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烟花作文(共3篇)
在灵柩出门的那天,他们在路边放烟火。我抬头看着它们,他们原本该有的绚烂在强烈的阳光下褪去所有色彩,什么都看不见,只有一屡青烟孤单的证实了它的存在。
其实我们都是白日绽放的眼花,只有青烟相伴。
我们都是极其敏感的人,也是容易受伤害的人,渴望关爱,却害怕接踵而来的伤害,因为总是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干脆自己伤害自己。我们的灵魂漂泊在空气里,没有氧气,他们头昏脑胀,这样暴露在空气里,旖旎而苍凉。
我们的感情总是拥有很多的不安和无奈,无论谁对谁都没有太多的表示,所以只是让我越来越觉得不安。我只想开始好好的生活了,可是我越来越惶恐,或许我天生就是个不安定的人。遇上她只会让我快乐一会,然后重又走进万劫不复当中,我觉得我只是经历太多的人心的苦难,不敢再把自己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也许我们都一样,太过于沉溺自己的世界,明知这样,却打死也回不来。
翻看曾经的记录,她说和我在一起很幸福很快乐,于是我就想哭,我天生就不是一个快乐的人,我怎么给的起她幸福呢?
下午看到了我好久都没有见过的朋友,我一边咳着,心里一阵阵的痛。曾经看到她是我的一剂良药,我会像湖水一样心神宁静,什么都不想,只想好好活着,不要快乐亦不要痛苦,可是今天,莫名的心痛了。良药,是罂粟的那种,但是现在,也许是药效褪了,曾经有过的梦幻退了,只剩下梦醒时的无助与无奈。梦终究是梦。
曾经有一个很爱我的人,可是对于她的爱,我总是有一种想要退缩的感觉,我的心里甚至有些恐惧,我只想逃离。
后来我看了一篇朋友为我写的文章,他对我说“你真让我心疼”再后来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要再分离,因为她也让我心疼。可是当她发信息告诉我时,我知道我们又弄疼了彼此,我感觉到她就要从我的指间滑过,比风更无声。
因为我们是同样尖锐而敏感的人,这样即使我们再小心翼翼的珍藏彼此,为彼此心疼,我们也仍避免不了分离的结局。因为当一切来临时,我们都期期艾艾,不知该怎么分担。
可是你也更让我心疼,因为你的故事一定比我的还要多,,也一定更加疼痛。
我曾经以为自己已经为世人改变了,变快乐了。可我终究还是没有变,我还是我,一个沉湎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爬出来的我,自私的我,阴郁,悲观,只有拥有回忆和幻觉。
他们只是改变了我一时的心情,真实的我还是原来的那个。
可是我们是什么?
不仅仅是白日烟花!
一、做“白日梦”,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作文难, 难作文“, 这几乎成了大多数学生的通病。每当语文老师把“文题”写在黑板上时, 学生总是唉声叹气, 抓耳搔腮, 皱额锁眉, 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问他们为何如此怕作文, 他们总是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一句难。”总是让你哭笑不得。他们总是苦于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无情可抒。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还是他们真的腹中空?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 作文是学生思维能力及思维过程的文字表现。如果把作文比做一个人, 那么, 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 语言是作文的衣着, 材料是他的骨肉, 思维是血液, 想象则是搏击血液畅流的心脏。
要血液流动得好, 就要心脏强壮有力。要使自己的思维发达, 思路通畅, 必须有很强的想象能力。
这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的第一单元作文, 主题是《色彩》, 习作要求是:观察一个地方, 写写它的变化 (我指导的是第一个习作要求, 还有一个是:生活中哪些颜色有特殊的作用?写一写。) 这天, 我走进课堂后, 绝口不提作文的事。而是问他们喜欢做梦吗?学生满心欢喜地大声说喜欢, 有的还跃跃欲试要说梦。我告诉他们, 今天的梦是白天做的, 名字叫“白日梦”, 学生们面面相觑, 满脸狐疑。我让学生闭上眼睛, 随着我的语言想象:“迷人的秋天姗姗而来, 自然的调色师尽情渲染, 为我们带来了色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同学们, 梦里我们来到了田野, 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我让同学们睁开眼, 在本子上记下看到的东西和它的颜色, 只写单个词, 一行只写一样。写好后我又让他们闭着眼, 随我继续做“白日梦”:“梦里, 我们穿过田野,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果园, 果园里……”我的话还没说完, 学生们纷纷睁眼说:“红的苹果”、“紫的葡萄”……我让他们空两格 (等交流时补充其他景物用) 后写下刚看到的。后来我又带他们走进森林, 走过草地, 等等。梦把他们带进了大自然, 看到了秋天独特的景物特点, 是梦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放飞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我问他们做“白日梦”开心不, 收获多不, 他们个个喜笑颜开。我想, 我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
