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行业信息化现状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粮食行业信息化现状(精选8篇)

粮食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1

粮食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分析粮食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状,指出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当前粮食企业需要改进的工作.

作 者:武伟 杨连生 肖智星  作者单位:武伟,杨连生(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肖智星(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刊 名:粮食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GRA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26(6) 分类号:F713.36 关键词:粮食行业   电子商务  

粮食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2

关键词:护工,信息化,管理机制,培训体制

0 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 我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 决定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 并将人口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可否认, 计划生育政策, 为我国的全面、快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1 护工行业的现状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目前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而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 使得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 没有时间去照顾老人。虽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 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 使得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可是, 当老年人由于生病住院, 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 如何得到更好的照顾, 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时候, 一个新的职业出现了———护工。护工有时也被成为护理工, 是指在医院里, 受雇担任病人生活护理的人员。护工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住院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护工这个行业,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将会高速发展。而目前护工这个行业, 比起其他的行业相对来说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1 缺乏信息化管理机制

传统的管理体制对于护工这个行业来说, 约束性不强, 主要原因有两个:

(1) 护工的工作地点是在医院, 可是他不同于护士, 他不属于医院的职工, 一般情况下, 医院不会对护工进行管理;

(2) 护工的工作对象时病人, 对于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来说, 他们是没有能力对护工进行管理的。

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告诉发展的信息技术, 建立新的管理方式、体制, 来对护工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1.2 缺乏信息化培训体制

传统的培训体制对护工行业作用不大。

由于护工的工作是以照顾生病住院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主, 因此, 护工的工作任务是结合了护士与家政人员的工作, 而又不同于这两者。因此, 对护工的要求除了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外, 护工要具备比一般家政人员更多的医学常识, 又要比普通护士更精通家务, 是这两者的结合。

而目前的情况是, 护工对这两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 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培训体制, 来加强护工这两方面欠缺的能力。

2 对策与研究

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平台, 以医学院校为依托, 针对护工行业, 提出可靠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培训体制, 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 使护工行业正规化、职业化、广泛化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提出护工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针对护工的工作地点为医院这一特点, 通过分析研究医院、部队、企业和一些政府机构的管理机制, 结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标准, 将医院、部队、企业的管理模式融合, 提出一套针对护工行业的可靠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1)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实行扁平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 实现针对护工的集成化管理目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建立护工数据库、优化雇主雇佣流程, 使护工、雇主、医院的相关信息传输更为便捷,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使雇主与护工、医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交流和沟通更直接,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2) 运用信息技术对护工的信息、动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雇用、管理信息交互式发展, 实现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通过这个主线条衔接并重建每个护工、每个雇主、每个医院的数字化基础, 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雇主和相关机构可随时调用相关数据, 即实现资源共享, 又实现实时监控, 同时防微杜渐。

2.2 建立护工行业的信息化培训体制

由于护工的工作是以照顾生病住院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主, 其工作任务是结合了护士与家政人员的工作, 而又不同于这两者。护工要具备比一般家政人员更多的医学常识, 而医学知识的获取一般以医学院校为主。

针对这一特点, 利用信息化技术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以医学院校为依托, 网络为平台, 通过信息化技术, 建立健全护工行业的培训体制, 使护工可以通过先自学相关理论、再实践培训的方式, 理论联系实践以此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并最终通过相关考核后, 方能上岗工作的培训体制。

3 讨论

护工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方案的提出。只有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才能使信息化培训更加有效率、有权威性, 并通过培训, 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从而促进护工行业的信息化推广。

由于护工的工作地点决定了护工的工作与医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护工的工作性质又与医务人员有所差别。而且, 护工的经济来源 (工资) , 又不是由医院提供, 所以目前来说, 医院对于护工的管理存在难度。而作为给护工提供经济来源 (发工资) 的雇主, 一般情况下无法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制度, 也不能随时对护工进行监督, 更不能随意对其进行处罚。因此, 需要针对护工行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宋全成, 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山东社会科学.

