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课件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课件(精选15篇)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AABB式叠词的反义词,感受汉语构词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认识汉语丰富的表达形式。

2.在阅读中注意了解文章的线索。

3.能将自己的创意清楚地告诉大家,与大家交流、分享。

4.学会从小处入手,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充满童趣的一天。

教学准备

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范文。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互读词语,读准字音。

2.想一想,这些词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交流感受。

3.你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有不明白的可利用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

4.观察左右两边的叠词,想想它们的意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你还能找到相似的词语吗?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的举例,再读词语,加深理解。

(松松散散——结结实实)(歪歪斜斜——方方正正)(冷冷清清——热热闹闹)(哭哭啼啼——欢欢喜喜)(偷偷摸摸——磊磊落落)(扭扭捏捏——大大方方)

二、词语拾趣

教师激趣: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词义最丰富、最奇特、最有趣的文字了,人们利用汉字玩出各种游戏,比如对对联、说绕口令、接歇后语、猜灯谜等,玩法真是层出不穷!今天咱们也来玩一个有趣的汉字游戏,那便是词语转换。要想

转换得好,必须了解游戏规则。

1.默读书中举例,思考它的规则是怎样的?

(第一个词中的字必须有一个在第二个词里出现)

2.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鼓励学生多说。

(1)风格→风光→观光→(壮观)→壮丽

(2)遗憾→遗言→(语言)→(语文)→文学

遗憾→遗言→(言论)→(论文)→文学

遗憾→遗言→(失言)→(失学)→文学

遗憾→遗言→(前言)→(前文)→文学

遗憾→遗言→(戏言)→(戏文)→文学

(3)清凉→(凉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

清凉→(清爽)→(爽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

清凉→(凉粉)→(粉红)→(红霞)→霞光

清凉→(凉风)→(台风)→(阳台)→(阳光)→霞光

3.出示相似的题目,多做几次“词语转换”的游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出题,让其他同学进行转换。

如:新鲜→鲜花→花童→童年

幸福→幸运→运气→生气→生活

身体→体重→重复→康复→健康

三、互动平台

1.教师总结本单元的课文: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每一篇课文都是那么精美,它们文笔清新细腻,情感蕴涵丰富,思想美好崇高,如一道道潺潺小溪,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垢;如一声声牧童短笛,让我们在亲近美好文字的时候获得心灵上的感动。今天,有几位同学就本单元的课文展开了讨论,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说什么呢?

2.分角色读读这几个人的对话。

3.从于蓝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评价一下,本单元的课文感人之处各在哪里,哪篇课文给你的印象最深?(《生命的药方》向我们阐述了友谊的真谛;《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不由得被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所感动,被母子之间的亲情所感动;《儿子的创意》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不平凡的创新精神,它震动了母亲,也震撼了我们——是的,不应该忘记,创造是梦想起飞的港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创新的含义;《和太阳比赛早起》使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了日出时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4.理解秦学、郝思的对话,清楚两篇课文的线索。

5.补充“……”里应该有的话。(《儿子的创意》是围绕儿子的勇敢创意与母亲不信任这条线展开的。)

教师小结:每一篇课文都有一根线穿着,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感觉脉络清晰。当然有的文章线索很明显,但有的文章却需要你细细寻找,还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穿着呢!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让线索贯穿全文,做到脉络清晰。

四、口语交际

1.带领学生回顾课文,谈谈收获体会。

师:我们学了《儿子的创意》这篇课文,你能谈谈“儿子”为什么能得到国际大奖?你有什么体会呢?

同学们,创意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创意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你们也像那位小男孩一样,进行大胆的创意,展示出你创造的天赋。

2.理解题意,交流展示。

(1)读题,清楚题目要求。

选择项目设计介绍设计:设计的内容、设计的理由。

(2)教师举例说明。

(3)开始设计:可以画图样,可以写说明。

(4)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

要求:讲述者将自己设计的是什么、设计的内容、设计特点、设计理由等表述清楚。

听者要认真聆听,可针对不清楚的地方向讲述者提出疑问。

(5)全班交流。

每组选一个最有创意的同学上台进行交流,师生相机进行评价。可从发言者的体态、语言、条理性、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选创意、表述都不错的学生为“最佳创意者”。

总结: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你认真观察,打破常规,多动脑筋,相信你会有很不错的`创意。当然,在我们有不错的创意时,还要清楚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才会让别人欣赏到你的创意。在听别人的发言时,应细心聆听,看看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自主阅读园地

1.教师介绍冰心和她的作品。

冰心(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

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作者所爱颜色的变化。

3.再读阅读提示,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旁边。

4.全班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点评。

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在本子上,并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反复朗读。

六、习作百花园

1.教师谈话导入,激发习作欲望。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已进入五年级了。每一天,我们都沐浴着父母、师长们的温暖,感受着小伙伴之间的快乐纯真,体验着努力的艰辛、成功的甘甜,丝丝缕缕,点点滴滴,让我们由衷地感叹: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就要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大门,将自己的精彩生活书写下来。

2.读题明意。

(1)自由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全班交流:明确写作要求。

(3)借助题目拓展思路。

①理出题目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在学校里学知识、在家里与亲人交谈、参观名胜古迹、欣赏田园风光。

②除此之外,你还想到哪些方面?(参加校运动会、参加社区活动、参观动物园、做家务、逛公园、过年……)

3.回忆生活,交流感受。

(1)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感受最深的一天,最特别的一天、最让你记忆犹新的一天。

(2)翻翻自己近来写的日记、小练笔,寻找源泉。

(3)选择最想说、最想写的内容与小组同学交流,任何一天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本组同学要注意倾听,遇到疑难处可相互提问。

