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学实习报告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物生态学实习报告(通用10篇)

动物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1

12.杀婴行为 是指成年动物杀死同种未成年个体的行为。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骨肉在未来少了很多竞争者,另一方面的好处则更“立等可取”。几乎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在哺乳期都不会排卵,雄狮杀死嗷嗷待哺的小狮子,终止了雌狮的哺乳期,它自己才有做父亲的机会。

13.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的大小,但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而实现,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下来并进行繁殖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

14.凡种群中大多数个体都采取的某种行为对策,其它对策与之相比是较差的,这种对策就可称为ESS。

15.配子选择(gamete selection)发生在配子阶段的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称为配子选择。

16.稀释效应,即随着群体的增大,每一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就会减小。

17.交配并不等同于使卵受精,特别是在雌性个体可能与多个雄性个体交配的情况下,这时往往会存在是谁的精子能使卵受精的激烈竞争。精子置换现象常被称为精子竞争。

18.觅食对策(foraging strategy)就是动物为获得最大觅食效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19.p2值 在多次交配的昆虫中,由于某种机制的存在,不同雄虫精子的受精机率并不相同,精子竞争的差异一般用P2值(最后交配雄虫子代的比例)来表示 110.信号

111.仪式化

21.自私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1)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他们的生存机器和运载体。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也是发生在生命运动各层次上的自私行为的原因。

22.动物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因此在行为学中特别强调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三种能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这三种能力统称为适合度(Fitness)。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包括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

23.(1)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的生物,其死亡率通常与种群密度无关,这类生物常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这类生物在生殖上所采取的就是r对策。

(2)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的生物,其死亡率大都由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个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这类生物常常把更多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这类生物所采取的就是k对策。

k代表环境在长期基础上所能维持的生物最大数量。r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经常处于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上升阶段,而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常常稳定在逻辑斯谛曲线渐进于k值的附近。

24.Coolidge效应

:新的雌田鼠能引发性满足的一夫多妻制的山地雄田鼠恢复交配能力。而单配制的草原田鼠缺乏此效应。

Bruce效应:在妊娠的早期,陌生雄鼠或它的气味能引起已受孕雌鼠终止妊娠和流产,并恢复接受雄鼠交配的欲望。

25.有些动物种内含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型或族,在这些动物中,个体可以表现为选型交配,也可以表现为非选型交配。前者指选择与自己同型的个体交配,后者指选择与自己不同型的个体交配

选型交配有利于在下一世代保持本型特性的完整性,而非选型交配则有利于后代产生更多的变异和增加遗传多样性。

31.织布鸟(Ploceinae)看起来长的很相象,但他们的社会结构很不相同,一些物种独立生活,另一些则群居;一些筑隐蔽的巢,另一些则建群巢;一些是一夫一妻婚配制,共同养育后代,另一些是一夫多妻制,雄鸟对后代不太照顾。通过分析社会组织和生态因素(如食性、食物的分布、丰盛度、天敌、巢址等)的关系,J.H.Crook发现织布鸟的生活策略有两大类,一类生活在森林中,独自觅食昆虫,守卫着较大的领域,造隐蔽巢,一夫一妻制,雌雄鸟的羽衣相似并暗淡;另一类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上,结群取食植物种子,集中建巢,一夫多妻制,雄鸟羽衣鲜艳,雌鸟则暗淡。

Crook认为天敌和食物是主要的选择压力,影响着织布鸟的社会组织。在森林里,昆虫性食物是分散的,独自觅食和保护领域在进化上是有利的,因为食物不容易找到,双亲需要共同觅食来养育后代,因此雌雄鸟在整个繁殖期里共同生活,暗

淡的羽色可避免捕食者的注意,隐蔽巢可减少幼鸟被捕食的危险。而在稀树草原上,种子是呈斑块状分布,局部地区丰盛度很高,这样集群觅食效率高(群体的搜索范围比单个个体大)。另外,空旷的草原上,建隐蔽巢很难,织布鸟选择金合欢树为巢址建群巢。由于食物丰盛,雌鸟可单独养育幼鸟,雄鸟则可摆脱育幼,花更多的时间吸引更多的雌鸟。因而在进化上形成鲜艳的雄鸟羽衣和一夫多妻制。

32.根据现代遗传学理论,在基因水平上对自然选择理论作了新的表述:

(1)所有生物都有基因,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而这些蛋白质又对神经系统、肌肉的发育和结构起着控制作用,并最终决定其行为;

(2)在种群内,很多基因具有两个或更多的对立形式或称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即使对同一蛋白质的编码也略有不同,这将导致发育上的差异并因而产生种内变异。

(3)等位基因对染色体上的某一特定位置,即位点(locus),存在着竞争关系。

(4)任一等位基因所复制的基因,如果比其对立基因所复制的基因更加富有存活力,那么它最终就能在种群中取代其对立基因。自然选择将有利于使对立等位基因的存活产生差异。如:豌豆种子形状:圆粒纯合体(RR)、圆粒杂合体(Rr)、皱粒纯合体(rr)。

