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散文《你的存在》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美散文《你的存在》(推荐10篇)

优美散文《你的存在》 篇1

刚刚开始你是那一片雾霾,总觉得在那片空间里有我想看见的东西,我努力的向前进,走着走着我迷失了方向。

于是在那个模模糊糊的水层里出现了你,我以为我是遇上了给我引路的天使,我满怀希望信誓旦旦的跟着你的步伐一直向前走,我开始幻想雾的尽头是什么?是一片安逸的桃花源住着一群与世无争的桃源人,还是在那繁华的都市一群群忙忙碌碌的都市人,不管是什么我都对前方充满着向往和期待。

结果是我想岔了,面临我的是一片片沼泽,充满着腐朽和污浊。我在想我是不是跟错了方向,于是我趴下来认真分析你的脚印,在那片错综复杂的泥水地面上我还能看得见哪个是你的步伐吗?顿时我迷茫了,我想了又想是雾霾的浑浊让我在这片土地上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还是你的步伐我从来就没有跟上过或者说你带我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我没有思考清楚,不是思考不清楚,是着实我想看清楚你,不愿意醒悟。

看着越陷越深以至于半个身子都埋进了沼泽,但我还是觉得我拉住了你的衣角,那如同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我不愿意放开你。使劲拨开那片雾,只为了看清你的样子结果越陷越深到不能自拔,难道我就要这样静静的等死吗?

我不愿意了,努力挣扎,想挣扎出这片沼泽,我用尽全身力气结果只让我越陷越深。

你的笑容,我的人生优美散文 篇2

你哭了,眼角还带着残留的泪水

你瘦了,面容苍白得像一张白纸

你静静的坐在那里

无助的身躯

不安的眼神

让我心疼

我缓慢的走过去

伸出我的右手轻握住你的.小手

我的心脏,我的灵魂

牟的感受到了你小手用力的回握

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让我周身的血液开始沸腾

这种来自原始生命生生不息的信仰

让我想起了你刚出生时蜷缩的拳头

第一次握在了我的掌中

你毫无意识的抓住我的手指

那种窒息的感受就如同握住了整个宇宙

让我畅想起了我刚诞生时的那声啼哭

是否也一样深深震撼了

父亲焦急等待的心脏

你第一次开始蹒跚学步时我的幸喜若狂

你第一次开始牙牙学语时我的热泪盈眶

你第一次生病时我的心乱如麻

你第一次收到幼儿园的入取通知时我的刻意珍藏

。。。

你是我写下的最美的情书

你是我最心甘情愿的付出

你是我愿用生命去呵护的宝物

你是我此生开出的最靓丽花朵

或许多年后

你也牵着你的孩子的小手

在那一个血脉相连的瞬间

在那一个空气凝固的刹那

你也会颤抖的明白

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仅仅只有两个字

母亲,只因我是你的女儿优美散文 篇3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甚麼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甚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

初夏时节,午后天气明朗清爽,在自家果树摘了些许樱桃,又买了一些小点心来看望母亲。母亲和哥哥一家在一处农家小院居住,哥哥随母亲都是勤快的人,不大的院子收拾的利利索索,空隙的地方种上一垄垄青菜,每次我来,母亲都会搬出小板凳坐在旁边教我,这一垄刚露头的是豆角,那一垄嫩嫩的是黄瓜,也许她忘了已经教了我无数次,有一次我故意回答错了,她有点小得意的说:“看看,不要嫌我啰嗦了吧,说了多少次,你还是没记住”,我笑着说:“所以啊,你要一直教我”。

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多岁,年轻的时候,是村子里有名的心灵手巧的媳妇,村子里姑娘的嫁妆,男人的中山服,孩子们的.开裆裤,小媳妇儿们都拿来让母亲缝制,母亲都热心的有求必应,许多和我同龄的孩子都穿过母亲做的衣服,所以一直到现在,村子里的人提及当年,依然是竖起大拇指。

