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热遍世界各地(精选6篇)
中国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独特悠久的文化和古迹,中国人走出国门者日众„„诸多原因在持续催生着全球一波波的汉语热潮。
3月12日,英国BBC开播汉语卡通教学片,这是欧美国家首次通过主流媒体向儿童教授汉语。如今在英国,很多中产阶级以能让孩子说汉语为荣,这些家长以10年到20年为孩子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考量,他们认为,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学习汉语,在孩子成年的时候,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会比现在大很多,掌握汉语能让他们的孩子在今后更有竞争力。目前在英国,每7所中学中就有1所提供中文课程。
4月6日,法国政府向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授予法国学术棕榈军官勋章,以表彰她在创建孔子学院,推广中文教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据法国驻华大使白林介绍,近年来,法国教育部陆续通过政令,正式颁布中小学和中文国际班汉语教学大纲。目前,全法共有700多所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法国中小学学习汉语人数连年增幅达40%以上,汉语正从第三外语向第二外语和第一外语发展。
合格教师名额难求
汉语热的兴起,直接导致了对于汉语教师需求的激增。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需1万名对外汉语教师,而我国每年仅能派出2000人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超过两亿人,至少需要500万名汉语教师。
有人说,只要自己掌握汉语,那么教授外国人说汉语则是件容易的事。事实并非如此。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院长郭鹏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特殊性,与普通的中文教学相比区别明显。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从业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具有一种自觉性,时刻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把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你的教学对象已经具有一种以上的非汉语母语能力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你是在这些文化影响和语言迁移下,去引导他们习得汉语。同时,你要把这个理念自然而然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以及教案、教材的编写中。所以,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想当然,而是紧紧围绕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新入行的教师而言,必要的引导和系统的培训是必要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定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
郭院长幽默地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对自己母语的特点往往习焉不察,一般人若不经过专业学习,对汉语的许多语言现象就会缺乏科学严谨的认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很多时候只能告诉学生“是什么”,却很难说清“为什么”,特别是缺少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这也是“能说汉语,并不一定能教汉语”的原因。
多方协作满足需求
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的派出有3个主要途径:一是中外合办孔子学院时,中方合作院校负责派遣中文教师;二是招募汉语教师志愿者,经考试、培训后派往国外;三是考取了相关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社会人士,通过多种渠道赴海外任教。
目前,我国有近300所大学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以1985年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北京语言大学为例,该专业多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生1650余人。显而易见,仅靠大学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对汉语教师的数量要求。
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权威机构,国家汉办采取多种形式应对师资紧张局面。至2011年底,国家汉办共派出汉语教师6000余人,汉语教师志愿者1.6万人,培训教师2.5万人。外派汉语教师分布在123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大学、中小学。近几年来,随着开设汉语课的中小学越来越多,派往中小学的教师逐年增加,这也反映出外国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趋势。汉语教师志愿者则多数在中小学任教。
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为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注重外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每年邀请大批外国汉语教师来华参加汉语知识及教学技能、教材使用培训;另外,每年派出专家学者赴海外培训当地汉语教师。
巨大的需求,也催生了相关教师资格考试的繁荣。据了解,近年来,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SINO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等考试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报考者中既有留学生、海外华侨,也有即将出国留学、移民和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人士。
关键词:中小学汉语教学,新形势,韩国中小学
