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动实施方案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健康行动实施方案

健康行动实施方案 篇1

健康江西建设工作委员会 引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江西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经过不懈努力,健康领域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省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人民健康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省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 85%以上。根据监测数据,我省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 710 万;脑卒中患者约 43 万;每年脑血管病死亡人数约 6.5 万,心脏病死亡人数约 5.9 万; 糖尿病患者超过 26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超过 500 万;部分农村地区 40 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 11.7%,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9万,死亡人数约 5.6 万,这些疾病已经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为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这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是落实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西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特制定《健康江西行动实施方案(2019—2030 年)》(以下简称《健康江西行动》)。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针对重大疾病和一些突出问题,聚焦重点人群,实施一批重大行动,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健康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路径 —— 普及健康知识。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

—— 参与健康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 提供健康服务。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防治策略、制度安排和保障政策,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衔接,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性,实现早诊早治早康复。

—— 延长健康寿命。强化跨部门协作,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家庭、居民个人行动起来,对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干预,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个人自主自律的良好局面,持续提高健康预期寿命。

(三)总体目标 到 2022 年,覆盖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到 2030 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

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与全国同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实现《“健康江西 2030”规划纲要》有关目标。

二、重大行动 (一)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比较低,2017 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3.31%,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科学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了现阶段健康素养的具体内容,是公民最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 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 30%,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 30%、18%、20%及以上和 45%、25%、30%及以上,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 20%、20%、20%及以上和 28%、30%、25%及以上;人口献血率分别达到 15‰和 25‰;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省级媒体对公益性健康节目和栏目给予倾斜保障;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分别达到 90%和 100%。鼓励各主要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开设健康科普栏目。提倡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了解掌握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 个人和家庭:

1.正确认识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人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倡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共同应对健康问题。

2.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胳膊或纸巾遮掩口鼻。没有不良嗜好,不吸烟,吸烟者尽早戒烟,少喝酒,不酗酒,提倡负责任和安全的性行为,拒绝毒品,关注心理健康,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健康体检。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健康成人每次献血 400ml 不影响健康,还能帮助他人,两次献血间隔不少于 6 个月。

3.关注健康信息。学习、了解、掌握、应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遇到健康问题时,积极主动获取健康相关信息。提高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优先选择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等正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

4.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会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能够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培训,学会基本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遇到呼吸、心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触电者时,首先切断电源,不能直接接触触电者;发生火灾时,会拨打火警电话 119,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应用适宜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开展自助式中医健康干预。

5.科学就医。平时主动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联系,遇到健康问题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疑似传染性疾病,主动配合医疗机构进

行隔离治疗。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就医,小病诊疗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病到医院。遵医嘱治疗,不信、不传谣言,不轻信偏方,不相信“神医神药”。

6.合理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规范使用药物,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每次就诊时向医生或药师主动出示正在使用的药物记录和药物过敏史,避免重复用药或者有害的相互作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服药前检查药品有效期,不使用过期药品,及时清理家庭中的过期药品。妥善存放药品,谨防儿童接触和误食。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7.营造健康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互相提醒定期体检,优生优育,爱老敬老,家庭和谐,崇尚公德,邻里互助,支持公益。有婴幼儿、老人和残疾人的家庭主动参加照护培训,掌握有关护理知识和技能,主动开展预防接种。家庭成员应掌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并积极配合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提倡有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患者家庭实行分餐制。有家族病史的家庭,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保健。配备家用急救包(含急救药品、急救设备和急救耗材等)。

—— 社会和政府:

1.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开展健康科普活动。省级媒体健康科普活动的专家应从国家级或省级科普专家库产生。建立并完善省级健

康科普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组织编制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由专业机构向社会发布。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和监管,依托专业力量,加强电视、报刊健康栏目和健康医疗广告的审核和监管,以及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健康科普信息的监测、评估和通报。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健康信息平台要依法依规勒令整改,直至关停。对于科学性强、传播效果好的健康信息,予以推广。对于传播范围广、对公众健康危害大的虚假信息,组织专家予以澄清和纠正。(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广电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监局、省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2.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各医疗机构网站要根据本机构特色设置健康科普专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三级医院要组建健康科普队伍,制定健康科普工作计划,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建设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健康科普平台。开发或推广健康教育处方等健康科普材料,定期面向患者或群众举办针对性强的健康知识讲座。创新科普形式,使科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将健康科普类比赛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完善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内容,显著提高家庭医生健康促进与教育必备知识与技能。深入实施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鼓励健康适龄的公民定期参加无偿献血。(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教育厅、省中医药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将健康教育列入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签约医生团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鼓励和引导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个人健康管理。(省人社厅、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医保局按职责负责)

4.鼓励、扶持省级电台、电视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省广播电视台对公益性健康节目和栏目,在时段、时长上给予倾斜保障。省级报刊推出一批健康专栏。运用“两微一端”(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充分利用好 12320 卫生健康热线,广泛宣传健康知识。(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卫生健康委、省广电局、省广播电视台、省中医药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和面向机构的培训工作。各社区和单位要将针对居

民和职工的健康知识普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居民和职工的主要健康问题,组织健康讲座等健康促进活动。加强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总工会、省妇联、省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探索开发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适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研发推广健康管理类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系统的监测,努力实现在线实时管理、预警和行为干预,运用健康大数据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7.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着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每年选择一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健康主题开展 “健康中国行 律动赣鄱地”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科协按职责负责)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 基期水平2022 年 目标值 2030 年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结果性指标 1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3.31 ≥22 ≥30 预期性 说明: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水平是指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在监测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方法: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数/监测人群总人数×100%。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2 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 倡导性 个人了解掌握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 倡导性 4 居民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 倡导性 说明: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急救包扎和固定搬运、海姆立克急救法(对气管被异物堵塞的患者,通过向其上腹部施压,促进异物排出)等。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主动提供健康指导。

倡导性 政府工作指示 6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 — 实现 约束性 说明: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组织专家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 — 实现 约束性 8 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治未病中心(科)比例(%)

— 90 100 预期性 9 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长效机制,推动各级各部门出台或完善相关政策,开展健康相关活动 — 实现 约束性 注:(1)本文件中的有关调查数据,未特别说明的,主要为官方抽样调查统计数据;(2)本主要指标表中,未写明年份的基线水平值,均为 2017 年数值;(3)#为 2020 年目标值。下同。

(二)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保证健康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2012 年调查显示,我省 71%居民食盐日人均超 6

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为 5g);江西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 36.6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为每天 25~30g);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比例达到38.77%(《膳食指南》推荐值上限为 30.0%)。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摄入量约 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2014 年调查显示,3~17 岁常喝饮料的儿童、青少年,仅从饮料中摄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 5%,城市儿童远远高于农村儿童,且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低于总能量的 10%,并鼓励控制到 5%以下或不超过 25g)。与此同时,2010~2012 年,我国成人营养不良率为 6%;2013 年,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 8.1%,孕妇、儿童、老年人群贫血率仍较高,钙、铁、维生素 A、维生素 D 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膳食纤维摄入明显不足。

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 15.9%,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2012 年全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0.1%,肥胖率为 11.9%,与 2002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32.0%和 67.6%;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 9.6%,肥胖率为 6.4%,与 2002 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1 倍和 2 倍。合理膳食以及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 行动目标 :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在2019年基础上提高10%和在2022年基础上提高 10%;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 7%和 5%、贫血率分别低于 12%和 10%,孕妇贫血率分别低于 14%和 10%;合格碘盐覆盖率均达到 90%及以上;成人脂肪供能比下降到 32%和30%;每 1 万人配备 1 名营养指导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进营养标准体系建设。

