法和要求同上。但是,重点抓苗头,为以后的预防措施提供情报和积累资料。
对突出的上升或下降点要专门调查和分析。这是分析的重点。其方法和要求基本上同上。
i)对内部损失成本上升,要作失效模式的分类分析,要统计本月每次废品和返工返修的失效原因;并由此作出排列图;由排列图找出失效的主要因素 j)针对失效的主要因素作因果图,进一步找出更细的原因。(寻找失效原因的办法是记录 → 统计表 → 失效因素排列图 → 主要因素 → 针对主要因素作因果图 → 又找出新的更深一层的原因 →新的统计表 →新的失效因素排列图 → 新的主要因素……;一直找到可操作的真正原因为止。一般找两层就可以了。即作出排列图和因果图就可以了。)
2)半年或一年要作一次质量成本分析。内容基本同上
二、针对部门的质量成本分析
如果组织由多个生产产品部门组成,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部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部门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部门,并将该部门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如果组织由只有一个生产产品部门组成;则无需做部门质量成本分析。
三、针对产品品种的质量成本分析
如果组织由多个产品品种组成,不论是否在一个或多个部门生产,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产品品种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产品品种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产品品种,并将该产品品种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四、针对产品零部件的质量分析
如果产品由多个零部件种组成,不论是否在一个或多个部门生产,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零部件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零部件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零部件,并将该零部件种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五、针对工艺工序的质量分析
任何产品都是由多个工艺工序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否在一个或多个部门生产,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工艺工序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工艺工序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工艺工序,并将该工艺工序种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六、针对产品缺陷模式(分类)的质量分析
产品和工序的缺陷都是由多个工艺工序和产品特性组成的,不论是否在一个或多个部门生产,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缺陷模式(分类)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缺陷模式(分类)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缺陷模式(分类),并将该缺陷模式(分类)种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动力设备基础 (辊磨、管磨、风机、碎碎、窑墩等) 在水泥厂的结构形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数量及工程量上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设计的优劣及工程量的优化与否会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好坏及造价的高低。目前国内在动力基础的设计上虽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设计经验, 对于部分类型动力基础的研究已形成一套经验性的总结, 并已在实践中大量应用, 也证明其完全适用于工程, 但因动力设备基础的动力计算相当复杂, 其设计计算还停留在较为粗旷的经验及静力计算方法上, 缺少严格的动力分析过程。随着涉及项目的增多, 国外的咨询公司通常要求提供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有限元振动分析计算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时多采用外包方式进行, 费用高昂且进度难以控制, 因此符合合同要求的国外主流规范 (欧洲规范、美国规范) 及满足设备运行需要的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有限元分析计算越来越为设计所需要。