孔子学院经历了八年多的发展, 先后已经在全球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孔子课堂。随着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国的深入发展, “汉语热”已经冲出孔子学院, 从高校汉语教学走向了中小学的课堂。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热情普遍高涨, 很多国家中小学的汉语课堂都是以50%甚至是翻番的速度增长。无论哪个国家, 青少年都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一个民族的未来, 世界的未来。汉语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则是让世界更加深入、持久地了解中国的重要举措。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 且态势迅猛。例如, 泰国有10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 大概有30多万学生学汉语;美国从2006年开始只有200所学校开汉语课, 到2010年已经发展到有1000多所学校开汉语课, 而且中学生学汉语的人数从2万增加到10万, 增加了5倍;英国原来是150所中学开设汉语课, 现在已经有500所, 达到了7万多人;俄罗斯从2004年的50所增加到2009年底的150所, 学生从5000人增加到15000人;德国200所公立中学开设了中文课, 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万多人。可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汉语热”已经席卷全球, 并且成为既英语后重要的一门外语课程, 在海外中小学内作为第二外语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目前, 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以韩国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的情况为例予以说明。在韩国的高中, 英语作为第一外语, 第二外语主要开设有日语、汉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和阿拉伯语。 (见表1:韩国高中第二外语开设情况) 汉语作为开设不久的第二外语课程, 是仅次于日语的, 发展最快的第二外语。2012年有313所高中开设汉语课程, 占到韩国高中学校总数的72%。虽然是作为选修课, 但是在高考中汉语课的成绩将会被参考。
表1数据均来源于韩国教育部
在韩国小学、初中的汉语教学情况发展迅速。据调查, 在韩国143所小学针对15572人学习汉语课程, 154所初中学校共44137人学习汉语课程。师资情况一般是每个学校不超过2名汉语教师。据了解, 汉语教师组成人员一部分是大学汉语专业毕业学生, 还有一部分是汉语爱好者, 通过自学或者网络汉语课程学习之后, 再教授汉语课, 汉语水平较低。在考试测评方面, 因没有统一的大纲要求, 对于教材、进度、语言能力都没有统一的规定,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韩国的中小学教学情况告诉我们, 中小学对于开设汉语课的热情高涨, 举国上下意思到汉语的重要性, 但是汉语课如何开, 怎么上, 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都还在探索当中。在世界汉语中小学教学发展的初期, 各个国家总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海外各国中小学汉语课程的开设和发展, 预示着世界汉语传播的新形势。新形势下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 需要我们用发展着的眼光去审视、解决。新形势下的世界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特点和问题主要有: (1) 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的需求急迫且数量巨大; (2) 主要以选修课为主; (3) 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不成熟; (4) 教学大纲仍需完善; (5) 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
在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的初期, 国家汉办也会派出志愿者教师或公派教师予以支持。派出教师主要是对外汉语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或硕士生, 派出教师都以本土适宜的方式参与教学, 例如, 在韩国中学主要是和本土教师的合作教学, 小学主要是会韩语的派出教师单独授课。另外, 为了世界汉语教学的成熟发展, 本人从国家汉办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 在教师、教材、教学等方面提供支持; (2) 为中国和他国的中小学提供“结对子”的搭桥,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同代人之间的交流; (3) 在寒暑假期间, 提供来中国游学访问的机会; (4) 将中小学的HSK考试或者适合本土的汉语竞赛考试制度引入当地教学中; (5) 利用媒体、高科技将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人民的生活当中, 例如, 运用网络、媒体、以及微博、Youtobe、等各种方式将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6) 可以借鉴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经验, 为我所用。
世界中小学的汉语教学的发展形势令人可喜, 同时我们也要用新的眼光去审视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采取符合时代潮流, 符合本土实际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中小学国际部教师:《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10年9月
汉语正走向世界
之所以会出现“汉语热”的现象,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不无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所在。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独特的吸引力更让学习者真正体会了其中的乐趣。可以说,“汉语热”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汉语热”是中国实现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的重要“软条件”。英国教育大臣艾伦·约翰逊曾经表示,英国学校需要教授一些“在经济上更能起作用”的语言,例如汉语,让学生能在全球化经济中更具备竞争力。他说:“年轻人需要知道,多懂得一门语言,将能使你在雇主面前变得更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你受聘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求职者来说,自身的条件中如果有一门外语作为砝码,那么成功的机会就会多很多。《泰晤士报》刊登的学习汉语体会文章中表明,汉语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其中部分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及其在国际社会上日益重要的地位。