(5)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可以说是体现在一对等位基因的生存差异上。最成功的基因是那些最能有效地促进个体存活和繁衍后代的基因,而个体只是基因的临时运载工具(基因以个体为寓所在其中得以生存和复制),即小鸡只是一个鸡蛋制造另一个鸡蛋的工具。33.集群以抵御天敌

(1)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2)及时发现捕食者(3)靠集体的力量对付捕食者(4)减轻捕食压力:稀释效应2.报警信号和报警鸣叫

3.隐蔽(crypsis)

动物通过伪装使得自己身体与背景环境相接近,使得天敌不容易发现自己,称之为隐蔽。1)通过颜色和斑点即保护色来隐蔽。(2)通过行为来隐蔽。4.警戒色(warning coloration)色彩鲜艳的食物常与味道不好或有毒素相关联,而且明显的色彩容易被发现和识别,这样对于口味不好的猎物来说,捕食者更易学会避开色彩明显的猎物。5.拟态(Mimicry)

拟态是指一个味道很好、可食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采纳有毒或有伤害性物种的特征,主要是形态的,还有嗅觉的和味觉的,以防止天敌捕食。

34.在比较高等的动物中,两性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如外生殖器、羽衣、身体的大小和颜色等,但这并不是基本差别。两性间的基本差别是配子大小的不同:雌配子大而不动,富含营养物质,但数量少;雄配子小而积极活动,只由少量遗传物质构成,但数量多。

一枚鸟卵通常重达母体的15%~20%,有时甚至重达30%,而一只麻雀(Passer montanus)在交配时能产生

8乘10的4次方

个精子。人工授精时一头公牛一次射精量可给几头、几十头乃至上百头母牛授精。

一条雌性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nerka)能产3 500枚卵,而一条雄性银大麻哈鱼则能产 4 乘10的11次方

个精子

35.由雌性转变为雄性的实例是生活在大西洋西部的珊瑚礁上的一种蓝头锦鱼(Thalassoma bifasciatum),其雄性个体色彩鲜艳,雌鱼色彩单调,它只选最大、最鲜艳的雄鱼与其婚配。因此珊瑚礁上最大的雄鱼在生殖季节高峰期,一天便可与雌鱼婚配40多次。由于个体最大的雄性蓝头锦鱼总是在生殖上占有最大的优势,所以当鱼体小时,总表现为雌性,并进入繁殖期开始产卵;一旦鱼体长到足够大时,便由雌鱼转变为雄鱼,开始执行雄性功能。蓝头锦鱼的性别转变是受社会环境控制的,如果把珊瑚礁上最大的一条雄鱼移走,次大的一条雌鱼就会转变为色彩鲜艳的雄鱼。另一例是黄鳝。

雄性转变为雌性:如生活在印度洋珊瑚礁上与海葵共生的双锯鱼(Amphiprion akallopisos)。由于海葵的大小通常只能容纳两条双锯鱼生活在一起,这种空间上的限制迫使双锯鱼只能实行一夫一妻的配偶制,这样它们的生殖成功主要决定于雌鱼的产卵量,而不是雄鱼的精子量。因此,只有当最大的个体是雌鱼时才对两性最为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对策便是双锯鱼在小个体时表现为雄性,到长大后再变为雌性。37.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动物的求偶和交配行为看作是雌雄两性之间的和谐合作,这种合作的目的是传递它们各自的基因。但怎样解释雌螳螂在交配期间会把雄螳螂吃掉的现象呢?现在行为生态学家更强调这样的思想:即雌雄动物在求偶和交配期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两性结合被看成是一种不稳定的联姻,其中的每一性都试图最大限度地传递自己的基因。两性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合作是因为它们必须借助于共同的后代传递自身的基因,后代能否存活对每一方都有50%的利害关系。但是,在配偶的选择、合子的制备、卵及幼体的抚育等需双方投入能量方面,两性利益却往往不一致,是一性对另一性的利用关系,而不是和谐合作的关系

38.(1)单配偶制是雌雄两性个体彼此独占。动物界单配偶制是比较少见的,只有鸟类以一雌一雄制较普遍。如鸳鸯、丹顶鹤和许多鸣禽。多数晚成鸟是单配偶制。哺乳类中单配偶制是例外,如狐、鼬和河狸等。

