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案(精选10篇)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操作活动模式适用于可物化的、外显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即适用于能设计有结构、易操作的直观材料来反映数学实质的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讨论如何在实际中体现的有效性,方法注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与讲授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生本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3.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二、研究内容: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而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述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独立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用研究水平。
四、研究思路
以“放、实、评、提”四字为我校的研究思路。这个思路具体的说,就是“放开学生、实在有效、评价激励、夯实双基、提高能力”,“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放开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是指“采取的教学策略要实在有效,教学效果要扎实,在夯实双基”,“评”是指“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评价,要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是指“要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尽可能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五、研究方法:
1、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 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
2、活化例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活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3、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
实践证明,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良好的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的有效。
4、观察法: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对研究对象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原始资料。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因而, 激活课堂, 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活动, 找到初中有效教学的共同原则, 使之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本校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提高本组老师的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有效备课”———加强集体备课, 发挥群体优势
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受益很多:它能集众家之长, 在集体备课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另一优势, 还在于它有利于教师集中不同层面的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备课。
1.课前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 以一人主讲, 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然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 整合成比较优秀的教案, 同时利用备课组的合力搜集、整理资料, 制作课件,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老师的教学风格较为活跃,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的设计;有的较为擅长语法课的教学, 知识点、语言点讲解清晰。在吸取大家的优点后, 每位老师依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各自的教案, 使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更有效, 从而带动整个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后备课
(1) 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课堂教学的构成因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课堂教学的实效问题。 (1) “学”效。即学生“学”的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验。 (2) “师”效。即教师“教”的效果。反思的方面有:教的内容是否明确;教的要求是否明白, 是不是达到了本课程的要求;教的方法是否妥当。 (3) “理”效。即对教材处理的效果。
(2) 通过反思, 及时对教学实效进行分析思考, 改进教案。 (1) 改“法”。即教学方法。改进一些做法, 使之更完善, 更完美。 (2) 改“骤”。即教学步骤。在上完课后, 根据学生的反馈, 教师可以适当调节教学环节的侧重点, 使其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 有效听课、评课
听课时,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对于教师的教, 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1)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 (2) 新课如何导入。 (3)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4)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6)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 巩固哪些知识, 补充哪些知识。 (7)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 (8)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9)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听课时应该关注: (1)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4)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听课后, 听课老师一定要加强个人的思考和整理, 评课不要面面俱到, 要有侧重点, 不要只说优点, 不提缺点。通过以上环节, 教师在评课时自然就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尽量采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 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四)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新颖性
教师应通过讲故事、说歌谣、唱歌曲、表演对话或短剧等形式, 使知识、趣味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的兴趣。如, 唱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语歌, 朗诵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诗歌、顺口溜等,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营造出一种师生融洽、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不知不觉参与了学习活动,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五) 有效进行反馈
1.课堂反馈
课上可留几分钟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同的课型设置不同的题型。如阅读课设置Close Test, 语法课则设置单选题或定格填空等。
2.试卷反馈
典型的错误在各种测试中, 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掌握、巩固的目的, 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艺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及如何进行新知建模的过程,而轻视了课堂练习的优化设计、有效训练及有效评价。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拿来主义,要不就是将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最多也就是只针对部分内容进行设计。精力投入可谓微乎其微,收效自然可想而知。实际上,课堂练习起着巩固、提升、强化、发展、反馈等对提高课堂效益来说至关重要的作用。巧练、善练可以出质量,提效益,盲目多练则可能加重学生负担,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恶果。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随便翻翻我校订阅的几本教育教学期刊,几乎每本期刊都有对有效课堂练习的相关论述,再上网一查本课题的相关资料,更发现类似的研究很多,有的还很深入。这说明了国内外的同行们是越来越关注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问题,不过也几乎浇灭了我们再研究它的热情,可仔细一想:哪个好课题会没人研究?越多人研究不更证明它有研究价值吗?只要我们结合实际,重视研究的过程,相信本课题还是有很高的现实研究意义的。纵观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有以下共性:
1、关注转变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观念。新课标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2、提倡对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新课程强调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时间,必然会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从而减少课堂训练的数量与份量,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性、梯度性的练习,对能否实施有效堂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重视练习设计,确立效益意识。
