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结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针灸治疗学总结(精选8篇)

针灸治疗学总结 篇1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处方: 肩部:肩髃,肩髎,月需俞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居髎,秩边

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

第二节 腰痛

腰痛又叫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病机: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肾虚腰痛

治疗原则:寒湿温经散寒,瘀血活血化瘀,针灸并用,泻法;肾虚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处方:督脉,足太阳为主

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寒湿加灸腰俞,瘀血加膈俞,肾虚加灸命门.皮肤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病因病机:根性,干性坐骨神经痛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足太阳,足少阳为主

足太阳: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腰骶部疼痛加肾俞,大肠俞,艳阳馆,腰夹脊,阿是穴;天气变化加灸大椎,阿是穴;气滞血瘀加膈俞,合谷,太冲.刺络拔罐,电针,穴位注射.第四节 痿证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下肢萎弱为多见.病因病机: 1肺热伤津 2湿热浸淫 3脾胃虚弱 4肝肾亏虚

治疗原则:肺热伤津,湿热浸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处方:手,足阳明经为主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肺热伤津加鱼际,尺泽,肺俞;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皮肤针,电针.第五节 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呙,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病因病机: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 中脏腑

1闭证

2脱证

治疗原则:1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2中脏腑---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处方: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电针,头针.第六节 面瘫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气血不足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面颊局部,足阳明经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皮肤针,刺络拔罐,电针,穴位贴敷.第七节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典型的神经痛.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气血瘀滞 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处方:面颊局部,手,足阳明经为主 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眼支痛加丝竹空,阳白;上颌支加颧髎,迎香;下颌支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加列缺,风热加曲池,外关,气血瘀滞加内关,三阴交.皮内针,刺络拔罐,耳针.第八节 头痛

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因病机:1阳明头痛 2少阳头痛 3太阳头痛 4厥阴头痛 5全头痛 治则:舒经通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处方:局部加远端

1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2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皮肤针,三棱针,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第九节 眩晕

眩晕,又叫头眩,掉眩,冒眩,风眩.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病因病机:1风阳上扰 2痰浊上蒙 3气血不足 4肝肾阴虚

治则: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痰浊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处方:头部和足少阳为主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三棱针,头针,耳针,穴位注射.第十节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液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病因病机:1肝火亢盛 2阴虚阳亢 3痰湿壅盛 4气虚血瘀 5阴阳两虚

治则:肝火亢盛,阴虚阳亢—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痰湿壅盛—健脾化痰,清利头目,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虚血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兵营,补泻兼施;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调和脏腑,针灸并用,补法.皮肤针,三棱针,耳针.第十四节

心悸

心悸,又名惊悸,怔忪,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病因病机:1心阳不振 2心胆气虚 3心脾两虚 4阴虚火旺 5心血瘀阻 6水气凌心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只针不灸,平补平泻)处方:心经,心包经,相关俞,募穴为主, 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dan中 皮肤针 耳针 穴位注射

第十五节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病因病机:1心脾两虚 2心胆气虚 3阴虚火旺 4肝郁化火 5痰热内扰

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补心壮胆,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郁化火—平肝降火,痰热内扰—清热化痰,只针不灸,泻法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皮肤针,耳针.第十七节

癫病

癫病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语为特征.病因病机:1痰气郁结 2气虚痰凝 3心脾气虚 4阴虚火旺

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针灸并用,补法;痰气凝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神门,丰隆,心俞,脾俞.痰气凝结加中脘,太冲;气虚痰凝加足三里,中脘;心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十八节

狂病

狂病以精神亢奋,躁扰不宁,打人毁物,动而多想为特征,多见于青少年.病因病机:1痰火扰神 2火盛伤阴 3气血瘀滞

治则:清心降火,宁神定志,只针不灸,痰火扰神,气血瘀滞—泻法;火盛伤阴—平补平泻.处方:督脉,心包经为主.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痰火扰神加中脘,神门;火盛伤阴加神门,大钟,三阴交;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血海,膈俞.三棱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十九节

痫病

痫病,俗称羊癫疯.是以卒然昏仆,强直抽搐,醒后如常人为特征且与家庭遗传有关的发作性疾病.病因病机:1实证—(1痰火扰神 2风痰闭阻 3血瘀阻络)

2虚证一(1血虚风动 2心脾两虚 3肝肾阴虚)治则:豁痰开窍,熄风止痫,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督脉 –水沟,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耳针,穴位注射.第二十二节

感冒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因病情轻重不同而分为伤风,重伤风和时行感冒.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暑湿证