4.范例引路,交流评价,点拨写法。

(1)请一名学生将自己想写的内容说一说,要求把内容说清楚。

(2)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哪一部分应作为重点,哪部分应简明扼要,不应面面俱到。

(3)自主选材。

学生根据汇报与讨论情况,再次思考,自选习作素材,将一天里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做到有详有略。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真实、新鲜的,来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习作,并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表达方法,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

5.教师出示几份范文,让学生交流评价,学习其中的优秀之处。

6.学生习作,真情体验。

(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课件 篇2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在“积累与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 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积累与运用”的教学, 其中有个“语海拾贝”是要求背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如果仅仅是按照参考书的要求, 让学生大致理解、背会, 或者把这些句子的出处也让学生记下来, 再做一些课外的延伸, 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生背下来了, 但又很快淡忘了, 而课外查找诗句的出处等则会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如此学习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 不仅能积累词语句, 还应掌握方法, 产生兴趣。对于本题来说, 让学生积累这些诗句并掌握日常学习的“积累”与“运用”的方法, 这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总结方法, 再依照方法当堂学习,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创作感受文字美, 使其产生对“积累”与“运用”的兴趣, 这是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确立了, 我开始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经过反复琢磨,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步:回忆平时学习, 总结积累方法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自我总结, 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积累的。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平时教师给予他们的指导, 很快便总结出了“积累”的常用方法。这时, 教师板书——积累妙法三招“多读多背多摘抄”。并肯定了他们的总结。在我的鼓励之下, 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就是来源于自己的发现和总结, 更明白了学习其实就是“实践——发现——总结——再实践”的这么一个系统的过程, 只要善于东脑筋琢磨, 掌握学习方法其实并不难。这体现了“积累要和日常学习相联系”的原则。

第二步:运用方法积累, 完成知能目标

方法有了, 积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当堂积累, 学生当然知道要怎么做, 而且兴趣颇高。一会儿功夫, 学生就记下了语海拾贝中的句子。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把这些古诗文的出处也查到了, 我也把这些古诗文制作成了课件, 让学生课上读, 赏, 记。部分学生精彩的感情朗读使许多学生也跃跃欲试。当我检查背诵时学生纷纷举手, 都想试一试自己积累的功夫。这样, 不到半节课的时间, 学生已经完成了课本上的积累任务, 一部分学生还做了课外积累。

我平时很注重学生的课外古诗文的积累与理解, 学生的每日学习都有“摘抄”这项任务。但这些好词佳句怎么去用, 有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类课不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吗?备课时, 我制作了一些课件, 把学生平时背诵和积累的名句邓以各种题的形式加进课堂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让那些因平时不太下工夫积累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平时积累的这些看似无用的古诗文现在派上了用场时, 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这时, 他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积累”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运用”窍门, 参考运用实例

有了前面对积累方法的总结, 当我提出归纳“运用”窍门的要求时, 学生们踊跃举手。我和学生一齐总结出“运用”窍门两式:“理解了再用, 用到恰当处”。此时, 这些东西怎么用, 学生一目了然。不过, 考虑到有的学生只知道理论还缺乏实践的情况, 我在设计教学时又加上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提供用词用句的典型范例, 让他们先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 再让他们进行仿写。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好多课外的名句。例如:“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此时无声胜有声。”“春茶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等等。我让他们选择积累, 选择运用,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积累, 明白把积累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表达, 就相当于逐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就能越来越会说, 越来越会写。

第四步:激发创作兴趣, 当堂实践“运用”

看到了把这些名句运用的十分精彩的范例, 学生在读赏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到了“运用”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例子, 多数学生都觉得自己能提笔写了。于是,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 他们写出了好多精彩片段, 有个学生还把我给出的六个不相关联的课外名句用在了一段话当中。他是这样写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 院子里的梨花都开了, 老师不是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写景的文章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现在在“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我大笔一挥写起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着写着, 我想到了为我们辛勤工作的老师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们不正像这装点春天的梨花在默默的奉献自己吗?“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老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我在心里默默的想:老师, 我不会辜负您对我的希望的!

如何加强古诗词教学的积累与运用 篇3

关键词:朗读、感悟、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积累和运用相辅相成。积累了自然要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运用又需要积累作为前提,积累多了,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就不足为奇了。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加强积累。

1、读说训练

学习古诗词必须以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当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意境的深远、思想的丰富。但也不能肤浅的停留在诗句的诵读上,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意思,在熟读之后就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诗词的内容,大胆的让学生练习说话。

如我在教学《秋思》一诗,学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诗人,你会写些什么?信寄出之前,诗人又打开信封,还会写些什么?还有教学《游子吟》一诗,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母亲做好的新衣服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有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想象,汪伦为什么来晚了?李白和汪伦临别时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练习说话。有效地补充了诗词内容,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诗词和学生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古诗词的难度。这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又拓展学生语言积累。

2、 读写结合

小学古诗多数是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我觉得在教学这类古诗时,不能只停留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应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景物画面,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声、色俱全的立体景象,然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展开想象的翅膀,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对诗歌内容、意境、等多方位的整体感悟与积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比如:在教学《回乡偶书》一诗时,我让学生写一写作者贺知章会对家乡的儿童说些什么,家乡的儿童又会对作者说些什么等。学习《渔歌子》一诗,让学生写一写“西塞山”的景色。再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抓住最后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朋友元二的这一去,一路陪伴他的是黄沙大漠,孤寂苍凉,这一别,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许三年五载,或许今生再无相见之日,此时此刻,王维的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假如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也是送别诗,但它不是借景抒离别情,它是借景言离别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也让学生动笔写。这两首虽然都让学生写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感受,但写出来内容完全不一样。引导学生写话,既能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补充了文本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降低了写作难度,一举多得。

