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银杏树的故事(共8篇)
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很大。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805年从监查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831年出苏州刺史;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他开初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自己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这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也为他自己在修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他这种因执著而妨碍自己真修的情形,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公元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他和这些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相。
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另一位禅师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又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第一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其中有 “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的认识;在为牛头山融大师新塔写的塔记中,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神通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记述到,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之多。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哪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份!”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象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境象。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到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客以后,他和白居易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们合称“刘白”。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有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他写诗赞扬;另一次他说到白居易在家里试着炼丹,结果没有炼成。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锡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一、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分类
(一) 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指有鬼的故事或者被神化的英雄传说。神话故事的产生反映了古代人民想要征服自然的意愿和对美好社会状态的向往。藏族古代的神话故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与大自然有关的神话故事。在这一类神话故事中, 人们借由神话想要阐述人类和世间万物是如何产生的。比如《女娲娘娘》讲的是女娲开世造物, 捏泥造人, 是万物之母;《斯巴宰牛歌》, 这一神话讲的是斯巴最初形成时, 天地混在一起, 斯巴就将牛的各个部位割下, 做成山峦、树林、河水和天地。第二类是和人类起源有关的神话。比如被记载在《西藏王统记》等书中的《猕猴变人》, 讲的是菩萨给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 后来猕猴繁衍, 逐渐变成人类。第三类是和生产有关的神话。比如, 讲农耕的《青稞种子的来历》等。
(二) 传说故事
藏族的传说故事的种类很多。比如赞普传说, 赞普传说的特点是赞普名字就是传说本身。比如聂赤赞普, 讲的是颈座王;止贡赞普将的是用刀剑杀人。而《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八思巴运宝》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僧侣的传说。还有关于藏族地区自然的传说, 比如《龙王潭》等。关于寺庙的传说有《修建大昭寺》等。关于动物的传说, 比如《兔子的三瓣嘴》等。
(三) 生活故事
藏族在封建社会时期还存在很多奴隶, 因此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一时期, 藏族产生了很多关于底层人民奋起反抗的斗争故事。比如, 《农夫与暴君》讲的是农夫因受到国王一再的压迫, 最后将国王杀死的故事。在生活故事中, 还有一类是讲述关于爱情的故事。比如, 《青蛙骑手》, 讲的是姑娘爱上的一位天上下凡的王子, 但是这个王子披着青蛙皮, 姑娘为了使王子留在自己身边, 姑娘将王子的青蛙皮烧去, 结果王子死了, 姑娘也变成了坟前的石头。
二、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特征
(一) 内容特征
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首先, 在一个时期内流传的藏族故事的内容受特定时期的时代特点所影响, 也就是说, 在一段时间内, 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主要矛盾会影响故事的内容。比如, 在封建社会, 藏族还存在很多受压迫的努力, 这一时期百姓贫苦, 受到来自上层社会的压迫, 因此, 出现了很多底层人民奋起反抗的故事。而在和平安定的时期, 藏族人民热衷于放牧、饲养牲畜以及种植业, 因此, 这一时期藏族故事的内容通常围绕生产和生活。其次, 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内容庞杂, 主要有与自然产生相关的神话, 有与人类起源相关的故事, 有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故事, 有赞普传说, 有历史人物和宗教传说, 有动物传说, 有斗争故事和爱情故事。
(二) 修辞特征
在藏族古代文学中很多故事是与动物有关的, 在经过加工之后, 很多故事都把动物当做人来对待, 把动物自身本不具备的特点都赋予人性化, 比如让动物有人类的动作、语言、情感。这就是在故事中运用大量的拟人化修辞方法, 是藏族古代文学故事的一大特征。
(三) 体裁特征
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的体裁十分丰富。最优特色的体裁有两种, 一种是将故事改为诗歌, 比如卜辞《雪山水晶国》《卜卦签语》等;还有将为人处世道理的谚语《猴鸟的故事》;藏族民间格言《水树格言》等;藏族最有名的史诗《格萨尔》。第二种是将故事编入藏族民歌中, 载歌载舞讲述故事, 比如《流奶记》《拉萨恐》等。
(四) 艺术特征
藏族古代文学中故事是具有艺术性的。这些故事是藏族人民真、善、美的体现, 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最初, 这些故事都是藏族人民口头流传开来的, 通过口口相传被大家熟知, 后来经过讲述者的再次创作广泛传播, 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有的歌唱家把故事编为歌谣进行传颂。优秀的歌者或者讲述者可以记住成百甚至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都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取向和内心的向往。
三、藏族故事对藏族文学发展的影响