提倡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 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 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 25g,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不低于 500g,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 12种,每周不少于 25 种;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4kg/㎡;成人男性腰围小于 85cm,女性小于80cm。

—— 个人和家庭:

1.对于一般人群。学习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知识,使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餐盘等支持性工具,根据个人特点合理搭配食物。每天的膳食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不能生吃的食材要做熟后食用;生吃蔬菜水果

等食品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日常用餐时宜细嚼慢咽,保持心情平和,食不过量,但也要注意避免因过度节食影响必要营养素摄入。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足量饮水,成年人一般每天 7~8 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

2.对于超重(24kg/m2 ≤BMI<28kg/m 2)、肥胖(BMI≥28kg/m 2)的成年人群。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适当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蛋白和豆类)的食物。避免吃油腻食物和油炸食品,少吃零食和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3.对于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人群。建议要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瘦肉类、奶蛋类、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保持膳食的多样性,满足身体对蛋白质、钙、铁、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含铁食物的摄入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来纠正贫血。

4.对于孕产妇和家有婴幼儿的人群。建议学习了解孕期妇女膳食、哺乳期妇女膳食和婴幼儿喂养等相关知识,特别关注生命早期 1000 天(从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的 2 周岁)的营养。孕妇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 A 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确保怀孕期间铁、碘、叶酸

等的足量摄入。尽量纯母乳喂养 6 个月,为 6~24 个月的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

5.对于家庭。提倡按需购买食物,合理储存;选择新鲜、卫生、当季的食物,采取适宜的烹调方式;按需备餐,小份量食物;学会选购食品看标签;在外点餐根据人数确定数量,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简餐、份饭;倡导在家吃饭,与家人一起分享食物和享受亲情,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饮食文化。

—— 社会:

1.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营养周、“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宣教活动。推广使用健康“小三件”(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提高家庭普及率,鼓励专业行业组织指导家庭正确使用。倡导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饮料替代饮用。

2.加强对食品企业的营养标签知识指导,指导消费者正确认读营养标签,提高居民营养标签知晓率。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3.鼓励生产、销售低钠盐,并在专家指导下推广使用。做好低钠盐慎用人群(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肾

功能障碍者及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等不适宜高钾摄入人群)提示预警。引导企业在食盐、食用油生产销售中配套用量控制措施(如在盐袋中赠送 2g 量勺、生产限量油壶和带刻度油壶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鼓励商店(超市)开设低脂、低盐、低糖食品专柜。

4.鼓励食堂和餐厅配备专兼职营养师,定期对管理和从业人员开展营养、平衡膳食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技能培训、考核;提前在显著位置公布食谱,标注份量和营养素含量并简要描述营养成分;鼓励为不同营养状况的人群推荐相应食谱。

5.制定实施集体供餐单位营养操作规范,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创建活动。鼓励餐饮业、集体食堂向消费者提供营养标识。鼓励发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人群的平衡膳食指导和食谱。鼓励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

—— 政府:

1.全面推动落实《江西省国民营养计划(2018-2030 年)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我省现状的居民食养指导。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将营养干预纳入健康扶贫工作。继续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省中医药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营养政策执行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组织实施注册营养师/技师制度,推动在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教育部门指导和督促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管理制度,学校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提升营养健康水平。强化临床营养工作,不断规范营养筛查、评估和治疗。(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贯彻落实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起草制定,开展营养标准的宣传教育。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达标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执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FOP)”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加强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监督管理。研究推进制定特殊人群集体用餐营养操作规范,探索试点在餐饮食品中增加“糖”的标识。推行油、盐、糖包装标准,在外包装上标示建议每人每日食用合理

量的油盐糖等有关信息。(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合理膳食行动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 基期水平2022 年 目标值 2030 年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结果性指标 10 成人肥胖增长率(% %)

2002—2012 年平均每年增长约5.3% 持续减缓 预期性 说明:体重指数(BMI)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按照中国成人体重判定标准,体重指数≥28kg/m2 即为肥胖。成人肥胖增长率是指 18 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的年均增长速度。2012 年与 2002 年相比,我国成人肥胖率上升了 67.6%。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 %)

— 比 2019 年提高 10% 比 2022 年提高10% 预期性 计算方法:具备基本营养健康知识的人数/监测人群总人数×100%。孕妇贫血率(% %)

2018 年为 12.62 <14 <10 预期性 说明:孕妇血红蛋白<110g/L 诊断为贫血,此指标是衡量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方法:监测孕妇贫血人数/监测孕妇总人数×100%。5 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 %)

— <7 <5 倡导性 说明:儿童生长迟缓是指儿童年龄别身高低于标准身高中位数两个标准差。

计算方法:某地区当年 5 岁以下儿童年龄别身高<(中位数-2 个标准差)人数/某地区当年 5 岁以下儿童身高(长)体重检查人数×100%。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14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g g)

2015 年为 9.67 ≤5 倡导性 说明:2013 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 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g g)

2015 年为 36.59克 25~30 倡导性 说明:监测人群的每日食用油总消耗量与监测人群总数之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

(三)全民健身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科学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根据国家体育总局 2014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 20~69 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 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议成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 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g g)

— ≤25 倡导性 说明:添加糖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具有甜味特征的糖类,以及单独食用的糖,常见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计算方法:监测人群的每日添加糖总消耗量/监测人群总人数。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g g)

— ≥500 倡导性 说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 300~500g 蔬菜,深色蔬菜应占 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 200~350g 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每日摄入食物种类(种)

— ≥12 倡导性 说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 12 种及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

— 18.5≤BMI<24 倡导性 说明:体重指数(BMI),2012 年成人健康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比例为 52%。

政府工作指标 20 每万人营养指导员(名)

— 1 预期性 说明:营养指导员是指可以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指导的人员。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可以有效减少相关慢性病的发生,还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原因。同时,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不容乐观,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进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

—— 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 90.86%和 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 3 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30 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人数比例达到 37%及以上和 40%及以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超过 70%和 9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 1.9m2及以上和 2.3m2及以上;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的人均长度持续提升;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 1.9 名和 2.3 名;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和覆盖率 100%。

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鼓励个人至少有 1 项运动爱好或掌握 1 项传统运动项目,参加至少 1 个健身组织,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至少半小时;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

开放。

—— 个人:

1.了解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建议个人提高身体活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了解和掌握全民健身、身体活动相关知识,将身体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掌握运动技能,少静多动,减少久坐,保持健康体重;科学运动避免运动风险。

2.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运动前需了解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评估身体状态,鼓励在家庭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减少运动风险。鼓励每周进行 3 次以上、每次 3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 150 分钟中等强度或 75 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 6000~10000 步的身体活动量。吃动平衡,让摄入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一次完整的运动包括准备活动、正式运动、整理活动。一周运动健身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等内容。提倡家庭配备适合家庭成员使用的小型、便携、易操作的健身器材。

3.老年人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在重视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提倡老年人参加运动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调整运动量。

4.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建议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单纯性肥胖患者至少要达到一般成年人的运动推荐量。控制体重每天要进行 45 分钟以上的中低强度的运动。在减低体重过程中,建议强调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提倡运动与饮食控制相结合来减低体重。

5.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通过运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换一种放松的运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劳,但运动量和强度都不宜过大。

—— 社会:

1.建立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体育总会在地市、县、乡实现全覆盖,单项体育协会延伸到群众身边,让想健身的群众加入到体育组织中。

2.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发展江西特色健身项目,开展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推进全民健身进家庭。推广普及广播体操等工间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

3.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制作体育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鼓励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普及体育健身文化知识,增强健身意识。

4.鼓励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

—— 政府:

1.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建设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 分钟健身圈”,让想健身的群众有适当的场所。完善财政补助、服务收费、社会参与管理运营、安全保障等措施,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管理运营体育场地设施。