“来,我给你看样东西”,母亲说着回屋了“我缝了一个花书包”她炫耀着,我接过来,一个方方正正的碎花书包,那针脚依然均匀细密,我眼角湿润了,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我和妹妹一起背着小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书包里文具盒哗啦哗啦的又在耳边响起,里面装着烤焦的红薯,沙包毽子许多小时候的快乐。记得,每到过年的时候,哪怕家里再困难,母亲都会扯上几米花布,给我们姐妹每人做一件花布衫,而她自己却不舍得给自己做过。母亲更是极有孝心的一个人,有一次,家里蒸了一笼玉米面馍,热气腾腾的在案板上,我一眼就看见中间有一个白馍馍,我流着口水拿起来就跑,被母亲呵住:“放下”,“不”,我把馍藏在身后。“快放下,就一个白馍那是给你奶奶留的”,我听话的把馍放下了,只是那长长的口水哦在梦里流成了河。“百善孝为先”在父母这一代,这句话是最好的诠释。

“来,背上让我看看”,我背上小书包,在母亲面前转了一圈,“嗯,大小长短正合适”,母亲点头说,在她眼里我还是上小学的孩子,“妈呀,小时候你都没给我缝过,现在又缝了”,我故意逗逗母亲,“你个小没良心的,谁说没有,你小的时候书包里装的小石子啥的,都磨破了”,我伸着舌头笑了“就是没有嘛,这个归我了,算是补偿我的”,“现在不兴这个,你不嫌样子赖?”“哈哈,你不知道我正想圆小时候的梦呢”,母亲开心的笑了,一生勤快的她觉得能被孩子们需要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美好散文 篇4

因为你的存在世界才美好文陶凯龙雪花一片片飘洒,在北方的天空中。京城的清晨夹杂着阵阵寒意,在一瞬间被喧闹的都市包围。寒冷抵挡不住生命的热情,在每一天,我都与你们同在一片蓝天下。

沉睡的城市被勤奋的人们惊醒,在那一刻,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和豆汁填充着那城、那街、那巷和那些人。走在古香古色的.街巷胡同里,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温度,远方是暂新的天地,为此我们充满希望,为之奋斗努力。

从来都以为这个世界是那样美好,因为爱,是的,因为爱!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无私奉献,有爱的亲情、友情、爱情融合在一个个家庭中,和谐而温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此而荣幸昌盛。曾经走遍京城的每个角落,充满感恩的欣赏着这座古城每一丝变化,庆幸我在其中。唯一遗憾的是,无法寻觅我的足迹!正如逝去的岁月,只可留恋不可挽留,幸好还有回忆,使前行的路上不再孤独。

流行音乐奏响青春的乐章,给古老的城市和热情奔放的人们给予无限的活力,随身听着音乐,扮靓这美好的生活。转眼之间以到此行目的,重复着机械动作,开门、进办公室、打开电脑,品味着咖啡的清香。每到年终的时候,总是会写下一年的工作生活以及心路历程,作为总结和会议的基础吧!在过去的一年里,最为幸福的事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和初为人父的幸福。

望着儿子可爱的样子,眼睛一刻不愿转移,心醉在他稚嫩的脸庞。我感激上天赐给我这个小精灵,尽管为此他改变我的生活,并且会让我与妻子付出更多辛苦,但是那是一种幸福,相信每个初为人父母皆同我心所想,毕竟人心向善,千古不变,无限轮回,生生世世!我更庆幸能够找到天下最好的新娘—我的妻子而惊喜。为着这个家,她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因为工作之故还要为我担惊受怕。我在感激之余自问:何以回报?唯有以爱想报之,以慰其心!

很欣慰的是,在过去一年里,家庭和睦,亲友身体健康,我希望他们一年更比一年好,永远都幸福。我觉得很幸运,从事的职业可以为民请愿,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愁。与政治无关的体恤民情并为之奔走。有过退缩,有过彷徨,面对权贵的刁难甚至威胁恐吓,秉承着一个新闻人基本道德,痛苦只是生活的添加剂,能丰富我的生活,但是不能改变我的生活。

牵挂你的温柔优美作文 篇5

此时此刻,我很想你,非常非常的想…

牵挂的长河无时无刻不在我心里汹涌流淌,对你的牵挂在疯狂滋长,哪怕是要撑破心扉…

有缘相爱,沧海桑田,我心不变;有幸相守,天涯海角,我心陪伴!相爱相守,你就是我的全部…朝朝暮暮,你是否能感受到我时时的关怀和惦念。愿我双眼化作天上星星,夜夜守候着你入梦…