二、说“白日梦”,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与写作息息相关。许多文坛泰斗其实都很注意口语表达, 叶圣陶就说过, 写作和说话其实是一回事, 只不过“写作”慎重了些, “说话”随便了些。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有直接的关系。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起步。我们知道, 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会去做, 而且会努力做好。通过刚才的铺垫, 我刚说说梦,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表现自己。我因势利导:“同学们梦里的景物定是多种多样的, 色彩一定也是光彩夺目的, 但我们不能面面俱到, 样样都写, 我们要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 并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才能把你的梦说精彩。请同学们看看你的梦, 仔细想想用什么方式把它们说好, 也可拿笔标记。”我给了他们五分钟的时间做准备, 然后全班交流。这个说的过程我安排了三个步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步, 挑着说, 这是针对作文水平中等的一个训练环节。是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来说, 这景物是学生刚才准备好的。
第二步, 即兴说, 是针对作文水平拔尖的一个训练环节。是由某一个学生临时说出一种景物, 另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即兴说话, 这是“说”的最高要求。
第三步, 背着说, 这是针对作文水平较差的一个训练环节。要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将自己要说的内容全背下来, 轮到自己说的时候, 就“依样说瓢”。
当然这些环节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参加, 这样训练, 学生个个出口成章:
“金黄的稻谷笑弯了腰, 阳光照射下, 仿佛铺了一地金子。
稻田边的小草有的枯黄了, 有的还是绿油油的, 有的却变红了, 它们一起给大地公公穿上了一件五彩衣。
红彤彤的苹果笑红了脸。
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像高贵而时尚的宝石, 美丽极了。
树叶从树上纷纷落下, 好像漫天的蝴蝶, 在天空中飞舞着。
……”
这样的说话不同于平时说的无聊闲话, 当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景物以自己的语言把它讲出来, 讲给别人听时, 就是进行了文字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更是一个写作积累的过程。
三、写“白日梦”, 下笔如有神。
有了“做梦”和“说梦”的铺垫, 学生不再害怕无话可说了。秋天的景物和色彩, 他们已经成竹在胸。但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样样好, 学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又告诉他们写作文是要有所取舍, 要选择最能突出秋天特点的景物写, 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 可以是时间的变化, 可以是地点的转移。接着我就放手让学生写了。这次作文收上来了, 我发现优美句段一段比一段精彩:
“马路边, 金黄的桂花已经飘出淡淡的清香;翠绿的树叶枯黄了, 铺满了道路。这些都代表着秋天已经来临了。你看这边, 菊花争芳斗艳, 红的如火, 粉的似霞, 白的似雪, 美不胜收。瞧那里, 柿子树上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 简直就像大大小小的红灯笼。”
“庄稼地里的玉米, 像列队的士兵, 一个个牛角似的玉米棒, 龇牙咧嘴地吹着胡须。金黄的稻谷笑弯了腰, 阳光照射下, 仿佛铺了一地金子。豆荚胀鼓鼓的, 金色的太阳一晒, 那晶莹的豆宝宝们就‘劈里啪啦’从豆荚中顽皮地蹦跳出来。”
……
以“梦”为载体, 这次作文指导空前成功。以往作文时惜墨如金的后进生这样写道:“秋天的橘园真美啊!一排排橘子树上挂满了橘子, 黄澄澄的, 藏在绿叶底下, 微风拂过, 若隐若现, 似乎是调皮的孩子在捉迷藏。”真让我意想不到。
从此以后, 我的作文课与“白日梦”结下不解之缘。我不拘泥于梦写景作文, 还把这“梦”做到其他作文题材上。写人记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情从梦里走来;想象作文中精彩的情节、绝妙的情景从梦里凸显;状物作文中物品一点一滴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梦里浮现。作文课, 我带着学生做着“白日梦”一路走来。学生不怕写作文, 我不怕教作文, 真是皆大欢喜。