目前国内对动力基础的研究大部分建立在已有经验及国内相关规范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的基础上, 设计通常缺少严格的动力分析过程。国外设计人员对此的研究相对较成熟, 但是由于其所用软件的不适用性以及项目中各种基础形式的多样性, 系统性较差, 不利于指导设计, 也容易让设计者产生困惑。如何按照相关规范及设备的指标要求进行动力基础的有限元振动分析计算, 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研究目的, 尝试以经验为支撑, 以国外规范 (欧/美国动力基础规范) 为理论依据, 以有限元分析软件为载体, 以国外工程设计实例为参考, 找寻一套水泥厂各型动力设备基础在各种地基条件下 (处于浅层土中、桩基等) 依照相关的规范 (欧规及美规) 及规定进行有限元动力基础分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步骤。
2 动力设备基础分析步骤
对于水泥厂的各型动力设备基础, 整体而言, 虽然其设备的运行各具自身特点, 且其静力计算及动力计算各有特殊性, 但其分析步骤基本一致, 概括来讲共分六步。
2.1 设备及基础所处位置地质条件等相关资料的收集
设备及基础所处位置地质条件等相关资料收集, 主要涉及以下几项:
(1) 设备的型号、运转的速度/临界转速、功率、规格及轮廓尺寸图等;
(2) 设备底座外廓图、辅助设备、与机器基础连接的有关管道和坑、沟、孔、洞的尺寸以及灌浆层厚度、地脚螺栓、预埋件的位置等;
(3) 设备 (扰体) 的自重及重心位置;
(4) 设备的荷载分布图, 包括动力荷载在内的所有荷载大小、方向、作用点;
(5) 设备运转期间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
(6) 正常运转时设备支撑点的允许位移;
(7) 基础的位置及其邻近建筑物的基础图;
(8) 建筑场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地基动力试验资料或地基土动力参数;
根据设备资料及地质条件进行基础预设计 (可根据经验确定, 如配重要求, 外形要求等) , 并进行静力计算复核, 需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偏心率控制要求等, 并可通过静力计算得出基础配筋。关于非杆式结构的配筋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法:
a内力配筋法:对于较简单的结构形体或易于计算内力的结构可采用内力配筋法, 即由拟静法来计算结构受力从而得出配筋, 并考虑在受力薄弱处或应力集中处采用增加构造配筋的方式实现;
b主拉应力法:对于较复杂的结构, 可采用弹性力学分析方法, 参照《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的原则, 利用有限元的应力计算结果, 进行配筋计算。
关于基础的静力计算, 推荐采用清楚明确易于调整的表格化方式进行:
(1) 首先求得预设计下基础的几何参数, 举例如下 (见表1) ;
(2) 用EXCEL表格分别求得各荷载工况 (风、地震、设备恒载、基础自重、活载等) 标准值下相对于基础形心的基础受力状况;
(3) 根据相应荷载组合采用EX-CEL表格进行地基承载能力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计算;
(4) 根据相应荷载组合采用EX-CEL表格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 根据以上结果进行配筋及构造等设计。
在静力计算时需要考虑设备运行的各种工作状态 (安装、测试、维修、正常运转、异常运行等) , 因此涉及诸多荷载组合, 按设备的运行状态分列如下:
(1) 安装状态:
恒载+安装荷载;
恒载+安装荷载+折减的风荷载+雪、冰或雨荷载;
恒载+安装荷载+地震作用+雪、冰或雨荷载。
(2) 测试状态:
恒载+测试荷载;
恒载+测试荷载+活荷载+雪、冰或雨荷载;
恒载+测试荷载+折减的风荷载+雪、冰或雨荷载。
(3) 维修状态:
恒载+维修荷载+活荷载+雪、冰或雨荷载。
(4) 正常运转状态:
恒载;
恒载+温度作用+设备运转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冰或雨荷载;
恒载+温度作用+设备运转荷载+地震作用+风荷载+雪、冰或雨荷载。
(5) 异常运行状态:
恒载+设备异常运转荷载+活荷载+折减的风荷载;
注:通常安装及测试短时间状态下, 在荷载组合中可采用折减的风荷载, 在安装状态可采用80%的风载, 在测试状态可采用33%的风载。
对于以上荷载组合应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各国规范对于荷载类别的相关要求, 取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及组合值系数。
2.2 预设计基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几何模型的输入
采用实体单元输入, 单元的大小应根据实体尺寸合理控制, 单元的划分应简单、有规律, 转角及应力集中处、加载点处应引起注意。
对于分析模型的建立目前有两种方法:其一, 在分析软件中直接建立并剖分单元从而建立有限元模型;其二, 在考虑基础几何尺寸规则性的基础上, 在CAD中分别绘制有代表性的剖面, 并合理划分单元, 继而再导入分析软件中进行拉伸剖分等工作, 并最终组装为整体模型。考虑到各设备基础外形的复杂性, 在分析软件中直接建立并进行网格的划分有一定的困难, 推荐采用第二种CAD导入模式, 以期快速准确完成几何模型的建立。