(2)多配偶制

多配偶制是指一个个体在一个繁殖季节拥有两个或多个配偶。而这些配偶中没有与其他个体再成配偶的。又可分为一雄多雌制和一雌多雄制。

A.一雄多雌制是指一个雄性拥有多个雌性。

a.保卫资源型一雄多雌制:雄性通过占有最重要的资源——食物间接控制雌性。蜂鸟、黄腹旱獭、牛蛙、响蜜鴷等。

b.保卫雌性型一雄多雌制:当雌性集群生活,社群中占优势地位的雄性在繁殖季节就有可能直接独占群雌。独占者一般是通过对其他雄性的进攻行为来维持其特权的,因此在进化上导致雌雄两性异型现象的发展。如象海豹、野马和马鹿等有蹄类;少数鸟类(如雉鸡)、灵长类。

c.高速多窝型一雄多雌制:在某些鸟类中,雄鸟对孵化和育雏负有全部责任,而雌鸟却能从育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机会进行交配活动。例如一些鹬类和鸡类,在雌鸟产下第一窝后,由雄鸟来伏窝,接着雌鸟再产第二窝,自行伏窝。

d.雄性优势型一雄多雌制:在繁殖季节,雄性集中格斗而后雌性选择雄性配偶。如草原榛鸡、艾草榛鸡、和黑琴鸡,B.一雌多雄制是指一个雌性占有多个雄性。

1.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雌性通过占有重要资源——食物间接控制雄性。如鹤形目和鹬形目的一些鸟类。如三趾鹑、斑鹬和距翅水雉。

2.雌性控制型一雌多雄制:雌性不保护雄性所必需的资源,但雌性之间有相互制约作用。如红颈瓣蹼鹬。

(3)混交制

混交制是指无论雌雄都可以与一个或更多的异性交配,而不形成相对固定的婚配关系。野牛(Syncerus caffer)。

310.1.选择性功能正常者作配偶

偏爱性吸引特征发育健全和求偶行为富有活力并能持久进行的雄性动物,因为这些特征往往代表着性发育已经完成并具有较强的性功能。2.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异性

确保来自雄性个体的基因能有利于提高其后代的存活和生殖能力,并能补偿自身基因的不足。3.选择占有优质领域和资源的雄性个体作配偶

动物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2

微生态制剂不但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与抗生素相比,还有无残留、无污染、高效、价廉等多方面的优点。现将微生态制剂与动物健康方面的优势及相关基理论作一综述。

1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及优点

1.1 颉颃作用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造就了致病微生物的不利生存环境或将其驱逐出定植地点,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为此,人们提出了优势种群学说、膜菌群或屏障学说来解释这种作用。试验表明给小鼠饲喂微球菌,结果可以减少肠道内的沙门氏杆菌。给雏鸡喂乳酸杆菌能增加粪便中乳酸杆菌数量,而减少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的数量,阻止大肠杆菌黏附于小肠黏膜上,从而起到了预防鸡腹泻的目的。

1.2 产生杀菌和抑菌物质

大多数微生物都可以产生多种杀菌物质,如乳酸杆菌产生的过氧化氢,对多种潜在的病原菌都有杀灭作用;有机酸可降低肠道p H,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等,这在许多试验中都得到证实。

1.3 防止某些有害物质的产生

有的微生态制剂可以中和或分解有毒物质和腐败物质,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如喂给特定菌种的微生态制剂可以减少氨、胺的产生,产生中和大肠杆菌毒素的物质和分解吲哚类及硫化氢类酶类,这样可以预防腹泻,同时也可以消除环境中的氨和臭味。

1.4 提供酶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微生态制剂中的活菌在宿主体内能产生多种维生素和消化酶,有的可以直接提供这些物质,从而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加强了动物体的营养代谢。

1.5 改善动物机体健康状况

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能直接地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或刺激免疫功能而抵抗致病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球菌等。饲喂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和巨噬细胞的活力,从而增强了机体的免疫机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1.6 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微生态制剂能够防治细菌亚临床感染,这与抗生素的促生长作用相同。给予奶牛直菌制剂如酿酒酵母和米曲霉可以提高产乳量和乳脂含量,这是微生态制剂对瘤胃代谢的影响结果;有报导给猪饲喂微生态制剂,可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增重率;饲喂微生态制剂能增加鸡的产蛋量和蛋重,但不是十分显著。

1.7 提高畜禽的抗应激作用

健康的胃肠道有利于产乳酸的细菌生长,而应激会干扰这种作用而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而且应激强度愈大,持续时间愈长,大肠杆菌愈多。供给正常乳酸杆菌和链球菌等有益菌可维持胃肠道有益微生物高质量的生长环境,对畜禽缓解各种应激大有益处。

1.8 减少抗生素用量,避免耐药菌株的形成

使用微生态制剂的最大优点是减少抗生素用量,避免耐药菌株的形成。Seuua等人发现先用抗生素处理沙门氏菌感染鸡,然后再用正常鸡盲肠菌种培养物补充正常菌群,比单用抗生素或盲肠菌种培养物效果更好,从而的找到了合理利用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的途径——先合理使用抗生素杀灭有害菌,再用微生态制剂补充正常微生物菌群,恢复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1.9 改善食物的利用