3、以点带面

在课堂内将理解、感悟、赏析、记忆等语言积累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指导自己的课外积累,才能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应的古诗内容,形成学习的“面”,有利于学生扩充语言积累数量。

首先,以文本为线,利用迁移的原理,补充学习相关的古诗。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春夜喜雨》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又比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可补充学习王冕的《墨梅》,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也可讓学生收集学习张籍的《秋思》等,我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朋友之间的离别情,我课前让学生回顾学过哪些送别诗,学生就背诵了《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课后我又让学生回家收集五首以上的同类诗,进行背诵。这样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就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对古诗文的积累信息。

4、运用、内化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运用古诗文。比如:在学习了《仙人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种植物,要求仿照这课的写法,借物喻人,也就是托物言志。并且要引用一些有关这些植物精神的古诗词名句。结果学生写得很好,引用了很多诗句,有的写小草,引用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写梅花,引用的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写荷花,引用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的写竹子,引用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是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要做到“有感而发”,切忌“为引而引”。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为学生的交际与作文增添了色彩,更是内化语言的过程。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课件 篇4

1绷私獗扔鞯幕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被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毖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蹦茉诳谟锝患手杏胪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蹦艽幼约旱某沙す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6弊灾髟亩炼涛模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背鍪究伪局兴母鼍渥樱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币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毕胍幌耄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笔ι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痹僮杂啥量伪局械乃母鼍渥樱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毖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痹俣粒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北乘姓饩鸥龃视铮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笔ι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倍量伪局斜纠改康亩曰埃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崩斫饩渥拥暮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狈纸巧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4弊饕担汗槟衫斫饩渥雍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口语交际

1碧富暗既耄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蓖桌交流,互说“傻事”。教师巡视引导,要求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把“傻劲”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毙∽榻涣鳎评选优秀故事。以小组为单元互相交流讲述“傻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

4卑嗉督涣鳎讲述“傻事”。各小组推荐的选手在全班交流讲述“傻事”,同学们可以发言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趣事”。

五、习作百花园

1毕付料白饕求,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可以是快乐、幸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逼舴⒀生,广开思路,广泛选择材料。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3毖生自己确定题目并写作。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

(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4奔炎魃臀觯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

(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自己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毖生自由读短文《那倾斜的伞》。要求边读边勾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可以批注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2毙∽榻涣鳌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

3彼邓底约憾亮硕涛囊院笥惺裁词栈瘛

(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

(2)说说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给你什么启发。

4闭页鲎约喝衔好的词语或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

《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篇5

读读背背绕口令;复习汉语拼音,区分“g、h、”“j、x”“z、zh”等易混的声母,区分两拼音和三拼音。

阅读成语故事《南辕北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小声读绕口令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读不准的字音。

二、师板书易读错的字,标上拼音,指导学生对比读,读准易读错的字音。

三、读准字音后让学生放声读

个人读、“开火车”读、男女接读、齐读

四、进行背诵赛

五、建议在课外读物中找些绕口令来读。

默读《南辕北辙》,边默读边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查成语词典,自己弄懂“南辕”与“北辙”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南辕北辙”的意思。

教学后记

习作(写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趣事)

教学目标

写清楚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学习与同学互相评改习作。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与小动物玩耍,注意观察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

自由说说自己最喜爱的动物以及它与自己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

二、分组说后评议

怎样把你喜欢的动物的特点以及它与你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吸引人。

三、在全班汇报,小结写法要点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第二课时

一、教师及时浏览学生作文,备好示范评改的习作2~3篇。

二、示范评改

展示评改文,指导学生评改。

1.读一读,画出写好的地方和有问题的地方。

2.讨论修改。

3.总结修改文章要注意的方面:

标题是否合适。

语句是否通顺。

是否符合习作要求。

三、学生互相评改

对照习作要求评改,不仅发现缺点,还要多找闪光点。

四、自评自改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课件 篇6

教学要求

1、熟读成诵六句有关人生的至理名言。

2、根据学习读写例话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短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读,想一想每句名言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把你喜欢的名言先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再说说它的意思,一会儿进行汇报。

3、进行汇报。

4、第一句。

指名读,谈谈这句名言的意思。

先指导朗读,再齐读。

大家自由练读,再齐读。

5、用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学习二、三、四、五、六句。

6、背诵。

二、完成“阅读”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读写例话时,掌握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谁来汇报你是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

2、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画出表现陈毅强烈感情的句子,多读几遍。

(2)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 自由读短文,你喜欢哪局话就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4) 齐读陈毅说的这句话,再次体会陈毅强烈的爱国之情。

第二、三课时

一、导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写读后感,板书课题并齐读,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生汇报问题

什么是读后感?怎样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应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你们小组喜欢解决哪个问题就解决哪个问题,一会儿进行交流。

三、交流

写读后感要注意三个问题。

a) 要读动原文的内容:弄清作者主要将了什么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什么景色和地方?

b) 写体会最深的部分。

c) 写好读后感的方法。

i. 要有一个好的题目。

ii. 要有好的开头:总结全文;渲染环境气氛,导入主要内容,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点明中心。

iii. 要重点写好感想,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联系实际还要善于联想。

四、小结

根据汇报的结果,我们来读《古井》的读后感。重温读后感的写法,加深印象。根据学习的方法,我们来写一篇读后感。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课件 篇7