2.2.2 边界条件的合理输入
荷载通过动力设备传到基础, 继而再传导到大地上或通过桩传导到大地上, 可见作为基础的载体桩/土 (边界条件) 作用影响甚大, 是我们进行有限元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边界条件的设置是否合理, 模拟是否准确, 直接影响到基础的动力, 反映计算结果的准确及结构的安全与否, 对于此边界条件主要涉及浅基础及深基础的水平及竖直方向 (有时也涉及到扭转向) 的弹簧支承刚度及阻尼大小 (应根据相关深度范围土的测试参数进行准确计算或范围计算, 并考虑施工因素、构造措施等合理选取适值输入) , 值得注意的是, 边界条件应与实际情况一致, 如考虑了隔振措施的辊磨基础周边, 其支承弹簧刚度及阻尼应予以忽略。
为了能准确获得基础的边界条件, 在进行地质勘测时, 基础影响深度范围内的以下土的动力参数是需要测定以供分析计算时采用的:
(1) 各土层的剪切模量G;
(2) 各土层的泊松比u;
(3) 各土层波速Vs;
(4) 各土层的内摩擦角φ;
(5) 各土层的摩擦系数μ;
(6) 各土层的质量密度ρ。
关于基础影响深度, 在动荷载作用下, 由于地基土的受压面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因此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动应力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土层的动变位亦随之减小, 一般在深度2d以上的土层可以不考虑动应力的影响。中国《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给出的其影响深度hd推荐如下:
方形基础:
式中:
hd——影响深度, m
d——方形基础的边长, m
其他形状的基础:
式中:
A——基础底面积, m2
2.2.3 荷载的输入
其中包括静力荷载及动力 (扰力) 荷载 (相关的动力荷载, 通常模拟为简谐波荷载) , 荷载加载时间的选取应根据实际情况 (如周期数、时间长度、基础的反映、计算结果等) 合理选取。
2.3 有限元程序的计算 (动力计算)
程序的计算时间及精度同有限元网格的划分有很大的关系, 在保证精度的原则下, 网格大小的划分可以0.5~2.0m为基本单元进行, 可根据基础的几何尺寸的大小确定相协调的基本网格的大小, 在应力集中处及受力点处网格的划分应引起注意, 应能保证力流的有效传递。
2.4 计算结果的读取
有限元动力分析计算完毕, 分别提取下列计算结果以供采用:
(1) 自振频率f及周期T的读取;
(2) 最不利点振动线位移时程曲线及基础最大振动线位移Af;
(3) 最不利点振动速度时程曲线及基础最大振动速度Vf;
(4) 最不利点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及基础最大振动加速度αf。
2.5 根据计算结果参照限值要求得出结论
结构的周期是否能避开共振区, 基础的位移、加速度、速度是否在规范及设备要求的允许范围内, 即Af≤[A]、Vf≤[V]、αf≤[α], 如各方面计算结果均满足, 则设计可行, 如不满足, 根据计算结果重新调整设计再次进行新的循环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当然, 如结构初次计算满足各要求并有较大的安全度, 则可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设计优化。
通常我们应控制基础的自振频率fo避开设备的运转频率fm, 以避免共振的发生, 对此, 通常限定基础的自振频率fo远离设备的运转频率fm20%~33%甚或50%, 如果周期频率能很好地隔离, 大部分情况下可不再做后续的评估工作, 如果有共振的风险 (频率比fo/fm、阻尼对基础振幅的影响见图1所示) , 应调整基础尺寸, 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调整设备的运转, 并进行更加精准的结构受力计算, 在计算时应有意折减阻尼的作用以评估基础是否足够安全。
关于各种限值的规定有以下几个来源:设备资料、规范、经验、咨询公司的要求。举例如下:设备资料可由设备制造商提供, 如莱歇磨提供了限值表供分析计算复核时采用 (图2) 。对于规范的要求,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规范对于动力基础有明确限值要求, 应用较广且方便的振幅限值表格为美国规范 (ACI_351.3R-04) , 如图3所示。在无准确资料可用时可根据我们的经验或者是由审批公司提出要求。
3 结语
动力设备基础的分析涉及设备、基础和地基三大方面, 涉及内容相当广泛, 其分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时要经过反复多次调整再计算, 不过经过以上分析步骤的总结其系统分析是有规律可循的, 按此分析可最大程度地保证设计安全及做到合理的工程优化。
参考文献
[1]GB50040-96,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2]351.3R-04, Foundations for Dynamic Equipment ACI[S].
[3]BS EN1991-3, Actions induced by cranes and Machinery[S], 2006.