(省体育局牵头,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住建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科学健身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提高运动伤病防治能力。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省体育局牵头,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负责)

3.制定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强化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干预,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高

校的考核评价。确保高校学生体育课时,丰富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省体育局牵头,省教育厅、省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民健身行动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 基期水平2022 年 目标值 2030 年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结果性指标 21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2014 年为 92.10 ≥90.86 ≥92.17 约束性 说明:《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由国家体育总局等 11 个部门在 2003 年发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2015 年为 32 ≥37 ≥40 约束性 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 3 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30 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中等运动强度是指在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 64%~76%的运动强度(最大心率等于 220 减去年龄)。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23 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工间操 倡导性 24 鼓励个人至少有 1 项运动爱好或掌握一项传统运动项目,参加至少 1 个健身组织,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至少半小时 倡导性 25 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健身效果,预防运动损伤 倡导性 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并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人员。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倡导性 政府工作指标 27 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 持续提升 预期性 的人均长度(m/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2018 年为 1.49 1.9 2.3 预期性 29 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

2018 年为 76.6 基本实 现全覆 盖 100 预期性(四)控烟行动 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已知的致癌物,有充分证据表明吸烟可以导致多种恶性肿瘤,还会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 3 个吸烟者中就有 1个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非吸烟者缩短10年。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第一部国际公共卫生条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 2003 年签署《公约》,2005 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2006 年 1 月在我国正式生效。

—— 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 24.5%和 20%;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 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把各级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分别建设成无烟机关、无烟医院、无烟学校,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的商家、发布烟草广告的企业和商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黑名单”,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

提倡个人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创建无烟家庭,保护家人免受二手烟危害;领导干部、医生和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政策,积极创建无烟单位,为员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为吸烟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帮助。

—— 个人和家庭:

1.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不吸烟者不去尝试吸烟。吸烟者尽可能戒烟,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药物治疗和尼古丁替代疗法可以提高长期戒烟率。不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

2.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起模范带头作用,公务活动参加人员不得吸烟、敬烟、劝烟;医务人员不允许在工作时间吸烟,应劝导、帮助患者戒烟;教师不得当着学生的面吸烟。

3.创建无烟家庭,劝导家庭成员不吸烟或主动戒烟,教育未成年人不吸烟,让家人免受二手烟危害。

4.公民有权利在禁止吸烟场所劝阻他人吸烟。依法投诉举报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行为,支持维护无烟环境。

—— 社会:

1.提倡无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积极利用世界无烟

日、世界心脏日、国际肺癌日、爱国卫生月等卫生健康主题日开展控烟宣传;倡导无烟婚礼、无烟家庭。

2.关注青少年吸烟问题,为青少年营造远离烟草的环境。加强无烟学校建设。将烟草危害和二手烟危害等控烟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

3.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规定,积极创建无烟单位。为员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为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支持。

4.充分发挥居(村)委会的作用,协助控烟政策在辖区内得到落实。

5.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控烟工作或为控烟工作提供支持。

—— 政府:

1.逐步提高全面无烟法规覆盖人口比例,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人大、省司法厅、省文明办、省烟草专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合理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烟草专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强卷烟包装标识管理,完善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提高健康危害警示效果,提高

公众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知程度。制定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限制影视作品中的吸烟镜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烟草专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逐步建立和完善戒烟服务体系,将询问患者吸烟史纳入到日常的门诊问诊中,推广简短戒烟干预服务,各设区市、县综合性医院至少建立一家规范化戒烟门诊,开展烟草依赖疾病诊治。加强对戒烟服务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吸烟者了解到其在戒烟过程中能获得的帮助。创建无烟医院,推进医院全面禁烟。(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5.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加大烟草广告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在大众传播媒介、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烟草广告的违法行为。依法规范烟草促销、赞助等行为。(省市场监管局、省交通运输厅、中铁南昌局集团公司、民航江西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进度要求,加快研究建立完善的烟草制品成分管制和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国家级烟草制品监督监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烟草制品安全性检测评估体系,确保公正透明,保障公众知情和监督的权利。(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烟草专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的商家、发布烟草广告的企业和商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黑名单”,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省卫生健

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烟草专卖局、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各级专业机构控烟工作,确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组织实施,保障经费投入。建立监测评估系统,定期开展烟草流行调查,了解掌握烟草使用情况。(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控烟行动主要指标:

序 号 指标 基期水平2022 年 目标值 2030 年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结果性指标 30 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4.5 <20 预期性 31 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

—— ≥30 ≥80 预期性 说明: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是指通过无烟条例或管理办法而受到保护,避免在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遭受烟草烟雾危害的人群数量。

计算方法:全面无烟法规覆盖人群总人数/全省人口人数×100%。

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 32 个人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创建无烟家庭,保护家人免受二手烟危害 倡导性 33 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在控烟方面的引领作用 倡导性 34 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政策,积极创建无烟单位,为员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为吸烟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帮助 倡导性 政府工作指标 35 建成无烟党政机关 — 基本实现 持续保持 约束性 说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产所禁烟的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把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各级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

建设成无烟卫生健康系统 — 基本实现 持续保持 约束性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关于 2011 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禁烟。

建设成无烟学校 — 基本实现 持续保持 约束性 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广泛开展“无烟校园”创建活动。

(五)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 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 4.98%。截至目前,我省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20.8 万人。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

—— 行动 目标:

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 20%和 3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每 10 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 3.3 名和 4.5名;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30%和 80%;登记在册的精

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 80%和 85%;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80%和 85%;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 7~8 小时;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 个人和家庭: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追求心身共同健康。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倡导养德养生理念,保持中和之道,提高心理复原力。在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时疏导情绪,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

2.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合理设定自己的目标。正确认识重大生活、工作变故等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学会科

健康行动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效果评估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和世界人口健康的头号杀手[1]。 研究表明,不健康的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缺乏锻炼、不健康饮食、有害饮酒等不仅会导致慢性病的发生,还会加剧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并影响治疗的效果,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2]。 为了遏制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快速上升的趋势,国家2007 年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3]。 南宁市于2011 年首先在青秀区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并陆续扩展到隆安县和宾阳县。 为评价南宁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效果,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建议和对策, 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南宁市可持续发展,我们于2014 年进行了行动实施效果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南宁市青秀区( 行动区) 和兴宁区( 非行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青秀区相近)18~69 岁常住居民977 人。 常住居民指在调查地区居住6 个月及以上者。

1.2抽样方法

样本量主要通过城乡居民对基本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来反映。 基于既往大型调查经验,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50% , 允许误差δ=0.1Π。取95%可信区间,μα=1.96。 根据公式计算如下:N= μα2×Π( 1- Π)/δ2,约计400 人。 考虑20%的无应答,行动区和非行动区各调查500 人,共1 000 人。 每个城区,按经济状况随机抽取2 个经济条件好的街道和2 个经济条件差的街道,每个街道中选1 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居委会和1 个经济条件较差的居委会, 共计2 个居委会。 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60~70 户,每户抽取1 名调查对象完成问卷调查, 抽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调查对象年龄和性别的代表性。 如抽取的调查对象外出,就近选择同一年龄阶段邻居替换, 如选择的居委会无法找到足够的调查对象, 在相邻的居委会选择同一年龄性别居民补充。 通过入户调查或集中调查等方式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

1.3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在国家行动办公室编制的《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居民调查问卷》 基础上增加部分慢性病知识,编制成《 南宁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效果调查问卷》 ,内容主要包括:①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知晓率、 参与率; ②慢性病和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知晓率;③居民对自身健康信息了解情况;④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率。 共43 项调查指标。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进行严格的培训; 调查时1 名调查员配备1 名质控员,采用面对面访谈式调查,当场核对问卷,质控人员对当天所有问卷进行复核,并填写质控记录。