藏族故事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一位传播故事的人都是故事创作的一部分。由于藏族故事是藏族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故事因为其丰满的故事内容,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松散的传播形式被人们津津乐道, 因此, 很多藏族故事被作家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被歌唱家用编曲形式记录下来。可以说, 藏族故事丰富了藏族文学的内容, 推广了藏族文学的影响, 促进了藏族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
四、总结
藏族文学起源甚早,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藏族文学中故事的分类也不仅仅局限在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和生活故事, 还有很多新的故事分类值得我们探索。而藏族文学中故事的特征也越来越鲜明, 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也因为其内容生动丰富、体裁多样, 修辞手法多样和极具艺术价值的特点会永远被我们传颂。
摘要:历经上千年的沉淀和发展, 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和生活故事。从内容、修辞、题材和艺术价值上看, 藏族古代文学中的故事都有其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藏族,古代文学,故事
参考文献
按照儒家精神制定的古代法律,也从不承认讼师的地位,因此讼师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古代打官司不准代理(有身份的官员、士大夫、妇女可以由家人代为诉讼),诉讼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庭。也不准“教唆词讼”,不准教别人如何打官司。为人起草诉状是可以的,但是不得加减情节和诉讼请求。当然有的讼师也会顶他人名字出庭,当被长官看破,免不了挨一顿打,“臀坚耐杖笞”就是如此而来。教别人打官司的讼师、代他人出庭打官司的讼棍,以此为职业的,都要被判充军。印卖教导诉讼的书籍的,也要判三年徒刑。
因为讼师的行为违背了古代读书人所尊崇的儒学精神,所以近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的讼师形象大多丑陋不堪,最典型的是清初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十四回“伏威计夺胜金姐,贤士教唆桑皮筋”里描写的讼师管贤士,原文描述他的能耐是这样的:“枪刀不见铁,杀人不见血。棒打不见疼,伤寒不发热。毒口不见蛇,蜇尾不见蝎。苦痛不闻声,分离不见别。世上若无此等人,官府衙门不用设。”
如此恶毒的人物,简直集世间原罪于一身。虽然许多流传下来的讼师的形象十分不堪,但也有一些讼师确实办了不少实事:
曾六如的笔记《小豆棚》卷八记载一个湖州的“疙瘩老娘”就是这样一位讼师。她是个寡妇,也是个远近闻名的刀笔讼师,文笔言辞十分犀利,许多经年不结的大案子,凭她一字数笔,就可以挽回。她靠这个本事发了大财。
湖州有一个富家的年轻儿媳,丈夫死后想改嫁,而公公不允许,想强迫她守寡。儿媳向疙瘩老娘求援。疙瘩老娘要求个字一百两银子,总共向她要了一千六百两银子,写了一张十六字的状子,状子上是这样的:“氏年十九,夫死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意思大致就是这个儿媳年纪才十九岁,丈夫死了,没有给她留下儿子,公公正值壮年,小叔子长大了尚未娶亲,都是单身。
在古代,影响一个女子在家族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所生养的儿子的多少,俗话说:“养儿防老。”有儿子的话,即使是寡居,以后的生活和在家里的地位就都有了保障。没有儿子的女子守寡,无论是从家庭因素还是经济条件等多方面来说,未来的生活没有任何保障。同时,家里的两个至亲都是单身,按照当时法律,公公与儿媳私通是死罪,而弟弟娶寡嫂也是死罪。更重要的是,古时的治政理念是以德治国,一旦出现这种乱伦的案件,会对地方官的政绩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这张状子呈上去,县官立即命令允许儿媳改嫁。
还有一次,江北地方连年歉收,米贩纷纷到江南地方收购粮食。江南人十自米价高涨,禁止大米出境,结果形成诉讼。米贩也去向疙瘩老娘求助,疙瘩老娘索要三千两银子,写一张状子呈上,第二天县衙门就下令不得阻止粮食出境。那张状子是骈文,里面有一联说的是:”列国纷争,尚有移民移粟;天朝一统,何分江北江南。”对仗工整,说理透彻,实在是叫人拍案叫绝。
诸如此类事件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古时的讼师们的智慧的确不容小觑。讼师在古代诉讼中,有时能够独当一面,在案件的胜负中起到关键作用,当然这与当时的诉讼程序不完备,重口供而轻调查,缺乏辩论程序有很大关系,因而在讼师的刀笔之下往往发生以一词
很久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西方的洪荒的她方,有一个国家,名字叫做遂明国。这个地方因为太僻远荒远,以至于太阳的光芒和月亮的银辉都普照不到,可以说是不见天日,不分昼夜。
在遂明国,有一棵大树,名叫“遂木”。这棵树真是异常之大,它的树枝很高很长,仅仅光树冠的面积竟达一万顷,伸展到了几十里以外的地方,而且整个大树看起来,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按理说遂明国本来就是见不到日月之光,暗无天日的,再加上有这么大的树木遮蔽,必然是黝黑一团、漆黑一片的。其实并非如此,大树下到处闪耀着美丽的火光,犹如珍珠生辉、宝石发亮,把四下里照耀得明明亮亮的,如同白昼。不见天日的遂明国百姓,就在这种灿烂的美丽的火光中,躬耕劳作,怡然自得,悠哉悠哉的靠这种火光生活。
尽管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人们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
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过去,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多半是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一块儿吃了,因为找不到火来进行烹饪熟。因此在遂明国里,人们还不知道如何生火。
人们发现火能帮助人们御寒,抵御野兽的伤害和烧熟食物,让人们可免于挨饿及受冻,所以火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为了火种不能久存而困苦,因此保护火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万一没有了火种,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因为,没有了火,就等于没有了光明,人们就不能够正常的生活,不但要生吃很多味道很不好的食物,到了晚上,也只能靠月光来照明,而且还会经常受到野兽猛禽的袭击。
为了保存火种,大家就轮流值日看守火种,长年累月,没有尽头。可是保存火种非常之难,有许许多多的不利因素,常常使得他们的生活处于没有火的状态。有个聪明智慧的人一想到自己国家的人民的痛苦状态,就发誓要把这个谜团解开。
有一日,这个聪明智慧的人周游天下,走得很远很远了,远到连日月星辰都不见了,终于来到遂明国。他见到此地的奇异景象,感刭十分奇怪,决心把火光的来源弄个明白。
经过了好多天的仔细观察,有一天,他终于发现这里有一种大鸟。桔红色的嘴巴、漆黑的脊背、雪白的肚皮,长着鹗爪似的坚硬利爪,在大树上跳来跳去找虫吃,不时像啄木鸟似的用长长的硬喙啄树干,每一啄,就发出璀璨的、夺目的火光。
这个聪明人见了这种景象受到启发,想到了取得火种的办法。他于是捡了一根硬木枝,在遂木上钻起来,结果真的也发出火光。可惜的用这种树木钻出来的火,只发光,没有火头。
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后,继续用别的树木作试验,虽然钻起来很费劲,但终于钻出火来。他并且无私地把这个钻木取火的办法教给人民,从此人类就不再靠天然的雷电来点燃的火种,也不必小心翼翼地天天看守着已点燃的火堆、惟恐熄灭了。有了取火的方法,火的用途也就大为扩大了。而且聪明的人类又改变了取火的方法。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来。如此这般,人们最终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正因为他的功劳,让人们享受到光明,让人们无须生活在黑暗中,真是太伟大了。他的事迹是对人类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颂歌。人征服了火,火磨炼了人,人成了星际间的万物之炅。
古代民间悲惨故事1
李老歪蹲在自家门前的歪树下,挖空心思想发财的主意。
这些年为发家致富,李老歪可没少折腾,无奈他头上一直罩着霉气星,到头来还是穷光蛋一个。如今他老了,折腾不动了。李老歪决定想一个好主意,一个不用出力就能让票子滚滚而来的主意。
他的目光落在身边的歪树上。这是棵老榆树,应该有上百年历史了。它的主干已长到两人合抱那么粗,可惜主干太短,不到一人高就分叉歪向一边。也许正因为它不能成材,所以它才能长命百岁。现在李老歪看着它,突然眼前一亮,有了!
