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知识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安全知识(精选8篇)

学校安全知识 篇1

全校各年级、班: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普及和宣传相关安全防范知识。切实增强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效防范侵害学生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教育局文件(宣教安〔〕52号)的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各年级各班举行安全知识普及和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以交通、消防、溺水、楼道拥挤踩踏、食品卫生、防疫、洪水、泥石流、地震、心理健康及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安全知识入心入脑。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险情况应急处置能力。

二、参赛对象

全校各年级、各班全体学生。

三、活动具体安排

1、10月31日各班利用安全教育课进行安全知识普及教育。

2、11月1日由保卫科邀请毛坝应急中心王警官做一场消防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

3、11月7日由法制副校长侯小林做一场法制方面的报告。

4、11月8日进行安全知识竞赛。学校统一印制试题。班主任老师监考。副校长冉丛伟、侯正文,政教主任鲜勇,保卫科主任姚旭东巡考。

学校安全知识 篇2

关键词:知识观,职业知识,职业教育,结构功能主义

知识观是人类对知识的看法和态度,是知识的上位概念,包括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知识的价值怎样体现,知识的类型如何区分,知识的获取如何达成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知识观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1]。现有职业知识的知识观存在缺陷,即忽略了职业知识的分类问题。“学科本位”知识观和“职业标准本位”知识观,掩盖了认识论差异,两者假定重要的是控制问题,即是由教育工作者(学校和教育部门)还是雇主(企业)来决定课程内容;“工作过程本位”知识观虽然关注知识的产生和获取,强调知识的情境特点,但现实中也有许多工作与具体情境无关,而且如果仅关注知识产生和获得过程中的实践,可能会导致还原主义,即把知识轻易等同于某些或个别群体的实践。有鉴于三种知识观的不足,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对知识观进行重新概念化是必要的。涂尔干神圣—世俗的划分,提供了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重要视角;巴塞尔·伯恩斯坦的“架构”概念提供了区分学校知识与非学校知识的重要工具,“分类”概念则提供了划分不同学科知识的界限。涂尔干、伯恩斯坦等人的理论形成了社会现实主义知识观。

一、流行的职业教育知识观

职业教育应该传授哪些知识?国内外研究较多集中在知识由谁提供和知识如何组织两个方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念:学科知识本位、职业标准本位和工作过程本位。学科知识本位和职业标准本位关注知识的来源,工作过程本位关注知识的组织形式,三者都较少关注对所传授的知识本身的研究[2]。

1. 学科知识本位的知识观。

在19世纪末以前,科学与技术几乎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领域,科学属于知识领域,为少数处于社会上层的大学学者所掌握;技术属于经验领域,为手工业劳动者所掌握,二者之间少有联系[3]。自19世纪末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科学知识为导向的工业变革迅速崛起,如有机化学和电磁研究分别推动了染整工艺和电力应用的大规模发展,技术发明的来源也由经验转移到了科学。由此,大学的科学知识成为了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来源,形成了一种学科知识本位的知识观(简称“学科本位”)。

新中国成立后,于较短时间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重工业体系,反映在中等和高等专业教育领域内的也是学科本位占据话语权,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都来源于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型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对知识和理论的重视程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以知识和理论为取向的话语体系逐步占据了社会意识的主流,主导了教育发展政策和科研投资政策,和“十年动乱”相比,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考试制度在知识和理论占据话语权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学科本位的固化提供了土壤[4]。

学科本位认为,职业知识来源于科学知识,职业课程来源于大学课程,职业教材也来源于大学教材,这种观点反映了多元化时代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求,希望在教育中追求一种稳定的结构[5]。但是,人们对职业技术和科学的关系产生了分歧,职业技术知识当然可以看作是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分歧在于到底什么是“应用”?是仅仅对理论进行简单演绎,还是颇为复杂的再创造?把技术看作科学的附庸,会导致技术文化贫瘠,从而造成职业教育的学术化、学问化。

2. 职业标准本位的知识观。

职业标准本位的知识观(简称“标准本位”)受到高度重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英德等国。当时直接以化学、物理等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在稳步减少,政府和雇主团体逐渐达成新的共识———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学科本位的批评者认为,学科本位给大学里的当权者继续控制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一种不考虑市场需求的“供应者中心”教育,必须加以改革;替代方案是“需求者中心”,即职教课程由使用者(即雇主)控制,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决定了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6]。英德政府认为,应建立一套国家职业标准,这套标准由各行业的雇主代表来制定,所有的教育机构都遵循该标准开展教学,学生按照标准接受评估和鉴定。近年来,标准本位的知识观对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在积极借鉴了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国家职业标准体系。

标准本位的知识观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职业标准体系无法囊括所有的职业知识,也未必能衡量雇员的知识掌握程度。现实中常常发生的情况是,在工作中表现良好的人,并不具有充足的职业知识;职业资格鉴定成绩优异的人,工作表现却很一般。其二,雇主参与课程开发的意愿不强,而且经常不具备所需的知识。在我国,校企合作常常表现为学校方面的“一厢情愿”,企业没有动力也没有义务参与职业标准的制定和职业课程的设计,所谓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常常成为学校或者地方政府的宣传口号。近来不少有识之士提议通过立法形式促使企业深度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这种建议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本质还是用企业的职业标准取代学校的知识标准,是一种职业标准本位的知识观。

3. 工作过程本位的知识观。

工作过程本位的知识观(简称“过程本位”)可以追溯到米德(G.H.Mead)的社会互动理论,这种知识观强调了知识的情境特点:知识总是在某种情境下产生和获得的,不可能脱离情境[7]。一方面,从教学角度看,过程本位的优点是保持了任务过程的完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强调情境教学和学生探索;另一方面,从学校角度看,教学情境建设工作能方便地融合学校的教育营销活动,有形地展示学校的教育和教研成果,因此受到广大职业院校的欢迎,产生了颇大影响。2004年,教育部、劳动部发布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要求各地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8];姜大源等学者认为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有助于“克服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分离”,使得职业教育活动“具有了行动性、过程性、整体性的特点”[9],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思考,认为中职教育就是提供“经验层面的技能”“在动作基础上,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而高职教育则是提供“策略层面的技能”“通过系列性情境互动,回答‘怎样做更好’的问题”[10]。

工作过程本位的知识观存在着缺陷。首先,不同知识的情境化程度不同,而过程本位对此未加以区分。比如,工厂作业员和店面服务员所需的知识是情境化的,而工程师和会计师的知识则与情境无关。其次,虽然教学情境是经过设计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许多工作也要求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由专家群体共享,与具体情境无关。再次,如果仅关注知识产生或获得过程中的实践,会把知识轻易地等同于某些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结果是知识的内容会变得随心所欲[11]。