[2]李大为.老龄化与未来城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3]于涛方.中国城市老龄化空间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人口数据的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

[4]赵怀娟, 朱艳松.老龄化研究新视角及其政策因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

粮食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3

关键词: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004-02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高效信息网络,以此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创新、实现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顺应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让电力行业更好地应对市场中的各种挑战。

1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电力集团和供电公司都建立了信息网络,开发了OA、GIS、ERP和人资等应用系统。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以高速电力通信网络为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各大电力企业的国家电力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电力行业也开始普及各种电力信息安全装配。电力通信网络综合运用了各种现代化传输手段,例如光纤等进行信息传输。电力行业利用电力通信网等传输通道和信息接入技术,综合网络语音和视频传输等通信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的连通和资源

共享。

2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是指信息传输中出现“信息孤岛”,信息与信息在功能上没有关联和互助,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和互换,信息应用与业务流程脱节。在电力行业不断深化变革的过程中,可能有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之前的应用不匹配或者更高级的应用程序与之前的应用程序不兼容等情况,进而产生“信息孤岛”。电力行业普遍存在信息难以整合和数据交换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编码系统。由于电力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应用面较广,导致电力行业各信息系统间缺乏很好的连贯性。

2.2 电力行业信息建设体制不健全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现在很多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比较精简,信息化专业人才配备更少,在信息化建设中管理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隐患。信息化建设中也没有健全的配套设施,无法实现现行管理制度和相应配套设施的衔接。电力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改革,在电力行业在软件应用自动化上已有了较快发展,可以满足电力行业各环节的要求,但在信息系统软件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市场上现有的很多软件虽然比较成熟和优秀,但这些产品没有根据电力企业的需求来分析和设计,也无法满足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3 电力行业管理模式阻碍信息化发展

由于电力行业垄断的特殊性,管理者普遍存在重视安全生产、忽视企业管理的思想,导致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分割、分散。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电力行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其必要途径,而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管理模式革新作支撑。现在电力行业管理革新还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行难度很大。电力行业在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建设既不能发挥电力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更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化建设。

3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对策

3.1 完善信息化管理设备

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将信息化管理软件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功能更加全面化,以此来构建出完善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对电力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进行优化,主要从软件优化与硬件优化两个方面展开。对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对相关软件进行细致化,将软件细分为相应的子模块,同时保证这些子模块的相互联系,在维持系统一体化的同时让其功能得以延展,使其功能更加全面。

3.2 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

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是电力行业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规范的电力信息标准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很多“信息孤岛”,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人员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没有重视最基本的信息标准化,在技术平台和信息编码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信息化的要求和着眼点不同,可能有不同的信息化标准。这就需要电力行业应用统一的信息化组织架构和数据中心,以保证标准化、一致性的关键信息覆盖企业的各个组织和部门,将企业管理者、电力员工和业务操作连成一个整体。

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认真制定企业整体规划,从最基层业务开始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集成,信息标准化可以有效保证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贯彻实施。

3.3 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

电力行业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革新可以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一直以来电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原始动力。在现有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电力部门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很难从根本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电力行业结合市场化的要求,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电力行业在大力推动体制变革、加快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完善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4 注重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建设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和项目组合,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运行的各个领域,企业也应该更加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在建设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同时,也要构建强壮的IT运行管理体系,找到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和恰当切入点,改变以前静态的被动式运维管理,运用动态的主动式运维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信息技术运维的风险。

信息化建设会随着基础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注重建设策略。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还处在改革时期,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先进行整体规划,综合各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因素,重点支持核心业务,然后根据科学合理的规划稳步推进建设进程。

4 结语

在新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电力行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保证电力事业和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电力部门应尽快适应并投身到信息化建设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寻找良好的对策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完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体制,真正实现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玲.电力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中国电机工程

学会理事长陆延昌的讲话[J].电力信息化,2010,2

(10):45-46.

[2] 王宏伟.电力行业信息化、集团化、整合化特征凸现

[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6(2):58-59.

[3] 倪吉祥.加强信息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电力—

2006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致辞[J].电力信息化,

2011,8(12):25-27.