第二天一早,村人被一阵激烈的鞭炮声惊醒。出来一看,只见李老歪家门口的那棵歪树披红挂彩,树下摆张桌子,桌上摆着供品,插着香烛,李老歪一家人正跪在树下,极其虔诚地顶礼膜拜。
越来越多的人围拢来看热闹,不知道李老歪这是唱的哪一出戏。
李老歪看看能来的人差不多都来了,就站起身说:“乡亲们,这些天这棵树一直给我托梦。说它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已经成了仙树。它不但可保一方平安,而且可以为人驱魔看病,并要我当它的替身。乡亲们若有大灾小病,就来求仙啊!”
大家听李老歪说完,一起笑着走开,都说这李老歪的脑子不是让驴踢了就是进水了。不错,这年头人们越来越迷信了,但这不等于说你李老歪说什么成仙什么就成了仙啊。青天白日的,胡说八道呢!
可是没过几天,就有几个城里人前来拜树。拜完以后,一个说自己的头疼病马上好了,另一个说他在这边一拜树仙,他在医院难产的老婆立马就生了个大胖小子。他们欢呼雀跃,给了李老歪不少钱。
村人不屑一顾,说这一定是李老歪雇来的托儿。
又过几天,吴二娃家的牛丢了,上天入地寻不着。有病乱求医,最后他将信将疑前来拜树仙,就见李老歪净手焚香,然后把耳朵贴到树上,嘴里嘟嘟哝哝了一阵,说:“此牛在西南方向的一条沟里,赶紧去找吧。”吴二娃撒腿就跑,果然在一条沟里找到了牛。
这件事一时轰动开了,都说树仙真的灵验哩。可是村人李虎却说:“扯吧,纯粹是瞎猫碰上个死耗子。”他还指着李老歪说,“既然你家有树仙,你怎么不让它运些票子来给你花哩?省得你穷得掉渣儿!”李老歪恨恨地看着李虎说:“李虎,你不要张狂,10天以内,必有大灾降到你的头上!”李虎笑道:“好,我等着!”
说来也怪,第五天,李虎赶辆马车去拉庄稼,路过南沟时,马莫名其妙地惊了,马车翻进沟里,压断了李虎一条腿。
此事一出,人们不得不重新打量那棵歪树,重新打量李老歪。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神秘,看出了威严。他们将自己的体会、猜测和想象加以综合,再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一时间李老歪和他的歪树声名大噪,传遍了十里八乡。很快,四面八方都有朝拜者赶来。
李老歪当然没那么神,城里人的确是他请来的托,吴二娃的牛是他藏在那沟里的,李虎翻车是他故意藏在沟里惊了马。他更看不了什么病,许多病人都被他给耽误了,但在“神迹”辉映下,他没搞掂的事,都被忽略不计了。而他偶尔蒙对了的事情却被无限放大,歪树的神仙地位竟然渐渐不可动摇了。
李老歪造神成功,每天只消坐在歪树下摇唇鼓舌,就有钞票进账。这年春节,他得意忘形地请村人喝酒,宴席在院里摆了十几桌。来的当然都是信树仙的人。每人到来都会给树仙点上一炷香,放上一挂鞭,树下一时烟雾腾腾,响声不绝。也合该有事,那榆树因年代久远,树心早已空虚,加上常年烟熏火燎,其中一枝已经干裂,现在人们在树下这么一闹腾,加上一阵风吹过,就听咔嚓一声,树冠兜头落下。不但砸塌了院墙,还砸伤了十几个人。现场一片混乱。李老歪和家人呼天抢地,忙着把伤者一一送往医院。
李老歪赔付完所有的医药费,又修好院墙,他造神所挣的钱正好归零。
古代民间悲惨故事2
一天儿子从书房里拿出一本书,说:“爸,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就是你真的知道牛奶是怎么来的吗?牛奶的背后,隐藏着奶牛的多少辛酸!”
奶牛也辛酸?我一时懵了,急忙打开那本书,找到儿子要我看的那一段文字,内容是这样的——
“牛奶都来自一种叫做奶牛的动物。奶牛之所以产奶,是因为它生小牛了。没有哪一种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个体会平白无故地天天从乳房里向外淌奶。奶牛为什么会生小牛?因为它怀孕了。奶牛为什么会怀孕?因为它被人工授精了……
饮用奶都来自于工厂化的养殖业。乳业流水线上的奶牛,一辈子没见过公牛,却不停地生小牛,被挤奶,奶牛甚至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小牛也见不到母亲,一生下来就母子分离,一部分小母牛被人工喂养,重复母亲的命运;一部分被卖出去当肉牛;还有一部分进了生化工厂,变成了血清、蛋白和酶!”
读完这段文字,我突然感到沉重起来。原村庄里的这对老人,拐杖已成了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他们从来不肯放弃劳作。男老人不断地编织着竹器,女老人一刻也不停地从猪圈忙活到鸡圈。他们是一家人,但我打小到大从没有看见过他们说过一句话,露出过一丝笑脸。
据说,他们早年就分居,原因不详。几十年了,虽在同一屋檐下,却形同陌路,过着井水与河水相安的生活。他们漠然地看着彼此一天天老去,在他们的表情里看不出任何悲喜,任何隐忧,仿佛,他们就是一次错误结合之后的永远不可修正。
很多人揣测过他们的生活,但谁也无法判断事实的真相。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九十高龄的女老人熬不过凛冽的寒风,她安静地离开了。在男老人的脸上,依旧探寻不到与悲伤有关的任何信息。他的胡子全白了,戴着棉帽,穿着宽大的棉衣,两只手深深地彼此相握着躲进袖子里。他眼神空洞地看着忙忙碌碌的儿子们,不问不闻的表情有点让儿孙们难过,小儿子忍不住地对他说,妈走了!他看了他一眼,依旧什么话也不说。
晚上,意外地传来男老人也过世了的消息。
两口漆黑的棺材并排地躺在一起,此刻,他们之间再没有了任何的别扭。冥冥中,似是上天的完美安排,他们的相守,终是要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得到世人的认同。他们之间的所有过往,皆被这突然的安排冲淡了,忘记曾经的隔膜,他们的一生,可以当成一段关于爱情的永恒赞歌。
明月短松处,枯草连天长,他们的坟墓并列在一起,凝重地注视着绵绵的山脉。子孙们兴奋地为他们树碑立传,墓碑上铭刻着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满目的赞誉之词。
印象最深的是,赫然书写着他们夫妻恩爱和睦、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是一个多么华丽的谎言啊,居然被庄重地刻在这里。多年以后,后来者将深信不疑,这里长眠着一对楷模夫妻。无论他们生前的德行,还是死后的效行,都值得人们歌颂和学习。
村庄里的人们早已忘记了他们之间曾经的别扭,但他们一定记得,这两个高寿的老人在同一天老去。这是一件值得人们津津乐道很久的美事,尤其是他们的后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一个家族曾经的造化。
尽管他们在世时彼此难容,一直以不妥协不让步的姿态相对,但就在他们同时死去的那一天,他们的子孙们就有了大胆的设想。用一种假设中的美好去代替难以言说的隐情,在铁定的结局里,所有的过程都那么不值一提。
于是,谎言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它们真实地站在那里,站成永恒的姿势。
来,每一滴牛奶,都是值得敬畏的。
古代民间悲惨故事3
从前,有个落泊秀才,虽然屡试不第,但是通晓古今,博学多才,尤其精通算命看风水,在本地小有名气。
秀才的儿子陆川多次问父亲,为什么给财主乡绅都找到了风水宝地,让他们人财两发,却不给自己找一块地来改变穷困的命运呢?秀才每次都是神秘地笑着说:“天机不可泄露。”
一天,秀才把儿子叫到床前,告诉儿子自己就要死了。儿子抱着父亲大哭起来:“父亲,你不能死啊,你死了我孤苦伶仃一个人该怎么办啊!”
