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教案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命若琴弦教案

命若琴弦教案 篇1

课型:讲读课

教学类型:综合训练型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传达出的人生哲理,力求达到共鸣。

2.分析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传达出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个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就是史铁生,他曾经荣获“2002年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在授奖词中高度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

下面我们就进一步了解一下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经历过插队等一系列动荡,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因病至瘫,从此在轮椅上一坐就是30年。1998年疾病再次袭来,他几乎失去肾脏。他曾想过自杀,但最终找到了文学之路来解放自己。现在他一周要做三次透析,但他仍坚持写作,哪怕一天只写几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篇力作《命若琴弦》。

一、阅读课文,整理故事情节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

明确:瞎子师徒,弹琴说书。

2.他们在哪里弹琴说书?住在什么地方?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一片荒凉、偏僻的大山里。住在破败不堪的小庙里。1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3.为什么生活环境恶劣,整天奔忙劳碌,瞎子师徒却很快乐呢?他们兴致勃勃地翻山越岭、弹琴说书的动力是什么?

明确:奋斗目标。老瞎子的师傅在他的琴槽里放了一张药方,只要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取出药方去抓治好眼睛的药。小瞎子喜欢一个叫兰秀儿的女孩,对感情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4.他们的目标实现没有?

明确:没有。老瞎子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药方是一张白纸。兰秀儿嫁到了山外,小瞎子失恋了。

二、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整理思路,回答:

1.老瞎子的人生:

(1)老瞎子生来看不见,人生处于困境,但他有一个奋斗目标,因此过得充实和快乐。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陷入绝望,失去了活着的动力。阅读小说第七部分,划出相关句子,说一说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明确:

①环境描写:漫天大雪 天空灰暗 空旷沉寂 衰草瑟瑟

点拨:作者设计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是冬天,改为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好不好?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不好。环境描写渲染了苍凉、沉寂、萧瑟的气氛,烘托老瞎子悲凉、绝望的心情。

②动作描写:蹒蹒跚跚

点拨:老瞎子平时弹琴说书翻山越岭,应该习惯了走山路,这时走路为什么蹒蹒跚跚?

明确:蹒蹒跚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个动作表现出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老瞎子的精神和身体都不太好了。

③肖像、神态描写:骨头一样的眼珠 脸色骨头一样的苍白 面容憔悴 呼吸孱弱 嗓音沙哑

明确: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表现了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形容憔悴,精神绝望。

(2)老瞎子一度精神崩溃,但最终走出了绝望的深渊,他经历

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阅读第七、八部分,划出相关语句,请学生读一读。

合作探究:小说通过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揭示了什么哲理?“命若琴弦”有何含义?讨论后,各小组与大家分享探究结果。

教师点拨:老瞎子为虚设目标奋斗的一生有没有意义?如何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总结:

①目的成空,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失去了活着和奋斗的动力。②回忆过去,发现辛苦的生活之所以快乐而充实是因为有个目的把心弦扯紧。

③人生需要目的,即使是虚设的。没有目的,琴弦就拉不紧,人生就没有追求过程的欢乐。

④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在目的的牵引下,获得过程的欢乐最重要。

老瞎子的心路历程:心弦断了———回忆思考———彻悟

(目的成空)(目的让生活充实快乐)(命若琴弦)

探究总结:

命若琴弦: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人生哲理:1.走出人生的困境需要目标(哪怕是虚设)。

2.生命的意义是在过程中获得欢乐。

3.药方和琴弦的象征义?

药方:象征着人生虚设的目标。

琴弦:象征着人生,一千根琴弦之后就是人生的过程。

4.难点讨论

琴弦在课文中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三代之间,从800到1000,再从1000到1200,琴弦数量在增加,那么这种增加代表着生存的希望更大了,还是更渺茫了?

5.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答:可以组织学生简单讨论,确定故事是否可信。然后明确:故事的真实与否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哲理小说,其情节合理合情,但并不特别追求细节。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阐述人生的一个道理。

6.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答:因为老人要将希望传给少年,所以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给他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7.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答:整个故事表示的是人与命运博斗的主题,歌颂了不甘于为命运所播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结尾一段,写两人孤独但顽强的背影,体现的是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

外貌描写:

如:“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得骨头一样苍白”,“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这些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瞎子在美梦破灭之后的撕心裂腹的痛楚和绝望的心境,尤其是中间一段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外貌以及心理特点,生动传神,令人怦然心动,情不自禁地对老瞎子的境况产生深切的同情,更加去关注人物的命运。心理描写:

如:“ 他一路走„„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这一大段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瞎子的心

路历程,由欢乐到悲哀,由希望到幻灭,表现了他心灵的极度痛苦、矛盾的挣扎。又如:“老瞎子想„„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这是表明老瞎子把一个美丽的期冀传递给自己的徒弟,不必去在意能否如愿以偿,结果是无关紧要的。总之,这些描写都极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冲突,而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这种由希望、欢乐到痛苦、绝望到参悟人生的心路历程,向读者昭示了作品的主题。

环境描写:

A、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

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得凶。

明确:沉寂、偏僻、荒废、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段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场所和背景,把两个瞎子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烘托了人物生命的苦难,也暗示了无论多么艰辛的生活,只要有个目标一个愿望就可以让一个生命逆风飞扬。

B、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

远远近近的蝉鸣也舒缓了许多。

明确:表现人物感情早日实现愿望,内心紧张焦躁,心里一惊算定了目标就要实现,紧张激动的心情由此安定平息下来。

C、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明确:似乎在昭示人生就是一个圆圈,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实现等于破灭,首尾呼应,生活继续,一代一代盲人在这个虚幻目标激励下走向生命的终点。升华主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这两句话是极富人生哲理的。作者借人物形象之口,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也许是悲苦的,人的生存也许充满困境,人其实就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带着残缺、不完美和心灵创痛,人生代代无穷已,重复着人类的悲壮的孤独旅程。那么,人只能选择同命运不断抗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即使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也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才是辉煌的人生,悲壮的人生。正如作者在一篇散文中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魅力和悲壮”。不懈地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史铁生创作的动力源泉,也是他作品的中心意蕴。无论是早期和后期的作品,还是小说和散文,都在诠释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活着就是不断和困境抗争、周旋,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之中展开。

五、作业:摘抄好句子

附板书:

命若琴弦

——史铁生

画面:两个瞎子说书为生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气氛:原始、苍凉

结果:是一张白纸

生活的真谛:虚设的目标,让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命若琴弦教案 篇2

“你就是人的广义残疾, 即人的命运的极限。”[2]史铁生面对苍穹有时有许多悲悯的想法, “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 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 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 人生来就有欲望, 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 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 人生来不想死, 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3]生存困境带来的荒谬感如野草般蔓延, 无边无尽。“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 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假如世界上只有我, 假如我又没有欲望 (没有欲望才能不承受那种距离) , 假如这样我还永远不死, 我岂不就要成为一堆无可改变的麻木与无尽无休的沉闷了?这样一想, 我情愿还是要那三种困境。”[4]这样的转念似乎突然却又如此地自然而然:艰难和困惑就是生命本身, 困境不可能被消灭, 人生就像下棋, 什么困阻都没有你可还下的什么劲儿?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 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 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 我们如何坚强地走下去呢?

