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精选8篇)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篇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做功的快慢》

宽阔中学:田仁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 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 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 义?

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特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3 W。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解略。

三、归纳小结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

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四、作业设计

1、课本201页作业1、2、3、4。

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公式:P=W/t

(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3W

六、课后反思

课 后 反 思

宽阔中学:田仁山

首先通过课本10-29和图10-30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比较出发,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名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考数据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节内容有: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测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学方法有讨论、实验、讲解等,但以讨论为主。在本节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10-29和图10-30所提供的实例,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

景的习惯和能力。缺点是:新课的引入不用那么复杂——通过例子计算来引出,其实可以举简单点的,不用计算的,只要能够说明时间的差异即可。我原来在备课时是认为:既然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得出,我就要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有理有据,没计算太抽象。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篇2

一、主要知识点

1.牛顿第一定律: (略) 。

2.惯性: (略) 。

3.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主要区别是: (1) 物体的惯性不需要外加条件, 是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 而牛顿第一定律是有外加条件的, 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2)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的属性, 而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 (3) 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只有质量, 至于速度大小、受力大小, 都不会影响惯性。

4.力的平衡。

(1)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 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 二力的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例题赏析

例1由于不遵守交通法规酿成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国家加大了对违反交通法规的处罚力度。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规定和措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限制汽车最大行驶速度, 是为了减小汽车的惯性;

B.安全带主要是在汽车突然启动时对驾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C.冬天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 轮胎上装防滑链, 是为了减小摩擦;

D.严禁酒后驾车, 主要是因为饮酒后驾驶员反应迟钝, 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解析:本题考察了惯性、摩擦力等知识, 容易错的地方:误认为惯性速度有关, 速度越大, 惯性越大。所以A项错;安全带主要为了预防急刹车时, 由于惯性人会继续向前运动, 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故B项错;冬天汽车轮胎上装防滑链, 主要是增大摩擦力, 故C项错。正确选项是D。

例2对在一条笔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小红同学作了如下分析:

(1) 汽车受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 (2) 汽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 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 (4) 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其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 (1) ; B.只有 (2) 、 (3) ; C.只有 (1) (2) (3) ; D. (1) (2) (3) (4) .

解析:平衡力应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 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这样的力才是平衡力。汽车是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 因此分析时可根据题意作出汽车的受力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 , 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到:当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匀速运动时, 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牵引力F牵和摩擦力f, 在竖直方向上受到两个作用力即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故 (1) 正确;在竖直方向上, 汽车既没有升高, 也没下降, 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汽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 (2) 正确;又因为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F牵与f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 (3) 正确;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因受力物体不是同一个物体, 所以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而不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 (4) 是错误的。综上所述选项C是正确的。

三、同步练习

(一) 填空题

1.同学们看过摩托车飞越障碍物的表演吧, 摩托车在急驶的过程中是利用______飞越障碍物的。

2.汽车在紧急刹车时, 总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 原因是汽车______;如果行驶中的汽车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 那么汽车将______;若汽车原来静止, 如果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 那么汽车将______。

3.小红同学坐在行驶的火车中, 看到挂在行李架上的小包突然向前运动, 说明火车在______行驶, 过一会, 他又看到小包摆向左边, 说明火车正向______转弯。

4.两个力作用在______填数目物体上时, 如果二力大小______, 方向______, 且作用在______上, 我们说这两个力平衡。

5.在探究滑动摩擦力时, 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______运动,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______力的大小。根据______的条件可知,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______的大小相等, 因此可间接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6.如图2甲所示, 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12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 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N;若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 用水平力F2推A, 使它们一起均速运动 (图2乙所示) , 则推力F2=______N。

7.雨滴在空中下落时受到重力G和阻力f的作用, 则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合力F=______ (用上述字母表示) 。若阻力f随雨滴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则在雨滴下落越来越快的过程中, G______f (填“<”“=”或“>”) ;当速度逐渐增大至f=G, 此后雨滴的运动状态是______。

(二) 选择题

1.一同学在以5m/s的速度做匀遫直线运动的汽车里, 让手中的物块自然下落, 发现物块恰好落在A处, 如图3所示。那么, 当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再做该实验, 物块将会落到:

A.A处; B.B处;

C.C处; D.无法判断。

2.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 下面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这个实验是想像的, 不可能做出来。

B.这个实验虽然是想像的, 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可以作出来的;

C.通过对这个理想实验的分析、推理, 可以揭示更深刻的自然规律;

D.这个实验虽然是想像的, 但它以大量事实的基础, 是人类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认识的飞跃。

3.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一项新技术装置, 安装在轿车方向盘内, 特定情况下会“蹦”出来, 以保护人体免受硬物撞击而受伤。在下列哪种情况下, 它最有可能“蹦”出来 () 。

A.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

B.轿车在盘山公路上缓慢行驶时;

C.轿车前端与其他物体发生猛烈碰撞时;

D.轿车起动时。

4.坐在汽车里的人, 感到椅子对自己有推力作用时, 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

A.正在加速行驶;

B.正在起动;

C.正在刹车;

D.正在匀速爬上山坡。

5.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 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那么 ()

A.物体所受的合力可能为零;

B.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保持不变;

C.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6.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 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 那么探测器将: ()

A.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7.歼灭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油箱, 这样做是为了 ()

A.减小质量, 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 使物体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 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 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8.体重为49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 他所受的摩擦力 ()

A.等于490N, 方向竖直向下;

B.等于490N, 方向竖直向上;

C.大于490N, 方向竖直向下;

D.小于490N, 方向竖直向上。

(三) 计算题

清洁工人拉着质量为100kg的板车在水面路面上行驶时, 受到的摩擦力是板车重力的0.05倍。 (g取10N/Kg) 。

(1) 清洁工人需用多大的水平拉力, 才能使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 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合力是多大?

(3) 若拉力为100N, 摩擦力是多大?

(四) 简答题

汽车的安全措施之一是行车要系安全带, 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头枕, 头枕处于座椅靠背上方乘客的头部位置, 是一个固定且表面较软的枕头。请从物理原的角度解释在汽车“追尾”事故时, 头枕会起到作用?

参考答案:

(一) 1.惯性;2.有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3.加速;右。4.一个, 相等, 相反, 同一条直线。5.匀速直线, 拉, 二力平衡, 滑动摩擦力。6.12, 12。7.G—f;>;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 1.A;2.B;3.C;4.C;5.C;6.A;7.A;8.B;

(三) 解:G=mg=100kg×10N/kg=103N

f=0.05G=0.05×103N=50N

∵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F拉=f=50N

(2) ∵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F合=0。

(3) 挡F'拉=100N时, f=50N不变。 (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篇3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非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生:美伊战争可能与能源有关系,当时由于战争爆发,全球的石油价格飞速上扬,而到了战争结束后,由于伊拉克境内恐怖活动活跃,石油价格更是上涨得厉害。可见,石油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太重要,直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要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的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其中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地增加,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极为重要。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比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师: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既然能源对我们有这么大的价值,我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开发能源,无节制地利用能源呢?能源对我们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生:煤、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温室里的玻璃,能将太阳辐射的热量保留在大气中。因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必将使地球气温不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使土壤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生:我从《泉港花絮》这本书中还查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关于泄漏石油污染泉港海域事件。1996年2月28日福建轮船公司“安福”号6万吨级油轮在乌丘岛附近海面发生事故后,29日停泊在后龙镇上西10万吨级原油码头卸油,导致4吨以上原油泄漏。瞬间,原油团随着风力、潮力迅速扩散,漂向泉港整个海域,使我们当地养殖业、内海捕捞业遭受严重损失,如,海蛎因油污不能食用,紫菜、海带恶臭难闻,无数鱼网粘上黑油团不能使用等等。此次污染严重危及到泉港区沿海39万多人的生产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人民币。

师:两位同学查找到的资料很具体,既全面又有针对性。说明你们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愧是21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很震撼,能源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全球性的问题,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如何才能解决好使用能源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

生:我认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因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在运用时可能成本较高,但我相信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本将会下降。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既准确又有前瞻性,请坐。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要过分浪费资源,要注意节约能源,尽量不要造成环境污染。如,尽量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少乘车;多爬楼、少乘电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等。

师:非常棒!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守护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