关键词:文学教学,课件,科学运用

课件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它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刺激方式的融汇, 构成了立体的教学范式, 开辟了教学的新平台和新手段。但是, 在文学教学中是否可以毫无节制地使用课件教学, 应当如何科学地运用?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教学手段作以理性审视, 以促进在文学教学中更好的克服其局限, 最大限度的发挥课件的优势。

一.课件教学的优势

课件教学的优势是由课件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它可以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集为一体, 从而对学生的感官形成非常强烈的多种刺激, 由此就使教学具有了形象可感性、生动活泼性、多维立体化的独特优势。不仅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获得完满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与传统教学相比, 课件教学由于影像、音声等多种刺激的同时作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为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 物理课上, 教师将以往难以表达的图形、图像投影到屏幕上, 生动直观, 学生容易接受。新闻采访课上, 可以运用影视画面和播放录音,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立体感受所学知识, 从而,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热情。课件教学能够产生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主客交互方式。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和教学模式。而且, 课件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态和静态的图像集成在一起, 形成教学软件, 使教学内容更充实, 更形象, 更具有吸引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文学教学中课件的局限

课件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固然有上述的优势, 但是, 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 尤其是在文学教学中, 如果不适当地运用, 优势可能就变成了局限。它的局限主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平面化和直观化, 易损于文

学自身的魅力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文学教学是一种形象教育, 是通过语言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中再创造和加工后形成的内在形象, 而且, 这种形象是模糊和不确定的。而课件尽管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态和静态的图像集成在一起, 使教学内容更充实, 更形象, 更具有吸引力, 但同时, 如果一味或过分运用的话, 又使文学形象变得高度平面化和直观化, 在一定意义上, 破坏了文学所具有的想象性、模糊性和多样性, 势必减弱文学的魅力。比如在面对同一部作品, 由于每个人的想象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差异, 文字在大脑中被唤起的审美表象是不同的。如果完全变成形象的画面被观赏时, 个体独特的想象和再创造过程被割舍掉, 致使每个学生的感受都成了这同一画面的复制, 这种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对文学的平面化和肤浅化的理解, 丧失对文学的深层次的思考与体悟。

2. 物质化和机械化, 不利于教师人格教育和师生情感交流。

文学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 更需要情感和教师人生体验与文学理解的参与, 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但是课件教学的手段是由物质机械构成的, 本身没有人性, 过分地依赖或不恰当地使用, 就容易导致人格和情感教育的缺失。教师是有生命和有情感的, 教师又是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教书还要育人, 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人生的道理、做人做事的原则方法点点滴滴传输给学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一味地采用或过多的采用课件教学的话, 就会丧失掉教师的人格教育的作用, 或者限制了教师的临场激情迸发。而且, 教师过多地利用课件, 较少面对学生, 师生双方都较少注意对方的体态语言, 缺乏真实情感的交流。

3.固定化、程式化, 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持久和因材施教。文学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充满了审美的愉悦与快感, 但是, 授课时如果一味地采用这一方式, 那么, 长此以往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减弱新鲜感, 削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不能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年和知识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的每个专业、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反应, 有针对性地组织或及时迅速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 所以缺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和及时调整的灵活性。

三.文学教学中科学运用课件的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 应正确定位, 认清目标,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文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审美判断力和文学创造力, 以及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思想认识上, 应当给传统教学和课件教学有个正确的定位, 也就是以传统教学为主, 以课件教学为辅。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清醒地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怎样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得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 也要培养学生发现、获得知识的能力, 重视创造个性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品德、人格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努力将传统教学的长处和课件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使课件在文学教学不断更加完善。

2.在课件制作上, 应把握特点, 发挥优势, 突出立体可感的教学效果。音声、动态和静态的图像是课件教学的优势, 最能产生视觉和听觉效果, 因此, 应当突出这一点。但是, 实际中, 有的课件基本上是由文字或图表构成的, 这至多是把课本的内容条理化和概括化, 也的确节省了教师往黑板誊写的过程, 但是, 并未对学生感官产生更强力的刺激, 课件教学的效果并未很好地达到。当然文字、图表也很重要, 也应当有, 但是更应突出的是音像可感的立体效果, 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作不到的。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讲, 人的更多信息的获得大多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感化, 有利于接受和理解, 音声和影像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这是文字、数字以及图表很难达到的效果。但是, 应当注意课件的内容要适度, 更多的内容主要应通过教师的口头讲授来完成,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和再加工的余地。

3. 在教学实践上, 应合理运用, 灵活调控, 突出教师授课的主

导作用。课件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受到了冲击。但是, 不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当占据主要角色, 发挥授课的主导作用。而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扮演配角, 随时听从教师的调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班级、学生的特点, 预先制定相应的重点、难点设计和做好思想准备, 随时在教学中适时作以微调。教师必须把握好课件教学的时限和间歇, 每一节课运用的时间不宜过长, 最好是阶段性的、间歇性的, 伴随着教师的讲解, 或者作为演示或者作为映证, 为讲解服务。只有将教师的主导性与课件的辅助性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文学教学中引入课件, 所产生的优势是不能轻视的, 同时他的局限也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提高对课件教学的科学认识, 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采取相应的对策, 科学地、合理地使用课件教学, 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度”, 就一定能克服局限, 更好地发挥出课件在文学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课件 篇8

一、微课课件的制作原则

1.实事求是,贴合教学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制作微课课件的时候首先要本着贴合实际教学情况的原则,课件中涉及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身所学的内容。另外学生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应用,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实际情况以及生活情境来进行设计,在相关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会更加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学生变的更加积极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来制作课件。