过程本位知识观在实际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找到满足要求的学习任务,超越了教师现有水平,打乱了过去的教学秩序等。从认识论角度看,主要还是这种知识观本身存在的缺陷可能导致一种还原论,即认为集体的知识和观念可被简单地还原为个人的观念和心理。因此,必须认识到职业知识内部存在差异,并非所有的职业知识都适合过程导向的教学。

4. 三种知识观的简评。

以上三种知识观的共同点是没有对职业知识的类型进行区分。学校所学就是企业所需,这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三种知识观都认为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因此没有区分只能由学校传授的知识和只能从非学校组织习得的知识。

学科本位强调来源于大学的科学知识对职业课程的关键作用,特别当课程与基于科学的新兴产业密切相关时,学习科学知识就更有意义,但学科本位没有考虑知识如何在工作场所重新语境化的问题,因此课程不可避免地向学术研究的方向偏离,造成职业院校的许多课程仅仅是大学课程的简化版。标准本位试图通过职业和工作分析来产生职业知识,并通过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保证这些职业知识的权威性,但问题是职业标准无法反映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的相互关系,职业标准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过程本位在理论上很有说服力,试图通过重组知识内容的顺序来弥补学科本位的不足,但过程本位高度关注任务的情境化,使得知识内容轻易地等同于特殊群体或个体的实践活动,同时运行起来也存在诸多困难。

根据布尔迪厄(Bourdieu)社会建构主义,所有知识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立场,因此就产生了决定知识内容的权力由谁控制的问题。学科本位的课程控制者是大学里的课程专家,标准本位将权力给予了企业雇主团体,而过程本位的课程权力则过渡到了情境任务的设计者和建设者———职业院校及其教师手中。从这个角度看,职业知识的选择是某些社会利益的表达,职业课程的控制权不断地在研究者、雇主、教师之间流转。

既然三种知识观都回避了职业课程的知识类型,那么我们就尝试用社会现实主义的视角对职业知识进行分析。社会现实主义知识观认为,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产生不同类型的知识,强调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论问题,这一点是上述三种知识观所忽略的。社会现实主义知识观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巴塞尔·伯恩斯坦。

二、涂尔干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1. 神圣—世俗的二分。

社会现实主义知识观始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不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似性而关注其类型差异。涂尔干研究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并从每一种社会组织中都发现了世俗与神圣的区别。世俗是指日常生活和工作所接触到的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一些仪式性事务,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使集体产生新的体验而不断涌现新的知识;神圣是指集体性表征系统,最初体现于宗教,后来成为其他概念化知识的代表,具有社会性并脱离了日常世界,是一些信仰性事务。世俗类似于通过职业分析与工作分析产生的知识,是实际的、具体的;神圣则类似于数学、哲学和科学理论等概念化知识,是普遍的、抽象的[12]。

涂尔干的神圣—世俗的二分对区分知识的类型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职业课程到底以学校为中心,还是以企业雇主为中心,又或者是需要校企二者密切配合,一直处于变动不已的状态。根据涂尔干所言,正如神圣与世俗的区别,学校与非学校产生的乃是两类不同的知识,工作场所产生的知识是不连续的,而学校则是有力量的知识来源,学校通过提供更可靠的解释和更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教育学生,同时赋予学生更广泛参与社会的能力(如颁发学历证明)。涂尔干的理论引人深思,特别是联系我国当下职业院校存在弱化学校知识的倾向,所谓“教师师傅一体化,课堂车间一体化,学校工厂一体化”,片面地追求企业的青睐与支持,模糊了学校知识与非学校知识的界限,这一现象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警惕。

对涂尔干来说,无论在宗教还是科学方面,神圣都是富有意义的知识序列:既有创造联系的能力,又有超越眼前去计划和构思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正是学校知识的重要体现,但常常又为职业教育课程所忽视,甚至也被普通教育所忽视。

2. 神圣—世俗区分的启示与不足。

神圣和世俗代表了不同的知识类型,涂尔干认为二者并非对立关系,也不存在孰优孰劣,而仅仅只是表明知识存在结构性差异。一种类型的知识并不比另外一种高明,日常工作无法仅以神圣知识为基础,但如果工作场所仅限于世俗知识,也将失去发展空间。涂尔干认为,两种类型知识的意义都应进行限定,它们各有独特作用。

神圣—世俗的区分有三方面的启示。其一,不同形式的社会组织可能存在不同的知识类型;其二,神圣—世俗之分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学校知识与非学校知识之间关系进行概念化的方法;其三,应避免二者之间的简单对立,不同类型知识不是彼此替代或竞争的,而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涂尔干的知识区分也存在不足。由于是从层次很少的小规模社会推断出的研究成果,与复杂的现代社会存在一定差距。现代社会的神圣与世俗的区别已不那么明显,相互之间也彼此渗透。同时,神圣—世俗的划分,很容易就被等同于脑力—体力劳动的划分,尽管涂尔干强调两类知识并无优劣之分,但现实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由于存在这样的不足,英国社会学家巴塞尔·伯恩斯坦发展了涂尔干的观点,通过“架构”和“分类”,搭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现实主义知识观。

三、伯恩斯坦的知识本位的知识观

巴塞尔·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Code Theory)认为,编码是意义建构的方式,类似于涂尔干的功能主义观点,编码植根于社会结构,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编码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识。伯恩斯坦将涂尔干的神圣—世俗重新概念化,提出了垂直话语和水平话语的概念,垂直话语和水平话语形成一种“架构”,二者相当于能够传授的学校知识和只能默会的非学校知识之间的区别;同时,同一话语的知识也有区隔,知识之间的区隔形成“分类”,从而产生不同学科。

1. 知识的架构。

架构有强弱之分。强的架构,意味着知识能够传递与不能传递(默会)之间的界限清晰,也就是学校知识与工作场所知识的区别明显,如图1所示。学校使用垂直话语(vertical discourse),而垂直话语是系统的、清晰的、连贯的,既包括分级组织的自然科学(依靠金字塔式知识积累结构),也包括分段组织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依靠专业术语和研究模式);工作中学到的知识是水平话语(horizon discourse),水平话语是局部的,具象的,依赖于情境的,因个体而异,无明确的规则或顺序,只能依靠经验获取。简单说,垂直话语存在规则,只能靠学校教育的制度化才能产生和获取知识;横向话语则不存在明确规则,知识以片段形式组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断断续续地传承人类文化[13]。