地球!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节能的短片。(课件播放)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學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我们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们的感受很有见地。节约能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类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学生齐声

鼓掌)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篇4

http://

第三节 空气的 “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大气压是很大的。2.知道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4.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2.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确认大气压的存在。

【教学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具准备】玻璃杯、硬纸片、水、注射器、饮料瓶、挂衣钩、钩码、玻璃片、水槽、吸管、胶塞、气压计、马德堡半球、抽气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让两个学生拉马德堡半球,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2.演示:在空玻璃杯口覆盖一张稍厚的纸,用手按住,将杯子倒转过来,先让学生猜测放手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然后移开手后观察纸片会不会掉下来。

在玻璃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用手按住,将杯子倒转过来,先让学生猜测放手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然后移开手,学生观察水有没有流出来,纸片有没有掉下来。

(二)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什么是大气压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第一段有关内容。

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上述实验表明:大气对浸在它里的物体产生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2、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3、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分组实验:明确目标,介绍器材,学生实验发现大气压,体验大气压存在。设计实验: 目的: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器材:塑料杯、塑料片、2个吸盘、针筒、钩码、吸管、水槽、水等。要求:(1)自主设计多种实验(2)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器材(3)用简要的语言解释现象

讨论、交流、展示学生的实验及解释现象

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皮碗扣紧,排出其中的空气,用很大的力也不易来开,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大气压的方向

演示水浇铁罐实验(由学生完成)。问: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讲述: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原因是空气具有流动性,和液体有相似性。利用设计的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5、生活中的大气压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利用互联网打开google收索引擎,键入关键词:大气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大气压:(1)喝饮料依靠大气压(2)塑料吸盘挂衣钩(3)茶壶倒水(4)注射器吸药水(5)抽水机抽水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P=F/S计算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现在我们来测量水银柱的高(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帕斯卡,即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注意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玻璃管内要装满汞?(2)玻璃的上方有空气吗?(3)为什么管内水银柱比槽内水银高760mm。(4)如果将玻璃管倾斜会怎样?

5、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13×10Pa

三、大气压的测量

55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水银计气压计。

出示空盒气压计挂图产,解释工作原理。

出示管式弹簧压强计挂图,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其工作原理。

大气压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为了便于对比,人们通常把1.013×10Pa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3×10Pa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强大约1.013×10Pa。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

观察大气压强随高度而变化的挂图。让学生分析挂图包含的物理知识。

讲述:在高山煮食,由于大气压比平地低,故水的沸点低于100℃。例如在珠穆朗玛峰,水的沸点为73.5℃,使用高压锅可以解决该困难。同学们能分析其原因吗?同样,在制糖工业中,糖汁也需要在低于100℃下沸腾,你有办法吗?

总结出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大气压越大,沸点越高,大气压越小,沸点越低。【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提纲回顾本节学到的知识,小组内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强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产生原因:空气具有重力且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测量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等于760mm汞柱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题。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2.完成同步探究本节的题目。

亿库教育网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

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

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

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

用心爱心专心 1

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二、探究新知、展开新课

1、什么是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找一找其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些?

2、怎样才算做功

(1)、探究讨论分析:(课件展示)

①吊车的作用力F使货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s,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②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

③小孩沿斜面用力推车,车在推力F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小孩对车做了功。

④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人的推力对车不做功。

⑤一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⑥吊车吊着货物沿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吊车的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

让学生仔细讨论分析,物理学中所说的做功有什么共同特点?想一想做功的必备因素是

什么?

师生小结: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而无距离(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如:

推(拉)而未动,提而未起,举着不动,杠着不动等情况。

--------劳而无功

依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即力未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如:

依靠惯性在光滑表面上滑行的物体。

---------不劳无功

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运动方向互相垂直(即物体移动的距离不是沿着力的方向

移动的)。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重力和支持力都没有做功;提着重物在水平方向行走时,拉力没有做功;起重机吊着货物在空中水平移动时,钢绳的拉力没有

做功。

---------垂直无功

把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作对比,说明力学中的功吸取了“成效”这一含义,力

作用在物体上,要取得“成效”才算做了功。所谓“成效”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

一段距离。

(2)、举例分析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1:用手推物理课本在桌面上运动。

教师提问:你推书前进时做功了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2:把物理书举到头顶上。教师提问: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实例,并回答为什么.

