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区域划分方案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卫生区域划分方案(精选6篇)

学校卫生区域划分方案 篇1

班级卫生区域划分说明

一、楼梯及对应班级: 1.东教学楼: 东楼梯:1—4初一(5)西楼梯:1—4初一(8)2.主教学楼: 东楼梯:1--5初三(4)门厅:初二(8)西楼梯:1—5初三(2)3.西教学楼: 一楼楼道:初三(1),外加前面空场地。室内楼梯:1—4初三(7)外加:一楼楼道(内部)东楼梯(室外楼梯)1--4初三(6)、外加:二楼楼道(内部)图书室楼道(内部)及西四楼楼道(内部):初三(8)

二、各楼之间的连接天桥: 1.东教学楼至主楼:一楼连廊:初二(7)2.主楼至西二楼楼道、天桥:初三(3)外加:西二楼楼道(外)3.主楼至西三楼楼道、天桥:初三(5)外加:西三楼楼道(外)

三、宿舍楼前面空场地:初二(6)

四、家属区环境卫生:初二(6)注意:

1、旗台:初二(3)

2、各班前面的楼道、前墙面由各班承担。

3、楼梯要清洗栏杆灰尘和楼梯墙面脚印。

学校卫生区域划分方案 篇2

由于妇幼保健工作是由一系列服务和管理业务活动有机组成, 这些业务活动的具体执行和业务数据产生的源头可能涉及多个医疗服务机构和业务管理部门。为加强信息资源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避免系统功能重复建设和数据重复采集, 应首先打破领域和条块限制。

基于SOA架构的妇幼保健平台, 利用SOA机构灵活部署和服务标准化构建的特点, 能有效实现医院平台间信息的高效交互。同时, 在SOA集成架构中, 企业服务总线 (ESB) 技术的使用, 使得数据标准化进程能切实开展。通过对区域范围内与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相关的各业务领域进行全面的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和职能边界分析与统筹规划, 做好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以及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域重组、数据流程再造以及功能模型的优化设计, 将负责数据采集的服务应用和负责数据分析的管理应用合理地区分开来, 避免底层相关应用系统之间的功能交叉重叠, 改变传统封闭式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格局, 回归领域信息系统的逻辑特性。使逻辑架构下的妇幼保健信息各业务子系统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支撑下, 具备“统一高效、各司其责”的协作能力, 能够共同、有机地参与到妇幼保健业务活动中来, 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是一个由多个业务子系统逻辑组成的领域信息系统。SOA架构能将多个子系统进行解耦, 通过ESB总线进行子系统间的数据交互, 同时对子系统集成构建, 将系统整合成有一系列SOA服务构成的业务流程, 不仅优化了业务流程, 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可复用性, 为后期系统维护和扩展提供了架构保证。

2 总体设计方案

上海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OA) 为基础、以医疗行业标准、规范及指南为依据、以企业服务总线为核心、以信息整合为重点、以企业应用门户为工具, 在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服务共享的基础上构建支持上海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的医疗信息整合平台, 见图1。

以SOA体系架构为基础搭建的医疗信息整合平台, 不仅可以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而且通过平台无关性、更灵活的流程编排、应用管理复杂度的降低、应变能力的提升、软件重用率的提高等特性, 实现新业务新服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从而降低成本, 更好更快地实现业务价值。

在信息整合过程中, 要全面依据医疗行业现有的各种标准、规范或指南来进行, 基于开放的标准实现区域内不同系统、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协同工作, 例如: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 (IHE) 作为异源、异构系统之间的医疗信息交互与共享的标准, 为医院信息整合提供了依据。根据IHE集成技术框架和规范, 建立医院医疗信息整合平台, 从应用级、流程级及数据级进行医疗信息的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HL7) 为业务数据交换标准, 支持HL7标准业务数据与非HL7标准业务数据的转换机制, 形成一套规范的集成接入接口的设计要求规范, 指导未来的系统接入。

ESB是实现医疗信息整合平台SOA架构的核心支撑手段。通过安全、稳定的消息传递、消息路由、协议和数据格式转换等一系列功能, 为医疗信息整合平台提供了简便、高效、安全的医疗信息整合平台。通过事件驱动、高分散性和集中管理等特性, 充分满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各种需求。