垂直话语与水平话语的区别,解释了学科知识本位、职业标准本位和工作过程本位的缺陷。这三种知识观都是假定不同组织间的知识无差异,区别仅仅在于是由大学、雇主,还是教育培训机构掌握课程的话语权。学科本位观没有认识到工作场所的横向知识不能由学校的纵向知识派生出来,标准本位观和过程本位观则没有认识到学校的纵向知识不能由工作场所的横向知识派生出来。工作场所横向的默会知识不能变成显性的,因为正是它的默会性以及与工作的直接联系,赋予了它力量;同样,学校的纵向知识也不能直接用到工作之中,必须经过经验阶段,具备了一定横向的默会知识,才能处理眼前的实际问题。

2. 知识的分类。

分类也有强弱之分。强的分类,意味着相同的知识组织到一处,学科间的界限清晰,称之为集合编码。集合编码包括专业化与非专业化两类。欧洲的职业教育是专业化集合编码,课程彼此独立,是一种学科本位类型;美国的职业教育是非专业化集合编码,专业对口问题并不重要,学生可以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修课程,是一种课程本位类型,如图2所示。近年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学习国外理念与经验时,常常照搬照抄双元制、CBE、MES等模式,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架构”和“分类”,未能从根本上实现课程变革,反而滥用了“双元制”“模块化”“工作任务”等概念。

与垂直话语—水平话语的架构类似,垂直话语内部又可以分为纵向—横向知识结构,如图3所示。纵向知识结构组成金字塔形,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其知识增长涉及高水平的概括和抽象,例如物理学从自由落体运动到宇观世界研究,抽象水平越来越高,到了宇宙本源问题即是纵向知识金字塔的塔尖;横向知识结构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各自的专业概念和研究模式,很难用更高级的框架包容所有内容,出现的新知识往往不是更高程度的综合,而是更新的观念或视角。纵向知识结构和横向知识结构都有各自的习得机制和原则,前者依靠原有框架的拓展和延伸,后者依靠对术语和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正因为有明确的习得机制和原则,所以两者都可以通过学校课程进行传递[14]。

3. 对伯恩斯坦理论的发展。

伯恩斯坦的“架构”和“分类”结构意味着社会现实主义知识观的成形,我们将其称之为知识本位的知识观。所谓社会现实主义,又叫社会实在主义,主要是突出知识的客观性,强调知识独立于具体群体或具体情境的存在。自此,重要的不再是职业知识由谁定义,而是知识本身。知识本位为研究者进一步拓展伯恩斯坦的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伯恩斯坦指出,德国双元制体系一方面提供了不同利益关系人可以一起合作的范例,摆脱了传统知识观纠缠于课程话语权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双元制又忽视了知识的类型结构,而这些类型结构本可以带来对知识获取途径的更大启示。

马丁(Martin,2007)等人在伯恩斯坦的基础上建立了语场理论,描述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如图4所示。

所谓口语传播就是伯恩斯坦的水平话语,是只能默会的知识,对识读的要求不高,不用具备教育的专业性,属于非学校知识。其中专业型比家庭型的要求更高,家庭型知识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学习,而专业型知识则必须依靠参与相关活动才能习得。所谓书面传播就是伯恩斯坦的垂直话语,由于语言富含隐喻,因此需要正规学习和专业研究方能习得。其中行政管理工作的知识可通过与人合作获得,而探索性知识必须依靠学校教师的传授才能习得。

学校传授的知识是有涵义的。其一,学校知识能够带领学生走出自身日常经验范围。个体经验对学习很有意义,随着个体成长自会获得日常知识,并不需要也难以在学校专门传授,如图4所示。个体经验依赖于具体情境,因此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学校之所以作为一种专业从事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就是能把教育对象带出自身经验范围,从而克服日常知识的局限。其二,学校知识是纵向、横向的系统化体系。学校知识既不是孤立的信息,也不是碎片化的事实,而是一个经过抽象的系统化体系,把信息和事实等同于知识是错误的。教学活动就是把系统化的知识外显,而并非仅陈述信息或事实。其三,学校知识有清晰的学科界限,不同学科有自身研究对象、概念基础、研究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规定着世界不同方面的界限,提供给学生分析世界、提问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基础,这种概念化的思维正是弱势家庭学生超越自身模糊经验所需要的。

四、知识本位知识观的现实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从撒切尔政府到前任布朗政府,其教育政策断断续续呈现出一种提供日常经验为背景的职业课程倾向,以此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发现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知识含量出现了显著下降,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知识无用,开始不信任知识[15]。观察者发现,处于不利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学习了职业课程,其较低的社会地位反而被固化了。精细的社会分工需要高深专业知识的积累,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失去了接触这些知识的机会。不少人一度认为知识引领的课程充满了歧视和偏见,是一种精英主义,对学习基础弱的“非学术”学生不利;但后来又逐渐发现职业本位和过程本位的课程隔绝了这些学生与知识经济与全球化进行接触的可能性,事实上剥夺了学生的“知识权”,使社会阶层固化。

知识本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知识本位意味着职业知识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为职业知识与学校知识是情境依赖与情境独立的两种不同编码类型;第二,知识本位意味着学校教育不能混淆课程与教学两个不同概念,课程关注“学什么”,教学关注“怎么学”,学校的情境教学常常不重视“学什么”,却把“怎么学”当作课程建设主体;第三,知识本位意味着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充分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而不是服务于某种具体的经济需求或社会问题。

知识本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国近年教育改革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较多向欧洲国家学习。例如,将教育课程划分为“应用型”(对应英国的职业型)和“学术型”(对应英国的学术型),前者是通过知识含量较少的技能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英国的职业型课程,主要是为了日益增多的“不愿”或“不能”学习学术课程的后进生而设计,他们的家庭背景常常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学者也观察到了国内的所谓教育分层现象,较多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弟在向中职和高职教育集中[16]。论者对应用型—学术型的划分提出了批评,认为这造成了潜在的更大程度上的不平等,并认为偏重实践、技能和兴趣的课程是种招生宣传手段,是种“对普通大众群体的认知蒙蔽”[17],造成了应用型学生毕业后面临纷繁变化的世界时,可用的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减少了。

学校安全知识 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 专业知识 教学形式 饮食文化 课堂提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这有力地推动了中职学校《烹饪原料知识》的教学。但在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的信息冲击下,在学生学习目标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如何稳步有效地教好这门课,保证学习实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宏观把握,认识性质,理清目标

《烹饪原料知识》主要研究烹饪原料的化学组成、形态特点、分类及品种、选料原则、烹饪应用、品质鉴别与保管等具体内容。它是以烹饪原料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一般运用规律的科学,是烹饪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理论课。从教学环节上来看,它是《烹饪加工》、《烹饪技术》之前的一门基础课;从烹饪的整个过程来看,它是烹饪三步曲——选料、加工、烹调的基础环节。清代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之称的随园主人袁枚说:“一席佳肴,厨师之功占六成,采办之功占四成。”因此,正确地辨识、选购、取用原料是烹饪菜品质量的基本保证。不同种类的原料,其外形结构、化学成分和品质特点不同,在烹饪中运用也就不同。因此,学生学习该课程,有助于正确地辨识原料,运用原料。