针灸治疗学总结 篇2

月经先期:临床上分外偏实热者, 偏虚热者以及偏气虚三种。

实热型:临床表现月经先期, 量多, 色深红或紫, 质黏稠, 舌质红苔黄, 脉数。中药以清经汤主之, 方用丹皮10g、熟地10g、白芍10g、青蒿6g、茯苓6g、黄柏15g、地骨皮15g、黄连6g。针取关远、血海、太冲、曲池, 针用泻法。

虚热型:临床表现经来先期, 量少或量多, 色红, 质稠伴两颧潮红, 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药以两地汤主之, 方用:地骨皮15g、生地30g、白芍15g、元参30g、阿胶10g、麦冬15g。针取关元、血海、三阴交, 平补平泻手法。

气虚型:临床表现月经先期, 经量增多, 色淡、质稀, 神疲肢倦, 舌质淡、脉细弱, 中药取归脾汤加减:人参15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30g、熟地10g、阿胶10g、灸甘草15g。针取脾俞、足三里、血海、关远, 针用补法。

2 月经后期:临床上分血寒、血虚、血瘀气滞三型。

血寒形;临床表现经迟, 色暗, 有虚寒症状, 方用温经摄血汤:白芍30g、熟地30g、川芎15g、肉桂3g、白术15g、五味子3 g、续断9g、柴胡9g。针灸方面针三阴交、气海、气穴, 灸归来、天枢。

血虚型:临床表现面色苍白, 头晕、心悸、经期延后, 量少色淡红质清稀等血虚症状, 方用人参营养汤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山茱萸9g、枸杞15g、甘草3g。针取三阴交、足三里针用补法, 灸气海, 脾俞、膈俞。

血瘀气滞型:经期延后, 量少, 色暗红或有小块, 小腹作胀, 舌淡苔薄脉弦。中药方用过期饮: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5g、生地15g、赤芍10g、木香9g、木通9g、香附9g、莪术6g、肉桂5g。针取关元、气海、三阴交、针用泻法。

3 月经先后不定期:多以肝郁肾虚引起月经先后不定, 方用定经汤:当归30g、白芍30g、熟地15g、菟丝子30g、茯苓12g、淮山药12g、柴胡6g、荆芥6g。针灸方面取关元、三阴交、肾俞用补法, 取太冲用泻法。

针灸治疗腱鞘囊肿 篇3

【摘要】先针灸后按摩治疗腱鞘囊肿,方法简便、时间短,经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它是最好、最优选的治疗方法。由于腱鞘囊肿有单房和多房性,治疗又不易彻底,容易复发,虽然治疗腱鞘囊肿的方法较多,但是对囊肿的囊破坏不完全容易复发,而此方法对囊壁破坏完全不易复发,减少患者疾苦,深受患者的爱戴。

【关键词】针灸治疗;腱鞘囊肿;疗效好

腱鞘囊肿是关节或肌腱附近某些组织的粘液变性所形成的囊肿,多附着于关节囊上或在腱鞘内与关节腔相沟通。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内膜与关节滑膜相似,囊内为胶样粘液。囊肿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好发于腕、踝关节背面。多见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腱鞘囊肿(ganglion)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属痹症,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长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止筋脉络道而成。腱鞘是包绕肌腱的鞘状结构,外层为纤维组织,附着在骨及邻近的组织上,起固定及保护肌腱的作用;底层为骨膜可滋养肌腱,并分泌滑液有利于肌腱的滑动,针刺配合神灯可起到消痹止痛、软坚散结、滑利关节的作用,并能促使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和营养,使炎症吸收,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本病症称为聚筋或筋瘤,认为系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津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成。

2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男36例,女62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5岁;腕部囊肿68例,足背囊肿30例;35例有明显的外伤史,63例无明显外伤史;发病时间最短3天,最长5年多。

3 临床表现 

好发于腕背、腕掌面的挠侧、足背部于足背动脉附近等处,缓慢发生或偶尔发现有高出皮肤的小肿块,很少有疼痛,或有轻度酸痛感。在腕部,手指可有乏力感。肿块在皮下,高出皮肤,呈半球形,光滑,压之有胀痛感,与皮肤无粘连,但与深处的组织附着,几无活动性。囊肿多数张力大,少数柔软,但都有囊性感。