“我想, 写小说之所以挺吸引我, 就是因为它能帮我把三种困境变成既是三种困境又是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5]李泽厚说:哲学探索命运, 文学表达命运, 宗教信仰命运。所有的哲学说教似乎都太空洞无力, 史铁生的一个故事却把我们从人生的荒谬的困境推向幸福人生的彼岸, 那就是史铁生在1985年创作的小说《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史铁生巧妙地将哲学思考与故事叙述相结合, 在平静的叙述下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悟, 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师爷让老瞎子用心弹断1000根琴弦, 然后取出藏在琴槽中的“药方”去求医取药, 就能获得光明。瞎子的生活, 无疑要比普通人的生活不幸许多倍, 也正因如此, 他们“看一眼世界”的梦想显得如此悲壮而凄惨, 那张无字药方对他们而言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出来。老瞎子在垂暮之年终于弹断1000根琴弦, 不料取出的“药方”却是一张无字白纸,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 准确地说, 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 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弦。”[6]老瞎子由以前的“希望”深陷“无望”的渊谷。然而, 当老瞎子幡然领悟时, 他知晓了在他蒙在命运之鼓中时, 他活的是那么欢畅, 一旦这面鼓被自己击破时, 所有的真相被揭开, 人的那根绷紧的精神之弦便不再紧绷了。“目的虽然是虚设的, 可非得有不行, 不然琴弦怎么拉紧, 拉不紧就弹不响。”[7]人生原本是没有意义的, 正是在超越局限中 (不论成功与否) , 人生获得了“重量”, 产生了意义。有了这个“重量”的支撑, 人就能在种种限制的困苦中走下去。老瞎子在痛苦之后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在于无休止地追寻。于是他便急切地要把小瞎子从“失恋”的绝望中拯救出来, 把同样的谎言告诉小瞎子, 从而让小瞎子获得生命的再次复苏。“记住,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 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了就够了”[8], 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 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

宗白华先生提倡“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 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 让我们如何以诗意性的人生超越有限生命而趋向无限的永恒之美。而老瞎子是用含泪的幽默帮助小瞎子度过苦难而荒谬的人生。老瞎子认清了谎言的过程和意义, 在此, “老瞎子”已经不仅仅有着一种洞彻生命奥秘的成熟的心智, 更具有着一种找到归宿的尘埃落定的安然。

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 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 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前途是光明的, 它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之中;道路是曲折的,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把生命力耗费在曲折的道路上。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在克服困难不断努力追求的过程中, 价值已体现, 生命已证明。意义在于过程, 这就是小说探求的结果。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表现的生存观, 就是从目的走向过程的救赎之路。人生倘若是苦难, 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 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 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 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惨故事其实就是人类的生存困境的直接隐喻:人其实就像瞎子一样, 在黑暗中摸索, 带着残缺、不完满和心灵的创痛, 老少相传, 人生代代无穷已, 重复着人类的悲壮的孤独旅程。“生活严肃的人, 怀抱着理想, 不愿自欺欺人, 在人生里面便会体验到不可解救的矛盾, 理想与事实的永久冲突。然而愈矛盾则体会愈深, 生命的境界愈丰满浓郁, 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9]现实世界使这些渴求理想的人承担着比常人更多的失望, 于失望甚至绝望中眺望希望。这种眺望是这类人获得心灵自由与精神自由的缝隙, 而在创作中则表现为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在这里史铁生已由个体生存的困境推及全人类的人本困境。

不由得想起加缪的《西西弗神话》:风尘仆仆的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 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重新从山上滚下去, 西西弗又走下山去, 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加严厉的惩罚了。但是西西弗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 他意识到自己荒谬的命运, 他的努力不复停歇, 他知道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他永远前进。他的行动就是对荒谬的反抗, 就是对诸神的蔑视。他朝着山顶所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西西弗对荒谬的清醒意识“给他带来了痛苦, 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10]。西西弗是幸福的, 老瞎子也是幸福的。西西弗和老瞎子的命运毕竟应该说是悲剧, 只不过悲剧从本质上讲是对苦难的反抗。

史铁生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 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过程和条件。“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11],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不是为了完成一连串的生物过程, 而是为了追寻一系列的精神实现, 不是为了当一部好机器, 而是为了创造幸福也享有幸福。”[12]史铁生从命运中的困境出发, 看到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 看到了人的尊严, 人的精神, 人的意志。“所以, 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 接纳它, 然后试试跟它周旋, 输了也是赢。”[13]史铁生对困境的沉思, 其实质是现代人在为精神寻找出路, 为灵魂寻找归宿, 为生存寻找精神上的理由。

以生存的目的接受命运, 以存在的意义理解命运, 以信仰的精神超越命运, 史铁生没有屈服于命运之神的摆布, 而是面对着生存的困境, 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作特殊的抗争, 最终在沉思与感悟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 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 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14]

参考文献

[1]史铁生《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2]史铁生《致<文学评论>编辑部的信》

[3][4][5]史铁生《自言自语》

[6][7][8]史铁生《命若琴弦》

[9]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10]杜小真《含着微笑的悲歌》

[11][13]史铁生《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12]史铁生《康复本义断想》

命若琴弦教案 篇3

摘 要:在修辞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以及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文本中所采用的拟声、双声叠韵、反复等修辞手法,探讨《命若琴弦》的语言特色,试图发现其语言魅力。

关键词:《命若琴弦》 史铁生 修辞学

《命若琴弦》在语音、词汇、辞格三方面很有特色,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来论述其修辞学视野中的文学美。

一、《命若琴弦》的音乐美

修辞学注重研究谐音、叠音、拟声、双声叠韵、节奏和儿化韵等等,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质。

(一)“声响”的丰富多样

(1)山深夜静。有了一点风,墙头的草叶子就会响。夜猫子在远处哀哀地叫,听得见野羊坳里偶尔有几声狗吠,又引得孩子哭。

“风过草声”“猫声”“狗声”“孩子的哭声”连续发出,由近及远,此起彼伏,与渐趋飘渺的声响构成一种立体感。

(2)走了一阵子,小瞎子听见有几只獾在地里啃庄稼,就使劲学狗叫,那只獾连滚带爬地逃走了,他觉得有点开心,轻声哼了几句小调儿。又走了一会儿,小瞎子又听见不远处有条蛇在游动,弯腰摸了块石头砍过去,“哗啦啦”一阵高粱叶子响。

“獾啃庄稼声”“学狗叫”“蛇游走声”这些细微的声响就如同正常人世界中的色彩斑斓,调和着盲人的世界。《命若琴弦》是用语言为老瞎子、小瞎子或者是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声响灵动的完满世界。在此处用“完满”不仅单指声响,也指老、少瞎子在“人生”行走过程中也有着一种“乐感”的起伏。

(二)拟声、双声、叠音词的大量运用

“佳诗者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随园诗话补遗》)优美的语言韵律能给人以美感。《命若琴弦》中多处使用了拟声、双声叠韵,行文有一种律动感。

小瞎子故意把水喝得“咕噜噜响”、忍不住“哧哧”地笑、心“扑通扑通”跳,嘴上“嘟嘟囔囔”的,“呼哧呼哧”大喘气,屋里“吧唧”了一阵嘴,“轰隆隆”地炮响,“滴滴嗒嗒”地吹号等“声响”的变化,其实是面部表情的一种替代。“咕噜噜响”是小瞎子在反抗老瞎子的唠叨,也许那是在“翻白眼”。“哧哧”地笑是在表达小瞎子在想歪点子,此时也许是“以手掩嘴”。大量的拟声词的运用是符合人物身份的。《命若琴弦》设定的两个人物是瞎子,这一特殊身份界定,便注定了拟声语言的丰富多样,因而可以从声音的形象性折射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起伏。

双声叠韵的运用,可以形成一种回环的音乐美。

(3)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

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之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阔地,有几个村落。