通过提高固有的消化过程的效率,或是通过促进原本不能消化的物质的消化,如鸡的粪便肠球菌添加物能使鸡能更好地利用维生素。

2 开发和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基础理论

2.1 优势种群理论

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存在一种或数种优势种群,优势种群的丧失就意味着微生态失调。在动物的肠道微生态系中,厌氧菌占99%以上,因此肠道里面的优势种群是厌氧菌。很多微生态制剂的主要成分就是优势种群菌株,其作用就在于恢复和补充优势种群,使失调的微生态达到新的平衡。

2.2 生物夺氧理论

当动物肠道内的微生态系统失调、局部氧分子浓度升高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培育耗氧微生物,降低胃肠道氧分子的浓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3 生物颉颃理论

正常微生物构成机体内的化学和生物屏障。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乙酸、乳酸、抗生素和其他物质共同组成化学屏障;微生物定植于皮肤、黏膜表面屏障或细胞之间形成生物学屏障。补充微生态制剂可以形成这些屏障,发挥生物颉颃作用。

2.4 微生物群与营养关系理论

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不仅可以帮助营养的消化吸收,还可以合成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有益物质。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维护机体微量元素的平衡。

2.5“三流运转理论”

机体内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基因流)是宏观生态理论的精髓。部分微生态制剂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分子,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抗体的产生能力;还可以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降解,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排泄;维持黏膜结构完整,从而保证了微生态系统中基因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正常运转。

3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根据有关资料的报道,目前在我国将微生态制剂分成三大类:(1)益生菌(Prebiotics),也称活菌制剂,即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菌制剂。(2)益生元(Probiotics),指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3)合生素(syn-biotics),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用的制剂。

4 影响微生态制剂作用的因素

4.1 宿主正常菌群的组成

微生态制剂是通过影响宿主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而起作用的,因而出现良好作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应出现一种具有反作用的微生物或缺乏具有这种良好作用的微生物,只有非自然生活方式或病理状态时才需要使用微生态制剂。目前能够获得的微生态制剂中,有的因效果不明显而不能起到应用作用,原因之一是它们太单一,不能准确或完全弥补正常菌群的不足。

4.2 用药程序

用同样的微生态制剂进行不同的用药程序实验,一是连续用药,二是一次性用药,尽管最小使用剂量不清楚,但发现用药停止后,微生态制剂的效应均消失。如在给猪、鸡停药后7 d,动物肠道中已经不能发现服用的微生态菌株。因此,使用微生态制剂,欲使其所用的菌株在宿主肠道中永久定植,似乎不太可能。

4.3 使用时间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的整个生长过程都可使用,但不同的生长时期其作用效果不尽相同。一般在动物幼体时,体内微生态平衡尚未完全健立,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此时引入益生菌,可较快地进入体内,占据附着点,效果最佳。如新生反刍动物肠道内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增加不仅可以促进宿主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而且有助于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害肠道。和其他刚出生的哺乳动物一样,新生反刍动物胃肠道尚未完全发育,但细菌在肠道内的定植相当迅速,出生24 h出现乳酸杆菌和链球菌,1周龄时整个肠道内乳酸杆菌数量达107~109个/g。另外在断奶、运输、饲料转变、天气突变和饲养环境恶劣等应激条件下,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用微生态制剂对形成优势种群极为有利。应把握好益生菌的应用时机,尽早并长期饲喂,使其益生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4.4 施用剂量

微生态制剂的益生作用是通过有益微生物在动物体内一系列生理活动来实现的,其最终效果同施加的益生菌的数量密切相关,数量不够,在体内不能形成菌群优势,难以起到益生作用。根据试验,如果一种菌在盲肠内容物的浓度低于107个/g,该菌产生的酶及代谢产物不足以影响宿主;数量过多,超出占据肠内附着点和形成优势菌群所需的菌量,非但功效不会增加,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微生态制剂用于特定养殖动物所需的菌群数量尚无统一的规定,德国学者认为,仔猪饲料中加入微生态制剂其含菌量应达到(0.2~0.5)×107个/g饲料,育肥猪饲料中加入每克含106个芽孢杆菌,每天0.5~0.6 g方可起到治疗效果;而乳酸杆菌因制剂不同而有差异,其数量不少于107个/g每日添加0.1~0.3 g,一般添加量为0.02%~0.20%。4.5微生态制剂的特异性细菌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宿主特异性,微生态制剂有很多类型,对于某种特定的动物,某一种类型可能比其他类型更适宜,对于猪是一种良好的微生态制剂,对于鸡则不一定效果好。

4.6 与抗生素合用

动物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3

关键词:野生动物旅游业;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位;世界经济体系 近日,在网络上多家报纸对于柬埔寨吴哥窟的一家动物园中的大象被热死的消息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报道中指出有头45岁的大象因为不堪长期载客,在大太阳底下热衰竭而死。这样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2015年1月,在越南就有一只35岁的大象由于过度劳累滑下山坡而死;在2015年3月的时候,越南的新闻报道中也曾曝出“越南载客大象过劳而死,致旅游业动物保护热高涨”这样的事件。事件曝光后,动物保护组织纷纷出面表达自己的态度,但是在东南亚国家,这样的事件仍然是屡次发生。笔者认为,指责这些东南亚国家不注重动物保护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应该理性思考野生动物旅游业这一产业的来龙去脉。