3、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的生活实践及个性确实存在差异,所以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的需要和已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产生主动的学习活动,直接影响儿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2、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理论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学生复制知识,并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具有主动发现、思考、探究、质疑的需要与可能。3、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性概括为“三有理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理论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并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合理的决策。
三、研究的目标:
1、深入挖掘新课程下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增强教师的预设意识,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练习意图的领悟能力和整合、优化课本资源,并设计出有效练习内容的能力,为实施有效课堂训练提供可靠的保障。2、积极探索新课程下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练习形式和合理优化的课堂练习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堂练过程中确有所获,发展思维、培养习惯,提升数学素养,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3、着力完善实用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手段,打造一批讲究课堂操控艺术的骨干教师。
四、研究内容:
1、新课程下小学教学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与方法。2、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练习的形式与内容。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训练环节的结构与实施过程。4、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练习的评价系统。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制定好研究的目标与实施方案。2、调查法:调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取相关信息,制定策略。3、案例分析法:边实践、边探索;边归纳、边完善,总结提取有效课堂训练的方式、方法。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论文。
六、研究对象:
一至六年级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筹集足够的经费,专款专用。2、时间保障:学校定期安排实验教师进行研究活动,每周通报一次研究情况,每月一次小结,每学期一次总结。撰写相关论文,并对研究人员进行考核、奖励。3、措施保障:学校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并为研究者提供材料、设备。
八、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
1、阅读文献,情况调查,确立课题。2、确立研究方案。3、开题论证。4、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问卷。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
1、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设计有效课堂练习内容与实施、评价的组织形式。4、实施的调查报告,撰写教学论文、案例,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模式展示。2、经验总结。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结题。(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
整理課题资料,写好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课题立项号: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某些课堂效率依旧低下,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泛化(舍本逐末,追求“创新”,忽视了“继承”)。教学层次的低下(为提问题而提问题;为讨论而讨论;为表扬而表扬;为作业而作业等现象)。教学活动的外化(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溺爱媒体演示,滥用课件;淡化板书设计等现象)。预设生成中的冲突(教师重视照“案”上课,疏忽课堂生成,缺少有效调控)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目标不清晰,淡化了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无效和低效教学表现,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教师教的苦,成绩低。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简洁、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节奏,优化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设计上。坚持抓精华,讲精炼,练精要。以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最简洁的教学语言,最佳的教学手段,争取最高的教学效益。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新课程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3)有效益: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策略”,是指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又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三个特征:(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2)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研究,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现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注重创新,形成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在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是由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它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引导、合作者的作用。向课堂要质量,要切切实实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上。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影响我校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使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为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实践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前准备的有效性,课堂操作的有效性,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自主备课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备思路,备板书、备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标要明确:一节课上什么内容,能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这节课能学到什么等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明确。二是目标要适度: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难易要适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三是目标要适量:在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不能求全希望能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合理的、有所选择的设定目标。
(2)师生角色。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现在
不同的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
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1)教师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
(2)教师要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从实践层面上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2.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有效教学的新策略,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3.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改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听课 — 评课 — 课后反思 — 经验总结”的方式进行。通过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具体实验,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探究如何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体系。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听课 — 评课 — 课后反思 — 经验总结”的方式进行。通过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具体实验,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探究如何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不断的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4.个案研究法:研究者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5.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反思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方式。
六、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2)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3)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4)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2.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4年1月
(1)开展与“有效教学”相配套的课题教研活动机制;
(2)开展教学研讨会,改革备课模式,上研究课,开展评课交流、共同研讨,提高实践水平,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展示教改成果。