《泰晤士报》主编罗伯特·汤姆逊说:“汉语不仅仅在英国,在全世界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学习这种语言,既有困惑,也有趣味。”他同时认为,学习汉语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打破对汉字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他说:“如果您越接近它(汉语),就越能认识到这是一种您能熟悉的语言,而且汉语在某种程度上对您和您的家人都有用。”言外之意,就是学习汉语能给你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汤姆逊还知道毛泽东的那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在媒体上以此来鼓励读者积极学习汉语。汤姆逊不是在给汉语做广告,而是他已经看到了汉语在未来世界的作用,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早受益。
外国人学习汉语
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是了解这个国家文化的最好方式。随着外国人对中国好奇心的增强,他们希望知道中国更多方面的信息。中国到底什么样?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好奇心在驱使他们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于是,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汉语课程,希望通过语言的学习更多地认识中国,更好地同中国交流。各国学习汉语的程度和情况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人们都看到了出现的“汉语热”现象。
在英国,为提升英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教育大臣琼森(Alan Johnson)计划,中学生的必修外语不再局限法文、德文等欧洲语言,鼓励学生学习汉语、阿拉伯文等外语,以迎合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据报道,英国A-level课程(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考试)中选择汉语的人数自2001年以来增加了50%。仅2006年一年,就有近4000名英国学生参加了汉语普通中等教育考试。
在英国《泰晤士报》的网站上,几位曾经学过汉语的英国人投稿讲述他们学习汉语的经历,甚至还有人纠正编辑的错误。今年年初的“中国周”活动期间,开幕当天的《泰晤士报》头版“泰晤士报”字样下最显眼的位置出现了汉字“中国”。第二日头版同样的位置上出现了“雪”和“雨”两个汉字,旁边配有“今天会下雪还是下雨”的英文,让读者猜哪个汉字是“雪”。直至中国农历新年,《泰晤士报》陆续刊登了有关学习汉语以及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这是我们看到的英国媒体引领开启的汉语学习之风。当然,这不是刚刚开始,而是借“中国周”掀起的又一个小高潮。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中文课程,甚至开始用汉语授课。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汉语在美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美国应用语言中心的资料显示,全美现有27个州在小学、初中或高中设有汉语班,全国至少有12家公立和私立院校采用汉语普通话教授主要课程。在阿拉斯加州,一些学生们用汉语称呼老师;在伊利诺伊州,学生开始学用汉语念“一加一等于二”的算术口诀;在马萨诸塞州,幼儿园的孩子也在练习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语系今年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中国语言教学国际研讨会”,世界中文教学与研究机构几乎都派出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与英国不同,美国出现的是从学校教育开始的汉语教育,而且学习汉语者的年龄又呈年轻化的趋势。
在法国,约有2万人学习汉语,大约200所大中小学教授汉语,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参加各地华人社团周末汉语课程学习的华裔子弟大约有8000余人。法国的语言培训市场出现了这样的变化,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培训的年增长率是2%至4%,而汉语则高达38%。可以说,法国的“汉语热”与当地华裔子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加拿大,当地的语言专家认为,汉语正逐渐取代法语,成为除魁北克省之外其他各省的第二大语言。在澳大利亚,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意大利语,汉语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外语。在墨西哥,成立于1999年的墨西哥华夏中国文化学院,虽然是一所民间汉语学校,同样吸引着很多学习汉语的学生,“汉语热”在不断升温。
在日本,汉字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认识汉字的多少也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表现。日本人喜欢读汉诗、写汉字,并有专门的“汉字能力检定协会”进行汉字检定考试。2005年该协会的数据统计表明,有240万人接受了汉字检定考试,而且接受这一考试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和高中将汉字能力作为是否录取的依据。日本媒体还呼吁政府重视外来语侵蚀汉字文化的问题,并建议采取措施,促进汉字文化的进一步振兴。日本现有500余所大学几乎都开设了汉语课,其中85所大学还设有汉语专业。汉语在日本成为英语之后的第二外语。
在韩国,汉字已成为韩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语成为韩国学生最受欢迎的外语。汉字见于大街小巷,各大媒体上有关汉字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韩国教育部规定,汉字课已成为韩国小学的准必修科目。韩国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6年,需要掌握1800个汉字,中学选修汉语的学生约有13万人,汉语考试已经被正式列为韩国外语高考科目。韩国有2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很多大学不仅专门开设汉字课,每逢寒暑假还举办相关讲座。韩国语文学会举行的汉字能力考试,每年应试者都超过百万。许多韩国企业,包括三星、LG、SK在内,在招聘时把汉字考试作为录取考虑的条件之一,或者给拥有汉字能力考试资格证书的应聘者以优待。甚至韩国监狱里也掀起学习汉字的风潮,成绩优秀者可获得减刑奖励。
在越南和泰国,由于越南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共同渊源关系,汉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越语中不再使用汉字,但汉字在越南社会和民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红双“喜”字是婚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标志。越南民间还保留着每逢春节张贴汉字对联的习俗。去年年底在曼谷国家文化中心,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与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举行了揭牌典礼。现在泰国共有7所大学创立了“孔子学院”,为学习汉语的人提供学习场所,以适应该国出现的新一轮“汉语热”。