3 服务分析与设计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不是孤立的业务应用系统, 而是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所管理的特定服务对象 (妇女、儿童) 的专项健康数据, 只是服务对象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形成的完整健康信息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 (如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和社区卫生等) 在数据资源建设上的相互衔接和互为补充的协作关系, 在区域层面实现跨领域、跨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 是实现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共同支撑全程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基础。

在为妇幼保健系统构建SOA服务的过程中, 需要从系统整体和全局来构建SOA服务并切分适当的服务粒度, 通过使用SOA服务构建策略和粒度划分方法, 能有效地构建出耦合性低、复用性好的SOA服务。同时, SOA服务的设计与妇幼保健业务紧密相关, 这就使得整合后的SOA接口具有较好的业务相关性, 业务人员可以摒弃原有的技术相关的服务构建策略, 而直接使用具有业务相关的服务接口, 这给系统升级和维护带来了较高的可操作性。

新一代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应在做好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标准化基础上, 将基于“领域业务数据中心”的传统烟囱式系统建设模式转变为基于“区域业务数据中心”的SOA集成化开发模式, 实现业务数据中心的“共建共用”, 彻底取消系统间的“数据接口”, 满足“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为支撑健康档案建设而设计的, 用于连接区域内各类业务应用系统, 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是以区域内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和管理为核心、整合各业务领域数据资源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通过基于SOA结构的整合设计, 集成服务间具有通用标准的数据交互接口, 业务服务通过与基础SOA服务间数据交互来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 提高数据通用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方面向区域内所有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服务功能, 如个人身份注册与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等, 另一方面为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基于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等互联互通功能。实际上, 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各项基础服务和互联互通功能, 能够使业务应用系统所需要的“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得以高效、简捷和十分经济的搭建, 能很方便地实现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可以视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业务子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承担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角色, 逻辑上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主要负责相对静态、结果性的健康档案记录信息的集中存储和服务管理;二是“区域业务数据中心”, 存放业务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交换共享以及健康档案需要的数据, 在“区域业务管理平台”直接控制下, 从连接的各业务应用系统中进行数据动态抽取和整合。健康档案信息来源于业务应用系统, 但并不直接与业务应用系统发生信息交互, 而是通过搭建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和“区域业务数据中心”间接实现。业务应用系统首先通过“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将采集的数据提交到“区域业务数据中心”, 以完成相关业务活动之间的动态的信息交互、信息整合和协同服务, 待业务活动阶段性完成后再将结果性数据上传到“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完成健康档案数据的静态存储以及提供数据二次利用等服务。

新一代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应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 通过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构建的“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和共享的“区域业务数据中心”, 实现妇幼保健领域信息的收集、整合和综合利用, 以及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同时,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也是健康档案中儿童保健域和妇女保健域的主要信息提供者和信息利用者, 并承担着为其他业务域推送和从中获取共享信息的任务, 在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有机协作过程中实现健康档案的“共建共用”、保证健康档案成为“活档”和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基于电子健康记录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SOA框架作为平台的构建实现, 通过对整体妇幼保健机构信息系统公共服务组建的抽取和分析来确定适合的服务粒度, 并以此构建卫生信息公共服务部分。服务的划分和组合部分在业务服务层进行, 该层分为两种服务类型, 即业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务服务是当前系统针对业务需求构建的服务, 是卫生信息管理平台中业务部分的抽取和规范;公共服务针对当前平台中管理服务进行抽取和规范, 是当前平台中管理功能和集成应用管理功能的交互, 即对集成应用中相关数据和服务管理功能的抽取和封装 (见图2) 。

4 实施效果

ESB在上海市妇幼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 作为整个平台SOA架构的基础设施, 起到了整合各业务条线系统, 为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底层服务的保障。它为平台解决了底层通信、应用服务接入以及业务功能封装及转发等诸多实际问题;此外, 其服务代理、适配器组件, 为平台接入异构系统的EAI (企业应用集成) 整合, 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处理性能在多应用系统并发接入时, 表现也较为良好。ESB表现出的良好的操作性和扩展性, 为平台快速高效的开发与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SOA架构对妇幼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 实现业务的有效分离, 系统架构进一步解耦, 使可维护性得到保证。在本案例中, SOA架构灵活的分布式部署能力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当市医疗平台需要获得其他地级市医院上传的医疗数据时, 医疗架构可以灵活的部署以适应各个地级市医院的具体需求, 用过ESB总线消息交互和安全机制来实现平台间数据高效安全传输。