这里“叠嶂”“纵横”“稀疏”是双声词“莽莽苍苍”“匆匆忙忙”是叠音词。“莽莽苍苍”把群山的连绵扩展到一种无以附加的程度,其实是将这对师徒或者是将我们置于广漠宇宙之中,进而呈现出宇宙之中的“黑点”,这就是背景。双声叠词出现在文章开头,营造出一种急促的音律感,给小说定下了一个悲剧的基调,让人感到一种令人窒息的生命的沉重与无奈。

(4)老瞎子说书已经说了五十多年。这一片偏僻荒凉的大山里的人们都知道他:头发一天天变白,背一天天变驼,年年月月背一把三弦琴满世界走,……”

此处用了叠字,“一天天”“一天天”“年年月月”呈现出老瞎子一生的渐变过程。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他的生命和普通人的生命有着同样的轨迹。

二、词汇的生活美

(一)方言词汇的绚丽多彩

《命若琴弦》是一首寓言故事,作者虽然没有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也没有清楚地交代老少瞎子的生平来历,但行文之间对词汇的选择却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命若琴弦》中使用了诸多陕北方言词汇,这些词汇使小说语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乡土味。陕北方言属于西北官话,受山西影响较大,也加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共有24个声母,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5)操心身上的汗把三弦子弄湿了,弄湿了晚上弹你的肋条?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仔细分析了“操心”这个词,认为人的命运就是操心。灵魂归于天,肉身归于地,但是只要还活着,就得操心,引出“烦、畏”等形而上的思考。陕北正是在操心中克服了形而上的问题,成为陕北方言词中的一个特色词。此处的“操心”“肋条”把盲师傅对徒弟的爱表达得恰到好处:既提点他的顽皮、不上心,又有着亲昵的玩笑话。“趟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细细的泉水从石缝里往外冒,淌下来……”“趟”和“淌”把特定的地理环境凸显了出来,只有在陕北黄土地上,才称得上“趟”,生活在那里的人把石缝里冒出来的水不叫“滴”也不叫“流”,而叫“淌”。“噫——!鬼动来。”“那耳机子快让你鼓捣坏了。”“鬼动来!”“鼓捣”是一北方口语化词语的引用,这里“鬼谷之学”倒是陕北方言中的一个经典运用。在陕北话中,至今形容人胡说八道还用这个词——鬼谷乱谈指的是某某吹牛,说话不负责任。小瞎子想用鬼谷之学来为自己圆个谎,正是陕北生活情趣的体现。文中有些句子还运用了这些词汇,诸如:“野”“闹猫闹狗”“了”“利索”。这些词都是陕北方言中的词汇,文章中还运用了京味“儿化韵”,“机灵鬼儿”“兰秀儿”给人一种亲昵感,有一种感情因素融汇其中。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陕北市民生活图,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得以生活的地理环境,拓宽了小说的表现内涵。像“弹你的肋条?”“日他妈!”这些都是些粗言俗语,但对描绘人物的心理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示出人物性格的粗犷与豪迈,使醇厚、质朴的原生态气息充盈于整篇作品之中。

(二)动词的精确运用

试看《命若琴弦》中作者对师徒俩在泉边洗尘时的描写:“小瞎子把手按在水里。”“老瞎子双手掏起水往脸上泼。”这一“按”一“掏”并不符合正常人的生活习惯,却传神地写出了盲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表现习惯性的试探和谨慎。

(6)老瞎子把最后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戳了一会儿。

(7)蛇皮剥开,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8)小瞎子把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

“揉戳”“摸”这两个词有一种“爱”的情愫在其中,一种庄严与肃穆之感。“弦”和“纸”本是轻飘之物,但和命运相连,一种无形的力量便注入其中,这是意味着盲人世界的光明。四个动词把希望放到了最大化,其实是在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于动词的选择,小说家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用文论的说法叫“炼字”。由上可以看出,炼字的目的还在炼意。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六指出:“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炼字不求新奇,而要言简意深,让读者通过有限的语言,读出无限的境界。

(三)通感修辞的运用

词汇的选择是为更好的表现思维,传达情感,而思维和情绪则源于感觉。史铁生虽然行动不便,但他的感觉是相当敏锐的,也许正是前者为他提供了宁静沉思的条件。

(9)“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远远近近的蝉鸣也舒缓了许多。

作者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的感受器来营造一种氛围:日暮时分。日暮已近,可师徒二人依然在路上。

(10)老瞎子没理他,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那儿太阳正变成一汪血。

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表面上也许太阳将天空映成了血色。殊不知,在老瞎子骨头一样的眼珠后面有着多少热血翻滚的事情呢!一汪血怎不知是老瞎子的过往呢?文中已点明师徒二人是盲人,可作者却两次写到老瞎子的“看”:第一次,老瞎子告诫小瞎子离兰秀儿远点时,回忆起自己的过往。

(11)老瞎子阴郁的脸又转向暮色沉重的天际,骨头一样白色的眼珠不住的转动,不知道在那儿他能看见什么!

老瞎子第二次对小瞎子和兰秀儿的事沉思时,“兰秀儿人不坏,可这事会怎么结局,老瞎子比谁都‘看得清楚!”我们明明知道他看不见,可作者一再调动他的视觉,此处通过缺失功能的补偿,显然指的是心里的眼睛,他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当代小说家曹文轩曾说过:“有多少思想就有多少生活。”[7]而这里恰是有多少生活就有多少感觉。其实诸多十分生动的表现感知和心理感知的词汇的运用是主体对于世界的感知,与在特定情况下的心里感受,也可以说是作家主体和其中的人物角色与客体世界展开的对话与交流,在小说中形成一股独特的语流。通感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充满了智性与灵性。

三、辞格的哲学美

《命若琴弦》的一大特色是“反复”这一辞格的大量运用。词语、句子的重复,甚或是结构的重复,作品通过反复这一辞格的运用以及词语出现在语境中的微妙变化,透露出哲学与思辨色彩。

(一)词语的反复

《命若琴弦》中单个词的重复现象频现,有一种不可间断的气势。“紧”字不论是来形容师徒二人的步伐还是琴声都可谓是红极一时。

(12)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

(13)小瞎子紧跑几步。

(14)小瞎子又紧走几步。

四个“紧”字把师徒二人催促着前进,好像是“一直在路上”,忙碌而充实。其实,“紧”字正是把二人置于一个正常的世界中去生活,去行走,赶着去实现梦想,走向光明。芸芸众生不皆是如此吗?与“紧”字对应的是“多少”和“无数次”这两个词的反复出现。盼了“多少”年,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受了“多少”委屈;“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与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六个“多少”,四个“无数次”着力表现了老瞎子为了求得获取光明的药方而孜孜以求的不倦情怀,身体力行地为小瞎子展现了个体生命强烈的生存欲望,明确生活目标的生存意识,突破困境的生存认同。老瞎子的生命行为正践行了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过程即目的”。史铁生(2011)坦言:“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精彩与美好,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震惊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临近文章结束,老瞎子找到绝望中的小瞎子,小瞎子这样说:“干嘛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这是前后有变化的一种反复。老瞎子的回答就已经表明:残疾作为客观存在,已经对残疾个体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老瞎子的人生哲学包含着对残疾个体自身身份的悲情关照,但无论如何老瞎子要给小瞎子一种希望,“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史铁生找到了自救的方向,也为他人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宿命是需要生存打破的,哪怕只是一种理想。