二、精通业务,博学多才,触类旁通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国各地餐饮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对菜品的可食性与观赏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原料向更新奇、口味新、营养均衡的传统与中西合璧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餐桌上的烹饪原料可谓产地广泛、种类丰富、名目繁多,表现为各地区之间的原料交流增多,野生动植物原料被养殖或栽培,国外的原料新品种、特产被广泛引入国内等。

《烹饪原料知识》课是烹饪专业的一门中主干课程。它用10章的篇幅系统地介绍了百万余种国内热、温、寒带地区常见烹饪原料和名特烹饪原料的名称、外形、产地,产季、种类、品质特点、烹饪应用、营养、品质鉴别与保管等知识。这门课程,是学好烹饪技能的敲门砖。

对于从事中职学校烹饪原料知识教学的教师来说,要想上好这门课,就要求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阅历丰富,对各种常见和名特原料熟稔在胸,而且还要与时俱进,涉猎广泛,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烹饪原料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与《烹饪原料知识》交叉领域的知识,如《食品原料学》《商品学》,还要了解与《烹饪原料知识》相关领域的知识,如《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加工》和《烹饪技术》等。

教师博学多才,在讲授知识时,就会做到信手拈来,触类旁通;教师精通业务,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失,深入浅出。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课外一桶水的知识储备,就没有课堂上一杯水的教学产出。

三、形式合理,方法创新,内容直观

在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第一,教学形式及方法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动力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探索,老师组织、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新的教育理念及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如利用“316-WebQuest”多媒体网络技术,设置教学环境,声色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运用“Viedo Scribe”手绘软件、智慧笔等信息技术,制作微课,创意性地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可短时间内开拓学生思维,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第二,教材知识点多,系统详尽,而教学要求过高过全,导致不少学生无法正常接受授课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教学的系统性,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形成以课堂讲授原料的概念、化学成分、系统分类、烹饪运用规律为主,以实践教学手段了解原料的外形特征、品质特点、鉴别与保管等为辅的灵活教学方式。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灵活地使用含有大量原料图片的多媒体课件,或结合烹饪原料标本和新鲜的实物原料进行较直观的讲解;组织或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到城市中较大的农贸、水产市场和大型超市观察学习;走进宾馆饭店,认识一些高档原料或外地名特原料,如人参、甲鱼、鱼翅、燕窝、龙虾,等等。

四、有效提问,深化内容,加强理解

通过几年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虽使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跃,但年龄小、理解力和自制力等因素阻碍着学生的学习实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自主高效课堂的催化剂。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决定课堂高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转换成五类问题:是何类、为何类、如何类、由何类和若何类进行提问学习。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是何类”“为何类“和”如何类”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获取知识。例如,世界四大水果是指什么?柑橘类水果包括哪6种水果?我们经常食用的干果有哪些?等等是属“是何类”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查找教材资料来回答;如何鉴别水果是否成熟?如何去除蔬菜中的草酸?如何去掉河鱼的土腥味?等等,就是“如何类”的问题,要有一定理解力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之后进行思考才能回答;而马铃薯变绿之后为何不能食用?水果为何多为球形?松花蛋为何不宜经常食用等问题,是属于“为何类”,是比较高难的问题,要平时爱思考、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而且对生活有一定的阅历和理解才能回答。

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引发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实现学生对烹饪原料知识内容持久深入的理解。

五、教书育人,人文关怀,文化传承

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的初中生,他们的特点是文化课基础薄弱、年龄小,烹饪专业知识和社会经历都很缺乏。作为老师,不能漠视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要多点人文关怀精神。对这些学生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教师要从中国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理解烹饪专业,理解学生,而不是单从厨师做菜这个方面看待。在教学中,语言幽默,力求融入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从饮食俗语“好厨子一把盐”来论证盐与菜肴味型的辩证关系,从而论证“百菜百味”中“咸鲜味型”的独尊地位;讲到猪肉时,介绍既爱烹调美食,又爱写写画画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与食猪肉的故事;讲到鸡蛋时,从英国、法国、日本等不同国家食鸡蛋的奇风异俗谈起;讲到火腿的时候,介绍“热狗”的百年误传;学习选料原则的时候,介绍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一课堂,在老师的传授下,顿有点石成金,拨云见日之效。

学校安全教育知识材料 篇4

自然灾害篇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 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4.如果己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5.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乐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在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往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地震来临之前有征兆吗?

;对地震灾害,目前还不能准确地作出预报。但长期的观察研究表明,地震前是会出现一些征兆的,能够提醒人们提高警惕。这些征兆主要有:

1.动物出现异常:例如大量的蛇爬出洞来长距离迁移;家禽家畜不吃不喝,狂叫不止,不进窝圈;大量的老鼠白天出洞,不畏追赶;动物园里的动物萎靡不振,卧地不起等。

2.地下水发生异常,例如震区的枯井突然有了水,井水的水位突然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井水由苦变甜、由甜变苦等。

3.出现地光和地声:临震前的很短时间里,大地常会突然发出彩色的或强烈的地光,还可能发出轰隆隆的或像列车通过,或像打雷般的巨响。

4.有的人也有异常感觉:地震发生前,某些人也会有异常感觉,特别是老人、儿童、患病者可能更为明显。

怎样减轻热带风暴的危害?

热带风暴经常发生在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引起狂风、暴雨、巨浪,对沿海城市设施、出海船只和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怎样减轻热带风暴对人自身的危害呢?

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

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

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

5.热带风暴到来时,要尽可能呆在室内,减少外出。6.遇有大风雷电时,要谨慎使用电器,严防触电。

7.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在出现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危及住房安全的情况时,要及时转移。

8.风暴过后,要注意卫生防疫,减少疾病传播。

怎样躲避龙卷风的侵袭?

龙卷风是一种威力非常强大的旋风,多发生在春季。龙卷风往往来得十分迅速、突然,还伴有巨大的声响。它的破坏力极强,能够把所经过地区的沙石、树木、庄稼,甚至海中的鱼类、仓库中的货物卷入高空,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威胁极大。在龙卷风袭来时,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呢?

1.卷风袭来时,应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避免风力掀掉屋顶,吹倒墙壁。

2.在室内,人应该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

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

4.龙卷风已经到达眼前时,应寻找低洼地形趴下,闭上口、眼、用双手、双臂保护头部,防止被飞来物砸伤。

5.乘坐汽车遇到龙卷风,应下车躲避,不要留在车内。

洪水暴发时如何自救?