汉语文化的世界性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尤其是那些中国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和文化活动,这种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使语言和文化交流时产生了词汇的真空。也就是说,一些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在进入外语翻译时出现词汇空项。人们通常通过音译、借译等各种翻译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外语的交际中。这时一些中国式英语、中国式法语等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或现象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性诠释。
汉语对其它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人说中国语言的影响使英语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来是地道的中国话,经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交流,就变成了英语中的新词汇。例如,铁饭碗:iron rice bowl ;乡镇企业:township enterprises ;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致富光荣:To get rich is glorious.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三个代表:3 Representations 等等,大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汇的主要来源。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今天,汉语对于英语的这种影响表现出了汉语在英语面前的强势倾向。
由于“汉语热”的推动,中国文学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海外华裔作家,他们用英语写作,但是思想深处却是中文的思维与表达方式,体现在英语文本中,则是中国人的思维内核和西方人的语言表达,可以说他们在推动中文影响英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汤亭亭、谭恩美、朱路易等都是人们熟悉的海外华裔作家。他们对中国文化或当代中国的描写,让西方人见识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魅力。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就把花木兰的故事传遍了英语世界,她在英文小说里总是实验性地加入汉语,使她的英语更加完美、独具特色。
一、试题分析
(一) 主客较量:客观题比重不断提高
从目前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汉语桥”视频资料来看, 2014年之前的十二届比赛, 其流程、赛制是选手围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演讲、表演中国才艺、评委打分和观众投票, 而且考虑到节目的观赏性, 我们所看到的选手表现都是经过多次排演。直到2014年第十三届“汉语桥”出现了选手临场作答的环节, 2015年第十四届“汉语桥”便大量引进客观题来考查选手。临场作答和客观题的引入, 其实是对选手更加全面而客观的要求,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靠主观题来选拔人才的片面和独断。同时这也是本文选取第十三届到第十五届的“汉语桥”作为语料来源的原因。
我们将“汉语桥”比赛的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类, 划分依据是该题是否由选手独立构思并发表观点。能够独立构思且发表观点的为主观题, 反之为客观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客观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主观题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这反映出“汉语桥”作为一场语言类性质的比赛和综艺节目, 它对未来世界各地大学生的考查更加客观公正、有理可循。
(二) 主观题考查愈加科学严谨
本文挑选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比赛经典主观试题列举如下:
1.2014年汉语桥主观题
(1) 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结合自己的中华文化体验发表30秒的演讲。 (2) 为安化黑茶写广告词。 (3) 边演边答:瓷器的历史;功夫的精要;中国茶叶知多少;中国二十四节气;茶和咖啡的区别。 (4) 60秒内:推销现场任何一种物品;说服诸葛亮买手机;介绍自己做主持人的优点;说服祝英台父母将女儿嫁给自己;阐述自己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自己的国家。
2.2015年汉语桥主观题
(1) 演讲:《我送给汉语桥的礼物》。 (2) 作文:《写给锡兰公主的一封信》/《异乡人, 你好!》。 (3) 为北京的宫廷小吃豌豆黄写广告。 (4) 表演并即兴回答:将胡琴送给自己国家朋友的理由;送外婆双节棍的理由;将中国书籍带回故乡英国的理由;“和”的深层含义;月饼、牡丹、龙凤在中国的寓意, 等等。
3.2016年汉语桥主观题
(1) 演讲:《我送给汉语桥的礼物》。 (2) 演讲:《我的中国故事》。 (3) 演讲:30秒内谈谈你将为世界交流做些什么。
第十三届“汉语桥”比赛综艺性强, 这与2014年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特别受大众追捧有很大关系。第十三届“汉语桥”8场复赛中有4场在室外录制, 其内容主要是由节目组出具相关任务, 比如“按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寻找当地美食”等, 然后要求选手完成任务。这其中主要考查选手跟中国人的沟通能力。评委通过视频录像全程关注选手的表现, 根据选手交流过程中发音水平、词汇使用以及礼貌原则等给出分数, 这个过程中没有硬性化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 比赛主观性较强;第十四、十五届“汉语桥”节目比赛试题和试题分配上做出极大改进。这两届“汉语桥”一方面大量引进客观题, 另一方面发挥了主观题利用话题考查选手临场应变能力、灵活组织材料、清楚表达观点、深刻剖析问题本质等方面的优势, 能够最大程度展现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生的个性。