(二)句子的反复

对于句子,间隔反复在《命若琴弦》中频频出现。“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咱这命就在这琴弦上”“命若琴弦”“命归琴弦”好像一道神符一样在三代人之间反复相传,或以后历代都会如此,不管你理解不理解,但是,你得信!这就是一种信仰甚至是生命中的神灵,尽管信仰或是神灵背后是一片空无,尽管走到最后发现我们孜孜追求的是一个不存在的荒谬,那么生命途中的神是什么呢?史铁生回答说:“神就是你相信它的存在,神就是信心。”[9]

《命若琴弦》长短句相错,行文中有一种美感,对话简短,多重复,使得节奏短促,而且留有大量空白以填充情感,增添回味。

(15)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得凶。‘把三弦子抓在手里,老瞎子喊,在山间震起回声。“抓在手里呢。”小瞎子回答。“操心身上的汗把三弦子弄湿了,弄湿了晚上弹你的肋条?”“抓在手里呢”

师徒二人的对话,将老瞎子充当家长的的特点和小瞎子的不耐烦表现了出来,师徒二人的日常生活无意识呈现。“那么多人听,费电。”两个人东拐西歪,来到山背后那眼小泉边。小瞎子忽然想起件事,问兰秀儿:“你见过曲折的油狼吗?“啥?”“曲折的油狼。”“曲折的油狼?”“知道吗?”“你知道?……”此处的简短和重复却营造出小孩子絮语或拌嘴的氛围,节奏轻松、愉快。若把这些比作不同的乐符,那定然会有总结性的章点。这才叫作完整性。文本中有标志性的句子,如同主旋律,以类似而又变化的形式反复出现。小说开头,师徒俩第一次进山: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流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攒动的草帽如同乐点”完整的音乐主题缓缓而出,阔大的世界中,他们渺小而但富有活力。老瞎子第二次进山,“漫山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攒动的显著。”这一“攒动”已经颤颤危危,几乎嗅不到生命的气息。时节已经渡到冬天,万物陷入沉寂,老瞎子的梦已经破碎,已经没有力量也不想在他生命征程。“攒动”的低沉,如同信仰的虚无和内心的沉重。紧接着,在叙述到面容憔悴、呼吸羸弱,嗓音沙哑的老瞎子之所以回来野羊坳就是为了找他的徒弟时,“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攒动这一个黑点。”几乎和前面的叙述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老瞎子之所以还在行走,不是因为他要活着,也不是因为他还有生的欲望,仅仅是为了他的小徒弟,他还有责任,给这个年轻的生命以动力。所以,此处的“攒动”便带着几许为他人的坚定和生命持续的意味。最后,在小说结尾,又回到了开始,再一次完整的出现:师徒俩一同出山,如同第一次进山,绝望之后的接力棒又有一个新的生命承接。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去,收紧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的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相似的场景,却又迥然不同的意思。清清楚楚地听出生命的乐章响在过去,想在现在,想在未来,回旋飘转自古不散。正应和和中国的生存哲学:确立希望—奋斗—陷入绝望—再确立希望—再次奋斗。

(三)结构的反复

《命若琴弦》中有两段极其相似的对话:

(16)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一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

他本来能弹够,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17)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这两段话让人禁不住推想它是经多少个版本传承而来,而未来又会有多少个版本继续下去。也许等小瞎子走完一生的光阴,爱抚着用生命弹断的一千二百根琴弦,却发现自己的一生原来是个荒谬。他可能也会像此时此刻的老瞎子一样于绝望之中想起师父对自己说过的话,于绝望之中他肩负起对下一代的责任,于绝望之中把这个谎言当成希望继续延续下去。如同余华在《活着》中所表达的:为活着而活着。人的本真是要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文中不断的意象反复:“莽莽苍苍的群山”“老少瞎子”“琴弦”和“药方”,包含着无限的难以言说的象征意味。“莽莽苍苍的群山”正如我们生活的世界,老少瞎子其实正是我们自己,琴弦象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药方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希望吗?

参考文献:

[1]陈望道.陈望道修辞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2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0

[3]史铁生.命若琴弦[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8.

[4]艾略特.诗的音乐性[A].艾略特诗学文集[C].王思衷编译,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5]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6]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7]蒋子丹.宁静的史铁生[N].南方周末,2000-11-25

读《命若琴弦》有感 篇4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命若琴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命若琴弦》有感1

名若琴弦: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师父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达到希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终于体会到师父的苦心。虽然他一生追求的希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师父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希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快乐。

兢兢业业的老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进步,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只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非要笑傲江湖,不一定非要一比高下,不一定非要飞黄腾达,不一定非要大智大勇,不一定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希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读《命若琴弦》有感2

爱如阳光、如空气、如甘泉,是万物之根本,是人类之灵魂,有爱才有美的世界。每当我坐在古筝旁练琴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件令我难忘的事……

为了喜迎新年,我们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我准备进行古筝独奏的表演。记得那是元旦联欢会前一天的晚上,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演出效果,我准备再好好练习一下,弹了一会儿,我感觉琴音不是太准,想调一下音。可是,就在我调琴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我正用扳手拧14弦的时候,突然听见“啪”的一声,这根琴弦断了。这可怎么办呢?我明天就要表演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妈妈闻声赶过来看发生了什么,看到这一幕,妈妈急忙联系教我古筝的孙老师。这时我急得都快哭了,心想,如果老师也找不到这根琴弦,那我明天可怎么表演呢?同学们是不是都会笑话我呢?

此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孙老师接了妈妈的电话,当老师听说我明天就要演出的时候,也替我着急起来,可是这个时间学校已经锁门了,老师们已经下班了,而孙老师手里也没有14弦了,孙老师又急忙联系其他的老师,最终在孙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这根“可贵”的琴弦。孙老师又不顾天黑,把琴弦给我送过来,此时,外面正飘着雪花,看着那晶莹的雪花,我的`眼睛湿润了,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心想:有这样负责任的好老师,我一定要好好学琴,来回报老师对我的关爱。

第二天,我的演出很成功,得到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里面也有老师的一份功劳,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关爱。

读《命若琴弦》有感3

《命若琴弦》,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是一种凄惨绝伦的感觉,琴弦该是多么的脆弱,命在一线间,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呢!

读完《命若琴弦》全书,知道这个命其实是一种希望。讲的是两个瞎子讨生活,老瞎子告诉小瞎子,自己只要弹断千根弦,就可以把自己师傅放在琴盒里的药方拿出来,吃了药,自己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了。凭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老瞎子认真的弹每一次琴,终于达到千根弦,老瞎子拿着琴盒里的药方去抓药,可是人们却告诉他,这是一张白纸,老瞎子顿时懵了,如果不是有个徒弟在身边,他一定没有命活了。等他找到徒弟,看到徒弟因为某个姑娘,没有生的欲望,结果老瞎子告诉他,自己记错了,其实师傅说的是1200根,我是没有希望了,可是你有,只要你弹断1200根弦,一定是认认真真弹的,就可以拿着药方去抓药,你就可以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读来却很震撼。想想每个拥有明亮双眼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何尝没有瞎了的那只眼呢,生活很迷茫,没有方向。

小时候,我们的那个药方就是好成绩,只要考试考好了,什么都有了。拼命努力学习,就是要跳出农门,不再和那黄土地打交道了,不用早晨五点起床,仅仅是拣一些别人割剩的麦子,不用这儿放假,那儿就到田里点化肥,冬天被刺骨的寒风吹,夏天被玉米叶子割伤稚嫩的小脸蛋,那个小小的我,长得和玉米差不多高,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将头伸出玉米杆外,汗水流过的地方,更是又疼又痒。那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停的做题目,不停的背书。