作者简介:盛琳洋(1983—),女,山东招远人,招远市供电公司专业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管理学硕士

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的现状研究 篇4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摘要]目前,电力行业在落实网络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下,当代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应以加强系统漏洞扫描的方式应对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继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本文从当前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入手,详细阐述提升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的措施,旨在其能推动当前电力行业信息管理手段的进一步创新。

[关键词]电力行业;现状;网络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网络信息管理中,但随着网络平台开放性的不断增加,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用户一个良好的网络服务平台,要求当代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对信息网络安全措施的应用,以此达到良好的信息管理目标。以下就是对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现状的详细阐述,希望能为当代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一、当前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1.1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经过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以每年34%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因而在此背景下,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当前电力行业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中也逐渐凸显出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即部分电力部门在内部数据整合过程中未实现网络安全维护平台的构建,导致信息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控到信息管理现状,导致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凸显。此外,未实现对本单位网络安全现状的清晰认知也是当代电力行业信息管理中体现出的主要问题,为此,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应注重培养信息管理人员形成主动预防意识。

1.2 病毒泛滥

近年来,随着网络病毒侵袭案件的不断增多,公安部门出台了《第九次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报告》,并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网络病毒侵袭事件已经占据了全部类型的70%,为此,应注重强化对其的有效处理。此外,从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网络现状分析中也可看出,随着计算机病毒木马品种的不断更新,其对杀毒软件的整体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部分电力部门未引进新型的杀毒软件,导致其在实施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病毒泛滥的现象,最终由此影响到整体信息管理水平。另外,由于网络病毒主要存储于网页及移动介质中,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要求电力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病毒传播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病毒防御手段。

1.3 存在系统安全风险

系统安全风险也是影响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因素之一,而导致系统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电力系统网络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服务器及交换机系统来开展服务环节,但由于部分电力部门此类系统中存在着一定安全漏洞,致使其在网络信息管理过程中易受到系统安全风险的影响而凸显出服务器配置错误现象,最终由此影响到信息的有效管理;第二,网络通讯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也是系统安全风险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电力部门在开展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其提高重视。

二、提升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的对策

2.1 加强系统漏洞扫描

在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中加强系统漏洞扫描是非常必要的,对此,首先要求信息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系统安全脆弱性的检测,继而在掌握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计算机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并对此问题展开有效解决,最终达到良好的安全漏洞处理状态。其次,在系统漏洞扫描过程中注重对漏洞扫描技术的应用也至关重要,即有助于促使电力行业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能对网络层及操作系统层展开有针对性的扫描行为,并将扫描结果以安全评估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提升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整体效率。

2.2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电力行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强化对其有效落实,且应注重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到培训项目中,使其在培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最终由此避免安全风险的产生影响到信息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此外,在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宣传网络病毒防护也非常必要,即其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规范自身操作行为,避免不规范操作现象感染网络病毒。

三、结语

就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其在实施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系统安全风险、病毒泛滥、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等相应的问题影响到了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因而在此背景下,电力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入手来引导信息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避免系统安全风险的产生影响到信息的安全性。另外,系统漏洞扫描行为的开展也有助于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为此,对其应提高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悦.浅谈电力系统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及措施[J].广东科技,2012(9).

[2]方泉.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运作机制和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2015(5).

粮食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5

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部分):

第一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概述 第一节水利信息化服务定义

第二节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发展概况 第四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水利信息化服务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二章2009-2013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09-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节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三、出口关税政策

第三节2009-2013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生产现状分析 第一节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总体规模 第一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产能概况

一、2009-2012年产能分析

二、2013-2018年产能预测

第三节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容量概况

一、2009-2012年市场容量分析

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

三、2013-2018年市场容量预测

第四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国内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国内产品2009-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2013-2018年国内产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2011-2013年我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我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一、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四、我国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走向分析 第二节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技术分析

一、2011-2013年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技术变化特点

二、2011-2013年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市场的新技术

三、2011-2013年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第三节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三、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对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特点