ESB产品在上海市妇幼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 作为平台与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底层实现基础, 帮助平台完成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居民双向转诊等居民医疗的实际问题。此外, 它还实现了将每年新生儿的数据定期上传到平台进行共享;将上海市实有人口数据库与平台进行对接, 供其他业务应用实现个案调阅;帮助市级的孕产妇保健及婚检应用实现与区县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和整合。

RES ESB专门用于面向服务的集成、管理服务交互并在各种异构IT环境之间代理消息。RES ESB由策略驱动, 降低了服务客户 (即服务使用者) 和业务服务 (服务提供者) 之间的耦合程度。通过配置 (而不是编写代码) 来动态实施服务集成关系的更改, 允许客户改进服务架构的方方面面:安全、服务位置、数据格式、监控以及传输和通信。RES ESB可以满足实施SOA的生产要求, 不仅能满足服务集成需求, 还在公共层提供了智能化的可管理基础架构。RES ESB包含资源注册中心和服务监控中心功能, 可以管理所有注册服务, 通过跟踪消息, 监控性能, 定义和使用SLA来确保服务的交互质量, 并对服务基础架构进行主动管理。RES ESB引入了可管理的ESB基础架构, 简化了服务的供应、集成、部署和管理。它对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隐藏了中断性更改, 并大大简化了日常运行。

5 结语

学校卫生区划分及卫生管理 篇3

一、卫生区划分

二年级(1)班:小学部低年级教学楼后(北半部分)

二年级(2)班:小学部低年级教学楼后(南半部分)

三年级(1)班:小学部低年级教学楼北边楼梯;操场东半部分

三年级(2)班:小学部低年级教学楼南边楼梯;操场西半部分

四年级(1)班:教室门前绿化带、门厅(不含门厅)至办公楼间的道路、教室

后的小花坛

四年级(2)班:教室、实验室头的绿化带、绿化带东对应的路、教室后的小花

五年级(1)班:实验室、办公楼之间的道路及绿化带

五年级(2)班:办公楼东头的绿化带及对应的路,南至茶炉房南墙 六年级(1)班:东边自行车棚、自行车棚前的绿化带

六年级(2)班:西边自行车棚、电教室北边竹园及乒乓球活动区

七年级(1)班:初中部教学楼前的小广场、教学楼门厅、教室后的小花坛 七年级(2)班:电教室门前的南北路(北起教学楼北墙、南至自行车棚)、教师

办公室后、教室后的小花坛

八年级(1)班:中学部教室后广场及绿化带

八年级(2)班:小学部高年级教室后广场及绿化带

九年级(1)班:升旗广场

九年级(2)班:篮球场

九年级(3)班:教学楼两头的楼梯、电教室、三楼多媒体教室

二、卫生要求

1、班主任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和卫生习惯教育。

2、教室和卫生区卫生要坚持晨夕两扫制度,课间要有专人捡拾卫生区垃圾。

3、班主任要选派责任心强的学生负责卫生区卫生并到场指导或督促打扫卫生。

4、班主任要经常巡查卫生区卫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每班选派1至2名负责人的学生巡查卫生区,发现有乱丢垃圾的要立即制止并报告学校值班负责人,扣丢垃圾的学生所在班级1分,给发现并制止学生所在班级加1分。

6、学校安排专人每日两次卫生巡查并将巡查结果及时公布。

7、各班级教室走廊卫生由本班级负责。

8、每班每周卫生分8分,不计负分。

淮选学校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4

为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区乡村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根据《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数字卫生”总体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卫生信息管理理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卫生业务流程,实现以信息化推进规范化,加快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分步推进,有序实施。

(二)立足应用、务求实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善于捕捉和挖掘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做到先易后难、效益先导、务求实效。

(三)规范标准、强化管理。坚持“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统一软件”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规范卫生信息化建设行为,统一采用数据格式和编码信息标准,建立和完善立项审批、验收制度。