晚上11点,全家人都在睡梦中,我依然是站在门前,看看远处的庄稼,回过头又继续学习。终于拿到那个药方了,才发现,那个药方上面还有许多其他的要求,不是一味就能治好病的。于是,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前行,等我们终于老去的那一刻,才突然发现,那不过是一张白纸,而我们也走过了整个人生。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5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命若琴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命若琴弦》读后感1

在《命若琴弦》中,讲述了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老瞎子的师父临终时告诉老瞎子: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复明的药方,而他自己记错了,只弹断了八百根,所以不灵了。老瞎子紧记师父的话,弹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小瞎子则是期盼着和心爱兰秀儿幸福的生活。然而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但是当他想起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兰秀儿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想到了小瞎子的心情,老瞎子想到了“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在这一瞬间也深深的领悟了。于是为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老瞎子没有把药方是一文空纸的事实告诉小瞎子,而是告诉小瞎子,是他记错了,得拉断1200根弦才可以去抓药方,琴弦数从1000增加到1200,不仅是数目的递增也是生命的递增。这番“美丽的谎言”,给予了三代人活下去的希望。让这三代人为了这个希望去拉紧琴弦,弹奏下去……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对于老瞎子来说就是琴匣里的张白纸。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全来源于那张白纸。或许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如此,当我们蓦然顿觉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我们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其实,就如同史铁生所言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其过程,《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和小瞎子正是在日奔波忙碌地弹弦说书中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对于必死的人来说,一切的目的便显得很空虚无。那些被人视为“目的”的东西随着人的死亡都将不复存在,都将转化为虚无。史铁生曾这样说过,目的皆是虚空,人生只有一个实在的过程。对于像老瞎子和小瞎子这样的残疾人而言,虽然活下去的目标是一个虚幻的,但却是他们活着的足迹则是真实存在的。当然,虽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但是目的仍是很重要的。但是目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目的,而是为了引出人活下去的动力,从而创造精彩的过程。正如文中所说的:“目的虽然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当我们拉紧琴弦开始弹奏的时候,就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了。因为过恒永在,美丽终会逝去,但却改不掉曾经美丽的事实。

《命若琴弦》读后感2

初中时的自读课本里,第一篇课文便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这名残疾作家,从《秋天的怀念》到《我和地坛》,再到《命若琴弦》,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都揉进了文字中,看似悲观,却又处处表现出对生命的达观和坦然。

如果说《秋天的怀念》讲的是亲情,《我和地坛》讲的是差别和淡然,那么《命若琴弦》谈的便是目标。这目标,便是曾经鼓励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坚定的活下来,并即将同样鼓励小瞎子活下去的根根琴弦。

目标之于人生,犹如灯塔之于航船。世界上充满了困难和欲望,这些都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有的人,遇到困难之后变得自暴自弃,满身的消极情绪:“别跟我谈理想,戒了”。也有的人,尽管拥有物质上的财富,却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娱,以至于经常空虚的感叹“我穷得只剩下钱了”。

文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同样面临着困难和欲望的考验——天生失明使他们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绿色的长乙(椅)和曲折的油狼(游廊);爱情欲望的破灭也使小瞎子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所幸,他们的生命中还有琴弦,这琴弦,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方向和希望。“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的师傅一语道破了人生真谛:有目标,生命才会有勇气、有意义;那些为目标而执着的去拼搏、奋斗的经历,便是快乐的本源,生命的意义。谈断琴弦本来只是老瞎子的目的,但是为这个目的而奋斗的几十年,却充分让他享受到生命的乐趣:他高超的琴艺使他有了谋生的手段,也给了他忘却失明的快感,使他能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全心沉到自己所说的书中去”。

甚至当他最终梦想破碎,回想从前的时候,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让他感觉“多么欢乐”!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了欢乐。于是,他把这快乐之源又传给了他的徒弟,不管琴弦的数量是1000根还是1200根,可以预想,小瞎子的一生,也将充满快乐和希望。

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理应对造物主充满感恩,理应比老瞎子活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但扪心自问,我们真能做到吗?有多少人,遇到困难便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又有多少人,不去奋斗却整天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终日垂头丧气;有多少人,沉溺于声色犬马之娱……我们找不到自己生命中的那根琴弦,而是任由抱怨、牢骚、勾心斗角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比之文中的老瞎子,或是身患残疾的作者本人,身体健全的我们情何以堪!

世界因差别而存在,有的人天生富贵,也有人天生贫穷;有的人天生健全,也有人天生孱弱,造物主的安排面前,抱怨和攀比毫无意义。但无论处境如何,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琴弦。当你找到琴弦,并弹出动听乐曲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命若琴弦》读后感3

总是开着25瓦的小台灯,在深沉的夜幕中完成作业。早上醒来,虽是短发却依然缠绕成死结,从梦境中爬出来的身体如同走出泳池,在一瞬间感觉到史无前例的地心引力,身体沉重。每一天穿过同样的马路,眼前交错着挂满晾干的晒洗衣服,椭圆小巧的报刊亭,公交车顶着不同的数字,他们的轨迹在城市交错出繁复的划痕。

这是我生活的世界,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谁而活着。直到某一天,我翻开史铁生散文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那一篇小说《命若琴弦》,曾经读了很多遍,这次却获得了新的感受,突然感觉到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两个一老一少的瞎子,每人拿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好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这美好的世界。而小瞎子则希望能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在一起。

二人抱着美好的梦想,揣着美好的向往,直到老瞎子弹断了那一千根弦。可那所谓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瞬间,一切都破灭了,一切美好的向往都消失不见了。而小瞎子也因为心爱的姑娘远嫁他方而心疼不已。为了让渴望光明的小瞎子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老瞎子把师傅的空白的药方封进了小瞎子琴的琴槽里,就如当年师傅告诉老瞎子一样,老瞎子让小瞎子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再取出药方治好自己的眼睛。这善意的谎言,这虚假的目标,这渴望光明的动力,给予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生活的勇气。

800-1000-1200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史铁生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现在的我们,更需要这样一张白纸,更需要这样一种追求,需要这些来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努力去拼搏,拉直自己心中的那根弦,才能更稳健地奔向远方。

现在我才知道了自己要为谁而活着。因为父母,我必须活下去;因为朋友,我能够活下去;因为那些未曾谋面的芸芸众生,证明我活下去;因为自己,我要以坚强的姿态活下去。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让我们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掩卷沉思,这样一句话已铭记在心:“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命若琴弦》读后感4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_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达到希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终于体会到苦心。

虽然他一生追求的希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_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希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快乐。兢兢业业的老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进步,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只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

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非要笑傲江湖,不一定非要一比高下,不一定非要飞黄腾达,不一定非要大智大勇,不一定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希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_,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命若琴弦》读后感5

人的命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这段话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篇短篇小说写自史铁生34岁。挺有缘分的年纪,我结婚时34岁。他于30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而走上了文学道路。他后面又发表了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陆陆续续又有散文,随笔等作品。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无一不透漏着对生死的解读。