关键词:煤矿采;电控箱;检修步骤
采煤机电控箱包括变频腔和电控腔。当采煤机按下“主启”按钮,采煤机上电后,变频调速箱控制回路就有电,这从电控箱显示屏的显示或变频调速箱中间显示窗的信号可确认,此时可进行采煤工作的操作。 操作可分为正常的操作(远控)和电控装置出现故障时的操作(近控)。本文重点论述采煤机电控箱的维修步骤:
1.拆解、清洗
1.1将从整机拆解下来的电控箱箱体整体放置到电气修理区,放置稳固。
1.2将箱体外部电源电缆和控制电缆分类、拆解、清洗,观察电缆外观是否有破损,同时测试电源电缆的绝缘是否达标,测量控制电缆的通断情况,将破损、绝缘及通断有问题的电缆作好记录,报计划。
1.3对电控箱箱体防爆面、各盖板和面板清洗、检查、除锈、喷漆、磷化,对变形的面板把手等进行整形、附焊、加固。
1.4检查电控箱的冷却水是否流通畅通,水道有无渗漏。
1.5将电控箱腔体内可拆解的电气元件有序地拆解下来,分类整理到工作台上,同时将腔体内的杂质,煤尘打扫干净,最后将腔体内壁均匀地涂上灭弧漆,放置凉干。
1.6将整理出来的电气元件、控制电缆用酒精擦拭干净,检查其元件外壳是否变形,控制电缆是否有破损,作好记录,报计划。
2.对相关电气元件和模块进行检查
2.1变频器的检修 测量变频器的整流单元和逆变单元是否正常,检测无问题后,送380V电源,连接电机测试,用变频器操作面板控制电机,分别操作换向,加速,减速等观察电机运行状态是否稳定正常,如测量整流和逆变单元有问题,上电测试电机运转有异常,应立即更换原型号变频器。
2.2隔离开关的检修 检查隔离开关闭合是否良好,无刮卡现象,闭合不好者及时铲除烧痕,锤平接触面,调整接触压力。
2.3接触器的检修 锤平烧痕、清除相间铜末,调整接触面积和三相触头的同期性,检查消弧罩的完整状况;消弧片烧损严重、片数不足、消弧罩断裂、掉角等影响消弧性能的需更换。
2.4熔断器的检修:检查熔断器两端压紧或夹紧部分接触是否良好,保险管是否有鼓肚、裂纹和严重烧焦的,同时应清除熔断器周围的煤尘、脏物和水气,严禁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2.5绝缘板的检修:检查各处螺丝的松紧情况,检查套管、面板有无裂纹、烧痕并清除板面的尘埃、水珠等。
2.6检查继电器及其接点、内部接线等是否符合规定;
2.7检查小型防爆电气是否悬挂牢固、可靠,是否有淋水、挤压、砸碰情况。
2.8检查各模块、各模板、显示屏及其它各元件是否正常。
2.9检查内部接线柱、瓷座、胶座完好情况,无灼痕、裂纹,清除尘埃等杂物,检查压紧螺母、压板等有无裂纹等现象。
2.10检查接线端子把接质量,用相应规格的扭矩扳手、一字型及十字型螺丝刀进行检查,将所有接线端子必须把接牢固、无松动。并进行工频耐压试验,测试部位分别为主接线端子间及对地,控制接线端子间及对地,变压器绕组间及对地。(试验要求见电控箱检修检验规范表1)
2.11擦拭腔内导线与接线排,使其线号、标号清晰可见,将模糊不清的线号用线号机重新打印。重新整理捆扎导线,本安与非本安电路导线分开布置单位捆扎,走线整齐。
2.12对行程开关机械按钮,闭锁开关机械按钮和方向、速度开关机械按钮等各种开关的操作把手按钮进行修理,使其操作灵活、定位准确。
2.13检查隔爆面的磷化情况,目检若不合格则需重新磷化,磷化液必须均匀涂覆,镀层光洁、无锈蚀。
2.14重新安装盖板密封绳,接头处截面采用45度角切割,粘接牢固。
2.15检查电缆与嗽叭嘴密封圈的配合间隙,电缆外径与相应密封圈内孔径之间的配合间隙必须符合隔爆要求。
2.16检查接线、密封胶圈、垫圈、铁堵是否合格。
2.17将整理,清洁好的电气元件按电气图纸重新装回电控箱内。检查隔爆及普通坚固件的安装是否牢固,如真空接触器、控制变压器、PLC、保护盒组件等,必须把紧,尤其各部位隔爆紧固件不得有缺失、损坏。配线、整线、更换计划中的电气元件按图纸要求将二次回路恢复。
3.电控箱上电后的电性能测试调整(与变频箱同步进行)
3.1将恢复完全的电控箱送220V电压(二次回路送电),检查电控箱上电后的电性能。根据电气原理,检查线路回路是否正常,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送电后发生的故障。处理完毕后,按正常开机顺序启动机组。
3.2合上隔离开关,拔开电源闭锁按钮,按主启按钮,采煤机得电,内部电气件得电正常,相应电源指示正常。拔开左、右截割头闭锁,依次启动左截割头和右截割头,左、右截割头真空接触器有效吸合,动作灵敏可靠。远程控制向左、向右、加速、减速信号正常,可有效地在显示屏上显示。显示屏、瓦斯断电仪正常运行。操作左、右端头站的按钮,显示屏上有相应的显示,且显示正常。模拟测试,瓦斯断电仪功能可有效断电。
3.3电控箱正常后,将变频箱-电控箱控制电缆按线号对应接好,单独给变频箱变压器送380V电源,对变频调速装置进行“起动”“停止”“正向”“反向”操作各3次,观察是否正常,对变频调速装置从低转速到高转速,再从高转速降到低转速,观察电动机转速的提升及降低情况及变频调速装置的转速显示是否正常。观察变频器显示窗中操作面板上的牵引电流、牵引速度、牵引方向等级显示数值是否与电控箱显示屏显示一致。
4.结束语
往往煤矿采电控箱的故障会有多处,对于维修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准确有效地找出故障点,进行有适当的效率的处理。掌握正确检验与维修方法,高效率完成维修任务,同时在维修过程中注意防护,避免二次损坏。
参考文献:
原料:干乌梅250克、山楂250克、桂花100克、甘草100克、冰糖或者红糖
做法:
1.从药店或者干货市场买回干乌梅和山楂,先加水泡开。
2.桂花、甘草和泡开的乌梅和山楂用纱布包起来。3.在大锅里注满水,放入纱布包,大火烧开。4.煮沸后,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者红糖。5.小火熬煮2-3小时,在水大约被熬去一半的时候,酸梅汤也就做成了。
小贴士:
1.做好的酸梅汤一次喝不完,可以在冰箱里放几天。但在常温下,酸梅汤是很容易变质的,如果看到表面有细细的泡沫浮起,就说明已经变质不能喝了。 2.加入甘草的酸梅汤会有涩涩的后味,饮用时放些冰块可以减轻涩味。3.自己做的酸梅汤,有可能太浓或者太淡,可以适当添加水分或者再多熬一会。
就目前国内大多数电信运营商的BSS情况,从上节总结出的CRM系统必须做好的四项工作来说,我们至少还分别有这些差距:
在“理解客户”方面