1.5统计学分析

单项选择题以答对正确选项为知晓;多项选择题以答对2/3 以上正确选项为知晓。 采用Epi Data 3.1 软件进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对比行动区与非行动区调查对象各项指标的差异。 检验水准 α=0.05( 双侧) 。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调查1000 名居民, 完成有效问卷977 份,问卷有效率97.7%,行动区和非行动区分别占54.6%( 533/977) 和45.4%( 444/977) 。 男性居民327 人( 33.5%) 、 女性650 人( 66.5%) 。 年龄结构均衡:16~34岁408 人( 41.8%) ,35~54 岁311 人( 31.8%) ;55~69 岁258 人( 26.4%) 。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2 人( 5.3%) ,初中269 人( 27.5%) , 高中/ 技校/ 中专302 人( 30.9%) , 大专及大专以上354 人(36.2% )。 368 人( 37.7%) 认为自身健康状况好或非常好, 532 人( 54.5%) 认为一般,77 人( 7.9%) 认为差或非常差。 经χ2检验,两区域调查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认为两类地区的调查对象具有可比性。

2.2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知晓及参与情况

在行动区,50.5%的调查对象知晓“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38.6%的对象在过去1 年中参与过行动主题的宣传活动。 行动区和非行动区对该两项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行动日( 9 月1 日) 的具体日期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a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b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

2.3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知晓情况

除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时需继续服药”项目外,其他18 项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知晓率的对比结果显示, 行动区均明显高于非行动区( P<0.05) 。 知晓率较高的项目为“ 健康生活方式内容”“ 酗酒的危害”“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时需继续服药”和“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时需继续服药”;知晓率较低的项目为“ 正常腰围值”、“ 正常体重指数( BMI) 值”和“ 烹调用油摄入量标准”。 见表2。

2.4居民对自身健康信息了解情况

除血糖外, 行动区调查对象对自身腰围、 体重和血压的知晓率在90%左右。 腰围、血压和血糖三项知晓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动区明显高于非行动区见表3。

2.5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情况

调查对象在体育锻炼、使用健康生活方式支持性工具、 自觉测血糖和血压等行为养成率较低,在40%以下;在不吸烟、不经常过量饮酒2 个方面做得较好,比例在90%以上。 行动区在健康行为相关的16 项调查指标中有10 项比例高于非行动区( P<0.05) 。健康支持性工具的使用率在两城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4。

3 讨论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体、 群体或社会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引导下, 利用外界有利于健康和身心和谐发展的各项活动, 表现出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综合模式,其目标是促进身心健康[4]。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是国家重大医改项目之一[5]。 调查结果显示, 南宁市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取得显著效果,具体表现在:行动区居民的行动知晓率较高,对行动工作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参与; 对慢性病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较为了解;对自身健康信息较为关注,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对健康行为的采纳情况也较好,人们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所调查的全部43 项内容指标中,行动区均好于非行动区,其中有34 项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应逐步将其他县/ 区纳入行动实施范围,扩大行动工作的实施广度,让更多群众受益。

但是,行动区居民对行动工作的知晓率仍偏低,不超过50%,特别是对具体的行动日( 9 月1 日) 了解少,提示需进一步加大行动工作宣传力度[6]。 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南宁市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行动区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率仍不高, 特别是健康支持性工具使用率较低, 该率与非行动区比较无差别,这与文献[7]的结果类似。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普及人群健康知识, 最终目的是改变人群不良行为[8],但健康教育“ 知- 信- 行”的理论模式提示,从知晓到相信再到自觉行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9],因此,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落实长效机制[10]。健康支持性工具的推出在于促进人们不良行为的改变,是行动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南宁市健康支持性工具推广工作需加强。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赵文华,施小明,张娟,等.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实施策略与科学证据[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3):257-259.

[2]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病:一项重要的投资[EB/OL].日内瓦,2005.http://www.searo.who.int/en/Section1174/Section1459_10496.htm.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简介[EB/OL].http://www.jiankang121.cn/xdjs/xdjj/200808/t20080822_2093.htm.

[4]李世明,部义峰,高金栋,等.健康生活方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27-33.

[5]梁晓峰,马冠生,施小明,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核心信息[M].第1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

[6]王焕春,王春晓,殷召雪,等.4城市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67-269.

[7]黄国林,王海英,胡恒发,等.余杭区居民健康知识、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2):928-930.

[8]郑振佺,霍建勋.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7,33-34.

[9]周文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J].中国健康教育.1994.10(12):27.

健康促进:城市在行动 篇3

在现代国家中,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地和发展策源地,其在健康促进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6年11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发布的两项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由来自全球100多个城市的市长所达成的《健康城市上海共识》(以下简称为《上海共识》)。如何维护人民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卫生城市到健康城市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之际,群众性的卫生运动陆续兴起,国家对健康卫生发展也十分重视。1952年春天,毛泽东主席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由此,拉开了一场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

“这一运动围绕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卫生厕所覆盖、提供安全饮水、加强病媒的生物控制、提高群众健康素养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说道。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被确定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办”)正式成立,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控制了传染病流行,促进了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有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基础,我国从1989年起开始创建卫生城镇。目前,全国已经有247个城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的称号,卫生城市的创建不仅改善了城市卫生面貌,而且根据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评估报告的数据,卫生城市的GDP也明显高于普通城市,城市经济活力更强。

不过相较于改善卫生面貌,城市在健康促进方面显然还有更大的潜力。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城市的定义,认为健康城市的核心是要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相互支持。“所谓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解读道,“简单一句话,就是要把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与执行中。”

健康城市的概念很快就在全球普及开来。我国也加入这个浪潮。“上世纪90年代中叶,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卫生城市的升级版。”王国强说道。试点工作首先从北京和上海开始,后来经过2003年3月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洗礼,全国许多城市都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健康城市的创建,2007年爱卫办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活动,但那时还未形成系统体系。

经过多年积累,如今,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新阶段。2016年7月,全国爱卫办发布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目标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这些政策文件的背后是严密的调研和评估。“我们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建立了包括健康稳定、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人民在内的5方面44个指标构成的健康城市评价体系。”王国强说道。此外,为了了解卫生城市创建的成效,爱卫办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这247个城市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获得卫生城市称号的城市不仅积极将健康融入城市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中,而且人群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寿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岁、婴儿死亡率低60.5%、孕产妇死亡率低57.2%。此外,环境卫生状况、健康服务体系、居民健康素养和城市人均体育设施等情况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根据评估结果,11月,全国爱卫办公布了涵盖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38个健康城市试点名单。“我们将积极推进健康社区、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的建设,以筑牢健康中国的微观基础。”王国强强调。

健康城市“不能把任何一个人落下”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指出:“建设健康城市是千百年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建设健康城市?《上海共识》提供了一个框架,它强调为健康福祉努力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作为城市的市长应遵守健康城市治理的五大原则:将健康作为所有政策的优先考虑;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等所有健康决定因素;促进社区积极参与;推动卫生和社会服务公平化;开展城市生活、疾病负担和健康决定因素的监测与评估。

同时,《上海共识》还进一步细化了10项健康城市建设行动的优先领域。其中包括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市大气、水和土壤污染;优先考虑儿童早期发展;确保妇女和女童的环境安全;提高城市贫困人口、贫民窟及非正式住房居民、移民和难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消除各种歧视;消除城市中的传染性疾病;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实施可持续和安全的食品政策,建立无烟环境。

为何要选择这10个领域优先发展?