秀才安慰儿子不要哭,自己有很重要的话要说。他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啊,我要走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早年忙于功名,没有照顾好你们娘俩,我心里有愧。我耗尽心血,写了三个锦囊,只要你在适当的时候,照着锦囊上说的办,保证你一辈子衣食无忧,我也就没有什么好牵挂的了。”
秀才说完递给儿子三个锦囊,告诉他在自己死后打开第一个锦囊,依计行事,一定不可自作主张。
几天后,秀才死了,陆川在悲痛之余打开第一个锦囊,只见锦囊里写着:
儿子:
你以前多次问为父,为什么没有给自己家相一块风水宝地,为父都没有回答你,那是因为作为相士是不能为自己谋利的,否则会天打雷劈。如今为父要死了,为了你,为父顾不了那么多了。
在村西头熬鹰峰鹰嘴上有一口天然石井,大地主兰腾飞家的祖坟就在这口井后面,那是块风水宝地,但和这口石井比相差十万八千里。为父已经在石井上面搭好了架子,你把为父的棺木吊在石井半空中,就会看到井底有无数的蚂蚁涌出,这是块出王侯将相的宝地。棺木要吊够整整三天三夜,然后割断绳索,任由棺木落入井底被蚂蚁吞噬,那时候你不要哭,只需要朝着井口磕三个响头就大功告成。
如果在这期间有人为难你,不要与其争吵,只需打开第二个锦囊。
另外,锦囊不可让第二个人看到,切记!切记!
陆川擦干眼泪,照锦囊上写的,把棺木吊在半空中,只听见一阵“轰隆隆”的声音,井底很快爬满了各种各样的蚂蚁,而且越来越多。乡亲们看了都啧啧称奇,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方圆几十里都知道了,来熬鹰峰看稀奇事的人络绎不绝。
大地主兰腾飞知道后,也带着两个儿子和几个家丁来了,兰腾飞往井口一望,只见井底的蚂蚁层层叠叠,滚腾翻涌,不禁心想,这穷秀才还是留了一手啊!
兰腾飞是方圆百里的财主,家有良田千亩,财产万贯。他父亲的墓地就是这个秀才给找的风水宝地,就在这口石井后面大约一百尺的地方,要是让陆家占了这口井,岂不是个大大的损失。
看看井边已经一夜没合眼的陆川,再看看自己的祖坟,兰腾飞的脑子里顿时有了一个念头,他决定把这块风水宝地据为己有。
兰腾飞让人告诉陆川,自己想要买这口石井,让陆川开个价,陆川说什么也不愿意。但兰家势大,左右为难之际,他想起了父亲的第二个锦囊,于是匆匆打开锦囊,只见锦囊里写道:
儿子:
如果兰腾飞想买这口石井,不可与其强争,兰家财大气粗,只可小心周旋。
他若托人前来,你可委婉拒绝,并暗示要他亲自前来。等到兰腾飞本人来了,你就把石井送给他,同时提出三个条件:一,把他的女儿嫁给你为妻,完婚后才可移开棺木,让出墓地;二,陪嫁良田百亩,白银千两;三,墓地只能给兰腾飞,也就是你未来的岳父用。
第三个锦囊20年后打开,切记!切记!
看完锦囊后,陆川惊出一身冷汗,父亲真是料事如神啊!
陆川照锦囊上的计策,对兰腾飞派来的人说:“这块风水宝地是要出王侯将相的,叫兰腾飞亲自来,我要当面把这块宝地送给他。”
兰腾飞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很快就风风火火地赶来了。陆川提了三个要求,看兰腾飞还在犹豫,陆川说:“我爱慕令千金已经很久了,至于要田要钱也是为了令千金跟着我不至于受苦,而且这块墓地您用了后,主要还是惠及您的子孙,令千金也是其中一个,这样我也跟着沾光了。岳父大人,您说是吗?”
兰腾飞一想也在理,再看陆川也长得相貌堂堂,就答应了这三个条件,只是爱女兰慧琳一直是自己的心头肉,有点割舍不下,但为了兰家,只好忍痛割爱了。兰腾飞匆匆忙忙把女儿兰慧琳嫁给了陆川。
话说这兰慧琳可不是等闲女子,在洞房花烛之夜软磨硬泡,柔情蜜语,陆川哪里招架得住,只好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兰慧琳,并把第一个锦囊给她看了,还一再强调说,这块墓地的后人是要出王侯将相的,现在只是迫于无奈的权宜之计。
兰慧琳从小被惯坏了,从来没有怕过谁,心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自己已经嫁给陆家了,就是陆家的人了,这么好的一块墓地,不如给公公用了的好。
于是在陆川熟睡了之后,兰慧琳偷偷地摸上山,割断了绳子。
第二天,兰腾飞、陆川和众乡亲吹吹打打上山迁棺,谁知,到了石井旁,全都愣住了,只见偌大的棺木已经被蚂蚁啃得所剩无几了。缓过神来的兰腾飞甩手给了陆川一耳光:“竖子,你就这样戏弄老夫!”