二、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分析

三、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五、对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的思考

第六章2011-2013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七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三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1-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1-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1-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1-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水利信息化服务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水利信息化服务模式

三、2013年水利信息化服务投资机会

四、2013年水利信息化服务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

二、2013年水利信息化服务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九章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水利信息化服务发展分析

二、未来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分析 第一节主要原材料

第二节主要原材料2008-2012年价格及供应情况

第三节2013-2018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

第十一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上下游行业分析 第一节上游行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的影响

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的意义 第二节下游行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市场现状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的影响

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的意义

第十二章2013-2018年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当前水利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水利信息化服务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发展方向分析

二、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规模

三、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政策和体制风险

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第十三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A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二节B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三节C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四节D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五节E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六节F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十四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东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东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三节水利信息化服务“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华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华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四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中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中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中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五节水利信息化服务“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华东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东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华东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六节水利信息化服务“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西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西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第十五章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水利信息化服务投资策略

二、水利信息化服务投资筹划策略

三、2013年水利信息化服务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水利信息化服务的规划

二、水利信息化服务的建设

三、水利信息化服务业成功之道

第十六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中国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水利信息化服务产品投资趋势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节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产品投资方向建议

四、中金企信项目投资建议

1、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2、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3、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4、销售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 水利信息化服务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意义 第一节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第二节企业强做大做的需要 第三节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第一节科学性 第二节实践性 第三节前瞻性 第四节创新性 第五节全面性 第六节动态性

三、“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依据 第一节国家产业政策 第二节行业发展规律 第三节企业资源与能力 第四节可预期的战略定位

图表......网 址:

粮食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6

法治粮食工作要点

2015年全县粮食依法行政和法治粮食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要求以及省、市粮食局工作部署,围绕“做优资产、做强实力、做大规模”的发展目标,推进《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速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方案》的实施,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粮食行政管理方式,依法履行粮食流通职责,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决策程序,规范履职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工程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粮食流通工作科学发展。

一、深入推进法治机关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睢宁县粮食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组,研究确定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目标和任务,审议涉及法治粮食工作的重大改革措施,部署依法行政工作行动,组织、协调和推进全县依法治粮进程。

2、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和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方式,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行政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对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复议诉讼案件、重大突发性事件等开展咨询论证和法律服务,促进依法办 事,防范法律风险。

3、抓好队伍建设。以提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深化改革,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研究学习《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等重大粮食政策。组织机关行政执法人员专业培训班,以宪法、行政法律法规和国家粮食政策为主要内容,不断强化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建立法治公开课机制,坚持党委集体学习制度,坚持每季一课的主要领导讲党课、每月一讲的分管领导法制课、每周一讲的业务课课,要保持每年不低于两次法律顾问专题课和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课,创新法治机关学习模式,提升知识水平,拓展依法工作视野。落实依法行政保障措施,规范做好执法件管理工作。

4、加强法制宣传力度。以5.26《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日、10.16世界粮食日、12.4国家宪法日等为契机,以建设法治粮食、爱粮节粮、粮油食品安全知识、“放心粮油”宣传为主题,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组织开展广场宣传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橱窗、法治微平台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普及教育活动。在两季收购期间,继续组织以察看粮情,听取粮农和企业心声,送收购码单和国家标准到收购现场、到田头,解读政策和质量鉴别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送政策、传技能、察粮情、听民意”活动。通过行政指导、政策宣传和业务解读三下乡服务,宣传国家粮食流通法律法规政策,大力弘扬法治粮食精神。

二、扎实推进行政规范性制度建设

5、完善重大决策程序。按照《局党委关于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强化“三重一大”决策程序,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研究和公示公布等环节的具体规范。对涉及地方储备粮动态调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信息化建设、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等有关粮食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基层企业切身得益的重大事项,开展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以保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科学、民主,提高重大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6、加强粮食法制建设。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申报。依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完善《睢宁县粮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粮食信息监测预警网络,健全粮食应急运行机制。深入贯彻执行《关于深化“两个习惯”作风建设的意见》,为法治机关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完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全面规范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行为,推进行政执法文书格式化。严格行政处 罚裁量标准,规范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把好案件核审关,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工作考核、案卷评查、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有效的、经常性的内部监督,落实执法责任制度。