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

l.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5.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

发生传染病。

天降暴雪、冰雹怎样保护自己?

暴雪、冰雹比较常见,虽然不一定会形成灾害,但也应注意保护自己:

l.暴雪天,要注意添加衣物,注意保暖;要减少室外活动,避免冻伤。

2.下冰雹时,应在室内躲避;如在室外,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室内,避免砸伤。

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避免雷击应当做到:

1.在外出时遇到雷雨天气,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2.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如铁锹、金属杆雨伞),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能拿着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3.特别要小心的是,遇到雷电时,一定不能到高耸的物体(如旗杆、大树、烟囱、电杆)下站立;这些地方最容易遭遇雷击危险。

消防安全篇

在学校如何注意防火?

在学校里也有防火安全问题,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进入校园,也不带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物品进入校园。

2、实验课需要使用酒精灯和一些易燃的化学药品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去做,时刻小心谨慎,严防发生用火危险。

3、采用火炉取暖的教室,要选派专人负责,管理好炉火。

4、不随意焚烧废纸等。

5、打扫卫生时,要将枯枝落叶等垃圾作深埋处理或送往垃圾场,不要采取点火烧掉的办法。

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

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1、一旦身受火灾威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的,如果们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令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浸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在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发现火请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

4、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的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在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以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服包裹住身体。<

9、如身上衣物着火,可以迅速脱掉衣物,或者就地滚动,以身体压灭火焰,还可以跳进附近的水池、小河中,将身上的火熄灭,总之要尽量减少身体烧伤面积,减轻烧伤程度。

10、火灾发生时,常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的气体,所以要预防烟毒。应尽量选择上风处停留或以湿的毛巾或口罩保护口、鼻及眼睛,避免有毒有害烟气侵害。

在家中如何注意防火?

家庭中的火灾常由用火不慎和使用电器不当引起,同学们要注意:

1,使用火炉取暖,火炉的安置应与易燃的木制家具等保持安全距离,在农村,则要远离柴草。

2,烘烤衣物要有人看管,人不能长时间离开。

3、火炉旁不要存放易燃物品。

4、生火时,不要使用煤油、汽油助燃,以防猛烈燃烧发生火灾。

5、掏出的未息灭的炉灰、煤渣要倒在安全的地方,以防引起别的物体燃烧起火。

6、使用家用电器要符合安全要求,不乱拆卸,以免造成安全性能下降,引起火灾。

7、使用发热的电器(如电熨斗)要小心,不可使其引燃易燃物品。

8、电器使用完毕或人离开时,要及时关闭电源,以防电器过热而发生危险。

9、使用煤气器具要防止煤气泄露,使用完毕应关闭气源。

10、煤气罐应远离火源使用;要定期检查,确保煤气设施及用具完好。

遇火自救七法

一、如果有避难层或疏散楼梯,可先进入避难层或由疏散楼梯撤到安全地点。

二、如果楼层已着火燃烧,但楼梯尚未烧断,火势并不十分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被,从楼上快速冲下。

三、多层建筑火灾,如楼梯已经烧断,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落水管或竹竿等逃生。

四、如各种逃生的路线被切断,应退居室内,关闭门窗。有条件时可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同时,可向室外 扔出小东西,在夜晚则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

五、如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又无其它自救办法时,可用绳子或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紧拴在牢固的门窗格或其它重物 上,再顺着绳子或布条滑下。

六、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可先向地面抛下一些棉被等物,以增加 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 落地。

七、要发扬互助精神,帮助老人、小孩、病人优先疏散。对行动不便者可用被子、毛毯等包扎好,用绳子布条等吊下。

用电安全篇 触电怎么办?

几年前,曾经有一个6岁的男孩独自被关在家里,当他开动电视时,因电视插座漏电,造成小男孩触电死亡。电是人类的朋友,同学们家里的照明、电视冰箱、洗衣机等,都离不开

电。但它又是“电老虎”,当人体直接接触电流的时候,就会发生触电因为人体也是一种导电体。“触电”就是电流通过人体,这时人感到全身发麻,肌肉抽动,以致烧伤;严重时,立即造成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因此,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1.因同学们年龄小,不具备安全用电的知识和能力,有关用电的操作问题,应请成年人去做,以免发生触电。

2.大家在路上、野外或大风天气时,遇到落在地的电线,一定要绕行,或告诉成年人来处理。注意不要在高压线下面放风筝,以免线缠绕而引起触电。

3.如果不慎发生触电,首先要关闭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4.遇他人触电,在关闭电源前救人时,要踩在木板上去救人,避免接触他的身体,防止造成你本身新的触电。戴橡皮手套、穿胶底皮鞋可防止触电,还可以用木棍、竹竿去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也可防上触电。

5.如果触电者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在脱离电源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并呼叫医生尽快来急救。触电的人可能出现“假死”现象,所以要长时间的进行抢救,而不轻易放弃。因为,已见到过触电者呼吸、心跳停止三小时以上,在积极的抢救下,又起死回生的动人事迹。

;如何安全使用电器?

如今,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吹风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地进人了家庭。使用家用电器,除了应该注意安全用电问题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家用电器用途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有的比较复杂。一般的家用电器应当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对危险性较大的电器则不要自己独自使用。< 2.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3.电吹风机、电饭锅、电熨斗、电暖器等电器在使用中会发出高热,应注意将它们远离纸张、棉布等易燃物品,防止发生火灾;同时,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烫伤。

4.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如浴室)下使用电器,更不能使电器淋湿、受潮,这样不仅会损坏电器,还会发生触电危险。5.电风扇的扇叶、洗衣机的脱水筒等在工作时是高速旋转的,不能用手或者其他物品去触摸,以防止受伤。

6.遇到雷雨天气,要停止使用电视机,并拔下室外天线插头,防止遭受雷击。

7.电器长期搁置不用,容易受潮、受腐蚀而损坏,重新使用前需要认真检查。

8.购买家用电器时,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合格产品。

在使用家电产品时,最好注意下面几件事:

l.先阅读使用说明书,尤其要读懂注意事项。2.弄清所有按钮的用处及具体操作程序再接通电源。3.有些电器(如电熨斗)不能远离,以免引起火灾。4.手脚和身体湿的时候不摸电器。

5.电器使用完毕,要关闭总开关,切断电源。6.雷雨天,有些电器不宜使用。<

交通安全篇

横穿马路应注意什么?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

免发生意外。

;骑自行车怎样注意安全?