陆川也觉得莫名其妙,正要开口解释,兰慧琳冲上来挡在两人中间,嬉皮笑脸地说:“爹爹,绳子是我割断的,你要打就打我吧。”
虽然平时兰腾飞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但此时恨不能吃了她,扬手又是一巴掌,怒吼道:“从今天开始,你没有我这个爹爹了。”
由于丢失了宝地,兰腾飞心神不宁,一直闷闷不乐,很快就驾鹤西去了。
兰慧琳的两个哥哥都是贪婪之辈,兰腾飞死后不久,两兄弟就断绝了和妹妹的关系,把父亲送给妹妹的田和钱悉数抢回。从此以后,陆川和兰慧琳过上了贫困交加的日子,但是再苦再穷,他们也一直坚持,因为他们在等待儿子封侯拜相的那一天,那该是怎样的荣耀啊。
虽然生活一直很苦,但是因为心中有希望,两口子任劳任怨。皇天不负有心人,陆川和兰慧琳的儿子在19岁就高中状元,老两口喜极而泣。
在儿子衣锦还乡的这一天,两口子把儿子叫到房里说:“你祖父真是料事如神啊,他曾经留下了三个锦囊,如今20年期限已到,我们一起打开第三个锦囊吧。”
陆川从墙角深处挖出了最后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锦囊,颤抖着打开了,锦囊上写着:
儿子:
时隔20年,不知道你还会不会记起为父的第三个锦囊,无论你现在过着富裕、还是穷困不堪的生活,此时已经盖棺钉钉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风水宝地,为了你,为父在临死之前设了一个局。我知道世人都很贪婪,都想不劳而获,获得祖先的保佑,得到神仙的眷顾,所以才有了算命、看八字以及看风水。你问为父为何不给自己找一块风水宝地发家致富,我只能暗自苦笑,连孩子想的都是怎样走捷径,而不是脚踏实地,可见世人的愚昧和贪婪。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一吊上棺木,井底就涌出了蚂蚁,而且越来越多,其实这一切都是我精心设计的。为父把井底铺上石头,两侧挖了两个巨大的洞,设上两个小小的阀门,然后四处搜寻蚂蚁放到两侧的洞里面。阀门和井上的支架相连,只要挂上超过一定重量的物体,阀门就会打开,蚂蚁从阀门涌出,然后你们就看到了无数的蚂蚁在井底翻腾。
因为人性的贪婪,我知道兰腾飞一定会想方设法弄到这块宝地,即使你不想卖给他,他也会想别的办法,最后吃亏的还是你。就算你能卖个好价钱,你也守不住这些钱财,这就好比一个小孩儿守着一大堆金银,肯定有人会来抢,所以的办法就是娶他的女儿,这样你不仅得到了钱,还得到了势,如此你便今生无忧了。我知道你是个本分的人,一定会遵照为父的锦囊去做,但有可能会把持不住,把秘密告诉兰慧琳,如果真是这样,那为父留给你们的就是一个坚定的信念,你们的儿子一定会有大出息。这样即使再苦再累,你们也会坚持下去。如果孩子成才固然好,如果没成才,等你打开锦囊也就释然了。
我为你做的只有这么多了,孩子,祝你好运!
陆川看完,早已泪流满面。
古代民间悲惨故事4
川南有个无名小镇,相传有位放牧人,实在口渴难忍,便俯下身子,手捧路边沟里的水饮用,发觉水很咸,小镇因此有了名字,叫盐泉镇。后来,当地商人发现了盐业商机,纷纷在自己土地上凿井,遇到盐卤丰富的地方,就会有卤水自然喷薄而出。数年后,小镇成了繁荣的大镇。
有个陕西盐商,名叫周继发,他就是在盐泉镇发了大财,以至于举家迁来,世代定居于此。周继发发迹后,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在东家手里倒盐,卖到北方,不如自己就地买井,或者买地凿井,这样,有了根据地,降低了成本,自己也才好站稳脚跟,显示势力。
一天晚上,周继发和唐大财喝酒,无意中就冒出了这个想法。唐大财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经营着五十多口井,周继发贩盐,都是从他手里进货。唐大财当时一听,心里不禁乐坏了,就动起了歪脑筋:“老弟,实不相瞒,我正想开个当铺,可眼下苦于手头银两紧张,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个好办法……唉,实在不行,我就只好卖井了。”
周继发一听,正中下怀,说如果唐大财愿意卖井,他就愿意买下,两人一拍即合。
第二天,唐大财带着周继发,一口井一口井地查验。每到一口井时,唐大财叫忙碌的工人,全部就地停下,不要动,然后,差人提取深井卤水,让周继发当场品尝。周继发一一品尝后,咸味均很浓,当即满意点头。就这样,周继发和唐大财签了契约,买下了牛市坝一带的十口盐井。
古代民间悲惨故事5
周继发哪里会晓得,唐大财卖的这十口井,其实都是废井,他提前就做了手脚,把含盐高的卤水悄悄注入到井里,待周继发来验货时,又制造出盐场工人忙得热火朝天的场面,周继发自然上了套。
唐大财怕周继发发现上当后,带人找他生事,所以卖井后,吩咐好家丁,就出去游山玩水了。一月后,唐大财玩够了,回来了。不料,管家急匆匆上来禀报:周继发买下废井后,按照北方人做事严谨的习惯,首先在盐井周围修筑起高高的围墙,外面闲杂人等不得进入,然后才开工取卤。按唐大财在盐井做的手脚,卤水最多只能开采五天,可奇怪的是,周继发的十口井,不但没停工,反而出盐量越来越多!打探的人去过多次,亲眼所见白花花的盐巴,不断从盐场运出。
唐大财感到好蹊跷,管家忽然想起什么了,又说:“老爷,前天上午,周继发来找过你。他见你不在,就走了。不过看他脸色,不像来生事的。”
唐大财紧张的思绪稍微松缓了,一挥手:“不管他,下去吧。”
接下来,唐大财心里不平静了,究竟需不需要去牛市坝走一趟呢?心里很纠结。最后,还是决定以静制动。
第二天,唐大财在下湾的几口井,也发现没卤水了。唐大财得知这不幸的消息,反而有些高兴,这正好可以用来搪塞周继发,这地下深井里的事情,谁也难以预料,今天开采着,说不定明天就没卤了。
这天中午,周继发又来了。唐大财起身到客厅迎客:“哎呀,周老板,什么风把你给吹到寒舍来了?”