在日常运营中记录的原始客户信息不够完整,并且这些信息被割裂在“BOSS系统”、“客服系统”、“BI系统”至少这三个系统中,无法向企业各部门、各角色人员提供一致的展示。对于电信行业来说,我们可以将客户相关的原始信息总结为这六大类:客户基本资料、订单信息、交费信息、服务请求信息、接触信息、客户分析信息。一方面,这些信息当中的有些信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记录;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被割裂在BOSS系统、客服系统、BI系统,但是没有一个集中存储和获取机制,运营商内部的员工无法获取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
对原始客户信息进行分析的广度、深度均不足,同时这些信息也仍然无法向向企业各部门、各角色人员提供一致的展示。对原始客户信息进行分析。正如前述,电信运营商的客户信息包括6大类。而目前大多数运营商,BI系统对客户信息的分析,从广度上来说,大多仅仅基于BOSS系统的业务交易记录、服务使用记录,而基于呼叫中心系统进行服务请求的记录就很少参与分析,更不用说基于还没有记录的客户接触信息的分析了;从深度上来说,即使基于已有的BOSS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的客户分析,大部分情况下,还仅仅停留“统计”层面的分析,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主题挖掘”,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BI系统没有真正得到各业务部门人员充分重视导致;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运营商没有形成有效的客户管理机制,包括各方面的工作流程、考核制度、客户营销和服务人员本身的技能等等这些“运营商内部与IT系统无关的软素质”导致。
在“管理客户关系”方面
作为基础,建设完备的“营销管理”、“客户服务”、“服务开通”功能域。其中,“客户服务”应该大家都没有太大问题;而“服务开通”可能很多运营商都没有很好的统一规划建设,还属于相对薄弱的、更多靠多个分散系统甚至人工管理的阶段;最薄弱的,应该是“营销管理”,我个人了解的普遍的情况,是大家都已经开始建设这个功能域,但是就像BI系统一样,还基本停留在“理论基础层面”,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这实际上就几乎相当于没有这个功能域。
在BI和BOSS之间,针对性客户维系挽留,以及针对性新业务营销,目前还没有实现完整的、闭环的“互动营销平台”。这其实是和上一个问题密切关联的:没有很好的在BI和BOSS之间建立互动,就很难将“营销管理”功能域很好的发挥作用。一方面,物理上,没有打通BI和BOSS之间的双向互动接口,从而也没有实现BI系统营销策划、到BOSS营销执行、再返回到BI营销评估并不断优化营销方案的流程;另一方面,其实也由于没有打通物理接口,导致BI本身对于客户原始信息的分析,也缺乏目标导向型,从而导致BI本身的分析没有真正提高到可以对市场活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财务管理;思路
一、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及其必要性
信息化步骤的公司财务管理我们通常将其称为财务的信息化,它所指的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具备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利用计算机及财务软件对公司财务数据所进行的一些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等工作,并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工作过程。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会计资料、报表的核算外还有以财务管理手段所生成的相关财务分析指标等财务信息的处理工作,它是对公司财务活动的一个全面、整体的处理过程。
信息化步骤下的公司财务管理实现的主体要有具备专业技术的会计人员,而起管理活动的主要工具则是计算机硬件及其软件资源,而该种管理活动的实现还需要有互联网的支持,其最为核心的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当上述几个方面相互协调,统一配合时,也便完成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科技和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在信息化步骤下的财务管理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直接生成所需的各种财务报表,并且能够实现财务数据的更改和筛选等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此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便于相关财务信息的查询和统计,也有利于企业管理里中各个环节的协调统一,实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信息化步驟的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使得两者得以有益结合,极大的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但是,我们在看到企业财务管理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信息化步骤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就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而言,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一个是认识上的不足一个是能力上的不足。