在雨雪天气里骑自行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骑车途中遇雨,不要为了免遇雨淋而埋头猛骑。

2、雨天骑车,最好穿雨衣、雨披,不要一手持伞,一手扶把骑行。

3、雪天骑车,自行车轮胎不要充气太足,这样可以增加与地面摩擦,不易滑倒。

4、雪天骑车,要选择无冰冻、雪层浅的平坦路面,不要猛捏车闸,不急拐弯,拐弯的角度也应尽量大些。

5、雪天骑车,应与前面的车辆、行人保持较大的距离。

6、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骑车要经历更加集中,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骑行的速度要比正常天气时慢些才好。

骑自行车要注意那些安全事项?

骑自行车外出比起走路,不安全的因素增加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下:

1、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2、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骑儿童玩具车上街,也不要人小骑大车。

3、不要在马路上学骑自行车;未满十二岁儿童,不要骑自行车上街。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速,看清四周情况,以明确的手势时以后在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时,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不闯红灯,遇到红灯要停车等候,待绿灯亮了在继续前行。

6、骑自行车时不要双手撒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相互追逐、打闹。

7、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8、要学习、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知识。

食品安全篇

人体对营养的需要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就象发动机需要汽油,电灯需要电一样,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人们每天吃下的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都能在体内转化,以供给人体活动的能量。蛋白脂、脂肪和糖被称为“热源物质”。除“热源物质”外,食物中的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虽然它们不能供给热量,但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都少不了这类物质。因此,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就是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通常称为六大营养

素。

1、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人的肌肉、骨骼、血液、毛发等没有一处不含蛋白质,没有蛋白质便没有生命。蛋白质是由二十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其中有八种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由食物供给,称之为“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又分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一个人每天需要的蛋白质总量要根据年龄、性别、劳动条件和健康状况等而定。儿童、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以及妇女在孕育和哺乳期所需的蛋白质要比其它人多一些。

2、脂肪:是一种富含热量的营养素,包括脂肪酸和脂类等,它是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脂肪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油脂。过量的脂肪对人体健康不利,尤其不能过多吃动物脂肪。

3、糖: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可分为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和多糖(淀粉、糖元、纤维素和果胶等),糖类是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4、无机盐:无机盐又称矿物质。人体中含量较多的无机盐有钙、镁、钾、钠、磷、氧、硫等,还有一些微量元素。

①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机盐,也是人体最容易缺乏的元素之一,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钙来源于乳及乳制品,豆类、谷类、蔬菜、虾米皮、鱼、虾等也是钙的重要来源,少年儿童每天需要1000毫克的钙,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②铁:在人体内含量很少,属于微量元素,由于参与人体氧的运输,交换等重要功能,因此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如果食物中长期缺铁,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铁的吸收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动物性食物中的铁易吸收,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不易吸收,而我国食物构成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因此较易造成铁缺乏。含铁较多的食物有蛋黄、肝、肾、粮谷类、豆类、绿叶等。儿童青少年每天需铁15g。

③碘:碘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时能引发甲状腺肿大,俗称“大粗脖”同时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儿童的生长发育。一般碘的需要量为每人每天100-140微克,食盐加碘可能解决缺碘问题。

学校安全知识教育资料 篇5

双湾中学交通、防火知识教育

主讲人:赵会昌

间:2015年10月15日周会课 方

式:校园广播

在这个快速发展、急剧变迁的时代,我们在感受到日新月异、气象万千的同时,天地之间,校园内外也潜藏着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种种危险和意外。只要我们保持高度警觉,有所准备,大部分的危险是可以避免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危险和意外发生前的预防,自然比事后谋求补救要好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生的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目前,社会的治安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上还存在违法犯罪的现象,中学遭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或滋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他们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此外,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发生,同样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因此,教育中学生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危险意外的防范意识。

一、交通安全

(一)、行步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 1 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十分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最好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二)、横穿马路应该注意什么?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以免发生意外。

二、防火安全

(一)、预防火灾应该注意什么?

预防火灾的措施很多,同学们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1、不玩火。

2、不吸烟。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又容易诱发火灾,要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吸烟。

3、爱护消防设施。为了预防火灾,防止火灾事故,居民楼、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沙箱等消防设施,还留有供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的安全通道,要自觉爱护消防设施,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

(二)、在学校如何注意防火?

在学校里也有防火安全问题,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进入校园,也不带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物品进入校园。

2、实验课需要使用酒精灯和一些易燃的化学药品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去做,时刻小心谨慎,严防发生用火危险。

4、不随意焚烧废纸等。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材料 篇6

1、预防火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每年全国119消防宣传日活动不变的主题和要求。消防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的安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消防工作,江泽民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三句话高度阐明了火灾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平安的生活、平安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变得丰富多彩。如果没有消防安全,我们已获得的物质成果就会遭到毁灭;如果没有消防安全,我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为了生命和财产安全,预防火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有鉴于此,我校希望通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系列活动,唤起全校师生员工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今后我们要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要发动更多的处室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做好消防工作,形成全校共同预防火灾的新局面,排除潜在的火灾隐患,把火灾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火灾预防是生存的必然要求,因此预防火灾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全校处室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要自觉行动起来,自查自纠本处室、本部门的火灾隐患,不漏过一个隐患,不留下一个险情,不遗落一个漏洞,对火灾保持高度警觉。每位师生员工要努力学习消防常识,掌握火场基本逃生技能,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积极投身消防安全保卫,携手共创平安美好的幸福生活。

一、火灾的危险性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可以说,没有火的使用,就没有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火和其他物质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它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幸福,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但是火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火一旦失去了控制,超出有效的范围,就会烧掉人类经过辛勤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甚至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难以挽回和弥补的损失,正所谓“成也火,败也火。

我国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令1000多万亩森林变为焦土,林中的许多村镇惨遭火劫,193人被烧死,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需80年才能恢复,经济损失达人民币5亿多元。

2003年11月24日凌晨,莫斯科卢蒙巴民族友谊大学一栋5层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36人遇难,大约200人受伤。某高校同一宿舍的7名应届女毕业生,为庆祝即将走上社会,在校园内一草坪上围坐用酒精炉煮水饺吃,谈兴正浓,吃得正欢时,炉内的酒精快烧完了,一位同学顺手拿起酒精瓶往炉内倒去,猛然间发生燃烧,另一位穿着化纤面料连衣裙的同学衣服被烧着,成了火人。后经医院抢救无效,这位风华正茂的女同学不幸去世。倒酒精的女同学也被烧伤。一场欢快的毕业聚会因疏忽大意转眼便成了一幕悲剧……

可以这么说,火灾,不仅仅残害了人类的生命,造成精神上的伤害,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它所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计的。尤为注意的是,它甚至为不良分子所利用,造成一些负面的政治影响。作为中学生要高度认识火灾的危险性,做到处处防火、事事防火、时时防火,避免火灾的侵害。