(四)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以现有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为基础,加强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在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坚持采用成熟、安全、可靠的技术,建立备份、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系统,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使用安全。

三、创建目标

到2014年,基本建成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系统安全可靠的“1127”卫生信息化体系。即,一个中心:区卫生信息管理中心;一个网站:卫生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二大系统:区域体检、检验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七大平台:区域心电、放射信息网络平台、区域数据信息平台、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区内医院、社区和相关卫生机构与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诊疗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共用,公共卫生信息与医疗信息的有效整合。

四、实施步骤

卫生信息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柯城实际,我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计划通过“一次规划、二期实施”的方式来进行,按照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同步推进的要求,实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一家,信息化系统覆盖一家的创建目标。

(一)第一阶段主要工作(2012年)

1.成立柯城区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全区医疗

2卫生的信息开发、管理和利用,由专门科室、专人管理区信息平台业务,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卫生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并实现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

2.建设卫生信息专网。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VPN专网,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先进的网络保障。

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软硬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

4.建设区域心电、放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区域范围内多家医疗机构联网组成的心电、放射信息系统,实现心电和放射检查数据的集中诊断和统一质控。

5.建设区域HIS。将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数据集中在区级平台上,对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统一管理。

6.建设区域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含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并接入区域医疗机构,为区域卫生资源辅助决策分析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原始数据。

7.建设区域体检、检验系统。通过条码化管理,实现区域范围内体检、检验信息的集中存储、管理和统一质控,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共享

3检验设备和人才资源。

(二)第二阶段主要工作(2013-2014年)

1.完善柯城区卫生信息平台。在医院HIS临床管理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完善“柯城区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2.建设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以网站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在线导医、网上挂号、专家门诊、网上医疗、居民个人信息查询、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医疗收费监督等医疗咨询服务。

3.建设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通过与医院HIS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CMIS)紧密结合,从医院临床科室实时动态采集疾病诊断信息、慢性病、传染病信息到区域信息中心。

4.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支撑下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让参与急救的现场救护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急救患者的历史健康资料和主要疾病问题,提高院前急救安全性,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5.建设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柯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方便管理者全面、实时掌握各类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6.建设健康一卡通。建设健康一卡通系统替代原医院就诊卡系统,实现全区医疗机构一卡通行或调阅信息。

7.建设区域双向转诊平台。规范双向转诊工作流程,使病人在柯城区各医院之间双向转诊时,病人的医疗健康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跟着病人流转,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

4回社区”的目标,提高区级医院住院病床周转率,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8.建设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柯城区基本药品目录、柯城区药品集中采购管理系统、柯城区药品统一配送管理系统,把药品供应商、药品使用部门、药品监管部门等药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通过软件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药品信息的实时互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卫生信息化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有关部门、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切实加强对信息化组织领导的要求,贯彻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全力抓好信息化工作,把卫生信息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工作部署,落实专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落实规划建设内容。

(二)落实相关制度,强化政策引导。要建立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信息化工作考核、考评标准。实行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对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要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要建立卫生信息化例会制度,研究讨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安全等问题,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决策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科学合理应用。资金保障是卫生信

行政区域划分 篇5

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一级行政区,划分为7大行政区。华东地区(7省1个直辖市):山东省(鲁)济南

江苏省(苏)南京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湾省

华南地区(2省1个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南省

华中地区(3省):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华北地区(2省2直辖市1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