“是这样,你卖给我的井,现在产盐不错,我来就是特意感谢你的,感谢你唐老爷看得起我这个外地人,给了我一个发财的机会!”周继发说着,摸出一叠银票,“这点儿小意思,请唐老爷务必收下,以后我们还得继续合作呢。”
这周老板演的是哪一出呢?不过,看在钱的分儿上,唐大财也不管那么多了,口里客气一番,心里却毫不留情地收下了。
没过几天,唐大财就坐不住了,迫不及待赶到牛市坝,想一睹究竟。唐大财在周继发的陪同下,把牛市坝的十口井一一看过。每到一口井,看到的可不是当初自己制造的假象了,而是真真切切取卤的繁忙景象。唐大财好生奇怪,但又不好开口问。
五天后,唐大财一个人再次去了一趟牛市坝,悄悄暗查,发现景象依然,这哪里还有假?
【成语】: 釜底抽薪
【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锅。薪:柴草。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暗渡陈仓的故事:
【成语】: 暗渡陈仓
【拼音】: 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百丈竿头的故事:
【成语】: 百丈竿头
【拼音】: bǎi zhàng gān tóu
【解释】: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一、人物身份象征
(一) 女孩 :新娘
“狼外婆”型民间故事蕴含丰富的原始婚俗遗留, 即抢婚。姐弟二人从家出发, 携带礼物探望外婆, 其礼物象征古代女子婚嫁时娘家给予置办的嫁妆, 俗称陪嫁品。按照古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俗观念, 男女双方的年龄一般要符合惯例的婚龄, “女子十六而嫁, 男子二十而娶”, 而故事中小女孩正值妙龄少女时期, 处于青春阶段, 因而她的年龄完全符合古代女子婚嫁的规定, 即一位待嫁新娘的身份象征。
(二) 仪式 :抢婚
1、伪装符号
大灰狼半路杀出, 哄骗姐弟二人, 其背后的文化遗留是古代婚礼程序中的抢婚程序, 此时的抢婚早已不是原生态的抢婚, 而是婚礼扮演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大灰狼具有暴力、血腥的特点, 也正好符合原始抢婚的场面, 大灰狼的形象象征男方家人朋友在抢婚中的帮忙人员, 他们以暴力或欺骗的方式来完成抢走新娘的任务。
2、面具结构
那么为什么以灰狼形象出现呢?其实这是一种伪装的手段, 几千年来灰狼给人留下了凶恶、残暴和狡猾的沉淀印象, 并且包含着恐吓和威吓的成分意义, 所以男人们伪装成大灰狼期望抢婚任务能顺利获得成功, 这种面具式的装扮寄于在男权社会人们急切求偶的心愿。面具式的伪装其实是原始婚俗中抢婚时的化妆遗存, 这样, 不容易被对方立马识破男方身份, 方便行动, 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增加成功的概率, 大灰狼具有符号性质的人类学意义。
例如, 在《乐府杂录》所记述, 兰陵王长恭虽有万夫不当之勇, 但长得很秀气, 不足以威慑敌人, 于是, 刻了一副狰狞可怖的面具, 临阵戴上, 其扮相是“衣紫, 腰金 , 执鞭”, 戴面具, 创造出一种狰狞的面孔, 令人恐惧。《后汉书 . 礼仪志》载 :“方相氏黄金四面, 蒙熊皮, 玄衣朱裳, 执戈扬盾。”可见, 抢婚中的伪装是对古代傩戏的模拟, 这是一种由简化的戴面具的附体形式过渡来的化妆形式。
(三) 青春消逝
在“狼外婆”型故事中, 还有一个不容被忽视的人物即弟弟这个角色, 那么这个人物角色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弟弟角色标志着小女孩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故事中, 姐弟俩一起来看望外婆的故事情节, 揭示的文化内涵是小女孩在婚嫁时正值花样年华, 青春无限好。但故事中弟弟后来被大灰狼吞吃掉, 丧失其性命, 寓意小女孩成家之后, 被生活所牵累, 逐渐憔悴, 渐失容颜。由少女——少妇——农妇, 说明了女子青春短暂, 很快流逝, 犹如昙花一现, 但又无可奈何, 女人间普遍存在“黄脸婆”的心理恐慌, 所以弟弟在故事中扮演“动态的时间”角色, 以失去的生命象征逝去的青春年华, 弟弟是女孩青春消耗的符号。
二、外婆:归属
(一) 外婆隐称
为什么是前往外婆家?而不是其他亲戚, 比如奶奶、阿姨和叔叔家呢?这其中也蕴含着特殊的婚姻习俗内涵。古代家庭的组合方式大多是联合式家庭 (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 所以通常会形成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族, 即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 所以故事中外婆家其实是现实中舅家的隐称。该类型的故事中出现三位女性身份, 分别是女儿——母亲——外婆, 母亲的角色是联姻的暂时过程, 是实现两个家族建立姻亲关系的重要媒介, 她的女儿最终还是要回归她的娘家, 即所谓的“归”。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归”的解释“归, 女嫁也, 从止从妇”;清朝段玉裁对古文字“归”的解释, 皆云“妇人谓嫁归, 此非妇人假归名, 乃凡还家者假妇嫁之名也”。所以在古代女子出嫁称呼为归, 在故事中外婆家寓意婆家, 是女子一生真正的归属, 所以舅妈其实是婆婆的隐称。这种亲属称谓制度反映了早期环形婚姻缔结的方式, 正如摩尔根指出 :“每一种亲属制度表达了该制度建立时所存在的家庭的实际亲属关系, 因此, 它也就反映了当时所流行的婚姻形态和家族形态。”亲属制度是婚姻家庭形式的反映或记录, 但它并非短时间内形成的。
(二) 环形婚补偿
许多民族传统上实行的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之间轮转交换妇女, 叫做环形婚, A宗族把妇女给B宗族, 而B宗族把妇女给C宗族, 而C宗族又把妇女给A宗族。在这种系统内部, 一个妇女只能用另一个妇女来“偿还”。
姑妈的女儿还舅家, 姑家与舅家开亲在古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这便是民间常见的表亲婚, 例如民间的一些俗语“姑妈女, 顺手娶, 舅舅要, 隔河叫”;“亲加亲, 辈辈亲, 打断骨头连着筋”。在古代舅方嫁出一个姑娘到姑方, 姑方必须回嫁一个姑娘作抵, 如果这一代无法回嫁, 也应在下一代把姑娘嫁给舅方 ;即便舅方这一代没有或者没有相当的匹配对象, 姑娘出嫁所得的彩礼通常要全部归属舅方。倘若双方都有可匹配的对象, 而姑方的姑娘不嫁给舅方却嫁给他人, 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婚姻纠纷, 即舅方要对姑方和她的亲家进行报复, 甚至允许任意夺取他们的动产。
摩尔根认为 :“家庭表现为一种能动的要素 ;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 而是随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本身也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进展。最后脱离一种形态进而进入另一种较高的形态。反之, 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 它把家族每经一段长久时间所产生的进步记录下来, 并且只是在家族已经急剧变化了的时候, 它才发生急剧的变化。” [1]由此, “外婆”的亲属称谓可以反映古代环形婚存在的印记。
