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施工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精选8篇)

施工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篇1

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项目地在你的公司注册地以外的地区,需在项目所在地国税进行预缴0.2%的企业所得税,然后在你公司进行企业所得税进行季度或者申报的时候进行抵扣。

第二种是,项目地和你的公司注册地相同,则只要在季度或者申报企业所得税就行了。

对于怎么计算,企业所得税目前有两种征收方式:

查帐征收与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

查帐征收:适用财务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按收入减成本费用后的利润找适用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对能够正确核算收入而不能正确核算成本费用的企业适用。

查帐征收与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关键是看你的利润率与核定应税所得率谁高,如果是利润率高,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就会少缴税,否则就会多缴税。

比如:你经营收入100万元,成本费用50万元,流转环节税金10万元,利润率为40%,假如核定应税所得率为25%:(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33%)

查帐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成本费用-流转环节税金)*税率=(100-50-10)*33%=13.2万元;

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核定应税所得率*税率=100*25%*33%=8.25万元;

两者相差4.95万元,主要就是取决于你的利润率40%高于核定应税所得率25%的原因。

施工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篇2

工资、薪金所得实行按月计征的办法, 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自2008年3月1日起, 工资薪金减除费用由1, 600元调整为2, 000元, 所得按每月定额扣除2, 000元或4, 800元, 就其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或= (每月收入额-2000元或4800元)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由于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中的各级距均为扣除费用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因此, 在确定适用税率时, 不能以每月全部工资、薪金所得为依据, 而只能是以扣除给定费用后的余额为依据, 找出对应级次的税率。

二、雇主为其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额的计算

在实际生活中, 有的雇主 (单位或个人) 常常为纳税人负担税款, 即支付给纳税人的报酬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所得) 是不含税的净所得或税后所得, 纳税人的因纳税额由雇主代为缴纳。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能以纳税人实际所得的收入直接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否则, 就会缩小税基, 降低适用税率。正确的方法是:将纳税人的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 即含税收入, 然后再计算应纳税额。具体分三种情况处理:

1、雇主全额为雇员负担税款。

应将雇员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后, 计算单位或个人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

(1) 应纳税所得额= (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 ÷ (1-税率)

(2)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 公式 (1) 中的税率, 是指不含税所得按不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公式 (2) 中的税率, 是指应纳税所得额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 见表1。 (表1)

现举例来解释上述公式具体如何运用:

例1:境内某公司代其雇员 (中国居民) 缴纳个人所得税。2008年10月支付给李某的不含税工资为4, 000元人民币。计算该公司为李某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解:由于李某的工资收入为不含税收入, 应换算为含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后, 再计算其应纳税额, 根据上述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4000-2000-125) ÷ (1-15%) =2205.88 (元)

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2205.88×15%-125=205.88 (元)

2、雇主为其雇员负担部分税款

第一种情况:雇主为其雇员定额负担部分税款。应将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后, 计算单位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雇员取得的工资+雇主代雇员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二种情况:雇主为其雇员定率负担部分税款。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应将第一种情况公式 (1) 中雇员取得的“不含税收入额”替换为“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 同时, 将公式 (2) 中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乘以雇主为雇员负担税款的比例, 从而将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单位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款。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 (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 ÷ (1-税率×负担比例)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现举例说明公式如何运用:

例2:某外商投资企业雇员 (外国居民) 某月工资收入12, 000元, 雇主负担其工资所得30%部分的税款。计算该纳税人当月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应纳税所得额= (12000-4800-375×30%) ÷ (1-20%×30%) =7539.89 (元)

应纳税额=7539.89×20%-375=1132.98 (元)

通过上述对例题的解析, 我们发现, 当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含税时, 一般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 而且公式的记忆难度也比较大。那么, 有没有更简单一些的计算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三、不含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简化计算方法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含税工资薪金还是不含税工资薪金, 每一距级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都是一样的, 例如,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的这一距级, 对应的税率都是10%, 速算扣除数都是25。正是基于这样的发现, 因此, 我们对以上的公式进行整合和推算, 得出以下简单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这一类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1、雇主全额为雇员负担税款

