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浮与沉》教案(共8篇)
【贪图用意】
水是咱们平日生计中不成穷乏的,咱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咱们生计的紧密激情亲热性,大班的孩子早就接触了它,加上幼儿的个性就爱玩水。在玩水的入程中,经常会发现不少幽默而别致的现象。是以,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作为切磋的科学教育器材,在步履中我会为幼儿供给丰盛的可行使质料,使孩子多感官、多方法的举行科学试探、交流、分享。
【步履目标】
一、初步相识物体的沉施展解释象,并入修记录执行功能。
二、马糊科学步履感癖好,能全力出手试探,寻求答案。
重点:初步相识物体的沉施展解释象。
难点:入修应用↑↓记录执行功能。
【步履豫备】
水、大大年夜盆、石头、叶子、钥匙、玻璃珠、小木块、泡沫板、一元硬币、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
【步履入程】
一、导进。
师:克期咱们要来做一个幽默的执行。
出示一个装水的大大年夜盆(提早在水里放石头、叶子、钥匙等),让幼儿察瞅水里的物体。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的中兴会规模于水中的几样物体)。
提问:它们在水里是若何如何样的?
二、经由过程察瞅以及提问,引出步履主题——浮与沉的现象。
(1)出示↑标志示意浮在水面上,↓标志示意沉下往。
(2)行使要求:事前揣摩哪些物体是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味沉下往。把揣摩的答案记录下来,再举行执行,着末把自己的执行功能记录下来。
(3)教师树模取一块小木块,请幼儿猜猜木块会是浮照旧沉?
(4)教师介绍记录表:这是一张记录表,待会咱们把记录功能记录在记录表上。如:木块浮上来的,就要向下上的箭头示意,要是是沉下往的,就要向下的箭头示意。
三、幼儿自主行使执行。
(1)幼儿按意愿自主出手实践,教师重视察瞅记录,,针马糊性的诱导、重视察瞅幼儿的`默示。如:一元的硬币是浮上来照旧沉下往的呢?是不是是这样的,那其他物品是不是于是及咱们揣摩的同样呢?教员豫备好了水,咱们试一试就晓得了。试好后咱们把执行的功能记录在记录表上。
(2)依照记录表马糊两种功能举行比拟,大大年夜师会合交流着末功能。
提问:有没有执行功能以及咱们揣摩的同样的?
(3)总结:经由过程执行,咱们晓得浮上来的物品有:叶子、泡沫板、小木块等等
沉下往的物品有:钥匙、玻璃珠、一元硬币等等。
四、选拔执行行使:若何如何样使沉下往的马糊象浮上来?
(1)幼儿考试测验使正本沉在水底马糊象浮上来
师:这里体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往的马糊象不欢欣了,它们也想浮在水面上,咱们一块儿想设法主见度榜样好不好?
(2)幼儿自由行使,鼓舞激励幼儿考试测验不同的质料以及行动措施。
(3)幼儿介绍自己的行使入程。
五、阅历选拔迁移。
发大大年夜水时,咱们会沉在水里,请幼儿想设法主见度榜样使自己不沉到水里往而解围?