三、姐弟关系:血缘家庭
另外, 姐弟俩的特殊关系又有另一种解读模式, 即血缘婚, 是同一辈之间的男女既为兄弟姐妹, 也互为夫妻。人类先是实行集团内群婚, 然后才是集团外婚。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缘婚, 后者通常称之为氏族外群婚, 恩格斯所说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家庭一定是存在过的, 因为它所表现得血缘亲属等级只有在这种家庭形势之下才能发生 ;同时, 家庭后来的全部发展, 也使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 因为这种家庭形式的存在作为必然的最初阶段。”[2]在这一类型故事中, 姐弟俩人一起外出, 形影相随, 其实是血缘家庭的写照, 马克思曾说过 :“在原始时代, 姊妹曾经是妻子, 而这是合乎道德的。”[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与文化形态也相应地成熟, 对事物与社会、对自然与自己的认识也得到提高, 尤其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在自然选择的婚姻前提下, 人们开始意识到血缘婚的弊端, 造成生育的低质量, 为了改变部落氏族有效的繁衍问题, 早期人类把婚姻的着眼点从家庭内部的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转向氏族外部, 这是人类婚姻社会形态一次伟大的进步, 更是一次了不起的“发明”。
在“狼外婆”类型的故事中, 姐弟俩关系变成姐弟与外婆关系的过程, 反映了由族内婚到族外婚、血缘婚到抢婚的婚姻形态的变化。因为人们意识到姐弟通婚属于乱伦, 逐渐的确立与其他族群、家族建立某种婚姻关系, 取代血缘婚, 而姑舅表婚属于另外一支家族, 不仅可以改变兄弟姐妹之间乱伦的尴尬家庭组合, 而且巩固两个家族间的关系, 形成一股家族社会势力。
四、浪漫情怀的想象
该类型故事的结尾也颇有内涵, 小女孩用自己的聪敏才智从灰狼魔爪中逃出, 得以侥幸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象征女子嫁入夫家不堪生活的重负, 忍受凌辱, 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 从婚姻围城中挣扎出来, 打破不平等的婚姻枷锁, 此种结局是劳动大众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用自己的想象编织出小团圆的结局, 寄予人们对女子卑微命运的同情, 希望她们能够化险为夷, 走出束缚, 追求自己的幸福婚姻。但是这只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向往, 而向往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无能为力的幻想, 在过去女子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婚姻自由, 她们处于被动地位, 在夫权社会, 女子是没有说话声音与权力的, 喜剧性的结局表达的是纯主观性的某种幻想与联想。“狼外婆”型故事从微观角度来说, 用象征手法演绎了古代女子一生恋爱、婚姻的悲剧命运 ;从宏观角度来看, 折射人类社会婚姻形态的历史轨迹与婚姻制度。
摘要:本文通过从抢婚的角度对经典“狼外婆”型民间故事进行细致的分析, 重点分析女孩, 弟弟, 外婆等人物形象、身份象征以及姐弟关系所隐喻的婚姻形态的变化, 从而揭示其独具一格的人物符号与原始婚俗的遗留, 阐述抢婚给女子所带来的不幸与影响。
关键词:外婆,姐弟,抢婚,血缘婚,族外婚
参考文献
[1]摩尔根.古代社会[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1.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据史料记载,项橐(公元前494~482年)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袁家庄,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这里离日照市大约80多里。
关于项橐的身世有不同说法:一是贵族子弟。史料记载,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二是农家子弟。据说项橐的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是母亲在尔崮山砍柴时生下的,脐带还是用茅草割断的。三是学童说。这种说法多见于唐朝以后,以其为书院学校就读的学生。四是老子学生说。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
遗憾的是,项橐12岁便夭折,其死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被孔子学生杀了,有的说他是被诸侯杀了。
孔融 得罪曹操
孔融是三国前期的神童。《三字经》里记载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10岁的时候,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李膺。李膺在官场上级别高,在文化界的名望高,家里的门槛自然也就高,一般人進不了门。孔融登门,给拦住了。孔融说:“我跟你家老爷是通家之好。”一个小孩儿,这么大的口气,看门人自然要去禀报老爷。李膺瞧了他半天,硬是没有看出站在面前的小孩是哪家相识的后生晚辈,便要孔融说明其中的缘故。孔融不慌不忙地说:当年我家老祖宗孔夫子,曾经向你家老祖宗李聃学过礼,互为师友,所以我们算是世交了。
孔融后来进入官场,做到北海太守。但他锋芒毕露,不甘居于人下,不懂得谦卑韬晦,经常发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论。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经常用自己的才华捉弄曹操。曹操禁酒,孔融就写了一篇《与曹操论禁酒书》,说什么尧帝爱喝酒才成为圣人。曹丕纳袁尚遗孀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孔融却多嘴多舌地说:“周武王讨伐纣王,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请教语出何典,孔融则不怀好意地说:“从当前的事情想当然推测的。”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但真正让曹操起杀心的,并不是孔融在这些八卦轶事上给他添乱,而是孔融经常发表一些反对曹操内政、外交、军事的言论。比如,孔融反对曹操北伐袁绍、乌桓,在曹操权力圈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羊之乱群,犹能为害”,曹操最终忍无可忍,决定除掉孔融,以绝后患。
孔融得罪手握兵权的曹操,满门被斩,还连累了两个同样是神童的儿子。
钟会 死于乱箭
钟会是三国晚期的神童。钟会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钟繇带着钟会、钟毓两人,去见皇帝曹丕。钟毓头一次见皇帝,吓得全身是汗,钟会呢,好像没事儿一样,从容得很。曹丕问:“钟毓啊,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啊?”钟毓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呢?”钟会学着他大哥的口气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钟会后来做到镇西大将军,与邓艾一起灭蜀。灭蜀后,钟会想利用蜀地残余势力割据叛乱,被乱箭射死。