一、文献回顾

“野生动物旅游”,目前学界对于这一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表达,一般采用野生动物旅游(wildlife tourism)、基于野生动物的旅游(wildlife-based tourism)、野生动物引致游憩(wildlife-oriented recreation)、野生动物观光(wildlife tour)等术语来描述此类旅游现象。对于野生动物概念的概括角度虽然不同,但是在其内涵上学者们的定义都是一致的,即是指:以野生动物为旅游对象的旅游活动。高科(2012)将其野生动物旅游定义为: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进行的以非驯养的野生动物(包括大自然生境中的野生动物和人工圈养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游览对象的一种休闲体验活动。

二、社会生态学的视角

下面笔者通过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对野生动物旅游业进行分析: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

人类中心主义通常与生态中心主义对立而提出。人类中心主义分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立足于人的根本需要,把自然当作索取的对象,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可以不断地采掘自然资源;而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修正,意识到要从长远考虑,为子孙的发展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但是从本质上都是从人类的利益出发,是以人为中心的。而生态中心主义则是将人视为与自然平等的存在,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不再把人类放在绝对中心的地位。

野生动物旅游业表面上似乎是以保护野生动物出发所进行的生态旅游活动,但是在其背后,实质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折射。这是因为把动物当作人类牟利的工具,把动物作为人类可以任意使用的商品,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把人的地位置于动物之上。

(二)生态位的角度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按照生态位原则,当我们把动物从野外环境转移到动物园内,即就是肆意改变了动物的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位。一方面,在与人类接触的过程中,野生动物在食物获取方面相对于它们真正的野生环境更为容易,这使得它们可能会放松对于其他物种的警惕性,磨灭了它们的野性,在逐渐的驯化过程中使得它们不适应于真正的野生环境。另一方面,由于野生动物没有在野外环境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它们也没有真正在生态圈中发挥生态平衡作用。

(三)世界经济体系的角度

叶峻(2001)就曾提出,“社会生态是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由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生态系统,它是集自然、社会和经济三重属性为一体的客观现实存在。”由此可知,我们在考虑社会生态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自然生态,更要考虑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

从对历史的追朔中,我们了解到,野生动物旅游这一产业的产生本身就带有人类历史发展的渊源。在19世纪末期,以猎杀野生动物作为战利品的狩猎在欧洲贵族中十分流行,并成为贵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里,贵族式狩猎逐渐发展成普通运动狩猎,受到商界人士和运动爱好者的追捧,发展成为消耗型的野生动物旅游形式——狩猎旅游。而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增长,非消耗型的野生动物旅游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形式。大多数学者认为,由消耗型旅游向非消耗型旅游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但实际上,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进步”其实与生态意识的进步无关,而主要是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物质世界丰富起来,野生动物的存在对人类的生活已经不构成威胁,人类也不需要使用猎杀等消耗型的方式从野生动物身上获取资源。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大部分国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旅游业成为其中表现显著的产业,自1994年起,旅游业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创汇产业,到2004年,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游客已达到4996.39万人次,为世界瞩目,在这个过程中,东南亚各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中,旅游收入占的比重较大,野生动物旅游业则应运而生。根据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我们了解到,世界性劳动分工体系和世界性商品交换关系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卷入了世界体系中,其中,发达国家居于世界体系的“中心”,一些中等发达的国家居于体系的“半边缘”,某些东欧国家、大批落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体系,即从“中心”到“边缘”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东南亚的旅游业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东南亚国家牺牲自身的生态环境为整个世界体系的生态旅游业服务,是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分工的结果,可以说,只要世界经济体系的秩序还维持现在的格局,野生动物旅游业就不会消失。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野生动物旅游业中动物频频过劳死的事件,看似是人和自然界的矛盾,其实质是人和人之间的阶层不平等和利益链的关系;看似是伦理问题,其实质是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

由此笔者认为,在指责东南亚国家不注重动物保护的时候,我们要看到问题的实质,提出可行的建设性的建议,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均衡发展。同时应该意识到,要把改进的重心放在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产业结构上,具体的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野生动物旅游业人员动物保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生态文化素质。

第二,加大对野生动物旅游业的社会生态研究,促进其向动物保护的方向发展。

第三,促进野生动物旅游业产业结构转型,由简单粗放的“玩乐型”向“知识型”、“深度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科. 野生动物旅游:概念、类型与研究框架[J]. 生态经济,2012,No.25406:137-140.

[2]叶峻. 社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250-258.