《命若琴弦》里讲述了一个老瞎子和一个小瞎子的故事,他们是师徒俩,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没有见过这个世界,靠弹三弦琴说唱为生。整篇小说透露着悲凉的气息,阐明了人生即苦熬的过程。老瞎子跟他师父的愿望一样,就是弹断1000根琴弦后,买药治眼睛,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结果老瞎子真的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可他从师傅那儿得来的.药方却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字,老瞎子很绝望,临死想到了自己的徒弟。于是他跟自己的徒弟讲,要弹断1200根琴弦才可以看见光明。因为他的师傅弹断了800根琴弦没能见到光明,他弹了1000根也没见到世界,他认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又给徒弟加了200条琴弦。不知道他的徒弟会不会坚持弹下来。我认为自己就某件事很难坚持很久,原因有多种,第一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第二没有激励政策,第三外界的干扰信息很多,第四家庭的不支持。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错过了。现在我终于结婚安定下来了,慢慢地我会养成自己的习惯,先养活自己,再谈爱情。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想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样都不行。现在我们知道做眼科手术可以使人返清复明,但是在那个年代,能找到对症的药就不错了,然而老师傅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续了个徒弟接着传递手艺,然而老师傅真的是在认真弹,并且弹好了,真想看到史铁生写个续集,写徒弟功德圆满,重建光明了,并把三弦琴普及开来。

书中的师徒俩生来残疾,他们不是正常人,所以深刻地急切地想看见世界,然而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只有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我们才能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与人交往中,轻最是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尊,都不愿意被别人轻视。我觉得我如果被人轻视了,征兆很大,血会一股脑儿迸进头部,脸涨的通红,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以还击。现在渐渐收敛了许多,因为接受了现实。即使残疾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成为家人的累赘。张海迪是残疾人的楷模,现代又出了个史铁生。他们那么奋力的活着,有影响力的活在读者心中。科学证明99%的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学会某个手艺,所以不要朝三暮四,有意义的活,活出自己的价值,炼出自己的本领出来。

《命若琴弦》读后感6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终几根了。那时就能够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到达期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先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最终体会到的苦心。虽然他一生追求的期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期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欢乐。

兢兢业业的教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我的学生提高,看到自我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仅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仅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必须非要笑傲江湖,不必须非要一比高下,不必须非要飞黄腾达,不必须非要大智大勇,不必须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期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

在为自我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样办?

《命若琴弦》读后感7

我看到过许多关于梦想的文章,但都没有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写得好。这个老瞎子与小瞎子的故事不停地轮回改变着,但每回都已“少记了200根琴弦”结束。这篇文章富有想象力,举了两个十分极端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人生梦想是多么重要。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一直在想小瞎子日后会如何发展。难道小瞎子就必然会变成老瞎子并且告诉新的小瞎子自己记成了1200根吗?于是我自己又给《命若琴弦》里的小瞎子编了个故事。

第二天,小瞎子在心里想着自己的师父临终前的话,来到了野羊坳说书。三弦子的声音响了起来。这声音里没了老瞎子的琴声,显得比以前单薄,比以前凌乱,生疏。“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小瞎子学者老瞎子的口气说起了开头语。观众们一如既往地静下来。等到观众们再次开始争吵到底说哪本书时,小瞎子似乎也有点享受起这个过程了:说书时受人关注的滋味并不坏...不料,一走神,手上弹错了一个音,人群中有了些小声谈话议论的声音。于是,小瞎子紧张起来,手上渗出了汗,导致三弦子的声音变得生硬、沉重起来。小瞎子不知不觉加重了手上的动作。突然,“嘭”的一声,琴声嘎然而止,小瞎子觉出是琴弦在这要紧的时候断了。还有什么比这更丢脸的事?这下,他不等别人发话,拔腿就跑,一头倒在冰冷的炕上,三弦子撂在一旁...“凭什么需要弹断1200根才能看见东西?师爷弹断了800根,不幸死了;师父又给记成了1000根,也不幸死了。这药引子到底管不管用?”小瞎子极为恼火,一下子想到了这里。“为什么每次都会少记200根呢?”小瞎子突然从琴槽里抠出师父放进去的“药方”,急急忙忙向野羊坳的方向跑去。这里,我的续有两种结尾:小瞎子在找人问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可能会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一下子感到所有希望都消失了,自己也失去了活在世上的意义。这样的自作聪明,还不如一直听师父的话,不多想,向着自己的药方梦梦努力,像自己的师父一样给全村的人带来欢乐,做一个有本事的瞎子。小瞎子也有可能体会到师父、师爷的良苦用心。理解了这张所谓的“药方”的作用,给自己设计一个全新的梦,并拉紧心弦,开开心心地说书,弹琴。有时,梦想能不能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逐梦想的过程。梦想让老瞎子的生活变得充实,并且给他身边的人带来了欢乐。

《命若琴弦》这篇文章除了有很强的逻辑性、文学造诣很高外,还警示我们只有有梦想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老瞎子和小瞎子都费尽一生精力去弹琴,去向梦想努力。”心弦“一直是绷紧的,所以每天都很充实。我们能够看到这个美妙的世界,所以我们更要有梦想。

《命若琴弦》读后感8

琴声四韵,命若琴弦。

独坐于窗前,手捧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思绪随着那动人心弦的琴声,悄悄走进了只属于“他”的那个世界。

一个削瘦、佝偻的背影出现在小港的尽头,我快步跑上前去,只见那人双腿盘卷在土地上,衣服布满了尘土,打满了补丁儿。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磨满茧子的手、他是一个瞎子,他看不到外面的一切事务!他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的!

我放缓了脚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他的双手在琴弦上熟练地来回拨动,好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那柔似的小桥流水,时而刚劲有力,时而低宛回旋的琴声从未间断过。我俯下身去用幼嫩的腔调对他说:“叔叔,您这么迈力地弹奏又没有人有闲情逸致来听,您这到底是问什么?”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仿佛流露出了一丝微笑,用他那厚重低沉的嗓音对我说:“孩子,我是为了重见光明!师傅曾经告诉过我,这琴槽里有一个能治好我眼镜的药方,只有在我拉断一千二百跟琴弦后,才能把它打开,我就可以重见光明了!”

在他年少时,他又何曾没有哭过呢?但是他的师傅却说:“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他原本就是一个瞎子,哪能还能重见光明的药方呢?那只不过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罢了!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所以他拥有了存活下来的勇气,几十年如一日的决心与战胜一切的信念!“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他的双目虽然失去了看到光明的权利,但上帝却为他的心灵开启了一扇光明之窗,他的心灵是光明而又美好的!

为了一个目标,他才有了现在无人能敌的魄力与生存下去的欲望,因为他心里明白:在第一千二百根琴弦断开之时,那也是他见到光明的幸福时刻!所以不管条件有多艰苦,生活有多劳累,他都没有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念!因为有梦。所以他还在顽强地活!

行于《命若琴弦》字里行间,品尝黑暗世界里的酸甜苦辣,品味当时的世态人生,一路尽是辛酸,一路尽是悲痛。黑暗的人生之路,又是何其地坎坷与漫长!师傅并不是故意地欺骗而是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知道,总有一天瞎子会发现,谎言终将被揭穿。但他的师傅明白,这几十年瞎子学会的不只是熟练的琴艺,还有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提升!我坚信,瞎子并不会再对上帝有任何的埋怨,而是会心存一份对世间万物的感激!

习习凉风掠过我的脸颊,我的思绪戛然而止,一段传奇的故事,它为世人开辟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它让世人拥有了坦然乐观面对一切的勇气与力量!上帝对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当他在这里为你关上一扇门,他也会在那里为你开启一扇窗!只有把生命的琴弦拉紧了,拉紧了,才能弹响它!

《命若琴弦》读后感9

独坐于窗前,手捧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的,思绪随着那动人心弦的琴声,悄悄走进了只属于“他”的那个世界。

一个削瘦、佝偻的背影出现在小港的尽头,我快步跑上前去,只见那人双腿盘卷在土地上,衣服布满了尘土,打满了补丁儿。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磨满茧子的手、他是一个盲人,他看不到外面的一切事务!他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的!