“一生守候”不是一句简单的山盟海誓,而是无数个平淡的日子里同舟共济,相濡以沫!我没有华丽的言语,也不会表达内心的真实感情,但我每一次心跳带动血液流向身体各处的都是对你的爱。

多少次深深的祝福,多少次真诚的祈祷,只为世上那一个你永远平平安安。

牵着你的手优美诗歌欣赏 篇6

那年春天,

桃花盛开的时节

我勇敢的牵了你的手

一股暖流在我心头汹涌

从此,你就随我的脚步

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我牵着你的手

踏上慢慢的人生旅途

走过春

走过秋

走过风风雨雨

一路坎坷一路波澜

一路鲜花一路泪水

我们尽享人生的酸甜苦难

牵着你的手

一起为了生活到处奔走

奋力创业不分白天黑夜

养儿育女赡养父母

你从不叫苦

困难个个克服,

业绩渐渐显露

为了爱情,你放弃了心爱的工作

选择了到处漂流的生活

你的意志吓退了疯狂的病魔

你的勤奋创造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牵着你的.手

我不再孤单和寂寞

我不会为生活而受累

我不会为病魔而流泪

我不会为生命的长度而卑微

你的手温像电流一样

源源不断的流进我的心田

你的温暖的目光

传递给我坚强的生命信号

你带给我无限的幸福和欢笑

牵着你的手

我们还有许多的梦想

还要到处逛逛

还要出去走走

慢慢的变老

直到哪里也去不了

也要陪着你

一起走过朝阳走过黄昏

朱自清散文之瑕疵优美散文 篇7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他的作品集共有二十六部,约一百九十万字,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几十年来,朱自清的散文始终享誉不衰,只要提到现代散文必提朱自清,所有现代散文选集也必选朱自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甚至编入中学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面对评论家的诸多赞美,朱自清已完全笼罩在大师的光环下。但是,做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任何事都不应该受某种光环的影响,在学习朱自清散文优点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中的不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文学语言,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叔成在《文艺学概论》中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这是每一位作家都力求达到的。我国古代的大作家、大文豪无不在语言上下苦功夫,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作家们锤炼语言的自白。朱自清作为一位散文大家,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好。例如《荷塘月色》里的句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们都知道蝉半夜一般不叫,要叫也是一两只,而且半夜蝉声听来总是让人惊心的,朱自清用“热闹”来形容蛙声尚可,用来形容半夜那一两只孤单的、惊心的蝉声就不妥了,既不符合客观实际,又不符合人们的主观感受。这样的错误一般都出现在小学,朱自清大师却出现在成名之后,令人不可理解。再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几句“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天是蓝的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象是美丽的贝壳一般。”这三段文字都是写夜晚的天空,但写的都不准确,甚至可以说不符合客观事实。夜晚的天空是蓝色的,但绝不是蔚蓝,蔚蓝从来就是形容白天晴朗天空的。当然,夜晚的天空也不会蓝得可爱,“可爱”一词带有明亮、活泼的感情色彩,如果用来形容星空尚可,用它形容夜晚天空的墨蓝,就有些用词不准确。还有晚上的云,我们都有体会,只有月亮非常明亮,而且云要靠近月亮,或者挡住月亮,才会有明亮感,而朱自清写的月是“淡淡的月”云是“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我不禁佩服朱自清的眼力,在夜晚不但能看到“蔚蓝”的、“蓝得可爱”的天空,而且能看到远处“亮得现出异彩”的云。