二、火灾的概念及分类

(一)火灾的概念

凡失去控制的燃烧叫火灾。火灾分为一般火灾、重大火灾和特大火灾。

1、特大火灾指:烧死10人以上,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火灾。

2、重大火灾指:烧死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火灾。

3、不具备以上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二)火灾的分类

1、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2、B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易燃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3、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4、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钴、锂、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5、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三、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

1、可燃物质。凡是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化学反应的物质,一般都称为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氢气、钠、镁等。

2、有助燃物质。凡能和可燃物发生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质。如:空气、氧、氯、过氧化钠等。

3、要有着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叫做着火源。如:明火、赤热体、火星、聚焦的日光、机械热、雷电、静电、电火花等。

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3个燃烧所必需的条件,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但是某些条件下,除要具备了燃烧的三要素外,还要有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有足够的可燃物质。若可燃气体或蒸汽在空气中的浓度不够,燃烧就不会发生。例如:用火柴在常温下去点汽油,能立即燃烧,但若用火柴在常温下去点柴油,却不能燃烧。

第二、要有足够的助燃物质。燃烧若没有足够的助燃物,火焰就会逐渐减弱,直至熄灭。如在密闭的小空间中点蜡烛,随着氧气的逐渐耗尽火焰会最终熄灭。第三、要让引火源达到一定的温度,并具有足够的热量。如火星落到棉花上,很容易着火,而落在木材上,则不易起火,就是因为木材燃烧需要的热量较棉花为多。白磷在夏天很容易自然着火,而煤则不然,这是由于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温度很低(34oC),而煤所需的燃烧温度很高(3652oC)。

四、火场上如何逃生

逃生的方法因火场上的火势大小、被围困人员所处的位置和使用器材不同而有所不同。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立即离开危险区

一旦发现自己处在火场的最危险地区,生命受到威胁时,要立即停止一切工作,争分夺秒,设法脱险。脱险时,要观察、判断火势情况,明确自己所处环境的危险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逃生措施和方法。

(二)选择简便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

选择逃生路线,应根据火势情况,优先选用最简便最安全的通道和疏散措施。如楼房着火时,首先要选用安全楼梯、室外疏散楼梯、普通楼梯、消防楼梯等,特别是防烟楼梯,室外疏散楼梯,更为安全可靠,在火场逃生时应充分利用。若以上通道被烟火封锁,可考虑利用阳台、窗口、屋顶、落水管、避雷针等脱险。

(三)使用简便防护器材

火场上的烟雾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粒子,因此逃生时要注意隔开浓烟,可用湿毛巾、湿口罩捂住口鼻,若无水时,使用干毛巾、干口罩也可以,在穿过烟雾区时,要将口鼻捂严,还要尽量贴近地面行进或爬行。

如果出口被烟火封住,冲出险区有危险,可以将身上浇冷水,或者用湿床单、湿棉被等将身体裹住,有条件的可穿上阻燃服,然后快速冲出危险区。

(四)自制简易救生器材

当各个通道全被烟火封锁,难以冲出时,千万要保持冷静,并想方设法自制简易救生器材逃生。高楼层着火时,可利用各种结实的绳带,或将被褥、床单、窗帘布等撕成长条,拧成绳,然后将其拴在牢固的窗框、床架或室内其他牢固物件上,再沿绳缓缓滑到地面或下层的安全区域,若情况紧急,低楼层或不高的地方,地面十分柔软,可以跳下逃生,但地面硬时,要先抛掷一些棉被等铺垫,以减少伤害,但在高楼层处千万不能跳楼,否则伤亡情况严重。

(五)寻求暂时避难

在所有通道均被烟火严密封锁又无人救助的情况下,应积极寻找暂时的避难场所。利用设在电梯间、走廊末端等避难间或卫生间,躲避烟火的侵害,应关闭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若发现有烟进入室内,要赶紧把窗户关上,用手巾等织物堵住漏烟的门窗缝隙,向高温处或地面洒水,坚持到逃生机会的到来。

五、逃生时的注意事项

(一)一定牢记发生火灾时要报警。

(二)生命第一重要,千万不要因为寻找贵重财物而耽误逃生时间。

(三)楼房起火时,不能乘普通电梯逃生,因为起火很容易断电,或者使电梯轿箱受热变形卡壳而使逃生失败。

(四)不能在浓烟弥漫时直立行走,否则极易呛烟和中毒。

(五)在室内发现外部起火,开启房门时,须先触摸门板,若发现发热或有烟气自门缝窜入,就不能贸然开门,而应设法寻求其他通道,若发现不热,要缓缓开启,并在一侧利用门扇作掩护,防止烟气熏倒或热浪灼烧。

(六)逃生时,每过一扇门窗,应随手掩护,以防止烟火沿通道蔓延。

(七)逃生者若身上着火,应迅速将衣服脱下或撕下,或就地翻滚把火扑灭,但要注意不要滚动过快,切记不要带火迎火跑动。若附近有水池、河、塘等,要迅速跳入水中,以灭去身上的火。

(八)逃出火场危险区后,受害者必须留在安全地带,不要重新进入火场,以免发生危险,如有情况,应及时向救助人员反映。

(九)服从公安消防队的指挥。几种简单办法

1、火势不大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服或裹上湿毛毯、湿被褥勇敢地冲出去,但千万不要披塑料雨衣。

2、在浓烟中避难逃生,要尽量放低身体,并用湿毛巾捂住嘴鼻。

3、不要盲目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拴在门窗框和重物上,顺势滑下。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篇7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

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专利权的管理。高校专利权的管理主要依据是《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

第二, 校名、校标以及相关的各种服务标记等无形资产使用权的管理。这类无形资产一般由文字、图形或文字和图形的组合的标识来表示。高校的名牌, 特别是著名大学的名牌是无形资产, 它往往能提高高校的收益。

第三, 著作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依据是《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高校著作权保护涉及的主要有科技作品、专著、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计算机软件、课程讲授音像作品等。

第四, 非专利科技成果类的管理。高校的科技成果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申请专利或无法申请专利权保护。这一部分也是学校重要无形财产, 关系着学校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 所以高校必须认真对待这类成果的管理。

第五, 商业秘密管理。商业秘密包括技术秘密、营业秘密和管理秘密。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 这样高校就拥有了各种含有市场价值或者是潜在价值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高校应该加强管理。

第六,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的由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他知识产权。