我放缓了脚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他的双手在琴弦上熟练地来回拨动,好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那柔似的小桥流水,时而刚劲有力,时而低宛回旋的琴声从未间断过。我俯下身去用幼嫩的腔调对他说:“叔叔,您这么迈力地弹奏又没有人有闲情逸致来听,您这到底是问什么?”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仿佛流露出了一丝微笑,用他那厚重低沉的嗓音对我说:“孩子,我是为了重见光明!师傅曾经告诉过我,这琴槽里有一个能治好我眼镜的药方,只有在我拉断一千二百跟琴弦后,才能把它打开,我就可以重见光明了!”

在他年少时,他又何曾没有哭过呢?但是他的师傅却说:“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他原本就是一个盲人,哪能还能重见光明的药方呢?那只不过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罢了!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所以他拥有了存活下来的勇气,几十年如一日的决心和战胜一切的信念!“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的,拉不紧就弹不响的!”他的双目虽然失去了看到光明的权利,但上帝却为他的心灵开启了一扇光明之窗的,他的心灵是光明而又美好的!

为了一个目标,他才有了现在无人能敌的魄力和生存下去的欲望,因为他心里明白:在第一千二百根琴弦断开之时,那也是他见到光明的幸福时刻!所以不管条件有多艰苦,生活有多劳累,他都没有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念!因为有梦。所以他还在顽强地活的!

行于《命若琴弦》字里行间的,品尝黑暗世界里的酸甜苦辣的,品味当时的世态人生,一路尽是辛酸,一路尽是悲痛。黑暗的人生之路的,又是何其地坎坷与漫长的!师傅并不是故意地欺骗而是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知道,总有一天盲人会发现,谎言终将被揭穿的。但他的师傅明白的,这几十年盲人学会的不只是熟练的琴艺,还有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提升!我坚信的,盲人并不会再对上帝有任何的埋怨,而是会心存一份对世间万物的感激的!

习习凉风掠过我的脸颊,我的思绪戛然而止的,一段传奇的故事,它为世人开辟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大门的!它让世人拥有了坦然乐观面对一切的勇气与力量!上帝对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当他在这里为你关上一扇门,他也会在那里为你开启一扇窗!只有把生命的琴弦拉紧了,拉紧了,才能弹响它!

《命若琴弦》读后感10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最终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完美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期望自我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我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感情降临到自我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齐。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明白那所谓的药方原先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感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期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明白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期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可是是自我欺骗自我。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我的人生目标可是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我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我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命若琴弦》读后感11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机。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也由此想到了现在的孩子们,多少父母为孩子不刻苦学习而犯愁,想想现在孩子们的环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学习有何用?没了目标,没了动力,整天浑浑噩噩,也就是说,没有学习的理由,哪来的刻苦,哪来的振奋?我们当家长的何不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制造些困难,制造些障碍,让孩子闻一闻荆棘路上的野花香,蹒跚的走一走泥泞路。这样,才觉得教室更宽敞的明朗,饭菜更香甜可口,学习才有目标。

《命若琴弦》读后感12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盲人,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盲人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盲人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盲人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盲人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盲人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盲人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盲人生活的勇气,老盲人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盲人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盲人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

老盲人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盲人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6

一个削瘦、佝偻的背影出现在小港的尽头,我快步跑上前去,只见那人双腿盘卷在土地上,衣服布满了尘土,打满了补丁儿。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磨满茧子的手、他是一个盲人,他看不到外面的一切事务!他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的!

我放缓了脚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他的双手在琴弦上熟练地来回拨动,好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那柔似的小桥流水,时而刚劲有力,时而低宛回旋的琴声从未间断过。我俯下身去用幼嫩的腔调对他说:“叔叔,您这么迈力地弹奏又没有人有闲情逸致来听,您这到底是问什么?”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仿佛流露出了一丝微笑,用他那厚重低沉的嗓音对我说:“孩子,我是为了重见光明!师傅曾经告诉过我,这琴槽里有一个能治好我眼镜的药方,只有在我拉断一千二百跟琴弦后,才能把它打开,我就可以重见光明了!”

在他年少时,他又何曾没有哭过呢?但是他的师傅却说:“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他原本就是一个盲人,哪能还能重见光明的药方呢?那只不过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罢了!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所以他拥有了存活下来的勇气,几十年如一日的决心和战胜一切的信念!“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的,拉不紧就弹不响的!”他的双目虽然失去了看到光明的权利,但上帝却为他的心灵开启了一扇光明之窗的,他的心灵是光明而又美好的!

为了一个目标,他才有了现在无人能敌的魄力和生存下去的欲望,因为他心里明白:在第一千二百根琴弦断开之时,那也是他见到光明的幸福时刻!所以不管条件有多艰苦,生活有多劳累,他都没有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念!因为有梦。所以他还在顽强地活的!

行于《命若琴弦》字里行间的,品尝黑暗世界里的酸甜苦辣的,品味当时的世态人生,一路尽是辛酸,一路尽是悲痛。黑暗的人生之路的,又是何其地坎坷与漫长的!师傅并不是故意地欺骗而是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知道,总有一天盲人会发现,谎言终将被揭穿的。但他的师傅明白的,这几十年盲人学会的不只是熟练的琴艺,还有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提升!我坚信的,盲人并不会再对上帝有任何的埋怨,而是会心存一份对世间万物的感激的!

习习凉风掠过我的脸颊,我的思绪戛然而止的,一段传奇的故事,它为世人开辟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大门的!它让世人拥有了坦然乐观面对一切的勇气与力量!上帝对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当他在这里为你关上一扇门,他也会在那里为你开启一扇窗!只有把生命的琴弦拉紧了,拉紧了,才能弹响它!

命若琴弦读后感2

琴弦是有两个端点,一头连着一端,唯有两端拉紧了,才可以在上面弹奏出美妙的曲子。说是命若琴弦,或许正是因为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也是由这么两个端点组成的吧。一个是尽头——目的地,另一个则是为之而出生的追求过程。

无论是老盲人还是小盲人,尽管生命有了残缺,但也正是新添了一个追求与目的:老盲人要说断一千根琴弦,好酿成药引子去讨“药方”,睁眼看一回这个世界;小盲人希望在说书中与年轻姑娘构成关系,可是最后,无论弹断的琴弦再多,无论电匣子能带给两个青年人再多的欢乐,它终是没能抵过一张“无字药方”,和一份“无果的感情”。故事的高潮与寓意便也在这浮出水面了。

其实,故事在揭晓结果之前,我是猜到了结局。但彼时的自己不希望结局是这样,因为如果我的作者,我一定无措该如何安排盲人的命运,不知他们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可我敬佩史铁生的构思。我钦佩老盲人的做法,他不仅让自己走出这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而且一心挂念着小盲人,当时,他理解小盲人的处境、心境。或者应该说,正是因为还有小盲人这么一人物在这世上让他担心着、挂念着,才得以不让自己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恸之中。人的一生就是这般循环往复,“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人生没有所谓的终极目标。

命若琴弦读后感3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盲人,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盲人正沿着老盲人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盲人重演了老盲人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盲人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盲人踩着老老盲人的脚印,小盲人又踩着老盲人的脚印,小小盲人又踩着小盲人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盲人的一生,许许多多盲人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干嘛咱们是盲人!”“就因为咱们是盲人。”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盲人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盲人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盲人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盲人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盲人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盲人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命若琴弦教案 篇7