长沙生态动物园作文 篇4

首先,我们来到了大象表演馆。看表演的人可真多!表演馆里共有5只大象。它们站成一排向我们这些台上的观众作揖表示祝福,接着有一只大象走独木桥单脚站立向我们问好,还有一只大象用鼻子卷起篮球投篮,它投得可准啦!它们的样子真可爱,我越看越觉得有趣。表演完了,我们离开大象馆,来到老虎馆。老虎馆里有华南虎﹑白虎﹑东北虎。由此我也知道已经灭绝的老虎有巴厘虎﹑里海虎和爪哇虎。从中我也体会到我们要爱护动物。要是人人都保护动物,也许它们就不会灭绝。参观完老虎馆,我们又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它们在树林里跳来跳去,一副顽皮的样子,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下午的活动是乘车游览动物园去看野生动物。第一站是狼区,第二站是熊区,第三站是老虎区……。我觉得这样看动物特别有趣,因为这些动物没有被关在笼子里,都是在比较大的区域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我可以近距离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

我今天虽然很累,但是我很开心,因为可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参观动物园,即增长了知识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长沙生态动物园作文 篇5

到了长沙生态动物园,我们做着观光车去看动物。有老虎、白虎、黑虎、东北虎、豹子、狼狮子、熊猫、梅花鹿……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动物。

东北虎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晒着太阳睡懒觉呢。还有我最喜欢的骆驼。骆驼的背像一座山弯弯的。这里数量多种类多,真是一个大公园一样。

看完了这里的动物,我们就要走路去看表演了。先去看森林剧场的表演。

先来了四只猴子,一只穿红色。一只穿黄色在另一只穿蓝色最后一支穿粉色。蓝、红、黄色的猴子都骑上了单车,粉色却在推单车,全场都笑了。后面是黑羊为我们表演,它的表演是在一根钢线上走过来,走过去真厉害。再后来是老虎,老虎们神气洋洋。老虎的演出是有两个圈,中间有一到两米的距离,大虎跳了过去,啊,中了这么多的表演可少不了驯兽师,如果不是训兽师。我们就没有这么多快乐和喜悦。

看完之后,我们来到大象表演剧场,一到就看见人真是人山人海。个小节目是让大象坐下做动作,第二个我最喜欢,就是请一位美女,然后让两头大象做一个摇摇车。让美女坐在大象的摇摇车上面,摇啊摇!第三个表演是请四个小朋友,然后大象的鼻子上面放一个帽子,最后让大象选一个小孩把帽子放在头上就可以了。

这一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走了,希望下次还能和大家一起去。

游长沙生态动物园作文 篇6

首先,导游带我们坐观光车。人随车动,车子缓慢前行,从车窗外看到里面动物可真多呀!那里的老虎种类多,数量也多。瞧!非洲虎可神气了,威风凛然,大摇大摆的走着……白虎坐在那绿油油的草地上懒洋洋的晒着太阳;高傲的孟加拉虎,我们坐在车里冲它喊着,可是它却装做丝毫没有听见,睡在地上一动也不动。还有金钱豹、黑豹、狮子、熊、狼……简直就是目不暇接。

之后,我们下了车,徒步观看动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只熊猫,他们慵懒的睡着那里,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今天我终于一睹了它们的风采。然后,我们走过一座桥,穿过了一个湖,就到了黑熊馆。有两只黑熊在打闹嬉戏,我拿着望远镜望着它们,它们也停下来望着我,哈哈,真是心有灵犀呀!沿着小河,我还看见了几条小金鱼,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

随着人潮一路前行不知不觉就到了森林剧场。刚坐了一会儿表演即将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四只猴兄弟,猴老大穿蓝色小衬衫,猴老二穿黄色衬衫,猴老三穿的是红色衬衫,而老四则是绿色衬衫。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骑单车,它们的动作滑稽,惹得我们捧腹大笑。接着由山羊爷爷背着猴子给我们表演走钢丝,驯兽师给它一点食物鼓励鼓励它,它就顺利的到达了钢丝的另一头。最后由凶猛的森林之王——老虎,表演跳圈儿,驯兽师把两个圈的距离越来越长,可是他们照样跳过了,真厉害呀!

接下来我们到了大象馆,先出场的是两只大象,它们的鼻子打成了结,漂亮的姐姐坐在打结的鼻头上,迎面朝我们走来,我真想跟漂亮姐姐握个手,顺便摸一摸大象的鼻子疼不疼。

浅谈动物园馆舍的生态化 篇7

动物馆舍的生态化景观建设是环境丰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应打破单纯的绿化种植, 应在充分了解动物的生长习性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 将园林中的各种造景手法与环境丰容的其他几个组成部分相结合以满足丰容要求, 营造出既适合动物生活习性、满足动物生态要求, 又能让游人可看、学者可研的馆舍。