应纳税额=[ (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 ×税率-速算扣除数]÷ (1-税率)

仍以例1为例, 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如下:

应纳税额=[ (4000-2000) ×15%-125]÷ (1-15%) =205.88 (元)

2、雇主定率为雇员负担部分税款

应纳税额=[ (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 ×税率-速算扣除数]÷ (1-税率×负担比例)

仍以例2例, 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如下:

应纳税额=[ (12000-4800) ×20%-375]÷ (1-20%×30%) =1132.98 (元)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不含税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的一般计算方法和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是, 一般的计算方法必须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要把不含税的换算为含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然后才能计算出应纳税额;而简化的计算方法一次就可以计算出应纳税额。注册税务师税法的考试题量大、时间紧, 有了这些简化的计算方法, 更能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工作实践中有许多发现的机会, 让我们的工作变得简单而又主动, 我们可以在征管实践和稽查工作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发现, 不足为谋, 仅供探讨。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法 (Ⅱ)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1.

施工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篇3

关键词:存货计价方法;企业所得税

一、存货计价方法对本期利润和应纳税额的影响

(一)物价上涨:例1:华煜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B商品的购销情况如下:期初结存100万件,单价10元。2月7日购入200万件,单价12元。2月11日购入250万件,单价14元;销售300万件,单价16元。2月20日购入180万件,单价20元;销售200万件,单价22元。

A.先进先出法:销售成本=100×10+200×12+200×14=6200(万元);销售收入=300×16+200×22=9200(万元);销售利润=9200-6200=3000(万元);应纳所得税额= 3000×25%

=750(万元)

B.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平均单价=(100×10+200×12+250×14+180×20)/(100+200+250+180) =14.38(元);销售成本=(300+200)×14.38=7190(元);销售收入=9200(万元);销售利润=9200-7190=2010(万元);应纳所得税额=2010×25%

=502.5(万元)

C.移动加权平均法:2月11日结存存货单价=(100×

10+200×12+250×14)/(100+200+250) =12.55(元);2月20日结存存货单价=(250×12.55+180×20)/(250+180)=15.67(元);销售成本=250×12.55+200×15.67=6271.5(元);销售收入

=9200(万元);销售利润=9200-6271.5=2928.5(万元);应纳所得税额=2928.5×25%=732.125(万元)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得出的销售成本、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应纳所得税额都不一样。总的来说,期末存货变化大小与销售成本相反,与利润相同,进而影响企业应纳所得税额;(2)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利润最高、应纳税额最多,这是因为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后入库的存货成本高于先入库的存货成本,使用先进先出法的话,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就会低于结存存货的成本,减少了企业本期的销售成本,增加了本期利润,进而增加了本期应纳所得税负担;(3)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利润最低、应纳税额最少,这是因为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物价上涨后的存货成本会提高物价较低时的存货成本,所以存货的本期发出成本会升高,减少了企业本期的利润,进而减少了本期应纳所得税负担;(4)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处于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之间,这是因为移动加权平均法时,每购入一次存货都要计算加权成本,所以物价上涨时对前期发出存货成本的影响不是很大,企业本期利润较高、应纳所得税额较多,而后期发出存货成本随之升高,企业本期利润较低、应纳所得税额较少。从长期来看,对企业利润和应纳所得税的影响就处于以上两种方法之间。

(二)物价下跌:例2: 华煜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B商品的购销情况如下:期初结存100万件,单价20元。2月7日购入200万件,单价18元。2月11日购入250万件,单价15元;销售300万件,单价21元。2月20日购入180万件,单价12元;销售200万件,单价16元。

A.先进先出法:销售成本=100×20+200×18+200×15=8600(万元);销售收入=300×21+200×16=9500(万元);销售利润=9500-8600=900(万元);应纳所得税额= 900×25%

=225(万元)