钟会作为“官二代”贵族子弟,能够有机会接触皇帝曹丕,再因为一两句小聪明的话得到皇帝的欢心,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这样的人,智商高,但太狂妄,缺少远见和谋略,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钟会因为姜维几句煽动的话,就想造反做皇帝,不知道这是对方的反间计,最终死于非命。
诸葛恪 四面树敌
诸葛恪是东吴的神童。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孙权喜欢捉弄手下。一次宴会,孙权让人牵了一头驴,在驴脸上写上“诸葛子瑜”4个字,讥讽诸葛瑾的长脸。在大笑声中,诸葛恪取来笔又加上了两个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众人由大笑变为惊叹。
童年时期的诸葛恪,老是戏弄张昭。有一回,一群白头鸟栖息在宫殿前,孙权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说是白头翁,张昭认为这是讽刺他,让小诸葛恪找一只白头母。诸葛恪说:“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请老先生给我找一只鹦父来。”于是,坐中皆欢笑。诸葛恪让大家嘲笑张昭,这种大笑,很让人不快。有一次饮宴,孙权命诸葛恪把盏,酒到张昭面前,这位大权臣就是不愿意喝,说这不是养老的礼节。孙权有意考验诸葛恪,让他劝酒。诸葛恪来到张昭面前说道:想当年,姜尚90岁了,还带兵出征,也不说一句老字。现在打仗时你在后面,喝酒时,你在前面,这怎么不是养老的最好方式?张昭无言以对,只好喝下了这杯酒。
张昭因曾经主张投降曹操,所以不太为孙权喜欢,但他毕竟是孙策时期的大佬。“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郎”。
俗话说,童言无忌。但神童长大了,变成大人物,还是出口伤人,就令人讨厌了。诸葛瑾就曾经评价儿子:“此子非保家之子。”诸葛亮也认为他的这位侄子锋芒毕露,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诸葛恪长大后,接替陆逊掌握兵权。他在官场上威望尚浅,却急于立军功,可惜北伐屡败,吴军死伤惨重,其威望还没树立起来,就彻底栽了下去。东吴“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在官场上缺少能镇住人的威望是非常致命的,首先大家都不服你,你的命令不再有权威性,离倒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为诸葛恪在官场上威望太浅,由他来做首辅,大多数人是不服气的。雪上加霜的是,诸葛恪北伐失败后,依然在官场上耀武扬威,整个东吴官场无不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民之多怨,众之所嫌”。诸葛恪仅仅当了一年的首辅,就把东吴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全都得罪了,甚至连皇帝孙亮都受不了诸葛恪。等待诸葛恪的只能是无情的毁灭。
诸葛恪后来被其轻视的武卫将军孙峻联合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孙亮 密泄身亡
nlc202309081415
孙权的小儿子孙亮,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一次,孙亮在吃生梅,遣宦官到宫内的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便问管仓库的官吏说:“宦官从你这儿拿过蜜吗?”回答说:“他来求过蜜,我不敢给他。”宦官不服,左右的人请求交监狱官判断,孙亮说:“这很容易弄清楚。”就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里外应该都是湿的;现在外面是湿的,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做的事!”宦官于是叩头认罪。
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八月,71歲的一代枭雄孙权病逝,皇太子孙亮名正言顺地登基。不过此时孙亮只有9岁,还没有能力主持朝政,根据孙权的遗诏,由大将军诸葛恪全面辅政。继诸葛恪之后的两任首辅大将军孙峻、孙綝,个个飞扬跋扈、蛮横难缠,从来不把孙亮当回事。这时的孙亮,更类似于同时代的傀儡皇帝曹芳,他们都是权臣手上的玩物。孙峻还好一些,至少他还知道给予孙亮一点最起码的尊重,而且孙峻执政时间并不长,只有3年。孙亮真正的噩梦来自于孙峻的堂兄弟孙綝。按辈分,孙亮还是孙綝的堂叔,但孙綝眼中只有权力而没有堂叔。
如果孙亮年幼弱不更事,小皇帝和权臣之间还能相安无事,但随着孙亮慢慢长大,他想收回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就和孙綝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孙亮是15岁时亲政的,从那之后,孙亮就开始找孙綝麻烦,“綝所表奏,多见难问”。孙綝由此大惧。
孙亮毕竟年轻,政治经验太浅,知进不知退。他没有考虑到,自己对孙綝步步进逼,有可能把敌人逼得狗急跳墙。
孙亮密谋诛杀孙綝,把绝密的除奸计划泄露给了皇后全氏,可皇后的母亲却是孙綝的堂姐,岳母出卖了他!孙綝抢先下了手,吴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亮被愤怒的孙綝当场废黜,贬为会稽王,另立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
两年后,无权无势的孙亮因为受到了六哥孙休的猜忌,被贬为侯官侯,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区。孙亮在绝望之下伏剑,时年仅18岁。
神童命途多舛,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两点是:一,出名太早,少年得志,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上下左右的关系,把世界上的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二,神童得势太早,聪明外露,不知道隐藏,更不知道尊重领导和前辈。像孔融多次冒犯曹操,诸葛恪多次侮辱张昭,最终因树敌过多,被血腥报复。总之,许多神童智商虽高但情商却很低。
【古代关于银杏树的故事】推荐阅读:
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10-20
关于励志的古代名人小故事10-06
关于古代建筑的作文12-05
关于描写古代美人的古风句子06-09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07-19
古代修德的故事09-12
古代师德师风的故事06-24
古代外国诚信的故事09-10
古代历史名人的故事07-06
中国古代经典的母爱故事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