谁有很奇异的力气,但水很大大年夜,也会给咱们带来危险,发大大年夜水的时光,咱们周围的马糊象会沉到水里往,咱们也会沉到水里往,这个时光,咱们要想想有什么法度榜样可以不让咱们沉下往而解围?(救生圈、木头、舟、脚盆等)。
六、收场。
“水娃娃漫游记“的主题正在进行中,孩子在玩“水娃娃漫游记”的游戏时,积累着关于水的经验,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孩子针对“铁在水里会沉下去的”经验,提出了“为什么铁做的船会浮在水面上呢”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次集体探索活动。
内容与要求
探索在水中沉和浮的物品,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一个大玻璃缸和若干个大水桶。’
过程与指导
一、在幼儿园里收集5种东西放在塑料袋里
――孩子在教室里、花园中、操场上寻找,并努力做到与别人不同。如看见别人在花园里捡鹅卵石,自己就去捡树枝,所以,孩子塑料袋里的东西,丰富多样。
二、假设沉沉浮浮
老师:前一阵子,我们一起玩了许多水的游戏,昨天,我们每个人又在幼儿园里找了5样东西,现在我们来告诉大家,你手上的5样东西哪些是沉下去,哪些是浮上来的?幼儿讲述,老师记在白纸上,记录方式是幼儿认同的。
――其中,同样的物品不再重复。有不同意见的在旁边打个问号“你们同意吗?““有人反对吗?’’引发孩子的思维冲撞。
三、验证假设
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把这些问号去掉。
(孩子在大玻璃缸前尝试有问号的物品的沉与浮)
幼儿:(塑料吸管)用力往下扔,(浮上来)你让它灌满水,它就沉下去了,(依然浮上来)啊,它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积木)啊,是浮起来的。用手揿到水底……啊,还是浮上来的。是的呀,木头积木就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橡皮泥是沉下去的……不是的,捏成小船的样子就浮上来了。(我来试试)啊,浮起来的。擦掉问号……不行,它也是沉下去的……
老师(小结):其实啊,有的东西在水里,这个样子是沉在水里的,那个样子就浮上水面了。比如…。铁和船……
――传达相对的观念和思想。
四、探索在水中改变物品原来的样子
1、老师:你有没有办法将你手中的1件东西在水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吗?想办法改变它在水里原来的样子(重复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思维的空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也可以一个人去试试,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尝试。
――老师指导和提示幼儿记录,可以用“你怎么做的”等,让孩子认识自己无意识的行为。
3、说说自己的实验,并展示自己的记录。
――其间,老师不断总结。如:××泡沫板原来是浮起来的,在它上面加了鹅卵石它就沉下去了……
小鱼儿:我的塑料袋本来是浮起来的,我加了鹅卵石,又加了积木,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塑料袋积木会沉下去吗?我们试试。
众幼儿:没有用的。为什么?
幼儿1:那是因为,帮忙的东西和它是一个样子的……对,就是浮的东西一定要请沉的东西帮忙。
老师(小结):是啊,要改变一件东西在水里的样子,一定要请一件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帮忙。
――在得出一个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发一个更深而正确的认识。
老师:拿一个纸盘,(放在水面)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我拿一块橡皮泥帮忙(把一块小的橡皮泥放在纸盘里,纸盘没有沉)它沉了吗?怎么回事?
幼儿:再多放一些……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
老师:(轻轻地重复,以反问的语气,引发孩子对这句话准确性的质疑)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重音放在“盘子“两个字上),.
幼儿:放上去的东西的重量一定要比(盘子)浮上来的力量大,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同意吗?很好。
4、比较熟鸡蛋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沉浮现象。
――了解沉与浮的另类现象中,认识更广阔沉与浮的现象。
老师:你们刚才让一样东西改变它原来的样子,都请别的东西帮忙的,我现在……
幼儿:(抢先)我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我在牙膏盒上戳了几个洞。
老师:哦,她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吗?
幼儿:不是,牙膏盒上有洞,水进去了,水很重,水帮了忙了。
老师:啊,你还是请水帮忙了。我现在不请东西帮忙。这是一同事互动
很喜欢应老师将“邮票”作为一种文化,来传递给幼儿知识。的确“邮票”的功能是明显的,其内涵则更丰厚,所以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来开发,从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邮票上的图案、邮票上的数字、邮票的使用过程、邮票中的人和事等等,因此,以“邮票”为线索,将引出的众多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并以主题系列形式展开,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多途径地培养幼儿综合学习的能力。
看了应老师的活动背景分析,了解到本次活动也是主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所以有了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与之切磋。
由于本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欣赏邮票、尝试制作模拟纪念邮票,我们就将活动分成四个步骤来完成:
1.收集邮票以及相关物品一观赏邮票及相关物品一寻找我们的问题一展开讨论、征集答案(通过生生互动,解决一些争议小的问题)
2.欣赏集邮本一集体讨论一共享经验
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有:.
我们看到的邮票和平时信封上的邮票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从邮票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图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案?
孩子们补充提问可能有:
这些邮票为什么都放在本子里?
为什么有的邮票是四张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没有把它贴在信封上?
为什么爸爸让我小心地看,不能用手拿?