发生在腱鞘膜内者可呈不规则的球形,发生在手掌远端的屈指肌腱腱鞘上者,如米粒大,硬如软骨,手握物或按压时可有疼痛。

4 治疗方法

本病为局限性发展较慢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肿块,高出皮面,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日久囊液充满,囊壁纤维化而变硬,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轻微疼痛和压痛。用1寸长的银针,先直刺囊肿的中央部位以固定囊肿的位置,然后以囊肿的四周为进针点,向囊肿的中心斜刺,用“米”字型破坏四周的囊壁,留针5~10分钟后取出针,然后用手法按压推拿1~2分钟,囊肿消散再外加压包扎。3天后复诊再第2次重复针灸,以巩固疗效或防止多房性囊肿囊壁破坏不完全导致再次复发,并嘱患者注意休息。采用针灸治疗腱鞘囊肿,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无瘢痕。具体方法是:囊肿局部常规消毒,采用扬刺法刺其正中,于囊肿基底部周围,用围刺法在四周各刺一针。针尖均刺向囊肿的中心,以刺破囊壁为度。留针30分钟,并用神灯照射针刺部位,皮肤微热不烫为宜。出针时将针前后左右摆动3~5下即可出针。出针后医者用拇指指腹按揉其局部,囊肿即可逐渐消失。配合温针加拔罐的方法,治法囊肿局部以26号或28号1寸毫针,直剌入1针,两旁各剌入1针的齐刺法,每一针上各加2cm长之艾段,从下部点燃。燃尽起针后即以微型玻璃罐吸拔3~5分钟,以拔出黄色粘稠样液体为佳。拔后用消毒敷料加压固定。1次未愈,隔2~3日再针。

5 疗效结果

本组98例,经1~2次治疗,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结果,治愈96例,好转2例,无效0例。

6 讨论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附近或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无色透明或微呈白色、淡黄色的粘稠液,囊腔有单房和多房,但以单房多。治愈后很容易复发,治疗方法有手法治疗、药物(内服、外敷)局部封闭,手术治疗。如用于手法治疗、药物、封闭等治疗囊壁破坏不完全容易复发,另外封闭治疗药物(激素)的副作用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如出现缺血坏死治疗是相当困难的。而针灸治疗腱鞘囊肿有五大优点:①无副作用,因不口服药,也不注射用药。②快,可立杆见影,约10分钟囊肿消散,给患者节省时间、减少痛苦。③节省时间、费用,受患者的爱戴。④疗效好,针灸治疗囊肿2次囊壁破坏完全不易复发。⑤方法简便,容易操作。笔者认为治疗腱鞘囊肿的最好,最优选的方法应该是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咳嗽 篇4

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和大量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例分析,其发展规律可分为:①病在肺:早期患者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等肺脏症状。②肺脾同病:一般多见于久治不愈的患者,除肺脏症状外,并有食欲不振,胸腹满闷,大便不调等症状。③肺肾同病:多见于后期患者,除肺症状外,更见喘息气逆,动则更甚,腰酸腿软,面浮肢肿等肾虚症状。最后导致喘息气促,心悸怔忡,面色无华或青紫等肺、心、肾互虚的危候。在整个过程中病情的演变,虽然错综复杂,但其总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出上述传变规律。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规律,其治疗方法不外:①治肺:即宣肺,利气,化痰,止咳等法,针灸取穴如风门、肺俞、天突、尺泽、太渊、丰隆等。②肺脾同治:根据肺脾症状表现的轻重,或侧重治肺,或侧重治脾,或两者兼顾。针灸取穴,治肺穴位已如上述,治脾穴位,如脾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均可选用。③肺肾同治:一般常用宣上纳下的治法,宣上即展肺气,包括宣肺利气、化痰等,纳下即摄纳肾气,肾虚不能纳气以致喘息气促时用之。用穴如肾俞、气海、关元、太溪等,至于肺、心、肾互虚时,则应三脏同治,而重点在于心肾,如取心俞、厥阴俞、内关、关元、气海等,均属必要,但病已至此,则非单独针灸所能有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灸疗法,除冬病夏治伏灸法外,我们对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嘱其于每晚临睡时用艾条灸风门、肺俞、气海、足三里等穴,灸至皮肤灼热潮红为度,长期不断。不仅支气管炎可不发或少发,而且体质也由弱转强。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现况 篇5

摘要:遗尿症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多样,因临床上运用针灸疗法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现将近3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小儿遗尿;针灸;综述

遗尿症,是指3周岁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儿童,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觉排尿而小便自遗的一种病症。目前临床上运用针灸疗法对该病有较好疗效,故将近3年来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针法为主

房氏[1]等采用三快针法(快速进针、捻转、拔针)针刺足运感区,留针30min,配合毫针直刺(不穿过耳软骨)耳穴缘中,浅刺中极3-5分,并给中极加电针,连续波,200次/分,同时温和灸以上诸穴15min。治疗200例,总有效率99%。

林氏[2]采用浅刺法,先取百会、三阴交、中极、水道、外关,用毫针浅刺0.2-0.3寸,留针30min,再取膀胱经在腰骶部的第一侧线,用皮肤针轻叩及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治疗88例,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100%。

王氏[3]单取双侧止遗穴(位于足掌面双足小趾跖趾关节横纹正中),快速直刺8-15mm,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使针感沿大腿方向传至小腹部,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治疗30例,总有效率90%。