好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一定是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但是朱自清的有些散文总感觉前后矛盾。例如朱自清的《白采》中的描写,该文前四段介绍了白采的为人以及和作者的书信交往,但未写白采和作者的会面。第四段末尾说到了白采的死,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惋惜和愧疚。第五段开头便是:“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根据前文,再看这句,很自然的理解就是“我和平伯”都不曾见过活着的白采。可是第五段却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但平伯终于未见着白采,我竟得和他见了一面”而且还“只匆匆一谈”,读到这里不禁使人迷惑,前后文竟然自相矛盾!仔细分析,才会发觉,错误是在“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这句中少了一个时间限定词,造成了前后文的矛盾。再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第四段“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大异了……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浆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这段文字开头已是大中桥外的景色,而且下了船,就该是已经出了大中桥,怎么后文又是“我们出了大中桥”呢?仔细思考,总觉不妥。其实这里是层次顺序没安排好,如果把“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放到“我们下船后”前面,我想文章的层次顺序就会一目了然,再不会出现前面的矛盾和曲解了。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二三十年代,句法僵硬、累赘,修辞过重、做作,是那个年代的通病,在当代人看来朱自清的文章中到处是“别扭”的句子,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荷塘月色》);“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爱唱沙软而重的眠歌的乳母”(《〈忆〉拔》)等等,象这样的句子,非常繁琐、困人,所以当代文人都尽力避免这种句法。对此许多学者、文学家都有过评价,如台湾大学的余光中说“一连串三四个形容词,漫无秩序地堆在一个名词上面,句法僵硬,节奏刻板,是早期新文学造句的一大毛病。福罗贝尔所云‘形容词乃名同之死敌’,值得一切作家玩味。除了三五位真有自觉的高手之外,绝大部分的作家都不免这种缺陷。朱自清也欠缺这种自觉。”,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中也说“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大部分都有“我”的形象,而这个“我”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朱自清自己,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我们不妨先以《关于“月夜蝉声”》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大盖内容是这样:陈少白先生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蝉在夜晚不叫,《荷塘月色》中的蝉声有误。为此,朱自清请教了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找到了记载夜晚蝉叫的文字。可朱自清给陈先生回信却说自己记错了,蝉在夜晚不叫,自己请教的昆虫学家也说蝉在夜晚不叫,《荷塘月色》那一晚,自己没听到蝉叫,并许诺以后再版时,要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几年后,陈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月夜蝉声的问题,并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这期间,朱自清又有了两次听到月夜蝉声的经历。又过了些年,朱自清写了该文,推翻自己前几年的那封信,说蝉在夜晚叫,《荷塘月色》那晚听到了蝉声。朱自清在文章中表现的如此反复,如此不坚持真理。如果朱自清那晚听到了蝉声,就不该有那样的信,如果没听到,就不该有该文。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朱自清那晚确实听到了蝉声,而且事后还写了文章,但朱自清为什么要违背自己亲耳听到的事实,违背昆虫学家的原意而写那样的信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不惜用谎言去搪塞、敷衍陈少白先生,省得陈先生再没完没了的多事。可陈少白先生还真多事,偏偏引用自己的信去讨论问题,朱自清不得已才写《关于“月夜蝉声”》为自己辩解。另外这篇文章中还有两个不能证实的疑点:一是朱自清说问了好几个人,都说没听到,朱自清都有三次听到的经验,按概率这“好几个人”怎么也应有一两个人,听到一两次吧。二是说“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半夜蝉鸣的记载,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唐代李洞 “梦入连涛郡,书来积雪营。泪随边雁堕,魂逐夜蝉惊。”等等,朱自清是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应该知道的更多吧。当然,也许是朱自清没问对人和学业不扎实。但《关于“月夜蝉声”》中却无一字就那封信的错误而自我批评,只在第四段为晚写了几年该文而说了一句“一懒就懒了这些年,真是对不住陈先生和一些读者。”,然后就开始教育公众如何观察之难,如何不能以经验推论一些真理。朱自清好文笔呀,说到自己的错误时只说是个“有趣的例子”,在给自己辩解时说“于是自己的经验,认为是记忆错误;专家的记录,认为也许例外。”,在夜晚听到惊心的、不经常叫的蝉声,而且事后还做了记录,请问还能“记忆错误”吗?,既然有例外,自己就不能遇到例外吗?况且有过三次经验!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也是不惜用谎言去搪塞、敷衍关心和喜爱他的读者!文章中这种形象的“我”,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在《关于“月夜蝉声”》中,“我”的形象很不好,那么在其它文章中“我”又是怎样的呢?再以《白采》一文来分析。《白采》中提到两个人,一是白采,一是李芳,李芳是朱自清的学生,他将自己的诗文集交给老师做删改,并嘱他做序,朱自清答应了,可李芳等了半年就突然病逝,死时他还未开始给李芳工作。白采本来和朱自清不相识,但他为李芳的事看不顺眼,就给朱自清写了封信,催他设法将李芳的诗文集出版,并在自己的小说中讥讽了他,没想到却因此认识了朱自清,交了朋友,于是,白采就把讥讽他的话做了删改。朱自清说要给白采的诗写篇评论,白采很高兴地盼望着他的文字,还常常提及此事,但朱自清并不把此事放在心上,直到三年后听到白采的死,才“刚刚写了一页”!朱自清如此对待朋友并不仅仅是李芳和白采,还有《怀魏握青君》中的魏握青,他和朱自清是好友,魏握青要出国留学,在走前要朱自清作些文字送他,朱自清答应了,而且是“一定做”,结果是两年后作了这篇文章。在这两年中魏握青来了两封信,可朱自清只字未复。当然,他起李芳和白采来要幸福得许多,最起码还没“等”到死。从《关于“月夜蝉声”》到《白采》到《怀魏握青君》,这虽然仅仅是他自己的三篇文字,但我们仍可以看出朱自清是一个从不把诺言当事的人,对朋友能拖就拖,敷衍了事的人。这几篇文章只不过提到几个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又有多少个没有记载的白采、李芳和魏握青呢?又有多少个没有实现或没有来不及实现的诺言呢?1932年11月朱自清代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两次上门邀请鲁迅到清华讲演,鲁迅均谢绝,却到其他五所大学做了演讲,不知是朱自清办事不力还是鲁迅“慧眼识人”。