“评价一个城市是不是更有利于居民健康涉及到方方面面,在《上海共识》起草的过程中,市长们反复酝酿讨论,最后凝练了这10个领域。”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说道,“这10个优先领域是大家都认可的健康城市的最大公约数,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做得更好。”无疑,这10个领域也将是未来评价健康城市的重点。

毛群安进一步表示,对我们国家而言,如果过去卫生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硬件建设,那健康城市建设突出的就是软件建设。“城市居民要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这也是这10个领域所希望的。”

实际上,在这些方面,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上海市诞生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新模式;杭州市以“七个人人享有”为目标构建了各部门有机协调的机制;“5·12”地震后的汶川县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的思维框架下,调动政府、社会、专家学者及相关领域资源,不断优化健康卫生服务,率先在全国提出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此外,很多城市在健康教育、控烟管理、疾病预防、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也不胜枚举。

nlc202309090055

“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把任何一个人落下,更不能把一些影响健康的重要方面落下。”毛群安说,“我们希望在这一轮健康城市建设中能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同时,毛群安也强调,对于没有得到健康城市称号的城市,不意味着可以不作为,反而要更加努力改进,健康城市号召的本质是希望城市管理者把居民的健康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尽管有了纲领和规划,很多地方也有了一定的先行先试经验,不过我国健康城市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对健康城市这个概念的全面引入时间不长,大范围的试点工作也刚刚开始,总体而言,发展水平仍处在中间层次。”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分析道,“不过我国向来有重视健康的传统,这是很好的基础。”

在宫鹏看来,目前我国健康城市建设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两方面: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与人才储备。由于健康城市发展要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势必牵扯到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如何规避现有体制机制中可能存在的沟通障碍、管理重叠等难题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此外,健康和城市规划都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同时接受这两者系统训练的人才不多。“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很多规划制定者对健康不了解,而熟悉健康的人又不懂规划。这样可能就会造成认识面较窄的问题,这个障碍一定要突破,否则会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为此,宫鹏建议要加强基础研究,对环境的危险因素、给人造成的潜在影响要有长远性的眼光,更重要的是要用前瞻性思维和定量手段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同时,他非常看重《上海共识》的作用:“《上海共识》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最根本的是要落实。而且,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吸收诸如垂直发展理念等国外优秀经验的契机,而我们的经验也能够分享给其他国家,我们希望大家都好,合作共赢。”

其实,中国的经验早已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在健康城市建设上的探索增加了我们对健康的认识,使我们能在地方层面上采取措施改善治理。”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柴斯洛夫评价道,“这是我们创造完美和智能城市的重要内容。”

有健康,脱贫才有基础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放在了同等的位置上。“在我们提的健康城市概念外,还有健康县区、健康村镇,其根本就是区域健康的促进。”毛群安说,“未来农村健康是同步推进的,城市只不过是领先一步。”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扶贫攻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同样在推进区域健康全覆盖的背景下,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的健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我们已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中有42%是因病致贫。”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分析道,“因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实现2020年减贫目标很大的障碍。”

苏国霞向《小康》记者讲述了在甘肃省西和县黄土高原的一位贫困妇女黄英彤(化名)的故事。“80后”的黄英彤原本有一个三代同堂的幸福之家,但2012年,在她29岁那年,她的丈夫因癌症去世,公公婆婆也因过度伤心而得了重病,家里还欠下了22万元的债务。2013年,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不仅承担了他们家70%的医疗费,还为她的两个孩子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家庭健康有了保障,黄英彤积极谋划发家致富之路,如今,她已经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养猪能手,不仅还清了债务,每年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很多村民共同致富。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健康是脱贫的根本。”苏国霞说道,“只要有了健康,脱贫就有基础。”2016年6月份,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健康工程的指导意见》。“这套制度设计的目标就是让贫困人口少生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苏国霞强调。

《小康》记者注意到,健康扶贫工程主要从六大方面入手以提升贫困地区的健康水平。重点包括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治疗;实行县域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全国三级医院与国家贫困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贫困地区妇幼健康工作,深入开展贫困地区爱国卫生运动。

“上医治未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鼓励运用传统中医等知识传播健康理念,要让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养成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良好卫生习惯,让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苏国霞介绍道。

“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最大短板,仍然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强调。由此可见,在着力强基层、补短板,促进健康公平的战略下、在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在高歌猛进的同时,村镇,特别是贫困乡村,一个也不能少。

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篇4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道路,以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执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业。

行动目标

20xx年通过组织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力争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水产养殖业规范管理程度进一步提高,养殖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养殖权和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建设加快,全国沿海县和内陆主产县县级养殖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编制和颁布基本完成,水域滩涂养殖证发证率达到90%以上。二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进一步得到广泛推广。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0个以上,部省共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达200个以上,培育4万个以上的渔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达80万户以上。三是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养殖产品药残国家监督抽查样品数量达3700个以上,药残检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确保药残阳性样品结案率达到100%。同时,各地养殖生产基础设施和条件进一步改善,水产良种繁育和水生动物防疫等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业执法工作取得新突破。

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为实现上述目标,从以下几方面采取行动:加快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权制度建设主要内容:加快各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制定和报批工作,全面完成各沿海县和内陆主产县县级以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和公布工作。各省(区、市)进一步加快(出处!)养殖证核发工作,规划养殖水面滩涂养殖证发证率要达到90%以上,全面启用全国养殖证管理信息系统,及时统计养殖证核发信息,已登记发证的信息年底前全部录入新系统。继续组织创建30个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并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备案制度,各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颁布后应当报农业部渔业局备案。

实施步骤:4月农业部公布30个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名单,提出年度工作任务要求。4月至8月由有关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示范县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11月底前各示范县提交示范工作总结经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农业部。3月至5月各省(区、市)组织开展市、县两级养殖证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确保11月底前完成养殖证数据录入工作。3月农业部下发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备案制度的通知,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汇总省、市、县三级规划颁布情况,向农业部渔业局报送备案材料。2月至3月农业部组织水域滩涂养殖权登记发证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3月底形成草案上报,争取年内颁布实施。

巩固和深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

主要内容:农业部继续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在全国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0个以上,研究制定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标准,完善考核、验收和管理机制,实施示范场的动态管理,组织跨省(区、市)交叉检查和验收,并上网接受社会监督,发现不合格示范场取消其称号。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严筛选申报,对申报单位加强指导和培训,支持和督促其生产条件的改造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对已挂牌的示范场要加强跟踪指导和督查,保持示范场的创建质量和示范作用。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分层次树立示范典型,带动水产健康养殖整体水平的提升。农业部将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启动水产养殖用“增氧机、投饵机和清淤机”等渔机购置补贴项目,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配合当地农机主管部门做好机具选型等相关工作。

实施步骤:3月农业部下发做好第三批农业部水产健康示范场创建工作的通知,公布申报基本标准和工作要求。4月底前,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选择确定第三批农业部水产健康示范场申报单位名单并报农业部备案,5月至10月各省(区、市)对第三批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申报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对第一、二批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示范工作进行复查,发现不合格单位上报农业部取消其称号。10月至11月农业部将组织各省(市、区)对示范场进行交叉检查和验收,12月初发文公布第三批农业部水产健康示范场名单。3月至10月农业部组织研究制定《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管理办法》,争取年内公布实施。农业部已于20xx年12月下发了农机具选型的通知,1月至2月各省(区、市)按照要求完成机具选型和补贴目录制定等准备工作,3月至12月配合农机主管部门实施补贴项目。

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活动主要内容:部省共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200个以上,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4万个以上,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示范户水产品产量和收入比前三年提高10%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80万户以上。重点示范推广8个渔业主导品种和6项渔业主推技术。重点围绕对虾、河蟹、海淡水鱼类等开展高效健康养殖科技示范活动,在对虾、河蟹(梭子蟹)优势产区和海淡水鱼类主养区,建立50个万亩高效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15%以上,优先推荐示范区内养殖场和大户参加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重点推广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海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网箱无公害养殖技术、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和海水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等6项主推技术。