灸法为主

罗氏[4]等采用艾灸疗法,取穴关元、中极、照海、百会,各穴悬灸10-15min或艾炷隔姜灸3-7壮,每日1次。治疗30例,总有效率86.67%。

杨氏[5]等采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单灸关元穴30min,配合向后平刺百会穴、双四神聪向百会对刺,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治疗178例,痊愈155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19%。

综合疗法

孔氏[6]等将患者分组:治疗组50例,取关元、中极、足三里、膀胱俞、三阴交、太溪穴,得气后重插轻提,留针30min,每天1次。同时睡前半小时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0.1mg,每天1次。对照组48例,单纯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结果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96%、远期86%,对照组分别为81.3%、54.2%。

李氏[7]辩证分型论治:肾阳(气)不足者,方用二蛸固肾汤;肾阴亏虚者,方用知柏地黄丸加桑螵蛸、白果;脾肺气虚者,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桑螵蛸、益智仁;惊恐伤肾者,方用安神定志丸加酸枣仁、覆盆子、桂枝。配合针刺中极、三阴交、曲骨,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63例,总有效率82.5%。

成氏[8]等选双侧三阴交,捉住蜜蜂双翅,将其尾刺螫刺入穴位上,5秒钟后拔出。每次1只,3天治疗1次。配合每日口服1包露蜂房免煎剂。治疗60例,总有效率88.3%。

总结

临床上针灸治疗方法较多,以多手段综合治疗为主,注重脾经、任脉、局部、循经取穴和经验效穴相结合。此外,现有研究仍有几点不足:1.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临床疗效判断暂无统一标准;3.病例纳入标准不统一。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客观、科学的评价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会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房玉芬, 白如冰. 头针为主治疗遗尿的临床体会[J]. 中国民间疗法, ,18(4):11-12

[2]林婷婷. 浅刺及皮肤针叩击治疗小儿遗尿88例[J]. 江西中医药, ,(12):70-70

[3]王春南. 针刺止遗穴治疗小儿遗尿[J]. 中国针灸, ,28(11):812-812

[4]罗高国, 郭新侠, 陈改娟. 艾灸治疗小儿遗尿60例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0,(4):652-653

[5]杨敏, 任彬, 张林. 灸关元穴配合头针治疗小儿遗尿症178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5):342-

[6]孔洁, 林波. 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遗尿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0,29(5):307-308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篇6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

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

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 凌云 王国瑞 刘纯

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 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 许叔微 刘完素 张元素 郭志邃 11急症针灸派 秦越人 《五十二病方》 《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 庄绰 龚居中 13眼科 张璐 《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

1《甲乙经》 晋代 皇甫谧 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 最突出:腧穴学理论

成就:a记载349穴 分布划线排列经穴 发展归经理论 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

记载经穴别名 首创郄穴理论 完善五输穴理论 论述交会穴理论 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 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

处方特点 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

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 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 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

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 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 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 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 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

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

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

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朱震亨)

3灸疮发洪: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巢元方)4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刘纯)

5大接经说: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的流行 主治中风病,针刺井穴分从阳引阴,从阴阴阳两个方面(张元素)

6灸良说:王执中,非常注重灸法,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效果 7刺络放血派:强调刺络放血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医家所组成的针灸流派 8经学考订派:致力于经穴理论研究工作,并有较大成就的学派

9穴法派:注重腧穴临床运用的针灸流派(辩证:皇甫谧确你辨证选穴;俞募穴:王熙李杲;原穴:张元素,王好古,杨继洲;五输穴:王熙,何若愚,王好,徐凤,李梴;八脉交会穴:窦默,杨继洲,王国瑞,李梴;奇穴,阿是穴:孙思邈)

10著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薛己)

1张机 字仲景 东汉 《伤寒杂病论》

阴证用灸 热证禁灸 a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和解泄热;刺泄实热)b灸治三阴(温经复脉;温阳举陷;回阳救逆)c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d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2王熙

字叔和 西晋 《脉经》

a以虚实分经辨证 补充有经病候 b发展俞募穴理论 记载五输穴运用 3葛洪 字稚川 东晋 《肘后备急方》

《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著 109针灸急救方 99救急灸方 A卒病用灸 灸治部位简明易学b隔物灸法说c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 壮数以阳数为主)d创用一夫法 最早使用同身寸 4陈延之 晋隋 《小品方》

灸法简便 重视化脓灸 施灸选穴

5刘涓子 东晋至南北朝 《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 “针烙” “火针” 治痈疽 6巢元方 隋朝 《诸病源候论》

经络病机(正经 奇经 主要针对内科疾病)7杨上善 唐初《黄帝内经太素》《名堂内藏》

《太素》a现存最早《内经》注本b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c分类:19类d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著