B.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平均单价=(100×20+200×18+250×15+180×12)/(100+200+250+180)=15.77(元);销售成本=(300+200)×15.77=7885(元);销售收入=9500(万元);销售利润=9500-7885=1615(万元);应纳所得税额=1615×25%

=403.75(万元)

C.移动加权平均法:2月11日结存存货单价=(100×

20+200×18+250×15)/(100+200+250)  =17(元);2月20日结存存货单价=(250×17+180×12)/(250+180)=14.91(元);销售成本=250×17+200×14.91=7232(元);销售收入=9500(万元);销售利润=9500-7232=2268(万元);应纳所得税额

=2268×25%=567(万元)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利润最低、应纳税额最少,这是因为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后入库的存货成本低于先入库的存货成本,使用先进先出法的话,发出存货的成本就会高于结存存货的成本,增加了企业本期的销售成本,减少了本期利润,进而减少了本期应纳所得税额;(2)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利润最高、应纳税额最多,这是因为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时,每购入一次存货都要计算加权成本,所以物价下跌时对前期发出存货成本的影响不是很大,而后期发出存货成本随之降低,企业本期利润较高、应纳所得税额较多;(3)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在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之间,这是因为物价下跌后的存货成本会降低物价较高时的成本,所以存货的发出成本会降低,增加了企业本期利润,进而增加了应纳所得税额。

二、对企业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建议

选择适合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用任何一种存货计价方法都很难满足所有要求,最适当的方法就是以企业所在的角度和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来做出具体的选择。又由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改变,所以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要根据本企业的行业性质、经营目的、财务状况、纳税筹划和市场物价波动、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慎重考虑。最适合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来说才是最好的方法,才能够达到自身的目的从中获益。因此,企业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全面以选择适当的存货计价方法。

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来看,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相对减轻纳税负担,从而达到延缓纳税的效果;在物价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采用先进先出法;在物价上下波动时,价格涨落幅度较大,可以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价格涨落幅度不大的话,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从而避免因企业应纳税额上下波动影响到资金周转和其他经营活动。对处于享受减税免税期间的企业,取得越多的利润就能获得越多的免税额,那么选择先进先出法就能获得更多利润。处于征税期时,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

综上所述,企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具体问题,作出有利于企业的选择,从而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使之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 2012:39-85.

[2] 王亚明.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商业企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3,(13):8-11.

[3] 徐亚非.浅论中小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J].企业导报, 2013,(3):56-57.

施工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篇4

在用excel计算工资个税的时候,很多是用if语句来设计公式的,公式冗长,易出错,不好调整,用MAX公式要简单和简短很多。

1、减除额3500元的公式:

=ROUND(MAX((M5-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0),2)

2、减除额5000元后的公式:

=ROUND(MAX((M5-5000)*{0.03;0.1;0.2;0.25;0.3;0.35;0.45}-{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0),2)注:

公式中M5是工资表中用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过渡单元格(根据实际修改)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工资收入金额-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

1、Max()函数是求括号内的数的最大值。

2、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大括号{}内的数,是个人所得税税率,以及速算扣除数。

3、在EXCEL中,使用{}表示数组公式

(M5-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表示:

(M5-3500)依次与大括号内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相乘,所得数后依次减去后面大括号的速算扣除数,然后得出一组数据。

例如,M5=5000,即(5000-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 =1500*0.03-0,1500*0.1-105,1500*0.2-555,1500*0.25-1005,1500*0.3-2755,1500*0.35-5505,1500*0.45-13505 =45,45,-255,-630,-2305,-4980,-12830