2.内容设计,符合实际教学

微课课件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堆积,而是需要进行内容设计的,之所以应用微课就是为了能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率,就应该在内容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将教学中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合理的分析整合,将这些内容以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进行有规律的规划,让教学能够更加方便,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课件来认识到学习的重难点,并且教师也能够根据这样的教学引导来开展教学。

二、微课课件的运用

1.整理教学重点,实现资源共享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板书分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讲解,但是教师语言上的讲解所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并不能通过语言讲解来完成,并且又是概念以及文字性质内容比较多的学科,所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微课课件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提前进行分析归类,并且在网络上寻找大量的教学素材来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分模块的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而且还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规划,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素材来理解抽闲概念知识,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

2.创设教学情境,激發学习兴趣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表现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以及方式过于死板导致的,总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当然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实思想品德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创设也是比较容易的,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尽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大的感悟,并且能够感受到这一学科的真正用途,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为坚强喝彩》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汶川地震的图片或是视频,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当人们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坚强,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不仅仅是人甚至是动物都会表现出难以想象的坚强,这是生物的一种本能驱使同时也是强烈的求生欲望引发的,面对灾难人类是渺小的,但是人们又用自己的坚强和灾难做着抗争。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坚强的含义,并且由衷地感受到为坚强喝彩的含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内,自身会不自主的被这样的精神所感动,为遭受灾难的同胞难过痛心,同时也默默地祈祷加油,为他们的坚强而喝彩。

3.进行教学拓展,开拓学生视野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教材虽然是经典的学习内容,但是毕竟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地包括学习内容。但是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都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带领学生学习,按部就班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非常机械死板,并没有开展教学拓展的意识,所以说学生的学习是具有局限性的。有了微课这样的资源,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进行教学拓展,根据教材上的学习内容来进行相关的延伸拓展,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视野的开拓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更多地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让学生对教材内容充分的理解,对教学内容有更多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时,教材上的内容也就是介绍一些法律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等,让学生对法律有初步的概念了解,但是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来给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来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真正成为知法懂法的人,开阔视野。

《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篇9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7个训练,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2、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参与竞赛等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教学难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谁的普通话说得好

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出示两道朗读题,每个组读一题。要求:人人参与,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⒉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翘音zh、ch、sh,后鼻音ang、eng和复韵母ei、ui的读音;注意指导学生区分f-h和鼻音n-l。

⒊两大组交换学习内容,比一比哪个组学得快,音读得准,普通话流利。

教学这两道题时,也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拼音的情况,先对重点的拼音进行复习,然后再提出要求分组朗读。

二、播放录音,做拍手游戏

⒈播放课前制作的《拍手歌》,教师边读边拍手,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

⒉告诉学生想做这个游戏,得先熟读儿歌,借此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熟读儿歌。

⒊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协作,边拍手边诵读儿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更要参与,要注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民主、参与的良好氛围(也可借此题的学习组织学生课间休息,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

三、比一比,谁认的字多

⒈分别出示“你还认识我吗”和“自主识字园地”的内容,告诉学生比赛内容。

⒉找自己的好伙伴,将这两题分别读给他听,并请他给你评一评,你认识多少字、多少个词。在不认识的字、词下面作上符号,请你的伙伴教教你。

⒊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学习结束后,分别抽好、中、差三个学生读一读,激励优秀的争取更优秀,后进赶先进。

四、写一写你想写的词语

教师不要作过多要求和限制,让学生选择自已想写的词语写一写、读一读即可。

学生写的时候,教师要重点关注一两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在课内解决困难,激励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五、 同桌互读《问答歌》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10

一是语言好,中考作文语言在表述清楚的前提下,一定要有文采。一段精彩的语言放置在开篇,一句经典的语句收束全文,定会使文章引人入胜。二是结构巧,考场作文结构必须要巧妙。要做到分分钟内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所以构思当然要巧,开头、结尾、中间主体部分设计都要尽量巧妙。三是选材新,中考作文素材的新颖,无疑也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个重要法宝。选材新颖独特,可以使作文在众多平凡之作中脱颖而出。四是立意深,一篇立意深刻的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立意深刻也是写作中最难达到的高度,却也是最能决定作文分数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文能力是同学们人生阅历的一个展现,这种阅历一是来自生活,二是来自阅读。把生活与阅读进行整合,然后再表达出来,就是人生境界的表述。

同学们的人生阅历少,许多对人生、人性、生活、世界的认知与表述还需要靠阅读来提升。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阅读积累。可能许多同学手中都有一本厚厚的积累本,但本子里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句子、语段,我们却无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我们不仅要善于把握各种渠道进行积累,积累后还要进行分解归类。

首先,不能遗忘课本中的人物和语言。同学们可以积累教材中许多精彩的语句或人物故事。例如鲁迅《故乡》的结尾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充满了人生意味的语句,同学们可以把它当作“理想”或“勇敢”之类的作文的结尾点题句使用。再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款款忠心,天地可鉴。作为人臣的楷模,忠良的代表,他的尽忠职守,为蜀汉的默默奉献,同学们可以用作关于“责任”“奉献”“忠诚”等作文的素材使用。再如《邓稼先》中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闻一多、《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的探险队,还有拥有旷达情怀的苏轼、胸怀万民的范仲淹、果敢与忠勇的唐雎、大智又大勇的愚公、理智又忠诚的邹忌、深谋远虑的曹刿……所有这些人物,同学们都可以仔细研读,作为自己写作中的素材。对于教材中的选文,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阅读,例如,《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的身世经历,《史记》中的故事,以及《史记》的价值,同学们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进行积累。类似的,孟子的名言、孔子的语录、墨子的行为、庄子的精神……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手拈来的素材。对于教材中的这些素材,同学们可以边学习知识,边梳理积累。