主观题中演讲与写作必不可少。写作是汉语的综合积累, 包括汉字、词汇和基本语法的整体把握, 写作水平的高低最能体现语言的功底。而演讲最能凸显参赛者发音能力, 在此基础上还能锻炼选手的舞台表现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一定要打好基础, 并且从识字、组词、造句、作文这四个阶段逐层深入;除写作和演讲外, 主观题的考查方式大多在即兴作答方面, 考查选手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相对写作和演讲而言, 即兴作答难度更大。不过选手只要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得出与题目相关而又别出心裁的答案, 同样可以得高分。想要做到“合理的语言表达”并不难, 不管题目如何变化, 选手都可以将其牵引到自己擅长的方面。所以主观题在考查选手对语言的综合掌握程度方面的确优势明显, 但是由于主观性过强, 并不能做到对选手的全面检验。于是在近几年的汉语桥节目中, 我们可以看到客观题的大量引进。实际上, “汉语桥”节目的比赛性质越来越强, 正体现出汉语对外国学生考查越来越系统和科学。这样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外国学生汉语学习。
(三) 客观题勇占鳌头、统领半壁江山
在观看视频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后, 本文提出更为全面的分类标准, 将“汉语桥”比赛390道客观题分为两个大类和九个小类, 列表如下:
分析上表,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观点:
1. 第十五届“汉语桥”的题目总数明显增多, 但基本类型不变
客观题总量大、涉及面广, 教学和学习如果不能抓住内在规律, 很容易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舍本逐末。本文将数量庞大的客观题分类处理, 其优点是帮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更有针对性, 同时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也能够有章可循。
2. 各类型题目特点鲜明
汉字类题目在第十四届没有出现, 第十五届比赛中出现15道。考查方向主要包括汉字的笔顺, 如“凹”“爽”“惯”等;对错别字的识别, 如“按部 (步) 就班”“竟 (竞) 然”等;以字谜的形式对汉字结构的考查, 如“八个小丘”“五个口”等。汉字是历史的载体, 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将方块字印在脑海中也是对汉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外国学生能否正确地识词、辨词、用词是其汉语水平的体现, 也是其进行正确表达、自然交际的基础。“汉语桥”比赛词汇类题目包括对词语本义或基本义的考查, 重点在考查选手对词汇中熟语的掌握程度。比如“歇后语填空:狗咬吕洞宾,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的驷指数字几”等。从这些题目来看, 选手不仅要把握HSK词汇表中的基本交际词汇, 对于极富中国文化气息的熟语也要烂熟于胸。
对于语法的考察比较少, 而且集中在“大舅拜托二舅写了封三舅需要在四舅婚礼上致辞感谢五舅借给六舅还欠七舅一千块钱的感谢信, 问是谁写的感谢信”这种类型方面。虽然看上去很搞笑, 但这种听力题很考验技巧, 需要选手将主语和动词配合起来, 即需要选手掌握汉语的主谓搭配。语法类的题目需要在平常学习汉语中打好基础, 突击练习进步不大。
语音题考查集中在多音字方面。如要求选手正确读出“韩梅梅在宿舍说了一宿有关星宿的常识”“不了了之”等。
文学类题目正如表格所呈现, 涉及类别基本围绕神话传说、古诗词、国学经典以及常见的文学知识, 涉及范围较广, 但是不深。如下表所示:
传统历史类题目考查的是选手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此类题目点睛之处在于答案不是经常能接触到的, 需要根据前后文语境和掌握的中国历史知识加以推理和判断。所以此类题目是对选手历史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也要求选手融会贯通地学习中国历史。
中华艺术类题目涉及领域众多, 包括中药、中国戏剧、中国古代科技、象棋、围棋、书法、茶艺、中国饮食文化、瓷器、丝绸、武术、十二生肖、国画、二十四节气等。题目多样性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中华艺术在“汉语桥”比赛中不仅表现在客观题上, 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华才艺, 作为才艺展示。
3. 语言知识与文化常识相辅相成。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 而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的基础。客观题中文化知识的比重高于语言知识, 这并不代表文化常识要比语言知识更重要。之所以在“汉语桥”比赛中文化常识占较大比重, 一部分原因是参赛选手已经是汉语学习的中高级水平,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掌握, 能够同中国人正常沟通交流;同时, “汉语桥”要做到高水平的汉语推广, 必须在节目中提高中华文化常识出现的频率。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依然要以语言知识为重点, 辅之以文化教学, 不可舍本逐末。只有在很好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三、结语
2016年第十五届“汉语桥”大赛落下帷幕, 其影响又一次掀起世界学习汉语的热潮, 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汉语桥”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性且能够代表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传播方式, 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领域。本文通过对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赛题研究, 将其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部分提炼出来, 从中总结出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偏向, 试图得到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启示, 能够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一些素材和参考。
摘要:“汉语桥”以世界大学生为参赛对象的中文比赛类节目, 这类官方性活动在汉语推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引导性。本文通过分析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赛题, 提出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知识点, 总结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偏向, 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性的资料。
关键词:汉语桥,试题分析
参考文献
顺应全球方兴未艾的汉语学习热潮,从2004年开始,中国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目前有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旨在传播中国文化。
有关专家表示,语言推广是世界各国提升自身“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随着国外学习汉语人数的不断飙升,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开始显现,对外汉语教学思路亟待扭转。因此,汉语要像英语和法语一样成为国际语言,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