二、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问题

(一)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高校一些管理者的思想仍固步于传统的高校职能, 未曾深刻体会高校在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所担负的重任, 未认识到学校的科研活动与高校乃至国家的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 更无从提及从经济与市场的角度真正的领会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并在实践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正是由于这些管理者对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及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导致知识产权保护、保密意识淡薄, 更不可能先于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诞生之前做出对其有效保护的明确决策, 延误了对科研成果申请保护的最佳时机, 从根本上导致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二) 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是人员频繁流动, 带走了很多核心技术成果;二是科技人员在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社会兼职等活动中, 合同没有规范知识产权的条款, 造成技术创新成果直接成了企业的专有技术;三是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或者制度不完善造成流失, 如因发表文章和成果评奖, 使内容完全公开而丧失了新颖性, 从而失去获得专利的机会;四是职务成果被非职务化, 科研人员将职务成果化公为私, 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此外, 我国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校名及其简称、校标等暗示着科技含量和品质保证, 近年来被大量恶意冒用、盗用和滥用, 也造成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三) 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科研管理中的科研成果管理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它包括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报奖、统计、归档等工作职能。而知识产权管理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 是由专利、版权、技术秘密等组成的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 或是一个机构两种职能式的管理, 必须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 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 而是把这项工作并入科技处, 这样做不利于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不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争取法律援助由于管理失控, 无法处理有关知识产权纠纷、诉讼等问题, 不能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利益, 造成学校的知识产权流失, 并且无人追究, 使学校遭受重大损失。

(四) 管理人员不专业

从软条件看, 许多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并非专职人员, 他们一般是以其他工作为主, 兼任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非专设的管理机构、非专职的管理人员, 却兼管兼职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产权工作, 其工作绩效可想而知。

(五) 缺少专项资金的支持

专利的获得和保护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如申请、代理费和维持费等, 申请国外专利的费用更高, 但有相当多的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护基金。发明人若要申请专利, 多数需要课题组者个人支付费用。对于课题经费较少或者无项经费的发明人, 即使有新的发明创造也很难及时请专利。此外, 专利年费的缴纳以及专利遭侵权的诉讼费用等, 都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 否则, 就影响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一) 提高领导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

加强高校的知识产权的工作, 首先要提高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建议采用适当会议和培训形式, 对高校领导成员进行专题宣讲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将知识产权指标流入高校领导科技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之中。也应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高校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之中。不仅要使高校领导者成为知识产权工作的明白人, 而且应使高校领导者成为知识产权工作的积极倡导人和保护人。

(二)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高等学校要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活动, 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开设多种形式的讲座与培训。通过宣传与培训活动, 使广大师生对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 使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尊重世界知识产权游戏规则,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产品技术, 解决滥用技术不知道保护的现象。

(三) 以现行法律为指导, 结合高校自身特点, 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 加大激励机制。

首先, 高校及科研管理相关人员要结合《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相关规定, 根据本单位的科技规划, 对重大专项、专题、课题的立项和进展, 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状况的分析和评估办法, 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设立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设立用于知识产权取得、维持、管理和保护的专项费用, 建立对知识产权合同的审核制度, 校名、校标管理制度, 非职务发明认定制度等。激励高校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产出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其次,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 高校将其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的, 应当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 对完成该项职务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因此, 高校必须切实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 甚至通过建立一定的专利基金等举措, 强化激励机制。

(四) 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 知识产权保护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涉及国内经济、科学、贸易、社会等各个方面, 还涉及对外科技、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中的问题。因此, 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应该是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需要学校有计划地培养引进一批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 他们既能承担专利申请、技术转移中的专业性工作, 又可处理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纠纷。这样就能从人员上保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运用能力与保护能力。

(五) 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应拨出专款或从技术实施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 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 用于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有关费用。迄今只有部分高校设立了专利基金。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设立专利基金 (金额多少要看学校的经济实力和教师的科研力量) , 用于支持职务发明创造和专利的申请、维护, 以及兑现《专利法》规定的一奖二酬, 鼓励和支持发明人申请专利, 改变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费用由发明人或者课题组承担、专利的申请与放弃由发明人决定的局面。

摘要: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 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文章分析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做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知识产权,高校,管理

参考文献

[1]、范志红, 汤荣敏, 罗卫.浅析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

[2]、梁燕, 吴锡尧.高校知识产权经营障碍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知识管理在学校中的应用 篇8

如何将知识管理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去?学校推动知识管理的具体途径有哪些?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案例,或许能带来不少启示。

案例:上海高安路小学的知识管理

2005年秋季学期,上海高安路小学引进了一位特级教师。这位老师有着近20年的教龄,眼界开阔,知识渊博,而且该老师对于教学有着相当的研究。为人热情、谦和。校长便任命她为学校知识主管,

为了保证学校知识主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知识管理,学校给这位教师安排了每周七节课,其余时间就是做好学校知识管理工作。知识主管的主要工作途径是:参加教研活动,组织教研知识共享;参与、组织教育教学知识共享活动:为学校管理提出决策建议。她做了大量的工作,达到了两个目标:人人都是知识主管,学校中每个人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需要得到的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教研组长均是知识主管,教研组不仅要组织教研活动,还要帮助组内成员挖掘经验、积累教研成果。

启示一:学校设立知识长,专业从事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理知识”,而是对知识的有效运用。要求在恰当的时间、把恰当的信息与知识传送给恰当的人员。使其能够有效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

要想让知识变得更有价值,学校可向企业学习,设立独立的知识长(CK0)来专门从事此项工作。学校的知识长的任务在于管理学校的知识,并促使学校知识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与其他工作中,实现学校知识的增值与创新。重点是要做好挖掘知识、归纳知识和共享知识。例如,作为一个学校知识长首先要想方设法诱导教师,把他们已有的,但并未意识到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并使这种挖掘由无意识转为有意识,由被动转为主动:其次,学校知识长可通过开展知识共享活动。如主题沙龙活动等,把发现的零散知识归纳为学校系统知识:再者,学校知识长可以借助学校网络平台,不断将所挖掘提升的知识上传知识库并及时创新,再通过网络传递给有相关需要的教师,达到知识的共享。

启示二:改革学校结构。促使组织扁平化

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组织必须重建,要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所谓扁平化,即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往组织的结构下层移动,尽最大可能让所有人面对自己的课题,让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扁平化的学校组织。能弱化学校中的等级关系,使教职工承担更多的责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上下沟通更加顺畅。建立起开放的知识共享机制。

在一个知识管理推动得好的学校,早已不是那种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组织结构,它们构建的是新型的“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在这个组织结构中。教师处于组织的最顶层,可以方便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传递、授受与创新:而中层管理者则作为支持人员为教师进行知识的共享、创新、使用创造条件:并使校长的管理战略有效执行:在底层的是校长,主要为教师知识管理活动开展服务。同时为知识管理制定基本政策。在知识管理中,新“倒金字塔”结构更优于传统的结构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校知识的共享與创新。

上一篇:党团活动下一篇:生活,晨曦阳光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