考订经穴理论 阐释经脉腧穴定义 以经统穴 为针之法,调气为本 8孙思邈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a善用指寸取穴法 b强调经外奇穴 c首创阿是穴d考订名堂图 用彩色绘制十二经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 创举 惜散佚。9王焘 唐代《外台秘要》

a以经统穴 352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 督膀胱)b根据论行不论经原则统穴

宋金元

唯取灸法(a适应症广泛,方法多样b灵活调整施灸程度c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10杨玄操 唐代 注释《难经》《难经集注》 11王冰 唐代《黄帝内经素问》

注《素问》影响最大 引用古籍多 补充缺漏篇章 宋金元

1王惟一 又名王维德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A铸造针灸铜人,开先河b绘制经脉图c记载354穴d论述经脉巡行及腧穴e厘正经穴取穴分寸

2庄绰 字季裕 南北宋 《灸膏肓俞穴法》

《灸》专论膏肓穴定位主治灸法运用 收入《针灸四书》

膏肓: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 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 灸后补养 3窦材 南宋 《扁鹊四书》 须时扶阳 灼艾第一 灸补脾肾

4许叔微 字知可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

阴证,阴毒速灸说 阳证刺治说 灸补肾阳 5王执中 字叔权 南宋 《针灸资生经》

a考订腧穴(审穴名,定位,深度,宜忌,遗漏)b“按之酸痛是穴”说,即“受病处”诊察压痛点,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c强调灸治疾病d灸法原则:体位选择,壮数少,点艾火,灸后调护,施灸顺序,艾炷大小,发灸疮,灸法禁忌e强调火针微刺f穴法理论:针灸受病处,重视腧穴切诊善用阳性反应点(“中气穴”火针加热)火针,冷针 6闻人耆年 南宋《备急灸法》灸法急症专著 “仓促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骑竹马灸法”

7席弘 字宏远 宋 《席弘家针灸书》十世孙传陈会(《广爱书》),陈会传刘瑾(《神应经》)行针审穴说 毫针补泻手法 补泻迎随说平补平泻说

8刘完素 字守真 刘河间 金元四大家 寒凉流鼻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八关大刺,热宜砭射说;灸刺须分经络 灸引其热说 9张元素 字洁古 金代 易水学派创始人《珍珠囊》《洁古注叔和没绝》《洁古家珍》针灸学理论成就在杜思敬《济生拔萃》多论述

伤寒取五输说 大街经说 经络取原法 重视特定穴放血 重视井穴原穴 荧穴 10张从正 字子和 金代 《儒门事亲》

火热血实,法宜刺络 刺血法机理:a“邪去正安”说b汗,吐,下三法c泻血除热攻邪最捷d出血以养血 刺血特点:a三多,运用(钅非)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最多b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指导刺血 c刺血后调护d禁忌症,适应证 11李杲 字明之 晚年东垣老人 金代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

A泻其血络 多用三棱针 可实证 热证 虚证 b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c用俞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说,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d东垣针法,针灸补土,昆仑,足三里俞募穴e中风针法

阴臭针法(行间,少冲)灸血海,气海法(妇人病)灸治疠风(承浆)灸治项疽

12何若愚 金代《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 要略见于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收入于窦桂芳《针灸四书》

A按时选穴,养子时刻注穴说(a气血流注聚于某穴,开穴。离开,闭穴b阴日血引,值阳气流,阴经选穴归于心包,阳三焦c确定十天干日与所开经脉所属脏腑关系d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开穴规律“经生经”“穴生穴”按五行相生次序逐个推算)B补生泻成,经络迎随浅深说,以生成数决定针刺深浅以定补泻c接气通经,短长依法说,据经脉长度决定留针时间D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13窦汉卿

金元 《针经指南》

a“流注八穴”理论,重视八脉交会穴b针下得气理论c手指十四法d简便取穴: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e无痛安全的针刺术:左手重而多按,右手轻而徐入 14王好古 字进之 海葬老人 元代 《此事难知》 重用原穴:“拔原”说

完善五输穴理论(辩证辩经选用五输穴,根据五脏配属,根据传变规律,根据邪属阴阳)

15罗天益 字谦甫 元代 师承李东垣《卫生宝鉴》

A灸法温补脾胃说(补脾基本灸方:中脘,气海,足三里;适应脾胃内伤;轻症取中脘,阴阳两虚再加阳辅;“月行寒”去中脘加三阴交,阳辅)b针刺放血泄邪学说(“高巅之上,射而取之”“血实者宜决之”)c针灸药兼施说d中风灸法,灸治惊痫,葱熨法治验,疝气治验,代灸涂脐膏e灸引阳气,壮脾温肾

16王国瑞 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a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b飞腾八法c针灸并用,补泻兼施d一针多穴,交经互刺e穴法相应,主次配伍