(3)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4)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
阶段成果形式:阶段研究报告;研究课录像课;交流材料;教案;论文等其他材料。
3.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
(1)分别进行研究资料的全面整理(研究报告、交流材料、录像课、公开课、论文、优秀教案集、精彩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1)创新教育的需要。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时代的需要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要发挥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学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
(3)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4)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5)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研究意义(1)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的顺利实施。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教学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
(2)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2002年11期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线六点”上,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每个子课题组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的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的总课题,作为学校主攻课题。
2.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
4.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二)实施阶段(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底)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4.成果展示
①书面材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②随堂听课,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
③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七、成果呈现形式
1、建立 “实验档案”;
2、汇编教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案例集》;
3、课题专题观摩课;
4、汇编教师《小学数学有效数学研究论文集》。
八、具体实施措施:
1、第一阶段加强学习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讨论,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学生学情拟定实验方案。
2、建立实验机构,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为保证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顺利进行,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分工明确,强化责任,定期召开实验研究例会。
课题组负责人: 王大军 课题小组组长: 王 斌 课题小组副组长:王海松 课题组成员:杜爱斌 邓玉芳 向 琼 梅红梅 李玲莉 向玉华 梅冬诊 向恒姣 胡春菊
职责:
课题组负责人:领导、检查、督导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
课题小组组长: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组织课题组做好阶段小结及各阶段性评价;组织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案例,编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案例集》、《小学数学有效数学研究论文集》;总结经验,撰写实验报告。
副组长: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实验研究,收集资料,协助课题组组长工作。实验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做好学情调查、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各阶段的实验小结,撰写案例、论文。
3、培训实验教师,提高实验教师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强化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一是组织好本校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三是请专家、行家到校培训教师。
4、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做到“五个一”:即开学初写一份实验计划;学期中写一份课题实验调查报告;备一份优质的教学案例;上一节优质的实验研究课;期末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
5、建立实验教师档案资料,做到管理规范化。
6、实验工作要及时总结,连续不断推广。每学期课题实验小组要认真总结情况,推动和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聚焦理解重点词句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投入精力越来越大。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有专家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没有抓住重点词句。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之聚焦理解重点词句》。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聚焦理解重点词句是指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或围绕的话题,从而突破阅读的难点,感悟其含义。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让学生做好预习,圈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在全区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区域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区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如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非常重要,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教师应采用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就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创设使学生得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这样能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教师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组员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苍山县职教中心是一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现在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然而,在笔者从教的十多年里,发现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变得越来越差,特别是英语学科。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继而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最终放弃。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1)学生本身基础差,有的学生26个英文字母都不会写,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且在英语学习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错误,错误地认为英语与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觉得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2)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导致教师厌教,工作缺乏成就感,所以,英语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刀切”、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出现一种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会出现“相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甚至于相同评价标准”等的作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因而感到课堂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课堂效率差、两极分化。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我校老师爱岗敬业,教学基本功扎实,并深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英语分层教学是以我校教学现状为背景的教学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它的有效实施能为我校英语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形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依靠现有的条件和已有经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孔子认为人是有区别的,在智力上有“上智”“中人”“下愚”的个别差异(《论语·雍也》),在基础上有“入门”“升堂”“入室”的不同进度(《论语·先进》),在学习上有“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不同态度(《论语·雍也》)等,所以,他非常重视因材施教,有时同样的问题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就会作不同的回答。
2、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必须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全班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从而确立分组的依据。
3、“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它对教学