北京市

天津市

山西省

西北地区(3省2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陕西省

青海省

西南地区(3省1直辖市1个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四川省

重庆市

贵州省

云南省

东北地区(3省):黑龙江省

吉林省

学校卫生区域划分方案 篇6

1 矿井巷道火灾烟气数值模拟研究

1.1 建立巷道火灾物理模型

主要针对矿井巷道火灾灾变时产生高温烟气的流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某金属矿山巷道实际尺寸,选定长60m的主运输巷道作为模拟对象,断面尺寸为3.5m×3.5m,发火地点假定在主运输巷中间位置,巷道左端为进风口,右端为风流出口。忽略气体间化学反应且均处于理想气体状态,仅模拟火灾产生高温烟气的流动过程。井下外因火灾的引燃物主要为基建和生产材料,这些物资分布较集中,导致火势集中且不易扩散;井下内因火灾主要为硫化金属矿自燃引起,该类火灾发展缓慢且隐蔽,火势集中且产生高温和大量毒性气体。井下受限空间内这两类火灾产生的高温烟气危害极大,结合井下火灾火势区域性特点,同时为了便于对模拟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在建模时将井下火灾区简化为巷道中央底部圆形区域(r=1m)处,保持高温烟气以恒定速率冒出。为尽可能具体地反映巷道内火灾灾变时期烟气流动规律,将网格设置为0.1m,巷道内流域划分成600 000个体积单元,共660 000个节点。火源简化为2 000K高温烟气以0.3kg/s的质量流从垂直风流方向的发火点进入,湍流强度设为3.5%,烟气中主要成分为CO、CO2等。巷内采用机械通风,进口风流为1.2m/s,温度为20℃。具体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

1.2 巷道内火灾高温烟气流动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结合矿山实际,主要模拟研究井下正常机械通风情况下巷道内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浓度、温度分布。从生成火源时刻开始计时,共模拟40s内的温度和CO体积分数的变化,截取Z=0m截面t=1、5、10、20、40s时刻巷道内温度等值线图和CO体积分数分布云图,见图2、图3所示。

如图2所示,t=1s时刻火源已生成,但尚未产生大量烟气,由于热辐射和热传导作用,火源周边区域温度略高于巷道内初始温度,热量逐渐向外扩张;t=5s时刻,高温烟气已随风流流入后部巷道,此区域风流温度呈现向巷道顶板面扩散的趋势;t=10s时刻,发火点后部的巷道区域已经被高温烟气完全污染;t=20s和t=40s时刻所呈现的温度等值线分布几乎一致,这是由于随着火灾产生的烟气量与巷道排出的烟气量达到一定平衡,巷道内流场趋于稳定,流场中的温度场也趋于稳定状态。由于火源温度场引起巷道内的气压分布变化,烟气中的CO体积分数随压力分布变化而变化。因此,图3与图2类似,但对t=1、5、10s时刻仔细对比后仍可发现,CO体积分数扩散速度相比温度稍显缓慢。综上可以发现,火灾发生后,在巷道风流方向上,火源上侧区域受高温烟气污染很小,高温烟气主要作用于火源下侧区域,且温度和CO体积分数分布具有递变性特征。

2 矿井巷道火灾安全区域划分

2.1 高温烟气影响区域

在矿井巷道内火灾产生高温有毒烟气数值模拟基础上,灾变时根据巷道内发火点和风流方向,将火灾高温烟气影响区域分为非影响区域、火灾区域、影响区域、预影响区域共四个区域,如图4所示。

非影响区域位于火源上风侧,该区域风流流动状态几乎不受火灾动力效应的影响,高温烟气污染很小,为安全救灾区域。火灾区域是火灾中心区域,燃烧持续不断,大量高浓度高温毒性气体产生,并伴有发光发热现象,是灭火的重点区域,也是污染的源头。影响区域位于火灾区域的下风侧,火灾区域产生的高温毒性气体最先流入影响区域,此区域烟气仍保持极高的温度和浓度,很可能发生中毒窒息和灼烧事故。预影响区域位于影响区域的下风侧,随着风流的流动,高温毒性气体污染面越来越广,预影响区域逐渐成为影响区域。

2.2 高温毒性烟气危害等级划分

经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表1中不同温度和CO体积分数对人体的影响,对井巷火灾高温热害及CO气体体积分数进行危害等级划分,每个级别均有对应的温度或CO体积分数区间,如表2、表3所示。

3 井巷灾变时期安全区域划分实例应用

灾变时期矿井巷道安全区域主要是依据高温烟气流动数值模拟结果结合分级标准进行划分。模拟巷道长为100m,其余参数设置与上文相同。以巷道的长度作为横坐标,以火源为坐标原点,根据模拟结果,截取离地面高1.60m(即人体口鼻腔平均位置)的水平面处温度、CO体积分数的平均值为纵坐标,得到巷道长度与该水平面处温度、CO气体体积分数的曲线。最终根据温度、CO气体危害等级划分标准的边界条件与曲线交点找到相应的X坐标,从而确定安全区域。提取t=10、20、30、40、50、60、70、80、90、100s的数据,可分别得到在该水平面上温度、CO体积分数平均值变化曲线,见图5、图6所示。