其次,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如何在繁多的课外读物中筛选出我们需要的素材呢?同学们如果没有时间去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可以读一些经典、优美、深刻的短文,可以选择一些名家的名篇、名家的点评、诗词名句的鉴赏,还有一些快餐类型的短文集,例如《智慧背囊》系列、《时文选萃》系列、《意林故事》系列等。在阅读时,要做到精读与略读结合,文章中的故事可以略读,故事结尾处的点睛之笔要细读,而且要记到积累本上。同学们在积累这些语句时,还要对其进行简要分析,要对其进行定位,谈谈该句子或语段适用于什么样的作文主题。

例如,“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么位置,而是朝哪个方向走。”这句话,讲的是目标、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它适用于写“目标”“理想”这类作文的开头,也可以写在结尾作点题之用。诗人鲁藜在诗歌《泥土》中写道:“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首诗适用于放低自己、以退为进、谦虚等主题的作文。如果我们能把类似的经典语句都进行这样的积累与归类,就可提高积累的质与量了。

最后,有效利用影视传媒。影视传媒也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素材的一个有效渠道。特别是一些时事热点、各界的领军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中考作文的盘中餐。例如每年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他们或坚强,或勇敢,或担当,或善良,或无私……许多我们在作文中需要表达的有关生活与人生的诸多感悟,都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缩影。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人物事迹恰当地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就会成为作文观点表述的有力证据,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时尚性,扩大文章的广度,同时也加深文章的深度。对于这样的素材,同学们可以按类型分别进行积累。也可以按作文主题的关键词进行积累。例如,责任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带领村民致富,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科学家,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林俊德;守礁二十年的南海卫士——李文波……同学们可以了解人物事迹,然后按人物精神品质进行归类整理,方便平时随时翻阅。与此方法相同,有关奉献、善良、爱心等主题的素材,都可以这样进行积累。

中考作文考查我们对生活、人生的认知与判断,无外乎是关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正确认识。中考作文题目看似多而杂,毫无抓手,但跳出各种题目,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就是有关人性的美好品质、人生的态度等几方面关键词,例如:善良、宽容、诚实、无私、坚强、勇敢、乐观、正直、谦虚、勤奋、责任、理解、尊重、选择、自信、理想、信念、目标……紧紧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素材积累,就不会出现写作时“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无力感了。

同学们记住,作文分数的提升,不仅要善于积累,而且还要善于归类和整理!把阅读面变宽,把积累本变薄!

初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11

一、素材的积累

如何积累素材呢?许多老师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加以指导, 具体概括为观察积累、阅读积累、视听积累、日记积累等。

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这样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作文素材积累:

1.从来源范围分为家庭素材、学校素材、社会素材;

2.从写作文体分记叙素材、说明文素材、议论文素材、想象文素材等;

3.从文章的内容的形式上分为主题思想、内容结构、表现手法。

运用这样的分类方法, 选取多个角度积累作文素材, 避免单一、枯燥,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快乐地参与其中。

对每个学生来说, 至少选取二至三项来积累, 在每项的具体积累时, 让学生自主选择标准分若干小类积累。如此越分越小, 越分越细, 使分类标准交叉融合, 编织成一个素材网。如从素材的来源范围指导积累材料, 先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类积累素材, 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素材丰富, 积累面广。过了一段时间, 当学生积累也有一定数量的时候, 我又启发学生, 把你们的素材再找个标准整理一下。有的同学又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景文、想象文的角度重新整理素材, 也有的同学人主题上分人物品行、思亲念家、亲情友谊、人生感悟、生活知识、思想观点等分门别类整理素材。这样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掌握素材、创新素材、运用素材, 并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作文素材网。

二、素材的运用

学生有的素材, 在作文时也不一定会用, 这里我来谈谈素材的运用。

1.根据语境选择素材。文章虽依赖语言, 但也并非将语言胡乱凑合就能成文, 还必须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素材。如证明“因为愤怒, 才有爱国的行动”这个观点时, 在你面前有两个人物事例──一个林则徐, 一个陆游, 选哪个好?这时我们的作文就要从观点出发, 根据爱国、愤怒、行动的观点要求, 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林则徐虎门销烟) 。除了根据语境选择素材外, 适当考虑具体语境的句式、语气等因素。

2.根据语境加工素材。文章写到需运用积累的素材时, 把材料直接引用, 于语境不符合, 另外也不好寻找, 这时可以将素材进行适当加工, 像维修工一样把原材料变形, 使其有用的地主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把材料进行适当取舍后引用到作文中去, 如在阐明自己积极向上、努力贡献时, 把李白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去掉后半句使用, 若运用到仗义疏财的语境中, 则去掉前半句加以使用。其二是材料的梳妆打扮, 使其变身, 使用到新语境中。如某同学在《语文从我身边轻边走过》的作文中写道:“那滋润万物的小雨, 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那满香都的烟柳, 牵来了一片撩起闲绪的朦胧。可是那飘逸的太白, 为我拉来了九天的银河, 三千尺的飞流。把我带到那爱晴柔的树荫下, 静看满塘接天莲叶, 映日荷花的, 可是潇洒的杨万里……”这段文字就是将前人诗句化妆变身, 通过化用前人诗句来表达学习语文对他深刻影响, 把读者带进一连串的优美意境中。

更有甚者, 将材料经过取舍、妆扮、重组后, 将则材料运用到多种语境中, 例如课外阅读《黔之驴》一文后, 有的同学作为一则锐意竞争、以弱胜强的材料使用, 也有的同学则作为一则不学无术、落后被毙的材料使用, 还有的同学更有创意地把其用作一则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的材料使用;还有的把其用作一条错误引导盲目改革, 必至失败的材料使用, 如此等等, 体现了素材运用的灵活性、多面性, 需要习作者灵活掌握。