前文所论不过是笔者个人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提出不同看法,但有些问题是原则性的,一旦为公众认可,便不能再任意改动。而朱自清却在《雅俗共赏》一文中犯了一个这样的错误,请看该文中的这一句:“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这句话中,中唐时期和安史之乱的关系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中唐时期包含比安史之乱,我想这是作者的原意;第二种是中唐时期比安史之乱还要早,这种解释有些牵强;但是,不管那种解释都是错误的。所谓“中唐时期”是文学史上唐诗的分期,历史学上并无此分期,现在公认的唐诗分期是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序》里的分期,他把唐诗分为“四大家”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中唐的起止时间是公元766年至公元836年,而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就是说安史之乱是在中唐时期之前,正好是盛唐时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历史侃侃而谈,各种历史名词,历史典故满篇皆是,对一字一词考据的细致之极,显示出了作者对历史精深的研究,却出现了这样大的漏洞,几乎使我不敢相信,我宁愿相信中唐时期是盛唐时期的笔误。但这篇文章刊行多年,朱自清未曾更改,只能说明不是笔误,而是糊涂。我不禁为朱自清感到脸红。朱自清糊涂,做为现代人的我们更糊涂,竟然把此文一版再版,对这样一个大漏洞熟视无睹,我们将怎样去教育后代为学要严谨认真呢?

金陵随想优美散文 篇8

金陵津渡,两三星火。岁月的轮回并没有磨灭六朝古都的水天墨色。微风,浮动了青琐微垂的千条弱柳,秦淮,倒映了千年未灭的桨声灯影。六朝的烟雨,涤荡了多少纸醉金迷。曾经,她或许没有春风送暖的扬州城一样繁华,或许没有笙歌临安城的热闹。然而今天,她却向我们完整的展示了历史:玄武湖的城墙依然屹立,鸡鸣寺的钟声依然清晰,栖霞山的秋叶漫天纷飞,紫金山的风华千年不移。别的古都,把历史融入了城市,而南京,用城市留住了历史。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商业性的建设,也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研究。我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春风中夹杂着金石的铿锵作响;我能感受到,那安静的万顷浩波之下,埋藏着折戟和尘沙。天京的猎旗,见证了中国老百姓抵抗侵略的雄姿;惨白的墙垣,见证了三十万生命的撒手人寰……从凤凰亭上凤凰台,到折戟沉沙铁未销,从南京大屠杀,到百万大军渡长江。南京的兴衰不也见证了我们祖国的兴衰起落么?