不朽名作《月光奏鸣曲》展现的情景就是贝多芬的“白日梦”,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 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 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艺术往往给人是一种新的联想与想象性的画面, 每个人心中的情景都是不一样的。波光粼粼的湖面, 银色的月光 , 这些并不是贝多芬创作的源泉 , 贝多芬心里真正涌动的却是他和朱丽叶塔·圭查蒂恋爱后, 却又遭遇失恋的悲痛心情。在这种极度伤感的情绪之下, 当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内心的苦楚时, 我们不难想象他创作时的情感交织, 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东西, 只有在音乐中去表达它, 把它化作另一种方式去释放。
音乐中印象派大师的代表是德彪西, 经常与画家莫奈相提。而其实德彪西创作音乐要比印象派的莫奈稍晚一点。德彪西的音乐深受印象派手法的影响, 他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似有似无的氛围感受。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月光》都是典型印象派作品。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有种忽明忽暗的光影交错。印象派画家都着重于光与色的表现, 同样, 印象派的音乐家也是如此。德彪西的音乐不会去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 他本人也说 :“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他的音乐都是用飘忽不定的光影, 给听众造成想象中视觉的感受, 让听者自己去创造独有的画面感, 而不是将听众放在一个固定的故事框架中。《牧神午后》是为一个希腊神话人物牧神而创作的, 德彪西在创作《牧神午后》的时候也将自己沉浸在暖暖的日光中, 仿佛和牧神一样在如梦如幻的神话世界里穿行, 创作完成后, 他自己都说不上来那种感觉, 也许这种感受才是德彪西内心所向往的所求和神往的世界。
罗西尼创作的《猫的二重唱》, 歌词只有“喵”, 主题以猫为主, 来表现出猫的二重唱的内容。这首歌描述的是两只猫早晨起床后熟悉的场面, 但大多的歌唱家会把它演绎成一只老猫跟一只小猫的对比, 一个年轻貌美博得人们欢心, 一个年老色衰却不服气。而在罗西尼创作这首歌之前最著名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首演时并不顺利, 台下的反派们大喝倒彩, 使得台上的演奏员们胆战心惊, 男主角自弹自唱的吉他都弹断了好几根弦。突然一只猫跑上了台中, 成为了整场的主角, 赢得台下观众掌声, 人们说“猫儿都比他们唱的好听”。后来, 罗西尼就干脆写作了这首《猫之二重唱》来自嘲。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这首《猫的二重唱》的创作是作者情绪的宣泄和表达, 但现实不能满足他的这种欲望, 只好通过音乐的方式去释放。
近几年很火的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暮光之城》更是作者斯蒂芬妮·梅尔梦里带来的灵感。一位凡人少女和一个英俊迷人的吸血鬼男孩坐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谈情说爱。梦醒后, 梅尔被梦中情节感动不已, 又不好意思叫醒丈夫分享, 便拿笔写下梦中的故事。这个梦最终成了她第一部小说《暮色》中的一个章节。虽然一开始是晚上做梦的场景, 但在醒来之后这种梦境的场景被转化为了“白日梦”的幻想。梦只是思想的一个开端, 是作者构思的导火索, 而作者在下笔创作的时候, 就已经是“白日梦”的开始, 根据作者的联想及想象, 成功的创作了一部成功的小说, 受到了年青读者的喜爱。
在开篇我们讲到弗洛伊德把那些创作者看成了精神病患者, 事实上的确是这样, 他们跟精神病患者有着类似的地方。阿伯拉罕与弗洛伊德讨论后认为“早发性痴呆症的重要特征是:缺乏力比多发泄对象。”而创作者们同样受力比多的影响, 却很少有人真的成为精神病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 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发泄对象。比如, 画家的发泄对象可以是作画;音乐家的发泄对象可以是钢琴、歌唱、作曲;作家的发泄对象是文字等等。就像在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中》讲到“在正常环境中自我的力比多就可以顺利转化为客体力比多, 并且这可以再次回到自我之中”。
梦是思想的潜意识, 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是与“日间的余念”密不可分的, 而“白日梦”也是种潜意识, 但却有一个自我的认识, 是被压抑后形成的一种冲动, 在弗洛伊德里往往被说成是性本能的冲动, 就是力比多的释放满足。无论怎样的艺术创作都是作者用来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白日梦”。弗洛伊德讲到:“一个幸福人从来不幻想, 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 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 每一个幻想都是个愿望的满足, 都是一次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校正”。而创作也正是如此。
摘要:“白日梦”是人们的幻想, 是想象的产物, 白日梦实际上是愿望的满足野心和情欲的满足。而艺术家在创作时灵光的闪现就是意识和理智的放松, 造成这种无意识的产物, 也就是"白日梦"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