全球掀起汉语热潮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
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世界逐渐进入信息时代,整个语言科学在21世纪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由于中国近20年来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加之中国有无比巨大的广阔市场,所以任何类型的国家,为了和平与发展,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都不能不跟中国打交道,而要跟中国打交道,不能不要求他们的国人努力学习汉语。
据报纸报道,现在许多欧美国家已将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在美国,12种外语中汉语的选修人数是增加得最快的一个语种,而法国的汉语热从巴黎街头的一则广告中可以体会:“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机会和财富。”著名的巴黎东方语言学院2004年招收中文学生2000人,首次超过日文:在德国,汉语已经成为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
无论是在发达欧美国家,还是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学汉语的热潮似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109个国家超过30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达4000多万人。
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到1亿人,届时,对外汉语教师缺口将达500万。
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顺应全球方兴未艾的汉语学习热潮,创办传播中华文化相关机构的历史重任落在了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身上。
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中国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在借鉴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终于诞生,即“孔子学院”。
据了解,由国家汉办负责的“孔子学院”是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支持当地中文教学为基本任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它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法规,接受所在国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主要是向社会人士提供专门技能的汉语培训以及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教学重点是应用汉语。
国家汉办建立孔子学院的工作开展得异常顺利,平均四天开办一所的速度更令人称奇。自2004年以来,在世界五大洲的8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设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世界著名大学中有44所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墨尔本大学、莫斯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
即使是这样的发展速度仍然不能满足国际上高涨的中文学习需要。现在国外大学、社会机构正式向国家汉办提出开办孔子学院的书面申请已经超过400份,正在等待审批。根据原来既定的目标,2010年海外孔子学院应该达到500所。
各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办学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受到各国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成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不久前,酝酿多时的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正式成立。按照《孔子学院章程》的规定,孔子学院总部是全球孔子学院的最高管理机构。孔子学院总部的职责是制定孔子学院的有关规章、建设规划和评估标准,审批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置以及年度项目实施方案、预决算,并且为各地孔子学院提供管理和教学人员以及教材课程等各种资源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正是适应了全球化、开放性、世界性文化的共融这一当前现状做出的战略选择。孔子学院总部的成立无疑使得这一中国“软实力”最亮的品牌显得更有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瓶颈
虽然全球汉语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如果冷静观察就会发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尤其是在国外的推广存在着很多困难。一方面是汉语本身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浇灭了不少外国人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师资的缺乏,海外汉语考试中心不普及等原因,导致很多外国学生放弃学习汉语,甚至放弃了来中国留学。
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而全球汉语教师缺口超过400万。然而,中国目前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仅有3000人,国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计6000人。
为此,作为国家对外推广汉语的专门机构——汉办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制作和推出标准化的电视示范课或者教学光盘;搭建网络汉语教学平台;派出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在海外征召和培养汉语推广志愿者:帮助各国搞好教师本地化培养。
与教师数量缺口同时存在的是教学方法问题。尽管绝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师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丰富,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如何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需求的外国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经验还比较欠缺。怎样才能像孔子那样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许多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的新追求。