注意: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做功.

3、怎样计算功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功的单位是什么呢?从公式可看出功的单位由力和距离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是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把功的单位牛·米称做焦耳,简称焦.

l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感受做功的大小

1)将两个鸡蛋举高一米所做的功

W=Fs=1N×1m=1J

2)体重为500N的学生从2楼上到5楼所做功

W=Fs=Gh=500N×9m=4500J5、例题分析

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分析:求推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推力——5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10米;求举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举力F’,因为匀速举高,举力F’大小应等于重力G大小——10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举力s 方向上通过的距离h——1.5米.已知:F=50N,s=10m,G=100N,h=1.5m。

求:W1、W2。

解: W1 =Fs=50N×10m=500J

W2 = F’s ’ = Gh=100N×1.5m=150J

答:他推箱子做功500J,举箱子做功150J。

6、拓展延伸:

思考:

人直接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的高度需做多少功?

若用动滑轮提升同样高度,则人需做多少功?(忽略滑轮重和摩擦)计算后你有什

么发现?

三、课堂巩固

1、判断正误

1)篮球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浮力做了功.

2)蹦床运动员在空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弹力对运动员做了功.

3)伞兵在空中急速下落,重力对伞兵做了功.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5)汽车运输货物,当它卸完货物空车原路返回时,牵引力做的功比去时做功少。

2、一个重1000N的车,在100N水平推力作用下前进20m。当推力撤掉后,车由于惯性又继续前进了5m。求推力做的功?()

A.20000JB.2500JC.2000JD.0J3、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正确的说法是()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够,无法比较两次做功的多少

四、课堂总结

1、从本节学习可知,物理学里说的“做功”跟日常生活中的“做功”“工作”是不同的.生活中的“做功”“工作”含义很广,一切消耗体力或脑力的劳动都可以说成是“做功”或“工作”.但物理学里说的“做功”含义要窄得多,有人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却“劳而无功”也就是说在物理学里没有做功.推而不动,搬而未起,用的力没有成效,因此力做功为零.

2、机械功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77 作业 2、3、4题

2、完成小实验

(1)方法:测自己上楼时做的功及所用时间。

(2)记录数据:记下自己的体重G及从地面到楼面的距离h(四楼)。从地面到楼面所做的功W=Fs=Gh共做两次,一次是正常步行上楼,记下所用的时间t1,另一次用较快的速度跑上去,记下时间t2。

(3)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准备下节课汇报:

①你在两次登楼过程中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篇6

核心素养

通过光的折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科学思维,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与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光的折射现象,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由于观察到的现象(如筷子在水中向上偏折、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和折射时的光路(水或玻璃中的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正确的第一印象,本节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规律,并在折射规律熟悉后了解部分生活中折射现象产生的原因。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实验探究问题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动手能力比较弱,可利用对光的折射实验探究,通过类比光的反射定律学习,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 〖学生实验〗:

将激光斜射到碗底,找到光斑的位置并做上记号, 再向碗中倒入适量的水,让学生从碗上方观察光斑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光的折射 【讲授】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教师演示: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沿直线传播。

2、设疑: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3、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

4、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补充:折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并且是“斜射”。二:光的折射有关概念

1、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折射现象,先来认识一下几个物理量: [一面二角三线] 一面:界面;二角:___________,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___________,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三线: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_________;法线:与界面垂直 回顾光的反射;

3、设疑:光发生折射时,又可能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讲授】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或假设(类比光的反射定律)(1)_____光线、_____光线和_______的______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2)_____光线、____光线分别在法线的什么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将_______ 法线(选填 靠近、远离)(4)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_____。折射角_ 入射角。(“﹥”“﹤”)。

(5)当光垂直射向玻璃时,传播方向_______。(6)光路是可逆的吗?____________

2、进行实验观察:(一)师生共同探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让光从空气分别斜射到水和玻璃的表面,观察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二)学生分组探究:两角关系

1、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 观察发现:折射角_____(“>”或“<”)入射角,即折射光线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