实施步骤:1月至2月为第一阶段(筹备阶段):确定示范县、组建专家组、遴选示范户、确定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落实万亩示范区和联系人,建立各省科技入户示范信息网络。筛选发布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导方案和举行启动仪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各示范县水产养殖科技入户技术指导方案和万亩健康高效科技养殖示范方案。3月至10月为第二阶段(入户指导阶段):开展渔业科技入户三大行动(春季行动、夏季行动和秋季行动)以及高效健康养殖科技示范活动。11月至12月为第三阶段(总结阶段):进行项目总结、抽检和验收,撰写验收总结报告,各级专家组进行实施绩效评估,总结典型经验,并制定20xx年工作方案。

大力加强苗种管理和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以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出口优势品种为主要对象,农业部继续组织实施水产原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进一步完善水产原良种场、遗传育种中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和引进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并公布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各省(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水产原良种场工程项目的申报和建设,指导已建成的水产原良种场和遗传育种中心,加大重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工作力度,努力在我国建成一个主导品种突出、区域布局合理、运行机制顺畅、管理科学规范的水产原良种保护和选育体系。

实施步骤:3月下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工程项目投资指南,8月底前完成批复,11月底前下达投资计划。4月下达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和水产原良种保种、选育项目计划,6月至10月组织项目实施,11月至12月项目总结。3月底完成《水产原良种场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7月至11月建立并公布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扎实推进水生动物防疫工作

主要内容: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各有关省(区、市)开展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农业部继续组织在省开展渔业执业兽医试点,并将试点范围扩大至省(市),同时在、等省继续开展草鱼出血病免疫预防试点,在省启动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精准监测试点,在省启动水生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试点,推进渔业执业兽医和用药处方制度的建(出处!)立,加快水生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的提高。农业部还将组织开展编制《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二期规划》的起草和论证,组织编写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相关材料,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妇幼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方案 篇5

一、目的意义

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新时期妇幼健康面临新的挑战,新老问题和难点问题并存。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生育需求逐步释放,高危孕产妇比例总体呈明显增加趋势,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死亡率均有大幅上升,保障母婴安全压力增大。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增高,据测算每年约有240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等缺陷儿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生育全程服务覆盖不广泛,儿童早期发展亟需加强。宫颈癌和乳腺癌分别位于恶性肿瘤发病前6、7位,呈高发态势。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仍然不充分不平衡,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尚不完善,危重救治能力较为薄弱,需要不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妇幼健康服务需求。群众安全孕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养育等健康意识和素养亟待提高。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是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维护生殖健康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从源头和基础上提高全市健康水平。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针对婚前、孕前、孕期、儿童等阶段特点,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

(二)目标指标

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1‰及以下和5‰及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3‰及以下和6‰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产前筛查率分别达到70%及以上和80%及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及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80%及以上和90%及以上;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耳聋、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等严重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以上;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5%以上和90%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城乡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以下简称“两癌”)筛查工作,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覆盖率分别达到80%及以上和90%及以上。

提倡适龄人群主动学习掌握孕期保健、出生缺陷防治和儿童早期发展知识;主动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产前检查;倡导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为6个月以上婴儿适时合理添加辅食。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妇幼健康公共服务

1.加强孕产期保健。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保健工作,推广使用《母子健康手册》,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服务。加强孕产期健康管理和家庭签约,在孕早期提供1次、孕中期、孕晚期分别提供2次健康管理服务,持续提升早孕建册率。及时掌握孕情,首诊医疗机构做好妊娠风险筛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做好妊娠风险评估,对孕产妇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分别以“绿(低风险)、黄(一般风险)、橙(较高风险)、红(高风险)、紫(传染病)”5种颜色标识,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信息互通长效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及时进行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财政局)

2.加强儿童期保健。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开展新生儿访视和满月健康管理,做好新生儿免疫预防接种,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鼓励、支持和促进0-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为婴幼儿提供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健康指导等健康管理;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加强0~6岁儿童眼及视力保健、口腔保健工作。结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探索适宜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服务内容和模式。及时审核资料发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营业执照,促进推广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监督管理,落实卫生评价和质量检查制度。(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财政局、市教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妇联)

3.加强妇女全生命周期保健。全面保障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和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做好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产后避孕服务,提高免费避孕药具发放服务可及性,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宣传并推行全生命周期乳腺保健和健康管理理念,倡导女性主动参与“两癌”筛查,加强“两癌”预防知识宣传、筛查技术培训和质控,推进先进的筛查技术和大数据管理在筛查管理中的应用。(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财政局)

(二)全力维护母婴生命安全

4.完善母婴安全运行机制。重视高龄妇女孕前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孕妇按期建档,全程接受规范孕产期保健重要意义的宣传,以及分色分级接受孕产期保健的指导。建立健全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5项母婴安全核心制度。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提高危重救治技术水平,健全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推广早产儿保健适宜技术。推广新生儿安全项目。(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5.减轻母婴医疗救治负担。孕产妇和新生儿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并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医疗救助补助政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等制度的衔接,最大限度减轻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经济负担。(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

(三)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6.夯实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倡导城乡居民主动接受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模式。为拟生育家庭提供科学备孕及生育力评估指导、孕前优生服务,为生育困难的夫妇提供不孕不育诊治,指导科学备孕。深入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7.加强出生缺陷二级预防。广泛开展产前筛查,普及产前筛查适宜技术,规范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等技术,逐步实现怀孕妇女孕28周前在自愿情况下至少接受1次产前筛查。加强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服务的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财政局)

8.做优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阳性病例的随访、确诊、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逐步扩大筛查病种范围和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范围。对确诊的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等严重出生缺陷病例,及时给予医学指导和建议。(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财政局)

9.开展出生缺陷康复救助。继续开展先天性结构畸形和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聚焦严重多发、可筛可治、技术成熟、预后良好、费用可控的出生缺陷重点病种,开展筛查、诊断、治疗和贫困救助全程服务试点。建立新生儿及儿童致残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康复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康复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衔接协作机制,不断提高康复保障水平。(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协助单位:市财政局、市教体局)

(四)营造妇幼健康良好氛围

10.丰富妇幼健康宣教形式。将妇幼健康科普知识纳入各类传统或新兴媒体的健康科普栏目。充分运用媒体以及展板、书册、户外公益广告大屏、LED显示屏、楼宇电视、公交车载显示屏、医院公众号、家长课堂、孕妇学校等多种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大力开展妇幼健康科普知识宣传。鼓励行业学会、协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妇幼健康科普活动,促进社会、单位、社区(村)、家庭共同关注和支持妇幼健康。(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妇联)

11.营造孕产期健康氛围。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避免准备怀孕和孕期、哺乳期妇女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探索推进针对职场女性的心理健康疏导。推动建设孕妇休息室、母婴室等设施。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家庭和谐、妇幼身心健康。普及妇幼保健、出生缺陷防治、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引导孕产妇积极参与妇幼保健服务,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提倡自然分娩,逐步探索推广足月孕产妇家属陪伴分娩。针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宫颈癌、乳腺癌等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普及防治知识,鼓励适龄人群及时接种宫颈癌疫苗。加强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老年期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宣传。(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市妇联)

12.营造儿童健康氛围。实施婴幼儿喂养策略,强化爱婴医院管理,积极倡导母乳喂养,落实纯母乳喂养假制度。面向儿童家长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家长重视儿童早期发展,普及婴幼儿养育照护知识,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和家庭劳作,实现儿童肥胖综合预防和干预,减少“小胖墩”“小眼镜”发生几率。(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总工会、市妇联)