三、从积累到运用的立体训练

教师要对学生的积累情况适时了解, 指导学生从积累素材、确定主题、编写提纲、练习语段、整合为篇五个方面加以立体训练, 重点从前四项指导。这种训练简便易行, 无需过多占用课余时间, 且学生尝试兴趣浓, 训练效率高。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景物的文章时, 首先安排学生去阅读写景的文章, 了解写景的方法, 积累相关的语句。随后, 选定一处景物作描写, 安排学生观察、写作、修改, 然后集体交流、评改, 鼓励优秀、激励后进。

会写并能写出好文章, 当然不止我说的积累和运用素材就能达到, 还需要同学们受好作文, 且勤加训练, 持之以恒, 才能深知作文之道, 经年积累, 渐进提高, 逐步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毕不对亩梁突累成语,能恰当地运用成语。

2被累广告语,增强环保意识。

3痹诨疃中学习语文,用书面、口头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动物的体会、收获;活动中培养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养成乐于向他们请教和与他人分享收获的良好品质。

4蹦芮宄地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养成修改和与人分享习作快乐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综合性学习:学生在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可布置本项学习任务,让学生确定探索的内容或方向,通过多种途径大量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币郧拔颐窃读过很多有趣的成语,有以数字开头的,有首字相同的……今天我们要读的`成语同样非常有趣,请大家一起到“积累与运用(三)”的“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毖生自读成语,要求读正确。

3被ハ嘟涣髯约悍⑾值恼庑┏捎锏墓餐特点。(第一组成语的后两个字相同,第二组成语的前两个字相同。)

4狈肿槎远脸捎铩

5蹦慊鼓苁宰潘党銎渌这样的成语吗?如:凉风习习、喜气洋洋、含情脉脉、逃之夭夭、气喘吁吁、兴致勃勃井井有条、津津有味、津津乐道、沾沾自喜、依依不舍、炯炯有神

6庇米约合不兜姆绞交累这些成语。

二、点击成语

1备詹盼颐嵌亮艘恍┯腥さ某捎铮现在再来了解一个有故事的成语——“一鸣惊人”。

2弊杂啥脸捎锕适拢要求读正确。

3被ハ嘟涣髯约憾炼了什么。

4庇米约旱幕八邓“一鸣惊人”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个成语说话。

三、语海拾贝

1蔽颐巧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上,在地球妈妈的怀抱里,除了人类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为了让这些朋友(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各种资源)能和人类和睦相处,人们常常进行一些宣传,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广告牌上看到这样的语言——(出示三条广告语)

2毖生自由反复读句子。

3彼邓的愣炼了什么。

4闭庋的广告语有什么好处?

5奔且患钦馊则广告语。

6蹦隳芪校园里的绿化设计一则广告语吗?

7比班交流,选出最富创意的广告语。可课后制作成广告牌放在校园绿化地带里。

四、综合性学习

1苯入本单元学习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探索的内容或方向。

2备据自己的选题和小伙伴组成合作小组,以便在搜集过程中互相帮助、共享资源。

3备骱献餍∽橥ü多种途径(电视、网络、报刊、向人请教、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等)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

4焙秃献髡咭黄鹕秆∷鸭的资料构思主题展示会的方案。可办成小报,可写成文章,可汇成图片集,有条件的还可录成音像资料……

5背晒展示,共同分享。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边展示边介绍。展示者可以介绍自己小组的成员在搜集资料及准备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等。

(2)观摩者可以质疑,并诚恳地提出意见或建议。

(3)成果评比,重在激励。

6苯淌π岜敬位疃。

五、习作百花园

1倍炼要求。

(1)让学生自读习作提示。

(2)明确本次习作内容(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作时的注意事项(要写清楚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

2币导选材。

(1)引导学生选取习作材料。尊重个体差异,也可在“综合性学习”搜集的资料中选材。

(2)如何才能写清楚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为了增强趣味性,可在习作中举一些典型事例。)

3贝瓷璋簿不肪常学生习作。

4痹擞眯薷姆号,自读自改,养成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

5笔ι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

6狈中∽榛テ阑ジ摹T谄栏墓程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

7比班欣赏同学的精彩习作。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

语文《积累与运用四》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多彩的成语,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味其中的趣味。积累歇后语。

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愿意与别人交流,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学会按顺序观察图画并写下来。

4?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成语,从小养成善于积累、喜欢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不是四个字的成语。

2?教师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趣的成语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和好多好多的成语娃娃交上了好朋友,谁愿意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呢?(抽生说)

刚才同学们说的.成语娃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四个字的,今天,我们还要和许多不是四个字的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2?读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书上的成语,你发现了什么?(书上的成语呈阶梯状,字数由少增多。)

(2)你知道这些成语的含义吗?抽生自由说,教师适时指导、补充。

(莫须有也许有,恐怕有。)

(3)师生交流除书上以外的不是四个字的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分青红皂白;吃一堑,长一智等)

3?讲成语故事。

(1)抽生读《破釜沉舟》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成语是我们祖国的宝藏,有的来源于诗文经典,有的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我们平时注意搜集、积累这些成语,以后说话和写作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书上的歇后语。

2?学生合作学习,弄懂每条歇后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学习结果。

4?试着用其中的一条歇后语说话。

5?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歇后语。

三、小小讨论会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足智多谋的孙膑、聪明能干的禄东赞、机智勇敢的小姑娘杰奎琳他们用智慧解决了种种难题。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可能遇到过难题,你愿意告诉大家,让老师和同学们为你解决困难吗?