历史,时代。一个个事件,一场场战役,都被凝聚到了南京。历史的魂,时代的魄,都留在了这著名的古都之中……南京,传承了历史;历史,铭记了南京。

无论是经书粉黛抑或纸醉金迷,无论是战火纷飞抑或宁静祥和,都融入了南京这座城中,成为城市发展的精华。如果说南京是一块华美秀丽的云锦,那么历史则是云锦上必不可少的花纹。南京,向历史展开了一幅优美的画卷,给了中华文化一个最美的归宿。给了中国文人,最好的归依。

南京,留住了历史。

历史,见证了南京。

时代更替,岁月轮回。改变的,是城市的外表;不变的,是城市的内涵。南京发展了,发达了,然而她将历史,熔铸到了城市的血脉中……

看哪,夫子庙前的张灯结彩

盼雪优美散文 篇9

雪后,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之类的事情自然不在话下,而那时,最快慰的事情,莫过于在大雪过后,学着《雪山飞狐》里胡斐那般背着大刀徒步穿行在雪山密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白茫茫中,深一脚浅一脚越过原野山林,踩着厚厚的松软的雪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心里会感到莫名的舒服,而等到爬上山顶,俯瞰着下面银装素裹的村落,真是唯余茫茫,然后再豪气冲天地吼上几嗓子,这又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然而快慰和惬意之后却犯了愁,不敢回家,因为每次都会洇湿了棉衣棉鞋或是感冒而受到家人的责骂,甚至是关上几天不让出门。

随着渐渐长大,自然不会童心未泯像小时候那样攀山越岭去看雪了,但对于雪的喜爱却丝毫不减当年。在下雪的时候,常常喜欢一个人端坐在地上,看着四周的景物慢慢地改变着自己的色彩,变为浅白,一直到深白。“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看到片片雪花如柳絮般漫天飞舞着,飘飘洒洒的落下,不像落在地上,倒像是化作一缕缕清泉流入了心里。雪下完,天地便成了晶莹的白色一体,而自己也变成一个十足的雪人了。

此时的雪后,也习惯于自己的主角地位被孩童们所取代了,看到一个个雪人戴着红帽傲然挺立于雪堆,看到一发发“炮弹”命中目标,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冻得紫红而又写满兴奋快乐的脸庞,自己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却也常常因此而由衷地怀念起孩提的时光来。有时,会有麻雀在树梢上叽叽喳喳,若在以前,这是最恼人不过的了,但此刻却感觉声音是如此的动听,少了春燕的啁啾,少了夏蝉的长鸣,它们仿佛成了这里最后的守望者。

四月优美散文 篇10

四月的大地,更行更远还生的绿色还没有完全装饰一冬的萧瑟,但是渐渐隐入草色的枯黄,却足以让我们看到了踏着春天节奏律动而来的逼人春意;四月的天空,隐隐的浮尘虽然还没有完全给蓝天白云释放出空间,但是晨曦夕照中渐渐鲜艳的云霞,悄悄地透露了风轻云淡的明天;四月的河流,潺潺的流淌还没有掀起汹涌的洪波,但是日渐丰满的身躯,早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远方冰雪消融的气息;四月的树木,簇拥的绿色还闪烁着鹅黄,但是渐渐舒展的叶片正孜孜不倦的描画着绿意盎然。

四月,一个天地复苏、春意渐浓的季节,也是我们人类情感丰富的月份。可是,浅浅淡淡的花草,如何就成了我们眼中的“烟花”?人间四月天,春风吹拂,水汽蒸腾,漫天漫野的薄雾起起伏伏,和着渐渐浓郁起来的花的香味、草的气息,氤氲在树木山水之中,远远看去,轻雾若云烟,香气如兰花,草色似碧玉,此时此刻,姹紫嫣红摇曳下的一派朦朦胧胧之中,花不醉人人自醉,好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烟花”世界!

四月,比春寒料峭的三月多了一份温暖,却少了些许枝繁叶茂的五月那样的热情奔放。四月,是一个冷峻和浪漫兼具的魔幻月份:万物萌发本来是很温馨的情景,可是四月却理性地让它们一点一滴地慢慢进行;情缘展开当然是很自然的故事,可是四月却冷漠地让情节千山万水千回百转。

上一篇:车展媒体邀请函下一篇:乡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