三、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8、依法履行监管职能。以守住粮食收储、供应、质量安全为底线,始终坚持“数量真实、质量可靠、总量安全、秩序稳定”原则,强化粮食流通重点环节的监管。依法开展粮食库存专项检查、夏秋两季粮食收购检查、政策性用粮检查、放心粮油示范单位监管、市场成品粮油质量检查等各类监督检查活动;大力强化要案查处,对涉及种粮农民利益、政策性粮食收购、粮食销售出库和库存粮食管理等方面的违规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办结一起,切实有效地维护市场流通秩序。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在分类监管、政策扶持中的应用。

9、规范粮食行政许可。依法把好粮食收购市场准入送,实施粮食行政许可行为,确保程序规范、期限准确、条件符合、审批合法公开的法定要求。强化对行政许可工作的领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行政许可文书使用和行政许可档案管理工作。

10、创新行政执法举措。深入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 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监督检查能力;探索运用信息化在行政执法流程、即时粮食动态监管、粮食库存检查工作中的运用,实现执法检查、服务指导、执法监督的程序化流转、系统化运用、透明化监管和精细化服务,以信息化创新把法律规范落到依法实践行为上,通过高效便捷的粮食法治实施手段,提高粮食行政执法效能;深入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合力监管和跨区域联动执法创新,提升证据采集、案件查办和科学监管的效能。

11、深化粮食行政指导服务。把粮食行政指导工作融入到日常粮食行政管理和执法检查工作中,通过即时行政提示、行政建议、行政约谈和行政警示方式的运用,开展柔性执法,实现监管和服务并举,优化行政管理和执法活动。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2、完善权力清单。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梳理粮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等粮食行政职权,编制权力目录和运行流程图,进一步完善粮食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

13、推进落实政务公开。完善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坚持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工作,坚持行政检 查报告和执法结果公示制度。断续做好政务平台、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政务系统、江苏粮网和睢宁粮网等网络平台的信息备案和信息公开工作,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14、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严格执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报告制度。规范行政复议受理、审查、中止、决定和执行等各项工作流程,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切实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加强与政府法制机构和人民法院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行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重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参与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件,切实维护粮食部门形象。

粮食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7

水利工程设计信息化建设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 是水利部的大政方针、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提高水资源管理决策水平的需要, 也是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建设部信息化发展纲要等国家文件中对水利设计单位提出了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动力, 以国家骨干信息工程为依托, 以水利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 以水利设计信息开发为龙头, 充分重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培育水利设计行业信息市场, 大力推进水利设计单位信息化。力争在3~5年内, 在水利设计行业中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与绘图, 并逐步地建立数据库网络和图档存储系统。全面提高设计行业的CAD技术的应用水平、质量和效益。可以说水利设计行业的信息化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 又是水利设计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当今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21世纪, 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质量竞争转向了速度和信息的竞争,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设计信息化, 逐步建立起覆盖各级水利部门、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水利工程设计信息化体系, 是水利工程设计行业适应当今市场变化的需要, 是促进水利设计行业决策科学化、设计高效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和服务便捷化的迫切要求。可以说水利工程设计信息化是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西水利设计行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企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也是实施国家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际需要。当前, 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多机遇叠加的大好形势, 特别是应该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为广西信息化建设作出表率。

2 广西水利工程设计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西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相对全国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落后, 电子商务进展缓慢, 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和经济活动方面, 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

从被调查的14家设计单位发现, 多数设计单位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正确和充分。有的尚未认识到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 有的虽然认识到了发展的重要性, 但对信息化过程的目的, 项目难度缺乏充分的认识, 以至于有部分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信息化初期, 对信息技术抱有较高期望, 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 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 就对它横加指责、丧失信心;也有些人认为企业信息化需要巨额投入, 只有大公司才有能力搞企业信息化, 中小企业与之无关;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引入一套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 过分强调硬件, 忽视员工信息化意识、忽视了系统应用和企业实际需求间的密切关系。