1 馆舍生态化的现状

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原产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改善馆舍和动物运动场的绿化环境, 根据条件最大限度的模拟野外生存状态, 浓缩、营造动物野外生存环境, 增加其行动范围和空间, 增加动物觅食难度, 刺激动物嗅觉, 视觉, 听觉等感官, 营造适合动物活动、繁殖的场所, 减轻动物的压力, 可以帮助减少动物刻板行为的发生, 直至消失, 提高其生活的舒适度, 让动物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虎兽类、灵长类动物喜攀爬、跳跃, 场地宽阔的动物园, 则在宽阔的运动场运用地形, 通过不同的植物、石材等进行合理配置, 增加运动场的布局及空间层次, 扩大动物的活动空间;场地小的动物园则通过植物与器架相结合的方式, 吸引动物, 刺激其行为, 加大其活动空间, 提高其行为兴趣, 减少刻板行为。

禽鸟类动物如雉鸡类、鹤类等动物在平时觅食过程中, 时常抬起头机警地向四周观望, 如有动静, 迅速逃窜, 尤其在人工笼养情况下, 当突然受到人或动物的惊吓或有激烈的嘈杂噪音刺激时, 会使雉鸡群惊飞乱撞而撞伤或造成死亡。在产卵和孵化时尤喜安静, 怕打扰。因此, 从尊重动物、保护动物出发, 考虑动物的私密空间、社交空间、动物的躲避空间以及合适的温湿度、光照和通风, 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采用灌木丛组团式栽植既可增加动物的穿行行为, 又可为其营造一个适当隐蔽的空间, 保持相对的安静和安全, 满足部分动物的特殊需要。

2 目前馆舍生态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丰富后, 动物福利得到很大提高, 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馆舍生态化使动物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环境中, 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亲密接触, 一些矛盾由此而生。

最主要的就是植物保护问题, 由于动物和植物的亲密接触, 馆舍面积有限, 因此动物对植物的破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啃食树皮、树枝、嫩芽、树叶、种子、果实等, 使植物的正常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甚至导致死亡, 严重影响了馆舍的观赏效果。如鹦鹉类动物喜食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 善于攀缘, 喜欢啃食硬木和硬树枝, 营巢于树洞、建筑物的裂缝或岩石的缝隙中, 如若在场馆内栽植硬枝植物和浆果类植物必然会遭到鹦鹉的破坏。大熊猫、灵长类动物、熊类等动物喜攀爬、啃食树枝, 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或死亡。

其次对动物原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了解深度不够, 或是环境差异过大, 使还原动物原生态环境难度大, 从而使动物的适应性受到影响。

还有个别新建馆舍因工期仓促, 新栽植的植物未定根即放入动物, 故而遭受动物破坏。

3 馆舍生态化努力的方向

生态园林也成“野景园”, 动物馆舍生态化只是环境丰容的一部分, 也是对游客观赏效果最直观的一部分, 因此笔者认为动物园馆舍的生态化发展方向仍应坚持以“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为根本, 在考虑动物生活的舒适度的同时, 也要考虑动植物之间的和谐生存, 前者体现了在一个小环境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带来的生态效益, 后者则通过小环境内动、植物构成的稳定的群落景观向游客提供科普宣传和非正式教育体验。

3.1植物选择应选择无毒、对动物无伤害的植物。这是馆舍生态化的根本。应尽可能选择一些原生态环境中或者是与原生态环境相似的、动物不喜采食的植物进行配置。动物喜食的植物则采用枝条、树叶、果实等形式通过其他的丰容方式喂食, 这样既可保证馆舍内的景观效果不被动物破坏, 又能增添动物觅食趣味。

3.2植物移植后根系需要一段时间恢复生长, 新建馆舍应给植物留出至少一月的生长的时间, 以保证植物根系扎入土壤, 减少动物的破坏。

3.3认真了解动物原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对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结合本土环境为动物营建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动物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8

1998年,北京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简称中心)在海淀区四季青乡廖公庄挂牌成立。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保护工作,将中心建成全国唯一的对外展示交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窗口,2003年4月,中心迁址到延庆县大榆树镇西杏园,2800m2的水生野生动物博物馆于2008年5月30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针对北京市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现状,中心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把查抄和社会捐赠的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进行救治、驯养、繁育,放生一定数量的健康动物;引进国内外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进行专项研究的同时成为对外展示我国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窗口;将中心建成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的科普教育基地;为保证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组织、院校开展合作,接受国内外团体和个人的捐赠。

目前,中心建有驯养池24000m2,驯养车间1920m2。救治驯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20000尾、大鲵6000余尾。水生野生动物博物馆主要展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展示有中华鲟、娃娃鱼、玳瑁、斑海豹、各种龟类等30余种活体及白豚、鹦鹉螺、珊瑚、鲸鱼类等标本400余种,2000余件。设有摸摸鱼、踩踏板等互动科普设施,多功能厅能容纳百余人,可开展科普知识专题讲座、会议和播放水生野生动物3D专题片。水生野生动物博物馆融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为一体,是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濒危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治及专题讲座的重要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到目前为止,中心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及中小学生53000人,通过对外展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