从认识的层面上讲,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说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步骤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而这直接导致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有些企业没有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有些则仅建立了雏形,无法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从人才自身的角度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其能力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步骤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企业中真正具备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人才数量较少,有些专业人才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信息化实现的速度。
2.信息化步骤下的企业管理存在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该种管理理想效果的实现还有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不健全,使其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而财务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水平以及软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信息资源本身而言,当前背景下,企业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度相对较低,在财务管理中要先将各种数据予以集中再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加工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加之财务软件开发技术的限制,使其使用中存在能够普遍适用及其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这些不仅仅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效率还会影响其安全性。
三、信息化背景下公司财务管理实现的路径
为实现信息化步骤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我们便要在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的效率。
1.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财务信息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意识做指导,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或者完善相关的财务信息化硬件和软件设备,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和工作去完成。当管理者具备财务信息化的意识时,便会注重相关系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也便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技术运用的直接人员,是管理实现的重要力量,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积极引进具备专业技术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完善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机制,提高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此外,企业还应该及时更新相关专业设备,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硬件的支持。
3.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体系建设。安全性是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信息化步骤下,信息的使用者被扩大,安全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企业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到具体工作人员的管理等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保证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学兵:刍议交通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J].投资与合作,2013(1).
[2]杨 溢:集团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探讨[J].会计之友,2010(34).
【岗位分析步骤】推荐阅读:
出纳岗位认知分析10-05
招聘岗位分析表10-15
会计岗位环境分析11-04
行政经理岗位分析11-08
出纳岗位工作分析11-09
主管会计岗位分析11-11
岗位分析与评估工作告06-15
国际贸易就业岗位分析07-28
岗位分析实训总结09-29
证券分析师岗位职责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