《命若琴弦》更像一个关于精神乌托邦的寓言。在这里, 本文试图通过借用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原理, 分析故事文本的基本情节, 以符号形式表达出主要的时间序列, 并以一定的句法串联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托多洛夫认为:“故事中的一个平衡向另一个平衡的过渡, 就构成一个最小的完整的情节, 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 接着是某一种力量打破了这种平衡。另一种力量进行反作用, 又恢复了平衡, 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相似, 但不等同。”[1]

本故事有两个主要角色, 即两个行动元:瞎眼老人和瞎眼孩子。现在通过分析这三个行动元的行动和状态, 将《命若琴弦》的叙事句法归结如下:

主语X:瞎眼老人Y:瞎眼孩子z:弹琴说唱

谓语Opt:渴望c:充满希望d:痛苦e:醒悟或知道f:给予

宾语a:爱或被爱b:拉断足够多的琴弦f1:忠告-:修饰语的否定

这是一个带有寓言性的故事。老瞎子带着小瞎子穿行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 以说唱为生, 他毕生的目标就是拉断一千根琴弦并对之充满信心——XzcOpt b, 因为自己的师父曾经告诉自己, 拉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重建光明, 所以“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 整个热季都领着小瞎子一个村一个村紧走, 一个晚上一个晚上紧说”[2]。但小瞎子却并不了解或者不在乎师父的热望, 他在乎的只是简单的快乐:窝里飞的野鸭子, 在地里啃庄稼的獾和那个神奇的电匣子, 这是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师父没有拉断一千根琴弦, 那么他们就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群山中穿行。但是这种平衡状态却在一个叫野山坳的地方被打破了:青春懵懂萌动的小瞎子碰到了说话“尖声细气”的小妮子兰秀。他渴望的到兰秀的友谊或者确切地说是应该是爱, 但曾经经历过同样痛苦的老瞎子告诫小瞎子这是没有好结果的事情“那号事靠不住”。但小瞎子并没有听进去。一种稳定的平衡被小瞎子掀起的情感波浪所冲击而失去了平衡X (d-a) ff1+Y (c-a-e) Opt a。因为兰秀对电匣子的好奇进而产生对小瞎子的好感, 与此同时, 老瞎子也弹断一千根琴弦→Xbc+Yac, 平衡状态在此达到一个高潮, 似乎皆大欢喜。但随着兰秀的被嫁山外和老瞎子发现所谓的药方只不过是一片白纸时, 二人同时陷入人生的绝境:Xde+Y (d-a) 。经历了痛苦的老瞎子最终大彻大悟, 他像自己的师父曾经对自己一样给予了徒弟一个美丽的谎言: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重见光明。小瞎子在此种希望的支配之下, 重拾人生, 二人重新奔走在“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这个故事虽然简单, 但却在不同的向度上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张力以及作者通过这个精神乌托邦式的寓言表达了对人类终极命运的行而上的探求。

从纵向上看:XzcOptb+Y (z-e) →YzcOptb+Xze。故事似乎又回到原点, 不同的只是小瞎子替代了老瞎子的使命, 但这个置换却带有宿命的色彩。老瞎子清楚地看到了小瞎子和兰秀无望的爱情只不过是重复了自己当年的爱情悲剧, 前车之鉴, 由于他对小瞎子的规劝与点拨, 我们可以想见他也同样有过青春萌动的追求和惨遭打击之后的失望和觉醒。“而从他师承师爷的劝谕默默地等待弹断一千根琴弦, 重见光明于前, 历经精神上的温馨, 最后觉悟并点化小瞎子的经历来说, 又无疑展现了师爷所走过的人生道路, 同时又喻指了小瞎子未来的性格发展, 老瞎子有承前启后的链条意义。”[3]老瞎子和小瞎子在彼此的影子中照见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现在小瞎子所替代的只不过又是一个新的循环。无论小瞎子以前怎样, 他始终都是要走入这个“盲人世家”宿命般的秩序中来。小瞎子和老瞎子完成了一次交接, 又一个轮回悲壮的上演。从某种程度说这些毫无知情的“小一辈”瞎子们就像西西弗斯一样, 是个内心怀着幸福的悲剧演员。命运在此呈现了一种极端而又荒谬的残酷。史铁生借此拷问了人面对生的困境时该何去何从。

从横向上看:老瞎子和小瞎子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但在某种意义上二者二位一体。小瞎子是老瞎子的童年。从小说中看, 小瞎子是快乐单纯的, 充满感性的, 他对一切未知的事物永远充满好奇, 他想知道什么是“曲折的油浪”什么是“绿色的长椅”, 他想知道电匣子里所说的“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还渴望纯洁的爱情。而老瞎子是理性的, “你就爱听瞎听那些玩意, 听那些玩意有什么用?天底下的好东西多着呢, 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他明白地奔着自己的目标前行。他有过小瞎子的童年, 但现实的规范使他明白什么是“一辈子的愿望”, 什么是该想的, 什么是不该想的。老瞎子是小瞎子的成年, 这个过程隐喻人类从感性的童年走向理性的成年, 被生命过程规范了太多东西, 当感性一步步走向理性, 生命就出现了局限。老瞎子最后的努力是人冲击自身局限的一种努力, 但努力的结果却是目的的虚无, 目的的虚设使人生的追寻显得绝望而又虚无。人为成长付出了代价, 但当所有的代价在最后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抑或言说的意义之后, 人的生存就出现了无法释怀的悖论。

生命是需要目的的, 但无论什么样的目的都不具备有终极意义, 史铁生在此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悖论, 但他的深刻不在于此, “命运在人的能力和欲望之间投注了一个永恒的距离, 怎样使人在这种无法超越中获得超越, 在绝境中获得拯救才是他真正的关注点”[4]“拉断一千根琴弦”是老瞎子的人生目的, 而拉断足够的琴弦后才发现自己为之奔波五十年的复明药方只不过是一张白纸时, 老瞎子走入了人生的绝境。裴多菲曾说:“绝望之为虚无, 正与希望相同”, 在经历了绝望之后, 老瞎子幡然醒悟, 他记起了师父说过的话“记住, 人命就像这琴弦, 拉紧了才能谈好, 弹好了就够了。”“弹好了就够了”这是一句多么重要的暗示, 他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 也在一瞬间他明白:目的虽是虚设, 可非得有不行, 不然琴弦怎么拉紧, 拉不紧就弹不响。“命若琴弦”命就是活着, 活的过程就是拉琴的过程, 过程有了, 命有了, 目的存不存在还有什么关系?在对目的的诱惑和过程的美妙之间进行了一番梳理, 用自为的救赎方式体现人对命运的超越。正视自己的命运——坚韧地生活——身心疲惫, 但没有被彻底击垮, 老瞎子是大地上的歌者, 也是命运的歌者。人类在某种意义上和瞎子一样, 瞎子的困境也是整个人类的困境。如果人生而为目的, “死”这个必然的目的就使生命本身失去了意义, 所以史铁生曾经这样说:“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 就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5]我们可以为这个过程设一个目的, 尽管这个目的是虚妄的, 但关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史铁生就是一个命运的歌者, 他在大地上行吟, 使人类超越局限, 超越困境。有一段话可以很好诠释他“人可以走向天堂, 人不可以走向天堂。走向, 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 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 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 不是一个物质性存在, 而是道路, 是精神的恒途。”[6]生命是一种局限, 生存往往构成悖论但精神的超越力量是无限的, 彼岸有天堂, 我们在此岸欢快飞奔, 直至生命的终结。

参考文献

[1]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史铁生.《命若琴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引文都处于此书

[3]宋立民.《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J]黄淮学刊1994.6

[4]张学昕、于倩.《超越宿命的表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5]史铁生.《琴弦不断》[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篇:pep英语教学设计下一篇:专项工作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