(在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很多邮票是将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图案,把它设计在邮票上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人们把前阶段域学习中,幼儿个别探索实践,有了较多的感性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欲望。在此前,教师组织了集体活动。
首先,教师让幼儿自选材料、自带问题开展“假设沉沉浮浮“的活动。教师采用集体交流的方式,“从孩子中来,回孩子中去”,创设积极互动的好时机。时而幼儿接纳同伴的想法;时而不同的答案,引幼儿争执,思维的碰撞在此萌发;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敢于向他人提出质疑等能力在此得以培养;一个互动学习的契机也在此产生,向同伴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最后,面对争论不休的问题,采用集体验证的方法,这为后面个别试验起到了示范演示作用。
“探索改变物体原状“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幼儿带着新任务,有的幼儿迁移运用了前面的实践方法、记录方式;有的幼儿则自己创造;也有的幼儿观察模仿同伴,幼儿个个积极思考、操作、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再次交流分享时,教师娴熟的教育技能,良好的组织策略,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调整与应对,较好解决点面问题,一个幼儿介绍,教师及时把问题抛给其他幼儿,再次创设生生互动,有效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预设“熟鸡蛋的沉浮”,是教师再次寻求突破,引发幼儿更多创意的又一举措。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体会到水的科学知识。
4.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操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
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实验操作。
(1)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操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设计评析: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 浮与沉》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在明确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放”,对学生的评价与鼓励应恰当,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和纪律,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宏亮。深入挖掘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正确、科学的引导是科学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地在探究中享受到科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也同时享受到了合理引导在教学中的愉快体验,创设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情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浮与沉》。《浮与沉》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本课需要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主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有关。二是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1、能力目标、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 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目标、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 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 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三 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让学生知道影响 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四
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一块木头和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如果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老师边做实验边讲解: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上或浮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浮”。把石块放在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沉”。由此引出课题浮与沉。
(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动手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所以这部分我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用磁铁去试一试,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两个实验的。第一个实验;通过实验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我先请学生猜想课前准备好的这些物体,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那些物体会沉入水中?在学生经过了充分猜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实验前,首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三点: 1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体的实验,其于的人仔细观察。2 实验时要注意,物品放入水中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物体是沉是浮就在对应的表格里打对,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毕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这一过程共分两步: 第一步 教师实验学生观察
第二步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小组讨论总结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这两个实验我是这样做的 实验一
方案1: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里面装有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2:取三个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按由轻到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球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实验二
方案1:取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
方案2:选择两个同样的鞋油皮,一个卷起,一个展开,大小不同,但重量相同,依次放入水中,看鞋油皮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有关。
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四、课外拓展——收课不收思
对于物体的沉浮还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希望大家回家后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像今天这样去研究该问题,下节课时同学间互相交流自己研究的结果。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浮与沉》说课稿
9、《浮与沉》教学反思
东关小学
葛舒琴
本周的教学内容为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浮沉与自身大小的关系。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
本课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实验比较简单,但学生对“体积”概念不清,从学生思维情况来看,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较困难。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各种生活经验。他们试图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沉在水底的浮上来。然后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动手做实验时,学生能积极动手,学生都想出了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浮和沉。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单,我进行了个别辅导,利用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由此出现了三个探索的精彩画面:用手往下压小瓶,手一松,小瓶又浮了上来。拧下瓶盖,再下压,小瓶“咕嘟咕嘟”灌满了水,本想可以了,小瓶却悬浮在水中,又把水换成了橡皮泥,结果同样,问题一时搁浅。再把木块往下压,失败。把橡皮泥粘在木板上,使橡皮泥就浮起来了。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于浮。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教学准备:
水槽、小塑料瓶、橡皮、泡沫塑料、橡皮泥、铅笔、棉花、小石子、记录纸、气球、木块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小刚也喜欢钓鱼,他和姐姐一起来到河里钓鱼,观察图片看看图中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在水里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揭示课题)
二、回忆生活、进行预测(物体的沉浮)
1.同学们看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材料,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大家先来作一个预测?猜测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沉的物体放在右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3.小组讨论,共同猜测。4.汇报猜测的结果,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根据。5.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该怎么办?