17朱震亨 丹溪翁 元代《丹溪心法》《丹溪手镜》 a经络病机:十二经病症“合生见证”b(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出血者,乃所以养血刺络放血 毫针攻邪行滞 火针攻破去淤)c热者灸之(实热证:发散郁热,拔引热毒,泄引热下;虚热证(阳生阴长):补阳生阳;补元气)18滑寿 字伯仁 元末《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

a注释《难经》首列经文,次附注释,辨误考证,见解评解b发挥“十四经”理论(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腧穴;补充任督二脉病候;记载十四经穴歌;绘制经穴图)

明代

1刘纯 字宗厚 明代《医经小学》

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起为度的手法(扪穴 进针 得起 退针)补泻法

2徐凤 字延瑞 明代《金针赋》 《针灸大全》

a手法理论;行针“十四法” “三才”补泻 调气出针法 b诠释窦默针法c完善子午流注之法d倡用灵龟,飞腾八法 e重用八脉交会穴 重视灸法 3汪机 字省之 明代 私淑朱丹溪《针灸问对》

A手法学说:九针之用,无非泻法(砭石所制,无气无味;破皮损肉,气从窍出;针刺祛邪扶正)b《素》《难》所论。刺法之正c审其病之在经在络d治病无定穴 4万全 惊风配灸疗扶娇弱之体 治瘫痪 龟背 诸疮配灸说 5高武 明代 《针灸聚英》

a穴法理论:定时用穴,用某日某时开穴b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十二时辰配十二经脉 辩十二经脉虚实 补母泻子法 实证泻子,虚证补母穴)6薛己 号立斋《薛立斋医案全集》《外科发挥》《外科心法》 刺血理论:多用碎瓷片刺血 刺血法局部刺血为主 尤治外科病多 多用于实证,虚证慎用 7李梴 《医学入门》

A穴法说(用穴精简 五输穴 八脉交会穴)b手法说(“迎随”“飞经走气”说;宁守子午,舍尔灵龟说;炼脐说)c灸有温 清 补 泻 8李时珍 号濒湖 明代《奇经八脉考》

A砭石,煨针说b发挥奇经八脉理论(奇经循行以及与正经的关系;奇经病机;补充奇经交会穴)c《奇经》对冲脉的循行 对维脉的循行 督脉别络 阳蹻脉 9杨继洲 《针灸大成》古代医术记载针刺手法最多医术

a穴法理论(辨证选穴;井原,络,八脉交会;按时选穴)b记载多种针刺手法(《内经》补泻;《难经》补泻;《神应经》补泻;李氏补泻;高氏补泻;杨氏补泻: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c“刺有大小”说d徐疾“两解”说e针灸药各有所长f透穴的应用 10吴崑 《针灸六集》

a“针药二途,理无二致”b针药兼施说c“五门主治”说 11陈实功 《外科正宗》

a“痈疽灸法”说 灸治小腹痛 灸治石榴疽 灸治天蛇毒 头不可灸 肾俞不可灸 元气虚不可灸 b铍针“开户逐贼”说铍针治疗丹毒 12张介宾 字景岳 明代《类经》(32卷12类)《类经图翼》

A分类诠释《内经》b《图》特(以图解文,以文释图;经穴图;引证资料广泛)c经穴理论:绘制经穴图;阐释各部经络联系;论述同身寸;记载腧穴主治d灸法学说:灸法温补作用(补益真阴元阳;灸胜于药;灸法作用行气活血 回阳补气 散风拔毒)e反对热证用灸f记载多种灸治方法

13龚居中 《红炉点雪》痨病专著,灸治痨病 灸法学说:热证可灸 “痰火灸法”说 法灸疮说

14马莳 明代《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灵枢最早全文注本 清代

1郭志邃 《痧胀玉衡》

刺血理论;治疗痧症(治痧分经络 刮放治痧法 治痧验案);多用银针;治痧“十穴”;辨识痧筋

2张璐 金针开内障 3赵学敏

4吴亦鼎 《神灸经纶》灸法专著

灸法学说:灸病必先侯脉辨证;灸法要在审穴;灸可温暖经络,宣通气血;灸使毒随火而散

5王世雄 清温病四大家

A邪气外泄说(刺血泄邪 针刺泄邪 刮以泄邪)b灸火论(艾灸治寒疾 熨灸治寒霍乱)6夏云 清代喉科医家 《疫喉浅论》

治疫喉用“刺刮吐”说“此处自学,以泄其火” 7李学川 《针灸逢源》

361穴归十四经 外科病症用灸

针灸治疗膝关节疼痛 篇7

1艾灸治疗膝关节疼痛

艾灸治疗膝关节疼痛, 但是如果针灸同步, 治疗效果会好很多。尤其是针灸后在针灸针上套自贴式艾粉灸, 常常会有化脓灸的现象发生, 这样对于寒邪的外泄起着很好的治疗作用。