1?抽学生说。

2?小组讨论。

3?交流。

4?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谁有困难,我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共渡难关。

四、看图写话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连环画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看完后,思考:(1)这几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2)图中的男孩是怎样把皮球弄出来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将这几幅图写下来,注意把这件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五、自主阅读《忆读书》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著名作家冰心奶奶读书的故事吧!

1?学生自读。思考:我为什么喜欢读书?读了哪些书?读书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讨论交流。

3?你喜欢读书吗?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如何指导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篇14

一、在阅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阅读要以读为本, 要有目的, 有效果地读。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 要读有所悟, 读有所思, 读有所为。读出课文的人生哲理, 读出个人感受, 明事理, 辨是非, 让读者与文本语言对话, 情感共鸣, 态度相融。这样的阅读, 才能在表达中释放出语言特有的魅力。理解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基础。很多教师在一些疑难处, 甚至是关键处, 都让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意思, 读出体会, 读出韵味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 要“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就作文而言, 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 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更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目前, 积累生活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并不富有。这使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字材料, 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削弱了积累的欲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儿童观察自己的生活, 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 扩展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 是非常必要的。

三、要积累古典诗文, 同时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

我们应该认识到, 现在的积累应该区别于过去私塾时代的背诵, 因为学生面对的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 “不学诗, 无以言”。出口言诗, 是当时文化人的“集体无意识”, 相沿下来, 知识分子言谈、交往、抒情、论政, 都离不开诗, 或者引用诗或者创作诗。在这种环境下,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是可能的。而现在, 大众传媒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果不作引导, 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古典诗文, 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 应该赋予古典诗文以新意, 注重联系实际,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 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 引导他们主动阅读, 广泛涉猎,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

四、要重视积累, 更要重视运用

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积累从内容上说, 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能让他们怦然心动、会心一笑的内容。从要求上讲, 记忆一些名言警句, 对一些经典名篇有所印象就够了。我们要引导学生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了, 领会了, 尽可能地用过了, 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 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如通过一些活动, 展示一些场景, 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带领他们置身蒙蒙春雨中或是烂漫的春花中, 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 这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背名言、诗句要有效得多。

基于文本载体的积累与运用 篇1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言 积累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47

阅读教学一直强调积累,因此很多教师就将积累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原始积累的量很多,但在运用中却常常无从下手,成为“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可见,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有效串联,真正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一、寻求精读资源,在感知积累中运用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些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训练价值点,值得学生在品析中玩味借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确选准文本的语言精读点,引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在品析中理解,在理解中积累,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

例如,在教学《小露珠》2-4自然段时,文段中三句话的内在结构类似,是学生积累运用的好资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诵读、填充、运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是引领学生以辨析对比的视角感悟语段结构相同,但词语迥异的表达效果,形成整体性的语言感触。然后,将词语从文本中抽取出来,并打乱原文的顺序,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词语回归到课文中:

早哇,像 那么 的小露珠;早哇,像 那么 的小露珠;早哇,像 那么 的小露珠。

有了原有情境的补充填入,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置其他语言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细致辨析,巧妙地运用词语进行实践运用,让学生在诵读中触摸词语质感,在辨析中揣摩文本语境,在运用中提升言语智慧。

二、开掘练说资源,在模仿运用中积累

言语的习得从仿照开始。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进行仿照表达,强化学生语言训练的效度,从而达成在运用中强化积累的效果。

例如《桂花雨》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为了凸显桂花的香味,作者写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学生对于这一句式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精读文本语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完整的语句中抽取出支撑起语言结构的内在框架:“不说……至少……没有不……”教师通过激情诵读,让学生从感性层面感知这一句式的表达效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资源,仿照说话:“小王成绩最好时,不说门门功课100分,至少书上的知识,没有他不能掌握的。”

这样的仿照说话,学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对语言的表达历练,同时更加将这一典型句式镌刻在意识深处,形成了积累与运用的双重效益。

三、依托课后练习,在辨析积累中运用

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后都精心设置了思考练习题,而很多的题型都指向于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这样的练习设置应融入阅读教学体系中,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雾凇》一文时,教师紧扣文后“选用词语,描绘一处雾景或者雪景”的练习,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引导:首先出示文后练习中的词语,并分别引导学生找到出处,引领学生诵读原文,根据文本中的情境,感知词语的表达属性。其次,引导学生分别选用一个词语,以单独语句的形式描绘印象中的雾景或雪景。最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词语综合性实践运用,一段段精美的写景片段就这样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依托练习点中提出的词语,让学生追根溯源,以文本为语境感知词语的运用情境,并在单句运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形成综合性的运用体系,有效地将积累与运用串联成有机的整体,可谓一箭双雕。

四、关注内容特质,在拓展积累中运用

阅读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积累只能局限在教材和教学的内容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厘清需要积累的内容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原始库存,并通过创造性的机会,使原本僵硬的积累得以复活,直至灵活运用。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两个词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李时珍艰辛的药材寻访之旅,应成为本篇课文积累的重要词语。但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止步于这两个词语的辨析,而是引领学生探寻这两个词语的组成机构:由两个并列关系的动词组成,且后面都有修饰性的状语。在学生把握了这一特性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从而将与此相似的词语一网打尽:呼朋引伴、情投意合、朝思暮想……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进行造句练习,达到了感知、积累、运用的一条龙训练。

总而言之,积累不是目的,运用才是阅读教学最终的归属。因此,阅读教学要善于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强化积累与运用的串联整合,从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

上一篇:爬山虎的启示作文下一篇:材料市场调研报告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