6.实验要求:①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的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②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4)注意安静教室不要太乱
7.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9.小结
三.合作设计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而橡皮泥会沉在水里,同学们可不可以让他们改变一下在水里的状态,让沉下去的浮上来,让浮着的沉下去.(以瓶子和橡皮泥为例)看看哪个组的办法多? 1.小组讨论,商量办法.2.动手操作.3.汇报交流,说出理由.4.展示实验结果.5.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沉与浮只是相对的。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包括: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体积、改变物体的比重。此外,还可以借助别的物体。比如让瓶子沉下去的方法就有: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打碎、不盖盖、重物压、在瓶子上钻孔等。
又比如让橡皮泥浮上来的方法有:捏成船形或碗形、放在浮的物体上、裹住能浮的物体、捏成空心球等。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有学习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观察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利用科学知识的例子,一定要多动脑,多思考。
六、板书:
9.浮与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 沉在水里的物体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2、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利用物体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物体浮沉条件,培养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及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习重、难点】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知识回顾】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为F浮=_______=__________。
2、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即V排=V物。
3、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同样是受到浮力,实心的铁块会沉入水中,而用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用钢铁制造的潜水艇在水中即能下潜又能上浮,物体的浮与沉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新课学习】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导学活动1:将石块和木块浸没于水中静止,放手后观察石块和木块的运动情况,发现
块上浮,块下沉。
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请你认为:
的物体会下沉,的物体将会上浮。
导学活动2:1.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 2.猜想: 3.实验探究:(1)把盖上盖子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松手(2)把装满水的小瓶盖上盖,浸没于水中,松手(3)想办法使小瓶悬于水中。(小组合作交流)交流与总结:当物体浸没时:G F浮,则物体下沉。
G F浮,则物体上浮。G F浮,则物体悬浮。
当物体部分浸没时:G F浮,则物体漂浮。
物体浮在液面上有悬浮和漂浮两种,它们都受平衡力,浮力等于重力,但区别是悬浮时,漂浮时
。(思考小组讨论)
导学活动3:浮沉条件应用之密度计
阅读教材P133页“密度计”的文字介绍并观察图7-30,了解密度计的结构和用途,完成下面的问题:
(1)密度计是用来测量
的工具,它是应用了“物体浮沉条件”中的 条件,即:
F浮 G。密度计在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浮力是 的。(选填“变化”或“不变”)
(2)你认为密度计应怎样读数?
图7-30中密度计的读数是:
(3)观察图7-30,并看一看密度计上的刻度有什么特点?你能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导学活动4:浮沉条件应用之盐水选种
(1)为什么干瘪、虫蛀的会上浮直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会沉到容器底呢?
(2)盐水选种要将种子放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若盐水的浓度过大或过小会出现什么情况? ....导学活动5:浮沉条件应用之潜水艇
阅读教材P133页图7-32及相关文字,用潜水艇模型模拟上浮和下潜的过程,了解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潜水艇是通过改变
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导学活动6:浮沉条件应用之热气球
阅读教材P134页相关内容,结合图7-33和7-34,了解热气球的结构组成和升降的原理,并能简述热气球的升降过程。【自我检测】
1、一个重为0.5N的土豆浸没在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了0.4N的水,则土豆在水中()
A、下沉
B、悬浮
C、上浮
D、以上都有可能
2、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将它们浸没在水中后放手,木块上浮,铁块下沉,下列正确的是()A、木块浮出水面前,木块和铁块受的浮力一样大。B、木块露出水面后,木块比铁块受的浮力大。C、木块露出水面后,木块和铁块受的浮力一样大。D、木块露出水面前,木块比铁块受的浮力大。
3、一容器装满水后总质量为460g,放入一小块金属后溢出30g水,这时总质量是520g,求(1)金属块的体积?(2)金属块的质量?(3)金属块的密度?
4、把重5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水中,如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漂浮,F浮= 6N B.物体悬浮,F浮= 5N
C.物体漂浮,F浮= 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N
5、把一个小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杯中,静止时溢出了0.1kg的水,则小球的质量()A.一定等于0.1kg B.一定小于0.1kg C.大于或等于0.1kg D.小于或等于0.1kg
6、“死海不死”的故事说的是……“将奴隶和俘虏扔进海里,可他们都漂浮在海面上………”。以下是几位同学对该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奴隶和俘虏是被水平仍进海里的
B.海水的密度等于人体的密度,人在海里自然漂浮 C.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总大于其重力 D.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等于其重力
7、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浸入水中的部分是50立方厘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25立方厘米,根据已有的条件,你能求出那些物理量并把它解出来?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浮与沉》教案】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浮与沉》及教学反思11-16
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教案09-12
大班科学《有趣的图案》活动教案10-1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绳子10-31
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小小气象员10-16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人民币06-14
大班科学活动:自制霓虹灯教案11-04
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天气排行榜教案07-24
大班科学教案:大班常识:汽车城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