治则:祛邪通络、分别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补肝肾、调气血为主。

取穴: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应以内膝眼、膝眼、百虫窝、鹤顶、为主穴, 辅穴看疼痛顺着那条经络传导, 就在那条经络施灸。这个就要因人而异, 有的传导压迫胆经, 就在阳陵泉和和悬钟处艾灸。有的传导压迫胃经就在足三里和解溪上艾灸。

灸法:可以艾条温和灸、药灸、艾柱直接灸、隔姜灸、热熨灸、针灸同步治疗等等。

典型病例:女, 58岁, 患膝关节疼痛多年, 最近不能下蹲, 膝关节不能弯曲, 每天疼痛, 曾经贴伤湿止痛膏无效, 上下楼很费劲。

检查, 内外膝眼有压痛行走困难, 同时伴有腰痛。

治疗方法:在压痛点行针灸治疗, 针灸膝眼、内膝眼、百虫窝、鹤顶、足三里、肾俞、次髎穴。在膝眼和内膝眼、鹤顶穴位上, 每个针灸针上套一个自贴式艾粉灸, 每次针灸套2状, 达到化脓灸的程度。5~6次后, 患者自述好了很多, 可以下蹲了, 也不再疼痛了。

灸法具有祛寒湿, 通经络的温热效应, 其作用是其他疗法所不能替代的。它取穴不同, 治疗方法也不同, 施灸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艾条灸、艾柱灸、隔姜灸、隔蒜灸、隔药灸、化脓灸、灯火灸、温针灸等等种类繁多, 应用得法都有疗效。化脓灸和温和灸都有疗效, 但前者较后者更为明显。如果针灸同步, 则疗效更佳, 可是鉴于多数人不会针灸, 那么, 化脓灸也是治疗膝关节疼痛的首选。

2九针配合温灸治疗

取穴:局部阿是穴、内膝眼、血海、鹤顶、梁丘、犊鼻、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配穴:根据舌脉及兼症分型配穴, 风重者配风市、风池、风门等穴;热重者加大椎、曲池、合谷等穴;湿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气滞血淤者加膈俞等。操作:以毫针为主。选拔赛28号1.5寸~2寸消毒毫针直刺入穴位, 进针1寸~1.5寸, 进针后行捻转提插, 得气后再行手法补泻。实者泻之, 虚者补之, 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复式补泻手法, 重插轻提、小幅度高频率捻转为补, 重提轻插反之为泻。留针15 min, 而后用药艾条在距穴位约5分处行温和灸。每穴灸10~15 min, 每日治疗一次, 10次为一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另根据患者的兼症可配用其他针具。如关节以冷痛为主, 表现为阳虚者每三次针灸后加一次火针 (用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点刺3个~5个穴位) ;如病程较长, 疼痛较重, 表现以气滞血瘀为主者, 首次应选用锋钩针钩刺3~5穴, 每疗程用此法2~3次;用锋钩针、火针的所选穴位与毫针相同。

3针灸治疗膝关节痛

方法一 小骨空贴压法 取4×4 cm胶布, 中置一粒磁珠或王不留行子备用。在患侧小骨空穴 (位于小指背侧第一指关节之中央) 附近用火柴棒或特制的按压棒按压, 找到压痛点后, 将磁珠或王不留行子贴在上面, 然后用手按压,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时间约1~2 min。按压时嘱患者活动患膝。本法对膝关节疼痛、畏寒效果最为明显。

方法二 交经巨刺法 根据患膝疼痛位置的不同, 取对侧肘部之曲池、尺泽、天井、小海等穴。得气后, 施以提插捻转泻法, 至患处疼痛减轻或消失为止, 并留针30 min。

方法三 针刺内关法 取患侧内关穴, 进针得气后, 持续缓缓捻针, 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膝或以手按压患处, 疼痛减轻或消失后, 留针20 min。

4刺络拔罐加温针灸治疗膝关节内侧痛症

取穴:阿是穴、阴陵泉、膝关、曲泉、阴谷。

方法:在膝关节内侧按压寻找最痛点, 即阿是穴, 梅花针叩刺, 拔罐5 min。叩刺拔罐隔日操作1次。取罐后在阿是穴三根针齐刺法刺入, 针刺阴陵泉、膝关、曲泉、阴谷穴, 得气后均施行针刺补法, 留针时用艾条剪成长约2 cm左右, 插在针柄上, 点燃施灸, 烧尽后将针取出, 1次/d, 10 d 1个疗程, 休息1周后行第2个疗程。