(五)加强妇幼健康能力建设

13.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各地要将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妇幼保健机构保准化建设。为业务用房不足的妇幼保健院划拨土地和投入资金,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项目等,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市、县两级均有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大力发展妇产科、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综合医疗机构为技术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重救治能力。大力提升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孕产期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妇幼保健专科及亚专科建设。(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14.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妇幼保健机构及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为骨干,大中型综合医院和相关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宣传动员和健康教育中的网底作用。县级应当开展婚前检查、孕前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服务。发挥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分中心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创建产前诊断分中心。(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15.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助产、儿科、妇幼保健等相关专业,加快产儿科医师、助产士、妇幼保健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优生优育咨询、产前超声、产前筛查与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防治紧缺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月嫂、婴幼儿照护服务培训机构,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完善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协助单位:市教体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六)推广中医妇幼适宜技术

16.鼓励和支持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康复等方面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中的作用。加强妇女儿童疾病诊疗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疑难病、急危重症诊疗水平。(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附:1.妇幼健康促进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名单

2.妇幼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专家组名单

附1

妇幼健康促进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名单

长:蒋传德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副组长:徐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院长

成员: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科科长

费翼

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科科长

张平

市教体局德卫艺科科长

徐静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

庞旭云

市财政局社会保障科科长

唐春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

李彦文

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指导科科长

苟雍

市医保局政策法规科科长

姚廷岗

市总工会网络和基层工作部负责人

陈跃科

市妇联家庭儿童部部长

罗佳

市残联康复科科长

潘瑾

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科负责人

曹定帅

附件2

妇幼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专家组名单

首席专家: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

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院长

妇科主任

医师

长: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

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院长

妇科主任

医师

长:王晓琴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

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

刘绪义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

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

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

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

民医院副院长

成员:秦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

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李瑞琼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张学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李玉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周群英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

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

鸿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

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

医师

万光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医院

眉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

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

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眼耳鼻喉副

主任医师

周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

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

郭少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

帅晋豪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陈丽英

安徽省健康儿童行动方案 篇6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儿童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健康安徽建设决策部署,坚持儿童优先,全面发展,实行儿童优先发展战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注儿童健康事业,普及儿童健康知识,推行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围绕儿童健康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儿童健康。坚持统筹协调,均衡发展。以基层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儿童健康事业发展的投入,补齐短板。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人力资源。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儿童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9‰以下。

——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控制在12%以 下、7%以下和5%以下。

——新生儿访视率、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5%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

——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逐步扩大,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70%以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神经管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

——儿童艾滋病、梅毒、乙肝、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进一步得到控制;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所生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均达到90%以上;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均达到90%以上;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到90%以上;

——儿童肺炎、腹泻、贫血、哮喘、龋齿等常见病得到有效控制;肥胖、视力不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得到有效干预。

三、重点行动

(一)儿童健康促进行动

1.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儿童养护人为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提高儿童养护人健康素养。以家庭、社区、托幼机构为重点,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2.强化儿童健康管理。到 2020 年,全省范围内全面使用母子健康手册,同时推广母子健康手册的信息化管理使用。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为儿童提供全程医疗保健服务。促进儿童健康信息互联互通,逐 步建立完善的儿童健康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儿童健康动态管理。

3.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促进儿童平衡膳食和适量运动,做好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控及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等工作。

(二)新生儿安全行动

4.完善新生儿危重症救治网络。强化院内产儿科医生产前、产时及产后密切合作。提高院前急救机构反应能力,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有效衔接。建立省、市、县三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健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救治、会诊、转诊网络。

5.加强新生儿保健和诊治。加强新生儿访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就诊。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推动开展早产儿袋鼠式护理工作,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提高新生儿保健工作水平。

(三)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行动

6.加强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机制,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相关标准和规范,健全服务网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7.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科普宣传,倡导优生优育,强化群众出生缺陷风险防范意识。继续实施免费婚检民生工程,推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城乡居民全覆盖,规范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积极拓展筛查病种。加强对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耳聋等严重多发出生缺陷疾病的防治,减少先天残疾。完善出生缺陷患儿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先天性结构畸形和遗传代谢病救治项目,减轻患儿家庭及社会负担。

(四)儿童早期发展行动

8.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内涵建设。建立符合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特点的产科、儿科(含新生儿科)、妇女保健科和儿童保健科等多学科协作机制,开展儿童早期发展专科建设。通过孕期营养、孕期心理、高危儿管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综合干预,充分开发儿童潜能,促进儿童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9.规范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加强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规范机构管理,充分发挥基地引领作用,推进和规范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开展儿童早期发展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10.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母子健康发展综合项目,深入探索以农村为重点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

(五)儿童营养改善行动

11.加强婴幼儿科学喂养。实施婴幼儿喂养策略,建立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咨询平台,强化医疗保健人员和儿童养护人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和技能。创新爱婴医院管理,营造爱婴爱母的良好社会氛围,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

12.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纳入健康扶贫工程整体推进,强化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健康教育和辅食添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儿童养护人健康素养,有效提高营养包发放率服用依从性,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

13.开展儿童肥胖监测和预防。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价,强化儿童个性化营养指导,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发生。实施儿童营养综合干预项目,研究开发儿童肥胖预防和干预适宜技术。

(六)儿童重点疾病防治行动

14.加强儿童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加强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以肺炎、腹泻、贫血、哮喘、龋齿、视力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等为重点,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适宜技术,预防和减少儿童疾病发生。

15.开展儿童残疾防治。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及孤独症为重点,加强0~6岁儿童残疾筛查。加强部门协作,推动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相衔接,使残疾儿童及时获得相关服务。

(七)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善行动

16.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改革。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进儿科医联体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儿童医疗保健机构。合理调整儿科医疗保健服务价格,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优先开展儿童家庭签约服务,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加强儿童医疗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薪酬待遇,促进职业发展。

17.改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促进儿童健康服务信息化,开展儿童健康远程医疗服务。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实现分时预约,引导患者就近、错峰、有序就医。提供服务咨询、远程会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服务,改善患儿及家长的就医体验。加强妇幼健康文化建设,为儿童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18.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中的作用。加强医疗机构中医儿科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儿科中医适宜技术,推进儿童健康领域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儿科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疗机构中医药防治儿童疾病能力。加强儿童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儿科疑难病、急危重症诊疗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健康教育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家庭、进社区。

(八)儿童健康科技创新行动

19.加强儿童健康服务科技创新。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中,积极推进儿童健康领域项目的立项研究。聚焦儿科科技发展前 沿和临床重大需求,重点围绕儿童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针对技术、方案和产品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强儿科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提升儿科临床研究能力。鼓励和支持研发生产儿童短缺药品、剂型和医疗器械。加强儿童健康政策研究,促进各级儿童健康工作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20.推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发挥儿童健康相关机构和技术人员的医学创新主体作用,扩大机构和团队的创新成果使用和处置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促进儿童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四、实施步骤

(一)2018年工作安排

1.2018年6-8月,我委组织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管理和技术培训班,对全省健康儿童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和宣传发动,同时对各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进行实地督导,并制订我省具体实施方案。各市和省直管县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辖区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2.2018年9—12月,各地积极落实健康儿童行动计划。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不定期督导检查,推动落实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市级和直管县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所辖区域认真落实行动计划相关措施,挖掘一批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单位报我委妇幼处,我委对有关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二)2019-2020 年工作安排

1.全年执行本实施方案。我委适时组织督导检查,推动执 行本实施方案。市级和直管县卫生行政部门挖掘一批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单位报我委妇幼处,并组织宣传报道。