4、通过Max()函数可知,如果5000最高缴税额为45元。

违法所得金额计算方法质疑 篇5

对于什么是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如何计算,近来各级媒体对此有不少讨论,许多人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和见解。对这个问题,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过去的司法解释甚至还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如最高人民检察院1993年12月1日在《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立案标准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的批复》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明确“违法所得数额”的含义和计算标准问题,对于保证执法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医药报》曾于2003年11月29日法治天地中的各抒己见对违法所得的计算方法展开了讨论,有“不应扣除成本说”、“区别对待说”和“扣除成本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年第二期也发表了浙江省金华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陈向阳同志的《药械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如何界定?》一文,但陈向阳同志一文基本上与安徽润天律师事务所李利同志撰写的《部门利益与法制统一—部分药监部门对“违法所得”数额计算方式质疑》(http://,发表于2005年8月29日)文章一致,大多内容雷同。笔者对“违法所得”金额计算方法认同不应扣除成本说,以下谈谈几点粗浅的见解,望批评指正。

一、关于不应扣除成本说。该种观点主张违法所得按违法销售收入计算。主要依据有最高人民检察院1993年12月1日在《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立案标准的规定》(高检发研字〔1993〕12号),其中第二条规定:“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违法所得(即销售收入,下同)数额达到下列标准的,应予立案„„”,而“销售收入”实际上就是“销售金额”,因而该规定认同违法所得就是违法销售收入。在药品行政执法过程中,1989年《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颁布后,卫生部发布的《关于〈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有关名词解释》中说明的违法所得“系指上列条款所述的违法活动中牟取的全部营业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卫生部于1992年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规定(暂行)》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违法所得系指违法活动中牟取的全部营业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由于该规定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第38号公布的《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取代,因而自然废止。但局令38号并没有对“违法所得”进行明确,笔者认为原卫生部的规定仍然具有参考意义。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关于“违法所得”含义的批复(浙食药监法[2005]40号)中明确:“绍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你局《关于‘违法所得’含义解释的请示》(绍食药监[2005]1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的‘违法所得’按照违法活动的全部营业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计算。特此批复。二○○五年七月三十日。”再如《农药管理条例》和对“违法所得”的解释是指违法生产、经营农药的销售收入。《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0号)第四十二条规定:本《实施办法》所称“违法所得”,是指违法生产、经营农药的销售收入。由于不应扣除成本说把违法收入全部没收,也有一定部门规章依据,且达到打击违法行为的目的。因此,不应扣除成本说更符合立法宗旨,切合药品执法实际。

二、关于区别对待说。持此观点的人主张对“故意生产、销售假劣药品,全部销售金额为违法所得给予的没收”,对“无过错销售、使用假劣药品问题”的,“可以只没收‘差价’部分”。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同一个行政处罚“术语”“违法所得”进行剥离,曲解成两个概念,不仅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也与我国的立法精神相悖,更违背了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和法律的严肃性,会造成执法的混乱和不公。

三、关于扣除成本说。在讨论司法解释的过程中,有人也主张违法所得数额就是行为

人非法获利数额。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的批复》中指出,“违法所得”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获利的数额。根据上述解释的精神,非法经营罪当中的违法所得,应当是指非法经营行为获利的数额。又如国家工商局1989年12月下发的《关于投机倒把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以进价和销价的差额作为违法所得。但是,这种观点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获利标准没有统一,执行较为困难。如果按获利额作为违法所得的计算依据,也就是说利润就是违法所得。那么是按照毛利润还是净利润计算?是按照经营利润还是销售利润计算?法律法规并没有明文规定。在财务核算中,会计成本的计算应该包括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组成(商业企业即进价),期间费用包括营业(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利润包括经营利润、营业(销售)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其中经营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营业(销售)利润=经营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营业(销售)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如果是净利润还应扣除企业所得税。因此,把违法所得数额理解为非法利润数额,既不符合立法原意,也不切合实际,达不到惩处违法行为的目的。同时由于利润的计算标准没有统一,各地对没收违法所得的执行标准也必然不一致,会造成执法不公之嫌。

其次,真实利润难以查实。由于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必然会影响对违法所得的计算。一方面药监人员对会计成本的调查,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相应权利。《会计法》第23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由于无法查清实际成本,因此难以真实掌握其实际利润。另一方面企业的成本计算存在多样性。如果按进价和销价的差额作为违法所得,其进价也没有真实入帐。有的企业(一般纳税人)为了达到减少了应交税款目的,故意增加进项税,从而虚增了进价,减少了利润;有的企业采取供货方返点的方式,入帐价格高于实际进价,这些返点转移了利润;有的通过虚增广告费、宣传费等形式提高成本。因此,扣除的成本是否能真实计算清楚直接影响到认定违法所得的准确性,从而影响执法的公正。