质量影响的达成度有50%),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达到25%),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4、“智能差异”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认为,人类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能,有些人的某些智能比较弱,却可能在其它智能上存在惊人的潜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智能的特点进行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2、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学生互帮互助,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原则、分组方法、实施方法、评价方法、实验效果、制约因素等,建立班级分层次教学模式。
五、研究内容: 构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一套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案集,具体总结出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1)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2)如何搞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3)备课如何分层(4)教师的授课如何分层(5)课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6)作业布置如何分层(7)作业的批改如何分层(8)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9)课后辅导如何分层(10)教学评价如何分层,这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分层教学模式》的有关资料,了解目前各地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
2、调查法
(1)深入课堂教学调查并分析有关该课题实施现状及与教师座谈。(2)对学生在该课题实施中进行问卷调查。
3、实验法 采取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校与对照校的对比研究。
4、分析法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学习结果、总结取得的成功和失败的地方,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方案提供信息和方法。
七、实施遵循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此原则是就开展实验的观点而言的。
在英语分层教学实验中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使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对象而言的。
在英语分层教学实验的实施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参与之中,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要求教师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使教学的各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在策划阶段进行方向、目标引导;在准备阶段进行示范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答疑等引导;在评价阶段要当好评委。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立足课堂、教材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形式和内容而言的。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甚少,故课堂40分钟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成绩的好坏。开展分层教学,仍以教材、大纲及课标为依据,按其设立的不同目标,使全体学生各有所得。
(4)客观性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全过程而言的。
在实验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地开展实验,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要边实验边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又要及时将总结出的理论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再论证并进一步升华、拓展,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使实验的结论具有客观实在性。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
苍山县职教中心对口升学部13级学生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拥有健全完善的科研制度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学校有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有课题研究的有关制度及奖励方案,大大激发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的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全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制度支持,保障研究的设备设施、时间、资料、经费。
2、该课题组是一个“素质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强”的科研集体。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有教科研室主任、市级优秀教师、市优质课一等奖。相信在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下,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3、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充分:
课题组主持人的论文《分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已发表。整个课题组成员已经开展了认真的理论学习、广泛的交流研讨,进行了初步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努力积累有关的资源素材和教学案例。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3年12月1日——2014年1月1日)准备筹划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信息资料,查阅文献,现状调查,制定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培训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调查和了解,理论学习阶段。(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科研知识培训与自主学习相关文献的学习;(2)各个案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出实施计划;
(3)对学生进行实施分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情况,形成调查报告,拟出对策。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第二阶段:(2014年1 月2日——2014年6 月30日)实施实验阶段 主要工作:设计研究;论证性研究;评价研究。(1)学生分层个案分析,课内分层实施汇报;
(2)个别班级分层对照,回顾总结研究内容、过程、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3)学生对分层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4)加强实验的组织管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都要始终不渝地不间断地按既定的阶段和步骤开展此项实验,并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阶段成果:课题小节,中期报告。第三阶段:(2014 年7 月1日——2014年7月20日)完善总结阶段 主要工作:整理资料,教育统计,撰写论文,经验总结,召开结题会。(1)对分层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思考,全面总结,提炼完善;(2)分析、反馈、总结提高并撰写研究报告;(3)研究成果汇总,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最后成果:课堂展示、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案例。
十一、组织领导 课题负责人:
赵冬梅:大学,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研究的开题、总方案、实验总报告的编写及理论的总结(执笔)。成员:
顔荷卿:大学,中学高级教师,负责本课题理论依据、监控、课题指导。张 洁:大学,中学一级教师,负责分层、实施、资料收集、案例分析。郭昌伟:大学,中学一级教师,负责分层前后数据对照、成效调查。
十二、课题研究预计的成果
(一)实验研究报告
(二)论文
(三)实验案例
(四)形成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艺术和教研能力与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参考文献:
[ 1 ] 《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运用》(胡兴宏主编,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年)
[ 2 ] 罗文军:《英语分层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3]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刘电艺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5] Gordon Dryden Jeannette Vons: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上海三联书店
[6 ]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次教学的优化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 [7]、马爱贞、王兆红“谈英语中的分层教学”《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0期
[8] 席玉虎 主编 《全国英语素质教育优秀论文集》上下集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有一个现实的情况即农村学生体育技能多数不是在学校学到的,这使我们农村的体育教师为之汗颜。就连现在,在很多学生眼里体育课就是用来玩的,是上完主课后的放松活动课。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村中小学目前体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很多体育老师都是文化课老师带一两个班的体育,所以体育课不知道应该教学生们那些技能,只好在跑完步后让学生自由活动,导致长期下去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课。再加上体育设施器材的缺乏,导致很多内容即使想上也无法上,只好上一些不用器材的内容或干脆就让学生自由活动,长时间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湮灭,导致体育课教学实效性不断下降。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不断推进,已是刻不容缓!