所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既有来高层管理者的, 也有来自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的。事实上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往往需要多个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齐心协作才可完成。这些认识的不正确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设计行业信息化的质量、普及和进程。

2.2 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

设计图纸编号不规范、设计图纸表现方法比较随意、图形图像存储格式不统一、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不同的水利设计企业可能采取不一样的编号方式和图纸表现方法, 这样会给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查询带来一定的麻烦, 而且图形、图像存储格式的不统一, 也给设计流程中数据传输和交换带来困难。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 一直困扰着广西水利工程设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该问题的直接后果是信息产品特别是开发出的软件适应性差, 维护困难。

2.3 发展不平衡, 信息集成水平低

目前广西水利工程设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 许多大中型设计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 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 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横向来看, 广西各个市企业信息化水平很不平衡, 许多企业还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 而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

2.4 综合型的信息人才匮乏

广西水利工程设计行业, 使用计算机的人员主要为工程设计人员, 他们不擅长信息系统的开发, 而比较了解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的计算机专业人员, 对设计的业务流程又不熟悉, 难以开发出适合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综合信息人才, 所以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3 信息化建设对策

3.1 强化信息化认识, 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1) 企业信息化要求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逐渐地产生回报, 即收益对成本相对滞后。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企业效益未必会马上提高, 更多时候是效益不变或者暂时有所下降, 这是正常现象, 对此应有思想准备。

2) 企业信息化并非一定要购买昂贵的大型信息系统和设备, 中小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信息设备和系统来实现企业信息化。

3) 正确认识广西水利设计行业信息化现状、水平, 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3.2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只有建立了科学的标准和合理的规范, 才能保证水利设计行业信息化的顺利实现。坚持和国际标准技术接轨, 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围绕广西水利设计行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地研制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 作为对使用标准不足的补充, 努力做到严格执行标准。为了保证行业间数据的共享性和互联互通, 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可以解决数据管理和资源共享问题。

3.3 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水利工程设计信息化, 工程技术含量高, 建设难度大, 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扩大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育, 加强他们的信息化意识, 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此外, 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培训班, 提高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积极性。

3.4 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 循序渐进, 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深化应用, 集约共享;着力创新, 提升能级;保障安全, 优化环境;以人为本, 普遍受益”为原则。实行总体规划, 逐步实施, 规划要做到短期长期相结合, 针对信息化技术更新、设备淘汰等周期都很短的特点, 短期规划要重于长期规划;立足企业的总体目标,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进程。

摘要:在探讨了水利工程设计行业信息化意义的基础上, 对广西水利工程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 指出了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冯兵.规划设计院信息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2.

[2]潘桂湘.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2, 2012 (6) :64-65.

[3]高琴.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5, 19 (6) :51-55.

[4]姜哲.关于设计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0, 16 (6) :75-76.

[5]聂权.设计院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的构建[J].中国勘察设计, 2002, (6) :44-46.

[6]林一伍.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及其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4) :101-102.

吉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粮食生产;吉林省;粮食安全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吉教科文合字[ 2012]第268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科研项目(吉农院合字[2012]第204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13-2

吉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始终居全国首位,农民平均提供商品粮数量为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本文利用2004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2005年~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

1 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分析

1.1 粮食播种面积变动情况分析

2004年~2012年期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大体呈持续上升趋势,仅在2011年出现下降。2004年为历史最低点,2012年为历史最高点。9年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增幅达48.7%,玉米播种面积增幅达69.7%,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04年~2012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动情况

由图1不难看出,吉林省的玉米播种面积变动趋势与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动趋势惊人的相似。水稻播种面积成平稳上升趋势,9年间增幅达57.7%;而大豆播种面积则成平稳下降趋势,9年间降幅达55.1%。