2.每年 1 月,总结上实施方案落实情况。3.每年 2—3 月,我委通报上情况,在全省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4.2020 年 10-12 月,我委对本实施方案 3 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推进健康儿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五、组织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儿童健康工作,将其纳入健康安徽建设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健康儿童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督导评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保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儿童健康服务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儿童健康服务的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服务的供给效率和公平性。

(三)广泛社会宣传。广泛宣传儿童健康方针政策,加强正面宣传、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营造人人关心关注儿童健康、事事优先考虑儿童健康、爱婴爱母的良好社会氛围。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研究 篇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 将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健康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重要的教学内容[1]。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以及身体健康属于显性的活动性学习领域,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易于达成, 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属于隐性的体验性学习领域, 教学目标无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测量, 造成体育课标中的健康教育难以转变为实践操作。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长春市第一中学、五十三中学和长春市第六中学的全体体育教师和初中一年级的体育课。

2、研究方法

(1) 调查法

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 调查三所学校全体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检查健康行动在各种教学计划中的落实形式和内容。

(2) 实验法

以体育各种教学计划为依据, 对体育课中的健康行动进行统计与测量, 收集健康的知识和行为, 利用调查问卷或知识竞赛, 以及出班级、学校板报或健康知识窗等多种形式, 统计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实施效果。

(3) 分析法

对本地区的调查和实验结果, 进行理论分析与探讨, 进一步推广体育课中的健康行动。

三、结果与分析

1、对体育课中的健康行动进行了界定

体育课中的健康行动, 就是在体育课教学计划内, 有目标、有组织地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 适合健康教育行动的内容, 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第一, 科学的健康教育的知识;第二, 有助于体育课堂的正常的教学组织;第三, 有助于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理解;第四, 有利于全班 (包括男女学生) 进行集体教学。

2、确立了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方法

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方法有两种:其一以问题的形式, 在体育课开始时, 提出一、二条健康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高年级学生学习武术对练教学, 提出“稳定的心态是对抗的重要条件”的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和体验;其二以行为的形式, 在体育课结束时, 实施健康行为活动一分钟,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垫上运动, 课后要求学生课后立即洗手, 指导正确的洗手方法, 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健康行动以思考——行动——体验——感悟的身心活动过程, 体现了体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方式的要求。体育教师将生活中的健康知识, 通过收集、整理和创新, 在体育活动中有计划进行健康行动, 将成为学校健康教育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2]。

3、制订了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行动, 必须将健康行动的方案列入体育与健康学年、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内, 根据体育教学计划的学习内容和课时学习目标, 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行动, 指导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如下是初一年级火灾自救单元教学计划[3]:初一年级火灾自救单元教学计划 (案例局部) 课次1 2 3 4 5 6学习内容单人或多人搬运各种身体姿势的中跑和爬各种损伤的包扎在包扎状态下的搬运利用身边物品扎制担架损伤的包扎和安全搬运课时学习目标学会单人或双人的搬运方法;学会扎制简单担架;在活动中为同伴提供有效帮助学会利用多种方法, 安全搬运“伤员”;增强基本活动能力健康常规教育一分钟。

4、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效果分析

(1) 在健康课中的健康行动, 已在实验学校取得了显著效果。健康行动改善了体育课中的师生关系, 提高了体育课中健康促进作用。经统计, 长春市第一中学等三所学校, 由于开展了手部运动预防和治疗冻疮的健康行动, 2005年初一学生手部冻疮发生率为零 (意外受伤除外) 。为了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 三所学校初一年级还成功地举办了火灾自救演习。

(2) 学校教育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是对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的总要求, 由于体育学科的运动特征, 体育学科对学生健康促进的价值更加突出。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在体育课中实施健康行动, 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 构建了体育教师健康知识行动能力, 为体育《课程标准》从理论层面走进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在体育课中实施健康行动, 以健康行动实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 实现了体育和健康教育两门课程的有机整合。健康行动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能力, 又能促进学生体育活动有意义的开展, 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 实现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双赢。

(3) 在体育课中实施健康行动, 是对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一个实践探索, 健康行动让体育课中的健康目标从隐性走向显性, 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增进健康的目找到了最佳突破口。

2、建议

(1) 在体育课中的健康行动, 是为了在体育课中达成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教学目标, 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所以, 健康行动的内容就必须因地制宜, 组织就必须持之以恒, 管理就必须建章立制, 切不可随心所欲, 以致于流于形式。

(2) 在体育课中的健康行动, 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师是一个比较熟悉的领域, 在体育课中实施健康教育却是一个新的课题。

(3) 在体育课中的健康行动, 行动的时间必须服从质量, 健康行动的内容多样化, 才能使学生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能够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摘要:通过调查初中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实验研究, 对在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概念、方法、内容进行了分析,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 健康行动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领域, 由隐性的教育转变为显性的教学, 成为融入在体育教学之中可操作的方案, 可以进行定量的测量或定性的评价。健康行动增强了体育教师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 增加了体育课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实效性, 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课,健康行动,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9-90。

办公室里的“脚丫健康行动” 篇8

脚为什么会麻?

脚部发麻主要与久坐导致神经受压迫有关。在臀部的后面有坐骨神经,如果坐的时间长了,人又往后靠,椅子又比较软,身体重量压在臀部上,神经受压迫后容易引起神经部位的缺血、麻木。腰椎的弯曲、受压迫造成下肢的血液循环不畅通,所以会产生脚麻、脚肿。另外很多人喜欢弓着背靠在椅子上,会加重脊椎、盆骨、尾椎骨的弯曲,进一步导致大腿皮下静动脉血管受阻。

怎样改变脚麻的现象?

专家建议,要改变这种脚麻现象,首先要改变坐姿。久坐的时候屁股最好不要超过椅子的三分之一,即使这样在坐了长达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后还是必须起来伸伸腿,弯弯腰。如果坐椅面积越大,神经压迫和大腿血液循环受阻的现象就会越严重。

另外,千万不可让脚悬空。现在,很多办公坐椅都可以调节高度于是,不少人为操作电脑或伏案工作方便而喜欢把坐椅调得高高的,甚至让双脚悬空。然而保健专家却提醒,久坐办公时,不宜把坐椅高度调得过高。一把舒适的坐椅应满足使用者的人体尺寸,如身高、坐高、大腿长度等。坐椅的高度尤其要适宜,脚不能悬空,否则会使大腿根部的血管受到压迫,导致血流不畅通,这更容易令人感到疲劳,挑选坐椅或调节坐椅高度时,不妨坐在椅子上试一试,应保证腰部与水平面垂直、小腿与地面和大腿垂直、大腿与腰部也呈90度角。

当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比如每坐一段时间,一定要站起来走走。千万不要猛地站起来,应该缓缓地站起,然后向前后、左右扭动一下腰部。最后是配合坐一下腰部按摩,握空心拳轻轻按摩、敲打腰的后,方然后双腿抱膝,蹲,反复三次,再做颈椎向前后左右拉伸的动作,最后可以伸三个懒腰。

如何关爱你的脚?

如果按男人的平均寿命72岁计算,走路会占据你生命的16年。足部,被专家们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虽然脚和大脑就人体位置上来说离得最远,但是专家认为脚的衰老和脑部的衰老紧密相连。

潮湿的环境是真菌的最爱,勤洗脚、勤换鞋袜,穿透气性好的薄棉质地的袜子可以保持足部的干爽洁净,拒绝真菌的造访。换下来的鞋最好放到通风处晾一晾,以防滋生真菌。换季时的鞋子应塞人报纸等干燥的东西,既能保持鞋型还可以吸鞋里的潮气。

上一篇:晶体结构下一篇:高级秘书应该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