5讨论

针灸治疗学总结 篇8

【关键词】针灸治疗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149-02

Abstract:Objective For acupuncture therapeutic method of teaching reform to explore a more effective and suitable way.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acupuncture teaching situation, the problem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explore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pplied to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teaching method, an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som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application.Results Flip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is feasible,but is still a long and difficult process, needs the teacher work together.Conclusion Through constant exploration and attempt, and ultimately to create acco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teaching "flip"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Keywords:Acupuncture therapy; Flip th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method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将经络腧穴学和刺法灸法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从理论向临床过渡的重要科目,其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今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能力的强弱。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但是,近年来中国高校课堂出现很多问题,学生上课不听讲、逃课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教学负担重,效果差,心理压力巨大。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讲授式课堂更显枯燥乏味,课堂改革呼声不断。传统教学包括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学习两个相对分离的过程,师生交互很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低,难以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急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此教育环境中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是指在正式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 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 释疑、解惑、探究等) 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式[2]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近几年来教育界同行逐渐倡导使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本文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针灸治疗学教学当中,初步探讨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针灸治疗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更合适、更有效的途径。

1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现状及优势

翻转课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Mazur) 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吸收内化创立的同侪互助教学方式[3] 。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迅速风靡全球,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张熙芳[4]就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认为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加深记忆,提高学生课堂出勤率等。

传统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2个阶段,知识传授阶段由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完成,知识内化阶段需要学生们在课后通过实践或者作业完成。然而,传统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针灸治疗学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让学生们在课外时间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时间用于答疑解惑,解决学习过程中真正遇到的问题,这就是针灸治疗学的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作用及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学生们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交流,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2针灸治疗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21针灸治疗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们总是等着老师讲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差,往往在考试前两周才死记硬背治法、主穴、配穴等内容,应付考试,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只会考试不会治病;另一方面,针灸治疗学教学与科研缺乏相应的联系,教研分离,在针灸治疗学中很少涉及国内外科研的动态,学生也不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导致学生思维局限于书本知识,科研思路狭隘,不利于其今后医学生涯的发展。因此,医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确存在严重弊端。

22翻转课堂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221技术方面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各高校已经拥有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在教学平台上,具备一定的教学视频,如精品课程、数字化3D动画课程、交流分享笔记、精彩一课等,另外,已具备更多的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视频制作软件,学习开发支持系统以便教师能够实时追踪每位学生课下的学习过程和状态。

222教师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新知识、新方法获取能力较强,信息技术水平较高,愿意尝试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应具备较大的勇气和理论基础来进行观念颠倒、理论深化和改革创新,从而完成教学模式的改变。

223学生方面现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探究性和挑战性的性格特点,这正符合了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要求,所以学生们很乐意接受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改变了学生以往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讲授,从不自主思考的学习模式,很好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针灸治疗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比较差,并且对临床和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透彻,临床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较差,“教”与“学”之间常常处于分离的状态。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应同样的讲授式教学,所以,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例如一部分学生适合听老师讲课进行学习;其他一部分学生可能通过自学和实践等其他方式会学的更好,翻转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2制定有效的课前学习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要很好地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还需对课堂进行合理设计。其课堂设计与实施按照教学规律分为两个步骤:①由任课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下次授课内容,学生利用自己或学校的网络工具提前观看授课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记录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的第一个步骤。②课堂上,教师对该节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安排学生讲授课程,或让学生就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分组讨论予以解决。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将学习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同伴的协作和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内化,颠倒了传统的教学顺序。在整个过程中,学习活动和信息技术共同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部分,同时也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生成与构建。由此可见,优秀的视频资源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前提条件,但视频也不是翻转课堂的唯一,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才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内化。

33课后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再通过课堂老师解答解决问题这一学习模式,能够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并且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方法学基础,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为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进行当堂测试,当堂打分,并将其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又可促使学生巩固学习内容,翻转课堂这一学习过程既可达到教学要求,又可为教学过程考核提供参考。

4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讲台走下来,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变为学习材料的编辑和制作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和监督者。教师应全面、充分考虑课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易于学习,善于接受,最终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学生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观看教学视频的学习者,能够主动提出疑问进行合作学习的交流者,在整个教学模式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5小结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需要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够自觉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教师也需要掌握更多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这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前期准备工作量非常大,且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并做到自主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另外,在自由讨论阶段,课堂纪律的控制对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会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最终可创设出符合针灸治疗学教学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切实有效的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达到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涛《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9,16(3):110-111.

[2]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1.

[3]Mazur Eric.Can we teach computers to teach? [J].Computers in Physics,1991,5(1):31-38.

[4]张熙芳.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方法—翻转课堂模式和医学模拟技术[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1):4-6.

上一篇:乡镇禁毒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经济管理会计专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