其三,缺乏公平合理性。还是用《中国医药报》2003年11月29日法治天地中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郭宇华同志举的例子,当事人花100元购进假药来卖,若尚未卖出,全部假药依法是必须没收的,则当事人100元的成本就不存在了;若他已售出一半收入80元,则余下未售出的药品依法没收,假如我们“没收违法所得”仅没收其“利润”,则只能没收30元,按此计算,当事人将假药卖出比尚未卖出便被查处的情况不仅少损失了20元,而且还赚了30元的孽利。既然100元收入是违法的,其成本也当然是违法的。因为100元的假药对人体不但没有治疗作用,还有害人体健康,那么100元的违法收入就必须全部没收。有人认为,销售假药可以通过供货者进行追偿,笔者以为这是两回事,不应混为一谈。何况假如假劣药品是从非法渠道购进的根本无法追偿。还有人认为,如果当事人在主观上明知其购进的是假劣药品,药监部门除了没收违法所得外,还可以按照《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对其处以罚款,以此来解决执法不公问题。对于没有将假劣药品卖出的可以少罚,对已将药品卖出的可以多罚,笔者认为理由不充分。《行政处罚法》第27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2、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4、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显然假药卖与不卖不是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必然条件,虽然假药卖出后对社会的危害要比未出售轻,从轻还是从重首先应看案件的性质,当事人是否有主观故意。如果是主观故意,即使未销售也从重处罚;如果当事人并没有主观故意,或者是从正规渠道购进,只要有充分证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速算扣除数 篇6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这就是说,个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与任职、受雇有关,不管其单位的资金开支渠道或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形式支付的,都是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课税对象。

现行方法

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扣除标准3500元/月(9月1日起正式执行)(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如下:

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含税级距

不含税级距

1

不超过1500元的

不超过1455元的

3

0

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超过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

10

105

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超过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

20

555

4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超过7755元至27255元的部分

25

1005

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超过27255元至41255元的部分

30

2755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超过41255元至57505元的部分

35

5505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超过57505元的部分

45

13505

二、奖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9号)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一)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二)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本条第(一)项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1.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有两种:

1、公式计算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个人所得税计算器

出版企业所得税筹划方法探讨 篇7

一、适用税率筹划

所得税税率是国家法定的, 但对于同一个行业, 企业会由于业务性质、所在地区、规模大小的不同而导致税率有所差别。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税率有四档:基准税率25%和三档优惠税率。税率筹划的思路是: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 争取适用低档税率;不满足条件的, 创造条件以满足优惠税率的标准。税率筹划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

(一) 针对处于文化转企改制时期的文化事业单位

为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第34号) , 规定从2009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该政策是对处于转制时期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给予的最大、最直接的税收优惠, 但只有5年的时间, 进行税务筹划的空间相对较小。因此, 拟进行转企改制的经营性出版事业单位应尽快转制为企业, 以最大限度地享受这一项优惠政策。

(二) 适用于出版行业的产业优惠政策

近年来, 出版行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密不可分, 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的出版和发行形式, 成为出版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为鼓励出版企业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第31号, 以下简称31号文件) , 其中规定: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相关领域内, 符合国家高科技企业认定办法的, 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出版企业, 在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税收优惠时, 首先要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 其次要提供企业的研发费用和支出账目、产品 (服务) 收入的审计报告, 以及知识技术证书、新技术的证明文件等。相关的报告要经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值得注意的是, 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 必须在未来3年中进行年检, 如果年检不合格则会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 就会失去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的待遇。因此, 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出版企业, 在取得新技术, 新产品时要及时向科技主管部门报备立项, 形成研发成果归档, 以保证出版企业顺利地持续享受该项优惠政策。