从年际变动率上看,大豆播种面积的年际变动率最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年际变动率较小,玉米播种面积的年际变动率除2011年为负,其余年份均为正。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年际变动率

1.2 吉林省三种粮食作物占比情况分析

就玉米、水稻和大豆三种粮食作物而言,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而吉林省也素有“黄金玉米带”之称。“吉林玉米带”与同纬度上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它分布于长春地区的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双阳区、农安县;四平地区的公主岭市、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市;松原地区的扶余县、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宁江区;白城地区的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辽源地区的东辽县、东丰县;吉林地区的永吉县、舒兰市、磐石市等6市22个县(市、区)[1]。

从图3可知,9年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一直保持在62%~75%之间,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水稻为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一直保持在13%~17%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大豆播种面积占比最小,9年间变动幅度明显,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已从2004年的14.21%下降到4.29%。

图3 三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情况

2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分析

从总量上看,2004年~2012年期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与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2008年达到第一个历史高峰,紧接着2009年产量急剧下滑,接近2004年的历史最低点。考虑到主要是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时间很短,在2010年已经出现上升态势,且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长。水稻产量和大豆产量占比较小,主要由于水稻和大豆的播种面积占比较小。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2004~2012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变动情况

3 吉林省粮食生产土地生产率变动情况分析

粮食生产土地生产率即粮食单产。总体上看,2004年~2012年期间,水稻和玉米的土地生产率均高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率,水稻的土地生产率最高,而玉米的土地生产率变动趋势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变动趋势惊人相似。大豆的土地生产率最低,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土地生产率的变化

由图5可以看到,2004年~2012年的9年间,粮食单产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2004年~2007年逐年增加,2007年降至9年间第二低值,2008年迅速增加,2009年跌至9年间的最低点5556公斤/公顷,2010年之后,粮食单产年递增最快,为5.42%,至2013年达到最高值7414公斤/公顷。其中水稻的单产从2004年~2008年逐年递增,从7293公斤/公顷一直增长到8790公斤/公顷,年均增速达到4.77%,2009年大跌至7647公斤/公顷,2010年、2011年连续增长,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点9019公斤/公顷,从2009年~2011年,年均增速达到惊人的8.6%。之后的2012年,又暴跌至7587公斤/公顷,2013年小幅增长到7755公斤/公顷。可以说9年间,水稻的单产一波三折,先涨后跌然后再涨。玉米的单产和水稻类似,也是出现了多次的波动,2007年、2009年两次下跌,从2009年之后持续增加,到2013年达到7933公斤/公顷的历史最高点。玉米的单产变化虽有波动,但不如水稻的幅度大,所以平均增速比水稻的要高很多。相比水稻和玉米的总体增长趋势,大豆的单产也是反复波动但总体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2891公斤/公顷跌至2012年的1755公斤/公顷,9年间,大豆的单产年均下降6.05%,成为吉林省三大粮食作物唯一单产下降的[2]。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一是玉米生产与吉林省粮食生产呈现基本相同的波动规律。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及土地生产率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过程是曲折的;二是三种粮食作物中,玉米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且玉米播种面积占比高达70%以上。第二大粮食作物为水稻,播种面积占比在17%左右。三种作物中,大豆占比最小;三是从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看,水稻的单产水平最高,玉米单产略低于水稻,而大豆的单产水平最低,是吉林省三大粮食作物唯一单产下降的粮食作物。

4.2 启示

上述分析结论充分表明,玉米生产在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高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要从“玉米黄金带”入手。

4.2.1 进一步优化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合理规划粮食作物的种植,确保粮食的播种面积。

4.2.2借鉴成功经验,发展订单农业 可采取“企业+经纪人+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加快土地流转,鼓励规模化经营。

4.2.3提高防灾、减灾抗旱能力 提高科技扶持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在玉米生产中的投入比重,要加速种子工程建设,引进优质种源,提高作物防灾、抗旱能力。

参考文献

[1] 齐聪.吉林省玉米生产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26.

[2] 朱希刚.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9,(7):2-5.

上一篇:金融专业分析下一篇:工作心得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