由图5、图6可知,火灾发生后随着时间变化,温度和CO体积分数的极值点均沿着风流方向发生偏移,且极值点前方区域温度、CO体积分数逐渐升高,后方区域逐渐降低。由于热辐射及热传导作用,其极值均逐渐减小但覆盖面逐渐增大,80s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极值几乎不再变化,此时巷道内高温烟气的产生与排出趋于平衡,导致巷道内温度场和CO体积分数值趋于稳定。由模拟分析结果可知,在达到平衡状态前整个高温烟气流动为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其安全区域也应根据巷道内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划分。

两图对比发现,在90s后温度和CO体积分数均出现轻微回落,由此可以推断,平衡时刻应出现在80~90s时段内,要确定具体平衡时刻仍需进行更加精确的模拟。考虑到时间偏差较小,模拟认为80s时刻为平衡时刻,此时巷道内各处的温度、CO体积分数已基本稳定,对其进行安全区域划分。根据表2取轻度危害区域为例,作y1=28、y2=40℃直线与图5中t=80s温度曲线相交,分别得到交点a、d和b、c,其对应X轴区间为[6.5,9.9)∪(92.5,99],同理可得安全区域、重度危害区域详见表4。再根据表3分级标准,作y1=24×10-6、y2=600×10-6、y3=1 300×10-6直线,同理也可得巷道内CO气体的安全区域、轻度危害区域、中度危害区域、重度危害区域,详见表5。

4 结语

(1)通过对矿井巷道风流稳定状态时发生火灾的模拟发现,火灾产生的高温烟气分布存在区域性,巷道内的热辐射和热传导伴随着毒性气体的扩散。且高温和毒性气体浓度中心随风流方向发生动态偏移,周边温度值和毒性气体浓度也发生动态变化,其上风侧逐渐降低,下风侧逐渐升高。随时间变化,巷道内的高温烟气产生和排出最终达到平衡,此时巷道内温度和毒性气体浓度基本稳定。

(2)根据高温烟气区域性分布特点将巷道划分为非影响区、火灾区、影响区、预影响区。对高温和主要毒性气体进行危害分级,分别对各级划定温度及毒性气体浓度区间,得出高温和主要毒性气体危害分级标准。

(3)对模拟结果处理后得到巷道水平长度和温度及CO气体体积分数关系曲线,利用分级标准的边界条件与稳定状态下的关系曲线相交,根据交点坐标值对巷道内火灾影响区域进行安全区域划分。对于100m长水平巷道划分结果为:高温危害安全区域(-∞,6.5)∪(99,+∞),轻度危险区域[6.5,9.9)∪(92.5,99],重度危害区域[9.9,92.5];CO气体安全区域(-∞,9)∪(98,+∞),轻度危险区域[9,12.5)∪(84.5,98],中度危险区域为[12.5,13.5)∪(74,84.5],重度危害区域[13.5,74]。

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整个矿山系统,预先对矿山所有巷道内的火灾危险源进行安全区域划分,根据火灾平衡时刻的安全区域进行划定,划定的安全区域定位到各个巷道的准确位置,可在这些位置采取设立警示牌等措施,对灾变时人员紧急逃生、应急抢险和采取控制措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建立了巷道火灾烟气流动模型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以高温烟气中的温度和CO气体为主要危害因素,对模拟结果进行动态观察后发现温度和CO气体浓度分布具有区域性和递变性特点。根据区域性特点将巷道划分为非影响区、火灾区、影响区、预影响区,并针对高温和CO浓度对人体危害程度制定分级标准。以100 m长的巷道为例,根据递变性特点,增大模拟量,提取人体口鼻水平截面的模拟数据,得出巷道水平长度与温度、CO浓度平均值的关系曲线。综合分级标准中的边界条件和稳定状态时的关系曲线,采用作图法得出各边界条件的边界位置,从保障人员生命安全角度对矿井巷道火灾时的安全区域进行划分。

上一篇:护士岗位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运动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