(三) 处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出版企业

新税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 可以决定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为中央与地方共同分享, 自2003年起, 中央与地方政府所得税收入分享比例为中央分享60%, 地方分享40%。因此, 处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可以减免属于地方分享的40%的所得税, 减免权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所在的人民政府。此项优惠政策还可以与新税法中“在我国境内设立不具备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居民企业, 应当汇总纳税”的规定相结合, 进行税务筹划。例如, 对于总机构在西部民族地区外, 分支机构在西部民族地区且经营业务良好的, 可以考虑将分支机构设立为子公司, 使子公司享受此项优惠;而对于总机构在民族地区, 需要在民族地区外设分支机构的, 就要选择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分公司, 使分公司与总公司合并纳税, 以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从而减轻总公司和分公司的纳税负担。

二、收入筹划

税法规定的收入为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从是否纳税的角度来划分, 可分为应税收入, 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出版企业日常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编辑出版收入和出版物销售收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当期实现的收入应在当期确认, 并结转相关成本。对收入筹划的思路是, 区分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延期纳税, 合法合理的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一) 不征税收入

不征税收入不纳入应税收入, 具体是指财政拨款、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属于财政性资金的收入。对于转制改革时期的出版企业, 不征税收入的优惠比较特殊。例如在《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7]第24号) 中就有以下规定:宣传文化企事业单位按规定取得的增值税先征后退收入和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收入, 不计入其应纳税所得额。因此, 出版企业应仔细甄别哪些收入属于不应税收入, 进行专户管理并按规定使用。

(二) 免税收入

免税收入指的是已构成应税收入但予以免除纳税的收入, 具体指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等。转制后的出版企业必定会在生产经营中涉及筹资、投资等金融活动, 利用金融活动也可以达到对所得税进行筹划的目的。出版企业对外投资时, 可以考虑选择符合条件的股票、债券直接投资, 也可以选择国债投资, 如企业可将闲置资金用于购买国债, 国债产生的利息收入可以免收所得税, 从而增加免税收入。

(三) 延期纳税

延期纳税并不是当期实现的收入推迟确认, 而是通过业务安排达到推迟实现收入的目的。例如发生的年底的大笔收入事项, 可以通过推迟销售事项的发生, 将应纳税额推迟到下期, 获得资金的占用时间, 从而增加节税收益。

三、税前列支费用筹划

税前列支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损失和亏损。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利用税前列支费用进行税务筹划, 是出版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的重点, 其筹划的空间非常大。

(一) 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

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与旧制度不同的是, 新制度并没有严格区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对于业务招待费,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的5‰”。

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筹划思路是: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 尽可能加大据实扣除费用的额度, 对于有据实扣除限额的费用应该用足标准, 直到规定的上限。首先, 出版企业可以设立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 在整个公司利润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费用扣除的收入基数, 从而增加扣除的限额;其次, 也可以通过严格区分业务招待费与会务费、差旅费, 使会务费和差旅费不计入业务招待费, 最大程度地加大扣除费用的额度, 从而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但是不能故意将业务招待费计入会务费和差旅费, 否则属于偷税, 造成税务筹划的失败;再次, 出版企业可以通过事先筹划, 将业务招待费与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直接进行合理地转换, 这种做法的前提是业务招待费与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两种费用一高一低时, 通过对出版企业事务的安排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二) 损失

出版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损失的发生, 比如固定资产盘亏、出版物因滞销导致的库存积压, 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等, 这些损失的发生不利于出版企业的发展。而为帮助出版行业顺利度过转制期,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31号文件中规定:“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 纸质图书超过五年 (包括出版当年, 下同)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 (含缩微制品) 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 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出版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可根据上述条款扣除呆滞出版物造成的损失, 但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 以后年度处置的, 处置收入应纳入处置当年的应税收入。一般而言, 呆滞物应在年末处理, 即要将损失留到年末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才能取得节税收益。另外, 企业在处理库存呆滞出版物时, 应注意把握是正常损失, 还是非正常损失。所得税方面, 如果确认为非正常损失, 则要按照财产损失申报的相关规定, 在规定日期之前向税务机关进行报批。