汉语以难学著称,如何降低汉语学习的门槛,教材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据统计,目前有1000多种对外汉语教材,但方便外国人学习的并不多,教材中间有很多不易理解的内容,教材的编排方式也不合乎他们的接受习惯。
例如,许多对外汉语教材中都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按照外国人的思维,愚公的做法就有点不可思议,他们大多认为完全可以搬个家解决问题。再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由于价值观的差异,许多外国人不理解孔融为什么要让梨。不少国家的学生还表示,希望能拥有专门针对本国学生的教材。此外,因为到中国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希望学习一些有关旅游方面的实用的汉语。
同时,汉语教师在国外遇到的困难是,买不到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文化用品或者书籍、词典等。尤其小语种国家学生学习汉语的双语对照词典不好买。
据称,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主要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外研社、高教出版社、华语出版社等出版发行。目前对外汉语教材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内容上要根据目前汉语学习者的人群的特点细化,过去教材主要是针对来华学习汉语的人编写的,现在普通的外国人、各种年龄段各种职业的人都在学,而且没有语言环境;二是在海外销售方面,我们的教材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引进市场机制,并和当地的出版社合作开发、推广教材,利用当地的发行网络。目前这些问题都在一步步解决,如采取向外招标、中外合编的办法,加紧编纂国别教材,增加多媒体的内容和方法。
有关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汉语推广工作,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除了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中国对外汉语教育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确立语言也是文化资源的观念,注意保护和开发本土语言资源。二是增加汉语教学的学科意识,注重汉语学科教学的理论建设和整体建设。三是加强汉语教学的基础性工作,研发高质量的系列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四是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需要进行双边、多边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015年7月5日至8月2日,第14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长沙开赛,湖南卫视对该赛事做了全程跟踪报道。本届比赛吸引了来自97个国家的133名选手的参与,并与“一带一路”相关城市进行了有机结合,让选手们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了解汉语从深厚走向开放的历史演进。
秦皇汉武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干成了两件在当时堪称奇迹的事情。秦始皇的大一统让整个华夏大地实现了文字的统一,从此书同文、车同轨的华夏民族被连成了一个整体,也划出了汉语圈的范围。而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让华夏大地连接了世界,也让汉语有了走出去的可能。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沟通世界的纽带,也是汉语由单一民族语言走向世界性语言的必经之路。从公元前139年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唯一一条连接欧亚大陆两端的陆上通道起,汉语即随着这条通道走出了华夏大地,走向了更加宽广的世界。与此同时,它也张开了怀抱,迎接着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语言、习俗与信仰的民族,从宽广走向了开放。这其中,两大宗教的东传,成为汉语在历史演进中的重要一环。
公元67年,两名印度高僧沿着丝绸之路,以白马驮经来到了东汉王朝的都城洛阳,标志着佛教东传的开始。其后,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与传播,这不仅给了中华文明以终极关怀的思想,更让汉语在吸纳了印度梵语的基础之上,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此,在汉语里有了刹那、世界、因果、轮回等等新的词汇,而说汉语的人们也念起了“南(na)无(mo)阿弥陀佛”、“般(bo)若(re)波罗蜜多”等来自梵语的读音。同时,也为汉语翻译其他民族的语言开创了先例。从此,以汉译佛经为蓝本,中华文明发挥出了她前所未有的包容性,接纳了包括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大量周边少数民族成为了汉语的使用者,甚至让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以汉字为其主要文字。
随着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兴起,伊斯兰教也在这一时期乘着海上巨轮抵达了中国。尽管汉语在与阿拉伯语的碰撞过程中没有产生出如梵语那样精彩的火花,但随着回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这一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穆斯林群体,从此打破了伊斯兰教的单一语言格局,让汉语在穆斯林世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古代的“一带一路”承载着汉语从深厚向开放的演进,而今天的“一带一路”更引领着中国梦走向世界的方向。当古代的丝绸之路上那些络绎不绝的商队,怀揣着梦想,操持着各种语言来到长安或者洛阳,他们也必须要学习汉语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文明的语言,才能与这个国度的人们交流沟通。
如今,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崛起,从本世纪初以来,汉语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过各种热潮。从2002年第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办到现在,13年的时间里,14届赛事,每一届的参赛国与参赛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作为一场世界性汉语赛事,它早已不再是世界大学生们的竞技场,它已然成为了一场世界汉语的盛会,而它将架设起的是一道沟通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