北京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

北京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是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的一家从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治、繁育及科普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心坐落于八达岭高速与延庆县城的连接线海川路旁,占地面积238亩。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2008年被列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记者手记: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救治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和谐生态环境,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程度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环境保护意识及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人与水生野生动物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中华鲟: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

白鱀豚:水中熊猫

“生态”动物园作文1000字 篇9

来到动物园大门口,我们看到六头大象的雕像,入口处还有保安人员。

我们首先参观车行区里的动物。第一站是去东北虎区。那一只只凶猛的大老虎张着嘴巴,像要吃掉我们一样吓人。接下来。就到了白虎区。可是,怎么看不到一只白虎呢?仔细一看,原来它们害羞地躲藏在树子后面,怕我们用手机给它拍照啊。

走过白虎区,我们就来到了孟加拉虎区,这就来到了孟加拉虎的“地盘”了。只见它们时时刻刻都在盯着我们,仿佛在想:“别再想用‘调虎离山’之计来陷害我们哦,我们的祖先上当了,别以为我们也会上当。”我给它照了一张相,它对我们的行动就督视得更紧了。它的样子可爱极了,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哈哈!

参观了老虎区,我们现在就来到了狮子区。我们一进去,狮子就“吼吼”地叫着欢迎我们这群可爱的游客的到来。我们看到一只雄狮子和一只雌狮子在一起捉弄、戏耍。在狮子旁边还有一只鸵鸟,可能是它从鸵鸟区里逃出来玩的,它的胆子也太大了,居然敢闯进狮子区。

走过动物区之后,我们就要欣赏大象表演啦!表演的开幕式就是让我们这些小朋友去摸一下大象那长长的鼻子。演出一开始,我们的掌声和尖叫声就排山倒海似的,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地向大象们涌去。第一个节目,是大象表演倒立。只见一只大象倒立起来,屁股朝天,头和鼻子贴在地上,后脚伸向太阳。像着笨重的大象的表演,掌声又回来了。

然后是两头大象表演短跑。只见它们俩听到驯养师的口令后,就开始短跑,仿佛它们听得懂口令一样,真聪明。掌声再次热烈地响起来。

接下来是表演足球。一头大象来到台中央,面对足球门,驯养师扔给它一个球,它用长鼻子吸住,又弹了出去,可惜,没有踢进足球门里去。第二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机会,它面目严肃,动作规范,可惜,这一次还是没有踢进球门。

还有一头大象是跟它的主人一起表演的。只它的主人抓住象牙,翻了180度,夹住了大象的鼻子,大象缓缓走来,它的主人还依然挂在它的鼻子上。样子很搞笑。

最后一个节目是大象表演走多独木桥。主持人说,“这头大象要走独木桥,它怎么走呢?请大家拭目以待吧!”大象这么重,能走得了独木桥吗?只见一只大象走向一根独木桥,它一脚一脚慢慢地走过,然后,又缓缓地返回。对于一头大象来说,这是多么难做的事啊!我们报之以最热烈的掌声。

中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 篇10

中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

Abstract:This review summarizes main research findings in soil fauna eco-geography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subject areas and main results were overviewed including biodiversity and eco-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fauna communities. Studies of ecologic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fauna and dynamic ranges in space from tropical, subtropical to temperate regions, and in categories from forest, grassland, desert, wetland, farmland to urban ecosystems, the responses and indications of soil fauna to soil environments. Effects of intensive disturbance such as fire, grazing, farming, fertilization on soil fauna include sensitive (e.g.nematode) and rare groups and community indexes. The functions of soil fauna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elements cycl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soil fauna and other biota in soil ecosystems and linking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diversity and the effects of global change on soil fauna community in China were also included. Finally,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common interests in soil fauna eco-geographical studies, which include application of molecule biology into soil fauna taxa;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soil fauna community diversity; interaction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ecosystems; effects of disturbance, pollution,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global change on soil fauna community and function. The review i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moting soil fauna eco-geographical studies in China. 作者: 殷秀琴[1]宋博[2]董炜华[3]辛未冬[1]王野乔[4] Author: YIN Xiuqin[1]SONG Bo[2]DONG Weihua[3]XIN Weidong[1]WANG Yeqiao[4] 作者单位: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Kingston RI 02881, USA 期 刊: 地理学报(英文版) ISTICSCI Jour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年,卷(期): ,20(3) 分类号: A1 Keywords: sob fauna biodiversity bio-indicators functional role eco-geography 机标分类号: X82 S68 机标关键词: 中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Chinasoil faunaecosystemsStudiescommunity diversitychange onfunctionInteractionsinteractionapplicationresearchmainelementssubjectresultsdynamic 基金项目: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中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学报(英文版) --2010,20(3)殷秀琴宋博董炜华辛未冬王野乔This review summarizes main research findings in soil fauna eco-geography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subject areas and main results were overviewed including biodiversity and eco-geological dis...

上一篇:京华烟云诗歌下一篇:生物会考复习资料