2、让光从水斜射到空气: 观察发现:折射角_____(“>”或“<”)入射角,即折射光线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

3、让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 观察发现:折射角_____(“>”或“<”)入射角,即折射光线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

4、让光从玻璃斜射到空气: 观察发现:折射角_____(“>”或“<”)入射角,即折射光线_____(“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

光的折射规律总结:(1)当光从一种介质_____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随入射角的减小而_____;光无论是从空气斜射向玻璃,还是从玻璃斜射向空气都是_______________大(选填:空气中的角、玻璃中的角)。

(4)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______。(5)折射光路也是________的。【讲授】光的折射的应用

池水变浅;池底反射的光由___斜射入____时,在水面发生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池底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像在实际位置的____方(填上或下),所以池水变浅了。

水中看岸上的树;树反射的光由___斜射入____时,在水面发生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树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因此看起来树变_______(填“高”或“矮”)了。

【小结】你的收获

1、对于光现象,在知识上有哪些新的认识?

2、学习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勇气。

【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讨论法、交流法

【课前准备】

分子组成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辽阔的宇宙中,宇宙到底有多大?又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空气到底由什么物质组成?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自然的尺度

浩瀚的星空

远飞的大雁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病毒

从无限的宇宙到微小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宇宙及微观领域到底有多大呢?

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到达1026m的宇宙深处。

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例如: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1 0-15m的微观领域。

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那么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物质的组成

1、四元素说

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称为“四元素说”

2、五行说

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

3、分子说

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命名为“分子”后来,人们又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原子组成的。

(1)、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2)、物质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现代科技可以使人们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

硅表面的硅原子排列的图像

DNA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示意图 信息窗

氢分子是最小的分子,其尺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质量只有10-27kg左右。

每个组成生命的基本组元DNA分子都含有几百万个原子。1 cm3的水中就含有3.34 x 102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 kg。

分子质量很小你流的一滴汗里,大约有1×1027个水分子,分子数目很多:一滴水里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9000年.交流与讨论

干旱的田龟裂为土块,土块可碎成细泥,细泥又碎为沙尘,沙尘还能继续分裂吗?

能继续分裂;因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还可以继续再分

(三)、微观粒子

大约在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把组成物质的微粒叫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分子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1、单原子分子

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

2、多原子分子

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它是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3、电子的发现 19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4、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散射实验

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5、原子核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20世纪中叶,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你能说出又发现了哪些粒子吗?

直线重离子加速器

发现了μ子、介子、к介子、Λ超子、Σ超子、子等

三、课堂练习

1、我们周围的空气、鲜花、树木、动物、水和石头等都是()

。答案:物质

2、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都是由()或()组成的。答案:分子;原 子

3.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__________的存在;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__________;1911年卢瑟福在进行α离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

答案:原子;电子;原子的核式结构

4、任何物体都能分割为极小的微粒,这是物质的可分性,如将一块糖进行若干次对分,但要保持其独特的甜味,可分为最小的微粒是()

A.分子 B.原子

C.一定数目分子的微小微粒 D.糖粉末 答案:A 5.天空中数不清的星体,如太阳、月亮等,这些都是物质.关于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D.人类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永无止境 答案:D 6.下列选项中,由同种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是()A.黄金、空气、水 B.黄金、铁、铜 C.水、酒精、油 D.冰、水、水蒸气 答案:D

四、课堂小结

(一)、物质的组成

1、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二)、微观粒子

1、分子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汤姆孙发现电子

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

4、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中子组成的.【板书设计】

走进微观

一、物质的组成

1、分子

2、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二、微观粒子

1、汤姆孙发现电子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教学反思】

在本课我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策略,新课堂”的特点,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延伸到无限的宇宙,让他们感悟宇宙之大。教师要养成他们思考问题的合理思维:提出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面,最小的物质有多大呢?从而引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先分割物体,直到分子,由分子进入微观模型,让学生体会小微观世界里同宏观世界里一样充满了我们不知的领域,我们的科技水平越高,认识的领域就越多。从这两方面的引领让学生感悟到: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它们都是无限的。也让学生养成了科学的思维习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8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公司劳动合同协议书通用版下一篇:商务英语考试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