(一)教学实效性是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集中地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生的生活方式及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等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堂好课,能够在发挥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 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实效教学是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体现教师的价值的需要
实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即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进步或发展。实效教学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和“低耗高效”。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如何使得我们得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掌握实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到来之际,讨论实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研究实效教学,就是研究实效教学的真谛,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实施实效课堂教学的追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让课堂教学成为鲜活的、发展的、动态的、师生共生共荣的载体,成为师生生命价值、情感交流、知识建构、心灵碰撞、创新阵地的生态乐园。
(三)实效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几年来,国家在推进素质教育上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诸多的困难和持挑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学校、在课程,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负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转化。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他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实效性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重点探索实践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力求改变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会有效指导,导致学生不会有效学习的弊端,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
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
2、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提高自主、科学锻炼身体和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3、探索体育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和具体实效教学方法。(1)体育课实效性设计的策略和方法(2)体育课实效性实施的策略和方法(3)体育课实效性反思的策略和方法
4、本课题研究拓展延伸的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大课间、比赛)的整合策略研究。
四、课题现状与研究突破分析:
1、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实效性的探寻。赫斯特等人对
实效教学又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认为实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展开了研究,如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教学原则之一;《认知发展》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范例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等。
2、我国从90年代末,随着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实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指导开展了课题实验,并取得了成果。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联系:本课题所说的 “体育课实效性教学”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县学校实际出发,探讨体育教学实效性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
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
4、本课题预计突破。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被课堂出现的许多被动、低效的现象所困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自由”、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把体育课上成了“模糊课”、“放牧课”。也有以损害学生整体发展的片面的“伪创新”教学。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探索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实效性教学已经到达了刻不容缓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和弊端。具有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功能。
通过对适合农村中小学体育学科特点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探索具体的课堂操作技术,从而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实效教学的指导策略和系统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添补我县关于体育课教学实效性的课题研究的空白。
五、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谐课堂管理方法与实施》和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体育与健康之《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等书籍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充足了理论依据。
2、课题的研究人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人员,且教龄都在十年以上,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研究基础,对体育课教学实效性都有一定的共识,积极寻求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方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和展示成果的机会;学校图书之室的书和杂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的宽带网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完善的网络和电子化资料提供了资料查询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学校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和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学人员可以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有效的资金保障和充分的研究时间也是完成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课题实验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申报阶段(2011年3月---7月)
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7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对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致因。举办实效课堂教学方法指导培训会。
2、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实施方案。举行课堂教学实效性展示课。
3、组建课题组,培训课题组教师。首先培训《纲要》、《课标》和初中体育新教材;其次培训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等。研究实效性教学指导的内容和原则。
4、有效通过对学生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了解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撰写调查报告。研究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教学实效性的总体思路是:
学生发展需要的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标的研究——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体育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体育课评价方式的研究
在研究实效教学方法的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实效教学方法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策略”。
5、定期举办课题研讨会和总结会,反思教学行为,进一步论证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效性、可行性、价值性。对实效教学进行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6、实践、反思、修正、总结实效教学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本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实验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形式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论文集、教案集、个案分析等。
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相关阅读: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wangxinhong, 2011-11-06)对于小学科学课《做一个生态瓶》与《改变生态瓶》的教学探讨(赵华秀, 2011-11-06)【原创作品】三年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策略分析(40600588, 2011-11-07)
英语歌曲的教学(baoyang, 2011-11-07)
抓住语文教学的“根”(同发小学崔杨, 2011-11-07)
【原创作品】《日月潭》教学设计(程淑玲, 2011-11-07)【原创】教学实施计划(得胜二小董井恒, 2011-11-07)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训练(万发小学柳桂红, 2011-11-07)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0-1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06-17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11-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11-10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