参考文献

施工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篇8

关键词:企业;纳税筹划;实施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针对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相关法律也有过多次的修改,可见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形势下所实行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既是我国在企业所得税法方面的典型案例,也为今后我国企业在税制方面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形势下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相关方法

(一)适时改变企业纳税筹划策略

目前中国各大企业纳税筹划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改变企业的注册地,二是企业自主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想办法变为假的外资企业,这个方法也是很多内资企业习惯采用的。

由于两税合并之后,企业所得税就实现了简税制和低税率,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也是明显的偏向于一些中小企业,无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与此同时,企业在采取纳税筹划策略的时候也要相应的改变思路,充分利用税法所赋予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特权,争取利用纳税筹划方法实现企业的飞跃发展。

(二)企业纳税筹划工作重心的转移

企业从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两税合并之前,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因此企业采取纳税筹划管理方法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税收。只是随着两税合并,企业纳税筹划工作的重心也会有所转移,其重要性也更加的凸显。

(三)强化企业的纳税筹划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纳税筹划减少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很多企业对纳税筹划的理解并不深刻,只是单方面的认为纳税筹划就是偷税,漏税,避税的一种表现。

针对企业错误认识的现象,更加应该强化企业正确的纳税筹划意识,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分析,明确纳税筹划对企业的积极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四)规范企业内部纳税筹划的相关工作

很多企业虽然对纳税筹划管理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它的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不过为了使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企业自身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办事,且不可以钻法律的空子,否则最终只会声名狼藉。

(五)加强和相关税法部门负责人的沟通

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工作之前都必须要对自身所处的税收环境有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有效开展纳税筹划工作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企业千万要注意在平时加强和相关税务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以便在重要的时刻得到更多的帮助以取得合作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避免走弯路。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综合衡量原则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目的是在受纳税约束的市场环境下使企业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的享受和行使。而综合衡量原则则是要求企业纳税筹划始终围绕着企业财务状况来进行。这也就使得企业的纳税筹划活动和企业的其他财务管理活动要相互制约。

因此也就会出现税少缴纳和税多缴纳的情况,整体上看企业的税负并没有得到减轻。只有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管理上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才能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适时调整原则

任何企业纳税筹划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法律环境下,以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为背景所量身制定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且还有不违法的基本特征。

纳税筹划给企业带来了不少利益,而企业要想长期获利,就必须要密切的注意税法的新变化。不论是在制定自身的税收计划还是借鉴他人有效的经验方法时,都要针对自身的情况适时进行税收计划的调整。否则“合法”就完全可能变成“违法”,而且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也就变成了偷税行为。

(三)成本效益原则

作为企业,除了关心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以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获利情况。只是很多企业面对巨额税收的时候,常常是入不敷出。而企业纳税筹划的出现无疑有效的帮助了企业减轻税收负担。

凡事有利亦有弊,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来减轻税负的同时,相关成本也在逐渐的增加。如企业在纳税筹划前需要进行必要的税务咨询,有时还需要聘用专业的税务专家为其策划等。因此,企业在纳税筹划时要进行成本和效益的分析,以此判断在经济上是否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企业纳税筹划的作用

企业纳税筹划一共有两种形式,一是少纳税款,二是延期纳税。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找各种生存的方法。而纳税筹划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它一方面能够救活更多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企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国家的税源,对企业和国家都有利,简直就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四、结语

根据会计核算中“收益与成本匹配”的原则,企业对巨额项目的投资不能一次性的被列入当期的费用,这就意味着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也会更多。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管理是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的。只是作为新形势下的产物,纳税筹划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翟继光.新税法下企业纳税筹划[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06.

[2]庄粉荣.纳税筹划实战精选百例[M].机械工业,2010.03.

[3]王国华,张美中.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01.

上一篇:月度总结考核会议议程下一篇:肌肉是怎样练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